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澄清,题目是从一个常见的思路走的,复数就是加 s。 但是在这里,初高中英语学得好的同学就应该知道,research 的复数形式应该是加 es,而不是s。题目这样写,也是为了强调一下:research 的复数形式是researches,而不是researchs。那么,题目变成了:“research 作为‘研究’时,是可数名词吗?要加 es 吗?”先来看看,research 到底有哪些意思:n. 研究;调查;探索v. 研究;探讨;调查我们写英语论文时,一般在前言中 阐述背景或者 介绍别人成果 的时候用 research 用的多。因此,用它的名词意义会比它的动词意义多很多,且讨论单复数也是针对名词的。一般词的名词要不是可数,要不不可数;或者是作为释义1的时候加 s,作为释义2的时候不加 s,如people,作为“人、人类”的时候,不能加 s;作为“民族”的时候,可以加 s。research 就比较特殊,同样是作为“研究”的意思,却有时候可数,有的时候不可数。research 泛指“研究”时是不可数名词,不与 a 连用,也不用于复数形式。如:1、We all support his scientific research.我们都支持他的科学研究。2、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en find it easier to give up smoking than women.研究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戒烟。research 特指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项目时,可以加 es;但其前不能加数词(几个,如five等)或者many, several 等词。但可以加 some。1、The researches are concerned with alpha rays.这些研究是关于阿尔法射线的.2、He is proud of his great succ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他为自己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3、He have done some maths researches.他做过一些数学方面的研究。总而言之,就是当你想表达的是泛指研究的时候,不能加 es;当你想表达某个方向的研究或者谁的研究,对研究有限定、修饰的时候,可以加 es 。今日一句:“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词人应该是保持赤子之心的人,绝假纯真,排除世俗杂念。所以说,出生在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是李煜作为国君的短处,却是他作为词人的长处。——《人间词话》
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梦境也是每个人都去过的地方。当夜幕降临,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坠入梦境的人像去了另一个世界。梦能带给人不可思议的力量,在梦里,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做梦者的体验是那样的真切,情感是那样的强烈。虽然梦境的内容稀奇古怪,但身处梦境之中时对此并不感到十分荒诞。许多年来,梦这种神奇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纷纷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种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找寻梦与现实的关联。那么离奇荒诞的梦境与现实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们是否可以通过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梦境的易消退性梦境的内容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许多在梦中清晰可见的场景,梦醒后就会变得十分模糊,甚至完全记不住昨天晚上有没有做梦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我国古代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庄周在梦里梦见蝴蝶,醒后竟然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实际上,梦属于潜意识之物。就梦本身而言,它的记忆痕迹十分浅。此外,对梦境的一些东西如果我们自己有兴趣,关于这部分的记忆就会留存下来,只是极其细微的情感反应或习以为常的熟悉事物并不足以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当我们梦醒后,现实生活的事物对我们的刺激更为强烈,会排挤掉梦境的内容,这也是导致梦容易消退的原因之一。梦本身具有模糊性,很多情况下,梦的内容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逻辑性,人的大脑不善于记忆这些碎片。梦是潜意识浮现的方式之一,很多情况下,梦可以暴露我们的内心,涉及我们的情感、道德、隐私等等因素,因此,梦很多时候也具备压抑性,在个人潜意识的驱使下,不愉快的内容被有意识地忘却。对“梦境成真”的探索亚伯拉罕·林肯作为美国奴隶制度的坚定废除者,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不幸的是1865年4月,林肯在剧院观看演出时被刺杀。在去剧院之前,林肯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久前,他做过一个离奇的梦,那晚他很晚才睡着,入睡不久就开始做梦。梦中他感到周围像死一般寂静,突然他听到什么地方传来呜呜咽咽的哭泣声音。他迷迷糊糊地循声走去,他挨着房间,一间一间的走过,到处都是哭声。他来到东厅,看到那里聚集了很多人,一个灵柩摆放在大厅,里面躺着一个被蒙上脸的人,周围有许多士兵,都悲痛欲绝。林肯上前询问白宫里谁死了,一个卫兵回答说“是总统,他遇刺了。”这个噩梦并没有阻挡林肯前往剧院。最终,林肯总统伤重不治,1865年4月15日,他的遗体被放在白宫的东厅,如同把梦中的场景演示了一遍。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梦境的力量,冥冥之中梦境好像确实有预知的能力。对此,科学界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一种说法是“记忆错乱”,当人经历一件事情的时候,关于这件事情的信息会分别存储于“记忆区”和“感知区”,日后若发生相似的事或面对相同的场景,就会触发记忆区的相关内容,造成“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在梦中经历了某个场景,即使你对此几乎没有印象,见到相似的情景是隐藏的记忆仍然可能被触发。还有一种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境成真”是一种心理暗示,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中对一件事念念不忘,这件事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梦中被反映出来,梦中的场面是个人对这件事的结果的推测。可能个人并没有注意到,不过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考虑了这件事的多种结果,这些结果在梦境中被演示出来,恰好现实中出现了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于是我们以为梦境是有预知作用的。林肯弘扬废除奴隶制度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许多人对他怀恨在心,林肯对此也心知肚明,这可能是导致他做噩梦的原因。一个人买了彩票,他内心渴望中奖,做梦就会梦到中奖,如果真的恰好中奖,他会认为这个梦是有预知作用的。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梦到的场景在现实中没有应验,这种事也是非常多的。另外,有人认为“梦境成真”这种事完全就是在胡说,梦是大脑休息的副产物,不可能会与现实有关联,即使真的发生了,也不过是巧合。对控制梦境的尝试起初,人们认为梦境与现实是平衡互补的。1966年,某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在临睡前干六小时的体力活,然而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据此,他提出了“平衡互补”理论。然而,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中的景物全部变成了玫瑰色,平衡互补理论受到了挑战。随着更多实验的进行,有一点已经可以明确,那就是清醒时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境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内容。然而,科学家还是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做不到这一步就无法控制梦境。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威特金和刘易斯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的内容,他们发现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越强烈,这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此说法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目前人们还是不能做到控制梦境内容。目前的结论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与梦境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难以将它规范化。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什么是解释学?解释学,又称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被描述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的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随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作为一门理论科学,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法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解释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但直到二战时期,解释学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高度,产生了一定的哲学影响力。施莱尔马赫致力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一种具体运用。狄尔泰则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他所关心的中心课题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学如何能对其他历史性的表现进行客观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说明”原则与精神科学中的“理解”原则根本对立,彼此各有其适用范围,互不逾越。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和阅读作品,我们应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相当于在种种符号中固定化了的生命表现,理解这些现象就相当于把握符号创造者的主观精神世界,即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一切精神活动。现代哲学中开出的灿烂哲学之花——现代解释学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分析达到对一般"存在"的理解,并把理解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他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于是,这一基本"循环性"始终存在于"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境"之间。不过,他强调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是"此在"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他本人的学说也成为60年代以来欧美解释学的基础之一,影响甚广。伽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是:人文科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相对性与文化差距性。我们应该在美学、哲学和人文、历史学科之间综合运用解释学,以便更好的认识世界。他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他认为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界”相互“融合”的结果。从解释学中发展出的两个现代解释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解释学与西方其他哲学学派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有关研究结合,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解释学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法国保罗·利科的现象学解释学和德国的批判解释学。1,现象学解释学保罗·利科的解释学是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的综合杂糅,其研究内容与风格同德国解释学哲学有相当差异。保罗·利科指出,我们不应把解释学当作认识论研究,而应把它看作一种方法论,它首先需要研究多重意义结构,然后从表面意义中揭示隐蔽意义。他指出,本体论只能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并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可获悉被解释的存在。2,批判解释学批判解释学主要代表是哈贝马斯和阿贝尔。这两位解释学哲学家都重视实践问题,认为解释学应对社会改进有所影响。哈贝马斯反对哲学解释学的主观主义,他指出行为的意义并不能由行为者的主观意识来确定,决定其意义的根本因素是社会中的劳动与支配系统,这二者加上语言系统构成了人的客观环境。人对意图的理解与意图实现的程度均由这种客观环境所决定。阿贝尔也指责以往解释学的唯心主义忽略了历史发展的物质性条件。他强调在社会整体内部存在着限制自由的力量与改善环境的愿望之间的张力关系。批判解释学通过揭示社会机制达到对社会行为意义的理解,并希望以此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哲学解释学的两种形式——(1)分析的解释学。涉及理解和解释、思维机器和日常语言等问题。它虽然也涉及方法论,但是主要属于哲学性质。(2)人文主义的哲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德里达等人。他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对本文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根据海德格尔对存在——神学传统的批判研究,力图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具体情况中理解解释。利科与前两人不同,试图调和德国的解释学传统和语言分析哲学、心理分析学、结构主义思潮,认为本体论只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并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能获悉被解释的存在。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是需要通过专门研究或专业人员参与才可回答或解决,有些则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我发展和自我解决。由此说,作为专门的人文、社会和自然或工程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论文或报告,其并不是也不可能覆盖上述所有问题。事实上,哪些问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是有一定原则的。与此同时,特定的问题往往有时候就自带特定的研究思路或某种约定俗成的研究方案。但是,重大的创新性研究却不是这样的。一、题目来源对于想申报一项基金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的研究者而言,选择一个好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简洁准确的题目陈述对项目评审或论文能够获得发表机会也是很重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如同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一样。假如编辑或审阅人读不懂一篇论文的题目或是不能快速地从论文题目中明白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或内容的话,那该篇论文或申请书就离“回收站”不远了。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呢?无外乎两个:一是直接经验,另一个是间接经验。这两种来源并无优劣之分。事实上,间接经验其实还是来自直接经验,只不过因为经验感知者发生了变化而改变了称谓。由此,也可以说,问题的来源最终是直接经验。可是, 对专门研究者或是院校教师来说,因为时空的限制,他们不能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或感知直接经验。于是,间接经验有时便成为一种现实之举。就教育教学研究而言,有关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师生交往等教与学的存在就是典型的直接经验。相对而言,基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教育政策及管理议题则既有直接经验的成分,也兼备间接经验的某些特征。现实中,院校教师们在申请研究项目或撰写论文时,往往喜欢或倾向于选择那些宏大主题。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明智的,它不但没有发挥出教师们的特长和优势,恰恰是启动了劣势按钮。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这样的题目就根本不适合教师们去研究和撰写,它适合于智库或校长去研究。概言之,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教师们应该尽量去选择那些与自己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议题并在其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这些议题对教师而言,就是鲜活的直接经验。有时候,研究者也会从间接经验中选择议题或问题。这么做,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因为研究者缺少直接经验或没有机会获取直接经验。在读的全日制研究生们就是这种情况。正因如此,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会把真实的假问题作为论文题目。有了可靠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能够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课题或论文名称在表达上首先要简洁。为此,要尽可能地用最简单的句式和最少的字。假如研究对象是 A 的话,常见的句式可以是:A是什么?为什么是A?如何成为 (或改革、变革) A?影响A 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其次,名称的表达要力求准确。准确的要求是指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或疑问。最后,论文名称一定要使读者感受到清晰的问题。任何一项研究或一篇论文一定要试图回答或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可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缺乏问题意识的论文名称。例如,素质教育研究。试想,假如你第一眼看到该名称的论文,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作为期刊论文的名称, 这种表达太宽泛了, 没有恰当、直接地反映出作者在该文想要回答或解决的特定问题。除非你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涉及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或是你的研究“容量”较大,抑或是一本专著。否则,就不能用这种边界模糊的表达作为论文的名称。恰当的表达可以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评价、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等等。二、问题分类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将所研究的问题予以归类。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为不同类别的研究课题或论文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或是结构。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常见以下四种类型。1.描述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归纳等手段和方式来揭示教育教学中的未知现象,其最终目的在于向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有关信息。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障碍研究,等等。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相比,描述型研究是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初学者入门的研究类型。描述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其所揭示或归纳的结论或发现必须是前人未曾完成或留有研究不足或缺陷的。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 “是什么”或“怎么样”。2.预测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对某教育现象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段的状态予以预测。预测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据该教育现象在当前或之前某一时段的表现状态或基本信息。如,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趋势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趋势研究,等等。预测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基于当前看未来,其所给出的结论在当前是没法验证或判断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研究没有价值。相反,科学的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而来的结论恰恰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帮助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未来“会怎样”或“成为怎样”。3.改进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通过寻找和发现那些阻碍或促进某教育教学现象存在或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最终给出改进性的建议或方案。这类研究更多时候是聚焦于教育政策或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些方案或制度。如,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及促进策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及促进策略,等等。改进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寻找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因此,该类研究更多时候涉及的是政策咨询或管理咨询。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怎么做”或“如何做”。4.解释型研究这类研究重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予以总结、概括或归纳。其关键特征是揭示出抽象的规律或对现象予以概念化的命名以便人们能够更为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如,慕课的本质与理论基础研究、信息技术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征研究,等等。解释型研究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研究, 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 “为什么”或“为何这样”。一般而言,某教育教学现象如果能够被解释或发现规律的话,也就意味人们已经能够对其描述、预测和使用介入因素。由此说,解释型研究是建立在以上三种研究类型基础之上的。研究者一旦将其所研究的问题按上述分类予以定位的话,这将有助于其接下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也将有助于其设计研究方案。因此,可以说,对问题类型予以定位在研究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作者韩映雄,马迁。原文标题为《如何选题和陈述研究目标》,本文节选了如何选题这一部分,转载:社科学术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第一学历”这个不太陌生的词,在就业或者升迁时也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那问题来了,那“第一学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直以来对它的理解又是否正确呢!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传统的理解第一学历不是专科就是本科。用比较正式的语言来表达就是:通常在高中之后,第一学历指的是获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这个理解似乎也就成为了默认的理解,都很规矩的遵守着这个答案。我们也可以理解这样的“第一学历”就是一个出身。你专科毕业几乎一生的第一学历就是专科了,你本科毕业第一学历就是本科,不可能出现硕士或是博士的第一学历。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理解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百度的解释!那国民教育系列又是什么呢!国民教育系列指纳入国家教育计划里的教育系列,其主管部门是国家教育部。其中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类。只要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可以取得学历文凭的资格都是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第一学历指得就是你取得的全日制类型(统招)的最高学历。比如,你高考考的是专科,然后参加统招的专升本考试取得本科学历,你的第一学历就是本科,以后再考研,那你的第一学历就是为硕士研究生。所以我们以前的传统理解似乎都错了!不过“第一学历”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到如今会有歧视等不公平的不良影响。对于“第一学历”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也都是民间的通常认为。不过现在仍有不少招聘单位,以应聘者的“出身”为第一学历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所以在这个几乎门槛就是学历的时代,我们不论所谓出身的“第一学历”是这样,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最高学历”,不求要超越多少人,至少让未来的自己,比今天更加出色。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是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谢谢大家。
如前所述,既然存在着意图伪装的事实,我们在进行诗歌释义时,就不能不将真意图与假意图弄个水落石出。此外,即使诗人发表意图宣言,这宣言是真是假?是不是诗人故意混淆视听而转移人们的视线?还是有待于深究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诗人创作的意图如何,并不是我们进行诗歌释义的唯一目的。因为,明确了诗人的意图,并不能最终确定诗歌的意义值。诗歌的意义值,是由作品的含义量决定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研究诗人的主观意图呢?尤斯说得有些道理:“在文艺批评中对意图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有一种重要作用,与本文关于内在标准的论断十分契合。这种探讨将把艺术品观赏者的注意力引向作品的特征,而不是引向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我们阅读作品,是从作品特征去窥探意义的消息的。如此看来,探讨意图,确有必要!如果诗人所宣称的意图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作品的形式特征是怎样体现这个意图的,这样,意图就好像是一张导游说明书;如果诗人所宣称的意图是不真实的,我们就可将作品的实际效果与诗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对照分析,这样,就可以从中看出许多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即使诗人没有公开宣称自己的意图,读者通过分析归纳,去理解诗人的主观意图,对于揭示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的价值倾向,也不是多余的。在分析归纳意图时,最忌将某种明确的意图强加给诗人。诗人写诗,有时有明确的意图,有时却没有明确的意图,甚至作品写成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诗中表现了什么明确的意图。诗人否认自己的作品有明确意图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例如,人们总是爱向罗伯特·弗鲁斯特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的《风雪夜,受阻丛林》这首诗中最后几段是否象征着“死亡”?或者,你想表达的意思是否是“死的欲望会被此时此地的繁重的责任所抵消?”对此,他总是解释说,他的诗句就是描绘一个旅人把马车停在树林里,观看大雪覆盖的林中景象,然后又继续向城里进发。在分析归纳意图时,如果牵强附会,别有用心,把意图分析作为一根随便整人的棍子,那就极其危险了。许多诗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蒙受不白之冤的。流沙河写《草木篇》,并无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主观意图,可是“右派分子”的政治帽子就给他戴上了。这种情况,应当引以为戒,再也不能允许发生了!分析意图,也是为了确定诗歌作品的意义。是不是一切可以称为诗歌的作品都有意义?还有,是不是我们对所有诗歌都能作出意义说明?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提出的问题。有人认为,诗不表达任何意义,如阿齐巴尔德·麦克雷什(Macleish);有人认为,对现代艺术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意义,而是它的效果(刺激),如玛什尔·姆克鲁汉(Mcluhan)和苏珊·逊塔格(Sontag)。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管诗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诗中的意义,只要他写的是真正的诗,而不是文字游戏,那么,其中必然有意义。这种意义,是自然沉淀的,意义随着语言材料,会自然地沉淀在诗行中。如果你想驱除意义,那么,你就必须驱除语言;如果语言被驱除了,诗行就不存在了。诗的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都是有含义的词汇。有含义的词汇的组合,其结果就产生了意义。诗的意义的深浅高低,就在于语言的组合艺术的高低。诗中的意义,读者是否都能加以说明呢?布莱德雷说:“对一首真正的诗来说,除了它自身之外,根本不可能用别的语句把它的意义传达出来”,又说:“当我们坚持追究一首诗的意义时,最后不得不回答说,‘它的意义就是它自身”。究竟能不能说出诗的意义呢?布洛克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解释,他说:“即使我们纯粹从语言学角度来谈论,认为一定能说出一首诗表达的意义,也要看我们的所谓‘说出’,具体是指什么。如果它是指提供一种等同于其‘意义’(或能代表其意义)的语言形式,我们肯定无法办到,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说出诗的意义。当然,不仅诗如此,任何事物的意义也都无法说出。如果‘说出’是指‘暗示’、‘喻示’、或‘阐明’,我们就当然能够‘说出’诗的意义。再者,我们还可以把意义限定在一个为绝大部分人所遵守的范围内。”所以我们所谈的“说出”,当然是指一种“阐明”,所以,“说出”诗歌的意义,是完全可能的。参考资料《诗歌释义学》本文乃作者“大春说汽车”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学习和记忆通常被认为是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的:将事件编码到大脑网络中,存储编码后的信息,然后再将其取回以进行回忆。两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在某些类型的逆行性健忘症下,即使无法通过自然的回忆提示来检索特定事件的记忆,也可以将其存储在大脑中。这种现象表明,正如研究人员在一份新论文中所建议的那样,现有的记忆形成模型需要修改,在该论文中他们进一步详细说明了这些“沉默的字母”是如何形成和重新激活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提供了证据,表明存储器存储并不依赖于存储器单元之间的连接或“突触”的增强,这是人们早就想到的。相反,在事件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内,这些单元之间形成的连接模式足以存储内存。“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是,特定的记忆以沿解剖学途径分布的英语细胞集合体之间特定的连通性模式存储。该结论之所以具有启发性,是因为教条一直认为,记忆是通过突触强度来存储的。”皮克尔学习学院的理肯-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回路遗传学中心主任,皮克尔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教授Susumu Tonegawa说。和记忆,以及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研究人员还表明,即使不能自然地回忆起沉默的印记所保留的记忆,记忆也可以持续至少一周,并且可以在几天后通过用刺激突触形成的蛋白质处理细胞而被“唤醒”。沉默的回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认为,事件的记忆是在突触连接增强后存储的,突触连接可以使神经元相互交流。先前的研究发现,如果事件发生后立即阻止小鼠中某些细胞蛋白的合成,则小鼠将对该事件没有长期记忆。但是,Tonegawa和他的同事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证明,即使阻止了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也可以存储记忆。他们发现,虽然老鼠无法响应自然提示而回忆起这些记忆,例如将它们放在发生可怕事件的笼子中,但这些记忆仍然存在,并且可以使用称为光遗传学的技术人工检索。研究人员称这些记忆细胞为“沉默的印记”,此后他们发现这些印记也可以在其他情况下形成。在对具有模仿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病症状的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尽管这些小鼠难以回忆记忆,但这些记忆仍然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光遗传学方式恢复。在对过程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s在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编码相同的记忆。然而,在最初对记忆进行编码后,额叶前额叶传言沉默了约两周,而海马语传言立即活跃。随着时间的流逝,前额叶皮层的记忆开始活跃,而海马脑膜缓慢地变得沉默。在他们的新PNAS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这些无声印章的形成方式,持续时间以及如何重新激活它们。与他们最初的2015年研究类似,他们通过轻微的脚部振动训练小鼠,使其害怕被关在笼子里。进行此训练后,将小鼠放回该笼子时会冻结。在对小鼠进行训练时,它们的记忆细胞被光敏蛋白标记,该蛋白可使光重新激活。研究人员还在训练发生后立即抑制了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文章来源:如椽巨笔公众号居官场之舟,若要平稳“航行”,就得熟悉官话,透析其内涵,遵循其规律。现举例如下:贯彻:开会的同义语。会议规模越大、越隆重,则贯彻越好、越得力。落实:其一是开会、发文件、下指示、提要求的意思;其二是口号。加强:与增设机构、提高级别、扩大编制相联系的一种行为方式。重视:领导出面是其唯一标志,出面的领导越多、级别越高表明越重视。否则,可看作轻视、忽视。检查:其一是一种提前通知的观光、游览形式;其二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浮光掠影。评比:其一,将众多的比较内容归结为饭菜质量和招待规格的打分,常见于对口评比、系统评比;其二,内部照顾情绪的机会和平衡关系的手段。团结: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批评:介于布道和表扬之间的委婉地表达艺术,一般斟词酌句,和颜悦色,切忌尖锐泼辣。水平:鉴别能力的尺度,内涵和外延带有不确定性。扯一扯:一起讨论,就某个材料或某件事谈各自的看法,集思广益。过一过:几个人坐在一起,由某人宣读某份材料,大家听一遍,共同审查材料的内容。放一放:也叫搁一搁,某个材料或某件事,暂时不宜发出或不宜办,放在那里搁一下,延缓一个时期再说。此外,还有“转一转”、“走一圈”、“跑一趟”等官话,不一而足。至于“研究研究”暗示“烟酒烟酒”,“过些时候再说”意为“拖着不办”、“逐步来”是“缓兵之计”之类的说法,那就更具有言外之意、韵外之味了。懂得官话,做官的就更像一个官儿了;不做官的,也不免与做官的打交道,打交道时不致懵懵懂懂地听不明白官话,让人背后骂傻小子、笨丫头。做官的人的头等大事,是保住乌纱。“祸从口出”于他们,比寻常百姓看得严重十倍百倍。因此,出口的官话谨而又谨,慎而又慎,力求“正确”。于是,讲大道理不讲小道理,讲空话套话不讲真话实话,讲今天的“真理”不讲明天的“真理”,苛求“放之四海皆准”的话,适用任何场合任何事情的“千真万确”的话,这又是官话的另一大特色了。这种官话,正确虽说是正确,但不解决实际问题。做官的大都是忙人,不忙就是闲官,闲官等于没用无能。于是,不忙也装忙,忙人说出的话儿,当然就是忙话,忙话也就成了官话的最大特色抗战时期的重庆,出了个终日匆匆忙忙赴会赶场的角色,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威先生。他的阴魂至今不散,还附在今日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儿的身上。看他们整日匆匆忙忙地爬文山、跑会海、作报告、发指示、剪彩、祝贺、表态、发言等等,实在也够辛苦的。因是忙话,说过就忘,忘了再说,谁要认真恭听(装装样子无妨),坚决执行,谁就是十足的大傻瓜儿。官话,是对“官场”这个定义的具体诠释,仅有少部分是正面的,可以借鉴;更多的是反的,应该摒弃。官话是对部分资深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老好人等官人的精心刻画。总而言之,官话是最冠冕堂皇的话,也是最没有性灵、血色、真情的空话、套话、废话,甚而至于屁话。官话误人误事误党误国,说空话并不是做官的人的本色,更不是他们的专利。不做官的,或做着芝麻针尖儿小官的,官话说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堂而皇之的,大有人在。做官而不说官话,方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章来源:如椽巨笔公众号居官场之舟,若要平稳“航行”,就得熟悉官话,透析其内涵,遵循其规律。现举例如下:贯彻:开会的同义语。会议规模越大、越隆重,则贯彻越好、越得力。落实:其一是开会、发文件、下指示、提要求的意思;其二是口号。加强:与增设机构、提高级别、扩大编制相联系的一种行为方式。重视:领导出面是其唯一标志,出面的领导越多、级别越高表明越重视。否则,可看作轻视、忽视。检查:其一是一种提前通知的观光、游览形式;其二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浮光掠影。评比:其一,将众多的比较内容归结为饭菜质量和招待规格的打分,常见于对口评比、系统评比;其二,内部照顾情绪的机会和平衡关系的手段。团结: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批评:介于布道和表扬之间的委婉地表达艺术,一般斟词酌句,和颜悦色,切忌尖锐泼辣。水平:鉴别能力的尺度,内涵和外延带有不确定性。扯一扯:一起讨论,就某个材料或某件事谈各自的看法,集思广益。过一过:几个人坐在一起,由某人宣读某份材料,大家听一遍,共同审查材料的内容。放一放:也叫搁一搁,某个材料或某件事,暂时不宜发出或不宜办,放在那里搁一下,延缓一个时期再说。此外,还有“转一转”、“走一圈”、“跑一趟”等官话,不一而足。至于“研究研究”暗示“烟酒烟酒”,“过些时候再说”意为“拖着不办”、“逐步来”是“缓兵之计”之类的说法,那就更具有言外之意、韵外之味了。懂得官话,做官的就更像一个官儿了;不做官的,也不免与做官的打交道,打交道时不致懵懵懂懂地听不明白官话,让人背后骂傻小子、笨丫头。做官的人的头等大事,是保住乌纱。“祸从口出”于他们,比寻常百姓看得严重十倍百倍。因此,出口的官话谨而又谨,慎而又慎,力求“正确”。于是,讲大道理不讲小道理,讲空话套话不讲真话实话,讲今天的“真理”不讲明天的“真理”,苛求“放之四海皆准”的话,适用任何场合任何事情的“千真万确”的话,这又是官话的另一大特色了。这种官话,正确虽说是正确,但不解决实际问题。做官的大都是忙人,不忙就是闲官,闲官等于没用无能。于是,不忙也装忙,忙人说出的话儿,当然就是忙话,忙话也就成了官话的最大特色抗战时期的重庆,出了个终日匆匆忙忙赴会赶场的角色,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威先生。他的阴魂至今不散,还附在今日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儿的身上。看他们整日匆匆忙忙地爬文山、跑会海、作报告、发指示、剪彩、祝贺、表态、发言等等,实在也够辛苦的。因是忙话,说过就忘,忘了再说,谁要认真恭听(装装样子无妨),坚决执行,谁就是十足的大傻瓜儿。官话,是对“官场”这个定义的具体诠释,仅有少部分是正面的,可以借鉴;更多的是反的,应该摒弃。官话是对部分资深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老好人等官人的精心刻画。总而言之,官话是最冠冕堂皇的话,也是最没有性灵、血色、真情的空话、套话、废话,甚而至于屁话。官话误人误事误党误国,说空话并不是做官的人的本色,更不是他们的专利。不做官的,或做着芝麻针尖儿小官的,官话说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堂而皇之的,大有人在。做官而不说官话,方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研究生复试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后,成绩合格再参加的由报考院校组织进行的第二次考试。复试一般也分笔试和面试。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介绍关于复试的几个“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图片源自网络1、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为了使研招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有更多的自主性,2003年,教育部下放34所高校可以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其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分为专业课、公共课两种,依据不同地区,分数线标准有所差异。2、复试比例:复试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复试不合格,不管初试成绩多高,招生单位都可以拒绝录取。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各招生单位原则上按120%左右的比例进行差额复试,个别高校复试比例为140%。3、复试证件准备: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将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4、复试人员组成:招考学院成立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包括“笔试命题小组”和“综合面试小组”:复试小组成员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5人;外语考核如果单独进行,考核小组由不少于2名经验丰富、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5、复试加分:对于有特殊学术专长、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和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以适当加分,记入复试成绩;但需经3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并由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图片源自网络6、复试时间: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大多院校在3月进行,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应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7、复试的形式:各大院校考研复试形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英语测试、复试笔试和复试面试。复试笔试考察专业课知识,有的院校还有专业英语笔试;复试面试一般包括综合面试,专业课相关知识面试,综合面试里也是有英语部分的,有的学校先进行英语听力测试,然后在综合面试里顺便考察了英语口语。考生们可关注目标院校的复试招生简章进行备考。8、成绩计算:各个高校考研复试成绩计算方法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方法是:复试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笔试权重+面试成绩×(90%-笔试权重)+外语听说能力成绩×10%9、复试时导师主要看中什么:学术型硕士主要看中学术能力或潜力,对学术的兴趣或热情,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型硕士主要看中工作或实习经验,参与过的项目以及对应用型任务的兴趣和热情。10、在复试前要联系导师: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了解导师情况,主要是导师的经历、工作状况、学术研究状况以及师生之间相处情况。同时要导师了解你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情况,本科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兴趣等。11、导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导师都喜欢踏实用功、思维清晰、脑筋灵活的学生;理工科专业,导师一般不太喜欢跨专业,文科专业导师会喜欢跨专业,因为跨专业的学生能从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研究,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图片源自网络12、导师会不会歧视双非学生:学生读研后是大家都处于同一起点,导师一般不会偏向重点院校的学生。但是,同等情况会优先考虑重点院校的学生。总之,复试总体还是看实力和表现。当然,不排除“运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