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留学,来北欧这片净土吧教之

研究生留学,来北欧这片净土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学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加入到留学大军的行列中。在留学大军中,大部分是国内本科高校毕业后选择前往欧美国家攻读硕士学位,在为自己学历镀金的基础上还完成了自己看世界的愿望,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视野。目前主流的留学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往往有着一套完善的申请系统,且与中介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常只要家境富裕的家庭,都可以实现留学的愿望。本文不谈论以上热门国家的留学情况,而是把目光转向北欧国家,一起探讨一下北欧几个国家的留学情况。芬兰赫尔辛基北欧国家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往往鼓励自己DIY申请,与中介无任何合作,所以请不要相信国内中介说的有关系包录取之类的话。想要来北欧国家留学,自己可以亲力亲为申请的每一个步骤,因为都是公开透明的,从语言成绩准备,到学校筛查,项目筛查,材料准备及最后入学准备,这些都是锻炼自己能力的重要过程。瑞典斯德哥尔摩北欧国家留学的好处学费适宜。北欧几个国家目前对研究生项目的收费一般都在每年10万人民币左右,相比于英美国家20-30w的学费,是许多工薪家庭可以承受的。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学校都设立有全免学费或半免学费的奖学金,而且并不是太难获得,少数学校还提供生活费补贴,所以若拿到这些奖学金的同学,留学期间基本无需自己花钱。环境宜人。这几个国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空气十分清新,景色宜人,有着全球最宜居的生活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教学质量。北欧拥有多所著名的高校位于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0位,例如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托大学,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基本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不同专业。科研水平也处于全球前列。另外,芬兰的教育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第一。语言环境。北欧国家的英语普及率十分高,90%以上的居民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语言环境同英美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之后的文章中会奉上关于北欧留学申请,北欧留学生活的具体干货,敬请关注!

罢兵休卒

北欧硕士留学你了解吗?

对于想到海外留学的中国人来说,北欧的诱惑除了发达的经济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外,还包括低学费、高签证率等优势。不过现在情况要变了。丹麦将于今年秋天开始对欧盟以外的留学生收取学费,瑞典、芬兰等国也将陆续进行收费改革。那么,留学北欧究竟要花多少钱呢?丹麦取消免费制度丹麦政府一向重视国家的教育事业,无论在文学、哲学领域,还是在物理学、电磁学领域,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多年来丹麦更以免费的高等教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过从今年9月起,随着收费制度的改革,丹麦的公立大学将对来自非欧盟国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全额收取学费。据了解,调整价格后,丹麦正规大学每年的学费可能是10万—12万元人民币。预科学校和非重点大学的收费将不低于8万元人民币。据了解,学费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丹麦留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一些热门院校和专业出现扎堆现象,导致政府的教育负担加重。不过,虽然取消了免费就读制度,学生还是可以找到各种补助形式。例如申请全额奖学金,获取打工资格等。丹麦规定学生每周打工不能超过15小时,但假期除外。按照法律规定,每小时的打工收入不能少于80丹麦克朗(约合100元人民币)。通常中国留学生可以找到送报纸、饭店清洁工、餐馆帮厨等兼职机会。如果英文较好,还可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例如在幼儿园教小孩英语。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丹麦虽准许学生打工,但必须持雇主推荐信去税局申请学生税卡,每年要从打工所得中缴纳8%的所得税。一位在丹麦留学多年的朋友介绍说,不少中国留学生每月的餐费花销约为1000—1300元人民币。在出行方面,由于活动大都集中在一个城市以内,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交通费大都花在旅游上。具体费用因人而异。此外,丹麦学生公寓的价格大约为每月2000元人民币。但首都哥本哈根的学生公寓较少,因此许多学生要自己找住处,其价格较高,大约为每月4000元人民币(两人一个房间)。芬兰补贴挺可观芬兰的一些大学在本科阶段就开始用英语授课,读到硕士和博士时,英语授课的专业就更多了。所以对留学生来说,语言不再是问题。而且,在芬兰学习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记者的一位朋友周先生就在赫尔辛基一所理工学院学习,在他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表里这样记载着:收入包括每月政府提供的1500元人民币的住房补贴、打工所得3000元;支出包括房租2500元、交通费400元、食品费用1800元、水电费700元、通讯费500元、其他开销1200元,算起来每月净支出2600元。而到了假期,由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打工,每月的花销会更少些。不过,像周先生这样打工贴补费用的留学生并不多。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在芬兰找一份兼职并不容易,所以由芬兰政府对留学生提供的补贴就显得尤其重要。部分芬兰高校会以现金形式为学生提供住房补贴,此外,在学校食堂吃饭也能享受到优惠,价钱只是实际价格的一半,同时在校医务室就诊也是完全免费的。周先生对记者说,买书是他每月最大的开销之一。一般来说,即使在芬兰买本很平常的书,价格也在250元左右,而中国留学生学习的多为理工或经济专业,这类书籍的价格会更高些。芬兰鼓励学生自学,所以在每次授课后,都会给学生开列出长长的阅读清单。虽然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很多,但仍难免“僧多粥少”。另外,北欧各国由于都属于非移民国家,所以学成后想在当地谋求一份工作难度较大。不过依靠高税收实行的免费教育,特别是可以提供补贴,这一点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不过,这样的“免费午餐”就要吃不到了。自丹麦决定改革后,瑞典和芬兰也认为在高税收基础上建立的免费教育“惠及”外国留学生,这一做法并不公平。加之这两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严重,高福利政策可能给政府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所以,芬兰和瑞典正考虑学习丹麦的做法,向欧盟以外的学生收取学费。不过,他们同时会采取降低奖学金申请难度等做法,继续吸引留学生。瑞典语言班收费高瑞典目前依然实行免费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各高校均使用瑞典语教学,所以想到瑞典拿学士或硕士文凭的人,最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虽然获得一年以上签证的人,学习瑞典语是免费的,但这种免费班从开课第一天起就用瑞典语授课,学生很可能几个月下来对瑞典语还是一窍不通。收费班的教学则是用英语从基础教起,不过费用很高,一年约1万元人民币。过了语言关后,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学费一项是可以省下来了,但生活费却并不便宜。其中住宿每月2000元左右,购买学生月票要300多元。每月1500元的饭费支出只能达到“吃饱”水平。此外还有电费、通讯费、购买学习用品等开销,因此省吃俭用的话,每个月的花费差不多要5000元。当然,如果有稍微“奢侈”点的愿望,钱包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瘪下去。例如不习惯啃面包,想吃米饭的中国人,买个电饭锅几乎是天价。而如果眼镜坏了,至少要忍痛付出几千元的代价才能换副新的。此外,瑞典的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每年都有一定的淘汰率,所以在这里的留学生能把学习坚持下来而不被淘汰并非易事。根据瑞典政府规定,本科生可在暑假期间合法打工,但全年只有4个月的时间,前提还是精通瑞典语。例如在快餐店、餐厅做服务员,或到工厂做临时工等,每小时可获得100元左右的税前收入。每到暑期时,这样的工作非常抢手,所以要想得到打工机会,需要“未雨绸缪”的精神。众所周知,瑞典是个高福利国家。外国留学生不必担心因生病而产生的开销,因为瑞典的留学生可以像当地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而且随行未成年子女的医疗、教育也是免费的,所以一些已经有了子女的中国留学生,还会把孩子带到瑞典,可谓学习、生活两不误。希望智课选校帝为您整理的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能给各位留学的学子们指点迷津是我们的动力。

内周楼疏

丹麦王储出席哥本哈根商学院“北欧之路”研究生毕业生商业会议

2018年3月21日,以“‘北欧之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和全球视角”为主题的可持续经济发展-2018年哥本哈根商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商业会议开幕式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举行。丹麦王储王储和研究生、毕业生商业会议的决策者、商界领袖聚集一堂,参加了行业领导力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北欧之路”发展目标的活动。2006年,丹麦王储曾出席在哥本哈根商学院举行的会议,王储也是该会议的支持者。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还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60所商学院的MBA学生。哥本哈根商学院是欧洲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同时也是北欧最大的三所高等商学院之一,1917年由丹麦私人教育机构丹麦商学教育促进会建立哥本哈根商学院。1965年哥本哈根商学院成为丹麦高校的一部分,提供多个本科、硕士和博士项目。哥本哈根商学院通过了AACSB International, AMBA, EQUIS三项认证,目前全球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商学院获得了这三项认证。学院提供的学位包括:学士(3年)、硕士(2年)、工商管理硕士(1年)和博士(3年)。同时,学院也提供Executive Master和Graate Diploma项目。哥本哈根商学院校园包括位于Dalgas Have、Solbjerg Plads、Kilen和Porcelnshaven的建筑。哥本哈根商学院目前共有两个系,即经济和现代语言,都位于腓特烈堡郡。哥本哈根商学院共有约16,000名学生和研究学者,每年接待超过1,000名交换学生。该校的毕业生均被私人公司和公共单位所雇佣。(文字/摄影:丹麦皇家摄影师彭忠民;编辑:吴静芳)

今宪贫也

北欧留学怎么准备?本科篇

去北欧读本科,变得越来越热门。首先,去北欧读本科,不需要提供Sat或A-level成绩,同时又可以享受到顶尖的国际教育,加上北欧教育制度上的种种优越性,去北欧读本科,也变得越来越热门。优质校园接下来,由寰亚留学给大家介绍下北欧本科留学的基本条件:(1)条件1: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北欧本科重点考核项目,是申请人在高中阶段的成绩情况。高中成绩优秀+理科,可以有更多的院校和专业上的选择。(2)条件2:语言成绩北欧本科需要的语言能力,是和研究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普遍是雅思6.5/托福90。(3)条件3:大学一年级完整学分挪威和丹麦,申请本科的国际申请人,需要提供完整的大一成绩。瑞典美景寰亚留学根据不同的北欧国家,给大家总结了北欧本科留学的基本要求:丹麦本科申请条件:高中毕业+大一在读+高考成绩+大一成绩+雅思6.5;瑞典本科申请条件:高中毕业+高考或会考成绩+平时成绩+雅思6.5;芬兰本科申请条件:高中毕业+高中三年成绩+雅思6分+入学考试;( 每年1月前递申请材料,4月份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入学考试,6月初出考试结果,申请时间9月入学,当年1月截止申请。)挪威本科申请条件:高中毕业+高考成绩+本、专科大二在读及以上+托福60分或雅思5.0分及以上。北欧文化

大力士

研究生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国家是哪个?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怎么看?

研究生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国家是哪个?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怎么看?如果你只是出去上硕士,那讨论的空间并不大,很多主流的英语系的大学,硕士学制比较短,单价看起来贵,但总价并不多。比如去英国,一年硕士,再贵反正就一年,比较起来,比很多两年的还省钱。如果要在国外呆较长时间,结合我自己多年招聘经验来看,个人认为性价比比较高的是香港(不叫国外叫境外)、新加坡和德国。其他可能还有一些小众的国家,比如北欧的一些国家,因为国内认可度和知名度不大,这里就不说了。香港和新加坡相仿,地处亚洲,中英文化交融,学生去了不需要适应,基本无缝。香港的几所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理念、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也差不多。不过这些地方基本留不下的,大多数人上完学都要回国找工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香港和新加坡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学术圈里并不孤单,算得上一股力量。德国留学主要是因为德国大学免学费,而且,对学工科,尤其是制造业方面的人来说,德国是圣地。我所在大学就跟德国高校合作密切,有不少留学项目,学生提前准备一下语言,以方便去了交流,其他方面很畅通。在德国读博士,建议争取一下洪堡学者,这个在国内的认可度很高,回国后申请青千能加分不少。除了以上三个,我觉得论教育,怎么都不能忽略美国。打个比喻,如果说前面几个国家的教育是7-eleven这样的便利店,那美国就是教育资源的沃尔玛。不知道选什么,选美国肯定没问题。

马屁王

全国只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教育凭啥享誉全球?

全国只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教育凭啥享誉全球?当有人问你芬兰这个国家的时候,可能很多人连它位置在哪都不知道,只是知道在欧洲而已。其实,芬兰是一个北欧小国,全世界最年轻的女性总理就是芬兰总理。许多人不知道,目前的芬兰已经将教育事业做到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位置上,那么问题来了。全国人口加起来连中国二线城市都达不到的芬兰,是如何将教育事业做到全球第一的?其实,芬兰教育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主要集中在5点原因。1国家政策:在芬兰,教育是量身定做的,并不是单纯的采用套娃制度。芬兰并不会实行清晰的课程标准,反而鼓励每一所学校自行构思教育方法,争取为每一个芬兰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据芬兰人说,政府信任学校,学校信任老师,老师也信任学生。2平等精神:芬兰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平等。与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精英教育不同,芬兰教育不管是在资源分配还是在制度方面都讲究平等二字,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都要同等看待。如果对学习特别有困难的话,芬兰教师也会制定针对性的方案辅导学生,费用全由政府来承担。3教师素质:芬兰的教师选拔制度几乎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严格的,即使是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在芬兰也得最起码是研究生学历才可以任职。高中生在申请师范类大学时,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绩,还得通过层层考验,被证明有教学天赋后才允许进入师范大学。芬兰教师往往对自己教的学生都特别了解,他们每天只需要上4小时课程,剩下的时间统统都用来针对学生如何发展做规划,每一位学生最适合做什么老师也是最有发言权的。4无等级考试:芬兰法律明确规定,学生在六年级之前是不能以等级分数对学生进行批判的。芬兰人普遍都有一个这样的认知,那就是在六年级之前这个阶段,学生们只要玩好将来才能学好,在不该承受压力的年纪没必要给他们增加压力。5注重性格培养:芬兰人爱读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出名的。芬兰全球没人每年平均向图书馆借书17本,41%的芬兰中学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每当到了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候,芬兰家长从来不带孩子去补习班,反而鼓励孩子做家务、学习生活技能,以便将来能更好适应社会。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敢问何故

北欧人从来不加班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本文首发于 “ U 趣(youqucoco)”,作者 吴卷卷,本公众号已获取转载授权。吴卷卷,正在芬兰小镇留学的伪文青,拥抱着北欧的自然和自由,在细节中感知文化差异,跟你叨一叨你所不知道的芬兰二三事。2017 年的全球幸福国家排行一发布,北欧国家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注意。前五强行占了四个,前十全部上榜。▲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挪威在今年的排行中赶超丹麦,位列全球第一,丹麦第二,冰岛第三。芬兰位于瑞士之后,排名第四。瑞典第十。前几天与一位芬兰朋友聊天,聊起这个指数,我问他有没有一种骄傲的心情。他调侃说:“这里冷得要死,东西又那么难吃,自杀率还全球领先呢,哪里幸福了。”我笑笑,果然猜到了芬兰人的自黑精神真是浸到骨子里了。除了冰球,好像真的没有什么能够唤起他们民族自豪感的东西了。今年报告的评分标准延续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保障、预期健康寿命、人生选择自由、慷慨程度、政府腐败程度六大因素。数据统计来源于机构分别对 150 多个国家的 1000 多人提出的主观性问题:如果用 0 到 10 分来评价你们现在的生活,10 代表最好,0 代表最糟糕,你会怎么评?对于北欧五国而言,全方位覆盖的社会福利,高度清廉的民主环境,强烈的社会公信力,干净清洁的自然环境,还有不得不提的高收入,自然让他们在这些指数上一点不输,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是,除了从这些定量的标准,冰冷的数据里看出来的幸福程度,北欧人民的幸福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到底快乐吗?他们在快乐什么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芬兰生活了半年多,关于芬兰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能力,一直以来是我最佩服的一点。我时常听到在国内工作的朋友各种疯狂加班的日常。在城市华灯初上之后,灌上几杯咖啡,埋头码字,在深夜依旧热闹的街道打上一辆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这恐怕是大部分都市白领的日常。996,单双休,这是太多人工作状态里的理所应当。但是在芬兰一家战略咨询公司工作一周的经历,彻底地打破了我这方面的三观。关于战略咨询公司的印象,我一直想象着里面都是电影《亲密敌人》里般的人物。风驰电掣的商务精英,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搭帐篷在公司睡觉的战斗状态。更何况这是一家芬兰顶尖的战略咨询公司,于是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做好了全副武装,疯狂加班的心理准备。但是没想到原本六点的下班时间,到了五点,就开始陆续有人收拾东西走人。六点过后的办公室永远空空无人。而主动留下加班的我总是被老板赶着出来:“呀,你怎么还不走,快走吧。” 到了周五下午,甚至陆续有人开起了红酒,喝完红酒开开心心过周末去了。这就是芬兰的工作生活。对于芬兰人而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里也不只有工作。对于芬兰人而言,下班后的私人时间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许是用来陪伴家人,或许是用来会见好友,又或许用来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跑步,健身,跳舞,踢球,甚至是做饭,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部分的时间,再忙也要留出来。或者说,再忙也不会让自己忙出这个限度。当然,这背后的自由自然是离不开上班时间内的高办事效率。工作的时候工作,生活的时候生活。哪一点,都马虎不得。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慢生活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对生活集中心力。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权。”北欧人的生活正是印证了这一点。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晓松奇谈》在聊北欧的时候,高晓松问两个学音乐的学生说:“你们学音乐的,以后能找什么工作呀?”“工作”?北欧学生一脸诧异地反问道,“我们因为喜欢才学的。为什么要考虑这个呀。”关于对生活的自由选择,在北欧的确是一件不得不令国人略显羡慕的事情。在我同班的研究生同学中,有好些是已经有 20 多年工作经验的“大妈”级学生。她们或许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或许是因为专业领域需要,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当然她们离开工作重回课堂,完全不用冒着辞职的风险,全年的假期,还有一定的学生补贴。这个决定的背后,不仅有每个个体为自己做选择的自由,还离不开社会体系对每个人的全方位保障。我还认识一个现在在瑞典读本的妹子,明明早些年就修完了一个国贸的商科学位,出去浪了几年,看山看水看世界,看完之后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建筑学,于是又重新申请学校,从头开始学起。二十六七岁,这个在国内谈婚论嫁正当时的年龄,在北欧的大学校园里是再普遍不过的年龄了。在北欧,你会发现年轻人并不赶时间,也完全感受不到他们身上那份对未来的焦躁。每个人都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别着急,出去玩两年,工作两年,等知道了再回来选。如果发现自己选错了,也没关系,发现得再迟也不会晚,只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起点,再次出发。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常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是,这个理念在北欧文化里恰恰是完全相反。来芬兰之前,我就听说了芬兰人的各种冷漠。比如说,下班后会各自回家,不会和同事出去喝个酒聊个天;和住了二十多年的邻居,见了面也不一定会打招呼嘘寒问暖下。公交车上,打死都不会和陌生人坐邻座,更别提搭讪了。这就是我刻板印象中冷漠的北欧。来了芬兰之后,许多东西的确被应证了,但是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们不依靠任何人就能得到快乐的能力。在国内,我们时常能在各种场合看到各种抱团的现象。读书的时候上厕所要一起;去图书馆要一起;工作的时候团建要一起,outing 要一起。孑然一身,形单影只,从来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代名词。而在芬兰,独身一人是一种常态,但它并不一定会因此带来内心的孤独。在酒吧,你可以看到一个人品酒的绅士;在食堂,你会看到许多一个人吃饭的身影;在图书馆,更是很多人用着一张空空的大书桌的景象。在这里,你能感受一个人的快乐不会和任何人捆绑杂在一起。没有谁会去取悦谁。人们因为喜欢而去做一件事,也因为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而感到更加幸福。如果是不喜欢的事情,就算是和再亲密的人,也不会委屈自己去做。在家庭生活里,父母也不会为了孩子去牺牲太多;孩子也不会因为上一代的爱而被绑架。这就是北欧人的自由。这就是北欧人的幸福。写在最后上周六,天气晴好。虽然现在芬兰的温度还保持在零度上下,但春日里的阳光的确带来了一些暖意。趁着好天气,出门骑了 30 公里。骑到森林深处的寂静无声。骑到海岸线边的宽广河岸。那四处散落的梅子。那随风而起的天鹅。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在北欧拥抱到的自然,享受到的自由。在我性格里留下的种种痕迹。教会我用力过好脚下生活的能力。想来会用一生去感激吧。

蒙古人

7位瑞典留学生真实故事:来瑞典一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北欧留学

有 梦 想 的 人 都 会 关 注可 能 是 最 懂 北 欧 留 学 的 一 群 人 ▼NO.071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在瑞典留学】--------------------------------------------八月,马上到来。新的一批留学生也即将抵达瑞典。如今,17年秋季入学的同学们已经来瑞典一年,这一年他们过的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01丨穆宇飞 金融留学一年,遥望故乡,各自安好今天是我毕业的第369天,也是我逃离北上广的第369天。我大学是在魔都的松江大学城度过的,从初来上海时,对霓虹灯的欣喜和向往,再到毕业时只想尽快逃离这个城市。上海是一个能让所有年轻人为之流连忘返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的魔力在于,它能够留下我的青春,但留不下我。在陆家嘴实习的那段日子,每天坐着拥挤的地铁,刷着当天最新的经济资讯,进入安保最严格的写字楼大厦,也吃着全家二十元的盒饭。每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公司高楼的窗前,俯瞰这车流不息的巨大都市,这城市愈大,便愈加觉得自己的渺小。我的未来究竟在哪?最终我选择了来到瑞典,来到了一个没有高楼大厦,但是有着森林、湖泊、露珠和晚霞的地方。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02丨张鑫苒 社会科学留学一年,申根在手,天下我有我是一年制的硕士项目,为了好好把握这一年,在学期间和节假日,我去过了很多欧洲国家。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我更需要经历和阅历,诚如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因为你永远不能预测,你的脚步会在哪些土地上留下印记,会在哪块土地上驻足停留。出国前,一位朋友告诉我,想见的人,隔着千山万水都会再见。想去的地方,飘洋过海都会前往。见不到,也许只是因为你不想而已。对一个城市,也是如此。03丨马幂妮 计算机科学留学一年,实习实习实习和很多来瑞典读CS同学不同,我本科期间的实习经历很少,因为本科在一个村儿里读的。所以,出国后特别想谋求一份internship,在研究生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成功拿到了一份和专业非常相关的实习机会,并且薪水还不错,带我的导师也答应我毕业论文可以在公司完成,真的非常开心!在瑞典找实习,其实也蛮看运气的,本来录取的是一位巴铁兄弟,因为他之前在大学里做过RA,是他教授推荐过去的,但是最后因为一些原因,他放弃了这份offer,于是我这个职场小白就接下了这个沉甸甸的担子。04丨郑越 生物技术留学一年,光荣的成为一名实验狗从大二进老师的课题组,我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瑞典读了硕士,感觉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自己思考的方式得到提升。这一年虽然过的有些疲惫,但是也是一种充实与满足。经过这一年的努力,老师也表示了想招我做博士的意向,希望自己能在科研这条路上有些收获与贡献吧。05丨李子璇 市场营销来瑞典一年,交了一群好朋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了300天,但是我不孤独。冬天的雪和夏天的风,都是我最爱的样子。06丨查飞 机械工程课程压力比较大,没有很多时间出去玩,只去过哥德堡和斯京。下学期课程会轻松一些,要多出去走走啦。07丨蔡泽洋 智能机器人开发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club,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因为我自己做饭,所以厨艺突飞猛进,什么可乐鸡翅、辣子鸡、咖喱牛肉,这些都是轻轻松松。每天空闲的时间也比较多,所以合理规划时间真的非常重要!「留学生的第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路还长,天总会亮。

芒种

高性价比+高含金量,小众却精致的留学国家有哪些?

当代年轻人,没别的,就是“精致” 。这种“精致”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生活方式上,就连在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上都要精益求精。含金量、小众、性价比、体验感…这些都是精致年轻人最在乎的点。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英美加澳的留学鄙视链里浮浮沉沉,倒不如在自己的实力和经济范围内选择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比如那些看似冷门低调,实则很优秀的小众国家或地区。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除了大众留学热门地以外的,小众小清新留学之国/地区。德 国说起小众留学地,德国肯定占有一席之地。在ecation.com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留学国家排行榜TOP10中,德国超过英国、美国,位列第二。毕竟德国大学向来以扎实严谨的治学在全球享有盛誉,自然也是很多留学生的小众留学地首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向全球开放的学术2019》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共有3.69万名中国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深造。尽管大部分德国高校是德语授课,需要德语成绩的证明,但也有不少研究生课程是英语授课的!一般来说雅思6.5分或者托福90分左右就可以达到这类课程语言要求啦。另外,赴德留学生和德国本土学生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上享有同等待遇,例如生活补助、医疗保险等。德国政府也允许留学生每年打工180天以补贴日常的生活费用。而且,留学生在德国高等院校取得学位后,就可以申请获得半年的找工作居留,还可以申请再次延期半年。在德国居留满5-8年,即可在德国申请永久居留。推荐院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科隆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优势专业:机械制造、计算机、生物医学、工业设计、建筑学等。法 国法国一向都是时尚、浪漫的代名词,因此它成为小众留学地里的热门选择之一也不足为奇。在ecation.com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留学国家排行榜TOP10中,法国位列第十。截至2019年底,已有将近4万余名中国留学生在法深造,中国留学生目前已经成为了法国大的留学生群体!目前法国也有许多公立大学提供英语授课的专业,大多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学费在2000欧/学期左右。尽管在法国公立大学读书的非欧盟地区学生硕士注册费涨到了每年3770欧元左右,但法国高校提供给留学生的奖学金也十分丰富,仅政府奖学金这一类,就由之前的7000项增加到15000项奖学金,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国际学生进行资金补助或费用减免。折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推荐院校:HEC巴黎高等商学院、ESSEC埃塞克商学院、EDHEC北方高等商学院等。优势专业:管理学等商科专业。北 欧不得不说北欧绝对是欧洲除了德法意之外另一大热门的留学生Pick目标,平均每年去北欧的中国留学生在3万人左右。在ecation.com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留学国家排行榜TOP10中,北欧国家瑞典位列第六。作为诺贝尔奖的发源地,北欧国家的教育被美誉为“铂金级的教育”。虽然北欧五国的人口总数不到中国的一个省,但是北欧有11所大学排名在QS前200。再加上北欧本身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是很高,奖学金种类也很丰富、申请简单,工作机会多、拿绿卡也方便,这都增加了北欧留学的魅力。推荐院校: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卡罗琳医学院、丹麦技术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优势专业:医学、建筑、商科、电子电器、石油工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日 本与其他几个国家或地区比起来,日本其实并没有那么小众。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调查显示,日本的大学和语言学校的在籍外国留学生人数总人数已达到约29.89万人,其中,中国大陆留学生总数量达到11.4万人,占全体比例的40.2%,高居榜首。之所以这么受中国留学生欢迎,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日本大学以高水平的严谨治学而闻名。很多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和亚洲大学排名中都排名前列,是亚洲高等教育的领跑者。其次,日本非常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尤其进入21世纪后,日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奖人次上,仅次于美国,高达18人,平均每年有一人获得诺奖,是欧美以外的国家里得奖人数最多的。再者,日本大学有针对留学生的学费减免制度。国立大学约有90%的留学生学费全免,公立大学的约占50%,私立大学也有部分优秀生可以申请到学费全免。日本的奖学金种类也很多,仅政府、财团、民间提供的奖学金就多达245项,日本政府还会为留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日本也有很多全英语教学的项目,申请者大可不必为了小语种而发愁。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启动了名为“G30”的日本知名大学国际化改革支援计划,鼓励本土大学改造语言与竞争环境,招揽更多全球各地优秀学生赴日学习。留学生无需学习日语,只需使用英语进行申请与学习便可获得正规学位。首批“G30"院校包括东京大学与培养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京都大学在内的13所顶尖大学。而后,“G30"计划正式升级为SGU项目,院校名单也扩充到了37所,这意味着留学生可选择的英语授课项目也越来越多。推荐院校:G30院校名单中的院校都是不错的选择。优势专业:经济学、工学、传媒、生物、电子等。

银吉

在自足的北欧社会,宗教和世俗如何回应人生问题?

北欧,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他者,不断凭借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关注。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预测,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的人均GDP均占据全球前十五,北欧各国优渥的生活水平及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各国学习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内核也在多个层面引起热议,比如,在巨大的社会交往压力下,不少年轻人也自诩为“精神芬兰人”以表达自己的“社恐”属性。《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著,李浚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不少Youtube、bilibili博主的北欧生活记录也收获不少订阅者,使北欧与“治愈”、“极简”和“自足”等生活方式等关键词联系起来,成为人们在当下忙碌生活的短暂逃离。图片来源于Youtube的瑞典博主@Jonna Jinton。《自足的世俗社会》作者菲利普·朱克曼(Philip Zuckerman)是加利福尼亚克莱蒙特市皮茨学院的社会学和世俗研究教授。北欧的自足生活对其而言同样具有吸引力,在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他同家人在斯堪的纳维亚生活了14个月。作为来自一个充斥着“宗教激情”的社会学研究者,朱克曼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北欧人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文化,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指出北欧是一个基本没有上帝的社会,同时具体向读者展现了当地社会的世俗精神图景。朱克曼提出,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此外,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同样有可能带来混乱、紧张和暴力。[WT1] 北欧的世俗化状态分为“不情愿/沉默”、“和善的冷漠”和“彻底的忽视”三种形式,分别表示当地人对自我是否信仰上帝的三种认知。同时他也试图回答了北欧形成这种世俗化状态的原因。作者认为,即便没有对上帝的坚定信仰,北欧人从自足的世俗精神出发,形成其特有的对生命和死亡的“生活哲学”。但同时,宗教信仰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并通过不同的形式渗透在日常之中。在北欧,宗教更多充当了一种文化角色。正如汉斯·劳恩·伊韦尔森所说:“对其信徒来说,一种传统宗教不必充满深刻的神学信仰,也不必受到虔诚的追随。归根结底,这种宗教存在于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最深层。”以下内容整合摘编自《自足的世俗社会》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原作者 | [美]菲尔·朱克曼摘编 | 汪天飏《自足的世俗社会》,作者:[美] 菲尔·朱克曼,译者:杨靖,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1年1月一、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基督徒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基督徒是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同时也是上帝,大约2 000年前他因为人类的罪恶被钉到十字架上,但后来又复活了。他们可能会继续说,如果相信耶稣,我们死后就会在天堂与上帝永远在一起——这或多或少在上帝的书《圣经》中有所解释。这种对基督徒身份的解释很好。但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一年中,我面对的是对基督徒身份的一种完全不同的阐释。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会说是的,他们是基督徒。但很少有人会说他们相信基督教信仰的上述传统信条。毕竟,只有大约30%的丹麦人和瑞典人相信耶稣同时既是人也是神,只有大约30%的丹麦人和瑞典人相信有来世,不到10%的丹麦人和瑞典人相信《圣经》是上帝的真实话语。然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大约80%的丹麦人和瑞典人——是其国家教会的缴费成员或纳税成员。而根据格雷斯·戴维的说法,许多当代欧洲人的宗教信仰都很含蓄,因为他们可能是不会积极加入教会或集会的信徒。这种情况在斯堪的纳维亚正好相反,在那里,用奥勒·里斯的话说,大多数男性和女性参加教会和集会,却不信仰宗教。图片来源于美剧《小谢尔顿》对当代的丹麦人和瑞典人来说,基督徒的身份并不局限于接受一套狭隘的超自然信条。基督徒的身份与他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是他们集体遗产的一部分,体现在他们的童年经历和家庭传统中。基督徒的身份是经历重要仪式,包括出生、坚信礼、结婚和死亡的通道(conit)。它与节日、歌曲、故事和食物有关。这可能和达尼埃莱·埃尔维厄——莱格尔称作“记忆链”的东西类似。至于耶稣的救赎之血,或处女生子,或地狱和天堂,或“因信称义”,或启示录——这些都被边缘化了,甚至在他们对基督徒的身份意味着什么的主观经验中完全缺席。和丹麦人以及瑞典人谈论他们的信仰、世界观和身份,实际上让我想起很多犹太人。我在一个犹太家庭中长大,在犹太人中成长——他们实际上都不相信犹太教的字面教义。我所有的亲戚都是犹太人,我父母的朋友几乎也都是犹太人,上学时我的很多朋友都是犹太人。我参加过很多年的犹太人夏令营,也上过很多年希伯来语学校——但在所有这些经历中,我很少(真的有吗?)认识真正相信摩西确实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领受十诫的人。在希伯来语学校里,我们学过亚伯拉罕差点杀了自己的儿子给上帝献祭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没有人——甚至老师们也不——相信这件事曾经发生过。在每年的逾越节,我的大家庭——姑姑、叔叔、侄女、侄子、堂兄弟姐妹、祖父母、朋友——围坐在逾越节家宴桌旁,庆祝上帝把犹太人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我们背诵《圣经》故事,念着与之相关的祷告,但实际上没有人相信这讨厌的东西。逾越节仪式的本质是与家人团聚,享用美味的食物,参与犹太文化传统。但这与信奉上帝无关——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还应该提到,在研究生院时,我花了两年时间在俄勒冈州的一个犹太人社区作定性研究;那段时期,在我观察和采访的许多犹太人中,只有少数人是信教的。大多数人都不信教。他们在犹太社区和犹太教堂中很活跃吗?的确是的,但不信教的人也是这样。至于我在以色列生活的那一年,我在那里遇到的大多数人,尤其是犹太教居民(kibbutzniks),和洛杉矶以及俄勒冈州的人一样,都是绝对世俗的。诚然,世界上一小部分犹太人对上帝以及《摩西五经》(Torah,基督徒称之为《圣经·旧约》的前五卷)怀着虔诚和真诚的信仰。但他们是一个独特的少数群体,只包括大约6%的美国犹太人和14%的以色列犹太人。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人中间,一种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丹麦人和瑞典人也像许多犹太人那样,在孩童时期就接受《圣经》故事的教育。他们学习宗教歌曲和赞美诗,与家人一起庆祝各种各样的宗教节日,几乎全部都有基督教的社交经历,最常见的形式是坚信礼课堂。然而,尽管我采访的绝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与和我一起长大的犹太人一样,对这些表面上的宗教经历普遍怀有好感,但他们几乎都不相信神学的基本内容。总之,人们成为宗教传统的一部分有无数种原因,除了——有时甚至是尽管有——内在的超自然因素。重申一次,我们讨论的是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而不是“文明层面的宗教”,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毫无疑问是普遍存在的;N.J.德梅拉思认为:“在世界上的许多社会——也许特别是在欧洲——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可能是协调各种宗教取向的最大公约数(category)。”二、定义和核心元素我对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的定义——不可否认是基于我生活在犹太人之间的经历以及我对斯堪的纳维亚人所作的研究——如下: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是指人们认同历史宗教传统,参与表面上的宗教活动,却不真正相信其超自然内容的一种现象。因此,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包含两个主要元素或组成部分:一是人们自我身份和团体身份的问题;二是人们参与名义上的宗教活动的领域,比如各种各样的宗教实践、仪式和典礼。首先让我们来简要看一下第一个问题:身份。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至少表现为对某一特定宗教的个人或团体的基本认同——不必相信它的超常元素。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从斯堪的纳维亚的基督徒到加利福尼亚的犹太人再到在马来西亚长大的穆斯林,将自己与——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一种传统宗教群体联系起来;但他们的身份在本质上基本是世俗的和文化的,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历、概念或价值观有关,与对超自然主张的个人信奉(甚至是精通)毫不相干。图片来源于挪威剧《羞耻》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也许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人们实际参与的各种活动,例如仪式、节日、典礼和生命轮回的过渡仪式——但其中并不包含信念或信仰。在斯堪的纳维亚,这种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丹麦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调查在复活节这一天,男性和女性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58%的人说和家人在一起,41%的人说休假,31%的人说春天的到来和冬天的结束,而只有11%的人说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三、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的额外元素尽管个人和群体身份以及参与仪式、节日和生命周期典礼构成了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的两个关键元素,当然还有其他元素值得简要提及。首先,针对宗教建筑物,即教堂,存在着一种文化上的宗教倾向(culturally religious orientation)。对于信仰文化层面的宗教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说,教堂是美好的事物。人们很乐意见到教堂。晚上开车沿着乡间小路行驶,经过一座古老的石头教堂,坐落在半山腰,灯火辉煌,和蔼可亲,这种感觉真好。对于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来说,教堂还是他们民族身份的象征,或者用富兰克林·斯科特的话说,斯堪的纳维亚的教堂是一种“公众纪念物”33。我不知道瑞典的情况如何,在丹麦,很多人把教堂看作国家本身的结构性象征:国家的历史、遗产、人民和精神的象征。也就是说,教堂的确不是人们常去的地方——回想一下,丹麦人和瑞典人去教堂的比率是世界上最低的。然而,他们仍然喜欢教堂。他们喜欢这种建筑物的存在——至少在远处时他们很喜欢。他们喜欢每个星期天早上教堂的钟声响彻城镇,尽管这并不能激励他们真正参加教堂的礼拜。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宗教信仰(cultural religiosity)的第二个方面是对经文,尤其是《圣经》的某种倾向。我发现,尽管几乎没有人读过或学习过《圣经》,甚至更少的人认为它本质上是神圣的——只有7%的丹麦人和3%的瑞典人认为《圣经》是上帝的真正话语——但几乎每个人对它都有或多或少的正面评价。他们认为《圣经》是一本“好”书,是古老的正派道德和价值观的宝库,一本令人尊敬的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重要故事集,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文明的基石。但是同样,它又不被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不是天使创造的,也不是按照某个不朽的、永恒的、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神的旨意写成的。文化宗教信仰的第三个方面是—尤其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基督教的多样性中——即使一个人不相信上帝,也绝对不愿意给自己贴上无神论的标签。我总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因为每当察看宗教信仰调查结果时,我都会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说自己不相信上帝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总是明显高于自称无神论者的比例。怎么可能呢?对上帝缺乏信仰和无神论不就是一回事吗?也许严格来说是这样——但在信仰文化层面的宗教的人的思想和主观认同上,并非如此。我采访的许多丹麦人和瑞典人接受了无神论者的身份(比如克里斯蒂安和莱娜,我在前几章重点讲过他们),但告诉我他们不相信上帝的绝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同时也拒绝被贴上无神论者的标签。对他们来说,“无神论者”这个词太过消极,谴责意味太强。这个标签有一种充满敌意的感觉,他们不愿意与其联系在一起。例如,弗雷德里克,一位70岁的退休文学教授,讥讽无神论者是“上帝的敌人”。66岁的高中教师赫达告诉我她不相信上帝,但是也不会称自己为无神论者,因为“我没有那么狂热——‘无神论者’这个称谓过于强烈”。对于其他避开无神论者称谓的人,虽然不相信上帝,但他们相信“某种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回答:“不,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确实相信某种事物。”每次我问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几乎总是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东西不是他们能够描述的,也不是他们深信不疑和过于关注的东西。这不是他们存在的核心,也不包含宗教信仰。但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答案是:“我相信某种事物,但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我发现这类似于一种温和的不可知论—一种细微的感觉,觉得生活中有比严格意义上的物质或经验现实更多的东西。当然,没有人确切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人们说的最常见的话是,“天地之间应该有更多东西,你知道……”图片为芬兰记者Anu Partanen的作品, The Nordic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 Harper. 2016.6.四、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与认知失调如果人们不相信上帝或耶稣的祝福,为什么要给他们的孩子施洗呢?如果他们是无神论者,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割礼?这些人会感到困惑或觉得虚伪吗?可以说信仰文化层面的宗教会导致认知失调——这个流行的术语被用来指潜在的不舒服或者制造紧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信仰相冲突。我采访的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对参加宗教仪式和诵读祷文不会觉得那么困扰,尽管他们缺乏个人信仰。他们就只是去做——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我确实采访过一些人,他们无法将自己缺乏信仰与公开参与宗教活动协调起来。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米娅,一位34岁的博物馆馆长,在哥本哈根长大。米娅不相信上帝(但不要称她为无神论者!),不相信耶稣是神圣的(但补充说她没有思考过耶稣的本质),她是由不信教的父母抚养长大的。米娅在30岁出头时退出教会,现在把她以前给教会缴纳的税费捐给了国际特赦组织。这是由于她无法一面不信路德宗,一面成为挚友的孩子的教母。这是一个艰难的困境,但最后,她觉得必须按照自己的世俗信仰行事。她解释说:我拒绝当教母。这是我非常非常亲近的一个孩子。但是我不能——我只是不愿意在教堂里宣誓。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因为不仅涉及我自己对宗教的看法;当孩子的父母问你时,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涉及他们的看法——一个问题——我不能这么做。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对你说:“你会成为这个最重要的人吗?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有相应的仪式。”所以当我说不的时候,我觉得我会对所有其他的事情说不。我和自己商讨了很多次,结果是——拒绝。我可以填写所有的表格,他甚至可以得到我的肾,他可以得到任何东西——我会为他做很多事情——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如果他的父母不在,我也可以照顾他。所有这些……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百分百地支持他,但是不会答应用基督教的信仰来抚养他,不能接受在教堂里举行这个仪式。当你向自己最好的朋友解释——你不能这样做是由于那个特殊的原因时,她是什么反应?她感到很难过,但是问我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将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所以她尊重我的决定。康拉德39岁,是斯德哥尔摩的一名电脑技术员。14岁的时候,他拒绝参加坚信礼仪式,因为觉得这样做是虚伪的,因为缺乏信仰:这是很不寻常的。在我的学校和班级里,只有我和班上那个朋克摇滚歌手没有受坚信礼。我想,我不相信这个,那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他孩子中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是如果他们这么做,父母会承诺给他们礼物和其他东西。所以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礼物。我想:这太愚蠢了。我不相信这些——任何这些事情——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马斯现年52岁,是一家屠宰场的工人。他多年前退出教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非信徒。正如他向我解释的(通过翻译):年纪越来越大时,我对成为这个我不相信的组织的成员感到恼火。尤其是当我开始赚钱的时候。我不想——自动向这个组织缴税。当我不相信它时我不想这么做。我采访的人中还有很多像米娅、康拉德和马斯那样的人——他们退出教会,或者拒绝受坚信礼,或者拒绝在教堂结婚,因为他们根本不信教——但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仍然是教会成员,并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参与各种各样的节日和仪式,即使他们不相信超自然事物。他们的信仰和身份/活动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似乎并没有让他们太过担忧或烦恼。他们从参与宗教传统中获得的快乐,似乎远远超过了可能因任何程度的认知失调而经历的紧张或不适。图片来源于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参考链接: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803/china-finnish-nightmares-finland/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0/ 原作者 | [美]菲尔·朱克曼摘编 | 汪天飏编辑 | 张进导语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