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波:少数民族研究有两个偏向雷维龙

高波:少数民族研究有两个偏向

近些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研究,尤其是涉及民族史、民族习俗、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存在两种偏向:其一,在研究指向和研究结论上,过于注重强调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二,主观地一味突出研究对象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这两种偏向一度成为少数民族研究中的一种风气,强调“特殊性”的研究,往往在社科项目中更容易立项;相应的研究成果,往往更容易在期刊上发表;甚至在成果评选中,这样的研究往往还更容易获奖,难怪有人趋之若鹜。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客观效果是这样的“研究”凸显夸大了各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不同点和差异,淡化乃至抹杀了各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的紧密联系和共同面,这样的“研究成果”不符合各民族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逐渐形成壮大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也不利于在现实中构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在涉及少数民族历史、习俗、宗教和文化的研究中,主观地突出研究对象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已经导致研究成果的情绪化和非学术化。在一些族别史的研究中,缺乏可靠史料的支撑,“以文代史”或者“以传说代史”,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被捕风捉影地无限上溯。主观地突出某些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导致诸多研究成果的混乱: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不同的少数民族奉为自己的“民族英雄”;一些影响巨大的史诗传说或历史典籍,被多个少数民族视为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主观倾向还导致研究逻辑的混乱:某一地域的文化遗存,被想当然地判定为现今这片地域上主要居住民族的创造,全然不顾历史上这片地域曾经迁徙居住过多个民族;某种语言流传下来的无名氏的作品,被现今说此语言人数较多的民族“独占”为本民族的创作,完全无视历史上和现实中另有其他诸多民族也使用同样的语言。更有甚者,毫无依据地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判定为现今的某一少数民族,进而将其功勋和著作,视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已经很难说是严肃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了。现实是依历史的事实和逻辑生成的。以中原地区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影响的源远流长,是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已经证明,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中,中华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其中壮大中华民族,是历史的事实。因此,要纠正少数民族研究中的上述两种偏向,在民族问题研究中,应依据历史造就的现实,将研究的重点和导向,聚焦到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上来,聚焦到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各少数民族文化向中华文化生成的历史进程上来,深入探究其中的事实、功能和机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由研究对象给定的。只有这样,相关的民族研究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才能抓住历史文化进程的主流,这样的研究,才能既是一种科学的研究,也是一种有益于现实的学术。(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鬼吃鬼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脉络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脉络中国文字说(三)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中,也就是说,除了汉族以外,其他都属于少数民族。目前,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朝鲜,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文和壮文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 [1] 55个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列表如下(不包括兼用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中华民族的融合及文化、文字远在旧石器时期末期和新石器时期初期,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经过互相争斗,合并为炎帝、黄帝、九黎族(蚩尤)三大部落联盟。再经过征战,三大部落联盟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大联盟,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开端。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其内涵就是:一、和而不同。二、农耕文化。三、修德文化。四、创新文化。五、奋斗文化。六、使用方块字。至此以后,中华民族历经了秦汉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融合;隋唐的统一;五代十国的融合;宋朝、契丹、西夏、金、南诏的融合;元朝、明朝的统一;清朝的统一和融合。总的来说,都是融合统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下,统一在中国方块字文化的旗帜下。中国清朝康熙年间,(康熙49年---康熙55年),官府修编了一部《康熙字典》,收录方块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这是当时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文字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巨著。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康熙也是满族人。然而,他没有搞“满文字典”,而是修订了一部有史以来收字最多的方块汉字字典。由此可见方块汉字的优秀,可见方块汉字的先进,可见方块汉字感化力和融合力。历史上,很多很多的民族,在接触和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后,果断地学习方块汉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至今,这些民族,家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子孙兴旺,生活幸福,例子举不胜举。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民族文字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很多民族也是有过自己的文字的。这些民族如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文字,不论是还在使用的,还是已经不使用了,因为,都曾经记载过历史的事件。因此,都属于中国文字的一部分。要对中国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得知道这些各民族的文字。但是,有很多民族文字是已经死亡的文字,几乎无人认识。有待于对文字感兴趣的年轻人去挖掘研究了。本文在此,介绍一些古钱及古物上见到的文字。契丹文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契丹文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最终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几乎全部湮灭,。吐蕃文字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即拉萨)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管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法律,创制吐蕃文字。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如今的藏族文字和唐代吐蕃文字是一脉相成的继承关系。女真文字女真人于12世纪建立建立金国后不久,仿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13世纪金国亡于蒙古人之手后逐渐消失。1413年树立的永宁寺碑是现存唯一金朝灭亡之后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特林附近。现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计12件,其中11件属金代、1件属明代。西夏文字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在分别击败了宋军和辽军后,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1036年,西夏大臣野利仁荣:秉承李元昊旨意创造蕃书(西夏文),成十二卷,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又,《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实际上,李元昊是把方块汉字当拼音,重叠在一起“拼”成文字。历史上有一本《蕃汉对照字典》,是专门对照翻译方块汉字和西夏文字的。1227年,蒙古军灭亡西夏。蒙军遵照成吉思汗遗言,杀死了投降的西夏皇帝李,并且,将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全部屠杀,西夏党项人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亡于历史中。西夏文字由此成为“死文字”。八思巴文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1260年被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教门。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一些梵文字母,还包括几个新造字母。字母形体多呈方形。关于字母数量,《法书考》、《书史会要》等早期文献及其不同版本中,有41个和43个的两种说法。前一种是指最初的字母表,即原字母表;后一种则包括续增字母。事实上,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字母陆续有所增补,据现存资料归纳,总数达57个。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拼写一切语言"的。现存资料也说明,它的书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通用两种名称,一是按创制者命名,称作“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状特征命名,称作“方体字”。综上所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字三条主要的文字发展脉络上,中国方块汉字是一条,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是一条。特别是一些历史上的古文字,包含着很多细微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需要有人去研究、解读。而现在,研究,解读这些少数民族古文字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极少极少,是个难题啊。另外,在现用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上,还是要尊重各民族群众的自主选择。人为地用“拉丁字母拼音”或“外文拼音”去生搬硬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个方法显然是有缺陷的。中国的少数民族,说到底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他们毕竟都是中国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让中国人去创造外国人的拼音“新文字”,这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应该的!让各族人民自己选择是最好的方法。历史上,无数的少数民族选择了使用方块汉字,如今都发展的欣欣向荣!今天,各少数民族愿意选择方块汉字的语言和文字,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2021,1,9.

爱死你

那些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足迹——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三位学者的故事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1980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同年6月,省社科院挂牌办公,由此翻开了云南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截止到目前,省社科院有17个研究院所,尽管40年的时间在回望中如白驹过隙,但省社科院精耕细作的累累硕果永远镌刻在云岭大地上。分别成立于1984年和1983年的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文化研究所作为省社科院民族研究工作的主要阵地,多年来在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生态人类学研究等领域硕果累累,一批又一批的民族研究学者前赴后继,在漫漫文献书海和田间地头穿梭奔波,为云南地区民族发展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日,记者拜访了几位在省社科院工作时间较长的学者,倾听他们讲述民族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故事。郑成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力量不容小觑”在省社科院工作已经有约30个年头的郑成军,现担任民族学所副所长,他的家乡在宁蒗,他说:“我是来自小凉山的彝族”。关于宁蒗,郑成军和记者分享了一个他印象深刻、引以为傲的故事,“1990年的中考,宁蒗在当时丽江地区的四个县中是第一!”从故事中记者了解到,宁蒗的蜕变,与发展教育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前,宁蒗的彝族群众基本上没有上学的,没有学校,教育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后,宁蒗地区的相关领导积极筹划,开始和江苏淮安的学校合作,从教学质量高的地区引进了30名初中教师,为本地教育注入了活力,随着当地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当地人对教育也逐渐重视,在1990年的中考中,宁蒗展露了教育带来的光芒。郑成军告诉记者,宁蒗近些年来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村里的孩子们去县里上学,有些老人就跟着去学校周边租房子,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孙辈,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读书。“发展到现在,通过一代代人不断地带动着、影响着,现在教育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很大的分量。”教育除了让高山腹地的群众们读好书,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过上好生活。“语言相通,则民心更易相通。这是发展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一个直观的体现。”把学者的身份暂时抛开,身为彝族的郑成军普通话很流利,他谦虚地告诉记者,“曾经的我是不会说普通话的,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能够上学,学习普通话,一方面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出门务工改善生活、更加紧密地和外界社会联系成为了可能。”郑成军告诉记者,曾经“搬家往上不往下”的“小凉山”彝族同胞们如今搬到了山下,他们外出务工、积累财富、盖房务农,和山下的各族群众共同居住、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郑成军感慨道:“教育的力量不容小觑,教育的发展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这扇无形的窗将大家同外面繁华的世界紧密相连,日积月累带来了质的改变,这也是通过发展教育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的一个深刻体现。”杨福泉——“文化,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各族青年在城中即兴编词对歌,赶羊人竹笛不离手,气定神闲地赶着羊在街道穿梭,纳西族阿妈卖着鲜美的山茶花还不忘唱起悠悠山歌,城墙脚下总围拢着一群人,那些喝着小酒、抽着烟锅的老人又开始分享民间传说故事……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就在这众多民族文化交融、包罗万象的环境中长大。“其实丽江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融合、形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例子,我土生土长在丽江古城,对这点的感受越来越深刻。”近40年的民族研究工作生涯中,杨福泉对纳西族文化所下的功夫最多,30多年的田野调查,从高山深峡到山村农舍,他深入纳西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走遍了滇川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获得了丰厚的一手资料。“如果没有30多年的田野调查,不可能对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和当代变迁产生现在这样较为深刻的认识,更写不出来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杨福泉说。作为一个学者,比研究撰著更宝贵的,是始终饱含着那份“为民服务”的情怀。杨福泉写了多本类似“学术文化散文”的图文著作,“面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文化,我力图将民族学家多年累积的‘学术味’较重的调研研究以一种通俗、大众能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丽江纳西族民间文化传人培养、生态旅游合作社、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项目中都倾注有杨福泉的心血。他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尽力地将取之于民的民族文化,除了与学术界的交流,也以民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还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文化,才能根牢蒂固,才能更加茁壮地生长。“我们今天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不能单单聚焦在保护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而应关注民族的文化整体,过去那些好的民风民俗、艺术乃至语言,也是我们民族团结进步,我们社区和睦幸福的精神支柱。同时,在传承上,也应有每一代人的创新。”“文化如一条河流,不可能静止在某个历史时期,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发生变迁,最关键的是不管怎么变,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应该能保持吸引人的魅力,这样就需要在传承上有创新,有原创。我希望当代居住在丽江古城的年轻的丽江人,能够齐心协力,致力于营造出当代新的古城文化魅力。”杨福泉说。郭家骥——“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依存”如今,本可退休的郭家骥仍在民族研究工作领域发挥着余热。“费孝通先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老先生以‘志在富民’为终身学术追求,他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在‘行行重行行’,为边区开发、小城建设和全国一盘棋发展殚精竭虑,贡献智慧和力量。”郭家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郭家骥致力于生态人类学研究,此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关系也是他研究的主要领域。“30多年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我做过好几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上述提及的三方面研究领域,相互之间的联系其实是分割不开的。”随即,郭家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族和傣族发展的故事。“曾经,居住在西双版纳山区的基诺族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发展了‘刀耕火种、有序轮作’为主的山地农耕方式,而居住在坝区的傣族则以种植水稻为主。两个民族以一业为主、多业辅助的多样化生计方式,在确保各民族千百年来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构建了山区与坝区之间优长互补、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如今在郭家骥的相关学术研究中,还包括未来两个民族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区和坝区民族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民族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郭家骥近40年的民族研究工作中,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位年近七十、大半辈子都奉献给民族工作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云南是边境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在云南的社会关系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天下无道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朝代!

少数民族朝代,顾名思义就是由少数民族人士建立做皇帝的朝代,说到少数民族朝代,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元朝、清朝,少数民族朝代的建立,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汉人,在这个过程中,古汉人与古少数民族交错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汉人,而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鲜卑、匈奴等也在融合中消失,共同组建了华夏民族。那么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数一数~一、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北朝,是魏晋结束后与南朝并立的朝代,按时间先后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朝代。在北朝建立之前,中国北方处在五胡乱中原的十六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割据,社会动荡。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先后消灭后燕、后秦、大夏、北凉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并改为 汉姓“元”,因此北魏又称元魏。公元534年,权臣高欢弄权,北魏皇帝元修逃亡,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魏静帝,东魏开始。逃亡的元修到长安投靠宇文泰,535年,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北魏灭亡,西魏开始。公元550年,东魏高欢之子高洋篡位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557年,西魏权臣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建立北周,二十年后,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接受禅让,代周建隋,北朝正式走下历史舞台。北朝各个国家均是由鲜卑族所建立,北朝的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鼓励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推进了社会大融合。二、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公元923年——公元951年)五代时期是唐朝统治结束之后的一段动荡时期,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其中后梁和后周均为汉人所建,而后唐、后晋、后汉则为沙陀族所建。唐朝末年,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晋王,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后来,其子李存勖继承遗志,攻取河北,击败后梁,于923年称帝,国号唐,有光复唐朝之意,史称后唐。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认贼作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获得契丹支持,称帝建立后晋,之后一路高歌,攻破洛阳,后唐灭亡。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不久后,攻破开封,后晋灭亡。951年,后汉重臣郭威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废汉建周,后汉灭亡。从后唐到后汉,三个朝代共历时28年,统治期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沙陀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而又神秘的民族,在唐末崛起但因相关文献材料匮乏而一直未能对其有详尽的研究。三、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由兴起于漠北的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以武力四处扩张,大蒙古国势力东起东海,西至多瑙河,横跨亚欧大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公元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帝国改国号“元”,元朝正式开始,元朝建立后,定都燕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政权定都北京。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击败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元朝98年的统治。元朝成立后,实行民族政策,采取等级制度,严重影响民族融合。之后,元朝政府继续向海外扩张,远征日本、南征越南,均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元朝统一后,实行严酷剥削政策,赋税严重,通货膨胀,再加上内部政权斗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仅仅建国几十年之后,各地便纷纷发动农民起义。到元朝末年,韩山福、刘福通等江南起义势力逐渐强大,后来形成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为主的反元势力。此后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终于在公元1368年攻破大都,风雨飘摇的元朝灭亡。元朝的扩张是落后生产关系以武力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扩张,元朝统治导致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倒退,所以,仅仅建国98年便被农民起义军所灭亡。四、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清朝由女真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也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朝代之一。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登基,改国号为清,清朝建立。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举关投降,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从此开始了清朝在中国的全国性统治。清朝成立后,灭三藩、收台湾、抗俄国、平叛乱,逐渐稳定国内局势,在康雍乾三代,政治较为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逐渐增减,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史称“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统治者守成思想严重,社会发展缓慢。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走入近代。从此,清政府先后同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朝实力也大大削弱。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袁世凯逼迫宣统退位,清朝灭亡。清朝采取“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不但处理好了女真族与汉族的关系,而且与蒙古族、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关系也十分融洽,中华大地对于“大中华”的认同不断提高,民族融合空前繁盛。除了这四次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以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前秦、辽、西夏、金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中国的民族融合是由来已久的,中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分分合合,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最具历史性的、最不可割裂的民族关系。在中华腾飞的今天,各民族也定会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建设更富强、更美丽、更文明的崭新中国!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环境的研究

我国广大西南山区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胞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文化受到了外界的巨大的影响,但本身自身特点也在对外传播,影响外界。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特殊性调查,可以适当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稳定少数民族民族特性,持久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民族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财富,民族生活地区虽然非常受外环境限制,但是资源丰富,民族产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广泛传播,需要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建设,保持我国民族地区瑰宝。(1)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城市规模受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制约,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区内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组成,除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海拔低于1000m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1000m以上。(2)生态环境重要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山区,是江河的发源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保护,将会对江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乡镇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下游宜昌、荆州、武汉等若干大中型城市的生态安全。二、社会环境特殊性(1)城市人口规模小少数民族城市特点是,31个地级市,65个县级市,其中城市人口超过200万的仅有2个(分别是南宁市、乌鲁木齐市);人口100万~200万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柳州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也仅为9个。(2)产业特色明显少数民族山区城市自身优势明显,地方产业具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旅游优势明显。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占到我国总数的71.43%,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到70.01%,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达到了91个,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适合发展口岸经济。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口岸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我国与邻国21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中,民族地区占到了119万多公里。

不知其道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脉络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脉络中国文字说(三)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中,也就是说,除了汉族以外,其他都属于少数民族。目前,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朝鲜,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文和壮文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 [1] 55个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列表如下(不包括兼用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中华民族的融合及文化、文字远在旧石器时期末期和新石器时期初期,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经过互相争斗,合并为炎帝、黄帝、九黎族(蚩尤)三大部落联盟。再经过征战,三大部落联盟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大联盟,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开端。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其内涵就是:一、和而不同。二、农耕文化。三、修德文化。四、创新文化。五、奋斗文化。六、使用方块字。至此以后,中华民族历经了秦汉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融合;隋唐的统一;五代十国的融合;宋朝、契丹、西夏、金、南诏的融合;元朝、明朝的统一;清朝的统一和融合。总的来说,都是融合统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下,统一在中国方块字文化的旗帜下。中国清朝康熙年间,(康熙49年---康熙55年),官府修编了一部《康熙字典》,收录方块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这是当时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文字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巨著。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康熙也是满族人。然而,他没有搞“满文字典”,而是修订了一部有史以来收字最多的方块汉字字典。由此可见方块汉字的优秀,可见方块汉字的先进,可见方块汉字感化力和融合力。历史上,很多很多的民族,在接触和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后,果断地学习方块汉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至今,这些民族,家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子孙兴旺,生活幸福,例子举不胜举。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民族文字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很多民族也是有过自己的文字的。这些民族如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文字,不论是还在使用的,还是已经不使用了,因为,都曾经记载过历史的事件。因此,都属于中国文字的一部分。要对中国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得知道这些各民族的文字。但是,有很多民族文字是已经死亡的文字,几乎无人认识。有待于对文字感兴趣的年轻人去挖掘研究了。本文在此,介绍一些古钱及古物上见到的文字。契丹文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契丹文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最终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几乎全部湮灭,。吐蕃文字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即拉萨)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管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法律,创制吐蕃文字。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如今的藏族文字和唐代吐蕃文字是一脉相成的继承关系。女真文字女真人于12世纪建立建立金国后不久,仿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13世纪金国亡于蒙古人之手后逐渐消失。1413年树立的永宁寺碑是现存唯一金朝灭亡之后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特林附近。现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计12件,其中11件属金代、1件属明代。西夏文字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在分别击败了宋军和辽军后,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1036年,西夏大臣野利仁荣:秉承李元昊旨意创造蕃书(西夏文),成十二卷,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又,《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实际上,李元昊是把方块汉字当拼音,重叠在一起“拼”成文字。历史上有一本《蕃汉对照字典》,是专门对照翻译方块汉字和西夏文字的。1227年,蒙古军灭亡西夏。蒙军遵照成吉思汗遗言,杀死了投降的西夏皇帝李,并且,将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全部屠杀,西夏党项人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亡于历史中。西夏文字由此成为“死文字”。八思巴文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1260年被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教门。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一些梵文字母,还包括几个新造字母。字母形体多呈方形。关于字母数量,《法书考》、《书史会要》等早期文献及其不同版本中,有41个和43个的两种说法。前一种是指最初的字母表,即原字母表;后一种则包括续增字母。事实上,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字母陆续有所增补,据现存资料归纳,总数达57个。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拼写一切语言"的。现存资料也说明,它的书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通用两种名称,一是按创制者命名,称作“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状特征命名,称作“方体字”。综上所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字三条主要的文字发展脉络上,中国方块汉字是一条,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是一条。特别是一些历史上的古文字,包含着很多细微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需要有人去研究、解读。而现在,研究,解读这些少数民族古文字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极少极少,是个难题啊。另外,在现用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上,还是要尊重各民族群众的自主选择。人为地用“拉丁字母拼音”或“外文拼音”去生搬硬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个方法显然是有缺陷的。中国的少数民族,说到底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他们毕竟都是中国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让中国人去创造外国人的拼音“新文字”,这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应该的!让各族人民自己选择是最好的方法。历史上,无数的少数民族选择了使用方块汉字,如今都发展的欣欣向荣!今天,各少数民族愿意选择方块汉字的语言和文字,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2021,1,9.

爱妻家

她来自全国人口仅3.9万人的民族,未来想从事少数民族相关研究

楚天都市报1月2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杨科 吴闻慧)左容来自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的阿昌族,总人口仅3.9万人。从小到大,父母跟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有家国情怀”。这个漂亮的女孩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今年,她即将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刚考完研究生的她,希望以后能如愿到浙江大学深造,未来当一名大学老师,从事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地方治理研究。大理云龙县仁山村,是左容爷爷的家乡,这个被誉为“阿昌之源”的村寨。22岁的左容回忆,小时候,父母经常带着她回老家,让她去听村里的老人讲关于阿昌族的历史风俗和语言文化。“吃饭叫‘又’(音译),狗叫‘夸’……”左容说,阿昌族没有文字,只有方言,所有的故事、歌谣、谚语等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他们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尤以被猎户用来屠宰和护身的“户撒刀”最为著名。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和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武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和阿昌族民歌、阿昌族舞蹈“蹬窝罗”,也同时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左容介绍,阿昌人喜欢黑色,妇女传统的民族服饰从包头到鞋子都是黑色。平时,他们主要吃大米,喜欢吃腌制的火腿肉,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都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每次有客人来访,他们会以米酒待客。有贵客从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20日左右,阿昌人就开始将几十个寨子联合在一起,全族共度这个盛大节日,他们载歌载舞,庆贺民族团结、年年丰收、祝福美好生活,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并规定每年轮流到一个村寨欢度。来汉求学4年,左容对“民族”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大学期间就跟着导师做项目,先后参加过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大理淘宝村、广西都安异地扶贫搬迁等多个与少数民族地方治理有关的调研活动,撰写出数篇高质量的论文公开发表。不久前,她还刚刚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毕业后,我想回到云南,力所能及地为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做贡献。”左容说,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事业管理还相对落后,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将家乡变得更好美好。

白恋

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110周年诞辰。民族研究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他都对民族研究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文中。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刻,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费孝通先生主编,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此版本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曾对民族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民族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一向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所以这项研究没有包括对汉族的研究。在这种历史背景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民族研究,长处是突出地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与当时的民族工作是适应的,缺点在于把应当包括在民族这个整体概念中的局部过分突出,甚至从整体中割裂出来。▲费孝通晚年读书看报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势必不容易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和汉族的关系。而且如果对这些少数民族分开来个别加以研究,甚至对民族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过去的民族历史研究,不是从一个整体、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来看,各民族间的往来变动,怎样影响他们的形成、合并和分化。有时两个民族碰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但有些却合而未融,又好像融合了,又好像没有融合,融合的程度可以不同。这方面我们都没有研究,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动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什么原因这样变,什么原因那样变,我们过去都没有很好地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倡议研究民族间接触和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用以补救分族写志的缺点,但依然不能解决他的思想困惑。费孝通在论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时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不仅各自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点的社会文化,而且通过交流、融合、分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并且绵延持续,保持了我国文明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个由各兄弟民族所结合成的整体,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严重考验,但各族人民间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革中,首先要重点关注到各民族形成的整体——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的重大变革与中华民族的变革不能分离,少数民族的变革是整体变革的一部分,受整体变革的总流的促进和制约。在整体变革中,各民族也能保持其个性。我国各民族在这样悠久的历史中,这样交叉杂居的共处下,相互间密切地往来接触,又共同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他们之间的融合是必然发生的。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各分散的民族单位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内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形。这是民族研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同时,费孝通也特别强调,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绝非易事。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组成部分间关系密切,有分有合,有分而未断,合而未化,情况复杂。这个变化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民族历史。第一步要把每个民族搞清楚,然后再把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关系搞清楚,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搞清楚。要完成这个任务,费孝通认为,要将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的研究与微观层面的具体区域调查结合,将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与当今民族地区现代化实践的调查相结合。对中华民族又分又合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作具体的观察,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字记录、文物,以及现有的风俗、习惯、传说、信仰等去推考。但是如果从微型的具体实况来观察各民族间又分又合的关系,就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充实我们对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费孝通强调,民族固然有其稳定性,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是不断变动的,民族的形成有它的历史规律。我们不能把已划定的一个民族作为孤立的单位去研究,而是要把其放在大的范围里看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今后要进行宏观研究,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联系,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研究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里各民族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状态和趋势,不要仅局限于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的分别研究。从宏观的研究来说,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为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以及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调查。要从宏观方面,加强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研究,对共同体的形成作出科学的论证。微观研究在理论上和宏观上都要与中华民族的研究统一。各民族共同走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在这条共同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保持民族形式,但是共同的东西必然会日益增加,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加深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费孝通认为,他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是微型研究的例子,但在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中还不多,也不够“微”,没有体现“型”的特点。“微”是深入到生活实际,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化的叙述,要做到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型”是指把一个“麻雀”作为这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得清清楚楚,五脏六腑,如何搭配,如何活动,全面说明;要把“麻雀”的特点讲出来,与别的“麻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等等。这样的微型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不同的“型”,就能逐步形成全面的宏观的认识。将宏观上中华民族的研究与微观上各民族形成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能提高民族研究的水平。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纽带和认同意识研究费孝通在回顾民族研究经历时,从民族识别中使用的民族概念,讲到民族的认同意识。他认为,有了共同的认同意识,就会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和共同的荣辱感。要加强对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的论证,进而引申到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性。他谦虚地说到,自己只是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勾画出大的轮廓、简易的示意草图,并没有深入地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单位是怎样分、怎样合、为什么分、为什么合的道理。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民族单位间起作用的凝聚力和离心力的概念,没有注意到民族单位间相互冲击的场合中发生和引起的有关单位本身的变化。这些变化事实就表现为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分裂融合的历史。费孝通在晚年特别提到心态研究。他说,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古训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留下的文书中,而且应当保存在当前人的相处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发掘出来,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今后学者应尽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我们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考察多民族相处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情况,考察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成要素及其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监制/李志伟 统筹/王珍 制作/彭凤平出 品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邮发代号:1-236

阿尔法

少数民族的新风潮——让世界看到独特和多元

说起民族服饰、民族妆容、少数民族生活这些标签,在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中就是淳朴、接地气,好像和时尚、潮流这两个词完全挂不上钩。但是,正如所有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新一代一样,少数民族年轻人们也在努力将民族文化融入潮流,让世界看到自己文化特色感受到自己的精神风貌。其实,少数民族和时尚具有非常多的共同点,都是在用自己的独特性去打动人们,使大家印象深刻,经典留存。而两者的结合往往也会留下让人们眼前一亮的作品,为其新奇和有趣感到惊讶。国模杜鹃曾和《时尚芭莎》合作拍了一组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大片,在照片中,她用专业的态度和具有东方特色的面孔演绎了中国传统服饰以及少数民族之一藏族风格。额黄妆、点绛唇,让人不禁想起中国古代图画上的女子妆容。民族风印花连衣裙、民族风挂饰耳饰、红色脏辫,绿松石项链、银器装饰吊坠、红色珊瑚项链,又映衬出了当代时装与传统服装相互交错,少数民族与时尚相融的协调。如果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新潮文化的互动常见于交融,那么新一代少数民族年轻人就是未来推动这一互动的主力军。24岁的藏族时装设计师——才仁永吉,就在致力于将自己所理解的传统藏族文化与现代潮流做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国际潮流时尚的作品。她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秀出自己的作品,让世界看到自己的藏族潮流文化特色。从小在载歌载舞环境中长大的她,不仅将藏族舞蹈动作融合到街舞中作为自己的爱好,而之于本职工作,她也给自己定下了设计出“能穿出去的藏族服饰”,做出打动更多年轻人的藏风服饰和交流的符号的目标。从小感受“马蹄踏出的自由、雄鹰带来的豪迈”,遵循蒙古人血液中流淌千年信仰的蒙古族年轻人白韩杰,正在努力用一帧帧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蒙古族风光和年轻文化潮流。对于他来说,跑酷不只是荷尔蒙,也是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载体。从家乡的草原跑到繁华的都市,当马头琴、呼麦声响起,他站在草原、沙漠,跑出骏马的姿态时,自己的风格就成型了。此外,他也组建了自己的跑酷俱乐部,将蒙古族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热爱跑酷的年轻人。而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lulu,不仅颠覆了大众对科研人员的古板印象,也向世界展示着新一代苗族女性的年轻风貌。虽然她才26岁,但作为一名纳米碳应用领域研究员,已经拥有了10余项专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认可。lulu在走出苗寨来到大都市后,生活还是充满苗族的饮食、服饰,甚至把苗族的土法子用科学语言应用到平时的科研上。如今她将用化学的结构、科学的语言把苗族人的智慧展现给世界是作为自己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民族信仰展现给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世界能看到年轻人重新定义的民族风尚,这种精神也与定位于年轻人的vivo S系列,所宣扬的让“世界看到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也将会是多元化和独特审美的新时代。

乐之末也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化,现在年轻人不学了,正面临文化断层的危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解煌雄烂的中华文化,创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现在年轻人不学了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繁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页献。我国历代由少数民旅创制使用的文字有佉户文、焉耆一龟兹文、突厥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察合台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藏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东巴文、尔苏沙巴文、彝文、傣文、水书,古壮字、古布依文、古白文,古苗文、古瑶文等30种左右。以这些文字书写、印制成的典籍文献乘计其数,形式千姿百态,内容博大精深。许多著作记录了一代代各民族的先民披荆斩刺,艰苦创业,生息繁衍的历程,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殊认识与深邃思考。由于各民族先民所处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体验也存在着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在长期的传播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和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保护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各级政府和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使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全面而完整的记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进程的客观描述,在宏观层面上是真实反映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着许多突出的成就与贡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记载的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有利于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把我国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妥善保存下来,不至于失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出不同版本的古籍,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仅有写本,抄本和经本,还有意贩印刷本,活字印刷本,铅字印刷本,套版印刷本等等,是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通过作者身份,写作时期,文献内容等能探究出每一本古籍的成书年代。即使没有这些标志,通过版本也能考证出每一本古新的大体成书年代,不仅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有区别,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版本也有区别,通过版本同样也能判断出每一本古籍成书于何时代。产生于何地。如现存的藏文古籍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版本。清代的藏文《大藏经》。德格版、拉萨版、北京版的用纸有明显的区别,同样是长版木刻印刷,在墨框的粗烟上也有明显差异,如北京版的右侧空票上有用汉文标出的页码。每一个民族的古籍都有其独特的形制,通过外在形式,可以辨别出不同民族的古籍。如藏线、蒙古族的古籍由于受佛经的影响多为长条形的梵夹装,其面和底常用两块木板为封,再用细皮照把内页和夹板据在一起。云南傣文古籍和四川凉山彝文古籍版本则是织形,彝文古籍纸然都是毛装,但开本与汉文古籍毛装书有明显的不同。镇东南和滇南地区的彝文古籍多用麻布作封面,但在装帧方式上与汉文古籍的布面线装书又有很大的不同。彝文古籍布面只用于封底,收藏时卷起来以底代面,为了防溜,并文古籍多收鲸在火增边,所以大部分外文古籍的外部都被烟重得乌黑,内页纸则枯脆,纳西东巴文古籍纸然是线装书,但大部分开本都比较小,属于小幅长条形,每本古籍的页数也都较少。由于页码少,加上纳西东巴纸像藏纸一样厚实,所以纳西东巴经少有布作封面的精装本,受奏折形制的影响,满文古籍外在形式多为寿折式,充满了旅郁的宫延文化风格。察合台文古籍多用深加工过的皮革作封面,使得察合台文古籍的外在形式充满旅郁的西域文化风格。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外在形式既有民族个性,又有民族共性。由此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版本形式的多样性,共性方面如藏线、蒙古族、傣族都有泥金写本,内容同为佛经,装帧形式同为梵夹装。泥金写本为少数民族古籍版本中的精品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装帧文化丰富多彩,现存各民族的各种古籍装帧形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收藏的民族古籍材质也很丰富,有木简、竹简,骨简等最原始的古籍。纸质古籍装帧形式有卷输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不同的装帧形式反映了各族人民探索书籍装帧的审美观。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版本丰富多样,但是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版本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首先要摸清家底,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实行古籍分级保护。需要对普查的古籍的版本进行鉴定和定级。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版本的研究日显重要,201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列人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由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牵头负责,2018年5月国家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 (报批稿)已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虽然在文化文物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现在年轻人不学了,少数民族文字文化传承效果堪忧,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是每个人都要付出实际行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