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好!感谢您阅读《周教授大讲堂》。我们旨在为您呈现有关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有些朋友从我们起步时便给与关注和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陆续奉献一些关于人的智力、情商、先天、后天、技巧、能力、素养、心理、性格、人格、行为、遗传、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与故事,相信对您会有所启迪!我们企盼您的关注、评论、点赞、推荐、分享、收藏和互动,谢谢!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一声啼哭中,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在父母的抚育和社会及环境的支持下逐步成长。迎着朝阳和自然雨露,追随着岁月的脚步,从婴儿步入到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不同的人生旅程。许多许多人,在童年的时候就在幼小的心田里萌发了“长大要当科学家”的美好愿望。如果真要当科学家,那么应该学习和修炼那些“武功”呢?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或研究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智力特征、认知能力、技巧技能和习惯行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报道,然而系统全面的模型构建研究却不多见。为了给未来的科学家、现在的“青椒”和已经是研究人员或科学家的人们提供参考,特此介绍一个科学家的“武功”模型。1 模型提出者这个模型的名称是“研究人员发展框架”(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是由英国的Vitae提出的。该机构是与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UK higher ecation institutions)合作、得到英国研究联合会(Research Councils UK)支持、由职业研究与咨询中心(Careers Research and Advisory Centre)管理的一个机构,专门致力于现实研究环境中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研究,他们为高等教育机构、雇主和研究人员提供服务,并在研究人员职业发展研究、培训,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分享、实践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模型简介研究人员发展框架模型是一个四层结构,二层模型有4个维度,三层模型公有12个维度(即每个上级模型维度分出3个下级维度),四层模型共有64个维度。现将其部分内容简介如下。2.1 知识和智力能力:知识、智力能力和研究技巧。(1)知识基础(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文献收索、文献阅读与管理、语言、学术素养与计算)。(2)认知能力(分析、综合、批判思维、评价和问题解决)。(3)创造力(探索能力、洞察力、创新能力、争辩解释能力、冒险能力)。2.2 个人效能:个人品质以及与成功研究人员的接近程度。(1)个人素质(激情、毅力、诚实、自信、自省、责任感)。(2)自我管理(规划择重、研究承诺、时间管理、应变能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3)专业和职业发展(职业管理、持续专业发展、机会的把握、人际网络、声望与尊重)。2.3 研究治理和组织:熟悉研究相关标准、要求及职业准则。(1)专业素质(健康与安全、伦理道义的持续、守法合规、知识产权与著作权、品格与守信、合作与归属、恰当的实践)。(2)研究管理(研究战略、项目计划与传递、风险管理)。(3)财务、资金和资源(收入与资金筹集、财务管理、基础设施与资源)。2.4 互动、影响和效果:知识、技能的合作与分享,确保研究的广泛影响。(1)合作(权利共享、团队协同、人员管理、监督、指导者、领导和影响力、合作、平等与多样化)。(2)沟通和传播(沟通方法、媒体沟通、出版)。(3)互动和影响(教学、公共关系、进取、政策、社会与文化、全球化)。3 模型认识第一,“研究人员发展框架”模型并非完美,不过从上面的介绍可知,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模型,用作参考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研究人员或科学家必须具备模型所述的64个维度的全部要求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于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而言,具备这些要求越多,可能在研究实践中更能游刃有余,获得好的研究结果(包括摘取诺贝尔奖)的几率更高。第三,全部具备这些要求,就一定能够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作出好的研究成果,除外素质、能力、技巧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外,还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情境、机遇和运气的影响。第四,模型中提及的64个维度都是可以学会和掌握的吗?答案是不确定。正如心理学的一句名言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人们在知识学习、性格养成、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都是有差异的,有的技能你很容易学会并掌握,有的技能你可能终生无法学会。在模型的64个维度中,其中一部分与人的心理健康发育程度、形成的性格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维度要求的学习、掌握、适应和习惯就更为困难。第五,该模型值得去学习和掌握吗?答案是肯定的。同时,还建议如果可能多多益善,并且在学习和掌握地基础上,更应该多多实践,养成良好的认知、思考、研究习惯。真心希望你有一天能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日前该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注意到,该意见拟推行“代表作”制度,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项目成果、研究报告、专著译著、技术标准规范等代表性成果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此外意见提出要实行分类评价,避免人才“帽子”标签化、永久化,同时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据了解,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今年9月26日。新华社资料图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在基本原则方面,该意见提出要坚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遵循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制定评价标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要坚持科学评价,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同时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和服务。意见明确坚持把品德放在评价的首位,坚守道德底线,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有重大突破可直接评研究员要实行分类评价,注重考察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不把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避免人才“帽子”标签化、永久化。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不同岗位类别、不同成长阶段人才的特点,分类制定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和地区标准相结合,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充分激发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意见提出国家制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并对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的4类研究人员分别设置了国家标准。意见明确,要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等领域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颠覆性、关键共性及前沿引领技术突破,或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研究员职称。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重要内容此外,意见提出要推行代表作制度。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等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的做法。记者注意到,意见明确要丰富代表作形式,项目成果、研究报告、专著译著、技术标准规范等均可作为代表作。同时要严格代表作审核制度,保障代表作评价的公信力,代表作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领先水平,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同行专家的公认。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早在数千年前,古人便有了“灵魂”的概念,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一诗中记载:“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那时的人们认为,灵魂是身体的主宰,人的一切行动皆是灵魂在掌控,当灵魂离开的时候,人也会迎来死亡。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对灵魂便已有了思考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对于“人究竟存不存在灵魂”这一说,似乎一直没有权威的机构给出解释,这使得大多数人只能抱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态来讨论这件事。关于灵魂,科学探讨的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对此研究过,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为了寻找灵魂存在的答案,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并提出了“灵魂重21克”的假说。190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邓肯.麦克道格尔(Dr. Duncan MacDougall)的医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邓肯.麦克道格尔(1866-1920)实验对象是六个濒死的病人,四个为结核病患者,一个身患糖尿病,另一个则病因不明。01:02实验的基本步骤,就是将病人放到一张与精密量秤(灵敏度为0.25盎司)相连的床上,通过观察患者死去的过程,将他们体重的变化记录下来。病人躺的床与一台精密的量秤相连21克的数据出自一个结核病患者,由于他死亡的过程很安详,基本没有挪动身体,所以在理论上讲,是6人当中最接近真实数据的。观察的过程持续了3小时40分钟,根据指针显示,在这段时间里,死者的体重缓慢下降,速度为每小时1盎司(约合28.3495克)。起初,实验对象的体重匀速下降考虑到秤上的指针已经逼近下限刻度,于是邓肯将它回拨到最高,但在这之后不久,实验对象停止了呼吸,与此同时,原本缓慢下降的指针突然回落,之后完全停止。根据计算,这一瞬间的重量下降了4分之3盎司(约合21.26克),著名的21克理论就此诞生。死亡的瞬间,实验对象的体重下降约21克接下来,邓肯对剩下的5例对象进行同样的操作,却都因为某些原因,无法重现第一次的场景。之后,邓肯.麦克道高将实验结果汇总成篇,在当时一本叫《美国医学》的杂志上发表了名叫《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的论文:“Since however the substance considered in our hypothesis is linked organically with the body until death takes place, it appears to me more reasonable to think that it must be some form of gravitative matter, and therefore capable of being detected at death by weighing a human being in the act of death.”“然而,在我们的假设中所考虑的物质在死亡发生之前,都是与身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认为它一定是某种形式的引力物质,因此在死亡时能够通过衡量一个人的死亡行为而被发现。”文章中,他认为灵魂是一种可发现、可测量的物质,它受引力的作用,并与人体有机相连。而上述的实验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观点。《美国医学》杂志但有学者却对这个实验提出了质疑。首先是严谨性,科学的实验需要大量实验对象,6个人显然远远不够,而且邓肯提出的“21克”论,6个对象中只有1个做到了,并不具备重现性。其次,邓肯在实验中对变量也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患者的体重,体液的变化,甚至那杆精密量秤的精准度,也让人怀疑。邓肯的实验遭到主流科学界的质疑而在此情况下,他却依旧得出了“灵魂21克”的结论,这明显是先射箭后画靶的行为。但不论怎么说,邓肯.麦克道格尔的实验,算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对“灵魂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意义远要比实验本身,要重大得多。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哦~
大约30年前,科学家证明了视觉识别物体(如杯子)和进行视觉引导动作,例如拾起杯子,涉及位于大脑不同区域的不同神经过程。新的研究表明,大脑如何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工作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结果显示,大脑的海马旁区域对场景识别任务的反应更强烈,而枕骨区域对导航任务的反应更强。这项工作可能对帮助人们从脑损伤中恢复以及设计计算机视觉系统(如自动驾驶汽车)具有重要意义。进入一个地方,并认识到你在哪里,无论是厨房,卧室还是花园,瞬间发生,你几乎可以同时绕过它。自19世纪后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患有脑损伤的人有时会遇到奇怪的视觉后果。例如,除了识别面部的能力之外,某些人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具有正常的视觉功能。然而,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描述了大脑中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觉系统。腹侧流或颞叶参与物体识别,背侧叶或顶叶引导与物体相关的动作。大脑区域专注于面部感知,梭形面部区域或FFA。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测试地点处理在大脑中以与对象处理类似的方式划分的假设。使用SIMS生活模拟游戏中的软件,他创建了三个地方的数字图像:卧室,厨房和起居室。每个房间都有一条通向它的路径,从三个门中的一个出来。研究人员要求fMRI扫描仪的研究参与者将他们的视线固定在一个微小的白色十字架上。在每次试验中,其中一个房间的图像出现在十字架后面。参与者被要求想象他们站在房间里并通过按钮指示它是卧室,厨房还是起居室。在单独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要求相同的参与者想象他们是在连续的路径上走过同一个房间,并指出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左侧,中间或右侧的门离开。得到的数据显示,两个大脑区域根据任务选择性地激活:PPA对识别任务的反应更强烈,而OPA对导航任务的反应更强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可附着在头皮上,暂时停用健康参与者的OPA,并测试某人是否可以在没有它的情况下进行导航。然而,由于其在颞叶中的更深位置,相同的技术不能用于停用PPA。Dilks实验室计划招募受到PPA地区脑损伤的参与者,以测试他们识别场景能力的任何影响。该研究的临床应用包括为大脑操作的外科医生提供更精确的指导,以及更好的脑康复方法。
本文转自【cnBeta.COM】;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X射线激光观察并直接测量极子的形成。 极子是材料中原子晶格的扭曲,在几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围绕着一个移动的电子形成,然后迅速消失。尽管它们的持续时间很短,但它们确实会影响材料的行为。它们可能就是为什么用铅混合过氧化物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实验室中达到高效率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材料因为效率高、成本低而风靡太阳能研究。尽管性能优异,但研究人员对其工作的原因却争论不休。一些人理论上认为,极子可能参与了其中过程。不过,新的实验还是第一次直接观察到这些畸变的形成,包括它们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变的。 过氧化物是一种晶体材料,其名称来源于矿物过氧化物。研究人员大约在十年前开始将这种晶体材料融入到太阳能电池中,稳步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趣的是,过氧化物成分内的缺陷数量应该抑制电流的流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研究该材料中存在着挑战。尽管它们高效且易于制造,但它们非常不稳定,暴露在空气中时会分解,并且含有铅,必须远离环境。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实验室的Linac相干光源,这是一种强大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能够对材料进行近原子细节的成像。它还能够捕捉以百万亿分之一秒为单位发生的原子运动。 该团队观察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合成的材料单晶。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用光学激光器的光照射材料样品,然后用X射线激光观察材料在几十万亿分之一秒内的反应。观测结果显示,极子畸变从微观尺度上开始,约为固体中原子间间距的大小,并迅速向四周扩展,直径约为50亿分之一米。这种作用在皮秒的时间内,在一个大致球形的区域内,将大约十层原子稍稍向外推移。
据CNBC报道,如果你让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说出世界上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哪一个时,他们可能会不大高兴,因为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现阶段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竞争者。例如美国的四大科技公司——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和微软——他们在过去十年内都建立了各自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另外,还有谷歌的母公司字母控股集团旗下的DeepMind公司,以及由马斯克(ElonMusk)创始投资的OpenAI人工智能研究组织。而在被问及如何挑选他心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时,佐治亚理工学院交互式计算学院的副教授马克·里德尔(Mark Riedl)同CNBC表示,他真的很讨厌这样的问题。但他也补充道,“从声誉上来讲,我觉得有充分的理由说DeepMind、OpenAI和FAIR(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是前三名。”作为AI技术投资公司Air Street Capital的投资合伙人,内森·贝纳奇(Nathan Benaich)也同意这一观点。他提出,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和微软很有可能被列入前几名;另外,他也认为当谈及人工智能研究产出和影响这两方面时,亚马逊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这两家的表现并不是并驾齐驱的。而另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因未获公司批准公开发言而要求匿名)告诉CNBC,DeepMind、OpenAI和FAIR可能是已知资金最多的三个纯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而相比之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则推出了更多专利。在提到中国的相关科技巨头时他表示,“世界上像百度和腾讯这样大公司的AI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尚不知晓。”据悉,字母控股集团每年给DeepMind提供数亿美元的资金来开展AI智能工作,而微软则在创始投资者出资10亿美元(约合64.6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又给OpenAI组织增加了10亿美元的投资。至于FAIR的资金情况,目前还不太清楚,因为Facebook并没有对其进行细分。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DeepMind公司最为知名的是它的阿尔法狗(AlphaGo)人工智能软件,它在中国古老的棋盘游戏中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类棋手展开了对决,并击败了他们。甚至还有一部关于阿尔法狗战胜韩国围棋界传奇人物李世石的网飞(Netflix)纪录片。目前,该公司正试图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人类最大的科学问题,而去年年底它就曾在一个被称为蛋白质折叠的生物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此外,OpenAI还开发了玩游戏的AI软件,可以在Dota 2等游戏中击败人类玩家。不过,相对而言,更受媒体关注的是该公司所研发的AI文本生成器GPT-3和其奇特的AI图像生成器Dall-E。与此同时,虽然FAIR并没有像阿尔法狗和GPT-3那样著名的AI技术软件。但其团队曾在Facebook感兴趣的领域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了对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对话式AI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影响力的方法之一是看它在两个最大的AI会议上——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eurIPS)和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发表了多少相关的学术论文。据统计,在2020年,谷歌有178篇论文被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接受并发表,而同样在该会议上发表的还有微软公司的95篇,DeepMind的59篇,Facebook的58篇,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38篇。而亚马逊只发表了不到30篇。同年在国际机器学习大会上,谷歌有114篇论文被接受并发表,而DeepMind有51篇,微软有49篇,Facebook有34篇,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有19篇,亚马逊有18篇。公关与现实人工智能技术曾被赞誉有潜力带来新的工业革命,并能极大地改变这个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但至少目前来看,它的能力仍然相对稚嫩和“狭隘”——比方说,一个能把国际象棋下到超人水平的人工智能软件,却不知道如何做煎蛋卷。现下DeepMind、OpenAI和FAIR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三大实验室,里德尔分析说,部分原因是基于其“强势的公关游戏”。他认为,通过微软研究部而开展大部分人工智能工作的微软公司,其实可以合理地被列入AI顶级技术行列,并补充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有时总能浑水摸鱼地挤入顶级行列。相对而言,互联网企业赛富时(Salesforce)、亚马逊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都有一些非常强劲的研究资本,但同样都未能大放异彩。”里德尔评论说,“当你不能把这些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任何一组研究人员互相调换时”,他就不能确定“是否会出现不同的技术方面的影响”。亚马逊剑桥发展中心(Amazon Cambridge)的前机器学习主管尼尔·劳伦斯(Neil Lawrence)告诉CNBC,亚马逊没有一个大型且集中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因为它更专注于将技术带给客户。作为剑桥大学的机器学习教授,劳伦斯表示,“我认为这些企业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但如果你以(学术)出版物作为衡量标准,那么他们的排名并不算靠前。”他补充道,微软研究部是他个人最为欣赏的AI研究实验室,尽管也不是一个大型的实验室,但“亚马逊在部署人工智能方面确实名列前茅”。此外他还提出,“DeepMind、OpenAI和FAIR肯定是占据了前三甲。但有趣的是,传统上来说他们所发布的很多研究可能都是在大学里完成的。” (加美财经)#人工智能#、#科技#、#研究#作者:平果责编:Jax
江苏激光联盟导读:据悉,由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发现了一种开创性的一步式工艺,可以创建具有独特属性的材料,称为超材料。他们的结果表明设计相似的自组装结构的现实可能性,并具有创建“按序制造”的纳米结构的潜力,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和光学设备。该研究已经发表并刊登在Nano Letters的封面上,Nano Letters是由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封面图周期性纳米结构已经实现了与其量身定制的机械、电磁和光学特性有关的多种应用。例如,在光波长处具有折射率对比的周期性纳米结构为光电子学、纳米光子学和量子光学打开了独特的机会,最终随着超材料技术的兴起而达到顶峰。然而,此类结构的制造通常需要多步具有明显复杂性、时间要求和成本的光刻工艺(photolithography)。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通过利用相变材料中的马氏体相变在大面积的自组装过程中创建具有大光学对比度的周期性纳米结构的方法。马氏体相变是高对称性和低对称性结晶相之间的无扩散相变。每个相都可以具有不同的机械、电,磁和/或光学特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理想的可逆转换让位于许多铁弹性、铁电和铁磁材料的功能能力。当存在热滞后时,两相可以在定义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地共存并形成微结构,并且在该微结构内,两相只能在特定的界面相遇(例如只能以特定方式装配的拼图)。可以使用相的点组对称性和晶格参数之间的运动学相容性规则来计算此有限的界面。两相之间的对称度越分散,存在的界面就越少。由于这个原因,马氏体相变可用于工程化由相分离成特定的,可预测的大面积图案的相组成的微结构和纳米结构,其中每个相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性。马氏体的晶体学理论(crystallographic theory of martensite, CTM)是一个框架,可用于预测通过马氏体相变而相关的两个相之间的所有运动学兼容界面。通常,这两个相最初并不兼容彼此之间,低对称相必须形成精细的周期性子结构(即孪晶),以提高与高对称相的相容性。但是,在薄膜中,可以考虑面外方向出于这个原因,两相在薄膜中形成运动学相容的相界面(不需要孪晶)要容易得多。例如,当在薄膜中发生四方到斜方的马氏体相变时,在相之间存在两个兼容的界面,其中两个界面都垂直于基板。下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两相的点组以及正交晶格参数与正交晶格参数α,β和γ的比率从CTM预测这两个界面。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可能的界面,将它们之间的角度定义为ω(如下图所示)很有用,它又取决于α,β和γ。▲图1.(a)外延薄膜中的自组装周期性纳米结构示意图,该薄膜由四方相(正交)到斜方马氏体相变组成,由四方相(红色)和正交相(黄色)组成。该示意图仅显示了两个可能的正交-正交界面,它们垂直于基板并且与角度ω相关。通常,超材料是在实验室中制成的材料,以提供特定的物理、化学、电和光学特性,否则这些材料将无法在天然材料中找到。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使其成为从光学滤波器和医疗设备到飞机隔音和基础设施监控的各种应用的理想之选。通常,这些纳米级材料是在专门的无尘室环境中经过数天和数周的艰苦生产而分步骤制造的。在这项新研究中,该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名为锡酸锶或SrSnO3的薄膜材料。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注意到纳米级棋盘图案的惊人形成,类似于在昂贵的多步骤过程中制造的超材料结构。遵循四方晶系到正交晶系马氏体相变的理论,使用混合分子束外延法在带有SrSnO3(GSO)衬底上生长掺La的SrSnO3(LSSO)和未掺杂SrSnO3(SSO)缓冲层的薄膜。图2表明,在临界厚度以上,四方相和正交相共存。▲图2.(a)12 nm LSSO / 2 nm SSO / GSO(110),(b)28 nm LSSO / 11 nm SSO / GSO(110)和(c)35 nm LSSO / 7的X射线衍射图 纳米SSO / GSO(110)膜在(a)中显示为纯四方相,在(b)和(c)中显示四方和正交相的混合物。(d–f)相应的s-SNOM图像(带有假色)揭示了这些膜中微结构的介电特性。(g)30 nm LSSO / 108 nm SSO / GSO(110)中四方相(T)和正交相(O)之间的界面的截面HR-STEM(假彩色),其中插图显示了选定区域的傅立叶变换 。插图的比例为nm–1。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材料合成专家巴拉特·贾兰(Bharat Jalan)说:“起初我们认为这一定是一个错误,但很快意识到周期性模式是同一材料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两相的混合物。” 在与明尼苏达大学、乔治亚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的同事进行咨询之后,研究人员意识到我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东西,并且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应用。该材料自一相转变为另一相时自发地组织成有序结构。在所谓的“一级结构相变”过程中,材料进入混合相,其中系统的某些部分完成了过渡,而其他部分则没有。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与力学大学的教授,著名的麦克奈特大学教授理查德·詹姆斯说:“这些纳米级的周期性模式是这种材料中一阶结构相变的直接结果。” “我们的工作首次为纳米电子和光子系统利用可逆结构相变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实际上,该团队演示了一种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组装可调谐纳米结构的过程,该过程只需一步就可以创建超材料。研究人员能够使用温度和激光波长来调整在单个膜中存储电荷特性的能力。他们有效地创建了效率高达99%的可变光子晶体材料。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确认了这种材料的独特结构。这项研究的合著者、高级电子显微镜专家Andre Mkhoyan教授说:“我们观察到这些结晶相之间的边界在原子尺度上被清晰地定义了,这对于自组装过程而言是显着的。”目前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寻找在光学和电子设备中发现它们的未来应用。本文来源:Abhinav Prakash et al, Self-Assembled Periodic Nanostructures Using Martensitic Phase Transformations, Nano Letters (2020).DOI: 10.1021/acs.nanolett.0c03708
本文转自【中国网】;日本《朝日新闻》10月31日文章,原题:为什么优秀的研究人员跑到中国去了? 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了。“我们的经济规模可以被人口众多的国家超越,但我们的科技实力必须在亚洲占据绝对第一位,要让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优秀研究人员都到日本来学习。”这是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的观点。他是在2009年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这番话的。第二年,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了日本。山中一直强调要改善日本研究人员的待遇。 自那以来过了约10年时间,日本的经济规模(按美元计算)略减,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却增加到原来的近3倍。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20科学技术指标”,2016年至2018年中国学者年均发表的自然科学领域论文数已经超过美国,首次跃居全球首位;而受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数也逼近长期独占鳌头的美国。根据英国机构的排名,在世界大学百强中,中国大学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了日本。 中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目的在于引进在国外活跃的研究人员,无论国籍。 最近我在网上采访了一位在中国知名大学担任教授的日本骨干研究人员。他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是上述计划的成员。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说:“我的年薪是40万元,虽然比不上日本的教授,但这里的设备和工作团队等软硬件都很好。” 他表示:“骨干和年轻研究员跑到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拿我研究的领域来说,过去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但现在从论文的排名来看,与中国的差距已越来越大。” 日本大学的教员编制是有限的,但中国录用的编制人员在增加。据他介绍,近年在基础科学领域,每年日本有不少骨干和年轻人到中国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也向日本和欧美等国家的大学提出了申请,但在进行比较后选择了中国。 为了确保人才,中国政府迄今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鼓励政策。高科技城市深圳市制订了旨在吸引顶尖人才的“孔雀计划”,各地也都在争先恐后地网罗人才。 日本要从世界各国吸引和挽留人才,必须确保工作岗位和改善研究环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期以来,包括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敲警钟,但真正能对日本起到警示作用的却是中国的做法。(作者:吉冈桂子)
山西晚报讯(记者 贾蔚然)“来晋工作博士毕业生奖励每人一次性生活补助10万元、科研经费5万元,博士后研究人员奖励每人一次性生活补助20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8月27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省财政厅了解到,该厅日前联合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奖励博士毕业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晋工作实施办法》(下称《办法》),重金加码人才引进,且上述一次性生活补贴为税后所得。来晋工作是指省内外博士生毕业后、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进入省属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并且双方签订5年及以上期限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此前,山西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取消现行的对博士生毕业学校的规定及推荐程序规定,凡上述用人单位考察后自主决定聘用的,均可享受规定的奖励政策。用人单位可采取人才自荐、单位招聘、主管部门招聘、与中介平台机构合作引进等多种灵活便捷形式引进人才;在签订引进合同之前,须将引进人才的有关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具体引进程序由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自行制定。《办法》规定,引进人才在合同期未满3年单方面解除合同离岗,应全额扣回一次性生活补贴;合同期3年以上未满5年,应酌情扣回一次性生活补贴;所扣回的生活补贴和所剩余的科研经费留归用人单位,统筹用于支持引进人才的科研工作。属于以下情形但不限于以下情形的不享受奖励政策。合同期满后转入山西省其他单位工作;就读博士前和进站工作前在山西省有工作单位,且就读和在站工作期间单位为其照发工资;山西省委人才办或山西省财政厅以及主管部门经审核不应享受奖励政策的;有关单位反映的其他情形。此外,山西省民营企业引进同类人才,由民营企业所在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省级办法给予奖励。由山西省委组织部统一选调到机关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参照上述办法奖励每人一次性生活补贴10万元。【来源:山西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谷歌威胁分析小组发现了一个攻击活动组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确认该活动组织是针对在不同的公司和组织中从事漏洞研究和开发的安全研究人员进行攻击。谷歌认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是朝鲜网军,攻击活动成立的本身,在于实施社会工程学的人员精通漏洞分析和研究,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锁定研究人员并发起攻击,后文将会讲述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锁定研究人员。谷歌威胁分析小组希望这篇文章能提醒安全研究界的朋友,如今他们成为了这群朝鲜政府支持派的攻击目标。如何联系研究人员?为了与安全研究人员获得联系并骗取他们信任,该组织建立了一个研究博客以及多个 Twitter 账号,借用以上两者与潜在目标进行互动。他们用这些 Twitter 账号发布指向博客的链接,同时声称博客中有人发现了漏洞并对漏洞以利用,发布了漏洞利用的视频,用账号之间互相转发视频扩大其影响力,还在其他用户的帖子下发布这类内容。这个组织所拥有的 Twitter 账号组织建立的博客中包含了已公开披露的漏洞文章和分析,还会包含某位研究人员研究漏洞后对博客的投稿,而这些被网站写出“投稿的研究人员”本人对此却完全不知情,组织如此做可能是为了在安全研究人员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组织对公开披露的漏洞进行分析的示例尽管无法验证他们发布的所有漏洞的真实性与工作状态,但在组织声称他们发现了有效漏洞并使之运行时,可以知道他们所说是假的。2021 年 1 月 14 日,组织控制的账号通过 Twitter 分享了他们的 YouTube 视频,视频声称构造了 CVE-2021-1647(一个最近修复的 Windows Defender 漏洞)的利用程序,让它产生 cmd.exe shell,人们仔细观看视频后确认这是一个虚假漏洞。YouTube 上也有多条评论表示该视频是虚假伪造视频,根本没有可利用的漏洞。但组织不顾 You Tube 上的评论,用他们控制的其他 Twitter 帐号转发原帖,并评论“不是假冒视频”。组织对多个账号的“利用”如何锁定安全研究员?这个组织对安全研究人员建立最初的联系后,他们会询问研究人员是否希望在漏洞研究方面进行合作,然后为研究人员提供 Visual Studio 项目。Visual Studio 项目中包含利用此漏洞的源代码,但是在编译该Visual Studio项目的时候会自动生成存在恶意代码的DLL。DLL 是一个恶意软件,它会与组织控制的 C2 域进行通信,下图显示了 VS Build Event 的示例。生成 VS Project 文件时执行的 Visual Studio 命令除了通过骗取信任获得合作等一系列行动锁定攻击目标,有时该组织会直接在安全研究人员访问其博客后马上攻击。研究人员通过 Twitter 访问 blog.br0vvnn [.] io 的文章不久后,会发现系统被安装了恶意服务,内存后门将开始连接到攻击者拥有的命令和控制服务器。受攻击时研究人员的系统正在运行最新版本的 Windows 10 和 Chrome 浏览器版本。目前谷歌方面没有发现是否为 Chrome 的 0day 漏洞。这个组织已使用多个平台与潜在目标进行联系,这些平台包括了 Twitter,LinkedIn,Telegram,Discord,Keybase 和电子邮件。谷歌威胁分析小组在下面提供已知的组织帐户和别名,如果已与这些帐户中的任何一个进行了交流,或直接访问了他们的博客,就要小心了。如果担心自己会成为目标,谷歌威胁分析小组建议使用单独的物理机或虚拟机来进行研究活动。组织控制的网站和帐户研究博客https://blog.br0vvnn[.]ioTwitter 帐户https://twitter.com/br0vvnnhttps://twitter.com/BrownSec3...https://twitter.com/dev0exphttps://twitter.com/djokovic808https://twitter.com/henya290https://twitter.com/james0x40https://twitter.com/m5t0rhttps://twitter.com/mvp4p3rhttps://twitter.com/tjrim91https://twitter.com/z0x55gLinkedIn 帐户https://www.linkedin.com/in/billy-brown-a6678b1b8/https://www.linkedin.com/in/guo-zhang-b152721bb/https://www.linkedin.com/in/hyungwoo-lee-6985501b9/https://www.linkedin.com/in/linshuang-li-aa696391bb/https://www.linkedin.com/in/rimmer-trajan-2806b21bb/Keybasehttps://keybase.io/zhangguoTelegramhttps://t.me/james50d样本 Hashhttps://www.virustotal.com/gui/file/a01167dfe351b244/detection (VS Project DLL)https://www.virustotal.com/gui/file/5a628131e47c6af7/detection (VS Project DLL)https://www.virustotal.com/gui/file/d98ef60f399fa3dc/detection(VS Project Dropped DLL)https://www.virustotal.com/gui/file/a4a2e3a8f544f855/detection(VS Project Dropped DLL)https://www.virustotal.com/gui/file/eba0556c3e00bd15/detection(Service DLL)攻击者拥有的域名angeldonationblog[.]comcodevexillium[.]orginvestbooking[.]dekrakenfolio[.]comopsonew3org[.]sgtransferwiser[.]iotransplugin[.]io攻击者通过入侵后控制的域名trophylab[.]comwww.colasprint[.]comwww.dronerc[.]itwww.ejikim[.]comwww.fabioluciani[.]comC2 URLshttps[:]//angeldonationblog[.]com/image/upload/upload.phphttps[:]//codevexillium[.]org/image/download/download.asphttps[:]//investbooking[.]de/upload/upload.asphttps[:]//transplugin[.]io/upload/upload.asphttps[:]//www.dronerc[.]it/forum/uploads/index.phphttps[:]//www.dronerc[.]it/shop_testbr/Core/upload.phphttps[:]//www.dronerc[.]it/shop_testbr/upload/upload.phphttps[:]//www.ejikim[.]com/intro/blue/insert.asphttps[:]//www.fabioluciani[.]com/es/include/include.asphttp[:]//trophylab[.]com/notice/images/renewal/upload.asphttp[:]//www.colasprint[.]com/_vti_log/upload.asp主机 IOCRegistry entVersionRunSSL Update文件路径C:WindowsSystem32Nwsapagent.sysC:WindowsSystem32helpsvc.sysC:ProgramDataUSOShareso.binC:ProgramDataVMwarevmnat-update.binC:ProgramDataVirtualBoxupdate.bin编译:袁钰涵 | 发自:思否编辑部本文是翻译,阅读原文:https://blog.google/threat-analysis-group/new-campaign-targeting-security-resear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