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专家这样说丛林人

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专家这样说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如果我们所有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准绳,以学术诚信为本,共同追求高质量发展,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准也将提升一大步。”在12月17日开幕的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为“共担历史使命·共建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创期刊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认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为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就是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服务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担当好学术期刊的使命。”他强调。此外,吴尚之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文章和高质量学术创新成果来衡量,学术期刊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和引领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着力抓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也强调,科技期刊要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坚守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创新发展的根本使命。“面向科技共同体办刊,依靠科学家办刊,努力发表和传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支撑原始创新,力争首发权。”怀进鹏说,要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引领力,要强化与国际科技期刊界出版界的务实合作,增进开放、信任、团结,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更好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质量。”吴尚之说,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导向,有利于引导学术期刊突出科学精神、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认同该观点。他表示,目前国内形成了几大各具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期刊评价导向功能,总体起到推动发展、积极导向的作用,但目前的期刊评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和偏差,比如少数期刊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甚至出现强制引用、互引同盟等造假行为。“期刊评价是先行者、裁判员,没有高质量的期刊评价体系,高质量的期刊建设也无从谈起,期刊评价机构要针对当前期刊评价和期刊发展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引领学术期刊健康发展。”马援说,近年来一些期刊评价机构将科研诚信、发表青年学者文章、数字化建设等纳入了期刊评价,这也必将对引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大家现在对学术期刊论文以质量为王存在广泛的共识。”朱邦芬也说道,但是一提起科技期刊的高质量,许多人心目中还是“以影响因子为王”。朱邦芬强调,高质量标准不能一刀切,要以科技期刊的类别而定,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科普类、文献类,不应该是一种标准。基础研究类期刊要以推动科学研究发展为己任,应用类研究期刊以技术进步为追求,科学普及类期刊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目标,而科学技术文献类期刊则以收集、记录、归类、服务等质量来衡量期刊的高低。“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主要的功能不同,高质量的标准也相应而异。”朱邦芬说,即使同一类别的期刊,也不能简单以期刊影响因子排座次,各学科、各学科内部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每种期刊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有确定的追赶目标,有分阶段的目标,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此外,朱邦芬认为,评价高质量科技期刊应该兼顾数量和质量,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我很赞成中国科协请各个专门学会组织会员对自己学科领域高质量期刊发表意见,最后将有共识的期刊选入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没有共识的就暂不入选。”他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出版模式、学术传播业态的深刻变革,既对传统社科学术期刊生产与传播方式提出挑战,也为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马援还提到,社科学术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办刊理念、技术手段与运营方式的创新升级。编辑:宋慈(实习)审核:朱丽

天均

这本中国原创学术期刊是如何站上国际“C”位的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周琳)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2020年〈细胞研究〉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这本中国原创学术期刊是如何站上国际“C”位的》的报道。“CNS”,即《细胞》《自然》《科学》(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的简称,在全球科研工作者心中,牢牢占据“C位”。中国原创学术期刊能否跻身国际一流?《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这本创刊30年、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在2020年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在国际最高舞台同台竞技的机会,而且影响力超过了Nature和Cell主办的高端子刊了,相当于咱们国家参加奥运会,终于挤到第二集团军的龙头位置。接下来,我们有可能追赶CNS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初,记者走进《细胞研究》编辑部,试图探寻中国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突破路径。(小标题)“中国的论文,自己的期刊不敢发表,那发哪里呢?”“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他发现的“迁移体”这一新的细胞器,正面临审稿人诸多疑问。俞立将视线转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在编辑的牵线下,这一领域的国际“大咖”经谨慎研究,为这一原创研究撰写了一篇评论。作为2015年的封面文章,原创结果得以问世。如今,相关研究成果登上《自然·细胞生物学》,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一崭新概念,全新研究领域呼之欲出。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但如果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0.507。这也是中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超过《自然》《细胞》多个高端子刊,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一。这标志着,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小标题)为科学服务也意味着更多“尊重”1990年,我国著名实验生物学家、肿瘤学家姚錱院士,为了促进当时中国细胞生物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决定创办《细胞研究》,并担任首任主编。尽管当年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读者寥寥,但他坚持“国际化办刊”:全用英文、全球组稿。2002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下了中国人创办出版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过2”的历史纪录。2005年的一个秋日,90岁的姚錱院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找到了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希望他接任杂志主编。裴钢一口答应了下来:中国科技界需要有一本在世界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原创杂志。“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声平台。”裴钢找到了一位国际“学霸”李党生。他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此后至今,李党生开始了《细胞研究》的追赶之路。“我们自己不能看轻自己。”在一篇篇来稿中淘出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一处处修改订正语言错误……编辑部额外增加了一道很多期刊都没有的程序——主编终审修订,一旦发现科学问题,即便是到最后关头也不予发表。从2,到破5,再到20,“我很难盘算出杂志质量有什么‘质变’的瞬间,只有30年如一日的坚守。”李党生说,原创学术期刊不仅为中国科研的腾飞提供了自有的发声平台,也间接提升了中国科学家投稿的国际软环境和话语权,赢得了更多尊重。离陕西南路不远,有一家咖啡店和茶馆,这是李党生和全国众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科学家最常“约会”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他认为,只有把自己当作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不求任何现实利益的回报,才能与科学家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小标题)让中国原创学术期刊也能“走出去”如今,《细胞研究》已经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海外科学家占了投稿数量的一半。这天,一位法国科学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邮件:原来,原创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后,被一个有着80万粉丝的电台看到了,盛邀他参加公开科普。“我知道80万粉丝对于中国来说不多,但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么好的消息要和你们分享。”他在邮件里写道。还有一次,一位国际知名的奥地利科学家做了一个原创研究,投稿时却被顶刊拒绝,他和《细胞研究》的一位编委是好友,就将论文投了过来。编辑部启动绿色通道,从接收文章到审稿刊发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没过多久,《自然》旗下的高端子刊就刊发了这位科学家的学术“竞争对手”的类似成果。后来这位科学家就成了《细胞研究》的“铁杆”作者和粉丝。1月20日,作为专业跟踪和分析与学术文献有关在线活动的公司,Altmetric.com正式揭晓了2020年度Top 100论文,突出显示了2020年最受关注和讨论热度最大的研究。第10名是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全球第一个经过同行评审的针对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的实验性研究成果。这展示了《细胞研究》作为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已获得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相较于“顶刊”而言,我国本土期刊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还有待大幅提升。2018年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我国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比较突出的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在《细胞研究》30周年的“庆生会”上,一位编辑说,等到杂志40岁时,他希望讨论的是,有多少发表在这本期刊上的成果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比起影响因子,期刊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更需要长期的高质量办刊水平去慢慢塑造和培育。“From China,for the world(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定下的办刊宗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全球该领域科学家都愿意将最优秀的论文投稿到这本期刊。“我们已经具备了和《细胞》争论文的资格,但要形成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单靠一本杂志远远不够,需要的是一个生态系统。”李党生说,未来,他希望能有专门的团队去和国外的顶级实验室、科学家形成长期合作、对接、推荐,告诉他们中国也有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完)

墨箓

撤稿199篇中国论文的国际期刊,学术质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国学者论文遭遇一国际期刊“撤稿”,将学术界一直存在的论文造假问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这一医药领域的SCI期刊为《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发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复3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这是继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论文后,中国学术界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撤稿事件。根据《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官网消息,这次被撤稿件所涉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海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该杂志给出的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涉嫌学术不端并且没有回复编辑部的质询”。12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事实上,对于遭遇论文撤稿的作者,校方并没有制度上的惩戒措施,而该项目申请的资金也难以追回。只是在评职称时,该论文不再作为一项参考依据。他还表示,论文从发布到被撤稿,经常存在很长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里,该论文可能被其他学者引用,进而造成误导。此外,即使论文被撤,也依然存在着有学者接着引用的现象。故而,依靠撤稿来规范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治本。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2019年间,《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发表的论文中,中国大陆地区发文量位列第一,占比约80%。其中,青岛大学发文数达153篇,位居机构排名的第一位。这个备受中国学者青睐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如何?根据2019年国际期刊“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百分比排行”, 2017~2019年间,该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依次为2.387,2.721,3.024,上升明显。所谓SCI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其中,SCI影响因子破3,则是反映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关键门槛。然而,由于该期刊自引率高,学术界“打假”人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曾指称其存在人为操纵SCI影响因子的嫌疑。截至2020年底,该刊的自引率高达 28%,去除自引后,SCI影响因子将大幅度下降。2020年2月以来,克莱德(Smut Clyde)、Elisabeth Bik、TigerBB8等一线科研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拉响“学术打假”行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则是被质疑文章灌水的重灾区之一。Smut Clyde还提到,该杂志涉嫌资本运作。以审稿流程为例,目前,该杂志有两种审稿通道:标准通道和快速通道。在价格方面,后者比前者提高了一倍,起步价为18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4300元。快速通道可保证快速同行评审(即作者会收到来自编委组所给出的专家建议),但不保证接收。一旦接收,40天内可以确保论文刊印。附加费用则精确到每张图和每张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的“论文注水”问题,也被国内科学家捕捉到。在中科院2021年1月1日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中,8本国际期刊被列入高危名单,其中5本为医学领域期刊,《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正在其列。根据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孝悌

学术杂志投稿也是要看“脸面”的!

学术杂志投稿也要看“脸面”?什么意思?难道现在给学术杂志投稿也要与期刊杂志社搞好关系吗?非也! 此“脸面”,非彼“脸面”!上学的时候,我们写的作文要求字迹工整,段落整齐,语文老师说,这就相当于你的“脸面”,需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要舒服的,现在的学术杂志投稿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稿件投过去了,给编辑的第一印象不好,或者你的写作格式根本与该期刊杂志的要求不符,那么稿件就会被立马退回。格式规范的论文可以给编辑和审稿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这也是作者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的重要表现,还能够体现作者对刊物的尊重和重视。因此一定要按照规范去写论文,使其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作者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所投期刊对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论文格式规范问题一般不属于作者学术水平问题,而是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问题。作者投出的论文格式非常规范,编辑收到论文后对作者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如果没有其他问题,论文很快就能送给有关专家审稿。相反,有的作者论文格式不合要求,缺项很多,这样就给编辑留下了治学不严谨、态度不认真的不好印象,即便通过初审,也会给后续审稿、编辑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很有可能在最后环节因格式不规范被退稿。(规范学术杂志投稿格式,中教数据库智能写作平台可以作为作者写作的一个不二选择。)(2)注意所投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也就是你的“脸”不要太长,最好是所投期刊让你有多长就多长,总之根据期刊的要求撰写就没问题。

阴阳刀

钱锺书的学术研究,真的是一盘散珠,没有“理论体系”吗?

今年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钱锺书的学术著作大多采用我国传统著作体裁,如《谈艺录》是诗话,《宋诗选注》为选本,《管锥编》为札记,即使是《七缀集》这种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少数几篇文章,也与后来的学院派论文风格迥异,而兼具文章之美与识见之深。因此后来,关于钱锺书的研究,产生了一种争论,即有的学者认为,钱锺书的学术研究只是一盘散珠,没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无非作者博闻强识而已。直至今日,提到钱锺书先生,仍时复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王水照先生于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跟随钱锺书治学和工作,前后共十八年,其后二十年虽分隔京沪两地,仍不时请益,常得教言,直至钱锺书1998年逝世。长久亲炙于钱锺书的经历,对王水照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王水照是如何解答的呢?钱锺书的学术著作中到底有没有“理论体系”?为什么他要坚持采用这种传统的著述方法?这可能首先要看钱锺书是如何看待“周密”的“理论体系”与吉光片羽的“片断思想”之间的关系与价值的,其次则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入阅读、理解钱锺书的著作,勾勒出其中隐伏的关联与整体的面貌,可能关乎到对这个问题最终的认识与回答。以下图文摘选自王水照《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一书,本文原题《钱锺书先生的南宋诗歌发展观》,小标题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 | 王水照摘编 | 沈书枝《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王水照著,中华书局2020年11月版钱先生的著述大都采取我国传统著作体裁,如诗话(《谈艺录》)、选本(《宋诗选注》)、札记(《管锥编》)等,他的几篇论文(从《旧文四篇》到《七缀集》),也与目前流行的学院派论文风格迥异,因而在钱锺书研究中发生了一个重要争论:即有没有“体系”,甚至有没有“思想”?这一争论至今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管锥编》,钱锺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1钱先生到底有无“理论体系”?从钱先生早年学术发轫时期来看,他对西方哲学、心理学兴趣很浓,也开始写作《中国文学小史》等通论性著作,不乏体系性、宏观性的见解。1984年在修改《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时,他增加了一段话,提出所谓“狐狸与刺猬”的讨论。他说:“古希腊人说:‘狐狸多才多艺,刺猬只会一件看家本领。’当代一位思想史家把天才分为两个类型,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属于狐狸型,但丁、易卜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属于刺猬型,而托尔斯泰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七缀集》,钱锺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文中所说“古希腊人”乃指阿克洛克思,他的这句话另译为:“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当代一位思想史家”是指英国人柏林(I.Berlin),与钱先生年龄相仿,他关于“狐狸与刺猬”的发挥,见于1951年出版的《刺猬与狐狸》一书。这里“狐狸”的“多知”,即谓无所不知,而又眼光精微;“刺猬”的“一大知”,殆谓有体系,有总体把握。钱先生此处借以助证苏轼之企慕司空图、白居易之向往李商隐,即所谓“嗜好的矛盾律”,能欣赏异量之美,因对“狐狸”“刺猬”两种类型采取兼容并包的立场,不加轩轾。而在1978年修改《读〈拉奥孔〉》时,也增加一节文字:“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已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往往整个理论体系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断思想。脱离了系统的片断思想和未及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彼此同样是零碎的。所以,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那是一种粗浅甚至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疏忽的借口。”这里对体系崇拜论的批判和颠覆,读来令人惊悚,当然他同时提醒人们说“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并不绝对地排斥“自觉的周密理论”(《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钱锺书先生在家中,[日]内山精也摄这两段在修改旧作时特意增写的文字,似乎对以后钱氏有无体系的“争论”,预先准备了回答。20世纪80年代,在学界“争论”发生之后,钱先生在私人场合也直接发表过意见。他在1987年10月14日致友人信中说:我不提出“体系”,因为我认为“体系”的构成未必由于认识真理的周全,而往往出于追求势力或影响的欲望的强烈。标榜了“体系”,就可以成立宗派,为懒于独立思考的人提供了依门傍户的方便。……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吐温说:“耶稣基督如活在今天,他肯定不是基督教徒。”都包含这个道理。此从师门宗派传授、流弊丛生的角度来揭示“体系”之异化。李慎之先生在2003年2月10日的一封信中提到:“钱先生曾对我说过,自己不是‘一个成体系的思想家’,我曾对以‘你的各个观点之间,自有逻辑沟通’。”李先生希望能把钱先生著作中表现有关中国前途在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三方面的思想材料“钩稽”出来,表达出从钱著中寻找一以贯之思想的愿望。(以上两信,均见《财经》杂志2006年第18期。)钱锺书先生致王水照信衡量学问家水平的高低,评估学术著作价值的大小,与其是否给出一个“体系”,其实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对“体系”的认识和真正的理解,大可不必对之顶礼膜拜,加以神圣化和神秘化。我姑且把“体系”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者本人给出的体系。比如我们熟知的黑格尔,他用“理念”“绝对观念”等概念把世界万事万物贯穿在一起;宋代理学家则用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理”为核心,重建他们的世界观。这或许可称为“显体系”。二是“潜体系”,即作者虽然没有提供明确的理论框架,但在其具体学术成果之中,确实存在一个潜在的、隐含的体系。钱先生就是如此。我在本书第一辑第一篇《记忆的碎片——缅怀钱锺书先生》中曾经说过:他一再说,“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而没有给出一个现成的作为独立之“学”的理论体系。然而在他的著作中,精彩纷呈却散见各处,注重于具体文艺事实却莫不“理在事中”,只有经过条理化和理论化的认真梳理和概括,才能加深体认和领悟,也才能在更深广的范围内发挥其作用。研读他的著述,人们确实能感受到其中存在着统一的理论、概念、规律和法则,存在着一个互相“打通”、印证生发、充满活泼生机的体系。十多年来,学者们对“钱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阐释、梳理和提升钱先生的学术思想方面也有可喜的进展,对深入探讨和把握钱氏“体系”大有助益;但我自己却进展不大,至今仍“无力说个明白”。为帮助自己阅读钱著计,我想能否提出第三种“体系”,即能否初步提炼出一个阅读结构或竟谓阅读体系呢,以作为进一步建构其“潜体系”的基础?不妨从个别专题着手,作一尝试。2从《容安馆札记》看钱锺书南宋文学史观的“坐标点”《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容安馆札记》对近300位南宋诗人进行了精彩的评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能否寻找出自身的贯串线索?我认为有三则具有发展阶段“坐标点”的作用。(一)《札记》卷二第443则第1005页论范成大时云:南宋中叶之范、陆、杨三家,较之南渡初之陈、吕、曾三家,才情富艳,后来居上,而风格高骞则不如也。(二)《札记》卷一第252则第410页又云:盖放翁、诚斋、石湖既殁,大雅不作,易为雄伯,馀子纷纷,要无以易后村、石屏、巨山者矣。三人中后村才最大,学最博;石屏腹笥虽俭,而富于性灵,颇能白战;巨山寄景言情,心眼犹人,唯以组织故事成语见长,略近后村而逊其圆润,盖移作四六法作诗者,好使语助,亦缘是也。(三)《札记》卷一第22则第24页又云:此次所读晚宋小家中,《雪矶丛稿》才力最大,足以自立。《佩韦斋稿》次之,此稿(指毛珝《吾竹小稿》)又次之。《容安馆札记》手稿影印版内页南宋诗歌发展脉络与国势、政局的演变息息相关,可谓大致同步,也有局部不相对应之处。我们曾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渡江南来与文学转型”“中兴之局与文学高潮”“国运衰颓与文运潜转”和“王朝终局与文学馀响”。(见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札记》的前两条有明确的时间定位:“南渡初”“南宋中叶”南宋后期(第三则提到“晚宋小家”则涉及“宋末”王朝终局阶段了),他在每一个阶段中选出三位作家,即南渡初的陈与义、吕本中、曾几,南宋中叶的范成大、陆游、杨万里,南宋后期的刘克庄、戴复古、方岳,显然是从整个诗坛全局出发,又以基于艺术成就而具有的影响力和诗史地位作为选择标准的。第三则提出“晚宋小家”的前三名次序,即乐雷发《雪矶丛稿》、俞德邻《佩韦斋稿》、毛珝《吾竹小稿》,则是以“此次所读晚宋小家”为范围而作的评比(该则《札记》共论及陈鉴之、胡仲参、林希逸、陈允平、吴惟信等16家,有的已是入元的作家),而非诗坛全局,所以乐、俞、毛三人不足以担当该时段的代表性诗人,与上述三时段、九诗人的情况不同,但均表明钱先生既从诗史发展着眼,又细心辨赏诗艺、诗风,较量高低,斟酌得失,他提供的名单不是率意为之的。3《宋诗选注》展现的南宋诗歌发展图景钱锺书先生赠王水照之手批本《宋诗选注》九位诗人名单中不见“中兴四大家”之一的尤袤,不会引起人们的异议,而选择方岳,恐不易成为学人们的共识。若需推究其中原委,《宋诗选注》所提供的南宋诗歌发展脉络的另一种描述,或可帮助寻求答案。《宋诗选注》的81家作者小传,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蕴含丰富的学术信息,有作家作品的评赏,有宋诗专题研究(如道学与宋诗、使事用典、以文为诗与破体为文等),也有关于诗史的阐释。下列四则对理解他的南宋诗歌发展观关系最大。(一) 汪藻小传:北宋末南宋初的诗坛差不多是黄庭坚的世界,苏轼的儿子苏过以外,像孙觌、叶梦得等不卷入江西派风气里而倾向于苏轼的名家,寥寥可数,汪藻是其中最出色的。(二) 杨万里小传: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三) 徐玑小传:经过叶适的鼓吹,有了“四灵”的榜样,江湖派或者“唐体”风行一时,大大削弱了江西派或者“派家”的势力,几乎夺取了它的地位。(四)刘克庄小传:他是江湖派里最大的诗人,最初深受“四灵”的影响,蒙叶适赏识。……后来他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就也在晚唐体那种轻快的诗里大掉书袋,填嵌典故成语,组织为小巧的对偶。这四则虽散见在四处,“捉置一处”则宛如一篇完整的诗史纲要:南渡初,诗坛由北宋末年“苏门”与“江西”两派并峙,转而演化为江西雄踞坛坫而学苏者“寥寥可数”。南宋中叶,以杨万里创作为标志,宋诗就分成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这是一个很创辟的重要判断。南宋后期,“四灵”“开创了所谓‘江湖派’”,晚唐体或江湖体风行一时,取代了江西派的地位;而江湖派的最大诗人刘克庄,却又同时开始表现出调和“江西”“江湖”的倾向,诗坛上流行起“不江西不江湖”的风气。钱锺书1980年在日本爱知大学所作学术报告手稿4评述大量作家作品,进一步钩稽、丰富诗史主线索从《札记》和《宋诗选注》中分别钩稽出来的诗史主要线索来看,两者所述时段是可以对应的(都隐含着四个时段的时间背景),但《札记》论及的标志性的九位诗人是从其诗歌成就及影响、地位来衡定的,《宋诗选注》则主要以诗歌体派嬗变(苏门与江西、江西与江湖等)为依据。由于时段相同,可以也应该合观互参。诗人的基本艺术风格必然受到其所隶属或承响接流的诗歌体派的规定,他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也与诗体、诗派紧密相联,体派的演化又与其代表作家的引导和示范息息相关。《札记》与《宋诗选注》这来源不同的两条发展线索是统一的,构成了钱锺书先生把握南宋诗歌走向的“主线索”。《札记》与《宋诗选注》所给出的南宋诗歌发展图景,清晰而确定,但毕竟是粗线条式的大致轮廓。这就需要联系《札记》中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大量评述和例证,来丰富其细节,深入其内层,补充其侧面,促使这条主线索丰富、深刻和多元起来;另一方面,这条主线索也为我们理解钱先生的许多具体论述指明了方向。如他论左纬:“不矜气格,不逞书卷,异乎当时苏黄流派,已开南宋人之晚唐体。”(《札记》卷一第286则)按生年,左纬正处于汪藻与杨万里之间,他能够摆脱当时苏轼、黄庭坚的笼罩,而在杨万里之前,就开创晚唐体即江湖体,实际影响力虽不能与杨万里相提并论,但实已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这使整个诗史链条更显得环环相扣了。另一个例子是萧立之,这位《宋诗选注》中的最后一家,受到钱先生的格外推举。《札记》卷二第530则第881页云:“谢叠山跋,谓江西诗派有二泉(引者按: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及涧谷(罗椅),涧谷知冰崖(萧立之)之诗。夫赵、韩、罗三人已不守江西密栗之体,傍参江湖疏野之格,冰崖虽失之犷狠狭仄,而笔力峭拔,思路新辟,在二泉、涧谷之上。顾究其风调,则亦江湖派之近江西者耳。”这段议论,正好与前文论及的刘克庄调和江西、江湖,“不江西,不江湖”诗风流行相接榫,既可补充“主线索”的内容,也为萧立之在诗史链条中找到他应有的位置:“要于宋末遗老中卓然作手,非真山民、谢叠山可及。”在《宋诗选注·萧立之小传》中也说:萧氏“没有同时的谢翱、真山民等那些遗民来得著名,可是在艺术上超过了他们的造诣”,主要原因是:“他的作品大多是爽快峭利,自成风格,不像谢翱那样意不胜词,或者真山民那样弹江湖派的旧调。”意在标举晚宋诸小家中那批能“不江西不江湖”而“能自成风格”的诗人。顺便提及,他在评及俞德邻时,前已提到把俞氏置于乐雷发之次,而在《札记》卷二第628则第1170页中,又把他视为可与萧立之并肩,说他“感慨沉郁者,差能自成门户,非宋末江湖体或江西体,于遗民中,足与萧冰崖抗靳”。《札记》和《宋诗选注》中论及宋末诗人“自成风格”“自成门户”者,往往与其摆脱江西、江湖所谓“影响的焦虑”有关,材料亦丰,对进一步完善诗史“主线索”是十分有益的。杨绛先生与王水照合影(2006年4月)对钱先生实际展示的“主线索”,一方面需要从其大量具体论述中加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所谓“主线索”,只是从宏观上概括指出诗坛的总体艺术走向,指示文学风尚的大体转化;但对具体作家作品而言,却又是千差万别,各具面目,而不能整齐划一、生硬套框的。比如敖陶孙,这位诗人先在“庆元诗祸”中因同情朱熹、赵汝愚而受到牵连,却因此在江湖中声名鹊起,其诗集《臞翁诗集》也被陈起刻入《江湖集》,横遭“江湖诗祸”。刘克庄在为他而写的墓志铭中说:“先生诗名益重,托先生以行者益众,而《江湖集》出焉。会有诏毁集,先生卒不免。”(刘克庄《臞庵敖先生墓志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敖陶孙跟江湖诗人的社会关系不可谓不密切。但钱先生强调指出,他的诗作却不具有江湖诗体的特征和风格,不能列入该系列。在《札记》卷二第446则第1026页论及《南宋群贤小集》(旧题宋陈思等编)所收《臞庵诗集》时说:“纯乎江西手法,绝非江湖体。虽与刘后村友(《诗评》自跋云:自写两纸,其一以遗刘潜夫),却未濡染晚唐……《小石山房丛书》中有宋顾乐《梦晓楼随笔》一卷,多论宋人诗,有云‘臞翁虽不属江西派,深得江西之体’,颇为中肯。”就诗风而言,敖氏应入江西一脉。而在近出《中文笔记》中,钱先生在评述《南宋六十家[小]集》(陈起编,汲古阁影宋钞本)时,对敖氏更下了一个明确的论断:“此六十家中为江西体者唯此一人。能为古诗,近体殊粗犷。有《上石湖》四律、《题酒楼》一律,不见集中。”(第三册,第375页)这种诗人个体的差异性和群体的复杂性,更提醒我们对“主线索”不宜作机械的理解。本文经中华书局授权摘选自《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一书,标题为摘编者所拟,小标题有修改。原作者:王水照;摘编:沈书枝;编辑:石延平;导语校对:危卓。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点击观看书评周刊vlog,一起怀念2020离我们而去的那些思想者)

于光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雨之牙

知网: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20年榜单

自2012年起,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目的是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本报告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TC)、他引影响因子(IF)和影响力指数(CI)等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遴选CI排名TOP5%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称“最具”)、TOP5-10%的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简称“优秀”)。9年来,连续入选“最具”的科技类期刊有83种,连续入选“优秀”的科技类期刊有203种,部分期刊已经进入所在学科领域国际先进行列,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正在迈向“世界一流期刊”行列。通过遴选,这两类期刊品牌也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名单。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丘得之矣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后还能挽回吗?

本文来自【91学术网】www.91xueshu.com人生说穿了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如何面对失败、与失败相处、从失败中站起来。学术研究人员或研究生在学术生涯中最常见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论文投稿难免都会伴随多次的拒稿。这的确令人沮丧,没有成功投稿还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热情无法被审查委员所认可,如果一直无法成功刊登甚至会怀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全都取决于自己怎样去处理情绪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正进步措施。一、期刊拒稿原因1.写作和组织技巧太差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格式,在此推荐一种常见的SCI期刊格式。通常,SCI杂志(尤其临床杂志)上的论文格式为文题(Title)、栏外文题(Running 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引言/背景(Introction/Background))、材料(病人)与/方(Materials(Patient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致谢(Acknowledgements),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所以这种格式也称为IMRAD (Intro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格式。2.缺乏原创性、创新性或重要性结果无概括性;所用方法因新技术出现已过时;扩展或复制已发表成果的二次分析未补充充实的专业知识;研究只是报告已为人所知的知识,而未将其扩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知识具有创新性;非原创性、可预见性或无意义的结果;结果无临床、理论或实际意义。3.投稿前论文准备不充分未遵守期刊对投稿文章的规定,或者文章句子表达不简练明确,标题、摘要、投稿信无说服力,图表设计很差,以及大量的粗心错误等,如错误的文法或拼字。对于SCI论文而言,英文语言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文章语言不够地道,对此一般建议投稿前进行语言润色。倘若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的研究成果,仅仅因为语言问题,而错过了发表在SCI期刊上的机会,那么是非常可惜的。二、期刊拒稿如何挽回1.如果sci论文发表被拒绝是因为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这类论文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数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结论后,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SCI期刊,编辑通常会考虑重新受理。2.如果sci论文发表被拒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仔细考虑审稿人意见并认真修改文稿后,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其他SCI期刊。3.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不仅仅是笔误也有专业知识上的错误,因为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你相同领域的专家。如果作者对否定的原因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在回复中委婉地表达一下你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新的一轮审稿程序。

机心

“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细胞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在沪探讨创建一流学术期刊

央广网上海12月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12月4日,《细胞研究》举办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邀请中国科协、中科院、上海市分管领导,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兄弟期刊的专家与编缉,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共同交流办刊经验,探讨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细胞研究》于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并为之辛勤耕耘十余载。当时中国生命科学整体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很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就是当年姚錱院士的办刊宗旨。这份期刊的创立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6年时任中科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钢院士接任主编,同时从海外引进有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任职经验的科学编辑李党生博士加盟,担任专职常务副主编,同年《细胞研究》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近15年来,在各级领导、主办单位、科学家群体的支持下,主编和常务副主编带领编辑团队,把握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向《细胞》《自然》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看齐,采取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行方式,为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多渠道吸引高质量稿源,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学术水平相当于《自然》、《细胞》发表的文章。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期刊影响因子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发展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科学家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一直是《细胞研究》的初心。《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践行《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秉持“来自中国,服务世界”的科学情怀、“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的办刊理念、“追求卓越”的实践精神, 将期刊办成比肩《科学》《自然》《细胞》的世界顶尖期刊,带动其他科技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中国期刊的贡献。

了别

刊大师:学术期刊初审工作编辑主体性研究(下)

接上期文章三、学术期刊初审工作中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性的实践路径从实践论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的初审工作实质上就是编辑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知、情、意作为主体因素,共同指向“行”这一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因此,从知、情、意三方面来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提升编辑主体性的现实路径。(一)知是行之始:注重编辑学术素养的提高这里的“知”,更多强调编辑通过学术思维实现的把握稿件学术内容的理性认知。这一认知,是专业学识、审稿经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需要编辑在长期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练就。如前所述,稿件的学术内容和创新价值判断是初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编辑主体就必须朝着“学术型”的成长方向努力,以良好的专业知识为核心不断提高学术素养,使自我能够逐渐与审稿专家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对话交流。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研究审稿专家的意见,善于总结和分类,从中得到启发,掌握学术论文审查的规律,逐步提高审读稿件的能力。其次,要密切关注期刊所涉及或自己所负责栏目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动态,通过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关注相关学会网站和公众号、关注行业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等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以便较好地把握所审稿件的学术创新性。再次,要不断跟进编辑新知识与新技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积累编辑经验,主动思考问题,加强编研结合。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术期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编辑主体,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理论的学习。(二)情感增助力:以合理的制度设计激发初审热情“情感”是人们围绕各种东西的意义效应形成的体验态度,其中又主要包括了针对好的“快乐喜爱”和针对坏的“痛苦憎恨”,在实践行为中,情感是一种助力性要素。快乐的体验起到强化的作用,能够促进主体性的正向发挥;而痛苦的体验则起到抑制的作用,会阻碍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学术期刊初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容易使编辑产生倦怠心理。如何使编辑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抱着学习的态度投入到初审工作中去,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考虑到这一点,合理的制度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助益,对于主体的行为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初审效率和质量,而且肯定了编辑所长,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很好地发挥了情感在编辑主体行为中的助力作用。(三)与期刊同发展、共命运:以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引领编辑内生动力“意志”是人们围绕各种东西的意义效应(亦即通常说的“价值”)形成的意愿志向,在实践行为中,意志是一种动机性要素。因此,从根本上提升编辑的主体性,必须上升到关注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层面,使编辑内在地树立“与期刊同发展、共命运”的自觉。学术期刊存在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传播科学理念、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培育学术新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理想、生命和灵魂,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社会吸引力和专业地位的合法性源泉。正是对学术性的守望……成就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从这个层面上充分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学术期刊之间“小我”与“大我”的统一关系,才能自觉树立主体精神,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做好编辑实践各环节工作的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审编辑必须跳出日常繁琐工作的桎梏,以更高的站位来认识初审工作的意义。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对于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怎样的贡献与价值;为了提升初审质量和效率,自己有哪些优势和能力,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是否已经或正在做出努力和改变;等等。由此,才能找到“小我”与“大我”之间相互需要与支持的动力关系,自觉地发挥好编辑主体性。综上,初审环节作为学术期刊质量把关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充分发挥好编辑主体性,通过加强对来稿的自主性选择,对退修稿件的能动性改造,以及在维护与作者和审稿专家“共同主体性”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效提升初审质量和效率。而知、情、意三要素的交互作用,成就了编辑主体的行为实践,缺一不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编辑主体性的发挥不仅在于“知之”,更要“好之”且“乐之”,由此才能“行之”。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章内容、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并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