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延毕是非常普遍与正常,硕士延毕就没有那么正常了,但是现在硕士延毕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先说学生自己的原因吧走一步看一步,在研一研二就作死的玩,以为研三就能搞定,没想到研三一不小心就延毕了。这种的很容易延毕,所以希望各位早开始。不和老师沟通,瞎搞的,就是这里搞一下,那里搞一下,硕士论文不能成体系的,虽然工作量有,甚至也发了高分文章,但是整个论文不成体系。自己科研水平比较低然后也不好好看文献的孩子,就是给一个方向别人能做出了,但是自己做不出来的那种人。延毕也有导师的原因老师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很多老师都没有领进门,让你自己去瞎搞,你三年搞不出来什么东西。老师很多很多横向项目,要你做横向项目去了,自己的论文数据一点没有的。导师先给你一个难课题,一直做不出来的那种,然后研三让你换课题的。这种也是延毕的重要原因,我们学院就有这样的导师。对于硕士生,老师不会故意要你延毕,博士生很多老师是要求故意延毕的。
2020 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身亡,该事件再一次牵动着全国博士生的神经。「女博士」本是花样年华,光彩夺目,前程似锦,路途坦荡,一路求学 20 余载即将功成名就,本是父母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人生的赢家,而为何年纪轻轻,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光芒的背后必是充满着坎坷与困苦。据南大的某学生讲,这位女博士今年是读博第四年了,对于普博来说已算是延毕了。关于硕博生延毕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以往,我们也经常能听到某某研究生由于毕业压力大而自杀的新闻。而这些人,往往是从小到大顶着「三好学生」、「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光环一路走来的,现如今每天活在的恐惧中,甚至延毕压力大到无法排解而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科研压力山大」、「延毕」几乎成为所有硕博士面临和担心的一个问题,博士延毕已成为一种常态,更合适的形容应该是「病态」,博士延毕是正常,不延毕反而不正常。今天,笔者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硕博生延毕的那些事。一、延毕那些事:是什么?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165296 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56451 人,未正常毕业率为 65.85%。从数据来看,博士延毕率年年攀升,2006-2014 年逐步增长,近几年进入平台期,延期率大概达到 65%,也就是说有六成博士生都无法按时毕业。8 月 21 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其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并非个例,此前就有多所高校相继发出过关于博士生超学习规定而被清退的消息。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对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 59 名博士生给予取消学籍。延边大学对 136 名研究生(博士 14 名,硕士 122 名)超过学习年限因此给予退学处理,清华大学劝退 2 名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 143 名博士生。图片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二、延毕那些事:为什么?关于博士延毕从而导致清退的原因也可谓众说纷纭,从自己身边延毕师兄师姐的例子看。师兄 A:今年博士论文答辩被我亲导师卡了,至少要延毕半年。就这样,我师兄是个本来能按时毕业却被导师压着不让毕业的大神,最后就因亲导师所谓的博士论文不够完善的理由而延毕。师兄 B:他的导师被其他院校挖走了,把之前的课题资源都带走了,最终不得不重新跟着新导师从事新领域的研究,从头开始,肯定无法按时毕业。师姐 C: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主要是师姐的小论文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所以,即使大论文做得再好也毕不了业。从师兄师姐们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延毕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1. 内因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博士之所以延毕很大一部分是个人原因造成的。1)小论文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一般学校对博士毕业都有发表小论文的硬性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发表 3 篇核心,有的学校要求发表一篇 5 分以上的 SCI 等。除了学校要求外,有的导师课题组也有额外的要求。2)毕业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很多研究生延毕问题都出现在毕业论文上,一般学校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博士论文,要求要有创新性。可是创新性这个问题是很难的,没有做好选题,没有创新性从而导致延毕。3)个人学习懒惰博一上课摸鱼,博二实验室摸鱼,博三说要写论文,然而拖延症又犯了,宿舍摸鱼,博四发现还没论文,慌的一批,根本静不下心来做实验,更写不出来了。 4)身体原因这一点也需要引起重视,我身边就有很多因为身体原因而延毕的。读博压力大,焦虑、失眠、脱发,最终身体扛不住进了医院,身体不允许不得已延毕。5)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绝顶,满脑子都是 idea,然而动手发现不是不可行,就是被人捷足先登。兜兜转转,方法试了一堆,然而属于自己的依然不知道在哪里。6)在职博士延毕多在职博士们延期的比较多,那些手里有比较好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跳槽动力的在职博士们,大部分缺乏冲劲,反正早一天晚一天毕业也不影响啥,那就慢慢过人生当中最后的「留级」生活呗。2. 外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一些无法抗拒的外因也是博士毕业的绊脚石。1)导师压榨博一干到博四上学期,每天干活,寒暑无休,基本没时间写论文发论文,国家出钱培养,导师白捡的劳动力。2)导师故意拖延为了抓个免费的「壮丁」,为了让你多给他干几年活,有些导师故意给你毕业论文找茬,不让过,而你只能百般无奈。3)青年导师抢论文一般青年导师处于上升期,评审要求论文一作,要了命的催,天天看着整,俩人都累的要死。但是,出了论文不一定是学生的,甚至你自己连挂名的资格都没有。4)临退休老师佛系年纪比较大的老师面临退休,一般项目少,经费紧张,干啥啥没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延毕那些事:怎么办?很多时候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都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所以,不要过分的苛责自己。我们能做的是找到延毕的原因,对症下药。如真的不幸,遇到延毕,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1. 调整心态正如上文所说,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已达到 65%,所以,延毕是大多数博士生的常态。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想想我们 4 年都坚持下来了,努力了那么久,最后,再坚持一下就好。搞科研本来就没那么容易成功,任何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的,重复很多很多次的实验,经过很多很多的失败,可是说不定哪天就得到好的结果或者好点子了呢。2. 与导师保持好关系,加强沟通延毕有一部分原因在导师,有可能是因为导师的指导不到位,并没有教给你研究这一领域应该具备的基本视野和方法。尤其是理科类的学术型研究生,这类同学本科的学习还只是应试型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开始研究,这种转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要和导师保持比较好的关系。3. 尽快发表论文读博士,不发表就出局,论文的发表至关重要,除了能给让我们顺利毕业,还能带来利益。好的 Paper 肯定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写文章也需要多练,别想着第一篇或者前几篇文章就有多高质量,借鉴他人有点长处,多学习优质 Paper 的结构,逻辑,行文风格,多看多想是捷径。4. 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创新工作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那么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确定方向,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论文选题要难易合适。如果过于简单,就无法体现出自己的能力;过难的选题,也可能因为中途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导致被迫放弃整个论文。多阅读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 idea,进行创新加工。5. 踏踏实实科研,认认真真总结科研拒绝懒惰之人,你对科研懒惰,科研就会对你懒惰。所以,抓紧跳出「舒适圈」,尽快行动起来,对待科研容不得一丝侥幸。写在最后几乎所有博士都担心过延毕的问题,我也曾夜不能寐。延毕的比例很高,所以,延毕也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过分的妖魔化。延毕是常态,很多时候延毕不是你能决定的,遇见一个好导师、碰见一个好课题都需要缘分。自己尽可能做好自己能干的事,做好规划,就不会后悔。最后,祝各位硕博生们都能够顺利毕业!
“只是想来道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10月13日凌晨2点,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表达自己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毕后,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配图疑似在实验室自缢。微博截图该文一经发出,引发众多网友关切。10月14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记者确认该学生已去世,“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这名去世学生在遗书里讲述,去年他听从评审老师的建议,在总结了几个博士论文的实验思路和内容,经过长期实验后,得到老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续为了提高效率,他好几次通宵做实验,可是最后仍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希望下辈子变成一只猫。他写道:“可能是我太笨了,可能是我太懒了,也可能那几台设备不足以完成我的课题。总之,以前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这个传统,那我消失好了。”记者注意到,这封遗书被截图的时间为为半夜1时许,而该篇微博发出来的时间在2点整。截至目前,这篇微博下已有19.1万次评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为他以这种方式离世感到惋惜。其中,有多名死者同学、好友发文悼念,称他是一个善良温柔的男生。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死者在校期间,曾加入舞蹈团。一名与他跳过三年舞蹈的好友发文称,“刚知道这个事,全身发抖,哭了两个小时才缓过来……他是一个做事无比认真努力的人。当年一起跳峰岚,每天四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大家都是身心俱疲,所以很珍惜中途休息的时间,但是他为了让自己跳得再好一点,每次休息都在旁边加练,其实他真的已经跳得很好了。”在对死者的回忆中,其好友写道:“他是一个关心朋友,也特别有心的人。大三的时候,他出去旅游,给我们一起跳舞的好多人手写了明信片寄回大工……毕业的时候,他也给我们准备了礼物,送给我了一本《白夜行》,我们也约定,我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去珠海找他玩。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我们跳舞的时候,他总会偷拍我们每个人的丑相,做成表情包,天知道他手机里存了多少我们的丑照。”红星新闻记者向其询问相关情况时,该好友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红星新闻记者在大连理工大学贴吧里发现疑似死者的账号,在2014年拿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准备从珠海来学校报到的他,称自己从南方来没怎么看过雪,发帖询问大连“冬天的雪大么?”有人回复“大连的雪还可以,不过温度不够低,下过后化的快”,他说“真可惜”。情况通报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对此情况通报称,在10月13日早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学校对此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来源红星新闻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10月13日凌晨2点,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表达自己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毕后,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配图疑似在实验室自缢。该文一经发出,引发众多网友关切。10月14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该学生已去世。(10月15日《西海都市报》)这条“遗书微博”下的评论高达22.8万条,很多人留言惋惜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而对于当事人提到的读研困境,有人表示:读研只有考上和毕业的那一天是快乐的。的确,真正走在学术道路上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艰辛,这也告诫我们,不要盲目读研,要慎重再慎重。眼下,读研似乎成为一种大趋势,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未曾了解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就在懵懂的状态下踏上科研之路。然而,学硕要发论文,专硕要实习,学分、毕业设计等不同学校也有不同要求,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领域。何况,该同学所学的化工专业,更是少不了枯燥繁复的实验。研究生意味着更多的耐心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你是否有勇气探索一个未知的方向和领域,拓展对理论或物质存在的认知边界?你是否对所选专业有极高的研究热情?你是否能在论文和实验的夹击中游刃有余,做出成果?读研不是买彩票,切入实际的了解才是你决定是否读研的基础。若无深思熟虑,随波逐流,到头来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同,无法完成硕士期间的学业任务,只会将自己置于困境之中。简书上有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读研读博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挤上学术的独木桥,而是在这大千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逝者已去,希望他能如愿,来世做只温柔的猫。于生者,尤其是想读研的学生来说,不妨自问一句: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充分了解学术道路的难度和意义,尽量理性地决定自己的未来,或许,前方的路才能走得从容。【来源:红网_红辣椒评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读博第三年确定选题以来,孙小天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早晨8点半左右,他会到图书馆三楼阅览室,泡上一杯铁观音,坐定,打开电脑,点开要看的文献和词典网页,随后查收邮件。他邮箱订阅了二十多份英文学术期刊,从推送邮件中整理与研究相关的论文,是每天上午必做的事。孙小天会在图书馆旁的学校食堂吃午餐、晚餐,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他常常挂着耳机,焦躁的时候,就听几段佛经平复心境。晚上9点左右,孙小天起身回寝室,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三楼。孙小天2013年入学攻读政治学博士,按照该校三年学制,应在2016年毕业,而今已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杨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不堪学业压力自杀身亡等事件的发生,让“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开始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也好奇,博士毕业究竟有多难?一种说法是,想要了解一个博士生真实的状态,只需问他两个问题:文章发表怎么样?导师指导不指导?如果文章没发,导师也不指导,他很可能正处于极大的焦虑当中。论文“跋涉”程明1米78的个头,戴着黑色粗框眼镜,眼神坚定。他是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四年学制,他本应去年9月毕业,但由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只好申请了延期。他所在的学院,要求发表三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英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注:简称SCI)收录,才有机会申请毕业论文的答辩。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是延期到五年多毕业。程明入学26岁,今年31岁,他不知道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尤其成果出不来的时候,花这么多时间读博值不值得。硕士阶段的程明,是同学老师眼中公认的“好学生”。发了三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拥有一项专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读博以后,自称“死脑筋”的他更是觉得一放松就会有罪恶感。博士阶段的导师曾在邮件中夸赞程明是实验室里最用功的人。他原以为付出时间和努力,会有不错的成绩。可临近博士毕业的程明却颗粒无收——文章发不出,奖学金拿不到,连毕业都成了问题。学术论文要被SCI收录,对作者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一直是程明的软肋。他大学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关,六级考了八次,还是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才通过的。“如果英文好的话,第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节省半年。”程明说。2017年初,他耗时两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开始投稿。没想到这是另一段漫长征程,文章屡次被拒,重新投递别的期刊又需要等待。每一次被拒,期刊都会给反馈意见。总结下来,程明觉得自己论文被拒,一是文章实践创新性不够,虽有理论深度,但缺乏实践论证;二是英语基础差,语法错误比较多。每经历一次被拒,他都会陷入沮丧、脆弱和自我怀疑之中,一整天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收拾完心情,他又回到实验室里,重新修改、投递,如此反复。眼看毕业将近,投递的关于船板的论文一次次石沉大海,程明决定破釜沉舟——放弃导师指导的方向,改变研究算法。这种选择让他的生活几乎被焦虑填满。他每天很晚睡,早上五点多自然苏醒。除了吃饭的时间,他一整天都会待在实验室,对着电脑看文献、编程序、写论文。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去跑上七到十公里,偶尔会自虐式地跑二十多公里。他知道跑完步膝盖会疼得厉害,但运动完酣畅淋漓的感觉又能让他放松。他会和自己较劲儿,比如做平板支撑最长一次坚持了三十多分钟,他想这都可以撑过去,论文的压力也不算什么了。2018年初,他完成了第一篇算法方向的论文,用时八个月。投出之后被拒了两三次,终于在2018年12月被学校A类的期刊接收。不久,此前船板的论文也在2019年1月被成功接收,4月12日第三篇也成功被接收。延毕大半年之后,他总算是看到了毕业的希望。回顾三篇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光审稿时间第一篇就花费12个月,第二篇8个月,第三篇9个月。这个时间是从投递到被期刊接受的总时长。程明等着等着就过了毕业的节点。上海另一985高校的社科博士陈夏也曾被拒稿二三十次,还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他后来和一些期刊编辑聊天,才了解到不少期刊对文章主题有限定,而有的期刊发稿还需要导师挂名。如果不了解这些,的确会走很多弯路。“博士数量增长,学校发表要求是硬性规定,投递论文越来越多,但当前学术市场期刊数量有限,自然发文章就比较难。”程明的同学曾这么安慰他,他也认同,觉得这种发表要求与期刊数量不匹配的现状也会给博士生带来隐性的发文压力。除此之外,程明提到,研究方向也会影响发论文的难度,有些方向比较新颖热门就容易发文,有些冷门或者研究成熟的就不好发了。他研究的船板方向还有算法方向都是学界已研究多年的,创新的难度不小。眼下他已达到了三篇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且都是SCI收录。毕业论文在期刊论文的基础上搭建框架,耗时一个半月左右就能写好,手头还有三篇在审稿。“我想再多发几篇,方便以后进高校找工作,”程明说着,抬头笑了笑,眼神有些疲惫。不同于程明,毕业论文才是上海另一985高校博士孙小天面临的持久战。他已经在C刊(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上发表了四篇论文,早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毕业要求,但毕业论文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转专业的他到博三才迟迟确定论文选题。他从行政管理硕士转到政治学博士,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博士论文选题要从基础做起,在初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由外到内聚焦问题,做了很多无用功。孙小天申请延期至博三上学期开题,在确定选题之后,后续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又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他要比较分析19个国家的案例,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寻找变量并对案例进行编码,而可借鉴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工作量很大,需要像个工匠一样慢慢打磨。“如果我规划得当,早早确定规模适中的选题,我就不会一次次蜻蜓点水般地尝试,毕竟找个好题目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这个题目像是挖了个大坑,一时半会儿也爬不出来了。”孙小天自嘲道。换导师韩磊是一名理科博士,至今延毕半年多。延毕博士韩磊。唐超男 摄他是江苏人,2013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在张江药谷大厦一家医药公司做小技术员。一个月五千块钱,租房子1100左右,住隔间,和另外三个人合租。工作了近一年,经济压力很大。韩磊对学术没有大的追求,当时决定读博只是想谋一份更好的工作,没想到后来毕业这么难。他最初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导师的有关信息,第一印象很好。发了邮件申请,导师很快同意他报考。回想起来,他提到当时去参观实验室,私底下询问过一位实验室的师兄,师兄曾暗示他:前面有某某离组换导师了。韩磊当时觉得只要自己踏踏实实跟着做实验,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也会面临换导师的相似处境。2014年9月入学之后,韩磊基本都在上课,因为不要求去实验室,和导师没有交流。博一下学期,开始按照导师安排的课题做实验,寻找一个蛋白的变构位点。这时候的韩磊觉得离毕业还长,时间充分,内心比较松懈。他每天会去实验室,但做实验的效率不高。一年过去,课题没有什么进展,韩磊才开始着急起来,增加了实验的操作次数。导师每周会来工作两个半天,他就趁这个时间,抓紧找他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往往聊不到两三分钟,就会被赶出去修改,再进去不到半分钟又会被赶出去。“我只需要把做出来的数据交给他,他喜欢一个人待着看,看完通常都不满意。”韩磊说。后来他就很少主动找导师了,害怕被怼。2016年下半年,韩磊进入博三,临近毕业,成果依旧没有做出来,他向导师提出课题方向可能存在问题。但导师并不认同,觉得成果做不出是因为韩磊的手比较“毛”,质疑他的实验操作能力。后来,导师给韩磊又换了新课题。虽然他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但还是听从导师的指令去做。新课题的进展依旧不顺利,导师不满意韩磊的表现,直接把课题给了别的同学。韩磊知道后,整整消极了一周,不想吃饭,只想躺着,去了实验室,也什么都不做。一周过后,韩磊主动找到导师,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导师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新课题已经给了别人,他可以跟着一起做,但不是第一作者;二是自己找课题做,导师提供2000块科研经费,最后成果她不管。可是要达到毕业要求,韩磊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文章也必须让导师来挂名通讯作者(注: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即使韩磊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了,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仍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导师对韩磊的态度决定着他是否能顺利毕业。“毕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关卡导师都可以拖,或者表示没达到要求。”韩磊说。2018年9月,他申请了延期毕业。除了跟导师沟通不畅的原因,韩磊也很后悔自己的拖延和犹豫。之前课题做不出来他只会闷头做实验,重复N次,不愿意多看文献找其他方法解决。看到师兄半退学的状态,他此前有了换导师的想法,也一直拖着不敢说。韩磊最后换了导师,现在的导师会主动给他提供一些课题思路和方向,愿意和他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导师指导,一路走来挺困难的,很难熬。”程明觉得遇到一个合适的导师需要运气,他少了一点运气,所以只能靠自己。读博期间,程明很少跟导师沟通、见面,博一第一年可能见面频繁一些,后面一年才见一两次。“实验室一年开不了一次组会,我不主动找导师他也不会找我,发文章之前会发邮件给他汇报一下成果。”程明说。程明的导师已多年不自己做研究了,除了负责行政工作之外,主要会拉一些有经费的项目来做。程明的导师拉来项目大多会“分包”给“小老板”(注:协助导师管理实验室的教师)和硕士去做,博士一般从项目中找选题做研究。很多导师无暇顾及的话,通常是底下的“小老板”来带学生,但程明实验室的“小老板”也是在忙自己的项目,花在研究上的时间不多。程明认为,做研究要比做项目难度大很多,项目是纯工程性质的,都是用成熟技术做的,耗时间但可以赚钱;研究就是要创新,做不一样的东西进行发表。读博刚开始,他按照导师给的船板项目做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慢慢深入,他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精力主要放在了院系的行政工作上,而负责跟进项目的“小老板”后来离职,船厂很难继续为一个学生的研究提供实验的硬件支持,项目停滞。程明后期的研究工作量就变得很少,虽有理论,但难以实践创新,无法支撑起大论文的框架。导师和“小老板”在科研上都没有提供可靠的指导,以至于他到后来不得不换方向,走了不少弯路。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博导认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最好与导师的专长有一定关联,以便于导师提出实质性参考意见。如学生对某一未知研究领域有长期关注和浓厚兴趣,导师在帮助其进一步把握方向后,应鼓励其创新研究。在他看来,导师与学生应成为亦师亦友的搭档,但在日常生活方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绝不可把学生当成导师自己研究工作的工具使用。补助停发一般来说,主动延毕的博士都会在延毕之前,准备好延毕期间的生活费。但博士延毕之后还有没有补助,仍是程明很关心的一点。程明出生于农村,父母六十多岁还在干活,父亲做建筑小工,母亲摘摘茶叶砍砍树,家庭不太富裕。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照顾父母,但他希望读博期间至少能养活自己。读博四年,程明平均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补助,包括国家学校助奖学金加起来两千多元和导师助研经费发放三千元。一般延毕之后,学校的补助虽然没有了,但导师还会照常发放助研经费。程明所在学院对正常学习期限导师的培养经费有明确的数额规定,导师必须缴付然后由学院代为发放。但在延期阶段(普博生第五年起、直博士生第六年起),只提到可根据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能力和贡献确定助研津贴额度,由导师自行发放。延毕之后的程明并没有收到导师的补助,同门的师兄师姐也没有收到。考虑到年纪比较大,也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发邮件跟导师申请了几次,却没有得到回应。今年3月,导师提出想让他帮忙指导下硕士生,口头答应会发放补助。每个月拿到手的补助,程明只会花一千多块,剩下的都会存起来。基本不外出,一天三顿都是食堂,每天会吃点水果喝杯牛奶,补充营养。衣服偶尔会买一件,网购居多。读博期间,他还会做一些兼职。2017年下半年开始做宿舍管理员,一周值班一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事情不多可以拿着电脑学习,每天120多元。2018年春节,程明没有回家,在学校值班赚了三千多块钱。2019年春节他本想继续留在学校,但父母希望他回家过年,就没有再继续做。程明硕士阶段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余下了一些钱,加上博士阶段存的,延毕之后有一笔不小的积蓄。这笔积蓄暂时缓解了他延毕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只出不入,还是会有紧迫感。身边的同龄人都成家了,有房有车的,31岁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早点赚钱养家。同为理工类博士的韩磊,从博一开始平均每个月补助有3740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生助学金1000元,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820元,以及导师发放的科研助教经费1920元。2017年改革后补助上涨了500元,可以拿到4240元。延毕之后只剩下导师发放的部分。根据2017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于13000元。韩磊延毕后的生活倒还凑活,之前存了一点钱,可以补贴这段时间的开销。但有一点,他过意不去,觉得亏欠爸妈。父母2016年给他在上海周边买了房子,付了首付。结果因为他还没毕业,没有收入,就得接着帮他还贷款。“我都这么大了,还老在花他们的钱,挺不好意思的。”韩磊说。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相比理工类专业,社科类专业导师并不会为博士生固定发放补助。从“催婚”到“催生”韩磊一直没有谈过恋爱,32岁的他常常被“催婚”,很早就踏上了相亲之路。他从博二开始,陆续相亲过七八次。因为年纪比较大了,身边的亲戚同学邻居,都会主动帮忙介绍。韩磊也不排斥,觉得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交友方式。为了和女生见面,上海、南京、杭州、滕州、济宁他都去过。他觉得如果喜欢,距离不是问题。有些刚见一面就不聊了,也有一些聊得还不错的。韩磊曾遇到一个很喜欢的女生,为了追她,他还特意跑了南京五六次,想着毕业之后也可以去南京工作,但最后女生没有答应。她告诉韩磊,身边有一个买了房子,工作稳定的人也在追求她,她想跟他谈。感情上的不如意,时常会让他有挫败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他渴望爱情和家庭,但如今还没毕业,一切都定不了。还处于延毕阶段的孙小天也觉得,现在的状态并不适合成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完成毕业论文。经家人介绍,他也相过亲。“女方已经在工作,我还在想怎么发C刊,两人聊不到一起,还是别耽误人家姑娘了”,后来刷朋友圈看到相过亲的女孩子结婚,他欣然点赞祝福。“在我心中,结婚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其他都是次要的。现在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以后组建家庭服务。”程明的话虽这么说,但他从没谈过恋爱,也没相亲过。家里三个姐姐,都已结婚成家。程明心里也挺着急,他希望父母的期盼能够实现。对于伴侣,他没有特别的要求。希望学历至少本科以上,学历太低的话,他会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看来都会“不太适合”。相比男博士,女博士延毕可能还面临着生育的压力。35岁的易云已经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她是越南人,2014年来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本该2018年6月毕业,但由于毕业论文遇到了困难,她申请了延毕。最初家人都比较反对她出国攻读博士,一是因为越南的工作比较稳定,博士学位并非必需。二是希望她能留在家人身边。易云想挑战一下自己,还是选择暂时离开家人的身边。读博的过程异常艰难,独自一人在外,语言的学习和论文的撰写都让她觉得力不从心。延毕之后,家人也不太理解。刚开始都会问:“怎么会延期啊”、“怎么这么难啊”、“要努力啊”。父母还不断催她赶快回去,继续生孩子。但她自己会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读了这么多年,不想轻易放弃。压力大的时候,她几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一次,她站在五楼的窗口边,突然就觉得五楼还挺低的,脑袋有点发懵。还好她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听到吓了一跳,无法相信平日开朗的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家里人慢慢理解她的心情,会鼓励她先好好完成论文,实在不行放弃也没关系。导师也会主动帮助解决论文上的难题,易云心态就轻松了许多。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努力过后,如果今年还要延毕可能就会放弃了,为了家人和孩子,她想尽早回越南。扩招之后博士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当博士们被延毕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习惯这种趋势。“假如没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个不愿意的;假如身边有20个博士,18个延期,到我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了。”韩磊说。程明所在的学院延期也很普遍,他觉得只要不是太突出,延期一年左右,对导师也是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的。“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2019年两会上提到延毕博士问题时说道。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在不适配的情况下,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博导告诉澎湃新闻,博士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博导以多招学生为水平高、为莫名其妙的“荣耀”;二是考生以上博为“虚荣”的资本,而根本不懂“博士”在学术上意味着什么。录取具备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具有合适动机的学生,是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李海生得出的结论之一。他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近年来博士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一部分不具备读博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进入到这个群体,加剧不合理延期状况。上述论文基于对全国42所研究生院的2007级及以前各年级仍在学的博士生的问卷调查发现,78.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是影响毕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博士培养也十分关键。复旦大学2016届博士刘文,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他认为,博士生入口、过程和出口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尤其应提升过程管理的质量,同时导师、经费、心理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也至关重要。关于延毕,身处其中的博士也有诸多思考。孙小天的学弟陈夏曾延毕一年,在2018年毕业,延毕期间他和两个延毕室友创办了“盲人摸象”学术讨论会,在读博士都可以参加,结束之后大家会随便聊聊,舒缓压力,被称为“神仙会”环节。一次“神仙会”上,聊起博士延毕,陈夏觉得博士三年制已经跟不上时代,他皱着眉头说,“最早开始设置三年学制时,我们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创新空间比较大,但随着学科发展,创新越来越难,同时各学校博士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培养博士的学制应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当时孙小天也在场,他认为,在学术用人单位日益看重期刊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大环境下,完成一篇工作量巨大、周期漫长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过于看重小论文的发表,而轻忽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这对于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好的兆头,短平快、易发表的研究会压制重要的长期研究。不过,即便不认同这种趋势,他也在认真准备着期刊论文,这对于将来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必须的,目前他已发表4篇期刊论文,第5篇正在筹划中。孙小天记得六年前博士入学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正是三月中旬,太阳高照,有一种夏日的灼热,气温很高,甚至有女孩子已经穿起裙子走在校园的大道上了。而眼前这条梧桐大道,他一走就近六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毕业论文,明年6月就毕业了”,孙小天淡淡地说。说话时,他去年夏天开始蓄的胡子随下巴移动,修剪在约5公分的长度。他预备写完毕业论文后,将胡子一把剪掉。(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参考资料:《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 作者:李海生
“只是想来道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10月13日凌晨2点,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表达自己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毕后,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配图疑似在实验室自缢。▲微博截图该文一经发出,引发众多网友关切。10月14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记者确认该学生已去世,“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这名去世学生在遗书里讲述,去年他听从评审老师的建议,在总结了几个博士论文的实验思路和内容,经过长期实验后,得到老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续为了提高效率,他好几次通宵做实验,可是最后仍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希望下辈子变成一只猫。▲微博截图他写道:“可能是我太笨了,可能是我太懒了,也可能那几台设备不足以完成我的课题。总之,以前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这个传统,那我消失好了。”▲微博截图记者注意到,这封遗书被截图的时间为为半夜1时许,而该篇微博发出来的时间在2点整。截至目前,这篇微博下已有19.1万次评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为他以这种方式离世感到惋惜。其中,有多名死者同学、好友发文悼念,称他是一个善良温柔的男生。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死者在校期间,曾加入舞蹈团。一名与他跳过三年舞蹈的好友发文称,“刚知道这个事,全身发抖,哭了两个小时才缓过来……他是一个做事无比认真努力的人。当年一起跳峰岚,每天四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大家都是身心俱疲,所以很珍惜中途休息的时间,但是他为了让自己跳得再好一点,每次休息都在旁边加练,其实他真的已经跳得很好了。”在对死者的回忆中,其好友写道:“他是一个关心朋友,也特别有心的人。大三的时候,他出去旅游,给我们一起跳舞的好多人手写了明信片寄回大工……毕业的时候,他也给我们准备了礼物,送给我了一本《白夜行》,我们也约定,我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去珠海找他玩。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我们跳舞的时候,他总会偷拍我们每个人的丑相,做成表情包,天知道他手机里存了多少我们的丑照。”红星新闻记者向其询问相关情况时,该好友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红星新闻记者在大连理工大学贴吧里发现疑似死者的账号,在2014年拿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准备从珠海来学校报道的他,称自己从南方来没怎么看过雪,发帖询问大连“冬天的雪大么?”有人回复“大连的雪还可以,不过温度不够低,下过后化的快”,他说“真可惜”。▲情况通报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对此情况通报称,在10月13日早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学校对此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红星新闻记者 罗丹妮 罗梦婕编辑 郭宇(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只是想来道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10月13日凌晨2点,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表达自己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毕后,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配图疑似在实验室自缢。▲微博截图该文一经发出,引发众多网友关切。10月14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记者确认该学生已去世,“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这名去世学生在遗书里讲述,去年他听从评审老师的建议,在总结了几个博士论文的实验思路和内容,经过长期实验后,得到老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续为了提高效率,他好几次通宵做实验,可是最后仍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希望下辈子变成一只猫。▲微博截图他写道:“可能是我太笨了,可能是我太懒了,也可能那几台设备不足以完成我的课题。总之,以前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这个传统,那我消失好了。”▲微博截图记者注意到,这封遗书被截图的时间为为半夜1时许,而该篇微博发出来的时间在2点整。截至目前,这篇微博下已有19.1万次评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为他以这种方式离世感到惋惜。其中,有多名死者同学、好友发文悼念,称他是一个善良温柔的男生。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死者在校期间,曾加入舞蹈团。一名与他跳过三年舞蹈的好友发文称,“刚知道这个事,全身发抖,哭了两个小时才缓过来……他是一个做事无比认真努力的人。当年一起跳峰岚,每天四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大家都是身心俱疲,所以很珍惜中途休息的时间,但是他为了让自己跳得再好一点,每次休息都在旁边加练,其实他真的已经跳得很好了。”在对死者的回忆中,其好友写道:“他是一个关心朋友,也特别有心的人。大三的时候,他出去旅游,给我们一起跳舞的好多人手写了明信片寄回大工……毕业的时候,他也给我们准备了礼物,送给我了一本《白夜行》,我们也约定,我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去珠海找他玩。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我们跳舞的时候,他总会偷拍我们每个人的丑相,做成表情包,天知道他手机里存了多少我们的丑照。”红星新闻记者向其询问相关情况时,该好友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红星新闻记者在大连理工大学贴吧里发现疑似死者的账号,在2014年拿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准备从珠海来学校报道的他,称自己从南方来没怎么看过雪,发帖询问大连“冬天的雪大么?”有人回复“大连的雪还可以,不过温度不够低,下过后化的快”,他说“真可惜”。▲情况通报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对此情况通报称,在10月13日早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学校对此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来源:中国网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01.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研三了,延毕了。当了一辈子的乖乖女,终于还是闹出了笑话。你不知道我每天活在怎样的地狱里,怎样才能解脱?题主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挺优秀的。上了211,本科拿了国奖,也顺利保研。然而研究生这三年我过得很痛苦、压抑,特别是从研二开始,每天活在延毕的恐惧中,而事实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工科女,我知道很难,一直以为通过努力我可以做好任何事,所以每天都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成了大龄剩女。也许是我太笨了,真是水平有限,从小论文到大论文,他们好像很轻松,而我写完大论文却像死里逃生一般,本以为度过了这一劫,现在却又陷入延毕的地狱中。等待盲审结果的日子就像被人追杀,每天活在恐惧中,最终还是在我心上重重地开了一枪。想到延毕对我整个人生的影响,我觉得我过不去了,天空一天比一天灰暗,我离设想的人生太遥远。工作没了,还给父母带来伤害,虽然他们鼓励我重新开始,可我却为不能尽早报答他们而痛苦。看到身边的人发展得不错,我更是深深地自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错了吗?当初大家明明一样啊?已经没有勇气重新开始,除了恐惧还是恐惧,完全无法走出论文的阴影,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我的身体也被掏空,我该如何是好?25岁还一无所有的我该何去何从?我还会幸福起来吗?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延毕可能是这三年来最痛苦的一件事。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延毕这件事只是人生众多不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要知道,生活没有那么大度,不会只安排延毕一个门槛,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绊脚石。所以,拘泥于一个问题,便觉得人生无望是一种错觉。但是我发现,除了这个绝望的25岁姑娘,身边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问题: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太希望自己优秀,太希望别人认同,以至于偶然遇到挫折时,便会因为内心过不去而崩溃。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拳击赛,你总要揍人的,也总是要挨揍的。而生活的本质就是,谁抗击打能力强,谁就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不是生活不给你路,而是你自己堵死了自己的路。02.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但是,总有人能在受捶的过程中,找到间隙,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孚宝公司即是如此。1602 年,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亚洲的贸易公司。以船队为基础,从荷兰出发,途经好望角,往返于东南亚和荷兰之间,低价收购东方的香料、茶叶等商品,高价卖回荷兰国内。当时,许多人都愿意出资参股荷兰东印度公司,往上挤的船员也不计其数,剩下一些人整天守候在船队出发的码头,等着商船满载而归。孚宝的创始人也是其中之一,他在码头一边守候,一边包下了一幢小楼,准备商船一回来就大肆抢购,囤一批货,自己做买卖。谁知道,商船回来之后,他没排上队囤货,买到东西的人却来问他:能不能把你的小楼租给我们存放货物。为了不浪费小楼的租金,孚宝走上了仓储公司的道路。1667年,茶叶风靡荷兰,但茶一旦和其它有味道的东西接触,风味就会被影响。于是孚宝连忙根据茶叶的储存要求,改建了仓库环境。自然而然,在茶叶风靡荷兰乃至欧洲的日子里,孚宝公司也从巨额茶叶利润中分了一杯羹。当咖啡进入荷兰时,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遍。由于茶叶和咖啡高昂的储存成本,专业仓库成了孚宝的金字招牌。后来,尽管荷兰东印度公司覆灭了,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名头仍旧响亮。在船队络绎不绝的鹿特丹码头上,孚宝公司的仓库成为商人们最信赖的仓储地点,只要向孚宝提出储存物品的特殊性,孚宝一定能找出办法满足。凭借长期以来的仓储优势,孚宝公司占据了荷兰最好的港口,设立了最专业的石油仓库,并把业务扩展到海外。误打误撞,在风险很高的 C2C 海上贸易里,孚宝靠着专业性,做出了最稳定的 B2B 业务。谁能想到,想当老板卖货的孚宝,最后变成了管理仓库的富豪。有句鸡汤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肯定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只有经得起生活捶打的人,才会在上帝眼皮底下开一扇窗。经不起生活捶打的人,即使上帝只关门没关窗,他也觉得房间暗无天日。要知道,生活从来不是一步过垮的,而是一步步过垮的。重要的是,你要有良好的心态。03.有句话说:生活敲打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这句话赵科举深有感受。作为一个茶饮爱好者,他在行业摸爬滚打12年,才终于摸到经营的诀窍,开出了一家县城 “网红”店拾时茶语。但是有一天早晨,他在巡店时,意外发现隔壁开始装修,一打听心情格外沉重:原来要开蜜雪冰城。低价定位的蜜雪冰城, 开到哪里,都是个“生猛”的邻居。开店后,蜜雪冰城开展“买多少送多少”的促销活动,总部还派来了专业的“喊麦”人员助阵,全天不间断、极具诱惑力的“喊麦”,把客流都吸走了。“第一个月,我们的营业额直降50%,蜜雪冰城在县城开店多年,有品牌认知,新店用的是新形象,视觉冲击力强,配上促销和喊麦,我们的客人都被吸引过去了。”赵科举回忆。遇到这样“杀手级别”的对手,很多人要么保存实力,直接关店大吉,要么硬撑几个月,然后关门大吉。但是赵科举没有这样,他转变的很快,他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对手为老师,一点点学习精进。”于是,在和蜜雪冰城做邻居的31天里,赵科举从装修、菜单、服务、营销、仓库到门店,全部自我审视了一番。最终,凭借不断的改造,五一假期,赵科举门店日营业额突破了6000元。而在去年五一,蜜雪冰城还未开过来时,日营业额只有不到3000元。当生活把你逼到墙角时,是奋起反抗还是坐以待毙,从来主动权都在自己。可很多人认为,因为“对手”等障碍,让生活过的不如意。也许,不是“对手”让你过的不如意,而是你过得太舒适,让你对生活麻痹大意。“对手”只是生活里的调料,怎么把控这些味道,最终就会烹制出怎样滋味的生活。《甄嬛传》里有句脍炙人口的台词:容不容得下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不管生活如何敲打,他从来都没有剥夺你生存的权利。至于生活的好不好,就要看功力深厚不深厚。前些天,有报道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很多人在失业期间备受煎熬。这些天,又看到研究生因为延毕而内心焦灼,对生活失望。我知道,这些都是疫情后遗症,不顺心的、不开心的都翻涌而上。但是,我想用一个网友说的话告诉大家:失业几个月,说长不算长,说短其实也不短。但相对于漫漫人生路来说只不过是不起眼的一小段。所以不用太过焦虑,因为困难终会过去,问题终会被解决。既然是时间问题,不妨就交给时间,你只负责成长就好。
来源 | 募格课堂编辑 | 学术君读博的人,多多少少都听导师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虽然达到毕业要求了,但你正参与的这个课题还没结束,不然你等一年毕业吧,还有补助,帮着老师把课题完成吧”“你就发了这几篇论文,好意思毕业吗?多待几年,做出成果,这才算是我的学生”“别着急毕业,多待几年老师给你个研究所内推的工作机会”......相信不少学生,在面临导师开出的延毕条件时,内心不免遭受着——妥协和抗争这两种情绪的斗争,殊不知,其实在能否顺利毕业的这条路上,从一开始,导师就占据了相对的主导权。但也不尽然,南理工就有这样一位遭遇导师延毕安排的博士生,他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得以顺利毕业!周建伟(化名),是南京理工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虽然具备毕业资格,然而却被导师做出了延毕的安排,并让其完成设计一个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才能毕业。这时,三十岁左右的他,面临着拿到毕业证才能入职的工作、怀孕的妻子、延毕即将拿不到补助的求学生活,这些种种压力下,他做出以假装跳楼威胁导师的选择,最终导师无奈妥协,校方也为其成功办理了毕业手续。是的,这样一个堪称“狠人”的博士生,采取以「无赖学闹」对抗「无理良师」的方式顺利毕业。除了他之外,又有多少早已满足毕业要求,却被导师拦在门下的研究生们,正在默默承受着不属于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的延毕生涯呢?研究生延毕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四年学制,是国内各大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流趋势,但经历半年至一年的延毕经历,对于博士生群体而言仍较为常见。教育部数据统计,自2013年至2018年博士生延期毕业率从46%提升至64%,期间上涨18个点,也就是说可能和你同课题组的博士生,10个中就有6个遭遇延毕。硕士博士预计毕业生数和实际毕业生数的对比也一目了然:图源:教育部博士生毕业究竟有多难?一名博士研究生若想顺利毕业,需要修读一定量的课程,参加必需的学术实践活动,跨过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写作、预答辩、论文审查和论文答辩等多道坎,才能拿到“沉甸甸”的博士毕业证书。南京日报记者也曾具体采访过本地高校研究生延毕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李俊老师介绍,该校2016级的硕士生中,仅有十几个学生没有按时毕业,大概占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0.5%。“而在博士生当中,这种情况就比较普遍了。”他说,该校博士生中未按时毕业的比率接近30%。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数据显示,如期毕业的硕士比例在97%到98%之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6年,超过6年学校将予以清退,对于即将超期的研究生,学校将对其进行学业预警。而博士生的延期比例和南师大相当,也在30%到40%之间。 记者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校进行联系,对于延期毕业博士生的数字和比例,他们都不愿意透露。“总体来看,三到四成的博士生延期毕业,是保守数字。”其中一位高校的老师说。 “我们实验室里十几个人中,没有能在规定的3年学制期间毕业的,一般都要延长半年到一年,有的甚至更久。”已经在苏州找到一份心仪工作的张静毕业于南理工生物化工专业,博士毕业的她延期毕业近一年半的时间。与此同时,高校在博士生毕业这个问题处理上,也是求同存异。如:呼吁博士生不再设置毕业年限!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334位博士生将不受毕业年限的限制”。此话一出一度引发热议,不得不让准备读博的学生们,对延毕这个话题更加敏感,这将意味着如果你的课题周期漫长,毕业可能是无止境的等待。不过此后校方也表示会有相应的补足机制,来协调不设年限可能引发的问题。如何给自己找一条顺利毕业退路?反思博士生延毕的现状,与其等到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被动面临这样的困境,不如为自己早做打算。从读研读博一开始,向导师提前表明自己的毕业意向(如:多读几年就是为了找工作),这样也算给自己的未来谋划好出路。如果等到毕业,在你满足毕业条件的情况下导师依旧给你安排延毕,则可以尝试先和导师私下沟通,表明自己的规划和难处,实在不行可以走学院、校方渠道近一步争取自己的权益。站在学校的角度,如果你有谈好毕业即可签订合同入职的企业,也算是学校就业率的提升,学校会比导师更容易网开一面。再退一步讲,如今每年接近6成延毕的研究生,也不全然出自导师的压制。如果作为研究生,自己基本的毕业要求未达标,就去怪责导师是不现实的。从自身的角度早做打算,避免延毕的结局发生在自己身上,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喻海良曾给出博士生如何顺利毕业的建议:1.博士生四年时间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规划博一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保证在博士生第四年上半年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第一稿递交给导师,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帮助你修改。同时,读博期间可以发表5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基本都会超过学校的毕业要求,博士不正常毕业是没有理由的。2.博士生应该将主要精力用在“研究”上注意个人精力和时间安排,避免一些人际交往应酬等占用博士生大量的学术研究时间的事情。3. 博士生应该及时将研究进展向导师汇报博士生自己做完实验,本人不一定能指出数据的问题,定期向导师汇报实验的进度,将有利于你的论文完成度和质量的保证。最后,正所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毕竟,未来的你也可能成为导师,到时候你会给自己的学生附上怎样的毕业要求?如此这般将心比心,也许大家会为了按时毕业,而更加积极地提前做好准备。本文来源:募格课堂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题:指望延期毕业拿文凭的研究生们,该醒醒了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汤阳 陈席元“指望考研镀镀金,舒舒服服混文凭的同学,该醒醒了。”最近,一条多所高校对百余名研究生不能按期毕业而做出退学处理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在对学校严格管理表示认可的同时,开始为自己能否顺利拿到学位担心起来。眼下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已全面展开,“考上之后如何毕业”,想必又会让有些同学颇费思量。研究生在校也有“保质期”记者检索此次对研究生做出集中退学处理的合肥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网站发现,已公布的118名同学,除1人是因“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被退学外,其余被退学原因均为“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类似情况并非个案。2017年至今,先后有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对逾期未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做出过退学处理。其中,北京科技大学公布的《研发【2018】10号-关于对部分研究生给予自动退学处理的决定》显示,“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等有关文件规定,我校研究生学习年限为:硕士研究生为2~5年,博士研究生为3-8年。经2018年第22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对191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年限的研究生,给予自动退学处理。”华东地区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各所高校都会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硕士生不超过6年、博士生不超过8年。“如果研究生在规定的培养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或成果不能达到要求,就应该被相应的处理。”该负责人说。想拿学位真心“拖不起”记者随机走访几所在京高校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关课程学习并不太担心。对于逾期不能完成学业的情况,有同学认为这可能更多还是来自主观因素。“现在研究生培养都是弹性学制,完成学业的时间限制已经比较宽松,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无法完成学业,我觉得被退学也是理所应当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田先进说。多位受访高校教师认为,研究生应当摒弃“拖延症”。“严是爱,松是害。”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学校一定要关爱和严格相结合,学生们也许一时不适应,但从长远的人生发展来看,学生会感激学校严格管理和要求的。吕建说,目前我国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的人数比例可能高达65%,有的读博8年也毕不了业,这与目前博士教育培养模式有关。现行博士教育体系的特点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吕建建议,中间过程也要严起来。“一旦严格要求,老师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培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比如在南京大学,学校博士培养模式中就明确要求中间过程严格考核,每一次资格考试约有15%的人不能通过。通过严格把关、严格要求,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让“严进严出”成为常态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和举措,要求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其中,多次提及要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等内容。不少在读研究生坦言,“上课按部就班,感觉任务不重,但最后的毕业论文要求越来越严。如果平时基础不扎实、知识储备不足,想顺利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确实有难度。”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刘若涵说。在江苏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预答辩现场,一位硕士生导师告诉记者:“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我们对学生们的论文逐段提出修改意见,现在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杜绝侥幸心理,一定要下苦功夫。”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金梦玉教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普及等阶段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该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常态。“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导师要承担培养、督促、引导的责任,不能空担其名而不行其责。与此同时,还要警惕把‘出炉率’当作办学指标去追求,防止研究生培养‘放水降格’,否则最终贻害的还是学生,影响的是学校声誉,损坏国家研究生教育公信力。”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