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知网发布: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20年榜单名士

知网发布: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20年榜单

自2012年起,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目的是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本报告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TC)、他引影响因子(IF)和影响力指数(CI)等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遴选CI排名TOP5%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称“最具”)、TOP5-10%的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简称“优秀”)。9年来,连续入选“最具”的科技类期刊有83种,连续入选“优秀”的科技类期刊有203种,部分期刊已经进入所在学科领域国际先进行列,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正在迈向“世界一流期刊”行列。通过遴选,这两类期刊品牌也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名单。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注:*标的期刊为被WoS-JCR2019报道的期刊来源 | 知网评价

黑龙会

期刊论文发表必须要了解的六大概念

一、中文期刊是指哪些?目前,中国出版的核心期刊有两个权威版本(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一是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引文报告》)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年度引文报告》(以下简称《引文报告》);二是图书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总目录》(以下简称《总目录》)。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报工作研究会(以下简称《中文核心期刊总目录》)。主要目录的概述不时公布。”重点目录概述”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学科的中文期刊。核心期刊的识别通过五个指标进行评价。引文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择原则和目录综述核心期刊的认定依据不同的方法,因此核心期刊(指科技类)的定义不一致。二、国家和省级期刊指哪些?一般说来,“全国性”期刊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团体、国家一级专业团体主办的期刊。此外,标有“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字样的出版物也可以视为国家级期刊。省期刊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三、学术期刊指哪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非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以文献、报告、演讲、经验和知识为主,只能作为学术研究资料,不能作为论文。由于普查期刊的选择依据是“多论文”、“多收藏”、“多引文”,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区别,自然没有对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具体而言,学术和非学术两个方面的综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性质,二是期刊的宗旨。四、CN类刊物定义所谓中文出版物,是指在中国注册并在中国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这种出版物的编号用字母“cn”标记,习惯上称为“cn”出版物。五、ISSN类刊定义所谓ISSN出版物,是指在我国境外注册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ISSN字母标记在杂志编号的前面,现在许多杂志既有CNS也有ISSN。六、核心期刊定义简言之,核心期刊是一套科学的期刊质量跟踪评价方法。以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分级,最重要的层次是核心期刊。

百合花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猎人

访谈︱朱剑:学术期刊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编者按】《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先生,自从1982年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南大学报工作。三十余年学报编辑的从业经验,使他得以“零距离”观察中国的学术期刊,找出问题、指出症结并开出“药方”。近日,他的反思成果结集成册,名为《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刊行。在书中,朱剑先生对学术研究的评价体系、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澎湃新闻择取部分问题向朱剑先生请教一二。访谈文字较长,分上下两篇发布,本文为上篇。朱剑先生建国以来学术期刊的发展澎湃新闻:早期的中国学术期刊有哪些特点?建国后中国的学术期刊发展怎样?朱剑:关于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学界有不同说法,但最早的几本学术期刊和大学学报产生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则是没有问题的。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是诞生于1906年的《东吴月报》(创刊号有一个专名《学桴》)。我个人对此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我更感兴趣的是学术期刊问世后其与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晚清到民初是中国现代学术产生的重要时期,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得益于主要源自西方的大学教育和现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发挥了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当时其宗旨和形式的选择既是由大学及其所设学科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也受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人文学科,情况更复杂一些。概而言之,以学报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学术期刊的特点大致有五:其一,在办刊宗旨上,以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引领时代为使命;其二,在期刊结构上,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其三,在期刊布局上,多以孤立的个刊而非协调的体系形式存在;其四,在编辑组成上,多为“编研一体”;其五,在期刊稿源上,呈现出明显的内向性。这个传统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所昭示的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即“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引领时代”,而综合性、内向性及非体系化等特点或缺陷,对于现代学术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现代学科及其学术共同体的产生、发育到成型,与学术期刊由综合到专业再到体系化的发展过程,将会是共时的。然而,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乱频仍,和平建设时期短暂,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均受到了诸多制约,尽管已有专业期刊存在,但从总体上来说,学术共同体的发育并不健全,大学学报大多未能走出综合性、内向性的初始形态,学术期刊体系更是未能形成。学术期刊的新格局始于1950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重点高校都开始恢复或创办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前者虽具备了一定的期刊体系化构想,但所办期刊数量极为有限;后者则完全延续了此前综合性、内向性的特征。学术期刊获得较快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数年中,该院各研究所创办了一系列专业期刊,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群。高校学报在1980年代后经历了数次扩容,特别是20世纪末的大扩容,形成了“一校一刊”的基本格局。迄今,仅人文社科学报数量已达千余家,但体系化、规模化构想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1906年第一期《东吴月报》(来源:孔夫子旧书网)澎湃新闻:现在的中国学术期刊有哪些特点?为何“编研一体”的传统没能保持下来?朱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发展迅速,如果仅从数量上来看,近6000种规模不可谓小,但与早已体系化、规模化和数字化的西方学术期刊相比,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最大差距在于与学科配套的体系化和规模化的缺乏,以及仍然是以纸本为中心,总体呈现出“全、散、小、弱”的特征。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在于期刊体制的制约。现行期刊体制有着三大特征:一、刊号资源完全由行政权力分配;二、办刊主体是“单位”而不是学者;三、掌控学术期刊的不是学者而是职业化的编辑。这就决定了学术期刊必然呈现三个特点:一、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疏离;二、编辑与学者的隔离;三、期刊与学科发展脱节,体系化、规模化更是无从谈起,数字化则因为缺乏自己的聚合式平台而有名无实。在这样的期刊体制下,学术期刊当然不可能保留“编研一体”的传统。所谓“编研一体”,是对由学者担任主编和学术编辑模式的一种概括性描述。这既是学术期刊的传统,也是当今国际学术期刊仍然普遍采行的编辑模式。编辑职业化与“编研一体”模式是难以相容的,随着编辑职业化的日益刚性化,中国学术期刊放弃这一传统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必须看到,编辑职业化无论是与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的历史还是规律都是相违背的。放弃“编研一体”传统的代价就是学术期刊部分功能的弱化乃至丧失、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学术乱象丛生,必然造成在学术国际化的大潮中,中国学术期刊特别是综合性的高校学报缺乏国际竞争力,学者们只能借船出海,所谓SCI、SSCI、A&HCI崇拜的出现与此不无关系。这一局面如不能改变,则意味着作为中国学术话语表达平台的学术期刊根本无力参与国际竞争,建立中国学术话语权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学术乱象”的根源澎湃新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学术乱象”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您认同这种观点吗?以“三大核心”为代表的评价机构何以能如此强势?朱剑:学术评价与学术乱象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问题在于,学术评价是否为学术乱象的根本原因。众人所谈论的学术评价无一不是出自评价机构,但仅凭这些文献情报专业出身的人组成的评价机构本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有如此能力和能量的。那么,他们的评价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势的?强势的评价又是如何作用于学术研究的?学界为何没有能力制约不合理的评价,反而被它牵着鼻子走?不弄清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谴责评价机构,或试图通过改进评价方法来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乃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措施,是不可能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先要弄清楚评价机构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势的。在历史上,学术评价主要表现为学术批评,有着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学术评价与学术研究是不可分割的,学术评价从来都不是外在于学术研究的。其二,学术评价和学术研究的主体是同一的而不是分裂的,学术研究的主体当然是学者,而学术评价的主体同样是学者,且多为同行学者,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术共同体成员。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却不再具有这两个特点。失去了这两个特点的评价就难免乱象纷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行政权力通过资源分配而强势介入学术研究。1990年代以来,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可谓巨大(大多是以项目和工程的形式体现的),从而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这一资源的分配权实操于行政权力之手。但是,行政权力部门的官员并不懂学术,他们投放和管理学术资源必须有所依凭,这个依凭就是学术评价。让评价直接为行政权力部门服务,这是学术评价历史上不曾有过(即使有也不凸显)的一个新的功能,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是学术评价的裂变。行政权力部门与学界对学术评价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不看过程,要的只是评价结果,且结果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因为这样的结果才便于分配资源和科研管理的操作。最简单直观且最“实用”的当然莫过于排行榜,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但对于学界来说,对学术研究内容层面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仅是评价的结果(结论),而更看重评价的过程,这样的评价决非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排行榜所能反映。因此,同一个评价,很难同时满足行政权力部门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于是,评价就此分裂为两端:一种是主要甚至专为行政权力部门服务的评价;另一种是传承了学术批评,为了更深入的学术研究而开展的评价。今天所有对评价体系的批评和对评价乱象的指责,其实都只是针对前者。其次是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的取代。从学术评价的本质属性来看,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是理想的学术评价主体,这已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学术共同体的评价行为一般称为“同行评议”,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多是从内容层面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分析和判断,故有“定性评价”之称,但实际上,同行评议并不必定排斥定量分析。定性评价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评价必须具备专业性和自律性。然而,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已没多少自律性可言的定性评价深陷于利益泥淖之中,已声名狼藉。这使得19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期刊评价机构得以借机上位,其以“科学”和“客观”的定量评价自我标榜,而其以排行榜为特征的评价结果正好迎合了行政权力部门的需要,从而得到了行政权力部门的采信。于是,完全外在于学术研究的专业评价机构实事上已攫取了评价的话语权,这也就宣告了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同一性的终结,文献情报人员的“定量评价”完成了对各专业学者同行评议的取代。最后是学术评价的权力化。评价原本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一种权利,并服务于学术研究,但是,在学术评价裂变之后,为行政权力部门服务的学术评价却日益从“权利”向“权力”过渡。评价机构由学术研究的服务者而摇身一变为学术舞台上的主角,甚至成了凌驾于学者之上的支配力量,排行榜则成为他们手中极具魔力的“指挥棒”。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资源分配者也是评价的当然组织者,行政权力部门采信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将什么样的评价者送上权力的宝座;反过来,能够登上权力宝座的评价都是深谙行政权力部门需求而投其所好的机构。因为行政权力的加持,学术评价终于完成了最根本的蜕变:成为一种权力—评价权力。澎湃新闻:那么评价权力是如何作用于学术研究的?朱剑:在经历了上述蜕变之后,今日的学术评价早已不是昔日的学术批评。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环境都发生了全面的变异,不仅完全脱离了学术研究,甚至变成了与学术研究毫无内在关联的数字游戏,这样的学术评价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但评价乱象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这一表象,我们应该看到,在乱象的背后,是资源分配和管理而产生的利益驱动。在分析学术评价何以作用于学术研究时,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权力和利益链(当然也是工作链):权力(资源)—评价(分配)—评价(管理)—科研(机构与人员)链条的顶端是握有巨额学术资源分配权的行政权力部门,链条的底端是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串连起顶端和底端的是评价。处于链条底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几乎无一不引入评价机构的量化评价指标,原因恰恰在于:唯有这样,底端才能迎合顶端,才能从顶端获取更多的资源。可见,评价在这一链条中担当的是沟通顶端和底端双方的桥梁角色。但桥梁的宽窄、高低其实是由处于链条顶端的行政权力部门设定的,评价机构只是根据这一设定,设计生产出了符合其要求的评价产品,且因其产品而跻身于学术权力场中,并实现自身的利益。评价对行政权力部门的迎合固然是其异化的原因,但若没利益链的存在,就不会催生出这么多的评价机构;若没利益链的激励,学界就不可能被评价机构牵着鼻子走。而设置和维护这一利益链的,恰恰是今天的科研体制。若没有规约利益链的科研体制的需要,评价也不至于如此走入歧途。我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科研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学术评价;即使没有现成的,也会催生出服务于这一体制的评价体系。在弄清了以上两个问题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将学术乱象的根源归结为学术评价,未免太过简单。终止学术乱象的关键不在于改进评价,而在于消除造成评价乱象的原因。学术评价只是科研体制运行中的一个环节,与其说是评价导致了学术乱象丛生,不如说如今的科研体制必然会带来评价乱象和学术乱象。学术之乱和评价之乱,其实是同源的。将评价视为学术乱象的根源,实际上遮蔽了科研体制对学术乱象之产生所应承担的责任。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澎湃新闻:您反复强调学术评价应由学术共同体来完成。那么中国学术界是否有比较成熟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有怎样的关系?朱剑:学术评价应由学术共同体来完成如今已是学界共识。前些年,有些评价机构及其评价人员曾试图证明,单纯数据运算的“量化评价”可以取代学术共同体的评价,特别是大数据技术问世后,但他们实际上一直没有找到能够获得学界普遍认可的替代方法。今天,连他们也都承认,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是最合适的评价主体。但是,有了这样的共识并不等于学术共同体已夺回了学术评价权,恰恰相反,评价机构的量化评价仍是目前通行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术共同体承担起评价责任的条件——专业性和自律性——并不完全具备,甚至学术共同体在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形成也要画上一个问号,这也是如今评价权力得以归于评价机构的原因,学者们要想索回这个权力绝非易事,不然,也就不会失去了。学界对学术共同体有种种定义,其指向的范围也各有不同。但不管哪个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都不是严密的组织机构,而是基于某种学科、价值、理念或范式的认同而形成的结构松散的学者群体。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取决于诸多条件是否具备,而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和体系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学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作为平台的学术期刊。专业学会具有某种组织形态,而学术期刊则更体现出对学术取向、学术方法、学术兴趣等学术精神方面的认同。所以,学术期刊之于这样的群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学术期刊作为组织的公共平台,那么,共同体就难以聚合,其边界也难以清晰,学术交流则难以高效地展开,共同体在研究和评价中的作用势必难以发挥。除了展示、交流和传播学术的平台属性以外,学术期刊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属性,即学术民主平台的属性。如果说,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是评价的合适主体已成共识,那么,学术共同体并非处在真空之中,如何保证这样的主体的评价能够公平公正?或者说如何才能使诸多影响其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因素受到制约?亦即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如何实现?唯一的途径就在于学术民主。但是,在共同体人员数量极其庞大的今天,“广场式的民主”根本不具有操作的可能,一言九鼎的学术大师也不可能存在,只能行“代议制”,即通过一定的程序遴选出共同体的代表,来进行具体的评价工作。因此,学术共同体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批评、学术评论表达“民意”和进行监督的平台,对于共同体的自律性和评价的公正性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而最合适的平台无过于学术期刊。真正能成为某一学术共同体交流、对话、批评平台的学术期刊至少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其一,学科专业或专题边界清晰;其二,内嵌于学术共同体,即期刊的办刊主体是学术共同体成员而不是其他;其三,具有鲜明的期刊形象和通达的传播渠道。如果这样的期刊大量存在,那么,学术民主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学术共同体成员不仅有自己的表达平台,而且更有对于作为共同体代表参与学术评价活动(比如评奖或评审)的佼佼者的监督平台,使他们既可以了解和代表“民意”,即共同体的意志,也不敢公然违背“民意”。如此,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和学术评价的公正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学术不端行为也才难以遁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与学者疏离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已很难真正具备上述三个特征。中国并不是没有学术期刊,而且数量还不少,但由于“单位制”和“职业化”的推行,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一般说来,学者并没有创办学术期刊的权力,而由单位创办的学术期刊多以多学科综合性的形式一盘散沙般地存在,与学科发展的脱节是必然的,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建构中的缺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当然,学术共同体尚未最终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术期刊的缺位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猩猩王

2018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发布!

近日,学术志联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继续发布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排在榜单第一位的,是南京财经大学的陆珉峰,2018全年共发表论文38篇。相当于每月平均3篇以上。排在榜单第二位的是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领域的程平,2018全年发表论文37篇,仅比第一名少一篇。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排名第三的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丕杰教授,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如此高龄还在坚持写作,值得敬佩!不过,经查询,其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有34篇都是发表在《青年记者》上,大概是专栏作家吧。即便如此,老先生积极写作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从榜单上看,也能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伟(目前也是该校校长),武汉大学以研究三农问题而著名的贺雪峰等。榜单也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学科实力,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以12人拔得头筹,上榜的12人分别是:刘伟(经济学)、张康之(行政学)、杨立新(法学)、栾轶玫(新闻学)、孔祥智(农业与农村发展)、程光炜(文学)、 王利明(法学)、王子今(国学)、陈力丹(新闻学)、郑保卫(新闻学)、刘建军(马克思主义)、赵旭东(人类学),遍布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强大的文科实力。排名第二的是武汉大学,共有8人上榜。作为传统的文科名校,武大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并列第三,各有6人上榜。清华大学近年来文科发展迅猛,南京大学也是当仁不让。文章发表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勤奋程度,也表明学术交流的频繁程度。我们并不一味提倡文章数量,文以质胜才是根本。发表文章是学术日常,也是学者的生活方式。在写作上,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2019已来,你打算发表几篇文章呢?本榜单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8年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注:本次榜单统计的是人文社科学者在2018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区分期刊级别,只统计第一作者论文,未包含第二季其他形式论文。统计说明:学术期刊论文:统计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来源刊(含辑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刊、《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评价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TOP期刊、总署认定的学术刊且不在上述期刊名单中质量较好的新刊,取并集且排重,共计5923种期刊。作者H指数:某作者所发表的所有期刊、会议文献中,至少有H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大于等于H次。H指数越大表示优质成果的数量越多。当前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18年。来源:学术志

分均

发表期刊论文,这些要求你真的知道吗?——早发表小编告诉你

期刊论文,对于许多科研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的词汇,同时也是自己不断努力的目标。想要期刊论文顺利见刊,那么自然逃不开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熟悉。可是,你的期刊论文准备好了吗?常见的期刊论文类型包括了: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研究短讯和文献综述等。1、会议论文:此类论文主要的目的在于传播研究的前期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一个完整的论文,正文部分往往只有4-8页,2-4个图,5-8个参考文献。主要用于参加会议,会议的主办方在会后可能会将参会者的文章整理成册,或者制成会议光盘。2、期刊论文:Full-length的原创性论文,传播已完成的研究发现。此类论文即是本文中的研究重点,此类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且有足够的写作空间来发表成果。此类论文往往8-12页正文,5-10个图,2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期刊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是科研成果的标志,是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和书面文件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在内容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可读性。(一)期刊论文的创新性。国家在《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明确规定,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事实上,期刊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仅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某一理论质疑,或者是对某一理论进行补充或完善,不是简单重复他人的研究结果,当然也可以是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之,论文要有独特见解,言他人所未言。论文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此,研究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周密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别人还没找到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二)期刊论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灵魂,是生命和价值所在。期刊学术论文应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力争避免有个人喜好的偏见,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要根据研究的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等,综合考虑论文恰当的研究方法,精确研究数据,合理设计实验,正确处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确保论文内容的科学性。(三)期刊论文的理论性。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对于期刊学术论文内容来说至关重要。期刊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其内容是作者在某一领域中对某一问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在期刊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对相关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通过论证、阐发,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产生一定的理论价值。(四)期刊论文的可读性。期刊论文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为了促进这一交流的实现,期刊学术论文除了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理论性外,还要有对美的追求,只有论文内容达到真与善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美的效果,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地说,期刊学术论文的可读性表现在:逻辑周严缜密;表达连贯、流畅、曲折有致;结构合理匀称,脉络要清晰,段落、语句之间搭配协调;语言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文摘的撰写、图表的编排都应执行国家标准,同时,期刊学术论文的语言还要简练、生动,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论文内容和深邃的论文意境,使读者达到精神愉悦,并享受艺术美的境界。3、研究短讯:较简短,对重要的和原创性成果做迅速报道和前期讨论。此类文章(这里用文章这个说法比论文恰当),往往审批时间短,见刊快。4、文献综述:此类文章在国外期刊一般是先由编辑向撰稿人约稿,然后撰稿人再撰写文章。撰稿人如有撰写文献综述的计划或想法,应先与编辑沟通,看其期刊近段时间是否需要这一方面的文献综述。在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章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并且应做到述评结合。15页以上,5个以上图表,80个参考文献。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故而,文献综述具备有:综合性、评论性和先进性三大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这是早发表的小编精心整理的哟~~~~大家要认真仔细阅读,为自己努力哟~~~~论文发表,就上早发表。

大搜查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自网络编者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官方公众号将发布《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系列评论文章,从学术交流模式、载体、评价导向、学术监督、科研服务等多个角度回顾历史、梳理现状、探讨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及互联网平台。学术期刊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而产生的。17世纪中叶,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了200多个类似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学会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信函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学术期刊最初是以学会汇刊的形式出现的。1665年1月5日,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刊物——《学者杂志》,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杂志是德国人约翰·里斯特创办的《每月评论启示》(1663-1668),此后不久,出现了一批学术性期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学术性期刊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报,而多是以杂志的形式刊发。 现代中国最早的期刊被认为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英文版刊物《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1815年在东南亚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文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才是最早出版的中文近代期刊,但它是在国外出版的,大多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从17世纪下半叶起,学术期刊进入了不断发展和演变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当初综合性期刊的杂志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因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办刊人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使期刊跳出综合性杂志的藩篱,逐渐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迈进。 1778年,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蓬勃发展的大幕。1807年,德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面世。随后,英国又先后在1823年、1830年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法国人在1830年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多种母刊带若干子刊的现象,开创了母刊之下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新局面。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1887年起开始分为A辑、B辑出版,以分别刊载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种类,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向专业化学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文献的迅速增长,学术期刊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面对种类繁多的学术期刊,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阅读,文摘类学术期刊由此产生了。1830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分别在1884年、1907年创刊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都在学术期刊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学术信息。这种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 1957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 1925~2017)在美国费城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1964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1973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6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公布期刊影响因子IF;1978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期刊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西方国家通过兼并和跨国经营来实现规模化和集团化运作。1986年,德国Bertelsmann出版公司兼并了美国Doubleday出版公司,1995年又兼并了英国MaCmillam公司,使Bertelsmann出版公司拥有了当今世界两大学术期刊《科学美国人》和《自然》(Nature)。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拥有高达220种以上的期刊,其他大型出版集团期刊数量也达到60~80种左右,美国出版3种以上期刊的出版集团有500多家,这种期刊出版集团至少拥有一种名刊。美国等国家的学术期刊一般隶属于专业出版集团,不但有利于办刊经费的筹措,同时也避免了期刊的经营风险。各个期刊负责各自不同的专业,相互没有交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保证原有期刊和新创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世界上发达国家著名的学术期刊在运作上早已超出国界,无论是作者、审稿和阅读对象都实行的是国际化办刊模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不仅建立了多达万人的审稿队伍,还发表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自然》(Nature)周刊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200多篇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众多的读者群体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为使发表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它还建立了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网络审稿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审稿群体由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或权威人士组成,这些人不仅能够广泛联系世界上处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学者,还可以吸收学者们高水平的论文,以此抢占各学科的学术制高点,并确立自己期刊的学术权威。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时,由于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期刊订阅费用逐年高涨,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传播。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也产生了革新性的影响,开放存取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大规模兴起。互联网出版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大幅提升了学术交流效率,降低了交流成本,通过融入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多形态,融合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动态呈现给读者,极大满足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们对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更高要求。试想,在几百年前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如果已经有互联网技术背景,学者们还会在意自己的文章发到哪个刊物更有影响力吗?毕竟学术论文出现的本意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促进某一家期刊建设。因此,应努力建设的是世界一流的学术平台,不管它是以期刊形式还是以网络平台形式呈现,其本质目的都是通过更便捷、快速、低廉、全球化的渠道网络,发布学术成果,引领创新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经济建设。

是物之居

学术期刊办刊及评价路径,你看懂了吗?

大数据时代,评价体系标准逐渐由重视定性分析转向重视定量分析,数据化评价越来越成为流行的趋势。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目前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社会评价中心、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评价中心三大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虽然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趋向性上有明显一致的地方,就是均强调数据指标的考核评价。数据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引率。所谓转引率,是指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其他公开发表论文引用的机率或频次。随着对数据化客观评价的重视,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加重要的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因素。国内的许多学术成果评奖,也在将论文转引率作为必要的评价指标。不仅如此,论文的转引率还成为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如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当然,不同专业的期刊其转引率会存在明显差距,如自然科学期刊的转引率相比较社会科学期刊来说普遍要高,社会科学期刊中经济学期刊相比较文学期刊来说又普遍较高。但对于同类期刊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在原有自然转引的基础上使转引率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效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近年来通过实施名家名稿战略,主动走出去向学术名家约稿,转引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严家炎在该刊发表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为例,该文自发表以来,仅就CSSCI来源期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均有论文转引,此外还有许多普通期刊论文予以转引。名家的论文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容易产生影响力。当然,转引率的提升与期刊的多渠道推介和传播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当今期刊林立、信息海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主动推介、多渠道传播,那么即使是名家名稿也可能会被无情淹没在论文海洋中,为学界所忽略。数据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所谓转载率,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刊物再次转发的比率。期刊每年发表论文被其他刊物转载的总篇数称为转载量,而转载篇数与期刊发文总量之比即为转载率。通过转载率或转载量,可以看出期刊论文获得社会和学界认可的程度,显示出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说是国内影响较大的转载系列期刊,现有期刊100余种,每年从4000多种国内期刊、报纸上搜集、精选优秀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加以转载。目前,它已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结合期刊转载,该复印书报资料中心每年还定期发布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统计排名。自2001年起每年3月份,《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等媒体,都同时发布这个年度“转载排行榜”。该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阵营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受到期刊界、教学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等都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摘期刊。作为期刊编辑,要想使自己编发的论文能被这些文摘期刊转载,获得较高转载率,当然首先应从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上来努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已有的转载论文情况以及各大转载期刊的转载要求,可以针对转载率作出必要的调整。例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转载评分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就有剔除会议消息、报道、书评等非学术性文章这样的原则要求。根据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发稿方面作必要调整,避免非学术性文章、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学术创新性不突出的文章等,则无疑会有更大可能提高所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无论是转引率还是转载率,都只是定量分析数据评价的一方面内容,还很难称得上是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从目前国内最具有影响的三大期刊评价体系来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CSSCI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引率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载率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则兼顾到学科自引量、学科载文量、引文率、摘转率等多项评价指标,相对更加综合。因此,综合量化指标分析应是数据评价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要想在数据评价方面得到优良成绩,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努力,而应在转引率、转载率等多项指标上综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真正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新的时代孕育和产生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来认识。从传统眼光来看,无限增长的海量数据庞杂无序,无疑给人们认识事物造成更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今天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大数据却成为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新的技术方法。“大数据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和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拥有大量的数据……为我们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么,如何看待大数据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如何将大数据具体运用到学术期刊的办刊中?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办刊模式和趋势,揭示当下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术期刊的办刊人转变观念,要有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首先强调要有大数据的意识。意识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具备大数据意识的人,能够更加重视大数据,更主动地去运用大数据。这种人即使自身不拥有数据,不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往往也能够借助社会提供的已有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能够先人一步获得机遇。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由专业机构或网站开发的论文查重、引文检索等大型数据库,为确保稿件编辑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就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知网、维普、万方等专业期刊网站均有独立开发的论文检测数据库,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已将选择论文检测数据库查重作为审核投稿的必要程序。根据其检测的重合率结果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快速有效地避免论文重发、学术侵权等问题。如果仅凭编辑审稿时的个人经验判断,这些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利用期刊所获取的作者投稿、读者订阅、刊文转载转引率、网传文章点击或下载量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作出预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紧扣学术热点的论文选题,挖掘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高被引作者,正不失为一条学术期刊办刊的新路径。大数据思维还强调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利用。由于技术条件和认识手段等局限,传统的小数据思维往往注重通过抽样数据或典型数据的分析作出判断,在今天看来,其结论是难以保证全面可靠的。因此,大数据强调要全面地收集和占有数据,“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作为学术期刊来说,全面收集与期刊联系密切相关的数据,建立期刊自己相对独立完备的数据库,也是一条值得重视的办刊新路径。通过接收来稿、学术会议交流、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学术期刊可以广泛收集相关数据,逐步建立作者信息库、审稿专家信息库、读者信息库、期刊资源库、学术咨询库等准大数据资源。对于大多数数据来说,其利用价值往往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在一次利用之后还可能会因不同的分析处理而产生再次利用价值。当然,大数据思维也要注意避免对大数据的过度迷信,要避免唯数据化的倾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既具有海量性而又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自媒体的兴盛也同时带来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诸多负面因素。所以,面对来自网络的众多信息和各种数据库的庞大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更加强化自身的把关能力,而不能陷入对大数据的盲从,唯大数据马首是瞻。比如在核校稿件的引文时,编辑人员不可完全相信各种学术搜索数据库,必要时还是要尽可能找到原版著作或论文资料逐字查对。此外,有些期刊或期刊编辑动辄要求来稿篇幅须在1万字以上,或参考文献须在15个以上,或正文内容至少须有三部分,或正文各部分须有三级纲目,等等,这些都是数据过度迷恋症的典型症候。这种对数据的过度迷恋,只会促成形式主义的新八股论文,而对学术创新的促进毫无助益。

多种浙大学术期刊入选2020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自2012年起,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目的是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该《年报》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TC)、他引影响因子(IF)和影响力指数(CI)等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遴选CI排名TOP5%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今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各17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各80种。浙江大学分别有8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和3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入选上述名单。期刊名称入选名单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Food Quality and Safety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Frontiers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学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心理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来源:浙大学术期刊】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半边天

重庆大学6种学术期刊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采用线上形式召开202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议发布了《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重庆大学6种学术期刊再次被“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重庆大学学报》、《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西部人居环境学刊》、《中国药房》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卷)。重庆市共有46种学术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自然科学卷40种,入选社会科学卷6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