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位学霸真牛:他发表30篇SCI论文,发明专利28项,获国内大奖!棋战

这位学霸真牛:他发表30篇SCI论文,发明专利28项,获国内大奖!

4月13日,第十五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在北京召开,电子科技大学推荐参评的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团队李剑峰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罗鸿禹从来自35所高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这是自1996年设置该奖项以来,电子科技大学学子首次获此殊荣,不仅填补了我校在该奖项的空白,也体现了历经2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在基础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社会声誉和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霸不是说说而已罗鸿禹在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剑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自2011年起一直从事“中红外光纤激光”方向的研究工作。该方向于2012年被光子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Photonics》进行了聚焦报道,将其与“中红外光频梳”和“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并列为未来中红外光子领域的三大发展方向。在该研究方向上,罗鸿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Optics Letters等著名期刊已发表和录用SCI论文30篇,EI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Google Scholar总引用587次,SCI他引337次。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类”,并获得“2018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候选推荐。罗鸿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1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作为负责人主持省级、校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20万元。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总经费1154万元。现为Opt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曾获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唐立新奖学金、成电杰出学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本届“高校学生光学奖”的获奖人员中,2014年从我校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保送至清华大学进行直博学习的李渔也榜上有名。李渔在本科期间表现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学生标兵奖学金等。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专利5项,先后荣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2017 SPIE Officer Travel Grant Award等荣誉。相关链接王大珩光学奖是1996年由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出资在中国光学学会设立的基金,分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和高校学生光学奖,旨在促进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我国从事光学与光学工程领域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与高校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高校学生光学奖的参评对象为热爱祖国,品德端正,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异,有创新、进取、团队精神,在科研或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出创造性成绩,有志为中国光学事业做出贡献的高校学生,每届不超过30人。其中获奖人员大部分已经走上科研工作岗位,有的已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或成了学有成就的科学家,成绩斐然。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图文来源:校新闻中心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常文祺

伴雨行

学霸榜样:他们有颜值,更有才华,发sci论文、拿国奖……个个优秀!

常常因为不知如何规划未来生活而苦恼?特别想认识学霸分享经验,想了解部分研究生“国奖”获得者的秘诀?快搬上小板凳来看一下吧!孟璐璐:在思考中前行孟璐璐,植物医学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在《植物保护学报》等一级学报发表论文三篇,以第二作者发表文章多篇。2018年参加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并发表会议论文,2019年参加中日韩泰四国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研究生期间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无数个沉静夜晚,实验室里仍有孟璐璐的身影,仪器是她最亲近的伙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果树病害,从分子方面研究侵染的机制机理。“基本上做实验没有很顺利的时候,有的实验长达一个月仍旧停在原地,丝毫没有进展。”孟璐璐用细心与耐心探索,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行,踏实地步步走在研究的路上。在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后,孟璐璐不仅加深了对这一学科的理解,还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人一样,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甚至死亡,都在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并且许多病害像人类的癌症一样没有理想的防治措施,那这就迫切得需要植保人去做一些研究工作。”当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潜心研究的“有机三七”种植技术无偿公开给农民的新闻报道时,孟璐璐感到感动,并让她更热爱自己从事的研究。她笑着说:“这是科研人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本科学习向宽学,而研究生学习便是要向深学。研究生学习阶段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探索,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她与学弟学妹们共勉:“一个人越懒,明天要做的事越多。希望我们都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王大鹏:厚积薄发,踏梦前行初次交流,他亲切如邻家大哥哥,内涵与言行兼修,实力与颜值并存。他便是获得我校研究生国奖的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王大鹏。王大鹏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王大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北方经贸》第二期、《农村经济与科技》第四期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并始终坚持严谨认真的作风。沉得住气,才能学有所成。对于王大鹏来说,获得国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善于思考与合作让他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在导师崔茂森悉心指导和培养下,他广泛阅读与三农相关的期刊文献,努力完成每一项科研任务,进而对本专业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也提升了他的专业素质。如今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也是王大鹏对自己的期许。王大鹏积极参加学校的管理工作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一职,并获得了“2018-2019年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在社会实践方面,王大鹏积极参加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并在本校召开的第十四届东北亚农业政策研究论坛上进行志愿服务,来丰富个人经历。另一方面,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他会挤出时间来阅读大量的专业相关书籍、期刊。学习之余王大鹏爱好散打、篮球和爬山,并且他还加入了城阳区阳光救援队,代表城阳区去参加全国第一届社会力量救援大赛。“你要寻的那座岛屿,就在自己心里;努力奔跑,只为追上那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自己。”这句简单的话一直激励着王大鹏不断地去努力,去谱写别样人生。王鑫:脚踏实地,不负青春王鑫,2017级化学与药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目前为止,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3篇,第三作者1篇;连续两年荣获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业三等奖学金;2019年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成果奖;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做学问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研一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钻研专业课程。空闲时就通过借阅图书馆的专业文献和书籍、查阅电子期刊、下载专业论文和文献等各种途径来深化、拓宽专业领域知识。科研之路总是布满丛丛荆棘,一篇SCI论文要在大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要求她在实验期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反应条件,不断查阅新文献。王鑫谈到:“我在做第一个《原位模板生成银纳米颗粒作为扩增标签用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超灵敏检测MicroRNA实验》时,由于实验缓冲体系问题考虑不全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甚至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而现在每当遇到挫折,我学会了自我反思与思考,不再慌乱、迷茫”。虽然“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只是一个外在的符号,但它记录了王鑫无数个拼搏的日日夜夜;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A等级和量化打分表上的高分数,是对她努力的认可。得知自己获奖后,王鑫谈到:“这份荣誉不仅仅只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我的导师、同学以及课题小组都给了我很多鼓励与帮助。” 脱去白色大褂,走出实验室,她同样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女孩,喜欢听音乐、喜欢运动,积极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种趣味运动会和元旦晚会。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她在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对于未来的展望,王鑫决定背起行囊继续考取博士学位,做一个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人。都松杰:踏出第一步都松杰,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获得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期间课程平均成绩87,专业排名第二,分别获得2017年度、2018年度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2019年10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一篇;曾主持2018年度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灰霉菌对苯酰菌胺耐药性机理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的虚拟筛选”;2018年10月,参与横向课题项目“利用结构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大麦极限糊精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负责分别完成不同温度下四个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我真的很郁闷,有种学够了的感觉……”刚进实验室时的都松杰,在生物信息学研究课题上的基础为零,所以有些许的浮躁。不过都松杰的导师和师姐都很踏实严谨,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一件一件处理好。慢慢的,都松杰跟着师长师姐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到现在。她笑了笑:“坚持过后就好了。不会,我可以学嘛。”在都松杰的电脑显示屏下方,一张张红色便利贴格外醒目,这是为了防止遗漏而把所有要处理的事务一一记下,完成后依次揭下更新。“做事不拖沓,这也是我向师姐学习而养成的习惯,高效集中精神地处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都松杰认为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的时候认真学,该休息的时候好好放松。”课余,都松杰会选择看看书,出门散散心,或静下来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要是到了长假,她还会结伴旅游,遍览祖国大好山河。“生活不是只有学习,你要把日子过的井井有条,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对于学弟学妹她想说:“定下目标,找好方向,踏出第一步,如果不会,我们可以学嘛。”郑茗月: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郑茗月,中共党员,2017级园林与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曾发表论文三篇,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在校期间获一等奖学金六次、三好学生三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四次,并且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一次, 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本科时期和研究生时期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做实验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郑茗月说。在做乳酸菌对长春花生长生理影响的实验时,需要等待种子发芽、生长,然后才能检测它各个方面的指标,这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沉下心来等待,耐心记录实验数据。“万事开头难,因为与师兄师姐的实验不同,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一开始确定实验对象,到后期查资料来确定实验方向,然后再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她都费了很大的功夫去做。这可能就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吧,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郑茗月笑着说。“我不后悔做这个实验,虽然它对我来说是学术上的挑战,但更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儿,是郑茗月一直奉行的原则。同时兼顾学习和工作,对郑茗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郑茗月曾任院研究生会主席,现任校研究生会主席“我会把事情分个轻重缓急,然后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让自己后悔。”郑茗月说。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却给她对于研究生期间的回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儿,这是郑茗月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坚持的,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对于未来的规划上面,她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张翔:不迷失方向,不辜负努力张翔,2017级园艺学院果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三区文章1篇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1篇;2018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并主持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的红肉苹果花青苷提取液体外抗氧化机理及纳米化研究”,该项目为红肉苹果花青苷的抗氧化研究以及红肉苹果保健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1月份,张翔荣获我校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是张翔在青岛农业大学度过的第七年。回首往昔,张翔感慨万千:“时光转瞬即逝,但是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在不经意间回头一看,发现我已收获许多。”研一阶段,张翔努力学好理论课程并进入实验室进行初步实践;研二时,确定科研主题后的他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分析数据,总结实验成果,最终取得科研进展。研三时,他虽已收获满满,但仍不沉迷于鲜花和掌声,脚踏实地,为下一阶段的考博做准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总结能够推动学习的进步。”张翔表示,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实验得出的数据和当时产生的具体想法会随着实验的增多而被遗忘,及时记录并总结当天的工作不仅利于第二天工作的衔接。此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张翔补充道,只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让工作变得有条不紊。在枯燥的时光中,他仍坚持完成每天实验的数据统计,日积月累,因此他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成长,是跌跌撞撞依然向前的勇气。“不要害怕失败,摔倒了爬起来,你就会慢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不要害怕吃苦,埋下头默默努力,总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最后张翔也通过自己经历的给学弟学妹们献上了真挚的鼓励。来源:青岛农业大学 文字:张蕊 刘新颖 王鲁旭 汪昕婷 卞涵媛 胡瑞玺 编辑:王曼丽 责任编辑:周维维 姜妍

圣有所生

科研榜样: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8篇,说,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

彭知南,男,中共党员,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胡江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控制、增强学习与自适应优化、机器人应用研究。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8篇,领域Top期刊论文2篇,中科院JCR一区期刊1篇,二区期刊5篇,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学生中主要参与人员参与横向课题1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困难都不轻言放弃,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领域成功的基石。图难于易,为大于细2016年9月,彭知南选择跨方向硕博连读进入自动化工程学院继续学习,走上栉风沐雨的科研路。对于刚踏入系统控制研究领域的他来说,如何找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导师胡江平教授一直鼓励他着眼前沿科学热点,勇敢挑战“硬骨头”,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研究“佳境”。AlphaGo的“爆红”让深度学习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计算机围棋系统利用深度增强学习技术使计算机的围棋水平达到顶尖职业棋手的水平。于是,彭知南借他山之石萌生了利用增强学习方法来解决系统控制问题的想法,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确定开展基于增强学习的系统控制问题研究。他注意到传统的系统控制方法依赖于精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很难进行精确建模,从而会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增强学习技术在未知环境下的优化决策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这启发他对基于无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一点点积累,一次次实验,一个个突破,他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策略迭代增强学习算法用以解决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他还引入了基于actor-critic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机制,实现了控制器的在线学习,提高了控制器的自适应性。通过与传统的控制算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控制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江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完成了博士阶段第一篇论文的撰写,该成果发表在信息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彭知南感叹道:“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把困难划分为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最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研落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彭知南以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物”为鉴,十分重视积累和实践,认为科研中容不得半点大而化之。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学以促用、学用相长,在兼顾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胡江平教授团队的国家面上项目和其它横向科研项目。为了实现科研成果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他在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的启发和鼓励下,参与了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下肢偏瘫患者外骨骼行走辅助的关键控制问题,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增强学习自适应优化控制算法。该算法解决了针对不同的穿戴者在线自适应控制问题。最终,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领域两大国际顶级会议2018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和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上。受到研究中心项目的启发,彭知南又结合工程实际连续发表两篇会议:在学校研究生院、导师胡江平教授、程洪教授的资助下,2018年7月赴武汉参加了中国控制会议;2018年10月,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IROS会议,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他始终坚信,做科研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就像系统中的反馈控制一样,形成一种良性闭环的模式,提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导师的鼓励下,彭知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于2019年8月赴新西兰“国宝级”学府奥克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合作导师是国际系统控制领域的著名专家Sing Kiong Nguang教授。“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到奥克兰大学之后,彭知南积极参与团队的研究组会,坚持多听多看,虚心学习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沿研究,最终他成功把基于无模型的增强学习控制算法用以解决复杂网络系统的控制问题,得到了合作导师的认可。目前共撰写学术论文4篇,其中两篇论文已投稿到该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ial Informat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海外的留学经历让他更加体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只要有足够的志向和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都能到达终点。成功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幸福来自平凡的坚持和奋斗。他经受历练,不断成长,把成电“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坚信:既然选择了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定不负青春韶华。学长寄语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只有珍惜青春,心怀梦想,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代表性论文[1]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optimal tracking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wo-stage policy iteration algorithm. Information Sciences, 481: 189-202, 2019. (二区Top期刊)[2]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Kaibo Shi, Rui Luo, et al., A novel optimal bipartite consensus control scheme for unknown multi-agent systems via model-fre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369: 124812, 2020. (一区Top期刊)[3]Zhinan Peng, Jiefu Zha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Optimal containment control of continuous-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unknown disturbances using data-driven approach.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63(10): 209205, 2020. (二区期刊)[4]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containment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via value iteration.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63(8): 189205, 2020 (二区期刊)[5]Zhinan Peng, Rui Luo, Rui Huang, Jiangping Hu, et al., Data-drive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of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c patient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20. Accept. (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6]Rui Huang, Zhinan Peng, Hong Cheng, Jiangping Hu, et al., Learning-based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strategy for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a patients.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280-2285, 2018. (共同一作,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主要项目[1]截瘫助行外骨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基于符号图理论的合作-竞争多个体系统的群体行为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基于增强学习的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研究,四川省科技厅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动化工程学院 撰稿:刘子璇 排版:小王 校审:阿凉

玛利翁

喜讯!重庆这份期刊被评为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类准核心期刊

重庆日报全媒体在最新出炉的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6版)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研究导刊》被评价为准核心期刊,这是《新闻研究导刊》首次在全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进入准核心期刊阵营。《新闻研究导刊》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0年,主要刊发新闻传播、传媒实务、广告创意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聚焦行业热点,探索行业发展的新观念、新趋势、新做法,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第1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此次与《新闻研究导刊》一同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类被评价为准核心期刊的,还包括《青年记者》《新闻战线》《传媒》等业内知名期刊。《新闻研究导刊》编辑部负责人表示,在激烈竞争中进入RCCSE准核心期刊阵营,是国内学术界对《新闻研究导刊》的高度认可,编辑部将继续实施内容提质工程,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借鉴国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走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来源:重庆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树海

牛!广州大学连出17项科研新成果,频频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2020年,虽然是颇为特殊的一年,但广州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依然以梦为马,奋楫直上,续写着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的传奇。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年上半年,广州大学科研工作者们的喜人成绩吧!1.陈曦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Astronomy》发表新种类分子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广州大学陈曦教授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天体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学)。该期刊是英国著名杂志《Nature》(自然)于2017年创立的自然科学类子刊,2019年SCI影响因子11.518,是天文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广州大学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且为第一完成单位。大质量恒星(超过8倍太阳质量)如何形成是现代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广州大学陈曦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首次在一颗正处于6.7GHz甲醇脉泽闪耀阶段的大质量年轻恒星天体(G358.93-0.03)中发现了3种新分子脉泽(HDO、HNCO和13CH3OH)。随后的甚大阵(VLA)高分辨率观测证实了它们的脉泽辐射属性,同时VLA观测获得的这三种新脉泽的高精度(约10 天文单位)空间分布,清晰地描绘了由盘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积流结构。2.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强化双反应中心类芬顿水处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日前,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 7.27)和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 14.47)分别刊发了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调控构建新型双反应中心(DRCs)高效活化过氧化氢(H2O2)和过一硫酸盐(PMS)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成果。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资源与能量消耗已成为制约废水处理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胡春教授团队通过诱发"Co/氧空位"表面贫富电子微区,并利用氧空位作为电子暂居所,开发出新型双反应中心催化体系。这一发现为污染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对解决芬顿反应的瓶颈和开发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具有的重要意义。3.王雄军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发表恶性胶质瘤抗凋亡的研究成果日前,《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IF= 8.352)在线发表了广州大学在胶质瘤抗凋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广州大学博士后喻华为该文第一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丁军医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朱洪文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挖掘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LOXL1高表达与恶性神经胶质瘤进展相关。通过在细胞和动物中进行LOXL1敲除或过表达实验,初步证实LOXL1在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存活和抑制凋亡的作用。4.屈哨兵教授团队组编的《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在京发布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语言服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生活现象和生产性实践活动,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是国内首部专题性语言生活皮书,彰显了广州大学以语言服务和语言生活为支点对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要服务国家发展、关注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响应,体现了主动服务国家、服务湾区、服务广州的责任担当。5.乔云波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成果2020年5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报道了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乔云波副教授研究团队,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注释早期小鼠胚胎转录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小鼠早期胚胎是研究生命从受精卵到着床前囊胚的重要研究模型,其转录组、表观修饰组已经被科学家广泛研究,以期揭示早期细胞命运决定的奥秘。研究人员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地注释了早期胚胎发育的转录本及其表达谱,为早期胚胎发育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提供参考信息。6.刘兆清教授团队揭示Co2Mo3O8电催化析氧反应位点和活性关系清洁能源研究所刘兆清教授团队在揭示palmeirite oxides OER催化活性催化位点关系取得新进展,在国际化学类顶尖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发表了这项研究重要成果。广州大学欧阳婷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兆清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证实Co2Mo3O8中的四面体Co(TdCo2+)相对于八面体Co (OhCo2+)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OER反应决速步能垒,加速OER反应的进行。本研究为催化活性-催化位点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入的机理分析,有助于丰富过渡金属氧化物OER催化剂的研究发展。7.闫兵教授团队报道世界首个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日前,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闫兵教授团队与美国罗格斯大学Zhu Hao教授团队密切合作,构建了世界首个基于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01)。本研究通过电子文件所产生的纳米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提供有关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和理化性质的直观解析。进一步利用所构建的新型纳米描述符,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多种纳米材料的不同理化性质与生物效应的关联进行了准确预测。这些进展为加速从杂乱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到有用信息的转换奠定了基础。8.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重要成果国际功能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5.621)报道了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林璟副教授等人关于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抗液体干扰稳定传感运行的重要研究成果。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针对未封装应变传感器在拉伸传感过程中易受外在液体干扰的科学难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Cassie-Baxter表面构筑技术实现传感器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策略,从微纳结构设计、表面润湿理论、传感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其获得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关键技术理论。9.王平山教授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构建识别二维蜂窝网格超分子结构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在构建超大二维网格状分子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该成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顶级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IF= 18.131)。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哲为论文第一作者。该工作首次实现了20纳米尺寸二维分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的构建,并运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分子结构。此外,该工作通过凝聚态下局域态密度的测量实现了亚分子级别的异构体表征,为单分子器件及单分子存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10.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化学类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95),广州大学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讲师刘叠,王平山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王平山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个超大多组分(64组分)的金属有机多面体结构,能够在乙腈和氯仿的混合溶剂中聚集,形成直径从几个纳米到几百个纳米的球状多级组装体。在形成超分子多级组装体的过程中,三联吡啶金属多面体展现了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AIE)增强的性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软物质材料提供了方向。11.朱竑教授组织"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在国际移民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出版族群与迁移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JEMS)近日在线出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团队的"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专辑汇集了1篇综述性导引文章和8篇学术论文,涉及中国农民工群体、三峡工程移民、生活方式型移民等国内移民群体,和贸易移民、精英移民、智力移民等跨国移民群体。此次专辑的成功出版有助于中国移民研究在概念、理论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创新,对"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精神进行集中呈现,对重新思考和改进不同方向的移民政策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12.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成果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以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IF= 21.112)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机制及大豆适应中高纬度的分子进化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大豆不同纬度生态适应性的机制,为不同纬度的大豆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基因资源;首次证明光周期是作物早期驯化的关键性状,为其它作物的驯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在进化水平上揭示了大豆同源基因渐进式的分子进化机制,对于理解复制基因组同源基因的命运与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广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4项广东科技奖2020年3月25日,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广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摘得4项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团队完成的《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与应用》《节能环保高性能强夯装备及复杂地基处理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三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日前,广州大学地理与科学与遥感学院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8.218)上发表关于卫星热红外数据下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估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城市三维空间中,基于卫星的热红外遥感只能观测到城市冠层顶部的信息,不能代表真实的地表温度。杨锦鑫博士提出结合城市微气象模型构建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与遥感观测的冠层辐射温度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卫星遥感观测的热红外数据,使城市大范围估算完整地表温度成为可能,也让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区域的应用物理意义更加明确。15.刘兆清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刘兆清教授团队最新关于尖晶石氧催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王孝通,刘兆清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该研究提出了尖晶石型氧化物(ZnXNi1XCo2O4)中的氧化还原惰性Zn2+的二次活化机制,以协同优化物理孔隙结构,辅助催化剂表面高活性位点的原位构筑。这一发现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观察到的OER测试后ZnXNi1-XCo2O4氧化物的ORR活性增强现象。16.朱竑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评论文章,谈新型冠状病毒与"野味"的联系《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27.516)杂志全文在线发表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团队的评论文章《野味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柳叶刀传染病》。文章从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视角来讨论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如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野味"的联系。通过SARS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应该认识到食用野味极易引起新型病毒在人类社会的传播。在政府立法的基础之上,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大众认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健康、科学的饮食观相融合,从而自发的拒绝食用野味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17.彭峰教授团队在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发表重要成果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IF= 15.548)发表了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彭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氨(NH3)广泛应用于含氮化合物的生产,但合成氨工业仍是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开发一种更温和、更环保的合成NH3的方法势在必行。彭峰教授团队受生物固氮酶活性位点(Mo-Fe)的启发,研究合成了用于ENRR的钼铁碳化物(Mo3Fe3C)电催化剂,并创新性地采用傅里叶变换交流伏安法(FTACV)来表征ENRR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为设计与评价高活性、高选择性的ENR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彭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近年来,广州大学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6年以来,学校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297项,授权专利1134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学校2019年科研经费投入10.18亿元,SCIE/SSCI、CSSCI发文量2233篇,ESI高被引论文总量148篇,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1项。欢迎报考广州大学,期待与你一起在云山珠水边探索科学奥秘!

冬日蝶

刊大师:学术期刊初审工作编辑主体性研究(下)

接上期文章三、学术期刊初审工作中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性的实践路径从实践论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的初审工作实质上就是编辑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知、情、意作为主体因素,共同指向“行”这一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因此,从知、情、意三方面来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提升编辑主体性的现实路径。(一)知是行之始:注重编辑学术素养的提高这里的“知”,更多强调编辑通过学术思维实现的把握稿件学术内容的理性认知。这一认知,是专业学识、审稿经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需要编辑在长期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练就。如前所述,稿件的学术内容和创新价值判断是初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编辑主体就必须朝着“学术型”的成长方向努力,以良好的专业知识为核心不断提高学术素养,使自我能够逐渐与审稿专家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对话交流。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研究审稿专家的意见,善于总结和分类,从中得到启发,掌握学术论文审查的规律,逐步提高审读稿件的能力。其次,要密切关注期刊所涉及或自己所负责栏目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动态,通过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关注相关学会网站和公众号、关注行业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等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以便较好地把握所审稿件的学术创新性。再次,要不断跟进编辑新知识与新技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积累编辑经验,主动思考问题,加强编研结合。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术期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编辑主体,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理论的学习。(二)情感增助力:以合理的制度设计激发初审热情“情感”是人们围绕各种东西的意义效应形成的体验态度,其中又主要包括了针对好的“快乐喜爱”和针对坏的“痛苦憎恨”,在实践行为中,情感是一种助力性要素。快乐的体验起到强化的作用,能够促进主体性的正向发挥;而痛苦的体验则起到抑制的作用,会阻碍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学术期刊初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容易使编辑产生倦怠心理。如何使编辑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抱着学习的态度投入到初审工作中去,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考虑到这一点,合理的制度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助益,对于主体的行为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初审效率和质量,而且肯定了编辑所长,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很好地发挥了情感在编辑主体行为中的助力作用。(三)与期刊同发展、共命运:以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引领编辑内生动力“意志”是人们围绕各种东西的意义效应(亦即通常说的“价值”)形成的意愿志向,在实践行为中,意志是一种动机性要素。因此,从根本上提升编辑的主体性,必须上升到关注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层面,使编辑内在地树立“与期刊同发展、共命运”的自觉。学术期刊存在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传播科学理念、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培育学术新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理想、生命和灵魂,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社会吸引力和专业地位的合法性源泉。正是对学术性的守望……成就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从这个层面上充分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学术期刊之间“小我”与“大我”的统一关系,才能自觉树立主体精神,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做好编辑实践各环节工作的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审编辑必须跳出日常繁琐工作的桎梏,以更高的站位来认识初审工作的意义。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对于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怎样的贡献与价值;为了提升初审质量和效率,自己有哪些优势和能力,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是否已经或正在做出努力和改变;等等。由此,才能找到“小我”与“大我”之间相互需要与支持的动力关系,自觉地发挥好编辑主体性。综上,初审环节作为学术期刊质量把关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充分发挥好编辑主体性,通过加强对来稿的自主性选择,对退修稿件的能动性改造,以及在维护与作者和审稿专家“共同主体性”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效提升初审质量和效率。而知、情、意三要素的交互作用,成就了编辑主体的行为实践,缺一不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编辑主体性的发挥不仅在于“知之”,更要“好之”且“乐之”,由此才能“行之”。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章内容、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并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旗帜

「7月30日」助你科研腾飞-和李腾老师一起乘风破浪

一、 关于讲座1. 讲座目的:科研云-能源学人联合战略推出该系列云讲座,旨在和研究生,本科生,学术/产业界一线科研人员一起交流国际学术/产业界研究前感,促进学科交叉.3. 讲座时间:7月30日下午7点4.讲座议程:二、嘉宾简介报告人:李腾,美国马里兰大学Keystone教授教育背景: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领域:材料和力学,包括低维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可持续性材料,生物材料,多尺度多场模拟计算,机器学习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 Nature Rev. Mater., PNAS, PRL, Adv. Mater.,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120+论文荣获国际工程科学学会2016年青年科学家奖章2018年R&D100大奖(被誉为国际发明创造领域的奥斯卡奖)iMechanica.org共同创立人, 目前是国际力学领域最有知名度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数万名注册用户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共同发起人,副主编,在5年内已成为国际力学领域最顶级期刊之一报告题目:单原子催化剂:基于计算的理性设计报告人:贾铮,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009年于浙江大学获工程力学学士学位,2014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工作,研究领域为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迄今为止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PNAS,Nano Letters,ACS Nano,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总被引1700余次,H指数为16。获2019年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奖励。目前任浙江省力学学会第十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力学国际网络论坛iMechanica的journal club栏目编委,并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等十余个SCI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报告题目:软材料及结构的力学与设计报告人: 宋建伟,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胡良兵教授和李腾教授课题组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友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复合材料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等。近年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Chem、ACS Nano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与团队发明的超级木头获“2018 R&D 100 Awards”。研究成果多次被CCTV、新华网、BBC、美国之声、Scientific American等杂志及媒体进行亮点报道。报告题目:木基先进功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声明:因报告视频版权归报告人所有,请大家观看时切勿在未授权情况下私自录播上传到网上,感谢理解与支持)最后,期待大家持续关注科研云直播讲座,更多福利惊喜等待大家,希望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有所收获,有所贡献,有所创造!

硕士毕业被推荐读博,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他成功之路能被模仿吗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学霸,孙光宇迅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特别是在高校的学生圈子当中,孙光宇的“传奇”事迹被广大师生各位夸赞。孙光宇究竟获得什么成就?他的成功之路能够被模仿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硕士答辩委员会建议申请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一、自身努力1.自学成才自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一直到其研究生毕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长时间的自学当中度过的。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漫长的科研生涯当中,固然可以从师长那里找到灵感和方向,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2.模仿创新通过学习优秀者的成果来入门,通过创新获得成就。在方向的选取上,孙光宇没有把重点放在热门且研究人数多的方向上,因为这些方向难以有所突破。他另辟蹊径,虽然有的时候学起来辛苦一点,但是,可发挥的领域比较广阔。3.早立志、立长志在本科阶段,即大一、大二时期,孙光宇就确定了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并没有把过多精力放在找工作、兼职等方向上,而是在本科期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其研究生的科研生涯做好了铺垫。也就是说,各位家长教诲孩子的时候,要记得多与学校老师、高校老师等眼光比较开阔的人士,为孩子的一步步选择、学习等做好规划,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孙光宇虽然选择了在瑞士读博士,其还是决定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工作。受钱学森等前辈影响,孙光宇是十分爱国的。二、院校加成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理工科强校,其地位自然是不必多说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专业及其高电压技术专业在国内排名十分靠前,位列前三。在电气方向上,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可以说,在硬件条件上,西安交通大学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同时,其身边的师兄师姐、优秀的导师和同学,都对其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毋庸置疑,在名校毕业的学生获得重大的比例绝对是高的,普通二本院校能出一篇SCI的可能性确实是不高。#西安交通大学#

机心

核心期刊编辑部主任的论文投稿实用建议!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众所周知,学者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学术论文体现的,随着国内高校在读博士的增多,高校竞争加剧推高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导致期刊发文章很难,对论文质量要求很高。而学术论文最高投稿价值是以最快速度发表在最高级别期刊上,并最大限度让读者检索,在最大时空内与同行交流。要想达到以上目标,首先需要研究期刊,根据文章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文章从被退稿文章特点入手,探讨了提高学术论文投稿命中率的策略。被退稿论文的特点从写作方式看1.按照教材模式撰写论文。这类文章构建的框架缺少新意,内容通常阐述某一问题的概念、定义、必要性、意义、理论基础、前提条件等,内容大多是已研究过的成果的总结,缺乏核心观点、理论根据和论证过程;缺少强有力的结论。2.建议型、对策型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特别是目前经济管理类的学术论文,实证居多,其写作重点应当是论文撰写的程序过程上,但如果论文撰写重点在于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与对策,而缺少结论的说理与论证过程,则凭空得出的结论缺乏理论基础。这种学术论文只能算是建议稿,研究过程的缺失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空洞与泛化,不利于作者学术思维的锻炼与培养。从选题内容上看1.选题不新,内容雷同。选题不适合期刊风格,或选题陈旧,或涉及面太宽,导致内容空泛,无法掌控,过于宏大的选题,在一篇小文章中,是不可能讲清楚的。作者往往只是杂糅、整合了当前各种说法,简单的整合在一起,更多是一种知识的综合,而非学术研究。这种写法缺乏学术历练;而选题太窄的文章不具有普遍性,或者该选题在别刊多次发表或本刊已有类似文章发表。还有些文章内容上分散,重点不突出,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创新不足,晦涩难懂,缺少“具象”思维。即缺乏利用案例、比喻、图表等形式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判断,学术论文无须像文艺作品那样讲究华丽、生动,但是简明、确切、文字流畅、易于理解是必须要做到的。有的实证文章实证有余,经济分析不足。实证类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合理,篇幅过长过短。数据不充足,比如样本数量过少、样本回收率过低未达到统计学标准,结论不客观,或是是众所周知、不需要经过论证就可以得出的常识性结论。综述类文章仅仅是简单罗列文献,未作归纳总结和分析讨论。2.文章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参考文献是学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与深度,是审稿人评判稿件价值和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参考文献不一定能发表,但是没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一定会不发表。提高投稿命中率的策略搜索期刊的背景材料1.研究期刊的办刊宗旨。可以说,办刊宗旨决定了期刊学术风格继而决定了文章选题范围、风格和体例。所投稿的文章一定是与期刊的办刊宗旨有高度相关性!所以,在投稿之前,应根据自己文章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刊物。如果是与期刊宗旨不相符的文章,写的再好,命中率也不会高!《华东经济管理》办刊宗旨——致力于经济管理研究,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说明期刊所刊载的文章一定是反映经济管理类的热点问题, 如果是教育教学、法律心理类的文章一定初审通不过的。2.知晓期刊的栏目编排,发文目录。栏目反映的是期刊的学术风向标。往往这些特色栏目是一些独具优势的边缘学科栏目、问题研究栏目或带有填补空白性质的栏目,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同时推动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深化,扩大期刊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华东经济管理》的栏目有:华东经济、本期视点、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产业经济等)、管理视野(物流与供应链、营销实践、财务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等)、理论实务(案例分析、实务方法、理论述评、比较借鉴),而“华东经济”是期刊的特色栏目,通常编辑部的特色栏目是每期都要有,会保证每期的发文量,往往采稿率比一般栏目要高。3.了解期刊的审稿流程。《华东经济管理》实行的是四审四校制度。初审,由责任编辑按栏目初审,初审通过的进入专家评审,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再由编辑部复审,复审意见送终审。国内许多CSSCI 期刊的稿源很多,如何让编辑能关注到稿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题目、摘要、格式的规范化程度,题目摘要能否清楚地表述要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创新等,能否最简练的语言说服编辑和读者阅读你的论文。4.浏览征稿启事和近期动态,解期刊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学者群体、读者对象、学术地位、期刊等级、出版周期、论文容量、版面费、组稿倾向等。夯实学术基础,突出创新性与学术性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狭小,其作者和读者基本上都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其阅读兴趣集中于文章中提出的新的学术观点;使用的新的分析方法;提供的新的经验证据;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所以创新是学术文章的灵魂和根基。而创新的产生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 一篇文章的生成需要参阅大量文献, 一定的文献阅读量是创新的源泉。阅读文献的原则,是从最新的文献开始阅读,选择较权威性的文献阅读,从综述性的文献评述读起,牢记文献与研究的相关性,注意阅读与搜集过程的交替性,精读与“跳跃式”阅读相结合。通过对前人研究结论的筛选、引证、总结,了解相关知识的现状、揭示问题的背景或为研究的假设提供基础,从他人的研究工作中学习和借鉴,弄清以前研究的优点和不足,避免无根据的研究以及避免对以前已经做过研究的过度重复,帮助作者确定新的前沿课题,处理特殊和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经过一定论证后根据自己的思考产生相对于前人的不同创见,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论证出自己选题的特殊性。典型的学术论文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其固定的写作结构,并被学者默认,这一结构就是提出问题,文献回顾,模型,检验,结论等部分。这种写作模式更方便学者之间的交流: 读者可以参阅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某了解某一选题进展的;也可以看模型部分的理论推导过程;还可以通过看摘要和结论了解某一问题的建议与启示。这种写作模式需作者对全文各部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持每部分内容的平衡。通过每部分提炼一个最具有概括性的标题,并加以重点论证,明确表达论文的思想,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非常严密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避免没有引证而发表的空头意见。 一篇优秀学术论文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深刻的主题,还要有丰富的材料和完美的结构,既要有论证性,更要有高浓度的综合性。 即使是对西方理论的综述,也应带着问题的视角。 有些文章几乎通篇都是 “某某说”,“某某认为”,而作者自己的观点却不明晰,仅仅是观点的罗列。尊重学术规范学术论文和一般文学作品不同,撰写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1.选题恰当合适。首先要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兴趣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原动力。经济学论题分为基本问题(疑难问题)与具体问题(可研究问题)。基本问题具有:宽泛性、背景性、宏观性特点。如:通胀问题、反倾销、农产品贸易、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具体问题具有详细性、针对性、微观性特点。选题必须综合考虑难度和可行性、学术资源的可获得性、研究的价值与创新性。选题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尽量使问题细化,过大的题目是不可能用几千字就能论述清楚的,可以适当地对研究对象加以限定。 由小到大,小题大做,要反映当下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分析透彻。2.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标签,是对论文内容的精准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论文的论题。标题要贴切,新颖,简洁。标题要切实反应文章主题,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标题可以用常规陈述,提问质疑,二级标题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一般不超过20字。便于文献检索和追踪,文献检索系统通常是以标题中的主题词作为检索对象,准确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避免产生漏检;慎重使用缩略语;关键词列入题名。3.作者。作者群的高度决定了期刊的高度。相关研究显示,高被引作者群中,“教授加博士”组合发文所占比例比较大,2-3 个作者比单一作者的比例大。作者的合作度则反映论文作者智力发挥程度,研究团队共同合作,便于快出成果的目的,特别是对基金论文而言,合著率能反映期刊的学科发展水平。4.摘要。摘要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短文,是论文的简历。可以完整地表达出全篇的观点,一般以100-300字左右为宜,它是以最精炼的专业语言概括出论文所要论证的内容、创新点,而非文章各部分小标题的简单叠加;撰写摘要时一般应处于比较中立的立场以第三人称名义来撰写完论文,避免以“本文”、“本人”等第一人称手法撰写;避免出现先提出什么问题,然后以“总之”、“因此”、“因而”、“综上”等得出结论的这种“三段论”式的总结性结论。5.关键词。关键词是表明论文内容和意图的关键词眼,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最核心与最简炼的专业词语来反映作者观点和意图,同时便于文章的检索。关键词一般 3-5个,每个关键词的字数最好不超过5个字。6.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这部分不能出现中国式英语,不是中文部分完全翻译,在适当的地方可需要一定程度的意译,要注意专业词语的准确性和专业英语的地道性。7.正文。正文论述就是说理的过程,论点要鲜明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学论文往往使用实证分析来检验理论,挑战理论,从而加深人们对某一经济现象的理解。 一般实证论文的格式是引言,假说,数据,方法,实证结果,相关讨论,结论性评述。 在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引用前人观点和自己创新结论的关系。论文引言一般是小综述,侧重介绍与研究相关的文献,是对以前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综合。通过文献综述说明现有研究状况,研究不足,并清晰简明地介绍所要研究的问题及选择这一选题的原因,若是现阶段的探索性问题,必须指出其未来的实用价值或理论价值; 在引言中让读者知晓文章具备选题新、方法新、结果结论新等特点。撰写文献回顾时,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文献。假说是指作者准备检验或揭示的经济现象。假说的论证要清楚合理。数据是经济模型实践的基础,是历史描述分析的重点,数据、是研究论文的标志。 数据来源要真实可信,全面充分、精练直接。数据来源于公开的统计年鉴、出版的调查资料、公开的数据库、企业数据、作者调查等。 目前经济学文章的数据搜集往往是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普查资料得来,或者是从上万张年报中手工收集商业数据库中无法获得的数据。工具箱:计量估计方法等。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时效性很快。 现在的主流已转向 PSM、DID、SFA 等研究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或许刚听说就已经过时了。 这些方法不仅要有很扎实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 而且要懂计算机编程的思想,必须走在计算机软件之前,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 比如:分位数回归,现在 stata 软件已经有相应的模块,并实现了傻瓜式操作,不需要自己去编程或者借用别人的程序 (结构方程模型也可以在 stata12.0 中完成),这时这种方法大家都会,论文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论证合乎逻辑,表述层次分明,文字简洁流畅、深入浅出。目前经济学实证论文往往是针对某一经济活动对象,收集真实的样本观测值,根据经统计学知识,结合建立模型分析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独立建立一个单方程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检验、修正和估计,对结果进行必要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或政策评价。通过模型来陈述分析前提假设,然后按照清晰的逻辑进行推导,最后得出若干可供检验的命题;检验部分,用数据或案例对自己所提出的命题做出检验; 结论部分将主要介绍现有研究的不足, 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是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结论一定是基于前述论证过程得出的。8.参考文献。合乎规范的参考文献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必备素质,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学术研究思维,也为自己的论证和观点提供支持证据,反映了作者有效收集、利用、整理、综合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体现科学的职业道德。第一,擅于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 不同学术期刊的知名度是有高下之分的。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应该是来自最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知名度高的刊物所报道的结果应该更具权威性。作者应特别关注本专业较权威的刊物的动向。比如南京大学 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或跟踪最好的 3-5本杂志以及本领域较活跃的 3-5 位学者。第二,避免使用摘要检索类文献,即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文献阅读时的一种快捷路径, 作者需要通过二次文献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 但若单用二次文献,文章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第三,近年参考文献和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均衡。科学在不断发展,学术论文每年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近年新文献能涵盖旧文献,所以参考文献中要进行文献更新。第四,正文中的引用要和文后参考文献对应。文献来源往往有论文(公开发表论文论文/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在线论文/其他)、书籍(专著/编著)、报告(公开发表/内部)数据(年鉴/数据库/在线/私人)。9.重视有科研课题资助的论文。因为科研课题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其选题﹑立项具有学术权威性。其次,有经费支持的科研课题可以保证学术研究得以深入进行。再次,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往往是集中了集体的智慧的学者团队。最后,科研课题的结题需要专家组审核通过其研究成果。所以科研课题的成果表现形式之一———科研论文就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金。结论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规范的学术论文可以体现学者的功力,便于学术研究生命力的产生和发展,帮助作者逐步树立良好学术品格。当然,好文章是好思想的证明, 研究本身是基础,形式规范是保证,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跑,需要长期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

大目视之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