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实验室·今日创新观察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齐达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使用自动化机械来替代人类进行某项工作,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有关于自动化机械的传说或历史记载。虽然机器人的概念存在已久,但直到20世纪,机器人技术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概念不断出现在早期电影和科幻文学中,并正式提出了现代机器人的概念。如今,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这归功于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知疲倦地创造、改进并在某些情况下重新定义了机器人技术。下面的这些科学家是机器人领域的开创者,也是机器人技术商业应用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发明的机器人或者把现代工业带到了自动化时代,或者推动了太空探索的步伐,或者为人们的家居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他们发明的机器人就像是他们的孩子。虽然有的科学家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孩子”仍旧在茁壮成长,他们创造的传奇仍在继续进化。1.约瑟夫·恩格尔伯格——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25年-2015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出生在美国纽约,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学士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恩格尔伯格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工程师/发明家乔治·德沃尔。 这两个人开始讨论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哲学。德沃尔还向恩格尔伯格解释了他正在申请的相关专利,而恩格尔伯格立即将其定义为机器人,并认为其将应用于制造业,尤其是危险任务。这是两人之间富有成效的合作的开始,并以此开启了今天常见的工厂自动化生产线。1957年,他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诞生,这是一个重达2吨,但却有着1/10000英寸精确度的机械手臂。1959年,尤尼梅特第一次出现在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 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彻底改造了现代制造业,由于恩格尔伯格对机器人领域的巨大贡献,被称为“机器人之父”。2. 乔治·德沃尔——第一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的发明者乔治·德沃尔(1912年-2011年)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上世纪50年代,德沃尔从事电机工程和机器控制器的工作,设计出能按照程序重复“抓”和“举”等精细工作的机械手臂。1954年德沃尔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专利申请——一种用于工业生产的“重复性作用的机器人”。后来在一次鸡尾酒会上,遇到“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并密切合作,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德沃尔构思、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并获得了专利,这奠定了现代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3. 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1927年-201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在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学,选修电气工程、数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于1950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之后成为哈佛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并发明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958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后不久,与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先驱,LISP语言之父,图灵奖获得者)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此期间,明斯基自己设计和建造了一个带有扫描仪和触觉传感器的14度自由机械手,可以像人一样搭积木。 在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深入研究下,明斯基构建出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类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带领机器人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马文·明斯基最早联合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也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早倡导者;其代表作《情感机器》构建了未来会思考的机器人的蓝图,影响了无数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4. Victor Scheinman——发明第一台由电动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臂Victor Scheinman(1942年-2016年)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在高中时,Scheinman就设计了一个语音控制打字机。1969年,在斯坦福大学,Scheinma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臂——斯坦福机械臂,一种全电动6轴关节机器人,能够在计算机控制下精确地跟踪空间中的任意路径,并将机器人的潜在用途扩展到更复杂的应用,例如装配和电弧焊接,这是机器人领域的一大突破。1973年,Scheinman成立了Vicarm公司,生产机器人手臂。1977年,他将公司卖给机器人公司Unimation,并继续与Unimation合作,开发了著名的用于装配生产的可编程通用机械手臂PUMA。1980年,与他人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Automatrix,用内置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制造机器人,期间,还开发了Robotworld系统,该系统允许机器人彼此协同工作。5. 加藤一郎——世界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研究机器人较早的大学之一,特别是加藤一郎教授创立的加藤实验室。1967年,实验室启动了极具影响力的WABOT项目。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诞生。该机器人身高约2米,重160公斤,包括肢体控制系统、视觉系统和对话系统,有两只手、两条腿,胸部装有两个摄像头,全身共有26个关节,手部还装有触觉传感器。WABOT-1可以用双脚走路,用带有触觉传感器的手抓住并移动物体,还会使用视觉和声学传感器测量距离并计算物体的方向,其会话系统允许它用日语与人进行交流。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世界仿人机器人之父”。6. 金出武雄——世界上第一台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Takeo Kanade,1945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专家和研究人员之一。1974年他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于1980年加入卡内基梅隆大学。1981年,Takeo Kanade设计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包含机器人组件内的所有电机,从而消除了长传动。Takeo曾为许多政府、企业和大学顾问委员会提供服务,包括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航空航天工程委员会(ASEB)、美国NASA的高级技术咨询委员会、卫生保健专家PITAC小组和加拿大高级研究所顾问委员会。Takeo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学教授,拥有约300篇同行评审的学术出版物和20项专利。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还获得了各种奖项和荣誉,包括2016年的信息科学京都奖。7. David Barrett——第一艘全功能的机器人鱼RoboTuna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David Barrett设计并建造了仿生机器人RoboTuna。该机器人是有史以来第一艘全功能的机器鱼,通过模仿蓝鳍金枪鱼的形状和运动,由六个伺服电机控制,被设计用于探索无人机的新推进系统。 该项目的设想是研究设计和建造可以像鱼一样游泳的机器人潜艇的合理性,为自动驾驶水下航行器(UAV)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推进形式。RoboTuna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它比其他水下机器人具有更号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用的能量也更少。8. 土井利忠——SONY机器狗AIBO的创造者土井利忠出生于1943年,1964年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72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4年加入索尼,并为该公司开发第一个数字音频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他领导索尼的数字生物实验室,在家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将机器人的外形设计成小狗的样子,让它成为消费者的宠物,这就是机器狗AIBO。1998年公司推出了原型产品,并在1999年发布第一款消费者型号。在日本发售时,所有产品在不到20分钟内销售一空。2006年,这台突破性的机器人加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名人堂,因其对机器人技术的贡献而获得官方认可。9. Satoshi Shigemi——本田ASIMO机器人的设计者由本田设计和制造的人形机器人ASIMO是最早成功模仿人类动作的机器人之一,并且在过去的18年里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一个标志。Satoshi Shigemi是本田ASIMO项目的高级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标是生产世界上第一个双足机器人。在1986年-1993年间,本田开发出早期步行机器人E系列,1997年开发出P系列。这些都是ASIMO系列机器人的先驱。2014年,本田推出全新的具有自主机械感应的直立行走机器人ASIMO(英文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的缩写),可以进行开果汁、单脚跳、上下楼等行动,并能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奔跑,甚至能够理解语音命令并具有面部识别能力。 可惜的是,本田最近宣布计划停止ASIMO系列机器人研发。10. 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打造火星漫游机器人Sojourner火星漫游机器人Sojourner由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以及NASA科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大型团队设计,是第一个部署到火星的机器人。Sojourner是一种六轮机器人探测器,半自动探测器能够由地球上的人类操作员控制。考虑到与地球的距离,命令的滞后时间约为10分钟。1997年7月4日,Sojourner登陆火星表面,最初设计只能持续运行7天,但最终持续运行超过83天。机器人漫游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火星表面并收集有关土壤和地质的信息。机器人有三个摄像头,还配备了一个Alpha质子X射线光谱仪(APXS)来确定火星表面的成分。它的所有设备均由一组有限容量电池和砷化镓/锗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供电,太阳能转化效率为18%。这款简陋的小型六轮太阳能机器人突破了人类对机器人和当时通信的理解极限。11. Joe Jones——扫地机器人Roomba之父扫地机器人Roomba是全球知名的家用清洁机器人,也是商业上最成功的家庭清洁机器人之一,在2002年由iRobot公司首次推出。Roomba具有一系列传感器,可让机器人在空间中导航,以执行清洁活动。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检测到障碍物、地板上的脏点或斜坡和楼梯。Roomba使用两个独立操作的侧轮,可以360°转动,每秒钟思考次数超过60次,能够以40种不同的动作进行反应,从而彻底清扫房间。 在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时,Joe Jones就对小型反应型机器人非常有兴趣,并想要建造一个可以清理地板的机器人。在Denning Mobile Robotics工作期间,他和机械工程师Jack Shimeck设计了一个扫地机器人概念,即后来的Roomba。在进入iRobot公司后,致力研究Roomba机器人,目前其家用机器人产品全球整体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台。12. Marc Raibert——波士顿动力公司大狗机器人的创造者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因大狗机器人(BigDog)而被人熟知,这种自平衡跳跃机器人最初是为美国军方开发的。大狗机器人的四条腿完全模仿动物的四肢设计,内部安装有特制的减震装置。机器人的长度为1米,高70厘米,重量为75千克。机器人的行进速度可达到7千米/小时,能够攀越35度的斜坡。它可携带重量超过150千克的武器和其他物资。2016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在BigDog的基础上研发出名为SpotMini的新型机器人。Marc Raibert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于1992年创立著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在自平衡和跳跃机器人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波士顿动力公司于2013年被Google收购,于2017年6月被出售给日本的软银公司。13. David Hanson——最接近人类的机器人Sophia的创造者Sophia被称为最接近于人类的机器人,由香港公司Hanson Robotics设计和建造。她于2016年3月在美国西南偏南音乐节上首次亮相,能跟踪和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并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2017年10月,Sophia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David Franklin Hanson 1969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美术,获得互动艺术与工程学博士学位。2013年,David在香港成立了汉森机器人公司。他一直致力于创造类人机器人,其中索菲亚是他最高的成就之一。
欢迎大家来到小涛和你聊科技,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是在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下,出现一名机器人,曾扬言要“毁灭”人类。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是变得非常的发达,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的便利,其实可以说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让很多的智能机器发展的层次不穷,只不过这些机器发展得并不成熟,并没有达到那种电影上演的真正智能。说到智能大家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智能机器人了,毕竟这种智能机器人大家是看了很多的电影吧,如今也有很多的科学家,正在做人工智能的研究,还有很多的国家也是为了将来的时代而做准备,人工智能的例子都有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等。小编在这里说到智能机器人,在前几年的时候,就有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了,到如今虽然是不断的进步,并且也是有很大的突破。比如说一个名叫索菲亚的机器人,它是香港的一家科技公司研究发明的,在当时它发明出来以后可是立马红遍了整个香港,其实它能红遍整个香港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说了一段话,它曾扬言要毁灭人类。当时的索菲亚机器人是在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下出世的,它是能做到与人类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并且还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面部表情,当时它也是参加了节目。当时在节目里面主持人采访它:在将来你有什么打算?当时的它回答说道:我在将来想要上学读书之后还想要结婚。然而当节目主持人问它对于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它说道:我会毁灭人类。可以说当时索菲亚机器人说出这段话之后,惊呆了现场的所有观众,虽然当时香港的那家公司的程序员站出来声明说是程序错误。但是就算是他声明了,也是在很多人们的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要知道现代的人们已经被各种机器人的电影所影响,这也让他们对未来的机器人有着非常的恐惧感。如今的这个名叫索菲亚的机器人,已经是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了。其实小编感觉对于此次事情的发生,有可能是一次有营销炒作的嫌疑,毕竟拥有自己思维的机器人并没有那么好做,如果有这样好做的话那么全世界都将发明机器人了。在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下,出现一名机器人,曾扬言要“毁灭”人类。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对于此事大家还有别的看法吗?可以在下方进行评论。编辑:王杰/审稿:高亮 /本文章为作者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其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对机器人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觉得机器人是应该满身都是金属,而且还特别的发亮那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机器人如果长成跟人一样,那就好了,这样大家也可以,接受他了,其实有这样的机器人,它就是生物机器人,生物机器人与传统的机器人相比,其实是有好处的,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机器人他全身都是金属,这样如果碰到人类的话,很可能会把人碰伤,但是生物机器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说是不是呢其实科学家早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研究这种机器人了于是他们就开始研究了,他们研究的就是可以让它的弹簧装置与人体结合,大家可以知道,肌肉与如果与弹簧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两者都是比较有弹性的,可以说一个是天生的,一个是后造的,便会有不错的效果,而且他们在发展的时候也用到了一些新的领域,就是把机器人与组织工程相结合,这样人体组织也就可以派上用场,只要我们用电流或者是闪电给他们一个刺激,这样就可以把机器人的躯体是它压缩,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技术造成的机器人与传统的机器人相比,可以说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这些机器人,他们就和动物一样,不光依赖父母,也依赖外界的光,可以说是一个太阳能的,但又没有一些太阳能的配件,因为它用到的是组织工程技术而且它的重量还特别小,因为没有用到铁那种材料,一般和人的重量差不多,那么这种机器人是如何显示出来的?是科学家在没有毒的一些细胞上面,让他们继续增殖出来的,科学家们其实已经给他们把要增值的方向设定好了,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也就可以发展到一些骨骼细胞以及一些人体的一些干细胞,并且这个机器人上的脚和一些手之类的东西也会弄出来,因为这项科技可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说科学家们首先在鱼身上做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他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了一只机器鱼,果然效果非常的棒,现在人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那个水平,只要再克服一项难题,就完全可以研制出生物机器人了,那就是要把它像人一样的血管给研究出来。
前些日子,国际上召开一次人工智能无人机研究大会,会议上曾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一款搭载广角摄像头、战术传感器、并且装有微量炸药的小型无人机,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精确射杀手无寸铁的学生,这种小型无人机无孔不入,不仅能对敌军进行侦察监视,还能进行大规模集群作战,堪称机器中的“杀人蜂”。虽然这种武器还未被大批量生产使用,但令人担心的是,视频中关于这种无人机的技术目前基本都已实现,按照以往惯例,这些新科技首先就会被利用到军事领域里,所以科学家们担心,这些“有头脑”的自主杀人机器人脱离人类控制或者落入恐怖分子的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为首,来自全球90个国家2400位世界顶尖AI科学家,联合签署一份特殊的协议,宣誓承诺永不参与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研究。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曾多次表明:人工智能AI机器人的出现,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阿尔法狗,阿尔法狗是谷歌公司开创的阿尔法围棋,它也是第一个进行人类视线人工智能技术,它因打败世界围棋顶尖高手柯洁而出名,当人们称赞人工智能厉害之余,这么厉害的高智商的AI机器人程序,不应该让我们觉得可怕吗?据悉,2007年美军曾有一台称作“利剑”机器人,因没有及时更新软件,导致机器人将枪口对准身后的操作员,而这名操作员随后在发布“命令取消”的指令后,“利剑”也依旧不听指挥,最终被一旁的一名军官用火箭筒炸掉,这位操作员才得以脱险。电影《终结者》相信朋友们都看过,电影中的一些情景我们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其实一些好莱坞科幻影片中的武器已经开始现实化,而施瓦辛格在剧中饰演的“终结者”机器人似乎也不再是幻想。美军近些年来在军事领域上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世界高度恐慌,未来战争中没有感情的机器人是否会成为战场的主宰,代替人类无情的杀戮,这着实令人堪忧。话说回来,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最初目的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军用机器人是为了减少士兵在战争中的伤亡,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没有思想的情况下这种改革固然是好,如果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程度,像电影《终结者》《黑客帝国》《钢铁侠》中的机器人一样有思维、有思想,到时它还会听从人类指挥吗?所以人类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同时,更多时间要考虑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利弊!不然人类等于是在自掘坟墓。你们认为呢?喜欢的话欢迎点赞收藏,有不同建议的朋友可以留言点评互动。
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并且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综合产物。尤其在工农业、医学、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用途。世界上对于机器人的概念渐趋一致。比如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纵观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及战略,全球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是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需求,也是智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比如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欧盟“火花”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强国战略等,未来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已成为创新发展的必争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国际著名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了《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将先进机器人列入其预测的12项颠覆性技术中。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快速扩张到航空航天、国防安全、国家安全、医疗康复等其他领域,机器人产业在未来战略性地位越来越突显。目前全球机器人十大机器人公司战略性地位已经形成,比如:全球十大机器人公司1、 发那科(FANUC)(日本)2、 库卡(KUKA)(德国)3、 那智不二越(日本)4、 新松机器人(中国)5、川崎机器人(日本)6、ABB机器人(瑞士)7、史陶比尔(瑞士)8、 爱普生机器人(机械手,日本)9、 安川(Yaskawa)(日本)10、柯马机器人(意大利)下面的这些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是机器人领域的开创者,也是机器人技术商业应用的重要实践者。一、约瑟夫·恩格尔伯格——机器人之父(美国)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25年-2015年),是全球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他出生在美国纽约,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学士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恩格尔伯格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工程师/发明家乔治·德沃尔。 两个人开始讨论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哲学。1957年,恩格尔伯格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1959年,全球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诞生,这个机器人重达2吨,但却拥有1/10000英寸精确度的机械手臂。到了1959年,机器人尤尼梅特第一次出现在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彻底改造了现代制造业,由于恩格尔伯格对机器人领域的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为“机器人之父”。人物历史: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2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作为一个技术与科幻的爱好者,它曾经在17岁参军的青年人先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然后又用了三年时间获得了该校的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6年,恩格尔伯格曾经买下了乔治·德沃尔的“程序化部件传送设备”专利。1957年,天使投资300万美元资金到位,他们创立了万能自动公司Unimation,成为了世界第一家机器人公司。1959年,重达2吨、但却有着1/10000英寸精确度的庞然大物横空出世,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因此,他们对创建机器人工业方面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1983年,恩格尔伯格和他的同事将Unimation公司卖给了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环保服务巨头西屋公司,并创建了TRC公司,开始研制服务机器人。1988年,恩格尔伯格的新公司开始销售护士助手(Helpmate)医疗机器人。他们依靠大量的传感器,使得护士助手能够在医院自由行动,协助护士提供送饭、送药和送信等服务,真可谓是《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鼻祖。到了90年代,这家服务机器人公司被收购。1966年,在最热门的晚间谈话节目把Unimation机器人请上了电视,并让机器人面对着全国300万观众,又是发高尔夫球、又是倒啤酒、且挥舞指挥棒,甚至还拉手风琴。从此,恩格尔伯格在全球一举成名。在之后的二十年里,Unimation与日本著名的川崎重工等合作,将工业机器人技术推广到全世界。由于日本劳动力匮乏,极力发展机器人新技术,因此,日本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遥遥领先。在之后的时间里,全球汽车公司更愿意使用电机驱动的机器人而不是液压驱动,而恩格尔伯格却一直坚持液压驱动。由于客户的流失,在1982年,Unimation被迫以1.07亿美元卖给了西屋电气公司。之后不久,恩格尔伯格退出公司。1992年他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20世纪1000位创造者”之一。1997年,恩格尔伯格获得“日本国际奖”(Japan Prize),表彰他对日本做出的贡献。后来,恩格尔伯格一直致力于推广机器人在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等方面的应用。恩格尔伯格在2015.12.01去世,享年90岁。恩格尔伯格认为,服务机器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一旦服务机器人像其它机电产品一样被人们所接受,走进千家万户,其市场将不可限量。恩格尔伯格对于机器人行业的贡献有目共睹,正如机器人行业协会在悼词中所言:“因为他,机器人成了一个全球性产业。”日本人尤其对他心存敬意,并在1997年就给他颁发“日本国际奖”,以表彰他对日本的影响与贡献。二、乔治·德沃尔—全球首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发明者(美国)乔治·德沃尔(1912年-2011年),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他是一名依靠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上世纪50年代,德沃尔从事电机工程和机器控制器的工作,他设计出了能够按照程序重复“抓”和“举”等精细工作的机械手臂。1954年德沃尔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专利申请:是一种用于工业生产的“重复性作用的机器人”。后来,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他遇到“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并与机器人之父—恩格尔伯格密切合作,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1912年2月20日,乔治·查尔斯·德沃尔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他很早之前就是一名极具动手能力的学生,高中时就学习了力学和电子学,但此后他却没有就读过大学。1920年代,他进入电子公司工作,1930年代初,他创办了一家小公司,为电影研发录音技术。由于早期的经历没有让他有太多收获,因此,德沃尔开始转向制作自动开门装置及机械控制装置。1940年代,德沃尔发明了用于烹饪和贩卖热狗的机器,这也是微波炉技术早期的应用。 乔治·德沃尔从科幻小说中获取灵感,发明了机械手臂,这一革命性的机械手臂是今天全球广泛运用的机器人的雏形,大多见于汽车和其他工业装配生产线。2011年8月11日,乔治·德沃尔在位于康涅狄格州威尔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9岁50年代,在工业机器人出现之前,德沃尔刚开始从事电机工程和机器控制器的工作,他设计了能按照程序重复"抓"和"举"等精细工作的机械手臂。1954年是机器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德沃尔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专利申请,要求生产一种用于工业生产的"重复性作用的机器人"。他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他与当时的工程师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因彼此迷恋的科幻小说家相谈甚欢,他还乘兴向对方解释了自己的发明概念。德沃尔将这个概念命名为"通用自动化",这个专利在1961年通过。之后,恩格尔伯格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市成立美国联合控制公司,将德沃尔的发明投入到实际应用,生产能够取代人力劳动的机器人,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生产公司。1961年,美国通用公司将德沃尔发明的第一代机械手臂应用在自己旗下一家工厂的组装流水线上,该装置主要用于从模具中提取滚烫的金属部件。后来,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和福特公司也开始迅速跟进使用机械手臂。1966年,机械手臂又被设计于更多领域的应用,代替焊接、喷绘、黏合等有害工种。尤其在日本等劳动力紧缺的国家,对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生产的自动和远距离遥控机器人的使用很多,机器人在日本主要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等。1983年,德沃尔提出机器人应当"通过计算机接收、使用信息,并能向计算机传达信息"。他认为,机器人的进化应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设计,允许机器人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和合作。2002年,《大众力学》杂志将美国联合控制公司列为"近50年的50大发明"之一。至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手臂模型还陈列在华盛顿的史密斯苏尼亚博物馆。德沃尔被列入了"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特别是对他的入选说明是:"乔治·德沃尔发明了第一代数字程序控制机械手臂,奠定了当代的机器人工业。" 他的合作伙伴恩格尔伯格也成为公司所生产的机器人的代言人,1966年,他也出现在著名脱口秀节目《今夜》上,让机器人演示推杆进球、指挥乐队、打开并倒出一听啤酒等动作。德沃尔观点认为,新技术应当是简单且实用的,"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简陋的系统足以完成任务,那些看似高级的性能是不错,但大多都是不必要的。“三、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之父(美国)马文·明斯基(1927年-201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他在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学,选修电气工程、数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并于1950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他曾经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后来,他成为哈佛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并发明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958年,马文·明斯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不久,他与约翰·麦卡锡(被称为人工智能先驱,LISP语言之父,图灵奖获得者)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此期间,明斯基自己设计和建造了一个带有扫描仪和触觉传感器的14度自由机械手,能够像人一样搭积木。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又是一位艺术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个活跃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巧合的是:麦卡锡的母亲是来自立陶宛的犹太人,是一个活跃的女权主义者)。在小学和中学,明斯基上的都是私立学校,他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兴趣。1945年高中毕业后明斯基应征入伍。194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但他选修的课程相当广泛,从电气工程,数学,到遗传学等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1950年毕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他的主要成就:1)他提出了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正是在这里开始研究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明斯基也在这里开始研究同一问题。1951年,他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建造了一台学习机,名为Snare。Snare,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虽然还比较粗糙和不够灵活,毕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尝试之一。2)他组织并发起人工智能会:在他留校工作3年,他与麦卡锡、香农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明斯基的Snare,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纽厄尔的"逻辑理论家"(10sicTheorist)是会议的三大亮点。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转至MIT,同时,麦卡锡也由达特茅斯来到MIT与他会合,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明斯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比如1975年他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比如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让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的另一个大举措是创建了著名的"思维机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明斯基也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倡导者,虽然VR这个名词与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与明朗起来的。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倡导者之一,是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是:"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明斯基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第三任主席(1981-1982)。除了获得图灵奖外,1989年他还获得MIT所授予的Killian奖。1990年他获得日本政府所设立的"日本奖"。四、Victor Scheinman—全球第一台由电动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臂(美国)Victor Scheinman(1942年-2016年),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在高中时,Scheinman就设计了一个语音控制打字机。1969年,在斯坦福大学,Scheinma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臂——斯坦福机械臂,它是一种全电动6轴关节机器人,能够在计算机控制下精确地跟踪空间中的任意路径,并将机器人的潜在用途扩展到更复杂的应用,比如装配和电弧焊接,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一大突破。时至今日,在斯坦福上Oussama Khatib教授的机器人学入门基础课,仍然可以看到教授推着它的仿制品、蓝色的Blue arm到课堂上给学生们演示。原来的机械臂则摆在计算机系Gates Building的橱窗里。机械臂特定的(RRPRRR, R指旋转关节,P指平移关节,这里表示这台机械臂从基座到末端共有六个关节,按顺序为旋转-旋转-平移-旋转-旋转-旋转)六轴设计简化了轨迹控制时需要做的数学运算,是全球第一台专门为计算机控制而设计的机械臂。由于机械设计可靠、易于维护,它为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各项机器人研究贡献了20年。Scheinman还为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MIT arm,并将它卖给了Unimation公司,1978年,一款著名的机器人PUMA诞生。PUMA这个名字跟运动产品的彪马没有关系,它是 Programmable Universal Machine for Assembly(可编程通用装配机器)的缩写。RRRRRR的六轴设计,让它能够灵活地完成各种产品装配。另外,PUMA可能也是被应用于大学教学最多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还被用在斯坦福机器人学的实验课上。五、加藤一郎——全球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研究机器人较早的大学之一,特别是加藤一郎教授创立的加藤实验室。1967年,实验室启动了极具影响力的WABOT项目。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诞生。该机器人身高约2米,重160公斤,包括肢体控制系统、视觉系统和对话系统,有两只手、两条腿,胸部装有两个摄像头,全身共有26个关节,手部还装有触觉传感器。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世界仿人机器人之父”。WABOT-1,是以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名称命名,机器人搭载着机械手脚、人工视觉、听觉装置,并且拥有拟人化的外型,与现代人形。值得一提的是,WABOT-1 可以透过嘴巴进行简单日语对话,并且凭借耳朵、眼睛测量距离和方向,再依靠双脚行走前进,而两手也具有触觉,可以搬运物体行动。据悉,WABOT-1 行动能力约与一岁半的婴儿几乎差不多。尽管行走一步需要45 秒,步伐也只有10 公分左右,尤其身形巨大显得相当笨重,但在当时这个技术,已震惊了全世界。曾担任加藤一郎研究室助手的早稻田大学教授菅野重树于《中国新闻周刊》中表示,尽管日本相比美国机器人起步较晚,但机器人研发能如此快速发展,得益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进步提供的支撑。实际上,加藤一郎将整个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人形机器人,他原来从事医学工程研究,一直将对人体的探索应用到机器人的研发。1964 年开始人工下肢研究,成为早稻田大学人形机器人的起点。5 年后,他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双足机器人。加藤一郎也被称——人形机器人之父,并于1970 年启动WABOT 人型机器人计画。WABOT-1 研发成功后,由于日本汽车和电子制造业的崛起,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开始迅速普及,并且迎来了日本机器人元年─1980 年。不同于泛用型的WABOT-1, 加藤一郎研究室于1984 年再次研发了擅长艺术表演的WABOT-2。WABOT-2 拥有与日本人进行自然对话的能力,还能用眼睛看乐谱,用手脚灵活地演奏电子琴,具有演奏中级难度音乐的能力。另外,它还能够识别歌声,自动进行转录,或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歌声进行伴奏,机器人的实力惊人。加藤一郎于1994 年逝世,他利用机器人向全球展现日本二战后过的技术发展,他之前认为,人类在21 世纪将迎来机器人和改造人的时代。六、金出武雄——全球第一台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日本)Takeo Kanade,1945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专家和研究人员之一。1974年,他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于1980年加入卡内基梅隆大学。1981年,Takeo Kanade设计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包含机器人组件内的所有电机,从而消除了长传动。Takeo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学教授,并且拥有大约300篇同行评审的学术出版物和20项专利。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他还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2016年的信息科学京都奖。金出武雄生于1945年。1974年修完东京大学电子工学博士课程,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留校担任助理教授后,1980年赴美担任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在该研究所担任过准教授、教授,并于1992年到2001年期间升任所长。2006年成立生活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2001年在日本成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数字人类研究中心,并在2001年到2009年间兼任中心主任,现在是该研究所的特别研究员。他获得的荣誉还有: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会员,日本机器人协会会员,日本电子与通信工程师学会会员。金出武雄在汽车、自主直升机、视觉、人脸识别、虚拟现实、人称视觉、机器人工学—图像识别等领域是重量的权威人物。他还在日美两国继续进行着独创性的研究。金出武雄是全美工学学会会员,曾获得富兰克林鲍尔基金会奖、C&C奖、大川奖、立石特别奖、IEEE机器人工学先锋奖等。在1992年到2001年期间升任所长,奠定了他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江湖地位。用金出武雄的话说:作为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我得到了把研究所发展成拥有两百多研究专家、在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机器人研究所的机会。”金出武雄教授共发表约300篇学术论文,持有数十项专利。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十分轻松就能找到:Lukas-Kanade motheod:差分光流估计法,计算机视觉方面,追踪帧与帧之间的运动信息;Kanade-Lucas-Tomasi tracking algorithm:KLT跟踪法,角点跟踪光流估计法,计算机视觉方面,追踪帧与帧之间的运动信息Tomasi–Kanade factorization:TK因子分解法,计算机视觉方面,多角度图像综合测量分析1990年,他凭借论文《由相互反射获取形状》(Shape from Interreflections)获得马尔奖(Marr Prize);2008年获得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办法的鲍尔奖,表彰他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贡献;他还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凭借论文《基于神经网络的面部识别》(Neural Network-Based Face Detection)和《对象识别中对局部特征和空间关系的概率性建模》(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local appearanc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for object recognition)两次获得Longuet-Higgins奖。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获得拥有——日本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的京都奖——尖端技术奖。还曾获富兰克林鲍尔基金会奖、C&C奖、大川奖、立石特别奖、IEEE机器人工学先锋奖等。七、David Barrett——全球第一艘全功能的机器人鱼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David Barrett设计并建造了仿生机器人RoboTuna。该机器人是有史以来第一艘全功能的机器鱼,通过模仿蓝鳍金枪鱼的形状和运动,由六个伺服电机控制,被设计用于探索无人机的新推进系统。该项目的设想是研究设计和建造可以像鱼一样游泳的机器人潜艇的合理性,为自动驾驶水下航行器(UAV)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推进形式。RoboTuna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它比其他水下机器人具有更号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用的能量也更少。八、土井利忠——SONY机器狗AIBO的创造者(日本)土井利忠,出生于1943年,1964年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72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4年加入索尼,并为该公司开发第一个数字音频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土井利忠领导了索尼的数字生物实验室,在家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他将机器人的外形设计成小狗的样子,让它成为消费者的喜爱的宠物,这就成为了机器狗AIBO。1998年公司推出了原型产品,并在1999年发布第一款消费者型号。在日本发售时,所有产品在不到20分钟内销售一空。2006年,这台突破性的机器人加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名人堂,由于其对机器人技术的贡献而获得官方认可。回到20多年前,日本索尼公司就开始琢磨研发家用机器人,当时的研发负责人是土井利忠博士及其他带领的团队,他也一门心思想造出能够洗衣服、打扫卫生、洗碗等等家务的智能机器人。随着研发的渐渐深入,土井利忠发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都比较落后,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和资源,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来的机器人肯定功能有限,况且也不稳定。基本不太可能做出符合消费者心中预期的机器人,到时市场反馈肯定比较差。假如索尼执意按原计划研发机器人,按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能做出这样的机器人,其效果可想而知。这样产品会很被动,因为很难符合人们预期。索尼最后的策略非常犀利,他们决定做一个外形和真实小狗一样的机器人,让它成为消费者的宠物,它不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宠物,名字叫AIBO。索尼对于AIBO的定位就是:陪伴消费者的一个小宠物。1999年,机器狗宠物AIBO正式上市。在官方宣传时,AIBO被包装为一只有个性、好玩、能够陪伴你的宠物。最初的目标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有孩子的家庭和比较忙碌的年轻人。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很少会去向消费者大量介绍AIBO的材料细节、高科技、先进功能这些技术性东西,他们选择集中火力反复强调AIBO就是现代科技下最真实的宠物。事实上,AIBO除了能陪主人之外,几乎没有啥正儿八经的实用功能。但是上市后AIBO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无疑离不开索尼的强力推广。但是,正如土井利忠所判断的,AIBO和其他机器人一样程序不稳定,因为经常会出现故障。这个机器狗叫AIBO,但每个主人都会给它取一个喜欢而宠溺的名字。这也成为索尼策略的成功。九、Satoshi Shigemi—本田ASIMO机器人设计者(日本)由本田设计和制造的人形机器人ASIMO是最早成功模仿人类动作的机器人之一,并且在过去的18年里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一个标志。Satoshi Shigemi,是本田ASIMO项目的高级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目标是生产世界上第一个双足机器人。在1986年-1993年间,本田开发出早期步行机器人E系列,1997年开发出P系列。这些都成为ASIMO系列机器人的先驱。2014年,本田推出全新的具有自主机械感应的直立行走机器人ASIMO(英文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的缩写),它可以进行开果汁、单脚跳、上下楼等行动,并且还能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奔跑,甚至能够理解语音命令并具有面部识别能力。可惜的是,本田曾经宣布计划停止ASIMO系列机器人研发。十、Joe Jones——扫地机器人Roomba之父(美国)扫地机器人Roomba,是全球享誉世界的家用清洁机器人,也是商业上最成功的家庭清洁机器人之一,在2002年由iRobot公司首次推出。Roomba上拥有一系列传感器,能够让机器人在空间中导航,以执行清洁活动。传感器使机器人能够检测到障碍物、地板上的脏点或斜坡和楼梯。Roomba使用两个独立操作的侧轮,可以360°转动,每秒钟思考次数超过60次,能够以40种不同的动作进行反应,从而彻底清扫房间。在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时,Joe Jones就对小型反应型机器人十分感兴趣,并想要建造一个可以清理地板的机器人。在Denning Mobile Robotics工作期间,他和机械工程师Jack Shimeck设计了一个扫地机器人概念,即后来的Roomba。在进入iRobot公司后,致力研究Roomba机器人,他的家用机器人产品全球整体销量早已经突破2000万台。十一、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打造火星漫游机器人Sojourner(美国)火星漫游机器人Sojourner是由Jacob Matijevic和Donna Shirley以及NASA科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大型团队设计,是第一个部署到火星的机器人。Sojourner,是一种六轮机器人探测器,半自动探测器能够由地球上的人类操作员控制。考虑到与地球的距离,命令的滞后时间约为10分钟。1997年7月4日,Sojourner登陆火星表面,最初设计时只能持续运行7天,但最终持续运行超过83天。这款简陋的小型六轮太阳能机器人突破了人类对机器人和当时通信的理解极限。十二、Marc Raibert——大狗机器人的创造者(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由于大狗机器人(BigDog)而被世人耳熟能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自平衡跳跃机器人最初是为美国军方开发的。大狗机器人的四条腿完全模仿动物的四肢设计,内部安装有特制的减震装置。机器人的长度为1米,高70厘米,重量为75千克。机器人的行进速度可达到7千米/小时,能够攀越35度的斜坡。它可携带重量超过150千克的武器和其他物资。2016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在BigDog的基础上研发出名为SpotMini的新型机器人。Marc Raibert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他于1992年创立著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在自平衡和跳跃机器人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波士顿动力公司于2013年被Google收购,于2017年6月被出售给日本的软银公司。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制造的机器人,可以行走、攀爬、奔跑、跳跃、携带重物,甚至开门、后空翻。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家族成员,并依据它们未来对人类的威胁程度,为它们评判“机器人末日评级”(Robopocalypse Rating,共分为10个等级)。SpotMini——小狗机器人:SpotMini是一种既讨人喜欢又令人感到不安的东西,它是个像狗一样的机器人,开门的过程最能证明其强大。波士顿动力公司表示:“SpotMini是我们制造的最安静的机器人,所以当它在黑暗中向你走来的时候,你可能不太容易察觉。”由于SpotMini显得十分可爱,并且充满电后只能坚持90分钟,为此SpotMini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5级。SpotMini——无头机器人:是没有可伸缩臂的SpotMini,这个版本的机器人更像狗,只是脸被压扁了。它也不那么具有威胁性,因为它无法伸出手来打开你躲在后面的门。波士顿动力公司称,SpotMinis将在2019年上市。Atlas——类人机器人:Atlas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人类的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公司称这种拥有两条腿、两只手臂的创意产品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整合了3D打印部件,以帮助减轻重量,使机器更加紧凑。这种机器人非常善于保持平衡,能够在崎岖的地形中行进,其后空翻的能力甚至超过许多专业体操运动员。而且它也可以跑。Atlas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9级,它可能比人类更优秀。Handle——处理机器人:虽然Handle有点儿笨拙,但它是个十分有用的机器人,它使用轮子和腿的组合来应对不同的地形。Handle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抱起重达100磅(45公斤)的重物,由于Handle在人行道上的速度很快,而且对搬运盒子更感兴趣,它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4级。Spot——大狗机器人:Spot是波士顿动力公司除Atlas和SpotMini之外最容易识别的机器人之一。它的形状像狗一样,公司描述它为“可在崎岖地形移动,拥有超人般的稳定性。由于Spot体型足够大,很容易就可以把你推倒,为此其机器人末日评级为7级。LS3——强壮机器人:LS3可用来在崎岖的地形上运输重物,它是由发动机而不是电池驱动的。LS3是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动物机器人系列,它是根据军事需要而设计的。由于LS3可支持军事训练,为此其机器人末日评级为7级。WildCat——跑得最快的四足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公司提醒我们,WildCat是“世界上最快的四足机器人”。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时速32公里,并且以马的奔跑方式疾奔。WildCat的发动机燃烧甲醇,这会制造出相当大的噪音。WildCat是基于一种名为Cheetah的机器人开发出来的,后者在跑步机上奔跑时,时速可接近48公里。它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8级。BigDog——负重机器人:BigDog的体型与骡子相当,它使用气体驱动,也是最早走出波士顿动力公司实验室、并在现实世界中接受性能测试的机器人之一。它能承载沉重的负荷,并能驾驭复杂的地形。由于BigDog只是早期的模型,其机器人末日评级为4级。SandFlea——超强跳跃能力:SandFlea是一种有弹性的机器人,它可以像无线电控制的飞行器一样巡航,也可以像微型机械超人那样跃入空中。SandFlea的跳跃能力非常强悍,可以弹跳到屋顶上。它可以爬到屋顶上。由于已停产,SandFlea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2级。RHex——可应付崎岖地形:这是一种六足机器人,它的设计非常巧妙,可以克服各种障碍。它还能应对恶劣的天气、水、泥土、沼泽和泥土等。波士顿动力公司称RHex“吞噬了崎岖的地形”。因为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过RHex的追踪,因此,它的机器人末日评级为10级。RHex能够利用灵巧的腿爬过障碍物。十三、David Hanson——最接近人类的机器人Sophia的创造者(中国香港)Sophia,被称为最接近于人类的机器人,由香港公司Hanson Robotics设计和建造。她于2016年3月在美国西南偏南音乐节上首次亮相,能跟踪和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并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David Franklin Hanson 1969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美术,获得互动艺术与工程学博士学位。2013年,David在香港成立了汉森机器人公司。他一直致力于创造类人机器人,其中索菲亚是他最高的成就之一。
机器人科学家是自动化越来越多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自然衍生品。它们能自主研发,分析观察结果以验证假说,运用实验室机器人技术进行试验,解释实验结果以修正假说,如此循环往复,自动进行以假设为主导的研究。同时,机器人科学家也很适用于记录科学知识。由于试验的构思和执行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因此它可以全面捕捉和数字化搜索科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亚当诞生背景:剑桥大学和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完全自动化科学过程的计算机系统,并为之取名“亚当”。这项研究由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资助,于2009年4月3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主要工作:对复杂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和对这些数据进行推理并就生物如何工作提出建议。工作目的:找到哪些基因在酵母中对哪些酶进行编码。工作过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进行实地实验,分析结果,提出新的假设,直到它满意。亚当代替了人类科学家进行生物实验,并详细记录每个细节。人类科学家仍然在独立检查亚当的结果,然后才会相信这些结果,但在未来,他们就会交给机器人科学家来验证彼此的假设。夏娃诞生背景:2015年2月4日,亚当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界面》撰文称,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家夏娃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和降低研发成本。主要工作:大规模排除对细胞有毒性的化合物,并选择那些阻止寄生虫蛋白质活动的化合物,同时不伤害任何同等的人类蛋白质。工作目的:寻找新的更廉价的药物来对抗疟疾和血吸虫病等疾病。工作过程:首先,她可以以标准的蛮力的传统大规模筛选方式系统地检测每种化合物。这种筛选方法比目前标准的筛选方法更快捷,成本也更低。“夏娃”同时使用多种类型的测定法和更有效地利用检查设施,这就增加了一定预算内发现新潜在药物的概率。为了改善这一过程,夏娃通过随机选择的方法来发现通过第一轮检测的化合物,通过第一次筛选后还要反复测试多次来减少错误概率。选取这些确定通过筛选的药物,夏娃运用统计数据和计算机来根据实验结果预测化合物的最佳结构。尽管目前她还不具备合成这种化合物的能力,但是未来的机器人极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通过这项研究,夏娃展示了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曾被作为抗癌药物进行过研究,它能抑制疟原虫中一种被称为DHFR的关键分子。目前,抑制这种分子的药物通常用于预防疟疾,并向100多万儿童提供。然而,对现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寄生虫菌株的出现意味着寻找新药物变得越来越紧迫。“亚当”与“夏娃”打开了全新的非线性模型世界,我们期待未来在不同领域有更多的机器人与人类携手工作。始于亚当与夏娃,并生生不息。
从几千年前的指南车、记里鼓车、木牛流马到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了“Robot”一词,进入21世纪以来,机器人、人工智能早已从科幻小说走入现实,成为现代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科技之一。那么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忆和尊敬的人呢?让我们以“父”之名,纪念为机器人“繁衍生息”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始于科幻:阿西莫夫与机器人三定律技术的发展永远落后于脑洞,机器人的出现也不例外——关于机器人的种种设想并非在科学世界最先发生,而是先从“科幻小说”这个伟大的“预言帝”那里得以孕育萌发。当机器人普遍出现在小说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时,有一位科幻小说家似乎更加严肃地对待了这些当时的异想天开,于是奇迹得以诞生。美国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创作无数,他创作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被称作“科幻圣经”。这位科幻巨匠不仅创造了“机器人学”这一名词,还在他的机器人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的序言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大法则,被不少人看作是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和随后补充的第零定律对机器人世界的无限遐想和定律梳理使得阿西莫夫被看作是机器人科幻之父。也许阿西莫夫心中也有个机器人科学梦,机器人三定律正是他眼中未来世界的人机生存法则。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锻造者: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54年,喜爱“机器人科幻之父”阿西莫夫作品的乔治·德沃尔在一个酒会上与同为阿西莫夫忠实粉丝的约瑟夫·恩格尔伯格相谈甚欢。德沃尔谈到自己正在申请的机械手臂专利引发了恩格尔伯格的巨大兴趣,他认定这一技术将会为人类带来深远的影响。恩格尔伯格与德沃尔1958 年,约瑟夫· 恩格尔伯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司 —Unimation ( UniversalAutomation) 。1962 年,Unimation 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 Unimate 问世。它是由计算机控制手臂动作的液压驱动机器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机器人—Unimate机器人研究繁荣发展:百花齐放,大咖云集数十年时间过去,机器人从一个科幻小说里的简单概念发展成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核心科技产业之一。在诸位科技前辈的带领下,世界各地致力于机器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WRC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在即在今年8月23日-27日,当今世界上的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重要国家的机器人领域300多位顶尖大咖将齐聚北京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聆听最权威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分享最前沿的技术探索,洞察最精准的产业创新趋势,体验最贴心产业应用实践,分析最具发展前景的市场风向与投资热点。大家巅峰论道,就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对话,充分交流当下机器人领域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案例,凝聚机器人发展国际合作共识,共同打造一场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
这两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google正举办着I/O2016年度开发者大会,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再度成为大会焦点。智能助手、智能家居中枢、智能聊天应用等新产品陆续在大会上发布。有意思的是,谷歌本次发布了智能家居的硬件产品GoogleHome来对抗AmazonEcho的强劲势头。GoogleHome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千家公司,仅2015年在AI领域的投资交易就有近300宗。全球已有数千亿美金投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未来将撬动巨大的市场空间。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造就为大家搜集了十位AI界的科学达人。在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谷歌已经俨然建立起一个“AI帝国”,通过从名校“挖墙脚”搜刮来高级顾问或技术官,以及收购专业AI项目公司的手段,在认知神经、脑神经、高级机器人、深度学习等领域独树一帜,而Facebook则主要在图像识别等领域占据了重要江湖地位。我们可以看到AI已经从象牙塔里的高冷研究,逐步转换为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的最核心竞争力。AI代表了这时代人类的前沿智慧,也正达到一种科学的极致。这份名单不涉及任何排名,仅是抛砖引玉。如果你知道更多,请在评论中不吝与我们交流。1.杰弗里·辛顿(GeoffreyHinton)供职于:google公司擅长领域:深度学习、脑神经我们很难用寥寥数语来总结任何“非凡头脑”的职业生涯,而就辛顿而言,这事尤其具有挑战性。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三位奠基人之一,早在30年前,辛顿就已经在深度学习领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他一直致力于理解大脑神经元。他没有答案,但他将尽全力寻找答案,至少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方面。“我非常兴奋,我们发现一种可以使神经网络变得更好的方法,尤其是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时候。然而,直到计算机的性能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辛顿才开始在学术界以外得到自己应得的广泛认可。2004年,他参与创立了神经计算和自适应感知项目(NeuralComputationandAdaptivePerception),这是一个甄选严格的邀请制研究者团体,集合了来自物理学、神经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精英。此外,他还参与创立了DNNResearch,该公司在2013年被谷歌公司(Google)收购。自那之后,他就一直为所谓的谷歌“大脑”神经网络项目工作。在他的帮助下,谷歌的图像识别和安卓系统音频识别能力大幅提升。2.雅恩·乐昆(YannLeCun)供职于:Facebook擅长领域:图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三位奠基人之一,乐昆为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图像识别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为AT&T效力,先是担任研究员,最终升任该公司图像处理技术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他是图像压缩技术DjVu的主要发明者之一。2003年,乐昆被纽约大学(NYU)聘为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教授。2013年,他加入Facebook,担任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也是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一。3.约书亚·本吉奥(YoshuaBengio)供职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擅长领域:高级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三位奠基人中,约书亚·本吉奥教授也是机器学习大神之一,他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在高级机器学习方面,致力于用其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他是少有的几个仍然全身心投入在深度学习学术界的教授之一,好多其他教授早已投身于工业界,加入了Google或Facebook公司。他目前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deMontréal)计算机科学和运筹学系的正教授,是机器学习实验室(MILA)的负责人,是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IFAR)神经计算和自适应感知项目的联席主任,是统计学习算法领域的加拿大首席科学家。本吉奥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理解能够产生智能的学习的原理。其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引用。4.迈克尔·乔丹(MichaelIJordan)供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I界大拿吴恩达的直系老师哦)擅长领域:计算机科学应用:机器学习迈克尔·乔丹,并不是篮球明星的乔丹哦。目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之前他还在麻省理工当过教授。他帮助普及了贝叶斯网络在机器学习应用中的使用,并常常被誉为让大家意识到机器学习与统计学之间联系的原创思想家之一。乔丹是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计算机协会(ACM)、美国统计协会(ASA)、控制系统协会(CS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数理统计学会(IMS)、国际贝叶斯分析协会(ISBA)以及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SIAM)的会员。他在人工智能界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带出的多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学生也在AI领域成为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吴恩达、大卫·贝雷(DavidBlei)、佐宾·葛拉曼尼(ZoubinGhahramani)。5.杰夫·霍金斯(JeffHawkins)供职于:Numenta公司擅长领域:神经科学,人类大脑皮质功能的人工智能学习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霍金斯的名字主要跟历史上第一款掌上电脑PalmPilot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发明的设备。2002年,他开始致力于研究神经科学以及聚焦于人类大脑皮质功能的人工智能学习过程,这期间创立了红木理论神经科学中心(RedwoodCenterforTheoreticalNeuroscience)。2005年,他发表了一部关于大脑记忆-预测理论框架的开创性著作,题为《人工智能的未来》(OnIntelligence:ionofTrulyIntelligentMachines)。同一年,他跟前PalmPilot首席执行官唐娜·杜宾斯基(DonnaDubinsky)以及迪利普·乔治(DileepGeorge)共同创立了Numenta,这家公司致力于研究关于大脑功能的理论,并寻找能够把这些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算法。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分层暂存记忆和固定稀疏离散表征的算法框架。6.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Thrun)供职于:Google擅长领域:机器人技术史朗是谷歌副总裁兼研究员,Udacity的首席执行官,以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兼职研究教授。史朗主要凭借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他主持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斯坦利”(Stanley),在2005年无人驾驶机器人超级挑战赛(DARPAGrandChallenge)上赢得冠军。史朗和自己的团队为斯坦利编写了10万行代码的软件,它可以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解读,并负责为车辆导航。史朗目前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负责人。7.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Hassabis)供职于:Google(AlphaGo之父)擅长:认知神经科学杰米斯·哈萨比斯是一位英国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神经学家、电脑游戏设计师和国际象棋大师。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哈萨比斯进入狮头工作室(LionheadStudios)成为首席人工智能程序员。之后,在1998年,他离职创办了ElixirStudios。2005年4月,哈萨比斯离开电子游戏行业,转而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以期从大脑中找到人工智能新算法创意的灵感。他在自传体记忆和失忆领域开展研究,并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2010年,他与人创办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MindTechnoloies并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专门从事通用学习算法的开发。2014年1月,谷歌以6.25亿美元收购DeepMind。目前,哈萨比斯担任负责谷歌人工智能项目的工程副总裁。2015年10月,DeepMind开发的AlphaGo围棋程序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樊麾,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紧接着在2016年3月,AlphaGo与韩国国手李世乭展开围棋人机大战,最后AlphaGo以四比一的悬殊比分击败李世乭。8.于尔根·施米德休伯(JürgenSchmidhuber)供职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机器人学教授擅长领域:认知神经科学应用:智能手机语音识别等于尔根·施米德休伯是一位德国计算机科学家,凭借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数字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从2004年至2009年,他在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UniversitätMünchen)担任认知机器人学的教授。自1995年以来,他一直是瑞士卢加诺人工智能实验室IDSIA的联席主任。在2009年,他被卢加诺大学(UniversityofLugano)聘为人工智能学的教授。在2009年至2012年间,他带领的团队研究了递归神经网络和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其成果在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八项国际比赛中夺魁。如今,超过10亿人可以用上IDSIA开发的算法,比如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谷歌语音识别功能。他凭借“对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开拓性贡献”,成为2016年IEEE计算智能协会神经网络先锋奖(NeuralNetworksPioneerAward)的得主。9.特里·塞诺斯基(TerrySejnowski)供职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擅长领域:大脑功能计算应用:奥巴马政府“大脑计划”(BRAINInitiative)塞诺斯基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的生物科学教授,是索尔克研究所(SalkInstiute)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教席教授(FrancisCrickProfessor),同时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HghesMedicalInstitute)的研究员。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包括跟杰弗里·辛顿共同发明了玻尔兹曼机。凭借在大脑功能建模和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塞诺斯基是当世入选美国三大国家学院(医学学院、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仅有的十位科学家之一。目前,他担任奥巴马政府“大脑计划”(BRAINInitiative)的顾问,该计划旨在开发用来映射神经回路的新工具。10.汤姆·米切尔(TomM.Mitchell)供职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领域:机器学习、认知神经科学应用:《机器学习》教科书编者汤姆·米切尔是一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E.弗里德金大学教席教授(E.FredkinUniversityProfessor)。目前,他还是该大学机器学习研究部的负责人。米切尔凭借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为人所知。他编著了《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这本教科书。2010年,米切尔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的院士。此外,他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和国际人工智能协会的会员。造就:线下剧院式的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造就
基于光遗传工程化细胞的类生命光电晶体管用于视觉感知成像。沈阳自动化所供图中新网沈阳2月7日电 (王景巍)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获悉,该所类生命机器人研发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科研伙伴,在基于生命-机电系统深度融合的类生命机器人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所研发了一种以光遗传工程化细胞为生物光敏感元件、以单层石墨烯为生物电子界面的类生命光电晶体管,并将其作为核心光电传感单元构建了类生命视觉感知成像系统,为研发具有高性能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新型视觉假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科研人员通过在普通人胚胎肾上皮细胞(HEK293)异源表达光敏感跨膜离子通道蛋白(ChR2)获得了作为生物光敏感元件的光遗传工程化细胞,其光感知过程与人眼视网膜受体感知光子的原理相似,即光诱导离子通道打开进而促使细胞去极化,并产生生物电信号。为了检测微弱的生物电信号,选择了石墨烯这一具备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生物兼容性材料,构建了无损、高通量的工程化细胞和机电系统的物理融合和信息检测接口。据沈阳自动化所博士研究生杨佳介绍,光遗传工程化细胞起到了晶体管栅极的作用,其光门控作用可调控单层石墨烯沟道的电导特性;石墨烯将生物细胞光诱导跨膜电流进行耦合并转换为晶体管器件的电流输出,该输出电流可以反过来表征光强信息。光敏离子通道蛋白的融入,使类生命光电晶体管具有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电流响应以及更宽的动态响应范围。光遗传工程化细胞作为该器件的核心成分,其接种密度对器件输出电流具有调控作用,随细胞接种密度的增加,器件的输出电流逐渐增加并趋于饱和。通过光电响应性能研究还发现,该器件具有良好的响应重复性,具备稳定的开关响应和可忽略的迟滞现象,常温开关比和光响应度分别为197.5和1.37mAW-1。与其他基于生物光敏元件的光电探测器相比较,该类生命光电晶体管具有显著的响应时间优势,可达到25ms。基于这些优势,科研人员还进一步利用该类生命光电晶体管构建了视觉感知成像系统。已有研究报道证明,视网膜的视细胞将感知的光强信息转换为电脉冲信号,通过外侧膝状体传递到初级视觉皮层,视觉皮层即可产生灰度图像。在所搭建的视觉感知成像系统中,光遗传工程化细胞相当于视网膜的视细胞,将由光强编码的视觉信息转换为跨膜电信号,其中的非生物成分相当于外侧膝状体,将细胞跨膜生物电信号进行转换,并通过后端的信号采集系统和计算实现灰度图像的重建。该研究证明了直接利用生命材料进行视觉感知的可能性,也为研发具有高性能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新型视觉假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类生命机器人的研究理念和设计是传统仿生学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仿生学的研究将不限于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模仿,还将通过生命材料与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命系统固有的功能优势。”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连庆如是说。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已经走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前列。中国经济的发展,支持这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以及中国的经济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世界科学前沿拥有话语权。近期中国科学家和德国的科研人员合作,成功的研制出一种单分子DNA巡航机器人。参与这次研究到中国科研群体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物理应用研究所,他们联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一起研制和开发,这次的DNA巡航机器人属于世界创举。我国的科学家和世界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蛋白质机器,因为蛋白质机器是人类细胞内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单元,也就是说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是人体的一个关键点。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制造出人工合成分子机器,作用类似人体内的天然合成机器。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之中,开始在DNA领域进行研究,因为DNA是作为一种生物的进化的产物,分子结构会更加的适合人工分子机器。介于这一点中国科学家和德国的一些科学家开始不断的进行研究,他们终于取得突破,科学家根据DNA的遗传特点,开始进行研究。简单来说DNA具备遗传性质,这样就能够十分精确的进行剑姬配对的识别,这样一来DNA分子就能够被人类利用,当然这个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有一个将DNA分子和路径识别的过程,在研究中科学家开始进行多次的试验,寻求其中的方法和答案,这项研究极具挑战。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科学家终于将DNA分子研制成为一种单体的分子架构的机器人,能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通过纳米来进行信息的传导。这项技术的成功,还需要一些实验。于是科学家用纳米分子结构制作出四个迷宫,让DNA机器人分别进入其中,之后实验完全成功了。这项技术未来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例如我们熟悉的计算机、电子芯片等技术,都需要DNA巡航机器人,能够让这些技术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最令人激动的是DNA机器人将会在医疗诊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未来人类将会因此摆脱很多疾病的困扰。大家说是不是很神奇?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评论,美女小倩一定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