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016年,《Nature》期刊刊发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对中国近10年来在循环经济推动方面成果的肯定。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数据显示,中国在1990-2011年,资源强度(resourceintensity)从每单位GDP消耗4.3kg资源,下降到每单位GDP消耗2.5kg资源;同时作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010年完成了每万元GDP消耗0.57t煤炭的目标,而同期国家平均水平为每万元GDP消耗煤炭1.24t。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3年,中国的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已经实现了相对脱钩,废物的再生利用比例增长了8.2%;而循环经济指数从2005年的100,增长到了2013的137.6,说明了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综合表现的提升。2005年,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印发,标志着中国循环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之后,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的关键部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十几年来,中国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的实践有序展开。“十一五”前期,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共174家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积极推动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推出循环经济“十百千”行动,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安排了426亿元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项目示范试点,委托中咨公司对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示范试点项目及地区陆续开展评估和验收,同时从产业园区循环发展机制、废弃物资源化精细管理机制等方面总结9条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循环经济的实践带来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社会就业等多方面的效益。2005-2009年,中国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13.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2005-2014年,累计再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0.4亿吨。201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5994元/吨,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47.6%。2016年回收利用各类再生资源近2.6亿吨,相当于节约标煤2亿吨,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2亿吨。截至目前,通过有序推进及试点示范的带头辐射,全国资源循环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园区有2800多个,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201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大会强调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环境财政、环境价格、生态补偿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未来将对环境生态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017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循环经济引领行动》(发改环资[2017]751号),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8〕502号),2018年,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各地报来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评估。确定了符合条件的50家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图表 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单位的公示名单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固废网讯: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循环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国家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首次将循环经济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2008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3年,国务院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全流程管控理念,推动消费减量和垃圾减排,提升废弃物利用水平。2017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指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1. 产业形成较大规模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情况再生资源利用量持续增长,2008年,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超过2亿吨,2016年,再生利用量超过3亿吨,其中回收量2.56亿吨,进口量0.59亿吨。2016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2016年,全国进口废钢216万吨,其中来源于日本186万吨,占总量86%左右。2016年,全国进口有色金属废料527.5万吨,进口金额达84亿美元。2016年,全国进口废塑料735万吨,来源于日本占总量的11%左右。2016年,全国进口废纸2850万吨,同比下降3%左右。2.新型回收利用模式正在形成互联网+模式、逆向物流模式;垃圾分类收运、预处理、两网融合、分类处理处置、统筹规划。3. 国家政策催生一批再生资源行业的“国家试点”主要有:一是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二是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三是餐厨试点城市、四是再制造试点基地、五是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二、未来3年将不断强化循环经济制度供给,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政策总体框架。总体思路:加强评价监管、发挥市场活力、强化制度供给、突出方式创新。突出实现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核心,完成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54.6%两个指标。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和使用制度、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循环经济评价制度、绿色信用管理制度。1、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领域推行。建立重点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信用评价制度,适时发布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情况年度报告。2、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建立以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评价的内容。对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循环化改造等试点示范单位进行评价考核。3、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通过“信用中国”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等信息。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信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安全环保信息、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质量信息等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开展企业绿色(环境)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相关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采取联合惩戒措施。采取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行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行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循环经济创新试验区建设行动等十大行动。特别是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更是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制定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各地要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明确改造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其中,长江经济带的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京津冀地区的冶金、建材和石化等涉气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珠三角地区的石化、轻工、建材等园区要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外企业逐步“退城入园”。鼓励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率先开展循环化改造。发布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和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园区循环化改造予以支持。到2020年,国家重点支持100家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是以企业和行业为载体,建设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赤泥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制定发布《“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支持互联网企业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共生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和价格指数。在30%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平台,再生资源、产业废弃物年在线交易规模超过5000亿元。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一批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京津地区为核心推进再生资源专业化规范化回收体系建设;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跨区域资源化消纳利用的综合体系试点;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改造提升现有回收、拆解和再利用基地和园区;依托河北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结合滨海新区、渤海新区、曹妃甸等国家级新区、园区建设,构建跨城市、跨地区产业链接,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为核心,开展循环发展宏观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机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资源利用效率与循环水平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机制研究,加强赤泥、碱渣等大宗固废减量与循环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产业化、新兴城市矿产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的研究,深化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共性技术创新,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模式示范。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总结凝练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典型模式案例,结合工作实施向全社会推广发布。分领域、分行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途径,宣传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和试点示范经验。采取组织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推广。循环经济创新试验区建设行动。选择若干地区、行业开展循环经济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循环经济核心制度和模式,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选择部分行业试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展目标回收制和企业回收联盟试点;开展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试点,探索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具体措施;选择部分区域、部分行业开展产品分享、服务分享、信息分享试点。三、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017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循环经济引领行动》(发改环资[2017]751号),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8〕502号),今年,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各地报来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评估。确定了符合条件的50家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单位的公示名单序号 基地名称1四川成都市长安静脉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广西贵港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广西钦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宁波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5北京朝阳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6江苏扬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7陕西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8河北北方(定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9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10山东滨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1青海西宁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2河南兰考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3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4安徽黄山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5云南大理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6江苏江阴市秦望山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7江苏常州市新北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8河南周口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19甘肃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0浙江金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1重庆洛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2陕西神木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3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4山东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5浙江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6浙江衢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7山东诸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8广东东莞市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9四川南充市嘉陵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0山东临沂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1河北邯郸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2广西南宁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3四川宜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4山东聊城市国环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5山西长治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6河南濮阳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7江苏新沂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8湖北襄阳市老河口资源循环利用基地39四川绵阳中科绵投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0山西大同富乔驰奈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1江西南丰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2河南镇平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3湖北松滋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4江苏无锡市惠山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5吉林长春宽城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6河南光山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7福建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8浙江浦江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9江苏徐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50河南济源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来源:全球企业动态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于2020年9月10日发布了一项强调循环经济融资快速增长的研究报告,得到了世界主要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30多位首席执行官和高管的支持。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包括贝莱德集团、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瑞士信贷、欧洲投资银行、联合爱马仕国际业务公司、高盛集团、汇丰银行、法通投资管理公司(LGIM)、劳埃德银行集团、荷兰国际集团、联合圣保罗银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荷兰合作银行、渣打银行和瑞银集团,其管理资产总计超过18万亿美元。02:2302: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在其《融资循环经济: 抓住机遇》报告中,发布了新的分析结果,强调循环经济的投资和其它金融服务活动正在快速增长。该报告列出了循环经济给投资、银行和保险等行业带来的机遇,呼吁金融业充分抓住这些机遇,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扩大循环经济的规模。主要研究结果包括:虽然2017年还没有此类基金,但在过去三年,包括贝莱德集团、瑞士信贷和高盛集团在内的主要提供商已经推出了10只专注或部分关注循环经济的公募基金。自2020年初以来,这些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增加6倍,从3亿美元增加到20多亿美元。同期,这些基金的平均表现比晨星(Morningstar)分类基准高出5.0个百分点。在过去18个月,在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帮助下,至少10只旨在为循环经济活动提供融资的公司债券得以顺利发行。自2016年以来,投资于循环经济活动的私募基金数量已增加至10倍,其中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和私募债务等基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在解决气候变化和其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上可以发挥核心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循环经济投资的增长。本基金会于2019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仅在五个关键行业(钢铁、铝、水泥、塑料和食物)采用循环经济方法,到2050年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将减少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消除了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总排放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还可带来重要契机,促进新的增长。例如: 若欧洲在交通、建筑环境和食品领域采用循环经济原则,到2030年将每年可以产生1.8万亿欧元(约合2.1万亿美元)的效益。若中国在五个关键行业大规模实施循环经济,到2040年将能够为企业和家庭节省70万亿元(约合10万亿美元,占中国预计GDP的16%)。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莫雷特(Andrew Morlet)表示:“过去三年,我们见证了循环经济融资的大幅增长,主要参与者在实现其气候变化目标的同时,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价值创造潜力。投资者、银行和其它金融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支持企业实现这一转变,在快速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抓住机遇,促进新的、更好的增长。”关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的慈善机构,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如废弃物、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在循环经济中,没有任何东西会变成废弃物,所有东西都有价值,可以为社会、环境和经济创造效益。基金会与其战略合作伙伴贝莱德(BlackRock)、达能(Danone)、DS史密斯集团(DS Smith)、谷歌(Google)、H&M集团(H&M Group)、联合圣保罗银行(Intesa Sanpaolo)、宜家家居(IKEA)、飞利浦(Philips)、雷诺(Renault)、庄臣公司(SC Johnson)、索尔维集团(Solvay)、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埃里克和温迪施密特战略创新基金(The Eric and Wendy Schmidt Fund for Strategic Innovation)、SUN、MAVA基金会、人民邮政彩票成员(players of People’s Postcode Lottery)(GB);更广泛的企业网络;政府、机构和城市;大学;新兴创业者等,相互合作,探索机会,制定循环业务计划。目前“获取—制造—废弃”的工业模式依赖于有限资源的消耗。循环经济将发展建立在实现广泛的社会效益基础之上,提供了一种推动发展的积极途径。这一原则旨在通过重新设计物质流和生产系统,来建立经济、自然和社会资本。循环经济模式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支撑,根据以下三项原则为基础:从设计之初避免废弃和污染;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促进自然资本再生。由于通过重新设计产品和商业模式、与客户建立新的联系以及利用技术提高资产利用率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从现有业务和资源中获取新价值的机会,循环经济日益受到关注。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1.3%,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1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3.2%。2019年,统计范围内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9864.4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对2016、2017、2018、2019年统计范围内相同样本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上述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但近三年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逐年收窄;营业利润年均增长率3.9%,2017、2018年利润率连续下滑,2019年保持稳定。具体到细分领域,与2018年相比,除土壤修复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领域企业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企业规模看,列入统计范围的环保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4%、24.3%;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为72.2%。其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以9.8%的企业数量占比(较上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贡献了超过92%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从地域分布看,统计范围内企业有近半数集聚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67.4%、67.6%,远远超过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以45.6%的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近一半的产业营业收入,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强。2004—2019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0.4%逐步扩大到2019年的1.8%。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从2004年的0.3%上升到2019年的3.1%,尽管期间出现过一些波动,但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体呈逐步加大的趋势。2004-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6.8%,2011-2019年年均增长率为13.6%。2019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0.33%,比2011年提高0.2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对全国就业的贡献呈逐步扩大的趋势。2019年,被调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4%,明显高于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2%)。与2018年相比,2019年环保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5.6%。各细分领域均有所提高,其中,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土壤修复、环境监测领域增幅均在20.0%左右。相同样本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量小幅增长。2019年统计范围内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4.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与2018年相比,2019年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从4.0项增长到4.7项,平均发明专利授权数由0.9项增长到1.0项。从盈利能力看,统计范围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10.5%,利润率平均值为9.6%。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同比基本持平。从资产营运能力看,统计范围内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0.5、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为3.1,均较低,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动幅度在0.1以内,反映环保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回款问题仍较突出。从偿债能力看,统计范围内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60.6%,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了2个百分点,说明环保企业财务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受疫情影响,IMF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速大约为1%,2021年GDP增速大约为8%。采用环保投资拉动系数法、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增长率三种方法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2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2020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GDP增速预计放缓,若按照5%测算,2025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根据统计数据,《报告》同期发布了环保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5亿~10亿元、1亿~5亿元企业名单。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1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2021年保险业展望报告Facebook IQ:2021年热门话题和趋势报告社交游戏报告:促进我们的关系2021年美国电信、媒体和娱乐行业前景2020年全球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美国网络市场竞争调查报告智能财务运营:CFO最强大的资产2020年全球薪资基准调查报告5G展望系列:实现包容性的长期机遇报告2021年全球十大风险2020年消费者订阅软件洞察报告2020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年营销人员工具包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媒体报告2021年营销人员工具包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媒体报告远程工作报告:从远程到混合2020年商务应用报告中国互联网保险代理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金融科技报告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1年度特别报告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77页)报告:安全进行远程工作的未来(104页)2020年拉丁美洲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开发者群体状态报告2021年科技趋势报告2020年英国广告业年终报告2021年全球投资展望2020年虚拟活动体验报告2021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34页)报告:缩小沟通和营销差距报告:崛起的B2B决策者2020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2020年数字社会指数2021年科技预测报告2019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千禧一代调查报告衡量数字发展:事实和数字2020勾画贸易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贸易2020年全球千禧一代调查报告衡量数字发展:事实和数字2020勾画贸易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贸易报告:解构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家族企业税报告通过整合安全生态系统以降低复杂性报告:推进亚太地区的数字社会数字化居住:2021年新居住展望2021年数字营销行业脉搏报告工作未来式:从远程到混合2030年10大消费者趋势报告:美容护肤电子商务的未来2020年美国网络广告相关性报告前所未有之年:20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2020年英语水平指数报告2020年英国搜索趋势报告2021技术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广告业年终报告2021年全球网络趋势:商业弹性2020游戏和电子竞技报告5G消费者潜力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Fjord趋势报告2021消费者品牌报告:寻找真相2020年新加坡搜索报告中国经济简报:从复苏走向再平衡2021年制造业内容营销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2021年全球移动趋势报告2020年美国广告业年终报告中国重点城市道路网结构画像报告报告:重新评估媒体虚拟办公室:2030年工作场所愿景2020年Q3社交媒体趋势报告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如何应对“生死考验”?2020年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报告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国家心智资源中的万亿机会零食现状:2020全球消费者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特别版语境的力量报告:语境和情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2021年时尚业生态报告(127页)报告:在不确定的时期保持领先2020年东南亚消费者趋势报告2020-2021年全球广告行业状况趋势报告2020-2021年Salesforce报告2020年新美国消费者报告报告:2020年全球贸易统计手册2020年11月移动市场报告2021年全球视频广告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文版2020年约会类应用营销指南报告:消除种族不平等差距报告:企业重启2020年俄罗斯和独联体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2020年游戏报告2020年消费者忠诚度晴雨表2020年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报告2020年上半年媒体质量报告谷歌报告:联网家庭体验的核心——客厅2020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37页)2019年美国替代肉、蛋、奶行业报告2020年拉美裔营销报告2020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2020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9-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报告:5G的未来是什么202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67页)2020年全球职务舞弊与滥用职权调查报告Covid-19:媒体和购买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报告美容和护肤电商的未来:2021年新兴趋势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追求相关性报告:一切皆因广告个性化2020年假日零售报告2020年世界贸易监测报告2020年Z世代最新趋势报告2020年旅游报告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2020年旺季消费者研究报告报告:Covid-19时代创造性客户经验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政府激励和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竞争力在亚太地区的‘新常态‘中找到确定性新加坡联网电视调查报告2020年数字营销状况报告2019年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报告报告:移动的重要性2020年世界贸易报告2020年假日习惯报告释放5G消费市场潜力报告文化:定义东南亚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2020年视频和互动内容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报告报告:全渠道和美丽新世界报告:了解印度十亿网民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3.02021年品牌颠覆报告5G经济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预测报告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20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0上半年视频营销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流媒体报告交通运输区块链白皮书(2020)2020年东南亚电子商务报告报告:打开下一波电子商务之门2020年生态威胁报告2020年亚太地区营销情报报告2020中国家族信托报告2019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研究与展望2020年全球人才报告(113页)2020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1年亚太区市场趋势预测--中文版2020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20 年度十大新兴技术报告2020年美国广告流量欺诈报告2020年隐私时代的客户洞察报告中国城市千禧一代和z世代生活与支出报告报告:COVID-19对欧洲假日购物的影响跨国采购报告:影响全球服装采购格局的五大因素2020年亚太地区移动营销报告2020年印度移动支付报告2020年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洞察报告报告:封锁期间的视频游戏202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68页)中国泛娱乐出海机遇洞察2020年英国最有价值的75强品牌(103页)COVID-19流行期间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2020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电动汽车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印度媒体和娱乐报告(272页)报告:东南亚社交电子商务的崛起2021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播客广告转化基准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网络体验报告2020-2024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国摘要2020年第三季度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大中华区人工智能成熟度调研报告2020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2020年假日购物季消费者调查报告循环时尚:中国新纺织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120页)2021预测之亚太地区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163页)印度OTT报告2020智慧数码城市报告-全城 AI(136页)2020年第14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客户参与报告2020年Q2太空投资报告2020世界超级财富报告复苏和超越:疫情后旅游业的未来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2020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中文版)2020年移动金融报告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270页)2020年第二季度受众报告2020年9月中国乳品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网络视频报告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报告2020亚太社会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报告:营销决策者与营销公司的关系2020全球消费者洞察报告2020年香港商户调查2020年Q2视频广告指标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移动应用市场报告2020年人工智能报告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COVID-19如何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B2B买家行为调查报告TikTok的力量2020年化妆及美容报告2020年南亚经济聚焦报告(112页)2020中国服务设计报告零售业2020: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取胜2020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年9月网络新闻报告2020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332页)2020年亿万富豪洞察报告游戏行业:无法独享安全报告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敏捷与弹性:迎接新现实的另类投资报告影响世界:了解富国儿童幸福的构成报告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164页)资产管理报告:支持增长并确保关照首份数字欧元报告:2021年启动数字货币项目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人工智能在五大行业的成就与挑战报告:文化连通性转变2020年Q1-Q2中国TMT行业私募及创业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消费者指数报告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联网汽车新趋势报告联合国经济学家网络:塑造我们时代的趋势报告中国线下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报告2020年最有价值的75个印度品牌榜2020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2020移动游戏报告2020年保险科技报告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0年汽车营销报告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亚太地区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报告复苏之路:2020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65页)2020年品牌激情报告报告:重新思考COVID-19时代的零售策略之日本报告:为潜在客户转化建立关系2020上半年金融科技脉搏报告2020年年度忠诚度报告| NOTICE |
2019年7月24日,创业邦研究中心在新消费主义峰会(武汉)上发布了《2019中国新消费产业研究报告》。报告对新消费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和细分赛道做了详实分析,阐述了创新、创业、创投的活跃领域和机遇,为优秀企业画像,并对新消费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报告精彩观点摘要如下:新消费产业特征新消费是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重构消费者与商家关系,实现业态整体的全要素升级。新消费推动商品和服务供给侧优化,逆向驱动消费新技术、新模式涌现,进而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成为了新消费发展的核心动能。消费升级反映了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迈进,是主流商品的消费需求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是消费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优化的过程。目前进行的消费升级正在驱动着以餐饮食品、新零售、新品牌、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交通出行为代表的细分赛道快速发展。此外,新消费也在带动产业实现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附加值化,有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伴随新兴消费群体崛起,以及下沉市场的机会,在消费生活领域,围绕品牌、渠道、场景和技术等各元素的创新创业层出不穷,新零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各个细分赛道都孕育出巨大的增量市场。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品牌赋予产品的价值正不断撬动需求侧,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极致体验为追求,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目标。因此,新消费行业各个细分赛道备受企业和投资者关注。新消费产业链图谱新消费产业挑战和机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更是重中之重。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9%,高于GDP的增速,达到了38.1万亿元,暂居全球第二。2019年1-6月,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6月份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升,同比增长9.8%,为近15个月以来最高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巩固,2019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1%。如果不出意外,这个数字会在 2019 年超过美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消费向新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各大巨头不断入局新消费,建立自己的产业生态阵营,大力布局业务矩阵,使整个新消费行业的热度始终不减,大额融资事件频出,也在刷新着该行业的融资记录,资本市场表现非常活跃,是企业、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赛道之一,但同时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新消费时代,旗帜鲜明的消费主张和异彩纷呈的消费创想,使选择更契合需求,产品更智能生动,体验更尊重感知,品质更聚焦人性,理想生活不断趋向至真至善至美,用户体验+场景化消费将成为必争之地。新消费主义感召下的消费理念、行为、模式快速迭代演化,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垂直行业发展、细分赛道竞合、创投圈走向,乃至一个城市的战略发展布局。因此,面对消费升级的新经济浪潮,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挑战方面,中产分化导致M型社会加速形成,购买力两极化催生普通群众“高性价比”和高净值人群“极致体验”的消费需求;全民进化时代的圈层裂变,衍生出一系列“他经济”、“她经济”、“它经济”,消费行为本身被赋予了更多标签、更多场景;生态重构下的去中心化,导致简单的消费供应链走向复杂的多主体产业生态,这都是未来新消费时代面临的挑战。机遇一:新零售最后一公里持续探索企业纷纷聚焦场景化引流和社区化运营,加速抢夺消费者心智份额。围绕高频生活刚需,如生鲜食品等,前置仓模式、门店到家模式、社区拼团模式快速崛起。前置仓模式选址社区,替代菜场和社区超市;SKU1000-2000个,客单价50元左右,以一、二线城市为主,面向快节奏年轻人群。门店到家模式选址热门商圈替代百货商超市;SKU大于10000个,客单价接近100元,以一、二、三线城市为主,家庭消费人群。社区拼团模式私域流量运营,团长招募并配送,SKU大于100个,客单价小于50元,以二、三线城市为主,价格针对敏感中青年。机遇二:新国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心理溢价与群体效应催生国产品牌好高感度持续增强。近年来,国潮崛起、逆代购、中国智造等词汇热度高涨,高品质、高价值的中国品牌回归消费者的生活,受到年轻人追捧。国货品牌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创造功能价值点、提升情感附加值、赢得消费注意力、转型数字化运营等方法成功扩大了国货品牌的影响力,新国货时代已经到来。机遇三:新融合跨界创意不断消费者不止满足于物质,更追求精神的富足。新零售体验店X品牌快闪店X生活服务、IP联名设计X实体零售X社交都成为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机遇四:新板块彰显个性化消费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具体要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新消费时代,随着大众社会在解体,定制化、小众化社会逐渐崛起成为潮流,商家着重于提升用户的极致体验,个性化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消费市场细分,聚焦特定的人群,新板块成为消费企业顺应消费升级的重要武器。机遇五:新循环促二手平台、租赁平台加速发展中国二手市场750亿美元,年增速30%,但只有美国循环经济市场规模的1/4。闲置品质优量多,亟待流转,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及物流、支付服务的完善让流转成为了可能。另外,新的消费群体对于环保求实的新主张取代了铺张浪费的旧观念,也为二手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机遇六:新科技驱动体验与效率升级新消费观念的日趋多元化,离不开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技术的升级和场景的颠覆,亦是新消费崛起的助推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全渠道运营、虚拟现实体验、柔性供应链为代表的新消费也在崛起,并释放出更多的市场增长潜力。新消费领域投融资分析新消费概念由国务院于2015年11月提出,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重要阶段。此后,随着“共享经济”、“新零售”等概念被广泛提及,行业关注度走高。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纷纷入局,建立自己的新消费阵营,大力布局业务矩阵,使整个新消费行业的热度始终不减。创业邦研究中心对创业邦创投库收录的2782笔融资事件分析结果显示:地域分化明显,整体新消费行业投融资事件的分布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以经济发达省份为主,这和新消费企业在各地区的企业数量也是基本一致的。单笔融资金额越来越大,融资在1亿元以上的融资事件呈现占比最高的趋势。新消费行业的大额融资事件频频出现,屡屡传出行业新高融资记录,也说明该行业持续受资本追捧,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新消费行业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以高达869笔,占比31.24%的数据遥遥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其次是上海,共528笔融资,占比18.98%。北京和上海的新消费融资数量合计超过全国的一半,主要是因为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拥有超强的消费能力,布局企业较多;同时对餐饮食品、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较大,对新零售、新品牌的接受程度较高,对子女教育的也颇为关注。紧随其后的是广东和浙江,分别为15.96%和9.96%,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杭州,作为国内领先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互联网经济发达也为新消费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江苏、四川、湖北、福建等其他地区的新一线、二线城市也有一定比例的融资。2018-2019Q2中国融资事件地域分布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行业分布从新消费融资事件行业领域来看,占比最多的是休闲娱乐领域,有661笔,占比23.76%。由此可见,由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体验的满足,休闲娱乐是备受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关注的领域。新零售、生活服务、教育培训占比较为平均,分别为20.81%、20.70%和18.87%。新品牌虽融资笔数不足1%,但随着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的兴起,也迎来了第一波资本红利期。未来,该赛道在资本加持下,也即将迎来新的一波产品升级后的加速度发展。2018-2019Q2中国融资事件细分行业分布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融资轮次从融资轮次来看,Pre-A/A/A+轮最多,共有996笔,占比35.8%;其次是种子轮/天使轮占比24.8%,由此可见,融资主要集中在早期占比超50%,说明资本更偏向关注早期市场。Pre-B/B/B+轮共有309笔,占比11.11%。C轮、D轮、E轮及以后融资共占比6.65%。2018-2019Q2中国融资事件融资轮次分布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融资金额从融资金额来看,在1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事件较多,占比21.60%;其中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来自由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招商局资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共同对京东物流的战略投资,金额达25亿美元。其次是1000万-3000万人民币的融资事件,占比也达到20.02%。未披露融资金额的事件占比最大,达29.73%。2018-2019Q2中国融资事件融资金额分布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新消费领域创业企业画像创业邦研究中心对报名参加2019新消费TOP50榜单的上百家新消费企业的基本信息、投融资和经营发展数据、创新亮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新消费领域创业企业的整体特性。新消费企业行业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赛道分布来看,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企业占比最高,新零售和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次之。由此可见,伴随消费升级,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多方位更高层次满足的同时,软性服务、教育等精神方面需求正在占据更好的消费者钱包份额。电商类传统赛道进一步细分化,而生活服务、交通出行、新零售和教育培训等则结合场景化创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初创企业加入。新品牌作为高品质消费的引领赛道,通过品牌IP的打造和跨界运作,不断提升品牌溢价,也成为当前创业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新消费企业成立时间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新消费企业成立时间的梯度看,主体企业成立于2011年-2015年,占比63%;2016年以后成立的新生企业占比28%。新消费类企业整体经历了一定的沉淀期,但成长速度较为迅猛,节奏也在持续加快中。新消费企业地域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占比第一,占据新消费创新策源地首位,份额几近40%;其次是上海和广东,分别站23%和14%,京沪粤合计达到了整体创业企业总部所在地分布的80%。此外,浙江、江苏、四川、湖北新消费创业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新生创业企业近年的重要总部布局地区,新消费产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态势。新消费企业规模分布(员工数)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规模看,新消费创业企业正在走向规模化运作。200人及以下的企业占比27%,201-1000人及以下企业占比39%。虽然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但由于线下场景化应用创新蓬勃发展,对人员的进一步需求也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布局。由此也彰显了新消费产业对于稳定和吸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消费企业2018年收入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企业2018年收入分布看,企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占比为62%,38%的企业收入在1亿元以下,其中又有5%的企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初创企业在起步期和成长期仍面临较大成长压力。新消费企业2018年利润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从企业2018年利润分布看,约半数企业利润在1000万元以下,其中又有24%的企业利润在500万以下;同时5000万-1亿元利润以上企业达到15%,亿元以上利润企业达到6%。企业的整体盈利性分布较为均衡。新消费产业细分赛道分析餐饮食品随着近几年资本市场对餐饮行业关注度不断提高,餐饮新消费逐渐成为行业的投资热点。以“海底捞”、“麻辣诱惑”、“云海肴”等为代表的正是餐饮的体验式新消费。80、90后等网生代消费者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对于餐饮的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吃、喝,更多的是注重一种宽泛社交性的体验需求,这是一种共鸣式的需求。当前市场对手机线上点餐、等位和支付等需求出现持续增长,同时对餐饮消费便利性、个性化和品牌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导致了餐厅在功能与服务线上化、用户消费体验持续提升以及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化等维度的竞争,这种趋势将促使国内餐饮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而无论刚需的消费升级还是社交性的体验,都依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团队创造,这些跨越式的迭代、创新的体验本质上还是这些组织团队的不断变革。1. 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58个获投项目共融资66亿人民币,餐饮连锁、食品电商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大额投资如“歌德盈香”和“易久批”集中在酒类电商,开在书房里的“和府捞面”、面向单身经济推出一人食的“佐大狮”均体现了餐饮嵌入场景的极致创新。新零售随着消费者购物体验需求的提升,传统零售方式的不足逐渐展现出来。新零售的模式则借助技术的革新对传统零售进行重构,实现了产业链的重组、消费场景的再造以及消费关系的重塑,从而推动了消费体验的升级。新零售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细分赛道一般包含:新电商、新实体店、无人零售、全渠道零售、新物流等。1.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63个获投项目共融资105亿人民币,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社区团购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大额投资如“苏宁小店”、“谊品生鲜”等集中在社区便利店和生鲜超市,“邻几便利店”、“呆萝卜”、“朴朴超市”等加速最后一公里社区生鲜布局,“松鼠拼拼”和“邻邻壹”则体现了社区团购运营模式的爆发。新品牌新品牌是一个比较新的定义,也指网红品牌,借助互联网快速火爆的品牌。成立时间是界定一个品牌新旧的标准,但是虽成立时间较久,却可以像创业企业一样探索新技术、新理念、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也被纳入新品牌的范围。从最开始人们所熟知的“三只松鼠”、“雕爷牛腩”、“西少爷”,到“幸福西饼”、“鲍师傅”、“乐纯”、“花点时间”。到2017年,新式茶饮行业融资创下了行业发展30多年来的历史记录,“喜茶”,“一点点”,“乐乐茶”,“奈雪の茶”,“鹿角巷”、“夲宫PavoMea”等网红品牌相继进入大众视野,后来又涌现了诸多新兴的新茶饮品牌。在生鲜新零售领域,“盒马鲜生”、“超级物种”也纷纷被打上了新品牌的标签。1.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58个获投项目共融资56亿人民币,时尚潮牌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新品牌领域较大投资项目如“MINISO名创优品”、“毒APP”等,以精致家居和球鞋交易为主。小米系“创米科技”和阿里系“优点科技”的智能家居、“Insta360”的智能全景相机、“优梵艺术”的设计感家居,均体现了新品牌在强化设计感、AI科技感,挖掘二手潮品价值方面的探索和追求。生活服务由于生活服务行业涉及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和日常消费息息相关。细分赛道一般包含:居家服务、维修服务、母婴服务、宠物服务、共享经济、O2O、社区服务、住宿、美业等。随着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和软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众多便捷的消费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潜力,本地生活服务的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生活服务市场的线上交易规模达到15620.7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56.3%。纵观2018年生活服务市场消费数据,消费结构多元化、用户体验数字化,是本生活服务市场用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90后、00后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从小生活在独立、优越和开放的家庭环境中,崇尚多元化消费方式,追求独立个性的消费;而购买力本身较强的70后和80后,则更愿意享受生活,追求多元化的乐趣。随着消费升级大潮和新零售的影响,预计未来三年本地生活行业还将继续稳定增长。生活服务市场进入新零售时代,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加速数字化、场景化模式,打造市场生态圈。1.投资分布生活服务领域2019年上半年70个获投项目共融资380亿人民币。总体分布看综合平台、房产、二手/租赁、同城货运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大额投资如“阿里本地生活服务”、“贝壳找房”等体现了生活平台及长租公寓领域的重资布局,“疯狂小狗”和“PETKIT小佩”代表宠物市场放量增长,“爱回收”代表二手电商的崛起,“货拉拉”体现同城货运发展。休闲娱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继续扩大,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连续第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已达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消费者通过娱乐消费丰富美好生活,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同比增长6.7%,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已成为居民各项支出中仅次于居住、食品烟酒、交通通信后的第四大支出。由90后和00后组成的新生代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休闲娱乐消费的主流群体,占比已超过 24.5 %,高于80、70后。年轻一代更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注重品质与个性,消费频率更高,付费意愿更强,更习惯于生活于虚拟世界之中。新消费人群崛起不断改变传统的文化娱乐消费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社交、情感、认知是休闲娱乐用户的主要消费动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极大满足,促使消费者更多关注精神方面的多元需求,消费者在义务、衣服等上面的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会不断缩小,以运动健身、定制旅游等为代表的精神需求将持续增加,且占比会有所提高。1. 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82个获投项目共融资104亿人民币,游戏、旅游、健身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大额投资如“闲徕互娱”、“KLOOK客路旅行”等,前者聚焦轻松休闲的棋牌游戏,后者主打旅行体验师引导下的小众精品出游。“超级猩猩”强调更人性化的自助健身仓,“奈尔宝Neobio”主攻亲子室内乐园、“Hi-Fun嗨翻”提供室内竞技场,均体现了都市快节奏下满足客户极致悦己体验的室内娱乐服务。交通出行交通出行产业链涉及汽车交易、汽车后市场、网约出行等领域,主要细分赛道有汽车金融、汽车智能硬件、共享交通平台、地图导航、汽车电商、汽车维修保养服务等。目前,互联网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服务、共享平台等汽车交通全产业链,并在近些年诞生诸如滴滴、瓜子二手车、蔚来汽车等独角兽企业。中国汽车交通出行产业处在多种因素叠加共振时期。庞大的汽车市场已由增量转化为存量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增速逐年放缓。年轻的新兴消费群体崛起,消费特点包括追求品质、经济能力有限、改变以往将私家车作为地位象征的传统观念、追求个性化的出行方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得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增长。移动互联网、新能源、自动驾驶等科技及产业化迅猛发展重构汽车交通出行生态的底层逻辑。1. 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85个获投项目共融资417亿人民币,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电商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新消费榜单调查问卷数据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大额投资如“车好多”、“蔚来汽车”等为汽车电商和新能源车的头部企业,“蘑菇智行”和“新石器”代表了智能车载系统和无人货运的新趋势。教育培训伴随国内人口结构性调整及人才国际化、高端化、多元化趋势,中国教育市场持续保持活跃态势,表现出较强的抗周期性。德勤《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市场预计可达到人民币3万亿元规模。教育需求坚挺,供给仍旧不足,人们对于更好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的孜孜追求仍在驱动教育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教育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人民币。从市场结构看,大学及在职人员的个人培训市场份额最大,K12+STEAM中小学教育市场次之,二者之和占据了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低龄教育包括民办幼儿园和早教,占据整体市场1/4。三者构成市场的主体板块,学前和K12仍处于快速增长中。线上教育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已接近整体市场的50%。其中K12、职业培训、语言学习是主要板块,未来K12和早教有望进一步增长,在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3亿人口的少儿教育市场仍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是个非常大的市场,围绕每年2000万大中专应届生、50万归国留学生的背景提升、就业实习、就业推荐、职业培训及升学考证的需求还会居高不下。第一批00后开始实习和就业,0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成长环境及教育资源多元化,会催生和改造一批更注重服务及体验的线上线下职前教育机构。1. 投资分布2019年上半年123个获投项目共融资133亿人民币,K12、儿童早教和素质教育是获投较多的领域。数据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2. 重点大额投资和新兴趋势案例 大额投资如“掌门一对一”,体现K12一对一模式继续保持较高热度。“美术宝”、“格燃教育”分别代表了艺术素质在线教育和公务员考试等职业在线教育的快速成长。新消费产业趋势展望“用户体验”为王人性化、便利化、精致化、定制化成为用户极致追求的目标,体验师、挑款师等类似“体验导师”的角色日益走向前台。场景!场景!场景!用户消费的不是产品,而是场景。没有场景,产品将无处安放。“抓住工作、生活中的场景”,才能满足物质和精神双重诉求。互联网反哺实体,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线上线下双向导流,线上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赋能线下服务实现“千人千面”,不断诞生大消费的新物种。好物不分新与旧低碳消费理念的普遍接受、优质物品的再利用价值、收藏性价值的挖掘,超高性价比,带动二手经济、租赁模式的爆发。深入的案例研究是本报告的一大特色。本次共收录了13个新消费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包括“良品铺子”、“幸福西饼”、“乐纯”、“Today便利店”、“每日优鲜”、“食享会”、“河狸家”、“58到家”、“咕咚”、“乐刻”、“乂学教育-松鼠AI”、“掌门教育”、“车主邦”。这些优秀企业与我们共同探讨和发现新机会与新趋势,通过本报告向全行业展现他们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在次感谢他们的深度参与与大力支持!
图片来源:太和文明论坛近年来,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我们的环境状况如何?生态文明建设到了什么阶段?如何向世界汲取有效的治理经验?9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上针对以上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温宗国向记者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达国家具备完整的环境法规、法律制度体系,制度操作性很强,处罚力度很大,这使得企业乃至社会都在遵守相关法律,企业不敢轻易去做违法的事情。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阶段NBD:现在,生态文明被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什么样的时期和阶段?温宗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在全社会加以推行,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近五年来,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现在,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高度——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做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部署。目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进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阶段。NBD:随着生态文明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几年取得了哪些成果?温宗国:从国际角度来看,从2013年到2016年,联合国相关组织都对中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做出了高度的肯定,认为我们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中国方案,也给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和探索。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已经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比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等,这些都得到了高度重视。需在制度改革与细化方面加强NBD:近几年环境工作得到了多方面改善,但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等问题仍然突出,总的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什么形势?温宗国:我们看到了非常明显的成绩,但是确实也存在挑战。我们要在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这一目标从原来21世纪中叶现在提前到2035年,提前了15年。但另一方面,这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是在加大的。从顶层设计角度讲,应当要注重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加剧与实现发展目标的匹配和协调。需要重视的是,臭氧、有机污染等新的污染问题开始出现。我们在对待这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能够抓住重点,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另外,我们需要在相关制度的改革与细化方面加强。我们在制度方面,做了很多的部署,也体现了很多成效,但需要进行及时调整。整体上看,当前的制度体系约束机制多、激励机制少;有些制度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大。NBD: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在前列,他们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温宗国: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国际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具体来看,大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由于掌握石油市场,石油和天然气相对清洁,对大气影响较小,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方面的改革非常成功,清洁能源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而煤炭等资源消费的比例下降,这是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经验。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具备完整的环境法规、法律制度体系,他们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完整,操作性强,处罚力度大,这使得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在遵守相关法律。企业不敢轻易去做违法的事情,因为处罚可能会使他们破产。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引导和科学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前瞻性,而不是说已经出现了问题,我们才来想办法去解决它。
近年来,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以党建为引领,紧扣“循环工业园、生态示范区”定位,紧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构建起以“电及电循环、酒及酒配套、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走进位于贵州和平经开区的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让酿酒事业更绿色,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大标语,耀眼夺目。在园区复糟酒厂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蒸汽升腾,酒香四溢。2013年10月,茅台集团出资5.5亿元,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播州区和平经济开发区打造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承担茅台酒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目标,建设以“酒、气、肥、饲料”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的茅台酒糟在这里被重新利用,酿造成高品质的复糟酒。剩下的酒糟经过厌氧发酵工艺,再提纯处理,制成高浓度生物天然气,制取的天然气又供给复糟酒蒸酒使用,剩下的沼渣、沼液加工成优质高效有机肥,用于保障茅台酒原料供应产地有机红粱的用肥需求。如此循环,真正实现了茅台酒糟“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酿酒产业链闭合循环。去年,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复糟酒、生物天然气、有机肥三大主体项目已投产,年产2万吨饲料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5万吨酱香基酒、1000万方天然气、12万吨有机肥,解决就业近1000人以上。(蒋洪飞)
央广网西宁12月8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日报记者宋明慧)青海省自2012年提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战略部署以来,全省上下大力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构建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及企业、园区、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循环型经济体系,为“一优两高”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筑基工程。几年来,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锂电、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铝深加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全力推进特色农牧业、生态畜牧业、有机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畜产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2年的35.1%提高至2017年的54.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2年的72.4%提高至2017年的86%。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初步建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全部应用功能开发。自2012年以来,青海省已累计争取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资金近3亿元,安排实施了58个节能、节水、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污染防治项目。争取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央补助资金6.5亿元,用于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省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继续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经过努力,金属镁一体化、新增百万吨氯化钾、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枸杞精深加工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进展顺利。与此同时,青海省还突破了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镁锂比卤水提锂、高性能镁合金、储能电池研发、特色生物资源有效成分提取等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及基地建设。截至2017年底,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等,组建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9.15%提高至2017年的17.43%,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月4日上午,代县长范耀江实地调研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企业运转、存在问题等情况,就下一步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环保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同与会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副县长李丰功陪同。 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形成煤化工、炭材料、硅材料、智能食品成套装备、新型建材等5个产业集群,通过多年发展,集聚区由最初的全省集聚区排名第156位晋升至目前第16位,现有平煤在襄企业7家,民营企业30家,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74亿元,税收5.21亿元。 范耀江指出,项目建设是推动襄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要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尽快完成规划修编工作,明确时间节点,制定详细方案,理清存在问题,为集聚区有效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对近两年来园区的重点产业项目进行梳理汇总,围绕产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提升制定“提质增效”三年工作方案,把村庄搬迁、电力设施、管网、消防等问题一并纳入,明确项目、指标、措施,突出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全力以赴确保重点项目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集聚区的职能定位,制定园区考核评价方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为集聚区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范耀江强调,任何行业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不断进步,产业集聚区工作人员要合理调配、明晰分工,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以党建为引领,在项目上下功夫,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工作经验,做有金融思维、经营思维的“明白人”,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字数:7867字阅读时间:13分钟今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隆重举行。百度APP、新浪财经、网易财经、凤凰网财经、搜狐财经、WIND、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次达数百万。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联袂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致辞,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围绕“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主题,多位领袖经济学家朱光耀、蔡昉、曹远征、王一鸣、李稻葵发表精彩演讲。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致辞。刘伟校长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本期论坛的各位嘉宾、老师、同学和媒体界的朋友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刘伟校长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常设性、高端学术知名品牌活动的平台,依托学科优势、聚焦中国宏观经济重大前沿问题,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启民的作用,形成了包括季度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产品的矩阵。自2006年创立以来,在国内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学术影响。本期年度论坛聚焦“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内外复杂因素叠加背景下中国重塑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面临某些西方国家的战略性、全方位的阻碍甚至是打压,增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从内部来看,我国GDP总量、人均GDP在去年都迈上了新台阶,但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不高等问题。因此,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不仅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中长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选择。首先,国内循环是根基,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其次,提升产业链的核心是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另外一方面是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此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互为推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双循环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基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最后,刘伟校长对本次年度论坛表达了期待与祝愿:期待各位嘉宾贡献宝贵智慧,把本次论坛开成一次本年度中国宏观经济的听证会、分析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把脉,为中国未来经济走势辨明方向,共同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当前经济复苏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下一步的趋势;其次,研判2021年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可能的风险和挑战;最后,确定超常规政策退出的时点和方式,研究战略转换的路径和风险。2020年的中国经济呈现出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的特征。在疫情冲击下,2、3月份我国采取了大面积的封锁、防疫政策,导致了整体经济的全面下滑。4月份武汉重新开城,我国疫情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并且在5月份“两会”期间推出了一揽子规模化刺激政策。这一系列政策也推动二季度中国经济开始逆势上扬,三季度持续恢复。从不同行业角度来看,我国第二产业恢复良好,制造业和建筑业一马当先;同时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反转现象好于常态路径。然而第三产业整体及批发、零售、交通、住宿、餐饮、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依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还没有重返常态化的路径。基于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成功抵御疫情冲击并呈现十大亮点。第一,实际GDP增速实现V型反转,经济景气度显著回升。对比世界三季度-9.8%的增长速度,我国单季度经济名义增速达到5.54%,这也保证了我国经济整体收入状况由负转正,并同时带来预期的变化。第二,工业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恢复,生产者经营预期持续改善。第三,高技术产业韧性十足,增加值和投资双双逆势增长。第四,外贸外资超预期增长,累计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在今年8-10月,我国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外资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第五,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内需增长动力逐渐增强。第六,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实现增长。今年前10个月新增就业超过1千万,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的就业目标。第七,随着经济复苏,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明显改善,下半年基本正常化。第八,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不同于以往情况,今年前10个月的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下滑,反而出现了逆势上扬的态势。第九,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下温和调整。第十,很多高频数据较为靓丽,预示复苏态势在持续加速。这一点在我国出口数据上体现尤为明显,随着各国经济恢复脚步加快,我国的集装箱指数、运价指数等都出现大幅上扬。在这些亮眼的经济表现的背后有着我国应对疫情、引导经济恢复的逻辑:第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疫情管控方案+适度刺激的经济纾困方案,是2020年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困局的关键。第二,以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为行政性全域复工复产的前提,以行政性全域复工复产为经济快速重启奠定基础,以“六保”为核心的一揽子规模化刺激方案为国民经济循环快速复苏提供核心动力。第三,中国疫情与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使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保证了中国外需不仅没有随着世界贸易的崩溃而崩溃,反而逆势出现超预期反弹,为中国内循环的重启和经济整体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第四,中国新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疫情期间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转型提供了技术和产业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除了看到这些突出成就之外,也要认识到我国宏观经济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1、经济复苏动力在边际上有弱化趋势,影响明年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2、我国经济产业复苏距离正常化增长轨道仍有距离。在疫情视角下,GDP取得0.7%的增长是非常理想的结果。但是如果将这一数据放在常态视角下,则会成为非常萧条的状态,对公众的心态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随着复苏到达一定程度,会出现边际递减的情况,这也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瓶颈。3、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工业增速已经见顶。我国的基础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另外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资金积压问题也推动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4、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与增加值增速缺口持续扩大,增长动力越来越依赖于内需恢复。5、 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和其他费用增长的依赖度过高。虽然房地产市场反弹明显,但是面临着“房住不炒”战略的约束;而占据着投资市场30%份额的制造业板块依然没有完全转正。6、在出口总体恢复增长中,不同部门的出口表现、承受压力呈现较大分化。抗疫物资、宅经济相关产品增长迅速,然而仍存在很多产品存在出口负增长。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变化,这样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7、债务高企和金融问题滞后显现导致金融风险上扬,刀口平衡更加棘手。我国整体杠杆率从去年53%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85.8%,高债务叠加高利率的组合可能会带来风险突破。8、各类物价指数持续回落,面临通缩紧缩风险,“债务-通缩”压力正在形成。9、 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并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10、财政政策的效率面临系列挑战。这一系列挑战既包括执行进度的问题,又包括直达资金效率的问题。此外我们用老基金的办法来执行新基建,从而导致很多新基建的布局出现了一系列乱象的问题。最后我国的一些新战略在产业政策上的布局与以往的思路有重大的调整,因此也面临着一系列转换的问题。11、 虽然就业压力总体减轻,但就业敏感群体受冲击依然较大。12、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在2-4季度呈现加速反弹,第4季度GDP实际增速达到5.9%,全年实际增速达到2.3%,比世界经济增速高6.7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报告第二部分,刘元春教授讲解了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风险点。在基本逻辑方面,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以下五大基本逻辑:第一,基数效应带来明年的高同比增速和“前高后低”的基本走势。第二,国民经济循环逐步畅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绩效的改善,已经形成“蓄势待发”之势,2021年将是信心恢复和预期引导的关键年。第三,政策效果的显化和超常规政策的逐步退出造成明年年中政策性力量的转换。一方面,目前已经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实施效果较好,并还在持续开展的进程之中,政策效果的持续显化将保证未来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呈现加速态势;另一方面,规模性政策效果还有释放空间,但经济反弹的政策支撑力将逐步减少。第四,全球疫情形势扭转和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疫苗研制的成功及其广泛运用将在大概率上决定2021年全球疫情将得到逐步控制,从而保证全球经济将得到稳步复苏,但这也将使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复杂化。第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战略转换效应。战略转换带来的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布局、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与短板的补足、扩大内需战略层面的启动等举措不仅将引发2021年经济主体预期的改变,同时也将替代非常规刺激政策成为需求扩张的基础力量。基于以上逻辑,报告预测2021年GDP增速将达到8.1%。但是明年经济增速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四季度的增长态势预计将下滑到5.4%左右。并且四季度是明年经济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四季度经济的常态化是我国明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观察经济数据背后的逻辑,也会发现2021年宏观经济将面临七大方面的风险挑战:1、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可能冲击国际国内双循环。除了当前全球和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处于高位,近期疫情的恶化也推迟了世界经济复苏节奏。并且2021年是否会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引起市场风险利率的突然上升或者政策退出过程中政策利率的回升,而触发债务风险,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2、总需求持续疲软、实际利率上扬,“债务-通缩”风险可能显化。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基础不稳固、出口中期承压等因素都会使得我国明年“债务-通缩”压力很可能全面显化。3、结构分化较为严重,不同层面的短板效应可能显化。中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稳定、不均衡是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随着2021年各类超常规的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的陆续退出,风险可能水落石出。4、失业率上扬风险依然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所受冲击可能滞后显现。5、 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6、 债务高企、利率回升、通胀下行,金融风险问题可能全面显现。7、战略转换、政策退出带来的系列摩擦和新风险。其中,需要我们具体考虑内循环布局是否顺畅;也需要关注外需与内需转换的成本和可能的转换期问题;最后在政策退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诸多的风险和挑战。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刘元春教授认为,中国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启动创造了最佳的战略时机和宏观基础。除此之外,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之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一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更是中国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转换的第一年。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也正是基于以上结论,报告给出以下十大政策建议:1、必须理性、科学认识清楚2020-2021年份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独特性,全面认识到疫情冲击、疫情防控、经济纾困、疫情消退、超常规政策退出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带来的新规律和新现象。2、 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疫情阻击战、中国经济保卫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步性给予了中国十四五规划战略转型的契机,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新任务具有强烈的挑战性。3、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4、科学认识明年各类宏观参数同比增速过高带来的经济景气假象,多角度多层次对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科学研判。5、明年的宏观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6、 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率快速的上升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超常规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二季度开启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的转变。7、货币政策在2020年3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贷款规模、全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参数的增长速度依然大幅度高于名义GDP的增速(5.5%),这些货币政策参数在2021年要进行进一步的适度调整。8、高度重视中国当前“高债务率”与“高实际利率”的组合带来的多难问题。9、 高度重视经济复苏时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问题。10、 应对未来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抢抓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窗口期,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论坛第三单元,与会嘉宾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的最严重的深度衰退,全球经济同比下滑4.4%基本成为定局。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衰退4.3%、欧元区经济衰退8.2%,而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贸易量方面,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测是全球贸易量同比下滑9.2%,好于今年中期预测;在全球直接投资方面,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为下降30%-40%,这些数据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本次衰退预计将造成总计18万亿美元的损失,其中12万亿美元是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财政刺激措施所付出的成本。具体包括疫情应对、稳定就业、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等直接支出,其中也包括减税支出。另外一部分则是用于支持流动性,特别是用担保的形式。可以看到,我国为了实现“六保”、“六稳”的任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但这也使得我们付出了财政赤字率提高的代价,所以我国明年的财政空间要综合、平衡地考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强调把创新放在总体工作的首位。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2020年抗疫、纾困、经济复苏以及2021年疫情得到控制,经济政策退出,都关系到我国的双循环问题。然而双循环必须有趋势性改变,也必须有新的轨道。所以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中国疫情防控和世界疫情防控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疫情取得控制而世界疫情未能取得控制的情况下,我国会在货币政策上面临极大的困难。所以中国宏观经济想要恢复常规路径,可能还要考虑世界疫情及经济发展态势,所以当前这种状态可能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其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问题的模糊化也引起更大的讨论。增发货币支持国债、支持赤字融资在西方变成了常态化安排,这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然而这一系列影响都是由疫情派生的,所以尽快控制疫情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这一问题。最后,我国的消费恢复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尽管消费三季度由负转正,但是还没有达到期望状态。如果消费不能恢复,内需扩张就有困难。根据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只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才能持续扩大市场、支持内循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风险。首先就是美国大选对于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影响。拜登的当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们仍要警惕拜登政府在磨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若干行业对中国制定非常精准的限制性政策。其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表现”可能会非常亮眼,这种情况下,我国“十四五”规划布置的一些新发展理念能不能够顺利地贯彻下去可能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宏观形势很好,工作重点可能会转向一些短期经济问题上来,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经济方针的贯彻。具体而言,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杠杆率问题以及房地产调控措施的精确性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演讲围绕“新发展格局引领疫后经济复苏”展开。蔡昉认为,过去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低人口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以及低经济增长率。长期来看,明年世界经济即使开始复苏也不会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叠加逆全球化的趋势,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不佳。要有意识地去构建双循环格局,抓住主要矛盾并补齐短板。此外要注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在未来我国经济复苏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关键任务:一方面是解决周期性任务,做好必要的相关性政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避免大水漫灌,政策可以有所收缩。特别是对企业的政策可以收缩一些,制定更多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做好培训、职介。多重政策下,我国的收入和消费也将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做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演讲。他认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加剧,沿海地区外贸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二是外需和内需市场相对关系的变化会使得内陆地区的位势有所上升,外需总体扩张速度在放慢,内需的相对份额在提高;三是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国内大循环的位势不断上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同城化的态势也在推进;四是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活动加快数字化的转型,重塑了区域之间的格局;五是我国地区间差距可能会呈现继续扩大态势,之前的东中西差异和变化似乎正在被南北的分化和南升北降所替代。针对这些变化,我国需要采取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增强沿海地区外引内联的纽带、枢纽功能;第二,应加快中西部地区布局和培育更多战略性的增长极;第三,要继续发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双循环中的枢纽和战略支点功能;第四,要加快连接国内外市场立体交通大通道建设;第五,将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作为重要的着力点;第六,是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要素的流动更多地向高回报地区、高效率地区集聚;第七,强化区域政策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要求的内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