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规范是指在以学术论文、著作为主要形式的学术写作中必须遵守的有关形式规格的要求。根据国家及国有关文献编写与出版的标准、法规文件的规定,达晋编译提醒大家,学术论文写作应当符合以下的基本规范。一、选题应新颖独特,或开拓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发掘新资料,或运用新方法,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较大学术价值、实践应用价值。按照国际惯例,应在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中对本成果所涉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作出准确的概括与评价。二、应观点明确,资料翔实,论证严密。观点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必须科学、准确且有创新性。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翔实,最好选用一手资料,以及最新资料。论证必须概念清晰一致,判断准确无误,推理逻辑严密,达到观点与材料、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三、学术论文的内容应与形式完美结合,达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条理分明,文字通畅,并形式要素齐全、完整。其项目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亦应对有关项目加以注明。各项目具体要求如下:文章题名:要简明、具体、恰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作者署名:若署笔名,应注明真实姓名。若以团体作者署名,执笔人应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译文作者署名,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注明国籍。作者单位:应标明全称以及所在省(区)、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为读者提供联系的方便。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图分类号: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标引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 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基金项目:应注明项目全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于篇首页地脚。作者简介:应对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等情况作出介绍。正文内标题: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一般不超过5级。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用字:应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外国人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在中文译名后注明外文。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当今公众人物等毋须注明。数字使用:应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星期几一律用汉字。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以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应使用汉字数字。文中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图中文字一律用印刷体。应标明图序、图题,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图序仍标为图1。图序与图题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一般应随文,较多时可集中附于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添辅助线。应有表序与表题,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表者, 表序仍标为表1。表序和表题居中置于表格上方。表内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相邻行格内的数字或文字相同时,应重复填写,不可代以同上等字样。表内的文句末不用句号。计量单位的使用:应严格执行量和单位的规定,如长度以米(m)、公里(km)等为单位。有关计量单位如需用市制表示者,应在其后加圆括号注明换算后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同一篇论文或同一幅表格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应保持一致。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篇名注、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文内有关特定内容注可夹在行文中,亦可置于当页地脚或集中置于文末。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与方法的引用与借鉴的标记,其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内的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同一文献在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属著作者应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
2019年6月19日16:00,东南大学徐嘉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211室做了以“人文科学论文写作的要领与规范”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南京大学哲学系张晓东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到场师生兴致盎然,对论文写作的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徐嘉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江苏省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近代思想史等。讲座开始,徐教授开宗明义,指出人文科学的写作虽不似社会科学一般,有着统一的标准,但仍有清晰明了的内在要求。他认为写作方法与读书方法具有一致性,主要根据写作方法的要求去读书,读完书后再行写作论文。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徐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首先,徐教授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创新,而创新由新范式、新问题、新材料、新观点与新方法五种方式构成。对于范式的创新,徐教授以王国维的两重证据法为例,主张探求现有方法的边界与局限。新问题有两种:一为理论本身发展所带来的;二为现实需要所凸显的,这两点都要加以注意。有关于新材料,辨识素材的能力最为重要,但这一点较难有所突破。新观点则较为容易,因为观点有大有小,言之有理即可。而对新方法而言,单一学科的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故而要打开学科视野,寻求交叉方法与综合方法。其次,徐教授依据搜集的一些有关于彭宇案的论文为实例,形象具体地讲述如何敲定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从话题到主题,再到问题,最后到标题,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亦是内容范围不断缩小与聚焦的过程。论文标题要具备问题意识,准确表达学科背景,同时兼顾学术深度与学术高度,最好也能给观者以冲击力。再次,徐教授强调了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研究综述,是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梳理,而对自己的创新之处所形成的自觉意识。故而文献综述不仅仅停留于对观点、方法、材料做出概括总结,还需在现有成果之外达成新的突破。徐教授还分享了一个小技巧,在投稿时,文献综述可于文章之外附页,有助于审稿专家判断文章价值。最后,徐教授分享了一些有关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要点。徐教授例证了数种在摘要中出现常见问题,如语言非学术化、信息量少,对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进行评价,重复常识性内容等。有关于关键词,徐教授认为关键词的意义在于被检索到,因此一定要准确详尽。而对参考文献而言,在选择刊物时要重视质量,同时常识与一般性观点不需要参考文献。张晓东教授在讲座总结中指出,徐教授的讲座兼具理论性与现实性,对于论文写作极具指导意义,相信同学们一定大有收获。在其后的学术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就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等问题向徐教授请教,徐教授皆一一作出解答。编辑 | 丁天文字 | 杨浩摄影 | 赵宁
关于文献综述写作规范及流程这方面,其实都是有它的特点的,但是也和其他类型的文章有关有异曲同工之处,内容语言都要客观,不能出现主观色彩的因素。首先,文献综述也有一个大致的构架,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短小精悍,中间的部分是重点的内容,需要重点去写,结尾也要短小精悍。那么,和所有的文章一样,我们写文章必须要有一个主题,那么主题的选定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提纲是写文章之前的一个必备的准备,使我们文章的逻辑性更强,更严谨,确定研究问题的主题很重要。首先是文献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分析 (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 ,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 重点、 详尽地阐述文献综述的结论)。其次是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然后是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如果是查找的文献及资料,那么必须准确的写上文献作者以及时间等。那么对于文献综述,它不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它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 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出于研究的基础,但是又高于研究基础。它会比较全面的分析各方面,综述是一个综合的内容,要求要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而且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剽窃,必须严谨。#百度学术毕业季#毕业季来了,百度学术送你一份有效期为四年的超长期“饭票”!一次性解决文献查找、开题、查重三大学术难题,PC端搜索百度学术即可参与活动并了解百度学术相关功能:百度学术开题助手,全面分析研究热点,多维度推荐参考文献,还能参与开题讨论,助您快速把握研究方向,轻松开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国家治理现代化新篇章。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方向问题上,必须增强制度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终极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要敢于直面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敢于正视问题,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能力问题。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可以说,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步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正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二是要科学分析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有效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正确分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们还将会遇到更多问题和风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不能科学分析研究问题、善不善于“解剖麻雀”,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有效推进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例如,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助推经济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成效差距,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实现人民各项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剖,要挖得深、剥得细、辨得明,由浅到深、由点及面、由此及彼,指出问题实质和根源,充分剖析依附于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内在机理,找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症结,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三是要善于解决问题。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也是破解矛盾的着力点。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就是要敢于向问题动刀,啃硬骨头、过深水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站在高起点,进行整体性考虑和系统性设计,破难题、固基础、谋长远。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力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关键要有新谋划、新举措、新进展。七年多以来,从行政体制到经济体制,从社会管理体制到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到涉及医疗体制、就业制度改革,改革之全、改革之深前所未有,一个又一个矛盾得以有效化解,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正是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断破解矛盾的过程中,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依然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科学思维和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当前我国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大局出发,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坚持战略思维,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坚持辩证思维,通过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利益多元、诉求各异,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高超智慧和艺术。“牵得住牛鼻子,才找得准突破口。改革注重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两点和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才能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统筹兼顾、协调联动,不断发挥优势、破解瓶颈。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需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全面深化改革,应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坚持底线思维,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性把握,要求我们主动认识规律,自觉顺应规律,系统解决各种问题。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就能守住底线,不断逼近更优,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层楼。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敢闯敢试。保持战略定力和制度自信所谓战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势前提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是基于全局性根本性和长久性的稳定优势和实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基础。第一,在“要不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既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固有模式,也不固守我国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具体体制,而是与时俱进,在不断自我革新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只有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认识和精神状态,才能够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的辩证法,富于批判性、革命性和创造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不能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更要立足于改造世界。社会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下,一个社会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不断积累基础和条件,高级阶段在新的层次上解决低级阶段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基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僵化保守和故步自封,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第二,在“为谁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国实践和当代形态,是在当代中国造福人民、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运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第三,在“往哪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和最终成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确立底线思维,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纷争干扰所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出现后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法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路径,也不是盲目迷信国外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们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刊载于2020年第3期《中国纪检监察》,作者: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华)
目 录开头的话第一讲 怎样选题一 选题的原则二 选题的方法第二讲 怎样查资料一 查资料的意义二 查资料应从目录索引入手三 查资料的一般程序四 查资料的其它方法第三讲 怎样作社会调查一 社会调查的意义二 社会调查的方法三 怎样搞好社会调查第四讲 怎样读书一 泛读二 精读三 读书要思考四 读书要有目的第五讲 怎样写读书笔记一 写读书笔记的意义二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三 读书笔记的载体四 写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第六讲 怎样判断资料的价值一 看是否原始二 看是否完备三 看是否可靠四 看是否有影响第七讲 怎样鉴别资料的真伪一 资料真伪的含义二 鉴别资料真伪的意义三 资料辨伪的方法第八讲 治学方法举要一 考证二 归纳法三 综合研究法四 比较研究法第九讲 论文写作方法一 关于标题二 关于论点三 关于论据四 关于论证五 关于引文注释六 关于投稿第十讲 治学态度一 要有恒心二 要认真三 要有学术道德四 要谦虚参考书目举要后记修订本后记开头的话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课程,掌握了许多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获取知识的本领,告诉大家如何去读书治学。梁启超1923年1月13日《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和程千帆1996年10月9日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所做的讲演,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游戏人间,在一个人家里住了很久,临走时,他问主人,你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我可以帮助你,那主人没有回答他,吕洞宾就把手一指,一块石头变成了金子,再问要不要,他不要,吕洞宾就把一块更大的石头点化成金子,诸如此类,主人都说不要。吕洞宾就问他到底要什么,那个人想了半天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我要了这块金子就只有这块金子,而有了这个指头,我就什么都可以点。”程千帆指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个别的知识,而是要得到那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唐代诗人高骈写过一首题为《闻河中王铎加都统》[3]的诗:“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诗的作者听说别人升了官,很嫉妒,在发牢骚。如果我们把读书治学比作诗中的炼丹修行,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花四十年的时间也未将金丹炼出来,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选择了正确的目标,就会事半功倍。学术论文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王充《论衡·超奇》篇谈道:“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因为学术论著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性,优秀的学术论著可以推动历史的前进,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中国的现代化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主要撰稿人的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所以,那些在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受到社会的肯定,是可以理解的。《左传》襄二十四年有云:“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著书立说,凡有益于社会进步者,往往具有很长的生命力。写论文也是学习知识的好方法。胡适尝云:“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4]因为,为了写论文而去读书,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深入细致,针对性强,而且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同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比起来,效果当然要好得多。读书治学也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享受。欧阳修在《读书诗》中深有体会地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5]苏轼也说过:“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6]他们说的可能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学术论著的阅读与写作也一样。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文科,到了年龄,也可能退休,但是他们在退休以后,仍然照样研究,照样写作,生活内容非常充实。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考、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1987)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照学界的一般理解,读书治学的水平主要是通过学术论著来体现的,你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就说明你已经比较好的掌握了治学方法。所以本书将重点探讨怎样写学术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并使读者了解与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后记南京大学中文系素有注重研究方法的传统,打开《汪辟疆文集》我们首先见到的就是《读书举要》《工具书之类别及其解题》《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等一组文章。正如程千帆在该书《后记》中所说:“前两篇开列要籍,后一篇指示读法,都属读书指导一类。”“汪老师学识极为渊博,又是一位目录学专家,所举图书和对它们所加评论,现在看来,都还非常中肯;其对治学途径的阐述,尤多自道甘苦、深造有得之言,足供今天研究古代学术的参考。”先师程千帆先生指导研究生,特别注意传授研究方法,给我们开《专业文献选读书目》,谈怎样读书;送给我们卡片,谈怎样写读书笔记;发给我们《论文习作简例》《校对符号用法》,谈怎样写学术论文;对我们的论文精批细改,教我们如何鉴别与使用材料,培养我们严谨、细致、求实的学风。此外,他还就治学方法问题,应约专门写了一些文章,举行过一些讲座,发表过一些谈话。这些文章与谈话记录结集成了一本《治学小言》,读者都觉得获益非浅。1987年,周勋初先生承担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现代学者治学方法研究》,并于1993年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周先生还为研究生开了相关课程,从周先生与莫砺锋先生指导的博士生郝润华于2000年出版的博士论文《<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中,略可窥见该课程的作用与效果。从1995年秋季开始,我为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上“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从2001年秋季开始,我同时为中文系的本科生上“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论文写作要求与学术研究规范,并让学生在选题、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鉴别资料、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因此,就课程内容而言,我必须对治学方法的诸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尽可能地用实例来分析问题,而不作空泛的议论。我们在讲述的时候,将一些喜欢谈论治学方法的大家,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黄侃、胡适、陈寅恪等的著作及事迹作为征引的主要对象。因为来听课的主要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上课以南京大学的老师作为例子,他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亲切一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提到黄侃、柳诒徵、胡小石、汪辟疆、罗根泽、程千帆、周勋初等前辈学者的教诲。教人做菜,自己最好也做出几道菜来,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难免献丑,讲一点自己写作的经验与教训。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然要让学生做课外作业与开展课堂讨论,所以每讲之后都附有作业题与思考题,并附录了一些实例,以便同学们借鉴。不少实例都是学生们的作业。程千帆先生为我开过一些学术范文目录,并翻阅过我为新加坡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写的教材《治学方法论》,夸奖我写得很具体。我在上课之初,曾向周勋初先生讨得《当代学术研究思辨》一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卞孝萱先生、吴新雷先生、鲁国尧先生等所惠赐的图书使我获益非浅。徐雁平同志向我推荐了严耕望《治史三书》等相关文献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一些听课的进修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不断鞭策我,希望我尽快将教案写成书早日出版,由于张伯伟、解玉峰老师的关照,使本讲义有机会被列为我校教材建设项目。还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金鑫荣同志一再关心此书的写作情况,对我当然也是很大的鼓励。我对关心本书写作情况的同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关本课题的资料特别丰富,已有资料难以遍读,新材料又层出不穷,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细心打磨,只好就此杀青,以便广泛征求意见。我坚信此课程一定会在研究生、本科生中普遍开设,后来人在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方面一定会比我做得好。徐有富2002年12月15日修订本后记此书原名《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资助项目教材,出过两版,印过数次。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将此书和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果仅后者获得了通过。前者虽未获批准,北大出版社仍表示愿意出版,由于我与南京大学出版社订的出版合同未到期,只好作罢。如今该书出版合同早已到期,于是我旧事重提,希望将此书修订再版,想不到竟得到北大出版社慨然允诺。这次修订,我将书名改为《学术论文写作十讲》,因为全书十讲,都是谈论文写作的,只有一讲为“治学方法举要”,而治学方法也是学术论文写作题中应有之义,我原先还想在书名中加上“讲义”二字,由于担心人们误以为是初稿,所以没有加。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我特别注意通过实例来说明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该书出版后,我在天头、地脚、行间加了不少批语,写不下的还采用了贴浮签的办法。这些批语有些是纠正原文文字讹误的,有些是增加新的内容的,有些是调换一些书证的。这次修订,充分参考了这些批语,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更新与订误工作,我还特别注意加上了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利用方面的内容。此外,我就闻见所及,参考了本书出版以来的一些新出的有关著作,这在修订本中也有所体现。关于引文注释,原书在行文中提到作者和篇名以后,在脚注中就不再著录了,因此,脚注格式显得不够统一。这次修订,我们对引文注释作了统一格式的工作,不厌其烦地著录了作者、题名等项目,我们还对不少引文进行了复核。一些常见经典文献依通行本未再出注,因此修订本的脚注显得比较准确、细致而统一,颇便参考与利用。修订本显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一大步,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错误,我们期待着批评指正。徐丹丽女士对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徐迈女士从审稿到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借是校正了不少文字讹误,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李仁惠同学又采用与原文对校的方法,校出了许多不易发现的失误,特借此机会向她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徐有富2019年8月于问津阁作者简介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著作有《李清照》《闻一多》《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十二讲》《千家诗赏析》《诗学问津录》《徐有富诗抄》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主编)、《文献学研究》(与徐昕合著)、《郑樵评传》《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以及《徐有富诗抄》《南大往事》等。
健全的学术规范有助于保证学界的平等对话,有利于促进学术环境的健康运行,形成学术共同体,对于维护创新、促进创新和实现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术规范不仅仅与学术道德有关,还与学术研究的质量有关。好的期刊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近日,在扬州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研讨会暨第四届校—刊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学术规范的意义、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期刊发展与高校学术队伍互动等议题展开研讨。学术规范是学术创新的基石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军表示,学术规范是学术创新的基石,离开学术规范谈学术创新、学术繁荣是非常危险的事。但反过来说,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了解学术规范的深层次含义,有利于学者更扎实地开展研究,更关注如何去进行学术创新,也更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会学者表示,引文体现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准确无误的引文可以看出其作者治学严谨。参考文献也显示了一个人的阅读视野。在引用著作和编著时,要选取权威性的版本,避免选读类作品;在刊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权威的专业性刊物。格式则体现了作者对刊物和编辑的尊重。但学术规范不仅仅指引文、摘要、文献等单纯形式上的规范,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成果,如果不包含着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必要的回应,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对既有学术研究的梳理不全面,造成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导致观点平庸;采用学科史教材的写法,导致介绍性内容过多,而缺乏论证过程和新观点;只有总结、没有预见性,导致研究流于‘后见之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王秀涛列举了一系列学术规范问题。王秀涛以史料运用中的误区为例,指出一些学者没有注意到史料自身等级和相对性的问题。按照是否存在主观性和目的性,史料可以分为有益史料和无益史料。有益史料蕴含特定的目的,其内容会偏向于某一利益集团。无益的史料是指在自然中产生的没有目的性的史料,如日记、账本、契约等,客观性更强一些。但即使是在运用无益史料的过程中,依然要区别对待。例如档案的客观性在史料中是较强的,但是档案中的很多报告、总结会有夸大的部分,若在研究中完全依赖这种史料就会陷入资料的陷阱。所以,史料的判断需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课题进行区分。南通大学杂志社社长顾金春表示,从一篇论文的格式、题目、摘要、引言和文献就可以初步了解这篇论文作者的态度和做学术的功力。所以遵守学术规范和推进学术创新可以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题目要短小精练,不仅要追求表达的准确性,还要追求内容的精练;二是摘要部分须将内容的主体部分概括出来,而非仅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三是绪论部分要做好文献综述工作,通过对该选题研究现状梳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是结论部分不仅是总结概括,更是文章主旨大意的升华之处;五是参考文献格式要根据不同期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交叉融合开展学术创新在严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如何做到论文的选题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图书馆杂志》常务副主编金晓明认为,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突破既有学术研究范式。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范式去开展人文研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传统文学研究有很多可以突破的领域,如莎士比亚文学传播的路径研究,借助当代数字技术,可以描绘出莎士比亚文学在全球影响的数字地图。二是突破学科壁垒。要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融合研究。例如,莎士比亚文学影响力的数字地图就是将传播学理念与文学研究相结合。三是突破小圈子视角。要关注到国际上对相关选题的研究,用西方人能听得懂的方式来表达东方人的学术思想的精髓。金晓明建议,要在教育体系中引进数字技术的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开展研究的能力;要注重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献和运用文献的能力;要在研究中注重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不断开展国际化传播的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周翔通过老舍研究的例子,介绍了该编辑部强调新材料、新观念和新方法的选稿原则。她说,现有的老舍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对该领域进行泛泛而谈的文章一般不会被编辑采纳。但是,如果研究者从老舍作为满族作家的身份角度出发,开展相关作品的研究,就很吸引人。一些年轻学者比较擅长运用新方法,从中发现新的结论,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论文题目该怎么起?什么样的题目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有些人为了能够博读者眼球在起题目上费了不少功夫,但总是写不出一个较不错的题目,或者起了不错的题目又无法驾驭,使得自己在写论文题目方面进退两难。学术研究论文现写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是不错的题目,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题目呢?在本文看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在写一篇论文前,要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研究主体是谁,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等,只有清楚自己要研究的东西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研究重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而这也是撰写论文题目的基础。如要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重点去分析旅游产业这个主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论文中就要重点分析旅游产业的功能,然后再选择是用质性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这个功能具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当然,地区也可以进一步具体化,这样的研究更具体。第二,字数不要太多,注意把握字词之间的逻辑。要写好论文题目,字数不要太多,因为字数越多毛病越多,如果一个问题能用几个字表达清楚最好,一般来说字数最多不要超过25个字。此外,要特别注意题目中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题目并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罗列,而是讲求读得通顺、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题目其实就是一句话,但这句话要结构完整,且用词不要重复,有研究主体和研究目的与重点,这样能突出论文本身的特色。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要突出研究主体与目的,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如果具体点,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即“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以XX地区为例”,这样可以知道论文是以研究旅游产业功能为重点了。第三,讲求实在,突出主旨。论文在起题目时要量力而行,有些人看到无论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题目都很不错,于是就想起一个十分高大上的题目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这样的题目固然好,但也要看自己是否能驾驭,而且能否与论文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如果感觉好题目不好写,那写一个一般性的题目也不错,只要能突出研究重点就可以,因为题目不讲求多么的天花烂坠,只要符合自身的能力,实实在在凸显文章主旨就可以。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可供选择的就很多,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个,也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XX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XX视域下旅游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等。总之,能够适合自己且有助于研究的题目就是不错的题目。第四,多模仿,勤思考。写好论文题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那些能够把题目写的很有深度的人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写作与修改,而且这也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写好论文,要多看多学,可以试着去模仿一些题目的写作风格,并不断总结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这样再写论文题目时可以很从容。当然,要写好论文题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认真钻研,勤加练习,这个过程中可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与学习,学习与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论文题目的撰写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而会为你的论文增光添彩。
近期,湖南一位教授提出的关于“英人英语源于湘西”的观点和他有关人类早期历史的著作,引起了社会广泛议论。不少人对这一观点多有讥讽,认为这违反了基本常识,过于耸人听闻,没有历史依据。该教授所做的语言比较也相当生硬和简单,根本不可能作为英人英语源于湘西的证据。笔者认为,在这种议论背后,关于规范学术研究的话题值得重视。首先,该教授的观点在受到舆论讥讽和批评的同时,显然也没有得到相关方向的学术共同体认可。他的观点虽然有其同好,但多数相关领域的学者显然无意把他的观点作为一种独到的学术观点进行认真讨论。这显示了该教授和与他有关的一些关于人类上古历史研究,显然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也没有将其纳入本学科的领域之中。其次,人们难免对该教授的学术动机有所质疑。如他本人所在的地域与他的研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难免让人有所猜测和联想。人们可以不必怀疑该教授的真诚态度和对于自己观点的坚信,但客观审视他在著作和许多发言中这些关于“湘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的观点,显然其证据比较薄弱。这些论述显然和一般学术共同体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着极大差异,而且该教授的论说,也无意在领域相关的学术共同体中进行探讨。因此,这些都导致其论说必然受到公众的质疑。一方面由于他原本的学术背景与这些领域差距很大,进入这一领域后又没有对过往的学术积累有更多的认知;另一方面他的这些论断提出之后,也没有和关于人类起源的主流说法进行学术探讨或争论,而是不断地提出这些相当耸动的观点。因此难免被认为是缺少实际价值和意义的所谓“民科”,也根本上难以被认为是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第三,我们不必怀疑这位教授的动机,但其论断的粗率和简化却让人们的质疑有正当的理由。实际上,现代以来这样的猜想式的揣测层出不穷,在西方也有不少以渲染西方优越为目的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猜想式讨论。这些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讨论,不断为严谨扎实的学术探讨所超越。随着中国的发展,一些人也希望由人类的起源问题来彰显自身文化和地域的独到及优越。也确实有些学术爱好者基于相当善意的愿望,和对于自己地域的高度热爱提出一些难以为学术共同体所接纳的“惊人之论”。笔者多年前就看到一位英语教师关于英语汉语同源的文章,他的比较显然不是基于人们常用的语言学方法,而是来自对于语音相似性的强行解说。这些观点显然不可能进入固有学科的学术讨论。与之相似,前述教授的观点在没有证据链的情况下,必然会被质疑是生硬地为特定地域的价值背书,这些缺少规范性的表述,也难免受到公众和媒体的讥讽。现在看,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想要迎合某种潮流和时尚,却由于过度地夸大而偏离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最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拒绝。这说明学术研究不是不允许提出创新和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关键是这种观点是建立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一定要进入学术共同体讨论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片面追求一些耸人听闻的效果。我们无意怀疑该教授的诚意和善意,但更希望他的工作能够在学术的规范之内进行。(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作为新时代的支柱,不管是准研究生们还是未来考研读研、或是甚至在某些工作中,甚至在某些工作中进行学术研究都是很普遍的。这方面的能力是你应该具备的!那很多的同学们作为“学术初学者”,面对着专业的学术研究,懵懵懂懂迷迷茫茫,完全都不知道怎么做。那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一、学术研究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我们去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首先,它可以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任何事物我们都会尝试去看到它的本质,并且会全面的去归纳它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其次,培养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你可以站在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更加本质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二、学术研究要从如何下手?研究生最重要的工作肯定是从事学术研究了。对于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对学术研究是很迷茫的,既想投入学术研究,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其实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不是直接拿出一张纸来写你的观点,正确的做法是读文献。读文献是整个学术研究的基础,甚至说读文献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实写论文90%的工作是读文献。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你需要花90%的时间读文献,再用10%的时间做整合。研究一个话题时,先别急着发表你的意见,要先阅读一下相关话题:古今中外都有哪些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进行过什么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来开展自己的研究。三、学术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学术研究会1.做综述刚刚说读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的入门,之后应该干什么?如果你只是写一篇小论文,你至少要读十篇以上的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硕士论文,你至少要读三五十篇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博士论文,你应该读200篇文献。读完了论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归纳,去进行综述。对于初学者来讲,你一点自己的意见都可以不提出,你读了三五十篇文献之后,把已有的文献分类进行整理和归纳。那么形成的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成果了,这是属于初步的我们的学术研究的成果。2.找到别人的不足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审查来完善它们的不足。人们在研究此主题时还有哪些其他缺陷?总结后,我们可以编写自己的论文来弥补他人的缺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两个足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找出五个缺点足以撰写博士学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3.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然后,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应该离开书本,离开办公室,离开教室,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的最高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调查。这是学术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学术论文变得越来越完善。实践出真知关于怎么做学术研究,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用上!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史竞男)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在线学习平台日前在中国知网正式上线发布。近年来,学术造假、撤稿事件时有发生,学术不端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教育部也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列为2019年工作要点,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零容忍”。据介绍,为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国知网开发了“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在线学习平台,嵌入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围绕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和科研中涉及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问题,提炼知识点并结合案例、情境等,为高校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提供信息化手段。该平台包含十个学习模块,分为基本概念、论文选题规范、综述规范、引用规范、注释规范、试验伦理规范、摘要与关键词规范、署名与致谢规范、参考文献规范、论文发表规范等。数百家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自主在线学习和测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