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性恶

2019年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推行“9073”养老模式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前瞻认为,我国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护理用品前景均较大;另外,近年来养老服务业PPP模式获政策支持,养老类项目数量、金额井喷。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养老服务可分为三大类,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2010-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但根据历年数据前瞻推测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机构数量保持在17万家左右。2010-2018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中国养老产业10万亿市场规模结合养老产业需求以及我国老年人口潜在消费力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潜在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仅仅达1.4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5.6万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6.6万亿元左右。2010-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产业已进入投资窗口期,伴随养老意识普及,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但经过前阶段高速发展,未来养老产业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速趋于平稳。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2019-2024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困境分析——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首先当前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且多为“40后、50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其大多未经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其次是行业人才吸引力太小。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工资待遇差、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等原因,养老护理员对于社会劳动力而言缺乏有效吸引力,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尤其是护理人才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2、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供需严重失衡目前养老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而且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张床位有时甚至要等一年之久,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家庭宁愿久等也不愿去有空缺床位的民办养老机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正常发展。其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在收费和公众信任度上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现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服务和医疗水平存在的差距、收费差距和硬件设施差距,这其中对比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来看,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在“管理水平”、“收费差距”和“社会观念”原因反馈上要比其他性质养老机构高。3、老年护理用品行业秩序混乱目前国内的老年用品市场尚未成熟,法律也不十分健全,行业监管缺失。一方面,不少老年用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出现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常常使他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国内产品科技含量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国内老年用品整体科技含量较低,性能单一,缺乏创新,高端产品被国外垄断,但其价格高昂又使老人难以负担,并且国内老年用品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厂家与用户的需求对接不上,使得产品华而不实。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利好政策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制度设计,如普遍建立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服务评估制度等。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更加成熟定型。2018年6月,为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四大主要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服务供给及服务能力。2、老龄化进程驱动产业快速扩容由于我国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呈现加快趋势。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而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长至2.41亿人,占比上升至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养老产业的潜在需求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的需求释放。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养儿防老”的家庭模式愈发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3、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随着国家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此外,老年人的消费观正发生转变,现在的开放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为了下一代,自己无所谓”的传统观念,开始朝着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思维转变。老年用品市场将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老年用品中老年保健品和老年护理产品是整个老年用品市场中比重最大的。新增老年人口可支配财富更多,从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需求来看,高端医疗和养老护理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消费需求。4、居家养老服务成长空间大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提供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企业将最为符合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养老公司面对的居家养老服务“蓝海”市场未来弹性会更大。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未来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很大,布局医疗器械、康复器械、远程医疗以及护理培训等领域的公司未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5、机构养老护理存在刚需失能、痴呆等无自理能力,以及需康复治疗和日常护理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的刚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失能老人比重也将持续增加。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4063万人,完全失能1000多万人,他们最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护理等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接纳,而养老机构具备医疗服务功能的只有20%,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巨大老年服务需求。参考日本企业经营的经验,这类养老机构设施规模不大,普遍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尽可能地降低经营风险与控制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出入无旁

从养老行业现状研究行业发展

引言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目前我国亟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01养老行业现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等。对于中国而言。老龄化成为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各年龄段人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60岁以上人数占比18.13%,且在未来十年,将会有15.31%的人口到达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并且目前我国家庭组成结构主要为“4+2+1”,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养老负担,养老行业的发展备受挑战。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推行“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会成为重要的补充。随着养老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的2017-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养老机构服务机构和设施在快速增长。特别在2019年,养老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快速增长,这与国家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政策密不可分。截至到2019年底,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5张,与我国《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要达到35-45张仍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标准“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差距更大。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养老方式日趋流行,智慧养老应运而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2019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让更多的老年人接触到智慧健康生活。02政策推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在国家政策上,国家一直在推动养老行业向前发展。无论是行业规范,还是补贴文件,各地区在养老事业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养老模式。自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专项债以来,养老行业一直在被支持。03政策支持养老产业持续发展国务院基本每年都会针对养老行业下发文件,保证养老行业的稳步发展,从简化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到发展新型养老模式、保持行业活力。针对养老行业融资困难,收益不足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室从各项细化的规章制度促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04养老设施建筑建设内容2018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的公告,对老年人照料设施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明确规定,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养老设施建筑大致分为生活用房、文娱与健身用房、康复与医疗用房、管理服务用房。养老建设对于无障碍设计、室内装修、卫生、安全等都有特殊的要求,需要进行特别关注。05养老行业收费定价机制及收入内容养老院的费用构成一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餐饮费、入住押金、医疗保证金及其他费用等。具体的收费标准,受地区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硬件设施、老人身体状况等影响较大。同时,各政府为了促进行业内健康发展,政府对养老机构收费方面的态度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机制,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实行分类管理。06行业展望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一定是未来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点。在目前的养老模式之下,新型的养老模式会被逐步开发,从“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到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养老模式会顺应时代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态势。行业具有较好的上升空间,在今年两会期间,养老问题被多次提及,社会需要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养老设备与机构是各地区必须要推进的项目,在《关于梳理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中》,明确养老为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领域,各地区应积极借助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一融资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解决了项目因资金不足问题而导致的无法启动,是一种很重要的融资方式。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加大社会资本的投入,使得地方政府专项债起到了杠杆作用,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养老行业专项债谋划请详见【专项债谋划】专项债谋划之老有所养。

孰纲维是

未来5年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9-2023年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影响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一)政策支持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制度设计,如普遍建立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服务评估制度等。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更加成熟定型。2018年6月,为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四大主要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服务供给及服务能力。(二)老龄化进程驱动产业快速扩容由于我国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呈现加快趋势。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而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长至2.41亿人,占比上升至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养老产业的潜在需求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的需求释放。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养儿防老”的家庭模式愈发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三)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随着国家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此外,老年人的消费观正发生转变,现在的开放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为了下一代,自己无所谓”的传统观念,开始朝着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思维转变。老年用品市场将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老年用品中老年保健品和老年护理产品是整个老年用品市场中比重最大的。新增老年人口可支配财富更多,从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需求来看,高端医疗和养老护理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消费需求。(四)居家养老服务成长空间大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提供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企业将最为符合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养老公司面对的居家养老服务“蓝海”市场未来弹性会更大。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未来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很大,布局医疗器械、康复器械、远程医疗以及护理培训等领域的公司未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五)机构养老护理存在刚需失能、痴呆等无自理能力,以及需康复治疗和日常护理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的刚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失能老人比重也将持续增加。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4063万人,完全失能1000多万人,他们最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护理等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接纳,而养老机构具备医疗服务功能的只有20%,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巨大老年服务需求。参考日本企业经营的经验,这类养老机构设施规模不大,普遍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尽可能地降低经营风险与控制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二、不利因素(一)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首先当前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且多为“40后、50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其大多未经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其次是行业人才吸引力太小。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工资待遇差、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等原因,养老护理员对于社会劳动力而言缺乏有效吸引力,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尤其是护理人才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二)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供需严重失衡目前养老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而且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张床位有时甚至要等一年之久,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家庭宁愿久等也不愿去有空缺床位的民办养老机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正常发展。其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在收费和公众信任度上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现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服务和医疗水平存在的差距、收费差距和硬件设施差距,这其中对比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来看,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在“管理水平”、“收费差距”和“社会观念”原因反馈上要比其他性质养老机构高。(三)老年护理用品行业秩序混乱目前国内的老年用品市场尚未成熟,法律也不十分健全,行业监管缺失。一方面,不少老年用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出现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常常使他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国内产品科技含量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国内老年用品整体科技含量较低,性能单一,缺乏创新,高端产品被国外垄断,但其价格高昂又使老人难以负担,并且国内老年用品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厂家与用户的需求对接不上,使得产品华而不实。2019-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13%,2023年将达到12.8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戴圣

养老护理行业缺口超1000万人

护理一线留不住年轻人,是长期以来困扰养老服务行业的“顽疾”。近日,北京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希望用多种经济刺激手段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01北京:最高6万元奖励留住养老服务人员刚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的瑞大成,今年上半年,在一家养老机构实习了6个月,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改行做了销售。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瑞大成: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发的工资太少了,别的专业已经拿了五六千元工资,而我们干的活也很累,拿三四千元。瑞大成告诉记者,和他一届的50个毕业生,最终选择干和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的,有30个人左右。在养老护理一线的,甚至不到10人。为了留住像瑞大成一样的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近日,《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将来对于进入北京市养老机构的部分毕业生,本科及以上最高奖励6万元。对此,瑞大成表示:“如果再晚两届,我肯定会选择留在机构的一线,因为奖励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和瑞大成一样,觉得奖励诱人的,还有已经毕业了三年的陈文。2017年,同样是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的陈文,成为了班里为数不多选择进入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陈文:我们班有一半同学从事了养老服务行业,刚实习的时候,我也接受不了照顾老人,比如带他们上厕所、给他们洗澡,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也就慢慢接受了。陈文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可能没有机会拿到政策奖励,但是她相信,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落地,养老这个行业会吸引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我觉得发展前景还挺好的。我是从护理员慢慢做起,做到楼层长,到现在的区域长。”陈文说。02专家:入行重要鼓励“入学”更重要真金白银地鼓励人才进入养老行业,确实有吸引力。但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光是进入这个行业还不够,还是要从招生培训的根源上,提升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在北京的一所职业院校,记者看到,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18间设备先进、实操性强的实训室。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北京一共有5所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招生却并不理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系主任王建民:这几年的招生情况叫好不叫座,社会需求量很大,家长、学生很关心,学校也很重视专业发展。但每年招生人数多的就60到80人,两个班左右,好的可能有100多人,但有的院校招生可能是十几个人,甚至个位数。王建民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169所高职院校招收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理想的话,按每个学校每年招60人计算,每年招收的学生也就一万人左右。但是,全国养老行业的缺口却至少为一千万人。以北京市为例,每年养老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为五千人,但毕业生却仅有三四百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系主任王建民:很多学生、家长不太理解,不愿意报考,因为社会地位不高,一说搞养老的,就是伺候人的。不少一线教师告诉记者,随着大量养老服务器材的升级,养老服务早已经从“体力活儿”变成了“技术活儿”。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教师王婷介绍说,智能化的居家无障碍环境设计、老年辅具适配和应用,这两门课会给学生介绍目前有哪些智能化的养老设备,养老真的不是贴身照顾这么简单。而不少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招收经过专业学习的毕业生,更看重的是他们在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并非是要他们做贴身护理员。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教师王文焕:定位是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经过很短时间的一线服务经历之后,会进入到一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或者是管理岗位。新华家园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农也表示,负责整个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的人才,心理咨询、法律、医护等方面的人才有欠缺。03一线人员发补助强化培训留人才除了鼓励刚毕业的年轻人进入护理一线,对于目前正在从事养老贴身护理的年龄普遍偏大的一线人员,意见稿中提出,每人每月将补助1000元,并将加强培训。刘阳洋从事家政经纪的工作已经4年了,主要负责为客户寻找匹配的家政员。她告诉记者,几年前,客户来找照护老人的保姆,只要求会做饭、工作时间稳定,如今,不少人会提出希望阿姨有一定文化、懂得膳食营养等。58到家经纪人刘阳洋:三四年前,照护孩子可能工资在六七千元,现在带孩子至少涨了两千元以上。像养老这块,三四年前工资可能在四千元,现在工资可能在五千元。刘阳洋告诉记者,一方面,对于高水平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很旺盛,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从事养老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对收入并不满意。居家养老照护员王阿姨:现在是六千元左右,希望给我们提一点工资,因为每天很辛苦,也希望大家认可我们的工作。业内人士表示,只有通过提升技术培训,才能改善从业者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待遇。对此,《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提到,对从事养老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在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后,按900元/人的标准给予培训机构培训补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师屈冠银:培训机构在设置课程、选聘老师等方面,要更适合养老服务人员学,讲授要通俗易懂,让他们学习得更容易、更有兴趣,提高服务的品质,机构入住率提升,盈利多了,也有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

散而不反

医养康养投资中,需要深入调研养老护理行业现状、问题、需求

养老护理行业发展背景一、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趋势逐年加剧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有关人口预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一直呈现逐年加剧态势。预测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82年的7.63%持续增加到2050年的34.1%,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更严重的,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将占到22.36%。据人口预测,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2.55亿人,80岁以上老年人0.29亿人,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83亿人,80岁以上达到1.08亿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未来我国养老产业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二、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及消费潜力激增随着国家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此外,老年群体的消费观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已经开始朝着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思维转变。从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及消费开支来看,2019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开支约3.0万元,而同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约2.15万元,老年人的人均消费开支是全体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的1.4倍,未来国内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将会更大。于此同时,随着银发经济的不断深化,老年用品市场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迅猛,未来高端医疗和养老护理将会成为老年人群的主要消费需求。结合全国老龄工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数据,2020年老龄产业将达到7.7万亿元,2030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超过20万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增长到33%左右,老龄产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支柱之一,我国也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三、老龄化进程驱动养老产业快速扩容养老产业的潜在需求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的需求释放。社会方面,社会舆论越来越关注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越来越多的生产服务商积极参与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购买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观念开始形成。政府方面,在中央明确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推动下,地方政府自觉发展区域老龄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积极贯彻落实老龄产业的具体部署。企业方面,房企、险资、国企、央企率先进入,众多实力民营企业也纷纷布局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产业模式,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进程。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养儿防老”的家庭模式愈发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四、机构养老及护理服务存在较大刚需失能、痴呆等无自理能力,以及需康复治疗和日常护理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的刚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高龄、空巢、失能、独居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口也是不断增长,对照护服务需求更是快速增加。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2019年我国高龄、失能老人分别为3000多万和4000多万,据测算到2030年将分别增至4000多万和6000多万,他们最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护理等养老康养服务。但目前国内养老服务总量不足,同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不足现象也十分突出。现有养老服务市场高端有余、中端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且现有养老机构具备医疗服务功能的只有20%,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巨大老年综合康护服务需求。目前公办养老院市场挤占效应明显,消费水平决定了“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的矛盾长期并存;同时,大量社区尚无法提供上门看病、做家务及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五、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长空间巨大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及社会道德文化的支撑下,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提供老年人最关注的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服务将成为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而在城区,社区养老因其服务专业化、细致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等,成为了未来城市老人养老的最佳选择。社区养老,老人有了专门人员的照顾,子女也能安心工作发展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子女负担。重要的一点是,老人处在群居状况下,有利于排解老人心中的孤独,非常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养老模式发展方向。由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人需要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未来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很大,布局医疗器械、康复器械、远程医疗以及护理培训等领域的公司未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六、利好政策助推养老康护服务业升级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制定发布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四大主要目标,提高服务供给及服务能力。《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提出,通过“一升一降一转型”,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通过新增和丰富工作内容,提升养老护理员素质;通过加强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式,加快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养老护理人才现状及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家庭功能弱化,照料和护理等老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现阶段,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缺面临着数量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有限、流失率较高等发展困境,养老护理行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养老护理队伍数量缺口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龄、失能老人分别为3000多万和4000多万,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然而,目前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100万人,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70余万人,而持证上岗人员尚不足2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尤其是具备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在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性护理上,以及针对高知分子的康养照护方面更是稀缺。业内调查结果显示,73.9%养老机构存在护理人力不足,特别是在专业人才、护理员、年轻员工及医疗护理人员等方面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多数养老机构存在招聘员工困难,且人员存在高流动现象,人力较为稳定的养老机构不足15%。另外,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最新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之巨,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也同样缺乏。因此,目前从一线护理人员到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我国的养老产业正在面临全线的“用人荒”。此外,养老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差异明显,从目前专业技术技能人员与在院老人的比例来看,上海、广东、广西、天津、河北等地养老机构的养护比突出,在1:5到1:6左右,但从专业技术技能人员与床位的比例来看,一些养护比突出的省份也体现出在养老床位的增量建设中,养老人才的配备滞后,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从护理市场份额讲,2017年6万亿的健康产业规模中护理服务市场占3750亿,呈现每年递增趋势,5年将突破万亿规模。医养结合、基层医疗改革、长期护理险推进等利好政策的推出,每年4000万失能老人、600万肿瘤晚期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护理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护理人才的短缺更将凸显。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计划培养养老护理员数量达到600万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50万人。二、养老护理队伍结构不合理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服务既是一项需要爱心、热心、耐心的细致性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无论是简单的生活照料,还是复杂的疾病护理、心理慰藉及康复保健等,都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胜任。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普遍具有以下问题: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现有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多以农村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为主,年龄大都在40~50岁之间,也就是常提到的“4050”人员。业内访谈了解到,现有养老机构护理员平均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到85%,护理员平均年龄在50岁及以上者占到48.9%,养老机构普遍希望能够聘用到年轻人。同时,现有养老护理员几乎清一色为女性,男女比例也严重失衡。二是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通过走访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得知,养老一线服务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据统计,全国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护理人员平均占比仅为15.30%,养老护理员实际持证率能达到60%的仅5.6%,且这类护理人员基本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不具备护理技术、老年社会工作、心理照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养老机构普遍希望员工专业化、年轻化,希望员工提升最多的是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而薪资过低、工作辛苦、与老年人沟通困难,也是专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三大原因。三是医康护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全国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中医护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比例仅为9.14%;社会工作者比例更低,仅为3.14%。多数机构都没有实现专业护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人员的覆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更无从谈起。面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都较高的养老服务,如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大都难以胜任。同时随着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面对一部分的高收入、高智商、高学历的高知老年群体,也是无法提供专业、科学的养老服务。三、养老护理队伍流动性较大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正处在培育、成长及快速整合阶段,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想从事好养老领域工作,首先应该先从一线做起,才能更好地理解养老领域的真实情况。然而,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普遍月薪为3000元至5000元,年轻的养老护理人员,往往因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归属感等问题,而导致他们在生存理性的驱使下改弦易辙或频繁跳槽。业内工作者曾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8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毕业一年后,留在养老一线的人员不到28%,毕业两年后的一线流失率达到94.7%。很多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变成了养老领域延伸的工作中,比如养老用品销售等。同时,行业调研发现,46.3%访谈者认为养老机构内工作强度较大和很大,认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较小的仅占5%。一般养老机构一名护理人员平均照料失能3-5人,半失能6-8人,自理10-20人,居家4-6位老年人的比例最高。在职位晋升体系方面,一半的养老机构没有明确的职位晋升体系,近20%机构的晋升路径还不顺畅。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方面,有1/3的养老机构没有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在购买了五险一金的养老机构中,42.9%的机构仅仅为“部分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因此,现阶段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空间小、前途渺茫,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的频频流失;长时间压力大、薪酬低、前景暗淡的工作环境,导致离职转岗率很高。四、养老护理人才职业感不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总是把服务于人的工作等同于伺候人,把老年照护工作等同于伺候老年人,认为伺候人的工作是低端的,没地位、没面子,不受人尊重,没有发展前途。相比较护士等相关行业,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社会地位较低,职业尊重感不强。一方面,来自父母、朋友甚至整个社会的不认同对年轻人来说是阻碍他们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服务行业招生难。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86所高职院校和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2018年全国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86所。虽然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数量翻番,但是招生情况却一直不理想,平均招生人数不到50人。北京有些学校招生人数是个位数,很难成班。北京每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不到300人,与庞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待遇低且工作强度大。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相较于护士,工作量并不低,很多护理员每天超过18个小时,但工资相差甚远。目前北京养老护理员4000元/月,护士工资却是其2倍,差距甚大。三是准入门槛低。用工荒导致不加选择用人,涌入人员学历低、专业技能不够,对外形成行业门槛极低的错误印象,导致更多年轻人更不认同养老护理行业。最后,根据《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2019)》显示,在对全国3189份问卷的回收分析发现,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呈现“女生多、农村学生多、低收入家庭多”三多现象。养老产业就业中存在“隐形”的就业发展公平性问题。五、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不体系首先,国内大、中专业院校开设与养老服务有关课程的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国内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32所,所有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有4554名,而在校生总数目前仅有3638名;中等职业院校仅有25所,总计年招生数仅约2500人。其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未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下,除少数职业院校设置了家政服务、社区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等相关养老服务专业外,真正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科研基地、培养基地严重不足,这也极大制约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再者,科研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足,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老年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但招收名额相当有限;科研机构稀缺,养老服务师资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尚属空白,师资短缺直接制约着养老服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最后,职业培训不够多。目前,全国各省建立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养老护理员初、中、高级培训,培训基地达到68家。如陕西省民政厅开展“千人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每期100人左右,但相较于全国需求3000多万人来讲,杯水车薪。六、养老护理人才配置缺规划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配置体制,主要依靠市一级政府在辖区范围内配备人力资源,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整体规划的缺失限制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全国统一配置,弱化了全国范围内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有序流动。首先,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养老服务人才配置管理机构,各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在一个地区因服务质量不合格而被禁止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可以到其他地区重新开展服务活动,这使得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全国性统一配置标准的缺失使得各个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才流失到其他领域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养老服务人才配置整体规划的缺失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以及地区差距的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多、服务质量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差,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七、政府扶持政策需疾步快行从国家政策支持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央文件涉及养老服务人才规定的文件主要分为规划指导和专项措施两个类别。规划指导类文件方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的指导意见均置于政策保障板块,并未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提及;专项措施类文件方面,目前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三项政策都重点关注于养老服务人才学历式教育的培养渠道,缺乏明确的职业化。未来十五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相继迈入3亿人、4亿人的门槛,如果仅凭目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将难以满足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失能人群的护理服务需求。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创新培训内容,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家政、养老服务、托幼等就业技能培训。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按规定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这方面培养规模。虽然国家层面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方向性引导,但在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上,政策力度还有待提升。例如,在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补贴机制方面,全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新疆、吉林和山东九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培训补贴制度;北京、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五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入职补贴制度;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陕西五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岗位补贴制度;上海、山东、四川、甘肃四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目前政府在养老服务领域将重点放在硬件设施,实行用地优惠、床位补助等,但对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培训投入较少,相比较国外差距很大,如日本为鼓励更多学生选修介护福祉专业,在该专业设置高额助学金,由政府资助80%,学生只需要担负20%。同时,接受助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只要从事介护工作满5年,将不再需要返还政府的借款。此外,养老福利机构对能够获得介护福祉士资格人员给予2万元/月额外奖励。但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对于员工取得养老护理员中级证补贴100元/月左右,差距太大。养老护理人才需求预测一、康护服务人才需求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预测,2014-2050年,轻度失能老人各项护理服务的有效需求人数规模增幅均较大,上升幅度均超过了100%。其中,长期排在轻度失能老人有效需求规模前三位的长期护理服务是健康咨询与管理、助餐、用药服务。到2050年需求排序没有发生改变。另外,有效需求规模上升幅度比较大的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是特殊关怀、助餐、用药服务等。二、照护服务人才需求目前国内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模式分布占比约为96%,1%和3%。居家养老是绝对主流。据多地发布的“9073”养老规划,机构养老的3%保持不变,而社区养老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上升到7%。再加上增量的老年人口,这为社区养老带来了大量的市场空间。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承担的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总报告”分析,2000-2050年中国老年人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人数将不断上升,2020年达4033.3万人,2030年达到5896.9万人,到2050年超过7600万人。另外,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群对于社区的依赖性将逐步增强,有必要广泛利用资源,开发针对性地开展老人服务项目,满足多样的养老需求。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周岁老年人口数量为24949万人,按照“9073”养老服务格局,则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护理人数应在1746万人,按照“9064”养老服务格局也有1497万人。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此外,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到202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人,2050年将达到4.83亿人,则按照“9073”养老服务格局,2025年我国社区养老护理老年人口将超过2100万人,2025年3380万人,社区养老服务未来潜在空间十分巨大。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发展破解之策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因而养老服务需求量也居世界首位。行业人士分析,当前影响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并不在养老院、医院、养老设备等物质资源,主要还是直接服务于老人的人力资源。健康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只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老龄产业稳步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数量多少、素质高低、稳定与否,也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关系着中国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未来一段时期,养老服务人才将成为国内最抢手的人力资源。一、打破行业偏见与社会歧视打破人们对养老护理的偏见,提升社会认知度。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与一般的保姆和护工不同,需要具备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患病老人、术后病人、植物人、瘫痪卧床的病人等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以及对老人精神、心理关爱方面的特殊照顾,这是普通护工无法相比的。因此,政府和行业一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向公众宣传养老护理服务行业杰出人才榜样,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准入门槛和工资待遇,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准入资格,同时进行工资指导,三是改变养老护理员称呼。细节体现态度,如某老年公寓改其称呼为“生活助理”,护理员普遍感到尊重,也更易接受。目的是通过政府和行业的重视,提高养老护理行业社会认可度,提升护理人才职业崇高感。二、构建人才专业化教育体系一方面,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除了部分“老民政”系统的养老机构的管理者以外,大多数都是对着近些年老龄事业发展新进入行业的管理人才,针对养老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政策的再培训非常重要。同时,针对护理员的入职前教育和岗上培训也非常关键,在基于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培训大纲的开发与系统化、体系化的培训的开展将是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核心。再者,针对公办养老、民办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各类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培养各类中高低不同层次的综合型服务人才更是未来行业整体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结合当前不同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律,尽快建立以生活照顾人才为主体、以医疗护理人才为支撑、以外联服务人才为依托、以机构管理人才为重点、以教育培训人才为保障、以政策投资人才为补充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是迫在眉睫的。三、构建多层次专业人才体系1、鼓励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方式,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为养老服务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化、正规化的老年医疗、老年康复和老年护理人才。可以参考师范生培养方式,减免学费或高额助学金等进行培养同时要求留在养老行业一定年限等方式鼓励学生报考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2、减免费用支持现有养老机构人员培训,提高取证率,可参考陕西省千人养老护理员计划,免收培训、鉴定、食宿等费用。同时将目前高等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只能取得中级证提至高级。3、鼓励“一专两转”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即高等院校培养,鼓励机构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定向培养、与实际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队伍。“两转”即把护理等相关专业学生和已经就业如下岗女工或者全职妈妈等人员通过免费培训或公益性岗位补贴转到养老服务专业。4、养老护理人员就业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如老年福利机构、老年康复、心理咨询机构技术人员、各级养老院、福利院、颐养园、老年公寓等、家庭私人养老护理师,以及一些高端养老社区、养老院等,鼓励各层次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护理水平,如护理员、生活助理、康复技师、健康管理师等,构建多层次专业人才体系。5、大力开展高校教育和科研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国家级康养研究基地、全国性康养讲坛建设,逐步打造各类各层次护理康养教育培训平台,助力于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养老行业、胜任健康养老业、促进养老康养发展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而未来高级养老护理人员更将会有一个质的突变。6、建立并完善专业人才区域化共享机制。构建区域化养老人才库,实行养老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如养老机构院长、关键部门主管、养老护理员,以及养老专业人员等的登记与备案制度,汇总地区级养老人才大数据库,实行行业内职业档案管理制度。7、建立区域化的人才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化、远程等技术手段,结合市场化的医生联盟、互联网医疗等方式,利用人才共享的机制实现养老机构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合作,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提升整体行业服务质量。四、完善人才职业化发展路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目前在全养老行业都是十分缺乏的。据某养老集团行业调研发现,约有一半的养老机构没有明确的职位晋升体系,近20%养老机构存在着职业晋升路径不通畅的问题,不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具体的实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为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并长期服务于养老行业,政府和行业应重视行业人才的职业化发展规划的考虑:第一,应建立明确的人事管理路径,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包括晋升路径、专业培训管理、职业成长与发展管道等,明确专业人事管理制度在养老行业的落地实施方案与主管部门,建议与人才库的建立与管理整合实施,归口管理一致。第二,建立人才岗位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关键岗位的监管力度,统一关键岗位名称、任职资质,基本人力配置要求,如学历、专业、培训、经历背景、胜任力状况、能力水平评价等。如院长/副院长明确岗位资质、胜任力的基本要求、主要工作职责、权限、责任、能力要求、知识或技能要求等,将岗位认证、岗位监管与绩效管理挂钩。第三,建立养老行业人才的培训制度,实行全行业人才的基础或入门教育,包括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行为规范,建立统一标准下的入门基础培训准入制度。第四,建立养老专业人才输入通道,建议与有关专业或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人才引入或开发的政策,鼓励医疗、康复、护理、药剂、营养、心理等专业人才进入养老行业,并建立跨行业转型的鼓励政策,如免费培训、行业信息咨询等,鼓励专业人才和关键岗位人才的职业成长。结束语当前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阶段,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持续助推行业发展。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养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孕育出新的内涵,“全龄康养”就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之下在康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道通为一

养老护理企业数量5年增10倍,专家:快钱时代过去养老行业迎发展期

记者|毛玉婷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刺激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不少企业捕捉到养老行业和护理行业的商机,开始布局养老护理领域。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养老护理类企业数上升明显。截至2019年12月17日,养老护理类企业数已突破42万家。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养老护理企业注册数量均超过2万家。2013年被认为是标志性的中国养老产业元年。天眼查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养老护理类企业数的增幅稳步加大。2014年,养老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000家,2016年,养老护理企业数量超过40000家。截至目前,2019年,新增企业数便超过10万家,是五年前的10倍,十年前的14倍。养老护理企业迅速发展与我国老龄化现状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全国有接近1.8亿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则超过4000万。而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缺口较大。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250万张床位。而2019年9月民政部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共约17.33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3万个左右,床位只有约735万张。这意味着,我国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只满足了一半的养老需求。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与行业初级发展阶段的矛盾,给养老产业带来风口期。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向界面新闻表示,人口老龄化持续化的确定性,给养老行业带来了确定性。“市场需求是确定的、客户是确定的”。“不仅如此,中国的现阶段经济趋势,亦是养老行业进入风口期的重要原因”。她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已开始走向平稳。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现金流为王;暴利时代终结,微利时代开始。而养老产业正具备稳定、微利的特征,正契合当下经济形势 。基于上述原因,社会资本加入到养老产业中,房地产、酒店业、教育业等其他领域的资本也纷纷转向养老行业。在乌丹星看来,养老行业并非暴利行业,“投资人更多的是看重未来的发展空间,多数企业是用长期主义来引领企业,这是一条成长的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养老政策亦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助力。2013年,国务院发文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2014年,财政部等下发文件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2015年,民政部等十部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2017年,国务院出台意见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2018年,国务院要求推进“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式。2019年11月,中国正式放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养老服务业从审批制改革到备案制。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规划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目标:到2022年力争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100%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9年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程度按等级划分,为行业的专业化指引了方向。为切实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12月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土地用途确定为社会福利用地的,出让和租赁方式的供应年限分别为50年和20年,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出让底价也将远低于商业及房地产用地地价,还将在此基础上再打七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所副所长王海涛认为,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养老政策明显增加,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将已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王海涛认为,目前,养老产业仍然不成熟。养老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许多企业只能基础的护理服务,精准性不足。护理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居多,大企业少,龙头企业发挥带领作用的力量不强。“从整体而言,养老市场过去主体缺乏热情的现象业已改善,但养老企业如果仅靠单一产品,未来发展肯定会存在问题。”王海涛建议,在产品类型上,养老护理企业要有多元化经营的思维。“养老+旅游”的模式值得探索,目前,海南、福建、四川成都都出现了旅游护理服务,护理点或设置在大山里、森林中,为老年人提供了优质的养老环境,这一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乌丹星则认为,我国养老行业现阶段的宗旨和目标是住得起、吃得起、医得起、护得起、养得起,满足绝大多数群体的养老需求。也就是说,行业要主力做“中间群体”这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然,高端的和最低端的两端也需要有人去做”。

为了谁

鲸舟保险发布《2020养老社区行业分析报告》

来源:消费日报网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话题,针对这一当下热点,保险服务平台鲸舟保险旗下“鲸舟保险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0养老社区行业分析报告》 ,从多维度分析了中国的老龄化现状及养老社区情况。《报告》指出,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已经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 进入老龄化国家。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开始超过2亿,成为 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 预计2021年至2035年,平均每年增加1100多万老年人口。而预测到2050年,平均每三个人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据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在1.69亿的老龄人口中, 我国的老年人“空巢”率已经达到40%,这就意味着有 2/5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因为子女拥有自己的住房以及大批人员离家工作,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50%以上,大中城市高达70%。除此之外,2014年,我国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0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 19%,其中完全失能(重度失能老人)达到6.4%。 而预计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将达到1亿左右。当前中国养老市场供需不平衡, 资源严重稀缺。而在失能老人剧增的情况下,护理的缺口却还很大。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是98%,养老床位的缺口是53%,高端养老床位的缺口是95%。而随着失能老人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护理人员的增长速度,未来的缺口短期内可能还会再扩大。而传统的“养儿防老”在实际上已经无法满足整个养老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40.0%的调查对象表示未来愿意在养老院养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居民对于养老院 等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已经有了相对肯定的认知,当然愿意在养老院养老并不代表着会选择在养老院养老,最终决定养老院养老选择可能还包括养老院的质量、费用等诸多因素。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总体来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养老院养老的意愿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本科级以上的调查对象中有接近一半的愿意接受养老院养老,而初中及以下的受教育人群中均不超过4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居民传统家庭观念更加弱化,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养老方式。从数据上来看,中国高净值人群对中高端养老社区的感兴趣程度更高,表示感兴趣的比例超过七成,入住的可能性也达到 45%。值得一提的是,男性比女性的感兴趣程度更高;年龄越轻,对中高端养老社区的感兴趣程度也越高。专业的医疗是中高端养老社区吸引高净值人群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医疗设施及护理人员。其次是膳食管理、定期体检、娱乐活动、自然环境和健身活动,其比例均超过五成。非一线城市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项目是定期身体检查,一线城市则相对更希望拥有合理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和设施。亿万高净值人群的关注点有些不同,他们最看重的是自然环境,其次是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膳食管理、医疗设施和病后护理,由此可见,高净值人群在选择中高端社区时更看重的是与其医疗养生更为相关的因素。据了解,鲸舟保险是海那边旗下高端服务平台,秉承“承载托付”的品牌理念,鲸舟保险为客户和保险机构搭建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对保险的高品质需求,帮助客户按个人资产和家族财富的保值增值。鲸舟保险核心管理团队均为外资保险高管、华尔街金融机构、深圳知名律师事务所、BAT等知名企业背景,并和全球顶级的保险机构、家族办公室、律师事务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春风镇

需求旺盛但缺口巨大,养老护理行业离“老有所依”还有多远?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这昔日的“一宝”,如今却成了一些家庭的“一难”。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护理行业普遍存在技能粗糙、无证上岗、“护工荒”、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如何能妥善照料“一宝”,难倒了无数家庭。需求旺盛、缺口巨大,站在风口前的养老护理行业距离国家所提倡的“老有所依”究竟还有多远?野生护工遍布护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深夜11点的急诊病房里,护工苗大姐还在病床边守着,床上躺着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也是苗大姐雇主的母亲。“这家雇主是通过中介找到我的,工资按天结算,260元/天,我到手170元/天。”苗大姐告诉记者,自己从前在颐和园、故宫当导游,当护工不足1年。当被记者问及是否考取过相关护理执照时,苗大姐一脸茫然:“干这个还要考证?我手里只有导游证。”尽管苗大姐手脚麻利,也会时不时地关注病患的需求,但她未经任何培训就上岗也是不争的事实,而眼前的苗大姐也仅仅是市场上众多野生护工之一。野生护工遍布,既暴露了市场监管的漏洞,也令人看到了养老护理行业护工的巨大缺口。“养老机构的护工数量短缺、流失率畸高,且多数是50岁上下的来自农村的女性,缺乏护理的专业技能,甚至不会读体温计、不知道速效救心丸的使用方法。”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十分关注养老的话题。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指出,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加强技能培训养老服务业水平亟待加强为解决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欠缺的问题,日前,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起草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培训对象为准备或正在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培训方式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提出,培训大纲将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和掌握的知识为核心,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与养老护理相关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安宁服务、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质量管理及培训指导等内容。实践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与养老护理相关的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失智照护、安宁服务、质量管理、风险应对及培训指导的技术要点。据苗大姐介绍,她看护的老人基本都在80岁以上,身体患有各种疾病,有的甚至不能自理,特别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比较难沟通,“有时你为他好,他不仅不理解,甚至还要骂人、打人。”苗大姐也有一肚子的苦水。对于类似苗大姐这样的护工而言,仅仅机械地完成各项护理任务已远远不够,而是要在护理过程中传递更多的关爱与善意,这才是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对护理员们来说,他们也需要化解工作给自身带来的负面情绪,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后,护理员自身的负面情绪要学会释放和纾解,并不断从外界汲取正能量,再传递给看护对象,形成一道积极、正面的闭环。提高社会认同完善制度把握新风口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根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会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1/4的中国人口将高出65岁,中国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在2055年前后到达最高峰。在本世纪后半叶期间,老年人口规模则将一直稳定在3.8亿至4.0亿之间。这也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重的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或将成为新的商业竞争跑马场。据调查,我国养老护理员目前的需求量约为1300万,而实际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缺口巨大,养老机构普遍面临养老护理员难招难留的难题。“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大,队伍极不稳定。甚至很多人和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养老服务行业资深从业者丁阳向记者反映,据他所供职的机构统计,养老护理员年平均流失率在30%以上,部分地区高达50%,“护工荒”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江苏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李楠楠建议,亟需提高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还应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和课程,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吸引一批学历高的年轻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而目前,全国各省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立法修订养老领域相关条例,山东、河南、贵州等地也都纷纷出台养老服务政策,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服务制度,同时也寄希望于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填补养老护理人员素质、技能欠佳的行业漏洞。此外,丁阳也指出,除了完善制度外,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只有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我们这些民办的养老护理机构才能按照轨道有序经营。”

取人妇女

2020市场格局:《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竞争格局全局观》(附产业图谱、竞争格局、企业布局)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养老资源分布不平衡,养老床位缺口大。今年来,国家政府频频发布政策推进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开放资本进入,鼓励民营资本共同打造养老机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要模式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社区养老模式则是社区引入养老机构,老人能够享受社区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士上门服务。机构养老模式是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老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90%、7%和3%。养老产业以“老年服务”为核心养老产业是以“老年服务”为核心,以“保险”为主要资金支持,围绕“衣、食、住、行和医”而展开的产业。上游主要包括医疗器械与设施、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人才教育与培育;中游按养老模式的不同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下游包括老人和支付方,我国养老支付方主要为个人自付、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家庭养老——参与主体众多且呈地域性家庭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上门服务和远程监护。上门服务指的是专业服务机构派人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精神辅导、机体功能训练、医疗护理等。远程监护则通过远程监测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当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在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上门服务市场,整体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大多为初创型企业。此外,市场呈现出地域性特点,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居多。根据互联网周刊发布的最新《2020年养老服务企业排行榜》中的养老护理排名TOP10榜单中,有6家提供家庭养老上门服务企业,包括爱照顾、二毛照护、安康通、福寿康、清濛养老和颐家。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以上海或北京作为业务切入城市。在服务模式方面,福寿康和颐家提供日常照料、康复和护理服务,而二毛照护仅提供日常照料服务。清濛养老主打个性化定制,根据客户需求以及老人情况定制服务并根据方案进行收费。爱照护除了提供康复照料外,还提供远程监控。安康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提供网上建档,线下提供上门服务。在远程监护市场,参与的企业众多,市场格局同样较为分散,未诞生头部企业。提供远程监护服务的爱牵挂、爱照护、和麦麦养老三家企业入选互联网周刊发布的最新《2020年养老服务企业排行榜》中的养老护理排名TOP10榜单。爱牵挂提供终端穿戴产品、平台和应用一站式服务;而爱照护和麦麦养老主要提供远程看护系统,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爱照护根据客户需要派出自建的专业看护团队;而麦麦养老与多家养老机构合作,仅提供预约服务不自建看护团队。社区养老——竞争格局分散社区养老模式主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方式包括日常照料和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一样,市场较为分散,未出现头部企业,市场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等,代表性企业有诚和敬、有幸之家、乐老汇等。诚和敬、有幸之家和乐老汇均采取连锁化和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诚和敬和乐老汇均布局在北京,且开设了养老驿站;有幸之家主要在广东开辟市场。机构养老(1)市场主要集中在四大经济圈机构养老模式指以提供住所为载体,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主要分为政府型养老机构、政府扶持型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具体可分为保障型、普通型和高端型三种类型。保障型机构一般由政府或政府与集体合办,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为主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城镇、郊区和乡村。普通型养老机构则由政府扶持、服务运营机构负责服务支持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高端养老机构是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其收费较高。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四大经济圈。(2)房地产和保险企业处于民营机构主导地位近年来,受到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保险企业、医疗健康企业等,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企业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两大类型企业,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万科、保利等是房地产开发商涉足养老产业的主要代表,保险企业则有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中国人寿等。在居住收费上,房地产开发商主要采取有产权销售、使用权销售等模式,保险企业则以“押金+租金”、“会员卡+管理费”和“保险捆绑”三种模式销售。(3)三大房地产商布局路线各不相同万科在布局养老产业上走“重资产、重医疗”的路,推出“怡园、随园、嘉园+专业医疗机构”产品体系;保利也重资产,但是相对轻医疗。此外,保利与太平洋合作,设立投资管理公司,覆盖健康养老全产业链。恒大是通过并购韩国医美品牌原辰切入养老产业,走的是合作与并购的方式,与美国峰堡、Meridian Senior Living合作创建了高端养老服务品牌“椿萱茂”。(4)大部分保险企业主打高端路线保险企业布局养老机构主要以自建的投资模式为主,且定位于高端市场。在头部企业中,只有合众人寿是选择自建+第三方合作的投资方式和定位于中端市场,其他均以自建模式打造高端养老机构。目前,合众人寿的合众优年养老社区开业城市最多,为13个城市,泰康人寿的泰康之家排名第二,为5个。不过,按目前计划,泰康之家将会陆续开多13个城市,这将使得泰康之家在开业城市数量反超合众优年养老社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花簪

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养老机构两大难题待解,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养老机构两大难题待解加大护理人员培养力度、理顺医养结合政策护理人员短缺和医养结合困难是当前阻碍一些地方养老服务提升的重要因素。不少养老机构面临招工难,护理人员多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甚至是老人。由于医养结合难,很多老人在养老机构产生的治疗费用仍然无法通过医保报销。基层建议,通过加大护理人员培养力度、理顺医养结合政策等举措破解瓶颈制约,提升养老服务水平。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接近3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达到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为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数量达8.3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上年增长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38.5万张。根据民政部2018年4季度机构数据显示: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共29792个。截止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近3万个。2017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这与“十三五”养老规划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35-40张,存在很大差距,养老床位总体不足,意味着养老院、养老公寓、养老地产还有很大增量空间!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共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共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张。2012-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2-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量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养老机构两大难题亟待解决——护理人员缺乏技能有待提高“我们老年公寓里有智能健康设备,老人的血压、心率等数据可以传输到家属手机的APP上,但是许多护工根本不会操作。他们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操作传输数据了,教都教不会。” 山东省济南市燕柳老年公寓负责人黄小川说,燕柳老年公寓有10个护工,承担着60多个老人的护理工作。开业初,他们也想从院校招聘有基本护理技能的毕业生,但因为工作环境、性质、待遇等问题,没有学生愿意来。河北省沧州市银鹤老年公寓院长白锦利告诉记者,在当地,很多年轻人宁可去超市每月挣2000元也不愿到养老院工作。他们的护理人员主要是五六十岁的闲散劳动力,小学及以下学历占7成以上,知识技能培训根本听不进去。没办法下,他们不得不常年刊登广告招聘人员,即使不缺人也要储备。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护理人员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养老机构普遍很难招到护理人员。即便能招上来,流动性也非常大。实际上,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缺乏。据了解,在民营养老机构,科班出身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负责人凤毛麟角;各养老机构很少有专业的社工人员,老人的活动几乎都由护理人员兼职组织。在这些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实际变成了只是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睡”。2、医养结合面临制度困境南宁青秀孝慈苑养老院是南宁一家高端民营养老机构,养老院在市中心闹中取静,周边分布有多家三甲医院。养老院院长熊旭介绍,医疗是入住老人的重要需求,目前养老院成立了护理院,配备专职医生和护士,可以开展验血等常规体检,治疗一般疾病,但因为护理院不是医院,治疗产生的费用无法通过医保报销,影响了老人就近就医。“一些在护理院就能治好的小病,有的老人宁愿坐着轮椅舍近求远去周边的医院,很不方便。”记者采访发现,“医院不养、养老院不医”的现象让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不知该何处安身。由于他们多患有慢性疾病且病情稳定,一方面,因为达不到公立医疗机构的住院标准,医疗机构不愿意老人占床位;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特别是照料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更多人手、风险也更高,养老机构也不愿意多收失能老人。实际上,一些地方早在几年前就探索医养结合。如广西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约60%的老人是来自外地的旅居老人,养老院配备有一家一级医院,医疗费用可医保报销是吸引老人入住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一些设想仍如“墙上饼”,看着好吃实际吃不上。从整体来看,很多地方医养结合涉及主管部门之间的藩篱仍然很难打破。“难处在于民政、卫计、人社三个部门各管一摊。民政要求卫计部门批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床位可以和医疗床位转化实现医保报销,但人社部门说这样医保报销容易失控。如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原先需要办养老机构许可证,获取民办非企业证,但是办证的时候,限制养老机构使用公产,可医疗机构基本都是公产;如今虽然新建养老机构不走审批程序了,但在备案的时候仍然需要办理民办非企业证,面对的难点和以前一样。” 一位民政部门干部说。加强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医养结合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养、理顺医养结合政策等举措破解瓶颈制约,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党支部副书记、院长马明丽说,养老护理员作为新兴职业,将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至少达700万人,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是阻碍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的拦路虎。业内人士建议,通过规划专业教育和加强岗位培训来壮大养老队伍力量。一方面,医科院校在医护类专业内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充分调研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培训,如依托相关院校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促进人才质量提高。此外,还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给予更多支持。在医养结合方面,基层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养老机构医保报销难题。济南市章丘区日月潭养老中心负责人姜飞认为,依托医疗机构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相对比较容易破解这一瓶颈。“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病人在走医保报销上面临的问题会相对较少。而且,医院有成熟的医疗团队,老人有病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养老机构没有医生、护士和设备,让现有的养老机构投资改造也不太可能。”姜飞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曾凡明认为,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尽快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保报销的内容和标准,分清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并将之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业内人士还呼吁,建立统一规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由各级政府成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卫生、民政、人社、国土、财政、金融、发改委等各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文章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