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建设行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包括院士、设计大师、数百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记者自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了解到,目前,位于崂山区的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明年6月可启用。研究院总投资30亿元,由山东省、中科院和青岛市三方共建,将建设由院士领衔的5大功能实验室和10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10个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科研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山东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彭辉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已启动能源领域的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覆盖生物天然气、固态锂电池、秸秆制糖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需求点;引进2项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落地,达产后共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超37亿元;制定了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布局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年产值可达百亿元项目上马“剑指”我国能源研究领域的创新制高点,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以未来眼光布局未来产业。据彭辉介绍,围绕能源领域需求发力,研究院在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固态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布局,其中不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革命”了产业现状。“研究院针对填补我国二代生物柴油技术空白等重大产业需求,突破了均相液态催化加氢关键技术,通过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计划在山东建设年产能100万吨的项目,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也将突破10亿元。”彭辉举例道。而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等产业重大需求,研究院布局突破锂离子电容器快速嵌锂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相关产品规模化制造,与水发集团、中车四方等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实现高容量、长寿命锂离子电容器电芯制作,预计今年10月在青建成锂离子电容器生产线。在生物天然气制备领域,研究院项目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等关键装备技术,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在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推广生物天然气技术,打造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基地。助力“沧海”号视频着陆器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海底直播的固态锂电池系统更是研究院的“王牌”。研究院将进一步推动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产业化落地,建设兆瓦级产业化示范系统。曾被国外垄断的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也已被“攻克”,年产能达1500吨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新型百吨级秸秆预处理—糖化—发酵串联生产平台和年产能6000吨的生物质橡胶改性材料生产示范线已经建成,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研究院引进的两项重大项目已经落地转化。其中,40万吨级煤制乙醇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10万吨级别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总投资4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经费分配更灵活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山东能源研究院还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开放协同的研发机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山东能源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李敬介绍,以“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为宗旨,研究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与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科研创新机制。“在新的机制下,研究院‘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李敬说,“在技术研发阶段,出台‘横向提酬’制度,将结余经费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在技术成熟阶段,科研人员参与成立企业,其股权的50%要用于奖励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此外,研究院还积极打造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据悉,研究院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再到集成应用的建制化大“组群”模式,探索打造跨部门、跨单位的“举院”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同时建立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新制度,赋予“组群长”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力。动态调整新机制的建立则瞄准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对科研团队和个人采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类考评与动态调整机制,以此保障研究院永葆创新活力,为持续供给高质量科技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先行、技术引导、项目“探路”,山东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一个辐射山东、服务全国能源需求的创新高地正在青岛崛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来源:青岛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记者自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了解到,目前,位于崂山区的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明年6月可启用。研究院总投资30亿元,由山东省、中科院和青岛市三方共建,将建设由院士领衔的5大功能实验室和10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10个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科研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山东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彭辉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已启动能源领域的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覆盖生物天然气、固态锂电池、秸秆制糖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需求点;引进2项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落地,达产后共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超37亿元;制定了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布局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年产值可达百亿元项目上马“剑指”我国能源研究领域的创新制高点,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以未来眼光布局未来产业。据彭辉介绍,围绕能源领域需求发力,研究院在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固态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布局,其中不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革命”了产业现状。“研究院针对填补我国二代生物柴油技术空白等重大产业需求,突破了均相液态催化加氢关键技术,通过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计划在山东建设年产能100万吨的项目,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也将突破10亿元。”彭辉举例道。而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等产业重大需求,研究院布局突破锂离子电容器快速嵌锂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相关产品规模化制造,与水发集团、中车四方等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实现高容量、长寿命锂离子电容器电芯制作,预计今年10月在青建成锂离子电容器生产线。在生物天然气制备领域,研究院项目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等关键装备技术,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在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推广生物天然气技术,打造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基地。助力“沧海”号视频着陆器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海底直播的固态锂电池系统更是研究院的“王牌”。研究院将进一步推动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产业化落地,建设兆瓦级产业化示范系统。曾被国外垄断的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也已被“攻克”,年产能达1500吨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新型百吨级秸秆预处理—糖化—发酵串联生产平台和年产能6000吨的生物质橡胶改性材料生产示范线已经建成,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研究院引进的两项重大项目已经落地转化。其中,40万吨级煤制乙醇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10万吨级别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总投资4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经费分配更灵活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山东能源研究院还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开放协同的研发机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山东能源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李敬介绍,以“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为宗旨,研究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与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科研创新机制。“在新的机制下,研究院‘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李敬说,“在技术研发阶段,出台‘横向提酬’制度,将结余经费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在技术成熟阶段,科研人员参与成立企业,其股权的50%要用于奖励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此外,研究院还积极打造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据悉,研究院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再到集成应用的建制化大“组群”模式,探索打造跨部门、跨单位的“举院”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同时建立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新制度,赋予“组群长”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力。动态调整新机制的建立则瞄准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对科研团队和个人采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类考评与动态调整机制,以此保障研究院永葆创新活力,为持续供给高质量科技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先行、技术引导、项目“探路”,山东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一个辐射山东、服务全国能源需求的创新高地正在青岛崛起。
央广网重庆11月4日消息(记者陈鹏)记者今日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获悉,该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旨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与两江新区合作,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新城。1中心8平台1基地 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据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其中,在中心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其下属“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两江新区设立“国检中心重庆分中心”,投资建设实验环境,布局中国建研院的科研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开展桥梁隧道、结构工程、地基工程、建筑防火、建筑节能、建筑设备系统、建筑幕墙、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检测业务,在两江新区内搭建西部地区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在平台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中国建研院下属的生态城市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数据中心研究院、建筑地下空间研究院等4家双创平台研究机构,在两江新区内搭建生态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绿色建筑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建筑工业化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数据中心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技术平台、既有城区改造与技术管控平台等8个平台;同时,充分应用中国建研院在以上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既有城区的优化、提升、改造,促进待建设区域的绿色、生态、智慧城区建设,为重庆的建设提供建筑领域全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在基地板块,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并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国建研院将在两江新区建设新技术和产业孵化基地,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的形式,实现中国建研院科研成果在两江新区的落地与转化。“选择落户两江新区,充分发挥中国建研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和多年来参与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与两江新区一起精诚合作,做两江新区的智库,落实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城区、绿色发展和创新领地,将两江新区建设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新城,打造城市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宫剑飞研究员认为,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战略性合作。两江新区非常重视与中国建研院的战略性合作,将其作为重要的引智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注册登记、资质备案、人才保障、业务运行、办公环境、科创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立足重庆两江新区 建新型城市示范区据了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研院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研究与开发。记者获悉,在创新创业高地两江新区,中国建研院在两江新区的工作将在建设8个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中国建研院在西部地区现有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在两江新区建设中国建研院的西部总部基地,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力争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能应用、能复制、能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两江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西部创新中心的核心展示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本底,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发展,积极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其科研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前沿,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应用于两江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实现建筑行业国家级重要科研成果的集中落地和转化,引领建筑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建研院在建筑领域的综合技术优势与两江新区的定位于发展目标存在着良好的契合点。通过合作,中国建研院将在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筑工业化、数据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既有城区改造、建筑工程质量评估鉴定等新兴的专业技术领域,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将两江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端现代、创新引领同时又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为央企与新区政府合作探索创新模式,为建设行业建设新型城市树立示范和典范。
整合优势资源 努力凝练学校特色科研我校召开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座谈会本网讯(通讯员 王俊杰 陈万阳 摄影 胡锦兰 吴肖连)为进一步凝练学校特色科研,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科学研究,11月18日下午,我校组织召开了湘南学院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座谈会。党委委员、副校长高守平出席并主持会议。为做好研究院的顶层设计,学校创新发展研究院筹备组紧紧围绕中国(湖南)郴州片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郴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新发展需求,以郴州市9大优势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共性技术”为目标,构建技术链、服务产业链,建设产学研合作服务机制与平台,邀请郴州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来校交流。座谈会上,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先后解读了郴州片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新发展和郴州市九大优势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情况,并就学校创新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提出建议;各二级学院参会人员就工作中存在的疑惑进行了交流探讨。高守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座谈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加深了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与我校的相互了解,为下阶段开展深度合作打好了基础,有助于全校的科技骨干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研究方向。他要求相关二级学院按照创新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方案,跨学科整合资源,尽快组建研究院下属的研究中心,积极融入到服务郴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校科研处、医学部负责人,相关二级学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科研办主任参加会议。编辑:李冰婧 审核:姜航【来源:校园新闻湘南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ASRI 2020 冬令营第五天下午为大家组织了一场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参观活动。本次我们邀请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教育创新中心主任 - 金海带队,与抗震实验室 - 曹进哲主任,建材实验室 - 张敬主任共同为我们讲解和参观了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及实验室情况。参观活动安排1.下午1:30——2:15,抗震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抗震试验的流程,分享中国尊等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抗震试验情况;2.下午2:15—3:15,风洞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3.下午3:10—4:00,建材实验室参观,介绍建筑材料试验的流程,分享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4.下午4:00—4:30,总结交流,参观结束。指导领队专家 - 金海主任 介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秘书长,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核心编委,参与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研究成果获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参与新广州火车站、呼和浩特大剧院、大连万达广场等数十项大型项目的工程咨询工作。介绍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建筑科学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建研院结构所,抗震所,软件所,建材所改制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建研院旗下核心优质品牌及资产。建研科技在国家标准,课题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学术组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众多地标性建筑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实验室介绍“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简称“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2008年4月批准组建,于2011年9月通过建设验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该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市通州区科技创业园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目前已在园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建筑风洞实验室、建筑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实验设施。刚开始,金海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整个实验室的情况以及注意事项。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抗震实验室,抗震实验室曹进哲主任为我们讲解了整个抗震试验室的研究成果和介绍建筑抗震试验的流程,分享中国尊等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抗震试验情况。抗震实验室介绍建筑抗震实验室于2000年初筹建,2004年9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实验室建筑面积2500m2,主要试验设备包括大型六自由度振动台及双向反力墙。实验室内的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系统由美国MTS公司生产,是目前国内尺度最大(6m×6m)、承载能力最强(标准负荷60吨、最大负荷80吨)、技术最先进的三向六自由度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其技术指标及控制精度在国际上均居于领先地位。与振动台配套的控制及测试设备包括:469D控制系统,STEMⅢ数采系统,Setra 141A型加速度传感器,Temposonics Ⅲ型位移计等。该振动台可对平面尺寸6m×6m以内、高度16m以内的大型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进行足尺或者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实验室内的双向反力墙高13m,配合门架及电液伺服做动器,可对大型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进行足尺或者缩尺模型的拟动力、拟静力试验,可进行单向或者双向加载。振动台实验室以研究复杂建筑结构及城市基础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映规律为主,研究解决我国抗震防灾事业中的前沿性和基础性问题。实验室立足科研,服务于工程项目,可用于各种建、构筑物的原型和模型动力试验,也可用于进行机电、通讯等设备产品的振动考核。研究范围1.各种复杂结构的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2.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3.村镇房屋抗震性能及其加固方法的研究4.隔震及减震技术的研究及开发5.各种设备、产品等的振动台试验6.用于进行机械、电力、通讯等设备产品的振动考核试验。介绍完抗震实验室,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的测试现场,为我们讲解了各个实验仪器,以及如何测量超高层建筑抗震实验。介绍完各个实验仪器之后,大家踊跃提问,曹进哲主任也热情的帮大家解答疑问,在解答疑问的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了建筑在抗震测试中更多的知识。参观完实验室,我们回到实验室大厅,曹进哲主任为我们播放了某超高层建筑实验视频和抗震测试及抗震知识。抗震测试从小震,中震,大震,在这三种不同测试中建筑是如何抗震及抗震后建筑的损坏程度。讲解完,曹进哲主任带我们来到院外,为我们展示了抗震实验室测试过的超高层项目模型,其中包括:上海文化中心,国贸三期,中国尊,丽泽SOHO等等中国超高层建筑。参观完抗震实验室,我们来到了风洞实验室。金海主任带我们参观了风洞实验室,介绍了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了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原来,大兴机场是这样做出来的。风洞实验室介绍建筑风洞实验室于2007年初筹建,2009年5月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风洞实验室建筑面积4665m2,技术领先,设备优良,拥有大型建筑风洞、高性能工作站、电子压力测试系统、激光测振仪等精密设备。风洞实验室在硬件和软件条件上的特色和优势在于:1.风洞尺寸较大实验室的风洞总长96.5m,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建筑风洞。布置在长108m、宽27m、高16.8m的封闭实验大厅内,利用大厅空间作为气流循环通道。在实验大厅大门开启之后,还可使风洞以外循环方式运行,以开展雪荷载模拟、污染扩散等环境评估试验。风洞包含两个试验段。高速试验段为主力试验段,主要进行结构抗风试验研究;低速试验段截面尺寸较大,可满足地形模拟和小区风环境评估等大尺寸模型试验的要求。2.设备精良实验室配备的美国Scanivalve电子压力测量系统可实现1280点的同步测压,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高频、大规模的压力测量可满足绝大多数建筑物模型脉动压力测量的试验要求,尤其是在进行压力瞬态积分时能够保证计算的精度;配备了4台德国Polytec激光测振仪,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内嵌独立的位移解码器,可实现非接触式的振动速度与位移的测量,测量精度大大超过其它同类产品;美国NI的高精度、高动态范围的数据采集系统配合美国PCB的超小型加速度传感器(重仅1g,频响范围2~10kHz),可满足风洞气动弹性模型试验要求;美国ATI公司的多轴力/力矩传感器可作为高频底座天平进行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洞试验测量;此外还配备有用于丹麦Dantec公司的四通道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Irwin地面风速探头等风速测量设备。3.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积累,实验室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现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工程师7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近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长期从事结构咨询、设计工作,能深入理解设计需要,且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主编单位,出具的风工程实验研究报告能很好的满足设计方的要求。研究范围风洞实验室可开展各类风工程研究:1.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2.高层建筑的高频底座天平试验3.风洞气动弹性模型测振试验4.有限元风振分析5.行人高度风环境评估6.CFD数值模拟7.环境噪声分析8.雪荷载的数值模拟9.其他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实验在参观实验室的时候,金海主任带我们参观了风洞实验室测试过的建筑模型,实验室测试了很大一部分中国建筑风洞模拟测试。在这里,大家估计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建筑。参观完模型,我们进到实验室内部参观,参观结束后金海主任为我们分享了建筑风洞试验的流程,分享了大兴国际机场的风雪荷载研究情况。实验室将风荷感知元件分部到大兴机场的每个曲面模型。将感知元件与风洞实验室相连,通过多种参数变量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风压、环境、空间、时间等)计算主要受力结构及围护结构。分享完设计项目风雪测试后,我们来到了建材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有张敬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建材实验室,介绍建筑材料试验的流程,分享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建材实验室介绍建筑材料实验室2007年3月开始筹建,2010年3月投入使用。建材实验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面积2851m2。作为建筑材料研究所的下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在混凝土技术、高效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及各种再生建材产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检测与评估&绿色建材检测、新型泡沫混凝土技术、加固材料技术、高效防渗材料与建筑渗漏治理技术、高性能外加剂、砂浆技术、信息与软件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和广泛试验。根据功能划分,建材实验室由胶材试验室、骨料试验室、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室、混凝土长期性及耐久性试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防水材料试验室、墙体及保温材料试验室、加固材料试验室、砂浆试验室、综合展示厅等10部分组成。建筑材料实验室现有各类仪器设备百余台(套),其中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总价值近500万元,如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慢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碳化箱、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机、混凝土非接触式收缩变形测定仪、碱-骨料反应试验箱、万能材料试验机、200T和300T压力试验机、徐变仪、电化学工作站及各类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等。可满足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防水堵漏材料、加固材料、墙体和保温材料、干混砂浆等建筑材料的检测及研发需要。建筑材料研究所涉及先进混凝土技术、外加剂、加固材料与工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防水与防护技术、测试仪器设备制造等专业领域,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普通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检测鉴定,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和耐磨系统研发、工程渗漏治理咨询等为特色的业务板块。研究范围1.水泥、砂、石、矿物掺合料、外加剂、钢筋等砼原料的性能检测;2.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及有特殊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3.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耐久性能的检测、鉴定与评价;4.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与评估;6.加固材料、墙体材料及节能保温材料、干混砂浆等性能检测与鉴定;7.外加剂、防水材料、干混砂浆等产品的研发及配方优化;8.建筑物渗漏治理咨询;9.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及性能检测;10.、绿色建筑技术咨询;11.先进建材检测仪器研发、制造与销售。张敬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各个建筑材料实验室,讲解了每个实验仪器的功能及作用,建筑材料在实验中是怎样的一个流程,以及他们在研究的新材料。参观完实验室后,张敬主任为我们大家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也为同学们介绍了怎么样才能将材料的功能提升到最佳使用时间。今天我们一共参观了三个实验室,分别是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大家也感受到了从建筑设计初期到建筑落地之间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也了解到建筑中结构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建筑是如何应对的,还有我们在使用建筑材料的同时明白了如何将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使其材料性能利用到极致。我想大家经过了今天的访问和参观,应该更能明白建筑的重要性和建筑背后那些默默付出每个人的重要性。ASRI 2020 冬令营正在进行中,关于大家后期的设计,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本报记者 肖艳青 张文娟11月5日,深交所“践行中国梦·走进上市公司”投资者开放日活动走进设研院。设研院成立于1964年,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公司成为一家为交通、市政、建筑、环境、能源等建设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公司致力于提供道路、桥梁、隧道、轨道、地下空间、人防工程、水运、建筑、环境、景观、智能交通、物流等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核心业务为交通领域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公司注重研发创新,据了解,公司科技研发已渐入佳境,随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提升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三季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7.30%。据设研院财报显示,2016-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3.47%、3.67%和5.27%。设研院董事长常兴文表示,公司注重研发创新,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逐渐提高。公司上市后,自2018年至今,公司已投入研发费用9750万元,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建设交通强国,整个交通建设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机遇与竞争并存,常兴文表示,公司拥有50多年的历史,有着非常丰富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累积;在人才方面,我们拥有正高级职称员工89人,高级职称300多人的人才队伍;在资质方面,我们目前拥有20多项甲级资质,80多家综合甲级单位,我们在四个行业的甲级资质,足以支撑未来几年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增长。据了解,2014-2018年这五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3.75亿元增长到11.3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4.83%。今年8月份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下一个五年(2019-2023年)的发展规划。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常兴文表示,公司聚焦交通、城建、能源、建筑、环境五大领域,力争几年内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工程技术综合服务企业。据了解,设研院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为:公司设计咨询主营业务稳步增长,其中城建、建筑领域设计咨询业务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23年交通以外领域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编辑 白宝玉)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国际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2020年7月12日,北京建筑大学召开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校战略发展咨询会。三大研究院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赵沁平、相关部门领导单霁翔以及北京建筑大学校领导等人参加“三大”研究院的成立大会并为“三大”研究院揭牌。北京建筑大学新成立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将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和系统性技术研发;新成立的国际化发展研究院将致力于国际创新、合作与人才培养;新成立的文化发展研究院将围绕文化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文化领域的研究。北京建筑大学“三大”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提升北京建筑大学综合实力,势必提高北京建筑大学在国内科研界的影响力。
昨天,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国际化发展研究院”发展规划咨询会,十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物齐聚校园,共同为即将成立的研究院把脉问诊。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建大国发院计划下月挂牌成立,这是服务首都 “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全新机构,成立后将打造“1+N”个高端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并依托“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合作网络。北建大国发院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服务首都 “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抓住“新型基础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发展”契机成立的全新机构。以提高国际化合作、教育、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完善国际化发展机制环境、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推进深层次国际交流、提升国际教育能力与水平为手段,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举措。据介绍,北建大国发院成立后将依托学校现有基础,重点从打造“1+N”个高端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孵化与产业转化、技术与产品输出和培训;构建一个以创新主导的国际教育合作网络,依托“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合作网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引领并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区域的教育、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建设一个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围绕学校国际化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问题,开展国际、港澳台合作与交流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编制国际创新合作与交流规划,为学校制定综合发展规划提供建议;从国际教育、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大力提升国际人才培养能力、国际交流水平;提升国际交流服务质量,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和提高院系、科研基地、科教人员对口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发挥院(所)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功能,建立专家咨询和师生参与机制,保障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一副主席陈军,联合国GGIM共同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等多位咨询专家出席研讨会,共同为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通讯员 李小虎编辑:徐慧瑶流程编辑:吴越
5月29日,中建集团在总部举行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成立会议暨揭牌仪式,标志着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参加会议并为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共同揭牌,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马泽平参加会议并主持揭牌仪式。会上,周乃翔为首批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特聘研究员毛志兵、李健、秦玉秀、叶浩文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回顾了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荣历程,表达了为战略研究院发展尽心竭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家一致表示,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需要,聚焦集团“一创五强”奋斗目标,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战略研究院应有的贡献。周乃翔代表集团党组对战略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特聘研究员为集团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战略研究院筹建工作的高效务实。他指出,当前,集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研究院应运而生、恰逢其时,不仅事关集团当前的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更是事关集团未来的长远发展。成立战略研究院,是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建筑生动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助力实现“一创五强”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集团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好应对挑战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举措。周乃翔就更好发挥战略研究院重要作用,提出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始终坚持站位要高,当好集团党组决策的“参谋部”战略研究院作为集团从事战略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集团党组进行重大决策的参谋助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产业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布局及集团转型升级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集团党组进行重大战略决策发挥重要参谋作用。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当好谋划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战略研究院要以推动实现集团“一创五强”奋斗目标作为开展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知行合一,把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形成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案。要“敞开大门做研究”,吸收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高质量推进研究工作。三是始终坚持人才为本,当好出品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加工厂”人才是战略研究院发挥作用的根本,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选用研究型人才,努力打造高端人才队伍。要建设好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集团内外部专家资源库。要加强研究资源的统筹利用,建立集团内外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的机制和平台,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升研究能力、提高研究质量,使研究成果更好运用于企业发展实践之中。郑学选指出,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是集团发展进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接下来,战略研究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紧密围绕集团党组作出的指示要求,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要高度聚焦公司发展实际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影响力。要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加强人才配备、搞好团队建设,加快形成研究“产能”,全力提升办院水平,为把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办成为一流央企研究院而不懈奋斗。总部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战略研究院领导、特聘研究员和有关人员参加上述会议及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