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在研究这一概念。有近200个定义时机

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在研究这一概念。有近200个定义

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一直是学术界争议最大、界定难度最大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对文化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但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和智者见智,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据不完全统计,学者们已经定义了数百种文化。学者美国克罗伯(A)。L。Kroeber)和Clark洪(ClydeKluckhohn)在他们的书《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做了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学术界共有164种文化定义。作为20世纪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Williams)曾经无奈地说,文化就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语之一”[1]。因此,关于文化概念的争论成为当前学术界关于文化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论古代文化观念的起源中国和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被称为四个文明古国,但中国也是大国唯一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文明。通过查阅相关古籍,不难发现“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由于汉语具有鲜明的表意特征,我们可以从“文”和“化”的本义来分析文化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化,教行也。”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文”的原意是指各种颜色的交错纹理,具有文章的含义;“化”的原意是变化、生成、创造,延伸到教育、培养,等等,一起使用“文”“化”这个词。见《易·贲》。书上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和“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初步论证了文明和文教文化的含义,即用文化的规律教育人,培养受教育的人。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概念的最早解释。经过漫长的历史,现有的研究发现,最早使用“文化”作为一个词开始于西汉时期。在西汉历史学家刘写给《说苑·指武》之后,“文化”一词逐渐被接受,并在中国古代广泛使用。西晋学者和文学家在其《补亡诗·由仪》中指出:“文化内缉,武功外诛。”唐代卢照邻诗人的诗中也有“武化偃兮文化昌”句。古代的文化概念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常与“武功”“武治”“野蛮”等词结合使用,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这是一种统治社会的主张和方法。现代文化观念的起源现代所谓的文化显然不同于古代文化。据说19世纪末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这是一个新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们对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文化概念的定义。例如,胡适思想:“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2]梁漱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要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中说张殿年思想,“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热”在中国兴起。一批中国学者对文化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基本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文化概念进行了不同意义的界定和使用,没有给出下一个文化被广泛认可的准定义。西方文化观念的内涵从词源上看,“现代文化”一词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在西方文化中,现代英语通常被翻译为culture,它起源于拉丁语中cultura和colere。它最初有许多含义,如农业、生活、实践、敬神等。。法语中还扩展了气质陶冶和道德来培养之意。早在16世纪初,文化的含义就扩展到了人类发展的领域,不仅限于畜牧业领域,还扩展到了人类心灵的培养之意。从18世纪到19世纪,文化的含义扩展到指人类精神或智力发展的过程。到19世纪中叶,文化开始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出现在学者的作品中。这一时期的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反映,是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统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逐渐兴起,文化的概念也被学者们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读。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整体的学者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71年和《原始文化》中,他定义文化如下:“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5]这一论述被认为是文化的第一个经典定义,对后世学者对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至今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其基本含义也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已经从一个区域时代转变为一个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速了文化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因此,学者们一直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文明更替与文化发展进行探讨和反思。例如,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因Bi(A)。J。Toynbee)提出了文明形态学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主要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种形式构成。其中,文化是文明形式中最稳定、最常发挥作用的精神因素,是文明的核心。据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教授说。美国哈佛大学的Huntington,“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6]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十分重视文化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的概念。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从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来的《人类学笔记》,“文化”一词出现了很多次。当然,他们并没有给出自己对文化的定义,而是在多个意义上使用了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更广泛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精神生产、意识形态、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等概念阐释了自己的基本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行为,成果和人的实践生活是本质,文化的意义和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他在著名文章《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理论,阐释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的理解:“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对政治和经济具有负面影响。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起源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的探究,不难看出文化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解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文化的概念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交流和交流不断向全球化、世界性的文化转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拓展。[1] [英文]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第五版)[M]常江,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 作品选集[M]。北京:中国文化历史出版社,2013:173[3] 文化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4] 张大年。张岱年的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36[5] [英语]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trans。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6]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的进步[M]。程克雄,事务处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以上参考《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人民出版社,感兴趣的网友自行阅读。你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留个口信讨论吧!

冰之下

这个概念全世界的学者都在研究,近200种定义,却谁也说不清楚!

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成为学术界最具争议、最难以被界定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中外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文化的概念作出界定和阐释,但迄今为止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能形成统一一致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多达数百种。美国学者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他们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曾做过统计,仅从1871年至1951年这80年间,学术界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就达到164种之多。被誉为20世纪文化研究重要奠基人之一的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对此曾颇有些无奈地说:文化乃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语之一”[1]因此,文化概念之争也成为当前学术界对于文化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溯源中国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而从未间断的文化大国。查阅古代相关典籍,不难发现,文化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由于汉语具有鲜明的表意特征,故而关于文化的本义,我们可以从“文”和“化”二字本义上来作出分析。据《说文解字》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化,教行也。”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化”的本义则为变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化、培育等。将“文”“化”二字连用,始见于《易·贲》。该书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已初步彰显了文化的文明教化、以文教化之义,意指对人施以文治教化,培养有教养的人。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考证的中国古代关于文化概念的最早阐释。穷源溯流,现有研究发现,最早将“文化”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始于西汉时期。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其著述《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后,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西晋学者、文学家束皙在其《补亡诗·由仪》中指出:“文化内缉,武功外诛。”唐代诗人卢照邻诗中也有“武化偃兮文化昌”的诗句。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在很大程度是作为一个动词使用,往往与“武功”“武治”“野蛮”等词对举并用,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一种治理社会的主张和方法。现代文化概念出处现代所谓的文化,显然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有所区别。据载是19世纪末从日文转译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文化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如胡适认为:“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2]梁漱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张岱年则认为,“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4]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兴起了“文化研究热”,一批中国学者纷纷提出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意义上界定和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的,并未能给文化下一个广受认可的准确定义。西方文化概念内涵从词源上看,现代文化一词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西方的文化,现代英语一般译为culture,源于拉丁语中cultura和colere,原本有耕种、居住、练习、敬神等诸多含义,法语中还引申有性情陶冶和道德培养之意。早在16世纪之初,文化的含义就已拓展到人类发展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畜牧领域,引申出对人的心灵培育之意。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文化的含义扩展到用来指人的精神或智力发展的过程。到了19世纪中叶,文化开始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广泛出现在学者的著述中。这一时期的文化往往被视为人类智慧的反映,是为满足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统一体。19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逐步兴起,文化概念也被学者们从多学科角度作出阐释。第一次从整体上界定文化概念的学者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给出这样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5]这一阐述被认为是最早对文化进行界定的经典定义,对后世的学者们研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普遍肯定,其基本要义被沿用至今。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呈现出由地域时代向全球化时代转化的时代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等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速了文化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引发学者们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文明更替和文化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如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A.J.Toynbee)提出文明形态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文明形态,其中文化是文明形态中最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精神因素,是文明的核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6]如何理解文化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样对文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文化概念作出阐释。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文化一词多次出现。当然,他们并未对文化给出自己的概念界定,而是在多重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的,其内涵比较宽泛,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产、意识形态、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等概念来阐释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性行为及成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的实质、意义和终极目的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其名篇《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关系的原理,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并列的社会结构理论,阐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还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综上所述,通过探寻文化概念的产生源头及其嬗变的历史过程,不难看出,文化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学术界至今对于文化概念的诠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文化的概念仍然是一个一直在路上、极为开放的概念。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正在向全球化、世界性的文化转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1]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 胡适.胡适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73.[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4] 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36.[5] [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6]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以上参考《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人民出版社,感兴趣的网友自行阅读。你对文化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快来留言讨论吧!

银吉

中国学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取得重要进展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与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技术,近期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了基础。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新华社)

猫街

2019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大爆发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18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生命科学领域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105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材料学领域-中国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30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通过自然指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力量的变化。自然指数是指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提供机构和国家所发表论文的绝对计数和份额,由此可显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的情况。在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科研期刊中,2015到2018年材料科学论文产出增幅最快的50家机构有43家来自中国,并且前10位均为中国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论文的贡献不足美国的二分之一,但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美国。2018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的贡献年增幅为15.8%,而美国则下降了10.3%。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贡献最多的100家科研机构中,有35家为美国科研机构,中国居第二位,有34家机构上榜。位居这100家科研机构前十的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2019年中国科学界里程碑201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昺作为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类称为塑料晶体的无序固体中的巨大热量效应(CBCE)(热量效应是压力诱导的相变的冷却效应)。所获得的代表性塑料晶体新戊二醇的熵变化在室温附近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热量效应是几焦耳/千克/开尔文熵变化的特征)。压力相关的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塑料晶体中的CBCE可归因于这些材料的广泛分子取向紊乱,巨大可压缩性和高度非谐振晶格动力学的组合。该研究确立了CBCE在塑料晶体中的微观机制,为下一代固态制冷技术铺平了道路。“超越CRISPR”:刘如谦开发新型编辑器2019年10月21日,单碱基编辑技术开创者,Broad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or),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最多插入44个碱基,或删除80个碱基)。Nature 杂志评论这一技术是“超精确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Science 杂志评论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学教授,CRISPR先驱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赞这一成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信息来源:Nature

解脱

《红楼梦》的研究学者众多,他们研究的意义何在?

《红楼梦》的研究学者众多, 他们研究的意义何在?《红楼梦》的研究学者们之所以痴迷于红学的研究,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也肯定有他们的收获。我不是红学研究者,我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来谈一谈红楼梦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收获。《红楼梦》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课外文学书,我的文学之路就是从看《红楼梦》开始的。1981年我17岁那年考到城里读书之后,我的一位同桌是河南洛阳城里的,他建议我有空看一点文学书籍。这位同学是红学爱好者,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于是为了便于学习请教,我看的第一部文学书就选择了《红楼梦》,里面的所有诗词,谚语警句成语,不认识的字,我做了一大本笔记,很多妙句至今还能信口道来。《红楼梦》里的遣词造句之精美让我第一佩服;第二是那里面朗朗上口有深刻人文警世味道的诗词歌赋也让我情有独钟;还有里面的人物描写,其言语生动、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成了其中一员。《红楼梦》的写作场景,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空间上来看,可以用宏大和深远两个词来形容。可以说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和队获,都能从中找到一些与自己现实生活相通的东西。另外,对于红学研究者来说,还可以从《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研究曹雪芹的人生轨迹与家庭生活背景;还可以通过《红楼梦》对贾府兴衰变化描写,窥探清朝社会的一些真实史料。普通读者可以通过《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安排,细研也能明得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对我都能有如此大的意义,对于那些研究者们就更不用说了。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表演课

中国学者研究成果遭国外专家剽窃。网友:处理结果超出预期!

九命君/文在今年2月,以克里斯托夫·泽恩为代表的海德堡大学团队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用于乳腺癌早期检测的血液检测技术,随后被称为是“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但之后又被发现,这一成果破绽百出,并且极有可能是剽窃了中国学者杨蓉西的科研成果,在随后开展的调查中证实了这一猜想。克里斯托夫·泽恩因“学术不端”被禁止在未来3个月从事研究和教学相关工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院长、首席执行官、商业总监等多名高层人员也因这一丑闻辞职。杨蓉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方面的处理结果令她非常满意。她说自己一开始并未想到这次调查会动真格。一般情况下,大学发生类似的“学术不端”的丑闻后,碍于德国联邦公务员法,最终处理结果往往是赔礼道歉等较轻的处罚。她表示,目前的处理结果有些超出她的预期。“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这一行为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7种: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其实,我们知道“学术不端”的现象中国也是屡禁不止,前一段时间被推到风口上的翟天临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可是我们的处罚却没有德国的重。北京大学承认在学术把关不严、实质性审核不足的问题,同时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其作出退站处理。最后,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加强整改,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而德国媒体对于克里斯托夫·泽恩事件的报道却丝毫没有手下留情。媒体称,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医学院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形象灾难。处理结果更是令人膛目结舌,海德堡大学医学院3/4的董事会成员因该丑闻辞职。

不然

研究访谈18位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优秀科研学者共性特质如下

本文来源:质化研究整理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节选) 作者:娄枝 乔刚 蓝文婷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实践是否具备某种共同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能否为我国一流博士生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作者基于对博士生的访学体验分析,试图揭开问题的答案。本文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 同时也是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顶尖大学在读博士生国外访学体验, 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旨在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推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 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应用扎根理论, 利用NVivo12. 0软件进行资料编码,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01、研究问题“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 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体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cation Research) 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协会 (Graate Career Association) 于1999年发起, 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4]此后, 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在英国得以兴盛。2007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cation Academy)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发起了一项系统性调查, 迄今已开展了七次。问卷涉及导师指导、研究技能、设施与资源、学术氛围等核心问题, 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5]此外, 美国各院校开展了有关博士生科研体验方面的调查, 例如MIT的博士生离校调查主要包括博士毕业生在MIT的就读体验、经济支持与负担、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参与以及毕业后计划和求职经历等。[6]同时, 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对博士生科研体验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每年开展对全国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读研究生的大范围问卷调查, 研究在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7], 但该调查群体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2014年, 罗英姿等开展博士生对教育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结合博士生对环境质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 得出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因子有:学术氛围、物质环境、导师科研能力等[8], 学术氛围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涛、李莞荷针对博士生群体, 调查了在读博士生所感知的学习环境、切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具体包括导师指导、资源平台、质量文化、博士生能力发展等维度。[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了解博士生就读期间的科研体验,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内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体验为切入点, 运用访谈法以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从博士生主体视角着重分析当前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特征, 以期为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 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02、研究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首先, 确立访谈思路与提纲。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CNKI) 等数字资源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博士生科研特征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博士生科研特征所涉及的问题, 据此设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的科研态度评价。二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科研行为特征评价。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 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访学等细节进行回忆和描述, 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或引导。[10]访谈结束后, 在第一时间内整理访谈文件。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博士生的深入访谈, 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 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图1 扎根理论流程 资料来源:黄辉华, 余昌胤, 张年, 魏来, 冯毅.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管理者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 (1) :91-96.(三) 研究对象与样本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6日, 作者根据专业筛选, 陆续联系并最终访谈了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 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所有录音时长501分钟42秒, 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约28分钟, 访谈记录文本共计55 101字。 18位访学归来的博士生访学时间跨度从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 访问大学包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见表1) 。被访谈对象访学科研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不等, 对于访学所在课题组 (或团队) 博士生科研特征具有直观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 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 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表1 访谈样本信息汇总03、研究过程(一) 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通过分析原始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概念化, 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集聚到相应范畴中的一个过程。[12]为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 由2位研究人员同时逐一对访谈原始记录文本进行了至少2次编码活动。依照此方法, 最终确定参考点267条。 表2 开放式编码举例(二) 主轴编码在NVivo12.0中, 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将自由节点归类成树状节点。[13]本文将267条自由节点 (参考点) 进一步提炼和归类为树状节点。例如, 2位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设计和被访谈者的主要思想, 将A1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等。经编码, 最后总结归纳出4个树节点, 分别是A1持续的科研热情、A2高水平的学术专注、A3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A4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方面。 (三) 核心编码核心编码 (或选择编码) 指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关系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并通过这个“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 使所得到的资料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的过程。[14]通过分析, 最终将4个树节点提炼成1个核心节点———博士生科研特征 (见表3) 。其中, 广泛的学术交流参考点数最多, 共有97个参考点, 其次是高水平的学术专注 (84) , 持续的科研热情 (51) 和高效的科研产出 (35) 。从参考点数来看, 访学博士生更多关注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过程、科研氛围, 以及博士生个体的科研投入, 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过程模式”给访学博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 表3 三级编码表(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参照吉尔·J.费兰西斯 (Jill J.Francis) 等的研究, 采用理论饱和度指标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15]研究人员继续访谈3名博士生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 编码结果表明, 未出现新的范畴, 因此, 访谈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04、研究结论与分析(一)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通过对访学博士生的科研体验,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大特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心理学家指出,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 其中, 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 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 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 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 科研水平不高。因此, 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 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根据参考点数分析, 在持续科研热情这一树状节点下, 参考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 (23) ;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14) ;再次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 (9) ;最后是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 (5) 。其中,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是“持续的科研热情”子节点中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 其节点参考数占到45%,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态度特征。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其节点参考点数占27%,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纵深研究对维持博士生科研热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见表4) 。 表4 持续的科研热情中子节点的材料信息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 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 同时, 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 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 反之, 则科研产出低下。访谈中发现, 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 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 (44) 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40) , 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见表5)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 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 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 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 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子节点的材料信息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16]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 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 从而扩大学术影响, 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 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 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 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 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 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 交流科研进展, 交换科研想法, 探讨科研问题, 交流群体来源多样, 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 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 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 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 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例如, 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 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 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 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同时, “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 “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 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此外, 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 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 围绕课题热烈讨论”(14)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 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 等。最后,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7)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5)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见表6) 。 表6 广泛的学术交流子节点的材料信息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 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 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 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17]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8) , 科研成果丰硕 (7) (见表7)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 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 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 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 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 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 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 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 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 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 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深知唯有不断努力, 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 时不我待。”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 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 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四是注重深度研究, 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 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 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产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二)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基本可以使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阐释 (见图2) 。博士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科研动力的最直接、最稳定来源。在博士生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的情况下, 博士生能具备持续的科研热情, 而正是因为有了科研热情, 才能确保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专注, 并且活跃于各类相关学术活动之中。饱满、充实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推动博士生更加努力并维持持续的科研热情和投入的催化剂和助动器。不仅如此, 除了博士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以外, 博士生所处的环境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影响显著。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 大学内部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关系等是确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 友好型环境也促使博士生与导师与同学等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他们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水平的进步。图2 基于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征模型05、启示与建议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 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 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 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 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 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 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 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红飘带

经专家、学者研究,总结出真正“魔鬼身材”的标准,你符合吗?

男人对女人匆匆一瞥时,瞬间最打动他的是什么?不是皮肤是否洁白细腻,不是头发是否乌黑、富有光泽,也不是眼睛是否大、鼻梁是否高,而是形体是否匀称,是否有美感。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女孩都想拥有一副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魔鬼身材,你是否也是如此?生活中,许多女性纷纷去健身、节食甚至整容动刀子,为的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玲珑有致的魔鬼身材。可是,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魔鬼身材呢?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较适合女子的标准。完美的手臂曲线=(身高×0.16)cm坚挺的上围曲线=(身高×0.53)cm圆润的下围曲线=(身高×0.45)cm玲珑的腰部曲线=(身高×0.37)cm圆滑的臀部曲线=(身高×0.55)cm匀称的大腿曲线=(身高×0.32)cm修长的小腿曲线=标准曲线为28~34cm纤细的足踝关节=标准曲线为18~22cm一般说来,女性的身材很难达到魔鬼的境界,那么一般的女孩只要向“完美”看齐就可以。只要具备以下特征,皆应视为符合健美身材的标准:体重适中;骨骼发育正常,关节不显粗大凸出;有肌肉,且分布合理,线条流畅、不显粗壮,皮肤富有弹性,皮脂含量在10%~24%范围内;双肩对称、圆润,上身略呈倒三角形,腹部扁平,腰紧、圆、实;臀圆上翘;胸廓饱满,乳房丰满而不下垂,正视、侧视女性特征明显等。女性形体美的锻炼是和女性形体结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因此,形体美锻炼的重点部位和方法都有别于健身锻炼。对女性而言,影响形体的重要部位是胸、臀部、腿部和皮肤色泽。曾经因胸部尺寸小而自卑的小S,没想到现在竟然能拍内衣广告。小S的胸部虽然小但坚挺,这是她最满意的地方。对于胸部如何坚挺,小S的秘诀就是在洗澡时按摩胸部,由下到上拍打,左右各50次。或者做“徐老师胸部紧实操”: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平举至胸前并拢,手心朝上,然后弯曲前臂,做出用双手遮住脸部的样子;保持握拳上举的姿势,再用力做双臂打开、并拢的动作;放下双手,恢复原来的姿势。重复做20次。日常应多进行俯卧撑、引体向上及各种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等。同时坚持早晚进行深呼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让胸廓得到充分发育。此外,常做扩胸运动也是一大妙招。修长的美腿能够为女性优美的形体增添光彩。从骨架的比例上看,上体长度应短于下肢,才能显得平衡、协调。即使是矮小的女性,只要上体略短于下肢,也能给人以匀称之感。腿部的肌肉群较多,功能也较多,所以腿部显得灵活、有力。但腿部尤其是大腿又是比较容易贮存脂肪的部位,因此对腿部的锻炼以跳跃和拉伸练习为主。著名影星拥有黄金比例的美腿,站起来线条笔直而有弹性。这大概得益于她的大量运动。陈明真经常倒踩自行车,这样可达到提臀美腿的效果。若让腿部毛孔更细小,陈明真的做法是用高质量的精油长期涂抹,离子细小的精油一经吸收,腿部皮肤看起来自然就细腻如脂。当然,塑造完美形体还是应以健康为前提,注意营养的搭配和均衡。只有健康的女性才能充分地展现活力之美。任何破坏身体平衡的减肥法比如吃药、灌肠、强迫呕吐等都是二十几岁的女性应该坚决摒弃的。女人应当珍爱自己的身体,合理控制饮食,均衡营养,坚持锻炼,增强自制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美丽形体离你并不遥远!每天分享不同的情感故事,你想看的都在这里、喜欢的别忘了点下关注哦......

世硕

宋朝书籍国外学者争相研究!英国学者: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宋朝书籍国外学者争相研究!英国学者: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无意间发现一本中华文明的瑰宝《梦溪笔谈》,为宋朝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所著,文中记载的是各个学科的重要发现及发明,包括中医、天文、地理、军事、生物都有所研究,且不仅仅于此,是大宋年间记录的最完整、最完善同时流传最久远的古代百科全书。而且由于该书籍没有多少政治因素,由此就算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字狱时代,这本书依旧源远流长至今,而且不需要付出血泪。本文的标题看起来多少有些标题党,其实标题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这本宋朝的书籍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供外国学者对中国科学历史进行研究。而英国学者则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评: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如果不是标题不够长,还可以加上后世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收藏等也是可以让这本书和标题有足够的牌面的。我国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为毕昇,这位发明者虽然被列为中国著名的发明家,但这是在他死后才被列上去的。毕昇的身份只是一个平民,一个印书匠,而且他发明的活字印刷哪怕是这么好用这么方便,到他死前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正史史书上也没有对毕昇有一星半点的记载。在当时唯一记载了毕昇的功绩的书籍就是《梦溪笔谈》。如果不是有沈括将毕昇的事迹及活字印刷术的运作方式,那这项四大发明之一连发明人都很难追溯的到,哪怕后世的人想纪念这位伟大的工匠也找不到由头。仅此一项,足矣看出这本书记载的多么细致,又多么伟大。也仅此一项,就足够让所有历史学者们趋之若鹜的研究,查探是否有被历史洪流冲刷走的瑰宝记录在册并还原出来。不过这本书不仅记载了这些正儿八经的科学历史发现和发明,还记载了一些奇闻异事。《梦溪笔谈》的第二十篇《神奇》及《杂志一》、《杂志二》都是北宋时期流传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这本书是有争议的,最主要的争议就在于这三篇内容,把神神怪怪的事情当做真实的事情进行撰写。不过这也让这本书充满了可读性,哪怕不喜欢看科学内容的读者看看书中神怪的记载乐呵一下也是不错的。《梦溪笔谈》是沈括退休以后住在梦溪园时,闲暇无聊时的著作,将他毕生丰富的学识记录到书中免得知识流失。1979年,为了纪念沈括,将一颗可观测到的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星,以此纪念沈括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

裨灶

优秀的青年学者都在研究什么?这里有来自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十分答案

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开幕。此次论坛将有包括4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上百位中外院士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共同探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图源见水印在10月29日下午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十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整理如下:洛瑞·帕斯摩尔(Lori Passmore)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项目主任主要研究细胞内与基因的遗传有关的蛋白质的结构、组装原理、相互作用机制,探究添加和去除与这些蛋白质有关的mRNA的分子机制。我们现在可以在原子层面看到分子结构,这个革命性突破是通过新的检测器技术以及计算模型处理帮我们搞清楚的,我的实验室也在做相关的工作。在接下来几分钟,我想跟各位讲一讲DNA的分辨率。FA核心复合体使用相关酶来进行修复,我们把这个复合体进行了纯化,把细胞里面的亚单元进行组合。在2D图像中可以看到蛋白质的二次结构,我们需要相应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做了相应分析以后我们发现,得到的3D图谱是有一些限制的,在边缘区域还是比较模糊的,分辨率还是不够高。很多蛋白质和我们已经理解的蛋白质相比是不一样的,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挑战,让我们无法看清我们的数据。用新的算法使图谱更加清晰了,复合体中八个单元其中理解了七个。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两个亚单元,它们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蛋白质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有的时候你们会觉得蛋白质复合体中最重要是突变,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在二战的时候,工程师被告知,在被子弹打到的地方进行再工程,但是在这些地方往往是不能存活下去的,所以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核心区域看不到突变,因为核心区域是生存的关键,因此不会出现突变。所以在这些位置,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得出新的核心复合体结构,帮助我们理解了疾病的生理病理学,同时我们也可以解决更多的机器问题,其中包括复合体如何修复DNA。谢谢。托马斯·赫尔曼斯(Thomas Hermans)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1)超分子系统中的耗散非平衡自组装;2)利用Taylor-Couette流动进行手性分离;3)无壁微流体。大家好,我们化学家所做的人工材料,其实是没有生命的,是不需要任何的能源。这个和有机体是不一样的,大家看到中间的细胞,下面是有微管生长的,这个视频中显示是微管的生长和分裂,在大自然中它是由化学燃料进行自己的组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微管会变的不稳定,它是一个水合的反应,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这组合是由化学燃料所驱动的。我们开发了一些人工的、有类似属性的系统,我们加上还原剂,是在最下面的负电荷,用氧气进行氧化可以回到自由基的阴离子。如果继续加氧气,我们可以看到颜色在红色和粉色之间来回摇摆。它的大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就像微管一样。我今天想要讲的系统是这个系统,在醛中我们加上二酰胺,因为同性相斥,分子就开始分散,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原来最开始的分子。更加简要地描述一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加速另外一个分子,把这些燃料都加到一起,这边给各位放一个视频。我们先从凝胶状开始,加上我们的化学燃料,这些会和凝胶进行反应,把分子熔化,进入溶液状态,但是醛在慢慢恢复,使得分子再组装。大家可以看到出现沉淀现象,正如刚才第一幅图像,这些凝胶和后面形成的状态,它的化学成分是完全不同的。用化学燃料的自组装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大家可以看看我的海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跟大家细讲一下这些周期,这样类生命的人工材料我们会更进一步地研究。杰夫·唐利亚(Jeff Donle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动物的睡眠需求和睡眠规律。从大脑的结构上寻找与睡眠相关组织,并在分子水平上解释动物的睡眠接受什么物质的控制。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机会给各位讲一讲我的研究成果。我的实验室用的是果蝇做实验,我们的模型是用果蝇来理解动物是如何睡觉的。我们很感兴趣一点就是,我们最近的体验如何影响到未来睡眠,我们知道动物醒的越久就会越累,但是有一些体验会更快速的增加我们所需要的睡眠量,因此我们使用果蝇来理解这些睡眠之前的压力,让我们理解是什么机制在控制睡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脑损伤模式,我们把果蝇的天线剪断,剪断了天线到中枢神经之间的信号传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信号在触角剪断几个小时以后就快速下降。3-5天以后完全消失,我们发现从类似损伤之后,它的睡眠大大提高了,之后又恢复了正常。因为我们看到突触以及损伤的情况,我们觉得很感兴趣,突触和损伤之间有没有关系?我们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看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找到一个嗨崴尔(音译)的情况,如果我们看到嗨崴尔(音译)中间有突变,可以发现睡眠和触角损伤之间有33个小时的关联。最后我们想要测试,从功能角度上讲,睡眠会不会使得果蝇恢复损伤?损伤之后,果蝇的睡眠并不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如果不让果蝇睡觉,我们发现这些损伤的修复,就是损伤的突触的修复要慢的多。如果在损伤之后,24小时之后不让它睡觉,它的损伤也会慢慢恢复。允许睡觉的果蝇,他们的损伤就慢慢的消除了,但是如果不让它们睡觉,这些果蝇的损伤修复就要慢的多,我们发现睡眠可以帮助恢复损伤。睡眠之后,这些损伤的神经元都得到了恢复。非常感谢我团队的工作,谢谢。亚历山大·卡朋特(Alexandre Carpentier)法国索邦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医学教授主要研究将药物通过人体血液以及其他体液输送到大脑相应的病区,通过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和吸收效率。我今天讲一下脑和血管之间的分隔。脑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器官,当你有神经性疾病时就会存在很大地问题,因为药物很难触及到脑部,所以研究人员一直在找这样一个方式,如何把药物给予到脑部,能够跨过血管和脑之间的区隔。我们要跨越这个血脑屏障,需要这样微小的泡泡,当它们能够进入到区域当中后,只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很快的进入,通过超声波的方式,但是只有在小动物身上实现这点。如果需要一个人类这么样的大脑,很大的头颅,其实99%的能量是被吸收掉,所以不适于人类这个方法。我们看一下利用这种方法所能够实现的是药物吸收率可以提升几倍。我的研究方法的贡献就是,因为超声波大部分都由脑颅和头颅所吸收掉了,所以为了要去真正把超声波送入大脑,而不进行衰减,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我们发现,其实是可以用安全方法,去利用新陈代谢或者是神经的作用,我们利用Carboplatin方法,我们希望把Carboplatin在大脑中的吸收率提升5倍,当然也可以提升动物生存率。2014年我们第一次在人类患者当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右边白色部分,一般情况下不是这样的图像,这表示它已经受到了影响。我们看看这张图片,存活率因此而提升,因为我们给药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未来我们将会把血脑屏障的打通进一步扩大,我们现在也在做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实验,可以降低这样的疾病的未来给药困难程度,谢谢各位。尼玛·阿佳易普尔(Nima Aghaeepour)斯坦福大学麻醉学,疼痛和围手术期医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临床免疫学中的多组学整合。包括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单细胞技术的综合“多组学”分析,以及定量临床表型分析和对免疫的整体分析。我们知道早产是5岁以后儿童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早产就是37周以下就早产了,所以我们来看一下这方面的生物学原理。有好几个原因,我们看到正常怀孕的女性有一些特征,但是在单个细胞层面,在另外一些层面,我们的团队利用是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我们的答案看到一个互相关联的网络,我不会具体看每一个数据集,同时分析大量数据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不仅仅可以去分析正常的怀孕情况,而且我们也是跟盖茨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合作,这个模型往往适用于一个国家,在另外一个国家往往完全不适用。现在可以看到,在五个不同国家出现早产的情况分析,第五个模型是没有办法适用前面四个的,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一个来,然后利用所有的数据进行优化,这是基于我们非常基本的一个假设,也就是不同国家人他的生理状况,对于我们能够进行测量和预测的有效性是有所影响的。一旦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可以相当准确的进行预测。在更多人群范围当中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一下生物学方面的影响。在中心部分以及在外围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在一个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可以用更加成本低廉的方式实现这样的预测。LS和PD-L1都是一个经典的方式。我们目前也是在做实验。非常感谢各位。虞晶怡上海科技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正教授、执行院长主要研究内容为: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成像和摄影、医学图像处理和生物信息学。我们来继续讨论一下AI,我们看一下视觉智能,也就是计算机视觉。事实上几十年来我一直对人类的眼球非常感兴趣。我们有两个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三维世界,但是哪怕用一个眼睛可以看到部分三维的图像,但是最神奇的就是我们脑,我们大脑可以把两个图像叠加在一起,然后诠释出它的意义,我们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类似于大脑的图像处理系统呢?我们要知道人类眼睛不会捕捉2D信息,而会把所有周围的信息都捕捉起来,我们会把所有不同方向的光线和光束给收集起来,我们会进行聚焦。就像一个传统方式,你可以把瞬间任何的信息进行迅速的抓取,这涉及到生物学和材料科学。我们可以在生物学当中进行仿生,可以同步的进行聚焦。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更大的成像系统,让我们能够做非常精密的本地聚焦,利用我们的计算方法可以去计算光场的数据,可以非常精确的去捕捉光场数据,可以用在电商等一些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超级人类视觉。它其实是把所有不同光束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各种光束的数据,把各种各样层面光束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看穿整个情况。比如说在上面其实是对深度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我们可以把光场用人眼捕捉起来,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大的数据库,我们不仅仅去看这个数据或者图像,而是去看到整个世界。这边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我们是在上海科技大学,离这边只有30公里,我们在校园里面做了一个特别的装置,我们可以实时进行3D全息捕捉的视觉。明年我们希望这边有很多科学家可以去我们那边体验一下,甚至做一个全息的演讲,谢谢各位。尤妮娜·艾尔达(Yonina Elder)以色列科学与人文科学院、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采样方法和A/D设计、医学影像学:超声、MRI、CT、光学信号和图像处理、计算生物学、检测与估计理论以及信号处理优化。各位下午好,在数字世界当中,我们用越来越多的各种电子装置,比如说计算机,我们要分析出吉他弹出来的音乐,在电脑上面进行分析,以前我们旧的方法是用一个硬件。这个声音是Judy Gorman一个歌的片段,这个片段可以让我们进行分析,为了要用数字的方式去处理这样的音乐,我们需要抓取样品和片段,然后把这个片段变成比特,这其中会损耗信息和数据,但是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恢复这些损耗?今天我们有模拟和数字转换器,如果我们需要安全地去重现这样的数据和信号,我们就需要新的方法,在当代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我们也尝试用更多的带宽来提升取样率。我们有了更高的取样率就需要更加昂贵的设备。相关问题就是,从数学角度看起来不一样,我们的测试设备的精确度和频率都有相关的影响。这就表示可能肉眼看不到小的一些区别,也会被听到。如果在这样的取样率之下,我们就可以恢复这个信息。我们现在把信号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我们有两个主要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些标准化的设备分析,我们对信号本身并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是信号的呈现,我们把它称为任务。看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更加高效的系统来进行处理,在我们的实验室当中,我们需要去确定取样的最小频率,我们这边也有更进一步理论上的探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做的一些原形。最终我们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实际应用领域,比如说低取样率,雷达以及很多光学成像设备,可以让我们更快速的进行扫描,给我们更高的分辨率。介绍两个例子:第一个,我们可以减少取样率,这样就不需要很大的设备,可以直接把这个信息通过标准Wifi信号传输出去,而且也可以把它通过云端传输到远程的地点,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把这样的信息,而不仅仅只是图像传输,我们可以从这个数据当中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和临床领域。给大家看一个视频,我们是跟一家医院合作的。大家可以看到,他们原来只用这样的图像处理系统,而现在在远程也可以看到非常高质量的图像。我想提的最后一个应用,就是201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他们是打破了衍射,也就是光学显微镜的限制,因此而得奖。现在我们可以降低分辨率,同时获得同样的结果。刚才有演讲者讲到,我们现在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获得很好的血管造影。谢谢各位。江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为表面科学、扫描探针显微学、单分子物理化学、二维材料、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北京大学,我叫江颖。今天非常有幸跟各位讲一讲我们最近的一些结果,如何在原子层面观察水,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质,也是非常复杂的,水是来自于氢气,通过氢原子进行连接,把水中放质子就可能会出现很高的反应。如果我们看一下核量子效应,氢子它有很好的隧道效应以及它的量子效应。水也可以分离,产生氢气,氢气也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方法来帮我们提取水中氢气,最好也能够进行相应的观察。为这一个目的,我们研发了一个敏感和非侵入性扫描探头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帮我们观察到相关的原子粒,我们也用一些原子,利用了相关的静电现象,把带正电的氢原子和带负电荷的氧原子进行分离。我们知道氢核是非常轻的,所以不能把它认为一个普通离子,必须用这样的核量子效应,从量子物理的角度来看,在改变一些外部参数,我们可以改变氢的量子运动带来低温的高效分水法。第二点是水和离子,当你把盐放到水里会出现相关的结合物,100年前就有科学家观察到了,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最近我们非常清晰捕捉到了钠离子图像,我们发现氢离子可以取得所谓的魔幻性的氢反应。比如说有相应的应用,包括离子通道,海水淡化和水离子电池,我这里讲的是反结冰的过程,首先要知道冰是如何在表面结成的。最近我们开始在表面上进行人工结冰,它和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类似。这层冰是由两层冰所组合,所有的氢键都是饱和的,我们在边缘还是可以获得冰的稳定结构,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原子结构来观察冰是如何结成的。在未来我们可以做到更高的精确度,非常感谢各位。刘仁保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系统中量子计算物理学、半导体中的自旋动力学、介观系统的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谱学、磁性纳米光学以及磁共振波谱学。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大部分人可能会同意我们现在快进入到第二个量子革命,我们现在有量子计算机、量子感应器等,今天跟各位讲一讲量子感应器。量子传感技术是使用量子控制来加强信号的感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用传统方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首先要理解对抗例子不一致性的原理,我们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来理解在水池中的反应。我们相当于操控了这一个水池的演进。在低温情况也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操纵的话,它的频率与环境中噪音频率是可以达到一致的。如此以来,我们就可以搞清楚单分子的情况,在碳14金刚石中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最近我们把MMR增加到了3.4赫兹,更有意思的一点是使用量子感应找到一些用传统方法找不到的现象,比如说复杂平面的热力学。我们知道在物理学中,我们不认为热力学是可被观察到的,但是如果用量子感应的方法,我们用薛定谔定律可能会得到波茨曼效应,也就是说中间平面的一致性,它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在1952年,也有研究者做过相关的研究,我们就用MMR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当一致性为零的时候,它的分区函数也会为零,这是我们第一次做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就把它扩大,如果把量子传感器不断的放到空间中去,看不同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检测到量子对象,而不受到任何噪音的干扰。同时,我们可以得到多体物理的高阶相关性,用传统方法也是测不到这一点。最后一点是用量子管测的方法,我们测试量子技术没有任何的遗漏。特蕾西·斯拉泰尔(Tracy Slatyer)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研究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数据中可能的新物理学特征,以此来探究暗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机制。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的团队是研究暗物质的,我们今天也听到了宇宙是黑暗的,宇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对于我们在物理上探索方面来说,很多还是未知。我们已经知道的就是宇宙85%的物质并不是我们所认识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其实应该是其他物质组成的,但是它其实不太受重力的影响,所以我们称之为暗物质,我们认为这些暗物质其实是我们宇宙原始骨架的组成部分。从这些物质中渗出一些可视的物质,所有星系都是受到暗物质的影响,暗物质到底是由什么做成?到底受不受重力的影响呢?到底稳定不稳定呢?还是说会分解?为什么暗物质量比普通物质多5-6倍?这个是我们粒子物理无法理解的,我们想要做的是回答其中一些问题,我今天跟各位介绍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已经可以很好测量或者说绘制宇宙中暗物质的分布,如果暗物质进行碰撞,可能会改变宇宙的时间线。左手边可以看到,是我们的太阳系,一堆暗物质中一个小的星系。如果要去观察外太空我们需要几个东西,一个是非常好的望远镜,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有DAMPE、AMS-02、CALET,还有HERD(在中国空间站上),如果你有这些好的望远镜,你可以看到图下面这两张图的观察。左边是Gamma ray望远镜看到的结果,右边是恒星以及粒子和气体之间交互以后发出的一些结果。如果暗物质之间相互碰撞,能够发出信息,我们如何捕捉这些信息?这对我们来说一直都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研究工作也聚焦于此。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包括机器学习。我们把右边最好的估算去除,能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数据集的时候是2010年,我们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发现我们的银河系里面有很多高能量的伽马射线,之间相距距离都是好几光年,所以画出来大概是这样,我们太阳系中间可以告诉暗物质的历史,可能很多物质的历史是好几百万年。在天空中还有一个谜团,我们在太阳系的最中心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第一张图是伽马射线,如果暗物质碰撞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射线,如果我真的证明了这点,我可能已经得了很大的科学奖项了。这边是用数千万个高速转动的质子所形成的天空中的现象。我们看到暗物质光环其实是由很多质子芯,非常高能量质子芯所实现的。我们在这样研究当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