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先招博士生,杨振宁是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担任校长,投资约200亿元,捐赠人包括马化腾、王健林。这间新近设立来头不小的高等学府就是西湖大学。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的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科学家于2016年12月10日发起筹建。西湖大学成立大会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设立西湖大学。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包括杨振宁在内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云栖校区西湖大学校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现址云栖校区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石龙山街18 号,目前校区仅有7栋楼,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目前,只有生物学研究院、基础医学研究院、物理学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云谷校区规划图西湖大学主校区云谷校区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云谷区块。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其中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预计于2021年底建成。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校,拟打造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办学目标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成为一所设置合理、定位清晰、发展潜力强劲、 社会声誉良好的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从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该校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该校共招收三期学生,均为博士生,目前在校生有334名。现任校长施一公在学科设置上,立足于基础研究领域,以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理学、前沿技术、生物学、基础医学等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3门学科类。该学校面向全球招聘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前期已经开展了五轮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招聘,目前已经签约37名高水平学术人才。教师规模预计到2021年达到210人,到2026年达到300人。预计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学校Logo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将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西湖已至,未来可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发布者所有)
“学院”申请更名“大学”成功的新闻,想必近年来大家已见怪不怪了。比如说2018年更名成功的北部湾大学、上海电力大学、成都大学等,今年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高考录取分数线整体提高。虽然这种做法一再被吐槽,但“学院们”似乎乐此不疲,毕竟其在提升学校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最近,来自山西的太原师范学院就官宣“更名大学成功”:在该校新学年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校领导就透露出“教育部正式复函同意将太原师范学院更名为太原师范大学”的好消息,并将更名一事正式列入山西省 “十三五”高校规划调整事项。根据过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的经验,教育部正式复函同意后,更名之事就八九不离十了,这也是太原师范学院领导敢于向广大师生透露这一重大利好消息的原因吧!更名大学在望,太原师范学院却丝毫不能松懈,还有一块“硬骨头”要啃。今年,被山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和山西省教育厅正式列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而能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同样对该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更名大学”、“建设博单”双双成功,太原师范学院新时期无疑将走上快速发展的之路。在以深圳大学、宁波大学、苏州大学等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快速发展的当下,整个山西省高等教育并不太景气,从985、211时代到“双一流”,虽然山西大学跻身名校方阵的呼声很高,但全省仍然只有太原理工大学这一所“双一流”名校,录取分数在同类高校中也并不突出。作为一所以省会名字命名的省属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在全国就更不起眼。对于外省高考生而言,太原师范学院还有一大“硬伤”:2013年入驻的新校区在山西晋中。虽然榆次大学城离太原不远,但试想一下,有多少外省高考生会选择报考一所名字是省会、但办学在地级市的普通高校呢?不仅是太原师院,地处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在发展中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却又很难解决,只能通过专注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来弥补。对于高校圈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学院”更名“大学”现象,你怎么看呢?
近日,90后学者群体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前日,我们报道了1994年出生,26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女博士李晟曼毕业即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勘误:目前李晟曼为副教授,还不是博士生导师),小编发现,除李晟曼外,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少还有3名90后学者获聘副教授,还有人已获聘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分别是:李 东:199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梓维: 1990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喻楚英: 1990年生,副教授李晟曼,女,出生于1994年,工学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1990年出生,教授,博导一作发37分顶刊,李东:我不是学霸而是苦行僧2018年3月,28岁的李东在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李东的老家在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父母一直在家务农。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今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李东的导师张增星研究员归国加入同济大学,组建团队进行二维材料的研究。大二时的李东,作为团队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开始涉足凝聚态的基础和实验研究,由此对物理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攻读博士的第一个学年,李东便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时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李东,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张增星教授,2018年1月毕业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包括材料生长动力学、材料内部载流子动力学、纳米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制备、物性及应用研究。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时IF=37.49)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入职湖南大学后,李东加入了由省政协委员潘安练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方面的研究。对于外界给予的“学霸教授”称号,李东并不认同:“我在初中阶段就不是整天钻在学习里的那种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高中时,李东略微偏科,喜欢钻研数学题,文史类的内容也记不太牢;喜欢打篮球,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约着打游戏;在课堂上,他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最好不要点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师面前求表现。”“我的父母一直认为我考上大学就行,从小也没有人给我设立远大目标。在老师的眼里,我并非是一个特别有关注度的学生。正因如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东说,中学阶段的自己想法简单,对待学习认真,却从不在名次上较真,认为只要努力做好当下,就会取得相应的成绩。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让李东在2009年以镇安县第一中学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在同济大学物理系8年半的求学时光里,李东认为自己并非是聪明睿智的“学霸”,而是对待科研时喜欢钻牛角尖、甘于坐冷板凳的苦行僧。“一个样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几天,有时满心欢喜地拿着完成品去做测试,一不小心,静电就能送它回炉重塑。”李东笑着说,自己经常周末无休、日复一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实验失败了,就重新再做。而实验室仪器出现故障时,李东也会自己动手维修:“等待专业人员维修往往难解燃眉之急,自己学着维修,反而练就了实际操作能力。”“不同于其他高校,看中教师是否有在国外求学、研究的经历,湖南大学更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李东说,他对潘安练教授的科研团队和平台早已动心,潘教授对待科研和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他敬重,“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潜心在物理领域创造成果,回报社会。”1990年出生,副教授,博导平衡职业和生活,李梓维:“我是非典型科研人”李梓维1990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目前已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李梓维,2013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Prof. Zheyu Fang (方哲宇研究员)。2017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超材料中心访问学习,师从超构材料领域的专家,Prof. Shuang Zhang (张霜教授)。2020年8月,90后副教授李梓维已经在湖南大学任职满两年,他喜欢这个南方城市,经常在朋友圈为湖南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点赞。2018年博士毕业时,他已经收到了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和副教授岗位的橄榄枝,而他最终选择湖南大学副教授的职位,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90后教授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他身上具有一个科研人的重要特质。能坐冷板凳,面对一个个科研难题坚决不放弃。在校期间,在前沿交叉学科方面累计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多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或杂志封面。而另一方面,李梓维展现出一个十足“非典型科研人”的形象。他对社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不影响科研的情况下,他在上学期间担任了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挂职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区担任主任助理,又担任两个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梓维身边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惊叹于他涉足领域的庞杂,“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对事物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为他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打call。”班长李明亮说。然而李梓维却有这种能力,将24小时拆分成完全不同内容的若干份,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地穿梭。李梓维通常早晨7点多来到实验室,这时候他的同窗们往往还没有起床。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凌晨一二点结束工作,上午十点多继续开始科研是常态。然而李梓维在上午十点已经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科研之外的时间。“早上做科研对我而言更合适,因为这时候脑袋非常清醒,能够想清楚很多问题。”十点多离开实验室,与科研无关的事扑面而来。在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时,李梓维在拉赞助的过程中尝到了一次又一次吃闭门羹的苦涩。越是干到后面,有时候反而更像是一个人的战役。“一个课题想不出来合适的物理模型,白天冥思苦想,到了深夜即便是睡梦中大脑依旧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我曾经多次在梦里思考物理问题,第二天早上起来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可以像慢速摄像机一样观察梦境,然后起来用梦中想到的解决办法记笔记,就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记完之后再继续睡。”李梓维笑着说。“现在高校做科研还是以文章为主,属于花瓶上雕花,没有什么太实际应用的东西。但我要做的是应用型的,让科研创造出社会价值,这是我自己的大发展导向。”尊重基础科研的同时,李梓维更喜欢思考的是如何将产学研更为有机地融合,“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如何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点上,李梓维强烈认同。和李梓维交谈你会发现,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属于乐天派,天然地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个新的方向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战斗力。相比于固守于实验室做科研,他更喜欢用双脚丈量一个产业的深度。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还是学生期间,已经是两家科技公司的CEO。“很多人会觉得开公司多么了不起,其实特别简单,只要交很少的钱注册就可以了。”自谦地描述下,他却认为自己在创业这件事上学到的最多。“创业事实上要比科研难得多”,这是李梓维的切身体会。对于很多人而言,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毅力;相较而言,创业更多地依赖情怀和团队合作。然而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创业的李梓维并不这么认为,“做科研,你只要沟通好几个人,说服自己的导师,说服自己的课题组成员,投稿以后你要说服期刊的审稿人,这些人都在同一个领域,而且做科研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创业不同,创业你要说服很多人,合作人,投资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因此创业会让一个人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会遇到谁。”五四奖章颁奖典礼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合影面对不同领域的挑战,李梓维先前积累的所有经验都派上了用武之地。他因此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我比较善于思考问题,经历事情一段时间后,都要去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成长,在下一阶段我要有意去提升或者避开哪些事情。”在新一线城市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的热潮中,李梓维选择离开北上广,去往湖南大学任教。“留在北上广,我要和自己的导师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科研上,因为北上广竞争压力特别大,高校老师的成果如果做得不优秀,以后肯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去一个新一线城市,一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外的事,而且我可以去平衡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舒适的成长环境。”喻楚英:1990年出生,副教授姚喻楚英此外,2017年10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获聘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材料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新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1903年开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介绍,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5人,全职在岗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37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9%,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
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为何这样的新闻会引发争议,让网友热议?俯瞰君觉得,先入为主让你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正如莎士比亚在《特洛埃围城记》中写道:“我们眼里的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错误导致的也必定是谬论。”导致我们在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片面地看待问题,往往找不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能得到充分的信息,或许就能辩证地看到这一切。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正常情况,不论有无问题都会让网友引发争议。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近年来,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不过,像翟天临学位造假,仝卓高考变应届生,以及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杨志超毕业作品抄袭等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舆论圈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也难怪像黑龙江破格提拔一名干部也会引发社会关注,需要官方媒体来澄清真想,说明情况。但是,网络上利用先入为主这个心理学效应,带动舆论节奏,给当事对象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让人束手束脚,不敢打破常规。长此以往,优秀的人才得不到空间成长,对国家、社会将会产生巨大损失。俯瞰君觉得,当下,我国对于自主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有“破格”的勇气。先入为主会让你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网友在质疑之前,还是要先了解事情真相。若是才华出众,破格没有什么不可以。不以年龄论英雄,有能力者居之才是正道。当然,每一次破格不妨多一些解释,也必须要经受住网友挑剔的“找茬儿”。
近期,不少省份的医学第二强高校,都开始了新一轮的申请博士点,更名大学,比如桂林医学院要更名桂林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要更名赣南医科大学。这几个更名医科大学中,最牛,历史最悠久的就是新乡医学院了。目前赣南医学院更名大学收到了赣州市的强力支持,赣州市多次下发文件,支持赣南医学院更名大学,申请博士点。赣州市把副中心城市的建设重大标志性计划里面已经把申请博士点,更名大学列入进去,看来今年要全力以赴了。赣南医科大学是幸运的,而新乡医学院呢,感觉一直在孤军奋斗,新乡医学院最早更名大学被众人所知的是更名“中原医科大学”这个名字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不过很可惜,申请“中原医科大学”失败了。新乡医学院目前和赣州医学院地位一样,都是省内最牛的独立医学院,仅次于省内唯一的211大学的医学院,但是因为位置不在省会,所以发展不利,虽然已经办了三十多年本科,但是目前还没有更名大学,申请博士点。2020年,再提更名大学,申请博士点2020年4月28日上午,新乡医学院召开了,2020年度工作会议,会上再次对2020年工作进行总结,关于大学更名被多次提到。校长任文杰以《抢抓机遇谋发展,提升内涵增动力,奋力谱写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篇章》为题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2020年重点工作是说道:一是扎实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实现学校弯道超车式发展。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更名大学”工作,稳步推进“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决战“更名大学”新乡医学院如果2020年再不更名大学成功,恐怕以后机会更渺茫了。书记也说到: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推动学校发展更上新的台阶。一是要以“更名大学”为核心,全力以赴攻坚克难。2020年,新乡医学院只要更名成功,这个2020年工作就完成了80%,如果失败,恐怕无法向河南人民交代新乡医学院更名大学,这个一算,都快10年,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大学更名,第一次申请更名的名字是:河南医药学院这个名字,给人一种很土气的感觉,既没有升格为大学,也没有体现特色,医药学院不好听,唯一就叫了一个河南的帽子。后来更名中原医科大学,再次失利。估计名字有点大了。2017年更换校领导,校长明确表态:要更名,博士单位扩容是学校的目标,这个新乡医学院一而再再而三的更名失败,心里都有阴影了,就去别的大学学校,专门到锦州医科大学学习更名经验。反正2018年学习经验后,仍然没有成功,在2019年,学校多次也召开更名大学工作推进会。2020年了,最后一把,我相信肯定能更名成功,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目前就是不知道新乡医学院要更名叫啥:中原医科大学,河南第一医科大学,华中医科大学、华北医科大学、新乡医科大学、豫北医科大学?你们所那个名字好呢?
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该学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图片来源:华中大光电研究生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没有海外经历曾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不过该问题发出后便立即被网友回怼:不少网友表示,看学术成果就行了,海外经历也并不代表什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就提到,学院计划未来三年引进50名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有正式编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岗位。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岗位与需求一栏规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而非必须。“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不以年龄论英雄!有能力者居之才是正道!这样的90后你服不服?(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这样一则新闻引发关注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湖南大学官网 图2020年7月,李晟曼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博士三年,日复一日实验 据悉,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图片来源:华中大光电研究生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科研之余喜爱运动 据华中大光电研究生公号介绍,李晟曼在科研之余,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活动,是一名运动健将。她一直坚信:唯有强健的体魄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当中游刃有余。曾经获得包括2015-2016年马鞍山冬季5km长跑的冠军,凯默杯羽毛球团体赛冠军,光电学院党支部羽毛球赛亚军等荣誉。热搜之后,赞誉和质疑都来了 不少网友称赞李晟曼:有颜又有才,后生可畏不过,在知乎“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问题下,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网友也表达了对李晟曼学术能力的认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就提到,学院计划未来三年引进50名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有正式编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岗位。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岗位与需求一栏规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而非必须。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上观新闻、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湖南大学网站、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长沙晚报、华中大光电研究生、知乎、网友评论等责任编辑:唐昱霄
2019年10月11日,小西一个去华南理工大学读博的师弟回长沙参加会议。晚上几个在长沙工作的同门进行了个小规模聚餐,期间还喊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在读硕士师弟、师妹。今年还有个师妹在犹豫何处读博,刚好提起"读博"的话题。我们聊到有不少学生硕士毕业出去工作1年后,发现找的那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又返回学校进行读博,期望有不小的改变。之前曾有个985本硕博的师妹,博士毕业去广东一所二本大学工作,薪资待遇水平比中西部高一倍。当时,他也有机会去中西部的几所211大学,导师也帮忙做了推荐,但是和广东二本高校能给的待遇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一般博士生能进什么大学做老师,要细分不少情况:1.双非院校为主。记得,有个朋友8月曾和我聊过他们双非学校,工科专业的博士要求是2篇论文,其中一篇是Sci三区以上、一篇是一级学报即可。而且,不少导师还是挺好的,在自己博士生达到哦条件后,早点将他们送毕业。可是,以这个科研成果(一中一英)找工作非常难,普通双非院校大部分引人标准都也得是"123",即一篇一区、二篇二区或三篇三区(要求三选一)。越是地区位置好、竞技好的大学,标准越是高。他博士毕业后,就去一所双非大学做了1年不到的博士后,用课题组之前的数据整理了2篇不错的文章,见刊后才参加试讲后入职。2.留本校同样难。和之前的"近亲繁殖"不同,如今双非院校博士生想要留本校任教难度很大,这类院校同样在引进985、211大学的博士。不少人其实科研成果很好,但是本科双非对于他们限制不小,而且双非院校"解决配偶"等福利对不少已成家的博士具有很大吸引力。比如说,长沙的一些双非大学不错科研成果的博士毕业后,不少人选择去其他地级市的高校,通常地域的限制会降低这类高校的要求。这类地方院校常见的方式是:1.提高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2.降低引进标准。不过,一些院校在发现类似引人效果不少后,将这几人、十几人的引进费用组合,吸引一些优质的教授/具有潜力的副教授来校工作,比如双非大学的A类引进条件。3.迫切需要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院校。当然,不少博士也会选择进入福利不错的高职院校、专科院校,这类学校发展中"科研"不是核心,反而是需要提高教职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比如说,专科学校升本、学院更名大学都需要博士学位的教职工达到要求。对这些学校来说,具有博士学位即可满足发展的需求,并不会硬性要求名校博士。还记得之前临沂大学,拒绝和不少未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续聘合同,引发不小的热议。不过,对于有心读博的在职硕士教师,学校会给予报销学费、不影响评优评奖、正常发放工资等政策,鼓励他们去读博深造。往往一些老师已失去了读博中拼搏的心,等需要博士学位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4.年龄非常重要。高校引人对于博士的年龄有限制。大部分招聘公告上是男生35周岁以下、女生40周岁以下。这样限制的出发点在于期望年轻博士可以拿到第一个国家级课题"青年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限制32周岁、35岁,留出足够时间。其实,很多二本高校、专科高校,不具备科研条件和氛围(以教学为主),能收获的国家级课题非常有限,引进博士新人申报青年基金是不少学校的选择。而且,新进教师有个青年基金起步,对她自己的科研发展也至关重要。5.导师的影响力、推荐。单独将导师列出来,是因为博士的导师非常重要,不少人的工作单位是自己导师帮忙做的推荐。相比自己投简历求职,导师的电话推荐,更加有效直接。当然,越是大牛导师,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层次和数量都会高不少,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也很显著,也有利于自己日后工作的"上手"。综上,优秀的博士求职关键是几个方面:本科、博士学校层次,主持/参与的课题,导师的影响力,科研成果,年龄等。之前也有不少优秀的博士,破格逆袭进入985、211任教,甚至是以"特聘副教授/教授"的绿色通道引入。在我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工作几年后辞职读博,面临的生活压力非常大。毕竟,高校读博的待遇不算高,每月合计仅有2-3000元/月的补贴,成家有孩子的博士只能依赖之前的积蓄或对象养家。你觉得读博期间,最大的压力什么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澎湃新闻记者8月8日查询发现,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近日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官网 图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来源:澎湃新闻 岳怀让
原标题: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不止一名90后副教授最近,26岁工学女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的消息再度引发舆论对90后学者群体的关注。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少有3名90后学者获聘副教授,还有人获聘教授。此次引发热议的李晟曼出生于1994年,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李晟曼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在李晟曼任职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0年出生的李东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张增星教授,2018年1月毕业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包括材料生长动力学、材料内部载流子动力学、纳米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制备、物性及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另一名90后副教授是1990年出生于吉林延边的李梓维,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纳米光子学、新型光电子器件。公开信息显示,李梓维,男,理学博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李梓维2013年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物理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超材料中心、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此外,2017年10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获聘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材料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新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湖南大学材料学科起源于1903年开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介绍,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5人,全职在岗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37人,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9%,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