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术研究生不受欢迎了?近几年逐渐被专硕赶超,广东占比过六成德拉姆

学术研究生不受欢迎了?近几年逐渐被专硕赶超,广东占比过六成

时代变化之快,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相反,现在的大学生们都会将考研列入学习计划中。在校大学生们热衷考研,在职人员也会因种种原因选择回校再深造。研究生报考人数每年都在飙升,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近几年研究生报考现状,专硕研究生占比较大今年广东省在校研究生已经超过了十三万人,同时,广东省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远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硕占总招生的60%。越来越多高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专业型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开始慢慢超过学术型学位硕士,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也有着改变,开始逐渐偏向专业型学位硕士,专业型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已经赶超学术型硕士。我国开设专业型硕士的时间并不长,过去几年大众不太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型硕士学位才逐渐被接受。早期高校里的专业硕士大都是调剂过来的,很少一部分是主动考进来的。其实在西方,专业型硕士学位比例早就超过了学术型硕士学位,很多出国留学读书的学生,最后拿到手的也是专业型硕士学位证书。近几年国内完全不一样了,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报考人数增长迅猛,备受关注。这种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一种情况,考生们正在不断接受、认可专业型学位硕士。专业型学位硕士人数逐渐增加,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第一点:专硕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早期,因为高校的专业硕士生源主要是往届毕业生以及一些在职人员,在校培养时间不长,社会普遍认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相对简单,用人单位对证书的含金量有所质疑。时过境迁,人们发现两者是在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一个培养的重心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培养更高层次的高素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一个则是侧重学术理论性的培养。另外,高校在不断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高校的培养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专业型硕士的学历含金量不会越来越水,只会越来越高。第二点:考生越来越认可专硕生专业型学位硕士在学制上比学术型学位硕士更受考生的喜爱,课程设置上也比学硕更为灵活,主抓实战,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将学术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专业型学位硕士考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考察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如此大,考生在选择学历深造时目的性也会更强,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能同时兼顾学历和实用性。加上当前社会大多数企业对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发展前景也是可喜的,就业前景不错,竞争力和学术型硕士相比不差多少,自然越来越多的考生愿意选择报考专业型学位硕士。另外,专硕采用双导师制,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多了一位领路人,在日后找工作时也多了一点人脉。同时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难度小一点,论文要求也低一点,考生更容易毕业拿到文凭。第三点:考试难度相对较低,考生成功的机会更大研究生考试总体来说并不比高考轻松,考生们的压力并不比高三的学生小,尤其一些考生还有本科毕业论文的压力。而专业型学位硕士相对学术型,考试难度更小,导师面试也更容易些。对于很多只需要一张研究生学历文凭的考生来说,选择报考专业型学位硕士意味着少了很多压力。此外,各大院校正在不断开放专业性学位硕士的招生名额,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成功率,考生成功的机会更大。这种前提下,报考同样的研究生考试,考生当然更愿意选择报考专硕。众多考生当中,哪些人适合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呢?第一类:备考专业课基础薄弱的考生学硕考试比专硕考试总体更难一些。在实际应用这一块,专硕比学硕考虑的更深;但在理论知识这一块,专硕又比学硕简单许多。若你的专业课基础比较薄弱,备考期间精力又不是很足,或者准备跨专业考研,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相对来说更有优势。比如:文科生跨考理科专业,工学院学生想考金融专业等,专硕为更多学生开启了新方向。第二类:就业不走学术路线的考生各大高校的专硕培养方向主打实用,相对于学硕,专硕的培养重点更多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专硕比学硕更加侧重教学实践,但在专业的深度造诣上不如学硕。若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有个学历,增加自己找工作的筹码,报考专业型学位硕士是个不错的选择;若打算在专业上、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那么建议不要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报考学术型学位硕士更有深度一点。比如一个农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想要以后在植物农药研究这一块有所深究,或者说由于其本身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未来想要找到一份专业相关的好工作,就必须有个学术性很强的硕士学位,不建议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专业型硕士学位已经成了研究生报考的大热门,各大高校对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并不是一个新型学位,早就存在了。因其特有的优势,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在学历含金量上也渐渐趋于相等。【羊驼有话说】两种类型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广大考生在报考时,选择学术型硕士学位还是专业型硕士学位作为备考方向,建议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各方面情况来做选择。#1月新年启航计划#

源源不绝

什么是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在学术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叫着学术影响,对某个领域你学术专业的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等。学术影响通常体现在影响因子上。影响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就是某期刊最近所两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这个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个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也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所以好多人发表的期刊会刊到综合影响因子0.0几,0、1几,0.2几,复合影响因子又是几点几,你所发表的期刊有没有影响因子在知网官网也了查旬。一般影响因子越高代表着这个期刊相对来说更有影响力,就是说比较好的期刊啦。例如:包装世界、中国新通信,就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你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的话再选择期刊上你就可以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因为有的单位对期刊的要求也是特别的严格,最好根据单位要求选择不同的期刊,以满足自己需求为准则。当然在有影响因子上发表学术论文,首先你的论文内容必要要好,质量必须把关。该引用的引用,查重满足期刊征稿要求。通常为百分之30以下,百分之20以下,有的该需要有英文翻译,具体情况以你所投的期刊为准。根据你的需求,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去准备好你文章吧,甩出你多年专研的学术术语,完成你的学术结论做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只要你的文章内容质量达标就不容易被退稿啦。一旦录用,汇款版面费即可等待出刊。不要小看了这个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你,因为每个单位要求不一样,发表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大大降低了你的评职称的风险。少走很多弯路,既然搞研究,搞学术。那就好的方向走,尽可能的为学术界做出杰出的贡献,为后人做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参考依据。好了,祝你们搞学术研究的都能够高效率的完成你们的学术成果。希望你们的学术成果都是正能量的正真的学术论文。

背靠背

200多万人参加考研,究竟是为了文凭还是学术研究

现在的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是达到了280万人,虽然最后会有很多人被淘汰,但这也不影响每一年的考研人数增加的趋势。现如今的社会,专科、本科已经属于底层的人员了,如果想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工作,那么只能用高学历,高文化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这些考研人内心的想法具体是什么呢?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还是想钻研学术研究?这些都有待考察。来源于网络相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里面有80%的人是为了拿到研究生证,为自己的以后的工作添砖加瓦。甚至会因为在大四的时候不想找工作而不得已选择了考研,这样会给自己再留出三年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未来,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方向。来源于网络而另外少数部分人则一心只为学术研究,是真心的爱学习,想让自己以后走学术道路,希望可以多学点知识来武装自己,在校期间也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科研,并且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去跟着自己的导师好好学习。这些人几乎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经常为自己做出的一点点东西而感到自豪。来源于网络不管多少人选择考研,这些人不外乎上述两类人,在这样的一个靠能力的时代。如果你没有过人的本事,那你能够挣到的钱也将少之又少,而考研只是让你的未来选择又多出一条路走。同样,这也能让一些人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有的人靠着考研,深化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让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也有的人通过考研认识到更多的学术高端人才,从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考研,研究生三年虽然零收入,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的对待这件事情,在研究生阶段努力学习,为自己,为家人,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板砖侠

如何写好学术研究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该怎么起?什么样的题目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有些人为了能够博读者眼球在起题目上费了不少功夫,但总是写不出一个较不错的题目,或者起了不错的题目又无法驾驭,使得自己在写论文题目方面进退两难。学术研究论文现写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是不错的题目,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题目呢?在本文看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在写一篇论文前,要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研究主体是谁,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等,只有清楚自己要研究的东西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研究重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而这也是撰写论文题目的基础。如要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重点去分析旅游产业这个主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论文中就要重点分析旅游产业的功能,然后再选择是用质性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这个功能具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当然,地区也可以进一步具体化,这样的研究更具体。第二,字数不要太多,注意把握字词之间的逻辑。要写好论文题目,字数不要太多,因为字数越多毛病越多,如果一个问题能用几个字表达清楚最好,一般来说字数最多不要超过25个字。此外,要特别注意题目中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题目并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罗列,而是讲求读得通顺、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题目其实就是一句话,但这句话要结构完整,且用词不要重复,有研究主体和研究目的与重点,这样能突出论文本身的特色。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要突出研究主体与目的,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如果具体点,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即“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以XX地区为例”,这样可以知道论文是以研究旅游产业功能为重点了。第三,讲求实在,突出主旨。论文在起题目时要量力而行,有些人看到无论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题目都很不错,于是就想起一个十分高大上的题目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这样的题目固然好,但也要看自己是否能驾驭,而且能否与论文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如果感觉好题目不好写,那写一个一般性的题目也不错,只要能突出研究重点就可以,因为题目不讲求多么的天花烂坠,只要符合自身的能力,实实在在凸显文章主旨就可以。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可供选择的就很多,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个,也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XX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XX视域下旅游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等。总之,能够适合自己且有助于研究的题目就是不错的题目。第四,多模仿,勤思考。写好论文题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那些能够把题目写的很有深度的人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写作与修改,而且这也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写好论文,要多看多学,可以试着去模仿一些题目的写作风格,并不断总结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这样再写论文题目时可以很从容。当然,要写好论文题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认真钻研,勤加练习,这个过程中可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与学习,学习与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论文题目的撰写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而会为你的论文增光添彩。

黑磨坊

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文/吴小宝在2019年央视春晚上,青年演员翟天临在小品《“儿子”来了》中塑造了一名“打假”警察。没想到,这位高学历明星因为晒出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而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打假者”反被打假,令人始料未及。相关高校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来源:人民网)。春节刚过,翟天临这位在小品中饰演打假的警察就因为晒出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而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没想到,打假的博士后也是一位假冒伪劣品。我们国家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力度在不断的加大,对论文抄袭零容忍已成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翟天临若真被认定有学术抄袭行为,无异于自己往枪口上撞。既然要选择做学问,那么一定要虚心进取,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早晚会毁掉自己。无论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还是一名青年演员,学术规范必须一碗水端平。如果肚子里有真才实学,那么什么都不怕。弄虚作假一定经不起推敲。在教育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没有地位权利之分。科学殿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容许任何人给殿堂抹黑,污损殿堂的圣洁。对于每一个想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都要从心里对学术心存敬畏,守住做学问的底线,不要心存侥幸,挑战学术的权威。否则自食其果,俗话说,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也希望相关高校部门对翟天临的学位论文造假问题查个一清二楚,给公众一个交代,还学术界一个清白,维护学术的权威。

保健品

上研究生的人都在干什么,写论文搞研究吗?

简单的说说硕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多大学生所想的那样,每天都忙碌中写论文、学术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我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详细说说我们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主要是干什么?或许你会发现和你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从研一开始,说说研究生的那些事儿。研一其实非常的简单,几乎是和大学一个模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的、按时的上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这是研一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利的通过各科的考试,有的科目是闭卷考试,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写一篇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多众多样,难度也各有高低。但是其中的英语课是所有研一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容易挂科的。同时,研一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参加研究生学生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要认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因为有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都忙于四六级考试。此外,在研一这一段时间也是和自己的硕士导师相互磨合的一个时间段,不管是学生对导师还是导师对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个时期,互相的了解,时不时的探讨一下学术动态,聊聊未来的规划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就基本结课了,也就是你研究生的全部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所以在暑假之前,我们有一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事情需要开始积极地准备了。再来看看研二的我们,在忙些什么?研二最重要的事情是:硕士学位论文定题目、开题报考、中期考核。研二一开学也就是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工作,这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只有开题顺利,才能够更大概率的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正式的开题之前需要和自己的硕士导师详细的演剧自己开题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等,只有前期将这些内容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够保障我们顺利的开题,并且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只是开题之前,你需要看很多篇文献、需要看很多本专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需要经受硕士导师无数次的责怪,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够写出一个令所有硕士导师满意的开题报告,所以说真心不容易。之后更多的研究生会选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有的开始每天按时定点的到图书馆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的各种资料,有的开始积极的向一些核心期刊投稿,开始不断的接收被拒绝的消息,然后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被杂志社的编辑压迫,直到顺利的发表。因为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一条是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几篇的专业领域内的小论文,所以写论文几乎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还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比较高额的奖学金会发大量的小论文,这些都是在研二期间完成的事情。到了研二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期考核,因为这距离研究生开题报告已经有一段的时间里了,所以为了检查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情况会举行中期考核,主要是查看每一个硕士研究的学位论文的进度,一般要求要完成整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在这次考核中集中解答,例如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是否需要重新开题?以及硕士导师就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读博,研二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大答案。如果决定了要读博,那么便需要做很多相关的准备。例如选择目标院校、联系博士导师、是统考还是申请-考核?以及目标院校对于申请-考核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争取在研二这一年全部做到,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在研三的时候获得博导的名额,在硕士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这一年也是很多学生频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时间,会有大量的研究生参加985高校举办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坛,这样也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在以后的读博和就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生在不断的创造,因为只有你写的论文被主办方认可了,才能够获得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再看看研三的我们,或许你就真的知道研究生的不容易了。研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找工作、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毕业季。这时候各高校的春招陆续开始,所以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穿梭在各大校园招聘会现场,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频繁的参加用人单位的宣讲会,不断的投递自己的建立,争取拿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的offer。同时在寒假一结束,也就是3月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各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预答辩没有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核,那么导师也就不能给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签字,随之便是不能送外审,最终的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因此研三的研究生非诚重视预答辩,尽管会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被很多的硕士导师怼的怀疑人生,可能自己都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难道真的非常的垃圾吗?然而,这其实是硕士导师为了你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而及其认真的给你修改建议,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预答辩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位导师给的建议不断的修改。预答辩结束后,在5月份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把所有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往外审,从此研究生便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期待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一般20天左右的时候会出外审的结果,如果你外审的成绩不到60分,那么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如果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外审成绩是60分到70分之间,那么还会进行二次送往外审。因此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最中成绩只要70分以上就可以。接下来便是各学院组织的正式答辩了,一般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很多高校只要学生的外审通过率,那么在正式答辩时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的,当然也会给一些修改的建议,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很在意,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已经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不过有一个令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向学院报销自己读研期间的一些费用,当然额度有限,一般来说是2000元到3000元,这笔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以报销读研期间的路费、资料费、发表论文的费用,所以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不要忘记将自己的火车票扔掉,因为是可以报销的哦。在最后的最后就是毕业季了,一般来说都是那些老套路,拍毕业照、毕业晚会、谢师宴等等,然后在7月份左右正式的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是开启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以上便是研究生三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将时间都放在了学术上,但是看完这些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研二和研三才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时间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保证自己顺利的毕业。

别碰我

祖冲之的一生,都在进行学术研究

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家里上代都是做官出身,是个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的家庭。祖冲之在家庭影响之下,从小就喜欢读书,聪明博学。祖冲之长大成人时,政治刘宋王朝的孝武帝时代,孝武帝一点都不懂治国,他只懂得做皇帝享福,国家的政治越来越腐朽,他一点都不知道。祖冲之对做官可谓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便一心埋头钻研学问,渐渐地祖冲之名气越来越大,小无敌挺熟了,便让他去华林学省做官,研究学问。在哪里期间,祖冲之的学术水平很快得到了提升。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研究。所以从秦朝开始,便有专门的历法在社会上使用。祖冲之在华林学省认真观察太阳和星球的变化,经过长期累积,得出大量的数据,他认为从前朝流传下来的天文历法一点也不准确,计算季节变化的时候有很大的误差。认识到误差之后,祖冲之开始制定新的历法,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指定住一套新的历法。祖冲之称之为“大明历"。公元462年,也就是大明六年,祖冲之把自己精心测算出来的大明历献给皇帝。请求皇帝用新的历法来计算,祖冲之还指出了旧历法当中的许多错误。在当时许多大臣都不相信科学,死抱着固定的东西不放,他们见祖冲之要改变旧历法,表示怀疑,说祖冲之离经叛道,竟敢改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给祖冲之扣上了许多大帽子,但是他毫不害怕。最终还是没用他的大明历。直到十年后才开始正式使用。祖冲之在科学上另一个有名的贡献是他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以上的。他还对古代的《九章算术》这一数学著作进行了注解,编写出《缀术》一书。后来这本书在后来的朝代中渐渐失传,无人指导其中内容写什么。只是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是他写的。除此外,祖冲之还为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做了注解。可见祖冲之知识之渊博。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祖冲之还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他改进了指南针的机械原理,造出了一种新的指南车。此外他还造出一种船叫做“千里船”。除此之外祖冲之还在音律、文学方面也有造诣。由此看来祖冲之在当时的社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其实祖冲之也不仅在学术上有研究,其实他也比较关心政治,在政治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公元494年到498年间,当时他写了一篇《安定论》。建议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由于当时战争连年,他的建议并没有实现,没有多久祖冲之就去世了。祖冲之这一生,在钻研学术中度过。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生。

八千万

学术论文选题的常见“九大”方法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通常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可以说,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以下是达晋编译总结学术论文选题的常见“九大”方法:一、从读书和讨论中发现问题。也就是在广泛阅读文献信息的基础之上,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选题。二、突破学科空白处、空缺处、交叉口。可对旧主题独辟蹊径,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选择选题;或在学科综合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三、综合比较与社会调查。综合,是指归纳、总结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或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比较,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变化,或不同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比较;社会调查,是指从社会实践中搜集一手资料,去伪存真,确立选题,也就是选题源于实践。四、拟想验证法。也就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学习,初步产生选题拟想,而后通过阅读资料并验证来确定选题。五、回溯法。也就是从事物结果或现状着手,进行逆向思维,寻找矛盾的根源,确定选题。六、怀疑法。也就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绝对肯定,或者否定判断。七、换位思考法。也就是摆脱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研究对象。八、时间法。可以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个时点所构成的全貌的研究,也可以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科学发展现象的研究,这也就是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九、移植法。也就是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本学科的问题。

虎狼

游戏研究社和游戏研究学术大佬都聊了些什么?

关于“阿尔萨斯”这个名字,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魔兽”里的那位巫妖王了。但世界上还有另一个“阿尔萨斯”,热爱游戏的你同样不该错过。他的名字叫作Espen Aarseth(爱斯潘·阿尔萨斯)。在学界,他是公认的游戏研究领域奠基人。而在中国,他还有了一个更飘逸的称号:“游戏研究界的张三丰”。早在2001年,他就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学术期刊《游戏研究》(Game Studies),为游戏研究变成“正儿八经”的一门学科铺平了道路。换句话说,在此之前,世界上其实是没有专门的“游戏研究”这码事的,大家讨论的时候也是全靠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和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他被称为“奠基人”的原因。而这一次,游研社和他聊了聊几个你可能关心的问题。坐稳扶好,学术警告。(手动滑稽)Q:什么是“游戏研究”?A: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基础的层面上了解游戏。我们想知道,游戏到底是什么。游戏不仅仅是电子游戏,我们对游戏的定义不应该太过狭窄。在Espen的观点中,体育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目前最前沿的文化产物,它囊括了文学、音乐、影视等许多内容。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正在谈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现在的游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去更好地分析游戏,给它建立起一套研究的工具,让大家可以像了解文学、了解电影一样去了解游戏。Q:你为什么会对游戏研究感兴趣?A:我很早就对游戏产生兴趣了。高中编程课的时候,我还曾经制作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游戏。(也是唯一一部。)在大学里,我选择了“计算机语言学”作为专业,因为当时并没有“游戏研究”这个专业。当我读博士的时候,正好撞上了90年代,各种新事物出现在了生活中:VR、因特网、超文本……当然还有游戏。这时我扪心自问:在这么多有趣的事物中,我应该专注于什么?最后我决定,就是游戏了。 不同的文化往往都能追溯到对应的研究领域,比如社会学、媒体研究什么的,但游戏却迟迟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如果我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向,那工作量会小很多,但游戏研究这块领域必须有人来开辟。既然可以有电影研究,可以有体育研究,为什么不能有游戏研究? Q:你玩游戏会上瘾吗?A:不。我之前玩《魔兽世界》比较多,但我也没有上瘾。上瘾的意思就是,你很喜欢它,但你离不开它。实际上,我并不认为“上瘾”真正存在于游戏这方面。之前WTO将“游戏上瘾”列为精神障碍的时候我还和一些研究者抗议过。我认为现在并没有足够支撑这项决议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医学方面的,只有一些效果很差、证明不了什么的调查。他们只是把酒精上瘾、赌博上瘾那一套理论搬到了游戏上,但是这完全没有道理。人们拿它和毒品比较,他们说这是因为玩游戏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但这很荒谬,因为做很多事情都会让你分泌多巴胺,比如喝咖啡、跑步……当然还有吸毒。但毒品之所以是毒品,是因为它会让你比正常情况下分泌7倍甚至10倍的多巴胺,游戏不是这样。而且,在调查不足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得出一个结论,比如1%、2%的玩家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之类的。但一个玩家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ta玩游戏这件事本身可能没有因果关系:甚至他们可能是在通过玩游戏来减轻自己的问题。Q:对于有家长花钱请人教孩子玩《堡垒之夜》这件事,你怎么看?A:《堡垒之夜》家教的事我也听说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种课程一般是开给男孩的,对吧?我没有听过家长给女孩子请游戏家教的。在哥本哈根曾经有过一个涉及1500名10到18岁孩子的调查,结果发现男孩和女孩玩的游戏区别非常大。所有的男生都在玩竞技性的多人团队游戏,LOL、CS、FIFA这样的。对于男生来说,在体育方面获得成功一般会让他更受欢迎,那么《堡垒之夜》其实也是如此。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欢迎,所以花钱请人教他打游戏,这其实和花钱请人教孩子弹钢琴是很像的,甚至还更划算。但这听起来却很奇怪。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一种无法被传统观念衡量的技能。你可以学画画,可以学乐器,可以学跳舞,你可以去学习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事,(但却不可以去学玩游戏)。也许“玩游戏”这个词本身是有负面意义的,但又不是所有游戏都是这样。如果我们说有个小孩要去学下国际象棋,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对他寄予厚望。没人会觉得这不正常。这也就是说,游戏并不是生而平等的。为什么一个需要技巧的游戏会比另一个要“坏”?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文化问题。所以,我们在文化层面有了一块新的领域。这些花钱去请老师训练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的人是更前卫的,他们理解了剩下的人所不理解的事。Q:将游戏用在教育方面,你认为可行吗?A:这关系到我们要讨论哪方面的教育:哲学、数学、化学、政治、社会科学……比如,我们已经证明了可以靠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如果游戏的原理和你想学的东西的原理很接近的话,那么应该就会很容易。你可以参考现实中可能会有的情况来制作游戏,而游戏也能在现实中对应。2004版的《微软模拟飞行》,不少玩家就指望着它来过干瘾了但如果主题并不是那么匹配,或者学习的目标并不合适,那就会出问题了。如果游戏很好,那你至少能学会“怎么玩它”,如果游戏本身也不好的话,你可能根本就不想玩它了。就算游戏在教育方面是有用的,甚至你在游戏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它通常也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率的、最划算的方法。做游戏很贵,买游戏也很贵。如果你希望教某个人什么,你是愿意让他们花四五个小时去玩一个很贵的游戏,还是愿意让他们去听半小时的课?所以,有些事情是“能用”的,但不代表它们就是“好的”。举例来说,通过玩《文明》,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问题是你能学到多少,为了学到这些你又花了多久去玩游戏?《文明》是很花时间的游戏,如果你想要让学生们通过玩《文明》去学东西,那么他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真正学到你希望教给他们的东西?和同样时间的教学课程比呢?六百个小时后,你得到的是一个资深《文明》玩家,而不是一个社会学者。但我确实认为,既然人们可以从文学中学习,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可以从所有类型的文化产品中学习,那么当然也可以从游戏中学习。在挪威,有的高校用《上古卷轴5:天际》来教授北欧艺术,用《行尸走肉》来教授伦理学——因为《行尸走肉》里面你会面临很多伦理困境,对吧?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我是不是应该救那个人之类的。这其实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学,但我们不是自己去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那部分来教学。所以也许我们不应该去直接制作“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而是在最好的游戏中寻找可以用于教育的潜力,就像我们面对其他文化形式那样。Q:在采访的最后,可以和我们的社长合张影吗?A:当然!社长:乖巧(感谢我的朋友Gavin在采访过程中提供的巨大帮助。)

周頌

清华教授:学术研究不是打仗 不需要什么领军人物

(原标题:清华女教授怒批:学术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么领军人物)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学术界或称为知识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在一些人欢呼学术的春天来临时,另一些人却感受到寒冬的凛冽。我很能理解为何人们有春天之感,因为确乎有繁花似锦的热闹局面。而这并不是发明创新和研究成果的繁荣(早有人发出为何中国缺少创新和创造力之问),而是各种头衔、名目、计划、工程的五花八门。先来看头衔,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来,各地各方各种学者头衔呈“涌现”之态,计有黄河学者、珠江学者、闽江学者,枝江学者、紫江学者、香江学者、湘江学者、赣江学者、钱江学者、皖江学者、三峡学者、龙江学者、松江学者、两江学者(重庆);以山命名的有泰山学者、黄山学者、华山学者、衡山学者、恒山学者、嵩山学者、天山学者、珠峰学者、昆仑学者、井冈山学者;没有名山大河的就只好以地域命名:绿洲学者、燕赵学者、楚天学者、天府学者、三秦学者、三晋学者、黔灵学者、八桂学者、北洋学者、齐鲁学者、中原学者、东方学者、琼州学者。有人统计达38种之多,真可谓名目巧立,名山大川占尽,地理知识见长。不独头衔,计划和工程也名堂多多。“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因确立于1998年5月而得名);“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目前许多重点著名高校都明文规定:青年人才必须本科毕业于985和211大学方能获得引进,不知这种类似于出身论的规定合法合理性何在。至于马工程系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业内简称为马工程)项目,近年来可称得上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不仅教材要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各学校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的数量在影响学科评估、专业排名加分上,可谓是举足轻重。上述头衔、计划和工程当然不仅仅是名誉声望,更是资源配置的机制,有没有这些招牌关涉到能否获得、获得多少薪金、资金、奖金、基金的最重大问题,哪个学校哪级领导会掉以轻心呢?层层叠叠的项目预期为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各学科领域领军人才,初心不可谓不良好。然而,五花八门,叠床架屋的安排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发明真的有关吗?学者们在头衔项目林立中忙于申请,报批,竞争甚至抢夺,如何能够心无旁骛,专注于追求真实、真知、真理的研究工作,又如何能够忠于自己的良知和本职?我的同事沈原曾经把当今的科研体制称之为“项目制运作,斗狗式管理”,可谓话损理不错。乱花渐欲迷人眼,骨头阵中失心智,科学研究如何能够不迷失于头衔计划工程的丛林之中?学术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么领军人物,只须有正常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独立的学人。人为设置种种头衔,让学者趋之若鹜,其内涵就是学术大跃进。长此以往,计划工程越来越多,越搞越大,而学术的空间却越来越逼仄,我们的人格、特性和锋芒也越来越萎缩。最后落空的恰恰是办大学的实质性目标——教育与学术,在这种氛围中,谁若拿学术当回事,就没人拿你当事;那些不想当官而只想好好教书、做学问的教师没有适合的空间而且没有尊严,于是大家都不免蜂拥而上地奔向权势,把学术场域变成官场、名利场甚至战场。巧立名目是当今科研体制的一个维度,另一维度则是事无巨细、强制束缚的行政化教育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是全方位的,仅举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申报课题。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每年由某部领导下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列项目课题指南,指南说明共计十九条,就选题要求、申请人条件、申请单位条件、申报范围、立项要求、具体填写要求、资助额度、结项要求、完成时限等等等等做出规定。其后再为23个学科列出每个学科大多超过一百项的具体研究题目。显而易见,科学研究是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未知未明的探索,如果事先为科学研究规定了指导思想,科学便已不再是科学。学术研究是以问题发起的,现实中的问题或者学理上的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学术好奇心,构成研究的缘由和动力。由一个主管部门规定研究问题却不知原因、动力何在?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也不可能是各学科的专业人士。更何况,许多题目的设定真可谓“命题”:XX虚伪本质的研究,XX自信的研究,坚定XX信仰和理想信念的研究,强化XX意识的研究,伟大XX(四个)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不难看出,题目设定不合学术的基本逻辑,既已知晓了答案、判断了性质、明确了信念(信仰),问题就不存在了,还用得着研究吗?再看科研的财务管理方面。有关研究课题的报销制度从来以繁琐、苛刻、不近情理著称,而今愈发呈变态趋势。比如,差旅住宿费用的报销要求提交往返机票(火车票)和相应天数的当地住宿发票(并附水单—还不知是什么东东),缺一不可;如果有其中一项由接待方或私人负担了,必须提供证明材料,否则就无法报销。再如,研究者购买书籍资料,除要开具发票外还要求附上写有具体书名的小票以证明购书确实与研究课题有关,但不知是否“有关”的判断如何做出及由谁来做出,难不成是由负责报账的财务人员来做?要求所有课题负责人办理公务卡(信用卡),所有研究开销要刷卡消费,之后研究者自己要先垫付还款,报销后再返还给研究者个人。如此课题经费管理方式几乎是无法操作的,比如,研究生完成其硕/博学位论文需要进行田野工作,调查差旅费用是由导师支付的,如果有不止一位研究生在田野中工作,一张公务卡该如何使用?让谁刷不让谁刷?刷后又如何向财务报账?研究和交流中发生的餐费问题我在微小说《年关》中已有展现,此处不赘。这样一套不合逻辑又不近情理的科研财务管理制度大概是为了防止腐败而设计的,管理者们是不是以监督防范官员贪腐的思路来对待教授们?像看贼一般看着教师们,有没有想到这样地不信任、不尊重研究者,百般刁难的报销制度,让研究者如何能顺心、安心、全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又或者制定如此财务制度的人们是不是犯了以己度人之误?教学管理也是大学工作的重要面向。行政化的教学管理从教材、教法、教学大纲、培养计划、社会实践、教学纪律,……到授课时间与学生课下学习时间的比例要求,甚至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无论巨细全有规定和要求,难以一一尽述。仅开放交流时间为例: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无论本学期是否上课)必须固定每周一小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答疑时间,按此规定时间、地点落实后要层层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听上去怎么像是“双规”?)。这种强制性规定交流时间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建立密切的、跨学科专业的师生互动,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形式或仪式,其实际的交流是否有必要、效果如何,恐怕不是设计者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实包括任何正常交流)本是自愿的、开放的、自由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应该完全建立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由教师与学生经自主协商自行安排,而不应由行政方式强制安排;强制安排这种关系与活动的做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思想交流背道而驰。其次,自主的交流可以有多种方式、多样的场合、情境、机会,比如带学生做田野调查(社会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课后的问题讨论,与学生一起出行、运动、娱乐,请学生吃饭、喝茶,…… 并不是一定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比如坐在办公室里才能进行交流的。更何况,喜欢和能够与学生通过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老师自然会这样做,不需强加这样的安排;不愿意或不能做的老师即使被迫安排了“开放交流时间”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如此简单自然的事情,一经行政化的强制就变得无比别扭。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都捆得死死的,似乎教师是根本不会教书的白痴,学生是完全不会学习的傻瓜。殊不知这里是高等学校,不是幼儿园(即便是幼儿园也须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种种原本与教学和研究无关的东西偏偏要强行干预甚至支配教学和科研,这如何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既要马儿跑,又要绊住马儿脚,至此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进而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已有答案。有无数XX学者头衔,无真正的学者,有各种人才计划,无真正的人才,有大项目,无大师的大学现状,实在不足为怪。教书与做学问是创造性的劳动,是追求卓越的事业,最需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开放的头脑和舒展的心灵,而服膺于权力的人格是扭曲分裂的、灵魂是萎顿猥琐的、心胸和眼光是狭小的,又如何能够完成教育的使命?环绕着权力打转的旋涡成了今日的大学生态,其中耀人眼目的只是浮于表面的光鲜而短暂的名利泡沫,而真正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术志业、社会关怀统统被卷入水底。大学的本质、教育之根本万万不可什么都要,唯独缺了良知和学术。呜呼,我的大学!(作者:郭于华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民间文化与信仰等。)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