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 史晓露/文肖雨杨/图近日,一篇关于“多巴胺与精神类疾病”的学术文章登上了《CELL》(中文译名“细胞”)杂志,这是与《自然》《科学》齐名的世界三大顶级刊物之一。论文的作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之一的邵振华教授。其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的分析,为未来精神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思路。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如何发现的?实验室里藏着什么“宝贝”?4月13日,记者走进邵振华团队所在的实验室实地探访。为世界级难题寻找答案4月,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绿茵葱茏,在校园一处僻静角落,记者找到了实验室的所在地。整个实验室分布于几栋老楼内,与陈旧外表不相称的是,实验室内聚集了学校的“最强大脑”——由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等100位左右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实验室聚焦最前沿的生物治疗技术,现有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平台。“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们主要围绕人类重大疾病进行生物治疗研究。”邵振华团队成员、实验室博士吴超介绍。精神类疾病治疗就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包括帕金森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其实,对于精神类疾病治疗的研究,科学家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早在195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帕金森病与多巴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巴胺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当人在运动、享受美食、与心爱的人交往时,都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如果多巴胺水平遭到了破坏,人就会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状态。科学家的发现为多巴胺治疗帕金森病奠定了研究基础。之后,科学家进一步证实,由于人体的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系统遭到破坏,是导致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其中一个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精神类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分泌的多巴胺减少,那么,模拟一种与多巴胺功效相同的药物,便能够起到替代多巴胺的作用。尽管多巴胺与精神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但是药物的开发始终没有太多进展。瓶颈在于药物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吴超说,此前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多巴胺受体是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不过,多巴胺受体包括D1-like和D2-like两大类,目前D1类受体是如何识别多巴胺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我们的工作揭开了可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的识别模式,为未来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开发指明了新的方向。”邵振华介绍说。近亿元“显微镜”为多巴胺“画像”邵振华团队是如何找到药物的作用机制的?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实验室大楼,刚进一楼,就闻到了一股味道。“这是小白鼠的味道。”吴超说。“你们做实验真的要用小白鼠吗?”看着记者惊诧的表情,吴超笑了笑,“会的,但对多巴胺受体的分析,我们用的是昆虫细胞。”原来,多巴胺不仅对人体会产生影响,也会参与调控昆虫的多种生理反应和行为过程,比如调控昆虫的交配、发育、嗅觉以及运动行为等。而多巴胺主要通过多巴胺受体来发挥生理作用。早在1872年,达尔文就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写道,昆虫能够“表达愤怒、恐惧、嫉妒和爱”。“这次我们用的是蛾类的细胞,花了几个月,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让原本多巴胺受体低表达或者不表达的状态得以改善,最终挑选了能够大量表达多巴胺受体的细胞系及方法策略。”吴超介绍,实验的关键之一是找到能大量表达目标蛋白的宿主细胞及表达策略,昆虫细胞能够作为表达外源蛋白的宿主。“为细胞导入基因片段,利用宿主细胞表达基因信息,经过修饰加工形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但如果这些蛋白没有经过正确的修饰、运输、定位,就无法发挥其生物学功效。”吴超说。为了找到当前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的作用机制,邵振华团队所做的实验,首先是从大量的昆虫细胞中提取多巴胺受体,并以多巴胺受体作为基础材料,分别添加市面上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制作成无数种水溶液的样品,再观察其发生的变化。细胞内的变化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如何才能清楚知道这些药物对细胞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在实验室,一台占据了实验室“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提供了答案。“这是价值近亿元的‘冷冻电子显微镜’。”邵振华介绍,它是科学家“工具箱”中的有力“武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细胞,但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它就看不见了。但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级别,可以分析微观的分子结构。原子有多小?“如果以一根头发丝举例,那么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有50万个左右的碳原子排在一起。如果一个原子能有一颗弹珠那么大,那么你的拳头就和地球差不多大。”吴超说。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邵振华团队对样品中上百万个颗粒进行拍照并采集,通过计算三维重构技术,将微观世界的分子实现了可视化,清晰地解析了多巴胺受体的调节机制。“这项实验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即使给一份样品拍照,也需要三天三夜。”邵振华说,他们最终为数十种样品进行拍照,做数据分析和比对,最终才获得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的三维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很清楚地观察到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和不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各自的结合模式的异同点。”邵振华说,今后,科学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研发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避免走“弯路”。期待科技成果能用于新药研发花了一年多时间,近日,邵振华团队的研究成果登上了《CELL》杂志。成果一经发表便引来了业内的高度评价。《CELL》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说,该项研究解决该领域几十年的难题,结果让人振奋,为针对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将为高血压、帕金森综合征、肾损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当前,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开发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很多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邵振华举了一个例子,大脑系统里有一个“筛子”,也就是血脑屏障,“筛子”会把对大脑不友好的物质都拦在外面,因此,大部分药物都被视为“敌人”,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即使少数药物穿透了血脑屏障,但也会给人体造成巨大的副作用,比如乏困、头昏、恶心等,甚至药物的耐药性。邵振华团队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多巴胺受体是如何结合并识别多巴胺的,这意味着可以用于药物改造和研发,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缩短药物的半衰期。在医疗界,对新药期待已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慕洁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病,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行动缓慢,姿势平衡障碍等。尽管近些年临床上使用脑起搏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帕金森患者的症状,但是安装脑起搏器需要满足多项条件,目前尚未全面普及。因此,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的研发才是刚需。不过,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开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药物开发一般需要3—10年,我们所做的是基础研究工作,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将会大大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吴超说,目前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迅速上升期,期待科技成果能早日用于新药研发。相 关 链 接运动美食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据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慕洁介绍,多巴胺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递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人们往往在运动、享受美食、与心爱的人交往时,都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如果多巴胺水平遭到了破坏,人就会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状态。当医生面对帕金森病早期患者以及抑郁症早期患者,会建议他们加强有氧运动,比如骑车、跑步、跳绳、游泳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但如果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则只能够依靠药物来缓解症状。慕洁还提到,保持充足的睡眠,睡觉的时候体内多巴胺会相对静止,消耗比日常较低,充足的睡眠后可保持白天多巴胺维持更高的水平,也就更具幸福感。开心愉悦的时候身体也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同样会让你感觉开心愉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多巴胺与荷尔蒙之间的关系邵振华介绍,说到多巴胺,大家必然会想起荷尔蒙,多巴胺是荷尔蒙的一种,又有“快乐荷尔蒙”之称。其实,多巴胺的分泌和荷尔蒙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当你遇到一个让你怦然心动的人,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心情愉悦。多巴胺与荷尔蒙是相辅相成的,情侣之间之所以对对方产生爱慕之情,是因为多巴胺水平激增,同时也分泌了大量的荷尔蒙。而当热恋期已过,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也会下降,所以当你在看到对方的时候,似乎已经缺少了当初的狂热。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爱情多巴胺是有保鲜期的。医学院校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多巴胺有一个特别的作用——产生爱情,激情、亢奋。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脑内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高浓度的多巴胺维持着你对对方的激情。此时两人正度过爱情中最美好最幸福的阶段,甜蜜美满,如胶似漆。甚至你的眼里看不到对方有一丝一毫的缺点。但是我们的机体不能一直承受这种“亢奋”,于是一两年后,最多大约3年,多巴胺渐渐减少,爱情也由激情转为平静。
探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下,根据自己合理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精神会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寻找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科学依据。科学小尝试是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体现,他们会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成长。科学尝试为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提供条件,通过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事物理性的思考。1 培养探究的习惯习惯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事实上,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探究精神就要很好的养成,在科学活动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科学事例,而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很多具有探究习惯的人,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做50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些习惯的养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小尝试最缺乏不了的就是这种习惯的养成,从而让学生具有探究的精神。要培养一种探究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对他所作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次“高空落鸡蛋”的科学小尝试中,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鸡蛋从很高的位置下落而没有碎,听到对他们来说很奇特的现象,学生对此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然后他们就动起手开始做起了实验,通过这个过程探究精神就形成了,然而保持这种探究精神持续进行的就是习惯。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就要让他们对所参与的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好习惯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探究精神这种习惯也是一样的,我们为学生提供科学尝试的条件,他们会在活动中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事情,这就需要让学生养成具有探究精神的习惯,而不需要那种小燕子一样张着嘴等待燕子妈妈嘴中的虫子的过程。他们需要的是像小燕子跟着妈妈振翅高飞去探索无边的天空的探索精神。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实现学生的研究精神。2 尊重探究过程制作降落伞是我们学校开展的科学小尝试的活动内容之一,通过本活动的进行,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制作降落伞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制作降落伞的材料,然后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小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将手中的材料变成降落伞呢?”,这时有的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则迫不及待的开始动起手来。难道这不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显现出探究的精神吗!在本次的科学尝试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亲自发现,这要比我把知识直接传授给他们更具有价值。在制作降落伞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活动小组对自己的降落伞组成之后又拆掉了,在最后的成果展示过程中我问他们原因,他们想制作出的降落伞不但稳定而且还要安全,之所以拆了在组装是因为他们经过多次的实验之后发现伞面越大它们下降的速度越慢,这样就更安全了。这时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在科学小尝试中我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换言之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而这种想象就是他们的探究精神。无论他们的想法与做法是对是错,学生不仅朝着探究迈出了一小步,更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3 引导探究思维学生就像一棵小树苗,当这棵小树苗枝头弯曲的时候,我们就要将他们加以束缚,使他们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教师的主导决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精神,那么我们就应做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学生的思维尚未发展成熟,我们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桥梁,那就是很好的引导。牛顿、瓦特、爱迪生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断的思考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小现象在我们的眼里平凡而寻常,但是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值得去观察思考研究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探究思维,而这种探究思维就需要很好的引导。小学生对“科学”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只知道科学家是在做科学。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我问“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话音刚落很多同学将手举得高高的,他们说“冬天取暖的时候,我看见暖气片上方偶尔会有一些比较轻的羽毛向上飞,孔明好像就是这样飞的”多么简单的一句回答,但简单之中却道出了深奥的科学道理。学生在我眼里就是一群瞪着大眼睛的小精灵,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就需要我们去开发。他们像屋檐下的一棵花草,在风雨中相互依偎,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色彩,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绽放在春天里。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去探究困难的问题。在科学尝试的过程中,我认为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精神,就像汽车没有马达一样没有动力,那么还怎样走到更远的地方?科学小尝试为学生发展探究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它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社会,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在科学尝试中,他们慢慢有了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不仅从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而且他们还具备了探究精神。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具备探究精神就是如此,所以科学尝试就是孩子们探究精神的助燃剂。
□王明钦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绵延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基因,也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努力开创新时代的新气象,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需要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在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传承与发展中砥砺前行。学术传承与特点民族精神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并蓬勃发展,有特定社会历史根源。一是经济繁荣所需。改革开放通过物质激励出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但亟须通过更深入人心的精神激励来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政治发展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攻坚克难,需要不断研究、弘扬民族精神。三是文化自信所使。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以民族精神作为引领和支撑。根据民族精神研究主题转换和研究热度增减,改革开放初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精神概念内涵、功能定位等重要问题。其间,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价值的认知日渐成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予以普遍肯定。“香港回归”“98抗洪”“党的十六大召开”等相继成为民族精神研究的热点话题。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激发了学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空前关注,相关研究在2004年、2008年前后臻至顶峰,集中考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基本内容、弘扬途径等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的关注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方法论、培育弘扬途径等问题,问题导向被突出强调,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愈加紧密。2020年,学者研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纵观民族精神研究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融、互相促进。研究视域上,一直保持与国外民族精神研究和价值哲学的交流对话和比较互鉴。理论功能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深入完善、缜密系统的学术理论支撑。创新路径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民族精神的理论体系、功能效用、培育弘扬等,回答了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构筑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理论体系。民族精神概念发生的背景涵盖了鲜明的实践要义和历史使命,即直接见证、参与并促进人们价值观念与精神变革,进而建构当代精神价值体系。从概念上说,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为本民族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不断推动民族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伟大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凝练了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强大功能。一是民族精神蕴含的经济文化、道德等,有助于激发民族追求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族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能动作用。二是为民族群体提供观念、信仰和价值,造就普遍的国民性格,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三是构建全体国人共享的文化认同感,为广大民众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四是以对民族、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和资源,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探索出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弘扬的有效路径。一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华民族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用贴合大众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践行力。三是发挥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等家庭文化的传承教育功能和学校的立德树人功能,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五是充分发挥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带动示范作用。研究方法与前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推进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术研究更需要自我审视和发展创新,需要解决民族精神传承弘扬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强民族精神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统一。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统一,深入透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分析历史、评价事件或人物。加强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功能有机统一。将自己的民族责任担当写在祖国大地上,始终将理论探讨扎根于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度认知思考中,做到理论探讨广度与深度、横向与纵向等有机统一。加强史料挖掘运用与民族精神培育弘扬有机统一。将民族精神培育与新时代理念紧密结合,培育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三观,将正面激励和负面警示、学校培育和社会培育等紧密结合。加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忧患意识有机统一。在文化自信与民族忧患意识的有机统一中做好民族精神问题研究,牢记“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加强研究中的法治视域与德治视域有机统一。在法治视域下审视民族精神研究,关注以刚性为特征的重理性和行为效果的法治/法律精神的研究,让法律成为民族正义实现的权威准则。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与地域性视域有机统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与地域性视域有机统一中进行民族精神研究,为促进全球不同文明、国家、民族和谐相处提供中国方案和重要价值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始终是民族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刻把握、坚定维护和不断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内生力量生生不息的创新和发展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和灵魂支撑。(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
4月18日,参观者在观看展览。当日,“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展览分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反帝爱国之大风雷”“开天辟地之大事变”三部分,120多件珍贵馆藏文物亮相。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100年前的春天,五四运动如一声春雷,震醒万千暗夜中徘徊的灵魂。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广大青年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实践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将这些精神的研究统一起来,弘扬好传承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五四运动的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今日之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每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唤起属于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我们坚信,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担当是最好的传承。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矢志追求的民族复兴梦想,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来源:新华网新华网评: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新华网评:国家安全就是百姓最“稳”的幸福新华网评:你的小目标就是这个国家的大信心网信天津传递指尖正能量唱响天津好声音点击
2021年3月31日0时,“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发出邀约。自2020年年底,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后,位于中国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凝望宇宙的人类“大眼睛”。这座500米口径的“大锅”,是当今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建成被认为是人类探索外太空进程的里程碑。世人震撼于它的威力,而我们深知,国之重器,有人以命铸之,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几个字,重如千钧。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标定了中国科学家的价值坐标,也塑造了知识分子群体乃至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凝聚成一股改变中国科技进程与社会面貌的精神力量,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用行动诠释着“许国一生”的信念。 资料图片科技报国 服务人民1955年9月15日,“克利夫兰总统号”在旧金山准时起锚,开启它的第60次航程。这次行程的目的地直指香港,因为船上24位特殊的乘客而备受瞩目。“破浪乘风赴国时,太平洋上雨如丝”“寄语同舟须努力,功成建国着班衣”。他们为了这一刻,已等待了太久,在航行途中抑制不住兴奋,朝着太平洋大声吟诵。这24位同舟者中,就包括日后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5年的监禁和软禁没有吓退他,在他终于等到获准离境美国的通知时,距离这次注定载入史册的起航日期已不足一周。每当人们在这次历史性的航行记忆前驻足,总是会忍不住地想:为什么?在人们判断的天平上,一边是高薪体面的工作、理想的科研条件、不低的社会地位,而另一边,则是闭着眼都能想到的物质条件的全方位降级和其他未知的一切。但在这些归国学者心中,“国家”二字的砝码大过一切、重过一切。那些物质的、私人的砝码,能重几何?当他们离开故土时,正是山河破碎的年月,这种生于危难的特殊经历,激扬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筑牢了他们的报国之志。拉远镜头看,他们选择了一条众多前辈同样走过的路,如最早一批学成回国的詹天佑等,他们都选择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选择永远把根扎在故土。有人为了协助建设一个能令中国人民“活得快乐而有尊严的国家”,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有人为一句嘱托许下一生,甘心隐姓埋名28年、默默耕耘;有人只因国家需要而毫不犹豫改行学“核”,另起炉灶重新起步;有人为了缩短中国地球探测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限,归国7年即耗尽心力、英年早逝……不同的时代与际遇,同样的担当与奉献。如果真的有“时光列车”,相信在不同时空中相遇或重逢的他们,会互相击掌,热情相拥。风骨坚忍、爱国奋斗,他们共同擦亮了科学家群体的这个特质,让共同的精神底色更加深沉和醇厚。他们当然知道“科学无国界”,但他们更明白“科学家有祖国”。低调谦逊如他们,似乎从不把“爱国”“奉献”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挂在嘴边,但“身体很诚实”,恨不能将一分钟掰成八瓣用,恨不能将自己的生命无限燃烧。有两个场景,每每想起都让人潸然泪下。1985年国庆,被查出患直肠癌的邓稼先,终于有时间去天安门广场看看。他久久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禁不住流泪,喃喃自语:“如果有来生,我还要……走这条路……”2017年元旦,“科研疯子”黄大年惜时不惜命,最终积劳成疾,因患胆管癌而被迫手术。术后的他手臂上插满管子,仍不忘叮嘱前来探望的学生抓紧项目进度,但他眼角含着的泪光没能逃过学生的眼睛。他们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国家科技事业中,如果说有不舍,也是不舍就此减慢甚至停止科学的竞跑,不舍就此止步自己献身的事业,不舍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登顶科技高峰。“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奋斗者”号万米探海、北斗系统建成开通……历经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进,中国稳稳拿下多项成果,希望这份还在不断加长的成果清单能够告慰先贤:科学家精神永传扬。58.03万,11.73%。这分别是2019年留学归国人员数量与较上年增长幅度。今天,回国已成为越来越多新一代留学生的选择。一个更为强大的祖国,足可承载更多样的梦想和更澎湃的壮志,也等待更多人在广袤大地上写下新的诗篇与论文。“我们已经翻过了一座高山,但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休息,应该整理行囊,再去攀登更高的山峰。”青年科学家、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明月说。科技与创新的不断碰撞,是港珠澳大桥与生俱来的基因与烙印。 新华社发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从钱学森、李四光、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到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年等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面对科研,他们身上都凝聚着同样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创新、严谨、求实。正是无数科学家秉持着这种精神,始终如一探索前行,使得我国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种凝聚于科学家身上的创新精神,意味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回忆说。事实也证明,中国的科学家具有创新的能力,中国能够做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迈出这一步,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这种凝聚于科学家身上的创新精神,也是“出题给西方做”“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的气魄。“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这是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东方数学的使命》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怀着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自信,秉持创新精神,他开创性提出的“吴方法”,不仅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也开创了机械化数学的研究。我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笃正曾说: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同国际接轨”,“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正是这种气魄,让他带领中国的气象事业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等领域居于世界前列,并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他本人也因这些对全球气候学领域有创新性的科研而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现青蒿素,到“中国天眼”建成、港珠澳大桥通车、嫦娥探月、蛟龙探海、量子技术取得突破……多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从零星到井喷,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目前,我国共授予10多万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这些创新之花的盛放,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始终不忘严谨求实的初心。这不忘初心,是“两弹元勋”程开甲冒着地下核爆炸现场的强辐射,穿上简单的防护服,拿着手电筒,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以及最危险的爆心,实地考察取得了第一手重要资料的身影,是他回答警卫员的那一句:“我也担心自己的身体啊,但我更担心试验事业,那也是我的生命。”这不忘初心,是叶笃正对“不懂装懂”的爱憎分明,是他面对学生们做研究时习惯用“发现”这个大字眼而板起的脸庞,是一句“你发现了什么?你就指出来不就行了吗?”中饱含的求实育人之心。这不忘初心,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的执着与忘我,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她曾不顾安危、亲自试服青蒿提取物,在证实药物安全后,才放心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这不忘初心,是黄大年对“无懈可击”的执着追求——就算凌晨一点发现汇报材料上的一个错别字,他也必须带着团队重新修改打印校对,一直忙到天亮也不休息。创新之路漫漫,前人已留下宝贵经验,后人还需迎难而上。当前,我国科研水平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有大幅提升,在部分学科方向上已走到国际前列,然而,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越来越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无人区”,一些重要方向必须鼓起“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实现从“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才能为“实现由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应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也需要迈上新台阶。科研无止境,唯有秉持严谨求实的初心,敢于创造的雄心,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让中国的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2021年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新华社发团结协作 甘为人梯2021年3月22日,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与世长辞。这位老人的身上有两个最醒目的标签: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动力专家。这是一项注定要隐姓埋名的工作。“我国核潜艇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直到他去世之时,很多人才知道这样的彭士禄。这位对工程技术“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的科学家曾多次强调,这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而是团体的功劳。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没有一项事业能够靠单打独斗完成,现代科技更是如此。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将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戈壁滩上。“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从未接受过“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天文学家、被称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登上了科技创新人物奖的颁奖台。不过不是为了领奖,而是为了感谢。因为疾病,他的嗓音沙哑、话语断续:“我在这个舞台上,我最应该做的,就是感激!感激!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载人航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回想这些振奋民族精神的科技时刻,我们无法记清飞控大厅里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也无法说出每一个远洋船上晒得皮肤黝黑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不可或缺。时间总会向前,事业需要传承。杰出的科学家代表往往既是研究团队的领头人、事业的主心骨,更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传承人——他们都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代一代新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是这样的人。他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院士、有的活跃在临床一线,是我国肝脏外科队伍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是这样的人。参观过邱勇团队的项目后,周光召亲自提名推荐他为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第一届获奖者。如今,邱勇已是清华大学校长。他回忆说:“光召先生总是用殷切的眼光关注着年轻人,用赤诚之心感染着年轻人”“我相信,光召先生是在很多人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是这样的人。他与数学家华罗庚、关肇直分别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58、1959、1960届的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回忆:“吴先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当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今,他班上有十几位同学都成为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还出了一位院士、一位将军。”吴文俊等老一辈科学大师的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大的学子,影响了青年学者怎样做人、做学问”。他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系统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一种精神和风骨。周光召的学生、理论物理学家吴岳良院士回忆,在他开始撰写博士论文时,周光召曾问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但一旦国家需要你作出某种选择,你是否能服从国家的需要?”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周光召这样说:“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高山仰止。你看——从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到海底深渊的马里亚纳海沟,从繁华的都市到荒芜的戈壁,从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到需要卷起裤管的田间地头,哪里没有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足迹?你听——从广袤的宇宙到微小的芯片,从飞驰的高铁到餐桌上的佳肴,从精准扶贫到科学抗疫,哪里讲不出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一位位科学家的形象,凝练成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鲜明的群体特征。这种精神的强大力量及深远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次彰显,鼓舞着你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扎实前行。(王丹 詹媛 齐芳)来源:光明日报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但这是妄想。悲剧的事实确实无法更改,但减轻悔恨痛苦的方法(后悔药)有没有呢?有的本文介绍的这种后悔药不是物质形态的药片、膏药、针剂......而是一种无形的“药”,这种药有三个疗程。警告:为了你的精神健康,这种药要么一点都不要用,要么就坚持把三个疗程全做完!你可以就此打住不要再继续阅读本文后面的内容(字数不超过1000字),如果想继续阅读就要坚持看到文章结尾,否则本人不为读者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负责!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第一个疗程:错误不是错误(宿命论麻醉)“如果时光倒流,你就可以回到过去纠正那个错误”这句话包含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时光绝对不会倒流(敬请关注笔者后续发文:用常识解释时光为什么不能倒流),第二个错误是: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整个世界都回到过去了,你自己也会变成以前的自己,变成即将犯错的那个无知的自己,所以,你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身体包括大脑都是微粒子构成的,每个微粒子都严格遵循物理运动定律,如果能准确测量某一时刻世界上所有微粒子的状态,根据物理定律和数学,理论上就可以精确计算这个世界上任意一时刻的状态......所以,你当时所做的愚蠢决定,只不过是做了整个精密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的必须做的事情而已。你做了“该做”的决定而不是愚蠢的决定,所以,你并没有错。第二个疗程:错误还是错误(消除麻醉)经过第一个疗程,后悔的痛苦减轻了,那是因为使用了麻醉剂。麻醉剂偶尔使用一下可以帮助治疗(比如说配合外科手术治疗身体伤病),但使用多了就会产生副作用,甚至让人对麻醉剂产生严重的依赖。一个永远活在过去、活在自责中走不出来的人固然不健康,但是,一个一错再错,不知悔改的人就健康了吗!没有了后悔的痛苦,人类就没有动力反思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必须去掉第一个疗程的麻醉效果。一个错误再也没有发生第二次,时间会慢慢消除我们的痛苦。但是,如果同样的错误或者“同类型”的错误再次发生,这就好比伤口上撒盐,自责与悔恨的痛苦会加倍!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要积极采取行动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疗程第三个疗程:人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意志PK宿命论)如果重复历史对我们有利,我们当然应该重复历史,但如果重复历史对我们不利,我们就应该“推进”历史。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以前欺负了一个人获得了利益,但这个人不吸取教训,那么我当然应该继续欺负他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反过来,我曾经被某个人欺负了,那么,我就要想尽办法让他不能再用同样的方法再欺负我。这个道理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本人会在后续发文讨论此问题,敬请关注),成年人反而需要很深刻的思考才能再次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挺有意思!所有疗程都结束了。最后想说的: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后悔药,而是不应该使用(减轻痛苦的)后悔药。
观点●工匠精神应成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核心要素。应从多方面发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企业发展。我国自古就有弘扬和尊崇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应成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应从多方面发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企业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创造优质品牌,提升企业效益。首先,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今,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从创新看新时代工匠精神,应包含更广的分工、更大的范围。其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需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通过制度提高质量标准,能够保障产品品质。在这其中,以工匠精神引领制度制定,用制度支撑“质量优先”,能够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此外,延伸品牌价值需工匠精神保驾护航。产品的品质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就要求在研发中更加注重追求品质。引导员工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件产品,对产品品质拥有极致追求,恰是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集中体现。为工匠精神构建保障制度。在组织方式上,要按照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进行设置,让全体员工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产品品质和创新上。这就需要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能够把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等职能作为重点,明确工匠的职责和权力。在制度设计上,需要给予工匠更多保障。用质量管控制度、操作流程制度、工匠培育与传承制度等来指导工匠的具体工作。此外,用待遇保障让工匠无后顾之忧,提高工匠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待遇,如安全保障制度、职业晋升制度、福利待遇制度等。让践行工匠精神的员工得到应有的待遇,强化技能型人才的激励制度,提高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培养模式上,企业需建立科学的工匠培育制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通过“工匠工作室”等渠道,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工匠人才,同时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用工匠精神激励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让工匠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工匠精神植入企业文化建设。工匠精神是一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将工匠精神植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助推员工工匠意识的培养。企业需构建质量管理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对高品质产品不懈追求的理念,将工匠精神内化于每位员工的工作理念中,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让员工对工作怀有一份职业敬畏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为了践行工匠精神,企业要将工匠精神纳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营造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弘扬和传承。用工匠精神引领企业员工行为。企业要通过多重制度保障和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最终让其落实到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上。员工要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努力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对职业怀揣敬畏之心,把每一个产品当作艺术品一样精心雕琢,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勇于创新,争做行业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中国高铁始终以工匠精神追求品质,凭借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赢得了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口清”“一手精”“实名制”的工作标准,即职工必须将操作流程倒背如流;严格执行标准,高质量完成每道工序;在执行的每道工序后贴上执行者名字,做到员工对产品质量负责,是中国高铁“标准为王”“严谨制造”的最好体现,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工人日报》(2021年01月18日 07版)来源:《工人日报》
鲁洁先生是我导师的导师,曾为2001级教育学原理博士生亲自授课。在一次次授课中,她的思想深深滋养着我们的研究素养和精神气质。我不仅有幸在学术上受教于鲁洁先生,还在许多点滴小事中感受到她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学期,我和同班同学在鲁洁先生办公室跟随她学习教育学原理。坐在朴素的小沙发上的我,感觉既是她的学生,又有点像她的客人。鲁洁先生授课,除系统讲授学术思想外,还一并指导我们习作。但我们用心写成的一些段落,往往经不起她启发式的诘问,词穷起来。她常常鼓励我们深入思考、准确表达。通过反复完善小论文,我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不知不觉提高了。有一次去上鲁洁先生的课,我推着轮椅到宿舍楼门口,看到雨下得很大,赶紧折返回去,带上雨衣和两条毛巾。到了她的办公室门外,过道地砖上有许多脚印和雨水,我轮椅的两个大轮、两个小轮更是沾满了泥水。我赶紧用毛巾擦轮圈,想擦干净了再进去。她笑着对我说:“不用的,进来进来,办公室经常有人打扫。”我说:“不行不行,擦干净了再进来。”她微笑着说:“这个小姑娘……”习惯了她富有穿透力的眼神,看到她如此慈爱的笑容,伴着雨声,我反而一下子有些接不住,赶紧垂下眼帘去继续擦拭。事后我想,大雨天上课以前也是有过的,我却从未想到要折返宿舍取毛巾擦净轮圈。想来原因是,在我心中,她是圣洁的,办公室作为她的准个人空间,也当是如此,我应该维护这种圣洁。毕业那年,在学院领导鼓励下,我在招聘新教师接收材料即将截止前,写了一份留院任教的申请,备齐材料呈交上去。在人才聘任领导小组会上,鲁洁先生和其他老师一致同意了这份申请。这个消息让我喜出望外、心潮难平,我深深地感受到鲁洁先生和其他老师对我的厚爱和信任。若干年后,导师朱小蔓先生和我说过,她当年超龄一岁报考鲁洁先生的博士生,得到她与母校的特别许可,才获得考试资格。两件事时隔十余载,皆折射出先生一以贯之的教育大爱。师长们的关爱与指导,伴着我在学院从青年走到中年。2020年秋季,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上,鲁洁先生语重心长的线上主旨讲话,让我内心充满敬意,也期盼着疫情结束后能够当面聆听她的教诲。却不想,12月25日传来鲁洁先生逝世的噩耗。27日清晨,数百人从全国各地赶到博爱厅为她送别。照片里,她在高处凝视着我们,留给我们最后的无言之教。先生于点滴之中,饱含的富有真善美的、刚柔相济的力量,将长久地给我们以引领和启迪。(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2日第8版 作者:侯晶晶
小学生运用计算机对苏轼的诗词进行分析,还评估出苏轼曾赞美过5A级景区的价值,一群小孩完成了课题研究,而且还很有深度。难怪有人质疑,“课题是不是老师研究的?学生挂了个名?”,“孩子的父母是清华的,对他们的研究很有帮助!”,“是不是炒作?”,正是因为很多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所以有争议。但我关注的不是这些问题,孩子们把课题研究当成一件事情认认真真的在做,就已经令人敬佩,而他们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是不是让一些“课题研究者”汗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都知道,课题研究对于单位和研究者“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提升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是研究者“晋级”的关键材料。我曾经到过一些学校,它们向我介绍学校办学成果时,总是强调申请过多少国家级、省级课题,以表明单位的“软实力”很强,同时,老师们在“申报职称评审”时也会尽量提供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证明材料。还有,课题论证专家由于受到一些影响和牵制基本上不会很严格的审核课题成果,能结题的自然不说,不能结题的也会帮忙指导!我们身边的种种课题研究乱象最少有以下三种轰轰烈烈的开场,潦潦草草的收场有个老师跟我说,他所在的学校上半年会开个“申报课题”动员会,鼓励大家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老师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申报或者申报哪个等级的,一般情况下,市级课题最容易结题,省级课题结题比较难,国家级课题最难结题,所以申报的人也最少。申报课题之后,单位会出面与相关课题专家接触一下,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开题工作。当课题申请下来之后,学校会组织较大规模的“开题仪式”。校领导、相关专家都莅临指导,然后一众人“切磋”半天,最后合影留恋。而研究过程又是稀里糊涂的,结题时材料东拼西凑,潦潦草草的收场!行政干预、专家意见都对课题研究有至深的影响课题从申报、研究到结题都充斥着“行政干预”的影子,如果课题组负责人是单位领导,课题的申报自然会容易很多,同时,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专家意见”,若没有贯彻专家们的意图,结题就变的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看到课题负责人是校级领导或者是学校、区域的专家,但他们仅仅是协调课题组活动的开展,一般不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中去,所以他们对课题的研究进展知之甚少,而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不了解容易导致他们“瞎指挥”、“乱弹琴”,对课题研究有负面影响!课题研究者懒惰、无为因为是抱着“为职称评审”准备材料的心态,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为了能在课题组中有一席之地,好“混点东西”,真心想通过课题研究做出一点实绩的人很少,所以我们看到,课题组成员“心不在焉”,开会迟到、早退,甚至就干脆不参加课题讨论会,而课题负责人考虑到同事感情不会去深究,这样,课题研究者纪律涣散,课题研究进度一拖再拖,最后结题的材料是胡拼乱凑,如此变了味的研究充斥在科研领域对教育、社会都是一种伤害! “小学生研究苏轼”展现的是一种科研态度,他们是“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有人说,这些小孩的“靠山”是清华大学,科研肯定不是问题的。当然,“好的老师”、“好的资源”、“好的爹妈”都可以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加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孩子自己那个追求科学的理念。小孩子可以把科研“坐实、做强”,那我们这些“大孩子”呢?
为了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共同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清朗的网络空间,新余网警现面向社会招募“网络安全志愿者”。新余网络安全需要你的支持、期待你的参与。8月24日,公安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主持会议并讲话。 满博 摄中国警察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田海军报道: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24日下午主持召开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按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不断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切实履行好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使命,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要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贯彻落实到执法实践全过程,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活动和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讲话总揽全局、视野高远、内涵丰富、思想精深,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各级公安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认识、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充分认识、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工作,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充分履行公安机关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加强公安机关宣传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要切实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注重发现、总结、宣传公安机关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切实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切实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的基本方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一个带头、三个表率”,始终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会议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把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精心做好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安保工作,坚决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京公安部党委委员出席会议。部机关有关局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我们是新余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网络执法警察,如果您发现网上违法犯罪线索,请点击http://www.cyberpolice.cn进行举报,也可通过此平台私信我们。如遇紧急情况请直接拨打“110”电话报警。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愿我们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虚拟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