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要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功夫。落实到产业层面,则需在推动传统产业品质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抓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更好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基于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打造新兴产业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作出了安排和部署。新兴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未来5年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未来,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发展市场。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有巨大的成长潜力,能对经济社会全局及长远发展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我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积极参与诸多重要领域的全球竞争,特别是代表高科技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对此,我们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未雨绸缪、早做谋划、深入研判、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速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朝着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结构性短缺仍是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我们既需要技术方面的领军型、创新型、技能型、工程型等人才,也需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有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就能更有力地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攻坚克难,加快补足发展短板,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土壤。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进一步放宽对新兴产业的准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打造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尤其是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中,要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跨界融合,形成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模式,实现产业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此外,还要围绕降本增效、供需对接的要求,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的进程,推动数字技术、高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经济日报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然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式等重大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也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当前的学术研究也还没有形成共识。华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郭克莎教授团队完成的《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书是从学理上回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该书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指标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落地、可实施的政策建议。该书是一本系统阐述高质量发展内涵、目标、路径和政策的优秀著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结论上都有明显的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该书从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路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研究内容丰富,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书以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路径、制度保障为逻辑主线,勾勒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并逐一展开,深入论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方面,该书立足国外和国内两个大环境,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国际贸易秩序和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以及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等因素出发,深入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和未来趋势;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方面,该书建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该书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强化不同类型产业技术赶超、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包容发展、实施创新驱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在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方面,该书从建设自主创新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动能、质量、效率协调这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秉承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采用定性、定量与案例研究方法,力求达到学术的科学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当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可谓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要么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容、政策等现实问题上原地打转、人云亦云,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探讨不同层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理;要么采用学院派的研究模式,一头扎进理论模型中,在“真空”状态下探索所谓高质量发展理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书则跳出了这两类研究极端,自始至终以现实问题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为主线,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不断将现实问题凝练成理论问题进行逻辑推导和分析,然后再将理论分析结论应用到现实问题解决中,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和经济理论之间,搭起了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桥梁。例如,在该书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典型事实,即潜在增长率下降和经济波动趋于平缓。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状态空间模型、DSGE 模型对潜在增长率下降和经济波动平缓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紧接着,从理论模型走到了现实,给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操作的思路和政策。在研究结论上,该书基于扎实的理论和现实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例如,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该书没有像现有研究一样笼统地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而是以集成电路、数字经济和化工为代表,分别对高复杂度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流程型产业的技术赶超和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与不同产业特征相适应、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该书作者认为,在集成电路这类高度发展产业中,“由弱到强”的关键是加强产业和政策的统筹协调;推动数字经济这一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要防止美国技术路线调整对我国技术优势的颠覆;化工这一传统的流程性产业技术突破应加强跨行业的技术融合,引导国内化工企业兼并重组从“规模整合”转向“规模整合”与“特色分化”并重。这些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类似的创新性观点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第六章关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测算和评估等。总之,《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本研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高质量著作。该书的出版是郭克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充实和丰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值得相关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研读学习。(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教体局关于加强共同体建设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共同体“帮扶互助,共同进步”的效能作用,11月5日至6日,眉山市东坡区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展了“茂县凤仪小学、丹棱端淑学校、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学共同体2020年教学研讨活动”。阿坝州茂县凤仪小学和丹棱端淑学校教学交流团、东坡区研培中心部份学科教研员、共同体成员学校领队行政、学科教师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第一天,语文、英语和科学三个学科交流活动分两个会场同时开展。三昧堂点点墨香,书声朗朗,5堂精彩的语文研讨课依次呈现。东坡区研培中心老师杨红和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刘芳对5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与会老师更加明确了今后研读教材、教法的方向,对如何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录播室中同样精彩不断:凤仪小学陈红花和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邵子轩两位老师展示的两节英语课重视学生的听说训练,让听课老师们大加赞赏;凤仪小学蔡雪梅和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修瑞两位老师的科学课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横生。活动第二天精彩继续。三昧堂里,5节精彩的数学课风格炯异,各有千秋。绿茵场上,凤仪小学的吴纪峰和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顾瑶两位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快乐运动。据了解,本次研讨活动为期两天,涉及5个学科共16节课,并且有阿坝州茂县凤仪小学和丹棱端淑学校的加盟,使得本次活动真正成为了校际之间交流的平台和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舞台。接下来,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学共同体将进一步致力共同体各项工作的建设,拓宽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力度,为实现城乡、城际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懈努力。(图/文 彭小强、侯拥军、曾蔚)责编:张靖雯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新兴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要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功夫。落实到产业层面,则需在推动传统产业品质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抓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更好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基于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打造新兴产业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作出了安排和部署。新兴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未来5年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未来,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发展市场。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有巨大的成长潜力,能对经济社会全局及长远发展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我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积极参与诸多重要领域的全球竞争,特别是代表高科技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对此,我们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未雨绸缪、早做谋划、深入研判、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速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朝着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结构性短缺仍是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我们既需要技术方面的领军型、创新型、技能型、工程型等人才,也需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有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就能更有力地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攻坚克难,加快补足发展短板,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土壤。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进一步放宽对新兴产业的准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打造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尤其是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中,要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跨界融合,形成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模式,实现产业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此外,还要围绕降本增效、供需对接的要求,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的进程,推动数字技术、高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20日,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刘志达博士在与同事进行药物研发工作。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是我省重点打造的一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高端人才,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刘志达博士就是其中之一。由他领衔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及药物研发工作,致力于对抗体进行设计、改造、生产,实现新一代抗体的研发,进而进行成果转化,带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转载自太原新闻网)【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月12日,华蓥市双河小学省级课题研讨会在该校小会议举行,华蓥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卿彪、周红梅、姚小花,双河小学省级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研讨活动。华蓥市双河小学一向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完善了学校课题管理办法,并以自愿申报、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中选择了一批有干劲、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为学校课题主研人员的中间力量,学校校长、书记李福林同志亲自挂帅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对课题开展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学校现有省级课题5个,广安市级课题7个,华蓥市级课题5个。教研室专家查阅了省级课题研究进展资料后,各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就课题开展情况,下一步研究计划,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与困境做了介绍。针对每一个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今后研究的方向,教研室专家卿彪作了细致的点评。与会的老师纷纷表示,听了专家的点评,有“拨开云雾见月明”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今后课题的开展,有了新的灵感,新的认识,新的方向。对于课题研究,教研室专家卿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问题即课题,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是课题研究;教学即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完善研究的成果;成果即成长,研究成果的体现更重要是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变化,任何写在纸上的课题,都不是真正的课题研究。他还对学校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议:提高站位,强化管理。对课题组的研究要进行考核。统筹力量,浓厚课题研究氛围。立足课堂,提高实效。优化方案,落实过程。收集资料,总结提炼。推广应用,扩大影响。最后,李校长对教研室专家亲临学校指导课题研究表示感谢,希望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指点,细化研究方案,开展各种调查,展开课堂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发现边研究,从而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他表示会继续对课题研究需要的后勤保障全力支持。课题研究是推动师生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今后,学校将更加注重课题研究管理,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教师学习、促教师思考、促教师前进,引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卿彪 李鑫 记者 申巧容)
近日,第二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提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理论上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新走向,是此次“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召开的意义所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为国家发展和转型提供了经典教义,但已无力解释近年来各种危机冲击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解决世界重大传统问题时,以传统理论解决发展问题和深层次结构问题已显得苍白无力,学界可能已经迎来经济学的革命时期。在当前这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在发展中所孕育的新理念、新理论和新范式。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具有特别功能。首先,规划是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把社会共识凝聚为国家意志的表达方式。其次,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政府也通过规划对其进行引导。再次,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规划的灵活性在于它既符合法律法规,又适应中短期经济运行的特点。最后,规划是约束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第二准则,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都可以成为对法律的有益补充。规划可以厘清发展思路,引领国家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目标在规划中分阶段加以落实,每一级政府、每个市场主体都为之努力,才有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此外,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代表国家期望达到的发展程度。为此,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同时,通过主体功能区规范国土空间的保护,进而达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体均衡,体现地方均衡发展的理念。从解决儿童贫困的角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提出,必须从儿童发展角度入手,促进教育、健康、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状况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山村幼儿园的建设与适当的家访干预对于儿童智力水平、心理发展与在学表现均呈现出积极影响,对儿童发展的早期干预将是兼具效率和公平的最好投资。因此,应积极发展学前入村、早教入户,并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解决儿童贫困问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实建议,建立收入分配的长期调节机制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均等化机制,包括:教育机会、医疗服务均等化;改革税收制度,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比重;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支出,强调税费与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实现就业机会、住房和社会福利的机会均等。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该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卫思谕精彩推荐:推进国家安全学创新发展岂能袖手旁观?莫让你的“标配”成为老年人的“鸿沟”三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发布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3月31日下午,市长张建慧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研究推进我市绿色发展工作,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认真谋划我市产业发展和能源、运输结构调整等工作,统筹考虑城乡碳排放问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市领导吴祖明、倪玉民参加会议。张建慧要求,要全面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我市碳汇能力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运输结构调整。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部分行业领域的新能源替代,做好光伏、风能等能源研究。要深入研究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工作,摸清市域内碳排放现状,有针对性制订完善工作方案。市发改和电力等部门要积极跟踪国家、省政策,研究探索我市绿色发展路径,守护良好生态环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建慧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意识,明确发展原则,确立发展目标,超前谋划、提前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要求,不断推动我市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十四五”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来源:新浪财经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在中央国家机关里人不算多,但在过去几十年却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学界、政界、商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80年代由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等几家机构合并而成。早年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杜润生的带领下,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并连续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机构。期间,王副主席曾经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陈锡文、韩俊、林毅夫、周其仁等都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后来成为我国三农、制度经济、发展经济等领域的领军人物,陈锡文担任过中农办主任,韩俊先后在中农办、中财办、农业农村部、吉林省担任领导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位泰斗——吴敬琏老师,因长期倡导市场经济改革而被亲切地称呼为“吴市场”。国研中心的家国情怀、直言敢谏和建设性立场,在吴老师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马洪、孙尚清、陈清泰、谢伏瞻、马建堂、刘世锦、冯飞、李剑阁、隆国强等都曾是中心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后来很多在国家部门、各省等担任要职。各领域的青年才俊各有所长。我在中心工作期间,听韩俊讲三农、隆国强讲对外经济、冯飞讲产业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有一次陈锡文回中心给大家讲三农,当时我很惊叹陈主任的大脑像大型数据库,对三农的数据、情况和历史沿革了如指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培养了很多著名企业家,泰康的陈东升、物美的张文中分别在《管理世界》和市场所工作过。我是2009年从清华大学公考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几百名报名候选人中笔试前10,面试第2。宏观部号称中心第一部,就是一个字,累,活巨多,经济形势分析、文件起草、领导讲话稿、重大课题,等等,因为在领导的心目中宏观部的人啥都会,所以啥都得参与。因为热爱公共政策和经济形势研究事业,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2011年我开始在中心崭露头角,2011、2012年量化绩效考核全中心排名第4、6名。2010-2014年是中心的一个黄金时期,重大成果不断。2010年前后刘世锦副主任带领一批年轻人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增长阶段转换”的重大判断,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并且率先支持,后来又参与德日韩台增长阶段转换期的经济史研究,当时着实下了不少功夫,读了几十本文献,受益匪浅。当时这一重大判断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音不少,当时的主流观点是中国经济还可以依靠旧模式高速增长。作为学术带头人——刘主任的压力着实不小,但刘主任顶住压力、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令人尊敬,对我们青年研究员更是一种深刻教育。后来这一判断被中央采纳,成为“三期叠加”的“增速换挡期”。2013年上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期,刘主任组织大家研究综合性改革方案,就是后来著名的“383改革方案”。2013年下半年,参加完这些工作,我被借调封闭去搞大文件。回头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之所以成果卓著,社会影响力广泛,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站位高,使命担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二是开放包容的研究气氛。中心一直倡导对外发言有禁区,对内研究无禁区。各种观点都可以在中心交流和碰撞,不以官位来评价观点对错和水平高低,谁也不掌握绝对真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三是一批富有家国情怀和深厚学术造诣的老师传帮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一个有浓厚学术传统的机构,注重培养年轻人,注重调查研究,递折子有直通车。白驹过隙,我在中心工作了5年,遇到了好的领导和老师,当时的直接领导余斌、李建伟等都是特别好的人。后来我在2014年5月下海,提出“5000点不是梦”“对熊市的最后一战”“改革牛”,并在2015年股灾前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我理性了市场疯了”,一战成名。下海仅用一年获得资本市场大满贯冠军分析师,新财富四项大奖,横扫所有评选的第一名,拿奖拿到手软,据说创造了历史记录。这些成绩的取得,跟在中心的工作学习积累有很大关系,尤其感恩中心领导和师友们的培养。年届不惑,在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工作过,做过学者,做过业务,做过管理,这些工作看事情的角度不太一样。虽然一别经年,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仍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走着走着很容易忘了初心,我经常反思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而是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拥有名气或财富是社会赋予了你更多的信任和责任,以推动社会进步,人文关怀。我这些年提出“新5%比旧8%好”、“经济L型”、“新周期(出清)”,呼吁新一轮改革开放、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尽力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格调的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发上等愿,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向宽处行。人生有七个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儿,满面红光的学童,哀歌的恋人,长胡子的士兵,身经百战的将军,戴眼镜的政治家,返璞归真的贤者。带着梦想去旅行,我们很幸运赶上时代发展的大潮,感恩时代,贡献社会。感恩节,由衷祝愿老东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原标题:推动跨学科研究深化发展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更具挑战性,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急需一套统一的跨学科方法。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研究报告《社会科学的黄金时代》,探讨了推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合作。本报记者就跨学科发展的具体方法、遇到的阻碍以及相关改进策略等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跨学科研究成为新范式社会科学研究正步入黄金时代。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学者阿纳斯塔西娅。布耶尔斯卡娅(Anastasia Buyalskaya)认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正在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紧迫难题,也带动了数据规模和计算能力的爆发式增长。虽然团队合作模式早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但直到近十年间,它所涉及的频率和广度才有所增长。比如,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问题,就必须利用跨学科方法,因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涉及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甚至是数学模型等多学科领域。同时,跨学科合作也会带来新的学术发现和研究方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玛丽。佐尔纳齐(Mary Zournazi)对本报记者表示,跨学科一般是指将不同专业的知识适当地结合在一起,对新出现的问题给予全新的解答。跨学科研究不但受到学术界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决策者、公共机构和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跨学科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跨学科合作还可以看作开放学科边界,即学术方法、学术语言和知识的相互交换过程。举例来说,人类学家想要了解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就需要使用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理碎片,并通过建立文化与基因共同进化数学模型,找出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经济学家也经常借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稀缺资源的系统配置问题,其研究方法建立在数据偏好、约束、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社会学家通常重点关注正式和非正式聚集起来的不同层级的人群,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虽然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结构的功能性等,但研究方法并不像经济学那样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而是更多地利用统计学中的定性或定量方法来评估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的范例,这表明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范式。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哲学系研究员比尔。格洛德(Bill Glod)看来,跨学科研究会产生更广泛的受众,经济学家也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扩大研究成果的受众范围。跨学科研究还能更好地进行解释性和预测性工作,即通过不同的数据集或方法论的结合让研究成果更好、更准确地贴近现实需求。跨学科研究还能让学科知识构建更加规范,因为任何单一的学科知识都是相对狭隘的。跨学科合作让知识共享与交流成为可能,有利于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跨学科合作还可以激发学者的创新思维、扩展学者的学术视野,不断优化学者的学术方法和理论。跨学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虽然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已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加州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部神经科学系学者马科斯。伽洛(Marcos Gallo)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分类更加细化,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碎片化,这导致不同专业的学者之间很难进行交流与合作。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社会与决策科学学院教授乔治。勒文施泰因(George Loewenstein)则认为,当前的跨学科合作面临“学术文化”方面的挑战,即不同的概念、模型、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本质性的差异。简单来说,在跨学科合作中,不同领域的学者间存在“交流障碍”,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有关词汇的理解上,如何让研究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充分理解有关词汇的准确含义,成为一个重大挑战。此外,不同学科偏好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会导致在跨学科研究中学者对研究工具、研究数据的选取和研究中所持有的基本假设出现意见分歧。如果合作的学者间缺乏必要的共识,那么其得出的结论就会失去意义。布耶尔斯卡娅认为,学者想要开展跨学科合作,将面临如何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互补的学者的难题。这关系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确立。同时,跨学科合作成果面临如何进行同行评议和出版的难题。跨学科研究成果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而传统单一学科的评审标准,很难对跨学科研究成果中使用的方法、涉及的数据和得出的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合作产出的成果,有些学科以报告形式呈现,有些学科以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形式呈现,还有一些学科更愿意在权威的学术网站上公开发表。不同学者对刊发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合作学者间的紧张关系。此外,当前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晋升模式不利于学者开展跨学科工作。在应聘初期,学者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部门,很难在工作中接触到其他领域的学者,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学者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佐尔纳齐还提到,高等教育机构中还未建立培养跨学科研究人才的有效机制。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项目都是在一个学科内进行。即使博士生个人有意愿参加跨学科的博士项目,并希望未来从事跨学科研究工作,但想要获得多个学科的专业研究技能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譬如,在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中,获得博士学位需要4—6年时间,而参与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博士生则需要8年及以上的时间,这对年轻的学者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多渠道促进学科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各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学者的跨学科合作能力,是未来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拥有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跨学科研究》杂志编辑奥斯卡。格伦沃尔德(Oskar Gruenwald)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新事物,将重塑高等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学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还可以拓宽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视野。学校应该主动为不同学院的学生和导师提供交流想法的机会和平台。在美国匹斯堡大学人类学荣誉教授凯瑟琳。穆桑提(Kathleen Musante)看来,跨学科研究获得成功,需要学者团队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看待世界的理论角度三方面达成共识。学术出版机构也应与时俱进,为跨学科合作成果出版提供更多机会。科研资助项目也要向跨学科研究团队倾斜,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跨学科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研究融合发展。高校应建设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和研究实验室,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加入其中。研究机构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让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增进学者间的了解与交流。同时,编制统一的学科关键语言用户使用手册,有利于学者方便快速地理解其他领域的特定词汇含义,提高学术交流效率。总之,跨学科的理论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学术界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只有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才会获得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成果,才会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赵琪)责任编辑:王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