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出于安全考虑,网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相应的,学习机逐渐取代辅导班,成为了学生日常查漏补缺、提升成绩的首选。然而,市面上现有的学习机,虽冠以“智能”二字,大多采用的仍是堆砌教辅资源的老方法,真正称得上智能的却寥寥无几。7月22日,科大讯飞推出的智能学习机X2 Pro/Z1,凭借智慧学习方法帮助孩子精确找到薄弱环节,再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巩固,能够科学高效地提升成绩。伴随着线上教育出现的还有辅助学习的各类学习机产品,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学习机褒贬不一。目前,多数学习机还是点读问答多形式的学习辅导,给人的感觉类似于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虽然看起来很智能的样子,但实际上不过是信息录入的一种新花样罢了。相比之下,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和Z1不仅包含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免费视频课程,还能够基于知识图谱,通过少量题目检测就能找到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为孩子定制化学习路径,并针对弱项进行学习和练习,让学习变得更高效。比如针对初高中生的数理化A.I.个性化针对学功能,学生先在学习机上做几道题目,学习机会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智能检测出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并且制定专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不需要再重复学习的知识点标绿,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标黄,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标红,让学生能带着目的去学习。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和Z1采用了全国中高考英语口语评测和作文辅助批改同源技术,每一次练习都是模拟考试,实战模拟一机搞定。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和Z1独有的A.I.作答笔,可模拟真实书写效果。孩子可以直接用笔在学习机上流畅作答、打草稿、作橡皮擦,写入中英文以及数学公式。在此过程中,学习机不仅能记录孩子作答轨迹,还可以自动识别并批改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主观题。可以说,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的发布,是A.I.赋能教育行业的又一例证。A.I.的力量已经下沉到了家庭终端产品,进一步夯实了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前景,为未来的教育行业提供了助燃剂。
“数字+科技”的化学变化正发生,2021 年看好四条主线随着 TWS、智能手表等电子终端兴起,各类非电子产品电子化、简单电子产品智能化的“电子+” 时代全面展开。我们认为,“电子+”的过程本质上还只是电子产业“品类扩张”的“物理 变化”,而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浪潮中,以 5G、AI 为酶,数据与科技正在城市管理、教育、 医疗等各类场景中产生“化学变化”,这也正是数字经济于电子行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是海康威视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的落地。基于对这一产业趋势的乐观判断,2021 年我 们看好:生活场景数字化、光学半导体化、可穿戴服务化及核心器件国产化四个方向。在 5G+AI 的催化下,智能硬件+软件服务+数据要素正产生“化学变化”从国内电子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与单纯实现产品品类扩张的、类似于华为“1+8+N”产 品结构拓展的“物理变化”不同,我们认为,站在当下时点,在 5G 的连接能力以及 AI 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撑下,智能硬件、软件服务、数据要素正在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当中 产生类似于“化学变化”的有机融合,智慧城市、远程诊疗、在线教育、工业互联网等高 度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这一“化学变化”过程与海康威视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相类似,从概念上而言,物 信融合就是把智能物联网的数据,与具体业务中信息网的数据相融合,支持跨智能物联网 和信息网的资源治理、数据治理、数据融合、数据服务与数据应用,帮助用户快速实现数 据平台落地交付,支撑数据融合与应用。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物信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家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根据信通院的定义,数字经济是通过 5G、大数据、AI 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 态。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产业数字化指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 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20 年 11 月 3 日《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 布,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 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也从推进信息 通信产业的发展演变为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2005 年以来 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005 年的 2.62 万亿 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5.84 万亿元,对应年复合增速为 20.56%。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 中国信通院数据,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 31.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5.30%;其中美国 以 13.1 万亿美元的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以 5.2 万亿美元的规模紧随其后, 德国、日本、英国分别以 2.44、2.39、1.76 亿美元位居 3-5 位。从数字经济 GDP 占比的 角度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9 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 GDP 比例分别为 63.4%、62.3%、61.0%,位居全球前三位;中国数字经济 GDP 占比 36.2%,位居第九。基于良好的软硬件和消费者基础,中国有望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历经智能手机“黄金十年”,国产品牌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2009 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经历“黄金十年”,现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2009-2019 年 智能手机不断升级换代,逐步实现了对于功能手机的全面替代;根据 IDC 数据,全球智能 手机出货量从 2009 年的 1.74 亿部增长至 2019 年的 13.73 亿部,对应 2010-2019 年的 CAGR 为 22.93%。我们认为目前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存量发展的阶段,IDC 预测全 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 2019 年的 13.73 亿部增长至 2024 年的 14.92 亿部,对应 2020-2024 年的 CAGR 为 1.68%。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国产品牌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 集中度持续提升,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全球前六大手机品牌(三星、华为、苹果、小 米、OPPO、vivo)市场份额合计为 57.94%,同比提升 3.28pct;1H20 全球前六大手机 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 60.21%。此外,根据 IDC 数据,四大国产品牌(华为、小米、 OPPO、vivo)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13.01%提升至 1H20 的 34.92%,国产品牌 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1H20 国产品牌包揽出货量前四名。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中国 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名的品牌为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份额分别为 38.36%、 18.14%、17.13%、10.92%、8.94%。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 HMOV 四大国产品牌在中 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合计 84.55%,同比提升 6.21pct;2020 年上半年 HMOV 在中国智 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 88.87%。响应“电子+”趋势,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布局多品类终端生态。2019 年 3 月华为在 HI LINK 生态大会上首次提出 1+8+N 全场景智慧化战略,其中 1 是指以手机为主入口,8 是指以 PC、平板、TV、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为辅入口,N 是指“泛 IoT 硬件”,覆盖 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移动办公等多个场景。此外,小米 2019 年 初确立“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2020 年初,在 5G 赋能 AIoT 的技术背景下,小米将 战略升级为“5G+AIoT”,并将投入力度由 5 年 100 亿元升级至 5 年 500 亿元。继华为、 小米后,OPPO、vivo 等国内智能手机品牌也相继涉足智能穿戴领域,我们认为,国内消 费电子终端品牌有望基于智能手机领先优势,逐步拓宽终端形态并形成多品类生态布局。互联网创新模式涌现,AI、云计算兴起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软件基础1994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我们认为过去中国数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 1994-2002 年、2003-2012 年、2013-2019 年三个阶段。 1994-2002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以新闻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邮箱业务、搜索 引擎(百度)等业态为主;2003-2012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以电子务(淘宝、京东)、论 坛(豆瓣、贴吧)、即时聊天(微信、QQ)、微博等新兴业态为主。2013-2019 年中国进 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表现为:1) 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包括互联网+生活服务、+外卖、 +出行等;2) 互联网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包括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中国网民规模从 2002 年的 0.59 亿人增长至 2019 年的 9.04 亿人,对应年复合增长率为 17.40%;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互 联网网民数/国民人数)也从 2002 年的 4.6%提升至 2019 年的 64.5%。中国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快速提升,民众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增强。根据工信部数据, 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 2013 年的 13.21 亿 GB 增长至 2019 年的 1220.00 亿 GB,对 应年复合增长率为 112.60%。此外,根据工信部数据,中国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 2013 年 1 月的 119.12MB/月快速提升至 2020 年 9 月的 11120.64MB/月(≈10.86GB/月)。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 6 月中国移动网民单日平均使用桌面及智能终端的时长 4.24 小时,较 2019 年 6 月提升 0.64 小时,较 2018 年 6 月提升 1.17 小时。户均移动互联网 接入流量的提升及网民单机单日使用时间的延长表明中国民众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增强。人工智能兴起、云计算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软件基础。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 年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 489.3 亿元,同比增长 27.49%;赛迪顾问预计 2022 年中国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1084.3 亿元,20-22 年复合增速为 30.37%。此外,云计算也已 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 (IaaS/PaaS/SaaS)达到 124.03 亿美元,其中 IaaS 占比 62.05%,PaaS 占比 12.56%, SaaS 占比 25.40%;IDC 预计 2024 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542.47 亿美元, 对应 20-24 年 CAGR 为 34.33%。“软硬兼备”催生智慧城市、智能教育、智能医疗等全新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支撑下,安防龙头向 IoT 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随着视频监控的高清化和网络化,在 AI 图像分析处理技术的支持下,视频监控行业由“看 得清”向“看得懂”方向发展。智能摄像机基于高清的图像采集,具备准确的图像辨识能 力,具备大脑思考能力,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可以处理人类无法处理的海量数据。此外,随 着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项目的推进以及视频监控点位的不断增加,监控视频数据呈现几 何级数增长,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引入视频数据结构化技术,通过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视频监控实战应用的结构化升级。DOT 时代显示面板成为物联网入口,京东方明确“芯屏气/器和”发展战略DOT 时代(Display of Things)显示面板正成为物联网入口。与 IOT(Internet of Things) 追求万物互联一样,DOT 追求在任何物体上都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显示无处不在、没有 边界,完全融合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DOT 时代显示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被动接受 外部世界信息的单向通道,发展成即时了解美好世界、了解彼此生活、了解自身变化的智 慧交互窗口,发展成万物互联的入口。在线教育加速推进,可视化教育工具逐步丰富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教育渗透到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也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根据 艾瑞咨询数据,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 2012 年的 705.2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3225.7 亿元,对应 13-19 年 CAGR 为 24.26%;艾瑞咨询预测 2022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 达到 5753.1 亿元,对应 20-22 年 CAGR 为 21.27%。教育信息化 2.0 不断推进,一方面智慧黑板、智能讲台等教室的可视化教育工具不断丰富; 另一方面交互智能录播、智慧学习终端等产品推出也逐步推动家庭学习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以希沃品牌为例,希沃推出“希沃小墨”备考复习机,这款融入 AI 技术的备考复习机集 “错题本、背诵本、笔记本、阅读本”于一体,将帮助学生从老师教学转为主动自学;希 沃还推出“希沃网课学习机”,通过 15.6 英寸大屏、家长管控及伴学系统等设计把真实课 堂“搬”回家。我们看好网课学习机、备考复习机等终端的推出助力家庭学习场景的数字 化升级,教育信息化产业链推荐瞄准教育信息化需求,具有软硬兼备优势的视源股份。可穿戴+云服务驱动远程医疗进入发展快车道2020 年 11 月 2 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的通 知》,在扩大网络覆盖、提高网络能力、推广网络应用、加强组织保障四方面提出十六项 举措,包括推进 5G 网络覆盖医疗卫生机构、丰富远程医疗网络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探 索 5G 网络在远程医疗中的创新应用、建设医疗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提升远程 医疗系统互联互通能力、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质量监测管理等。我们认为一方面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不断拓展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功能, 为远程医疗的普及打下硬件基础;另一方面 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为远程医 疗的发展打下软件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诊疗、信息防控常态化更是得到充分重视。远程医疗产业链推荐拥抱健康 IoT 黄金十年、具备医疗级消费电子领域优势、具备传感器 等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聚焦核心战略大客户的乐心医疗。乐心医疗通过可穿戴+云服务,全面布局健康 IoT。乐心拥有全面专业的健康 IoT 产品线, 可获取多维体征数据以联合第三方健康医疗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同时为强化用户粘性、丰富硬件之外的健康服务内容、延展业务领域,乐心从 2011 年起 开始云平台的研发,基于自身软硬件产品的数据采集功能、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乐心现已实现公司产品、用户以及第三方健康服务的无缝链接,能够为用户实现预防、治 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保障。光学升级不停息,半导体光学开启光学加工新纪元自智能手机普及以来,从最初简单的后置单摄镜头实现拍照功能,到如今前置生物识别解 锁、后置“高清+广角+变焦+3D”多摄作为旗舰机标配,并从手机向平板、PC 等多终端 拓展,以满足物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照片实时分享、短视频、直播、金融支付、身份验证、 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安防、工控、医疗等多元的应用需求,光学应用升级一直是消费者及 手机品牌厂商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源源不断为供应链带来持续的发展机遇。尽管 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像终端需求疲弱,与此同时,5G 手机升级 BOM 成本控制导致光学 升级进度有所放缓,但我们认为,随着信息数字化时代多终端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需求不断 加强,光学作为环境感知和信息捕捉的重要媒介,将继续成为多终端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向。从具体应用来说,我们认为手机端的 3D 及潜望式等后置镜头将继续从高端机型向中低端 普及,车载端自动驾驶有望成为继手机市场之后的第二大光学应用终端。此外,半导体光 学有望凭借高一致性和高性价比成为光学产业的全新市场,细分赛道的前瞻布局亦有望成 为光学元件供应商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手机光学应用功能及场景创新持续,后置潜望式及 ToF 渗透有望加速2020 年以来高端机型光学升级有所放缓,但中低端 5G新机仍在向三摄/四摄升级。在 2020 年 2 月 5 日发布的《多功能叠加多场景,光学赛道优且长》报告中,我们详细论述了智能 手机光学升级的历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今年以来的光学产业发展来看,受5G手机CPU、 电池、天线等元件成本增加而厂商需要严控成本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影响,高端机型的光学 升级步伐有所放缓,仍以高清、广角、变焦、3D 感知等组合的四摄方案作为旗舰机标配。 但从中低端机型的配置来看,后置多摄仍呈现出升级趋势。例如,2020 年推出的 1799 元 华为荣耀 Play4 机型和 1999 元红米 K30 机型,也配备了后置四摄方案。2020 年智能手机需求受疫情影响或同比下降,但多摄升级仍为摄像头市场带来增量。根 据旭日大数据,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摄像头出货量同比增长 6%至 44 亿颗,单机搭载的 摄像头数量达到 3.2 颗。群智咨询预计 2020 年全球三摄/四摄渗透率有望从 2019 年的 24%/13%升级至 29%/29%,单摄/双摄渗透率从 2019 年的 24%/40%降至 18%/24%。我 们以 2019/2020 年全球 13.7/12.1 亿部手机出货量(IDC 预测)为基数,在前置摄像头个 数不变预期下,测算得出 2020 年多摄渗透率升级(群智咨询预期)将产生 1.56 亿颗摄像 头增量需求。5G 换机潮有望带动 2021 年全球手机销量重启增长,多摄升级持续拉升摄像头需求。随 着苹果、华为等主流品牌 5G 手机陆续推出,我们认为 5G 换机潮的集中启动有望带动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同比转正,在此基础上多摄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则有望为持续 拉升智能手机摄像头需求,进而带动供应链光学元件供应商的业绩增长。潜望式镜头为手机光学升级替代单反的重要突破,终端渗透有望助力微棱镜市场扩容。在 智能手机镜头模组升级过程中,高倍变焦一直是手机摄影替代单反的重要突破方向,而自 2017 年 OPPO 首发可实现 5 倍光学变焦技术以来,通过内置光学棱镜使光线旋转、随后 进入长焦镜头实现多倍光学变焦的方案便成为首选。至今,我们已看到 HOVM 等主流安 卓系品牌都发布搭载潜望式摄像头的机型,且 2020 年以来潜望式新发机型持续增加。根据群智咨询预测,2020 年全球搭载潜望式镜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约 0.83 亿部(对应 IDC 预计的 2020 年全球 12.1 亿部手机出货量可测算得出潜望式镜头渗透率不足 7%),2023 有望达到 3.2 亿部,对应 2021-2023 年 CAGR 为 40%。我们认为,随着潜望式镜头持续 在手机后摄模组中渗透,相应模组及上游微棱镜等元件供应商有望从中受益。苹果 iPhone 12 高端机型后置引入 ToF 镜头,提高弱光对焦速度并改善夜间拍摄效果。2017 年 10 月,苹果发布其首款采用 3D 感知结构光模组的全面屏手机 iPhone X,开启生 物识别新潮流。2020 年 10 月,苹果在其发布的 iPhone 12 高端机型中引入了曾在今年 iPad Pro 中搭载 LiDAR 激光雷达传感器,用于提高弱光环境下的对焦速度、改善夜间人 像拍摄效果。随着华为、荣耀、苹果、OPPO 等等越来越多的手机引入 3D 感知模组,根 据 TrendForce 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 3D 感知(含结构光和 ToF 方案)渗透率有望 从 2017 年的 2.1%增加至 20.0%,对应产值从 2017 年的 8.2 亿美元增加至 59.6 亿美元。LiDAR 激光雷达可实现更广的 3D 空间构图,为优化 AR 实景交互提供技术支持。从 3D 感知的光学原理来看,苹果 LiDAR 方案是基于 dToF(直接飞行时间)原理,即由发射端 VCSEL 向目标发射脉冲激光,通过测量光子从发射端到目标物体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空间 距离,相较于间接飞行时间 iToF(通过计算经过调制的检测光波往返的相位差来测量空间 距离)具有功耗更低、覆盖范围更广且不易受到环境干扰等优势。尽管目前手机后置 ToF 仍主要用于优化拍摄效果,但我们认为 ToF 应用的更大意义在于为将来 3D 与 AR 的结合 奠定技术应用基础,即通过手机端 3D 镜头绘制精确的空间景深构图,基于 LiDAR 镜头较 广覆盖范围内的 3D 模型动态调节光照和阴影,为用户提供更真实的 AR 游戏体验。3D 感知应用多元化,消费电子与汽车应用市场发力。除手机端外,我们看到 3D 感知的 应用终端正在从手机向笔记本/平板、VR/AR、汽车等移动终端延伸,应用场景也从手机解 锁向金融支付、政务安防、工控医疗、人机交互等领域拓展。根据 Yole 预测,2025 年全 球 3D 感知应用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 50.5 亿美元增加至 150.8 亿美元,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20.0%;其中,3D 感知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 81.7 亿美元, 约占总市场规模的 54%,对应 200-2025 年 CAGR 为 26.2%;汽车将成为仅次于消费电 子的第二大应用场景,2023 年 3D 感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6.7 亿美元,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27.5%。智能驾驶兴起,车载光学应用有望接力手机市场成就光学新蓝海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标准,汽车智能化可根据驾驶操作、环境监测、 回退性能、系统接管四个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分为 L0-L5 五个等级,其中自 L3 等级开始汽 车在完成综合辅助功能的同时还需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环境感知包括视觉感知和雷达感知两个方面,其中视觉感知主要通过车载摄像头捕捉画面 识别信息。车载摄像头又包括后视、侧视、环视、前视、内视等,用于捕捉外部环境中的 车辆、行人、车道线、路标等信息以及识别车内驾驶员状态。由于后视摄像头多用于倒车 环境监测,其画面覆盖范围小且工作时间短,而侧视、环视、前视、内视等镜头需要提供 稳定的拍摄内容、排除外界干扰并保持长期工作,因此非后视摄像头对于镜头的质量、性 能等都相对于普通摄像头有更高的要求。光学元件作为车载镜头、激光雷达等感知层信息 采集的重要入口,其对供应链光学元件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及产品稳定性都提出较高要求。通常,一套完整的 ADAS 系统需包括 6 个摄像头(1 个前视,1 个后视,4 个环视),而 高端智能汽车的摄像头个数可达到 8 个。例如,根据电子发烧友网,特斯拉 Autopilot 搭 载了 3 个前视,2 个环视和 3 个后视用于视觉感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 Yole 数据,2023 年全球平均每辆汽车搭载将从 2018 年的 1.7 颗增加至 3 颗,但距离完整 ADAS 系统所需的摄像头个数仍有差距。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 年我国后视 摄像头(1 颗)渗透率为 50%,前视摄像头(1 颗)渗透率为 30%,环视摄像头(2 颗) 渗透率为 20%,内置摄像头(1 颗)渗透率仅有 6%。从不同类型车载摄像头渗透率来看, 我国智能驾驶车载摄像头市场,尤其是高规格车载镜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全球车载镜头市场持续扩容,舜宇今年 6 月以来车载镜头出货量增长显著提速。尽管全球 汽车需求疲弱,但随着汽车智能化推动单车车载摄像头数量提升,TSR 预计全球车载摄像 头总出货量将由 2018 年的 1.09 亿颗增加至 2021 年的 1.43 亿颗,对应 2019-2021 年 CAGR 为 6.9%。由于环视、前视、内视等镜头对性能及质量要求更高,价格也更高,根 据 ICVTank 数据, 2025 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有望从 2019 年的 112 亿美元增加 至 270 亿美元,对应 2020-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5.8%。作为全球最大的车载镜头供应 商,今年 7/8/9/10 月舜宇车载镜头出货量同比增幅为 16.0%/16.3%/32.0%/43.0%(公司 月度公告),增长提速显著,对应前 10 个月累计出货量达到 4375 万块颗(YoY:7.4%)。激光雷达探测精度高,性能优越,是满足高级别智能驾驶要求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也 是汽车 ADAS 系统环境感知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硬件构成是由光学元件组成发射端和接收 端,技术原理是在发射端利用一组光学准直透镜发射准直激光,遇到障碍时通过光的反射 回到接收端,以此完成激光探测、测距,避免障碍,增强车辆的导航能力。激光雷达价格下降趋势明显,成本下降有助于终端市场应用普及。根据 CES(2020)展出的 激光雷达产品梳理,多数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 1000 美元以内,激光雷达鼻祖 Velodyne 推出的 Velabit 更是下探至 100 美元。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迅速发展和量产能力及良率 提升驱动激光雷达价格下降,我们认为 ADAS 升级需求有望加速激光雷达下游应用的普及 进度。根据 ICVTank 数据, 2025 年全球车载你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自 2019 年的 4 亿 美元增加至 69 亿美元,对应 2020-2025 年复合增速为 60.7%;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 模亦有望由 2019 年的 4.5 亿元增加至 20.4 亿元,对应 2020-2025 年复合增速为 28.6%。除车载镜头和激光雷达外,光学应用创新仍然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以及用户体验升级过 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抬头显示 HUD 为例,其主要由主控 PCB 板、LED 光源单元、 显示介质、光学镜、外壳、直流电机等组件构成,通过光信息的反射将行车相关的信息投 影到驾驶员前方的透明介质上,目前在宝马、奔驰、奥迪、丰田等高端车型中均有应用。 随着汽车座舱产品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智研咨询预计 2022 年全球 HUD 前装市场渗透 率有望达到 13.7%,对应 HUD 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9 亿美元增加至 24 亿美元,由此带 动光波导技术推广及上游玻璃非球面透镜等产品需求增加。除此以外,汽车 logo 灯、汽 车玻璃按钮、汽车迎宾灯投影等智能化方案的应用亦有望为车载光学市场规模带来新增量。AR 应用渐行渐近,半导体光学契合 3C 终端发展需求或为全新发展方向多终端 AR 技术已有引入,但受成本限制 AR 设备尚未在 C 端普及。如前文所述,手机后 置引入 3D 镜头不仅是强化暗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其更大的意义在于 3D+AR 的技术融 合,为现实基础上的画面增强提供更为精准的 3D 构图。而从 AR 设备本身的应用来说, 自 2015 年谷歌发布采用光波导技术的 AR 眼镜 Hololens 1(2019 年已发布 Hololens 2)、 2016 年任天堂推出手机端 AR 游戏《Pokémon Go》(通过手机后置镜头拍摄现实场景并 根据游戏设定捕捉手机拍摄画面中的宠物精灵)以来,我们已经可以在游戏、零售、建筑、 教育、医疗等领域看到 AR 技术的引入,但至今尚未有成熟的独立 AR 设备在 C 端普及, 其主要原因便是能够实现较大视场角、较高亮度的光波导技术当前良率较低导致成本较高。具体来说,根据 Vittimes 数据,目前 AR 眼镜光学显示模组成本占 AR 眼镜总成本的 50% 左右,可见光学系统性能是决定 AR 眼镜成像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 AR 眼镜所采用的光 学原理不同,目前常见的 AR 显示方案包括四类,其中光波导技术凭借全反射、成像清晰、 对比度高等优点被视为目前 AR 眼镜较优方案,但其生产工艺复杂且良率低所造成的高成 本,又成为众多厂商选择光波导生产 AR 眼镜的阻碍。光波导显示采用高折射玻璃晶圆实现 AR 显示。根据光波导所实现的技术路径可分为衍射 光波导(非传统几何光学,设计门槛高)和阵列光波导(制造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良率低), 其中衍射光波导又可依据衍射元件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表面浮雕光栅光波导以及全息体光 栅光波导。尽管不同技术路径的光波导方案研发难点不同,但二者都需要采用毫米或亚毫 米级别透明的玻璃基底以减少色散、实现光的全反射,并保证较高的折射率以扩大视场角 (FOV)。近年来,以肖特、康宁为代表的传统玻璃制造商纷纷布局研制 AR 光波导眼镜 所需的高折射玻璃晶圆,并不断增大玻璃晶圆尺寸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除肖特、康宁之外,我们看到初创企业灵犀微光、珑璟光电、Magic Leap 和 DigiLens 等 以及传统光学巨头 Sony 等也纷纷布局光波导技术研发。Vivo 和 OPPO 先后于 2019 年 6 月和 9 月公布其首款采用光波导技术的 AR 眼镜产品,同时 Facebook 也宣布将于 2021 年发布其首款 AR 眼镜。我们认为,5G 时代数据运算与存储转入云端有助于降低 AR镜重量、优化佩戴舒适度,同时新进入者增加及相应技术投入的增加有望加速 AR 技术进 步并带动光波导镜片成本下降,进而推动 AR 向 C 端渗透。IDC 预计 2024 年全球 AR 出 货量有望从 2020 年的 69 万台增加至 4111 万台,其中 AR 一体机和 AR 系留头显出货量 将分别达到 2400 万台和 1708 万台,对2021-2024 年 CAGR 为 176%和 188%。终端设备高集成化与微型化发展对光学元件性能要求提高,半导体光学渐成主流应用。另 一方面,从 AR 眼镜的应用来看,终端设备对成像效果要求的提升使其对光学系统的微型 化、精密化、集成化、高可靠性、多功能、模块化等以及光学元件的加工精度、加工技术 提升均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光学元件不断向小型化、高可靠性、多功能、模块化和集成 化方向发展,结合半导体工艺制造的晶圆级光学元件(WLO)逐渐成为新一代光学元件的 主流应用。WLO 采用玻璃晶圆和聚合物材料为基材,使用半导体工艺压合多个镜头元原 件,再切割成单颗镜头,产品中光学透镜间的位置精度可达到纳米级。WLO 目前在透镜、扩散片(Diffuser)、光学衍射元件(DOE)、自动对焦执行器(AF) 和光学图像稳定(OIS)可调透镜等 3D 模组配件中有广泛应用。例如,1)WLO 准直镜 头作为模组发射端 Vcsel 激光源的必备配件,可通过采用半导体批量复制的生产方式优化 光束质量和晶圆一致性,并有效缩减体积空间;2)适用于 5G 手机的超薄屏下光学指纹 辨识芯片应用 WLO,通过半导体工艺约能使芯片厚度减少 50%,同时在摄像头群组中与 其他 2 个组件组成晶圆级摄像头模组,实现高度由传统的 5.2-6.0mm 降低为 2.7-3.3mm。WLO 镜头契合消费电子轻薄化发展需求,全球晶圆级镜头市场高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光 学透镜加工,WLO 能使 3D 技术摄像头体积缩小,从而应用于智能手机,更加适合移动端 消费电子设备。随着 3D 感知多终端、多场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晶圆级光学元件需求 也将相应增加。根据 Yole 预测,2022 年全球晶圆级镜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4.1 亿美元, 对应 2019-2022 年复合增速为 59.1%。AR 眼镜光波导技术发展及 WLO 市场扩容有望显著拉升玻璃晶圆需求。作为晶圆级镜头 及 AR 光波导镜片的重要原材料,玻璃晶圆具有原材料便宜、化学纯度高、抗热膨胀和热 冲击性能强、抗拉强度高、耐辐射性能高、光传输效果好等优点。而受益于光波导显示和 晶圆级光学元件终端对玻璃晶圆的应用需求增加,Yole 预计 2022 年全球 8 英寸等效的玻 璃晶圆需求有望达到 1400 万片,对应 2018-2022 年复合增速为 22%。接力 TWS,精准捕捉差异化应用场景,智能穿戴市场百花齐放苹果取消附赠耳机加速 TWS 普及,降噪升级及换机需求助力需求高增长疫情影响下 2020 年全球智能可穿戴出货量仍有增长,智能耳机为最畅销细分品类。根据 IDC 数据, 2019 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YoY:89%)。尽管 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蔓延影响手机、平板等终端需求持续疲弱,但基于 TWS 耳机及智能手 表、智能手环的终端持续渗透,1H20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仍同比增长 19%至 1.59 亿 部,IDC 预计 2020 年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 18%至 3.96 亿部,2024 年达到 6.32 亿部(对 应 2021-2024 年 CAGR 为 12.4%)。从品类分布来看,2024 年全球智能耳机出货量有望 在手机配套需求驱动下达到 3.97 亿部,占智能可穿戴设备总出货的 63%,而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出货量则分别达到 1.56/0.74 亿部,占总出货的 25%/12%。全球可穿戴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苹果凭借产品创新优势稳占龙头地位。从市场竞争格局 来看,根据 IDC 数据,2Q20 前五大可穿戴厂商合计市占率达到 69.9%,对比 2Q18/2Q19 的 53.4%/61.5%有较为明显的龙头集中趋势;其中,凭借在 AirPods 及 Apple Watch 领域 功能创新所奠定,苹果自 4Q18 以来便稳占全球可穿戴市场龙头地位, 2Q20 市占率同比 增加 7.8pct 至 34.2%,显著高于位列其后的华为(12.6%)、小米(11.7%)和三星(8.2%)。疫情居家娱乐需求重塑 VR 用户习惯,软硬件升级优化体验提升产品粘性5G 网络有效解决 VR 终端互联和眩晕问题,硬件配置升级优化用户佩戴体验。在 2019 年 9 月 15 日发布的《5G 应用大幕拉开,VR/AR 渐行渐近》报告中,我们从网络环境、 硬件配置及软件环境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 VR 产业的发展现状,即 5G 网络的高速传输 能够有效解决因 4G 网络时延所造成的眩晕问题、并能满足 4K 分辨率所需码率,同时光 学元件(菲涅尔透镜)、显示方案(AMOLED 柔性屏、FAST LCD 显示屏)、专用芯片(高 通推出 VR 头显专用的 XR1 平台)等配套硬件的推出则为终端兴起搭建了坚实基础。疫情期间居家娱乐需求重塑 VR用户习惯,Oculus Quest全球热销甚至一度缺货。在2019 年 9 月发布起首款虚拟现实设备 VR Glass,且根据华为官网讯,该款眼镜在同年 12 月 19 日开售首日销量便破百万,可见消费者对智能娱乐社交终端产品的接受度及需求已有 显著提升。而在 2020 年起新冠疫情持续蔓延海外多地消费者因居家时间大幅延长而对居 家娱乐设备的需求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能够融合运动与娱乐属性的健身环、VR 头显成为 消费者的首选居家娱乐设备。根据 2020 年 3 月 21 日 Zaker 讯,受终端需求快速增加而 疫情影响供应链生产及物流运输的影响,Oculus Quest 出现全球缺货的情况。除满足娱乐需求外,VR 头显在教育、医疗及影视直播等领域亦有广泛应用。在数字信息 化时代,教育模式、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结合电子化设备实现教育环 境的优化、信息传递的升级等也已成为 VR 产品的重要关注方向。同时,VR 设备还能用 于医疗应用端的手术模拟和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有效减少实操教学成本与风 险的基础上加强受训医生及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提高教学实训效率。此外,5G 与 VR 的结合也已经在山东两会、宁夏马拉松等现场实现了高清、全景的直播应用。Quest 2 新品发布及索尼 PSVR 换机潮驱动,我们认为全球 VR 出货量有望自 2021 年 重启高增长。由于 2020 年初以来海内外疫情大范围蔓延、供应链生产与物流运输受限, 1H20 全球 VR 销售呈现大范围缺货现象,但随着以国内为主的供应链复工复产稳步推进、 并考虑到全球第一大 VR 头显品牌 Oculus 于今年 9 月推出了 Quest 2 新品且销售火热, 我们认为 VR 出货量有望在 Quest 2 发布以及即将到来的 PSVR 换机潮驱动下自 2021 年 开启高速增长。根据 IDC 预测,2021-2024 年全球 VR 出货量有望在消费端和企业端持续 加大 VR 领域投资的驱动下保持 48%的年复合增速。产业链相关标的包括歌尔股份 (Oculus 及索尼 PSVR 独家代工)、长信科技(VR 显示模组)、舜宇光学(光学元件)。把握 IoT 时代 IC 产业新机遇,看好功率 IC 维持高景气2020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复杂多变,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2020 年新冠 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导致部分半导体产品供需趋紧,行业景气度上行;但美国政府对华为等 中国科技企业的禁令、全球半导体巨头并购潮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等事件使得我们清楚地 意识到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亟需实现自主可控。半导体行业关系着国家命脉,发展半导体行 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刻不容缓。国家政策彰显长期支持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决心。20 年 8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 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支/进出口/ 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八方面措施支持本土 IC 产业发展。11 月 3 日《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 集成电路列为重点前沿领域之一,将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我们看好 2021 年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在“电子+”趋势和国产替代的机遇中延续快速发展。长期来看,物联网智能设备和汽车电子对于功率半导体和 MCU 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晶 圆产能持续提升、产业链国产替代趋势和大基金二期的支持为国内上游设备和材料产业链 带来发展机遇。功率半导体市场长期向好,供应链重塑机遇下国产替代正当时2020 年下半年以来功率半导体行业迎来景气上行周期,功率半导体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 态势。根据 20 年 9 月 22 日 Digitimes 报道,目前 8 英寸晶圆代工产能供不应求,Digitimes 估计 2021 年供给缺口约达 2 成左右,短期 8 英寸晶圆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难以缓解。我们认为,从短期来看,一方面由于 8 寸晶圆产能紧缺,供给端向利润率更高的非功率类 芯片倾斜;另一方面,在全球供给中占重要地位的海外产能由于疫情原因,开工率走低、 运营和物流成本上升,两方面因素造成国内功率 IC 市场供需趋紧,价格有持续上行迹象。 从长期来看,新国标推动低速电动车升级换代、“电子+”时代家电变频/智能化趋势、新 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5G 新基建加速推进等有望驱动功率半导体需求高增长。欧美日厂商领跑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MOSFET/IGBT 英飞凌遥遥领先根据 Omdia 数据,2019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463 亿美元;受新冠疫情影响,智能 手机和汽车电子等功率半导体的主要市场需求下降,Omdia 预测 2020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 市场规模将下降 6.9%至 431 亿美元。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主要被欧美及日本厂商占据, 根据 Omdia 数据,在 2019 年全球功率器件及模组市场中,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 三菱电机、东芝半导体分别以 19.0%、8.4%、5.8%、5.5%、4.5%的市占率位居前五位。英飞凌在 MOSFET 和 IGBT 细分领域具有较强领先优势。根据 Omdia 数据,在 2019 年 全球 MOSFET 功率分立器件市场中,英飞凌以 24.6%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领先于安 森美的 12.8%及意法半导体的 9.5%。根据 Omdia 数据,在 2019 年全球 IGBT 功率分立 器件市场中,英飞凌同样以 32.5%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遥遥领先于市占率排名第二的 富士电机(11.7%)及市占率排名第三的安森美(7.9%)。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领先的 功率半导体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工艺积累、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在产品性能、产 品线丰富程度、量产规模、产品下游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方面具备较强领先优势。低速电动车升级、新能源汽车渗透、家电变频化驱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增长在新国标发布的带动下,2018 年以来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企稳反弹。根据中国自行车协 会数据,2018 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 3277.6 万辆,同比增长 5.80%,自 2014 年以来产 量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2019 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延续增长,产量 3592.2 万辆,同比 增长 9.60%。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部分出行者为避免公共交通转而选择电 动自行车出行,进一步驱动电动自行车需求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M20 中国电 动自行车产量 1550.1 万辆(仅统计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 18.7%。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19 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 3 亿辆;根据人民网 2020 年 6 月 12 日报道,目前我国 90%的存量电动自行车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由此可得,目前 我国的超标电动自行车接近 2.7 亿辆。我们假设 2.7 亿辆超标电动自行车通过 5 年的时间 全部替换为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即 2020-2024 年平均每年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需求量 为 5400 万辆。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反馈,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功率半导体价值量 40 元/辆,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功率半导体用量提升 50%。基于上述数据,我们测算得 2020-2024 年平均每年国内电动自行车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规模将增长至 32.40 亿元,与 2018 年(假 设产量均为非新国标电动车)相比增长 147.13%。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变频化、智能化有望带动 MOSFET、IGBT、IPM 等功率器 件/模组需求增长,行业前景广阔。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17 年全球主要家用电器出货 量为 7.11 亿台,其中变频家电的渗透率为 34%;IHS Markit 预测 2022 年全球主要家用电 器出货量将增长至 9.02 亿台,其中变频家电的渗透率将提升至 65%。根据英飞凌 2019 年 2 月 5 日 Investor Presentation,单台变频家电使用的功率半导体价值为 9.50 欧元,为 非变频家电(0.70 欧元)的 13.57 倍。基于上述数据,我们测算得 2017 年全球主要家用 电器对于功率半导体的需求规模为 26.45 亿欧元,预计 2022 年将增长至 57.79 亿欧元, 对2018-2022 年 CAGR 为 16.92%。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程度将逐步提升,驱动单辆汽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增长。根据 2019 年 8 月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单辆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48V-MHEV)使用的功率 半导体价值量为 90 美元,而单辆混合动力汽车(FHEV/PHEV)使用的功率半导体价值量 为 305 美元,单辆电池动力汽车(BEV)使用的功率半导体价值量为 350 美元,均高于 48V-MHEV 的功率半导体用量。同时,根据 2019 年 9 月 IHS Markit “Alternative propulsion forecast”的数据及预测,48V-MHEV 汽车的销量将从 2018 年的 30 万台提升至 2020 年的 230 万台及 2025 年的 2060 万台;FHEV/PHEV 汽车的销量将从 2018 年的 290 万台提升 至 2020 年的 480 万台及 2025 年的 1050 万台;BEV 汽车的销量将从 2018 年的 170 万 台提升至 2020 年的 320 万台及 2025 年的 1020 万台。基于上述数据,假定各类电动汽车对于功率半导体的需求价值量保持不变,我们测算得 2018年电动汽车对于功率半导体的需求规模为15.07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27.91 亿美元,对应 2019-2020 年 CAGR 为 36.11%;预计 2025 年将增长至 86.27 亿美元,对 应 2019-2025 年 CAGR 为 28.31%。新冠疫情及中美摩擦带来供应链重塑机遇,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正当时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作为“追赶者”,近年来涌现出诸多优秀企业。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 协会 20 年 8 月 27 日统计,2019 年国内前十大功率器件企业分别为安世半导体(闻泰科 技子公司)、杨杰科技、华润微、华微电子、乐山无线电、苏州固锝、无锡新洁能、江苏 长晶科技、燕东微电子、捷捷微电。虽然国内厂商在高端功率器件领域与国际领先厂商仍有较大差距,但我们认为国内厂商有 望紧抓当前国产替代的重要发展机遇,实现功率半导体产业做大做强。短期来看,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目前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疫情,国内厂商已实现复工复产,而 国际厂商的停工停产有望为国内厂商带来供应链重塑的机会。长期来看,近年来《国家集 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 2025》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加速国产替代、实 现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物联网和汽车电子成为发展新动能,国产 MCU 前景广阔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落地和汽车电子的发展,MCU 微控制器需求长期增长可期。MCU 微 控制器作为智能控制核心,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与网络、工业控制等 领域。IC Insights 预计全球 MCU 销售额在经历 2019 年和 2020 年下滑后,将在 2021 年 出现温和复苏,销售额同比增长 5%至 157 亿美元;同时 IC Insights 预计全球 MCU 销售 额将在 2022 年同比增长 8%,将在 2023 年同比增长 11%,预计 2023 年全球 MCU 销售 额将创下 188 亿美元新高。我们看好物联网和汽车电子带动国产 MCU 需求增长。基于国内 AIoT 发展乐观预期以及国产替代的客观需求,我们看好国内 MCU 发展前景。根据 IHS 和 ASPENCORE 数据,2019 年中国 MCU 市场规模达到 256 亿元;中国 MCU 主要应用于家电/消费电子、计算机网络、汽车电子、智能卡、工控等领域,规模占比分别 为 25.6%、18.4%、16.2%、15.3%和 11.2%。受益于国内物联网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增长, IHS 预计 2022 年中国 MCU 市场规模将达到 319 亿元。此外,IHS 预计 2020 年国产 MCU 厂商的销售额将达到 148 亿元人民币,占整个中国 MCU 市场的 55%。ARM 收购案或带来技术授权不稳定性,RISC-V 国产 AIoT 内核将加速发展ARM Cortex-M 系列处理器内核主导 32 位 MCU 内核市场。32 位 MCU 是基于未来物联 网市场发展方向的主流产品,ARM 内核既能满足厂商应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又具备丰 富生态系统资源。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 年 9 月 13 日,美国图形处理器和人工智能芯片 巨头英伟达在官网宣布计划以总价值 400 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和现金向日本软银和软银 愿景基金收购全球最大处理器 IP(Intellectual Property)供应商 ARM Limited。结合过去 几年美国针对中国顶尖科技企业进行“实体清单”管制的案例来看,ARM 的技术管制和 许可证制度有可能被实施到各细分领域具备挑战美国科技实力的顶尖中国公司。RISC-V 开源免费,其指令集本身具备简洁、灵活和模块化等诸多优点,有望为中国带来 AIoT 处理器内核领域自主可控的新机遇。RISC-V 架构的开源模式使得该指令集架构避免 出现如 X86 和 ARM 被极少数公司控制的现象,其在 AIoT 领域广阔的使用前景和潜在的 市场规模吸引了全球著名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关注,多方的投入合作有望促进 RISC-V 产业链成熟和生态的完善。市场调研机构 Semico Research 预计 2025 年采用 RISC-V 架构的芯片数量将增至 624 亿颗。携手 ARM,拥抱 RISC-V,兆易创新布局 MCU 构建未来作为国内 32 位 MCU 领军企业,兆易创新一方面继续携手 ARM 提高 MCU 产品竞争力, 一方面积极拥抱 RISC-V,紧跟发展前沿。公司 2020 年中报显示其 MCU 产品包括 330 余个型号、23 个系列和 11 种不同封装类型,累计出货已超过 4 亿颗。在基于 ARM 内核 MCU 产品方面,兆易创新主要提供基于 ARM Cortex-M 系列 32 位通用 MCU 产品,其 GD32 是 ARM Cortex-M3 及 Cortex-M4 内核通用 MCU 产品系列,也是 目前中国 32 位通用 MCU 主流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人机互动、电机控制、安 防家弄、智能家居家电、物联网等领域。在基于 RISC-V 内核 MCU 产品方面,兆易创新 2019 年 8 月发布全球首款基于 RISC-V 内核的 GD32VF103 系列 MCU,该款 MCU 采用 Bumblebee 处理器内核,是公司携手 RISC-V 处理器内核 IP、解决方案厂商芯来科技联 合开发的面向物联网的商用 RISC-V 处理器内核。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决心坚定,上游设备和材料迎来成长机会2020 年 9 月 15 日起华为自研芯片受美国禁令影响无法代工流片,凸显了中国半导体产业 在晶圆制造以及在上游设备端、材料端的劣势。虽然目前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技术 实力、研发投入与海外龙头仍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全面技术追赶任重道远,但是以中芯国 际(逻辑芯片代工)、长江存储(NAND)、合肥长鑫(DRAM)、华虹半导体(功率半导体) 为代表的本土晶圆厂持续扩产,有望成为国内半导体设备、材料成长核心驱动,国产半导 体设备、材料正迎来更充沛的验证试用、技术合作、进口替代机遇。中芯国际资本开支大幅增加,有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2020 年 7 月 16 日,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融资能力大幅提升,有望持续为研发和扩产 提供资金来源。2020 年 11 月公司三季报公告披露,由于美国出口管制对机台供货延迟或 有不确定性等原因,公司将资本开支下调至 59 亿美元,仍同比增长 241%,接近公司 2019 年总营收额的两倍,增加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产能扩充。短期来看,中芯国际相关产业链 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中芯国际产能扩张;长期来看,先进制程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推动以晶圆 制造这一核心环节带动整个国产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国产替代的进程。国家大基金二期蓄势待发,助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发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二期于 2019 年 10 月 22 日成立,注册资本高达 2041.5 亿元,较一期的 987.2 亿元有显著提升。与大基金一期主要投资晶圆制造不同,我 们预计大基金二期的投资将向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材料领域倾斜。根据大基金二期的布局规划,大基金二期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支持国产设备与材料发展:一 是将对在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 支持,培育中国大陆“应用材料”或“东电电子”的企业苗子;二是加快开展光刻机、化 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填补国产工艺设备空白;三是督 促制造企业提高国产装备验证及采购比例,为更多国产设备、材料提供工艺验证条件。半 导体主要材料包括大硅片、掩膜版、靶材、光刻胶、抛光垫和湿电子化学品等。2021 年或将迎来大基金二期的投资高峰期。大基金二期于 2020 年 4 月开始投资,目前已 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设计和晶圆代工领域,已投资金额尚不到规划投资总额的 10%。根据 布局规划,2021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有望得到大基金二期的投资支持。国内供应商纷纷加码,国产光刻胶研发进入快车道在供应链安全逐渐得到重视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国产半导体光刻胶在未来几年实现突破。一方面为鼓励光刻胶产业发展、突破产业瓶颈,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为光刻胶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持续扩大的晶圆产能为国产光刻胶开辟了发 展空间,国内厂商纷纷计划在被日美垄断的半导体光刻胶领域扩大投入。2020 年 8 月 21 日晶瑞股份中报披露其子公司苏州瑞红 1993 年开始光刻胶生产,承担并 完成了国家 02 专项“i 线光刻胶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i 线光刻胶已向国内头部的知 名大尺寸半导体厂商供货,KrF 光刻胶完成中试,产品分辨率达到了 0.25~0.13m 的技 术要求,建成了中试示范线。2020 年 10 月 12 日,晶瑞股份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 显示,公司拟购买光刻机设备的型号为 ASML XT 1900Gi ArF 浸入式光刻机,可用于研发 最高分辨率达 28nm 的高端光刻胶。2020 年 11 月 3 日,上海新阳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募资资金不超过 14.50 亿元,其中 8.15 亿元拟投资于集成电路制造用高端光刻胶研发、产业化项目,主要目标为实现 ArF 干法工艺使用的光刻胶和面向 3D NAND 台阶刻蚀的 KrF 厚膜光刻胶的产业化,力争于 2023 年前实现上述产品的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2020 年 11 月 6 日,南大光电披露 2020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 行股票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6.35 亿元,其中 1.5 亿元拟用于先进光刻胶及高纯配套材 料的开发和产业化、ArF 光刻胶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供需趋紧+景气上行,LCD 龙头利润兑现,MLCC 大厂加速崛起韩厂加速退出,需求稳中有升,中国大陆 LCD 龙头迈入收获期(略)。疫情下需求仍保持韧性,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稳中有升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为 2.859 亿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 影响下,AVC 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为 2.656 亿片(YoY -7.12%);我们假2020 年电视平均尺寸为 47.8 英寸(参考 1H20 WitsView 数据),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仅下降 0.66%。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为 1.437 亿片,Omdia 预测 2020 年将增长至 1.549 亿片(YoY 7.81%);我们假设 2020 年显示器平均尺寸为 24.1 英寸(参 考 1H20 WitsView 数据),预计 2020 年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面积将同比增长 13.18%。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 NB 面板出货量为 1.877 亿片,Omdia 预计 2020 年全 球 NB 面板出货量为 1.967 亿片(YoY 4.78%)。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平板电 脑面板出货量为 2.099 亿片,Omdia 预计 2020 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速为 16.45%。我们假定 NB、平板电脑平均尺寸不变,预计 2020 年全球 NB 面板出货面积同 比增长 4.78%,预计 2020 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16.45%。对于 LCD 手 机面板,我们预计 2020 年 LCD 手机面板出货面积将下降 10.45%。基于上述测算,我们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显示器、NB、平板电脑、LCD 手机的 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增速分别为-0.66%、13.18%、4.78%、16.45%、-10.45%,测算得 2020 年 LCD 面板出货面积将同比增长 1.12%。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下,我们认为 LCD 面板的需求受益于大尺寸化趋势、居家学习办公等因素的驱动,仍保持足够韧性。全球 LCD 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龙头厂商规模优势凸显根据 Omdia 数据,中国大陆的 TFT-LCD 产能占比从 4Q18 的 42%提升至 1Q20 的 52%, DSCC预计 4Q22中国大陆的TFT-LCD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 70%。除中国大陆以外, 随着三星、LGD 两大韩系厂商宣布 2020 年将关闭 5 条产线,DSCC 预计韩国的 TFT-LCD 产能占比将从 1Q20 的 19%下降至 1Q21 的 7%。京东方、华星光电领跑全球大尺寸 LCD 行业。从大尺寸 TFT-LCD 出货量的角度而言,根 据 Omdia 数据,2020 年 7 月京东方以 26.8%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群创光电、友达光 电、LG、夏普、三星分别以 16.1%、14.1%、14.0%、5.9%、5.6%的市占率位居全球二 至六名。从大尺寸 TFT-LCD 出货面积的角度而言,根据 Omdia 数据,2020 年 7 月京东 方以 20.4%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群创光电、华星光电、三星、LG 分别以 12.2%、11.8%、 11.6%、11.1%的市场率位居全球二至五名。京东方凭借更高世代线、更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和下游应用市场,盈利能力领先同行。根据 Bloomberg 数据,在 2013-2019 年间,京东方毛利率水平长期高于 LG Display、群创光 电、友达光电、日本 JDI 等行业面板大厂,与 Samsung Display 的毛利率水平相当(三星 OLED 占比高),2018、2019 年如上几家大厂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 13.69%、8.07%,而 京东方毛利率为 20.39%、15.18%。2016 年后华星光电凭借第二条 8.5 代线(T2)投产 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毛利率实现快速提升,2018、2019 年毛利率仅低于三星和京东方。未来行业将由中国大陆厂商主导,龙头厂商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强化。我们认为,以京东 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厂商对 G8.5、G10.5 高世代线的投资成效颇丰,一方面 京东方、华星光电凭借 G8.5、G10.5 高世代线所形成的成本优势及规模效应,压缩了韩 系大厂的盈利空间,促使其逐步关闭 LCD 产线;另一方面也树立了更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阻隔了潜在进入者的竞争。随着面板行业供需格局的改善,我们认为以京东方、华星光电 为代表的面板龙头厂商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强化。疫情加剧供需紧张态势,国产替代加速进行,MLCC 具备长期成长潜力我们认为海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仍是 MLCC 供需格局中的重要变量,1Q20 菲律宾首都因 疫情封城已对 MLCC 供给形成较大冲击。进入 10 月份以来,海外疫情出现较大反复,根 据新华网报道,截至 10 月 12 日,菲律宾累计确诊新冠病例已超 34 万例。村田(6981 JT)、 三星电机(009150 KS)等全球 MLCC 大厂均在菲律宾设有工厂,其中村田、三星电机在 当地的产能分别占其总产能的 15%、40%。菲律宾作为日韩 MLCC 厂商的重要制造基地, 疫情反复将对海外 MLCC 供给造成较大不确定性。在疫情加剧 MLCC 供需紧张态势的背 景下,以风华高科为代表的国内 MLCC 厂商有望借此机遇,改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 加速 MLCC 国产替代进程。随着大容量化技术的进步,MLCC 开始替换在数字电路上用于去耦的铝电解电容器或钽电 解电容器,市场规模由此扩大。根据 Paumanok 数据,2019 年全球 MLCC 市场规模同比 增长 4.6%至 121 亿美元,出货量同比增长 5.9%至 4.49 万亿只。基于 MLCC 大容量、小 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综合的技术要求,该产业仍具有较强的垄断性。随着 5G 建设的加速 推进,我们认为基站、终端、汽车电子将成为 MLCC 重要增量市场。2020 年 5G 基站建设大规模开启,单个 5G 基站 MLCC 用量较 4G 基站提升 3 倍。国内 5G 基站建设快速推进,2020 年 9 月 27 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刘郁林在“2020 中国 500 强企业高峰论坛 5G 创新应用专题论坛”上表示,截至 9 月末全国 5G 基站累计 开通超过 60 万个,逐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延伸。根据 VENKEL 数据,传统 4G 基站的单站 MLCC 用量达到 3750 颗,而 5G 基站的用量有望增长逾 3 倍, 超过 1.5 万颗;我们预计 2020 年国内 5G 基站建设总数在 60~80 万站,若假设 2020 年 70 万站的 5G 基站建设,则对应 MLCC 新增需求 105 亿颗,相当于 19 年全球总需求量的 0.23%,相当于全球工控类 MLCC 需求的 2.76%。功能复杂度提升/信号传输速度提升带来智能手MLCC 用量增长。在物联网、5G 快速 发展的背景下,3C 功能复杂度提升所带来的各模块间的退耦需求以及信号高速传输所带 来的匹配滤波需求使得 MLCC 单机用量快速提升。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G 手机平均单 机 MLCC166 颗,3G/4G 手机达到 450 颗/700 颗,5G 手机将超过 1000 颗,较 4G升超 40%。若基于台积电对 2020 年全球 5G 手机 15%的渗透率预期(法说会),则今年 5G 手机有望为全球 MLCC 市场带来 2.28%的增量需求,若考虑 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 场全部实现 4G 向 5G 的升级,则增量市场相当于 19 年全球 MLCC 市场总数量的 15.2%。特斯拉单车 MLCC 用量超过 8000 颗,汽车电子正成为的重要增量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 透以及汽车电子化的升级使得汽车正成为被动元件重要的下游需求来源,与 iPhone 单机 MLCC 用量提升的发展轨迹类似,汽车电子化同样带来单车 MLCC 用量的快速提升。根 据 KEMET 数据,特斯拉(TSLA US)Model 3、Model S、Model X 系列车型中 MLCC 的用量均超过 8000 颗,而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单车 MLCC 用量仅约 2400 颗。基于 19 年 全球新能源汽车 210 万辆的销售水平,若实现与特斯拉相当的电子化升级,我们预计增量 市场规模相当于 19 年全球车用 MLCC 总数量的 2.34%。受中美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国产替代需求,以及新冠疫情所引发的物流、复工等问题影响, 国内 MLCC 行业供需趋紧,并在 20 年 2 月份呈现大规模涨价态势。根据国际电子商情, 菲律宾是日韩 MLCC 厂商的重要制造基地,村田、三星电机等均在菲律宾设有工厂,其中 村田 MLCC 全球月产能约 1500 亿颗,15%位于菲律宾;三星电机 MLCC 全球月产能约 1000 亿颗,在菲律宾的产能占比 40%。菲律宾作为日韩 MLCC 厂商的重要制造基地,10 月以来海外疫情反复对 MLCC 供给造成较大不确定性,国内 MLCC 厂商有望持续受益。……(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在今年的大促活动中,各个品牌及厂商同往年一样,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在购物狂欢盛典当中刷新销量纪录,着实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了厂商的诚意。其中,发力To C业务的科大讯飞携旗下智能硬件矩阵悉数登台,以优秀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广受用户好评,翻译机品类连续三年摘得京东&天猫双平台冠军,学习平板品类18日单品销售额第一,电纸书品类也是国内品牌销售额第一。作为科大讯飞To C业务的明星产品之一,讯飞翻译机3.0新增多个翻译语种,支持普通话与维语、藏语的即时互译,以及老挝、波斯、乌尔都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翻译,此外还支持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河南话四大方言与英语的互译,整体支持的语言已经可以覆盖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网友们出境游必备的随身神器。在日前开播的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孙红雷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不少语言问题,通过讯飞翻译机3.0的帮助解决了因沟通不畅产生的各种窘境。不少网友表示要收下这份黑科技“安利”。在职场办公方面,科大讯飞智能硬件产品矩阵当中,可以实现“录音成文一秒钟,找到笔记一句话”的讯飞智能办公本也有不错的成绩。搭载支持手写的电子墨水屏,在保持传统手写习惯的同事,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录。此外,讯飞智能办公本还重点解决了书写时候的弹性和反应延迟问题,经过专业测试,其手写延迟仅为33毫秒,比国际品牌同类产品快了将近一倍,真正实现“流畅顺滑”。通过AI技术的加持,它还能够实现会议内容语音的实时转写,转写准确率高达95%。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用户就可以找到对应的笔记,不仅手写体可以被搜索,录音记录也可以被搜索,十分贴心。此外,讯飞学习机X1 Pro也在今年618大促中大放异彩。这位A.I.家庭教师不仅可以辅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升英语的综合语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精准推送数理化微课和习题、迅速归纳形成逻辑清晰的超强错题本,可谓准确击中细分市场用户痛点。三款科大讯飞主力人工智能硬件产品的成绩,相信足以体现科大讯飞在To C业务方面的努力与进步,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开始进入规模化的落地阶段,各厂商间的差距便愈发明显,核心技术的水平则直接通过产品的销量展露无遗。在这方面,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选手,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连续六年占比超过营业收入20%以上。据2018年财报统计,科大讯飞To C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17亿,同比增长96.54%;实现毛利12.96亿,同比增长70.77%;To C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31.80%,毛利占比达32.72%。发力C端业务的科大讯飞在本次618年中大促所取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其战略的正确性,随着5G及万物互联时代的走近,发力C端智能硬件产品的科大讯飞有望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 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将会进行相应处理。投诉邮箱:xfrbwstjj@163.COM 【广告宣传】)来源:消费日报网综合
本报记者 刘昱汝报道疫情的出现让在线教育成为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赛道。不过,在线教育火爆的同时,有一看似毫不相关的市场也受到了热捧,那就是平板电脑。近年来,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全,屏幕也越来越大,一度挤压了平板电脑的销售份额。但在疫情之下,平板电脑市场持续火热,缺货成了行业常态。如何实现“逆势增长”?疫情之中,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上,除了口罩,销量最好的电子产品变成了平板电脑。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运用平板电脑开展以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为标志的信息化教学也成为老师教学创意。平板电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新平台,尤其是发挥了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苏宁易购深圳大区电脑办公经营部采销总监牛知路表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他所负责的平板电脑业务,销量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仅仅在深圳地区,2020年第四季度就超过3万台,同比增长67%。北京市某家电子产品销售员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今年疫情影响,客户群体对在线教育的需求大增,导致平板电脑“一货难求”。可以看出,在平板电脑中预置教育资源等特色内容受到家长青睐,直接推动了产品销售。相较去年销量同比增长了30%。记者发现,不只是国内市场,海外平板市场也处于爆发的状态。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平板电脑累计出口数量为1553万台,同比增加了21.8%。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主要平板电脑厂商销量均获得了大幅增长,其中苹果、三星、华为及联想,增长幅度均达到两位数。可见,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平板电脑销量大幅增长的直接推手。在线教育推动行业发展不难发现,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平板电脑一个重要的使用场景,其实除了专用的学生平板之外,越来越多的普通平板品牌也开始抢占这一市场,比如某款平板电脑,它内置了一个教育中心软件,点进去之后可以看到里面植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同时还配备了一个家长的后台管控系统。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下,在线教育以其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等独特优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疫情出现,加速了在线教育在教育行业之中的覆盖。受疫情影响,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和暂停各类培训机构线下活动的措施,各地学校、教学机构将课程改为了线上进行。这一举措,加速了在线教育的渗透率。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3225.7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5753.1亿元,增长速度显著。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293亿元,2010-2020年期间年复合增速为31.97%,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随着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各家平板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研究,平板电脑的设计也正围绕办公、学习和娱乐这三个场景,进一步提升硬件优化以及软硬件的应用结合。教育平板电脑前景可期事实上,在线教育对于平板电脑市场的影响力早已出现。早在2011年,国内就有学校将平板电脑引入高中课程学习,利用平板电脑作为“电子书包”的功能。而在线教育与平板电脑相融合,产生出来了一个新的产品——教育平板。记者了解到,与普通的平板电脑相比,教育平板主要面向C端消费市场的K-12学生用户。通过配置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功能,从而来吸引家长和学生群体。教育平板更加适用于家庭学习场景,而丰富的教育内容资源体现了其教育的专属性。同时,相比于普通平板,用户无法随意安装软件,且不能玩游戏,同时还拥有家长后台管理系统,管控更为严格。除此之外,教育平板还提供了整合的教育内容和应用,因此在价格定位上相对于普通平板来说,定价更高。教育平板电脑作为广大师生在线教育的重要硬件载体之一,受益于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平板电脑的市场需求向好。而盯上了这块蛋糕的企业并不少。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已经有以步步高、优学派、读书郎等企业推出了相关产品,这些企业都是老牌教育电子产品企业,在学习机、点读机时代就已经占据了市场,因此拥有更加丰富的相关经验。平板电脑与在线教育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否能让教育平板更近一步?记者调查发现,联想就曾推出过主打教育用途的相关平板产品,该款平板与学而思网校展开了深度合作,购买即赠送学习大礼包。这种购平板送网课的模式,也许在一段时间里,会是在线教育企业与教育平板厂商都乐于使用的一种推广方式。专家认为,而对于教育平板,要加深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能够扩大教育平板与在线教育的绑定,从而借助在线教育的发展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如今看来,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绑定上这一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教育平板必然也能随之共同快速发展。作为平板电脑之中的一条细分赛道,教育平板或许是当前所有平板电脑赛道中未来前景发展最为广阔的一条路径。
核心观点:1、优选六大景气赛道1)云计算:高景气持续,确定性强,分享赛道的长期成长红利。2)工业软件:在自主可控大势下,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助力智造升级,下游高景气度持续。3)网络安全:明年下游开支有望回暖,产业短期业绩将得到改善,长期受政策、需求和技术驱动。4)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化加速,产品进入落地期,放量可期。5)汽车智能:产业周期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拐点已至,景气度提升。6)证券IT: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市场活跃度提升,以及新金融技术持续创新,龙头有望持续成长。2、2021年策略:聚焦龙头,守正出奇云计算:重点关注金山办公、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广联达、深信服等公司,关注万兴科技、泛微网络、明源云、优刻得-W、紫光股份、宝信软件、石基信息等;信息安全:重点关注深信服、安恒信息、奇安信、美亚柏科,关注天融信、绿盟科技、启明星辰、中新赛克等公司;人工智能:重点关注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公司,关注虹软科技、佳都科技、拓尔思、寒武纪;汽车智能化:重点关注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关注锐明技术、道通科技;工业软件:重点关注中控技术、鼎捷软件,关注宝信软件等公司。证 券 IT:重点关注恒生电子、东方财富、同花顺等公司。3、风险提示:1、业绩不及预期;2、疫情反复风险;3、货币政策收紧风险;4、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科技战升级风险。报告摘要:一、2021策略:聚焦龙头,守正出奇1、政策:中美博弈,科技主线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拜登执政或部分缓和前期中美在传统领域的贸易摩擦,但科技封锁仍将严格。“十四五”定调,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是国之意志。就业政策导向科技战略产业,叠加高层次人才归国潮,铸就科技人才的历史机遇。2、产业大势:云化、智能化、国产化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高峰。生活、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社会运作效率得以提升。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将涌现一批科技巨头,并在资本市场得到映射。以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的出现将催生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向云化、智能化发展。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新兴产业有望陆续诞生。贸易摩擦、科技封锁等事件频发。国家对信息技术自主性、安全性极其重视,以自研操作系统和CPU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已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安全可控。2020年8月《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将工业软件纳入重点支持的范畴,国产替代大势所趋。3、行业景气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曲线长期需求:经济转型、降本增效,催生数智化转型2021年IT支出预计持续增长。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2021年整体IT支出增速7.2%,其中IT服务与企业及企业级软件增速相对较高。我们认为需求长期驱动力如下: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推动企业信息化需求增长。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过去依靠的需求侧“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步减弱;大规模要素的粗放投入的发展模式遇到问题。新动能将通过创新驱动、提高效率拉动经济增长。降本增效内生动力催生企业数智化转型需求。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大部分中国企业需摆脱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而面向内部降本增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即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边际变化:2020需求后移,关注边际改善下游需求持续高景气:例如,SaaS、在线办公等领域受益疫情催化持续高景气。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新需求在疫情常态化后仍保留较高的留存率。下游需求边际景气提升:受疫情影响一些子行业下游需求和开支有所延迟,2021年下游需求和开支有预计复苏改善。4、资金:流动性或收紧, 龙头受益在紧货币环境与人民币升值的组合下,人民币核心风险资产表现将相对突出。股市呈现结构性慢牛,细分行业龙头将受益于小企业订单转移、外资流入改善局部流动性及估值提升。北上资金:受疫情下海外不确定性影响,2020年Q1、Q3北上资金流出;随着美国大选落地、疫苗研发进展及防控常态化,21年外资流入有望恢复常态。5、2021策略:聚焦龙头,守正出奇二、投资机会:优选景气,六大赛道1、云计算:青春成长期,公有云逐步主导根据信通院数据,201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同比增长38.6%,未来三年CAGR可达20.5%。根据信通院数据,2019年公有云市场规模达689亿,首次超过私有云(645亿),预计2020-2023年CAGR达23.5%;未来私有云也将稳定增长,预计2020-2023年CAGR达16.3%。产业对比:IaaS相对成熟,SaaS正在蜕变国内云计算市场中IaaS发展最成熟。根据信通院,2019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689亿元,同比增长57.6%。其中IaaS市场规模最大,达453亿,同比增长67.4%;PaaS市场规模42亿,同比增长92.2%;SaaS市场规模达到194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较稳定。根据信通院数据,2019年国内SaaS规模占比整体市场28.26%,而全球市场该比例为58.15%。IaaS:公有云市场格局稳固,龙头效应明显全球及国内公有云IaaS厂商竞争格局相对固化,龙头效应明显。我们分析理由如下: 1)规模效应,IaaS前期自建和租用IDC的成本门槛高,头部厂商已经完成相关积累; 2)头部厂商已建立云管平台的标准化的壁垒,能稳定支撑多种工作负载; 3)运营和资金实力门槛:IaaS厂商向超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小厂商已无法满足高资金实力要求。IaaS:私有云成争夺焦点,政企上云驱动盈利提升私有云是目前IaaS层市场争抢的焦点,竞争格局依然分散。由于创新活跃、定制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格局依然分散,各类企业仍有机会,传统IT企业诸如浪潮、华为、华三在第一梯队。政企客户加速上云成核心驱动力,带动IaaS厂商盈利能力提升。私有云市场上,主要政务云及大型政企自建云,因为其对数据的安全性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定制化服务要求极高,因此需求主要来自增值服务,可贡献更高的毛利。预计未来随着政企客户的收入占比提升,IaaS厂商盈利能力有所提升。PaaS:部分领域存在头部企业,仍有巨大市场待挖掘在对象存储、大数据、AI、通信等细分领域存在头部公司,以互联网巨头为主,大局已定。本地化中小型云计算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服务填补缝隙市场或巨头合作一起繁荣云计算生态。从全领域来看,PaaS更大的市场则被大量中小企业瓜分,许多IaaS和SaaS厂商也主动向PaaS环节延伸。PaaS是SaaS从点到面发展的关键产业链环节,IaaS和SaaS厂商向PaaS环节延伸可形成一定生态规模,落实先发优势。(如Salesforce通过收购来完善PaaS平台,AWS则不断丰富PaaS功能。)技术趋势:敏捷、弹性,云原生更受青睐云原生是PaaS层未来重要的技术方向,渗透率持续提升。云原生技术生态从容器、微服务、DevOps等技术领域,已扩展至底层技术、编排及管理技术、安全技术、监测分析技术以及场景化应用等众多分支,初步形成了支撑应用云原生化构建的全生命周期技术链。新兴方向:DaaS兴起,“算力”定义“智力”“数”仓——数智化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数据用途多样化,格式复杂化,包括图片、声音或视频等非结构化类型。这时一种能同时保存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新型存储架构,便是“数”仓。海外标杆:Snowflake的数湖。其具有两个特征:1.将数仓上云。创建统一入口,在云上对线下及云端、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统一管理,解决数据孤岛问题。2.使存算分离。让客户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随时扩容和缩容。通过对存储和计算解耦,用户的成本得以量化且可控。国内目前相关领域成熟企业不多,头部互联网及SaaS企业在尝试中。例如:阿里云MaxCompute云数仓。SaaS:垂直领域百花齐放,格局尚未稳定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处于高速成长期。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规模较大的赛道分别为CRM、客服与呼叫中心、ERP、通信(邮箱、会议和直播),占比为20%、15%、11%与11%。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增长仍然在35-50%的高速区间。SaaS格局目前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兴的后来者并未颠覆传统软件开发商在SaaS时代的地位。产品力和技术依旧是软件业的核心。2、工业软件:行业异质性强,聚焦细分龙头工业软件:对比全球市场,增长空间可观鉴于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我国工业软件行业高增速有望持续。长期看,未来将达到与我国工业增加值地位相称。工业软件:政策继续加持,下游周期上行中期:产业政策支持和国产化要求是外部持续推力。短期:PMI景气持续,下游周期性行业上行是内部动力。3、网络安全:边界持续扩大,体系日益完善网络安全:边界持续扩大,体系日益完善根据FreeBuf统计,我国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逐渐从传统安全延伸至云、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控制、5G和移动互联网等应用场景,涵盖基础安全、防护、持续改进、检测、响应等多维度,产品边界持续扩大。网络安全:政策稳步推进,“护网”提振需求网安体现国家意志,相关政策稳步落地2017年,我国首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实施。2019年5月,“等保2.0”国家标准发布,企业网安的合法合规要求提高。2020年6月,《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实施,网安审查落地执行,印证了网安保障的国家意志。“护网”行动常态化,持续扩大市场需求“护网行动”自2016年以来影响力持续扩大,攻防演练演练效果不断提升。在“护网行动”作用下,网安人才供给得到改善。同时,对网安的需求也从被动构建逐步转变为主动需求。网络安全:政企市场为主,产业链逐步完善网络安全位于产业链中游,我国网安整体发展较为稳固,上游基础软硬件、算法、引擎等技术逐步完善。受政策和需求驱动影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政府端占比较高,同样,电信和金融行业对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的高要求也创造比较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政府、电信和金融等行业需求占信息安全市场总体的60%以上。网络安全:引入国资股东,增强协同效应部分网络安全公司,引入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如美亚柏科(国投智能)、奇安信(中国电子)、绿盟科技(中电科)、天融信(中电科),增强与下游核心客户协同效应,促进核心市场拓展网络安全:行业增速较高,成长空间广阔IDC预测,2020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总投资将达到1252.1亿美元,同比增长6.0%,2024年将达1747.3亿美元,2020-2024年CAGR为8.1%,预计。IDC预测,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总体支出将达到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增幅继续领跑全球,2020-2024年CAGR预计为18.7%。Gartner预测,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支出占IT总支出的1.08%不到全球同一比重的三分之一,未来行业成长空间广阔。网络安全: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将充分受益龙头当前市占率接近。根据CCIA统计, 2019年,我国网络安全行业企业市占率排前三的分别是奇安信(6.6%)、启明星辰(6.5%)和深信服(6%),三者较为接近。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网安需求逐步从政府端扩散到企业端,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技术优势和完善的产品矩阵等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根据CCIA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CR1为6.59%,CR4为24.06%,CR8为39.48%,三项指标同比均有所提升,其中行业CR3提升最为明显,对比2016年提升6.23pct。04 人工智能:三次发展浪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生态逐步完善,安防金融深度应用 全球人工智能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态体系,在人工智能生态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走出了一大批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在人工智能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的过程中,安防和金融行业的人工智能使用率最高,零售、交通、教育、医疗、制造、健康行业次之。人工智能:政策持续加码,战略目标明确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规划》设立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三步走”战略目标: 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 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核心 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工智能:增速上行,前景广阔。人工智能:增速上行,前景广阔据中国电子学会:2018年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555.7亿美元,预计2019年产业规模将突破718亿美元,带动2022年产业规模将超过1630.2 亿美元,2018-202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据中国电子学会: 2018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 83.1亿美元,预计2019年产业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5.5亿美元,在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政策和市场推动下,预计2022年产业规模将逼近300亿美元,2019-2022年CAGR达37.87%。细分领域,应用层赛道更为优质,2019-2022年,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CAGR分为20.94%、37.93%、43.05%。人工智能:2020迎AI上市潮,商业模式更加成熟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我国部分未盈利低收入的AI初创企业获得上市机遇,开始积极筹备上市计划。2020年,寒武纪、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相继提交上市申请,旷世科技、商汤科技此前在港股也有过上市迹象。我们认为,AI初创企业从成功走上二级市场,进一步验证了AI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也体现出产业的发展更加成熟,技术商业化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人工智能:行业增长新引擎,AI云空间广阔 根据IDC数据,2019年,我国AI云(云端提供AI服务)服务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2018至2024年CAGR将达到93.6%。AI能力已成为用户进行云服务选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2019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占AI软件市场规模约10.3%,美国AI软件公有云服务占AI软件市场规模约15.6%。 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开放的能力最为丰富。从2019年市场份额来看,在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中,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最为领先,其次是阿里云,腾讯云,其他厂商则包括AWS、华为云、微软Azure、金山云、京东云等。厂商在不同的细分技术领域会呈现一定的优势。 AI公有云服务应用场景:互联网行业的内容审核、推荐系统,制造业供应链预测分析,金融行业中小型企业的智能客服,零售行业智能营销、产品推荐、对话式客服,客流分析等等。人工智能:产品落地,放量可期根据IDC报告,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127.5亿美元,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39.0%。 2019年我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达14.56亿美元,市场增长来源于安防、城市大脑等领域。市场格局:在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四小龙的整体份额之外,海大宇在AI+安防市场的份额也显著增长。在质检、巡检方向,百度、华为、阿里、腾讯以及以创新奇智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在崛起。安防领域,海康威视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根据公众号披露,目前海康已经累计近千项AI应用案例。 2019年我国语音语义应用市场达12.25亿美元,智能家居等消费级产品普及、智能客服、法庭庭审语音转文字贡献较大。市场格局:科大讯飞依然占据领先地位,思必驰等创企凭借差异化优势依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等厂商也开始在这一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教育领域是AI的主要应用场景,目前科大讯飞已经成功将AI转化为大量的成熟产品形态,包括讯飞智能学习机、智能笔记本、智能录音笔、翻译机、办公本和阿尔法蛋等AI产品陆续上市,可以预见,未来三年将是AI产品放量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国内 AI龙头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AI龙头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对比近三年估值情况,科大讯飞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海康威视处于历史中位。2020年12月11日,科大讯飞和海康威视PE-TTM估值分为84.37和32.40倍,PS-TTM估值分为7.82和6.94倍。2018年至今,PE-TTM估值平均数分为130.15和28.47倍,PS-TTM估值平均数分为9.40和6.26倍。两者估值均处于历史中地位。05 汽车智能化:电动车迎拐点,智能化成共识(略)06 证券IT:改革红利可期,驱动科技投资(略)……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浙商证券,田杰华)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过去的2019年,中国市场上发生了两场闪电战,一个是苏宁,在一年的时间里开了4654家门店,另外一个要数瑞幸咖啡了。截止到2019年11月份,瑞幸咖啡门店总数已经达到了3680家,比去年的1189家增加了2491家,一年时间增长209.5%,也就是说,每天就新开了7家店。到了12月份,瑞幸咖啡的总门店数已经达到4910家,较星巴克同期门店数多出600家。在门店数量上已经实现了对星巴克的超越。而在2018年,瑞幸咖啡9个月亏损了8亿。而饮料界的另外一个品类小罐茶却在2018年赚得盆满钵满。根据数据统计,小罐茶在2018年销售额达到了20亿,或许你不知道小罐茶,但你一定知道背背佳或者好记星。小罐茶是继背背佳大作之后,营销大神杜国楹的第5个神作。1997年,杜国楹用50万把背背佳做成了行业翘楚。第2年狂销4.5个亿。2003年他靠好记星,掀起了一场国人英语学习革命。销量超过了10亿台,逐步实现了数10亿的学习机市场。到了2009年,他用一人一本撬动商务人群实现互联网化跃迁。累计销售了16个亿,然后被清华同方14亿收购,净赚7亿。2015年,他靠8848手机攻占高端机市场。仅仅两年时间,最低9999起步的8848手机圈钱20亿。2016年,杜国楹携小罐茶席卷央视,4年营收达到了3亿元,年营收达到7亿,占领了1/3的茶叶市场。有人说你要是上小学时背过背背佳,到了中学时用过好记星,工作之后用过e人e本,现在开始喝小罐茶,然后用着8848钛金手机,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个社会成功人士。同样,最近两年如果你看电视。相信你一定会看到过杜国楹的产品。小罐茶,大师作,8位大师,敬你一杯中国好茶。不是每片叶子,都有资格装进这个小罐。小罐茶实体店更是采用苹果体验店的设计。力求打造茶中贵族,号称总裁专享。有人就开始较真了,说8位大师竟然手工炒出了价值20亿的茶。那么每位大师一年需要炒多少钱呢?假设每位大师都非常敬业,全年无休。那么平均下来,每位大师每天需要炒1461斤鲜茶。才能够产出价值20亿的小罐茶。但一般市面上的手工炒茶师傅,每天可以炒30斤左右的鲜茶叶。顶尖的茶娘每天可以炒到40斤。只能说大师就是大师,一个出马顶50个。如果按照小罐茶80克茶叶1000元的零售价来计算。那么小罐茶每公斤茶叶的售价高达12000元。小罐茶发表声明称,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有人觉得8位大师手工制作只是一种宣传手段,不用太较真。梳理杜国楹20年的5次创业,模式可以说几乎是一样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告宣传这个部分,这跟脑白金创始人史玉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能力也足以比肩史玉柱。而杜老板的营销手段一直以来就是简单粗暴,砸钱,找明星。杜国楹用实际行动证明,再贵的明星都有个价,只要给得起就好办事了。所以,不管是葛优葛大爷,还是王石,通通可以在杜国楹的产品中找到一席之地。不管是背背佳,好记星,8848,e人e本,还是小黄车,杜国楹贩卖的从来都不是产品,而是客户的心理,是人性。比肩史玉柱,20年5次创业,卖出10亿台学习机,卖茶赚20亿,对于杜国楹和小罐茶,你有什么看法?
7月22日晚,科大讯飞以“智慧学习,因A.I.而能”为主题的2020线上新品发布会举行。会上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与讯飞智能学习机Z1两款新品,进一步深度布局智慧教育。目前,传统学习机市场更多的还是教学资源汇总,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在所难免。那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学习机是什么样?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向行业给出了答案。科大讯飞深耕教育领域16年,通过在35000所学校的实践、与对上亿师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大数据分析,打造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智慧学习方法。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于数理化英学科,基于知识图谱,通过少量题目检测就能找到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为孩子定制化学习路径,并针对弱项进行学习和练习,让学习变得更高效。与此同时,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还可生成个人学情画像以及历年高考的分值与比重,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理智地认知自己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发力。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讯飞智能学习机,学生还能跟着考试评分标准学练英语。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采用国家中高考英语口语评测和作文辅助批改同源技术,让每一次练习都是模拟考试。同时,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还自带A.I.作答笔,能够让学生在屏上直接答题,书写体验接近真实纸张书写,做过的题目按学科的异同将错题与错题成因进行归类整理,同步“全局错题本”,通过智能推荐变式题,强化错题训练,帮助学生实现“做错一道,学会一类”。科大讯飞不仅懂技术,更懂教育。一直以来,科大讯飞都以A.I.为教育赋能,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无论是应用于校方的“个性化学习手册”,还是疫情期间的“智慧空中课堂”,亦或是近日重磅推出的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都是科大讯飞教育初心的显现。相信在未来,科大讯飞也将会持续用A.I.赋能智慧教育领域,助力教育发展。
11月12日, 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于杭州开幕。当晚《2020年电子信息行业自主创新成果推广目录》(以下简称“目录”)面向社会发布,讯飞智能学习机凭借A.I.知识图谱、个性化精准学系统等应用创新,成功入编该目录。会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对科大讯飞等自主创新成果企业进行了授牌。据悉,一年一度的《目录》是电子联合会从2017年开展的一项服务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创新成果认定与推广工作。入编《目录》的项目强调创新成果的实用性、领先性、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前景,综合考量项目的创新价值、市场价值、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经行业推荐、企业申报、专家核定而确定。定期发布,对于配合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完善行业创新生态,做好对标引导和发展支撑具有重要意义。16年深耕创新,因材施教引领智慧学习新方法讯飞智能学习机是科大讯飞新一代人工智能学习机,围绕一套科学有效已验证的智慧学习方法,为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成就孩子梦想。此次讯飞智能学习机顺利入选,得益于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核心科技,和讯飞智慧教育的深耕和积累。科大讯飞深耕教育16年,已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38000所学校进行了应用实践,服务过亿师生;为全国中高考、大学四六级、托福、雅思考试的口语等提供辅助智能评分。此外,讯飞智慧教育汇聚了强大的行业优质资源: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与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实验室;与人大附中、北京十二中、合肥八中发起并成立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等。讯飞智能学习机个性化精准学为学生赋能作为讯飞智慧教育旗下的C端代表产品,讯飞智能学习机于今年7月正式推出了X2 Pro和Z1两款新品,其中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完整覆盖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而Z1专为初高中学生打造,适合准备中高考的学生群体。凭借科大讯飞多年来在行业中的实践与沉淀,讯飞智能学习机打造出一套高效的智慧学习方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1对1的A.I.家庭教师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巩固,科学高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精准找到初高中学生弱项方面,讯飞智能学习机的A.I.同步精准学系统汇聚了初高中数理化知识点6500+和2000万+精品题库。选择教材章节,通过测试快速找到学生薄弱环节,系统会个性化推荐学习路径与资源,最终让学生克服每一个薄弱环节。值得一提的是,讯飞智能学习机围绕教育部英语新课标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跟着教材同步学,聚焦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定制个性化精准听说读写练习。讯飞智能学习机采用国家中高考英语口语评测和作文辅助批改同源技术,每一次练习都是模拟考试,实战模拟一机搞定。作为一款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大数据有效结合的学习产品,讯飞智能学习机近两年在A.I.+教育领域一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自去年5月发布之后,讯飞智能学习机已经斩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2019第三届蓝鲸教育大会上荣获教育科技先锋奖,2020年入选中国品牌日电子信息行业国货新品、第三届深圳教育装备博览会“金奖产品”。作为A.I.+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讯飞智能学习机未来将持续探索技术创新,全力推进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减负增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原动力,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62家公司获机构调研(附名单)近5日机构合计调研62家公司,华峰测控、蒙娜丽莎、上海瀚讯等被多家机构扎堆调研。统计显示,近5个交易日(12月29日至1月5日)两市约62家公司被机构调研,调研机构类型显示,证券公司共对53家公司进行调研,即85.48%的上市公司调研活动有证券公司参与;基金公司调研37家,位列其后;阳光私募机构调研22家,排名第三。机构调研榜单中,共有11家公司获20家以上机构扎堆调研。华峰测控最受关注,参与调研的机构达到150家;蒙娜丽莎被69家机构调研,榜单中排名第二;上海瀚讯、科大讯飞等分别被67家、59家机构调研。机构调研次数来看,星期六机构调研最为密集,共获机构2次调研。市场表现上,机构扎堆调研股中,近5日上涨的有7只,涨幅居前的有上海瀚讯、科大讯飞、游族网络等,涨幅为42.79%、15.67%、13.70%;下跌的有2只,跌幅居前的有星期六、长江电力等,跌幅为6.40%、1.25%。机构扎堆股中,公布去年业绩预告的共有4只,业绩预告类型来看,预增有3只。以净利润增幅中值来看,净利润增幅最高的是游族网络,预计净利润中值为7.25亿元,同比增幅为182.61%。科大讯飞:Q3业绩亮眼,教育引领AI商业化科大讯飞 002230研究机构:国海证券 分析师:宝幼琛 撰写日期:2020-12-01前三季度业绩亮眼,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疫情使得公司一季度部分 项目招标、实施和交付延迟,二季度疫情影响消退, 三季度公司经营 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2.84亿元,同比增 长 10.82%;实现归母净利润 5.54亿元,同比增长 48.36%; 实现扣 非归母净利润 8395万元,同比增长 20.25%(三人行、寒武纪上市 给公司带来约 4.34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司 Q3单季业绩超 预期,单季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25.16%、 60.79%、 100.43%。 随着技术成熟, AI 产业化落地加速, 公司前三季度新增中标合同金额同比增长 84%, 其中教育、智慧城 市共签订 7个亿元级项目,涉及合同额 14.87亿。目前公司已经进 入收获期, 2019年以来公司经营质量持续改善,在研发投入费用化 比例增加背景下, 净利率仍有明显提升。 技术领先的 AI 龙头,推进商业化场景落地。 公司引领国内 AI 技术发 展,在语义识别、 文本识别等领域技术领先,在多个全球权威比赛中 获得奖项并不断刷新比赛记录, 在多个场景的应用效果达到行业顶尖 水平。公司持续推进“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战略, 推动教育、医 疗、政法等核心应用场景落地。由于数据的积累以及算法的优化, AI 的发展是持续的正反馈过程, 基于同一技术的不同场景的应用不 互通,不同行业的 AI 应用存在壁垒。目前 AI 正从“感知”向“认知” 发展,从算力、算法、数据三个角度来看, AI 已经拥有大规模商业 化基础。 我们看好 AI 商业化加速落地,看好公司技术领先性以及公 司在教育、医疗、政法等行业场景的竞争优势。 教育行业应用放量, C 端运营逻辑逐步兑现。 面向教育场景,公司拥 有区域因材施教( 2G)、个性化学习手册( B2B2C)、学习机( 2C) 三大解决方案和产品。 2019年 12月,科大讯飞连续公告中标“青 岛西海岸新区“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示范区项目”和 “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合计合同金额超过 25亿元。 目前公 司区域因材施教解决方案交付进度良好,其中青岛、蚌埠项目已基本 完成年内交付计划,产品已进入常态化使用公司因材施教产品已进入 常态化使用; 个性化学习手册瞄准高中市场,目前已经有接近 2000所学校商业化运行,呈现逐步渗透的趋势;学习机主要针对初中和小 学市场,二代学习机推出后用户活跃度同比增长 20%,公司预计全 年销售 30万台。 2020前三季度公司教育行业收入同比增长 50.55%。 目前公司在 2G 和 2B 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没有同体量竞争对手,基于公司在技术、市场的领先优势,我们看好公司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发展 空间。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维持“买入” 评级。 我们预计, 公司 2020-2022年 EPS 分别为 0.52/0.70/0.93元,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 74/55/41倍, 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 1) AI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2)公司项目落地速度 不及预期的风险; 3)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 4)系统性风险。中天科技:海风景气无忧,业务持续向好中天科技 600522研究机构:国盛证券 分析师:宋嘉吉,黄瀚 撰写日期:2020-11-05单季利润持续同比高增长,业务景气持续。 公司 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 304亿元,同比增长 4%;归母净利润 15.8亿元,同比增加 11%。 其中单 三季度实现收入 95亿元,同比有一定下滑,主要系公司主动控制降低有色 金属贸易的收入体量,三季度利润 5亿元,同比增长 47%。 三季度利润持 续同比高增长。 海上风电高景气,海洋业务贡献突出。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前三季度国内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1.58GW,同比增长约 21%,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海上风 电累计装机量 7.5GW。行业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海缆的供应商要 求较高,目前仍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涨,在中天科技等 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上也有所体现, 今年以来持续上行。公司作为 全国稀缺的同时拥有大规模海缆交付能力以及海上施工吊装能力的龙头厂 商,业绩增长明显。海洋业务在手订单约或超过 100亿元人民币,随着海 上风电建设持续推进,公司的海洋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 成为公司主营业务 增长的生力军。 光纤光缆短期或有承压,公司产品线扩张应对行业低谷。近几年国内光纤光 缆行业景气有一定程度的退坡,受供需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光纤光缆价格承 压。近期中国移动普缆招标光纤光缆价格有所调整,加速整个行业供给出清。 在此背景下,公司扩张产品线至近 300种,包括光纤、光模块、射频天线等, 赋能固网、数据中心、智慧安防等行业,在光纤光缆行业承压的情况下仍保 持稳定发展。 业务三叉戟雏形已成,公司制造能力均首屈一指。 公司三大业务雏形已成, 除了在光通信领域已树立的龙头地位之外,在电力传输以及海缆/海洋业务 上,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海洋业务在近几年有望成为公司第一 大业务部门。未来公司三大业务齐头并进,规模增长有望超出市场预期。伴 随“新基建”的推进,继续扩大各个制造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 24/36/40亿元,当前 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4/9/8倍。 基于公司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 同时未来几年海洋系列/电力传输等业务发展前景良好,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光纤光缆行业竞争加剧,海上风电发展不及预期。启明星辰:三季度低于预期,员工持股计划彰显信心启明星辰 002439研究机构:国信证券 分析师:熊莉,库宏垚 撰写日期:2020-10-29单三季度表观营收增速仍为负,略低于预期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4.43亿元( -8.83%),归母净利润 为 0.69亿元( -29.0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28亿元( -63.99%)。 单三季度来看,公司实现营收 6.89亿元( -1.76%),归母净利润为 0.9亿元( +8.31%),扣非归母净利润 0.78亿元( -2.13%)。营收端下滑 幅度持续收窄,利润端逐季改善已恢复正增长。费用端,销售费用同 比增长16.67%,管理费用同比下滑1.26%,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80%。 多重因素影响收入,推出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信心依旧 Q3收入下滑,我们推测有多方面原因:第一,公司毛利率回升至 70% 以上,高于近年来平均水平约 5个点,因此低毛利率的集成业务有所 减少。第二,公司存货和合同负债均是处于高位,参考北京二次疫情 影响,公司在交付上可能有所延迟。另一方面,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 为 0.69亿,同比增长 164%;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 19.98亿元,同比增长 13%,一定程度上反应前三季度依然健康增长。公司 在 9月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人员为 245人,考核目标为以 2019年为基数, 20-22年营收增长不低于 5%10%15%。 持续深化安全运营,正式发布 EDR 产品 20H1安全运营服务实现 20%以上的增长, 疫情下依然新增 17个城市 运营中心。下半年公司有望继续扩大,同时推出不同场景下的运营中 心。今年 9月,公司也发布了天珣 EDR,是业内独家首创数据随动机 制,做到领先的“轻简”。在终端安全领域, EDR 被 Gartner 持续看好, 全球范围内 EDR 产品至少存在 5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可能成为下一个 百亿美金级的市场。公司紧跟市场趋势,新领域有望再获增长动力。风险提示: 等保等信息安全政策实施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投资建议: 维持“买入”评级。 鉴于公司营收增速放缓,下调盈利预测,预测 2020-2022年归母净利 润由 8.86/11.19/14.00亿元下调为 8.01/10.21/12.70亿元, 年增速分 别为 16%/27%/25%, 摊薄 EPS=0.86/1.09/1.36元。 维持“买入”评级。光环新网:业绩稳健增长,IDC项目布局加速光环新网 300383研究机构:新时代证券 分析师:胡皓 撰写日期:2020-09-15事件:公司发布 2020年半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9.73亿元,同比增长14.98%;实现归母净利润 4.51亿元,同比增长15.06%。云计算业务驱动营收增长,费用率改善现金流充沛2020年上半年,公司云计算业务收入 30.17亿元,同比增长 19.14%;IDC 及其增值服务业务收入 8.07亿元,同比增长 8.23%;综合毛利率19.7%,同比下滑1.9%。云计算收入占比75.94%,同比提升 2.65%。 费用率方面,公司销售、管理、财务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5%、2.1%、1.4%、2.2%,同比下降0.4%、0.5%、0.3%、0.8%,费用水平保持稳定。现金流方面,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 7.43亿元,同比转正。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公司继续符合预期发展,现金状况明显好转。IDC 建设稳步推进,定增助力未来成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 IDC 全国战略布局,持续扩大数据中心规模,在建项目包括房山二期项目、燕郊三四期项目、嘉定二期项目、昆山项目以及长沙一期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 IDC 业务辐射范围,预计在建项目全部达产后,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拟募集不超过资金 50亿元,以补充持续扩张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叠加 REITs 试点可能性,为长期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云计算服务范围拓展,搭配IDC 提升客户粘性2020年上半年,公司陆续上线光环云极客论坛系统、光环云网商机管理系统等客户服务产品,结合无双科技提供的搜索广告数据监测、效果评估、智能投放 SaaS 等服务,预计随着公司数据中心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产品体系将进一步培养客户使用习惯,提升客户粘性。投资建议:新基建加速促进公司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业务发展,无双科技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公司业绩基本符合预期,下半年机柜建设有望加速,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1/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9.77/12.39/16.62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63/0.80/1.08,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云计算发展不及预期,公司机房建设进展不及预期,子公司商誉减值风险。东华软件:医疗和金融业务并举,驱动公司业绩增长东华软件 002065研究机构:西南证券 分析师:常潇雅 撰写日期:2020-08-11业绩总结:2020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归母净利润4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8%。受商誉减值释放的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从营收端来看,近几年公司总体营收呈稳健增长态势。从利润端来看,近几年净利润波动较大;由于公司商誉减值不断释放,净利润整体呈下行趋势。从费用率来看,2019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9%、5.9%、6.7%,其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14.8%带动公司研发费用率上行。伴随商誉风险的进一步释放,未来几年公司业绩水平有望迎来拐点。医疗领域高景气持续,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驱动力。受益于电子病历等级测试、医保IT建设以及疫情因素对于医院端内部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等需求的催化,我们预计医疗IT领域处于高景气状态。截至2019年,公司在医疗领域的服务网络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核心品牌健康乐已为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公司在医疗领域的千万级订单总额超过板块收入的50%,新签客户占总签约客户的30%。2020H1,疫情期间公司在15天内顺利交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支持全国各地的技术防疫工作。在疫情催化下,公司有望抓住互联网医疗机遇,带动整体业绩增长。深度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重点加强信创市场的拓展。2020年5月16日,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13亿元。此次定增募资金额大,重点发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其中,基于国家信创战略大背景,募集的资金中有7.5亿元要用于鹏霄项目,以推动公司信创业务进程加速。6月11日公告,公司与华为签署《鲲鹏服务器授权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有利于推进公司鹏霄服务器的进一步落地。鹏霄项目的落地和布局正在有序进行,有望带动公司业绩提升。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0-2022年公司EPS分别为0.33元、0.47元、0.64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均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为系统集成领军企业,且充分受益于医疗IT行业高景气以及金融IT国产化浪潮,故给予公司2020年44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14.52元,维持“持有”评级。风险提示:与腾讯、华为合作进度低于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医疗客户需求不达预期;金融国产化替代不达预期。二六三:疫情催化云通信快速发展,轻量型B端业务前景广阔二六三 002467研究机构:太平洋 分析师:李宏涛,赵晖,李仁波 撰写日期:2020-07-20事件:公司发布 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净利润预计为盈利 1.19亿元至1.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至115%。疫情带动云视讯业务快速渗透,电话会议、视频直播等需求爆发。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动电话会议、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视频协作等需求爆发式增长,产品渗透率大幅提升。公司企业通信业务中的云视频、云会议等业务同比大幅增长,叠加致远互联、首都在线上市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相应增长较大,带动上半年业绩实现高增长。“视频+”战略为发展重点,B 端应用前景广阔。公司提出了“视频+”战略,全面进入云视频会议主赛道。通过“云+端+行业”的模式,以视频技术与企业内、外部深度融合,赋能行业及企业所处的上下游生态链。尤其在教育和企业直播进展最为显著。“263教育”行业解决方案,从直播网校、大班课堂、小班课堂和双师课堂等四大产品全面覆盖所有远程教育的应用需求。企业直播也在服务全球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我们认为5G 时代,“视频+”战略将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海外疫情控制进展缓慢,拖累北美个人业务拓展。公司旗下iTalkBB 是北美海外华人市场的领军品牌,业务组合在除家庭电话,中文电视,高速网络之外,将服务内容扩展至移动手机卡业务,VIP电子商城等多条产品线。7月13日世卫组织警告称疫情正在北美南美失控。其中美国确诊超335万,已有超过13.5万人死于新冠病毒。北美疫情恶化对公司业务开展带来困难,同时经济下滑也降低居民消费水平,对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形成拖累。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6亿/2.75亿/3.23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17/0.20/0.24元,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8.5元。风险提示:特种芯片、超级SIM 卡增长不及预期,FPGA 研发不及预期;〖 证券时报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消费升级,出境旅游的火爆,国际交流及落地签的增多,翻译需求激增,人工智能为翻译机提供了技术支持,翻译机应运而生。近年来,企业争相入局翻译机行业,未来翻译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三到五年内翻译机达到三四千万台的市场规模,2025年我国翻译机销售金额超1000亿元。《2020年中国翻译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主要围绕翻译器行业概况;翻译器市场分析;翻译器市场促进因素;重点企业分析;翻译器行业发展前景等五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行业进行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PART1翻译器行业概况翻译机ELP是一种电子器件学习机,就是用计算机实现一种自然语言到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转换。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翻译机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语言间的隔阂。但其机译译文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问题,离理想目标仍相差甚远。中国知名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认为,在人类尚未明了大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PART2翻译器市场促进因素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强调,规划实施要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人工智能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全面支撑,并从明确部门分工、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推进试点示范、加强国际合作、出台针对性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安排。PART3翻译器市场分析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从市场规模来看,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初步统计,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达到了500亿元。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10亿元。2015到202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5%。PART4重点企业分析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部在合肥,成立于1999年12月30日,2014年4月18日变更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拥有灵犀语音助手,讯飞输入法等优秀产品。2019年1-3季度科大讯飞总营业收入为65.73亿元,净利润为4.77亿元。PART5翻译器行业发展前景未来,出境游自由行人数将逐渐增长,因此购买翻译机的自由行用户将增多。预测2025年我国翻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近1000亿元。来源: 中商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