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线教师课题申报:研究步骤怎样写

一线教师课题申报:研究步骤怎样写

在撰写课题申报书时,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课题研究步骤。笔者浏览一线教师撰写的研究步骤(亦称“实施步骤”),发现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这里和教师交流一下,供批判。一、撰写研究步骤中常见的问题在课题申报书中,研究步骤这一板块是处于选题论证的结尾部分,从教师心态考虑,马上就写完了,于是一些教师套用一些模板,如“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写上“查阅文献、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听评课活动、经验交流、梳理成果”等,把时间安排一下,就草草收兵。在教师眼中,所有课题的实施步骤都是大体相似,有现成的模板,套用即可。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为了克服研究步骤千人一面,形式主义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研究步骤,研究步骤的价值以及研究步骤如何撰写等基本问题。二、什么是研究步骤所谓的研究步骤,就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落实研究内容的工作流程及安排。研究步骤是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是验证研究假设的全过程,是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依托。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关键性问题:第一,把研究内容摆进去,研究步骤是落实研究内容的流程及安排。也就是说,不能使研究内容游离于研究步骤。第二,把研究方法摆进去,研究工作不能离开研究方法,如果不使用研究方法,你的研究还叫科研吗?第三,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两个概念,不要把研究工作安排写成教学工作安排。随后举例具体说明。三、课题申报时,撰写研究步骤的价值是什么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教师都会知道,在课题申请报告书中和开题论证报告书中都要写研究步骤,两者内容有区别吗?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虽然都是研究步骤,但在两个不同的文本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题申报书中,评审专家重点看选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指标,研究步骤是你这项课题可行性构想的具体化或研究逻辑的具体化。只要能够看出来,这个课题是可行的,允许你立项后,你是可以操作的,操作的逻辑是对的,而且按这样的操作是可以取得相应的成果的。于是就通过了。虽然可以简写,但是不写,或是写得不对路也是会影响立项的。然而,在开题论证报告中,开题指导专家会对研究步骤高度关注,因为课题已经立项了,马上就要开工研究了,研究步骤就要写得非常具体明白,要将研究内容精准分派到研究步骤的各个环节,用以指导随后的研究工作。可见,在课题不同阶段的文本中,撰写研究步骤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四、怎样撰写研究步骤撰写研究步骤就如前文的概念所述,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把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落实到研究步骤中。明确时间节点,分解研究任务,责任分工到人,就可以了。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课题名称为“美育视角下的初中美术色彩课程单元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就是这样的:1.初中美术色彩课程教学及育美情况的调查研究。2.基于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以单元结构系统化梳理研究。3.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单元化实施研究。4.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的评价研究。以上研究内容如何落实在研究步骤里呢?我们依据研究步骤的模板进行撰写:(一)课题准备阶段(2个月)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开题报告,领会开题报告的全部内容和要求,明确分工。2.落实本课题第一项研究内容,开展“初中美术色彩课程教学及育美情况的调研研究”。此项研究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分别进行调研,调研从色彩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生美育水平等维度进行。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和调查法。研究成果:一份调研报告。负责人是张三、李四老师。(二)课题实施阶段(2年)该阶段主要落实两项研究内容1.第一项研究内容(6个月)基于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以单元结构系统化梳理研究。此项研究主要从初中三年美术教材出发,针对散在教材中的有关色彩课程进行单元化梳理。梳理时,着眼美育功能视角,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单位内容,课时内容等维度进行梳理。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成果:美育视角下的单元课程目标体系表和内容体系表。负责人:张三、李四老师2.第二项研究内容(1.5年)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单元化实施研究此项研究是在前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施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色彩课程单元化教学时,针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一些研究课例呈现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研究成果:形成诠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械的课例,论文。主要负责人:全体成员(三)课题深化阶段本阶段落实第四个研究内容美育视角下,初中色彩课程的评价研究。此项研究重点在于建设色彩课程的评价指标,形成简单易行的评价量表,研究出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评价主体,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方面,引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他评,家长评价等。评价层次和角度上采取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研究成果:评价量表、论文。负责人:全体成员。(四)课题总结阶段(6个月)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成果:研究报告。负责人:以课题负责人为主,其他人为辅。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将研究内容摆进了研究步骤里边。这样,研究步骤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研究过程就不会出现跑偏的问题。五、撰写研究步骤要注意哪些问题把研究步骤设计好,绝不是看一些经验性的文章,就可以写好的,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在此再提示几点:(一)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不要混为一谈,不要把研究步骤写成教学安排。(二)研究步骤设计时,一定要把研究内容摆进去。(三)研究步骤设计时,要把研究方法摆进去。(四)研究步骤设计时,要给出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人员安排(四)研究步骤时,要体现出本阶段形成什么样的过程性成果。(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得使之也

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选择观察对象一般不关注样本的代表性,更加关注选择样本的典型性,因此一般不采用概率抽样而采用非概率抽样。1、非概率抽样方式(1)随意抽样(偶遇抽样)一般不为规范期刊所认可(2)立意抽样(判断抽样)借助于专家判断选择个案或以研究者目的选择抽样(3)配额抽样 可保证样本具有总体特征,但很难穷尽所有(4)滚雪球抽样 在特定总体数据难以找到的情况下使用基本假定,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和组织与其它部分之间间接的联系在一起,大部分人和事物由于相互之间的关系置身于一个网络之中。2、选择原则(1)所提供资料要丰富(2)所选择对象尽可能自己不熟悉(3)所选择对象适合自己(二)取得进入的资格建议:1、对观察对象的情况全面了解(风俗、习惯等)2、寻找帮助进入现场的人(特别是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3、准备好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各种证件(证明合法性)(三)进入现场并与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1、处理好与权威人物的关系2、严格遵循当地风俗及生活习惯3、要以适当的方式说明研究目的 4、参与当地人的活动或提出力所能及的帮助(四)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五)资料的整理分析

泰伯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解了论文写引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使用怎样的科学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1、实际调查最为普遍也最能揭示事物实际情况的是实际调查法,其表现方式有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问卷抽查然后分析,相关资料的搜集。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总结。2、间接调查间接调查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调查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研究,这些信息经过前辈提炼过,因此会更全面、更正确的确立研究的方向3、数据取证法数据的获得来源于对普遍问题以及个别问题进行实验得出数据,通过所获得的结果去反向证明事物的内因与外因。另外也可以通过干预研究对象的变量,存在方式来得出事物存在的规律。数据取证的实验方法是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4、对比分析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5、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当作案例来分析,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归纳并得出现象的本质与运行规律。论文写作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现象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提出研究的新方向。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大家伙

高中研究性学习导学连载2——第一章“研究性学习”的概况和安排

新时代新学习第一节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四个特点研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同学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要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同学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同学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你们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你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同学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你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同学们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你们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同学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同学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你们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同学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你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你们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你们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你们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同学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你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四)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同学的感受和体验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无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你们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你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等。让你们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你也可以拿你的成果去发表、去申请专利、去评奖……一不小心就成功了,这也是重视结果。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你的打算呢?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特点。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均逐渐突出对研究性能力的考查。例如,语文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体裁的可变性、叙述或论述方法的可自由选择性,就是对研究性判断与选择能力及构思与设计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对学科研究性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记忆型试题在试卷中日益减少。常用的学科之通性通法考查全面,并在研究性应用中考查,而不是从理论上考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认识。例如,在数学思想的考查上,着重于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考查,使数学试卷的特色更加鲜明;物理规律的获得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和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展望高考命题能在研究性应用意识方面,对同学的研究性学力进行有成效的考查,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第二节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安排(一)专题讲座和开设课程相结合。由学校组织各类优秀教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作讲座,内容有: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手段、途径;根据各学科特点,介绍如何收集资料、选择和处理资料,如何考察调查、实验操作,如何成果表述、论文撰写等;进行科学基础知识讲座,为以后选题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供一定课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二) 确定研究课题。由学校提供一些适宜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学生在确定课题时,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课题,也可以另外确定课题。课题选择一般与自己生活直接关联的且切入口较小的课题,这样的容易实施研究。(三)组织课题组。课题的研究可以独自一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课题组的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但不管是独自一人研究还是组成课题组研究,都必须制订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等,开始填写《研究性学习手册》。(四)实施研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同学们要作好较详细的过程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五)研究成果总结(一般放在下学期)、撰写报告、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得到提升。同时,对其中的优秀成果将汇编成册,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七)成绩评定1.评定的内容:(1)态度:如:听讲座是否参加,有否记笔记,是否主动承担或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研究计划是否完善等。(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主要看学生的记录本和收集的资料等。(3)成果。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项活动、提出一项建议和改进方案等。2.评定的形式:学分制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级。(八)推荐、评奖、汇编优秀论文小问题:1. 对研究性学习现在你了解它的特点了吗?2.终于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你不想跃跃欲试吗?我们相信你,你能行!

颜元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材料 考古新发现带来新认识

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重要材料考古新发现带来新认识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按照时代早晚排列,它们分别是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从旧石器时代到金元之交的考古成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力证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距今四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金元之交的东夏国的考古学成果,对于增进学术界与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民族互动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等议题的理解意义重大。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起之地。本次评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独占三项,其中巩义双槐树遗址揭示了一个距今5300年的“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具有都邑性质。 双槐树遗址规模宏大,考古学家在此发现的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如在此遗址发现了三座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其中一座发现有“一门三道”的门道痕迹。“一门三道”是王城的配置,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述,得到了考古学成果的印证,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都发现过“一门三道”的门道痕迹,而双槐树的相关发现比这两者都要早,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的源头性,说明双槐树遗址对于研究夏商周三代宫室制度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连用三个“关键”来强调双槐树遗址的意义,它“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其发现“必将帮助人们持续厘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次评选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边疆考古成果显著,如吉林省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填补了东夏国考古的空白,东夏国是金元之际东北地区的一个政权,磨盘村山城遗址是其南京城址。 边疆地区的民族互动频繁,多元文化在此交融,考古学成果不断刷新学术界与公众对于这种互动与交融深度的认知。本次入选的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此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西北接我国新疆,西南是印度,东南临尼泊尔。桑达隆果墓地的使用时间延续千年,大致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这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自中原汉地、新疆、印度、尼泊尔等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该遗址出土的木俑、带柄铜镜的形制与此前新疆出土的相关文物十分类似,显示两地早有频繁的文化交流。 经由考古学的研究,偏居祖国边疆一隅的札达,原来曾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高科技手段令人眼前一亮——衡量考古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那时的考古学家的工作状态,正如傅斯年所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除了双手和简单工具外,别无所有。今天的考古学家已拥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历史遗存,提升考古学研究的精细程度。科技不只是助力考古学研究,而是题中之义。 本次评选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采用的一些高科技手段令人眼前一亮。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是一处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距今四万年延续到距今两千年,其遗址堆积厚约8米,包含了大量石器、磨制骨角器、动物骨骼、火塘、墓葬等,考古学家对出土物全部测量了三维坐标,而具有埋藏指示意义的遗物,全部测量走向、倾向、倾角等产状信息,也就是说考古学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在计算机中模拟出每个发掘层面的三维模型,可在其中为全部出土物准确定位,这将为考古学家的后续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要完成这一工作,首先要积累大量准确的测量数据,考古学家在此次发掘过程中用到了电子全站仪。电子全站仪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测绘仪器,在野外测量中,可采集水平角、竖直角、倾斜距离三种基本数据,通过内部微处理器计算,可得到坐标、方位角、高差、高程等数据,而仪器本身也可以保存数据。电子全站仪的使用不仅方便、精准,而且也带来了田野考古工作思路的转变。 在招果洞遗址中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家还首次在古人类洞穴遗址内采集石笋进行古气候复原工作。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首次”。 余姚井头山遗址距离大名鼎鼎的河姆渡遗址不远,这座遗址距今八千年,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人类食剩抛弃的贝壳为主要特征。由于这一遗址距现在的地表有5至10米深,而且被海相沉积覆盖,大量淤泥容易坍塌,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考古学家先建设了一个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的钢结构基坑,先将发掘范围框定加固。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但却有许多难点,比较明显的难点有不能采用大型机械施工,以免破坏考古现场,也不能使用水泥和混凝土,因为它们具有腐蚀性,这项工程的复杂性大大超出考古学家当初的设想,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花费一年半时间完成了钢结构基坑的施工。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因地制宜把钢结构基坑成功运用于考古发掘区围护,为国内外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示范意义。随着井头山遗址一期考古工作的结束,这座钢结构基坑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已经回填。 本次评选出的十大新发现,在发掘过程与后续研究阶段,普遍开展了多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认为:“今天,考古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目的、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更加全面地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 让珍贵文物重光于世——激发公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1年。这31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不仅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技术上取得了进步,而且中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承担了国外的考古挖掘任务,与此同时,公众对考古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向公众网络直播了终评会,入围终评环节的20个项目,由汇报人依次向公众报告。终评会如今在网上已经有“中国考古奥斯卡”之称。考古学与直播的联袂,近年来已不鲜见,今年三月,央视直播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中的文物出土过程,2015年11月,央视直播了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1号主墓开棺过程。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是中国公众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通过直播,公众亲眼见证了埋藏于地底的文物重光于世,这种现场感与历史感的交错,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公众考古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考古学不只是考古学家象牙塔中的艰深学问,先民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民共享的,考古学应当回应公众的关切,将考古信息传递给公众,并激发公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 公众考古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博物馆中展出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 在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不久,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刚落下帷幕,这场为期六个月的展览,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了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物。将河姆渡与井头山的遗物并列展示,对于公众而言能更好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井头山距今约八千年,考古学家认为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 这场展览的主题“海洋文明曙光”也回应了公众对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关切,井头山遗址考古工作负责人孙国平介绍:“井头山遗址展现了古老的中国人适应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的历程。它的发掘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环境变迁等问题意义重大。” 考古学近年来频频“出圈”,获得公众的热切关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公众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增长的兴趣,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自信。一方面,考古学肩负着增强公众文化自信的使命,另一方面,公众文化自信的增强,也对考古学的大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苏秉琦,晚年回忆他的学术之路时,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的事业。人少成不了大气候,我们的任务正是要做好这项把少数变为多数的转化工作”。今天,我国的公众考古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新技术新思维的辅助下,我们更有底气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陈彧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夫此人

教育科研赋能数据分析提力

依据《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安排,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拟从科研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对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2020年,“挖掘数据内容,调研教育现状”的主题培训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对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能力。2021年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以“监测改进教学,科研提升品质”为主题,进一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监测-分析-改进能力进行培训。4月14日,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第四次的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教改研究方案设计、文献查阅与文献综述、方差分析。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殿庆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专题培训,深入浅出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逻辑、方法和模型四个要义及其关系,以通俗易懂的看医治病为例,搭建了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以真实的教改方案为例,明确研究方案设计的一般路径;以数据回归分析为切入点,阐述研究假设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整节课以理论讲述、案例评价、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广大学员对研究方案基本框架、一般路径深度思考,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与路径。文献研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马子湉老师以《怎样做文献综述》进行了专题培训,对文献综述的内涵、形成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自身撰写的经验与感悟,分享了文献综述撰写及呈现要求。数据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证据。班主任陈潇老师以《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为题进行了专题培训。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在复习已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方差分析的内涵、意义及操作过程。通过实际数据分析的演练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帮助学员进一步认识到数据分析的原理、过程和结果呈现,为教学现状及问题解决提供数据证据。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员们带着满满收获结束了第四次培训活动。

王栋

研究就是“过电影”|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现在很难设想电影的发明对人们的视觉体验带来的冲击。今天,人们的眼睛不仅早已习惯了活动的图像,而且极力追寻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视觉景观,3D电影也难以让人受到震撼。而电影刚刚诞生时,看到银幕上火车驰来和大雨落下,有人会奔跑躲避。作为一种技术,电影似乎复现了时间。与静止图像不同,静止图像对时间的复现,是一个凝固的瞬间。戏剧能够演绎故事,某种程度上,也能复现过去,但角色扮演能使人明知台上只是在模仿过去。电影则不同,一方面它捕捉并固定了过去,就像把时间抓住了一样,同时,它又能将过去“原模原样”地再现,从而使过去好像活了过来。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出现以后,围绕它产生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思考。人文思维与科技思维对电影带来的时间感受很不一样。对科技思维来说,电影的顺序放映和逆序放映,非常适合用来说明时间的方向性。一个鸡蛋打破了,就不会重新复原;一个杯子落到了地上,就不会自动回到桌面,电影可以形象地演示。当蛋壳从破裂变得圆合、当杯子自己回到桌上,我们都能毫不费力地指出这不合情理,时间的方向是固定的。电影带来了一种非文字的致思习惯,强化了图像和形象的倾向,某种程度上,电影重塑了我们的思维,使人建立起“电影思维”。于是,人们能把电影作为理解事物的一种新途径。阳光照进室内时,我们能看到光线中许多微小的物体,各自做着不停歇的运动。这是微波粒子在气体中进行布朗运动的一个例子。如果对布朗运动的某个粒子拍摄电影,那么这部影片无论顺着放还是倒着放,都不违和,这跟一个杯子不会自己跳到桌上的单向性明显不同,时间的方向性似乎消失了,先后次序没有差别了。电影还被用来分辨肉眼看不到的真实。当电影胶片被一帧帧查看,裸眼观看时被忽视的细节呈现出来。高速摄影、显微摄影更是为细致观察打开了通道。慢镜头早已不只是艺术表现手法,现在对基本粒子一秒钟拍下的电影时长,也远远超出个人生命极限内的观看能力。观察始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变速”把时间分辨到新的水平,才能发现物质世界运动的真实。对科技人员来说,运动可以通过不断细分的瞬间来逼近,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越来越细密的切分来认识,就像用微积分可以去逼近无穷。这即使不是完美的,至少是可行的,因为人无法直接对无穷、运动、连续性做出计算。不过,在人文知识分子中,对电影进行文化和认识论批判,一直都有。对他们来说,运动与瞬间、连续与切分,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而是性质上绝然不同的两种状况。他们认为,真正的连续体不可能由孤立的实体构造,运动也不能由分立的瞬间组成。连续体可以分解成片断,就像人可以分解为四肢、躯干,或多少克铁、多少克钙,但分解开来就不再是人,运动切分成瞬间,就不再是运动了。哲学家说,无论电影摄影机有多快,能把一秒分到多细,还是有“某些根本的东西”从电影画面的缝隙、从时间分隔线上溜走,世界尤其生命最基本的层面不可能彻底被电影摄影机把握或捕捉,脑子里记忆的任何一秒的内容,都比拍摄下来的场面深远和丰富得多,生物时间人的时间不能与物理时间等同。哪怕几秒钟无意识的梦,丰富性都足够回想好几天,更不要说人的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从极化的方面看,各自都不能说没有道理。从科学思维来说,把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然后在各门类科学中进一步分拆、辨剖,是近代以来科学研究的主要模式,科学因为这种“分”而深化,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做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把对象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静止的状态去考察。这被称为形而上学,它其实已成为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人文思维虽然有可能把握对象和过程的总体联系,但又难于着手对事物加以切实的研究,从而变成空疏的“想法”甚至感叹。例如,批评把时间分拆开来把握不到运动的真谛,这不无道理,也不难,但如何不从时间上、实体上对事物“分而治之”,还能有办法展开研究,这却很难。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以唯物的实践论反对坐而论道的“总联系”“总把握”。电影以瞬间的连缀来形成运动表象,造成“运动感”,固然并不等同于真正的运动,就像数字电视无论分辨率有多高,也与自然界真正的绚烂色彩有本质差别,但就目前而言,当我们去研究事物在时间中的运动时,还是只好用“过电影”的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原子怎样与另一个原子结合,就朝着认识事物的生成过程迈进了一大步。当我们把意识过程用大脑突触一瞬间的接触或者电位反应、多巴胺作用等来解释时,可能并没有摸到意识生成的本质,但总还是在往前走,如果我们不这样去认识,那就只剩下承认大脑是个黑箱子,感叹一下大脑好神秘,这种总体把握,不仅不比形而上学高级,而且比形而上学还要软弱无力。迄今为止,现代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比喻,没有比“过电影”更相像的。【编辑:贺方程】

载芟

开展研究性复习 提高总复习效率

高三语文总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怎样提高复习的效率,掌握复习的主动权,克服复习的盲目性,这是每位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笔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多次执教高三语文,多次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2001、2004、2007、2010届高考中,所授班级语文均分、及格率均居全县普通高中前列,多次获得无为县高考学科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那么它到底靠的是什么对策呢?这个对策就是研究性复习,笔者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了研究性复习。所谓研究性复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要求、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实际,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实践证明,这个对策符合效率最优化的原则,对全体学生普遍有效、切实可行。一、研究性复习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大多数高三教师习惯将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课本单元的编排顺序进行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使课本知识系统化。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分列的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形成网络。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限时限量的练习,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很显然,这三个阶段教师一直都在把握着复习的方向,什么时候复习什么内容,哪些知识要强化,哪些知识可以一笔带过,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跟着教师走的份。殊不知,在知识梳理的复习初期,教师对知能要点的梳理,对命题规律的把握,对各种题型解题方法的总结,对备考方法的点拨,对命题趋势的预测,这些都是学生们面临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显得非常有意义。但随着复习进程的推进,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怕成语题,有的学生怵病句题,有的学生惧衔接题;有的学生文言语感强得分率高,有的学生诗词鉴赏题做得好,还有的学生擅长作文写作……可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学生的个体生命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往往是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果。再说,如今语文高考已走出把学生考倒的怪圈,试题难度降低,阅读量相对增加,纯知识题越来越少,试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所以一味的分析讲解,加大训练量,只能于事无补,根本不能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我们常有这样的烦恼,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复习过的题目做起来比较顺手,没做过的题型或问题就束手无策;有时是做过的题目,也还是一错再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能力。以仿句题为例,教师明确指出了学生这次仿写中的不足,学生也按照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可再做新的题目,又出现了同样的错误。是学生不听教师的话吗?不是。是他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题的所在,是他对仿句解题策略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能上升到理性阶段。我们知道,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超越了自我,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知识,真正悟出了门道,才能自觉避免失误。这启示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淘汰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教会学生质疑、释疑、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方面上来,再也不能在课堂上用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那浩如烟海的题海战术,去影响学生质疑、释疑、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的生成了。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高三语文复习有必要引进研究性复习模式,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提高复习的效率。二、研究性复习的主要步骤研究性复习的开展,关键在于建立研究性教学机制。具体地说,高三语文研究性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向——解读《考试大纲》,强化目标意识。《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所列的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特别是对《考试大纲》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从而明确研究性复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2.定题——分析自己需求,确定研究专题。研究性复习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的心智空间处于窒息状态,当然也就谈不上思考和探究,研究性复习也无从说起。为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需求,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拿来研究。这其中教师的引导、点拨、示范非常重要。一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一些指令性或选择性专题供学生参考。比如语基部分:“句意衔接的常见题型”、“同义词选用的策略”、“辨析成语的常见方法”;语言表述部分:“扩展语句的常用方法”、“句式变换的关键”、“情境题型的解答技巧”;文言文部分:“推断文言词语的技巧”、“文言阅读题的答题步骤”、“文言文翻译的对策”、“文言压轴题干扰选项的设置类型”,等等。等到学生研究意识被激发,尝到研究性复习的甜头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需求,确定相关专题,自主择题,有的放矢,查漏补缺。3.授法——提供高考试卷和部分教学杂志,给予方法指导。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或独立探究,自行设计方案,策划复习过程;或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但不管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考试卷、语文教材及部分教学杂志,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类推、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初步认识。特别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出各种题目的常见类型、误答原因及解题方法。或从中确定试题中的稳定部分,落实“稳定部分”中的知识点,明确各题的常见类型;或从中掌握诸如多层定语、状语的排列顺序,格律诗诗句的排列规律,语句的衔接,语病的判识与修改,文言词语的推断等等解题方法。在形成所探究问题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其研究成果,并不断接受综合练习的检查验证,逐步补充,逐步完善,最后总结出相对科学的结论来。三、研究性复习的注意事项研究性复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展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相反,由于可控因素的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它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整个复习过程予以控制,以保证研究性复习活动的高效运行。择要言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行为来自于精密的计划。复习尚未开始,教师便要计划先行。计划既要包括集中授课、构建知识网络的计划,又要涵盖学生自主求知、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复习计划;既要有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要有教学方法、检测手段的安排。尤其是研究性复习计划要具体缜密,要体现出定量、定度的可控原则。2.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激发兴趣,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研究性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特殊心理,抓住“满足需要”这个心理契机,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研究探讨的兴趣,努力唤起高三学生主动投入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反馈评价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达到,再根据情况适时调控。”这启示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性复习的情况,并及时评价,既要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更要肯定成绩,表扬先进,进一步调动学生研究探讨的积极性。

正月

研究访谈18位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优秀科研学者共性特质如下

本文来源:质化研究整理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节选) 作者:娄枝 乔刚 蓝文婷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实践是否具备某种共同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能否为我国一流博士生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作者基于对博士生的访学体验分析,试图揭开问题的答案。本文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 同时也是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顶尖大学在读博士生国外访学体验, 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旨在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推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 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应用扎根理论, 利用NVivo12. 0软件进行资料编码,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01、研究问题“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 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体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cation Research) 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协会 (Graate Career Association) 于1999年发起, 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4]此后, 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在英国得以兴盛。2007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cation Academy)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发起了一项系统性调查, 迄今已开展了七次。问卷涉及导师指导、研究技能、设施与资源、学术氛围等核心问题, 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5]此外, 美国各院校开展了有关博士生科研体验方面的调查, 例如MIT的博士生离校调查主要包括博士毕业生在MIT的就读体验、经济支持与负担、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参与以及毕业后计划和求职经历等。[6]同时, 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对博士生科研体验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每年开展对全国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读研究生的大范围问卷调查, 研究在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7], 但该调查群体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2014年, 罗英姿等开展博士生对教育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结合博士生对环境质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 得出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因子有:学术氛围、物质环境、导师科研能力等[8], 学术氛围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涛、李莞荷针对博士生群体, 调查了在读博士生所感知的学习环境、切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具体包括导师指导、资源平台、质量文化、博士生能力发展等维度。[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了解博士生就读期间的科研体验,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内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体验为切入点, 运用访谈法以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从博士生主体视角着重分析当前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特征, 以期为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 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02、研究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首先, 确立访谈思路与提纲。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CNKI) 等数字资源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博士生科研特征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博士生科研特征所涉及的问题, 据此设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的科研态度评价。二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科研行为特征评价。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 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访学等细节进行回忆和描述, 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或引导。[10]访谈结束后, 在第一时间内整理访谈文件。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博士生的深入访谈, 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 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图1 扎根理论流程 资料来源:黄辉华, 余昌胤, 张年, 魏来, 冯毅.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管理者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 (1) :91-96.(三) 研究对象与样本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6日, 作者根据专业筛选, 陆续联系并最终访谈了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 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所有录音时长501分钟42秒, 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约28分钟, 访谈记录文本共计55 101字。 18位访学归来的博士生访学时间跨度从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 访问大学包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见表1) 。被访谈对象访学科研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不等, 对于访学所在课题组 (或团队) 博士生科研特征具有直观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 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 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表1 访谈样本信息汇总03、研究过程(一) 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通过分析原始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概念化, 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集聚到相应范畴中的一个过程。[12]为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 由2位研究人员同时逐一对访谈原始记录文本进行了至少2次编码活动。依照此方法, 最终确定参考点267条。 表2 开放式编码举例(二) 主轴编码在NVivo12.0中, 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将自由节点归类成树状节点。[13]本文将267条自由节点 (参考点) 进一步提炼和归类为树状节点。例如, 2位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设计和被访谈者的主要思想, 将A1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等。经编码, 最后总结归纳出4个树节点, 分别是A1持续的科研热情、A2高水平的学术专注、A3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A4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方面。 (三) 核心编码核心编码 (或选择编码) 指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关系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并通过这个“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 使所得到的资料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的过程。[14]通过分析, 最终将4个树节点提炼成1个核心节点———博士生科研特征 (见表3) 。其中, 广泛的学术交流参考点数最多, 共有97个参考点, 其次是高水平的学术专注 (84) , 持续的科研热情 (51) 和高效的科研产出 (35) 。从参考点数来看, 访学博士生更多关注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过程、科研氛围, 以及博士生个体的科研投入, 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过程模式”给访学博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 表3 三级编码表(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参照吉尔·J.费兰西斯 (Jill J.Francis) 等的研究, 采用理论饱和度指标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15]研究人员继续访谈3名博士生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 编码结果表明, 未出现新的范畴, 因此, 访谈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04、研究结论与分析(一)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通过对访学博士生的科研体验,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大特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心理学家指出,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 其中, 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 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 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 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 科研水平不高。因此, 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 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根据参考点数分析, 在持续科研热情这一树状节点下, 参考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 (23) ;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14) ;再次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 (9) ;最后是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 (5) 。其中,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是“持续的科研热情”子节点中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 其节点参考数占到45%,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态度特征。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其节点参考点数占27%,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纵深研究对维持博士生科研热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见表4) 。 表4 持续的科研热情中子节点的材料信息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 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 同时, 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 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 反之, 则科研产出低下。访谈中发现, 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 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 (44) 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40) , 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见表5)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 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 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 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 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子节点的材料信息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16]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 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 从而扩大学术影响, 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 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 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 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 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 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 交流科研进展, 交换科研想法, 探讨科研问题, 交流群体来源多样, 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 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 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 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 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例如, 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 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 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 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同时, “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 “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 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此外, 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 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 围绕课题热烈讨论”(14)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 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 等。最后,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7)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5)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见表6) 。 表6 广泛的学术交流子节点的材料信息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 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 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 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17]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8) , 科研成果丰硕 (7) (见表7)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 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 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 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 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 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 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 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 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 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 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深知唯有不断努力, 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 时不我待。”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 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 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四是注重深度研究, 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 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 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产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二)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基本可以使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阐释 (见图2) 。博士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科研动力的最直接、最稳定来源。在博士生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的情况下, 博士生能具备持续的科研热情, 而正是因为有了科研热情, 才能确保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专注, 并且活跃于各类相关学术活动之中。饱满、充实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推动博士生更加努力并维持持续的科研热情和投入的催化剂和助动器。不仅如此, 除了博士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以外, 博士生所处的环境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影响显著。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 大学内部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关系等是确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 友好型环境也促使博士生与导师与同学等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他们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水平的进步。图2 基于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征模型05、启示与建议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 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 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 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 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 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 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 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