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魏梦佳)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国家安全教育,为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建言献策。清华大学13日主办“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院校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会议,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进行研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会上回顾了该校在服务国家安全重大战略决策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发挥高校在国家安全领域科教和智库作用的历程。他表示,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在国家安全科教方面的特色优势,推进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发展,为构筑国家大安全格局作出应有努力。与会专家表示,此次论坛深化了对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认识,促进了各单位关于学科建设的思考及经验的分享,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安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14日也举办了“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高端研讨会。来自多所院校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以不同视角,就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安全问题、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等话题展开研讨交流。专家认为,发展与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介绍了近年来该校紧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智库建设、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的情况。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上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将有助于共同研究并破解建设平安中国的具体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完)
大气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并概括介绍了CSSP-China七年来项目的研究成果、服务应用及交流合作现状。他指出CSSP-China是中英气象合作中历时最长、参与人员最多、最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两天的研讨会包含了34个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气候可预报性与气候服务、东亚极端事件变化及归因、东亚气候变率与极端旱涝事件、气候模式发展与东亚气候模拟等领域。与会专家总结了CSSP-China框架下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研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季节预测及相关气候服务、上海适应气候变化防范极端洪涝事件策略研究及我国干旱驱动机制的若干进展。青年科研人员踊跃参与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并在大气遥相关、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可预报性、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影响等方面和与会专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此次会议增进了青年学者在气候科学支撑气候服务方面的交流,有助于日后国际合作与融合。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2021年4月11日,守护“红色根脉”应对老龄化南湖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媒体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嘉兴举行。来自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嘉兴市老年大学、中国网健康中国、浙江广电新媒体、浙江工人日报、嘉兴日报、舟山广电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媒体界人士出席了会议。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媒体专委会主任夏学民表示,媒体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安排在嘉兴南湖之畔举行,以守护“红色根脉”为主题,探讨社会老龄化应对之策意义非凡。媒体专委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芳系统地分析了养老服务供给、需求和管理三方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会专家分别就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养老服务与养老产业遭遇的困境、文化养老特别是精神慰藉等多个热门话题展开研讨。与会人员达成共识,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领力,大力宣扬健康理念,管理好养老预期,努力破解消费需求不足、金融支撑缺位、“一碗汤”距离难实现等难题。与会专家同意,将深入研究探讨“南湖方案”,为国家养老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期间,大家参观了佳源快乐康养中心的康养设施,观看了老年文艺节目排练和老人剪纸活动等。媒体专委会委员、佳源快乐康养中心总经理盛其富说,长者们借助剪纸、画画、拼图等方式传承“红船精神”,融趣味性与健康锻炼于一体,可谓康养中心遇到红色文化,养老产业注入红色基因。(文字 张善仁 摄影郑国祥)
上合组织2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举办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 苏家英)近日,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以上合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为主题举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全国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专家主要围绕“国际秩序演变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国关系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合作与治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回顾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上合组织在政治、安全、经贸、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成功经验,就构建上合组织人文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强数字合作、教育合作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站12月29日讯】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中国水利博物馆于12月28日召开水文化学术研讨会,相关人员分别围绕治水信俗、馆藏文献整理、非遗保护和博物馆发展策略等内容做专题报告。会议指出,本次研讨主题多样,特色鲜明,为中国水博践行“研究立馆”宗旨,提升学术能力,打造研究型博物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强调,中国水博既是研究机构又是实践主体,每一个博物馆人都要树立研究工作的主人翁信念,在争鸣中激荡思维、绽放火花。学术成果交流与经验分享是连接研究与实践的纽带,要成为一项长期工作,建立相关机制,并进一步丰富交流内容,拓展活动形式,推动水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走向深入。【来源:中国水利博物馆】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5日,由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中国移动研究院,以及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办,由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协办的第一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各领域的两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话6G未来。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专家学者共话6G未来6G将是十年后智能世界的引擎,将把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终极愿景变成现实。通信感知一体化作为6G移动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未来的通信系统要加入感知,这将是一场革命。”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朱洪波认为,现阶段,通信系统不仅要求以人为链接对象,还要求万物按需互联。“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通信,和谁通信,如何通信。”面向2030年及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化时代,社会服务均衡化、高端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6G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物联网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全新的场景及应用需求将极大拓展移动通信网络服务的能力边界,有效服务智能化生产与生活,助力构建智能普惠的人类社会。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闻库看来,随着移动通信在毫米波和太赫兹的应用,通信和感知的频段在逐渐融合,将实现对环境的观察和监测,为未来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好的保护手段。多维感知,数字孪生……面向2030年的6G技术,感知通信一体化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它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结合,实现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新的频段和大规模天线的发展为通信感知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通信感知一体化设计还面临很多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提出,数字孪生、智能泛在的愿景需求正驱动着6G研究在5G乘风破浪之时扬帆起航。将通过打破通信产业与感知产业的边界来孕育无人驾驶、无人物流、无人制造等新业态。6G重塑世界通信感知一体化成为6G技术愿景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移动通信系统将不仅具备通信功能,还将构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连接的神经中枢,真正开启新时代。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无人工厂中的机器协作、实时感知的智慧医疗,自动驾驶……在未来十年,将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通信感知一体化成为6G技术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6G网络不仅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更是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感知能扩展对于环境的理解,可以在车辆自动驾驶方面应用。”在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代表积极发言。此次会议设置四场技术研讨会,促进领域专家学者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交流。“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而6G将重塑世界。”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崔春风认为,通信感知一体化作为6G关键技术,是一种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或信息共享同步实现感知与通信功能的信息处理技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副主任杜滢表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是6G的愿景和原动力,通信与感知融合,将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从局域到广域,为各类用户带来更丰富的通感互联体验。同时,通感融合技术发展路径正在从“共存”走向“互惠”,需要解决包括通信与感知之间的基本性能权衡、多基站协同感知、感知使能通信等多种挑战。“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等必须被纳入通感中的‘感’部分以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吉利科技集团自动驾驶高级技术专家陈文琳认为,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将从单车智能式向协同感知式、调度式发展。“到那时,6G网联式无人驾驶将超越人类驾驶可靠性的99.9999%。”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白洋 实习记者 杨静耕 图片 白洋 杨静耕 编辑 田莉 校对 王鹃【来源:成都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18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贸易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现场来自中宣部、国家卫健委,以及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和政府新闻发言人,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约60人参加,共同探讨在国际环境与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发言人制度和时代新发展,提高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中宣部(国新办)对外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致辞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表示,自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以来,包括各省区市在内,全国共举办了1545场新闻发布会(截至12月18日),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发布格局。其中举办发布会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市,其次是天津市、湖北省,均超过100场,非常不容易。新闻发布形式采取了诸多创新,比如,在武汉封城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应用5G技术,实现了在京医疗专家、在京外国记者与湖北武汉远程连线;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加入手语翻译等。在传播规模、传播效果等方面,形成了新闻发布史上的多项重要突破。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致辞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零星散发病例,相关省市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注重新闻发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个字概括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我们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实是围绕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开展的。”米锋说,“学习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抗疫精神在三个字上有集中体现:第一个字是“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二个字是“联”,体现了党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个字是“众”,体现了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致辞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已经召开了180余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数量和质量创造首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史上的第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二外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北京国际形象研究、全球舆情研究等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北二外专家学者聚焦国际国内疫情形势,高度关注抗疫国际合作,围绕北京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顾晓园说,“此次举办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是希望邀请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新闻发布工作建言献策。”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徐和建发表主题演讲在大会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以《北京新闻发布的时代实践——基于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思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说,首都北京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史无前例,每一场都是考验。“我们紧跟形势,转变思路,创新打法,做到应发尽发,要发早发,该讲老讲,知无不言。实现了新闻发布跑在疫情前面,跑在舆情前面,跑在科普前面,跑在防护前面。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几乎每场都做到了“每有热点必有及时回应,每有疑问必有专家专业解答,每有传言必有及时澄清,每有谣言必有及时辟谣,每有涉疫违法行为曝光必有案件处理通报”。徐和建说,北京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实践中成功打造成五个平台,分别是北京防控政策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北京疫情防控群众工作的指挥平台、北京抗击疫情助力助势的作战平台、北京精准防控国际国内舆论的引导平台、新闻发布时代实践的发展平台。“这是北京防控新闻发布会时代实践的最新发展。”徐和建表示。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发表主题演讲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以《向群众汇报,让新闻发布成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便以守牢首都护城河为己任,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权威发布、高频推送、广而告之、广为人知,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中,啃下了一块块难啃的骨头。“我们向北京看齐学习,特别是坚持信息发布,健康传播与政治传播一体化的发布,以感人的故事、震撼的场景体现报道的吸引力。推动党的声音、政府的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搭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连心桥。”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所所长刘笑盈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武广齐等专家学者,围绕“关于疫情中政府新闻发布的观察与思考”、“政府新闻发布的制度化建设与效果评估”等议题发表观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和主题演讲阶段,科研处长王成慧主持论坛发言阶段。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所所长刘笑盈教授发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所所长刘笑盈教授表示,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真正实现了防疫抗疫和舆论引导双轮驱动,形成了发布品牌。“新闻发布用了三种武器,一是新闻发布会,我把它叫作‘迫击炮’,信息量高、权威性高,一打出去一大片。二是医疗专家接受采访,我把它叫作‘手榴弹’,一炸一个坑,有深度;三是新媒体传播,我称其为‘步枪子弹’。三管齐下,大幅增强了舆论引导力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表示,新闻发布工作最大目标有两个,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二是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良好的情境。新闻发布机制的信任是靠制度建立起来的。以北京为例,迄今已累计召开了180余场新闻发布会、公开了8000多个信息点,为北京构建了善治的情境、良好治理的舆论环境。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主持研讨会的“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国际传播”主题论坛环节,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武广齐,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波,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沈斌等出席论坛环节并发表观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副院长马诗远,研究员梁昊光教授、王磊教授、李星儒副教授也先后发言。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处在全世界抵抗新冠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学术之维分享政府新闻发布的中国经验恰逢其时,对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做好国际传播意义深远。
近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中国通信学会边缘计算委员会(筹)及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承办的“2019全国边缘计算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张新生、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企业领导200余人参加会议,以“边缘计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在致辞中肯定了边缘计算作为5G网络关键能力的重要意义,认为推动边缘计算产业发展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需要促进IT、CT、OT等不同领域充分融通,打破跨行业技术壁垒,求同存异,推动跨行业技术攻关。二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需尽快找准自身产业定位,大胆探索和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边缘计算产业健康发展。三是依靠开放合作,推动整个边缘计算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张新生在致辞中表示,边缘计算是引领新一轮产业融合创新的核心技术驱动力之一,并从三个方面对推进边缘计算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要解决边缘计算产业的标准工作不完善、网络建设方案不成熟等问题;第二,要发掘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可复制、可推广、可快速投入市场的创新应用;第三,在注重产业技术融合创新的同时也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推动边缘计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代表正在筹建的中国通信学会边缘计算委员会致辞指出,边缘计算从业界关注的热点,到真正走向成熟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业界共同努力和探索去开拓新的成熟的商业环境。同时,杨志强副院长针对边缘计算委员会(筹)推动边缘计算产业技术及生态构建发展提出建议:一是搭建需求交流沟通的平台,希望产业各方加强交流加深理解紧密合作,共同分析挖掘边缘计算更多样化需求场景,更快更多达成对技术和服务的共识。二是搭建技术交流研讨的平台,构建开源、开放的边缘计算技术框架,凝聚专家力量,广纳多元化行业能力,实现AICDE协同发展。三是搭建产业合作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开放共赢生态构建。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所长段晓东发表了以“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发展策略的思考和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中国移动5G+计划下边缘计算的发展策略,以及Pioneer 300目前的工作进展。大会还邀请了来自中兴通讯、华为公司、烽火通信、亚信科技、英特尔(中国)和中建科技集团的专家领导,就边缘计算体系架构与技术发展研究,边缘计算与网络与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等国内外前沿技术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前期,研讨会组委会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发起了边缘计算学术论文征文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经过专家评审,最终38篇优秀论文获奖。此次大会为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全国边缘计算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边缘计算领域先进科技成果的展现提供了平台,促进了边缘计算产业的落地,向构建边缘计算技术与产业开放共赢新生态的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文章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棽):12月5日,“十四五规划与思想强国——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开幕式。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以“大疫情、大变局呼唤大团结、大作为”为题作主旨演讲。乐玉成指出,在当下的“动荡变革期”,当务之急必须要尽快遏制疫情、战胜疫情,中心任务是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迫切要求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外交,乐玉成表示,外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辨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作主旨演讲(供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会上,王文发布主题为《调动“百万大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困境剖析与务实建议》的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务实建议。大会设置了“百年变局与智库角色”、“后疫情时代中国智库的国际合作”、“后疫情期中国智库的新作为”三场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会议现场(供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闭幕式上,中国论坛执委、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韩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在波、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李刚分别对分论坛讨论成果进行了汇报。王文宣读了《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倡议2020》,对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提出了五个倡议:中国智库应努力为后疫情时代提出更高质量的务实合作方案;努力回归有效实践,讲出更高品质的中国故事;努力为全球议程拿出更高标准的转型倡议;努力为人类进步生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努力对国际舆论的多变作出更高效的反映。与会专家学者合影(供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本次论坛邀请国内智库界及相关领域专家,探讨疫情防控常态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智库全球布局的有效途径,旨在加强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建设,提升中国智库全球布局,以思想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中宣部(国新办)对外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致辞。 罗文玉 摄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魏子杭)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宣部、国家卫健委,以及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和政府新闻发言人,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约60人参加,共同探讨在国际环境与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发言人制度和时代新发展,提高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在会上表示,自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以来,截至12月18日,包括各省区市在内,全国共举办了1545场新闻发布会,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发布格局。其中举办发布会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市,其次是天津市、湖北省,均超过100场。寿小丽表示,新闻发布形式采取了诸多创新,比如,在武汉封城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应用5G技术,实现了在京医疗专家、在京外国记者与湖北武汉远程连线;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加入手语翻译等。在传播规模、传播效果等方面,形成了新闻发布史上的多项重要突破。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致辞。 罗文玉 摄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零星散发病例,相关省市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注重新闻发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已经召开了180余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数量和质量创造首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史上的第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致辞。 罗文玉 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在致辞中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北二外专家学者聚焦国际国内疫情形势,高度关注抗疫国际合作,围绕北京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顾晓园说:“此次举办中国经验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学术研讨会,是希望邀请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新闻发布工作建言献策。”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徐和建发表主题演讲。 罗文玉 摄在大会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说:首都北京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史无前例,每一场都是考验。“我们紧跟形势,转变思路,创新打法,做到应发尽发,要发早发,该讲老讲,知无不言。实现了新闻发布跑在疫情前面,跑在舆情前面,跑在科普前面,跑在防护前面。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几乎每场都做到了“每有热点必有及时回应,每有疑问必有专家专业解答,每有传言必有及时澄清,每有谣言必有及时辟谣,每有涉疫违法行为曝光必有案件处理通报”。徐和建说:北京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实践中成功打造成五个平台,分别是北京防控政策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北京疫情防控群众工作的指挥平台、北京抗击疫情助力助势的作战平台、北京精准防控国际国内舆论的引导平台、新闻发布时代实践的发展平台。“这是北京防控新闻发布会时代实践的最新发展。”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发表主题演讲。 罗文玉 摄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便以守牢首都护城河为己任,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权威发布、高频推送、广而告之、广为人知,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中,啃下了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所所长刘笑盈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武广齐等专家学者,围绕“关于疫情中政府新闻发布的观察与思考”、“政府新闻发布的制度化建设与效果评估”等议题发表观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和主题演讲阶段,科研处长王成慧主持论坛发言阶段。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所所长刘笑盈教授表示,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真正实现了防疫抗疫和舆论引导双轮驱动,形成了发布品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表示,新闻发布工作最大目标有两个,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二是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良好的情境。新闻发布机制的信任是靠制度建立起来的。以北京为例,迄今已累计召开了180余场新闻发布会、公开了8000多个信息点,为北京构建了善治的情境、良好治理的舆论环境。研讨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贸易研究基地承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