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由于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对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这72名研究生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对此,广大童鞋表示:“真吓人”!还有的童鞋表示:“妈妈,我会开始乖乖上课并认真写论文的!”学霸姐姐觉得,现在的很多童鞋都非常“聪明”,早在毕业前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那就是考研。(当年学霸姐姐就是因为不好找工作才考研的.....)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其实跟上大学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获得一张社会公认的文凭,所以很多童鞋考上了研究生,还以为跟之前一样,学学课本考考试就可以了,太年轻太天真!!读研不是避风港,搞科研需要认真发论文“灌水”之所以以上72名同学没有完成学业,无非是因为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没有发出能拿得出手的论文,没有论文傍身,自然没有完成学业的说服力,什么是论文灌水?一开始:想到一个超赞的idea,也没看到别人发过,或许做出来就是一篇nature....一个月后:天呐我怎么连这个小东西都做不出来,我看其他paper里明明很轻松....三个月后:我的妈耶刚发现一开始文献调研不全面,一个差不多的idea10年前就发了!!六个月后:好不容易才做出来这么点东西,算了算了,还发什么nature啊,把剩下的做了看看ACS nano啥的....一年后:啥也做不出来,灌个水算了,还想毕业呢,随便找个journal投了算了.....于是最后灌了一篇水,实在是没有办法啊!一、首先,学霸姐姐并不反对大家“灌水”从学术道德角度看,灌水确实不应该,因为灌水内容缺乏学术价值,会造成过多无效检索,浪费别人时间,一篇文章加入过多灌水内容,会造成主次不清,降低学术交流的质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灌水这种事很多人都做过。那么大家为什么都要灌水呢?无外乎为了凑篇幅、攒数量,发这些文章用来毕业、评职称、刷业绩,等等。归根结底四个字:压力所迫。正因如此,大家看到灌水一般就互相理解理解了。跟学术造假相比,灌水的危害小得多,毕竟灌水实际就是:虽然我写的这些都是废话,可我没撒谎骗人啊。因此,对于实在没有论文毕业的同学来讲,学霸姐姐建议你认认真真“灌水”。毕竟,很多科研大牛也是从灌水开始,慢慢作出原创性工作。另外,有些童鞋好像分不清“灌水”和“学术造假”之间的区别。灌水指内容机械重复,缺乏开创性,或数据笼统罗列,缺乏分析,意义模棱两可;而造假指杜撰或抄袭数据,属于严重学术不端。如果你把“灌水”理解成胡编乱写、捏造数据,那你就错了,那不叫灌水,叫学术道德有问题(真·道德的沦丧)。二、要灌“有策略”的水对于刚刚读研的小白来说,科研能力有限,即使自己非常用心和努力,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与高质量的论文相比也是很“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有的童鞋会认为,既然自己能力还不行,那就先不发,等自己有实力足够了,直接以一篇雄文碾压一切,这种想法很有可能结果就是就是——临近毕业了论文大招还没憋出来!通常“闭门造车”是很难有好结果的,我们需要跟大家交流,而论文本身是交流的工具,大家都需要多发论文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尽早先如此“水”一篇论文出来,比如刚开始研一阶段,不是为了有多高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尽早熟悉套路,这样,在未来研二研三的科研工作中,你一定不会因为发论文的那些套路不熟而浪费时间。说简单一点就是:需要以“阶段性成果”来换取资源。这个资源就是导师的帮助和项目上的支持,你迈出了可能是比较水的第一步,后面才会有不那么水的第二步。以前学霸姐姐的导师就经常说:每一个观点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在研究初期,可以把自己并不成熟的观点以论文的形式“抛出来”与大家交流,逐步完善,这样反而是一种高效的方式。所以,“有策略”的认真灌水,才是学霸姐姐真正建议的。三、“灌水”让我快乐有些研究(例如我学霸姐姐当年的研究)本身的价值很小,几乎发表后不会带来整个领域内的任何变化,算是“灌水”的文章。但至少我阐释了一些问题,让一些人看到了新东西,能启发他们去探索更深、更广、更有趣的东西,做抛砖引玉的垫脚石,也是一种快乐。现在,几年过去了,当学霸姐姐到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的论文,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妈耶,这么弱鸡的文章竟然是我写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霸姐姐的写论文的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提升,所以,科研这条漫漫长路,大概那些“水”都是必经之路吧。毕竟,童鞋们眼下是毕业最要紧啊!“可不可以不灌水?”“不灌水你养我啊”“.......我养你啊!”“你先让自己毕业再说吧,傻瓜”最后,学霸姐姐必须强调:恶意灌水是不可取的,通过抄袭得来的“水文”必须抵制!没有合适的课题?实验做不完?研究内容多,导师不给力?Biofavor可以统统解决!武汉巴菲尔致力于整体课题项目合作,有近10年的经验,累积了多方位的课题研究模式,可提供各类研究方向的整体解决方案,超全的实验技术+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你发论文分分钟搞定!生物女学霸,一个自称学霸其实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将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儿呈现给大家,关注一个好不啦
科研论文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的论文。对研究生而言,科研写作是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大家最佳途径,也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但很多研究生由于写作能力不足,以至于论文写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赛恩斯编译总结发现,研究生写不好科研论文的原因主要为:一、缺乏写作锻炼和系统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多导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的锻炼和系统培养。当学生拿到实验结果的时候,他们看完实验结果后直接让学生开展相关论文的撰写,而不去给学生讲解科研论文撰写的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就导致学生在科研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往往比较吃力,而且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二、缺乏指导和交流。现在很多导师都很忙,对研究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而在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导师的指导和交流,往往会导致学生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或者已有论文模式去写作,这样往往抓不住论文写作的重点和其中的物理思想,写出来的论文跟导师的思路相去甚远。三、对论文科学问题把握不够、深度理解有限。研究生通常通过实验结果为切入点来撰写文章,然而很多研究生写出的论文缺乏深度,只是实验结果的罗列和实现现象的描述,而对于实验现象和结果背后的物理问题却讨论不够。实验报告式的论文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四、科技论文语言表达不够规范。科技论文撰写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写。很多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时候包含过多现有的或常识性的内容,使得科技论文的创新性难以凸显。并且,尤其在英文论文的撰写过程,表达不够规范描述不够清晰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利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或创新点,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一项技能。五、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近些年来各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层出不穷。有些研究生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为了获得所谓好的实验结果和好看的实验曲线,私下更改部分实验数据或捏造数据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这些都是违反科学道德的,也是不被容许的。因此,应当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修改交流,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诚信观。只有解决好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和创造性知识介绍给别人,这也是对研究生个人能力的展现和肯定。
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一名高考学霸在无意识间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材料专业。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这个专业是四大“论文发表最猛“的专业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后来他不喜欢科研,且非常讨厌敲键盘、总结科研数据,却爱上了工程问题,于是换了专业,进入了机械设计行业。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学子选择了机械专业,却因为喜欢研究科学中的机理过程,于是他换专业到了化学,最终在本科阶段发了2篇“一作”SCI论文。上述两种学生分别走出和走进了这四大专业中的一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例子,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下这4个专业的特色。生物领域生物领域学生物为啥容易发文章?其一是前沿性高,很多问题都是新的,而且有些是很欠缺研究的小方向!再加上生物的表征设备丰富,要凑出一篇SCI文章,只需要5组图就足够了。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一个行业就业。不过搞生物的做科研的就业机会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物领域最近出了一个研究生,他是川大华西的“优毕”,因为3年发了40多篇SCI而走红了,这也足以说明该领域发论文的潜力! 化学化学领域早期做化学的发文章厉害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搞“元素添加”,以至于很多人把整张元素表能添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都用上了!物理化学里还涉及各类相变以及化学反应,研究化学的人往往会从“热、动”两个力学方面出发去研究海量的化学反应,本质上化学是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材料领域材料的研究者能够发表大量文章是因为有一个“大功臣”叫纳米材料!纳米类的材料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其中以管材、颗粒、线材和石墨烯的研究最为火热!前几年,我看到有人在ACS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各种石墨烯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材料类期刊成为论文灌水的重灾区,是因为材料的测试手段实在是太丰富,仅仅是围绕“复合”和“渗杂”两个思路出来的所谓的新材料就数以万计!再加上测试方法与应用领域的不同,材料类的文章自然会漫天飞舞!材料领域最近今年出的青年人才都能排成长队了!手里没几篇10分论文或者子刊,估计都没勇气写本子投上去!没办法,做材料的人太能写论文了!很多985高校的硕士生都是人手一篇SCI吧?不然你都没法毕业!因为发一篇是毕业要求! 环境环境领域环境领域的论文主要围绕一些新鲜话题,比如能源、水处理、CO2处理等问题。环境和能源结合的“神刊EES”的影响因子已经飙升到了30多分。如果研究者再给它点动力,估计都要赶上“Science”了!当然,这仅仅是影响因子而已。能发“科学”的人脑袋再怎么发热也不会投“EES”吧? 交叉学科四大学科的交叉(论文机器)最能发论文的团队一般不是单独做一方面研究的,复合型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材料、生物等领域互相结合起来,以达到论文总量无穷大的目的,因此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科研词汇就是“交叉学科”!而不再是“各据一方,互领风骚”的单学科发展了!
研究生经过本科的论文写作训练,对一篇文章的结构应当是了解的,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学术论文,一篇论文应该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以学术小论文为例,研究生想要发表一篇论文必定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选题一篇论文的好坏与选题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选题,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由导师来定,但导师确定的选题可能未必是你感兴趣的,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来选。但这里立马又面临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那该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读文献,读大量的文献,读的文献多了,慢慢的你就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找到感兴趣的课题之后呢?别着急,继续读文献,不过此时就有一定的方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漫无目的了。读文献也有小技巧,建议先读综述,后读硕博论文,再读期刊,读期刊的顺序是先中文,后英文。对于一些优秀的论文或者该方向重要的参考文献要精读,这些文章以后可以引用到你的论文中。二.实验通过读文献,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些idea了,接下来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但是做实验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第一个困难就是初来乍到你没设备,设备都牢牢把在师兄师姐手里。当然你可以买,除了涉及买仪器报帐、等实验设备外,太贵的设备申请未必会批。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师兄师姐“借”,夸师兄帅,夸师姐美,最后能不能借到就看你嘴甜不甜以及师兄师姐的心情了。当然在做实验前先列一个清单,避免做着做着发现不是少这就是缺那,否定买仪器试剂会耽误你大量的时间。三.论文写作如果你的实验很成功,并且有那么一个个小的创新,恭喜你欢迎来到写作关。前面提到一篇论文的构成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没写过不会写怎么办,方法还是读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仿写。这里有几点要提醒你注意:1.正常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刻意贬低别人借此抬高自己,不要使用第一次,首先发现,前人未曾研究等词汇,就如今来看,不管你研究方向多偏僻,都不可能这一方向只有你一人做。2.引用参考文献要中英结合,最早研究这一方向和最近5年的论文一定要引用。3.引用你导师和课题组其他人的文献,对于组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假装视而不见或闭口不谈,引用组内他人文献这体现了课题组的学术传承。四.投稿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终于写出了一篇像样的稿子,下面就要投稿了。投什么期刊要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影响因子、期刊类型、投稿时间、版面费等。研究生在这方面基本属于小白,没关系,别忘了,你还有个导师呢。求助于你的导师,让他帮你推荐跟据你写的内容投哪个期刊中的可能性更大。由导师作为通迅作者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投稿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少则一月,多则半年,但大概率你会被拒稿,平常心对待。拒稿之后根据修致意见修改,然后投其它期刊,然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切记不要论文造假,否则这将是你一生的污点。最后科研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今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了,在不久的将来,一批新同学将要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走上科研道路。在科研道路上,成果的总结和展现很多时候是依靠论文发表来实现的,那么,应该如何选择期刊,有效的投稿呢?过来人想和同学们分享以下几点:1. 不同的期刊对于文章的要求标准不一。期刊在文章研究方向、研究侧重、数据要求、写作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更重视数据的分析,有的偏好结果的应用,因此在选择期刊投稿时,要先分析自己的文章更适合哪个期刊,再有的放矢;期刊的级别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SCI、EI收录的期刊要求必然很高,国内核心期刊的水平和要求往往也不低,一般的国家级、省部级的期刊要求不一,但都有各自的取用标准,投稿时应该做好预估,不要盲目投稿,尽量避免重投浪费时间。2. 期刊发表的费用不一。有的期刊有审稿费、版面费的要求;有的期刊没有任何费用要求,且发表之后有一定的稿酬。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投稿时做好功课,量力而行,并和导师做好沟通。一般来说,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的杂志发表都是需要支付版面费的,要提前和导师沟通好。3. 发表周期不一。不同期刊因投稿量不同、审稿过程不同、录取要求不同,往往会导致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见刊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审稿越严格,录用要求更高,审改次数也更多,发表的周期也更长。如果对于文章发表的时间有要求,建议按照目标期刊往期文章的格式,做好格式的修改,及早投稿,积极与编辑沟通,再对照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修改,争取早日见刊。4. 格式要求不一。不同的期刊由于排版风格和版面限制不同,对投稿文章的格式要求是不一样的。建议投稿前一定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模板仔细修改,之后再行投递,避免因格式问题引发的退修,浪费时间。5. 寄送渠道不一。文章发表后,编辑部一般会附送当期期刊至少一本给作者,纸质期刊对于文章作者来说十分重要,作者应该提早和编辑部取得联系,确定方便的寄送渠道。大部分期刊默认的是邮政平邮寄送,时效性较差,有时还会丢件,十分不便,建议作者早做准备。
各种名利奖赏刺激我们推出重大论点,但好的科学或许意味着放慢速度,更加谨慎地实践。CHRISTIE ASCHWANDEN封面:Klaus Vedfelt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如果科学是寻找真理的一种客观手段,那它也同样要求人类的判断。假如说你是一位怀揣这样一个假说的心理学家:人们其实明白他们对被污名化群体带有一种潜意识的偏见;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将会承认这一点。那可能看起来是一个颇为直接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对非错。但测试它的方式却并不显而易见。首先,什么是消极的刻板印象?你所讨论的被污名化群体是指哪一类?你如何测量人们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意识到他们的隐性态度?你将如何测量人们在何种程度上愿意自我披露?这些问题将以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得到回答:而反过来,又可能导致大量不同的发现。一个新的众包实验——涉及到超过24个国家地区的15000名被试和200名研究人员——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研究项目以自己的方式来测试同一系列的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得到差异化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结果。这个众包项目戏剧性地展示了被广泛讨论的可重复性危机中的观点。研究者们在设计他们的研究时做出的主观决策,能够对观察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通过“P值篡改(p-hacking)*”,或者是他们漫步在“小径分叉的花园”时所做出的选择,研究者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将结果引向一种特定的结论。*译者注:P值篡改(p-hacking):科研人员通过不断地改变统计方法以使p值<0.05,导致结果的假阳性和实验的不可重复性。2016年Nature的一篇论文探讨了学术界发表结论的可重复性问题。来自各界的1500名科学家回答了他们对于所在学科存在何种程度的可重复性危机, 其中物理和化学科学家对自家文献的可重复最自信。—图片来源:Monya Baker (2016) Nature News Feature这篇新论文的主要作者,新加坡国际商学院(INSEAD)的心理学家艾瑞克·乌拉曼(Eric Uhlmann),曾将将矛头指向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29个研究团队收到了同样一组数据集,而这些团队要用这个数据集回答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相对较浅肤色运动员而言,足球裁判员是否会给深肤色的运动员更多的红牌?”尽管分析的数据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没有哪两支团队能给出相同的答案。然而,这些团队的发现确实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红牌研究显示了数据分析的决策是怎样影响到结果的,但乌尔曼也担心其他的决策也会卷入研究设计中。因此他发起了最近的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规模更庞大,也更野心勃勃,未来会在《心理学公报》(The Psychological Bulletin)(数据和材料都在网上公开)上发表。这一项目从五种假说开始。这五种假说都已得到实验性检验,但实验的结果仍未公布。除了像上述足球运动员所体现的潜在联系的假说之外,这些假说还包括:人们如何回应激进的谈判策略,或者什么样的因素会让人们更愿意接受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乌尔曼和他的同事向很多研究团队抛出了同样一个问题,但并不告诉他们有关最原始的那项研究的信息,或者那些研究发现了什么。随后,这些团队分别设计了各自的实验,以检验一些共同因素作用下的假设。这些研究必须在线上进行,从共享的被试数据库里随机地抽取出参与者。每一项研究设计都操作了两次:第一次的被试来自亚马逊公司的Mechanical Turk(译者注:亚马逊旗下的劳务众包平台),第二次则是全新的、从一个叫Pure Profile的调查公司里找到的一群被试。研究表明,这些团队在设计实验时中会出现巨大差异。例如,第一个假说是关于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他们会存在内隐偏见(unconscious bias)。一个团队仅仅要求被试按他们对如下叙述的赞同程度评级:“不管我对社会公平抱有怎样的外在信念(也就是,有意识地),我相信我对被污名化的社会群体成员会自动地(无意识地)持有消极联想。”根据这一回答,他们得出该假设是错误的:人们并不报告潜在的消极成见的意识。当我们相信不该相信的事情时,我们在相信什么?通常我们被证实大错特错时,会恼羞成怒地作出辩驳。理解认知失调,有助于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相关阅读 → 对于这个假说,另一个团队则是这样测试的:他们询问被试对一个政治党派的自我认同感,然后让他们按对假定的对立党派成员的感觉做一个评级。以这种方法,他们发现了人们很愿意报告他们自己的消极成见。而第三个团队给被试展示了白皮肤、黑皮肤或者超重肥胖的(也有小猫小狗的)男男女女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按自己对这些人直接的直觉反应评级。他们的结果也展示了人们确实承认对被污名化群体的成员持有消极成见。这项研究结束时,有七个团队发现了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而有六个团队则发现了反对证据。综合一切考虑,这些数据并不能支持“人们能意识到、且报告他们自己的潜在成见”的观点。但是,如果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团队设计的结果,那很容易就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论。这项研究发现,五种假说中有四种假说都出现了一种相似的模式:不同的研究团队在相反的方向上产生了统计学显著效应。哪怕一个研究问题的答案所指方向一致,影响的效应大小却相差甚远。在13个研究团队中,有11个团队得出的数据能够清晰地支持“极端的提议让人们更加不相信谈判”的假说。然而,在剩下的两个团队中发现的统计效应只隐约指向这种观点。一些团队发现极端的提议对信任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他团队发现这些因素影响甚微。众包资源假说测试 | 连线杂志00:12示例一:“当直接问到:人们是否会自我袒露一种隐匿的、对污名化社会群体成员的不由自主的消极联想?”示例二:“比起在一开始先做出缓和的提议的谈判者,在一开始先做出极端化的提议的谈判者,会让人对其更加信任还是更不信任,或者都一样呢?”示例三:“哪种效果会不顾物质/经济的需求而持续地作用对那些群体的道德判断: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或者没有任何影响?”示例四:“人们反对兴奋剂在体育运动中的使用的原因,部分出自于他们‘违背了规则’......”示例五:“功利主义还是伦理方向的义务论更能联系到个人的福祉?”——柯亨的d效果范围,95%的置信区间 图表:连线杂志 资源:Landy et al.安娜·德勒柏(Anna Dreber)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单单一项研究能告诉我们的无足轻重。她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the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的经济学家,也是该项目的作者之一。“我们作为研究者,必须对我们怎么说话格外小心,你不该说,‘我已经检验了这个假说’,你必须说,‘我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检验了它’,它对其他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取决于更多的研究结果。”这个问题,以及披露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是社会心理学所独有的。与此相似的是,近日一个项目让70个团队用同一个功能性磁共振图像的数据集合来检验9种假设。没有两支团队使用了完全一样的方法,而不出意料的是,他们的结果各种各样。如果只通过这些项目的结果来判断,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合理地推测出科学文献如同一片结果对立的密林(如果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团队总能得到不同的答案,那么期刊中应该满是矛盾)。然而,事实与此相反。科学期刊中到处都是确证假设结果成立的研究,而那些零结果就不幸成为了“文件抽屉”问题*(file-drawer problem)的一部分。想想上述关于内隐偏见的假说的结论:一半的团队发现有利证据,一半的团队发现反对证据。如果这项研究真的以出版为目标,那么前者将在正式论文中找到落脚点,余下的将被掩盖并遗忘。*译者注:“文件抽屉”问题(file-drawer problem):在科研出版界,人们倾向于筛选性地发表更积极、显著的结果。人们的信念过滤了我们所能看到/意识到的证据—图片来源:GEPS Bulletin乌尔曼及其同事的证明,提示了假设应该在多样且透明的方式中得到检验。“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试着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个问题。”来自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多乐丝·毕肖普(Dorothy Bishop)说道。那样的话,你可以“在你上蹿下跳、跳舞庆祝之前,真正地阐明它有多么可靠”。结果当然是论证了谦卑审慎的重要性,乌尔曼说。“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我们在文章中、我们的大学在公开出版物中、我们在媒体采访中所说的内容,我们需要严谨地对待我们的主张。”各种名利奖赏刺激我们推出重大论点,但好的科学或许意味着放慢速度,更加谨慎地实践。放慢速度也是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家乌塔·费瑞斯(Uta Frith),在一篇最近发表于《认知科学趋势》(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论文里所提出的。费瑞斯写道,“目前的‘发表或发霉’(publish or perish)的文化,对科学家和科学自身具有腐蚀性的影响。”多发论文,而不是努力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这给研究者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欺骗了科学,她说。“快的科学让我们走小路、抄近道,也的确会导致可重复性危机。”她写道。那么她的建议是什么呢?“慢科学。”它致力于“科学的更大目标”——即作为一种寻找真理的方式。她说,对研究者而言,促进“慢科学”的方法,就是从特级葡萄园的葡萄栽培实践中寻找启发——他们为了维持葡萄酒的最优质量,而想尽办法限制其产量。毕肖普也提出类似的建议,科学家要限制他们的产出,“为了发展一种理论,你需要大量的观察,而我认为我们常常观察得很少,”她说,“然后我们在不成熟的时候就进行理论建构。但如果我们能够更广泛,更全面地去探索那些得到观察的情况,那我们的理论建构也会更优质一些。”如果说,这项关于五种假说的研究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科学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翻译:兵书校对:曹安洁排版:夏明明https://www.wired.com/story/200-researchers-5-hypotheses-no-consistent-answers/Christie Aschwanden克里斯蒂·阿什万登(Christie Aschwanden)(@悬崖之巅)(@cragcrest)是一名获奖科学记者。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准备好了:我们的所有运动员能从奇怪的康复科学中学到什么》的作者,以及播客“新兴形式”的联合主持人。
一、为什么南大核心CSSCI发表论文难度这么大?近年来,发南大核心成为众多科研人员头疼的一大难事。为何南大核心发表难度如此大呢,下面小编给您分析下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南大核心CSSCI虽然说是两年更一次目录,但实际上简直一年一变,今后更新周期能够会更快更频频。任何一家杂志社,都不情愿被踢出中心的部队,都在想方设法的提高期刊的水平。在这个总体目标定位下,对论文、对作者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发表的难度也只会越来越大。第二是因为现在评职称对论文等级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比如中级职称,虽然职称要求的是发表省级论文,但为了比别人更有优势,很多都选择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你发国家级,我就发核心,你发核心,我就发南大核心,一年就那么几个职称名额,竞争太激烈,小学教师发核心论文的情况屡见不鲜。发的人太多,版面有限,2016年发表的论文排到2017年见刊的不要太恐怖,这就是这几年南大核心CSSCI发表论文的正常现象。只要职称评定准则一天不变,需要就不会不见。第三个原因就是,南大核心CSSCI分来源核心期刊和扩展板,来源版难度相当高,普通人就别想了,可以发扩展版,在文章质量高的前提下需要多花点钱才能搞定了。二、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虽然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将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那么如何写作一篇好的SCI论文呢?一篇好的SCI论文就像一件好的嫁衣,可以很好地把自己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写论文好比做嫁衣,怎么做的好看,是尔等科研旺苦思冥想的事情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可以学习,但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就是狠角色一个好的思路在做一件衣裳之前,你的头脑中一定要有做好之后的样子同样,在论文写前也要构思好整篇论文的结构,如何总结分析数据,要重点表达什么,可以在纸上把完整的结构画出来逻辑很重要,如果你担心自己没有好的写的思路,可以模仿那些优秀的论文,学习它们的写作方法,发现其中的写作规律精炼简洁的摘要论文只是载体,你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别人你在研究什么,所以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论文的摘要是整篇论文的精简版,所以一定要字斟句酌,简明扼要撰写摘要一般遵循四个原则:1)介绍课题研究背景;2)指明存在问题,引出本文研究内容;3)描述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4)提炼实验结论和意义sci论文润色,首选Editideas辑思编译,sci论文一站式服务.摘要是论文的敲门砖很多论文之所以被拒,多半是死在了摘要上所以,对于年轻的论文写作者来说,一定要下大功夫把摘要写好,反复修改请教你的老师或前辈,让他们给你提出修改建议图和表的应用图和表就像是衣服上的图案装饰,绣的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件衣服审美感在论文写作中,图和表是最好的结果呈现方式,它可以避免冗长的文字表达制作图表首先要了解目标期刊的图表限制,以确定你的图表可以充分表达结果其次,图表中的数据要容易解读每个图表要显示多少数据,图的坐标表的行列以及示意图的各部分都要标记清楚对于大样本,给出绝对数和变化/差异的百分比第三,图表的标注也应该独立成文,并且无需阅读全文就能完全理解最后,与“结果“部分的注意事项一样,图表和正文之间不应有重复叙述sci论文润色,首选Editideas辑思编译,sci论文一站式服务.先制作清楚高质量的图表,随后就可以轻易地撰写“结果”部分所以,为了你的论文呈现更简洁美观,一定要熟练掌握几个图表制作的工具这样会让你事半功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你的语言不需要太过华丽,但一定要表达清楚,逻辑严谨学术期刊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审稿人不希望看到一篇满是错误拼写和漏洞的文章,这会让人不得不怀疑作者的专业素养所以,为了更好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多加训练你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阅读英文新闻或文章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断培养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另外,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也可以做写作训练,好的文章都是在平时的练习中积累出来的在科研人员投稿时SCI论文经常会遇到,期刊编辑没有送给审稿人评阅就直接拒稿的情况而在回复信中,最常用的一句就是“the paper doesn’t fit our journal”那么,“fit”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刚刚踏入学术界的人,如何确保自己选择一个对自己论文感兴趣的期刊呢?首先想想该期刊是如何起家的,它们是如何成立的新的期刊通常是由一群拥有相同学术网络,并且其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被任何其他期刊充分覆盖的学者/研究人员建立的他们研究方向可能是在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围绕着一个新的理论或方法的发展,或在一个已确立的领域的特定位置一些期刊正是以这种方式从学术团体和会议中的特殊利益团体中产生而一些杂志社现在也设立了免费的期刊:这些期刊不一定涵盖新的内容,它们的主要目标是使现有的学术成果更广泛地得到利用将期刊理解为特定学术群体的人工制品,并将其理解为一种对话但这里我关心的是,一些论文将适合期刊学术群体及其知识构建目标,而另一些则不适合第二点,期刊学术群体或多或少地会对他们的学术边界规范共同的假设和“真理”进行监督有些期刊比其他期刊更容易接受新观点和新来者但期刊编辑的工作之一,就是找出那些明显不希望参与谈话的闯入者编辑会决定作者是否会对知识的积累做出贡献编辑的拒签实质上是一种维护期刊知识目标和声明的门禁活动那么,刚进入出版业的人是如何了解期刊的潜规则惯例兴趣和特质的呢?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通常没有人告诉你这里有五件事需要考虑,五件事可以帮助解锁期刊发表的代码我特意使用了“代码”这个词,因为我想表明选择期刊是一个解码练习,一个寻找线索的过程问问自己,你已经加入了哪些期刊学术群体虽然你可能还没有发表任何东西,但很可能你已经发现某些期刊很有用这些期刊涵盖了与你的研究相关的主题,它们使用了你感兴趣的方法,它们提供了你使用过的理论或经验资源在接受这些期刊所提供的信息时,你已经参与了一场对话只是你还没有说话,但你也不只是单纯的听众您正在积极地将您的工作与期刊上的知识群体的工作联系起来就算你没有认真思考,但你可能已经从该群体中了解到一些关键的论点,文献,写作方法和关键人物这些期刊可能是最容易适合你的工作的sci论文润色,首选Editideas辑思编译,sci论文一站式服务.看看编辑和编辑委员会编辑和编辑委员会是期刊社区的关键人物如果你选择了一份期刊,但后来发现你没有听说过任何编辑或董事会成员,那么这对你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您至少可以熟悉其中一些人及其工作,从而对这个期刊学术群体的工作方式有一些了解你需要选择一份你能判断大概会发生什么的期刊得到专家的建议让一个更有经验,在你的领域里你信任的人,告诉你你的论文与期刊的匹配程度相同领域的期刊,其研究重点/方向往往不经相同例如,如果有几个期刊的标题都是社会学,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涵盖相同的主题在社会学话题的类型和方法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你需要了解这些学术期刊政策——如果你问的话,在这个领域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可以告诉你你甚至可能会幸运地找到一份期刊论文来分析你所在领域的期刊如果你找不到人帮忙,你可以自己去看看那些被列出的期刊,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调查期刊学术群体看看出版商的网站,看看编辑们的采访,听听他们谈论杂志的目的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作者谈论他们论文的视频问问自己读过哪些期刊的论文你是哪些学科的忠实读者和作者,他们总部在哪里,它们来自什么学术背景,他们写的是什么,他们使用什么理论方法,他们使用什么研究方法,他们不做什么以及你的工作怎么样?解码期刊对话看看过去两到四年的期刊主题标题和摘要他们谈论什么话题,它们是否有特定的角度,试着找出任何可能重要的模式把期刊看作是数据,并带着分析头脑来完成这项任务比如,你能辨别出任何特定的词汇或特定的认识论吗,哪种类型的研究最常见,哪些文献被引用最多?了解以上五点将帮助你理解何为”fit”南大核心及SCI论文发表难度虽然大,但是相信在您的努力下还是可以发表的!
通常来说,大学生(研究生)在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的时候,需要先考虑三件事,其一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其二是目前拥有的研究资源;其三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是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因为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其一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二是具有一定的落地可行性;其三是论述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想让论文有所创新,首先就要从知识结构上寻求突破,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是论文研究方向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研究资源对于论文方向的选择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写论文一定离不开大量研究资源的支撑,涉及到导师资源、课堂资源、实验室资源(设备)、行业资源等等,所以在选择论文方向的时候,要根据目前能够整合的研究资源进行细分方向的选择。通常来说,导师对于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选择导师比较擅长的研究领域会更容易获得突破。论文研究方向还应该考虑一下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如果研究方向能够与大环境相契合,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当前选择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向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要想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一定要尊重实验结果,否则在进行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论文中的实验是无法重现的,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是没有意义的。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