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论文的万能框架 架构你的学术之路!阿提卡

研究论文的万能框架 架构你的学术之路!

在学术的道路上,避不开研究型的学术论文。其实绝大部分的研究型学术论文,都遵循了这样一个框架“前言/背景介绍→文献回顾→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结果→讨论”。所以我们在写学术研究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个框架,再往这个框架中加入自己的论文内容。1.前言/背景介绍 本次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相关的研究问题,整个研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和这次研究对某一领域有什么实践和政策方面的意义。2.文献回顾 对比奔驰研究问题在相关领域有什么最新的研究发现,讨论研究对象的相关理论。提出这种研究问题遇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局限性。之前的研究有什么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3.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我们从为什么要展开此次研究,整个研究的过程和执行步骤那有哪些。如果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所采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文章中应尽早明确这一点。描述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或者所持观点和立场,包括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和背景。4.结果或发现 结果(或研究发现)部分应该呈现从分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换言之,这部分的内容不应只是简单的描述性内容,而应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如:检验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讨论某些现象之间的规律,而非简单地报告一系列主题。此外,应考虑是否能找到某些理论来帮助解释研究发现。指出研究发现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如果有可能,还应指出那些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必要的话,可加入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图表。但是,这些图标不应该重复文本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而应该用于帮助阐明那些靠文本很难完全描述的某个概念或某种关系。这些图表应该清楚易懂,作者应清楚地标注图例或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图表。5.讨论 总结研究发现,并将这些发现跟研究问题联系起来。阐述研究发现如何有助于丰富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知识,或对发展相关政策起到的影响或贡献作用。解释研究发现可以应用到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研究或者公共政策领域的方法。描述研究发现是如何丰富和贡献相关领域知识,即描述研究发现是否与以往相关文献或理论相符合,或者对现有的知识或理论进行了补充。

田骈亦然

学术论文写作:10点建议

观点摘自《Writing for Academic Journals》第三版。01制定战略,制定计划你为什么为学术期刊写作?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为了研究评估而写作吗?还是为了有所作为?你写作是为了产生影响,还是为了产生影响?您想要在特定的领域开发一个概要文件吗?这将决定你为哪些期刊写作吗?你考虑到他们的影响因素了吗?你研究过你所在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吗?他们最近在哪里发表了论文?你认为自己会加入哪个团体或对话?有些人写的论文,然后寻找一个“家”,但因为一切在你的文章内容,重点,结构,风格塑造为一个特定的期刊,节省自己的时间决定你的目标期刊,找出如何编写适合期刊。有一个写作策略意味着要确保你既有外部驱动因素,比如在研究评估中得分或晋升阶梯,也有内部驱动因素,这意味着要弄清楚为什么为学术期刊写作对你很重要。这将帮助你长期保持写作和出版的动力。由于提交和发表之间的时间最长可达两年(虽然在某些领域要短得多),你需要清楚自己的动机。02分析你所在领域的期刊写作在你的领域里选几本你现在或不久就会瞄准的期刊。浏览过去几个问题的所有摘要。分析它们:仔细看所有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话(通常)给出了研究的基本原理,最后一句话断言“对知识的贡献”。但是“贡献”这个词可能不存在,它与博士联系在一起。那么用了哪些词呢?在这个时候,什么构成了这本期刊的新知识?你如何从你所做的工作中构建一个类似的贡献形式?你会写哪两句话来开始和结束你的论文摘要?浏览文章的其他部分:它们是如何组织的?这个论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突出所有的主题句,每个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显示论点的各个阶段。你能在这本期刊中看到一个新兴的写作类型分类吗?你能定义不同类型的论文,不同的结构,并决定哪一种最适合你的论文吗?选择两种类型的论文:一种是你可以用来作为你的模型的论文类型,另一种是你可以在你的论文中引用的论文类型,从而加入到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话中。03做一个提纲,然后写下来你是哪种类型的作家:你总是在写之前写一个大纲,还是你只是一头扎进去开始写?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提纲和写作都很有用,因此两者都用是个好主意。然而,让你的大纲非常详细:大纲的主要部分,并校准这些与你的目标日志。那里通常使用什么类型的标题?这些部分通常有多长?为你的章节、子章节设置字数限制,如果需要的话,为子章节设置字数限制。这涉及到决定你想要包含的内容,所以这可能需要时间,在这个阶段反馈会有所帮助。当你坐下来写作时,你到底在做什么:是用写作来发展你的想法,还是用写作来记录你的工作?你是否把你的提纲作为文章的写作部分?通过思考动词来定义写作任务:总结、概述、评论、定义、介绍、总结等。04从开始到结束都得到反馈即使是在最开始的阶段,也要和四到五个人讨论你的论文想法,得到对摘要草稿的反馈。他们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和回复。在你把文章提交之前,要进行多次修改。05设定具体的写作目标和子目标让你的写作目标具体化意味着要为一个段落定义内容、动词和单词长度。这意味着你的写作目标不能是“我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这篇文章”,而是“我的下一个写作目标是在周二上午9点到10点半之间,用800字的篇幅总结和评论文学评论部分的12篇文章”。有些人认为这对于学术写作来说太机械了,但这是一种迫使你自己对文章的内容、顺序和比例做出决定的方式。06和别人一起写作虽然大多数人把写作看作是一种单独的活动,但与他人一起写作有助于培养自信、流畅和专注。它可以帮助你养成规律写作的习惯。在小组或写作静修中进行学术写作是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你远离电子邮件、互联网和所有其他设备,也能培养出正常、高水平学术写作所需的注意力。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你只是专注于写作,那么在某一时刻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这似乎是常识,那就不是惯例。大多数人同时做几件事,但这并不总是对日常的期刊文章写作有效。在某些情况下,把写作放在所有其他任务之上是有好处的,比如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比如90分钟,这段时间足够你在论文上完成一些事情,但又不至于长到你根本抽不出时间。07写作前做个热身当你决定你想写什么,最初的热身工作是编写五分钟,在句子中,在回答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可以写作并出版(或最接近的),完成你想做的,中期和短期?“一旦你开始写你的文章,用这个问题的一个变体作为暖场你写过这个项目的什么文章,你想在长期、中期和短期内做什么?”小贴士:在每一节写作结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写作指导”,以便在下一节写作时使用。比如,“周一上午9点到10点,我将用500个单词写出总结部分”。如前所述,如果没有数字,就没有目标。有效的目标需要是具体的,你需要监控你实现目标的程度。这就是你如何学习设定现实目标的方法。08分析审稿人对你的投稿的反馈他们到底要你做什么?弄清楚他们是想让你增加还是减少什么。多少钱?在哪里?列出一份修订行动清单。当你重新提交你的文章时,在你提交给期刊的报告中包括这一点,详细说明你是如何回应审稿人的反馈的。如果你的文章被拒绝了,分析反馈、找出原因并修改到其他地方仍然是有用的。大多数的反馈会帮助你改进你的论文,也许,你的期刊文章写作,但有时它可能看起来过热,个性化,甚至报复。有些甚至显得不专业。讨论评论者的反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你可能会发现,其他人,甚至是杰出的研究人员,仍然会遭到拒绝和负面评价;任何拒绝都是值得庆祝的。尽快修改并重新提交。09坚持不懈,厚脸皮,适应力强这些品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或者你可能已经具备了。在与其他为期刊撰稿的人讨论时,可能更容易发展它们。10照顾好自己为学术期刊撰稿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可能非常大。即使是抽出时间来写作也会很有压力。长时间坐着也有健康风险,所以尽量不要一次坐着写作超过一个小时。最后,当你的文章被接受时,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提醒自己,为学术期刊写作是你想做的事情——你的写作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同。转译自西苏格兰大学的教授,翻译仅供参考。

大肚腩

学术论文的软肋:文献梳理与引用

文献貌似游离在研究课题本身之外,实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石。好比你是画家,文献用好了:匠心独运、成竹在胸。它反映的是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研习能力,请记住从这里能窥视你的专业水准哟。审稿专家往往能抓住你文献引用不当的软肋,批你个:脉络不清、未见出处、有抄袭嫌疑、研究不够深入……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学术伦理。无论你是开辟新的疆域还是炒现饭,秉持学术传承的好态度、充分肯定前人做出的学术贡献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文献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望更远。但是巨人的肩膀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站上去的,需要你下足功夫去对前人的文献做必要的梳理,梳理出个清晰的脉络再来决定本文研究文献的取舍。文献查阅。查阅相关文献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就是Science Direct、Springer、维普、知网、万网等数据库大搜一通吗,其实很烧脑。尤其是中文关键词搜索,一个词往往有N多近义词或表述。虽然有可能烧脑,但绝不能不做。如果你只搜集某一两个关键词,那可就真的“重要文献缺失”了。请务必先学好语文,将课题本身所涉及的词汇掰开,同时包括你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在相似课题的应用也得搜上。图1 Elsevier SD学术数据库文献梳理。梳理文献要有历史观,了解若干个一脉相承(研究简史)将赋予你能值。这里,你能清晰回望国内外是谁开的先河,又是谁在鬼斧神工。这里,你能清晰觉察你的研究前人做到了哪个层面,又在哪个层面存在贡献。厘清前人研究的不足来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甚至可能推至未来研究的方向。图2 文献梳理文献引用。不是所有的文献都要用上,务必“上、精、准”。“上”是指权威学者权威刊物(最好有两条以上SCI文献)的代表性文献,不入流的作者也好刊物也好慎用。“精”是指选择好你的研究视角将范围缩小,胡子眉毛不能一把抓。“准”应有三准。一是引言中的准,找准来龙去脉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准,尽量核准你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哪些学者(尽量结合几家之言)的基础上。三是讨论部分的准,讨论部分往往是点睛之笔,在此请将你的研究结论与前人研究作个比较,并阐述形成异同的原因。图3 讨论部分的文献文献规范。每个学术期刊对自己的参考文献都有规范格式,请按格式来。同时请注意其潜在规范,有的是要求国外文献多少条,有的是不接收非核心期刊文献,有的是不接受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或者自引文献的条数规定。最后就是不能为文献而文献,堆砌文献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往往适得其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瓢还是两瓢够饮就好。

安用礼乐

撰写论文之前你应该明白:何谓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

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大学本科在校生,那么恭喜你了:要毕业你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如果你是一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了,那么也要祝福你了:要拿学位证你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如果你是一位研究员或大学教师,那么恭贺你了:要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你必须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正如流行谚语所说的那样:“不发表便灭亡”。显然,学术论文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毕业证或学位证、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为什么学术论文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呢?这也正是我们要去追寻的论题,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何在?对于“学术”一词,《辞海》解释说:“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如学术论文。”关于“价值”,《剑桥在线辞典(英语)》给出了三个常用解释:一是可收到的金钱数量,二是某人某事的重要性或价值,三是某东西的有用性或重要性。学术论文就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记录和展示研究成果的一种载体。传统观念认为,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议”审稿而正式刊载的学术文章。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术论文,也正是通过这一途径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的。然而,近十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种新的学术论文载体应运而生,这就是预印本论文的网络储存与展示,比如预印本网站arXiv.org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通过邮寄或网络等方式传播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后者与前者的区别,在于没有经过专家的“同行评议”审稿。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判断凡是经过“同行评议”审稿而刊载的学术论文一定具有真实的价值,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审稿的学术论文就谈不上价值了。其实,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准确的判断规则是:无论是否经过“同行评议”审稿的学术论文都可能具有或者缺乏某种程度的价值。价值与核心价值很显然,学术论文的价值是指一篇学术论文所具有的价值的总合,其中自然包括了核心价值。无论是作为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描述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的学术论文,其核心价值就是该学术论文所展现的原始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成果可能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或创新改进,以及技术上的新发现或创新改进。这个核心价值,不仅应该作为“同行评议”审稿的考量重点,也应该是学术论文价值评价的关键所在。有学者也指出,学术论文的价值只体现在两个字上,这两个字就是“创新”(张昆,2005)。除此之外,学术论文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非核心价值。比如,一篇结构完整、遣词用句精准、行文优美流畅、描述准确生动、推理符合逻辑、表达几近完美的学术论文,就具有科学研究写作范本的价值。核心价值的内涵学术论文核心价值的内涵是什么?周义程(2013)指出:“①发现了一个未知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体现了研究选题及研究结论的创新;②解决了一个既往研究没有解决的已知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这体现了研究结论的创新;③发现了一个既往研究成果没有关注到的新问题,并对这个新问题的重要性做了深人论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所在,这体现了研究选题的创新;④虽然某个问题已被既往的研究成果所解决,但本论文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明材料或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这体现了研究材料或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前述四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原创性程度最高,第二和第三方面原创性程度次之(第二和第三方面究竟哪个原创性程度更高,要对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新问题的价值加以比较后方能大致确定),第四方面原创性程度相对较低”。尽管在学术界对于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的认识和描述,可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从基本原则上看,周义程先生的论述是可以接受的。对于综述性学术论文,尽管它主要是对某课题相关的研究历史、现状的分析与归纳,但其中关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的论述,可视为有限具有核心价值。另外,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对于一些证实性质的学术论文,虽然不完全具备前述的核心价值性质,但仍可视为有限具有核心价值。例如,临床医学领域里的“大样本、多中心”的实证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就属于此类。总之,在动笔撰写论文之前,弄清楚什么事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是有意义的。首先,毫无核心价值的论文可以说没有必要去撰写和发表(尽管这样的要求过于苛刻)。其次,先明白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存在或可能存在于何处,对于开展研究和论文撰写都有重要的作用。(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所过之邑

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受学校科技处、研究生部以及校团委的委托,给大家作一个题为“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的学术报告。这个报告以前在浙江省几个高校给青年教师作过,今天的听众不同,大部分是学生,只有少量的教师。对于大学生来讲,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听这个报告,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点吃力,我会尽可能把知识面、知识层次给压下来,就一些最主要的问题展开讲解,目标就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们听完这个报告以后对写学术性论文时有个大体框架的了解,以后在试写学术性论文时能够从今天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帮助,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就感到聊以自慰了。我们首先讲一个我们在做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科学的学术性论文时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学术性论文的规范问题。什么是规范问题呢?概而言之,规范问题就是在符合学科本身要求的边界范围内、以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说问题以阐述自己的思想。如果你写论文时专业术语很少,散文式的语言或大众化语言很多,那就不是学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有结构要求,论证和推论比较严谨,不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譬如,我们研究社会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或政治问题等,学术性论文的结构安排和规范有一定的严谨性,它要求我们在对问题作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论证,在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既要关注逻辑学理也要关注现实与判断或推理之间的关联。举例来说,我们对某种现象作出“程度”判断时,说这种现象一定是这样,有可能是这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这样,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约束下是这样等等,就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或规定,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大家熟悉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这样的歌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很有道理,大家都很喜欢,也接受了这样的判断,但从学术性规范性论文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或者起码说是不严谨的。为什么呢?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难道爸爸就不好吗?我这不是为天下的爸爸叫屈(笑声),而是要说明学术性论文的严谨规范。当然,这种规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问题作出理解或判断时的程度或范围的界定。学术性论文分几个层次或几个类别:第一种是纯理论性的论文。纯理论性论文是对研究对象展开带有义理性的、机理性、趋势性的或规律性的论证,从某一侧面对问题展开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和观点,这种论文并不一定要进行实证分析,不一定要数据。现在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以经济学为例,好像经济学论文没有数据和模型的实证分析就不是学术性论文了,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有很多经济学大师的作品并没有运用数学模型,他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主要通过逻辑论证完成的,如我们所知道的哈耶克、诺斯等等,他们的很多论文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的东西也很少有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当然,在若干理论假设的前提上运用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问题也可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这属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多讲。我只是告诉大家纯理论性论文并不一定完全以现实为参照系来进行研究,它主要是展开带理论色彩的描述和论证。第二种学术性论文是实证性论文。实证性论文就是你对观察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在某些基础理论的涵盖下论证这个观点,并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分析方法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样本检验,以佐证某个命题或结论是否成立。实证性论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据说话,判断是强调客观性,很少有主观性的判断,文章中出现规范分析也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例,目前,西方国家和一些海归学者主张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它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主张广泛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工具,但也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儿所谈论的。总之,实证性论文就是对社会的某一种现象,不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要论证出它是什么样或者不是怎么样,它基本上是靠数据、靠对社会中一些样本的采集来论证的。还有一种论文就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既有理论又有实证。这种论文的档次要求比较高。例如,写作经济学论文,当你要论证某一经济问题时,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个观点或源于某理论的启发,或源于自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并用这样的理论观点来解说某一经济现象应该是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从而把它论证出来。同时,围绕这个论点,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实证资料来佐证这个观点,这样的论文通常既有理论说明又有数学模型,我们通常把这种类型的论文称作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这种论文相对而言跨度比较大一点。为什么说跨度比较大呢?因为这类论文要求作者的理论素养比较高,要求作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等问题有洞察力,要有理论概括和表述能力,要有一整套搜集资料、构建模型、取舍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那么,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这三类论文,究竟什么样的论文质量比较高呢?这就涉及到写论文的其他问题了。论文写作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谋篇布局。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同学们注意。谋篇布局非常难。这有点类似围棋中的开局,在座的同学可能有人会下围棋,下围棋会碰到开局。一盘棋的布局好,相当于你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悉心论证相当于围棋里的“手筋”,而论文写完后的概括,则相当于围棋的“官子”。围棋从开局到“手筋”然后到“官子”这三个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论文的谋篇布局→论证→结束语。谋篇布局,对于不同的作者,或者说对于不同知识面和眼界的作者是不同的,说得俏皮一点,人身上冒的气不一样,谋篇布局就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的论证,张三的谋篇布局是一回事,李四的谋篇布局很可能便是另一回事。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可以从同一作品的翻译也能感觉到。中国古代科举在选拔进士时,往往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例如,在考与政治、经济、军事和伦理有关的策论时,考中鼎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策论文章,其谋篇布局一般比普通进士要好。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立势。关于立势的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谈到。总之,谋篇布局布得好,论文就成功了30~40%,如果你的论文布局布得不好,会损害别人对你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过程,是一个人逻辑思维展开的过程;逻辑思维混乱的人布局肯定不好,如果你的逻辑思维比较清晰,结构比较清爽,那么你的论文档次就会比较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文章的谋篇布局确定以后,便是文章写作的结构安排问题。假如你写一篇题目为“X”的论文,这个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六个部分、四个部分来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会写论文的人通常会犯一个毛病,比方说一篇论文的内在要求是A B C D E顺序的结构安排,他A 可能写对了,但如果C放在B的位置,或D 放在C的位置,这种倒置就引起了结构混乱。文章的结构安排该怎么学呢?这就看你的修养了,就是你书看的多不多、平时写得多不多,对别人的好文章关注得够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周围的学术氛围好不好。论文比较难写。文章写得好的人,书一定写得好;但会写书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这句话同学们要记住。文章就像一个压缩饼干,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文章要你在规定的篇幅内把你的观点说出来,一切与文章没有关系的统统不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可言可不言”。“不言”这个难度很大,比如,很多同学甚至一些老师,在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话,死活不肯删掉。如果你水平比较低,可能看不出来,但水平高的人就会发现这是败笔。书可不是这样,它是一个膨胀体,即便作者写了一大堆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读者也难以觉察或不会责备。现在学术界评论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以论文来衡量,就是这个原因。我经常给别人改论文,当发现一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时,经常将其画圈标注,建议删除。但一些作者就是舍不得删,这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其他该写的内容补充,或许是因为文章本身的拼凑性质决定了作者难以将这些内容删除。舍不得删掉与论文主题不相干的内容,是思维、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干瘪的一种表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很多话好说,只是当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深思维时,你才感觉到没有内容可写。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讲,结构安排处理得好,“可言可不言”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文章结构安排中,暗含着另外一个在学术要求上比较高的问题,那就是一篇文章应该有一条主线。你的一切论证,一切旁征博引,一切数据的采取和数学分析,都要围绕这个主线转,千万不能偏离这条主线。有的同学不会写论文,有些老师自认为写论文写得好,其实文章中的很多内容与主线没有关系。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论文的题目。你论证的东西要同这个主线有关。用我的观点来说,论文即便写的飘飘洒洒,但要形散神不散。比方说,你在论证A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涉及到A1、A2、A3 、A4、 A5这五个子问题,我们在论证A问题时,会经常将A1、A2、A3 、A4、 A5中的某一问题延伸出来,但不要忘记必须再回到A问题上来,也就是说,要始终围绕A这个问题转。如果你把A问题丢掉而飘飘洒洒地写到别的地方去,那就是“形散神也散”了。例如,你在教工路校区门口,人家问路,问你武林门怎么走?你应该在告诉他南北方向的前提上,指出往南过第三个红绿灯往左拐,再过几个红绿灯就是武林门;如果你在指路时强调第二个红绿灯的旁边有个“九百碗”快餐点,介绍这个店的面条如何好吃,对这家饭店的面条大加评论,那就跑题了(笑声)。这个比方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你想想你的论文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会把一些没有关系的问题写在纸上呢?问题出自哪里呢?大学生或大学刚毕业的人写文章有一个共性,偏好于散文的写作方法,喜欢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问题,试图在学术性论文中描绘出一些画面,这是没有用的。学术性论文,不管是社科类的还是理工科类的,都要求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要朴实,把问题讲清楚。当然,在论证问题时,有时也选用一些词汇来升华对问题的描述和揭示,但这种情形通常只是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不是长篇大论。要记住,文学性的语言在学术性论文中出现的频率不宜太高,否则就会偏离主题。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交叉,这种交叉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模型的数学处理越来越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除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法学甚至包括政治学、历史学也开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究竟该用不该用呢?我的观点是该用的时候用,该不用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在何种情形下要用模型呢?如果论文中的理论性观点蕴含着一系列的变量,这些变量可以通过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或一个抽象的模型能够把它客观地表现出来,则这时模型就应该用。模型是为你的观点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现在有很多人先找一个模型,然后竭力寻找一个观点去附和模型,这种“为模型而模型”的方法会使文章散架,那是肯定不行的。其实,非数学的学术性论文在运用数学模型时有个建模问题。建模要求你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要大体上把握该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有合理的前提假设。现代经济学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对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有严格的规定,在座的同学如果喜欢模型,不妨找一些介绍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书去看看。不过,并不是所以问题的论证都必须运用模型。我比较同意林毅夫教授在给北大学生演讲时所提倡的观点:任何一个经济问题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模型表达。当然,用模型处理问题有优势的地方,模型能帮助迟钝的人脑在解决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的滞后现象。一般来讲,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的逻辑思维有时会出现某些间断点或断裂层,而模型会以直观的形式把它们衔接起来,这是模型的优点,但模型也有缺点,因为模型中通常暗含着一系列作者没发现或根本就不成立的假设,一旦把这些假设抽掉,模型就不成立了。在我看来,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论证,最好先用文字表达出来,然后再用模型去演绎去论证,那就锦上添花了。如果你先搞一个模型,然后把社会问题硬往里塞,硬说这个社会问题与模型有关,这样的文章就不好了。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下面,我们提纲挈领或在高度概括的层面谈谈这个问题。高档论文是什么?一般论文是什么?下三流论文是什么?一般来说,高档论文一定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独到的观点,在论文的论证中,你把它说圆了,或者说把它说清楚了,别人能看懂。有一点有必要说明,论文观点的对和错不是最主要的,学术嘛,本来就是争鸣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是绝对的东西就没有学术讨论的必要了。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对的东西,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尤其如此。这使我想起恩格斯的名言:世界上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只有这句话本身是绝对的。同学们在学习写论文时不要时刻关注论文观点的对与错,寻找真理,是学术研究长期探索的过程,不是一篇论文的结果。有的同学会问:我这篇论文真的是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观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那算不算高档论文呢?高档论文除了观点的要求外,还有写作的要求,观点新颖,但如果写得很差,别人看不懂,论文的档次就没有了。关于观点的问题,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你所提出的观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已经有了,而你没有涉猎到这样的文献,即便是你思考出来的,也不能算是你的观点,尽管你不受抄袭的谴责。这就是说,高档论文的观点应该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必须重视学人的道德准则:学术是无法欺骗的!你可以骗到很多桂冠,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等,但你的学术性论文是骗不了人的,为什么呢?假如说你是靠抄袭别人的成果出名,人家开始看你的论文,张三不知道,李四不知道,李四不知道王五可能会知道。这个论文不是你的论文,以前别人写过,这个观点在国外的某个杂志上有,要是他马上就把你抖出来,怎么办?所以在这里面就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现新的理论观点,找出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年轻人读了很多书,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论证出新的理论观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仅需要读书,也需要有生活的底子,是需要历练的。按照我的观点,如果不对生活进行长期的思考,不经常动笔写东西,而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你从哈佛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也一时难以有新的思想;要想创造出很新的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是脑子非常好的人、并且在学术中遨游到35岁左右,才能逐渐找到别人确实没有论证过的观点,才有能力把它论证出来。到了这样的阶段,你所写的文章的档次就会提高,将来做学问的成功概率会达到百分之五十。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讲到新的学术性观点之提出这个问题,我给同学们一些建议:你们以后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碰到非常好的选题或观点,而你目前的条件和能力无法论证时,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握住它。这有点像买了一支好股票一样,千万不要只涨5%、8%就把它抛了。如果你把这个好选题或观点过早抛出,写得又不好,在一个很差的杂志上发表,而别人看到你的观点受启发,把它加深拓宽并理论化系统化,这个新思想新观点就跑到别人那去了,这种事情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将一个新观点按照学术规范把它论证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学术生涯需要历练的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写出被同行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有一到两篇就属于高手,一般人一辈子写不出一篇。可能有人会问:何老师,你一辈子写的高水平论文多不多?我究竟有没有写过高质量的论文,不是由我说的,我说也没用。学术界有一个市场,这个学术市场是要接受学者检验的。我在04、05、06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过几篇文章,就这类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学术市场不是靠你一个人去蒙的,我说自己的文章是全国一流的、世界一流的,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学术同行认为你的文章水平高,那才是好文章。打个比方,我和张三是同事,两人搞的是同一种理论研究,但彼此之间矛盾很深,他写了一篇好论文,我不能也不敢说他的论文质量差,那才是真正的好论文。什么是二流论文呢?在我看来,就是对前人的某些研究成果或某一观点提出修正性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论看法或见解,能够在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把这些看法或见解表述出来,这样的论文可以理解为二流论文。什么是三流论文呢?三流论文就是剪刀加糨糊,把X的文章拉过粘一段,把Y的文章拉过来粘一段,在网上随意复制而串联成文,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结构安排、逻辑层次、学术规范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写学术性论文,搞清文章属于哪个档次很重要。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一辈子的学术成果好比是一个宴席,好的文章是龙虾、鱼翅和鲍鱼,差的文章是炒青椒、青菜萝卜等。以我们浙江请客的宴席而言,没有龙虾、鱼翅等的宴席不是高档宴席。有人说自己发了几百篇论文,如果别人问你代表作是什么,拿出来看看,结果是没有。那这几百篇论文有什么用呢?唐朝诗人张若虚一辈子只写了两首诗,一篇《春江花月夜》使其成了大家。假如你一辈子能写一两篇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论文,我看足矣。因此,好论文、差论文,你自己心里要有数,能否碰到好选题,直接决定论文属于哪个档次,千万不要将一流选题用二、三流的写作方法来处理。在座的经济学院的同学比较多,我来谈谈写经济学论文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文章的理论描述或论证要同现实有结合,经济学论文要把中国的问题结合起来写,应该尽可能在基础理论的涵盖下把中国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最好不要空谈,这样的论文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比较好的论文,容易发表,也容易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旦把中国的实际问题放进去,论文的实证分析就翔实了。另一个值得同学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写文章的主要难点在于让别人看懂,而不是仅仅自己懂!假若你写的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那就麻烦了。你总不能站在所有的读者面前解释“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呀。近三十年来,我读了大量论文有这样一个感悟,某君的研究领域我只是略知一二,但如果我能大体上看懂他写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论文,这篇论文就写得比较好。如果你写的文章只有你一个人看得懂,这篇论文就一定不是好论文。写学术性论文必须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别人看不懂,是最糟糕的事。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写文章要处处为读者着想,笔笔为编辑交代”。这句话背后的意味是:文章本身会说话。你给杂志社投稿,编辑看不懂你的文章,把你的文章枪毙了,你就把编辑骂得一塌糊涂,你骂的时候是不是要反省一下自己:你骂得有没有道理?你的文章编辑没看懂,当然是退稿。我不知道有的同学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学术性论文让别人看懂不是件容易事,这涉及到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来说说相关的方面。从事某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管理学或经济学,还是法学或社会学等,你要想写好文章做好学问,不能只懂一个学科,这是我做了20多年的学问得出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比如说,你这个人不懂历史学,就不能“登泰山小天下”。不懂历史的人是很可悲的,干什么事情都干不好。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一个懂历史的人身上,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不懂历史并且心胸狭窄的人身上,有可能会跳楼。做学问要懂得哲学,哲学会帮助你思辨。有人可能会说“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懂那么多的学科”,请你记住,很多东西并不一定要懂得很深,对于众多的学科,你要蜻蜓点水般地知道一个梗概就行了,并不要求你全然知晓。知识面宽对做学问大有帮助,常常听人说“写小说的人大多不是学中文出身的,学中文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很多哲学家也不是学哲学出身的。这就反映了知识面宽的重要性。国外的博士学位被称之为PHD,PHD是哲学博士。我们懂一点哲学,并不要求把哲学家的箴言警句背牢,而是要感悟生活要有哲学思维,生活中有很多哲学启迪:它会告诉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选择行为,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等。社会科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研究人当然要懂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经济学的研究为例,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人的选择行为,只有对选择行为有研究,才能研究资源配置。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理工科的学生瞧不起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社会科学比较空,后来有几个理工科的学生搞经济学研究,发现研究经济问题比理工科还要难。我们可以作一对比,如果你本科是学材料的,毕业后可以将材料是如何构成等说上一大串;如果经济学本科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把经济学的要义说得很清楚!谈到对人的研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或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一定会识人和用人。不识人不会用人,你这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成大事。历史上有很多叱咤风云的人,最强的本事就是会识人和用人。比如说曾国藩,他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之所以成为清朝的江南柱石,就是因为他会识人和用人。曾国藩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识人用人,他把这招功夫教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在中青年时代正是由于会识人用人,才成为清庭的文华殿大学士。研究社会科学要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你或多或少要懂点心理学。世界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弗洛伊德。众所周知,达尔文研究自然人,他揭示了人是由猴子变来的,根本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崩溃了西方“政教合一“的制度。现在有人瞧不起马克思,理由是他的理论不符合现实。但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评论某个理论家,倘若完全以他的理论的对或错来评定,未免有点狭隘了。马克思的文章逻辑好、语言美、知识面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如果你能撇开对与错,把他的作品读下去,读得津津有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修养。弗雷德研究什么呢?达尔文研究自然人,马克思研究社会人,弗洛伊德则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他以“泛性主义”作为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分析框架,开启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天地。社会科学的研究被他们三个人分家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研究方向十分新颖。不过,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只是具备了写文章做学问的一般性基础,写好论文还必须懂得各学科的关联,这便涉及到各种知识的配套运用问题,这个能力要靠自己去摸索,要经常去看论文。我建议同学们多看论文,少看专著,专著中间重复的东西太多了。要选好的论文去看,一看就懂的论文少看或不看,一点也看不懂的论文不要去看,部分看得懂、部分看不懂的论文,则是阅读的主要对象,这类论文对初学者的帮助特别大,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求教于老师,可以与同学讨论,这样你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如果你在此基础上学习写论文,一定会有所进步。因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你自然会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会逐渐掌握写论文的精髓。一篇好的论文是在符合学科规范的前提上讲究逻辑和义理的,一篇不朽的文章还要求作者诚信地做人,所谓道德文章就是这个含义。逻辑和义理对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一个有关曾国藩做学问的故事,曾国藩在办团练前有个深谙程朱理学的老师,名字叫唐鉴,曾国藩曾向这位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唐鉴回答了六个字:“义理通,文章达”。我们可以将这种义理理解为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关联知识点,你掌握了学科的基础,懂得了研究对象现象和实质,知识面宽泛就有可能把文章写好。文章怎么选题,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问题。文章的选题可能因人而异,水平高的人看了别人的论文就能选题,水平差的人文献看得再多,也可能找不出好的选题。不过,文章总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论文写多了选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水平高的人看看别人的文章,或许会受其中一两句话的启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这种情形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是“潜意识”,一种是“明意识”;作者对自己文章的主要观点清晰,属于明意识,但有时论文中流露的思想观点,作者并不一定清楚,这可以解释为潜意识;当这一潜意识反映出非常好的思想,而作者又没有明确给予论述时,往往会成为学术高手选题的目标。原作者对好的思想观念没有明确的意识是一回事,它的客观存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看文献时能够把原作者仅仅具有潜意识的新思想找到,将其作为一个选题而写成一篇论文,应该说是受到别人文章的启发而不是抄袭。我有一个极端的看法:一个高手把别人的万字以上的文章看一遍,什么资料都不找,可以写一篇与这个论文仅仅存在弱关联的论文,并且原作者还不会发现这篇论文是受自己论文启发而来。论文选题很难,但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老子“天下事,无可不为”的思想。不考虑对与错,社会科学问题没有论证不出来的,你能在论文中将自己的观点论证出来,就算是成功,学术思想不受真理标准的约束很重要。现在许多经济学人总是考虑要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是不利于思想创新的。在我看来,经济学家是提供理念的,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家先提出理念,至于这个理念对不对,可由那些分析实际问题的学者在应用的层次上去检验。理念的创新需要有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选题的最重要的条件。我曾经看过商务印书管在六、七十年代翻译的一些名著,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流的哲学家不搞哲学,研究经济学成了一流的经济学家,二流的经济学家不搞经济学,去研究金融学、财政学,居然成了一流的金融学家和财政学家。这非常有意思。大数学家和哲学都有关系,如果不懂哲学那就成不了大数学家。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哲学思想,他怎么能怀疑牛顿力学,怎么会有相对论?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两个新的中心概念,有了这些中心概念论文就撑住了。为什么要有中心概念呢?中心概念通常是论文最主要思想的凝聚。以经济学为例,科斯有交易成本,马克思有剩余价值,威廉姆森有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的,从小的方面来说,一篇论文要让别人看到非常闪光的关键字,而这个关键字非常朴素并且能够揭示和贯穿问题研究的始终,如果文章能通过关键字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关键字将整个论文质量的高低将起重要作用。关键字就是关键词。关键词是起引导作用的,就是普通的词。别人要了解你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关键词的。关键词是起提示作用的,但并不是说有好的关键词就会有好的文章。关键词怎么界定呢?这是个学问。学术性论文的关键词要朴实,千万不能花丽,使别人看不懂,论文有关键词,有利于问题的揭示。关键词的选用很重要,我们可以考虑用某个关键词为核心来命名论文的题目。讲到论文的题目,有的人文章写好了,发现题目和文章的内容是不吻合的,论文的题目只同文章内容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吻合,但如果高手把题目改一下,论文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论文题目不准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质量。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通常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热点问题要不要研究呢?热点问题是应该研究的,这对选题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要求。如果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很多,你继续在社会表面现象上来寻找这个问题的选题,是不会有新颖选题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转几个弯来对这个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这是选题技巧,因为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容易被人察觉,除非你是第一个展开研究的人。能够被人的直观意识直接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这样的选题很快就会爆炸性地出来。做经济学的学问,我倒不赞成一味选择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有一个宗旨,不强调热点问题,这点跟《经济研究》不一样,《经济研究》往往喜欢搞一些经济热点问题。不追求热点,实际上是选择永恒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永恒性问题的研究要求学术比较厚实,所研究的问题20年后还是存在的,这就是我前面讲的“义理”问题。追求义理性的学问,不会因为国家领导人、产业政策或国际形势变化就发生变化。有很多人读了博士以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选得好不好,对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弄不好的话,你学问就做不好。研究方向与选题是相关的,选题主要是靠思想,你拼命去想,苦思冥想,人的潜意识是很大的。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有现实和潜在的区别。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需要挖掘,市场的潜在能力需要竞争来实现。如果你不冥思苦想而只借助别人的文章、别人的书、别人的论文,实际上你是把脑袋交给别人了,这实际上是非理性的选择。不相信自己是做学问的大忌。现在我们谈一谈写论文的技术性问题。这类似于围棋的中盘。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只能泛泛而谈。曾国藩对其子曾纪泽的一番做学问的教诲,或许对我们掌握论文的写作技巧有所启示。有一次,曾纪泽问曾国藩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曾国藩摸摸胡子给他讲解一番,我把曾国藩的“真经”提炼成六个字:圆润、行气和神合。什么叫圆润呢?圆润是基本功,就是你的国学底子好,语言非常的准确,没有错别字,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从容自然。有很多同学写文章,前一句与后一句没有关联,主语偷换了,甚至没有主语,这样的句子人家看不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常常把口语化的东西塞进去,那就不圆润了。我觉得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应该学会圆润,这不是很难。我们现在对文字的要求不像以前那么高,只要语言表达清楚,没有歧义,语言逻辑比较精炼,那么你就基本上达到了圆润的要求。所谓行气 ,就是文章的写作,从头到尾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将文章分割成n个部分拼凑而成,具体地说,就是结构安排比较好,段落与段落间的衔接比较井然,层次安排有清晰的递进关系。这些要求有点高,需要慢慢地摸索。文章分几个部分写,是由论证内容决定的,后一部分应该是前一部分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为了篇幅的需要来拼凑。这种自然延伸的过程就是行气的过程。例如,一篇文章的选题和论证内容客观上要求有五个部分组成,你不能只写三个部分,或者为了形式需要,不合逻辑地拼凑成五个部分。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用粘贴的方法完成,那肯定不行。行气还有另外的要求,那就是结构或段落之间的合理衔接,哪个部分放在前面,哪个部分放在后面,则是行气的具体要求。行气的难度要大于圆润,论文的结构安排不好,逻辑思维不好,文章的气就不顺。什么是神合呢?神合是文章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静、忍、和”三字构成。老子说“静心天下正”,一个心不静的人做不好事,无论是哪一行都做不好,这就是“心不静万事休”的道理。忍则体现做人的修养,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和”文化的要求。古人云“万音和成乐,万民和成邦,万邦和成国”,天地和就是“致中和”。文章的神合,就是要求立意、论证、写作过程之间的和谐。文章达到神合状态,要有神韵和回味性的东西,这个难度非常大,需要一辈子的努力。文章通常由内容提要、中心内容和结束语几个部分构成。写论文切不可面面俱到,不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要以问题的论证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你对内容的安排有剪辑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复杂问题是可以简单化处理的,而简单问题有时有复杂化的需要。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有没有新意,要善于将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论文中当作大问题来处理;要善于将别人论述得较多的问题,作为一般问题来解决。当然,这需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内容提要是告诉读者论文写的是什么,论文要表达什么思想,就这么简单。这是有套路的,它与名词解释有点相似。名词解释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这个事件发生的影响。比如说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拘捕了当时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事件对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内容提要就是介绍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观点有可能的创新,文章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或介绍论文的分析层次等等。千万不可将其写成是意识形态的说教。有些人不会写内容提要,他怎么写呢?我这个论文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你千万不能这么写。论文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最好不要直接写出来,高质量论文,你读完了,意义和价值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有的同学写论文,一个劲写价值1、2、3、4,意义1、2、3、4、5,这种行文方式很低挡。借助于序数词来写文章,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然,也不否定在讨论某一细节问题时用序数词表达。如果整个文章的框架是用一、二、三、四来套(一)、(二)、(三),再套(1)、(2)、(3)、(4)等,甚至用英文字母来逐级套下去,这样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顺序,实际上是对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否定,否则你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比较高档的写法应该是:交代论文要研究什么问题,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研究,论文是对某个理论问题的修正或理解,说明论文的某些观点成立可能对基础理论或应用和实证的研究,会扩大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视角。这就是很好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很重要,你投稿投给编辑,编辑首先看的就是内容提要。我给研究生辅导时很重视内容提要。外面专家哪看你这么厚的博士论文,主要是看内容提要,提要写得漂亮,印象分就高,负责任的专家会看论文的结构。你们想一想,你给人家200元,要人家读长达20几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这怎么可能呢?因此,内容提要很关键。举一个我自己切身的例子,200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 期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这篇论文2万字,初稿时的内容提要是800字,后来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将其压缩成200多字。你千万不要把内容提要写得太臃肿。论文的关键词选择要准确到位,3到5个就可以了。要把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或范畴在关键词中反映出来,让人家知道论文研究的是什么,以便别人好索引。文章写完后通常有个结束语,结束语是个泛泛的说法,可写成“补充性说明”,也可以写成“余言”,也可以写成是“对问题深入研究的几点看法”,或“关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等等,这些都是结束语,并不一定要有“结束语”三个字。结束语是文章的自然走势,是文章的余味。结束语具体怎样写呢?一般要求把前面的内容高度概括,对论文中有可能没有谈到而引起别人共鸣的问题,在结束语中说一下,也可以从侧面涉及一下论文的价值。文章千万不要把话说绝。有的同学动不动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什么”,又说别人的观点没有道理,甚至把别人的成果说得一塌糊涂,这样不好。要切记一句话:写文章是要在探讨的过程中说问题。什么叫傲骨犹存呢? 就是对这个问题研究在表面上很谦虚,骨子里冒傲气。即便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在微笑中辩驳。这个道理有点像打太极拳,太极高手把你肩膀一抓,他脸上还在微笑,但你身上疼得要命;也有点像高明的在微笑中紧握拳头的政治家。写论文要在探讨中说问题,把不同角度都考虑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能把句子写绝了,动不动就下结论,不是说结论不能下,结论要在关键的时候下,然后再回到探讨中去。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或评论,一般要以平行的方式行文为好,不要过多地用关联词,你关联词用多了,就把句子写绝了。你前面用了“因为”,后面肯定要有“所以”,即便不用“所以”,也有“所以”的味道;你用了一个“即便”,后面就是“但是”,这样就把句子写绝了。其实,论文中的很多地方不用关联词,用平行的方式来描述是很好的,这样,文字会越写越多,有利于表达思想。你检验一下,一篇文章写完后,看这篇文章有多少关联词,关联词越多,文章就会越干瘪。同学们以后写论文少用关联词来试试看。论文的结构安排是要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结构层次有个过渡问题,文章进入下一层次时要平缓一点,千万不能太陡,让人家搞不清楚就过去了。文章好像一条平滑的线,在这个平滑曲线上,每个地方都应该是“可微分”的,千万不要出现拐点或间断点。现在有一倾向,认为中国学者文章写得没有外国人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还是有好文章的,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岂能没有好文章?!当然,如果你看到的是二三流的文章,有这样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一流的好文章,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看?我读书的时候,一篇好文章我要读将近20遍,你们可能不相信。好文章对我有很大启发。要学会大家的笔头功夫,首先要读他们的文章,要经常性地学习写作,你的第一篇好文章没有5年的功夫是写不出来的。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你会碰到很多跟主题相关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大题小写,这要求有非常强的能力,一般人做不到,钱江晚报的记者绝对写不出“人民日报社论”;问题之二是小题大写,这也很难,就是我前面说的,要把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写成很像样的学术问题。文章要有气势,不同的人写的文章冒的气是不同的,这个问题我非常有感受。清朝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在探花出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手下有一个很能干的人,名叫辜鸿鸣,是个混血儿,当过北京大学第一任副教务长,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回国后对国学不了解,经过十年努力成了国学大师。他曾在张之洞面前推崇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张之洞不以为然地认为,文章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主要在于气势。这就和中国古训“人无气不立”联系起来了。人要有气势,写文章也要气势,这很重要。同学们以后写文章,该发气的时候就发气(笑声)。论文中的注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注”是在行文中不好表达、但对你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的东西。你去看一本书,没有“注”的书肯定不好,你把《资本论》翻开看,里面有很多“注”,要学会写“注”。论文的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要注意一些问题。在自然段的开端,最好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你要表达的内容,要是你不具有这种概括能力,文章就有可能飘了。写文章不能飘,要扎扎实实的,要能在逻辑上取得一致性,不然就容易跑题。认识到跑题和没认识到跑题,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你有观点却没有东西可写,写不出来,这个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你要注意,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是不同的,口头的一些论述,用文字表达时往往觉得不准确、不严谨,这时你要有哲学方面的思考。任何问题都有横向面和纵向面,你对问题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上,这个问题运行状况怎么样,由浅入深,这不就写出很多东西吗?然后以事件序列把它贯下去,这不又是很多东西吗?这样文章就有很多东西可写了,你千万不能对这个问题直接去写,一会儿就把它写干了,写不出来了,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方面,我要研究的某个问题,发表我的理论观点,这时候你心里应该有数,这个学科中关于这个问题很可能有相应的理论观点,你要敢于把这个观点拿出来进行评论、解说,然后从侧面烘托出这个观点的价值。我们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有个“烘云托月”的说法,古代人家画月亮时,不直接画月亮,而是把周围涂黑,留个月牙状,那就是月亮了。用这种方法把文章写实,写透,写扎实。当然,你引用相关性文献的时候,你要以探讨的口气,要评论得比较自然,千万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这样很不好。对文章出现的问题,你要看这个问题读者和编辑有没有考虑到,这很关键。比如我写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来论证?实际上写文章有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该写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明显的,那就有义务来论证这些内容,如果还有另外两个方面是别人不知道的内容,那属于无义务论证的内容。对别人知道的内容,几笔带过,不要大写特写;而对别人不知道的问题,你要大写特写,这样学术价值马上就出来了。对别人不知道而自己又越不过去的问题,怎么办?回避。别人不知道而自己有把握论证的问题,你要想办法引起读者或编辑的注意,让他们步入你的思想轨迹上来,你可以将这个问题写实写透,甚至单独拿出来写一篇论文。有的人写文章越写越大,就是这个原因。论文写作不要过分地怕别人不懂,什么话都说,每一细节都解释,这不仅是学生写文章经常出现的毛病,也是高校部分老师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毛病。同时,我再三强调写文章不要过分推崇模型。说到模型,有的同学把模型列出来就完了,模型是需要解释说明的,是要“看图说话”的,是要对模型解析的。模型解析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解释是说明什么符号代表什么,但如果仅仅作这样的解释,则是教科书的写法。学术性论文对模型的解释,重点是模型的学术机理,在于论证模型与理论观点的一致性,而不是在文章中放一两个模型完事。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多关注模型运用的规定性。最后,我讲一下文章的恢弘和细腻问题。在我看来,高档次的论文是既恢弘又细腻。文章的恢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结构安排和知识跨度,这相当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开局所显示的“谋篇布局”;文章的细腻主要在于对问题论证的逻辑层次和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相当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中盘所显示的“手筋”;而文章恢弘和细腻的综合,则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结束时所显示的“官子”。当然,把写文章看成是下围棋,存在着许多值得讨论的内容。中国有许多围棋高手只是在朦胧的层次上将围棋理解为是一种文化,如果学术界高手的围棋水平能够达到专业水准,并且在这方面多发表一些知识化的人生感悟,我们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或许能更向前推进一步。同学们认真而仔细地思想思想,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一盘棋吗?!今天就讲到这里,说得不好,请同学们原谅!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作者:何大安

精而又精

六招告诉你如何用60分钟阅读完一篇30000字的学术论文

做学术研究的必备功底就是阅读论文,但是大部分核心期刊论文往往写的很长,2-3万很正常,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快速高效的阅读完一篇学术论文成为我们必备的基本功。今天我就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快速的阅读完一篇学术论文。之前作为一名学生,我往往每年都批量下载大量的学术论文,想着日后学习研究之用。可是现在回过头来,这些论文大部分成为了历史档案,只保存在我的电脑中,重来没有映入我的眼中。这一方面与我自身的阅读习惯(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有关,另一方面与我没有掌握科学的研读习惯有关。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编辑,因此在阅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也在逐步的探索如何更加高效的阅读。下面是我的基本观点,欢迎大家拍砖。一、先储备基本学术常识。这方面主要是指一些基本的学术概念,学术人物,学术观点等,这样可以让自己能够快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与争议点,你会在不自觉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通读权威教材、学术史文献资料的方式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二、聚类划领域阅读。建议大家将一个主题,一个领域的论文放在一起进行阅读,这样能够减少刚进入一个领域或者接触一个新概念时的陌生感,让自己轻车熟路的阅读文献资料。这方面建议大家先阅读一些经典的论文,然后再延伸阅读其他论文,这为后面的跳跃式阅读奠定了基础。三、比较式阅读。在我们进行完基本的常识储备及聚类划领域之后,我们就可以拿出几篇就同一主题做研究的论文进行比较式阅读,可以人为将论文进行分解阅读,不断比较分析,找到每一部分的核心观点,跳跃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四、先阅读摘要部分,再阅读一级标题,最后再根据研究主题进行跳跃式阅读。一般来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其摘要部分是其核心观点的展示区,如果对某一主题或者领域有深入的了解,那么只需要阅读一下摘要部分,然后找到论文的核心论证逻辑与论据即可,其他部分可以不再阅读。如果不是那么了解,那么在阅读完论文的核心观点之后即需要研读一下一级标题,看一下本文的主要价值所在。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少论文可能仅是辨析了一个概念,或者介绍了一种制度,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论文的不同价值所在选择是否跳跃式阅读,哪些是需要重点研读的,哪些不是?五、做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论文的精华所在,是我们判定一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的重要参考点。人都遗忘的毛病,但是这种遗忘并不是彻底的遗忘,而是潜意识的遗忘。一般只要拉出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是框架结构,我们就会在脑中自动的闪现我们之前阅读到的文章。所以利用一定的时间去做文献综述对于我们提升阅读的效率,避免重复阅读都是非常有用的。六、充分利用各种表达机会。文献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输入,文献综述虽然是一种输出,但是往往没有摆脱文本,只有自己表达出来,特别是向众人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够发现其存在的巨大价值,让我们发现哪些内容我们理解了,哪些内容更值得深入研究分析,哪些内容可以更精炼表述。以上是我关于提升阅读效率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也欢迎大家积极拍砖交流,更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

神鬼神帝

学术论文有哪些特点?

WOSCI沃斯编辑:法学学术论文,是指在法学领域中对某个学术理论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并且表述某些研究成果的论文。“学术”,是指有专门的、系统的学问和方术。法学学术论文,一般说来应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学术性,即指论文对法学学术理论问题具有科学的论证性;2.理论性,即指论文运用充分占有的材料,经过严密论证将法学中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的思辨性。3.创造性,即指论文论述的法学问题“发前人所未发”,探求法学中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或匡正通说的独创性。“理论”,是指科学的论点、论据及论证的体系。法学学术论文,就其功能而言,它既是探讨法律科学问题,进行法律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阐述法律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法学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法学学术论文,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法学学术论文,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论文中高级别的具有创造性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对法学学术理论界的某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学说,新的构想;或对以往的法学理论、法学观点有较多的新发展或深入开拓。或对法学中的旧学说提出不同的独立见解;或论证法学旧学说错误、疏漏之处;或提出新的法学预见、构想,启迪后人研究,等。凡法学学术论文,其要求均应如此。本文所言之法学学术论文的写作,仅指篇幅一万字左右的立论方式的法学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法学毕业论文除外)的写作,至于驳论方式的法学论文的写作暂不涉及。专业性,即指法学论文对法学学科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供法学专家、教授、学者研讨和交流的专业性SCI论文润色、SCI论文去重降重。(二)法学学术论文的主要要求是:1.所研究和论述的法学问题,观点正确,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法制建设有促进作用;2.能推动法学领域学术理论的研究向前发展;3.具有学术论文的诸特点;4.全文观点与材料统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5.论证中逻辑严密,推理正确;6.所用的法学语言准确、概括、精炼;7.文风庄重,就事论理,据理立说,以理创新。当前法学论文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论文,需要好好的思考,从总结前人的经验观之,要写出质量高的法学学术论文,论文的作者应当具备相当高的素质。择其要者,然后写作。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人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与我们直接联系。

请祝圣人

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的大致步骤

很多写作论文的人都知道,要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以下是达晋编译简单总结出来的,撰写一篇论文的大致步骤。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只要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但有些作者是第一次写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对选题难以把握。如果选题过大,可能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影响。以达晋编译对论文的选题经验来看,选题可从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对比性的话题、以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有新角度插入的老话题、刚冒出来的本专业新问题等方面来考虑。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有些中文学术资料在网上没有,需要手工查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虽然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全面搜集资料既可以避免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启发思路、产生观点,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在动手写作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具体观点是什么,可以先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再通过许多证据、材料来论证这些假设是否是成立的,从而形成论文的主体;二是具体论证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涉及论文的核心思想或论证主题,应当明确,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即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如今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往往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第七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关键词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应当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

冬之蝉

浅谈学术论文的作用及写作前提

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国家标准定义其为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为了能写好学术论文,赛恩斯对于学术论文的作用及写作前提做以下探讨。学术论文的作用首先在于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文科,写作论文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其次在于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促进科研的深化;其三论文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大学的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意在考核作者的知识与科研水平。一般来说,写好学术论文,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的前提:一是学会系统把握一个学科的知识谱系。因为学术常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且任何一种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总是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展开的,所以论文写作者在写作论文之前,应当学会系统地把握一个学科的知识谱系。二是系统掌握一两个工具理论,学科内与学科外均可。这里所说的工具理论是特指可以用来分析现象与问题的某种特别的学科理论或者前沿理论与原理。任何一种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总是要借助一定理论原理的,比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三是关注人类社会,关注基础理论。人类社会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学术生产、日常生活、政治实践与经济实践。所谓基础理论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这个基础理论,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关于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学者撰写学术论文,应当强化关注基础理论,这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与基础,培养良好的学风;重视基础理论,提倡关注人类社会,是强化学者的理论的运用能力与现实问题思考的学术情怀培养。一般来说,如果学者考虑学术的偏狭性,这也许增加他们研究的价值及冲击。四是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做学问的难点。我们通常讲的学术创新,其核心正是在于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意识,一体现在能够超越现有知识,能够质疑批判;二体现在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发现与归结现象,提出观点这要求大学生们要关注前沿问题与热点现象,与时代同步。比如,根据笔者观察,近两年欧美传播学期刊论文。五是学会如何架构。要学会做研究专题,对你所要研究的人物或者领域的文章、著作,以及其他人研究此人这个话题的文章、著作,都要搜齐。具体来讲,就是要学会查资料和撰写学术综述。对于论文写作初学者或本科生来说,查资料就是研究本身,查资料就是做学问。

彼何人哉

你了解过“学术研究”吗?学术研究据说有三个重要阶段,你知道吗

作为新时代的支柱,不管是准研究生们还是未来考研读研、或是甚至在某些工作中,甚至在某些工作中进行学术研究都是很普遍的。这方面的能力是你应该具备的!那很多的同学们作为“学术初学者”,面对着专业的学术研究,懵懵懂懂迷迷茫茫,完全都不知道怎么做。那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一、学术研究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我们去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首先,它可以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任何事物我们都会尝试去看到它的本质,并且会全面的去归纳它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其次,培养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你可以站在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更加本质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二、学术研究要从如何下手?研究生最重要的工作肯定是从事学术研究了。对于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对学术研究是很迷茫的,既想投入学术研究,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其实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不是直接拿出一张纸来写你的观点,正确的做法是读文献。读文献是整个学术研究的基础,甚至说读文献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实写论文90%的工作是读文献。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你需要花90%的时间读文献,再用10%的时间做整合。研究一个话题时,先别急着发表你的意见,要先阅读一下相关话题:古今中外都有哪些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进行过什么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来开展自己的研究。三、学术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学术研究会1.做综述刚刚说读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的入门,之后应该干什么?如果你只是写一篇小论文,你至少要读十篇以上的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硕士论文,你至少要读三五十篇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博士论文,你应该读200篇文献。读完了论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归纳,去进行综述。对于初学者来讲,你一点自己的意见都可以不提出,你读了三五十篇文献之后,把已有的文献分类进行整理和归纳。那么形成的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成果了,这是属于初步的我们的学术研究的成果。2.找到别人的不足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审查来完善它们的不足。人们在研究此主题时还有哪些其他缺陷?总结后,我们可以编写自己的论文来弥补他人的缺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两个足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找出五个缺点足以撰写博士学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3.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然后,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应该离开书本,离开办公室,离开教室,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的最高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调查。这是学术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学术论文变得越来越完善。实践出真知关于怎么做学术研究,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