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小石头”成就“大产业”——四川省广安市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今臣之刀

“小石头”成就“大产业”——四川省广安市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穿 透 力 才 是 影 响 力地方领导谈高质量发展开栏的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而从产业转型升级看,疫情孕育的“新经济红利”正在释放。同时,地方政府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最大程度地释放了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本期开始,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特别策划一组地方领导谈经济的新闻报道,与广大读者分享。“小石头”成就“大产业”——四川省广安市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018年7月,我到四川省广安市工作后,到各区市县、园区开展调研,了解广安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广安的优势、弱项和短板,发现交通边缘化、经济弱小化是广安的两大短板,亟需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明、效益好的主导产业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玄武岩纤维产业有潜力成为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广安市委经过充分研究,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工作抓手,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目前,广安玄武岩纤维研发及生产基地破土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设厂房20万平方米,构建形成了以四川帕沃可公司为龙头,谦宜、华炫等多家项目公司为支撑的“1+N”产业架构,基本涵盖了原料均化、原丝生产、产品应用、研发创新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玄武岩纤维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深入研究分析,筑牢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018年8月,我第一次到华蓥市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调研,在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等情况后,发现利用华蓥山中沉睡的“小石头”,大力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或将成为推动广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契机。于是我亲自联系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先后12次到企业调研,解剖麻雀式研究玄武岩纤维产业,学习政策、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深入分析广安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的可行性。一是研究政策要求。通过查阅国家、省级层面关于新材料发展相关政策,了解到早在2002年国家就把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列入国家“863计划”,“十二五”开始,又将玄武岩纤维列为国家基础材料发展重点。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构建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一个产业就是新材料,省里针对玄武岩产业还专门出台《四川省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指南(2016—2020年)》。国家、省里的政策支撑,为广安大力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政策遵循。二是分析市场前景。通过听取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及咨询中科院刘嘉麒院士等专家学者,我们对玄武岩纤维产品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玄武岩纤维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之一,具有耐高温、抗氧化、抗辐射、绝热隔音、过滤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用途越来越广,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巨大的市场需求,更加坚定了广安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的信心决心。三是摸清资源状况。为摸清广安玄武岩矿石储量,我们专门赴北京汇报,争取中国地质调查局给予专业指导和支持。通过勘察,从矿产资源储量看,华蓥山有优质的玄武岩资源分布,储量达到2亿吨;从开采技术看,华蓥山玄武岩矿产分布于地质表层1000~1200米,无需深层钻井开采就能获得矿产资源;从矿石品质看,华蓥山玄武岩矿石属于火山裂隙岩,矿石拉丝效果经权威机构检测全国排名前三,其品位适合玄武岩纤维工业化生产。经过综合分析,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国家有政策、市场有需求、广安有条件。广安市委研究决定,将玄武岩纤维产业作为全市“3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4大优势产业之一来抓,出台《加快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的意见》,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科学谋划玄武岩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路培育一个优势主导产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保持常抓不懈的战略定力。我们紧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学者、行业部门、相关企业,科学制定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施工图”。一是明确“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市场机制、产学研政金军六方共推”发展思路。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制定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2019年3月,广安市委提出“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市场机制、产学研政金军六方共推”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领导干部挂帅推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履行管理服务职能,推动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加强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以科研形成产品,以产品形成产业,走从原材料初级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的路子。坚持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突出产学研政金军六方共推,用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政策,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二是制定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目标。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将玄武岩纤维产业培育成广安的主导优势产业,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推进。我们牢固树立“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干好”“一年干几件小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的理念,结合广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确立了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路径:2020年,建成投产3500吨连续纤维池窑生产线、6万吨原料均质化生产线;到2023年,原丝产能扩大到6万吨,原料均质化生产线产能扩大到12万吨,沿链引进复合材料企业10家以上,产值突破50亿元;到2025年,原丝产能扩大到12万吨,原料均质化生产线产能扩大到24万吨,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成为全国先进材料标杆性产业。目前,第一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初长成,被确定为四川省三大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生产基地之一。三是抓实“科研和市场”两个支撑。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是核心,市场拓展是关键。玄武岩纤维作为高新绿色工业材料,是四川乃至全国高技术纤维中最有发展前途、最有可能率先在全球做大的绿色新资源产业,但存在技术门槛高、市场拓展不够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关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长远发展。因此,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我们牢牢抓实“科研和市场”两个支撑。科研方面,积极搭建玄武岩纤维产业科研平台,创新合作机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5+1”战略联盟,促成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工作站组建,推动创建了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原料均质化、池窑拉丝等技术瓶颈,掌握国际国内八大首创技术。市场方面,以前广安生产的较为传统的玄武岩岩棉制品在川渝地区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市场上对更高强度、更耐腐蚀、伸缩性更强的的连续纤维制品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专门到北京邀请部分央企参与合作,并组织召开广安市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借助央企广阔的市场渠道把广安玄武岩纤维产品推广出去。四是补齐“资金和人才”两项短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概况起来为“五有”(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有思路、有力度),但也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多次进京赴省汇报衔接,主动对接各大国有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争取资金和人才支持,借势借力强弱项、补短板。资金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政策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2020年下达技术改造专项资金3765万元,用于支持玄武岩纤维材料检验检测相关服务。人才方面,聘请刘嘉麒院士、刘建德院士等行业领军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借助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5+1”战略联盟,在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广安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回顾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最近两年率先突破、加快成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坚持“三个一线”,狠抓工作落实,务实推进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虚,不能只挂帅不出征”。我们坚持“三个一线”工作法,每个季度都到生产企业一线调研督导、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推进工作。明确市级分管领导具体抓,市、县两级成立产业推进组,组建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工作专班,各相关部门联动,紧盯产业干、围绕企业转,全力优服务、抓保障、强配套,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我们按照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省委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要求,立足自身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玄武岩纤维产业作为先进材料产业的主攻方向,专门出台《加快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的意见》,以此聚集更多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加快发展,藏在华蓥山中的玄武岩“小石头”正在加速“变身”,以新材料“大产业”的形式走出大山、迈向世界。三是强力推进抓项目、抓政策、抓资金,统筹用好资源,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推动产业发展,要精心设计工作抓手,牢牢抓住项目、政策、资金。在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中,我们牢牢把握“三抓”工作法:抓项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强链、延链、补链的配套项目,推动形成了以四川帕沃可公司为龙头的集群规模化发展态势。抓政策,深入研究《四川省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指南(2016—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积极对上争取,华蓥市纳入全省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八大布局区之一。抓资金,积极包装争取项目纳入国家、省里战略性新材料重点规划和专项支持,指导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级玄武岩纤维产业领域的专项补助资金和省级工业发展资金等,引导民间资金参与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通过“三抓”,推动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在关键技术、先进产线、优势产能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四是搭建合作平台,借势借力发展,多方协同合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瓶颈的破解,单靠地方政府或者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针对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市场的实际,我们主动对接国家部委、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企业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建立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5+1”战略联盟,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投创新投资基金等“国字号”基金支持,务实推进人才培育、科研创新、企业融资、市场拓展等各方面合作,强弱项、补短板,构建了“产学研政金军”共同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有利格局。咬定目标,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玄武岩纤维产业目前,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正处于培育壮大期,对标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和业内领军企业,在观念理念、产品研发、市场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要放眼全球市场,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努力做成上百亿上千亿的产业”的重要指示,紧盯“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借势借力推进,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把玄武岩纤维产业培育成为全国、全省先进材料标杆性产业。一是实施研究院建设工程。运营好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争取中科院参照在江西赣州设立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的模式,在广安设立中科院玄武岩纤维研究院,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基地建设,统筹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市场和科研方向,推进玄武岩纤维在陆、海、空、天四大领域开发应用。二是实施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建立玄武岩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围绕矿石原料、增强材料、复合材料三大方面,加强玄武岩纤维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推荐广安玄武岩纤维专家成为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主导制定玄武岩纤维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抢占标准话语权。三是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集原料制备、原丝加工、创新示范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专业产业园,进一步完善以四川帕沃可公司为龙头,谦宜、华炫等多家项目公司为支撑的“1+N”产业架构,着力打造涵盖“矿石开采、原料均化、原丝生产、复合材料、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努力建设国家级玄武岩纤维产业园。(中共广安市委书记 李建勤)END来源:中国经济导报责编:王希学审核:李振

李复

玄武岩纤维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2020年11月24日,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与四川省玻纤集团、德阳市罗江区水利局、四川觅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举行“玄武岩纤维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研讨会”,共同商讨高性能材料在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中应用的研究方向及目标,构建产、学、研、用机制。相关单位领导和科研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会上,四川省玻纤集团等单位相关领导从行业发展和技术角度介绍了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材料的特性,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纤维性能优势及其在军工、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应用情况,对目前完成的一体化玄武岩纤维板闸门和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进展和使用场景进行了介绍,一致认为玄武岩纤维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省水科院院长刘双美介绍了水科院近年来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讲到,在厅党组的关心支持下,水科院建立了坚实的科研平台,开展了水利工程安全防护高性能纤维材料关键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论证,得到高度认可。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我们要针对水利科技创新要求,结合行业需求,结合工程技术需求,以工程带科研的方式,重点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工艺、方法、性能上做探索和研究,突出方向和需求,实现高性能纤维材料在水利工程中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他希望,各方能进一步扩宽思路,实现跨行业跨领域深度合作,率先在水利工程领域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最后,与会各方达成共识,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坚实合力,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共同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成果落地。【来源:四川省水利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天无私覆

研究称产生小型玄武岩熔岩喷发的火山可能转变为更危险的喷发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从事火山研究的科学家发现,有证据表明,通常会产生缓慢移动的“火河”的火山,有可能产生爆炸性更强的危险喷发。更好地了解看似可预测的火山的行为,是实现有效的危险评估和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火山喷发在塑造我们地球的发展和在地球表面顽强进化的生命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对这些地质现象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它们产生潜在危险的火山喷发的能力也是如此。据了解,一些火山会定期从侧面喷出由熔融玄武岩组成的熔岩流,看起来像缓慢移动的“火河”。其他著名的火山,如美国的圣海伦火山和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有能力以巨大的爆炸性喷发,对附近的任何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火山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喷发形式,其中一个原因是源于发生的过程,以及存在于火山下面的洞穴空间中的岩浆的化学成分。一个国际火山学家小组进行的新研究表明,一些长期以来以产生较为平凡的玄武岩喷发而闻名的火山,可能会转变为更具爆炸性的喷发。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沃尔夫和费尔南迪纳盾火山,迄今为止,人们只知道这些火山会爆发玄武岩流。研究小组对熔岩沉积物中包含的微观晶体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与新的热力学模型结合起来,以便深入了解岩流的化学成分,以及火山下面的管道系统可能发生的过程。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上面的火山喷出的是均匀的玄武岩熔岩流,但居住在地质奇观下面的岩浆却极为多样,而且化学成分与爆炸性喷发后的岩浆相似。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这些火山近期没有发动爆炸性喷发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隐藏在地下的多样化演化岩浆被大量从更深的地下流上来的玄武岩浆所淹没,或者说是 "过印"。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有一天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从地球深处冒出的玄武岩熔体体积减少,那么化学成分多样的岩浆就会上升到地表,改变火山的行为。“虽然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加拉帕戈斯火山会在短期内经历喷发风格的转变,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什么其他火山可能在过去改变了它们的喷发行为,”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Michael Stock博士评论道。“这项研究还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火山所带来的风险--仅仅因为它们过去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喷发,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依靠它们在未来无限期地继续做同样的事情。”该论文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委蛇

最新研究:地核物质泄漏至地幔已有25亿年时间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发布令人震惊的消息:地核物质泄漏长达25亿年,但地质学家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炽热的地核并不“孤独”——它已与其它地质层混合在一起,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深处的地核物质已泄漏到地幔柱,并且部分最终会到达地球表面。研究人员称,这项发现有助于解决几十年来一直争议不休的一个问题:地核和地幔是否交换了任何物质?研究表明,一些地核物质确实转移到了地幔柱底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过去25亿年里,地核一直泄漏。这项研究结果是通过分析金属钨获得的,钨位于元素周期表第74号,对钨进行全部分析,发现它是亲铁元素,或者是“铁的情侣”,因此地球内核含有大量钨元素不足为奇,而地核主要是由铁和镍构成。对金属钨的分析中,钨还会呈现一些同位素(原子核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其中包括:W-182(中子数为108个),W-184(中子数为110个),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意识到这些同位素可以帮助他们揭晓地核泄漏的问题。另一种揭晓地核泄漏的元素是铪(Hf),它是一种亲岩元素,意味着这是一种喜欢岩石的元素,可以在地球富含硅酸盐的地幔层中找到,铪的放射性同位素Hf-182经过890万年的半衰期,可衰变成钨W-182,这意味着地幔应该比地核拥有更多的钨W-182。研究人员在报告中称,依据海岛玄武岩中182W/184W比率可探测到地核和地幔柱之间的化学交换,而海岛的玄武岩来自于地幔柱,但是钨的这种微妙差异非常小,地幔和地核中的钨W -182成分预计仅差百万分之200左右,全球仅有不到5个实验室可以进行此类研究分析。此外,科学家研究地核并非易事,因为它位于地下2900公里处,人类挖过最深的地下洞是俄罗斯“科拉超深钻孔”,深度仅达到12.3公里。因此,研究人员进行勘测的最佳目标是皮尔巴拉克稳定地块的深地幔岩石层,这里位于西澳大利亚、留尼旺岛和印度洋凯尔盖朗群岛热点区域。岩石中的钨含量揭晓了地核泄漏现象,在地球的进化历程中,地幔中的W-182和W-184比值发生了很大变化,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发现地幔最古老岩石层W-182和W-184比值比现代岩石更高。地幔中W-182和W-184比率变化暗示地核中钨元素泄漏至地幔已很长时间,地球大约45亿年历史,然而地球上最古老地幔岩石中钨同位素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表明从43亿年前至27亿年前,地核和上地幔之间几乎同有物质交换。在过去25亿年里,地幔层钨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人员称,如果地幔柱从地核-地幔边界上升高,那么可能就像跷跷板一样,地表物质将进入地幔深层,地表物质含有氧气,它们可以影响钨元素。实验表明,地核-地幔边界氧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钨元素从地核中分离,进入地幔,这项最新研究结果可能告诉我们关于地核演变的过程,包括地球磁场的起源。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6月20日出版的《地球化学透视快报》上。(叶倾城)

方死方生

距今8亿年左右,从江加榜发现疑似“枕状玄武岩”

近日,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等单位地质专家,在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的一条公路边,发现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经地质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初步认定为“枕状玄武岩”。单块从江玄武岩据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介绍,2001-2003年,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地质工作者曾在加榜地区开展了贵州1:5万宰便幅、高武幅2幅区调联测工作,发现该地区出露的基性岩为辉绿岩。联测报告中曾有详细描述:“加榜岩体出露于加榜至那哥一带,面积1.34km2,南、北两端为断层断失。由于风化较重,现在野外不清,有待地表工程揭露。”2017年8月,当地修建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公路,公共路正好经过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联测的区域。施工单位在修建过程中,开劈出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加榜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发现该套岩石极为奇特,与周围岩石极为不同,且极坚硬,便把相关情况告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经地质调查院专家现场考察,发现该岩石呈绿色-深绿色,主要呈块状构造。在剖面上,岩体顶部见交代角砾状构造。底部有后期片理化改造,在中心部位见交代充填的方解石、石英聚合斑晶。相关专家初步推断此岩石可能为辉绿岩,但岩石相片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考证。连片从江玄武岩近日,陈明华再次组织相关岩石、矿物及沉积学、构造学专家学者等一行十数人前往从江,会同从江县相关单位一起到加榜乡附近进行实地考察。经相关专家学者一行野外观察后初步认定,此岩石具有典型的枕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可能为基性喷出岩,而非从前所认识的辉绿岩(基性侵入岩)。据陈明华介绍,该岩石外观总体呈灰绿色,外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论其大小或形状,外围始终有一层浅灰绿色或橄榄绿色“外壳”,使得岩石呈很清晰的“枕状”或“球状”构造,形状极象鸡蛋一样有壳包裹。这类具枕状特征的熔岩,地质上称之为枕状熔岩。岩枕形状多样,不完全呈椭圆或圆形,有的如瓦一样叠置,有的则拉长或压扁,整个岩枕则发育放射状节理,这些特征,与国外教科书上特征极为相近。从江玄武岩内部构造为对岩石进行详细分析,考察组对从江疑似枕状熔岩采集了十多件样品进行各类科研测试。其中有两块典型的岩石标本,一块为岩石核心标本,另一块岩枕之间填隙物标本。经地调院王敏博士鉴定:岩枕中心标本鉴定结果为杏仁状拉斑玄武岩;岩枕间填隙物标本鉴定结果为玄武质火山碎屑—方解石质填隙物。据陈明华介绍,枕状熔岩的成因,一般认为是岩浆自水下喷出后,快速冷凝而形成。当热的熔岩自海底溢出或进入水体后,遇水淬冷,形态转变为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或枕状,固结后成为枕状体。为了弄清这套岩性到底是否为玄武岩,考察组做了大量科研工作。本次岩枕填隙物中成分为凝灰质及火山角砾岩,说明本套岩石是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为本套岩石是侵入或是喷出提供了佐证。专家考察现场此外,为了获得该套岩石更有价值的信息,考察组还对该套岩石采集了测年样及地球化学样品等采集。从江疑似枕状玄武岩经贵州省地质调查院测定年龄为8亿年左右。从江加榜这一套疑似“枕状玄武岩”具较高的科研价值,必将成为地质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地质专家呼吁,加榜这一地质遗迹景观应受到很好的保护。“由此看来,加榜玄武岩这一套岩性的出现,地质界专家疑惑较多,这正是地质最为吸引人们去解惑释疑的神秘之处,但愿以上各种观点能作为一个引子,让专家去解开贵州大地构造神秘的面纱。”陈明华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华编辑 欧阳蔚华编审 刘丹 廖波

毒哉

距今8亿年左右,黔东南从江加榜发现疑似“枕状玄武岩”

近日,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等单位地质专家,在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的一条公路边,发现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经地质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初步认定为 " 枕状玄武岩 "。单块从江玄武岩据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介绍,2001-2003 年,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地质工作者曾在加榜地区开展了贵州 1:5 万宰便幅、高武幅 2 幅区调联测工作,发现该地区出露的基性岩为辉绿岩。联测报告中曾有详细描述:" 加榜岩体出露于加榜至那哥一带,面积 1.34km2,南、北两端为断层断失。由于风化较重,现在野外不清,有待地表工程揭露。"2017 年 8 月,当地修建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公路,公共路正好经过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联测的区域。施工单位在修建过程中,开劈出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加榜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发现该套岩石极为奇特,与周围岩石极为不同,且极坚硬,便把相关情况告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经地质调查院专家现场考察,发现该岩石呈绿色 - 深绿色,主要呈块状构造。在剖面上,岩体顶部见交代角砾状构造。底部有后期片理化改造,在中心部位见交代充填的方解石、石英聚合斑晶。相关专家初步推断此岩石可能为辉绿岩,但岩石相片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考证。连片从江玄武岩近日,陈明华再次组织相关岩石、矿物及沉积学、构造学专家学者等一行十数人前往从江,会同从江县相关单位一起到加榜乡附近进行实地考察。经相关专家学者一行野外观察后初步认定,此岩石具有典型的枕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可能为基性喷出岩,而非从前所认识的辉绿岩(基性侵入岩)。据陈明华介绍,该岩石外观总体呈灰绿色,外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论其大小或形状,外围始终有一层浅灰绿色或橄榄绿色 " 外壳 ",使得岩石呈很清晰的 " 枕状 " 或 " 球状 " 构造,形状极象鸡蛋一样有壳包裹。这类具枕状特征的熔岩,地质上称之为枕状熔岩。岩枕形状多样,不完全呈椭圆或圆形,有的如瓦一样叠置,有的则拉长或压扁,整个岩枕则发育放射状节理,这些特征,与国外教科书上特征极为相近。从江玄武岩内部构造为对岩石进行详细分析,考察组对从江疑似枕状熔岩采集了十多件样品进行各类科研测试。其中有两块典型的岩石标本,一块为岩石核心标本,另一块岩枕之间填隙物标本。经地调院王敏博士鉴定:岩枕中心标本鉴定结果为杏仁状拉斑玄武岩;岩枕间填隙物标本鉴定结果为玄武质火山碎屑—方解石质填隙物。据陈明华介绍,枕状熔岩的成因,一般认为是岩浆自水下喷出后,快速冷凝而形成。当热的熔岩自海底溢出或进入水体后,遇水淬冷,形态转变为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或枕状,固结后成为枕状体。为了弄清这套岩性到底是否为玄武岩,考察组做了大量科研工作。本次岩枕填隙物中成分为凝灰质及火山角砾岩,说明本套岩石是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为本套岩石是侵入或是喷出提供了佐证。专家考察现场此外,为了获得该套岩石更有价值的信息,考察组还对该套岩石采集了测年样及地球化学样品等采集。从江疑似枕状玄武岩经贵州省地质调查院测定年龄为 8 亿年左右。从江加榜这一套疑似 " 枕状玄武岩 " 具较高的科研价值,必将成为地质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地质专家呼吁,加榜这一地质遗迹景观应受到很好的保护。" 由此看来,加榜玄武岩这一套岩性的出现,地质界专家疑惑较多,这正是地质最为吸引人们去解惑释疑的神秘之处,但愿以上各种观点能作为一个引子,让专家去解开贵州大地构造神秘的面纱。" 陈明华说。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贾华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惮赫千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强强联合共推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建勤刘大锰见证签约

10月21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签订《玄武岩矿全产业链及其纤维复合材料研发项目技术服务协议》,双方将围绕玄武岩纤维增强绿色矿物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服务,在共建产学研基地、共享政策和技术信息、联合申报项目、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李建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大锰见证签约,市委副书记赵波主持签约仪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的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专业覆盖地质、资源、环境、材料等领域,建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岩石开发与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一大批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此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以河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签约,是继2019年6月15日我市在北京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继续深化、细化合作事项,推动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加快发展的务实之举。按照协议,双方将合作建立玄武岩等矿物综合利用及绿色矿物复合材料研发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并在研究院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基地”标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利用自然资源系统国家双一流高校及国内外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国家政策、技术信息与文献情报等,为研究院制定总体和项目发展规划开拓思路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还将协助研究院联合申报玄武岩等矿物综合利用及绿色矿物复合材料领域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科研平台,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信、发改等有关项目经费支持。并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耐海水绿色建材、玄武岩纤维电池隔膜、3D打印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固废建材、矿物与固废生态复合板材、玄武岩等矿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共同探讨具体合作项目。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为广安玄武岩纤维产业人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配合研究院提升技术水平。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广安就业,共同筹建研究生工程实践基地。此外,双方还将联合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会议,整合优势资源协助研究院在申报学位点、博士后工作站、海内外院士工作站等方面积累条件,为提升研究院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记者 张飞)【来源:广安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泰也

距今8亿年左右 从江加榜发现疑似“枕状玄武岩”

近日,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等单位地质专家,在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的一条公路边,发现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经地质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初步认定为“枕状玄武岩”。单块从江玄武岩据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介绍,2001-2003年,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地质工作者曾在加榜地区开展了贵州1:5万宰便幅、高武幅2幅区调联测工作,发现该地区出露的基性岩为辉绿岩。联测报告中曾有详细描述:“加榜岩体出露于加榜至那哥一带,面积1.34km2,南、北两端为断层断失。由于风化较重,现在野外不清,有待地表工程揭露。”2017年8月,当地修建从江县加榜乡乡政府至下尧村公路,公共路正好经过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联测的区域。施工单位在修建过程中,开劈出一套灰绿色坚硬岩石,加榜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发现该套岩石极为奇特,与周围岩石极为不同,且极坚硬,便把相关情况告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经地质调查院专家现场考察,发现该岩石呈绿色-深绿色,主要呈块状构造。在剖面上,岩体顶部见交代角砾状构造。底部有后期片理化改造,在中心部位见交代充填的方解石、石英聚合斑晶。相关专家初步推断此岩石可能为辉绿岩,但岩石相片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考证。连片从江玄武岩近日,陈明华再次组织相关岩石、矿物及沉积学、构造学专家学者等一行十数人前往从江,会同从江县相关单位一起到加榜乡附近进行实地考察。经相关专家学者一行野外观察后初步认定,此岩石具有典型的枕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可能为基性喷出岩,而非从前所认识的辉绿岩(基性侵入岩)。据陈明华介绍,该岩石外观总体呈灰绿色,外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论其大小或形状,外围始终有一层浅灰绿色或橄榄绿色“外壳”,使得岩石呈很清晰的“枕状”或“球状”构造,形状极象鸡蛋一样有壳包裹。这类具枕状特征的熔岩,地质上称之为枕状熔岩。岩枕形状多样,不完全呈椭圆或圆形,有的如瓦一样叠置,有的则拉长或压扁,整个岩枕则发育放射状节理,这些特征,与国外教科书上特征极为相近。从江玄武岩内部构造为对岩石进行详细分析,考察组对从江疑似枕状熔岩采集了十多件样品进行各类科研测试。其中有两块典型的岩石标本,一块为岩石核心标本,另一块岩枕之间填隙物标本。经地调院王敏博士鉴定:岩枕中心标本鉴定结果为杏仁状拉斑玄武岩;岩枕间填隙物标本鉴定结果为玄武质火山碎屑—方解石质填隙物。据陈明华介绍,枕状熔岩的成因,一般认为是岩浆自水下喷出后,快速冷凝而形成。当热的熔岩自海底溢出或进入水体后,遇水淬冷,形态转变为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或枕状,固结后成为枕状体。为了弄清这套岩性到底是否为玄武岩,考察组做了大量科研工作。本次岩枕填隙物中成分为凝灰质及火山角砾岩,说明本套岩石是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为本套岩石是侵入或是喷出提供了佐证。专家考察现场此外,为了获得该套岩石更有价值的信息,考察组还对该套岩石采集了测年样及地球化学样品等采集。从江疑似枕状玄武岩经贵州省地质调查院测定年龄为8亿年左右。从江加榜这一套疑似“枕状玄武岩”具较高的科研价值,必将成为地质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地质专家呼吁,加榜这一地质遗迹景观应受到很好的保护。“由此看来,加榜玄武岩这一套岩性的出现,地质界专家疑惑较多,这正是地质最为吸引人们去解惑释疑的神秘之处,但愿以上各种观点能作为一个引子,让专家去解开贵州大地构造神秘的面纱。”陈明华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华)编辑:汪东伟统筹:吴亚鹏编审:干江沄

申徒嘉曰

探索未知 四川省地矿局用科技创新推进地质工作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最贴切的写照,也是对地质工作者最贴切的写照,更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建明表示,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他深刻地认识到,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作和战略性作用,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地质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地球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四川省地矿局建局64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地质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地球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地质科技始终是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向前发展的核心推动力。64年来,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工作硕果累累,完成了全省95%的基础地质工作,累计向国家提交正式地质报告7000余份,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3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丰硕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是攀枝花“百里钢城”横空出世,四川“十大工业基地”拔地而起,为四川省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创新红层找水思路,在四川红层旱区打出了汩汩清泉,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难题,在服务民生的四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牵头开展的《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资源及生态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应用》研究成果,从地质角度揭示了九寨—黄龙景观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内部规律和特征,提出了九寨—黄龙内部水循环系统的结论和保育维护措施,否定了九寨-黄龙“退化说”,让响誉世界的“九黄童话”美景世代传诵不再是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1956年成立至今,四川省地矿局每迈上一个台阶,都离不开地质科技创新支撑。从地灾防治看科技支撑力量。“5.12”汶川地震后,四川地质灾害频发,四川省地矿局不断创新防治技术,先后攻克了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绵竹文家沟20余处特大、超特大泥石流治理的世界难题。治理后的冷木沟泥石流工程成为了宝兴县人民休闲的“后花园”、文家沟成为行业“网红打卡地”、被誉为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的8.8九寨沟震后核心景区治理工程,转身成为景区新景点。从资源保障看科技支撑力量。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四川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发现及找矿勘查技术研究》在找矿理论和找矿模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突破:三年新增锂矿130余万吨;405队宣汉锂钾卤水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让川东盆地海相锂钾资源基地呼之欲出;新增石墨矿2220余万吨、稀土矿30余万吨,钒矿40余万吨;探明甲基卡锂辉石矿储量亚洲第一……轻科技则发展滞后,重科技则成效显著。从2015年起,四川省地矿局在全局响亮地提出“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将“科技是命根子”、“地质就是科技”的理念根植人心,切实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五年来,先后创建省级科创平台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3个;2人获评“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称号,5人获全国“最美地质队员”称号,1人入选“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人当选“中国地调局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创新项目50余个,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科技地矿”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懈地坚持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工作紧扣习总书记要求,找准了方向。2015年,四川省地矿局提出了以“科技地矿”建设为引领,统筹协调推进“五个地矿”建设(科技地矿建设、绿色地矿建设、智慧地矿建设、平安地矿建设、廉洁地矿建设)目标,响亮地提出“人才立局、科技强队”战略,把地质科技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以激发和调动广大地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做法包括:用好指挥棒——在对局属单位的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考核中,增设科技创新指标,占比30%,并从发展规划、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成果产出、对外合作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求按外收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入到支撑性、引领性、转化性科技研发项目中;在成果产出方面,又从人才培养、获奖、专利、效益评估四项进行考核。创新管理体制——新设局科技处,全面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局成立科技工作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把科技工作改革作为全局深化改革三大任务之一,切实加强深化科技工作改革的领导。建立局领导挂钩联系重大科研项目工作机制,同时各地勘单位成立队级深化科技工作改革领导小组,健全了队级科技工作的机构,配置了科技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局先后出台《四川省地矿局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地矿局地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四川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及专家库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办法,确保科技工作按制度有序有效可持续性运行。打造科技战略联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载体和事业平台,打造各级各类科技战略联盟,解决四川省地矿局科创工作长期存在的小、散、弱、乱问题。局层面开展与省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企业等3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人才培养、参与国家大型项目中优势互补、成果集成,促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在队层面鼓励申报和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队(院、所)实施“一队一平台”,坚持走专业化的路子,让人才像资本一样在全局流动起来。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了“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地质大数据科创应用中心”等地质科研基础平台,同时与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共同推进“院士、博士工作站”建设,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建实科技团队——在局层次上,建立全局专家智库,首批入库特聘顾问包括陈毓川、许志琴等著名院士专家学者11 人,具有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专家334人,并在局专家库基础上分专业组建了具有四川省地矿局特色的19个科创团队。在队层次上,创建“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常态化创新工作室。在班组层次上,推动QC小组、师带徒等活动将科研工作走实走深。实施装备提升工程——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2015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利用省级地勘单位发展能力提升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自筹近2亿元,使全局地质科技装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应对条件险恶的环境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20年7月,针对无人机在地勘工作中广泛应用实际,四川省地矿局又举办了首届无人机实用技能高级培训班,全局23家地勘单位共计67人在完成培训后直接奔赴地灾一线,在2020年汛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发挥了显著作用。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大力推动国家和省有关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在四川省地矿局落地落实,支持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收入高于队长书记。认真开好一年一度的全局科技工作大会和“大地杯”优秀地质科技论文评选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地勘工作技能大赛,常态化举行全局地质大讲堂活动,让优秀地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名利双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催生了一批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诞生。地质工作日渐成为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五年来力度不断加码推进,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2015年,我们在全局响亮地提出了“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简称“两为”)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推动以科技地矿为首的五个地矿建设,大力实施“地质+”和“互联网+地质”战略。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植根历史更面向未来,地质工作形成了从传统资源保障为主向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并重的多功能、多目标转变的基本工作理念,强调要更加依靠地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地质+”战略和“互联网+地质”战略——这是四川省地矿局坚持“两为”工作理念,建设“五个地矿”,推进新时代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而其中的关键,依然是科技——“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受启发,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地质工作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创新正在为推动全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新动力。今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责任分工方案,四川省地矿局作为责任单位承担了五项重大事项相关工作,从地质工作进入到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来看,充分显示出地质科技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极端重要性。在刚刚公布的四川省2021年度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入库申报工作中,四川省地矿局成功入库涉及石墨矿、铜矿、钴矿、液态钾锂、纤维用玄武岩、矿泉水等优势矿种9个项目,预算总金额近1.2亿,创多年新高。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2020年度14个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招投标中,四川省地矿局也以其综合科技实力取得中标9个的佳绩。此外,地质科技延伸到文化旅游发展,开拓出一个新天地。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四川省文旅资源详查的外业调查和技术总包任务,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最后收官阶段,为即将在全国铺开的全域旅游提供“四川方案”。加强地质基础数据的研究应用,四川省地矿局牵头承担的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整合建库工作在多方面取得创新性、前瞻性、关键性成果,为成都打造“智慧城市”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成都市地下空间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目前,全局科研项目达162个,涉及局属单位26家,资金投入共计1.5亿余元,其中自筹5,392万元。由四川省地矿局牵头实施的《黄河源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进入省政府项目库,下一步将争取国家立项。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震区特大泥石泥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阶段性成果显著,已审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34篇,国内强震区特大泥石泥综合防控技术高地形成。今年上半年,全局地质延伸业逆势增长8.5%超13亿,成为稳定和高质量推动地勘经济的最大功臣。其中,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等新业态表现抢眼,同比增长超两位数,地质科技功不可没。坚持地质科技方向,未来发展可期“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四川省地矿局当前科技工作和编制“十四五”科技工作规划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未来,四川省地矿局将积极对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的发展规划,着力实施“9+7”现代地质业务技术体系布局,即: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地灾防治、水资源绿色利用、土壤地质调查、文旅资源地质调查、生态修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环境承载力等9领域,以及“一张底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 评价能力;遥感技术、现代测量、城镇地下空间精细物理与化学探测、深部钻探与测井、元素分析测试、地质大数据开发、网络信息等7方面的“天、空、地、网”监测能力。大力建设5+8+12+N个省级地矿科技创新平台及相应研发团队,即:打造配套的5 个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产业研究院,以及与之相配合的N个创新工作室。努力把四川省地矿局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才大局、经济大局、科技大局,在国家“一级两中心两地”布局中,在全国地勘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四川省地矿局将充分抓住四川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历史机遇和改革前的窗口期,推动四川省地矿局向地质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转变。在推进基层地勘单位事业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深化“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理念,不管是推动地勘单位向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转变、还是向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地勘企业转变,我们都将牢牢锚定地质科技的工作方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四个面向”,更好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现阶段,将以和重庆地勘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做好四川省地矿局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加快已启动有关课题的预研究,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川渝地质工作中落地生根,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地质支撑,为加快建设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贡献地质力量。持之以恒加强优势领域科研工作,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建局64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形成了海量的地质数据,涵盖四川省各类基础地质领域,这为四川省地矿局加快推进“互联网+地质”战略,建实建强四川省地质大数据中心和四川省智慧地质大数据有限公司创造了条件,将加快推进地质数据创新企业联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同时推动四川省地矿局多年来在地灾防治、战略性地质找矿、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形成技术优势和专业高地。扎实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抓好人才库建设运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常态化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二是实施科研项目创新工程,围绕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新兴产业、城市空间建设等重点热点领域,谋划申报地质科研项目。三是实施科研机构再造工程。探索实现以专业化、科研化为方向重构、重组现有地勘单位。推动地勘单位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联手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新时代地质工作依然不能丢了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传家宝,发扬四川省地矿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中,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的专业作风,细中见真、细中见大的扎实专业功底,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加强地质科普,提升全民地质科学素质,更新对地球和自然的科学认识,特别是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多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王建明表示,只要坚持地质科技不断创新,紧密贴近国家、省及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地质工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无依无靠

青岛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签约共建玄武岩纤维生态研究院

8月13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端智库服务山东重大需求项目签约仪式暨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2020年会在青岛举行。会上,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江南代表青岛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成功签约共建“青岛大学玄武岩纤维生态研究院”项目。研究院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筹建,院长李悦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签约仪式。玄武岩纤维(简称“玄纤维”)是采用天然玄武岩矿石生产的一种绿色无机高新材料,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之一;与环境相容性好,具有生产过程“零污染”、使用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以及强度高、绝缘性好、耐腐蚀、耐高温、抗老化等多种优异性能,可以较好地满足国防、海洋、交通、建筑、电子、航空、化工、节能、环保、消防等领域的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以刘嘉麒院士领军研发的中国玄武岩纤维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本次签约项目,是在山东省科技厅和青岛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对接,充分利用我校生态环境、材料、纺织、化工等学科和人才优势,产学研相结合,拓展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生态纺织、海洋牧场等特色应用方向的一个最新成果,使我校在面海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也将为我校相关学科打造特色品牌、冲击一流学科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