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央美考研导师|勤奋的国画工作者—刘庆和东郭顺子

央美考研导师|勤奋的国画工作者—刘庆和

刘庆和1961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评网签约艺术家。国画作品《走过的路》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2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第2届天津青年美展”二等奖。个展2012 漂——刘庆和雕塑装置作品展(北京 三里屯瑜舍酒店)2011 回头是岸——刘庆和水墨近作展(南通中心美术馆)并线——刘庆和版画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2010 浮现——刘庆和苏州计划(苏州本色美术馆)悸动——刘庆和新作展 (北京 红门画廊)2009 混沌的边缘——刘庆和新作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07 隔岸——刘庆和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刘庆和作品展(北京 今日美术馆)2006 刘庆和作品展(韩国·东山房画廊)2001 刘庆和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波士顿·QINGPING画廊)1995 刘庆和作品展(深圳美术馆)1994 刘庆和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1992 刘庆和作品展(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1995—2004 刘庆和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联展2012 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2010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深圳画院)手头笔头——艺术家手稿展(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韩国釜山国际双年展(釜山)2009 四门阵——今派传承水墨主题展(北京 今日美术馆)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 (美国费城 当代艺术中心)成都双年展(四川 成都)2008 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水墨新境——中国当代水墨展(德国 柏林博物馆)2007 文脉——中国版本(北京 今日美术馆)“ 中国——面对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奥地利维也纳 MUMOK现代美术馆)“延承、演绎、渗透——墨”中日当代水墨展(日本 东京艺术大学)2006 水墨文献展(南京·南视觉美术馆)虚虚实实——中国当代艺术展(韩国首尔·HEYLI当代艺术中心)东方之韵——中国当代水墨作品展(美国·洛杉矶)当代视像——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中华世纪坛)“60视线”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5 中国当代艺术展(墨西哥·塔马约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巴黎·金门宫)新写意——中国当代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第19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第4届深圳国际水墨画邀请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融合·经典——中国当代名家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当代新现实中的水墨人物画(上海美术馆)2003 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主题展(韩国·首尔)开放的时代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点·辐射与深入——来自纸墨的视觉表达(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2002 两岸水墨画邀请展(台北·国父纪念馆)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第3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2001 百年中国画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实验水墨20年展(广东美术馆)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柏林·汉堡火车站现代美术馆)纸上之韵——中、日、韩画家邀请展(韩国·首尔)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2000 世纪之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成都)第2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国画作品《走过的路》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2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第2届天津青年美展”二等奖。批评家易英在北京青年报撰文《走出水墨—关于刘庆和的水墨画》;发表作品《秋千》、《午餐》、《王先生》、《风》等;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了《游戏》等90年以来创作的二十余幅作品,李少文教授为展览撰写了题为《庆和其人其画》的序言;1994年第5期《国画家》杂志发表《王先生》、《金婚》、《风》;作品《烟云》参加“第8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获北京展一等奖;作品《飘进的云》参加广州博览会。1995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展出了90年以来作品共40幅,其中《都市上空》系列作品首次展出;在广州“门”字沙龙举办个展。《画廊》杂志1995年5、6期“工作室报告”栏目介绍都市题材创作状况,皮力撰写《刘庆和的水墨画语,及其文化指向》一文;《美术文献》1995年第1期刊登《王先生》等;作品《伴侣》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在“红门画廊”举办个展,展出城市系列小品。1996年《母亲节》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精品展”;创作《都市上空》等10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6中国水墨现状展”,并有10幅作品收入画集;创作《初遇高度》等系列作品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物画邀请展”;应中国画研究院邀请参加在无锡召开的“中国人物画研讨会”;《都市上空·夜》《都市上空·日落》发表于《中国画研究》第11辑。《线描组画》入选《中国现代线描》一书。1997年应新华社和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协会之邀,赴日本为大和市西鹤寺创作壁画和屏风画;创作《白夜》十余幅作品以《云中漫步》为题,在“红门画廊”举办个展。《远足》;《消夏》参加广州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中青年画家邀请展”,并为广州美术馆收藏;《风》参加’97珠海“中国当代名家中国画邀请展“;《秋天的日子》参加上海“迎97· 中国艺术大展”;接受美国CNN国际电视制作公司采访;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专题采访。1998年《学院艺术》杂志发表系列作品并专题介绍。创作《白垠》等作品20幅,以岸为题在红门画廊举办个展;香港南华早报发表合众社记者专访。题为《表现都市生活取得巨大反响的青年艺术家》;接受“WTN美国环球电视新闻”记者专题采访。作品《流星雨》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1999年《都市上空·日落》等8幅作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四人画展. 2003年参加了文化部与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东方之韵》。研究生招考方向与考试科目小编提醒考生们想要报考的考生尽早咨询,提前准备。

观过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专业方向考研与导师—弘时央美考研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专业方向考研与导师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是中国第一所著名造型艺术学院与大型建筑设计院联合办学的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博大深厚的艺术背景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强有力的设计实践平台完美结合,独创了崭新的建筑教育模式,为年轻的建筑学院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始终倡导密切联系艺术界和建筑界,建立集高水平教学、设计和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筑科学、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文化并重,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与设计师。建筑专业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专业,一分一毫的误差都不能有。建筑学院下设专硕与学硕。学硕为简章上的01-03,通用科目为建筑史论和面试01建筑学,考试题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③712 建筑设计④812 设计基础02城乡规划学,考试题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③713 城市设计④813 设计基础03风景园林学,考试科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③344 风景园林基础④814 景观设计专硕为简章上的04-05,通用科目为建筑史论和面试04风景园林,考试科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04 英语二或 241 德语③344 风景园林基础④814 景观设计05艺术设计,考试科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04 英语二或 241 德语③715 室内设计④815 设计基础导师介绍吕品晶,1966年生于北京。同济大学建筑硕士,丹麦奥胡斯建筑学院荣誉教授。吕品田、吕品昌、吕品晶三兄弟号称“三吕”,在陶瓷美术界享有盛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01方向常志刚(1967.4)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工学博士。丁圆,1970年生于江苏省无锡。1992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1996年赴日留学,2003年获日本工学博士学位(建筑学),2004年完成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博士后研究。曾任日本国立三重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工学研究科研究助教、(株)北川组建筑设计师等。邱晓葵,1965年4月生于北京,现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主任。1994年--1995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 1998年受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赴欧洲艺术考察学习王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五工作室责任导师;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工程与信息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城市文化研究联盟学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设计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周宇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周宇舫教授央美建筑是一流学科,前景广阔,师资量雄厚,每年报考的考生非常多,详细的导师介绍会在后续文章中推出。

受命于地

中央美院研究生导师性骚扰,高校反施压学生,公道何在?

作者:微谈教育临近年关,看见两条关于教育界新闻。第一条是贵州78岁退休教师倒贴百万元办学19年,退休之后,将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奉献给学生。第二条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对其学生性骚扰,高校处理之后,反而对当时举报的学生施压。两条新闻,比较之下,高下立判。李连考老教师先看看第一条新闻,78岁的李连考是一名退休教师,2000年开始,为了让农民工孩子们有学可上,他办起了学校,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和学生营养午餐,学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举债近十万元,而这部分的费用,都由李连考个人补贴和偿还。他说:办学校不图赚钱,只要能把这些孩子培养起来就行。这一坚持便是19年!第二条新闻,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姚舜熙,对其所带的学生进行性骚扰。在他所带的学生中,有九名学生被自己的导师所骚扰。她们被导师拿学业施压威胁:想读我的研就不要找男朋友。九名学生,忍无可忍,在网络上举报导师姚舜熙。长达7个月的举报后,校方才对此导师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只是暂时“禁教停职”。注意,只是暂时,没有其他处罚。官方没有任何实质性文件,所举报研究生导师没有出面公开进行道歉。这九名学生,准确来说,是受害者。公开出面举报,堵上自己的名誉,讨回自己公道。难道这有错吗?中央美院作出的处罚,仅仅是暂时“禁教停职”。其中一位举报者,她曾经在网上发帖举报导师姚舜熙。中央美院竟然做出对学生家长施压,要求他将网上的举报贴删除!中央美院,是国内顶尖的美术院校啊,作出此等行为,符合高校之正当权利吗?美院对学生家长施压,家长反而对学生发火,我们不能怪罪家长,因为我们不知道美院的官方工作人员,是如何向家长描述!为了保全自己院校名声,而忽略学生名誉权,这是国内顶尖高校能做出的事?摸着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举报信在网上发出长达6个月,高校没有关注处理,直到其代理律师向美院发出诉求函,高校才将其暂时“禁教停职”,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一:师德问题前面的两则新闻,看完高下立判,一个将自己全部精力奉献个教育事业,只为学生,李连考教师学历并不高,但师德高尚。姚舜熙,研究生导师,学历一般为硕士、博士,博士生居多。为其学院的副教授,却做出此等事情,高学历,并不代表素质高。一个人的素质,不能以学历进行判断。学历高的人,并不能代表素质高,懂得尊重女性。各位女性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二:高校处理问题中央美院,双一流世界性高校。自家教师作出此等事件,自举报信发出之后,长达六个月才对涉事教师进行处理。直到代理律师对高校搬上法律层面,高校才出面进行处理。所做出的处罚,为暂时性的“禁教停职”,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样的处罚也合情合理,但在未做出处罚之前,竟以学校层面,要求家长删帖,这是一个双一流世界性高校所做出的措施?处理手段,丢了中央美院的脸!实行做法的管理层教师,难道也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吗?我相信,社会依旧是公平的,对于不合理的事件,人民总是会作出正确判断。此次事件的受害者,社会将会给他们公正的答复。而此次的涉事教师,将会作为反面教材人物,让社会人士进行评判。

鬼附身

央美通报“姚舜熙涉性骚扰问题”: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原标题:中央美术学院关于“姚舜熙涉嫌性骚扰问题”的通报)关于“姚舜熙涉嫌性骚扰问题”的通报中央美术学院密切关注近日公众和媒体反映的“学生举报央美教师姚舜熙”一事。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针对媒体及社会议论的“姚舜熙涉嫌性骚扰”的问题,学校现将2019年6月10日接到学生举报以来的调查及处理情况通报如下:学校在2019年6月10日接到学生举报后,立即成立调查组,停止姚舜熙的教学工作,将涉及的其在读研究生转入其他导师名下学习,并责令其配合学校调查,不得再与学生接触。期间,学校组织力量对举报信中的各项问题进行了多渠道深入调查,核实举报的相关情况。8月29日,学校根据已认定的姚舜熙扣留学生作品、收受学生礼品违规违纪行为及产生的恶劣影响,作出了《中共中央美术学院委员会关于姚舜熙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决定》,取消其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停止其所有教学工作。11月1日,学生就姚舜熙涉嫌性骚扰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在网络上发布举报的有关细节,公安机关进行了受理。学校责成姚舜熙配合公安机关接受调查。针对学生举报的性骚扰问题,公安机关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现有证据无法认定姚舜熙有违法犯罪事实,做出不予立案决定。公安机关分别向举报人进行了通报,并提出如有异议,可向上级公安部门申诉。举报人在不予立案的告知书上签字。目前,公安机关没有接到举报人的申诉。2020年1月10日,针对举报信中反映的姚舜熙涉嫌违纪的问题,学校纪委经调查,作出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处分。1月13日,学校在校园平台公布了《情况通报》,公布了学校关于姚舜熙师德失范行为的调查和处理情况。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职责。在处理该事件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支持合理合法维权。自接到学生举报以来,学校一方面积极调查,一方面关心关切在校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和隐私保护,并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对于姚舜熙涉嫌性骚扰学生的问题,学校将继续配合举报人通过司法途径主张自身权利。一旦认定姚舜熙对他人存在性骚扰行为或其他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将严格依法依规作出进一步处理,绝不姑息。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李筌

弘时央美考研导师在大山深处寻找“遗失的美好”—吕品晶教授

吕品晶,男,汉族,1966年出生,江西丰城人,2002年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5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教授。吕品田、吕品昌、吕品晶三兄弟号称“三吕”,在陶瓷美术界享有盛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1983—1987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生1987—1990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1995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建筑师1997—1998年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公司高级建筑师2000—2003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2002—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攻读文学博士学位2003—2007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2008—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2016—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建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2017—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小编以吕品晶教授所做的一些项目来拉近这位建筑学教授与大家的距离。也用几句话总结这位教授的主张。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的交界,一个被誉为“最后的布依家园”的小山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村,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从打通乡村道路到排水系统的重建规划,从扶正传统吊脚楼到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协调,从村中心小学改建到布依非遗传习所的设立……吕品晶以俯身大地的姿态进行着他的乡村振兴实践。“面对失落的村庄,我们需要做得远远不止盖房子这么简单。”01建筑师难道就只管盖房子?板万村,我们先在物质空间的改造上下了许多功夫,包括村里108栋建筑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村里道路的修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立、公共空间的布局扩展等等。但从更深层次考虑,板万村因为地处偏远,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布依族传统文化,所以对它的改造尤其强调要与振兴村落传统工艺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相结合。我们在村小学的改造中专门设立了布依乡土文化教室,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把一幢闲置的吊脚楼改造成了锦绣坊,为布依族传统的织染刺绣技艺提供生产和传习场地;改建土陶窑和酿酒坊,是希望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能够有机结合;我们还为布依戏、八音坐唱、哑面戏等当地传统非遗活动搭建了戏台,新修风雨桥和布依非遗传习所……这些不能说完全超出了建筑师的工作范畴。02观念之变往往是最难的对传统吊脚楼民居的改造,村民们大多是非常欢迎的。我们对房屋结构进行了扶正和加固,外墙保留了原来的夯土做法,立面板壁则遵循原来的风貌进行修整完善,从硬件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而对新建砖混住房的改造就困难多了。屋主大多是在发达地区打工挣了钱回乡后才盖的新房,要说服他们把新房变回传统的夯土面貌,难度很大,我们反复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有一户说什么都不同意,因为他告诉我他家贴着大红瓷砖的小楼看起来“很像天安门”。03在孩子们的内心播下种子板万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找到新的模式,恢复村庄的“造血”机制。与经济和物质上的贫乏相比,板万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这个传统村落脱贫的抓手。于是大家看到,我们把废弃吊脚楼改成了锦绣坊,希望村中有织造手艺的妇女能在这里进行布依锦绣的制造生产、展示交易;我们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回乡大学生何标家建起了一座土陶窑,帮助他利用已有的陶瓷技艺和传统工艺开发土陶产品;我们还对村内酿酒人家的传统民居进行了建筑规划改造,使他们能够兼顾生产和生活。这些尝试正在进行中,不能说已经成功了,但我们仍在努力。建筑师通过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往往能够带给村庄更多的想象和可能。就像此次板万村改造中最重要的村中心小学改造一样。在我们介入改造前,由于小学功能不全,当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来计划把这个小学迁走,而我们提出要把小学留在那里。因为小学在一个边远山村中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是偏僻乡村里的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公共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如果学校搬走了,板万村的孩子就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原本就是留守儿童的他们甚至连爷爷奶奶也见不到了。孩子们看到有人千里迢迢来欣赏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耳濡目染,便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天然的认同和自豪感。我们还特别在乡土教室外的走廊上设计了一面校友墙,把从板万小学毕业的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展示出来,既有走出去的干部和大学生,也有留在村里的工匠和非遗传承人,希望孩子们能以他们为榜样,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改造完成后,小学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板万梦想家小学。现在,乡村振兴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可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在他们内心播下种子,将来就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乳间股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谢东明油画作品欣赏

谢东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阳光 52*73.5cm 2003 丝网版画 高原 52*73.5cm 2003 丝网版画光的微风 49.5*39.7cm 2018 布面油画三联村的码头 2018 布面油画阳光下的微笑 112*146cm 2017 布面油画碧水 100*100cm 2016 布面油画哥斯达黎加的青春 146*112cm 2017 布面油画山东码头 80*120cm 2019 布面油画梭鱼台风景 60*80cm 2019 布面油画修船厂 80*60cm 2019 布面油画欢迎后台投稿——国画家

药剂师

弘时央美考研 造型导师张璐江——带你去看大海

△带你去看大海 100x85cm 布画油画张路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意油画院副院长·国家“四个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任教;1992年至1994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至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油画系基础部副主任。2001年至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张路江老师作品(部分)△春风化雨 200x840cm 布画油画 2019年△中山路 120x80cm 布画油画 2019年△乾坤湾 200x300cm 布画油画 2017年△青春故事 100x85cm 布画油画 2013年△沙海晴云 200x300cm 布画油画 2017年△金刚 100x85cm 布画油画△罗萨大街 120x80cm 布画油画 2019年张路江老师主要艺术活动1989-2007主要艺术活动:1989年: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牛仔>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新作展”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吃喝玩乐在广州> “穷邦子画展”,展出作品在《画家》当代艺术专刊上发表。△出工 100x85cm 布画油画 2013年1990年:北京·民族文化宫。<静物> “纪念梵高逝世百年油画展” 广州·组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学活动。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两系留校作品交流展”。1992年:广州·“首届油画双年展”参展作品发表在《中国油画》92年2期。1993年:北京·中国美术馆。<清晨> 参加“当代油画邀请展”。1994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享受><顿悟><我需要有人来推我一把> “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黑衣少女>、<走下楼梯>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北京·中国美术馆。“94新铸联杯油画精品展” <孩子的世界>获银奖。作品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收藏。1996年: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生日>《美术》1996年11期发表。1997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享受>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当代学院素描邀请展” 展出作品获学术奖。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参加大型室内壁画<胜利交响诗>创作组,创作并制作平津战役纪念馆大型壁画(60m×5m)。1998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新作展”,<兄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梦>在《画廊》杂志中发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98’北京市青年油画家邀请展” <家园>在台湾《雄狮美术》上发表。△败家子 100x85cm 布画油画 20131999至2000年:<我的世纪 我的同胞="我的同胞" 我的兄妹="我的兄妹"> “油画家纸上作品展”。先后在沈阳、长沙、上海、昆明等地巡回展出。参展作品在台湾《美术家》杂志上发表。2001年:北京·环宇精典画廊。“第二回北京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油画邀请展”△服装场外 100x85cm 布画油画 2013年2002年:北京·中国美术馆。<风雨松更青>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小型油画精品展”。韩、中建交10周年纪念,韩国现代具象美术协会与中国油画学会合同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准备开始>第九届全国美展。2003年:北京·中国美术馆。<风雨长城>中国油画协会主办第三届中国油画展。2004年:广州·广州美术馆。<大黄昏>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收藏。并于05至06年先后在日韩巡展。旧金山DA画廊,《观望》小风景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色生香》组画(共32张)参加画廊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初春-老树》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主办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画研究院 李可染基金会。北京 中国美术馆《准备开始》参加“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 展”。主办中国油画学会。新加坡亚洲国际艺术展。考研报考方向小编提醒考生们想要报考的考生尽早咨询,提前准备。

体同

央美研究生学姐3分钟让你了解央美油画考研内容——弘时央美考研

#央美考研#弘时央美考研小编为报考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的考生提供详细的招生方向、导师介绍、具体考试内容以及录取方式。造型学院油画系介绍自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绘画科设置油画教学以来,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作为中国油画教育的最早基地之一,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写下了辉煌篇章。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的油画系,继承油画教育的辉煌历史和传统,在新语境下开拓创新,经过系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即坚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坚持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进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长久以来油画系教学特点是,以工作室教学为基础,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脉络的清晰性,长期围绕学术前沿课题和社会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工作室,曾设有基础部,材料表现工作室,研修班工作室。 油画系拥有无论在美术界还是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先生都出自油画系。油画系现有教员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7名。历任油画系主任有艾中信、冯法祀、赵域、闻立鹏、潘世勋、孙为民、戴士和、谢东明、马璐。 油画系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一方面通过“画室开放日”、学院毕业生评奖以及各项校外奖学金评选活动,推动师生的创作热情,广受赞誉;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活动,油画系师生的众多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并在历年全国美展获得众多奖项,彰显油画新世纪新实力。油画系考试方向及考试内容素描:人体素描写生5小时(整开)速写:人体动态速写1小时三张(8开)色彩:油画写生6小时 半身/全身/人体(100cm*80cm)创作:油画命题创作6小时(100cm*80cm)油画系录取方式:一、油画统招考生1.各研究方向专业前三名,政治、外语和国家总分达到国家分数线(38 分,38 分,340 分); 专业课≥90 分(150 分制);美术史论专业第一名≥40 分,第二名≥50 分,第三名≥60 分。2.破格录取:各研究方向专业第一名,总分达到国家分数线,外语单科降 6 分。二、专项计划1、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美术史论≥40 分;专业课(含同等学力加试科目)≥90 分(150 分制); 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基础部专业课成绩总分≥480 分(单科均为 150 分制);三、港、澳、台外语≥30 分,美术史论≥40 分;专业课≥90 分(150 分制);专业课成绩总分≥500 分(单科均为 150 分制);四、留学生美术史论≥30 分;专业课≥90 分(150 分制); 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专业课成绩总分≥500 分(单科均为 150 分制);上述为中央美院油画专业研究生考试内容及录取原则,若有具体问题可以私信小编。

免瀑镇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美院考研##国美创新设计学院##艺术考研##优塔教育##美术考研韩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设计作品1998年获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银奖、1999年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2000年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双年展优异奖、2003年获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2004年获第10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4年获第12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获第13届浙江省美展银奖。作品获巴黎现代历史博物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捷克布尔诺摩纳威美术馆等多家知名艺术博物馆收藏。吴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戏曲与影视方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动画教学与创作、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策划等。荣获“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类专家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专家评委。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优秀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学生原创动漫作品大赛”评委,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终审评委,中国国际漫画节OACC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评委,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连冕中国香港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侧重礼经与礼制造物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向,兼及历代罕传文献整理、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批评,和国外设计实践成果引介等。具体承担国家及各级课题10余项,版行各类专书10余部,发表长篇学术论文50余篇,迄今累计各类刊布约600万字。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3层次”、“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等名单。周博中国美院外聘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艺术与设计、现代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曾在《读书》、《美术研究》、《装饰》等杂志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众多评论文章。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是牛津版《20世纪的设计》和设计学名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中文译者,并担任《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的主编和《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的副主编。曾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曾策划多次艺术展览或担任学术主持等。请点陈华沙中国美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基础教学督导,资深设计和艺术策划人,艺术家。Ingo Offermanns(德)中国美院外聘导师。1972年出生于德国,1999年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荷兰ArtEZ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硕士学位。2001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Ingo Offermanns,2005-2006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图像艺术专业教授。2015年起,担任Inter Graphic View调研项目发起人与主编,2016年加入AGI。合作的客户有汉堡美术学院、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国立博物馆、萨尔州博物馆、Winterthur美术博物馆、Waldfrieden雕塑公园、Katharina Grosse出版社、Manesse出版社、荷兰Vantilt出版社等。姜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等。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乡空间与知识结构研究以及实验创作,考察社会动态对设计现象的驱动关系,潜在秩序的显见结构以及自动生成的设计机制,行程覆盖60多个国家。并受邀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学府讲学。方晓风中国美院外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并入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2007年任《装饰》常务副主编,2009年至今任主编。兼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副会长,筑巢奖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委会副主任委员、组委会秘书长。方晓风教授一直关注设计思维的教育与传播,以“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为题受邀在全国多所重要设计院校演讲,夯实了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传统艺术形式是起点,也是终点,创作对象就是审美对象;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关系是起点,形式是终点,但不是全部,环境关系是审美对象。俞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美院国际联合联合学院院长。本硕博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设计与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方式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建筑与文化》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综合营造。 段卫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出生,艺术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项,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道一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淑霞教授油画作品欣赏

陈淑霞 1963 年生于浙江温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淑霞的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几个段落,以其敏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怀映衬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的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昨日,试图走出一直以来形、色表达的规范,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悬念之中,做着无“意义”的证明。展览“边际”的主题更是将她一贯以来的思考,汇聚在从“物我”到“无我”的状态之中。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佚名的“中国画”,用无言的方式慢待重点,而将所思所想堆积在几近画外的边缘中。与现实的错落和意念的神往,构成了近期陈淑霞的创作思考。随着创作的逐渐展开,最能让观者感受到的是她所呈现出的欲念之状,这些神秘又充满遐思的系列作品,在一步步地将人们带入到她所营造的不存在的虚幻世界之中。边际,布面油画,163cm×263cm, 2019后山,布面油画,472cm×116cm×4,201990°,布面油画,210cm×202cm,2019绝地,布面油画 ,140cm×366cm,2019实景,布面油画,140cm×363cm,2019袭人,布面油画,70cm×202cm ,2019有物 ,布面油画,145cm×366cm,2019只言,布面油画,20cm×23cm,2019碎片,纸上油画 ,33cm×33cm,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