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选择好的研究生导师,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无缘无故

如何选择好的研究生导师,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今日,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因为社交不当言论,被湖北大学宣布调查。据了解梁艳萍1997年至今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湖北大学美学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美学、东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美学、文艺心理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艺术导论、康德美学研究、日本近现代美学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近年来,高校频频爆出问题教授,有学术科研作假的;有性侵学生的;有压榨研究生的;有威胁研究生的;有发表不当言论,支持港独、精日的;有贪污腐败的;这些大学教授很多学术功底深厚,但是师德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育部明确提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拔聘用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作风出现严重问题的高校教师,严肃处理,这就告诉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关注报考院校研究生导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导师这个去各个学院官网师资队伍那一栏目查看教师的简介,看完之后,可以去知网上搜索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文章,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深入了解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在研究生知网上查看该导师带的研究生,查看这些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学术水平有无长进,学术发展可持续性怎样,导师是否乐意帮助学生进行严谨的学术。问问报考学校学生对该导师的评价,对于你选择合适导师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情况了解研究生导师有无校内外兼职情况,学术人脉情况,科研项目情况。这是因为导师的学术圈子广,校内外兼职,科研项目,能使你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学会写科研招标书、学会写期刊论文、学会参与学术论坛讨论、学会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时间。领导型导师,院长、书记、校长、院士等,这种类型的导师,一般经常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优势是学术人脉广。在你读研期间,未来投稿、求职、深造方面有极大优势。不足之处是非常忙,可能见面机会少。期刊型导师,有些导师学术做得好的同时,在许多期刊杂志做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国家基金的评委等等,这些导师有助于你以后投稿,知道期刊杂志的喜好,更能把握学界动态。不足之处是,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可能见面机会少。纯学术型导师,这类导师甘于做冷板凳,学问精深,发的学术期刊层次高,跟着这种类型的导师,你的学术水平、知识水平会有极大提高。这类导师以学术为业,有非常多的空余时间辅导你学习和科研。不足之处是这类导师圈子狭窄,学生以后学术可持续发展更为困难。

教育部新规:研究生可以换导师,还是“一票否决制”?

2019的考研初试已经过去,近日,复试线也早已陆续公布。不管同学们考得如何,都不应该再纠结于过去的事情了,应该积极地去面对以后发生的事。目前,我国很多研究生都是”导师制“,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读研期间,最初录取你的导师,就是你的领导,同时,导师也要对自己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生生活进行直接的管理。奔跑在人生路上但是,在前些年,频频曝出研究生导师因为与学生关系不和,从而故意刁难学生,甚至是辱骂学生,最后学生连毕业都不能毕业。而且,因为那时,学生是无权选择导师的,只能是导师选择学生,所以,许多学生因为不符合某些导师的”脾气“,而相当于白上了一回研究生。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却因为导师个人因素,而付诸东流,想一想实在是让人觉得非常无奈和愤怒。备考学生于是,针对上述的这种现象,教育部近日出台新规,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研究生阶段,如果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又骚扰、辱骂、压榨、刁难等行为,学生可以上报给学校,学校在彻查之后,如果情况符合学生所述,将对相关教师进行处理。备考学生在前些年,媒体上曝出了许多研究生因为不堪导师的辱骂和刁难,而选择了轻生。如果没经历过考研的同学们,可能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退学呢?因为考研对学生的精力要求很高,备考期间,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想过放弃或者直接放弃。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退学了,因为退学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又要经受一遍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于是很多人宁愿选择轻生,也不愿意退学。所以,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可以说是大快人心。现在师德师风的考察,在高校教育考核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学生上学上得舒心,上得放心。

刀郎舞

导师“奴役”研究生?有人建议取消研究生固定导师制,有道理吗?

考研初试结果马上就要出来了,接下来考生要操心的就是复试、选导师的问题了。选导师确实是一件大事,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导师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其实,这几年网上曾出现了一些关于硕士生导师的争论,尤其是同济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等的曝出,把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引上了风口浪尖。在以上两个例子中,网上更是曝出了学生与导师的聊天记录等消息,导师把研究生当“奴隶”,“压迫奴隶”学生,学生无休无止、无偿的为导师工作,甚至还有很多是与学习无关的老师的私事,哪怕是公事,导师也只是把任务全分担给学生,而导师却独享课题成果……这些负面消息一经曝出,很多学生尤其是正在读硕的研究生们,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吐槽自己的导师,于是网上就有人建议取消研究生固定导师制,建议实行传统的班级制,和本科生一样,就能避免导师“奴役”研究生的行为了,那么这种建议可行吗?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需要实行“导师制”提出以上问题的人,只能说明他并不了解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他只是在网上看到了几个导师“压迫”研究生的例子,就狭隘的否认了导师制的必要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本科生有着很大的区别,攻读硕士只有短短的三年,在你报考的时候,你的研究方向就已经决定了,而在读硕士生的时候,你必须接触到相应的课题、进到相应的实验室,你才能有所收获,三年后你才能答辩、毕业。而研究课题是导师的、研究经费也是导师的,如果硕士不跟着导师干的话,又怎能提高能力呢?没有导师,研究生的论文需要的数据又从哪里来呢?研究生的论文又找谁指点呢?参加会议的钱又由谁出呢?“名师出高徒”,没有老师,哪有学生?“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重道,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如今,教师的地位远没有以前高了,老师不仅不受人待见,有时候更是“人人喊打”。因为几个个例,很多人就被网上的言论带节奏,认为导师都是如此,这实在是太狭隘了。没有导师,哪来硕士生?读研究生,没有导师是万万不可以的,因为不像本科生,看几本书,听几堂课就能学到知识,研究生需要参加到导师的课题、实验室中来,才能有所提高。“三人同行,小弟受苦”。虽然现在我们提倡师生平等,教师是“服务者”,但是在硕士阶段,学生师从自己的老师,给老师干点活并没有什么“大逆不道”。反而,作为学生,尊敬老师,谦虚一点,肯吃苦有什么不好的?更何况,能当上硕士生导师的人,大部分都是学术与人品俱佳的。单选|你赞同研究生固定导师制吗?赞同不赞同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寒武纪

考研复试成功后,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导师?遵循这3个原则

对于各位通过了2019年考研初试的同学,我们在这里衷声道一声恭喜。你们用了一年甚至两年三年的时光,掌握了几本书的知识,越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初试,成功地跨过了这个阶段的一半。接下来的半年,就是决定你们将来是否能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时刻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复试阶段所需的面试,笔试和英语口语都已经非常完美了,然而却还是有很多同学在一个环节上栽了跟头:选择导师。选择导师是一门技术活。我国的研究生阶段实施的导师制有一个特点:导师对于同学们有极大的生杀特权。因为这些导师能够决定同学们是否毕业,能够决定同学们的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审核。所以很多无德导师处于一己私利,就利用弹性极大的导师制度来压榨学生,让学生为自己谋取私利。这种情况对于同学来说简直是灾难。很多同学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损失了自己的利益,浪费了自己三年的时光。那么如何选择一位好的导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方法。遵循这3个原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第一原则:首先考上一所比较优秀的大学越优秀的大学,对于导师的要求水平特别高,在普通的985.211高校,普通讲师的学历水平都需要达到博士水平,而且还需要本硕博至少有一个阶段是有海外顶尖名校学习经历,其他两个阶段在国内985.211重点高校学习的经历。所以这就限制了很大一批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比较低的导师进入大学。因此越好的大学导师的水平也更高,对于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更有利。在清华大学,只有导师选择同学的份,同学并不能够选择导师,这也是根据导师来培养学生。第二原则:选择导师要重点了解其在学长学姐们心目中的风评很多导师在官方网站或者个人简介上都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真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还是要靠同学们自己获得的资料来判定。那么这个资料来源,最好的就是来自于曾经跟随过他们的学长学姐。同学们可以在百度贴吧,或者知乎上寻找相关老师的学生的留言,并且详细了解。如果了解到这名导师有学术不端,而且压榨同学的现象,那么就要果断筛掉这个老师。第三原则:提前联系导师很多同学都在复试之前的时候联系了自己的目标导师。对于这些同学而言,能够了解到自己的老师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能够获取其个人的信息,那就更好了。这样才能对导师有充分的了解。毕竟选择对的导师对于我们整个研究生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稍有不慎,会影响我们整个读研期间的发展。最后,希望同学们注意,一定要选择一个能够在学习上,做人上引导自己的导师。如果选错了导师,造成网上部分“叫兽”所造成的悲剧,那就得不偿失了。

言行

研究生如何选择靠谱的导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毕业后,有感于身边的人常常抱怨“遇人不淑”,或者导师什么都没有教,或者自己辛苦的成果被白白占去。其实这样的导师是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选择导师是一件严肃而又重要的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前期多了解各位老师是什么类型,自己又适合什么类型,选择靠谱的导师,自己舒心,导师也开心。下面,我们就如何判定一个导师好坏的几个指标着手。 一, 导师的名气与实力一般导师的学术地位越高,实力也就相对来说要强一些,课题组也会庞大些,日后出来就业也能得到相对多师兄师姐的帮助,但选这样的老师也是有其缺点的,他可能并不怎么管你,你只能靠师兄师姐,更会有可能被分配给下面的小老师带,这样就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有些老师在获得一定成就之后,就不怎么想搞学术了,当然这种情况,对老师的发展是好的,但作为学生你就要慎重了,尤其是海归老师身上,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名气不大,实力强的老师,一直在科研一线的老师,特点是有本领,你学到他的功夫,如果自己够努力,还是有机会出人头地。就是付出的辛苦要比别人多点,悟性要高点,学成后,或者有一技傍身,可以自展拳脚,打出一片天,若干年后也可以登堂入室。二,导师的人品有些的导师人品真的是无话可说,他自己不做科研,却拼命的让学生做,然后还动不动的辱骂学生,让学生丧失了科研自信心。更有甚者,如某理工大硕士生陶崇园的导师的王攀,某交大博士生杨宝德的导师周筠,某中大硕士生姜东身的导师杨忠炯。这些本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却在生命最美好的季节里,选择凋零!更有很多研究生因导师人品问题,而饱受煎熬,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压抑。所以,导师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导师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导师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更有甚者,需要“潜规则”才能毕业,这些都是高校里的蛀虫,害人不浅。所以一定要多打听,才能避免这类导师。三,导师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三类:严厉型,宽严相济型,放养型。严厉型老师会有各种要求,达不到他的要求可能就会挨训,所以压力会大一些,学霸或者想要改变自己的学渣适合这类老师。宽严相济型:这类老师要求不那么柯克,管理比较人性化,压力也不大,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会喜欢这一类老师。放养型:这类老师很多,有的老师很忙,根本没空管理学生,或者就是懒得管~自制力强的学生比较适合这类老师,不然等你毕业的时候就呵呵了,自己什么也不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课题没有成果,毕业又很费劲。所以,一个导师的好坏,是根据自己的性格与能力来匹配的,但人品好的导师,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最后祝愿每一位研究生都能选到靠谱的合适自己的导师,研究生的生涯也可以愉快而又开心的度过。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硕博之家,这里可以讨论学术,可以交友,更可以脱单!!!

神薙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为完善研究生导师制指明方向

□熊丙奇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1月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准则明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2018年,我国根据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要求,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此次公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下文简称《准则》)是结合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在之前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严格落实《准则》,可以引导研究生导师把精力用到培养学生上,促进导师以身作则,同时避免研究生导师利用职权谋求私利,真正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然而,在这一《准则》公布后,却存在“标题党”解读这一《准则》的问题,如有的舆论把关注点集中在“导师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一条上。而这只是《准则》总共提出的10个“不得”之一。这10个“不得”为研究生导师画定了行为的“红线”,也是导师师德的“高压线”,一旦导师行为涉及任何一个“不得”规定,都将受到师德的严惩。事实上,“导师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也非什么新的提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早有这一明确要求——“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研究生在学规模2020年达到300万,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生大国。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如何进一步健全导师制,整体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对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健全研究生导师制,我国社会舆论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落实和扩大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权。此次发布的《准则》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今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由导师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可以激发导师荣誉感,以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保障所带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有个性、特长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生。二是在落实和扩大导师教育权的同时,怎样清晰界定导师的权责边界,防止导师滥用权力。拿舆论颇为关注的导师和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来说,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也是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的。如美国高校,就明确禁止师生恋,之所以禁止,是担心导师利用职务之便引诱或者威逼与自己地位不对等的学生和自己发生暧昧关系,这不但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评分、评奖的公平性、公正性。总之,全面、理性理解《准则》,才是对待《准则》负责任的态度。否则,严肃的《准则》会被淹没在一些自媒体博眼球的歪曲解读中。期待随着《准则》的公布与实施,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会呈现全新的面貌。【来源:金羊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鼓腹而游

选导师的尴尬,到毕业都没和院士导师单独说过话,导师制需改革!

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近日,网络中有一则帖子比较火,某网友研究生在网络匿名发表自己对研究生生涯的总结,虽然自己名誉的导师是一位院士,但是直到毕业,这名研究生都没有单独和院士导师说过话,从而引发网友的众议,甚至有人把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拿来对比,对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说,很多人的科研水平甚至比中国的院士都强很多,然而在哈佛大学却有一则文化,那就是每年给本科生专拨一笔钱,专款专用,只能用来请教授吃饭,为得就是让哈佛的本科生可以和感兴趣的教授们近距离接触,让教授和学生直接更多的信息交流在提升学生对科研的乐趣,以及教授对学生们对学习的看法,并不是一份巨款,仅仅是一顿快餐的价格。这样的校园文化看起来很美,但是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并不适合,哈佛大学的规模很小,师生比很大,虽然教授们时间很忙,但是一顿快餐的时间还是有,同时通过同学的预约数量,也可以看出哪些教授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国内的导师制相对于院士导师从未单独谈话的尴尬,一位网友留言:“我就比较幸运,我导师是长江学者,单独说的话可以写满一页A4纸”。其实从这些言论就可以看出国内导师制的尴尬,国内很多研究生导师仅仅是挂名而已,由于工作太忙等原因,真正带研究生的是院士项目组里的副教授、博士后等人,如果是中科院的大项目组,研究生很可能直接被下放到实验车间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在网络中会有这样的言论,如果想要走学术路线,最好不要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毕竟中科院更注重科技转化,很多所谓的大的科研项目并不重视基础学术实验,而且很多大项目已经进入尾声,可以学到是仅仅是生产经验而已。相比高校的院士还在讲台上上课,很多中科院的院士们很多都是大项目的总工,占据研究所的招生名额,然而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研究生,因此,直到毕业都没有单独和研究生谈话,也并不奇怪。院士眼中的毕业生就业难一场疫情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而中科院院士郑永飞的发言令很多高校毕业生感到寒心,郑永飞院士建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重新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在进入求职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过剩产能”,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市场所需求的知识,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改革,高校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必须保持,否则大量同质化、低质化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端科研的需求,又不能满足生产技能市场的需求,“不上不下”的就业难,这是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主要的矛盾,毕竟中国高考录取率从5%提升至接近80%,高校的师资和容量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高校都具有高水平!即便是院士和长江学者的导师,如果不能亲自教导学生,那么有名无实的导师,并不能为社会培养更高端的科研人才!

极道饭

研究生双导师制好不好?听听过来人的建议

很多研一新生在入学后,往往进入的是导师组团队管理,而不是单个的导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对研究生管理往往采取双导师制管理,即就是一个大教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导师,而大教授手下的年轻教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在这种双导师的配置下,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往往是由大导师来敲定,而研究生具体每个研究工作是由年轻导师来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教授—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塔主当年因为团队没有年轻教师,因此导师会安排博士生来管理每个硕士生的具体科研工作,这里博士生就充当了年轻教师的角色。后来随着团队的不断壮大,加入和很多年轻教师,因此就开始了双导师制的施行。可能有人会问,这种双导师制到底好不好?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双导师制是一种不错的安排,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导师因工作太忙而无法腾出时间管理研究生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年轻导师研究方向把控不准确的现象,可谓是相互补充的作用;但是也有人认为,双导师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因为很多时候大导师和年轻导师在同一个问题上的看法不同,要是两个导师意见相左的话,研究生就不知道听谁的了,所以不如一个导师管理下的方向性明确。所以双导师制管理研究生及有利也有弊,那么作为双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到底该怎么样做才能变害为利呢?主动约两位导师一起讨论研究方向如果是在定自己研究方向的时候,建议同学们主动一点,一定要在两位导师同时在场的时候商量研究方向,目的就是要让两个导师的思想要一致,这样定的研究方向就很明确,在后期科研开展过程中也不会产生较大分歧。否则两个导师意见相差较大时,你很多前期的研究很可能就会白做了。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其实,塔主认为,无论是一个导师还是双导师,在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研究方向尽可能的自己去确定,定下来之后再去给两位导师汇报,最好的结果就是让两个导师同意你自己提出的思路,这样对你后期开展研究非常有利。以上就是塔主对双导师制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大决赛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

事件/讨论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在宿舍楼坠楼身亡,此后陶崇园姐姐在微博发文称,陶崇园系因导师王攀“精神压迫致死”。陶崇园家人提供的陶崇园和导师王攀的聊天记录显示,王攀曾长期让陶崇园送饭、买车票、叫醒起床、找眼镜以及私人工作等,并干预其出国读博、找工作等。两人的聊天记录还显示,王攀曾要求陶崇园叫他“爸爸”。2019年12月,南京邮电大学某研三学生在临近毕业之际用一把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调查发现该生三年来面对其导师长期的谩骂压迫、人格侮辱,以及被逼迫在承诺书签字延期毕业、被要求赔偿不合理的试验费用等,该学生患重度抑郁症三年,最终不堪重负,在实验室用一把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上述报道节选自澎拜新闻、腾讯网我们在为一条又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深深惋惜的同时,这一“与导师密切相关”的事件也警醒我们:选择导师,一定要慎重!临近九月,也快到了需要提前联系导师的时候了,一些保研er以为拿到保研名额,过了复试就万事大吉,但其实忽略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很重要!非常重要!十分地重要!因为,研究生导师就是你研究生三年学业生活中的“大老板”:从你的入学指导、科研指导、论文发表到你的暑期寒假、实习就业、能否毕业……导师,可谓是渗透进你研究生三年的方方面面,你研究生三年学业生活的质量高低,导师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而依据导师与学生的交往,我们分为“PUSH程度”和“成果获取程度”,“Push程度”,也可理解为导师要求你的付出投入程度以及任务强度;而相对应的“成果获取程度”就是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帮助带给我们收获和可见成果。按照此类划分方法,以“高强度的有”和“几乎没有的无”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01类型一:有PUSH有成果此类型简言之就是“带你飞”的导师,导师自身很有干劲和学术热情,带你做项目,带你发文章,带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帮你引荐行业大佬,认真指导,指点迷津,甚至还会关心你的个人生活和实习就业,未来规划与学术困惑等等....这类“神仙”导师往往会高标准、高效率、高要求,PUSH强度比较大,需要个人做好抗压准备,但个人收获也会非常大。如果有计划从事科研、读博深造的同学,此类导师一定且行且珍惜。02类型二:无PUSH有成果这类型一般导师不怎么管也不怎么带,发文科研都主要靠自己。什么事情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做,但不太会让你做私事。面对这种情况就只能是你自己努力成为“超神大佬”,不靠导师推动带领来获得较好的成果和收获。但如果个人有科研学术的发展规划,选择此类导师就很不利了。03类型三:无PUSH无成果这类型主要是佛系导师,对学生主要实行放养。一般这类导师虽然学术上不会带你飞,但人品也不会太差。可能三年见不到太多次,但毕业论文会管管你,如果碰到比较好的导师,会在最后实习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帮忙。这类就比较适合没有继续学术科研计划、打算毕业就业的学生,大概就是“佛系导师、佛系学生”。04类型四:有PUSH无成果此类型是各位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一定!一定要竭力避免的!该类导师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让你各种打杂,甚至做一些老师的私人事务。而或许有些项目你参与了,其中一些行政事务、申报撰写等繁琐事务都是你来办,实验、模型也是你自己废寝忘食一步步做出来的,但最后成果发表却与你无关。尤其是很多院校研究生毕业条件包括文章发表,并且有一定文章等级要求,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导师的带领研究生阶段发表高级别的期刊的难度非常之大,成功可能性也偏低。所以很有可能研三的时候你就会面临毕业论文写完但发表成果不足的延毕问题,最终你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成果,致郁程度极高。除此之外,这类型导师的“高强度Push”,往往还伴随着强控制欲,很少鼓励,而是更多地对你进行打击与打压,上述“王攀事件”的案例便是其中一例典型。这类导师往往以自己手头的项目为优先,如果你研究生毕业就想就业,此类导师很有可能也会禁止你出去实习。这一类导师手下的学生的延毕情况有很大可能会远远高于其他老师,一定要慎重再慎重!通过以上简单的分类相信保研er们对不同导师类型有了一定了解,以下的金字塔图可为同学们提供选择上的优先级(仅作参考):那在了解各个导师类型的基础上,我们又该如何选到你的“one pick”导师?明确自身能力以及自身需求导师与学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导师的情况下,才能选到和自己意向高匹配度的导师,我们需要考量:简单来说,如果你更倾向于尽早就业,可以选择一位学生风评好的、人品好的佛系老师,哪怕在专业科研上帮助不大,但至少符合你的预期,研究生学习生活也不会十分致郁。反之,如果你想读博深造,那你就需要尽量选择行业大牛且会带你飞的导师。关于选择“大牛”导师的小tips——部分导师由于过于“大牛”会没有时间带学生,完全让你自力更生,但一般会有较好的资源和平台,这个就要看你自身是不是一个自主能动性强的人了,这个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尽可能地搜集导师相关信息关于导师信息的搜集,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学院官网学院官网是获取导师个人信息最直观的地方,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级别、职务、所获成就等个人信息。一般学院官网会提供相关信息,也有部分院系因种种原因发布的相关信息较少,甚至有的只有照片和姓名,那这就需要保研er们善用各类搜索引擎了。中国知网以“作者”进行检索,看导师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发文量、期刊级别以及是否带学生发文章等等,是导师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展示。外文期刊数据库此类数据库数量过多,如Web of Science, Scopus等。部分专业会更侧重外文期刊的发表,那就一般需要以导师中文名的姓氏拼音进行检索,关注角度同上。导师评价网导师评价网为一个由各高校学生匿名发表对导师评价的平台,其中会有针对导师比较真实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专业”来进行检索。与此同时,会有部分导师无法检索到,各位同学酌情使用。师兄师姐&其他学生们以上都是线上的数据信息,而师兄师姐是最为直接接触到导师的人,可以通过师兄师姐来对导师有一个侧面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咨询上过课的学生或者同院系的其他导师门下的学生,可以了解一下有意向的导师的风评如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导师是否适合自己。相信同学们对如何选择导师都有了一定了解,但归根结底,导师选择的根本原则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后,祝各位同学都可以匹配到适合自己的那个one pick导师!

南遥

导师制弊端不除,研究生难逃活地狱

继去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杨宝德疑因不堪导师琐事使唤自杀后,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姐姐发微博披露,她弟弟在3月26日坠楼身亡,与导师的精神压迫有关。这两天来,国内某著名大学教师二十年前疑似性侵女生的旧事,也再度受到关注,有同班同学站出来,指称该教师的性侵是造成女生自杀的直接原因。当前中国高校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难道真的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1这三起校园事件虽然性质不太一样,但都可归入师生关系的范畴,前两起与研究生导师制度直接相关。这里先谈谈陶同学的悲剧。陶崇园离世后,群起而攻之的文章里大多忽略了一点:导师对陶同学的“特别”。导师固然施压,要求陶同学叫他“爸爸”,然而似乎除了陶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外,其他人没有这样称呼。陶家人在微博上曝光陶崇园之死陶同学各种获奖证书、奖学金以及他找到的好工作、国外留学的机会等等,都说明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导师一般钟爱优秀的学生,网上截出疑似导师自辩的图,说曾俯身为陶同学喷球鞋除臭剂,有一定可信性,和经常叫陶同学跑腿干私活是一致的——不喜欢一个人,不会愿意他老在面前晃,哪怕帮自己干活。如果单纯以导师“剥削”陶同学来看,我们很难理解他为什么在找到高薪工作后走上绝路——假如留学的道路由于导师拒绝签字被卡死的话。虽然被导师强迫签下工作后要继续为研究所做贡献云云的协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种不着边际的“协议”跟“保证以后不出轨”的保证书差不多,只能证明导师对于陶同学即将毕业逃脱他的控制感到无助,生出无力的新花样,企图继续维持“控制—被控制”的关系。是的,导师想要维持关系,陶同学想要从中逃脱,却由于对导师存有感情,在导师把绳子勒得过紧的时候,以自杀彻底切断了关系。倘若中间没有那点感情而只有“剥削“和控制,陶同学可能像很多受访的研究生一样,认为自己会奋起反抗。人是非常复杂的感情动物,喜爱就住在厌恶、痛恨、伤害的隔壁——网上截出的对话里,陶的导师说我不会伤害你,其实他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行为,让陶同学感觉受到了伤害,或者产生了有可能被伤害的威胁。特别的喜爱一步步朝伤害走去。中国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搞好关系”,有条件的都想和上司、老师等代表着权威父性形象的人搞好关系,关系越近越好,很少有人提及关系过分紧密可能带来灾难。和一个掌握你前途的人关系好,意味着能得到很多好处,这点不必赘述,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搞好关系目的不外乎此。过于亲密必然生出私人关系,人与人总会产生摩擦,有矛盾冲突,中国人公私分明的能力比较差(工作、师生关系发展出私人关系本身就是公私不分的结果),私人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延伸到公事上进行回应、报复,倒霉的自然是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下级、学生。有多爱就有多恨,关系越亲密下手越狠,我们看到导师对陶同学说要对他“狠”一次。2所以,无论在单位在学校,要尽力避免与上司、导师形成双重关系。什么是双重关系呢?导师和陶同学本来是师生关系,导师让陶同学叫他“爸爸”,又形成父子关系,这就是双重关系。父子关系里导师想控制陶同学,利用了师生关系中老师的权力、权威,双重关系纠缠不清,又一次使弱势一方的学生遭殃。人与人的关系有个规律,普通熟人往往由于要维持一个体面的表面,显得客客气气,越是亲近,内在的各种情结、创伤、自我不和谐等等越是容易暴露出来,而各种心理投射、移情、强迫性重复等等,也会随着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逐渐往深处发展。网传的陶崇园与导师的聊天记录比如在大街上见到一个人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吃东西吧唧嘴,我们又不接受自己曾经粗俗的一面,这个“吧唧嘴”可能会让我们皱皱眉头——皱皱眉头就算了,关系太远,缺少反应的条件。假如这个“吧唧嘴”是我们的同事、同学,关系更近些,我们或许会回避。再进一步,“吧唧嘴”是我们的亲人,避无可避,我们或者出言提醒他,或者忍耐,在对方不接受建议和自己忍无可忍的时候,冲突产生了。正常情况下,和导师保持君子之交即可,不必过度亲密。然而,关系是两个人互动形成的,导师始终占强势、主导的一方,导师若是特别喜爱学生,学生要刻意保持距离很难。即使学生做到了,事情还有别的发展方向。曾有朋友的朋友与导师关系既不亲也不疏,某日导师找他帮查论文资料。他仔细查完后提前交给导师,结果导师大怒,骂他“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后来师姐提点他:“太天真了,老师叫你查资料,你要把论文写好交给他。”遇到这样极端的例子,学生能怎么办呢?3中国人传统上赋予老师无上的权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导师和学生存在一对一指导的机会,与旧时师徒关系更相像。导师制又是西方舶来品,目前在西方,正常情况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远不如现今中国高校的密切。缺少制度、规定监管的师生关系,若是导师心理健康、品质高贵,有可能像陆谷孙陆老神仙,对学生有再造之恩,形同父子又高于父子;若是导师两样都有亏,不啻于给学生制造一个活地狱。导师制以师生关系密切为特点这个活地狱很难逃脱。老师是学校的编制人员,学校普遍把老师当作自己人,老师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休戚与共,有些学校遇事先保老师,保不住再处分。学生有些像物资短缺时代的消费者,难以主张权利。换导师有难度,学生会被质疑有缺陷,难相处,又涉及到研究方向等问题,其他老师不一定合适。三个月内接连发生陶同学、杨同学的悲剧,说明建立制度、制订规则规范师生关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应设立规定,避免师生关系过于亲密。比如欧美国家已有成熟的规定,一年内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不得超过若干次,见面地点应为公共场合(如导师办公室),一对一约谈必须开门。导师与学生交流要使用学校的电邮信箱,导师在节假日邀请学生在家聚餐等消息要公开,学生自愿参加。鉴于中国特色的请吃请喝特色,最好限制在消费场所学生请客次数,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减少关系过于亲密的可能。导师既不应该是学生的娘,从生活到思想管到底,事事要导师为学生负责,也不应该是学生的爹,搞“父要子亡,子不亡则不孝”的糟粕。其次应坚决杜绝师生双重关系。比起导师与陶同学的“父子”关系,中国高校更为普遍的是师生恋。电影《窗外》(琼瑶小说)讲述了一个师生恋的故事导师挟师道之重,与学生处于不对等关系,欧美国家高校明令禁止师生恋,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没有师与生之实(比如老师和学生不在同一个学院,没有为学生授过课)也在禁止范围,因为老师这个身份本身就会在关系中占便宜。如果老师和学生自认是真爱,那么敬请老师离职,到他处谋职。更有甚者,时有传出老师(不一定是导师)性侵女生事件,有时要到女生自杀的程度才会有消息爆出来。严重到性侵程度,除了开除外,应该规定不允许再出现在教育系统。如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这桩二十年前旧事,女生自杀后,学校只给该教师行政处分。这事情发生于1998年,而该教师于2011年调离该校,在这13年间,其他女生是否会胆战心惊?现阶段这方面的制度、规定缺乏,有些学校对于屡犯性骚扰的教师,仅仅作出不许带女研究生的规定,结果该教师仍然能得到接触女大学生的授课机会,对学生保护力度不够。第三,聘请独立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为教师做心理辅导。现阶段大多把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在学生身上,忽略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也是人,在扩招又扩招之外,不少教师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少则十多个,多则二三十个。教师本身有繁重的研究任务,在规定不全的年代,有些学校错误地把教师当成学生的保姆,要求他们对学生学习以外的事情负责,加重了教师负担。如果陶同学、杨同学的导师接受心理辅导,提醒其师生关系过于亲密的弊端,协助其理清急于和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情结所在,学会与学生保持必要距离,这就比要求学生去刻意控制距离要更容易。仍然是那个道理:导师处于强势、主导的一方。第四,建立、健全投诉机制。这方面可以参考欧美国家现行制度,学生对导师打低分、不签字同意等等有异议,可以投诉请求重审,缓解出现导师一手遮天的弊病。4中国学生大多急于得到老师肯定,等待被挑。好在从80后到90后,一代比一代自由,他们已经开始懂得导师与学生要看缘份。我接触过的90后相当部分在求学路上坚定地说:导师合得来才行,合不来算了,不读也罢。挑导师一靠打听。导师带过的学生、导师在网上、学术界的名声,或多或少会反映一点他的真实面貌。微词颇多、一言难尽的,最好不选。知乎平台上关于导师的讨论很“热烈”比如开篇提到的疑似性侵学生的这名教师,就有学生反映其上课讲黄段子、给男生打低分、占女生便宜。据报道,在该校中文系,提防这名教师几乎成为学生间口耳相传的叮嘱。像这种路人皆知的教师,女生要尽量避开选他的课,更加不要报考他的研究生。二要接触。最忌讳性格不稳定、性格极端,比如今天说要收,明天不收了,心意不定,难以琢磨,将来学习时很难打交道。或者性格过分热情、过分冷漠,接触过才会有深刻体会,比道听途说更能明白个中感受。人都有走眼的时候,制度又不健全,女学生和男导师打交道时切记,避免一对一单独指导,若是必须,尽量在公共场所见面,在正常上班时间约谈。去导师办公室让门始终开着,坐在离门近的地方。宁疏不亲,师生恋绝对不是浪漫美好的事,学生利益必然受损,牢记这一条,把眼睛擦得亮亮的。遇上压榨、奴役、打压学生的,最后一步,要有放得下现在拥有一切的勇气,先逃脱出来,保命要紧。单纯靠权力剥削学生的导师始终是少数,更多的导师有控制欲,恩威并施,学生要和导师彻底切断关系就像弑父、弑师一样痛苦。荣格与弗洛伊德断绝关系后,精神崩溃了三年。大师尚且如此,况普通人哉?然而三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终成一代宗师。当你什么都可以放下时(不要前途、不要荣誉、不要升学、不要学位),就没有人能够通过利益关系控制你了。本文转自冰川思享库,作者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