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产学研融合创新,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融入国家信息经济研究孤独者

产学研融合创新,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融入国家信息经济研究

为促进和鼓励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影响世界未来 30年理论发展的创新成果,11月29日,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2020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年会上,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特别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赞助30万元奖金,以表彰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青年学者的理论创新贡献。学术年会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捐赠仪式,由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曹长林送上30万奖金的捐赠支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谢康教授接受捐赠,并授予研究院荣誉证书和牌匾。左: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曹长林,右: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谢康教授据悉,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是致力于鼓励、培育和推动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有潜在学术和社会影响的理论创新。目标是搭建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乃至其他相关研究领域最具活力的青年学者平台,期待用30年或更长时间孕育产生世界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弘扬持续创新的文化。评选对象为申请当年年龄不超45周岁的中国国籍者,评选成果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信息经济、信息管理及相关领域的论文。评选标准:一是理论的创新性;二是理论成果影响学术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奖励金额为20万元人民币。同时,资助计划还设立了获资助者博士生团队的持续资助机制,获资助者指导的博士生团队,在获资助第二年自然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优秀博士团队”,奖励总金额为10万元人民币。2020年度受到表彰的两位青年学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向华教授,和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宁教授。本次中国信息经济学术年会论坛内容丰富,大咖云集,交流广泛。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吕廷杰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吴晓波教授、国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三处副处长任之光、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宁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帆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牛保庄教授等重量级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学术年会还在产学研合作上作了融合创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特别成立数字经济创新联盟,首批成员有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深圳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和产业龙头。责任编辑:姜晓丹作者:姜晓丹

避孕药

市经信局专题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1月5日,市经信局副局长倪英主持召开嘉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数字经济处、数字产业处、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全体干部及南湖区、嘉善县、桐乡市经信(经商)局分管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规划编制单位省工信院相关负责人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规划的编制过程及内容框架。围绕规划(征求意见稿),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许多意见建议。倪英对“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展情况给予肯定,并对下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具体要求。【来源:市经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隆撒

成都成立新经济发展研究院 借力“电子信息+”发展新经济产业

每经记者 杨弃非 余蕊均 吴林静 摄影 张建“科技创新所产生的动力潜能的释放非同小可,而于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而言,发展新经济将有很大的后发优势。”在昨日(9月29日)于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成都新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康指出,与此同时,也需警惕新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因此,在新发展大潮当中的创新,一定要倒逼形成制度创新。在当天论坛上,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宣布成立,以机制创新为成都新一轮新经济发展打造“最强大脑”。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与电子科大教授周涛分别受聘成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与执行院长。“研究院将建设成为立足成都、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顶级智库,和成都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推手。”周涛在发言中如是指出。培养新经济独角兽企业 挖掘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为何要专门设立以“新经济”为主题的研究院?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杜平在论坛上指出,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诞生的新技术的应用升级和普及推广的速度和规模已超出主观预期,抓住风口期是每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所需。与此同时,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提到,对比中国城市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两个指标的排名情况,四川的创新能力排名更为靠前,这意味着其在创新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设立正逢其时:其将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提供态势感知、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使成都尽快迈入全国、全球新经济发展第一梯队。按周涛的说法,研究院将建设成为“立足成都、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顶级智库,和成都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推手”。研究院具体将如何打造?据周涛介绍,研究院将从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行业第三方组织、投资机构中选聘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和思考在新经济领域里不断涌现出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成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从行业宏观到技术微观方面的咨询建议,并帮助成都汇聚相关行业的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针对穆荣平提到的新经济发展存在的国家与地区、研发与市场之间的差距问题,研究院也将建立成都新经济的检测评价体系。“我们将每季度监测成都新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发表白皮书,提供关于产业规划、发展建议、政策建议、技术路线的咨询。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得出成都可以往哪些方面发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周涛说到。此外,研究院还将通过建立新经济企业家俱乐部,团结一批拥有重要的行业资源、或有望成为新经济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从中挖掘新经济垂直细分方向的隐形冠军。设立“电子科大日” 发挥电子信息主导价值现如今,全球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是否坚实,决定了城市新经济的发展能否立上潮头。一个例子是,在论坛上,来自汽车、通信等传统行业的嘉宾均指出,电子信息与各行业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更直言,将来,汽车行业将从一个由硬件主导发展的行业升级为硬件、软件各占总利润额40%的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接下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成都正迈出一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步伐,而科研创新则是该过程推进的起点。据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电子信息科研要素集聚的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已将发展“电子信息+”提上日程。其中,“电子信息+”正是要将电子信息行业的各个方面与各行各业进行交叉融合。“我们将瞄准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大力促进‘电子信息+’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上述负责人如是说到。以校企地协同发展为思路,“电子信息+”也在成都不断实现产业化的落地。电子科技大学提出的“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就以电子科技大学大学(一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在清水河校区及周边为主体,建设以高校成果为主的新经济产业带(一带),打造“中国西部硅谷”。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成立的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的要素也随处可见。而与此同时,同一天,成都市人民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宣布,9月29日为“电子科大日”,这意味着,今后每年的9月29日,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的生日,也是成都的节日。在李言荣看来,成都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组建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办好“成电校友返校日”等,正好也是电子科技大学自身发展的大事、要事。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在电子信息行业表现突出,学校还将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为成都新经济产业发展做贡献。

佐仓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正式印发,深刻体现了天津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数字经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决心和信心。”日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在接受津云新闻记者采访时,对《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高晓雨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汇融合,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加速释放,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历史规律、着眼全球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和立足国情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将为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大动力。作为文件起草组成员,高晓雨认为,天津市发展数字经济,首先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其次,要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以数字化来促进产城、港城融合发展;同时,要利用好天津会展优势,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好促进数字经济的区域和国际化的合作;最后,要制定坚实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天津发展数字经济保驾护航。“《行动方案》设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3年,初步形成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融合应用成效显现、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天津市数字经济发展迈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阶段。”韩晓雨说。就这个发展目标,高晓雨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是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包括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前瞻性试验基础设施、发掘数据资源要素潜力三个方面。通过建设通信枢纽和骨干网、打造区域数据信息枢纽、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发挥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快速应用、组织变革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提供载体和手段,夯实数字经济新基础。二是发展智能型先导和支柱产业。加大智能科技研究攻关力度、布局智能先导产业、强化智能型支柱产业、巩固智能型特色产业,通过加强对信息前沿技术的研发、强化既有优势和特色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市场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三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广、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深化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五个方面。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着力推动全市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催生数字经济增长新动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主要包括打造智慧政务、推进智慧医疗、推行智慧教育、营造智慧保障、实施智慧治理五个方面。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为百姓提供定制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红利。五是推动“港城、产城”智慧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打造智慧港口、营建智慧园区两个方面。通过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提升港口信息服务与协同创新能力;通过立足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以骨干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引导资源定向聚集,促进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载体。六是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交流合作。主要包括构筑“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提升数字经济“走出去”水平、强化数字经济“引进来”力度三个方面。通过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切入点,促进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汇聚流通,实现数字经济互利共赢。来源:“津云”客户端

可不慎邪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之产业平台生态篇

引言: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15个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发挥好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激发新的消费市场、就业形态和投资需求,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赛迪智库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团队围绕15个新业态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基本进展、发展趋势和发展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PPT)(点击蓝字,阅读PPT全文)、各方向专题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本文为该研究系列的产业平台生态篇。在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培育过程中,由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服务类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数字平台是核心。数字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整合数据、算法、算力,实现居中撮合、链接多个群体以促进其互动的服务中枢,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服务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以及交流展示等数字交易服务和技术创新服务,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平台的发展,有利于大中小企业融合融通发展,有利于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构建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开放价值网络。本研究重点分析数字平台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建议。一、发展现状数字平台包括技术赋能、信息撮合、交易结算、物流配送、融资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平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其中,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类平台规模最大,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为例,2018年交易规模已达19.5万亿。信息撮合类平台起步最早,融资服务类平台伴随着传统产业发展不断焕发升级,两类平台的商业模式逐步成型,据统计,2019年网贷平台成交量达到了9649.11亿元。技术赋能平台起步较晚,但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近年来也得到各行业企业的关注,成为行业投资和发展的重点,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据工信部统计测算,2019年我国相关产业的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2.13万亿元。二、发展趋势从产业规模看,数字平台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预测,到2030年数字平台及相关产业将为中国经济带来累计3万亿美元的GDP。阿里研究中心预计,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将达到30万亿。智研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近7000亿元,预计到2023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占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的15%。从应用推广看,数字平台在行业应用将逐步走深向实。随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深化,数字平台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孪生世界的桥梁作用日益突显,其整体发展将更加务实,将聚焦行业痛点问题,将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面向特定场景、具有更大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及一二三产业融通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将会涌现。从区域发展看,发达城市数字平台建设领先全国。北京、杭州、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地方数字平台建设依然领先全国,将会带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整体提升,为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供需精准对接、线上线下高效互动、孵化创新衔接加速赋能。三、突出问题平台治理与监管有待加强。疫情期间,数字平台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由于平台监管与治理滞后问题,平台乱象也集中暴露,假冒伪劣产品流转于各大平台,虚假发货等诈骗行为频频发生,“坐地起价”现象时有出现,售后服务问题较为严重。平台盈利模式有待深入探索。疫情爆发引发需求快速释放,带动一些平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疫情结束,外部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平台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用户留存以及用户消费水平难以保证,供应链建设依然面临重大考验等。平台应用有待丰富和深化。当前数字平台虽然在应用场景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就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当前平台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描述性应用多、预测性和决策指导性应用少,单点应用多、协同应用少等问题。四、发展建议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统筹推进5G、数据中心、云计算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存储、多元异构数据处理、时序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及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提升行业共性技术能力,加快机理模型与微服务开源社区以及行业知识库、模型库、专家库建设。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推动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产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发展。挖掘培育应用场景,推动平台成功落地。建平台是基础,用平台为目标,平台应用的拓展和深化是未来平台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平台+5G”、“平台+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趋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培育数字平台应用解决方案。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探索协同办公、协同生产、在线服务等新模式,培育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打造协同发展生态,扩大平台影响力。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加强全产业链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推动数字平台的功能迭代、服务创新、行业落地和智能演进升级。依托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传统产业链上下游研发、生产、服务、商务、物流、投融资等资源和能力数字化、网络化在线汇聚,实现行业资源和能力在线发布、网络协同和实时交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加强平台治理与监管,优化平台发展环境。在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厘清数字平台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数字平台的履责范围,进一步明确面向数字平台的监管原则和执法标准。结合政府、社会等在治理和监管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各方的监管职责与角色分工,构建多元共治的平台监管和治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平台,实行差别化监管,精准施策。推广数字技术治理,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平台治理与监管中的应用,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模式。维护或建立必要的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为平台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大宝贝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日前在京举办“数字经济前沿秋季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海舰研究员出席并致辞。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研究员在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报告》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对数字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对1993~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报告》进一步对十四五时期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并据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由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8AZD006)”、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增长动力及产业结构的理论与经验研究(71873144)”提供支持。《报告》从数字经济的渗透性、替代性和协同性等技术经济特征出发,将数字经济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与数字技术直接相关的特定产业部门,即“数字产业化”部分;以及融入数字元素后的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即信息通信技术渗透效应带来的“产业数字化”部分。“数字产业化”的增加值通过传统的生产法、支出法进行核算,“产业数字化”的增加值难以直接测算,将其分为ICT替代效应和ICT协同效应两部分,按照“先增量后总量,先贡献度后规模”的原则,将数字部门以外的传统产业划分为17个细分行业,将增长核算、计量分析等定量工具相结合,进行分行业测算。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170293.4亿元,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在同期GDP中的占比达17.2%。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规模相当,分别为84060.3亿元和86233.2亿元。从数字经济规模增速来看,1993至2019年GDP年增长率9.1%,数字经济整体年均增长率16.6%,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增速14.3%,“产业数字化”部分增速21.8%。数字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与2010年以后我国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有非常大的关系。从行业结构性特征来看,ICT渗透效应作用发挥还很不充分,“产业数字化”发展有着巨大潜力。2018年,“产业数字化”占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8.8%;分行业来看,仅有“非ICT机械”、“建筑业”、“金融和保险业”3个行业超过整体平均水平;“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甚至不到3%。加大ICT对传统行业渗透可成为未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ICT替代效应” 增加值规模、平均增速都明显大于“ICT协同效应”。ICT替代效应的作用机制更为直接,而协同效应是通过TFP间接发挥作用,制约因素较多。《报告》还对“十四五”时期的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规模进行了预测展望。蔡跃洲研究员认为尽管受疫情影响,整体宏观经济预测不太乐观,但是为应对负面冲击,加速推进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可以在较大程度对冲疫情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大概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能够达到326,724亿元,“十四五”数字经济整体名义年均增长11.3%,其中“数字产业化”部分年均增长10.3%,“产业数字化”部分年均增长12.3%。与会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测度很有必要,同时围绕“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数字金融”等主题对数字经济前沿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交流。针对“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孙克博士首先对《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进行了点评,并从数字经济概念、技术态势、测算方法、发展特征、国际比较等角度对完善数字经济测算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分享了“数字经济时代宏观指标的实时化、高频化”相关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姜奇平介绍了数字经济学价值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副处长张振翼介绍了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建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艺铭分享了“中国数字消费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相关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助理胡涛从出版业的角度,对“数字经济视域下的出版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文书、滴滴发展研究院高级主管李萌分别提交了“数据价值链与价值创造机制研究”“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需求”“网约出行与新就业指数”等相关成果。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问题”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李勇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教授分别针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竞争、反垄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教授介绍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中的角色定位,剖析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博弈能力。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宋斐分享了数据治理现状与趋势相关研究。芯盾时代公司郭伟怡从网络安全的角度介绍了数字经济的风险与控制,以及当前黑灰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应对的实践和经验。围绕“数字金融”议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沈艳分享了“数字金融在助力经济复苏的作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黄国平研究员介绍了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冲击。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方燕从企业实践出发分享了“全球支付卡组织竞争监管及其启示”相关研究。(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季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加速发展半导体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的重要举措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8月26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表示,以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具引领性的方向,将带动千亿投资,撬动万亿市场规模。 据悉,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而半导体产业正是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张立表示,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加速发展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独往独来

综研专访|深圳如何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5月25日,由深圳市经贸信息委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深圳)电子商务发展论坛在五洲宾馆举办,探寻数字经济时代电商发展的新机遇,大会同步发布了《2017年深圳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本期嘉宾:周顺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新经济研究所负责《2017年深圳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工作,对2017年深圳市电子商务及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圳市未来以数字经济引领电商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综研专访:在当前的时点,各国为什么竞相发展数字经济?周顺波: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石油”,是国家和企业的另一种核心资产,数字化已成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推手。据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将达211.5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24.7%,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值的一半将来自数字经济。随着智能终端及物联网技术不断完善,“万物互联”逐步成为现实,互联网应用日渐实现“随时、随地、随心、随行”,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关键力量。综研专访: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如何?周顺波: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互联网宽带接入达3.48亿户,电商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占据全球份额的40%,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在技术不断创新和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北上杭深”引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逐步确立。北京、上海以内容及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深圳主要以技术创新驱动,杭州依托阿里龙头带动,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速均领先全国。综研专访:深圳数字经济在全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周顺波:深圳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龙头引领城市,依托技术驱动,推动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成绩斐然。2017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超过2.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8%,远高于深圳GDP占全国的比重(3%),居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梯队。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7深圳的信息社会指数超过0.8,蝉联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是国内唯一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深圳2017年“互联网+”指数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指数更是远远领先国内其它城市。据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深圳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居首,超过上海和北京。综研专访:深圳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样的瓶颈?周顺波:虽然深圳数字经济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从全球来看,当前深圳在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产业梯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首先是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仍需提升,与全球一流城市相比,深圳的信息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既包括超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以及智慧城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公有云、公共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其次是产业梯队结构不够合理,深圳市涌现了腾讯、华为等一批龙头企业,但从缺乏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看,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在规模与数量上都有待提升。CBInsights公布的2017全球 214家“独角兽”公司榜单,中国入围59家,深圳仅柔宇科技、大疆创新、碳云智能、越海全球供应链等四家入选,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且集中在制造、物流领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公布的2017年中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上杭深”聚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84%,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深圳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且被杭州超越。此外,扶持和监管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新旧模式快速转换过程中,管理手段难以迅速跟上行业变化;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机制不完善,行业垄断、不公平竞争现象仍然存在。综研专访:下一步深圳发展数字经济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周顺波:面对数字经济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深圳需要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扶持和监管并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深圳数字经济2030战略,明晰深圳数字经济发展的步骤和路径,打造数字经济先锋城市。二是加快5G试点,率先开展5G网络建设并推动全域覆盖,构建智能泛在网络,推动5G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多场景、多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物联,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三是健全数字经济创新孵化机制,在扩展产业园、创客孵化等硬件载体建设的同时,借鉴金融监管的“沙盒机制”,针对数字经济创新的业务和模式,在申报后,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率先开展创新探索。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和集成创新。

李籲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尹丽波:“一四一二五”护航天津数字经济发展

近日,天津市正式发布《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参与编制的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尹丽波在接受津云新媒体记者采访时,深入解读了《行动方案》制定思路。尹丽波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交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带动数字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重塑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行动方案》的出台,深刻体现了天津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数字经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尹丽波也指出《行动方案》也为天津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目标方向。目前,天津市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集成电路、基础应用软件等领域具有优势,工业数字化转型也正稳步推进,《行动方案》的出台,确立了到2023年,初步形成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融合应用成效显现、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总体目标。“《行动方案》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津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方向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方便理解,可简单概况成‘一四一二五’。”尹丽波说。“一”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促进天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是指四个重点任务,即夯实智能化基础设施、壮大智能型先导和支柱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及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一是智能化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目前,天津市已经成立了大数据管理中心,下一步它将为推动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高效汇聚,释放数据商用、民用和政用价值,将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壮大智能型先导和支柱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天津在发展数字产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积累,但仍然需要扩大产业链布局,从而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三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催生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必要前提,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研究成果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特别是像天津,如果发挥好产业数字化的优势,可更好促进提质降本增效。四是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意味着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红利。在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正被重新塑造,政府开始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服务的合作者或监管者转变,这将有助于改善天津整体的营商环境,促进构建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生态。“一”是指一个融合。即以促进“智慧港城”、“智慧产城”融合发展为载体,从而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数字经济新亮点。《行动方案》的出台,为天津港和天津的产业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通过加快港口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有效解决当前港口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的瓶颈难题。天津市的各产业园可据《行动方案》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做强做大天津数字经济。同时,通过建设智慧港口、营建智慧园区,更好服务于京津冀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数据对接、信息共享、资源互用,打通信息壁垒,加强京津冀三地的分工合作,形成以天津港为原点辐射“一带一路”的北方物流中心。“二”是指充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天津市的区位优势为纽带,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与国际合作力度,全面推进天津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协同中,通过加速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京津冀大数据共享中心,推动三地数据汇聚融通,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汇聚流通;在国际合作中,利用好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世界智能大会等高端平台,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国际业务合作,深化会展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五”是指五项政策保障。即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法治保障环境,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深化数字经济人才支撑。建立一套完整的支撑天津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数据采集、共享开放、确权、流通、交易、安全以及大数据支撑体系建设,形成责任明晰、安全可控、能力完备、协同高效、合作共享的数字安全保障机制,加大财税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在津落户,鼓励相关数字产业企业加强研发,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大力引进数字经济人才,并推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立数字经济新科学,培养更多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同时,利用好天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人才,从而为天津市发展数字经济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来源:“津云”客户端

恶可而言

分析研究发展思路 助推高质量发展《雅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和《雅安市“十四五”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 5日,《雅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工业发展规划》)和《雅安市“十四五”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研讨会召开,分析研究“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思路,安排部署《工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相关工作。会议听取了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及发展基本思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人员介绍了《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会议要求,《工业发展规划》要上接天线,吃透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体现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工业发展规划》要下接地气,规划是蓝图,要将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结合我市实际,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分析雅安工业发展定位,找准着力点,做实项目支撑。《工业发展规划》要突出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突出绿色发展、突出产业链规划、突出工业互联网、突出产业功能布局。针对《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会议要求,要结合省委赋予雅安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的重任,积极与成都共创数字经济示范区。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突出前瞻性考虑、突出区域协同发展、突出战略性布局,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副市长苟乙权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记者 杨宇龙【来源: 雅安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