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这个网站你一定想试一试!咕噜牛

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这个网站你一定想试一试!

研究生写论文可能会需要参考许多国外网站的资料,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是国外网站的论文该去哪里下载,一个是国外网站的论文下载下来,外语不好的同学看不懂咋办。别急,今天老刘就是来给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国外论文网站查询神器——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zhangqiaokeyan.com/LBJH-hjy-2020071701掌桥科研是世界级海量内容的搜索引擎之一,专注于学术性开放获取网络资源。其中的外文文献主要来源于世界各主要学会、协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论文,其中包含IEEE、AIAA、Springer、Elsevier、Wiley、Taylor等知名数据库的论文、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剑桥、哈佛、牛津、斯坦福等930所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美国著名科研机构的文献资源等。点击右上角的文档翻译,即可上传论文,网站会在保留原文格式的基础上自动翻译成英文。无论是需要运用外文写作,还是需要查询外国文献资料的同学,有了此等神器助力,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了。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说不定哪天就会用得上呢?编辑:HJY

崔浩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可以是自己?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作者:我最厉害最近,台湾艺人徐若瑄又一次成为了热点,原因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嘲亦有赞。有人认为研究对象是自己,绝对原创,这种行为so cool;也有人认为这或许又是娱乐圈另一起“翟天临”事件。我们先来看看徐若瑄的硕士论文里写了什么吧。徐若瑄的方向是公共关系及广告学系,毕业论文题目是《互联网时代艺人转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为例》。其摘要如下所示:她以自己出道近30年的自我观察为基础,实证如何转型追求进化,结合广告主的数位行销策略借力使力创造双赢,并专访两个合作品牌提出市场观察反馈。并得出来三点结论,第三点结论“流量不是绝对”,后面那个感叹号“!”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这种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非孤证,著名运动员们的毕业论文也常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如陈一冰体育运动心理学方向的毕业论文《陈一冰重大比赛心理准备与应用研究》,孙杨毕业论文也是研究自己,即《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等。能不能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事实可知,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多数是名人,普通人有这种想法的,只能在这种想法前加“如果”二字。如果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话,会研究些什么呢?说实话,有时候我也非常想撬开自己的小脑袋瓜看看里面装了些啥,或许是水,或许是垃圾,或许是你(有nei土味儿了)。如果研究对象是自己,研究范围或许涉及学术、感情、日常生活诸方面。一、研究对象:自己;研究范围:学术;关键词:拖延症、“摸鱼”、焦虑、兴趣、论文数量、拒稿心态、deadline、垃圾、毕业等。学术与拖延症:《莫比乌斯带——拖延症的不可治愈性及其影响下的论文写作》;学术与“摸鱼”:《论文写作中“摸鱼”的108种方式》《“划水”的正确姿势及其在组会中的适用性研究》学术与焦虑:《影响的焦虑——同学太牛我太菜的体验》《当代女研究生面对学术的应激反应及创伤修复过程》学术与兴趣:《兴趣的起源——除论文外的其他事情为何有趣的原因探析》《解构与祛魅——当代研究生学术热情的幻灭》学术与论文数量:《当代研究生脱发程度与学术成果之间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学术与拒稿心态:《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论文被拒稿的心路历程》学术与deadline:《ddl前研究生能量爆发曲线分析》学术与垃圾:《论学术垃圾的成份、成因及处理——以自己为例》学术与毕业:《当代博士生延毕原因分析———以本人为例》二、研究对象:自己;研究范围:感情;关键词:心理、追星、社会、实验。感情与心理:《单身至今的心理活动与恋爱行动》《母胎solo对女性性格的影响》《性取向的不可逆性》《生气的边缘——女朋友她为何那样》《多学科角度分析“我为何找不到对象”》感情与追星:《关于嗑CP的多种性格养成与实践操作》《CP文化的心理学分析》《论我能娶到刘亦菲的可行性研究》感情与社会:《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单身成因探析》感情与数学:《基于贝叶斯推理的理工科单身狗情感状况预测》《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大龄男博士脱单决策研究》《实验室师妹与不同师兄间的好感度建模分析》三、研究对象:自己;研究范围:日常生活;关键词:睡眠、体质、饮食、减肥、仙女、自信、落差、运气日常生活与睡眠:《人类睡眠时长的极限——以xxx寒假的睡眠时长统计为例》日常生活与体质:《多领域“干啥啥不行体质研究》日常生活与饮食:《乳糖不耐与奶茶饥渴的矛盾与自洽》《人类食量的潜能——以本人吃火锅为例》日常生活与减肥:《“美腿”与A4腰时代下肥胖女孩生存策略研究——以本人郝肚腩为例》日常生活与仙女:《自我认知障碍的实证研究——以自我时常声称自己“仙女”为例》日常生活与自信:《从玻璃心到厚脸皮——论本人自信心的建构、修炼与膨胀》日常生活与落差:《从“天选之子”到“平庸凡人”——论本人自我认知的逐步清晰》《褒义词与贬义词的转化——如何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人家的孩子”》日常生活与运气:《好运与霉运的分布——论本人在本命年的遭遇》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正经的论文研究对象?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得从论文的本质说起(导师严肃脸·jpg)。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一般应该在相关领域具有研究价值,那么研究自己能否对该领域做出贡献呢?换言之,真要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话,可能还得想想自己“配不配”被研究。也因此,现在能看到的许多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例子都是各行各业的名人,在他们所研究的范畴内,他们本人都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对自己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很可能对他人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毕竟,论文不同于日常聊天,其严谨的表述方式与较大的信息量更容易被业内的专业人士接受。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仅研究自己则没有那么强的代表性:游泳运动员里比孙杨技术高的没几个人,艺人里比徐若瑄名气大的没几个人,而和你一样有拖延症、难以毕业、没有对象、爱喝奶茶的博士生们则有千千万万。如果真的要做类似的研究,恐怕需要很多的样本调查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只写自己的话大概开题就会被毙掉了。而如果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话,那由自己来研究也是再合适不过的——自己研究自己,数据极易获取,方法合适与否由自己拿捏,并且能够在此领域保证绝对权威,毕竟Nobody knows me better than myself.至于有人担心研究自己可能造成的学术不端问题,如果论文公开发表,自然会受到同行与大众的关注,只要研究者本人能回应得起质疑就无需职责。而且除了研究对象以外,论文的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就算是研究自己,只要方法原创并且恰当,得到的结论有意义,便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鲁多儒士

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丨不可不会的几项技能丨走完大学最后一公里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不平凡的2020即将画上句号。对于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完成了考研的重任,即将迎来大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学习锻炼——毕业论文(设计)。这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个人阅读、综述、写作能力的切实锻炼提升。完成这一环节,不但是培养方案里既定的计划和要求,也是大学生从学习书本知识到实际知识运用的转变,尤其是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这将架起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桥梁。毕业设计不同于普通考试,突击记忆或凭借印象就能顺利通过,而需要真正地对所开展的课题背景、思路、目标、结论等都有明确的认识,要有时间上的付出和知识上的积累。在此,作为你们的学长,有几个建议送给大家。(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毕业设计开始时,一定要全方位的对课题有了解,多阅读文献,包括领域内综述的文章、前人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知晓你所研究的领域何时开始的、别人都做过哪些工作、都有哪些细分的方向、目前的研究热点在何处、目前的研究瓶颈在何处、有哪些潜在的应用。这些问题要在头脑中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老师会给你简单讲一下领域的发展,但是不会那么细致。仔细阅读老师推荐给的参考文献,这些往往和我们的课题是最相关的。把要研究的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了,再开始着手开展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的。(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前的学习是掌握知识,而毕业设计其实是开始尝试做学术研究,要转变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些知识来源于之前的基础,但是有些会是全新的。比如材料领域对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之前学过各类的手段,如SEM、TEM、XRD等,原理和基础自己都理解和掌握。但是开展自己课题研究时,就需要选择,我对于自己所制备的材料,到底是需要形貌表征还是需要成分分析,是需要研究结构特点还是新颖性质,不同的需求决定着采取不同的手段。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多看多思,一定要多动脑想,多动嘴问。在不停的锻炼中,就会越来越顺手。其实,当你感觉一切可以上手很顺畅的时候,毕业设计也该结束准备毕业了。(3)学会博采众长,敢于勇攀高峰。开展学术研究,进行毕业设计,离不开大量调研文献,阅读别人的工作。所以有一些小技能大家还是要熟悉的:1>学会下载文献。检索内容不只有“百度搜索”,有很多专门的学术网站。如:CNKI(知网),可以下载各类的中文期刊、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自己通过关键词搜索即可;百度学术,可以像使用百度一样去搜索,但是不一定都能够下载;Library Genesis,可以检索外文的相关书籍,对于以后读研的同学更有用;Google Scholar镜像,因为 我们无法直接打开,只能使用镜像,可以网上找到网址,去检索领域内外文文献。2>学会写英文摘要。我带过很多届本科毕业设计,出问题最多的是英文摘要。句不成句、话不成话,感觉几年的英语白学了。一定要注意语法的问题和表达的问题,学术论文的写作不同于普通作文,以短句为主,表达清晰准确为主。看一看自己读的英文文章,描述一个现象或事物的时候,用的哪个词汇,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同学们可以参考有道词典,但是不要完全信赖。3>学会进行文献管理,尤其是对于今后读研的同学更要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好习惯。推荐几个软件:EndNote,这个我自己在用,也是第一次接触文献管理软件时的选择,与word融入最好,可以写文章直接把文献插入到word。还有Mendeley等,同学们自己去尝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4>好好做PPT。最终进行毕业答辩的时候一定会有PPT展示汇报。学术的汇报不求多绚丽多彩,一定要简约明白,把所展示党的内容和结论等都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别人。不用过多色彩、不用太多动画、不用炫酷的背景,大家重点关注你的内容。毕业设计虽然短短几个月,却是让大家成长最快的时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将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潜下心来做研究,认认真真写文章,定会收获满满的知识财富的。欢迎大家关注我,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问题的,也欢迎随时私信我,一起探讨进步。

挈水若抽

深圳升学教育提醒你:研究生学习期间,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最重要

随着天气的变暖,许多由于疫情而无法返回学校的学生可能在家中苦苦挣扎,而大学教授则推出了一些在线课程。清华大学学习计算机进行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人工智能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洋的在线分析报告《浅谈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选题方法》最近几天成为了自己朋友圈刷屏的内容。很多人可能我们都会看过刘洋老师的论文进行写作 slides《机器学习翻译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和技巧》,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圈内公认的高质量写作指导,甚至成为了我国很多学生老师可以编写指导思想方法主要参考的标准。这次他有关论文设计选题的报告,已被刘知远、马少平等很多不同学者公认为是「有关这一话题最好的报告」。刘先生的报告是清华大学最近推出的官方在线课程“清华大学云课堂”的一部分,该课程允许读者搜索更多内容。以下是刘洋老师的主要内容,以分享这个直播,几乎人类整理出来:学位论文顾名思义,是为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而撰写的科学技术论文。各所大学学生对于学位论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但基本问题都会要求进行论文的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管理理论和系统可以深入的专门学习知识,具有经济独立从事社会科学分析研究主要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为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例如,在清华大学,一般在第二年的研究生,我们应该开始工作论文题目。关键在于是否有研究生水平的论文,并在训练过程中的度,话题是最关键的环节 - 这是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研究生水平。想要真正做到一个正确的选题,必须要树立学生正确的「科研三观」。科研的三观是什么?? 据了解,世界观:发展研究界的法律;人生观:研究生教育阶段需要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价值观: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这将创建我们的主题和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学术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个人的努力是对的影响成功非常重要,限制你的成功基本上等于上限的能力。这意味着你应该积极创新,努力推进人类进一步认识。虽然每个人都毕业,博士研究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时间段也是创新的最有人情味,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都围绕着「提出解决问题」和「回答这个问题」而展开。我们国家应该在读研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学生好奇心,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努力。在科研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提问。什么是有价值的研究?但是如何判断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 这涉及到“选择主题的十个标准”。重要性和创新性刘洋老师提醒你的话题,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问题的重要性,以评估发展的主要议题的背景下,问题的状态;其次是创新,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能够通过人类知识的界限,打破和创造新知识。以人工进行智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脉络为例,可以看出我们研究设计选题必须要遵循重要性的标准,重要社会问题应该是学科建设发展管理过程中在主脉络上的关键能力问题。重要的方向主要在于悬而未决的重要挑战,以及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下图表示人类知识的外边界,所述内环的个人知识表示的范围内。上大学后,我们开始在某个方向上积累知识,研究生水平的话题也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方向。在读研过程中,您将达到人类的知识点系统的边界,这是通过阅读大量文学领域的彻底破裂,而且毕业的第一阶段里,知识的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创造学习知识,要通过不断突破边界来实现,产生新的知识。如果你创造的知识进行非常具有重要,也就可以认为你达到了中国研究生毕业的标准。所以,创新性是在读研阶段学生非常值得我们强调的一个基本要素。前沿性第三个要素是「前沿性」。学科发展总在动态变化,如大海中的潮流。在下图中,纵坐标代表关注度,即学术界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一主题;横坐标代表成熟度,即该主题目前被研究得有多么透彻。一流的学者倾向于研究一些关注和成熟度都很低,但经过5 - 10年可能成为主流的对象方法。由于成熟度低,这些问题往往是高风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敢这样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一流学者往往会进行研究提供一些「已经有人可以发现问题可能有用」的主题,他们自己会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展。二流学者会选择中国当前最热门的一些重要方向。三流学者则会选择我们已经基本处于衰落期、成熟度很高的方向。最后剩下的是不入流的学者,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及一些学生非常过时的主题。学术大潮浩浩荡荡,如果我们顺应时代大潮(图上左半部分),就会事半功倍,你的工作人员就很容易导致产生一个巨大社会影响力;反之,如果你选择的问题也是非常陈旧,即使你再拼命、再努力,你做的研究工作也不可能同时产生没有太大的影响。以人工进行智能技术领域为例。20 年前,最热门的研究主要话题还是可以最大熵模型等,深度合作学习则备受冷落。到了 2010 年,深度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发展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关注(Hinton 和他的学生在 2006 年发表了利用 RBM 编码的深层神经系统网络的 Science 论文:《Re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Data with Neural Networks》)此时企业进入中国深度进行学习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程度能够及时做出一个非常一流的工作,因为有大量的空间环境有待进一步探索。相比较而言,之前对于一些问题比较热门的方向学生已经可以走向衰落期。到了 2020 年,深度合作学习中国正处于当红阶段,如果企业此时你还在追逐深度进行学习发展方向,可能需要做出的工作会是二流的。目前或许有一些一流、超一流的工作人员正在积极开展,只是为了我们还无法确定是哪些研究方向。可能是量子计算,也可能是学生认知社会科学或其他交叉学科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这样的潮流。重要的是,所有你想要的电流能想到的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的方向,他们被分为五个部分,为了区别的前沿问题和非问题的前列。在这种情况选择问题上,「『势』很重要,要顺势而为」。就学术界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需要我们关心的是哪些方面问题研究处于「一流」的区域(「超一流」难度没有太大,研究生三五年解决不了;二流国家区域进行创新性较弱)。探索性“探索性”研究问题是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和未来可能的创新空间。 如果你发现一个问题解决得很好,那就是它跳出了学术领域,走向了工业,那么这个问题的探索空间就会小得多。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他们选择的方向有足够的空间去做事情。基础性“基本”的意思,我们希望我们的话题是很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它可以产生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树的比喻,我们选择的问题应该是作为“根”或后备箱,使得树叶背后生出,结果会受到你的影响,你的文章的直接表现引量是非常高的。以人工进行智能技术领域的最优化问题为例。如果你能提出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最优化算法,几乎所有人都会引用你的成果,这就是这样一个企业非常重要基础的研究主要方向,也是刘洋老师可以鼓励大家选择的方向。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你选择的问题必须有足够的体积和复杂性来支持三到五年的研究。 问题需要分解成几个创新点,即几个子问题.. 通常,每个创新点对应于一篇论文,三(或两)篇论文对应于一篇论文。系统性前面我们讲到,你选的问题要能够拆分成若干子问题,但这样还不够,这些子问题学生之间企业还应该进行密切相关关联、有机衔接、浑然一体。也就是说,你做的一些问题就是要有一个系统性。此处,刘老师给了一个中国博士毕业论文的反例:《xx 方向上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若干」表示你研究的几个子问题是社会割裂、孤立的,写出的学位课程论文设计也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所以,当你选择一个话题时,你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想想未来几年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应该分为几个方面。 同时,你必须确保未来三年不会太长。除了提高学生学习之外,导师在选题管理方面也扮演着一个非常具有重要的角色。许多 CMU 的导师将帮学生进行选题视为最重要的职责,这样才不会耽误学生,浪费问题学生的才华。可行性“可行”的意思,你选择应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可能性。“由于我们不做时间旅行(time travel)、传送和反重力研究,它们不是重要问题,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是合理的,而且必须有解决方案。在科研工作雄心勃勃,但在拆解它在三年内解决问题的最初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承接性「承接性」是指你所在的课题组有良好的工作经验积累,能够发展提供一个最大的助力。牛顿说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可以尽可能多的站在课题组的积累上,也许你的导师,前辈对这个问题都比较熟悉,同时实验室也有大量的仪器设备,有多种数据,可以帮助你更顺利的进行研究,更快的进入角色并取得成果..当然,这不是一个必要的事情,只要你勤奋不够的,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新的工作在一个新的方向。特别是对于机器学习,大量的数据,研究工作的领域是开源的,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强,如所需生物科学大型仪器设备的任务。适合性最后我们还要提一下适合性,即自己对该问题学生感兴趣,能够进行充分发展发挥出他们自己的优势。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要学会扬长避短。与科研和玩游戏一样,有各种能力要求,如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自我管理能力、反思能力等。 找到自己的优势,就会如鱼得水..如何进行选题?成品标准的话题,然后谈谈具体议题的步骤:毛主席说过:「指挥员的正确决策部署主要来源于学生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一个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数据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企业各种技术侦察活动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这段话来源于《中国社会革命进行战争的战略管理问题》,是毛泽东 1936 年 12 月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的一次演讲。我们不能完全不同可以把这个国家军事思想理论套用到学术研究论文选题上,如下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件关键的事情,一是研究,二是思考,三是判断。但现在有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调研工作过程中,是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献;还是可以先读文献,再思索并提出问题?刘洋老师说:「这两种方式方法也是各有不同优势,先读文章,然后可以根据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提出我们自己的 Idea,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人说,如果你没有 Idea,那么读到 100 篇、300 篇论文时一定程度会有一个新思路。而如果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思考以及自己的见解,再看他人的研究,就会有非常高的独立性,通过提高自己 Idea 与文献的碰撞,能有更多更好的思路。」因此,这两个主题都是可行的想法,它们各有优缺点。学术第一步:多读文献阅读文献,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站在该领域的前沿,包括但不限于经典、期刊杂志、会议收藏、学者主页、社交媒体和预印网站,所有这些都有自己的特点:经典理论著作的选择美国加州农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Michael I. Jordan 教授的机器进行学习阅读书单;期刊杂志层面,注意学生阅读领域内和领域外的期刊杂志,学科进行交叉容易导致产生一种创新;会议文集的时效性高、质量上乘,甚至 AI 领域顶级的研究工作都是发表在会议上的,是最佳平衡点;及时进行了解自己本学科顶级学者的研究发现问题也很重要,熟悉前沿对你的选题很有可能帮助;社交媒体已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发布场所,很多美国学者都喜欢在推特上发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比论文更早;另一个信息来源是计算机科学的arXiv网站的论文预印本,该网站的时效性是最强的,但纸张质量也参差不齐。但问题主要在于:论文这么多,我们可以怎么读?这么多的论文,刘洋老师说,我们必须权衡粗读和精读之间的良好关系。本文尽可能长的80%,看看就行了论文题目,只是为了有一个印象,一些遇到后面的问题找出来就行了。因为只需要通过阅读 20% 的论文,差不多就能获得 80% 所需的信息,所以后面重要的一步就是学生加深我们对这些理论知识与研究工作成果的思考。根据我国已有的信息,刘洋老师进行表示我们国家需要企业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加深理解不同程度,并形成个人观点。试想一下,我们的知识系统是一个知识地图,每篇论文是一个节点,可能会有不同的节点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代表的文件之间的链接。一些可能的侧节点是非常大,非常大的研究表明,通过它的扩展名,这是关键的文件。如何找到的1%,详细阅读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看作是一个漏斗形的纸,我们来看看文章的80%,总结一下本文的20%,从而使最后的“泄密” 1%的论文需要了解所有的细节。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过程,而不是直接选择的物品的1%。此外,我们也可以找师长询问某领域的必读论文,并把它们自己作为一个入口。一般企业而言,论文的阅读教学顺序发展可以通过表示为:必读论文、领域先驱发表的论文、前沿课程论文。独立与勇气选题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许多学生来说,我们不应该太依赖导师的建议,而应该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封闭,听取导师,学长和同学的建议也很重要..国内研究人员将相对保守,因为高收益通常指高风险,我们不敢尝试新的东西,显著价值的探索。于是,经过独立思考,我们不得不害怕风险,敢于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的研究。这些新的研究,因为风险比较高,门槛比较高,当然会有竞争较少。有勇气面对挑战新问题的人是很难得的,他们要面临着发展各种社会压力。最后,确定选题无论是做文献研究还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也需要确定选题.. 在找到一些候选研究课题后,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评分来理性地判断。刘洋老师给了他以下的个人权利重新设置,他认为创新和尖端的三大指标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总得分最高的候选人1,它代表了一种创新和前沿很高,但风险也比较大;候选人2和3个候选代表一类较为平庸的研究课题,但他们都非常安全,能使保证效果。作为一个个人发展建议,刘洋老师还是非常提倡学生选择进行创新性高的研究发现问题,这样才不会浪费年少时光。论文题目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这决定是越快越好,但不要确定更换,否则将更加紧凑和研究生所花的时间。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要了解什么是好的研究课题是特别重要的,这个标准并不一定取决于10个标准量化表,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各个方面的意见等。

天刑

研究生毕业论文重复率0%,我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募格课堂。作者:安德烈作为一名2020届研究生毕业生,我目前生活的主旋律自然离不开“毕业论文”这四个字。在反复修改内容和斟酌字句之后,终于等来了导师的一句“查重去吧”。得嘞,兴冲冲的我去查重了,黑人问号脸的我查重回来了。怎么回事???原来查重率竟然是0%?!坦白讲,我原本就知道重复率不会太高,因为论文确实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但没想到重复率竟然是0%?!在我有限的学术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本科查重也好歹是2.1%呢。一开始确实有点惊愕,以至于以为自己买到了假的查重库,后来又验证了查重报告,发现确实是0%,于是慢慢淡定。心情平复了些之后,我开始回想自己论文写作的历程,如果一定要让我找出重复率0%的原因所在,我想是以下几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01、引用很多英文文献我的参考文献里英文文献占了69%,这个比例可能不是很高。但这些SCI确实在降低重复率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查重用的库和SCI库根本不一样,语言是不通的,在中文库里不可能检索出英文文章。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你领会了一篇SCI的核心要义后,就可以用中文把它们表达出来。当然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翻译过来,一方面会显得很僵硬,毕竟有些英文直接翻成中文会有点拗口。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原论文和大论文综述章节的写作之间并不是直接对等的关系,需要在读懂并能用自己语言转述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评论。在原文转述这方面,英文文献始终对我们是比较友好的,毕竟语言不同,很难重复。但如果换成中文文献,就需要好好斟酌字句了,包括的、呢、了以及一些有必要或没必要的形容词,语句的主动被动等等,都需要我们注意。所以引用较多英文文献这个行为本身,既符合对研究生的高要求,也能很有效地降重,何乐不为呢?02、凭记忆写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前脚看了一篇论文,后脚就开始在自己的论文中写这篇论文提及的相关研究内容。或者选中一篇论文的某一部分,直接进行语义替换。之所以如此熟悉大家的套路,是因为这些都曾经是我学生时代论文写作过程中用过的技巧。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视线移开参考文献原文很短以后,就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写从参考文献中观察到的点。一怕麻烦,想省事,不想再看第二遍甚至第N遍;二想趁热打铁,怕时间久了就忘了,又得重新看。但从我后来的论文写作经验看,还是觉得一边看期刊论文,一边写论文是个坏习惯。首先,记忆会重现,就是你看过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之后,脑袋里会不自觉地重现你看过的这部分内容。所以你在看完原文极短时间就开始写的时候,很难不受记忆重现的影响。这样子很容易就跟原文写的八九不离十,当然离重复也就更近了。所以,最好隔个一两天再去写在某篇论文中看到的研究内容,这个时候原文的内容,你其实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剩下所有凭记忆能想起的部分,基本都已经成为你自己的储备知识,已经内化了。这个时候你再把这些储备知识写出来,基本上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别人的研究,重复率会很低。03、方向选择研究生论文是很讲究创新的,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基本等同于科研圈的常识。如果你研究的领域前人已经展开了很多研究,那么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也很难做到不重复。你去知网或者science direct里面看看就知道了,同一个关键词搜出来的很多论文,多多少少会有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如何在研究方向很容易出现雷同的道上杀出一条血路,就两个字创新。无论是从0到1的创新,还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创新,只要是创新就好,论文写作也是一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找到一个很有创新的研究方向,我自己就是,但学术小白不敢说自己是创新,就比较小众,可供选择的参考文献很少,只能自己想办法写。但如果研究方向已定,且跟别人有所重复也不是特别大的事。因为方向是一个很大的东西,涵盖面广,也很宽泛。而展示你的创新性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东西就可以了,比如研究方法。你的研究方法其实是可以决定你写作内容的,比如你用观察法,就必然离不开对图片的细致描述。你用数据处理法,就必然离不开对数据的处理。你用公式演绎法,就必然离不开公式的推导。即使是同样的或相近的研究内容,你采取了跟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对别人的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不一样。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区别于已有研究的地方,这也是避免重复的思路。总之,一句话,是你原创的,就很难和别人重复。04、避开细节我个人认为在论文写作里,细节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东西。上一节已经说了,细节可以成全你。这一节我要说的是,细节也可以败坏你。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如果你盯着参考文献中的某一部分细节研究不放,再对其进行描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原文再现。因为论文里的细节基本都是事实,对工科论文来说尤其如此。要想做到描述事实又不和原文一样,很难。所以在对参考文献的内容进行描述时,我一般都避开细节,我不会特别详尽地讲作者在研究某一个工况的时候得出了什么具体的结论,我只会尽可能对作者研究的大方向进行描述,并把最重要的结论写出来。当然这里不是把话说死,有些不能省略的细节必然不可以省去。但又恰好因为大方向在原文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论文本身是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的。所以原文中这些内容的笔墨不会过多,因此此举可以很好地避免重复。但避开细节不是说看论文你要走马观花地看,而是你论文照常看,该精读的精读,该略读的略读,对细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认对方研究的跟自己研究的究竟有什么异同,而这篇文章又是否真的适合用来做参考文献。基于大量细节的掌握,你必然可以很好地概括出一个研究的大方向和相关的重要结论。离低重复率也就更进一步。以上就是我找到的四点原因,也算是降重的四点技巧,希望可以帮到即将或早晚要毕业的你们。

蔷薇

人大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网友炸锅了

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提出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根据我国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成绩达到标准,然后必须通过论文答辩才才可以被授予学士学位。另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研究生我们暂且不管,其实,关于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近年来颇受关注与争议。一方面,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一次全面考核,可以说,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撰写毕业论文,也是目前国际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但是,另一方面,学生们大四上半年要忙着考研、考公、实习或参加秋招,下半年论文答辩时则正好赶上“金三银四”招聘季。因此,学生们能真正沉下心来准备论文的时间不多,这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购买论文”等方式以求能顺利毕业,在很多高校内,毕业论文已变成一种形式。而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教育部坐不住了,先后发布多条重磅通知,提出将严查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史上最严的毕业论文要求,有学校将本科论文重复率降到了8%以下。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想胡编乱造或抄袭造假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囿于自身水平、时间以及得不到教师指导的关系,难度相当大,很多人只能通过“注水”等方式完成一篇篇低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也让“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大常委会委员蔡昉,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等多位专家教授都曾公开表示赞同取消本科论文,其中周光礼教授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写论文,而不是作为一种刚性的要求,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这样做。随着这些专家教授的声音公开,网友的评论炸锅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相当一部分人心存担忧,在这样的硬性要求下,大学生尚不能认真完成论文,本科教育质量堪忧,一旦取消了本科生论文制度,本科教育质量是否将变得更水?我觉得,对大部分志不在科研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写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教育部也正在慢慢改变,近年来提出允许用调研报告、创业成果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真的会被取消?人大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制度,你支持吗?

奥菲斯

“毕业论文写不出来,我有些后悔读研究生了”

昨日,看到中传研究生黄静怡因导师薛某不给毕业论文签字跳楼的新闻事件,我感到深深的难过,研究生生活真的挺艰难的。因此,作为一个正在准备论文的研二学姐,我想告诉考研党:真的不要把研究生生活想得太简单,研究生真的不是谁都能读。对于研究生来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看似很长,其实很短。研一:入师门,了解基本的科研生活,比如,培养文献阅读习惯,了解科研领域,锻炼论文写作、数据处理以及实验实施能力等。研二:上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准备论文开题,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验证论文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实验,及时调整论文方向,期间还要准备自己的小论文,协助导师申请课题等等。研三:上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补充实验以及完成论文初稿,期间还要发表小论文,如果想读博,就一定要发表至少一篇优质论文。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论文以及答辩了。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如果没有一颗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心,还是很容易迷失自己,一无所获,从而在论文写作时困难重重。因为,研究生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主生活,论文写作、技能学习完全都是靠自己摸索,只有自己体会过之后才知道。所以,只有平时好好积累,多写、多看、多练才能熟能生巧,从容应对毕业论文。同时,经过翟天临论文 事件后,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首先,盲审不过就直接被延期;其次,毕业后如果论文被抽查不合格也会被取消学历,连带导师也会被处分;因此,在这里学姐想告诉正在准备研究生复试或者考研的人:如果没有踏实做科研的心,千万不要轻易选择读研;如果你想通过读研来挣更多的钱,不如本科毕业就找一份工作。没有论文写作的能力,真的不要为难自己。

大原

被导师放弃的研究生,该怎么完成毕业论文?

截至4月底,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复试工作基本结束,又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将是你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角色。前有逼迫学生叫“爸爸”、致使学生跳楼的武汉理工导师王某,后有“爆粗口”、辱骂学生蠢货的上海交大博导。这些新闻,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大部分导师,都是地主婆式地压榨学生。但是,除了这种导师,还有一种佛系导师,实行“三不”放养政策——不管不问不理,不会给你布置任何作业或任务,不会给你任何科研上的指导。如果你主动找他,他只会用场面话打发你。总之,一句话,身为他的学生,爱干嘛干嘛,他没工夫搭理你。如果你遇到了佛系导师,反而没人保佑你,只能自求多福。这种导师,一般都是年纪较大,该得的地位、荣誉已经得了,没什么上进心了,自然也没什么科研任务,每天就讲讲课,静等退休。导师手上没有课题,学生自然就清闲。但是同样的,学生也搞不出任何科研成果,甚至快毕业了,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毕业论文也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会直接“挂掉”。我当年读研时就遇到了这种佛系导师。我不找他,他从来不会找我,找到他,他也没什么事安排我做。在其他同学被导师追着屁股后面要数据时,我非常清闲,无所事事,每天就上上课,别人在图书馆查文献找期刊,我在一边追韩剧看杂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迟迟找不到选题方向,就傻眼了。怎么办?找了自己导师几次,导师除了会说场面话,别的什么都不管,好像我毕不毕业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遇到了这种佛系“三不管”导师,怎么自救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一、自己确定论文方向大多数研究生的论文方向,都是导师帮忙确定的,一般导师研究什么,手下的学生也跟着研究。如果你的导师是“佛系”,现阶段啥都不研究,那你该怎样确定论文方向呢?选择本专业的权威期刊,多读多研究,你自然会知道什么课题比较热门,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从中再筛选,记住一个原则:热门又不烂大街。当然,你要选择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资料和数据会比较充分,更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但是也不能烂大街,其他人都研究的差不多了,研究透了,你也搞不出什么新意了。比如,我的专业是国际贸易,当时,“反倾销”是个大热课题,相关的文章非常充分,很难出新意,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稀土案,是个热点,但由于出来的比较晚,相关研究还没做透,还有很大的空间,又可以和“反倾销”相结合,借鉴“反倾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二、遇到困难找谁请教确定了论文方向,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你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自己的导师不给力,该找谁请教呢?谁在研究这个领域就找谁,即使不是自己的导师。没有哪个老师会拒绝好学的学生,态度谦卑些,把自己的实际困境告诉你要求助的导师,他会帮助你的。在请教之前,一定要自己做好充足准备。你必须是对已有的资源和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寻求更深入的研究,才去找相关老师,这样你提出的问题才会比较深入。如果你是一问三不知,就贸贸然地去请教,不被赶出来才怪。但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不可轻视。虽然他没指导我,但是他有一票否决权。我当时写论文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有什么进展或困难,都会给他发邮件。虽然也没什么用,但是至少表示了我是很尊重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嘛。三、如何避免遇到佛系导师前面那些,都是在已经遇到佛系导师的前提下,怎么做才能顺利毕业。那么,怎样避免遇到佛系导师,从源头上避免这些苦恼呢?去学校官网查导师的资料。学校的官网上,一般都会有导师的详细简历,包括他的年龄、所获荣誉、研究方向、代表文献等。坚持一个原则,“三不选”,太过出名的不选,行政职务过多的不选,过于低调的也不选。太过出名比如你们学校有个某领域内的大牛科学家,确实是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力大。但同时,他也太忙了,忙到没时间管手下的研究生;已经功成名就,你一个小小硕士生的成果,他不会放在心上。行政职务过多比如某个导师是校长或党委书记,每天的行政工作都做不完,怎么会有时间管你这个小小的研究生看没看文献、刷没刷数据呢?过于低调要不就是年纪大了,等着退休抱孙子了,人家每天乐得保温杯里泡枸杞;要不就是年纪太轻,自己还出不来成果,又怎么有能力去指导别人呢?总之,首先要避免选到不靠谱导师,即使运气不好,选了一个不是特别适合自己的导师,也不要放弃。记住,你已经是个研究生了,有成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自助者天助。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不会被打败。

铁皮鼓

研究生毕业,HR问我发的核心论文有什么实用?我没答上来……

朋友本硕毕业于北京的双一流院校,研究生期间也发表了好几篇核心期刊,犹豫着继续读博还是工作,准备先拿offer保底再考虑。其实有科研项目经历和论文研究成果,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加上学校还可以,拿到了好几个offer。但找工作过程中有一次很尴尬的经历,也让他印象比较深刻,某次在面试的时候HR所问的一个问题:你发的这些论文到底有什么用?是能够转化为实际成果还是能丰富已有的理论体系。朋友确实没想到面试问题会这么尖锐,自己习惯发表论文,一方面是导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是毕业要求,至于论文的实用性还真没有考虑过。但也没想从成果层面去高谈阔论跟HR说一些高屋建瓴的理论,想来想去,还是瑟瑟的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我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好意思。”虽然在面试中出个小差池,但结果还是比较满意,那个单位也给了朋友offer,但朋友一直感到不自在。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论文的实用性到底在哪里,我的论文是用来评奖学金?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毕业条件?还是说只是研究课题结项需要书面性总结?说实话,科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每个成果或者论文,最终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理论体系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有的每一项发明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的积淀。发论文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共享科研成果,在已有的研究体系下进行丰富完善和拓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高校的老师为科研指标而去发表论文,带项目发成果确实也比较方便。还有论文只是简单的避免查重而灌水,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在读研之前,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能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不再为找工作的时候别人问你论文到底有没有用而发愁。你们觉得呢?

蓝靛厂

翟天临硕士毕业论文全文来了!最后一页上导师的名字果然打错了

论文摘要:在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戏剧、影视剧本也通过上课和外出拍摄时间,塑造了不少人物形象。后来我发现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英雄形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作品中都传达出打出了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英雄形象的普遍性、重要性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身为一个男演员,能够饰演英雄形象是我从小的梦想,从第一次看电影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这将近20年的时间,每每在电影里遇到英雄人物,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英勇善战的王成,提起电影《英雄儿女》,大家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的形象,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由于关注英雄形象,我慢慢的发现,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发现我们影视创作也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一度盛行的“高大全”的框框不是通过概念化的外貌、人物语言的高调而是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这种转变可称之为“高大全”的英雄向“人性化”英雄的转变。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亮剑》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与李云龙形象类似的“另类英雄”那么这些优秀的演员在塑造这种受欢迎的英雄角色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共同之处或者有效地塑造方法呢?于是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塑造英雄形象,成为了当代表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演员在表演中怎样将“英雄”形象变得“人性化”,将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本论文中,我的论点是:所有的英雄形象的塑造都要符合人性的本质。应该避免高大全的塑造方式 首先论述“英雄与“人性”的概念,并阐述两者的关系。证明了英雄都是普通人,和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的共同点。然后根据实例,指出在英雄形象塑造中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最后阐述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希望本论文可以对演员人性化的塑造英雄角色有所帮助。关键词:英雄、普通人、表演创作、英雄形象序言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 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 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 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 思议的。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 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 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 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 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 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 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演员对英雄形象人性化的塑造也变得必不可少。第一章关于英雄与人性1. 英雄的定义第一·英雄,汉语词语。在字典里对英雄有三大解释:(一).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二)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 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三)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 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第二.我们如何理解英雄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英雄”这个词?其实世界上应该没有一种东西是可以被 “定义”成为“英雄”的。所有关于“英雄”的定义,大都来源与“英雄”认知者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事实上,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对于同样一个人物的评价,即他/她是否是一个“英雄”或是怎样的“英雄”,都是会有非常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来源于时间、空间和文化,而是来源于生存在文化和 社会中的人—对这些“英雄”和“非英雄”做出评判的人的内心和目的。但是之所以一个人被称之为英雄,一定是他做的某些行为,让人们尊敬,从而在他人看来,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英雄的精神。比如说:消防员救火,当火势汹涌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投入火海救出一个孩子。他的这个行为,让大家觉得他 是英雄,他有为了生命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反过来从他的角度看,救火是他的工作,在火海中挽救生命是他的责任,他履行了他的责任而已,他不一定觉得自己是英雄,或者说他不是为了一种精神而去做这个救人的行为,他平时也有自己 生活中的烦恼,和大家一样,他也有可能酗酒、脾气不好等等,但我们依然认为, 他是英雄。再比如邱少云在火中活活被烧死也纹丝不动,我们认为他有一种爱国、团结、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我相信邱少云当时想的一定不是他要履行一种“精神”而去做这种行为,他认为他在履行一个士兵的责任,而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赋予了它精神,并且我们把它看作是大英雄。所以,不管是焦裕禄、雷锋、董存瑞等等,我们都是通过某个特定时刻的某些行为来赋予它英雄的称号,而不是通过一个精神来认定的。而现在往往很多艺术 作品中,大家常常先在作品中以一种“精神”来作为前提,把精神安在人物上, 而不是塑造人物在生活中的行为,来体现英雄的精神。于是常常出现了很多诸如高大全的银幕形象。拿影视作品1963版本的《雷锋》和《焦裕禄》相比,早期的作品总是把体现形式化的某种精神作为前提,简单地塑造了雷锋做好事的生活,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显得老套了很多,因为雷锋精神并不只是体现在扶老人过马路,补袜子等好人好事这么简单。而《焦裕禄》这部电影,大量的塑造了焦裕禄在生活中的常态, 通过对人在社会中平日生活和性格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观众看到的是焦裕禄对待工作中、生活中的责任的忠诚。进而从中体会到了高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不能脱离对角色中涵盖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性的分析,单一的塑造某种英雄精神,我们不能脱离“英雄”本是“普通 人”的本质。于是,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性化的塑造,成了必不可少甚至决定成败的环节2.“人性”的定义—关于人的本质了解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物质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人物类所探索的最重要的 课题。从物种起源、人体的奥秘、疾病防治,到人类居所的环境现状、其他星球 空间的生存可能性,再到与其他生物的相处之道、外来生物的威胁性。总之,作 为茫茫宇宙中一只渺小生物,人类很勤劳努力的破解着一道道难题,最终弄清楚 关于自己的事实真相并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优化着自我本身。大到全球问题、 世界国事、小到家事、个人生活小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从生活的迷惘焦 虑中,一点点的悟道、自省、释怀,这中间通过各种途径,生活、科学、宗教还有艺术。在一系列的大领域、小领域中,表演艺术无疑是研究人的学科,主体是人通常说表演创作者是“杂家”,表演学科是建立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 学、行为学……众多学科基础之上其精神的升华者。同其他艺术一样,表演艺术 是集众家成果的大成之作,精华展现。那么,通过杂学,继而探究真正的人的本 质,最终通过自身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演者所必须的创作途径了。现实中演员 表演的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对人本质的不了解,其一表现是喜欢“走 捷径”,不从人本质角度思考及进行创作,其二是对人本质的分析片面且不够深入。另外还有对自身本质的开拓不足。人通过他外在的“语言”和“形体”表象,体现、表露着他内在的“情感”和 “思想”。“情感”和“思想”的再深处是人的“本性”。而“性格”是作为“语言”和“形体”色彩化的可见外壳而被人所感知。以下是结合人类学的具体研究 成果,通过“人本质”的构成部分角度,来初步认识人的本质。第一:人的本性“本性”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性质。分为善与恶。善是向上、能动、发展、 积极的,恶是发动、阻碍、破坏性的。我们相信世界上的人以及我们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本性为善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时无分善与恶,后天的经历对人的本 性潜移默化的作用着。有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臂弯里时被震荡的程度,即大人 的动作粗鲁或者温柔,,都对其本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本性只 可能是善或恶的,并没有善、恶兼备的可能。我们常说“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 有好的一面”,指的是性格层面的描述,而非本性。虽然本性只分善和恶,但每 个人善和恶的程度是不同的。并且一个人的善恶及其程度,是可以随着外界及人的内部变化而转化、改变的。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人越逆推向本源越趋于简单,那么如何把复杂的外象体 现出来,而且还能把最里层的简单实质体现出来这种表演就是极为深刻了就像《码头风云》里马龙白兰度的饰演的为了公平利益而抗争的问题青年特 里。他依然有自己狭隘的顾虑,有对世俗黑白的迷茫、也曾经做过错事一直活在 悔恨当中,但是他依然做出了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马龙白兰度并没有一味的塑 造这个角色的好,他把角色本性中的善恶都展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草根英雄形象第二:人的情感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应”, 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①常听俗话讲“人是情感动物”,情 感好像是人精神层面最基本的单位。精神空间游离的片状浮云。我们总会说到人 有“七情六欲”,《文艺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七情”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对人的 各种自然情感心理的合称”。《礼记·礼运》中“何为人情”喜、怒、哀、乐、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文心雕龙·明诗》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它是由 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人秉七情’,即承此说出来。这就是古 人总结的,人七种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情感元素。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 它是由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深刻、眩晕微妙的情感结晶体。情感产生的四种情况“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1与嗅、味、触、声音、颜色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的厌恶等。2与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想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良好状态的舒适等”3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 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 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体验成为道德感。与人对真 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格光 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被称为高级社会性情感或情操4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静、忧郁等”第三:人的性格1界定性格“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诸如诚 实后者虚伪,勤劳或者懒惰,自豪或者自卑,勇敢或者怯懦,果断或者优柔寡断等等都属于性格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和别人相似的,有些是个人独有的,有些事积极的,有些事消极的。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他的性格性格,是人思维的定势,是思想感情的具体化,性格化。个体差异的几种说明这。它一直以来被人看作是人一这以个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用为标记个性 与他人的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中,人物的行动正是画上了“性格化”的标签才有价值和意义。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那么,对人来说“性格”就是最核心的原动力了吗?在性格里面, 更深处的地方还有没有什么呢?如果真能够分析出性格里面的东西,也许对我们 更精彩的塑造人物性格会有帮助、有所启发。那么,下面通过心理学对“性格” 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的原理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这一关键的人的 特质,或者说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性格。“性格”( character)①拉丁文的原意是铭刻或者标记,即为了识别的目的 而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虽然这一意义仍然适用,但宁肯采用同义词 的特质或者特性。当这一术语在心理学上应用时,其意义引申引申为②所有这些 标记(特质)的总和或者获赠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揭示一种情境,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本质(性格)“特性”( characteristic)的解释:“用来识别和“表征”某物的个体特性和品质。“特质”( trait)一般指个人的持久的特征,它能对观察到的行为规律性和一致性起到阐释的作用。这是该术语的恰当用法。若用它来指规律本身是错误的 并且会引起误解。要注意的一点是特质是一个理论的实体,是个体的一个假设的 潜在的成分,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以及不同个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的差异”“最早用性格一词并且概括其特征的是古希腊哲学泰奥弗拉斯多,他从人们 的日常行为方式中概括出阿谀奉承的人,伪装和善的人、吝啬的人等性格特征 后来的学者也多用秒说的方式来说明性格”由前面的定义可知,我们所说的人的“性格”,它是一种“特征”的总和, 作用是铭刻和标记、描述和概括了人的情感、思想、语言、形体本质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特质的复杂情感,思想,外化为可见可闻的富有个性的外部行为,我们综合这一个体的特征,称之为“性格”。也就是说,性格是个概念,用来描述、概 括人个性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可以说它是人本质表现的外壳。(如图1)性格特 征表象于人的语言和形体,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它终究是产生、根源于人的情感和思想本质。所以“性格”并不是规律的本身,而是规律的描述和阐述者。我们经常会说人物的魅力在于其性格的复杂。那么,了解了性格与情感、思想 语言、形体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人性格中的复杂性、模糊性我们就不难以解释了。它源于人心理的矛盾。2性格的分类a.性格元素“性格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对现实和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别人、集体、和社会,对劳动和工 作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忠实、坦率、勤劳、谦逊和自私、狡诈、自信或者自满。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以 及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等。如有目的性、纪律性、主动性以及镇定、果敢、勇敢等③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和支配程度,以及情绪 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等;也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持久 性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或者起伏波动等;还包括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 特征,如一个人经常精神饱满、欢乐愉快是个乐观主义者,有的人抑郁阴沉,多愁善感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方面的特征,如倾向于采取用整体或分析的 观察方式,感知的速度和精确性等;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和逻辑性。”b.外倾与内倾尽管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许多心理学家力图将性格加以分类,找出性 格的类型。例如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生命中的“里比多”1活力倾向于人 自身或外部环境,而把人的性格分成两大类:外倾和内倾。12①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人的心理能量,她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外部, 指向他人或者外部刺激,其行为主要是由外部事物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所 指导,那么这个人主要是外倾的,否则就是内倾的。典型外倾的人有毅力、有进 犯性,具有冲动型,思想开朗,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遇到事情能迅速作出决定, 在公共场合下觉得愉快,善于社交,乐于称为大家注意的中心”13②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内部,指向他自己的 思想和感觉,他的行为由主观的、个人的、内部的东西所决定,那么这个人就属 于内倾的。荣格看来,内倾的人与外倾的人相比,其行为表现截然不同。他们性 情羞涩,喜欢寂寞独处,情绪不外露,倾向于幻想和深思,做事犹豫不决,这种人不善于社交,难适应社会环境。”14“理论上具有外倾与内倾两极的一个假设的人格维度。最初,这个维度被人们当 成是反映两个完整但互反的人格类型。如今大多数理论家对这两个人格类型各位 以独立类型表示怀疑,相反,倒认为他们都是关于许多不同行为模式的集合。此外,把这两个极看成是相斥的,好像也不大对,因为许多人都同时表现出这两个 方面。而他们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反映某一极的行为的同时,并不必然地减少体现另一极的行为表现。了解性格不同层面的分裂,可以使我们更清晰一个该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分 析与概括。“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是构成性格的主要内容或 元素,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应注意到性格构成要素,着力刻画人物的性 格四要素方面的特征,但这些方面又不是鼓励的存在的、单纯地体现的、往往是 杂株的、符合的,如果不考虑人物性格表现的复杂性、整体性、综合性们就会犯 解构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元素简单相加的错误,导致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和虚假。c.性格的形成“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性格以神经系统的先天功能 特点为自然前提,但无论是神经系统的特征或体型特征等生物因素都不能决定 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在社会影响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是 个人的生活历程的反映。儿童出生之后,长期在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经济状 况和政治地位,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等,对儿童新歌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生活是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 定的政治观点和懂啊的标准,形成着自己的性格。人在自己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了 与社会的交往,在社会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不同性格有所评价,并从模仿逐渐过渡到某种程度的追求。青年人走向社会,为了适应日益广泛的生活领域,就需要而且确实也能更深刻的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识,并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培养优良的性格,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17可见,儿童时期的情感、思想的经验以及形成的特征,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 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能就针对剧本的事件,人物此 时或者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其儿时的经历的分析就尤为重要。3.关于英雄与人性通过对于英雄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解释,都首先肯定一点,英 雄也是人,那么是人就具有人类的一般本性,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人性”,而人 性又涵盖了人类的思想、性格等多方面领域。所以在英雄形象塑造的时候,要从 人的本质塑造入手,对于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是一项大工程。甚至可以说:英雄角 色的人性化方面刻画的优劣直接影响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应该尽量避免我们常 常见到的一些“高、大、全”式的表演。很多作品在塑造这类角色是都容易进入 些误区,下面我们就归纳一下塑造英雄角色时的弊端和倾向。第二章 在英雄角色塑造时,容易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1)“匠艺”刻板的表演“匠艺”式的表演是斯氏倾注一生予以反对的表演倾向。“匠艺”—首先应 有“刻板”、“公式”及“模式”。“匠艺演员只会报告角色的台词,同时用一些 成不变的舞台表演方法配合这种报告。因此,匠艺演员需要固定的方法来宣读一 切角色的台词。他们需要现成的刻板法来图解一切人的情感,他们需要用规定、死板公式来模仿一切人的形象。手法刻板和模式简化了匠艺表演的任务。”刻板 充斥着表演的各个领域,有声音、台词的刻板,用一成不变的腔调,以及一定的 类型的声调去扮演各层次的人物,还有形体动作的刻板,英雄形象尤为明显。比如:命令即手指朝下:禁止即手指朝上;力量即握紧拳头,捶打桌子,他们把这 些习惯性的设计转化成一种英雄的模式,这种多年形成的惯性和习惯影响极大, 表演的刻板法和模式的感染力大到演员在塑造英雄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迅速的进 入了匠艺演员的私人生活里,而做戏的习惯变成了他的第二天性。这对于演员来 讲是非常危险的。这种现象在文革时期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尤为明显。2) 虚假,过火的表演这里的“虚假”和“过火”指的是表演超过了两个幅度,一是生活实感的幅度——一是演员内在体验的幅度。幅度首先指的是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不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无论是舞台表 演和荧幕表演都必须以生活实感衡量表演真实与否的尺码,斯坦尼将过火虚假的 表演归结于三种情况:“第一个不真实的地方就表现在慌忙上。在生活中,人们不会去催促动作本身,舞台上却动作相反,演员越是“做戏般的积极‘动作’, 他就越完不成动作把动作草草了结;第二个不真实的地方就是你们过分卖劲了, 在舞台上不应该给正在做增加些什么,相反,应该减去四分之三以上。做了 个手势或动作就要从一个手势和动作中取消半分之七十五的动作和紧张;第三个 不真实的地方,就是在于你们的动作里缺乏逻辑与顺序,因此缺乏了控制与修 饰。”因此我们在英雄形象的创作起步时应该特别强调寻找到英雄在于生活中的 实感,强调出生活的细节和魅力。生活真实生活美是英雄形象的艺术美的生活与前提。“虚假”与“过火”所指的是,演员的表演内外不同意。外在表现远远超过内在的体验或者只有外在的表现而缺乏外在的体验。这就是体验与体现在的关系。应该说内部的心理体验是主导,具有决定意义:外部的体现是从属的,是从 体验的基础发生的。即“动于衷而形于外。”由于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控制自己的 内部情感和心理情趣,因此,往往是抑制自己的内心。所以好的表演往往是内大 于外,可许多英雄形象的塑造却恰恰相反,是外大于内,我们称之为“过火”表演3)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这种表演的错误倾向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不同的艺术有各自独特美学形态和独特的魅力。戏曲、舞剧、歌剧、舞蹈等艺术的语言动作虽然也来自生活但经过提 炼、加工,形成一种远离生活,具有夸张美的规范性程式动作。以一整套提炼的 艺术程式规范,去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然而这对于话剧、影视中塑造 英雄形象来说却是一种错误。它容易在表演中产生图解式、表面、外在的说明性 表演,将导致肤浅、表面、虚假。比如说在一些老的抗日题材的演出中红军常常 出场要手掐腰部挥动手臂等程式性的戏曲动作,这种表演方法现如今已经被淘汰 脸谱化表演则指一种概念、固定化、外在化的肤浅表演,它不深入的挖掘角色的 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不从生活出发去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把人物简单的分 成正反两面并贴标签似的把英雄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一脸严肃的高、大、全, 对反面人物则简单的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表演的真实感与深度、广度。比如老 电影中革命英雄一定是昂首挺胸,而日本鬼子一定要是猥琐丑陋的。而这种表演 方法已经无法被现如今的审美所接受了4)重复自我、自我展览式的表演重复形象的表演指的是演员在多部戏中的表演中没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原样 照搬自己以往塑造的形象。演员的人物就是要塑造性格各异的各种鲜明形象。即 便在同一类型的形象塑造中,也要塑造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果不运用演员的性 格化和创造力,不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与思维,那么就可能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 它不用于类型化的表演和类型演员,后者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是在 每一个新的角色扮演中都有新的创作与探索。自我展览式的表演,指的是演员不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创造,而是着力 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作提供的人物形象,一味的展现个人表演。这不 同于表演行当中的明星制。后者指的是一种特有的表演风格,是为了电影的票房 与盈利,是一种保持演员本人明显个性特征与魅力的类型化表演。总结:这些塑造方法导致角色的失败,原因是演员缺少了对角色“人性”方面思考和挖掘。第三章 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第一节 性格化的塑造1.注重角色的性格化“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 《演员的自我修养》何为性格化?《电影艺术词典》中说:“性格化是演员塑造形象所因达到的艺术境界,即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的。作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由同一的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阶层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又有自己特有的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个体特点。演员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是在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足以提示人物思想深 度和性格特色的剧作基础上,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即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色彩,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及梳妆打扮等,塑造出一个具体的活人、使观众看到和听见角色如果在行动、说话、感觉。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关键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性格化可分为外部性格化和内部性格化。(1)外部性格化外部性格化要求演员在塑造形象之前,做出大量的复杂的工作,要在演员自身的外部寻求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同的行为和外貌的特征。演员要在各种场所的大量人群中,选择出与要饰演的角色相近的一些人,去发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而进行观察。除此外,对剧本中自己所要创造的角色还要做仔细的分析,例如他的职业,年龄,教育,生存环境 ……然后展开演员的想象力,并初步勾勒出角色的外部形象,在规定情境下进行创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话,对我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一个演员不去训练自己的身体、声音,不去训练说话 走路和举止姿态,如果他找不到和角色相适应的外部性格特征,那他大概也表达不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说:“为了探索外部形象,我们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子、衬垫,粘上鼻子、胡子,带上假发、帽子,希望能捕捉外貌、声音,从生理上感觉到所描绘的人物的身体,我们只靠偶然的机会,为了寻找这种机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排渲。但是, 不好的方法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好处,就拿当时来说,演员毕竟学会了掌握形象的外部性格化,而这是演员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充分说明了,外部性格化对演员的重要性。(2)内部性格化所谓内部性格化,说的简单明了些就是深刻体验角色,赋予角色灵魂。所谓的体验角色,就是指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去合乎逻辑地、 像活生生的人那样,进行创作的创作过程,正所谓“动于衷而形于外。”演员体验角色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演员对角色的体现。记得林洪桐教授在给我们年轻教员培训课中,曾这样说过:“也许对角色体验百分,只表现十分就可能很精彩, 但如果要求体现百分,而演员对角色只体验十分,则肯定不能完成表演任务。”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基础,是因为体验角色可以使演员找到角色的准确的外部表现形式,而且体验角色能使剧本中的人物拥有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 如果没有内心的体验,哪怕是演员把角色的外部形象做的再细致、再入微、再符合人物,角色都会缺乏打动观众的生命力。所以,能否体验角色的内心是性格化的基础,也是表演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影视剧中,创造出立体的、个性化的,使观众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是优秀演员的追求。那么,如何在创作中抓住角色内外部特征,进而把它立体的表现出来,又与其他的与之类似的人物相区别,形成“他”特有的行动、语言、思想 等?如何在表演中把演员本身与角色相区别,在银幕上创造形象,而不是向观众 表现自己呢?答案就是一人物性格化。我们知道不管是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靠演员塑 造人物的形象体现出来的。美国的戏剧理论家贝克认为,一部戏的永远价值在于 人物的塑造。英国戏剧理论家品特也认为,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可见塑造性格化角色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一部好戏,要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取永远的价值,重点在于演员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 《演员的自我修养》中用几句话阐明了舞台艺术的基本法则:“由于每一个演员 都应该在舞台上创造形象,而不单是向观众展示自己,所以再体现和性格化对于 我们大家都是必要的”。“一切演员一形象的创造者,毫不例外地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1所以,性格魅力不单是艺术创作,更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2.性格化形象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影片《周恩来》中成功塑造总理形象的表演艺术家王铁成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所有的表演艺术,特别是电影表演,其基础是生活。一方面是演员的生活,它会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千丝万缕的反映到你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上、表演技巧上、内在心理和外在形体上。总之,一切表演技巧都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必须首先热爱生活。不管生活是艰难、困苦、曲折, 还说舒坦、一帆风顺,不管个人遭遇范围是狭窄还是广阔,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找到乐趣,而这种乐趣就能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和感受,从而构成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1可见,生活的实践对于每一个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人,特别是初学表演艺术的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部电影的完成,首先是生活的完成。演员创作的实质就是要让艺术和生活统一起来,让演员自身好饰演的角色统一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这是一句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了,很多我们熟知的表演艺术家都对这一句名言又很多的感悟。故此,学习表演艺术,就要在学习之初就调整好自己生活的心态,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并深刻地体验它。《电影表演艺术概论》一书中,对“观察生活”有这样一段总结:“观察生活,侧重从人的外部性格特征入手。观察不同的人。例如,让学生去观察人们由于职业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动作习惯、服饰、状态、说话的语气、声调、情感表达方式和由于不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为人态度等等,并加以提炼和模仿,这样可 使学生放开胆子去模仿和自己相距甚远的人物形象,从而学会和养成观察生活、 察人的习惯和方法。观察是一种积累,对演员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用的。”1在表演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对观察生活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理解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的真正意义,更没有很好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生活中的人,那么,在观察生活练习阶段,又不少学生就在抱怨已经没有练习可以做了, 其实不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多很多,只要你能够在平日的生活里,多用用眼,多用用心,并且养成一种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更加又意义,而我们以前就认识的人,你会不断地发现他还有那么多你过去不曾知道的特点。所以,不要再做生活中的无心人,观察 是需要你平时的细心和勤奋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观察生活练习,是他们生活实践的反映,也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演员的表演材料,演员是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表演的基础的。演员想让自己的表演有血有肉,就必须热情的投入生活。对于演员塑造形象而言,外部性格化是演员创作的最终部分,如果过早考虑它,就会使演员倾向模仿,妨碍他去掌握生动的、有机的行为线索。在塑造形象 的最后阶段,外部形象的刻画问题只能是以演员积累的全部生活物质的合乎逻辑的完成,并且必须是根据以前积累的生活物质的展示,产生出来的。性格化的角色形象绝不可能是演员凭空幻想出来的,它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给人物形象的性格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生活是表演艺术创作的前提,国家话剧院的著名演员冯献珍老师,曾说过这 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感动观众,把观众带到舞台中,带到所演 的人物世界中,即使演完了,也会令观众回味无穷。”她还说:“一个演员把角 色演准确,这是演员的最低标准。演员不仅仅要做到准确,还要做到精细,最后 要到达到精彩,这才是一个好演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又一种生活,作 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真实的体验了,演员要演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 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对于现在的年轻的演员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不足,又很多东西是他们没有体验过也无法体验到的,这就需要依靠平时阅读的文学著作,看过的优秀的影视作品等等,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再运用想象融合演员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充实角色,努力靠近所要演的人物,从自我出发,去寻找一条能够帮助自己体现剧中规定情境里的人物精神面貌的途径,这是演员孕育角色、靠近角色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个性、气质与职业技能上接近角色的开始,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学表演的人不能深交,因为他们都太会演戏,和学表演的人在一起时,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极力申辩,有这种思想的人,他的想法是偏激的、是不正确的。一个好的、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是非常平时的,他(她)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他(她)知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活,生话才会给予他所想要的东西,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一定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充满热情去生活的人。我 过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为饰演《龙须沟》一剧中的程疯子角色,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呕心沥血写了一篇《程疯子传》,看过之后我深刻体会了“冰凉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于是之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认真地思考,总 结出了一套表演的创作方法,即“生活、心象、形象”。他认为:“生活是演 员创作人物的无尽源泉,形象则是演员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提炼的结果,作为 演员将生活变为形象的纽带或桥梁,则是心象。”1这正是演员塑造形象内外部性格化关系的生动写照。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性格的主体已不同的方式去实践,才呈现出缤纷多姿的生命历程。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而艺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为“活人”的艺术表演,其任务就是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创造的核心课题就是性格化。纵观电影中每一个富有魅力的英雄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例如:《林则徐》中的林则徐、《焦裕禄》中的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中的王进喜、《亮剑》中的李云龙等等。能否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性格是衡量一个角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志,性格化对角色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演员应该怎样做到角色性格化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性格的定义。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范畴是指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以一个人的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它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的结合。这些属性使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有所区别,表现了这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他的行为举动中。人的性格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活动刺激着性格的产生与成长,而性格又会决定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行为,即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而这个人“做什么”、“怎么做”,又会体现着人的性格。同样,剧本中的每一个英雄角色也拥有着属于这个角色的特点,通过演员的表演,角色的特点会非常醒目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的性格是 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性格形象”。例如,《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勇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的粗糙、 《焦裕禄》中焦裕禄的平易近人等。现代的心理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性格,是一个向生活开放的,不断构建的系统。”2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 性格是“各方面都是连续的,正在组织建构之中的”[3]艾里克森就曾之处,“性格是一生中始终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性一个人怎样对待,处理和度过这些危机,影响着他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4也就是说,生活中人的性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比方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性格十分急躁,但是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练之后,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十分沉静。比如,一个学会开朗又很豁达的人,在碰了无数的“钉子”之后,也许会变得很忧郁。再比如,一个很天真无邪的人经历过被骗之后,就会变得很世故。同样,剧本中角色的性格也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着“成长”的过程。举例说明:《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从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到做了母亲后的沉静平和;再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 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 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 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 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最后,引用林洪桐教授《表演艺术教程》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电影是一门用生命本体表现生命,用生活本体反映生活,用世界本体再塑世界的艺术。它的重要技巧就是对生活(包括人物的)积累、理解、把握、体验以及运用生活本身的语言去反映生活,因此电影创作,包括表演创作都应全身心地拥抱生活、热恋生活、熟悉生活, 并创造性地运用生活的语言去塑造人物。生活是电影创作的生命与根本,既是源,也是流。忽略它就失败,重视它就成功。3 体现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表演不只是化了妆背背台词,而是要清楚地再现产生动作和台词的思想。这是不容易的。最优秀的演员不仅仅进行解释,比仅仅体现别人的思想,他同时还是(虽然不无困难)一个出色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2——约瑟夫冯斯.登堡①“性格化”的要求和意义演员塑造形象时,内部性格化是基础,是实质。没有内心的充分依据,外部形象再贴切,再准确,人物也是苍白的,而外部性格化则是体现,因此,演员要为外部性格化做足“功课”。演员必须充分的锻炼自己的肢体,使语言,声音, 形体,表情等各部分的表现力训练有素,能够为内心体验的体现做出充分的物质保证。而且演员要以内心体验为基础,反复寻找最准确表现内心体验的外部体现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取得外部的表现形式,那么无论是角色的 内部性格特征或是他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由此可见内部性格化和外部性格化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心理依据,而外部性格化则是把角色看不见的内心状态描绘出来,并把这种状态传达得观众,若演员没有做好外部的“功课”,那么,无论是角色的内部性格特征或是角色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二者关系紧密, 缺一不可,所以演员在有了内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外部性格化的寻找,便可以使“性格化”在表演中闪闪发光。在寻找人物的外部动作时,我们不得不强调,也必须对人物的内心依据有更深刻的探讨。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内心体验,换言之, 就是你体验到了多少制约着你能体现多少。在演员的创作中,从开始接触剧本一直到人物形象创作的完成, 整个演员孕育角色的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之所以是基础,是由于它赋予了人物形象以真实的生活。所以在表演创作中,演员 尽可能深入的去体验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是鉴别演员在表演上是真实还是虚假的分水岭。总之,任何一个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获得准确的表现方式,一方面他必须在外部表现力上训练有素,使之在表现其内心体验时,能够在外部物质上有所依托, 能够在表现细腻入微的情绪变化、或是巨大的激情时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则要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必须反复地探索,寻找最能够表现出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舞台上是可以创造出具有‘一般’商人、 军人、农民等等外部特征的形象的。即使以最细致的观察,都不难辨认出各个不 同阶层的人们所具有的典型的举止、风度和习气。譬如:‘一般’军人总是挺直 身子,走起路来就像在操练步法一样,和普通人不同,碰着脚跟,使马刺叮叮作啊等等。贵族走路时总是藏着礼帽和手套,戴上单眼镜,说话力求悦耳动听等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刻板法,看起来仿佛也创造出了性格特征。 这些刻板法都是从生活中取来的,实际上也存在着。但它们没有内容,它们不是典型的。”“这是无生气的、匠艺式的传统。在所有剧场里,都是这样‘表演着商人和贵族的。这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演员的表演程式。”1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光追求外部的性格化塑造而没有内心体验的匠艺式表演是不能征服观众的心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位好的演员必须具有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性格,去体现性格我们许多的表演艺术家,如卓别林、达斯霍夫曼、于是之等等,他们都具有惊人的刻画热人物性格的能力。他们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观察、分析、体验生活,创造出准确、生动、深刻的角色。这人物独具个性新颖之妙,觉悟千人一面之弊。所以演员对性格的探索,体现是衡量一个演员的演技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志。②角色性格化塑造的途径既然性格化对演员创造角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如何做到性格化呢?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创作时,越向角色靠拢,角色就会越生动。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众所周知,演员借以创成功的表演和人们借以评价他的表演的基本元素有三点,我认为这也是促成演员塑造性格化形象的几种有效手段。(1)信念感的表现一部影片要获得成功,它必须是可信的。在早期,电影使世人惊叹不已,电影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年轻的一种,1985年12月1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电影机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活动影像——《工厂大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电影诞生了。在最初,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记录着周围世界的活动及运动,并无意使电影成为一种叙事的手段。随着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的各个元素日臻成熟。电影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它属于电影,并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具有主导意义的一项创作元素。今天,观众愿意相信他们看见的东西,是因为所反映的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真实的部分,所以,电影演员更应当抛弃那些虚假的表演。另外,人的情感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充分酝酿和准备的过程。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演员来说具备一定的有利因素,因为演员可以连贯的表演一场或是整整一幕戏。而在电影的拍摄现场,鉴于影片的拍摄费用、拍摄地点、甚至是时间和天气的各种因素,不能够按照正常的顺序拍摄镜头,这也是电影艺术考验演员信念感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说来,剧本中凡是发生在同一布景中的场面,一般都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拍摄,并不会考虑这些场面在剧本中的先后顺序。例如,一部影片中,一开始有几场戏是发生在香港的,接下来的故事又发生在北京,随后又发展回香港,那么,摄制组就会在香港把所有的发生在香港的戏拍摄完成,再回到北京去拍北京的场面。因此,演员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角色的表演,只能在一些毫不连贯的片断中进行表演。这就好像要求一个戏剧演员从戏的最后一幕开始演,然后跳到第二幕,再到第一幕,再到第三幕 ,而且要演得令观众在每一幕都觉察不出随后会发生生命事情。正是由于电影演员不能像戏剧演员那样按时间顺序进行表演,就更是对电影演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员必须深深地进入角色之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以便演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整体出发表现整个角色。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既要使自己投入到戏中,体验并表现出角色的情感,还要令自己掌握高超的表演技巧,能够轻松地控制并驾驭自己的情感,“试想如果演员缺乏自我控制,以致表演中激动地哭了起来,或笑得忘了形,以致忘记了念台词,忘了接戏,忘了导演的要求,或者愤怒地失控真的动手去痛打对方,那么表演将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2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如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一个盲人,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一个执着的大兵,这些各不相同的表演被一个重要的元素—演员的信念感—联系起来。在对导演再那些卓越的表演进行检查时,是不会发现任何虚假之处的。杰出的演员能够越过导演胶片的障碍,把内心的信念和对人物的认识传达出来,使之直接达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2)形体动作表现人们称演员是动作的大师,但演员的任务和最终目的绝不是单单去展现动作,而是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出真实的、活生生的、富有鲜明性格化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从而来反映生活,表达出剧作者的思想意蕴。所以,掌握行动只是手段,塑造人物性格才是目的。性格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一个人的个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我们每一个对周围现实给他的影响,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不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表明了他在“做什么”,又表明了他是“怎么做。“做什么”是任务,它反映了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做”,而“怎么做”则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如果已经在生活经验中巩固起来,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恩格斯认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主要表现在他怎么做。不同性格的人,因其所受的教育、生活处境以及个人认识的快慢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所作出的情绪反应就不可能是相同的。形体语言是人们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无声的交际工具,从人身体,形态和动作特点,不仅可以分辨出性别,也可以充分揭示人的个性。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夏伯阳》,树起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在影片中塑造了很多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夏伯阳的扮演者鲍里斯.巴保其金(1904-1975)把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从个土生土长的军事天才到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红军将领,他运用独特的语言设计,夸张的、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银幕上塑造的夏伯阳以超人般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今天,制作技术是如此复杂,所以表演中的形体动作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但是,演员在设法结构一场完整的演出时,为了表现人物的许多隐蔽的方面,动作仍然将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一种艺术是不需要技术的,技术的完美是没有最好尺度的,国面家德加说:‘如果你已经有了价值十万法郎的技术,请再付五个苏打买一些吧。这种取得经验和技术的需要,在戏剧艺术上尤为显然……演员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是在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家,可以在具备灵感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但表演艺术家却必须主宰自己的灵感。这是我们艺术的主要奥秘。”(3)交流适应交流和适应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元素,交流和适应与前面论述的动作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帮助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真实而深刻地体验与体现的一种心理技术。所谓交流,“是指演员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包括自身在内)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的对象之间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适应则是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方式。”2“交流主要有:与对手演员(角色)之间的直接交流;自我交流,即演员(角色)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或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所形成的交流:与不存在的或想象的对象交流,即演员与自己头脑中想象对象的交流;与集体对象的交流,即在群众场面中演员同其他众多演员的交流或在剧场中与观众的间接交流。在电影演员的表演中经常运用与想象对象交流的技术。”3情绪交流显而易见产生与演员的内心信念,而思想交流则必须由演员加以动作表达,演员必须使观众看到并能洞悉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心灵。如果他仅仅是塑造一个外观人物的外貌,他将不能表现出角色的实质,不能表现出角色的思想本身。著名演员张瑞芳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非常看重并且依靠对手给我的刺激和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的,并且时时刻刻想引起对方的反应。演员不仅要分析人物之间这种互相交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这种关系,把这种感情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我觉得没有真挚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这种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是我表演上重要的依靠。”4优秀的演员必须去揭示激起反应的思想的全过程,必须是观众看到不仅仅限于明显的形体元素之外的表演。汤姆汉克斯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美军长官一角时,就涉及到了必须揭示人物许多内在的方面,并传达出人物的复杂的个性,从而把观众的思维也卷进影片中来,跟着演员一起激动。我们应当把“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到表演艺术创作中去。其实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的统一,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包括气质、心态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演员塑造人物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要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还涉及到演员自身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功力等,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是难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和谐与统一的。(4)深挖规定情境要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演员所选择的一切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动作和内心思想动作都是在有条件的限制下产生的,因此,演员要重视为演员表演设置限制的规定情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规定情境?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规定情境这样做了解释:“规定情境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演员扮演的角色面临身处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包括剧本的情节、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关系、人物在此之前和此时此刻所处的境况等。规定情景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它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性质、样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动。同生活里一样,戏剧中脱离规定情境的动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样的动作,一旦改变规定情境,则必然使人物动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演员对角色的规定情境感受的愈具体、深入、敏锐,它的动作就愈鲜明、生动和恰如其分。总之,其动作会流于一般化。演员要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以及台词中区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景,展开想象,真实的生活于规定情境之中,从规定情境出发去完成角色的行动任务,激发内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机的思维。”1通过以上对规定情境的概述,简单的总结一下,规定情景就是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要干什么事,周围有哪些情况,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这一情境将会影响到剧中人物的思维活动。人物要在事先想好的规定情境里按照一定的舞台任务来行动或动作,但是如果规定情境发生了改变,那么人物的动作都有随之发生改变。注意,这里所说的动作,不仅仅是指形体方面的动作,还包括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演员在镜头前或在舞台上表演,应当象在生活中一样,要做到“真看、真听、真感受”,要做到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都去真的感受、思考、再做出反应和行动而不是装出一副感受、思考、行动的样子。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对很多演员特别是初学者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规定情境往往都是虚构出来的,因而,演员就应当掌握在艺术虚构中,对周围的生活,周围的人物,周围的一切对象,去正确认识、感受、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或去行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技能。这样的表演才是贴近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才能够感染到观众。哪些影响着人物心理线索的事件、事实,影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的规定情境,还需要演员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把它变得更加具体而丰富,因为只有在有了具体,丰富而鲜明的规定情境的条件下,演员才有可能去想: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呢?所以,演员在对规定情境进行艺术构思时,切记要源于生活,要具体详细,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生在生活中,是否合理?”等等。若演员不能完全理解剧本中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规定情境,他自然也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物的真实有机的行动,也就根本谈不到什么人物形象的创造了规定情境表面上时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和角色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情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规定情境变化了,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就应该马上其适应新的变化,马上去感受、判断新的规定情境,并做出新的反应和行动。演员在剧中饰演的人物都是在规定情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而完成的。演员在演出时若被动地存在于规定情境之中,不去真正感受就会造成尴尬的结果,由此也会看出一名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我就听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个例子:又一次看一个剧团的演出,由于一个男演员在这出戏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角色小到只有一句台词,但因剧情的需要它又不能下场,于是他就只好在舞台上站着,这个角色在这个男演员看来也许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没事可干,在演出的时侯,他一个人站在舞台后面抠手指,人虽然在舞台上,心思却没在戏中,台下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他,还以为他是有更重要的戏要演,于是就一直关注着他,结果就因为他一个人破坏了整出戏的感觉。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不管你的台词是多是少,都必须要保持一种生活于规定情境中的状态,在规定情境中自由自在,虽然情景是虚拟的,但也要真是的感受并表演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表演。另外还有说明的是,规定情境在舞合或镜头前是一种现实存在,这种现实是以虚拟和假定的形式存在的。说它是现实而不说是真实,这是因为不管你追求怎样自然生活的表演风格,你都不能不承认,戏就是戏,在戏中表演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而且,观众在看戏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其实也是拒绝真实的。在这儿也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起看戏,剧中有一个“扇嘴巴”的动作,可能由于由于没能控制好,就失手真的把对方的脸给打了,朋友马上不解的问我,这要真打吗?从这个例子中很明显的看出,观众和戏剧已经形成了一种表演与观赏的关系,观众看的是戏,而不是真的生活,如果演员超出了分寸,就必然破坏了这种关系,观众就会觉得很别扭,继而会产生拒绝的心理。所以,规定情境不是真实,真实的是生活。演员要进入自己所演的角色中,就一定要让自己进入舞台的规定情境的现实中。不了解这一点,演员就无法在舞台上获得一种情境中的自(5)细节的处理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意识,在于它不仅仅再现生活的真实,还要创造“真实的”艺术形象。电影艺术本身在创作中,在再现客观真实的过程里,仍然存在着假定性。剧情的虚构、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假定、情节设置的状貌不能全部真实再现,必须要求演员假戏“真”做,要求表现出酷似生活的真实形态,要求有真实的体验,电影才能成为艺术。演员在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更加丰富地展示剧本所赋予人物的独特魅力,往往是通过演员对丰富的、生动的细节进行的挖据形成人物形象的闪光点。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和动作时,是逐步从角色的外部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进而再反馈回外部动作。从对事件冲突的剖析升华到理解剧作的主题与底蕴,从分析剧作与角色的某个细节开始迷恋角色、接近角色,进而也就使自己化身为角色。细节闪现出符合角色的思维、行为、心态的下意识的动作,使角色更加生动光彩。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的、深入的去体验角剧作所提供的生活,那么,演员会本能的去体现角色的真实的欲望和情感,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产生出一些细小的感觉和行动,这就是“细节”的诞生。细节就像是晶莹的露珠,能够折射出人物性格的各种光芒。我们可以通过演员的一个神、一个手势或是一个姿态来感觉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影片《克莱默夫妇》中,当律师文斯特里普,她的丈夫是否有对她不忠时,她犹豫了一下,紧接着便笑着摇了一下头,轻轻地说了一声:“不”,这轻轻地一个“不”,顿时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善良,更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优秀的演员善于设计诸多的细节来渲染角色的性格,例如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总是用细碎的脚步走路,总是歪着头,两只手不同的在胸前摆弄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节能够真实地反映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再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两次对苏丽珍的手的细节特写,反映出苏丽珍生活和情感的变化。一个演员要把角色演的生动。逼真,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性格化创造和刻画时,就必须做到细致入微。第二节.强调角色的真实性角色的真实性,即角色—这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一种艺术属性,是演员从自我的人的真实出发利用与角色相关的诸多假定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真实程度。演员塑造的英雄角色,如果要得到观众们的认同就必须首先让观众们相信并产生信任感,这是演员扮演角色与观众交流的基础;而角色的真实性就成了这种交流的关键,因为观众们不是傻子,他们只相信能激发起他们真情实感的角色。演员创作能否实现角色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其表演创作的成败。现在提出对演员创作真实性的几点建议(1)重视对剧本中人物真实点的选择比如在最近热议的“打鬼子”戏当中,很多时候都出现英雄在杀鬼子之前说的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死也要完成任务”、“为了新中国前进”等等口号式的语言,演员需要对人物的真实性做一次筛选和考量,想一想如果真的面临生死较量时会否说出剧本中赋予的台词。(2)坚持以演员个性的人生经验为基础。性格化的塑造在之前已经提及,首先要找到演员和角色性格中的共同之处,或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间接理解角色的行为,才能让角色更具可信性,如果演员自己都不认同或者凭空塑造,那么观众也不会相信,不会被打动。(3)永远由自我出发,坚持真实的双重层次。(4)加强人生素养,丰富人生自我的真实层次。结语综上所述,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演员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对于角色人性化的把我是必不可少,甚至直接影响角色成败的必然因素。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们影视剧本创作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需要我们演员在塑造上与时俱进。英雄观的更新导致创作手法日趋理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所发生的变化,源于影视艺术工作者对英雄概念理解的深化。他们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新的英雄观指导着他们的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在银幕上演员需要把作为人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更趋于复杂化,脱去“高大全”外衣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人性力量感动观众英雄人物的塑造由单一化走向多类型化在英雄气概共性中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把塑造英雄人物”作为根本目的转变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与张扬。使我们看到了个个伟大而平凡的英雄,一个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英雄,一个个可亲、可信、可学的英雄形象。参考文献《电影艺术词典词典》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演员自我修养》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表演艺术教程》 林洪桐 中国电影出版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心理学词典》 [美]阿瑟雷柏 上海译文出版社《戏剧表演基础》 梁伯龙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石挥的艺术世界》 舒晓鸥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集》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谢辞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陈邑老师,感谢他三年来对我的细心呵护与培养。在论文最初的开题,定稿等环节中,导师就题目,提纲,以及论点提出的诸多建议,对论文的完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导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相关问题与我多次交流并且进行指导,使我的论文能在表演范畴内有更广泛的涉及,具有实用意义。同时感谢陈邑老师、崔新琴老师、王劲松老师、张华老师、郑建初老师、张菁菁老师在我本科和研究生共七年时光中对我的教育!感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所有老师们给我的关爱与帮助!感谢06本科班和10本科班的同学们给我的大力支持!最后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现在我要离开校园完全的进入社会了,心中一万分的不舍与感激!我将带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精神伴随我一生的演艺事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