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那些不怎么知名的大学,居然也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梦千年

那些不怎么知名的大学,居然也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

今年春节回家,遇到两位正在读大学的表弟,其中一位问另一位:“你们学校拥有研究生推免权吗,可以保研不?”另一位答:“怎么可能有,我那学校又不是'双一流'大学。”在他看来,只有那130多所“双一流”大学才有研究生推免资格。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了解过。其实,我这位表弟所在的学校是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林业大学,虽不太出名,但也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可能也有很多同学还不了解什么是研究生推免资格。简单地说,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可以推荐本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本校或去外校继续读研深造,被推荐的学生可不参加本年度的研究生招生笔试统考,只需去目标院校通过面试就能被录取。目前,我国共有367所大学具有推免资格。在137所“双一流”大学中,除了比较特殊的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三所军校外,其他134所大学都是可以推免的(不然都对不起“双一流”的头衔了),而且一般来说学校越好推免的比例就越高,比如北京大学,保研率一度超过了50%。那么367-134=233,也就是说除了“双一流”大学,还有233所普通高校具有推免资格。有一些大学虽然不是“双一流”高校,但是同样在一本线上招生,比如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湘潭大学、扬州大学等,这些大学实力也很强,当然也具有研究生推免权。再除去这类大学,也还有将近200所二本大学具有研究生推免权。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三本学校都是不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生要想读研只能报名参加统考。在这些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二本大学中,有很多并不怎么出名,甚至很多同学都没听说过名字,比如: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五邑大学、吉首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聊城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等,这些学校的排名比较落后,高考录取线也不高。所以,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如果成绩出来后只能上二本,将来又想读研的话,大家可以优先选择那些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校。对于那些已经进入这些学校的同学,如果你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尽量提高学分绩点,多拿几个奖,多发表几篇论文,多考一些证,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证,还有千万不要挂科,同样有机会获得推免资格进入重点大学读研。相对参加统考,各大学更喜欢招收推免生。不要以为二本大学的学生只能被推荐去一般的学校。我本科时就读的学校,就算在二本院校中也是排名靠后的,但就因为学校有推免资格,同年级的几个优秀小伙伴都通过推荐去了985大学读研,免了笔试备考之煎熬。

东山

扬大这个学霸宿舍真“硬核”4人保研成功,其中2人直博

高兆局。乔云 摄从左到右分别为刘敏、孙锦鑫、张波。乔云 摄在很多大四学生还在为就业、考研做准备时,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同一个宿舍里的四名学生,早已有了“归属”,集体保研成功。其中,刘敏保研至北京大学,张波保研至南京大学,二人将以本科生身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高兆局、孙锦鑫则被保研至扬州大学。昨天,记者走进扬大,倾听这四名学霸的故事。班级排名稳居前五 他们亦敌亦友,互相鞭策着前进“这个宿舍所在的班级一共有60多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人排名总是在班级前五名。”班主任张月明笑着说,虽然他们平时话不多,但在学习上从来不打“马虎眼”。张波属于“开挂式学霸”,两次获得校长一等奖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是省级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获得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五届江苏省高数竞赛一等奖;刘敏属于“全能型学霸”,获得过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是扬州大学“优秀团干部”;而高兆局、孙锦鑫则属于“逆袭型学霸”,从大一上学期的中上游成绩,一下子跃升到全班前5名。刘敏说,宿舍4人都不打游戏,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学科作业,以及各自科研方面的成果。“在学校,我们属于亦敌亦友的关系,有学业上的良性竞争,也有科研上的成功合作。”张波说,有一次他半夜起床,发现刘敏床上还有灯光,还在学习。“我当时就想,舍友这么优秀,这是在鞭策我更努力嘛!”“学霸”标签背后 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是成功秘诀“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时,张波特地来问我,书上的学科内容都学完了,下面还可以学什么。当时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心想,大一的专业课程不简单啊,他怎么这么轻松就学完了。”张月明说,当时她就给了张波建议:“你可以试一试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考研做准备。”看似学习毫不费力,但张波却觉得兴趣就是学习秘诀。“小学时玩四驱赛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玩具赛车跑得更快。我用很多方法去实验,比如改变汽车的外观形状,又或者换掉汽车的轮子,还会打磨轮胎。”张波表示,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让他有了求知的欲望,想着不断去探究生活中事物的原理。刘敏也是班级公认的“科研狂人”。“刘敏太可怕了,我们三个人需要花费2到3天做成的实验项目,他一天就能完成。”同是科创团队的学生雍佳桦说道。“他经常是宿舍最晚回来的那个人,半夜3、4点从科创办公室回来是常事,有时甚至直接睡在办公室,所以他的项目往往完成得又快又好。”张波说。“他们这么强,我们也不敢太落后。”孙锦鑫告诉记者,原本进入大学,自己和高兆局还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在他们的带动下,从大二开始,两个人也开始为保研做准备。主动担起班干职责 他们组织合唱比赛,当城市志愿者,不辜负青春四人都不是“死读书”的学霸:刘敏是学院心理协会副部长,班级组织委员;张波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班级团支书,“奇思益想”支教团团员;孙锦鑫是学院心理协会副部长,班级班长;高兆局是扬州大学绿行社项目部部长。“学校的活动,只要有时间,我们都积极参加。记得有一年的万圣节,学院搞制作南瓜灯比赛,我们以宿舍为单位报名了,最后制作的南瓜灯还拿了三等奖。老师说,虽然我们是理科生,但是制作的南瓜灯还比较有艺术性。”刘敏笑着说,他们宿舍还曾组织参加学院的合唱比赛,拿过一等奖。“记得有次扬州市旅游局招聘志愿者,我们几个人也积极报名了,在瘦西湖、宋夹城、大明寺等旅游景点为游客服务。”孙锦鑫说。2019年,张波还报名了学校的支教活动,去河南兰考当起了支教老师。面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4个“学霸”的共同心愿是“永葆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记者 乔云

钝根

保研名校、拿各类大奖、发表论文……扬州大学的这些学霸真优秀!

前几日的大神膜拜可还过瘾?今天又一波学霸来袭——高颜值、好成绩、大成就……集各种优秀特质于一身的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快跟小编来一探究竟!!!文学院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郑苏皖省级三好学生获得者文学院 江苏苏州人 中共预备党员荣誉榜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费孝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主持国家级科创项目1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撰有省级优秀调研报告1篇;曾获校“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校第17届读书节诗歌征文大赛一等奖、“扬州园林杯”诗文大赛一等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师长言 言必听郑苏皖同学思想端正、积极进取,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专业基础扎实,并多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主持的国家级科创项目已结项,实践成果丰硕,做到了知行合一。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尽职尽责,无愧于党员身份,是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大学生。——辅导员 金德明涉江而过,芙蓉千朵/沈佳翼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文学院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荣誉榜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被表彰为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学生、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入选文学院“院长荣誉榜”;主持校科创项目1项、发表省级论文3篇、文学作品6篇;曾获全国大学生诗文大赛散文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等。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亲友话 话真诚“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笔端。”坚持你所追求的,尝试你所热爱的。感谢扬州城让你游览别样风景,感谢学校、学院助你扬帆启新章。未来,斑斓、怡然。——沈佳翼母亲社会发展学院得之我幸,失之我不够努力/王玥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泰州人 中共党员荣誉榜曾获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曾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兼职团委副书记;主持省级科创基金项目1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篇;曾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思念与前行”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诵读比赛二等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同窗语 语有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厚积薄发始于点滴累聚,王玥同学正是这样规划着大学蓝图。有梦方做,有梦方追,有梦方圆,鲜衣怒马,你我仍是灼灼少年。”——历史1601 李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李修丽省级三好学生获得者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苏州人 中共预备党员荣誉榜曾获国家奖学金、费孝通立德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干部、校三好学生等荣誉,曾任院科协主席、校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职务。主持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1篇。目前,该生已保送至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同窗语 语有道“你的禀赋犹如一朵火花,如果你用勤恳辛苦去助燃,它必定会变成熊熊烈火,放出无比的光和热来,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付出产生质疑,那是厚积薄发的基本前提。”——社会工作1601 李玲教科院尽吾之力,服务社会/王念念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江苏连云港人 中共党员荣誉榜曾任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委员。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同窗语 语有道“希望你继续坚持勤奋,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相信一勤天下无难事。”——教研1701 沈悦数学科学学院红专并进,科教报国/陈智超省级三好学生获得者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苏州人 中共预备党员荣誉榜曾获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曾任扬州大学数学建模协会会长;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M奖(一等奖)等奖项。目前该生已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长言 言必听“对数学的兴趣和激情点燃了陈智超同学的青春梦想,指明了他的前进方向。他乐在其中,佳绩频传。期待他在逐梦路上取得更大成绩!”——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朱鑫铨初心不负,从零出发/沈雯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苏州人 中共预备党员荣誉榜曾获校长奖学金(二等奖)两次,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团干部、扬州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曾担任数学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第一届扬州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目前该生已保送本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同窗语 语有道“四年光阴,匆匆而过,我们曾一起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历过失败后的失落,也有成功的喜悦,并肩努力的画面是多么令人难忘。你常说越努力越幸运,那就祝愿你在为梦想新拼搏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数学1601 周郁文化学化工学院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园园省级三好学生获得者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昌乐人 中共党员荣誉榜曾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等荣誉。曾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同窗语 语有道“勤奋如你,实验室中始终有你埋头实验的身影;热情如你,集体活动中始终有你为大家忙碌的身影,相信你将来还会继续进步,勇往直前,创造新的奇迹。”——16专硕 陈程有限的时间做有益的事情/王燕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盐城人 中共预备党员荣誉榜曾获朱敬文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支部书记、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团员等荣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SCI综述论文2篇,参与发表了相关专利2篇。曾获“协鑫杯”大赛三等奖、“挑战杯”省赛一等奖。目前该生已保送厦门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同窗语 语有道“你学习刻苦,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是同学们眼中的榜样;为人真诚,尊敬师长,关心集体,是同学们信赖的朋友。希望你将来更加自信,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化学1601 郑琰这么多的“学霸们”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然而一张张介绍看过去相信你们和小编一样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赤诚在无声的岁月里认真拼搏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于充实和满足中走来羡慕吗?行动起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逐梦的人生最精彩来源:扬州大学 编辑:曹一琳 文案:张蕴涵 江小华 审核:吴锡平 王贵洲 素材来源:扬大学工

无忧无虑

直博北大、直博南大……扬州大学这个课题组6位小伙全部成功保研!

2021年全国研究生统考网络报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心怀读研梦想的同学们也正在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学但是......在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一个由6名小伙儿组成的“大神”课题组团队成员全部成功保研!!!他们中有1位同学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直博1位同学保送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直博其他4位小伙伴均成功保送本校正在辛苦复习的你也许会被酸到但不妨来看看他们的成功故事相信一定会对你的“上岸”之路有所助益这6位实力超群的小伙子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气物理-水循环课题组,他们分别是物理学(师范)、物理学专业的刘敏、张波、王曦宇、李勇、龚雨昕、雍佳桦。其中,刘敏保研至北京大学(直博),张波保研至南京大学(直博),其余四人都保研至本校物理学专业。6位小伙子在封国林教授和吴永萍教授的带领下,探索研究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外大气水分循环的相互配置及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机理,试图通过研究揭示中国西北地区暖湿化的原因、趋势和可能影响。目前,团队研究项目获得省级重点科创项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创让这6个大男孩不约而同相遇在一起,也成就了更好的他们。团队聚焦的大气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时间尺度较长的研究上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对于6位本科生来说,基础相当薄弱。为了探求统计规律,获得显著的变化数据,小伙子们沉下心来泡在实验室里,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料,参考前辈们的计算方式,反复演算,从而深刻理解突变性检验的计算方式。同时,还反复地推敲设计计算机的程序编写以实现实验结果。回想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当得出实验结果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很兴奋。▲刘敏专注于科研的刘敏第一个加入课题组。从大二开始,课题组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宿舍”。在得知自己被成功保送直博北京大学后,刘敏的心情十分激动,他的这条保研路也是充满了坎坷曲折。在报夏令营时,刘敏首先选择的是南京大学,但是没有被通过,然后他转报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东南大学的夏令营。多次的辗转反复,也早已让他筋疲力尽。在选择面前,刘敏也曾感到有些无措,但他并没有因此迷失方向,而是朝着理想的最高学府不断前行。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鼓舞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刘敏叩响了北京大学的大门。▲张波“看见科创如此吸引着他,我也产生了好奇。”在刘敏之后,同一个宿舍的张波也加入了课题组,随后龚雨昕、王曦宇、李勇、雍佳桦四人陆续加入,课题组正式步入正轨。当谈及课题组6个人能够共同保持好成绩的方法,张波笑着说:“我们课题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分工,有平时记笔记的人,平时占座位的人,猜题的人,最后总结归纳的人。”教室第一排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一起听课,互相分享笔记,期末再总结归纳重点,一起猜题,赋予枯燥的学习过程以满满的乐趣。▲龚雨昕“一上大学大家就有读研的想法,平时我们也经常向学姐学长了解考研保研的事情。”龚雨昕是团队的队长,他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很了解。从大三开始,课题组6个人的目标就是全部保研,所以一得到考试相关信息或资源就会马上分享。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门课。在他们的眼里,从来没有“水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所有课程都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期末复习科目很多,课题组6个人就分工总结一些科目的重点,考前一晚还会一起押题、一起梳理知识点,就算是保研面试前的准备,他们也会一起练习。▲王曦宇王曦宇在谈到保研成功之路时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手机有依赖,在看网课、查单词甚至看书的过程中总会忍不住拿起手机,只要手机在身边就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就不带手机了。后来为了避免再被手机干扰,我们课题组立下了一个君子协定:只要是在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抽屉里,互相监督。手机的诱惑很大,只有远离手机这样才能够心无杂念,静心学习。”▲李勇科创初期,每个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能力不同,为了发挥团队的力量,李勇与其他小兄弟们商议每周6人分组学习。“面对科研任务,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分工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李勇说。▲雍佳桦对于一个课题组的同学都能保研成功,雍佳桦认为,我们并不只是学习机器,大家在学习和科创之余,也注重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运动、下棋、旅行......大家总是能通过其他的爱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闲暇之余,6个小伙伴常常会结伴出游,在旅行中大家相互磨合,兄弟情谊逐渐深厚。在科研的道路上,大家相互鼓励,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科创路上的良师益友>六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热情+努力+团结”,更离不开一路陪伴他们的指导老师。课题组的微信工作群里有翻不到头的聊天记录,同学和导师们在线上交流研讨,及时分享科研进程。对面这6位优秀的学生,封国林教授非常的欣慰,他希望同学们能在科研中,真正收获的是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与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未来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一直保持着在学校实验室里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不忘初心,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吴永萍教授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准备保研期间,帮助我们选学校,为我们提供资料。每逢节假日,吴教授都会组织我们聚餐。”张波说。亲切的老师和六个大男孩,年纪并没有阻碍心灵的沟通。餐桌上,对未来的憧憬、学习上的困惑、情感上的懵懂……无所不谈。在友情和事业双丰收的同时6位小伙子也为学弟学妹们送来了他们的鼓励和祝福“希望怀揣着读研梦想的同学们,静下心来安心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合理利用好碎片时间,就这样坚持下去,考研保研其实并不难。”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学习、考研、科创之路都是有迹可循学习道路千万条认真努力第一条做好学习规划脚踏实地地坚持下去愿YZUers在奔跑的路上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来源:扬州大学 编辑:赖婉毓文案:王贵洲素材来源: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审核:吴锡平 王贵洲 荐小纯

真者

扬大“学霸姐妹花”一起保研复旦

李苏瑶(左)和顾思佳合影。资料图片近期,各高校考研复试陆续进入尾声。昨天,记者从扬州大学医学院了解到,该校有一对“学霸闺蜜”李苏瑶、顾思佳,本科五年里她们是室友,更是好闺蜜。五年时间,两人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主持过大学生科创项目,并荣获“挑战杯”省赛三等奖,是奖学金拿到手软的“二人组”。目前,她们被一同保送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五年本科,她们成绩优异这对学霸有多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苏瑶自2015年入学以来,曾连续三个学年保持年级第一的优秀成绩,并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大三时,她在学校的资助下,前往美国纽约蒙特癌症中心见习。在学术科研方面,李苏瑶曾担任大学生科创项目主持人,同时,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两篇。而与李苏瑶一路同行的顾思佳,在入学后更为注重英语的学习。大一时,她便以四级606分、六级611分通过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后又备考雅思,取得好成绩。大二时,顾思佳加入了扬大卜平教授的课题组,两年间,共参与发表国内外文献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北图核心、中华医学会等杂志中发表论文3篇。秉承着“医者仁心”的理念,她们还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共同创立“天使感恩志愿队”,为完善遗体捐献信息这一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在扬州大学2019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中,两人一同获得“校长一等奖学金”。保研复旦大学,齐头并进李苏瑶和顾思佳均来自扬州大学医学院吴登云实验班,本科五年里她们是室友,也是好闺蜜,在学习上更是对方的“小老师”: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她们会相互探讨;在复习阶段,她们也会相互监督;在感到迷茫无助时,她们更会相互打气加油。“比如这次在进行保研面试时,我们俩都感到紧张,当时我们就将自己准备好的自我介绍一遍遍地说给对方听,听完之后,给对方提出修改的意见,润色修饰,重复几次下来,我们越来越有底气与自信。”顾思佳说,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两人都保送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没有秘诀,靠的是勤奋谈及大学时取得的成绩,李苏瑶告诉记者,哪有什么学习秘诀,不过就是“勤奋”二字。李苏瑶说:“我简单地将所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和生化这一类基础课程,我认为好的顺序是课堂—书本—习题—书本。完成了课堂和书本这两个步骤,再适当做一些题,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遇到不会的再回到书本,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再难懂的知识点也能克服了。”英语一直是顾思佳的强项,采访中,她表示,英语最重要的是积累与坚持。“比如说每天坚持背单词、听听力,有时候比较忙,就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完成,如食堂排队买饭、课间休息等。另外就是要做模拟题,要计时做,模拟真实的考场,之后检查答案时,除了批对错,还要去查那些生词的含义,一些阅读中好的句子、好的结构、好的立意也可以记下来,当做作文的素材,这些都需要积累和坚持。”“不忘初心,亦不忘医者仁心;追逐理想,亦追逐医学梦想。”采访中,两位大学生表示,这是她们不变的求学信念。通讯员 袁敏 孙珮蓉 记者 乔云

龙虎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资料图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 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 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 ——“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明何由出

西南科技大学:保研清华、中科院……原来SWUSTers都这么牛

李明馨李明馨2017级国防科技学院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保研清华大学心有所往,终至所归专注于铀的吸附材料研究,以积极心态应对一切,李明馨就是如此。李明馨在大一的时候,同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对于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一下半学期。那时的她刚加入实验室,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实验室中她不参与实验只负责打打杂,清洗实验材料等。后来,师兄师姐们手把手地教她,带着她实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她。从基础做起到后来自己做实验,李明馨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对自己的整体思维逻辑有很大的提高。李明馨用自律、坚持、放平心态、积极乐观这几个词语简单地描述了她的大学生活。她觉得自律对于她来说很重要,她每天大概六点左右起床,然后就去实验室做实验,如果有课就会去上课,上完课后又会去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大概12点半才睡。她不会允许自己用过度娱乐的方式放松,因为这会打乱她的生活节奏和学习状态。在枯燥的学习和实验中,李明馨也有受挫的时候,但她会及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放平心态,积极向上。李明馨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树立目标,要懂得规划生活,不能一味地仿照别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计划,有规划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平均绩点4.091,专业成绩年级第一,综合测评专业第四,4篇sci论文,这是李明馨对大学生涯最美的诠释。一直以来,李明馨都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不能坚持一天后便松懈。自己的人生要有规划、有作为。在与人来往时,要与人为善,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会独立自主,作为成年人要不断尝试、自己做决定、承担责任。李文静李文静2017级法学院应用心理学保研中国科学院永葆温度之“心”对于初进大学的李文静来说,她对专业的一切都是迷茫的,通过之后系统性的学习,她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问到她对心理学的看法时,她展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心理学作为一门有漫长的过去和一个短暂的历史的学科,其实现在很多人对心理学存在一些误解而不太能理解心理学。心理学也有它神秘的地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正是这样透彻的了解,才会让她坚定继续学习心理学的信心,在学习的路上不动摇,不退后。李文静在保研时面临稳妥与冒险的双重选择。一面是已经拿到了offer的中国农业大学,一面是更让人心动的中国科学院。在老师与朋友的鼓励下,李文静选择大胆尝试,最终,成功保研中科院。在辅导员宋雪老师眼中,印象最深的却是李文静刚刚入学,携带着大量现金独自去报到,那时的李文静在宋雪眼中是个迷迷糊糊的小女孩。但是她却对自己的人生早有规划,学习与生活都过的很充实,积极参加夏令营,实现自己的保研梦想。“她是一个独立性极强、会思考懂规划的非常优秀的好姑娘。文静、内敛、心思细致、谦和有礼,可以成为同龄人学习的榜样。”宋雪老师说。“踏实做事,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时间,大胆尝试并努力向前。”李文静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有欣喜,也有挫折。在她感到熬不下去的时候,她会找能够突破的地方,然后为此付诸实践,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之后的结果是之后的事,享受当下的付出。古艳古艳2017级环境与资源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保研中国科学院幸运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越努力、越幸运。”这是古艳的座右铭。她说,自己是十分幸运的人。但同时,古艳也表示:“获得幸运的基础还是自己个人的努力。”在学业上,古艳一丝不苟、虚心上进,成绩也一直位于专业第一。但在大一大二时,她却因为体育成绩不达标而无缘国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她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大三获得了运动会的羽毛球双打冠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的体育成绩进入了前百分之十,获得了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条件。为了获得国家奖学金,古艳还做了其它的尝试与努力。古艳表示,“学术与科研”是直接促使她争取国奖的原因。在大二暑假时,她留校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中与导师和研一的师兄师姐们一起奋斗。对于一名大二的女生来说,这实属不易。古艳说:“其中最为困难的便是修改论文。我第一次帮师兄师姐们改论文时,只能从中发现简单的语法错误。钻研一句不懂的话,可能要用一两个小时,一篇论文常常是从上午改到晚上。”今年,古艳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同时也拿到了中科大的保研资格。虽然已经成功保研,她依旧会去图书馆完成中科大的导师布置给她的自学任务。她说,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导师留给她的任务,为研究生时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帮助自己要考研的好友,给他们加油打气。对于未来,古艳显得底气十足。“都已经选择去中科大读研了,那就一定要把博士给读了。”古艳说道。罗夏玙罗夏玙2017级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保研南京师范大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罗夏玙在初入西南科大时是一名应用物理系的学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这个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便在大二时转到了会计专业。在修读新专业课程的同时,罗夏玙还要补修大一的课程。即便如此忙碌,她仍然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她说:“大二不仅课程多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但得益于英语成绩的优秀,这门课可以免修,我就会趁机补上之前落下的课业,忙里偷闲写点随笔等。”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罗夏玙也经常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最值得罗夏玙骄傲的是,大二时她亲手做了一本书籍的摘要和批注。转专业之后,罗夏玙的成绩仍名列前茅。有规律有计划地学习、今日事今日毕是她从始至终秉持的原则,同时也是她开启成功之门的密匙。“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罗夏玙说道。她的室友也都是转专业的,大家的学习任务都很重。在临近考试的一个星期内,图书馆几乎占不到位置,罗夏玙就和她的室友们集体在寝室安静自习。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影响下,大家都变得越来越优秀。当被问起拿到国家奖学金和保研成功对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时,罗夏玙并没有提到这对于她以后的学业、就业的帮助,反而更注重这些对于内在能力的提升。她认为:“这是对我的一次奖励,也是自我成长的见证。它鼓励、鞭策着我在未来要更加努力,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都要继续优秀下去。”罗夏玙总是谦虚地认为自己拿了国家奖学金是运气使然,但这种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靠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罗夏玙也通过她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优秀科大人的模样。李家坤李家坤17级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保研中国科技大学规划兼行动,终实现理想一卷书生气,内敛而不内向,优秀而不张扬,清秀平和的面庞透露出理性和睿智之光,这是李家坤给人的第一印象。因为李家坤的父亲也是科研人员,在他成长过程中培养了他做科研的兴趣。“初中的时候,我就对物理比较感兴趣,在高中时去了解过国内哪些学校的物理研究做的比较好,后来就知道中科大在这方面比较厉害。在大一进校的时候我就去了解了保研的加分项,留意相关的科研竞赛。”李家坤同学说。勤奋,听似简单,实则如一贯彻的人非常少,而李家坤同学就做到了四年如一日的坚持。即便没有课程,也总能在自习室看到他的身影。除此以外,李家坤还在大一时加入了易早老师的光电器件团队,跟着老师和团队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一起学习。进入团队后,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学着读论文下文献还有做一些基本工作。由于平常有课程,实验室的工作就需要在周末和寒暑假去做。“起初加入器件团队的同学有好几十个吧,但最后坚持下来的也就几个同学。”李家坤说道。借助这个团队平台,李家坤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已经有两篇SCI论文分别发表在《Materials Today Energy》和《Nanomaterials》,目前第三篇检修了发表在《Nanoscale》,为保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活中他也不是一个只做学问的“呆子”,而是劳逸结合,全面发展。他喜欢打篮球,这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放松方式,球场上活跃奔跑的身影彰显着他的青春活力。优秀的人总是自律的,从李家坤同学的身上可以看到单纯求知做学问的决心,还有认真踏实的态度,乐于思考的精神。“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踏实勤奋,坚持不懈,终有目标达成之日。庞丽婷庞丽婷17级体育学科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保研扬州大学优秀不够,你是否无可替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701班的庞丽婷,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目前已推免至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长期坚持才是最大的成功。早在小学,庞丽婷就凭借自己的运动天赋进入校体育队,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在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生涯中,庞丽婷获得了多项奖项,有了一定的成就。勤奋努力、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那段时间真的很难忘,”庞丽婷说。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考核录制;每一个练了几十次的动作,都为庞丽婷在后续的比赛中奠定了基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在2018年至2019年赛季西南科技大学足球乙级联赛庞丽婷夺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学习成绩独树一帜,能武也能文。庞丽婷高中学习以体育训练为主,而进入大学则是理论与训练并重。“既然注定要做,那就尽力做到最好,”每一个在图书馆学习的日夜都不曾被辜负,努力也总会有结果。庞丽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2018-2019年度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成绩优秀奖。“她是个乐观、阳光的女生,对自己的朋友很真诚,能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她非常自律,做事认真踏实,身上充满正能量,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朋友这样评价着庞丽婷。如今,庞丽婷推免进入扬州大学攻读研究生,这是她用三年的时光换来的成果。在此,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别怕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如果你可以想到,同样你也能做到,每一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都是一个改变未来的机会。”王捷王捷17级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卓越保研重庆大学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大一学期下来,王捷绩点排名前十,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有机会保研。在学习过程中她认为学习态度十分重要,每一门课程她都认真的对待,当老师提问她就尽全力地去思考回答,上课认真地听讲和做笔记,将手机放在一边,课后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没听懂的,她便结合课本去理解,使知识点尽可能的不被遗漏。在大二下学期,王捷便开始准备保研加分项,因为成绩是保研的一个方面,能力加分也同样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她最终获得了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认证,在大三,大四,她又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今年,王捷终于以绩点3.702(专业最高3.8)的好成绩如愿的保研至重庆大学。在大三,她比大一大二更加努力。王捷不仅在学习上十分优秀,在班上她还担任班长,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学校期间先后获得了十佳班长,校级优秀干部,校级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曾在结构设计大赛获得了校级二等奖,还其他各类奖项。在分享保研经验时王捷谈到:“在平时的学习中,态度十分重要,要认真的对待每门课,不懂就问,多加一些保研的学长学姐,一方面能跟优秀的学长学姐成为朋友,另一方面能够向学长学姐交流学习经验。我能够幸运的保研,还是因为自己的规划吧,在大二我就确定自己要保研,然后我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包括后面的加分项,成绩方面都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虽然压力常有,但每一步都走的很充实。”王捷的话告诉了我们:不要只做思想的巨人,而做行动的矮子,做什么都要提前规划,并且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行。蒋冬宝蒋冬宝2017级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卓越保研北京工业大学合理规划,把握时机蒋冬宝告诉我们,要想成绩好,首先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过后来受到了一位大三学姐的启发,又想起高中班主任叮嘱要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不能松懈,便开始养成并坚持早睡早起不熬夜的好习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上,蒋冬宝也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秘诀。比如高数和力学,要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及时巩固,这有助于上课的集中精力听讲和记忆加深。此外,还可以多看看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在英语方面,每天早起背英语单词,晚上睡前听听力,不要单独花一两个小时学英语,要学会灵活安排英语学习时间,否则会枯燥乏味。而图书馆,则是蒋冬宝学习与自我提升圣地。在那里,可以静下心来专心学习。蒋冬宝在大学期间进入了结构设计协会,并在大二时担任了一年部长。当学长被问到是如何将部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时,学长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点是一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大学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去完成自己的部门工作;第二点是可以把平时玩的时间拿来投入到工作中,这样一般就不存在学习与工作时间不够的问题了。此外,蒋冬宝还想要保研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蒋冬宝在疫情期间,为保研做了许多准备,尤其是在各项加分项上。保研要成功首先要求就是大学的时候成绩不能差,要满足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四六级,还要有各种科研项目、论文和荣誉称号这些加分项目。“其次,要想保研的同学必须提前关注保研,了解各大优秀高校,根据自己的意愿投放简历,参与面试,把握好时机非常重要。”蒋冬宝说道。兰紫伊兰紫伊17级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保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是兰紫伊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西南科技大学众多优秀学子中,比起天资,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1703班的兰紫伊同学也许并不算最高的,但她却凭借着三年如一日的坚持,获得了众多的优异的学习成果:在国家级普通期刊《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浅析英语学习如何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参与精准扶贫创业项目《组织承办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绵阳赛区)赛事》(编号:JZ19-082)。除了通过了大学生英语四六级外,还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商务英语专业四级、雅思考试6.5、BEC中级、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等众多专业类考试。参加并且获奖过的全国型和校级竞赛更是数不胜数。日常生活中,兰紫伊也非常注重全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大三时,担任学生党支部的支委,参加了众多活动,尝试了许多从未做过的事情,通晓了管理团队的秘诀,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能。 三年后的今天,兰紫伊同学已经获得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保研资格。她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自己设立的小目标,一步一步的朝着“大学教师”的人生理想靠近。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韩玲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兰紫伊同学在过去的三年里勤奋踏实,不骄不躁,有自我的主见,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她专业学习成绩优异,发表了学术文章,也参与精准扶贫创业项目,多次获得校级院级奖学金。希望她坚持不懈,在未来的学习中再创辉煌!”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继续前行。这句陪伴了她三年大学生涯,凝聚着她日日夜夜的辛勤与汗水的座右铭,如今送给所有西南科大的学子们。周兴立周兴立17级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保研电子科技大学我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在今年10月,周兴立成功保研到电子科技大学,同时获得了2020年的国家奖学金。他的保研经历是他本身优秀的代言。而通过深入交谈,便会发现周兴立另有的优秀品质——随性但不随意,严谨但不拘谨,简洁但不简单。在学习方面,周兴立强调——要抓紧时间,弄懂自己学习问题上的症结所在。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在课下一定要吃透。其次,课下复习也很重要,对于不会的题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习,重在平时,积于日常,切忌在期末时“女娲补天”。对于模糊的东西,自己可以在网站上寻找相关资料。“要善于发现学习那些有趣可爱的东西,将学习作为一个享受过程,要注意效率,不能以学习时长为杠杆衡量学习质量,要与时间赛跑嘛。”周兴立笑着说:“如果想保研,除了学习绩点,在比赛、综合素质、A级证书上也要提前做好准备。”而对于周兴立来说,英语也是一大难关,当时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保研成功,因为他一直没有通过英语四级。但疫情期间,他认真复习,在老师的监督和自身的努力下,返校后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既而成功保研。问起周兴立对未来的期许,周兴立讲道:“好好读研,好好生活。走出去,不在于你能学到多少,在于你能看到多少,而视野的宽度,决定你能走得多远。”我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是在路上的追梦人。趁着青春正好,诗酒年华,向优秀的人学习,努力朝着梦的方向远行。苦心栽种四载,凛冬终闻暗香,踏雪寻梅何处?才见龙山涪水。亮眼的成绩离不开夜以继日的付出,他们是榜样,也是激励科大学子不懈向前的力量!让我们向榜样看齐,与榜样同行,共同开启崭新的未来。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整理 | 赵明珠 许嘉怡 戴馨语张琪 尹婕 黄佳敏 任新燕 蔡福源文 | 梁秀 谢柠宇 邓涵 宗敏 丁博南侯伶伶 左婉旖 冉玉婷 孔祥龙黄丹 李旭 黄家谦 赵一霓 梁爽封面制图 | 杨佳惠编辑 | 王晨晓指导老师 | 王娟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大国守城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破立并举”才能彻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师的生产力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 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 (蒋芳 眭黎曦 邱冰清)新华每日电讯

不能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破立并举”才能彻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师的生产力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 (蒋芳 眭黎曦 邱冰清)

张策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破立并举”才能彻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师的生产力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 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 (蒋芳 眭黎曦 邱冰清)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