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一)政策支持2019年,随着《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和贯彻落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软件产业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需求持续强劲,产业发展进入融合创新、快速迭代的关键期,产业整体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二)技术发展逐渐成熟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物联网技术、5G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从各技术领域上看,物联网所需技术均已成熟或基本成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而5G技术方面,三大运营商加快了5G网络部署,计划2019年5G技术实现商用,而5G技术的商用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目前看,云计算技术已经成熟,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较多应用;另大数据技术成熟度在电子商务、电信领域应用度较高,成熟度也较高。综合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所需支撑技术均已发展成熟或在建设的最后阶段,未来这些技术将进一步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化行业发展,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模式。(三)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改善产业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性变化。因此,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对于加速我国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不利因素(一)局部产能过剩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已现“局部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端倪。集成电路方面,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2017年,中国市场将建成的芯片工厂数量为14家。到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设备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设备投资国。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有效供给看,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技术能力,均谈不上产能过剩,每年仍需要进口巨额的集成电路。但是在局部地区、局部技术节点上,产业的确存在着产能过剩。(二)信息安全风险目前,全球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电子化,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如同资金一样珍贵,但是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却不足。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频发安全事故,央视315晚会连续多年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三)国际竞争力弱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国和使用国,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很大的市场且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的集成电路产品国内自给率严重不足--90%左右的集成电路产品需要进口,芯片自给率更是只有8%。类似集成电路产业的这些关系重大国防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目前竞争力薄弱的形势亟待加强。2019-2023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预测2017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约为18.4万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1.6万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10%,2023年将达到29.5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预测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2019-2023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预测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约为5万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5.4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63%,2023年将达到7.93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今天主要梳理一下IDC行业的相关机会。什么是IDC行业IDC(Internet Data Center)也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是为有互联网需求的用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IDC除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之外,还需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如稳定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带宽、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恒温恒湿的机房环境、实时有效的集中监控等。为什么要提IDC行业的投资机会呢?IDC产业高速成长与流量爆发增长正相关,5G与数字化转型即将带来第三次流量爆发式增长。3G时期的智能机,4G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服务连接,5G+万物互联+AI将产生第三次流量爆发拐点。IDC产业链简析IDC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IDC机房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或者条件,如土地楼宇、电力、网络、电力设备、IT设备、制冷设备等。中游是IDC建设的主力军,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出稳定高效的IDC 机房,并为信息系统提供服务。下游是具体需要使用IDC机房的企业,主要包括云计算企业、大中型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中小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类公司。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具有较大投资机遇的领域重点在于中游,产业链中游的IDC机房建设者,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服务的关键,而对内服务的部门不是独立财务核算的公司,因此对外服务的 IDC 托管企业是行业的重要环节。IDC行业未来需求的主要来源将是云计算公司、金融企业、中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些企业对一线城市 IDC 的需求显著较多。IDC产业各路玩家梳理中国IDC市场仍以运营商为主导, 但中小玩家均保有一定市场空间。我们主要聊聊这些小玩家。光环新网:优质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龙头标的。目前核心业务为IDC服务以及云计算服务。两大核心业务构成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2014-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92.95%, 2014-2018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63.73%, 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宝信软件:公司是国内钢铁信息化龙头、第三方IDC领军企业,两大核心业务均处于向上周期。公司于2013年起利用股东资源优势积极布局IDC业务,截至2018年底IDC营收规模超10亿、在规划机柜达2.65万架, 是国内第三方IDC领军企业之一。数据港:国内领先的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商。 数据港成立于 2009 年, 2017 年上市,以批发型数据中心作为切入点,逐渐形成以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为辅的经营模式。阿里云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储备充足,为未来业绩稳定增长奠定基础。感谢阅读,感谢关注,以上仅是分析建议,不构成直接的买卖推荐。(文章来源:巨丰财经)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1.IDC: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1.1 IDC 是信息科技高效稳定运行的最核心场地IDC(Internet Data Center)也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是为有互联网需求的用 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IDC 除提供最基本的场 地之外,还需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如稳定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带宽、稳定充 足的电力供应、恒温恒湿的机房环境、实时有效的集中监控等。IDC 的雏形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出现,但由于早期的计算机以大型机为主, 数量少,因此发展很慢。从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随着个人 PC 的逐渐普及,IDC 也即数据中心开始快速发挥发展,将服务器单独放在一个房间,并将设备进行布 线和链接;而 21 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数据中心需求的进一步大幅增加,一 些第三方 IDC 公司也逐步涌现,产业正式形成。互联网行业在 21 世纪经历了持 续的发展,从 1.0 时代迈向 3.0 时代,从桌面端渗透到移动端,催生了无数新的需 求和行业,这些发展对相应企业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这些企业对于 IDC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IDC 的重要性因此也在不断增加, 现在已成为了信息科技高效稳定运行的最核心场地,是大部分企业不可忽视的 基础保障。1.2 IDC 托管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是重要环节IDC 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其中上游是 IDC 机房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设 施或者条件,如土地楼宇、电力、网络、电力设备、IT 设备、制冷设备等。中 游是 IDC 建设的主力军,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出稳定高效的 IDC 机 房,并为信息系统提供服务。中游的参与者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服务两大类, 其中对内服务是很多较大规模企业的传统做法,整合上游资源建设 IDC 机房, 部署自己公司的 IT 设施,为自身的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对外服务我们称之为 IDC 托管服务,指的是有公司专门建设机房,但是对外部公司进行服务,可以 让其他公司将他们的服务器、存储等 IT 设备放到机房内,对其进行托管/增值 服务,提供网络和电力,保障其 IT 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对外服务的公司可 以分为运营商和第三方 IDC 公司两大类。产业链下游是具体需要使用 IDC 机房的企业,主要包括云计算企业、大中 型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中小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类公司。从产业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链中游的 IDC 机房建设者,是整合产业 链上下游,提供服务的关键,而对内服务的部门不是独立财务核算的公司,因 此对外服务的 IDC 托管企业是行业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可以进行业务合作 的主要发力点。2.行业需求端增速较快,区域分布不平衡2.1 总体来看,国内 IDC 行业需求未来将保持 30%左右增速IDC 行业的需求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当前国内外的信息 技术产业依然在快速发展中,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 5G,其技术潜力和技术应 用能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掘。而 IDC 正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高效稳定运行的 核心基础设施,因此其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的 IDC 市场,都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 IDC 圈的统计,全球广义 IDC 市场整体规模达到 62531.1 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 23.6%,而中国 IDC 业务市场总规模达 1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8%。 随着信息技术未来几年的持续发展,据 IDC 圈的预计,到 2021 年中国 IDC 业 务的市场规模将达 2769.6 亿元,增速超过 30%。2.2 需求结构分析:云计算、中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行业需 求持续增加,小型企业需求放缓根据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中数盟)的统计,2018 年,国内的 IDC 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包括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其 中主要云计算厂商(包括阿里、腾讯、亚马逊等)总计的份额达到 37%;除 去主要云计算公司之后的互联网公司占比依然达到了 25%;金融机构的需求 份额达到 12%;政府机构达到 19%。其他类和制造业的份额较小,仅有 5% 和 2%。这个格局分布代表了当前 IDC 市场的存量需求,其中云计算厂商、中大型 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未来对 IDC 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国内公有云将较长期保持 30%以上的增速,IAAS 龙头更加受益云计算可以通过公有和私有两种方式实现,公有云是云计算厂商集中建设 对外提供服务,而私有云则是企业自建自用。公有云近年发展速度非常快,未来也将较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信通院公布 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据统计 2018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 为 437.4 亿元,预计到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731.3 亿元,符合增长率达 到 41.1%。在公有云细分市场中,IaaS 增长最为迅速,同样据信通院的数据统计, IaaS 占公有云的市场比重由 2012 年的 15%大幅提升至 62%,未来仍将持续 增加。我们认为,在 IaaS 市场中具备优势地位的云计算企业未来会具备更多 IDC 需求。据 IDC 中国的统计,当前在国内的 IaaS 细分市场中,阿里巴巴占据半壁 江山,市占率达 42.9%。其他公司中,腾讯、电信、AWS(亚马逊)、金山 占比相对较高。金融科技发展驱动金融企业需求,客户粘性强价格高金融机构当前在 IDC 的市场规模占比并不高,但同样是 IDC 行业非常重要 的客户,主要是因为金融企业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稳定要求高,因此客户粘性 强,客单价高,是 IDC企业重要稳定的利润来源。中数盟同时还针对不同类型的 IDC 客户进行了访谈和分析,结果表明,金 融企业用户是其中对价格最不敏感的,同时对网络和位置的要求适中。同时相 比政府以及制造业客户,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明显更强。金融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在不断驱动金融企业加大对信息科技的投入,据 IDC 统计,银行、保险、证券这三大核心领域的市场规模到 2020 年将达到2500 亿元,同时将长期保持两位数的投入增长。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行业对 于 IDC 托管/增值服务需求的增速,并不等于市场规模的增速。因为一方面金 融业数据的增速远超过 IT 投入的增速,另一方面很多金融企业过去往往都是 自建数据中心存放 IT 设备,但是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得这些企业自 建数据中心的难度增加,速度变慢,没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因此未来金融企 业采购 IDC 托管/增值服务的增速会大幅快于实际 IT 投入增长的速度,我们预 计将能达到 20%~30%。互联网企业存在分化,中大型企业需求增加,小型企业需求放缓过去小型互联网企业是 IDC 行业的重要核心客户,因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 小型数据中心,以对外提供稳定优质的互联网服务,自建机房成本太高,租用 可靠机房的性价比最高。但云计算的发展使得这种趋势发生了改变,当前公有 云计算厂商已经能提供功能丰富可选、安全性较高、性价比较高的公有云服务,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选择直接购买公有云的服务,而不是自行搭建数 据机房,因此这一部分对于 IDC 厂商的需求在放缓甚至减弱。而另一方面,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由于其体量已经足够庞大,对数 据和计算的需求极大,对自身 IT 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因此更多是采用私 有云和混合云的方式来架建自己的 IT 系统。而这两种方式均需要自己采购服 务器,自建或外租数据中心,因此就会带来很多对于第三方 IDC 的租赁需求。用友网络和国家工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上云指数(2018)》 报告,针对我国不同规模企业云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大型企业的 私有云比例最高,而中小型企业的公有云比例则最高,这也体现出未来中小型企业更多将采用公有云的方式搭建自己的系统,会逐步减少对于 IDC 租用服 务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该报告中的大型企业标准相对较低,且包括了较多的传统 行业企业,事实上对于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均采用私有云或混合 云的方式搭建自己的信息系统。同时,麦肯锡公司《消除云计算的误解》报告也做结论称,把一个典型的企 业数据中心外包给云计算服务会把成本增加一倍,采用云计算模式对于大多数大 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浪费金钱的错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当前 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均采用私有云或混合云方式搭建自己的 IT 系统。总体来说,未来互联网企业的 IDC 需求将主要集中在中大型企业,小型企 业的需求会放缓甚至萎缩。2.3 区域分析:一线城市需求显著更大我们上文分析了,IDC 行业未来需求的主要来源将是云计算公司、金融企 业、中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些企业对一线城市 IDC 的需求显著较多。云计算公司如前面分析,玩家相对较少,基本被阿里、腾讯等巨头垄断, 这些巨头的数据中心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对于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始终是这些 公司关注的重点,盖因众多中小互联网公司客户集中在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 IDC 资源是这些公司的第一选择。通过实际的产业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云计 算公司和数据港、万国数据等一线城市资源较多的第三方 IDC 进行了深度合 作,租用了相应公司非常大比例的机柜资源,数据港 95%的 IDC 营收来源于 阿里,因此云计算公司对一线城市的 IDC 资源的需求也是十分巨大的。金融企业方面,各地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金融业增加值来看,北京上 海遥遥领先,而如果将果将广州深圳看作一个整体,其增加值也和北京上海比较接近,明显领先其他城市。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增加值包括了基层金融业务,而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如北京的四大行、中国人寿;上海的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深圳的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从金融业总部经济的角 度来说,一线城市的优势更为明显。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说, 一线城市也是需求的高地。根据中国互联 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 年 8 月公布的 2019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 100 强榜 单,我们统计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城市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大型互联网企业 数量方面,北京和上海明显领先,而如果将广州深圳看作一个整体, 其公司数量 也明显领先其他城市。这个也可以充分体现出一线城市在互联网行业的需求要 远远大于其他城市。3.供给端分析:第三方 IDC 公司具竞争优势,一线城 市资源有限3.1 第三方 IDC 公司具备竞争优势,将持续提升对外服务领域 的市场份额整个 IDC 市场严格来说可以分为对外服务和自建自用两类,其中云服务商 是自建自用的主力,而对外服务的 IDC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第三方 IDC 公司 和电信服务商。由于历史原因,当前的对外服务 IDC 市场中,电信运营商占据了大部分的 市场份额。根据信通院报告以及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数据,我们对 IDC 市场 份额进行了测算。在 2017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三大运营商 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了 52.4%,而包括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七家主要 IDC 行业上市公司的合计市场份额仅仅才 14.3%,差距十分明显。另外还有 33.3% 的属于其他类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了自建自用以及中小型第三方 IDC 公司。过去电信运营商占据了对外服务 IDC 的大部分市场,有多方面原因。首先 是其在网络资源上具备巨大优势;其次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往往是大型国企,政 企关系强,土地和电力资源的获取也具备优势;最后是电信运营商自身的业务 开展也需要建设各种机房,具备较为丰富的机房建设经验。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第三方 IDC 公司的竞争力逐步开始 显现,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随着当前一线城市对 IDC 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电力供应的收紧,电信运营商获取资源的难度不断提升,和粗放发展期不可同日而语。未来几年 5G 建设将占据运营商大量的资金,可以用于 IDC 建设的资金有限,运营商建设 IDC 的速度将放慢。随着第三方 IDC 公司的发展,当前的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提出更多的定制化需求。运营商往往由于机制、体制和人员的因素,导致其 IDC 机房的服务质量和态度,相对第三方 IDC 公司的差距在拉大。因此我们看到,近年来,国内领先的第三方 IDC 公司如万国数据、光环新 网等不断在扩大其市场份额比例,导致第三方 IDC 公司份额的上升和电信运 营商份额的下降。据信通院以及各公司披露报告数据的推算,2018 年三大运 营商的市场份额由 52.40%下降到了 50.70%,而龙头第三方 IDC 的市场份额 则由 14.30%增加到了 15.70%。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展望未来几年,第三方 IDC 公司将持续提 升对外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3.2 一线城市供给有限,供需缺口突出虽然一线城市对 IDC 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政策、土地、电力、网络等 条件的制约,IDC 的供给反而相对有限,造成供需缺口突出。当前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北京、上海、深圳均于近两年出台明确的 数据中心 PUE1限制政策,以及部分建设总量的控制政策。业内认为,不久将 来,广州或也将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限制和管理。其中北京市对于 IDC 建设的限制由来已久,早在 2014 年 7 月,北京市人民 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 年版)》,就 明确规定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PUE 值在 1.5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 而 2018 年 9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 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和扩建 PUE 值在 1.4 以下的 数据中心,其中中心城区直接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中的数据中心,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的数据中心(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 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而上海不仅对 PUE 进行限制,还进行了总量控制。2019 年 1 月 4 日,上 海市经信委、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指导意 见》,对上海市 IDC 建设做出明确规范。PUE 方面,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 PUE 值严格控制在 1.3 以下,改建互联网数据中心 PUE 值严格控制在 1.4 以 下;总量方面,到 2020 年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增机架数严格控制在 6 万 架以内。深圳市的调控手段则更精细化,强调对更低 PUE 的 IDC 给予更多支持, 其中 PUE1.4 以上的数据中心不享有能源消费的支持;而 PUE 低于 1.25 的数 据中心则可享受能源消费量 40%以上的支持。之所以一线城市对 IDC 进行种种限制政策,主要是因为 IDC 行业本身对一 线城市的经济拉动意义并不大,创造就业非常少,税收产值也很少,然而却要 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因此展望未来,一线城市对 IDC 行业的 限制政策仍将持续,一线城市的 IDC 资源供给将十分有限。相比一线城市,部分电力以及土地资源丰富便宜的中西部地区如贵州、内 蒙古、宁夏等,则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本地数据中心的建设,既可以消化当地充 足的电力产能,又可以拉动 GDP 的增长。因此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产能需求的倒挂,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 反而供给不足;需求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反而供给旺盛。工信部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8)》对全国主要城市和 地区的 IDC 机架供需情况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均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平均缺口率达到了 25%;而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 产能过剩,其中西部最为明显,供给超出需求达到 15%。展望未来,由于一线城市的 IDC 供给将长期有限而需求持续增长,我们预 测供不应求的情况将在一线城市长期持续。而西部地区的产能相对过剩,未来需求的改善将主要依靠云计算厂商的拉 动和规划布局。4.第三方 IDC 公司的竞争力可以从客户、地域、行业 经营能力这几个维度进行判断当前业界对第三方 IDC 公司有一些分类方法,有些是通过自建或租赁等建 设方式来划分,有些是通过传统的批发以及零售客户进行划分,但是我们并没 有全盘采纳这些过去的分类方式。我们认为首先对于 IDC 行业来说,租赁方式建立的站点也一般是以十年二 十年为周期的长期租赁,业务持续型较好,和自建方式差别不大;其次是随着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下游需求不断发展 变化也给 IDC 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的划分 并不能最准确反映行业当前的特点。综合前文分析以及行业特点,我们从客户、地域、行业经营能力这几个维 度来对企业进行分类以及竞争力分析。4.1 第三方 IDC 公司的下游客户可分成三类,云计算以及中大 型企业客户更为优质从大的方向来说,第三方 IDC 公司的下游客户可分成三类,分别是超大规 模云计算企业、中大型企业、小型企业。超大规模的云计算客户其本身也具备很强的 IDC 建设能力,但由于这些企业对 IDC 需求十分巨大,同时部分核心城市的资源获取难度较大,因此这些企业在自建 IDC 的基础上,依然需要借助第三方 IDC 公司,来部署自己的数据中心。基于我们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国内 IAAS 领域营收排名前五的企业,属于我们所称的云计算客户。大型企业又可分成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两类。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一般需要达到较大规模,比如达到百亿元的营收量级,才会选择自建数据中心而非依赖云计算厂商;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数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监管机构也会有各种数据安全性的规范要求,因此对于哪怕中型的金融机构,其核心业务系统也更多选择自建数据中心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营收只要达到 20 亿元的金融机构,就属于我们所称的中大型企业。传统的小型企业在云计算发展起来之前,由于信息化的需求,这些企业往往也需要自建 IT 系统,但其规模又较小,自己建设独立的数据中心非常不划算。这时候在第三方 IDC 中心租用一个或几个机柜则是最为合适的选择,系统稳定性好且总成本较低。这几类客户对于 IDC 的需求以及支付意愿各具特点:云计算的 IT 规模超大,运营持续性非常强,单个合同的金额数额很大,但是一般能给到的租金水平相对较低,且可能 IDC 建设前期就提出各种涉及要求,IDC 厂商的主动权较低。中大型企业总体来说租金中等,运营持续性也好,IDC 厂商具备一定的主动权;而其中的金融机构是最为优质的客户,租金高且运营持续性好。单个小企业的需求往往有限,因此话语权最弱,其每单位租金是最高的。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厂商可以提供低价优质的 IAAS 服务,小企业可在其上非常灵活搭建自己的 IT 系统,对于第三方 IDC 公司的需求大为减弱。因此未来小企业的运营持续性将很一般,转向云计算厂商是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下游客户以云计算厂商为主的企业,其 发展将十分稳健,但发展速度以及利润率受云计算厂商制约较大;而以中大型 企业为主要用户的公司,其发展的自主性较强,但对其公司自身的销售以及资 源提供能力关系非常大;以传统小型企业为主要用户的公司,面临云计算厂商 的竞争,一定需要积极转型,充分获取重要的中大型企业用户,方能获得长久 发展。4.2 第三方 IDC 公司按照地域可分为一线、环一线、二线、其 他地区通过第二三节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一线城市明显呈现 IDC 的供需不平 衡并将长期持续;环一线地区可以承接一线城市需求,需求较有保障;二线城 市需求也有较大内部分化,部分强二线城市需求较为旺盛;其他地区需求很少, 只能依靠价格优势吸引客户,满足客户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非核心需求。事实上,这种价格的差距,也反映在了数据中心机柜的租用价格上。据工 信部的评估,2018 年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租用价格达到了中西部以及东北地 区的两倍,相比环一线地区也要高 25%~40%。除了价格差异外,一线城市 IDC 机房的利用率也比其他地区更高。价格和 利用率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一线城市尽管成本略高,但是利润率远远高于其 他地区。因此综合来看,第三方 IDC 公司如果按照主要机房的地域来划分,总体而 言是一线城市>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其他地区。4.3 行业经营能力主要包括资源获取、运营、渠道和销售、融 资能力除了现有的下游客户以及主要机房所在区域,IDC 企业还需要具备较强的 行业经营能力,主要包括资源获取、运营、渠道和销售、融资能力这四个方面。资源获取能力指的是在一线城市获取 IDC 机房的能力,常见的方式包括收购以及自建。收购现有 IDC 需付出一定溢价,而自建的难度较大,需要将土地、电力、网络、牌照/指标等资源进行整合,往往需要很多政府部门的合作以及规划的配合,因此在这方面具备国资背景的企业相对更具优势。运营能力指的是 IDC 企业保障旗下机房稳定运行,持续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率不断加深,IT 连续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系统停止服务就可能给企业业务经营以及声誉带来严重损失,这一点对中大型企业尤为重要。而要实现机房的稳定运行,则需要企业具备长期的运营经验,科学有序的机房规划,完善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外部观察者,可以从历史事故角度来进行判断。在同一区域,各家 IDC 公司提供的服务是相对同质化的,因此渠道和销售能力也十分重要,这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相对更具优势。同时中大型企业搭建其 IT 系统,往往会有一些特殊的个性化需求,此时也需要第三方 IDC 公司进行定制化配合,也需要更为灵活的实施机制。由于 IDC 公司搭建机房,需要前期完成土地、设备、电力等所有投入,后期才能交付使用并获取收入,因此公司的融资能力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也和公司的区域分布和客户资质有关,呈现强者恒强的特点。总的来说,在这几方面国资和民企背景的企业各有自身优势,特定公司的 竞争力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4 行业内主要公司竞争力分析根据下游客户、分布区域、行业经营能力等核心指标,我们对国内主要的 IDC 公司竞争力进行了下表的分析。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这些公司的竞争力并非完全一成不变,比如世纪互联 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转型,希望将其客户结构从小企业转型到中大企业为主,若 转型推进实施顺利,则该公司也有望成为非常优秀的 IDC 公司。而对一些原 有数据中心集中在一线,但拟向二线扩张的公司,其新建数据中心的收入波动 可能较大。……(报告来源:招商银行)(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今日,科创板正式迎来周岁生日。一年间,140家科创公司在此上市,包括6家未盈利企业、1家差异表决权企业、2家红筹企业、4家A+H企业、2家带期权上市的企业。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44%,生物医药产业占23%,高端装备产业占15%,新材料产业占14%,节能环保产业占4%。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市值总额为31246.61亿元、募资总额2060.94亿元、成交额44585.63亿元。(上证报)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长久以来,受制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相关产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终端应用领域,产业底层与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赖度较大,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互联网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电子核心产业欠缺竞争力在当下中美摩擦加大、美国加速收紧对于中国技术限制的背景下,无论是信息技术产业底层的电子产业,还是面向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所面临的“卡脖子”威胁都迫在眉睫。因此,在相关产业链条上着力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大力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质公司,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科创板的推出,打通了新兴信息技术企业从诞生到壮大的全部资金支持链环,为新生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对于实现我国关键产业技术独立自主,缓解关键技术封锁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卡脖子”威胁,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科创板开板一年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上市公司不负众望,显著呈现出高估值、高营收、高研发强度的“三高”特征。申报及过会数量占比三成五,终止发行数量占比超五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14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申报科创板,占所有申报科创板公司数量的36.8%。其中,55家公司已发行股份,报送证监会的公司数量为9家,正在发行的公司数量为4家,已过会上市公司总数为68家,占全部科创板已过会上市公司数量的37.57%。终止发行的有14家,占全部终止发行公司数量的51.85%。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截至目前已上市的4家科创板红筹股公司,有3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主要选择上市标准一申报,行业平均募资金额更多145家申报科创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中,有126家以上市标准一申报,表明上市标准一更得到该领域公司青睐。选择上市标准四的公司有11家,没有公司选择标准三和标准五申报。此外,上市公司优刻得选择的是特殊表决权标准二申报上市。从细分领域来看,电子核心产业与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属于主要领域。申报企业有60家属于电子核心产业,数量最多。但在已过会企业中,有21家属于电子核心产业,有22家属于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从地域看,申报企业分布在全国23个省和直辖市(包含境外),其中,广东最多,共有36家。已过会企业仅分布于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包含境外),北京以15家已过会公司夺魁。首发募集资金方面,全部科创板募集资金总额1528.64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公司共募集资金716.46亿元,占比为46.87%,相较于37.57%的过会公司数量占比,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募资金额更多。高营收高盈利领衔科创板,高成长铸就未来科技巨擘科创板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类公司头部企业创收能力较强,中国通号以2019年全年实现416.46亿元的营业收入与41.77亿元的净利润夺魁,在科创板全板块也位居第一。全板块营业收入前十公司中,有6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公司。成长能力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公司以净利润中位数14.18%跑输于科创板整体表现(21.85%),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行业作为高投入重资产行业,利润成长能力稍有欠缺。但相较于申万通信行业、申万电子行业以及申万互联网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利润成长能力具有明显优势。营业收入在54家已发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公司中,2019年平均营业收入20.24亿元,中位数为5.01亿元。相较于全部科创板已上市公司表现(平均营收14.26亿元,营收中位数4.89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头部企业营业收入相对较高,显著拉升了该领域下公司平均营业收入水平,但从分布来看,该领域下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与全板块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分布较为一致。54家公司中,中国通号实现营业收入最多,达到416.46亿元,同时也是所有已上市科创板公司中实现营收最多的公司;宝兰德实现营业收入最少,为1.43亿元。细分领域方面,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平均营收最高,达到78.38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细分领域,主要是受中国通号与传音控股营收较高影响。电子核心产业以12.99亿元的平均营收位居次位。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创收能力较弱,显示出科创板对新兴技术公司支持力度更强。从营业收入成长性角度分析,54家公司中营业收入同比中位数为19.28%,相较于全板块公司数据(中位数19.87%)比较接近。其中,寒武纪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9.35%夺魁,神工股份以-33.25%垫底。细分领域方面,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最高,达到35.94%;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最低,平均增速仅为6.91%。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营业收入成长能力较强,领先申万电子行业以及申万通信行业,略低于申万互联网行业。净利润54家已发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中,2019年平均净利润2.17亿元,中位数0.92亿元。相较于全部科创板已上市公司表现(平均净利润1.41亿元,中位数0.88亿元),其分布形态与营业收入项下分布形态基本吻合,即领域内头部公司实现净利润较多,提升了整体盈利水平,但总的分布与全板块分布基本一致。其中,中国通号依旧占据净利润榜排名首位,2019年实现净利润41.77亿元。寒武纪亏损扩大,净利润录得-11.79%,排名垫底。细分领域方面,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公司实现平均净利润最高,达到28.05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细分领域,主要系受中国通号与传音控股净利较高影响。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领域公司实现平均净利润最低,仅为0.41亿元。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盈利能力较强,显著高于申万互联网行业以及申万通信行业平均水平。从净利润成长性角度分析,5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中位数为14.18%,相较于全板块数据(中位数21.8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净利润成长能力弱于板块平均水平。其中,传音控股以净利润同比增长174.79%夺魁,寒武纪以-2,772.66%垫底。细分领域方面,除电子核心产业以及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以外,其他领域公司均实现了超过30%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净利润成长能力较强,略高于申万互联网行业以及申万电子行业平均水平。高研发投入打造科创本色,强于板块平均水平30%从研发投入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两个指标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研发水平均显著高于全板块平均水平。其中,尤以人工智能领域公司研发强度最高。与其他板块相比,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不及主板、创业板等同业公司,但研发强度仍然显著较高,显示该领域上市公司更为重视研发投入。5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中,2019年平均研发投入为1.52亿元,相较于全板块上市公司1.14亿元的平均研发投入明显较高;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平均为13.18%(剔除超过100%的扰动数据),而全板块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平均为10.87%(剔除超过100%的扰动数据) 。由此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更加重视研发投入,研发强度更大。从细分领域来看,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较多,平均研发费用达到11.94亿元,排名第一,但研发强度仅为3.59%,排名倒数第一;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领域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较少,平均研发费用为0.31亿元。人工智能领域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最高,平均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到34.75%。与其他板块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相对较低,但研发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板块。高估值奠定价值投资基础,电子核心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整体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首发市盈率较全板块平均水平为低,但上市后整体市盈率反而略高于全板块市盈率,显示该领域有较好的持有价值。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领域上市公司拥有该领域最高的市盈率倍数,同时电子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占该领域总市值的一半。在53家已上市的该领域公司中(寒武纪已发行未上市),平均首发市盈率为58.28倍,低于全板块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71.36倍(剔除未盈利上市公司)。鉴于科创板为部分尚未盈利或盈利较小的医药企业开放上市渠道,因此医药类企业首发市盈率普遍较高。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总体市盈率为87.39倍,略高于科创板总体市盈率86.17倍,高于主板、创业板等板块总体市盈率。从细分领域角度看,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领域公司以平均190.87倍的市盈率夺魁,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公司以27.65倍的市盈率叨陪末座。市值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07万亿元,科创板全板块总市值为2.02万亿元,占比为53%。细分领域方面,电子核心产业以4776.42亿元的总市值占据板块主要部分。华兴源创——科创板上市、并购第一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中,华兴源创首次实施了并购重组,这是科创板成立一周年以来唯一成功实施的并购重组。2019年7月22日,华兴源创作为科创板第一股正式登陆,也揭开了科创板开板的序幕。2020年3月27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华兴源创并购重组的申请。该案中,华兴源创计划收购苏州欧立通自动化科技100%股权,总对价为10.4亿元。其中,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70%,即7.28亿元,发行股份的价格为26.05元/股,合计发行2794.63万股;以现金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30%,即3.12亿元。同时,华兴源创拟通过询价方式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3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和重组相关费用,并用于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及标的公司项目建设。欧立通主营业务为自动化设备以及智能设备供应商,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检测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积累。2020年6月14日,证监会同意华兴源创并购重组专案,该案从受理到注册整体历时仅79天,这也使得华兴源创成为既“科创板第一股”之后,再度斩获“科创板并购重组第一股”的殊荣。华兴源创2019年年报显示,华兴源创2019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2.58亿元,同比增长25.14%;实现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减少27.47%;研发投入1.93亿元,同比增加38.84%。截至2020年7月21日,华兴源创总市值为196.86亿元,市盈率达109.88倍。(注:所有数据均来源于Wind, 万全智策机构部整理)
6月17日下午,作为2019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的平行论坛,旨在汇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院地合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院士论坛在山东大厦齐鲁厅举办,四位院士分别围绕海洋探测与识别、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计算力、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分享了个人研究成果,北斗导航智慧监测技术及应用产业化项目、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进行现场签约,各地工信部门精选的24个项目进行了推介。中国工程院何友院士以《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为主题,依托高速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天空基协同远海远洋监视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院王小云院士以《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阐述了密码技术的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工程院王恩东院士以《计算力 智慧时代生产力》为题,多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智慧时代计算力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以《未来交通: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交通领域的应用思考。专家演讲环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无线产品副总裁则以《以行践言 共筑5G商用之路》为题,对5G技术商业应用前景进行了推演展望。项目签约环节,北斗导航智慧监测技术及应用产业化项目和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在现场进行集中签约。其中,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为山东华科半导体研究有限公司和李树森院士团队开展合作,研发生产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传感器产品,并形成年产3000万只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生产能力。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山东新型传感器的制造能力。据介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山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发展持续向好,但龙头企业相对偏少、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仍是重要制约。记者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了解到,对签约项目强化服务保障的同时,山东将更大力度推进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对接,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群、企业群、创新链培育成长。
新华网(603888)北京5月21日电(凌纪伟)由科技日报社组织的“创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500强”榜单5月20日发布。该榜单显示,民营企业不但在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而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贡献。从细分行业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是我国民营企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领域。民营经济已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创新主体,但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区域分布上,广东、北京、浙江地区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500强中占57%,优势凸显。主办方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中心数据库35万家具有专利申报的企业中,综合创新力、创新质量、创新影响力、创新全球化程度四个一级指标遴选出该榜单。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重要指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稳步的推进。不仅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出现了人机互连、混合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技术领域,新兴的信息产业,这些产业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使得我国整个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专家——马大庄作为该领域中的领军者,多年来致力于现代智能制造机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了智能制造的超高速加工、工业4.0融合新型制造技术及现代制造领域系统理论与建模的技术设计改进,使我国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将传统机械化生产技术全面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拉动制造业价值链重塑发展的重要基础。智能制造是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马大庄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强制造价值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从而深刻优化、重塑制造业的现有流程并重组产业链。这种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优化重塑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是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马大庄认为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其核心是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的战略必争和优势产业,利用中国互联网生态与应用的全球领先者地位,更要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制造业的重构与跨越发展。(文章来源:江苏商报)
中新网北京9月4日电 (记者 闫晓虹)最新发布的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显示,从行业贡献度看,2020年8月NEI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8月为总指数贡献了11.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名次上升最快,为总指数贡献2个百分点,从7月的第八名上升到第五名;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名次下降最快,贡献1个百分点,从7月的第二名下降到第八名。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包括劳动力、资本和科技三项一级指标,在NEI中的权重分别是40%、35%和25%。从分项指标来看,科技投入指数自2020年4月起下降,8月录得27.5,与7月持平。此外,从2015年至2020年20个行业关键词占比变化情况看,六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培训、劳务、建筑,总计增长皆超过2倍。教育的增长总体较为平缓,房地产增速则从最初的第一名降至2020年的第四名。占比下降的行业包括物流、贸易、汽车、文化等,尤其汽车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分地区看,2020年2月至8月,北京、广州、南京、济南、长沙在城市NEI平均排名中位列前五。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表示:2020年8月NEI引入了新的数据维度——劳动力需求性质。其中,不同类型城市的“岗位自动化程度”均出现明显上升。中国市场数字化进程领衔全球,疫情后加速势头不减,各界对数字化的全新认知和对数字化技术的深入部署,有望成为新经济进一步强化自身发展的关键抓手。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合作研发的NEI,旨在度量中国经济转型中新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的活跃程度。新经济指数覆盖了节能与环保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与研发业、金融服务与法律服务、体育文化和娱乐等10个类别,超过140个行业。(完)
36氪讯,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在2019未来产业峰会暨新兴产业百人会年会上表示,要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加快5G研发和商用步伐,推进IPv6规模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