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同时,与此「低薪问题」相关连的,就是「选择在中国任教」的一系列历程中,究竟薪水占了多大比例的考量。古典社会学家韦伯曾经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文章中,比较德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如何限制两地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年轻人。根据韦伯的说法,德国的年轻人通常从「私讲师」做起:提出一本著作,通过大学里的学者及专家的认可后,便能取得教书资格,但在取得正式的教职前,除了学生的听讲费之外,别无其他薪水可领;而美国的年轻人则大多从「助理」开始做起:受聘为某个研究机构的助理,再依工作表现寻求获得正式的助理教授职位。因此,两地不同的「学术制度」造就了两地年轻人不同的「薪资差异」:这种制度上的不同,实际上表示,一般而言,德国学者的事业是建立在金权取向(plutokratie)的前提上。一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要面对学院生涯的这种现实,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至少几年之内,时间长短不定,他必须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同时,他对自己将来是否能够得到一个职位,使生活过得比较像样,却毫无把握。相反的,在官僚制度已经建立的美国,年轻人一踏进学术圈,就开始有薪水可领。当然,他的薪水很微薄,几乎比不上一个半熟练劳工的收入。可是,表面上他已经有了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因为他有一份固定收入……(引自马克思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劳动不单单只是体力或心理上对于某个特定工作的付出,还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培养和扶持,而不同性质的劳动工作也会在不同的工作场域中造就不同的「劳动文化」,限制在此领域中劳动的个人。因此,除去《报导者》所点出的台湾自身教育市场供需失调等政策问题外,从学术文化的观点来看赴中国任教的台籍教师,也许能够更一步理解这群年轻人西进追求的「学术梦」到底是什么。以我自身经验为例,当初选择是否该赴N大任教时,内心十分挣扎,微薄的月薪,以及中国近年来日益恶化的言论环境,再再让我这样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无法下定决心。但转念一想,学术这份工作的「劳动文化」并不能单单从「做研究」与「教书」本身来看。不论职业或业余,每个人当然都可以依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研究,但惟有进入学术机构,取得正式的位置后,各种开展研究工作的「学术资源」才会随之而来:通过课堂教学与论文指导得到学生的回馈,并据此反思自身的研究、通过学术讲座与日常的互动和其他老师交流意见、与同事组织田野调查工作、申请研究经费、聘任研究助理、查阅期刋资料,甚或是与同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共同书写、翻译文章/书籍……等;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学术活动」却包含了许多未取得教职位置的研究者不能企及的资源。因此,仅以「月薪」来作为衡量西进中国任教与否的指标,便忽略了开展学术工作在「薪水」之外的其他无形的「文化」考量。同样以我为例,在台湾求职时,作为「海归」的博士,总觉得与学术界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十分有限,且不容易拓展。但在中国取得教职之后,通过各种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却认识了不少在台湾任教的教师及研究者,并且能依此网络开展双方皆有兴趣的研究工作。同时,在相异的文化脉络中与不同的学生交流互动,并据此重新思考过去有兴趣的研究主题,也是在这份工作中得到的无形收获。因此,即使中国的薪资条件和言论自由程度均不及台湾,但从学术工作的「劳动文化」来看,中国高校仍然能够给予台籍博士们发挥学术梦想的舞台,让在台湾流浪无主的台籍博士得以获取相关的学术资源,开展自身想追求的研究内容,而这也才是中国拉动台籍博士们漂洋过海的主要动力。在此脉络下,我认为,除了调整大学的师生比,解决僧多粥少的博士生产结构问题外,台湾教育当局也许可以从「学术文化」的制度下手,让暂时未找到教职的「独立研究者」有充份的研究资源,能够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其研究。大学的职位有时会受限于学校自身的学术走向而较为单一,并排挤研究冷门题目的求职者,但如若社会能挹注更多资源鼓励「独立研究者」从事各种多元而有趣的研究,保障这些独立研究者的基本生活水准,并让这些研究者与大学体制内的研究者相互交流,不但能让暂未找到教职,且愿意留在台湾工作的研究者拥有发挥能力的舞台,也能促进台湾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台湾自身的「推力」或是中国大陆的「拉力」来理解西进中国大陆的台籍博士,都必须从两岸的学术体制与社会分配的意识形态来思考,单单以两岸外在的物质差距来看问题,往往会失却现象背后诸多的文化背景及原因,也让许多该讨论的问题因此被悬置。因此,希望本文可以进一步延续《报导者》及后续的相关报导,让该讨论的问题能够在两岸社会中继续被思考、讨论。
论文题目该怎么起?什么样的题目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有些人为了能够博读者眼球在起题目上费了不少功夫,但总是写不出一个较不错的题目,或者起了不错的题目又无法驾驭,使得自己在写论文题目方面进退两难。学术研究论文现写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是不错的题目,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题目呢?在本文看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在写一篇论文前,要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研究主体是谁,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等,只有清楚自己要研究的东西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研究重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而这也是撰写论文题目的基础。如要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重点去分析旅游产业这个主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论文中就要重点分析旅游产业的功能,然后再选择是用质性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这个功能具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当然,地区也可以进一步具体化,这样的研究更具体。第二,字数不要太多,注意把握字词之间的逻辑。要写好论文题目,字数不要太多,因为字数越多毛病越多,如果一个问题能用几个字表达清楚最好,一般来说字数最多不要超过25个字。此外,要特别注意题目中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题目并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罗列,而是讲求读得通顺、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题目其实就是一句话,但这句话要结构完整,且用词不要重复,有研究主体和研究目的与重点,这样能突出论文本身的特色。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要突出研究主体与目的,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如果具体点,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即“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以XX地区为例”,这样可以知道论文是以研究旅游产业功能为重点了。第三,讲求实在,突出主旨。论文在起题目时要量力而行,有些人看到无论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题目都很不错,于是就想起一个十分高大上的题目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这样的题目固然好,但也要看自己是否能驾驭,而且能否与论文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如果感觉好题目不好写,那写一个一般性的题目也不错,只要能突出研究重点就可以,因为题目不讲求多么的天花烂坠,只要符合自身的能力,实实在在凸显文章主旨就可以。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可供选择的就很多,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个,也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XX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XX视域下旅游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等。总之,能够适合自己且有助于研究的题目就是不错的题目。第四,多模仿,勤思考。写好论文题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那些能够把题目写的很有深度的人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写作与修改,而且这也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写好论文,要多看多学,可以试着去模仿一些题目的写作风格,并不断总结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这样再写论文题目时可以很从容。当然,要写好论文题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认真钻研,勤加练习,这个过程中可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与学习,学习与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论文题目的撰写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而会为你的论文增光添彩。
作者 陈福佑 沈哲思时至今日,中美科研产出非常接近,中国多个优势学科表现出世界一流水平。中美学科结构差异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计量中心在 NSFC 资助的学科态势分析的系列报告中,都会分析中国、美国与世界其他高水平国家的学科结构差异。本文将在全局视角下,通过可视化方式,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学科结构差异,期待给你留下直观、明了的印象。科学计量学国际顶级机构 CWTS 根据 2000-2017 年 SCI、SSCI、A&HCI 论文的引用关系聚类,生成4047个类簇,映射到五大领域: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Biomedical and health,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Life and earth science, Phys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参考链接]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2017年中美两国 SCI 和 SSCI 论文数据,筛选出两国当年论文占比超过20%的类簇后对比分析。中国重点布局在 Phys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领域,而美国偏重于 Biomedical and health 领域,这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异。在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领域的布局,中国比美国更明显一点。对于 Life and earth sciences 领域,美国布局集中,中国稍显分散。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中文期刊上,而中文期刊鲜有被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因此与美国直接比较的意义不大。当然,在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了,上图也能看出来我国在此的布局情况。致谢:感谢 CWTS 提供论文聚类数据。
“少年研究员”培养计划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北外国际”)推出的学术研究项目,旨在培养国内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思辨能力、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该计划是由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及外籍专家以共建的导师制方式进行授课,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将会完成确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文献检索、设计项目、撰写项目建议书、实施项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宣读和发表报告等阶段的任务,掌握学术科研能力,强化高中国际课程和大学课程所要求的学术研究能力。2018年“少年研究员”三期培养计划共有34名中学生参加,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雕漆”和“评书”两大研究方向。本届“少年研究员”项目已于3月正式启动,在3-6月份的预备期阶段,该计划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英语及基础技能辅导。7月16日,少年研究员们集体来到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进行封闭式暑期集训,进行研究主题设计、采访调研、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阶段任务。在开营仪式过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张虹博士为学生讲解了“(质性)研究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研究的定义、分类和意义,为学生选择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李琛导师则围绕“调研访谈”从访谈提纲设计、访谈开展流程、访谈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各项目小组也在本届“少年研究员”项目学术导师——沈忆文教授和各小组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研究主题确定、研究问题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访谈数据统计、调研数据编码分析等任务。除了严谨、高密度的学术调研活动,暑期集训中还有欢乐的团建活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以帮助学生相互熟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活力满满地迎接晨光玩转乐高展现团队与个人结绳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团队协作与默契集体智慧搭建最高的意面塔为期两周的集训已过半,少年研究员还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宣读和发表报告等任务。通过此次计划,研究们将全面掌握学术科研能力,强化高中国际课程和大学课程所要求的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来源:费县法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按照市科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 6月19日下午,市科协党组书记马林同志带队到北京科技期刊学会调研学会党建工作和“市科协最有影响力论文遴选”进展情况。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第七组副组长赵秦岭、成员赵森,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田文一同参加调研。 北京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刘泽林做学会工作汇报。学会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小组政治引领作用,按照“学术无禁区,出版有纪律”的原则,将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贯穿学会发展过程, 积极推动经理学术实践,生产和传播优质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科技情报学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专家认为市科协组织开展遴选优秀论文意义重大,符合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长需求,如何让更多的学会和专家参与,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专家们都提出了意见建议。田文表示,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要求,近距离聆听科技工作者心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遴选优秀论文,是市科协服务科技人才成长的创新举措,下一步要思考如何更好贯彻经理学术理念,建好学术交流主平台,引领、带动、指导更多学会去发现本领域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切实服务会员学术成长,增强学会发展活力,团结凝聚更多科技工作者。马林表示,学会是科协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科协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服务科技工作者,而这种服务主要是通过学会来实现的。所以,本次调研主题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度契合,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会工作的调研,去找问题、找差距、找方向,服务学会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学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科技工作者不亲、不近,吸引力不够。市科协深化改革一年多来,个人会员从25万增长到将近34万人,30%多的增长率,这是学术价值对科技工作者迸发出的巨大吸引力。保持和增强这种吸引力凝聚力,保持科协组织的活力,是我们开展最有影响力论文遴选工作的初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这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形成了共识,也找到了问题。我们开展调研,就是要找准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论文遴选时间紧,任务重,下一步工作要进一步明确遴选的重点领域,让更多的学会、更高层次的专家参与进来,真正体现经理学术的价值所在。我们要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要求,更好履行党赋予科协组织的政治使命,为党的科技事业发展凝心聚力。最后,赵秦岭表示,这次主题调研对科协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协贯彻中央及市委工作要求,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调研的过程就是找差距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次调研面对面听取学会的情况,市科协领导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市科协在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多出经验,共同努力,完成好主题教育活动。参与此次调研的还有市科协机关党委副书记张晓华、学会部部长李金涛、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任张鸿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李磊、学会部副部长杜扬、李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北京科技情报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晨生、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刘亚军、北京科技期刊学会副秘书长张伟等。
研究生们在论文答辩和学术投稿时经常得到的反馈意见是: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而这种学术理论性或学术理论深度确实是评价学术成果的关键性指标,绝非可有可无、漫无边际的东西。下面我们就如何理解论文的学术理论性进行探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仅是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本身。这其中既不蕴涵对论文的其他性质,比如学术传播性、实践应用性等的贬抑性评价,也并不认定学术理论性高的论文就必然具有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质,尽管能够做到多位一体的那些论文自然是好文章。基于上述前提,赛恩斯编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论文的学术理论性。首先,学术理论性的判定尺度包括研究性议题、学术性话语和理论视角。判定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最先要看它所选择的研究议题的性质、所使用的话语的学术化程度和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视角。论文的研究性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但一个具体、鲜活的社会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性的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练过程。需要澄清的是,许多研究生认为只有纯理论性的现象或问题才能成为学术研究性议题,而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或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则不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更有甚者,一些研究生将价值观念推延到研究性议题的认定,这更是无稽之谈。论文的学术性话语很有些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行话。这既是指一般性的学术化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指各个学科、各个议题研究过程中逐渐被学者们公认的论域、范畴、概念,甚至习惯性用法。需要强调的是,这与追求或鼓励一种文辞上的艰深或晦涩无关,而是说学术论文写作者必须遵循一种圈内可识别的话语,从而使相互间的理解与对话成为可能。我们并不否认深入浅出、大道至简之类格言的合理性,但更强调通用学术话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论文的理论视角是指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察分析议题的理论工具。许多论文都有一个副标题,目的就是强调一篇论文所遵循或借助的理论视角。另外,在我们看来,即使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也不应当采取两个甚至更多的理论视角,而这方面往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某一个理论视角贯彻到底。其次,学术理论性的基本内容是理论假定的构建与经验证实。任何一个理论都始于一个(或某些)特定前提下的理性假设,结束于对这样一个理论假设的证实或证伪。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学术性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致力于验证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一个理论假设。这意味着,一方面,它要借助研究者的理性分析能力切断某一社会现象所处的纷繁复杂的多维度相互关系,只对准其中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这些就构成了学术研究设定的相互关系,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关系方面则构成了前提性因素。另一方面,被选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关系方面就构成了一种变量关系,比如变量A与变量B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因变量,后者是自变量。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既不是一回事,也不存在绝对性的鸿沟;而且变量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量问题,因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当然只有一个,但自变量的数量也宜少不宜多。自变量数量的增多可以增加一个理论的包容性或普适性,但也往往使得理论的解释力和内在一致性成为问题。如果一个理论假设得到了经验数据的证实就可以成为一种理论。因而,学术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是指研究者对有关假设关系的设定及其证实,而非对某一个现有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的简单罗列和套用。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不仅可以阐明明确的适当使用环境与条件,而且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中被修正和补充。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普遍性的理论都必须声明自己的限制性条件。就此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如此。第三,学术理论性的实现手段是概念界定、理性判断和推理过程。如果上述分析能够成立,我们就比较容易达成如下共识:提高学术理论性的基本手段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适当运用,或者说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要构建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必须首先从某一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或重新界定开始,然后试图设定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基于特定理论视角下的相互关系,随后尝试去测量和验证这种假设关系的正确性,最后进一步对这种被验证的关系或理论做出更大理论背景下的科学解释或说明。如果这些方面在一篇论文中都得到了充分考虑和实现,那么,它的学术理论性自然就有了保证。反之,人们就会得出其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的判断。强调这一点,绝非是说实践体验或现实观察对于学术理论性的提高无足轻重,而是说离开了独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学术理论性将无从谈起。
在做科研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仅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要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如今科学的发展,都依赖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术传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了,对于学术人来说,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但是过量的阅读也会导致低质量的阅读,这是不利于学术人成长的。小易对于阅读有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坚持,每天不追求数量,至少要精读一篇文章,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在什么时间阅读,这个是没有讲究的,有人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阅读。也有人喜欢在工作间隙进行阅读,这都是可以的,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这样才会更有效率。2.多通读全文,在开始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性的看一些文章,或者是只读摘要,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时间不够,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后,你更加没时间,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你一定要多读全文,只有通过整篇的论文,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意义。在一个领域中,只有全面的阅读,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领域的方向。能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3.多读经典论文著作,虽然如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先进,但是在相关的领域方面,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新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找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这些经典的论文著作,会让你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让你的基础更加扎实。4.想要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由远及近,通过早期的文献慢慢递进,能让我们清晰的发现概念、方法的差别,能够让你对最前沿的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很容易找到你以后的研究方向。5.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如今很多的研究都存在交叉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新的学科,让你有新的思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6.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收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你可以借助单位的资料库以及网络,前期经费有限,自然不会花在这个地方,建立资料库是一个挑战,你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电子的资料库,在你逐渐成长之后,这个资料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导你去进行新的研究,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想法,你的资料库能给你树立一个清晰的脉络,能让你知道下一个研究的点在哪。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小易的意见,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在学术的道路上,避不开研究型的学术论文。其实绝大部分的研究型学术论文,都遵循了这样一个框架“前言/背景介绍→文献回顾→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结果→讨论”。所以我们在写学术研究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个框架,再往这个框架中加入自己的论文内容。1.前言/背景介绍 本次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相关的研究问题,整个研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和这次研究对某一领域有什么实践和政策方面的意义。2.文献回顾 对比奔驰研究问题在相关领域有什么最新的研究发现,讨论研究对象的相关理论。提出这种研究问题遇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局限性。之前的研究有什么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3.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我们从为什么要展开此次研究,整个研究的过程和执行步骤那有哪些。如果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所采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文章中应尽早明确这一点。描述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或者所持观点和立场,包括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和背景。4.结果或发现 结果(或研究发现)部分应该呈现从分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换言之,这部分的内容不应只是简单的描述性内容,而应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如:检验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讨论某些现象之间的规律,而非简单地报告一系列主题。此外,应考虑是否能找到某些理论来帮助解释研究发现。指出研究发现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如果有可能,还应指出那些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必要的话,可加入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图表。但是,这些图标不应该重复文本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而应该用于帮助阐明那些靠文本很难完全描述的某个概念或某种关系。这些图表应该清楚易懂,作者应清楚地标注图例或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图表。5.讨论 总结研究发现,并将这些发现跟研究问题联系起来。阐述研究发现如何有助于丰富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知识,或对发展相关政策起到的影响或贡献作用。解释研究发现可以应用到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研究或者公共政策领域的方法。描述研究发现是如何丰富和贡献相关领域知识,即描述研究发现是否与以往相关文献或理论相符合,或者对现有的知识或理论进行了补充。
作为新时代的支柱,不管是准研究生们还是未来考研读研、或是甚至在某些工作中,甚至在某些工作中进行学术研究都是很普遍的。这方面的能力是你应该具备的!那很多的同学们作为“学术初学者”,面对着专业的学术研究,懵懵懂懂迷迷茫茫,完全都不知道怎么做。那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一、学术研究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我们去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首先,它可以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任何事物我们都会尝试去看到它的本质,并且会全面的去归纳它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其次,培养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你可以站在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更加本质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二、学术研究要从如何下手?研究生最重要的工作肯定是从事学术研究了。对于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对学术研究是很迷茫的,既想投入学术研究,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其实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不是直接拿出一张纸来写你的观点,正确的做法是读文献。读文献是整个学术研究的基础,甚至说读文献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实写论文90%的工作是读文献。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你需要花90%的时间读文献,再用10%的时间做整合。研究一个话题时,先别急着发表你的意见,要先阅读一下相关话题:古今中外都有哪些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进行过什么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来开展自己的研究。三、学术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学术研究会1.做综述刚刚说读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的入门,之后应该干什么?如果你只是写一篇小论文,你至少要读十篇以上的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硕士论文,你至少要读三五十篇文献;如果你要写一篇博士论文,你应该读200篇文献。读完了论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归纳,去进行综述。对于初学者来讲,你一点自己的意见都可以不提出,你读了三五十篇文献之后,把已有的文献分类进行整理和归纳。那么形成的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成果了,这是属于初步的我们的学术研究的成果。2.找到别人的不足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审查来完善它们的不足。人们在研究此主题时还有哪些其他缺陷?总结后,我们可以编写自己的论文来弥补他人的缺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两个足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找出五个缺点足以撰写博士学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3.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然后,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应该离开书本,离开办公室,离开教室,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的最高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调查。这是学术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学术论文变得越来越完善。实践出真知关于怎么做学术研究,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