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大车队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

最近我又亲手采集了2020年初到2020年9月最新一批行业研究报告,一共挑选汇总了接近1800份行业研究报告,大小为5.5G多一点。这是压缩包大小所有分享的报告,是截止目前日期为止最新最全的行业资讯与数据信息。在整理分类的时候,我已经按获取渠道、行业分类作为子目录名挨个分好类。主要渠道来源30多个、包括阿里研究院、CBNData、百度指数、360营销研究院等、新浪微博数据中心、以及艾媒、艾瑞、CNNIC等专业机构。2020年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是大浪淘沙的一年,历史更替、行业变革。作为普通人的 我们,迷迷糊糊的看着朦朦胧胧的世界,或迷茫、或浮沉,我们再次来到一个决定命运的交叉口。这时候,知识和数据将为我们指引航向。如此精彩的内容,无私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此需求的人,这也是我们社群的宗旨。先上几张截图大家感受一下费了我好大功夫现在2020年1月—2020年9月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总量接近1800份的珍贵数据全都分享给您同时我也会每天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希望获取完整的内容参考学习您可以关注+评论+转发然后私信:2020感谢您的支持!

恶可而言

如何写一份全面且优秀的行业研究报告

无论是金融机构研究员、咨询公司顾问甚至是互联网战略分析师,他们都有一个必备技能,那就是需要会做行业研究报告,从战略和经营角度为企业提供发展建议。如果没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很多人是不清楚如何做一份行业研究报告的,比如你身处短视频行业,你领导突然下达一个任务,让你做一份短视频行业的研究报告,你一定会是懵的,无从下手,从哪里切入?1行业研究思考框架 行业研究的逻辑线索简单来说就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第一步,分析 宏观环境和整体 行业趋势,为之后的分析定下基调。第二步,分析 细分领域和 具体公司情况,因为宏观的概念无法落地。第三步,分析竞对企业情况和 应对策略,怎么样才能碾压对手or不被对手玩死。第四步,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 投资价值。(这一步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的业务要求的不同灵活处理)以上四步,下面会针对每一步来详细讲具体的研究方法。2宏观形势分析分析宏观形势,大致也可以分为下面四步:1. PEST分析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无不受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格局趋势的影响。如果想要预测和把控一个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方向,就一定要有更高的格局。更重要的是,现在一个行业的颠覆往往不是来自于内部企业,而是来自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外部企业,甚至是来自新的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大数据、AI、云计算带来的科技变革会产生很多新兴的公司和行业,而这些新来者往往正是传统行业的掘墓人。咨询公司常用到的PEST(Politics,Economy,Society,Technology)模型是分析宏观环境最好的工具之一。其中Politics(政治)维度是最需要重视的。有些不能过审的内容这里不能多讲,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国内有很多行业都是需要政府补贴的(例如新能源电动车等),还有很多行业是需要看政策风向吃饭的(例如动不动就翻车的P2P行业)。国外政府的态度和风向也很容易影响行业格局。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川大统领从行政命令的角度对一个商业公司的封杀就是降维打击,本来是可以直接搞死企业的(例如美国弄死“法国华为”阿尔斯通的案例,可以参考《美国陷阱》这本书)。好在华为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精神,在(窝巢支持下)和美国硬杠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虽然芯片国产化的技术难度在短期内很难追上,但硬杠到底总比妥协屈服后被步步蚕食的下场好了太多,毕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嘴脸一直是贪得无厌。这个问题北宋文学家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过于精辟,以下原文引用预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 产业链分析任何一个行业其实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整个产业链条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行业。这里具体的方法很多,可以层层逼近的方式来深入了解行业,具体的问题例如:行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是什么?上下游都有哪些?行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价值是什么?行业在产业链条中是否不可或缺的?行业是否具备在产业链条中的定价权?…………二级市场行业研究经常会对一个公司背后的整条产业链进行分析,例如苹果和华为,这两家行业巨头的背后,是无数上下游供应商提供的各种零配件和技术。从芯片、到面板、到摄像模组、到音频系统等等,每个方面都是各种供应商的配件和技术结晶,最终才能呈现出一台优秀的手机。天朝大A股市场也常出现XX概念股(例如苹果概念股,5G概念股等),也是来自于产业链分析的结果。3. 行业规模估算既然要在一个行业发展或者深耕,就一定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这样才能知道有多大的蛋糕可以分(市场潜量),或者还剩下多少蛋糕可以分(市场存量)。估算市场规模(Market Sizing),是咨询公司面试常用的题目,一般可以从供给端(Supply)与需求端(Demand)出发,进行交叉验证。简单来说,本质上就是要把一个你不知道的数,拆成几个你知道或者容易推测的数。举一个例子,如何估算北京市每年的奶茶店市场规模?从需求端角度来看,可以拆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家三口人,只有我每两天喝一次奶茶,每杯30块钱。那我家一年花多少钱买奶茶?转化成专业一点的公式就是:市场规模 = 用户基数(3口人) x 渗透率(1/3) x 消费频次(约180杯/年) x 客单价(30块)这个公式里面,用户基数已知,客单价已知,渗透率和消费频次可以根据经验拍一个数,如果要提高准确率,还可以通过用户分群的方式估算不同人群的渗透率和消费频次。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市场调研的方式获取更准确的数据进行估算,具体市场调研操作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这里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只能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并且不同估算方法考虑的因素不同,最后的估算结果也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更多的估算方法如果大家有兴趣,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文章给大家讲更多的例子。最后,如果想要省事,或者实在不好自行估算行业规模的话,也可以查找市场上现有的一些行研报告,采用报告中的估算数据,以作参考。4. 行业发展阶段分析通过上一步的市场规模估算,我们大概知道了这个行业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供企业争取。接着就需要判断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毕竟在不同的行业发展阶段,企业的竞争策略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可以关注下面几种指标来判断行业的发展阶段:A)市场增长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用户数/用户增长率这是主指标,与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传统企业更关注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因为传统企业是利润驱动的。互联网企业更关注用户数/用户增长率,因为互联网企业是资本驱动的,只要有风口,就可以投入大量资本驱动行业增长,疯狂扩张,能熬死别人就赢了。举一个典型例子,瑞幸咖啡的前身神州租车就是这么玩的。B)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反应盈利能力和吸引投资能力。C)集中度行业前几名企业的销售额占比,反应垄断程度和竞争情况。集中度越高的行业越难进入,因为进入壁垒高,所以行业龙头的盈利水平较高,例如手机行业的苹果,常年以牛逼的毛利水平制霸全球同行财报。同理,集中度低的行业进入门槛低,但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低。行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都很适合企业进入并抢“量”,成熟期和衰退期就需要稳扎稳打保持现有优势并谨慎探索未来方向,通过这样的思路来定一个策略上的基调3细分领域分析宏观的概念无法落地,所以第二步的分析要围绕整体策略,思考一个具体的落地方向,即下沉到一个细分目标市场。可以从以下5个维度思考这个问题:1. 商业模式是什么?严格来说其实没有所谓的互联网行业,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以虚拟产品为主,而具体的深耕领域有游戏、广告、电商平台、社交、O2O平台、新闻资讯、互联网金融等等,更加垂直的领域有汽车、房产、美妆、母婴等等。这里谈的商业模式,更多关注盈利模式,下面举一些例子:B2C(商家对消费者):网易严选、小米商城等品牌商自己运营的平台、P2PB2B(商家对商家):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百度、头条B2B2C(早期是B2C):京东(有京东自营,有入驻商家)C2C(消费者对消费者):闲鱼二手交易、58同城二手板块B2VC(商家对投资者):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例如瑞幸咖啡、共享单车、B站O2O(Online to Offline):这个其实不能和上面几种放在一起讲,因为O2O的分类维度是从线上线下,而不是从交易对象的角度看。但是O2O可以包括B2C、B2B、C2C、B2B2C等等看到一个很生动形象的例子,也分享给大家:你在地摊买东西,C2C你去超市买东西,B2C超市找经销商进货,B2B超市出租柜台给经销商卖东西,B2B2C你在网上下载个优惠券去KFC消费,O2O所以问题来了,除了常识和经验,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搞清楚盈利模式?这里提供一些分析的思路,当然绝不仅限于这些思路:A)与业内人士交流问前辈,问同行,加入专业社群,付费咨询等B)看新闻,财报,行业文章通过关注行业新闻建立基本的认知,关注财报了解利润来源C)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用户看问题是看功效(这个东西好不好用?)企业看问题是看谁来买单(能把这个东西卖给谁?谁会买?付多少钱买?)2. 细分市场是否有开发价值?这里主要是讲细分市场规模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在前面的宏观形势分析里提过了估算行业规模的方法,同样的,针对细分市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市场估算,具体方法这里不赘述。3. 面向哪些消费群体?了解不同区域的消费群体规模、用户需求、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品牌/产品渗透情况。具体分析方法参考之前写过的市场调研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行业除了分析消费群体,还特别注意具体的地域。因为每个大区、每个省、每个市可能都会有很多具体差异,光讲大趋势是落不了地的。4. 要做出什么产品?选择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增长空间的产品品类,并关注产品渗透率、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等。注意对于用户和产品的研究最好有量化数据。脱离规模谈需求,脱离用户谈产品,脱离地区谈策略,都是很不专业的。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数字做预算规划,行业研究想要落地,也离不开对一线业务的了解和调研。5. 有哪些风险制约因素?风险制约因素有很多,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但不仅限于这些思考维度:A)细分市场的PEST因素看具体落地时是否有机会点/障碍点B)行业的进入壁垒(也是关键的成功因素)即行业内既有企业在多年经营当中建立的优势。进入壁垒一般有:客户忠诚度,政策与政府关系,资本金投入,规模经济,技术积累,品牌效应,渠道,运营经验,产品差异化等等C)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如贸易保护、行业限制、反倾销等)市场风险(如需求减少、竞争者增加等)经营风险(如员工过剩、成本提高等)财务风险(如坏账,现金流断裂等)…………D)核算成本和利润,看是否能盈利主要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可能不太在意利润的问题,毕竟烧钱是主流衡量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有毛利率(Gross Margin),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等等在研究具体项目时,一般会采用投资回报率(ROI),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Payback Period)等等4竞争情况分析完成了对细分目标市场的分析之后,对行业的洞察已经可以具体到战术层面。如果还要更深入到战斗层面,结合行业趋势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就得做第三步,竞争情况分析。大致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分为下面四步:1. 竞争情况梳理首先可以做的一步是梳理一下行业目前有没有巨头?这些巨头是出于发展阶段还是已经占据了大壁江山?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除了新兴行业和高速发展中的行业,大部分行业的蛋糕其实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后来者如果想要搅局,就需要创新的思路。例如当年的新闻资讯行业,是门户网站的天下,例如新浪、搜狐、腾讯等,拥有大量的采编团队,对于已经形成如此体量的行业龙头而言,以传统的思路跟它们竞争是行不通的。于是今日头条作为搅局者,用算法分发的思路创新性地重构了行业格局,后来居上地占有了新闻资讯行业的一大块蛋糕。2. 选定竞争对手做竞争情况分析一定是需要对标一个甚至几个对家的。否则就是自嗨。只有选中对手才能谈优劣。因为最终选择权在用户手里。用户不会理会企业的各种策略,只会考虑我是谁、我需要什么功能、我觉得这个产品好不好用、我觉得这个产品贵不贵、我觉得对家产品是不是更好用、如果更好的话好在哪里……选中对手,才能真实测试用户态度,了解真实的竞争优势劣势,才能知道我们想象中的用户到底买不买单。3. SWOT分析SWOT(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是最常用的竞对情况分析模型。通过对这SWOT四个因素的排列组合,可以确定之后的竞争策略。具体的思考维度可以参考但不限于以下思路:主要竞争品牌的知名度总体市场及各销售渠道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构成、用户画像产品特点价格定位销售渠道、铺货范围、供货程度各销售渠道的优劣势各零售店的促销活动广告营销费用比例…………针对上面的每一个维度,都可以做SWOT分析,具体操作的时候建议结合当前业务关注的问题,选择最紧迫的几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举一个好玩的例子来讲SWOT分析。时至2020年穿越剧仍然是很热门的话题,上半年就有从现代文明穿到古代文明拿狙击枪开挂吊打古人的,还有编剧穿到自己写的剧本里开上帝视角结果差点翻车的,所以这里可以提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穿越到三国时期,怎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小目标是先赚他一个亿,大目标可以是一统天下)优势S作为穿越人士,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对历史趋势的了解(俗称上帝视角、开天眼)。预知未来这个技能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吧?要是让我回到2000年,我砸锅卖铁也要去买房子好吗。。。或者回到2010年,我愿倾家荡产投资茅台的股票。。。有人会说穿越人士还有一个优势是对现代军事科技的掌握,拜托你醒醒,火药你知道怎么配制吗?枪你可能会开,然而你会制造吗?你有图纸吗?有图纸你能一起带着穿越吗?重武器就更不要说了,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工程师就不要做梦了。。。还有人说穿越人士对兵法的了解?你是认真的吗?纸上谈兵还能有这么自信?古代战场上的天气、地势、敌我双方情况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真正上过战场能理解这些细节吗?而且你知道怎么保障后勤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能否考虑一下?所以作为穿越人士,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你懂的是天下大势和历史人物的特点,不是具体的操作,所以请合理利用优势,广纳人才——因为你知道谁会打仗,谁会奇谋,谁会治军,谁会治国,所以请不要登月碰瓷三国时代名将谋臣的专业能力,你只需要知人善任,关键时候做出决策,老老实实做他们的老板就可以了。。。劣势W最大的劣势就是你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光杆司令一个,没有认识的人,没有群众基础,连家人和朋友都没有。电视剧里那种一穿越就能碰到男主角/女主角的事情,想想就好,不要当真。更实际的情况是你穿越之后连衣服都没有,连一块烧饼都买不起,上无片瓦,下无交通工具。当然你要是开了金手指,开局直接魂穿了某位无辜群众,前面的话当我没说。机会O说到机会,从商业角度来看,就是要看前面提过的行业宏观形势和细分市场情况。有下面几个机会点可以考虑:1)致富请找医疗行业宏观形势是,三国时期瘟疫影响了很多战争的发展和结果(黄巾之乱就是源于东汉末年的大瘟疫,赤壁之战曹军水土不服也是一个例子),瘟疫和伤病也导致了很多名将谋臣的陨落。从细分市场来看,搞医疗行业必定是能致富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你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赶紧去抱华佗大神的大腿,比如说对麻沸散这种神药进行商业化操作(由你作为药企掌握定价权),对五禽戏这种神操进行大规模推广开班(可惜不能直播教学)。不管是把华佗发展成商业合伙人,还是通过人格魅力发展成挚友,都是靠谱的方法~2)搞事请找你喜欢的合作伙伴如果想要改变历史进程,你需要先和诸侯或地方豪强合作,毕竟你手里没兵没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获取诸侯豪强的信任,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即兵马钱粮),接着就可以靠你的天眼一步一步扭转历史。具体跟谁合作取决于你穿越到了哪一年。举个栗子,如果穿越到建安二年,你可以去找曹老板,建议他不要去搞张绣的婶婶。如果穿越到建安五年,你可以去找孙策,建议他不要单骑出猎。如果你要和刘备一起干,随时可以建议他去请诸葛先生出山并且尽快把法正从刘璋那里挖过来。威胁T整体的宏观环境威胁来自于你不会武功,又没有军队,被抢劫or被暗杀or亡于兵灾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需要考虑和本地豪强合作,或投靠某位诸侯。具体的细分领域威胁来自于你要发展的行业:如果要发展医药行业就要紧密观察华佗会不会抛弃你单干,是否能够获取核心的商业机密(例如麻沸散的制作方法等),或者如何通过股权运作的方式保住你在公司里的地位等等。如果要搞事,最大的威胁就是曹刘孙三家诸侯,他们在你羽翼未丰之际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你形成实力之后是随时会卷土重来的隐患。接下来可以看一下具体的竞争策略了:机会优势战略(OS)如果外部的机会正好是你的优势,赶紧利用起来机会劣势战略(OW)外部有很好的机会,但是目前是你的劣势,你就需要改进优势威胁战略(ST)你具有优势但是外部存在威胁,那就需要时刻监视、保持警惕威胁劣势战略(WT)既是威胁又是你的劣势,请及时逃离并消除以下是结合“如何在三国成为人生赢家”这个问题的具体战略说明:4. 标杆分析标杆分析(Benchmarking),就是把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情况与与竞争对手或行业一流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业绩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高级的拿来主义,怎样把别人的优秀经验化为己用,如何对别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调整为符合自己战略和特点的操作。这里举一个例子:对于销售部门来说,标杆分析是很适合的方法。如果直接对销售进行指导,无异于纸上谈兵。毕竟总部的分析师不一定会去一线接触销售跑单的业务,就算接触了也是钦差出巡体验生活,并不是真的和基层销售员一起跑业务,所以上来就指手画脚经常是脱离实际的。销售会质疑总部的分析人员,但不会质疑比他们自己做得好的销售,最多抱怨自己没有人家的外形条件、地域条件、促销政策、话术指导、以及其他支持资源等等(是的他们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业务做不过人家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树立标杆比讲道理有用,让他们跟着做得最好的销售标杆案例学习是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好办法。全国的销售团队,总有一个大区的业绩最好,这个大区里又有一个省市业绩最好,这个省市里又有一个商圈业绩最好,这个商圈里又有一个门店业绩最好,这个门店里又有一个金牌销售业绩最好。为什么人家业绩好?刨除不可复制的因素之外,学TA的成功经验就好了。销售行为毕竟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套路和流程化操作的。你的目的不是把60分的销售变成90分,而是把不及格的销售变成60分,量变引起质变,最后对总体业绩的提升将会是明显的。这里就不展开来说未来趋势分析这一点了,毕竟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需要长期的行业经验积累和商业洞察才能做到,大部分人的预测都只是看看而已,就算是数据模型,对未来的预测也有太多的变数。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聊。5去哪里找数据最后讲一下数据要去哪里找。毕竟不管是做行研,还是做分析,一切研究的基础都需要有数据,所以找数据是第一步。1. 怎么找数据?从大的角度看,有5种方法:1)搜索引擎谷歌大法好,请善用搜索引擎,可以帮你节省大量时间,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且发现一些新的思考维度。唯一的门槛是需要科学上网。2)搜索引擎搜不到的其他网络内容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不开放给搜索引擎的,所以只能自行关注感兴趣的行业,寻找相关的媒体或自媒体。3)公开二手数据国家官方公开数据,例如统计局数据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例如招股书、财报、重大公告以及来自咨询公司、数据平台、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4)市场调研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二手的,也可以是自己调研得来的一手数据,具体调研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专家访谈、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Cold Call等等。5)人脉交流这部分数据就看各位同学的本事了,可以是你家里带来的资源,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校友、同事、朋友带来的资源,也可以是你自己通过社交、会议、沙龙、社群等方式获得的人脉资源。毕竟很多内幕消息和行业核心信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必须接触到相关人士,才能了解到这类信息。总的来说,看脸,也看缘。2. 怎么看待数据?拿一张表做说明:1)官方数据最权威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但是即使是国家统计局,拿到/上报的数据就是一定真实的吗?不敢多说怕不过审。行业协会数据同理。2)第三方机构数据这种数据比较真实,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数据来源于使用了第三方机构产品的企业。例如TalkingData(这个公司是做数据服务的)发布的互联网行业报告,但是注意这个报告对互联网行业的定义,仅限于那些用了TalkingData产品的互联网企业。那还有很多没有用这个公司产品的互联网企业,就不算了?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只能用于某些特定行业的分析,例如电商、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属性强的行业,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供分析。但是对很多传统行业而言,要么没数据,要么很难收集数据,你怎么分析?3)市场调查数据调研数据也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局限在于样本太小、成本又太高。只要涉及到抽样,都会有样本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反推可能过于夸张,而且还有幸存者偏差。国家统计局也会做抽样,但是样本相比全国的企业简直是九牛一毛。如果做全量统计,除了公安机关民政机关,就是运营商和微信有这个能力了(三大运营商用户智能机设备数超过14亿,微信用户数接近12亿),但是微信采集不到其他APP的数据,三大运营商采集不到没有智能机的人群的数据。这都是客观局限。4)企业主动发布数据上市公司的财报、公告等信息一般可以从官网的投资者关系这一栏找到,同时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对于新手了解一个行业非常有用,会有一些章节详细介绍上市公司从诞生到上市的情况,包括业务情况和运作方式,并将公司所在行业进行一次梳理。招股书、财报这类数据,虽然存在粉饰的嫌疑,但总体来说也是比较真实的,但是也有两个问题:一、数量太少、频率太低,毕竟你不能逼着企业发布数据啊。二、对于广大非上市公司,你怎么分析?估计只能猜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渠道的数据,但除非能够相互印证,一般都不能直接使用。3. 数据不准确怎么办?既然能获取的数据存在这么多问题,那应该怎么用呢?如果数据不准要怎么办?首先,不要迷信行研的数据。严格来说,行研数据肯定不准,也没办法准,如果你的内部数据和行研数据对不上,也很正常,相信你的内部数据,不要强行说服自己。但是商业数据通常很难获取,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数据,即使是通过私人关系从对方内部拿到的数据也是天差地别,无法甄别。因此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购买是最常用的做法。除此之外,从对方网站爬数据,通过搜索引擎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公司高管的采访视频、投资人对公司的评价等等方式也是常用的手段。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把以上方式收集到的数据综合在一起看却是最接近真相的数据。行研真正的价值,不是具体数字,而是分析师对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判断。好的分析师能够结合其他的数据和信息,看到数据背后隐含的商业行为和价值,这才是真正做战略分析的意义所在。所以行研的参考意义大于实战价值,如果内部数据都分析不出来问题,行业分析更是只能作为参考,更多的时候是给投资人画饼的时候的背书。更关键的是,逻辑有时候比数据更重要。不管你通过数据分析出了多少结论,最后都要输出并且说服别人。这就需要你有讲故事的能力。说服力强的故事通常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因果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成立的。这个过程并不比数据收集分析简单,或者说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你的读者(不管是同事、老板、还是客户)可能很难质疑你的数据,所以会更加注意你的逻辑是否合理和严密。思考的逻辑可以是树状的,但是沟通的逻辑最好是线性的,表达和汇报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重点,对于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说起来又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4. 常用工具推荐下面推荐一些常用的找数据的工具和网站,供大家参考:官方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数据:各大行业协会官方网站咨询公司报告:MBB、罗兰贝格、德勤、普华永道、尼尔森、IBM等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CAICT中国信通院、 CNNIC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阿里研究院、企鹅智酷、360研究报告、 199IT、 TalkingData、QuestMobile、前瞻网、乐晴智库、友盟、艺恩、艾瑞、艾媒、易观、亿欧、极光等二级市场研报:WIND万得金融终端、迈博汇金(慧博)、Bloomberg(彭博)等上市公司财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美国SEC、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页、巨潮网、证券星等创投媒体:36 氪、虎嗅、猎云、亿邦、新浪科技等财经媒体:华尔街见闻、财新网、FT、新浪财经等垂直领域研究与资讯:微信公众号、知乎机构号等宝藏工具:B站,包括但不限于知识区的财经频道,科普频道,社科频道等个人推荐的行研报告查询平台:发现报告 https://www.fxbaogao.com/并购家 http://ipoipo.cn/作者:胖小丁 知名咨询公司管理咨询pointer,头部互联网战略分析师和策略分析师。

其俱是也

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研究及趋势分析报告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达到百万亿级。随着中国实体经济恢复向好,金融活动将会更加活跃,商票融资方式逐步多样化,为电子商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09年以来,中国电子商票行业迅速发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底,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共接入法人机构2884家,会员2913家,系统参与者101622家。(《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研究及趋势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198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商业汇票行业界定和分类1、行业基本概念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一般有三个当事人,即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1)出票人工商企业需要使用商业汇票时,可成为出票人。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的主要区别是: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银行,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是工商企业。(2)收款人是商业汇票上实际载明的收取汇票金额的人。其有以下情况:A、如果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务人,收款人应当是其相对债权人;该债权人收到票据后,向与出票人有资金关系的其他工商企业或银行提示承兑,该债权人即可凭票据在规定日期收取款项。B、如果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权人,那么出票人应当是收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票人作为债权人向其相对债务人签发汇票,再由该债务人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资金)后,再将汇票还给出票人;原出票人可在规定日期持票通过银行收取债务人的票面金额。(3)付款人即对商业汇票金额实际付款的人。其有以下情况:A、在出票人是债务人时,其相对债权人成为票据收款人,相对债权人可持票向出票人的开户银行提示承兑,由该银行从出票人的银行存款中代为付款,出票人是实际付款人;或者根据与出票人的约定,该债权人向与出票人有资金关系的其他工商企业提示承兑,该工商企业向该债权人付款并成为实际付款人;B、在出票人是债权人时,其相对债务人收到票据后,可持票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的资金,由该银行从该债务人的银行存款中向出票人代为付款,该债务人是实际付款人。 2、行业分类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主要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1)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票据。商业汇票的付款人为承兑人。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2)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并由其开户银行承兑的票据。每张票面金额最高为1000万元(含)。银行承兑汇票按票面金额向承兑申请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不足10元的按10元计。承兑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承兑申请人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未付款的,按规定计收逾期罚息。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B、与承兑银行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C、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及其增值税发票;D、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良好的结算记录和结算信誉;E、与银行信贷关系良好,无贷款逾期记录;F、能提供相应的担保,或按要求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5、应用领域商业汇票可以背书转让,是一种信用性票据。票据一般适用于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有延期付款需求的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医疗卫生、机关学校等单位,特别是商品价格较高,交易金额较大的民营企业之间使用这种票据比较普遍。钢铁、汽车、石油、家电、医药行业交易票据使用量相当大。目前,在钢铁、汽车、石油、家电、医药等行业,商业汇票结算使用量在80%以上。大宗商品贸易中使用票据最多,煤炭、钢材、合金、水泥等等市场上都大量采用票据支付手段,主要是涉及金额大,可充分使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活动发展。在交易计价中,不同期限票据相应商品的价格折扣不同,可将票据对应贴息充分考虑进商品的价格内。此外,钢铁经销商、汽车经销商、成品油经销商、医药经销商对银行需求的主要融资工具就是票据。这些行业票据使用多年,各交易主体对票据较为熟悉。公路、航空、大学、医院、铁路、报纸、电力这些行业属于使用票据的新贵,这些年票据使用量逐年上升。这些客户使用票据得益于银行大力营销,多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竞争考虑才取得的票据营销结果。这些客户是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主要客户群体。普遍实力较强、履约能力较好,因此,这些客户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在市场接受承兑较好。 第一章: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发展环境分析 1.1 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PEST分析1.1.1 政治和法律环境(1)2019年中国商业汇票政策环境:行业法规中国商业汇票行业的运行以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和2016年发布的《票据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随着商业汇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行业内出现套利乱象,2019年银行业对商业汇票行业监管趋于严格。2019年监管层对票据市场影响的着力点主要在票据“供给端”,力在引导票据业务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票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3)社会融资规模2020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继续扩大,2月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较1月大幅减少近75%,而该数据在3月却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了51.8亿元,并在上半年的剩余时段逐渐趋于稳定。8月新增信贷1.28万亿,同比多增700亿,基本符合季节性特征;信贷余额增速13%,已经连续3个月走平或回落,显示了信贷延续收紧、货币政策边际收敛。从信贷结构上看,8月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8月新增居民短贷2844亿,创过去5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对应8月消费同比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居民端短贷连续第六个月实现同比多增,与居民消费持续好转相一致;居民中长期贷款5571亿,虽然低于7月值,但连续三个月同比多增超过1000亿,反映了房地产销售的持续向好。企业端,中长期贷款当月净增7252亿元,继续明显好于企业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显示了基建、房地产投资持续向好,对贷款的需求旺盛。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目前,使用票据融资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六成。票据在解决账款拖欠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随着票据融资便利性提高、融资成本降低,票据流转加快,大量企业通过签发和转让票据解决账款拖欠和资金周转问题。据统计,已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中,中小微企业的比重为62%。(4)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在技术创新的政策驱动下,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呈明显上升态势。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总值317109亿元,同比增长5.3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为电子商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1.1.3 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2)企业借贷情况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9年中国企业盈利恶化、融资环境趋紧,资产负债率上升十分显著,实体经济杠杆率较高。从资产端来看,企业应收账款涨幅趋快,企业货币周转速度趋缓,现金流断裂风险增大。数据显示, 2019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7.4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分地区来看, 2019年末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15306亿元,升幅同比回落2.9%,中部地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33965亿元,升幅同比回落5.8%,西部地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24749亿元,升幅同比回落7.7%。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19年尽管升幅下降,但是应收款金额仍较庞大。若应收账款票据化,应收账款应走票据化之路,将发挥票据支付,融资等功能。企业可以类似较低的票据贴现成本获得资金,又能加快资金周转率提升经营利润,深化票据融资功能,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极大提高融资效率。 1.3 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生命周期分析(2)产业周期中国的商业汇票产业到目前为止总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99年起步的探索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加速生产和流通,票据作为商业信用的载体获得新生,成为九十年代解决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主要工具,故而该阶段的特征是票据业务呈自然发展状态,承兑业务发展较快,贴现业务相对较少,票据交易极为不活跃。第二阶段是2000—2015年的迅猛增长阶段。2015年票据市场累计贴现量达到102.1万亿元,较1999年增长40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5.61%;累计承兑量22.4万亿元,较1999增长44倍,年均增长率26.71%。这一阶段,经济繁荣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票源增加,票据作为重要的信贷资产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重视,票据的多重功能迎合了中小银行的需求。因此,票据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承兑业务增速高于宏观经济增长,票据资产交易属性更加明显,流通周转速度加快。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规范稳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金融去杠杆和监管强化逐步得到推进和深化,票据市场前期高速增长所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票据业务开始回归本源,资金内循环和嵌套减少,业务链条缩短,监管套利叫停,业务开展更趋规范和稳健,总体行业趋势向好,交易规模出现萎缩。(1)票据行业业务增长性2019年全年中国票据业务总量达13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从承兑业务来看,2019年签发承兑2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5%;企业背书4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86%;从贴现业务来看,全年累计票据贴现12.46万亿元,同比增长25.33%,全市场贴现未到期金额为8.0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万亿元,增长22.55%。;从票据交易来看,票据交易50.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01%。2020年上半年,在全力抗击新冠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票据市场落实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求,快速地扩大票据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实体企业的导向更加突出。上半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7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6%。其中,签发承兑11.68万亿元,增长16.58%;背书22.81万亿元,增长2.5%;贴现7.86万亿元,增长24.23%;交易34.83万亿元,增长28.0%。 第二章: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发展概况 2.1 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综述2.1.1 商业汇票行业产品结构(1)票据承兑市场票据承兑是指票据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支付票载金额的行为,是汇票特有的票据行为,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汇票付款人的票据责任。承兑的本质是经营信用,由出票人通过申请银行开具由银行或者企业自身承兑后的商业汇票给收款人。在承兑的过程中商业承兑汇票基于企业自身经营和信用状况的好坏,而银行承兑汇票实现了商业信用增信为银行信用。票据承兑市场是票据市场的一级市场(即发行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票据作为一种信用凭证诞生,实现融资的功能。(4)票据再贴现市场票据再贴现是指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国人民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票据再贴现市场是票据市场的三级市场。 2.1.2 2020年商业汇票行业运行特点(1)市场利率2020年上半年,中国票据市场利率先降后升,政策传导效率较高。一是交易端利率同比下行、环比回升。6月份,票据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56%,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98%,较上年同期皆有下降。二是贴现端利率同步变化。6月份,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83%,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下降80和41个基点,较同期LPR(一年期)低102个基点,较好实现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目标。7-8月份,受人民银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政策影响,在货币市场利率整体走高的情况下,票据利率延续前期的上升势头。8 月,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 3.03%,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 2.72%,较上月均上升 8 个基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 2.18%,较上月上升 14 个基点。 2.3 2019-2020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企业分析2.3.1 2019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企业数量区域结构票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常用的金融工具,其规模的大小能够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2019年中国华东和华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用票量增长较快,其票据签发及背书量合计市场占比达到60.77%。2020年第一季度(Q1),东部地区的票据签发及分布比例最高,达到66.56%,中部及西部地区则都占据一成左右的业务量。2.3.2 2019年中国商业汇票行业企业数量规模结构2020年,中小微企业市场占比高位回落,票据已经成为解决民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工具。2020年3月末,出票人为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的票据承兑余额分别为 3.98、2.91 和 6.53 万亿元,占承兑余额比例为 29.68%、21.67%和 48.65%,同比分别上升 0.06、下降 0.71 和上升 0.64 个百分点。从贴现看,3 月末贴现申请人为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的贴现余额分别为 1.69、1.60 和 5.82 万亿元,占贴现余额比例为 18.6%、17.56%和 63.84%,同比分别上升 2.4、1.67 和下降 4.07 个百分点。 第三章:2020年中国电子商票发展阶段及环境分析 3.1 中国电子商票行业衍变历程中国的商业汇票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起步也比较晚,在改革开放后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的模式,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人行开始试办再贴现业务。3.3 2019-2020年电子商票发展产业环境3.3.1 票据市场规模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商票承兑、贴现、转贴现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促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385号)出台以后,商票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也逐步开展起来。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票据市场在经历去杠杆和脱虚向实后,各类业务取得明显增长。2019年的全年业务总量达13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上半年业务量也达到77.81万亿元,预计今年全年的票据业务量将超过2019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达到百万亿级。随着中国实体经济恢复向好,金融活动将会更加活跃,加上社会接受度持续扩大,企业的开票需求会不断增加,商票发展前景巨大,特别是电子商票的发展持续向好。3.3.2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DCS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简称ECDS,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电子商票的出票、承兑、背书、保证、提示付款和追索等业务,必须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办理。第四章:2019-2020年中国电子商票发展驱动因素分析2009年以来,中国电子商票行业迅速发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底,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共接入法人机构2884家,会员2913家,系统参与者101622家。随着电子商票行业的运营模式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市场探索出了顺应市场发展的新路径,丰富了电子商票的市场主体和产品。当前,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和技术迭代四个方面。4.2 2020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调查分析4.2.1 市场需求发展电子票据尤其是电子商票是货币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商业汇票具有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的综合功能,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作为应收、应付款工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进一步普及电票账户,推广电票直接支付功能,从而实现零成本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GDP健康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呈递增的趋势,2020年1-7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类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余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风险依然存在,流动性风险有增加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引导企业广泛运用电子商票作为应收应付款工具,盘活企业应收账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成为企业出路之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接受商票作为销售回款凭证的意愿增加,开始对商票作为商业信用载体的工具认识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通过借助自己的应付商票去构建自己的商业信用体系。在宏观经济复杂的背景下,截止2019年半年度的应付商票余额已经超过过去历年年度余额。根据目前经济下行形势,上市公司在银行取得的授信额度减少,导致信贷或银票的承兑额度也在减少。以及随着供应链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供应链层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需要盘活。此外,商票这一结算工具,可以作为更有力的确权工具,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践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在票据融资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企业票据融资的意愿增强。相对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同时,再贴现政策加大信贷结构的引导优化,票据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4.2.2 商票交易二级市场票据市场是票据进行交易的场所,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一级市场主要完成票据的签发、贴现业务,为二级市场提供基础票源;二级市场是票据或票据衍生品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转贴现、再贴现等交易的场所。因而,电子商票交易市场也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由于电子商票流通性比纸质商票好,因而有利于激发二级市场的活力。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一级票据市场增加了社会企业的融资通道和融资总量,二级票据市场较低企业贴现成本,二者推动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近一步普及,纸票商票和电子商票加速融合,票据市场将会迸发出新活力,有力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和资金市场的发展。第五章:2019-2020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核心数据分析5.1 中国电子商票市场规模及发展潜力数据分析自2009年上线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来,中国电子商票交易实现了快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当前的经济更加繁荣,企业开票贴票需求增加;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动商票融资发展;国际贸易摩擦趋缓,国际经济环境持续向好。内外发展环境共同推动下,加上金融科技技术迭代升级,中国电子商票市场迎来了繁荣发展时代。5.1.1 中国电子商票市场规模数据分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作为电子支付在票据业务中的应用方式整体增长较快,自2009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开始,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量共计为102.60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61%。(注:2013年以前,统计业务仅包括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出票和承兑业务,2013年统计口径变化,增加贴现和转贴现业务;2017年统计口径再次发生变化,统计业务增加质押式回购业务)从电子商票出票总金额增速来看,2011-2019年,增速出现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增速高达100%,2012-2013年分别降至74.07%、69.15%,到了2014年回升至96.86%,随后除了2015年,几乎一路下降,但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速水平。 5.2.1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电子商票舆情监测数据2020年的新冠状疫情抑制了人们短期的线下需求,对行业形成的只是了短期冲击。但从行业企业来看,特别是餐饮、影院、线下培训等线下场景消费型的中小企业,疫情期间企业收入和现金流被迫中断,然而租金等刚性成本持续产生,这种短期经营困难可能直接导致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中小企业呼吁政府出台政策,减免房租,减少税费,增加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倾斜性支持,实际增加企业低息贷款,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这次的难关。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控系统显示,经过疫情较为艰难的第一季度后,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稳步推进,复工复产的脚步也在加快,因而4-5月份企业票据活动开始回升,到了2020年6月到9月中旬,除了6月28日央行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引起短暂的网络关注外,全国对电子商票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网络热度。虽然热度较低,但是电子商票作为企业商业信用贷款的一种模式,其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交易等票据业务与供应链金融密切相关,因而拥有票据业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会密切关注电子商票行业动态。 5.2.2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结构数据随着疫情对中国影响的逐渐减弱,中国商票业务量明显增长,2020年7月达到76107.66亿元。其中,商票转贴现业务33119.09亿元,资金占比最高,但同比下降最多,降幅达到16.43%;回购业务18804.77亿元,同比增长最高,增幅58.65%。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7日,2月中国商票日均承兑发生额(剔除春节假期)是467亿元,日均贴现额(剔除春节假期)333亿元,最高日贴现额是617亿元;而今年1月的日均承兑发生额是824亿元,日均贴现额是544亿元,最高日贴现额达1108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疫情爆发和开工率较低的影响,商票业务量大幅下降。但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和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有序复工复产,商票业务也逐渐恢复至上年日常水平。 第六章:2020年中国电子商票用户及潜在用户调查数据分析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20年3月19-23日,针对中国电子商票用户使用情况、用户体验及潜在用户使用意向等进行问卷调研。回收的调研数据删除排出题及前后回答矛盾等数据后,合集有效调研样本325个。6.1 中国受访者对电子商票了解程度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效率性和安全性,使传统票据的支付功能得以了充分发挥,同时还使票据的融资功能大大加强,使商事主体获得短期小额融资更加便捷。电子商业汇票的使用,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如第三方电子商票交易平台,在线撮合买方和卖方,降低了企业商票融资的时间成本。商业汇票的社会普及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电子化的商业汇票,企业对其安全性等问题仍有顾虑,研究商业用户汇票用户的行为有利于了解用户需求,方便商票交易平台和商票市场金融机构、商业信用机构等主体有针对性地运营产品,从而进一步推进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了解电子商业汇票的主要是通过银行客户介绍和商业合作伙伴介绍,占比分别达到25.30%和19.95%。其他渠道如商业媒体介绍、客户介绍、商票中介介绍、公司其他业务线介绍也在慢慢发展,占比在10%左右。银行渠道仍是企业了解商票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因为银行是商业汇票承兑的重要主体,掌握更完整、权威的商票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汇票主要是对企业端的金融产品,相关的信息也只是在内行人士中传播,普及性的专业商票资讯相对较少。此外,通过人际关系了解电子商票信息也是主要渠道,占比总和远远超过了银行渠道。这说明,目前市场上缺乏一个正式的、专业的电子商票信息披露渠道。票据中介也是票据经纪,具体业务主要集中在票据直贴这一环节,由票据经纪公司根据地区,银行,票面金额和期限等因素,为有融资需求的持票客户提供贴现利率报价,促使成交,收取佣金。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有利于活跃票据市场,并对加快票据融资,降低贴现成本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6.2 中国受访者的电子商票使用场景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主要使用电子商业汇票进行产品采购和支付,占比分别为41.33%和37.33%;商票融资的占比较低,仅为7.11%。商票的支付功能相对突出,因为其可以作为信用货币在实体企业间流转,提高实体企业的经济效益、盘活存量资产。但随着中国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电子商业汇票作为新型金融工具在市场经济中亦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融资功能,商业汇票的流通性和远期性为电子商业汇票的融资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商票融资主要模式有小额贷款公司商票质押贷款模式、担保公司票据收票收益权买断模式、保理公司债权转让模式和P2P平台商票质押模式四种。 第七章:2020年中国第三方电子商票服务平台案例分析 7.1 同城票据网经营情况分析7.1.1 交易平台简介(1)平台基本信息分析同城票据网是江苏银承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一家第三方票据服务平台,成立于2012年7月,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供应链承兑服务平台。同城票据网业务重点是帮助企业客户、银行及票据服务商匹配合适的票据市场渠道,撮合持票方和资金方达成交易,而平台本身并不直接参与交易。据全国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江苏银承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诉讼裁判相关历史,说明该企业经营信誉良好。(2)股权结构信息同城票据网共有3位发起人,均为自然人股东,其中认缴出资金额最大的是兼任江苏银承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的曹石金,其出资比例为80.0%。基于同城票据网为创新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做出的重要贡献,曹金石于201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创大会上荣获全球科技创新奖。7.1.5 平台竞争力分析同城票据网属于早期进入相关市场,运营团队是由资深的金融票据和互联网领域人士组成,创始人团队也均拥有十余年的行业经验,团队层面,同城票据网具有更丰富的从业经验。在资源支持层面,同城票据网经历了2次行业内规模较大的融资以及入选2019年南京江北新区科技服务机构名单,使得平台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具有可靠的条件保障。在产品层面,同城票据网交易平台的搭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拥有处理和匹配海量数据的能力,不仅能提高机构交易效率和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还能大大提高票据融资管理服务的安全性,满足了市场对票据流转相关业务的要求。在企业创新能力层面,同城票据网持续发力,到2019年累计公开的知识产权数量达到41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均在2019年通过审查并公开。第八章:2020-2021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8.1 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挑战分析8.1.1商业承兑汇票相关法律案件统计电票时代虽然省去了许多纸质商票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商票的流转效率,但是在商票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买卖合同纠纷、票据纠纷、票据追索权等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行为依然存在。数据显示,2014-2019年期间,中国电子商票相关判决书数量持续增加,其中2019年,基层法院电子商票相关判决书达到1196份,比上一年同期翻一倍多。截至2020年9月23日,基层法院电子商票相关判决书367份,其中纠纷点主要是票据的追索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电子票据的普及以及电子商票交易平台的发展,电子商票的市场接受度更高,市场发展更加活跃,进入者不断增加,因而在交易过程中不可以避免出现票据纠纷等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而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市场监管持续收紧,原来游走来法律边缘的行为被纳入法律规范中,因而相关的民事违法案件和刑事违法案件数量增加。从电子商票相关判决书执行法院所在地来看,华东、华南、西南、华北等地比重较高,华中、西北和东北等地比例较小。具体来看,华东地区占比35%,判决书总数418份,其中江苏190份,浙江73份,上海52份,山东58份,安徽45份;其次为华南地区,占比23%,判决书总数274份,其中广东252份,福建9份,广西8份,海南5份;西南地区比重为18%,判决书总数220份,其中重庆167份,四川43份,云南7份,贵州3份;华北地区占比14%,判决书总数161份,其中北京68份,天津41份,河北40份,山西9份,内蒙古3份;华中地区占比6%,判决书总数69份,河南28份,湖北16份,湖南14份,江西11份;西北地区占比3%,判决书总数39份,其中陕西32份,新疆5份,宁夏、青海各1份;东北地区比重最小,判决书总数16份,其中辽宁12份,吉林和黑龙江各2份。8.2 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8.2.1 中国电子商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企业票据融资占短期融资的比重较高,中小企业成为主要需求方近几年来,票据融资在企业短期融资中的比例均处于25%~30%之间。2009~2016年,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从10.3万亿增长到18.1万亿,未到期余额从4.1万亿增长到9万亿,交易量从23.2万亿增长到84.5万亿,其中2015年的票据交易量更是突破100万亿,票据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重要的金融资产配置标的。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电子商票行业研究及趋势分析报告》。

河野

重磅: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完整版)

MobData分析师认为,无论是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刘强东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张近东的“智慧零售”,归根到底,是对传统零售的重塑变革,本质在于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与贯通,最终目的在于带来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和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中国3G| @中国好4G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作者@中国好4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中国3G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微信公号:china_3g回复 “目录”查文章编号回复相应数字看对应文章新浪百万名博@中国好4G坚持做有态度的原创订阅号

观于大山

中国数字中台行业研究报告

随着互联网头部企业从集团层面推动以搭建中台为目标的组织架构变革,数字中台的社会关注度迅速上升。当前,中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相关概念的定义、实际的价值、建设的要求等问题的认知还不统一;但随着市场关注度日益提升、企业实践逐步落地,市场对数字中台的认知开始聚敛。本报告从数字中台的概念和本质出发,梳理数字中台的发展逻辑,分析数字中台的发展现状和行业应用,判断行业发展的未来和机会,并针对数字中台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策略性建议。公众号【互联互通社区】,回复【中国数字中台行业研究报告】获取全部内容

体认

600315上海家化研究报告——行业分析

本研究报告共分三部分,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公司估值。第一章 行业发展分析一、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1、行业上游行业分析日化行业上游是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皂粒、油脂、表面活性剂、营养药物添加剂、溶剂、包装物、塑料。直接材料跟随原油价格波动,包装物及塑料价格基本稳定。2、行业下游行业分析线下渠道主要有商超、百货、化妆品专营店、母婴店等;线上渠道包括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小红书等国内知名大型购物网站及美妆平台。二、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一)行业发展历程日用化工行业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速、最早对外放开的行业之一,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化行业。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日化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国际巨头的强势进入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行业发展初期,外资日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以“美加净”、“熊猫”、“小护士”、“大宝”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在各自细分行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相对外资品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日化巨头出于竞争因素等考虑,凭借强大的品牌、渠道、资金优势,相继将这些民族品牌收购纳入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本土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本土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过艰难成长,在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并在细分行业中完成了初步积累。2000年以来,以“立白”、“纳爱斯”、“拉芳”、“六神”、“蒂花之秀”、“霸王”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大部分民族日化品牌与外资品牌处于正面竞争状态,其中在部分细分品类上民族品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如“六神”、“立白”、“纳爱斯”等。(二)行业格局和趋势1、行业发展趋势根据欧睿、中怡康、尼尔森等第三方研究公司的预测和统计,中国日化行业整体发展呈现新常态:整体市场的增速将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中国日化市场整体增速:2012-2017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7.7%2017-2022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8.2%其中护肤品2012-2017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8.0%2017-2022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8.0%彩妆2012-2017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13.7%2017-2022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13.3%洗浴产品2012-2017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4.9%2017-2022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5.2%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0%,其中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2.6%(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据 Euromonitor 预测,中国化妆品行业 2018-2023 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 8.6%,预计 2023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211亿元。2、机遇与挑战分析机遇:(a)中国日化市场规模巨大且仍在不断增长,人均日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b)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消费者依据消费习惯追求品牌和性价比,愿意在美丽健康、品质生活等领域增加消费,愿意为健康、安全、专业的品质和认可的价值及不同的品牌买单;(c)多元化诉求为小众市场崛起提供机遇,品牌纷纷把握消费场合、人群和产品功能等细分领域机会丰富产品线;(d)新品类及新销售渠道的开拓,将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挑战:(a)居民消费增速继续放缓;(b)传统销售渠道形势严峻,如商超和传统百货渠道增长乏力;(c)欧美和日本品牌对高端市场的影响显著;(d)天猫新锐品牌迅速成长;(三)未来三年的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日化行业2017-2022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8.2%,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可达到5352亿元。其中护肤品年均8.0%,彩妆13.3%,洗浴用品5.2%。新常态下的中国日化行业各销售渠道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百货(护肤)2018 年增速为 13.3%,增长引擎主要为高端化产品;2018 年,个人洗护品在大卖场增长 1.2%,在超市渠道增长 5.8%;护肤品在大卖场渠道下降 3.2%,护肤品在超市渠道增长 2.1%;新兴渠道如化妆品专营店、电商取得较快增速:护肤品在化妆品专营店同比增长 23.6%,BTC 电商渠道的美妆、母婴、个护、家居清洁市场整体增速为 43.9%。(注:数据分别来源于中怡康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北京维恩咨询有限公司)。三、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近三十年,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行业内企业生产模式向自动化生产过渡,各类生产卫生标准逐步确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被运用到生产过程中;但植物原料功效研究、提取与应用、产品配方与消费者适用性研究、乳化技术改进等方面仍是企业投入的重点。具体到各家公司,技术层面没有明显差距,也未形成技术优势。四、行业竞争格局1、日化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而且前四名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有逐年降低趋势。2017年日化行业前四大企业的销售金额总和占全国销售金额的24.2%,前八大企业的销售金额总和占全国销售金额的34.1%。全国日化企业前四名企业和前八名企业的销售占比(%)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前 4 名 27.0 26.4 25.7 25.1 24.1 24.2前 8 名 33.8 34.0 33.7 33.8 33.5 34.1备注:数据来源 Euromonitor BPC in China 2017,该数据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行业竞争集中度。2、上海家化所处的市场竞争地位如何,市占率和排名。公司旗下各大品牌,包括六神、佰草集、美加净、高夫、启初均是其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根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数据(2018年底):六神品牌在多个品类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且市场份额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六神是花露水品类的绝对市场领导者,2018 年市场金额份额为74.8%,同比增加 0.2 个百分点;六神是沐浴露品类唯一进入前五的国产品牌,2018 年市场金额份额为 6.4%,位列第四位;六神是香皂品类唯一进入前三的国产品牌,2018 年市场份额为 4.3%。根据中怡康市场研究公司数据,佰草集品牌在 2018 年护肤百货渠道主要品牌市场份额排名第12 位,市场份额为 2.5%。根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数据,美加净品牌是大众手霜品类的领导者,2018年市场金额份额达到 12.8%,位居第一。根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数据,高夫品牌是男性护肤市场的领导者,在面霜品类占据第 4 位,2018 年市场份额为 7.0%。根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数据,公司的新兴品牌启初已在婴儿护肤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分别在婴儿面霜和婴儿沐浴露中均占据第 2 位,2018 年市场份额分别为 13.6%和 6.6%,分别增长 2.0 个百分点和 1.9 个百分点。(注:线下零售渠道:指尼尔森公司对其数据统计渠道范围的定义,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超市、便利店、食杂店、日用品商店、化妆品商店、饮料雪糕专卖店,不包括百货及线上零售渠道。)2019年上海家化未公布具体品牌的市场份额,仅有一句话:“根据 Euromonitor (Company Share NBO)统计,2018年公司在国内化妆品市场的份额为 1.9%。”这应该是整体日化行业的份额。3、日化产品外资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客群偏好差异:①客群差异主要来源于外资大牌的品牌定位与进口税费决定的与国货的价格“鸿沟”;②基于收入水平分析,估算中国80%以上人群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大部分人群难以从大众护肤品升级至国际大牌;③三四线市场人群消费习惯与一二线市场人群差异度决定外资无法全面下沉。网友评论:国产化妆品目前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城镇人口消费能力高,但好像只消费最顶尖的品牌,如雅斯兰黛、兰蔻等等;农村人口消费水平低,日化产品不消费或者就消费特别便宜的,比如大宝、隆力奇一类;中间层消费人口较少,上海日化的产品目前看来几乎是属于中间系列,高端还没能培养起来,低端又低不下去。国货借力新生代对“国风”偏爱,不迷信外资以及顺应差异化细分品类趋势另辟蹊径,迎来突破契机。五、行业政策环境1、关于行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无明确行业规划,完全自由竞争。2、行业政策规范:日用化工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基本的规范及质量要求、行业标准即可;生产过程有环保要求。非国家鼓励发展行业,也非国家限制发展行业。行业黑天鹅事件主要是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生产过程污染事件。小结:是不是个好行业?——行业整体评价介于合格与良好间。1、国家政策:不鼓励,不限制;2、市场空间:大,整体行业规模4000亿+;3、利润率:高毛利行业,行业前五平均毛利率50%+;高费用率,净利率、ROE各家公司具体情况不一。4、是否垄断:否,战国时期;5、议价能力:面对消费者有较强议价能力;6、行业资产属性:生产工艺较简单,偏向轻资产。利益披露:作者不持有日化类股票,未来五个交易日无买卖计划。风险披露:本研究报告是个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与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交流和参考。

柏瞳

《2018手游行业研究报告》解读:活下去,你就赢了

继连续3年成为全球游戏收入第一大国之后,2018年,中国游戏市场在蓬勃发展之中,受游戏版号审批受限、网络游戏内容审核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新血供应不足、资本投入寥寥,游戏市场普遍陷入了找量难、找钱难、找人难的“三难”局面,最强“冷空气”无疑来袭。首当其冲的,就是近三年以来以黑马姿态异军突起的移动游戏产业:据11月28日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手游行业年度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10月最后一周,中国手游用户规模为5.27亿,从2月份峰值的6.13亿骤降14%;国内31家市值破亿级别的游戏公司,超过9成受到游戏业务下滑所带来的影响,Q3财报均出现下跌,就连腾讯的网络游戏收入也同比下降了4%。领跑黑马供血不足:想过冬的小玩家,想洗牌的大玩家要知道,在亚洲市场,仅在去年,移动游戏的产值就达到了360亿美元,今年更是预计突破384亿,而主机游戏过去两年的产值一共加起来也只有3.8亿美元,可以说移动游戏占据了整个游戏市场的四分之三江山。继2016年全球游戏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移动游戏一直作为领跑游戏产业的黑马,其暂缓蛰伏对于整个游戏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继2018年春节顶峰之后,手游用户规模就开始了连续8个月的下跌,仅在今年暑假期间(8月)出现了小幅度的提升,此后即使手游市场连续推出《梦幻模拟战》、《我叫MT4》、《流星蝴蝶剑》等手游新作,也难以逆转下降趋势。同时,DAU(日活跃数量)、渗透率、和月均DAU等关键市场指标,均出现了明显下滑。除此之外,受版权限制影响,手游市场新血不足,更是悬在众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少部分厂商尚有“存粮”,但相信在版号暂停审批前,中国广电虽然审批了1872款手游,随着寒冬的延长,也支撑不了多久了。“新”游暂不可期,“新”市场成为渡冬突破口。换个思维就是,国内“旧”游对于国外玩家来说,就是一个“新”游,于是一场为了渡冬的游戏出海行动在2018年掀起。而各个国内玩家已经熟悉的手游,在不同的异国他乡,无疑找到了自己新的舞台。韩国市场,《阴阳师》、《少女前线》独领风骚,前者上线三天就跻身App Store畅销榜前三,后者更是成为首个登上韩国iOS 畅销榜单的国产游戏;日本市场,《碧蓝航线》、《奇迹暖暖》开辟国产“二次元”领域,上线后均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营收就过亿美元;北美市场,《王国纪元》连续三周美国iOS收入榜Top 20,发布两年半的累计收入超过57亿元;《绝地求生》手游国际版《PUBG Mobile》虽然近期由于《堡垒之夜》的影响稍显疲软,却依然是在国际上表现最为惊艳的国产手游之一……不难发现,一般能跨领域、跨文化啃下国外手游市场的手游,无疑都是经验实力雄厚的诸如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因为除了游戏本身的品质及玩法,超强的宣发手段,也是决定国产手游是否能够闯入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毕竟那些运用在国内玩家身上多年、早已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引流方式,对于国外玩家群体来说,无疑是新鲜且难以抗拒的。而这背后,无疑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成熟的团队支持的。而贸然拿着新作投入海外市场的中小玩家,无疑是在国内市场碰壁之后的走投无路。毕竟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冲杀出来了的,而倒在半路上的向来是不引人关注的。源于手游在海外市场的源源不断输血,因此,能不能度过寒冬的问题,还是中小玩家所需思考的问题;而对于手游巨头来说,所想的,或许更多的,是在冬日之后的洗牌之中,是如何进一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毕竟,娱乐、亦或者是游戏,是全球市场永恒的需求,蛋糕总会越做越大。玩腻的老游戏:喜新厌旧的手游市场今年7月,陪伴了我们6年岁月的《QQ宠物》正式宣布下线,成为我们的童年回忆,也正是验证了一句话“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而在竞争激烈、新作层出不穷的手游市场来说,一款手游的生命周期,往往仅为6-12个月。根据极光大数据的报告,截至今年10月,渗透率前五的手游之中,除了《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是今年推出的新游,占据头排的都是发布时间超过3年的老游戏,新血不足的现象愈发严峻,难以出现超越《欢乐斗地主》、《开心消消乐》等休闲益智棋牌游戏的、可以复制《王者荣耀》奇迹的下一个国民手游。一年之中,C位出道三年的《王者荣耀》市场渗透率,不可避免地从巅峰的25%,跌至现在的17.36%,虽然依然保住了第一的位置,但不管是对于腾讯来说,还是对于中国手游市场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没有哪个游戏能永远占据市场第一,厂商们所争夺的,无非是下一个第一是自家的新游。《刺激战场》已经经历了市场9个月的考验,虽表现优异,但想要接管《王者荣耀》的市场份额,无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腾讯如果不尽快推出超越《王者荣耀》的亮眼新游,这块蛋糕无疑会被无数奔涌而来的玩家们瓜分,这些玩家来自国内,同样也会来自国外。不管是8月上线的《堡垒之夜手机版》(腾讯国内代理),还是预备年底上线的《狂野飙车9:传奇》,或者是隔壁游戏界“霸主”任天堂已发布或预备发布的《精灵宝可梦》、《火焰纹章》、《动物之森》、《超级马里奥》以及近期的《塞尔达传说》、《马里奥赛车》,国内厂商看上了海外市场,海外厂商也无疑盯着中国手游市场这块肥肉。毕竟喜新厌旧,人之常情,最好玩的游戏,永远都是“下一个”,即使暂时不在国内发行的手游,遍布世界的海外中国玩家党们,也永远不吝于与自己的朋友分享最新最好玩的游戏。毕竟中国的手游玩家,已经玩了《王者荣耀》3年了。没有哪个游戏想成为回忆里“过时”的“经典”。毕竟与经典和情怀伴生的,往往都是过时和回忆,而不是市场和资本。层级森严:顶级厂商把控市场当然,流行可能会在将来成为经典,但在现在正当时,流行依然是流行,并且大多流行都只会诞生于厂商巨头:腾讯和网易。大多数玩家都在调侃,中国游戏公司只有三家:腾讯游戏、网易游戏、以及别的游戏。由此可见在中国短短十数年的游戏产业之中,早期崛起的互联网巨头,在游戏产业之中的重点地位和巨大优势。在极光大数据的报告之中,腾讯、网易在手游市场依然呈现碾压态势,横扫各大畅销手游TOP10,席卷了绝大多数手游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数款精心制作的手游之中,总有一款是为你量身定做、让你爱不释手。甚至于说,在凄风苦雨的手游市场之中,腾讯手游DAU虽然下降,但其市场占比却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手游用户率更是高达72%。可见蛋糕即使一时变小,腾讯也是依然拿着大的那块。不过相较于过去迷信于“XX出品,必属精品”大厂品牌效应的老玩家来说,中国00后的手游新玩家,所在意的点放在了更为本质的地方:这款游戏到底好不好玩。口碑成为一款游戏能否爆火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明星代言、宣发能力倒是不太被重视:即使是大厂,如果游戏不好玩,也可以原地暴毙;即使是“草台班子”,如果游戏够有意思,也有无数玩家蜂拥而来。可以说,2018年后的手游市场,的确迎来了最好、最慷慨也是最为挑剔的手游用户群体:95后和00后,兴趣多样、爱好广泛、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不迷信品牌和权威,乐意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慷慨解囊(00后手游玩家付费率高达85.2%)。因此,只要你足够有趣,“草台班子”们拥有无数机会和途径走进玩家的视线,甚至于说你是个半成品也可以,比如《太吾绘卷》。当然,除了随时应对可能抓住机会起飞的“草台班子”,大厂们也还有一个更为简单粗暴的途径,就是买下能做出好游戏的“草台班子”:比如众所周知的腾讯收购的拳头工作室以及蓝洞工作室,前者《英雄联盟》雄踞市场,后者《绝地求生》强势续命。毕竟有钱还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国内手游市场,至少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还是只有三家游戏公司。展望寒冬之后:除了过冬,还得备春耕如前文所说,对于小厂来说,过冬意味着存活,只有活到回暖之后,才能享受“最好的玩家们”所带来的巨额手游市场福利;而对于大厂来说,考验永远都不是过冬,而是过冬之后。因此,国内的游戏厂商们,除了过冬,还得备春耕。然而就现在的局势来说,市场的机会在哪里?一方面,25岁以下手游新用户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力,新的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需求,率先洞察者将抢占市场先机。每个年代都有所谓的“时代游戏”,从魔兽到星际,从dota到lol,时代游戏都是完全契合当时主流玩家群体的需求。最懂得、最能满足00后玩家需求的厂商,将最先打造出“时代游戏”,错过的人只能成为跟风者。而游戏市场奇妙的地方在于,以往的“时代游戏”,几乎都是由不是由当时的厂商巨头所研制出来的。另一方面,除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内用户下沉市场将成为下一个激烈战场。据极光数据展示,国内12%的手游用户集中于重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与网易游戏和腾讯游戏的手游用户主要分布区域完全一致。二三线城市成为中小厂商纷争地,广大三线以下城市成为被忽略的蓝海市场。“农村包围城市”或许成为中小玩家虎口夺食途径,前有拼多多通过下沉用户市场在淘宝京东等巨头围剿之后逆袭上市,中国游戏市场未必不能迎来“第四家公司”。无不存在机会的绝境,更何况中国手游这块明显闪烁着耀眼金色的市场。寒风之中,小公司凭借开春之后的美好憧憬苦苦支撑,大公司在竞对环伺的顶峰坐立不安,不管是流量还是月活、是技术还是创新,都是每一家公司所必须面临解决的问题,不过相信冻死裸泳者和投机者的寒冬过去之后,精良存留,中国手游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这个寒冬,只要活下去,你或许就赢了。

目如明星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智能硬件全文字数:7050字 精读时间:18分钟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254.7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无论是垂直领域的独角兽,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行业巨头,都希望从中分一杯羹,而两者之间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相互依存。在产品与技术周期相互交替的发展规律下,顺势而为才能把握市场机遇。1.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2.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商业模式及从业者洞察3.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未来趋势▌中国智能家居:概念界定行业概念立体,涉及范围广阔本报告的研究范畴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家电控制、环境监控、信息管理、影音娱乐等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对家居设备的集中管理,提供更具有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的家庭生活环境。智能家居不单指某一独立产品,而是指一个广泛的系统性产品概念。▌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历程硬件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竞相进场,入口争夺战日趋白热化早期的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尽管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大力推动,但一直是不瘟不火。直到2014年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Nest的事件引爆全球的智能家居产业,同年的美国CES上,三星和LG也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平台。在此背景下,智能家居的热度席卷至国内市场,除最早进入的一批家电企业外,消费电子、互联网公司以及运营商等产业链中的关联方也纷纷进场,或自研智能硬件,或布局生态平台。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和开放生态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亚马逊Echo的成功让国内市场开始聚焦智能音箱这一入口级产品,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入口争夺战的背后,是巨头公司对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的野心。▌中国智能家居:投融资情况融资集中在项目早期,投资逐渐回归理性在智能硬件领域中,智能家居的融资事件数量位居前列。2014年以来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等头部玩家动作不断,智能家居创业领域同样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创业企业正在成为行业内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从融资轮次的角度看,智能家居领域的融资事件有超过70%来自于天使轮和A轮,说明行业尚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市场寒冬的到来导致智能家居投资热度有所回落,资本已经逐渐回归理性。独角兽企业数量可观,已领先企业更受资本青睐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智能硬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6.5%。考虑到与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和文化娱乐等领域相比,智能硬件市场起步较晚,而独角兽数量相对比较可观。2018年上半年尽管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回落,但其中有9家企业获得亿元以上融资。这9家企业分别专注于智能家居的不同垂直领域,如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同时也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均是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领先企业。▌中美智能家居:发展情况对比美国居住环境更利于市场发展,中国智能家居场景仍需探索美国是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领先,行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基于美国以独栋房屋为主的居住环境,有线智能家居系统起步早且更加成熟,在有线向无线过渡的阶段中,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中国虽然在技术层面和美国有一定差距,但在应用领域的探索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在努力进行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尽管,中国市场目前行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出现智能家居的刚需场景,但基于人口量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分析上游元器件、中间件不断取得突破,下游渠道加速扩张通常所指的智能家居企业为智能家居品牌商,涵盖向最终用户提供终端产品、解决方案和设备管理控制平台的企业,底层除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服务作为管理控制平台的支撑外,还包括内容服务、生活服务等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以及通讯模块和智能控制器等中间件供应商。品牌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直接向C端用户销售终端产品,也可以面向房地产、家装公司等B端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图谱跨界玩家众多,竞争格局尚不明朗,各类型企业均有机会▌中国智能家居:商业模式硬件厂商以销售差价盈利,软件厂商通过流量和数据变现将智能家居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其中硬件对应于智能家居的应用层,软件对于智能家居的平台层、传输层和感知层。硬件产品的品牌方专注于产品侧的设计和制造,向终端用户提供的是智能家居的物理属性,通过销售硬件赚取差价实现盈利。针对智能家用产品的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和人工智能三项核心技术,技术供应商通常会提供其中的一项或多项能力。他们既可以选择直接通过向硬件厂商销售技术和服务变现,也可以选择以硬件产品连接到海量的终端用户,利用获取到的用户流量和数据,通过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数据服务进行变现。▌中国智能家居:销售渠道2C模式涵盖线上线下零售,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制根据智能家居产品直接面向的客户群体的不同,营销模式可以划分为2C模式和2B2C模式两大类。2C的零售渠道涵盖常规的自有和第三方电商渠道、众筹平台,线下渠道方面各品类之间存在差异,可归类为品牌直营店、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和代理商、智能家居体验店。直接面向B端客户的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的方式,早期多为全屋智能企业的选择,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单品厂商开始考虑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自身产品打包进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前装市场加速产品落地。其中,智能家居样板间为该模式下新兴的销售渠道。▌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智能家电占比高达86.9%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3342.3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智能家电产品因整体均价较高,且智能电视、智能冰空洗等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远高于智能照明、家用安防等品类。同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为2828.0亿元,占比高达86.9%。预计未来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家电智能化渗透率逐年提高,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在2017年2828.0亿元的智能家电市场中,智能冰箱、空调、洗衣机市场规模为831.3亿元,智能影音数码(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市场规模为1472.6亿元。考虑到智能电视渗透率的增长空间已经比较有限,而冰空洗等白电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逐年上升,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155.0亿元。▌中国智能家居:竞争要点硬件产品:智能功能决定购买行为,交互体验推动产品普及对于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来说,功能和体验是其两大关键属性。硬件产品所具备的智能功能是吸引消费者溢价购买的根本动力,通过增加通讯模块、传感器等,智能家居相比传统的家居产品能够更好地应对用户的操作需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色的交互体验会为产品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前智能家居的交互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早的触屏+App开始向解放双手的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延伸。智能语音技术的进步和头部玩家对音箱类产品的高度重视,正在不断推动语音交互在家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生态模式:以生态连接各垂直细分领域,发挥企业核心优势智能家居行业涉及面非常广泛,各垂直细分领域之间壁垒高,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独立的智能单品所能代表的。行业本身的特性意味着一家独大的情形难以出现,势必要跨界融合,将不同环节和细分领域的参与者囊括进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秉承着开放的心态达成合作,但对于生态的具体形态、每个参与者的位置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尚无定论。通常,在行业内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头部企业,大多希望凭借既有优势主导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而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则更倾向于选择加入已有的生态,利用生态内的资源发挥自我价值。通讯协议:多种通讯技术互为补充,生态割裂联动尚存困难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组网是设备联通的前提。相比延展性差的有线技术,无线技术能够省去复杂的布线环节,将智能家居由传统的前装市场向后装市场拓展,已经后来居上。不同类型的无线通讯技术有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中,以WiFi、蓝牙和ZigBee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存在着传输距离短、信号盲区、联网困难和成本功耗等难点。随着以NB-IoT为代表的远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投入使用,已经有部分家电企业开始与通信设备厂商、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生产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络的智能家电,从而与现有的局域网络形成互补效应。尽管不同通讯协议在技术上的互联互通并非难题,智能家居市场生态割裂的现状依然导致跨生态联盟间的设备无法实现联动。在当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下,用户的产品消费选择被限定在同一生态联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行业有待标准的统一。▌调研基本情况纵深延展的行业布局,业务立体且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参与调研的从业者所在企业的业务布局占比最多的是解决方案(32%),其次分别是平台(19%)、智能控制器(15%)、集成商(14%),艾瑞认为:目前行业内,无论是厂商自有技术还是与第三方合作,主流业务聚焦在辅助传统家电、家居业务线智能改造以及功能升级;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内主流玩家都比较倾向于搭建平台,不仅是便于自有产品的横向布局,还寄望于以自身企业为中心的生态链纵向发展。▌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阻碍因素非需求功能产生的产品溢价,消费者并不买账截止2018年上半年,智能家居的发展并没有预测中火爆,受访者认为排在第一梯队最主要的阻碍原因——分别来自于产品、用户、技术三个维度;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人机交互体验差(12.7%);其次,从业者认为,现有还没真正挖掘用户的刚需应用场景(11.3%);第三位则是全屋智能家居系统尚未形成(11.0%),产品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缺乏联动性。艾瑞认为,不管是从用户需求、产品研发,还是市场布局的角度,业内停留在“为了智能而智能”的阶段进步微小,这样的出发点,最终会导致用户并不愿意为非需求功能提升而产生的产品溢价埋单,最终导致的市场的不良闭环。▌中国智能家居:爆发时间与推动因素消费者接受度以及产品交互体验提升是行业爆发的关键因素44%的从业者认为距离智能家居行业爆发还有两年,从业者判断的依据是,从市场教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经过行业初期的市场教育,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大幅上涨(21.1%);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历经2018-2020年的技术磨炼与产品迭代,人机交互的体验将有所提升(19.5%);市场关注度的角度来看,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16.5%),将会引领更多的关注目光,更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使得资本运作持续升温,这些对于行业爆发都是关键性因素。▌中国智能家居:率先爆发的领域安全与影音娱乐类在技术推动下率先爆发基于自身专业角度、综合技术情况来判断,从业者认为在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前端计算能力等技术的引领下,家庭安防类产品(32.6%)将会是爆发的最先领域;其次,从业者认为影音娱乐类产品(22.5%)也非常具有爆发的潜力,原因是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智能电视与智能音箱的战局,激烈的行业竞争,将有效推动产品迭代以及功能升级;第三,家庭自动化类产品(13.4%),目前,市面上的全屋类自动化对基础设施布控有一定要求,因此,未来在不需要升级基础布控下,实现全屋自动化的产品值得期待。▌中国智能家居:落地最快的场景各场景的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密切挂钩基于自身专业角度和对行业用户的认知来判断,从业者认为以家为消费单位的用户,最关注的是家庭安全问题,尤其是租房市场上,租户和房东都特别关注房屋与人身安全,家庭安防场景(30.0%)被认为是刚需场景;其次,从业者认为用户由于照明场景(22.5%)的智能灯泡的进入壁垒低(替换成本低且容易实施),因此认为该场景落地难度不高;第三,影音娱乐场景(17.0%)也比较被看好,原因是在家庭生活里,该场景满足了用户在生活当中的休闲、放松和娱乐需求。艾瑞认为:场景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方面,需求高的场景产品,市场表现也相对活跃,厂商也愿意投入资源加快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作为试水型场景,虽然智能程度低,但由于置换成本低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中国智能家居:通讯协议的主导地位WiFi 是现阶段最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从调研的结果看,从业者从目前的技术普及程度以及通讯协议互联互通的优势上判断,最看好的协议前三位分别是:WiFi、NB-IoT、ZigBee;从业者普遍认为,其实通讯协议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该产品的场景下是否合适;从普及程度看,WiFi能满足联网功能,也是现阶段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最新型号智能家用路由器,已兼容同时接入128个设备);单从性能上来看,NB-IoT的低能耗、寿命长、距离更有优势,但碍于目前 NB-IoT 还处于推广阶段,尽管从业者都看好NB-IoT,但距离其普及阶段还有2-3年的“发酵时间”;而ZigBee的性能也比较出众,唯一的缺点是在兼容性上不足,因此,是否能成为主流的通讯协议还有待考究。▌中国智能家居:最被看好的用户入口普及度+移动性+交互方式决定用户入口产品的形态从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居时,背后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且信息体量越来越大,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创造一个集中信息流的入口产品,将家居内所有的用户数据都统一起来,通过学习与判断用户需求和习惯,达到“千人千面”的服务效果。从看好的用户入口产品梯队来看,第一梯队的产品具有三个特征:移动性强、交互功能易上手但价格稍高;智能手机排在第一位,很大程度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且 APP 控制方式易于掌握;紧随其后的是在智能语音技术和泛声音娱乐内容加持下的智能音箱,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是国内外各大巨头抢占的用户入口产品。▌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态度从业者对行业发展充满期待,普遍认为行业处于上升阶段从调研的情况看,从业者对于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态度积极,将近七成的从业者都给予了乐观发展的判断(其中,42%的从业者表示行业未来前途非常光明);另外,有不到三成的从业者认为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相对稳步前进;然而,仅有4%的受访者对未来发展抱着观望或不确定的态度。艾瑞认为:从业者比较认同自己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行业判断整体都比较乐观,说明行业还处于上升阶段,行业竞争格局还未形成,新进入者还有发展机会。▌行业发展趋势巨头与独角兽激烈碰撞的表象下,将是彼此依存、共生共赢艾瑞认为:无论垂直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巨头公司,都希望从智能家居市场中分一杯羹。出于行业广度和深度的考虑,在看似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背后,未来巨头和独角兽之间应当是相互依存的。原因是巨头公司倾向于从宏观层面提出战略布局,着眼于整个智能家居市场而非某个单品。通过强劲的资本和流量资源切入智能音箱等入口级产品,巨头公司能够迅速创造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其围绕核心产品及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生态,可以赋能行业内其他的玩家。相较而言,独角兽公司更加聚焦自身发展,因为深耕垂直领域,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流程执行力强。在发展初期独角兽的品牌声量有限,借助巨头的力量可以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而随着独角兽自身发展的成熟、业务广度的增加,有机会完成向巨头公司的转变,以生态连接创造更大的价值。顺势而为:把握行业发展周期,产品和技术两不误艾瑞认为:智能家居产品作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其产品周期与技术周期通常呈现出对称变化的形态,即在产品市场火爆时,技术领域相对沉寂,而当技术关注度高时,产品市场趋向势微。经历过2015年的集中性爆发后,智能家居行业陷入两年的“沉默”期,直到2018年智能音箱风口的出现,又重新引爆市场。而在这之前,恰恰是以智能语音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智能音箱兴起做出了铺垫。前装市场正在崛起,与后装市场形成互补,未来将齐头并进艾瑞认为:无线对有线的替代是现阶段智能家居的重要特点,安装便捷且价格更低让后装智能家居先于前装走入消费者的视野。但后装智能家居更偏向DIY,属于由多个智能单品组合而成的系统,因为,没有从整体对智能家居进行统一布局,用户体验与前装智能家居相去甚远。在智能家居的受众由极客向大众过渡的过程中,前装市场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部分智能家居厂商已经开始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其产品打包进整体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方面借助线下渠道的力量更快的触达消费者,一方面将目标用户拓展至消费能力更强、年龄层次更广的群体中。但是,考虑到前装与后装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优势互补,未来势必会齐头并进,共同促进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迷恋妻

专用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1。事件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2020年1-8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10474台,同比涨幅28.8%;国内市场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2020年8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0939台,同比涨幅51.3%。国内市场销量18076台,同比涨幅56.3%。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工程机械累计销量涨幅扩大,三季度销量淡季不淡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8月份小挖(<18.5t)销量10142台,同比涨幅51.5%;中挖(18.5-28.5t)销量5391台,同比涨幅80.5%;大挖(≥28.5t)销量2543台,同比涨幅35.1%。1-8月份小挖(<18.5t)累计销量116082台,同比涨幅32.6%;中挖(18.5-28.5t)累计销量49011台,同比涨幅28.3%;大挖(≥28.5t)累计销量20889台,同比涨幅20.3%。三季度是挖机销量传统淡季,8月份,大中小挖销量同比增长势头相较7月有所回落,但累计大中小挖累计销量同比涨幅扩大1.5%、4.4%、1.6%,增长势头不减,我们认为主要是政策托底使基建投资等景气度较高所致。<>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比上月略降0.1%,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渐凸显,下游需求稳步回暖,随着对新冠肺炎的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我们对工程机械9月份及全年销量持乐观预期。(二)国产龙头份额稳中有升,海外疫情短期影响出口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上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2009-2013年销量高峰期产品基本需要更新),行业走出低谷,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4.3万台,市占率达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186.49亿元,同比增长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升,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8月份,国内市场销量为18076台,同比上涨56.3%;出口销量2277台,同比涨幅25.7%。1-8月,国内市场累计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出口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8%,国内市场累计销量同比涨幅超过出口市场。国内厂商中高端产品竞争力提升,也带动了国产工程机械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出口将成为支撑整体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外疫情现状仍不乐观,工程施工停滞可能短期影响工程机械出口销量。(三)8月开工小时数同比提升,工程机械全年需求延期释放根据小松KOMTRAX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复工复产已有显著成效,重点项目正积极有序开工,挖掘机产业链下游开工始终保持高景气度。6-8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分别为126.4、126.1和130.3小时/月,相比于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1.9%、-3.1%和0.9%,仅7月受恶劣气候影响有所下滑,反映了国内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1-8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2.89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77.07%,剩余8600亿元。由于一万亿特别国债在7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5月份的1.3万亿元。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3。投资建议对于工程机械版块,我们预计2020年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看好行业龙头三一重工(600031.SH)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恒立液压(601100.SH)和艾迪精密(603638.SH)。4。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文章来源:华泰证券)

清人

《2018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重磅推出,团餐2.0时代已经来临

在整体餐饮行业中,团餐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在中国餐饮行业中过去一直被忽视、相对封闭的市场,正在迎来大的变革机会。增长,显然已经成为10年来中国发展的关键词。亿欧智库整理统计,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7倍,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3.36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倍,高铁里程增长183倍,中产阶层人口数量达到2.25亿。经济快速的发展,消费理念的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团体用餐场景的档口品牌化、产品标准化、运营方式多样化,使团餐行业开始被广泛关注并重视。餐饮企业不断尝试使用第三方供应链、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及管理咨询等服务,借力企业服务商的专业能力加速市场化开拓。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在餐饮市场的广泛应用,亦为团餐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变化,预示整个产业创新升级正在发生,亿欧智库认为团餐产业正在跨入一个2.0时代的新阶段。中国团餐行业现状规模小而分散、行业集中度低、9成以甲方进驻模式运营等,是传统团餐行业多年较为固有的特点。传统模式下,封闭的经营环境使团餐行业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显而易见的数据孤岛。据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团餐百强企业2017年的营业总收入为601亿元。其中,行业龙头千喜鹤2017年的营收为121亿元,而国外三家代表性团餐企业年收入均超过900亿元,高于中国团餐百强企业的年收入总和。除此之外,我国团餐用户地域分布非常分散,使得团餐企业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优势。供应链集约化程度较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内部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同样制约着团餐企业发展。近几年,团餐领域出现了一批新兴企业通过集体配餐模式抢占团餐市场,其他团餐企业也通过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验来迎合消费需求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团餐低效的管理模式,给团餐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团餐2.0时代的变革亿欧智库认为,规模化、轻资产、具有优秀运营能力的平台型团餐企业将是团餐2.0时代重要的运营模式。团餐企业平台化发展的关键点在于运营能力,运营能力的提升需注重两个方面:1)对现有运营环节的优化, 团餐企业的平台化是在原有的运营体系上实现流程优化,并加入人员培训体系和产品安监体系,完善运营环节;2)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如使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决策)及资金,快速升级设备,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推动产业链变革。详见下图:与原有运营环节对比,团餐2.0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供应链。团餐企业可使用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优化采购物流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及透明度。2)档口经营。团餐企业开始向品牌化经营转型,探索标准化制餐流程及标准化产品,注重餐厅装修及服务升级,并尝试与社会餐饮品牌商家合作进行品牌孵化。3)人员管理。近一两年,部分大型团餐企业开始尝试整合其积累多年的内部管理运营经验并进行市场化输出。未来行业第三方管理咨询企业可通过一整套成熟的管理咨询及人员培训方案为团餐企业解决用工问题。4)食品安全。团餐企业引入第三方食品安全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来建立其内部的食安管理制度,帮助餐饮企业建立科学的食安监管机制,提高团餐从业人员的食安意识及操作水平,以规避食品安全事故。除此之外,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大数据、信息化等新技术以及金融服务也能为团餐2.0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趋势与展望基于对团餐行业的研究,亿欧智库也简要概括了团餐2.0时代行业八大发展趋势(详细内容下载报告)。其中技术迭代将促使团餐行业进行信息化变革,提升消费者体验同时优化经营,降低成本。另外,大型团餐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品牌效应开始凸显,行业进入壁垒提高。未来,运营能力不具竞争优势的小型团餐企业或寻求转型或被市场淘汰。本次,亿欧智库联合中国烹饪协会、禧云国际以第三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团餐行业,通过对团餐行业环境、特点、产业链、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意为广泛业内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团餐行业的长期发展积累阶段性的总结分析成果。同时,我们也深知我们对团餐行业认知的不足,欢迎行业专家沟通交流。完整报告下载:《2018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https://www.iyiou.com/intelligence/report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