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绿色金融全球瞰|王遥:金融机构本身也面临环境风险3月27日下午,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环科院的四位嘉宾做客“绿色金融全球瞰”第一期沙龙,共同展望“十四五”绿色金融发展。与会嘉宾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详细解读了绿色金融现状及发展前景。绿色金融已驶向发展的快车道。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再次强调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涉及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气候投融资、绿色保险、绿色交通、国际合作等低碳经济发展议题。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澎湃新闻将与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绿色金融全球瞰”系列沙龙,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聚焦绿色金融,共话低碳发展。以下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的演讲全文: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刚才志青老师的致辞和介绍,非常遗憾没有能够现场参加,错过美景和与各位专家当面交流的机会。正如刚才志青老师和主持人介绍的,我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财大绿金院是一家智库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健康金融。我们在杭州和广州也设有分院及分中心,长期以来与志青老师也有很多的交流和合作。今天我想用2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金融如何支持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首先我们需要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背景有一个认知。大家都知道,气候变化造成了很多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了很多灾害。由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世界各国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国际公约来约定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重要的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部公约。虽然京都议定书约定了各个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些机制,但是在其到期之后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机制来替代它,是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开始一直在讨论的重要话题。直到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一个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体系。在《巴黎协定》的指导下,全球各国具有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各个国家都要提出自己的自主贡献目标,因此就有了我们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到底什么是碳达峰?我估计很多的朋友也都知道,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会进入到这个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到一个平稳下降的阶段。根据IEA数据,从全球各类能源产生的碳排放贡献来看,全球煤炭的燃烧和使用占比是44%,石油占34%,天然气大概贡献在21%,其他能源的排放贡献相对来讲就很少。在中国,我们各类的能源排放的贡献,煤炭占到80%,石油是14%,天然气大概在5%多,这与我们的能源结构息息相关;那么从部门来看,电力部门是占比是最大的,占到了51%,工业和交通运输次之。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在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哪些部门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那么什么是碳中和?事实上,一个组织的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不排放,而是说它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的去除技术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达到净零排放,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的消除,可以达到平衡。那么怎样消除它?通过减碳的技术,零碳的技术,还有负碳的技术等等相关的技术路径也能够实现碳中和。关于全球碳达峰的进程。事实上,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在2020年排名前15位的碳排放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尼以及德国、加拿大等等,其实都已经实现了碳排放的达峰。比如德国在1990年,英国1991年、美国2007年都已经实现了达峰。中国虽然为软性约束,但执行力会很强中国提出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从达峰到中和其实中间只有30年的时间,而很多西方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很长。当前我们国内的各个城市以及各单位提出碳达峰目标都是处在一个宣誓的阶段,有城市提出在2027年甚至2025年碳达峰,但我认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根据城市过往排放量以及未来经济增长的预估进行非常谨慎和严格的测算。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碳达峰后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国家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中枢速度回落、人口增长率回落,城市化基本达到尾声,而这会带来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与此同时,碳达峰后第二产业的占比也会平稳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低碳化。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英国在其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中枢增速还有微幅的上升,它的人口增长率也保持一个上行。所以我们中国在碳达峰后,我国的经济、人口以及产业结构上会怎样变化,也是个非常值得去研究的议题。从碳中和的目标来说,现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是积极而且领先的。比如冰岛,已经达成了无碳电力和供暖;奥地利要在2030年前实现100%的清洁电力,这与每个国家自己的能源结构是息息相关的。目前,碳中和目标既有硬性的约束,也有软性约束和自愿执行。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虽然是软性的约束,是通过政府宣言表明我们的目标,但是其约束力绝对不亚于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因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不仅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做出了相关部署,各个机构、单位也都已经行动起来,或提出自己的目标,制定战略;或者在其业务中展开相关行动。西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也可能由于政党的更迭,发生改变。中国虽然是软性约束,但是它的执行的力度一定会很强,而且也会是言出必行。绿色金融鼓励投资绿色产业,抑制污染性投资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愿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各种路径,包括技术优化的路径,各类财税、金融工具,以及既有政策等等支持方式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上看,欧盟在疫情之后提出的绿色新政,以及美国参议院刚通过的拜登方案,都是以绿色发展、绿色复苏为核心。欧盟提出要以资金来支持电动力的电动车销售和充电网络,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拜登的方案则是以1.9万亿来支持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主要是围绕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气候友好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当前,美国在气候外交中强势回归。不仅在气候变化领域积极发声,从拜登内阁的组成也可以看出美国新一届政府对相关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美国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金融领域。表现在一是美联储作为第87个成员加入央行和绿色金融监管网络(NGFS),二是美国财政部成为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联合主席。众所周知,2016年在中国的推动下G20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后,2017年、2018年该小组持续存续,在2018年更名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但2019、2020年该小组被主席国取消,今年的G20由意大利担任主席国,恢复了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联合主席单位一改之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担任,转而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担任,可见美国对气候变化相关议题的重视。还有其他的国家也都提出了碳中和相关的目标,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资等等,这其实也是接下来全球各个国家所要发展的方向。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我今天就不多做介绍了,大家对于我国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蓄积量,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目标都比较清楚。实际上,这些目标的设立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投资机会。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随后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进行了部署。包括2020年10月份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还有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碳减排合理定价。今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及“十四五”规划和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都围绕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从经济金融角度进行了特别部署。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实现?我想对于各位专家来讲,已经很清楚绿色金融的定义。2016年原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就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的目标一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一是抑制污染性投资。现在,我国对于污染性投资处于严监管的状态,像钢铁、水泥、电解铝等16类的重污染行业的投资,从金融领域来讲已经比较审慎。在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方面,我们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比如2019年发改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在此基础上,银保监会去年新出台《绿色融资指引》,还有正在征求意见的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共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版)》。在此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这几个标准都是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为基础,但仍略有不同。《绿色融资指引》中对绿色信贷的界定剔除了清洁煤类的相关的项目,但是客运高铁是作为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的支持项目,但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是没有客运高铁这一类的。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基本上就是《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但是它剔除到了国际比较受争议的一些清洁煤类的项目,当前虽然正式的版本还没有发布,但在目前的征求意见稿中是已经剔除掉了。人民银行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修订之后,也基本上是按照发改委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来规定的。所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仍面临标准大体一致但仍略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我们在给金融机构做绿色信贷管理系统的时候,会分列报给银保监会的绿色信贷和报人民银行的绿色信贷,但如果发绿色金融债的话,募集资金使用用途也得符合现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所以统计口径仍略有不同。政策相关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多说,但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人民银行也始终在牵头推动政策标准等的完善工作。当前,标准化工程涉及多个部委,各个有关单位也积极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和目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人民银行可能很快会推出绿色货币政策工具,用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来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流向,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而改变商业银行的客户,以支持低碳领域的投资。从市场上来说,我国当前绿色信贷的余额将近12万亿,占国内全部信贷余额全的10%左右;绿色债券表现突出,中国的绿色债券一直以来在全球处在领先地位,是全球增幅最快、规模最大的绿债发行市场之一,近期碳中和债的发行十分活跃。中财大绿金院也有在开展绿色评估认证相关工作,很多发行人也表示希望能够发行碳中和债券。绿色保险方面,过往大家对绿色保险的认知就是环境污染责任险,但事实上绿色保险范畴很大,绝对不仅仅是环境污染责任险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品种,事实上还能够为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提供征信支持和风险保障。我认为当前我们还未能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的作用,绿色保险还有很多创新的潜力。绿色基金方面,当前在证券基金协会备案的有800多支绿色基金,还有在不断设立的,后面我还会提到相关例子。股票市场,虽然没有绿色股票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将范围缩小至环保产业的话,环保上市企业也初具规模。同时,上市环保企业需要推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水平,这体现了高质量的概念。下面讲一下具体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例子。例如绿色信贷,将绿色水平与信贷支持力度挂钩。安吉农商行推出的农村绿色建筑贷款,不同星级绿色建筑享受不同贷款利率。碳金融方面。碳金融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碳资产的抵押贷款,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碳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降低之后,围绕基础碳资产可以衍生出很多金融工具。目前已经有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这也是围绕绿色信贷开展的创新工作。当然,类似的创新还有许多,比如光伏贷等都是可以支持绿色产业向低碳转型的新产品。还有就是此前也提到的碳中和债券,在首批6只碳中和债券发行后,我国现在已经累计发行了20多只碳中和债券,我们也给一些发行人提供了认证。碳中和债是绿色债券的子品种,将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相较于一般的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准入目录更为聚焦,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碳汇林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我们预期未来碳中和债的发行量会持续增加。从基金方面来说,2020年7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出资方还包括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部分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企业。该基金重点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绿色发展,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好示范作用。此外,还有山东绿色发展基金,它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法国开发署以及山东本地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一个母基金,引入了国际资金。类似的还有河南的绿色农业发展基金也引入了世界银行的资金。中财大绿金院也帮助地方研究设计了与污染场地修复相关的专项基金。这类基金在推动污染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推动绿色产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个地方事实上也都在建立相关的引导基金。保险其实我刚才也提到了,除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之外,围绕农业,新型绿色产业、建筑业等都可以开发出新的保险。我在深圳参加由深圳绿色金融协会(筹)组织的绿色金融案例交流会上,就有绿色保险创新案例。其中,溢油环境污染责任由保险公司联合专业从事海上溢油回收技术的第三方公司,为解决海洋溢油污染风险的保障、救援和回复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了保险产品支持专利技术向实际应用转换,降低能源类企业风险敞口的目的。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导致上千亿美元的损失。如果有这样的保险,事实上也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另外一个绿色保险创新案例是新能源汽车评估师职业责任险,也是针对行业发展痛点开发,能提供风险保障和增信作用。未来,我们也应当多思索如何进行保险工具创新。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推动ESG投资主流化。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欧洲和北美市场一样完全主流化,但ESG主流化趋势已经逐步显现。在ESG投资主流化的过程中,本土化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十分重要。我们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以及对内做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贯彻ESG理念。特别是在项目层面,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持续进行推动,而在项目层面去贯彻落实ESG理念,也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本身也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风险最后,一方面,碳中和目标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但从另一方面讲,金融机构本身也面临气候变化与环境风险的威胁。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本身对此也要有充分认知。开展绿色投资,不仅仅是响应政府相关号召给予绿色产业支持,也是出于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量化评估的选择。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相关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可能也会发生损失。同样地,如果认识到了相关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也是一个机会。因此,开展环境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估管理十分重要。这也是为何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大力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的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压力测试工作。事实上,环境压力测试工作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包括工商银行针对火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压力测试以及我们中财大绿金院针对基金与保险资产管理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在信贷领域开展建筑行业、电子行业等环境压力测试,都是希望通过相应方法来帮助金融机构降低相应的风险。因此,从整个金融体系来讲,未来一是需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二是加强环境风险的量化分析。我今天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希望以后能够在其他活动中与各位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9月27日,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揭牌成立。 肖昆华 摄中新网广州9月27日电 (许青青 肖昆华)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7日在广州市黄埔区揭牌成立。据介绍,研究院由中央财经大学与广州市政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以经济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政策咨询、高端人才培养和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为重点,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平台。设置金融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依托六大研究中心,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贸易、税收、法律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财税体制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等领域开展战略和储备性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经济改革发展服务。研究成果将编撰成内部咨询报告,发布有关指数,出版发展报告,定期举办高端财经论坛,提升研究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此外,研究院将采用“以项目带学生”的模式,开展产教融合、跨学科、复合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承接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开设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EDP)等非学历学位教学项目,大力吸引、汇聚、培养高端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研究院方面表示,下一步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助力广州市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搭建财经中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企业成长、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服务、税务服务、投融资顾问、财经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完)
在保险业,骗保行为时有发生,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骗保将无以遁形。在10月13日的一次金融科技峰会上,央财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阙小耕表示,区块链技术可切入保险各环节,并有效实现反欺诈。阙小耕在中央财经大学与零壹财经联合举办的“中国金融科技创想峰会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发布会”上表达了上述观点。他介绍,车险每年大概六七千亿元的市场,保险的欺诈至少占六七个点,其中有大量的保险欺诈行为。而区块链技术在整个保险的环节里都可以得到应用,可切入保险的产品开发、定价/承保、收付款、理赔、风险资本和投资等各个环节,有效防范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在这次峰会上,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首先对金融科技进行分析,并称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之为Fintech1.0,就是科技技术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第二个阶段被称为Fintech2.0,就是数字金融走向普惠化; 第三个阶段称为Fintech3.0,就是金融科技形成。而对于保险业,目前仍处于Fintech2.0时代。不过,在这个阶段,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阙小耕在峰会上详细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切入保险各个环节从而达到反欺诈作用的过程。首先在产品开发环节可引入智能合约的开发,在定价承保阶段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车险数据的不透明问题;付款收款环节,支付特别是跨境行为可用区块链支付的方式来进行付款;进入理赔阶段时,利用之前已有的数据加之智能合约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的方式,去更好解决理赔中的一些问题。此外,保单和后台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存储记录账户信息,形成统一的不可更改的数据身份,若激活客户购买各类保险产品的信息,也将有助于预防欺诈和重复投保现象。据了解,针对频发的骗保现象,此前监管机构也发布了一系列监管制度。2016年为推动保险业运用信息技术防范保险欺诈风险,提高车险反欺诈信息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完备性,原保监会制定了车险反欺诈数据规范,包括《车险反欺诈数据元》和《车险反欺诈代码集》。2018年2月,原保监会印发《反保险欺诈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各机构的主体责任和岗位职责以及反欺诈技术标准。在科技推动保险业发展方面,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针对科技在保险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认为分为四方面:一是传统的保险业通过外包或平台间的合作,自主研发,建立了线上的营销渠道。二是互联网巨头如BAT等凭借自身的客户优势,建立了大金融平台和综合金融的服务体系,从而会左右合作公司的行为;三是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创造了一些新兴的保险需求,例如利用碎片化思维开发的运费险、保价险等。四是线上的销售,例如一些比价网的产生会将保险业的信息都集中在平台上,从而也创造了新的中间市场。不过,科技金融在推动金融不断升级的同时,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在金融科技安全不同于传统的安全问题,要强调自主可控。此外业内人士昆仑健康保险相关负责人在峰会上也表示了担忧,不管人工智能还是金融科技都进行了一波非常火热的发展,一级的并购数也呈现出高峰式的阶段。从投资角度来讲,现在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热的情况下,是否带来泡沫,以及如何识别这个泡沫来进行更好的投资。(文章来源:北京商报网)
9月1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主办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19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高层对话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大型央企的代表出席活动,围绕中国绿色金融的实践与中外绿色金融交流对话进行深入探讨。会上,绿金院还发布了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发展报告、环境权益市场报告、多边开发银行潜力报告、“一带一路”绿色城市交通融资研究等多份成果,展示了绿金院在绿色金融研究方面的前沿成果。以下为研究成果汇总: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报告(2019)》该成果为中财大绿金院绿色债券实验室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绿债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绿色债券的政策演进和市场发展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以期为绿债市场的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英哲表示,当前,中财大绿金院已经搭建了完备的国内贴标绿色债券数据库,并独创性地跟踪了体量庞大、品种多元的非贴标绿债市场。2018年我国非贴标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中,有6843亿元投资于绿色产业,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保持绿债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上的增量与潜力。未来,在市场实践层面,一是要全面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设立“绿色债券通”等市场便利;二是要鼓励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激励产品创新;三是推动绿色市政债券发展,着力解决绿色产业融资面临的期限错配问题;四是要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地方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五是要推动我国绿色意识升级。此外,在已有国内绿债市场研究的基础上,该报告针对2018年国际绿债市场的整体表现做出了总结,选取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法国政府、美国房利美等优质发行主体进行了专门分析,并拟于未来进一步搭建国际绿色债券数据库,填补国内空白。发布《亚洲可持续金融:亚洲绿色债券发行者如何更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该报告是中财大绿金院与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up)的合作成果,主要从绿色债券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促进亚洲可持续金融更好地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徐洪峰表示,该报告分别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实践层面阐述了亚洲各国政府如何加强国内市场环境建设,帮助本国绿债发行者更好地撬动国内外绿色资本:一是要统一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在一个全球通用的绿色债券标准框架下,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翻译机制”将不同国家的不同绿色标准首先变成可比的,进而变成兼容的。二是要为绿色债券发行给与更多政策支持。通过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加绿色债券认证补贴等方式,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三是要发行更多的“示范性”绿色债券。政府可以通过发行绿色主权债或准主权债等示范性较强的绿色债券,通过国家主权背书撬动社会资本更多向绿债领域流动,加快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建设。发布《中国上市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2019)》该成果为中财大绿金院绿色债券实验室针对中国47家上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完成了对银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性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众多银行如何转型发展成为优胜者避免淘汰已是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2018年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待革”的局面。“稳”主要体现在上市银行数量持续增加;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贷款作为资产增长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经营业绩持续改善;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变”主要呈现为零售业务突飞猛进,个人贷款增量显著;中间业务占比下滑,但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银行卡类业务逐渐成为主力;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科技生态圈初步建立;社会责任履行意识不断加强,ESG三个维度面面俱到。“革”则主要表现为,在资源向头部聚拢、资本市场雷声不断的当下,区域性银行如何通过改革找准自我定位,适应时代的发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英哲表示,展望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外部环境受贸易战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宽信用的主基调却又十分确定。在这种大环境下,银行业一是应抓住永续债发行提速的机会,有效夯实资本金,在宽信用的路上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把握发展中的新机遇;二是应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三是应依托金融科技构建智能风控系统,用系统标准化的流程规范合规的经营;四是在社会责任方面,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社会绿色健康发展。发布《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一带一路”中的角色》该成果是中财大绿金院继发布《多边开发银行的绿色金融角色》和《多边开发银行间绿色金融合作研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欧洲投资银行合作案例分析》后又一以“多边开发银行”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徐洪峰表示,该报告通过对“一带一路”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现存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如何利用多边开发银行的各项优势来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为多边开发银行找准自身在绿色“一带一路”中的定位提供支持。“事实上,多边开发银行可以通过加强投融资活动和能力建设、强化协调者角色、做好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突破阻碍‘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部负责人Mathias Lund Larsen表示,与一般的商业机构相比,多边开发银行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反周期性、优惠性、技术援助专业性和更强的社会资本动员力,通过发挥这五个方面的优势,多边开发银行能更好地支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促进本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布《2018中国环境权益市场报告》该报告是国内少有的对各个环境权益市场做出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成果。该报告梳理了中国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节能量)和水权四个主要试点示范市场的发展进程和现状,概括总结了四个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环境权益市场、丰富融资工具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完善环境权益市场提供来自智库的研究智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此外,报告指出,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还存在各自的特性问题,为了市场的更好发展,排污权交易需要做好与排污许可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并与环保税积极配合协调,避免过多增加企业负担;用能权交易应解决好与节能量交易市场自身的重复建设问题,并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衔接工作。发布《2019养老金融报告》该成果为我国首份从金融学科角度发布的针对养老产业的养老金融工具专项报告,对我国养老产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并对养老金融工具选择提供了建议。健康金融板块是中财大绿金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健康金融课题组中专门设立养老小组,通过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长期护理险、以房养老险、意外伤害险、养老目标基金、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养老产业引导基金、养老地产信托和融资租赁十种金融工具对于养老体系的贡献度,提出养老金融工具的具体施用路径,进而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中财大绿金院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课题组组长任国征表示,关注老年健康也是该报告的一大特点。在具体研究中,一是突出重点,将养老体系下的老龄产业和养老金融中的金融工具作为两个学术方向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二是注重方法,实施实验室、课题组和数据库三位一体的模式,保障了养老金融研究跨学科、重数据、国际化的研究目标的实现。三是讲究实用,养老金融是实践性较强的话题,课题组当前研究的十种金融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很多设计与论证中获有关部门肯定。据悉,中财大绿金院在养老金融方面还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养老金融政策,将对现有政策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并按逻辑分类。二是增加养老金融工具研究的种类和深度,如研究新农合、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家族信托、养老ABS、税收递延保险等对养老的贡献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经验研究,在原有对美国和日本先进经验研究之上,添加对瑞士的成功经验和波兰的失败经验等的研究和探讨。发布《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评价报告(2019)》该成果为全国首个分省区、全覆盖的评价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系列评估报告,中财大绿金院已连续两年推出该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研究团队以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可比性为原则,经过与地方绿色金融具体实践者的充分沟通,构建改善了省级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设置了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包括政府方面的政策推进和市场层面的实施效果两个方面,涵盖13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下,中财大绿金院对各省绿色金融发展成果进行了更直观的判断,并对各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成绩进行了总结梳理。此外,目前,中财绿金院已经建立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早追溯到2000年的地方绿色金融数据库,据此将于每年9月发布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评价报告,旨在客观评价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绿色金融的广泛发展。发布《绿色票据评价标准与实施推广路径研究》该成果为国内首份系统性研究绿色票据评价标准及实施推广路径的研究报告,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及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利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绿色票据的推广实施有助于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并激励企业形成绿色转型的内生驱动力。该报告梳理了当前国家已有的绿色票据评价办法和实施流程,并设计了绿色票据标准的操作性细则及实施路径,一方面能够加强绿色票据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可推动绿色票据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绿色票据标准研究已经过三轮论证会,人民银行总行和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领导、金融机构票据专家均参与了课题论证。下一步绿色票据标准将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在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区落地实践。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郑蕊)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文旅业提速步入恢复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串联起多个业态的主题公园成为撬动文旅新消费的一个重要支点,计划与“十四五”初期开园的北京环球度假区也备受瞩目。12月3日,作为文旅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2020(第七届)中国主题公园和度假区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表示,文旅业发展需要高品质文化产业体系作支撑。“2021年的春天应该是文旅业复苏的重要时段,而明年‘五一’后会进入一个典型的引爆期”。魏鹏举进一步解释道,明年经济会迎来爆发式的复苏,整个进程中,中国是最重要的角色,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达到1/3,此外,世界货币组织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9%,而德意志银行集团则认为中国明年经济复苏速度甚至能达到9.5%,“不管任何一种预测,总的来说,各方对于全球经济明年整体复苏是乐观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以及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供给端,主题公园尤其是明年即将开业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是最典型的优质供给。“建设高品质文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关键。”在魏鹏举看来,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确实面临着各种问题,如文旅项目过度地产化的问题,或是过多依靠制造业优势、文创附加值较低,还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等。而实际上,我国在文化+科技方面大有作为。他表示,目前我们在对科技应用的方面还处在浅表层次,绝大多数所谓实景演出就是对投影变出各种花式的应用而已,所以很多实质性的文化科技研发仍稍显不足,需要高品质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
来源:北京商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文旅业发展需要高品质文化产业体系作支撑】12月3日,作为文旅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2020(第七届)中国主题公园和度假区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表示,文旅业发展需要高品质文化产业体系作支撑。“2021年的春天应该是文旅业复苏的重要时段,而明年‘五一’后会进入一个典型的引爆期”。魏鹏举进一步解释道,明年经济会迎来爆发式的复苏,整个进程中,中国是最重要的角色,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达到1/3#,此外,世界货币组织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9%,而德意志银行集团则认为中国明年经济复苏速度甚至能达到9.5%,“不管任何一种预测,总的来说,各方对于全球经济明年整体复苏是乐观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以及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http://t.cn/A6GsMKuO
来源: 北京商报 崔启斌 李皓洁 在保险业,骗保行为时有发生,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骗保将无以遁形。在10月13日的一次金融科技峰会上,央财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阙小耕表示,区块链技术可切入保险各环节,并有效实现反欺诈。阙小耕在中央财经大学与零壹财经联合举办的"中国金融科技创想峰会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发布会"上表达了上述观点。他介绍,车险每年大概六七千亿元的市场,保险的欺诈至少占六七个点,其中有大量的保险欺诈行为。而区块链技术在整个保险的环节里都可以得到应用,可切入保险的产品开发、定价/承保、收付款、理赔、风险资本和投资等各个环节,有效防范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在这次峰会上,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首先对金融科技进行分析,并称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之为Fintech1.0,就是科技技术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第二个阶段被称为Fintech2.0,就是数字金融走向普惠化; 第三个阶段称为Fintech3.0,就是金融科技形成。而对于保险业,目前仍处于Fintech2.0时代。不过,在这个阶段,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阙小耕在峰会上详细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切入保险各个环节从而达到反欺诈作用的过程。首先在产品开发环节可引入智能合约的开发,在定价承保阶段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车险数据的不透明问题;付款收款环节,支付特别是跨境行为可用区块链支付的方式来进行付款;进入理赔阶段时,利用之前已有的数据加之智能合约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的方式,去更好解决理赔中的一些问题。此外,保单和后台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存储记录账户信息,形成统一的不可更改的数据身份,若激活客户购买各类保险产品的信息,也将有助于预防欺诈和重复投保现象。据了解,针对频发的骗保现象,此前监管机构也发布了一系列监管制度。2016年为推动保险业运用信息技术防范保险欺诈风险,提高车险反欺诈信息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完备性,原保监会制定了车险反欺诈数据规范,包括《车险反欺诈数据元》和《车险反欺诈代码集》。2018年2月,原保监会印发《反保险欺诈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各机构的主体责任和岗位职责以及反欺诈技术标准。在科技推动保险业发展方面,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针对科技在保险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认为分为四方面:一是传统的保险业通过外包或平台间的合作,自主研发,建立了线上的营销渠道。二是互联网巨头如BAT等凭借自身的客户优势,建立了大金融平台和综合金融的服务体系,从而会左右合作公司的行为;三是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创造了一些新兴的保险需求,例如利用碎片化思维开发的运费险、保价险等。四是线上的销售,例如一些比价网的产生会将保险业的信息都集中在平台上,从而也创造了新的中间市场。不过,科技金融在推动金融不断升级的同时,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在金融科技安全不同于传统的安全问题,要强调自主可控。此外业内人士昆仑健康保险相关负责人在峰会上也表示了担忧,不管人工智能还是金融科技都进行了一波非常火热的发展,一级的并购数也呈现出高峰式的阶段。从投资角度来讲,现在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热的情况下,是否带来泡沫,以及如何识别这个泡沫来进行更好的投资。
9月27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揭牌成立。据悉,作为一所70多年历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财大将紧扣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经济、金融、管理的前沿研究,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理事长何秀超,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广州市副市长林道平等校地有关领导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揭牌。揭牌仪式前,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与会领导和理事共话研究院发展,共谋大湾区未来。“财经黄埔”揭牌 大湾区再添顶级智囊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黄埔区合作共建,以服务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以经济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政策咨询、高端人才培养和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为重点,“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平台。据介绍,研究院组织学校教师根据研究院的定位设置研究机构,并分批入驻研究院。鼓励各研究机构针对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成果。首批入驻的研究机构有金融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何秀超在致辞中细述了中央财经大学与广州市和黄埔区特别的缘分。他表示,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是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进研究院成立的校地合作过程中更体验到了 “黄埔速度”。中央财经大学是一所积淀深厚、声誉远播,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4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财经黄埔”。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一直扮演着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和高校的需求高度吻合,而中财大的学科优势和高端人才储备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广州市的发展急需十分契合。研究院的成立意味着“财经黄埔”进驻“黄埔”,这是中财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出去”的第一步。加快研究成果转化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林道平表示,研究院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对接湾区总体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战略,力争将研究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科研平台、高端人才聚集地。着力在经济领域的理论、政策和业务方面深耕细作,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对接需求,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大力推进大湾区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深度支撑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记者了解到,研究院将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校学科独特优势,紧密结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托六大研究中心,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贸易、税收、法律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财税体制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等领域开展战略和储备性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经济改革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国家、地方金融和经济改革创新中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院重点组织集中攻关,力争每年都能产生标志性研究成果;跟踪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政策应用研究,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决策持续提供参考;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承担并做好各级政府委托的决策咨询报告、专项规划及应急课题的研究工作。据悉,其研究成果将编撰内部咨询报告,发布有关指数,出版发展报告,并与广州市政府或其他单位密切合作,定期举办高端财经论坛,提升大湾区的影响力。以项目带学生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院方面表示,学校十分重视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采用以“项目带学生”的模式,开展产教融合、跨学科、复合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承接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开设金融硕士(金融科技)、会计硕士(智能财务)等全日制硕士项目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等非全日制硕士项目,2021年首次招收200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设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EDP)等非学历学位教学项目,大力吸引、汇聚、培养高端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推动大湾区的发展。何秀超表示,中央财经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战略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研究院通过创新的培养方案设计、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切实满足大湾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努力成为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区和试验区,通过前沿性的发展带动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学校独特行业优势和校友资源,在发挥金融科技产业孵化功能有天然优势。下一步,研究院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入驻科技园、金融科技产业园,吸引和培育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入园孵化,助力广州市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搭建财经中介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企业成长、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服务、税务服务、投融资顾问、财经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7月7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指导,中央财经大学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承办,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华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政信研究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PPP发展研究中心支持的首届“中国政信发展论坛暨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一周年庆”在中央财经大学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陈洪宛,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宋红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赵全厚、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肖光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薛起堂、江苏现代资产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伯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PPP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韦小泉、北京市福泰税务事事务所执行主任肖太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郭剑光等政信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理事长马海涛,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执行理事长裴棕伟,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副院长陈功以及50多位中央财经大学PPP智库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暨庆典活动。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副院长谢娜主持。本论坛以促进政信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政信文化为引领,以政信金融、政信法规、政信生态为研究主题,围绕国家政信发展的热点方向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政信体系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马海涛副校长致开幕词。马海涛副校长全面总结了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以来的工作成果,并对研究院的今后发展做了展望。郑新立主任、迟福林院长、陈洪宛司长分别就国家治理中的政信能力建设、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实践、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初步思考等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主旨演讲环节,宋红光、刘怡、肖光睿、温来成等专家分别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十大保障问题”、“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PPP规范发展”、“PPP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和要点”及“政府投资基金的风险监管问题”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教授做了“构筑政信理论体系,推动政信实践创新”的主旨演讲。安院长提出,“政信是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的信任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以政信文化为引领,以政信金融为核心,以政信法规为保障,以政信生态为支撑,其根本目标是服务于政信业态健康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安院长基于中西方政信思想的历史演变,分别从政信目标、政信文化、政信金融、政信法规和政信生态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政信的理论本源和制度要素,分析了中国特色政信理论所具有的价值功能,总结了中国政信创新实践总体发展现状。针对政信实践存在的问题,安院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政信理论指导,不断创新政信理念,积极培育政信文化,加强政信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政信法规,优化政信生态环境的建议。圆桌对话环节,赵全厚、马蔡琛、薛起堂、肖太寿、韦小泉、郭剑光、曹堂哲、王莹等专家围绕“中国政信理论与实践探索”专题分别从政信能力、政信金融、政信法规、PPP生态、政信生态、一带一路、政信文化、政信指数等不同角度做了深度解析,全面阐述了新历史方位下中国政信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PPP业界精英受聘为中央财经大学PPP智库专家。裴棕伟理事长为新受聘专家颁发聘书。湖南华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飞作为受聘专家代表发言。论坛最后,裴棕伟理事长作闭幕致辞,他对本次论坛上所讨论的议题做了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成立一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对下一步如何开创中国政信事业新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裴理事长指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在政信领域中,我们只有秉持开放融合、变革创新的态度,才能让政信事业散发光芒。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本届论坛成功召开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开启政信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国内(一)全国1.“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公众投票通道开启2. 生态环境部发布10月和1-10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二)地方1.京津冀再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多地出现PM2.5小时重污染2.临沂市解除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并终止重污染天气Ⅲ级响应3.永川区污染源普查已进入数据定库成果运用阶段4.金普新区四大攻坚行动全面推进渤海综合治理国际1. 绿色气候基金批准1.61亿美元支持智利、吉尔吉斯斯坦和尼泊尔应对气候变化2. 意大利畜牧业滥用抗生素危及健康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绿色金融债的作用是:第一,通过绿色金融债的发行给银行充裕的中长期资金,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注入到绿色项目中去,满足绿色项目中长期贷款的需求。第二是融资成本,来自于储蓄的成本是较高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付给储户利息,还有营业网点的运营费用、员工费用等,加起来会令整体成本增加,绿色金融不是让银行倒闭、亏本经营,所以,要低成本支持绿色项目,银行就需要找到低成本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