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发表论文等于发表期刊吗?两者概念不同,区别有3点凤凰情

发表论文等于发表期刊吗?两者概念不同,区别有3点

有人说发论文等于发期刊,可别被误导,发论文≠发期刊,期刊只是论文的一种载体论文和期刊可是不同的概念,说发论文等同于发期刊那是在误导同学们。简单说,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而期刊类型丰富,除了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之外,还包括娱乐八卦期刊、体育期刊、摄影期刊、故事期刊、旅游期刊等等。本期话题,伊棋就和各位同学详细聊一下发论文与发期刊有啥区别。论文是什么?划重点啦(敲黑板)。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对某个科学问题研究成果的系统表达。捎带说一句,学术研究成果的其他形式还有专利,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论文发表渠道有哪些?论文发表渠道很多,如期刊、会议、报纸、毕业论文等。期刊论文一般是指发表到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此外,发表论文还可以通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期刊是由出版社统一发行的,定期出版的论文杂志,按出版周期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会议论文一般是指会议论文集,有国内和国际会议,大多数会议论文可以只发表摘要,不要求全文。报纸也是论文发表的一种渠道,例如社科类的研究论文可以发表到报纸上,一些科普文章也可以发表到报纸上。当然,报纸也有等级之分,发表到人民日报等官媒报纸难度更高。毕业论文如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则是自行打印装订成册的,是对不同学位研究成果的系统性表达。不同学位的毕业论文厚度、字数也不一样,比如,本科论文十几页左右,硕士毕业论文五六十页左右,博士毕业论文一百多页,字数则从几万(本科)扩展到几十万(博士)。这种变化是不是很直观地展示了知识量的厚度呢?期刊类型期刊类型很多,广义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非正式期刊只在行业内部交流,也是印刷发行的,不对外销售。正式期刊,有国内统一发行的刊号,是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批准的可正式发行的期刊。按发行地分,一般有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国内期刊是在国内主要发行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般是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国外期刊也分很多,主流期刊是英文期刊,根据收录数据库的不同分为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它们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虽然在口头上可以简单地说发期刊就是发论文,但是细究的话,两者是有根本不同的。对于学术论文的评价,国家已经出台文件,解决“唯论文”现象,也就是说在评职称、学生毕业的时候,不唯论文为要求,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论文了,我们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你的论文发表了吗?准备发到哪里,欢迎留言,我在评论区等你。我是伊棋,生物博士,欢迎关注。

灰熊人

学术论文能否发表,引言是敲门砖

开篇明义。引言(Introction)既是论文的门面,又是决定其能否发表的敲门砖。引言的写法至关重要,通常审稿专家能从引言看出作者是否对课题研究下足了功夫,因引言写得不到位而被拒稿的概率很大。拒稿原因通常有:研究背景不明确;重要文献缺失;研究目的不明确;老生常谈,没有创新点等。引言应至少捋清楚四个层面的意思。第一,课题时代背景。强调时代背景,是引出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时代背景不必长篇累牍,抓住重点就行。高明一点的写法是,由重要事件引出时代背景,如此可对正文起到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图1 课题背景第二,课题研究简史。高大上一点,请列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请着重注意引用国外文献的重要性。研究简史找根源是关键,即谁先发起的研究,创立了什么理论或方法。进而哪些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一定要列举其代表作并标识文献。最后近三年又有哪些学者在开展类似研究,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阅读前人的文献,不能原封不动地引用,要将前人的观点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以避免论文的复制比过高。最后提醒,重要文献不可或缺。 图2 研究简史第三,查新。查新是以思路取胜,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或未涉猎的研究才是创新点,哪怕仅能找到诸如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尺度等细微不足也是好的。人无我有,才算高明。 图3 查新第四,引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正是因为前人的研究不足才能引出本文研究的必要,这个必要性可千万别糊弄审稿专家哟。顺杆子往上爬,一定要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及解决的问题奉上,以起到全文提纲掣领的作用。 图4 引出本文研究的引言不得法,往往牵连到论文的整体框架内容。审稿专家如果戴上了有色眼镜,即便后续的研究方法细致入微、结果分析科学入位,终将难于逃脱论文被毙的宿命。当然,以上都不是绝对的,或许你已形成了新潮思想而无须花里胡哨。亲们,努力吧!努力不了的话,记得还有我哟。

金蜘蛛

成功发表一篇论文会有哪些费用?

由于企事业单位要对从业者的研究水平进行考量,而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发表则成了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论文发表,一方面提供了学科学术的呈现,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衡量理论水平的一个标准。论文发表是需要费用的,但在整个的论文发表过程中,都会涉及哪些费用呢?1、论文查重费用:为了文章快速通过初审,减少文章的重复率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需要我们在文章投稿之前先去进行文章重复率的自我检测,虽然可以使用免费的查重软件,但是只适合初稿的查重,不能有效地降低重复率,还是需要找正规的查重系统检测,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查重费用了。2、投稿费:这个投稿的费用不是必须的,主要看所投的期刊要求。如果期刊投稿时有审稿费用的要求,那就需要作者进行汇款才能进行下边的审稿流程。3、版面费:版面费是指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刊物录用后,期刊编辑向论文作者收取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杂志社发表文章是需要版面费的,期刊不同,版面费也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具体要看杂志社的要求。4、绿色通道费用:事实上,为了加快文章的审稿速度,很多期刊都设有审稿绿色通道,可以快速发表文章,这个时候如果作者着急用文章,就可以走绿色通道,就产生了加急费用。

色若死灰

如何确保在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

学术期刊的审核不同于其他期刊,学术期刊的审核非常严格、严谨,想要顺利的通过审核就需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再写作一篇学术论文之前,我们需要提前制定好规划,确定好自己想写的选题,然后根据自己的试验数据来做文章的内容,这其中可能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图片的截取和调整,再者对文章的讨论内容也要多多查找相关的文献,这一系列的要求还是需要付出精力的。确保在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学术期刊都是由专业的编辑人员,或者该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审核的,他们再该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洞察力,对最新的学术动态以及当前的专业发展情况都有独特的见解,编辑来评论你的论文的准确性、逻辑性、科学价值性等等,只有经过杂志社编辑的层层审核,文章才能被录用,且投稿的稿件众多,杂志社也会有积压稿件的情况,杂志社不会放很多精力再一篇稿件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审核不通过自然就会被拒绝。如果审核不通过自然就会被拒绝。再者稿件通过初步的审核你的论文被拒稿、被退回修改都是正常的,不要怀疑编辑的权威性。不同杂志的编辑,甚至同一杂志社的不同编辑对文章的喜好也是不一样,这些编辑会比较挑剔,同时也很周密,他们审稿的时间也是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的。审核之后编辑会把所有的收到的反馈信息作为参考,然后来决定发表论文。知网检索抄袭一般文章在经过三审三校之后才会本确定刊用,为了提高录用率,在写作中如果你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也要做说明、做标注,可能不会一次性就通过审核,如果被拒绝了,最好询问下被拒绝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修改也有了方向。另外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期刊然后投稿,如果能有导师的推荐就更好了,可能通过审核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其于宗也

学术论文发表的几点建议

1、先找到本校评职称认定的刊物,做到有的放矢。2、将认定刊物仔细研究,每一本都要研究(月刊还是双月刊?主管单位?文章风格?是网络系统投稿还是邮件投稿?)3、选择出刊周期短+级别高的刊物,可以弯道超车。4、认真研读每一个刊物,确立自己的学术领地。热门不好搞,冷门搞好了就成专家了。5、自己确立研究方向,多写稿子,广泛投稿。最初哪怕不是CSSCI或者是SCI也可以,积累五篇左右的文章,申请个省级课题就不是太大问题。6、继续沿着自己方向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广结朋友。但是这种朋友比较重视学术水准,否则加朋友圈也是无意义。7、继续投稿,瞄准教育部项目,5个CSSCI差不多可以教育部试试了。8、继续投稿,瞄准国家社科,10个CSSCI差不多可以试试社科。9、带领学生一起做科研,指导论文的同时,教学相长,利于自己多角度看问题。10、尽量写学术论文,教学改革的不好发,教育部和国家社科也没有专门研究教学改革的(除去教育学专业)。因此最好找一个自己的领地。11、投稿之前一定谨慎检查文字,不能有错字、标点等错误,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12、现在虽然编辑都很牛,但是他们真的需要好的稿,长远看还是自己写好稿子才是硬道理。13、选择范围:本专业顶级刊物、综合性刊物、各高校校报。

抓放爱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不必发表学术论文

清华大学3月18日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破除了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清华明确,《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据北京日报【来源:安徽财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尸鬼

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学术论文 清华大学新规能否在全国推广?

△图片来自CFP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称《规定》),其中,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新规一出,引发了社会热议。毕竟硕士研究生毕业不再要求论文数量,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个轻松的选择。但是也有人认为,不要求论文数量不代表不考察学生能力,少了量化的指标,可能会让毕业变得更难。那么,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更难了还是更简单了?是否会在全国高校推广?在清华大学公布的最新修订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根据了解,本次《规定》的修订工作于2017年1月启动,历时四年。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此次清华大学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是在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陈志文认为,“从学校的规定角度来讲,不作为一个必须或者前置条件,这也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之一。我们讲破四唯、破五唯,不唯论文,是学校坚定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清华大学“不唯论文”的新规,让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些羡慕。正在山东财经大学就读学术研究生的王莉莉认为,如果都能实行这个政策,是个可以松口气的好消息。“我觉得对于部分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生来说是简单了,因为对于一些研究方向来说,他可能三年的时间只能写出来一篇论文就已经很好了。”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春飞也认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攻专业研究。“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讲变简单了。首先,学生不需要把所有的学习重点都放在发表文章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研究,不再是为了发论文而学习,可以从自己的出发点去研究学习。当然从另一些方面来说,取消这一规则,也就意味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会有更高的考核标准,所以我认为从深层次来看这也是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要求放宽了,但不意味着标准降低了。学生刘春飞的理解,也是陈志文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是从多维度进行评价,不唯论文,不代表不看论文。陈志文说:“举个例子,清华在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时候,前两年就改成申请审核制,换句话讲不简单看考试成绩,恰恰是提高了要求,难度大幅度提高。那么这次,不要求必须发论文或者不作为一个前置条件,并不等于说你可以不发论文,我觉得实际是体现了清华的一个自信。因为真正优秀的孩子不发论文的是比较少的,一定记住老师不会降低要求的。论文只是显性的一个指标,不发论文并不等于降低要求。”那么,清华大学的做法,是否会在全国高校推广?对于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可以放开要求?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不同高校对于学生论文的要求其实是反映了不同高校的发展阶段,清华可以,不代表其他高校也可以,还是要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来决定。“事实上,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国恢复学位的制度以后,有一些学生完成这些论文难度比较大,效果也不好。一些学校对论文提出要求是正常的。现在这个论文应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同学校情况不一样,在不同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来作出决定。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生源比较好的学校,学生完成论文问题不太大,而相对来讲,生源处在低端的一些高校,很多学生在答辩之前完成一些小论文,还是有一些难度或者是有一定的过程。”储朝晖说。其实,此前清华大学就已经取消了博士生发表论文数量的指标,看上去轻松不少,但学生需要提交学术报告,而这份学术报告要想通过,也并不比写论文容易。储朝晖认为,不管学校政策如何变化,对于优秀学生来说,标准都不会降低。“我觉得把短期对成功的要求变成一个相对长期的对成果的要求,把对论文的要求变成对学生的综合的考察的要求。那么是不是简单了呢?因为普通学生之间还有一个相互比较,所以学业评价还是存在,对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还是存在。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学生,那么依然还是要努力。”储朝晖说。

本地人

论学术论文有何作用及其写作前提,忠告!

学术论文是指一篇用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国家标准将其定义为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在实验、理论或观察基础上的创新意见和知识的学术主体的科学记录,或关于应用某些已知原理在实践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以便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或讨论,或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或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为了更好地撰写学术论文,本文论述了学术论文的作用和写作前提。学术论文的作用首先是记录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文科。写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其次,它们促进学术交流,成果促进和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其三论文是评估作者的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旨在评估作者的知识和科研水平。一般来说,写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我们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前提:首先,学会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谱系。由于学术往往分为学科和领域,任何一种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中进行的,因此在撰写论文之前,论文的作者应该学会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谱系。二,系统地掌握学科内外的一两种工具理论。这里提到的工具理论,特指一种特殊的学科理论或前沿理论和原理,可以用来分析现象和问题。任何一种质量的学术研究都必须始终依赖于某些理论原理,例如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社会冲突理论。三,关注人类社会,注重基础理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学术生产、日常生活、政治实践和经济实践。所谓基础理论,是指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理论原理,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一基本理论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则,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则,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学者应该关注基本理论。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重视基础理论,倡导关注人类社会,是加强学者的理论能力和现实思维。培养。一般来说,如果学者考虑学术狭隘,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研究的价值和影响。四,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习的难点。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创新的核心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它反映在超越现有知识、质疑和批评的能力上;二是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发现和总结现象,即要求大学生关注前沿问题和热点,与时俱进。例如,根据作者的观察,在过去的两年里,欧洲和美国的传播学期刊论文。五,学会如何架构。学习做研究专题,并搜索文章和作品的人或领域,以及文章和作品的主题。具体地说,学习查找信息和写学术综述是必要的。对于论文写作的初学者或本科生来说,对数据的搜索本身就是研究,而对数据的搜索就是学习。

不设房

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清华新规登热搜:不把学术权力交给审稿人

机器之心报道编辑:蛋酱、小舟学位授予和论文发表逐步「脱钩」已成事实,是降低了门槛,还是加重了「内卷」?我们仍需观望新的评价标准。清华大学新闻网 3 月 18 日消息,近日,清华大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 9 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正式公布。该项规定是清华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环节)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学位评定」的一项修订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规定》提到,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依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2020 年制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事实上,国内高校关于破除硕士学位评定「唯论文」倾向早有实践。2018 年 3 月,北京大学印发《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根据细则内容,申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不必要发表论文。「不公开发表论文」不等于「不写论文」,要想获得硕士学位,仍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理论及专业知识。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对于社科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社科类硕士发论文很难不是在注水… 原规定苦的是老板们,能取消硕导们头发都能少掉好多些。来源:微博。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清华大学也早在 2019 年就修订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统一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要求,旨在「博士生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2020 年 3 月,清华大学又陆续发布了《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破除了对于发表 SCI 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等相关指标的过度追求,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并提出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和举措。「苦论文」成为过去时自 2020 年开始,国内学术科研领域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2020 年 2 月 18 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到「不宜以发表 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提,是国内许多高校博士和硕士毕业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并不要求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依据,而是更关注学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质量。将学位授予和论文发表「脱钩」,是破除高校培养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有力措施。部分高校随后逐渐落实「破唯」精神,合理制定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创新科研成果要求。把论文当作「指挥棒」,甚至是「硬性指标」,对于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影响都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科领域的发展。合理有序的时间安排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除去上课、实习,真正能用于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参与项目太多,就没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太少,得不到有效的论文指导;支撑论文的实验或调研又不能一蹴而就,在阶段性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生就把原定的课题做「死」了。论文不符合导师的要求或得到的数据不准确,就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甚至变换研究方向。这些都导致一篇论文「难产」。上述情况屡见不鲜,堪称「苦论文」已久。这些论文的审核和发表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等待的过程也是备受煎熬。这些情况导致论文的实际质量与期望出现严重偏差,不符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初衷。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说:「一所好大学一定把学术看得很重,一定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抓在自己手上。」此次清华大学「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的改革是「颇唯」大趋势下又一重要的高校行动,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支持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这有利于培养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进学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有网友表示:相比于名校来说,部分非名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发表论文对于这些学校来说是一种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并且有助于学生日后读博和从事科研工作。无论哪一方,大家的观点都致力于提升高校培养的质量,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加全面、创新的环境。在「破唯」的大趋势下,「苦论文」的情况终将成为过去时。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50026925https://news.tsinghua.e.cn/info/1003/85399.htmhttps://www.sohu.com/a/441591617_111981

鲁多儒士

三部委:医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 无实质贡献者不得“挂名”

中新网2月20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明确提出,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行为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遵循科研伦理准则,主动申请伦理审查,接受伦理监督,切实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医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请等科研与学术活动时,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学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证明、引用论文、专利证明等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应当诚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规范书写病历,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医学科研人员在涉及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已知病原改造等研究中,要树立公共卫生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研究,病原采集、运输和处理等均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报告传染病、新发或疑似新发的传染病例,留存相关凭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行为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医学科研人员作为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学生、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同意参与署名的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除承担相应的领导、指导责任外,还要与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同等责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