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目录一、 智慧园区概况1. 智慧园区定义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全球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很多都在遭受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概念应运而生。众多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美国、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发达国家已纷纷展开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也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90个城市纳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区域,紧跟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之下,“智慧园区”的理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智慧园区普遍被认为是在开发区的空间区域内,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响应等方式综合运用园区内外的数据和资源,实现园区管理信息化、信息传递即时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竞争力,以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园区发展模式和理念。2. 智慧园区特征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当下的智慧园区具有以下特征:(1) 以人为本技术只是手段,智慧园区建设的根本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技术提升人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园区与人能够更好地和谐统一。(2) 高速互联随着光纤网络、无线网络、4G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和5G移动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园区内的各类主体正在无缝连接起来。每个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正在飞速提升,共同创造了在园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环境。(3) 产城融合随着园区发展的不断迭代,借助上智慧化解决方案的园区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园区,而是向一个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居民生活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集聚区转变。智慧园区在逐步地消除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边界,让一切更自然地有机融合。3. 智慧园区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国内的园区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新区过渡。由单一园区向综合园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经开区和高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内容升级,打造多产业融合和社会服务聚集的综合性园区,并逐步向智慧化新区方向发展。随着各地智慧园区建设风生水起,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在地域分布及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特色。从区域分布来看,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依托其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西部地区依托各园区特色,也在智慧园区的建设中追赶中东部地区。目前基本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二、 智慧园区建设路径1. 智慧园区建设架构智慧园区的技术架构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互联互通的整体系统,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平台层、应用服务层四个层级构成,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由感知层感应采集信息,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的传导,在数据平台层进行数据集中处理,至应用服务层实现相应目标,再由展示层进行呈现,完成人机交互。(1) 感知层感知层是园区数据采集和自动化控制层,是园区的感官神经,包括环境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安防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等,以传感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对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基础信息的感知和监测,识别物体、采集信息。(2)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涉及的是园区智慧功能的基础设施,由覆盖园区的通信网、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构成,透过这张高度融合的网络实现各类信息的高速、安全、广泛传递。(3) 数据平台层数据平台层是智慧园区数据集中存储和处理层,具有大容量、高性能、高密度等特点。由感知层与网络层所采集获取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进行整合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灵活高效运用与调度。(4) 应用层应用层是园区信息服务提供层,涵盖园区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基于对大量、高质数据的深层分析和价值挖掘,对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精准、个性的服务。(5) 展示层展示层作为园区门户,利用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公众号、终端显示设备和电视广播等终端向外界呈现所需的信息,实现服务系统与用户的友好交互。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 智慧园区关键技术(1) 物联网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传感器等多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在智慧园区中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与网络的连接,便于园区识别信息、管理与控制。利用物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 云计算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融合的产物,按需提供动态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具有高性能、虚拟化、动态性、扩展性、灵活性等特点,恰好满足智慧园区业务创新、快速部署的要求,在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整合重用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3) 大数据智慧园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为园区提供大数据平台和工具,在云平台上集成了园区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各个系统,挖掘并聚集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是园区智慧的基础,对园区有效、高效的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4) 信息安全安全是任何信息系统的前提,园区作为一个开放性场所,高度集中的信息以及开放性的网络技术与协议,使园区网络存在各类安全隐患。因此,要在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管控体系,如加强系统本身防御能力、防范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3. 智慧园区应用场景由于园区是融合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基础服务等为一体的空间集合,基于它的发展目标,智慧园区的应用场景大体可以分为:辅助决策、园区管理、企业服务和生活服务四大类。每一类别中又集合了众多细分应用场景。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三、 前瞻智慧园区调研发现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国内园区智慧化建设现状,相关软硬件需求,智慧化工作中的痛点等问题,前瞻智慧园区研究团队走访调研了珠三角区域有突出代表性的5家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与园区管委会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信息。1. 管理架构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调研反馈的信息,目前国内的园区主要由管委会来行使园区的管理职能,财政独立。其中多数为“建设主导型”园区,即管委会类似于区政府的角色,统筹管理管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模式A);另外一些则是“建设主导型”园区,例如某园区采取“一区N园”管理模式,管委会不直接经营实体园区,而是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区建设,对下属园区进行业务指导及产业规划,社会管理职能交还各区/镇政府,做到了与区政府之间的相互独立(模式B)。虽然目前国内仍然是“建设主导型”园区为主,但长期来看,“非建设主导型”是园区发展新的趋势。这种模式下,管委会与政府之间的权责更加明确清晰,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使管委会专注于园区招商、产业规划、企业服务等工作,助力园区经济发展。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 智慧化建设需求各园区对于智慧化建设的需求还是很广泛的。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发现,从管委会的层面,各园区共性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统一的数据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可视化智慧平台等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某些园区管委会还根据自身特点,提到了虚拟园区远程管理、政策库、高企画像、人才画像、知识产权整合、自动化改造、产业地图等方面的需求。企业的智慧化需求,如云服务、智慧停车、智慧办公等,一般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自行解决,不会反馈到管委会。3. 智慧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各园区目前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但是也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些许障碍。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认为,当下智慧园区建设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目前智慧园区缺乏顶层设计——多数园区没有专门的部门统筹规划和实施智慧化建设工作,预算也多是由职能局提出相关需求后再上报待批。二是受限于基础设施、居民分布等自然原因。比如某园区提到,其辖区内多为工业企业,居民以产业工人为主,居住分散,不方便统一进行智慧化管理及提供服务;另一园区因为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园区基础设施老旧且交通、商业等配套薄弱,改造工作难度很大。三是难以克服信息获取的壁垒。园区管委会重点需求的数据包括产业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园区数据和行政数据等。在企业数据的获取中,有些园区遇到企业不配合的情况,尤其是外企对于开放数据通常非常谨慎。而行政数据通常散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涉及到审批权限的问题。4. 园区招商前瞻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研究小组调研发现,园区招商目前还是以传统招商模式为主。各园区因地制宜在模式上会有一些自身的特色。比如,某园区政府层面只负责出让土地,会完善供水、供电、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由入驻企业自行兴建厂房、大楼,并根据自身需求完善其他软硬件设施。不过管委会会对入园企业智慧化水平设置门槛。还有园区实行“大招商”模式,即全区各部门配专职的招商人员,项目不局限于在自己区域内落地。在招商目标方面,各园区几乎都在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这也反映了我国正在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宏观背景。5. 细分场景示例由于此次调研的样本均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园区,目前已经有很多已落地或规划建设中的智慧化应用项目。本文将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统一信息平台:某园区委托广州杰赛建设了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它可以根据企业的基本信息,制定企业画像,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信息和服务;某园区与联通公司合作了工业互联网,利用八爪鱼获取和存储企业数据,再通过数据处理对资源有效匹配;某园区建设了为配合特殊监管区内海关监管的辅助信息平台。公有云:目前最主要模式是当地政府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建立IDC;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会选择自建云;还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在市场上自行购买云托管服务。大数据:多数园区在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进展不大,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一是整合园区数据,做成可视化平台,方便决策和管理,二是通过政策大数据来了解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制定的情况,以此与自身进行比对。5G通信:有很多园区已经着手布局5G建设,有某园区进行了5G试点申请,某园区已经谈好基站选址;某园区认为5G目前还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孵化平台:目前主要模式为(1)官方孵化平台,比如某园区的留学生创业园;(2)机构与园区合作成立公司,某园区的部分孵化器采用这种模式;(3)民营孵化器,如某园区委托香江集团运营管理的孵化平台,另一园区有19个孵化器在运营,也多是这种模式。科技金融:某园区与中国电信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线上对接金融服务提供方与融资方;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旨在为企业间技术、知识产权提供中介服务。另外,各地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会给予科技型企业特殊的金融优惠产品和政策。人脸识别系统:云从科技布局了某园区政府办公区域的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在出入门禁、员工餐厅的出入和消费、会议报到等场景。云视频会议:某园区新建的一套云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一个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软硬件总造价600多万元,主要应用在区级别的会议和与下属镇街进行的上下级联动会议。健康产业地图:某园区健康产业基地委托火石创造开发了基地的健康产业地图项目,目的是了解健康医药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优势、不足等,以方便进行产业监测和识别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其差异化的政策和服务。智慧停车场:所调研园区中还未发现智慧停车场的应用,有些是基于停车位比较充足,没有切实需求,大多数情况是有停车需求的企业会自行建设,不会反馈到园区管委会。四、 智慧园区的发展前瞻1. 智慧园区发展战略在前瞻产业研究院项目咨询总监黄锡明看来,智慧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园区内各主体的需求和园区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目标园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在范围、速度和规模等方面的经济性。要充分发挥智慧园区在提升园区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效率的能力,实现优质的产业集群。(2) 科技目标智慧园区的科技目标是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做到区域内人、物、信息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推动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科技创新资源在园区内高效流动,同时为园区内众多科技企业提供应用示范的平台。(3) 教育目标创新是智慧园区的核心驱动力,人才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因此园区需要有能力培养和吸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智慧园区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人才又促进了园区的创新和发展,这种良性的融合为园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创造了条件。(4) 管理目标智慧园区的管理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合作型治理网络体系,使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主体共同参与园区治理。智慧园区中便捷的信息流通和创新的发展使得园区管理更加透明、有效,从而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以积极影响他们的活动决策。(5) 人居目标智慧化是园区建设的手段,而园区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在兼顾产业发展的同时,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让人可以享受在园区内的工作和生活是智慧园区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公正的法治环境等。透过智慧化手段,集约利用资源,激励创新文化,最终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园区发展模式。2. 智慧园区发展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叠加园区发展趋势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园区智慧化建设需求会继续高速增长。目前,各地不同类型的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也在加强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以信息化建设为例,园区信息化费用所占比重约园区投资开发成本的为10%-15%,2018年,全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已增2688亿元左右。信息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依然是新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园区的目光将逐步从信息化基础建设转向智慧建设与智慧产业的互动发展。一方面,智慧园区将会朝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融入高效、低碳管理理念,将新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在园区创新管理。另一方面,智慧园区建设将与园区产业规划协调统一,更多引入新兴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全链条的园区产业格局。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融合。产业园区透过核心和关联产业的聚集、人才和知识聚集,达到规模效应,以促进生产力提升。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智慧园区的建设体系将高度融合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提升城市智慧综合感,以进一步提升园区乃至城市的区域竞争力。3. 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缺乏顶层设计虽然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了智慧型园区是今后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说有关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都缺乏顶层设计方案和确定的组织结构。各级政府没有设立于智慧化建设相关的职能部门,导致智慧化项目的建设缺乏集中地统筹和规划。(2) 多方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智慧园区是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主体的空间集合。智慧建设项目需要各主体之间加强信任和沟通,提高协作效率和能力。如私密信息的保护,资源的开放共享等都需要以相关主体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3) 对“智慧”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有其表而无其理很多园区智慧化建设存在一个误区,安装很多摄像头,把数据上传云端,却缺乏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导致大量摄像头处在无人监察状态,并且传感器和探头的后端报警机制比较空白,无法及时准确对危险状况预警,对园区安全防护反而带来负面影响。五、 前瞻智慧园区规划思路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传统园区在往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智能工厂、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的新生产方式提升原有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以智慧政务、智能安防等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园区的能力,以智能一卡通、智慧医疗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以多维度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群众生活幸福感。智慧园区规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要点展开:1. 总体目标全面分析园区内外部发展环境。综合考虑园区自身特点和需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先进案例和经验,明确园区智慧化建设总体目标、产业体系、市场定位、形象定位等,并制定目标考核体系。2. 智慧化细分场景规划根据园区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特点,对园区进行重点深入研究,根据智慧园区建设总体目标,明确智慧化建设细分场景、技术环节、软硬件采购需求及建设方案。3. 空间布局建议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结合产业功能与产城融合的要求来合理布局各类智慧化建设项目,在集约利用资金、土地和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使智慧化项目对园区的收益最大化。4. 保障措施建议政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配套服务来保障智慧园区建设有序进行。前瞻智慧园区研究团队:由多名3+2的知识结构复合型(暨3年的行业企业工作背景+2年的市场研究、法律、投行、投资、财务、金融、咨询方面的背景)人才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在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政府课题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园区信息化及智慧园区建设有着深刻洞见,并且在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项目执行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园区实战经验。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规划精品案例1、广东河源江东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规划项目拟在江东新区内部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园中园,规划打造“2+2” 产业格局,建设南山区两中心(河源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两基地(大数据服务基地、大数据应用制造基地)。2、清远高新区——清新智能制造产业园清新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打造汽车零部件、大数据、装备制造和大健康四大产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园区以“土地集约化”为出发点,内部建筑以智能工厂、研发办公大楼和部分生产配套为主,相关生活、商业和产业配套外部化,使园区产业与城市建设实现深度融合。3、兰州市西固区未来科技新城产业规划项目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占地面积6500亩,是兰州市副中心区,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项目地周边环绕大量科研院所以及本科学院,是兰州科研资源集聚高地。项目通过汇聚国内外智慧产业领航者,形成西北智慧产业智源。延伸科教科创产业链的方式,将项目地打造为生态型未来城市示范区。4、江苏东部云谷智能智造园区项目本项目将通过“先签约,再建设”的模式,主要建设智能智造工厂、总部办公、展示交易、仓储物流和综合配套五大功能区及配套设施,整合资源,实现3D打印/数控集装/智能硬件(主要是智能家居产品)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智慧产业链,将智能智造园区建成为一个集“展示、智造、交易、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园区,逐渐建设成为全球智慧产业创业者及生产者首选的智能智造生产基地。
随着信息全球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园区信息化的必要性也已成为园区建设和管理上无法绕开的话题。尽管目前很多园区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不少园区管理者对园区信息化的作用了解不透彻。有的决策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结果往往由于对园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影响到信息化后续的实施与管理。园区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从规划上抓起,园区规划不仅是对园区实体进行规划,而且要对园区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规划。信息化贯穿于园区的整个建设发展周期:园区规划需要借助数字化、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园区建设必须包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完善;园区管理需要电子政务平台的良好运行;园区运营也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而园区内的企业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园区信息化的搭建势在必行。以下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信息化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信息化对园区本身的提升作用园区规划方面,通过对园区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园区的建设。借助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手段以及GIS、GPS等信息处理系统来对整个园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园区数字化建设的框架,弥补园区规划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的缺陷。园区产业方面,园区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决定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建立产业信息系统,将有助于开发区政府了解自己的产业信息,及时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园区政务方面,通过园区政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网上联合审批、通告通知发布、网上登记、报表申报、年检年审等服务。加快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效率,树立政府良好公众形象。在招商引资方面,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园区信息,提供招资引商信息查询与咨询的平台,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进而扩大园区企业的规模。二、信息化对园区企业的提升作用对于入驻园区的大中型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应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决策者需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及时获取相关的正确数据。企业借助信息化工具,及时了解业务、财务、人事等各项数据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进行分析汇总,从而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园区内的成长型企业而言,园区信息化建设亦同样重要,在部署信息系统时,园区不需要为小企业部署庞大、复杂、周期长的信息系统。由于创业型企业发展速度快,内外部的环境变化也很快,可以为小企业选择一些见效快,能快速分析经营成果和绩效的工具,为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提供服务。另外,无论对于大中型还是成长型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对园区信息化有一些共性需求。如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利用相关信息平台对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两化融合,提高园区企业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而搭建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企业采购、销售、研发活动、购并和资本流动的信息化,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高园区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价格的比较优势,进而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总结以上,园区信息化是推动园区和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为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帮助,无论对园区管理者或入驻企业而言,信息化都更像是一种“雪中送炭”,为园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end-
来源:金融界网站我国科技园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1.0的形态开发、2.0的功能开发、3.0的生态开发。从最初的物业服务层面向产业组织层面转变,现如今更多倾向于生态开发,致力于产业要素服务集成,打造互联互通、共荣共生的创新生态。而模式也从最初“自由式”运营到针对园区的整体规划及精细化运营,致力于成为让创新无所不在的空气。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革命性技术的不断融入,科技园区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上园区的不断发展,员工人数增长、基础设施水平无法满足园区需求,管理园区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传统园区的管理方式无法从全面整合、互联互通的全局视角去管理园区。于是,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发展,智慧园区的概念由此产生,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 除此之外,随着入驻企业向多样化发展,对个性化与高端兼具,能提供优质社群生态与软硬件服务的办公空间要求激增。未来需要的办公空间已不再是单一的场所,它们必须是一个承载着用户时间,具有办公场景模拟能力,并与外界不断进行共享智能互联的生态系统。从空间、服务、产品三个层面实现智慧化,通过收集的数据为客户打造个性化服务,最终实现招商拓展、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等大协作、大协同,推动资源的整合,提供系统的办公空间解决方案,实现行业内的智慧赋能。所以,企业对智慧办公的需求倒逼园区对智慧化建设的重视。 在智慧园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运营者的角度出发,需要高效智能的管理、绿色节能的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其长远发展更是需要各类企业服务资源,如工商注册、财务税收、融资担保等。可结合企业基本情况、行为模式进行大数据分析,将企业标签化,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企业精准服务;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良好的办公环境,以及完善的生活服务是首要需求。围绕园区、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的精神需要,建设智慧型园区,打破信息孤岛,必须协调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实现管理、工作、生活智慧化,三位一体打造智慧园区。 新材料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化理念与技术正在深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领域中,智慧应用将渗透到园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智慧园区通过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园区基础设施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园区运行的相关信息,加快办公自动化、招商服务、应急安防、综合物业、交通管理、园区安全、能源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IT技术进行整合及多维度“智能”分析,形成园区“智慧大脑”。依托线下的服务资源在园区形成本地化输出,将入驻企业成长链条打通,完善企业生态圈建设,构建以企业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园区体系,让服务链自由畅通,产品和服务市场可预期,企业运营数据可有效运用。最终实现园区基础设施运行更加智能,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便捷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未来我国智慧园区的建设将会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会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生态环保、节能技术等产业的发展,注重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建造高端、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依然是新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将强化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融合,呈现出信息化、互动发展、管理融合这三大特点。 打造智慧园区是很多科技园追求园区运营智慧化、个性化的重要表现,然而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智慧园区是基于以企业大数据为核心的场景应用,只有园区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才能挥大数据的信息挖掘和需求匹配,更好的被数据标签化,进而大数据智慧管理和精准服务。反过来,企业数据越完善也越能针对性的倒推园区智慧运营方案的不断纠错和创新。如果只是简单的采购智能设备铺设园区,那这只是最浅层次的自动化,谈不上智慧化。因此,园区运营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完成企业招商后再开展后续的一系列智慧运营方案,不可本末倒置,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随着对云平台和物联网的概念、内涵、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在能源,电力,制造业等领域和行业都涌现出众多“云+物联网”平台应用的典型案例。发展制造业是我国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是我国主要发展方向,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制定2025”以及“两化深度融合”对制造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建设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云平台上,赋予智能生产新的生命。物联网应用延伸到每个角落,大数据,云计算点亮了管理平台的智慧。应用到智能制造、安监管理、综合安防等领域上,大大提升安全生产监控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形成完整智慧制造业生态链。智慧制造业1.0到4.0阶段目前,我国工业的发展从1.0到4.0正在不断的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制造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密不可分,每个阶段的工业也有他们各自明显的发展特征。工业1.0:基于蒸汽驱动的机械制造设备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2.0:基于劳动分工的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的出现,人类进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式“电气时代”:工业3.0:随着电子技术、工业机器和IT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提升了生产效率,使大规模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4.0 :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融合的系统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4.0阶段发展,推动新一次的产业革命,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化、客户化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设备互联;实现企业数字在线化,企业内部数据驱动,实现智慧管控;打破上下游信息孤岛,最终实现生态协同;同时,以客户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客户,丰富客户智慧体验。智慧制造业为建设目标制造工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制造流程长,工序复杂分散”、“环境恶劣”、“效率低、安全性差”等现象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相关政府和管理者不得不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制造行业的需求。装备技术需求、生产需求和物流需求,缺一不可,这一系列需求的满足,促成工业4.0版本的成长。针对智能制造的需求,通过智慧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可以将分散的各种产业资源和功能平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并放大各种资源和平台的价值,打造有生命力的制造工业。通过技术与义务相互融合,为制造业生产经营管理,精准施策提供核心数据库及决策分析平台,实现企业管理流程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面覆盖,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企业精准实测提供决策参考。- over -
人工智能(AI)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历经了“逻辑推理”、“知识工程”的两起两落。目前,随着智能算力与数据瓶颈得以解决,在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震撼中,“人工智能+”逐渐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走向繁荣。从全球产业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全球竞争的主战场,关系着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通过技术突破、激起创新热潮,从而推进生产力变革与社会进步,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未来效果同样如此。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加强了对人工智能的战略安排:美国、英国注重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日本、德国偏向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我国则提出,“现阶段的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未来随着5G、基础数据等新基建深入,人工智能应用必将爆发新动能。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基础/硬件、数据、算法/平台/软件、应用等四层。其中,基础/硬件、数据、算法/平台/软件分别对应了人工智能的“算力、数据、模型”三要素。很多时候不容易区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大数据产业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产业是大数据产业的升级及蜕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关系与区别基础/硬件层包括GPU、DSP、FPGA、ASIC以及类脑等人工智能芯片,以及云计算、5G等相关的内容,是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支撑。目前在芯片领域,国外发展较早、积累较多,以NVIDIA、Intel、谷歌、IBM等为代表的芯片厂商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国内起步稍晚、市场需求强劲,以寒武纪、地平线、中星微等为代表的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和突破,尽快实现进口替代。AI芯片对比 数据层则结合不同技术研究需求,为各行业提供数据(集)的设计、采集、标注等资源及服务,是形成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目前,全球数据的快速增长催生数据产业蓬勃发展,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数据量,但是也存在采集汇聚困难、数据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不高、数据集不成体系、公共数据资源及服务缺乏等不足。未来,人工智能多模态非结构数据量大、种类复杂化;多模数据组合标注等需求将进一步突出,数据生产将更加智能,流程化、效率将大幅提高。以数据堂等为代表的企业,重视智能算法模型研发、智能数据工厂建设,具备多行业数据需求研究规划、大规模数据众包采集、大容量数据高效生产等能力,在未来的数据服务市场中将获得更多的青睐。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与数据层关系对应表 算法/平台/软件层包括了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类脑学习等算法理论,以及开发平台,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包括TensorFlow(谷歌)、MXNet(亚马逊)、Caffe/2+PyTorch(Facebook),百度Paddle Paddle以其易用性和支持工业级应用而逐步被国内用户接受。同时,百度、华为、阿里、腾讯、商汤、讯飞、旷视等国内巨头,面向不同应用领域打造开放平台,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架构 应用层是人工智能走向市场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通过与各领域融合,对于改善传统环节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甚至推动传统领域变革等方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其应用没有另有领域限制、其方案层出不穷。如百度阿波龙量产下线,提供了L4级量产园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雄安、厦门等多地开展实地运营里程超过10000公里;推想科技的医疗影像AI解决方案,为影像专业医生提供辅助阅片服务,已累计合作全球300+大型医院;科大讯飞基于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让机器能够“听懂”人类语言,在智慧教育、城市超脑、交通超脑等多行业提供应用,其中“交通超脑”试运行让示范区域内通行效率提升10%;新松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不仅包含智能看护、亲情互动、家政服务等功能,还拥有强大的家庭卫士、环境感知、自主学习等黑科技……人工智能的起落,还未走远;人工智能的兴起,已悄然而来。人工智能做应用者,得用户;搭平台者,争生态。而善用数据者,才能成就优秀应用或平台。阅读并下载完整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全文,请登录数据堂官网查询。来源:东方网
园区企业一般是以政府或者企业为主导,引导相关产品进驻园区,实现产业集群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传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来分析,很多园区企业面临的是管理效率低,服务不到位,很多园区服务都是被动完成,没有能力立即实现国际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园区管理和服务。随着物联网、智能设备以及机电设备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园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很多流于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的整合统一。因此急需一款足以能够指导和引领先进园区管理的信息系统作为所有资源的整合平台,以便完成资产管理、园区服务、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规范化等各方面的整合和完善。智能园区SaaS平台有着十几年的园区管理软件的迭代历史,积极参考国际上的园区管理经验,结合国内上百家先进园区的实际经验,不断整合完善,目前已经是众多园区企业的首选产品。通过智慧园区SaaS云平台,可以实现桌面、平板、手机三端的同步操作,为员工提供多种终端的使用选择。系统还可以实现企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管理,通过本平台实现企业大部分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统一管理平台。本系统在深刻领会了园区企业的业务需求,根据业务模块的划分,分为招商项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房源管理,合同管理,账单管理,内部协同工作OA系统,文档管理和工作流审批管理等基础模块,在对外模块可以生成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应用,包含通知管理,微信周报,活动中心,会议室预订,服务大厅和其他个性化服务。更多功能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本系统的特点是采用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对于目前软件投入有限,软件开发风险可控能力较差的企业,可以采用逐步渐进的方式,学习和使用本平台。比如,对于园区企业把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化,可以采用精选版,企业无需购买服务器,带宽资源,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立即使用本软件的基础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园区的基本管理需求。而这种很简单的服务,每月只需要3K多一点,对于动辄几万几十万的软件开发成本来讲,价格是非常便宜的。如果把服务器、带宽的租用费用除去,那么企业每月只需要付出几百元就可以立即使用没有BUG系统成熟的软件系统。对于很多软件,企业花钱建立团队开发或者外包开发,花费不菲,其实这里不是问题,问题是开发完成后,软件系统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升级,而且还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的调整原来设计的缺陷。这时候企业拥有软件的成本已经不是研发费用这一块了,必须要加上维护费用、升级费用和硬件网络采购费用。智慧园区SaaS平台采用云平台运行模式,我们将提供软件的优化和升级服务,对于使用者来讲,一切都无从担心也不需要为此再付出额外的费用。综上所述,智能园区管理SaaS平台在进行了深刻的资源整合后,可以为广大园区企业提供可伸缩的、安全的、稳定的园区管理系统和管理标准,并基于本核心功能,向目前流行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和无缝整合和过渡,以便实现拥有一个平台,园区企业就不需要再采购其他软件,我们同时还可以为确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第三方系统的整合,实现各个其他诸如停车、门禁、环境监测、消防安全等系统整合到统一平台。采用SaaS平台的核心优势是价格可伸缩性极强,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采购特定功能,而且我们也提供独立部署服务,如果企业希望将整个系统运行于自己的服务器中,可以采取独立部署方案,其升级和售后服务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当前,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数字化提升、社会活动数字化应用,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治理效能的最大变量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能否准确把握数字化时代规律和趋势,释放数字化巨大红利,不仅关系当下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更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南京市建邺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担负提升省会中心城市首位度的主阵地职能,抓住“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实施数字强区战略,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引爆经济社会焕发巨大生机活力,成为南京都市圈和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5.9亿元,增长8.2%,列全省96个县(市区)第28位,比2010年的97亿元增长10倍多。其中,数字经济达到531亿元,占GDP比重为50.3%,超过全国约15个百分点、全省10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变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7年突破100亿元基础上跃升到143.7亿元,较上年增长22.8%,数字经济成为增长重要支撑。“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称号,蝉联市区考核第一等次。——数字经济主体加快集聚。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有效释放。2019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41亿元;新增科技企业410余家,几乎都是数字经济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3家,较上一年度净增长36%;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321亿元,信息软件营业收入226亿元;有10人进入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3人成为省双创人才、5人获得双创博士。连尚文学、福佑卡车成为新的独角兽企业。——智慧城市魅力日趋凸显。数字化促进精细化管理,创造了高颜值宜居环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快速发展。社会治理方式持续优化,科学化、高效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借力2005年十运会、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提升城区服务功能,现代化、国际化形象日趋显现。先后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区”等称号。这些亮眼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建邺区委区政府对数字化发展大势的前瞻把握和超前部署,得益于大量数字化高端要素的加速集聚,得益于数字化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得益于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以集聚数字化头部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机遇,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高起点布局和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做多做强数字产业发展主体。一是优化数字产业布局。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智慧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新金融等新产业地标。积极构建以河西南部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区、金鱼嘴金融科技产业基地为牵引,以河西中部5G等硬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南京)游戏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法律服务产业基地为支撑的数字产业体系,成为南京创新密度最高的创新名城展示区。大力推进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5G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蜂巢互联、创一佳照明等企业成为“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帮助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二是引进数字头部企业。瞄准全国数字经济20强,重点聚焦“智慧产业、金融+科技服务业、数据安全产业”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和产业高地。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科技华东总部、小米有品全国总部、腾讯云启产业基地、字节跳动江苏公司、滴滴华东总部、360智慧科技区域总部、优必选江苏总部、科大讯飞南京区域中心、京东集团区域总部等一批带动影响力高、辐射力大的数字经济企业总部接踵而至。2019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8个。面对疫情挑战,产业招商和项目推进力度不减,2020年1—5月,网易有道华东总部、58集团华东总部、甲骨文人工智能数字科技人才创新中心、商汤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全国互联网十强中已有八强落户建邺,40多家数字经济总部汇聚建邺,形成3平方公里的数字经济生态圈和千亿级产业规模集群。“做数字经济,到建邺来”成为鲜明标识。三是培育科技型数字企业。数字化产业集群,需要创新型领军企业,更需要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性贯彻企业扶持鼓励政策,全方位支持数字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更多数字企业,已经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正在培育独角兽4家、瞪羚企业15家、66家高成长性企业。2019年建邺高新区管委会被南京市表彰培育工作优秀载体,获评南京市科技创新突破奖。以建设数字化重大载体支撑高质量发展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载体,是集聚资源要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邺区高度重视数字化载体建设,积极依托重大平台集聚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构建品牌总部创新生态链。数字经济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一个头部企业可以带动一条生态链。建邺区发挥阿里云创新中心、蜂巢互联全国研发总部等公共创新平台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阿里巴巴全国首家自营创新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入驻后,计划每年引进科技型企业25家、阿里系企业10家,带动创新创业人数超过1.5万人。目前入驻的阿里业务板块包括蚂蚁金服、阿里云、钉钉、淘宝大学、饿了么和南京研发中心等16个事业部,付霸信息科技、江苏迈源生物科技、南京智闻智能科技等生态链企业落户园区。小米科技华东总部落户后,将有30家以上小米生态链企业落户,带动1万人创新创业。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与智慧城市运营商、龙头企业战略合作,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引导优质企业在智慧城市研究、建设、运营、交流等领域投入资源,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二是打造优势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前沿性、颠覆性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南邮王永进团队“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项目和南理工陈钱副校长团队“计算光学显微成像”项目。建立国际创新顾问制度,发挥德国、以色列、新加坡海外创新中心、中以技术转移中心桥梁作用,对接“生根国”重点创新组织、创新城区和创新企业。三是建设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围绕“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总体定位,打造“数字孪生岛”和“人工智能示范岛”。以高端产业商务服务、信息科技服务和生态科技产业为主体,发展文娱、旅游、休闲和现代金融业,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发展平台,提升南京城市品位、促进南京“跨江发展”,成为南京一大亮点。四是创建科创企业培育载体。着力推进“012科创森林成长计划”,对企业提供差异化载体服务。“0·天使A梦计划”为大学生创业共享空间和孵化器平台,提供2年期限的“0租金”创业场地和补贴补助、担保贷款和融资配套及培训服务;“1·探路者计划”为初创期科技企业打造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和政策扶持的全链条式服务,提供最长3年期限的“1元”租金载体;“2·活力水手计划”,打造2元租金载体,入驻企业可享受“1+6”产业政策、租金补贴、经济贡献奖励等政策。目前已建成产业载体1400万平方米,在建载体超过1000万平方米,研发楼宇、商务甲级写字楼等载体为数字化企业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创新数字化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建邺区充分发挥河西金融集聚区蓬勃发展和数字经济发达的独特优势,打好“基金招商+基金孵化+基金服务”组合拳,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形成金融与科技创新共存共荣的良好生态,打造“到此莫愁”的服务品牌。一是优化完善科技金融布局。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和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金鱼嘴基金街区2019年7月15日正式揭牌,规划总规模超30万平方米,呈现“1+4”空间布局,即1个示范区(金鱼嘴基金街区大厦)和4个特色片区(江苏省政府基金片区、南京市科创基金片区、“东南基金汇”片区、海峡城证券投资基金片区)。积极整合金融资源,推进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南京市创新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立GP空间和基金孵化器,构筑资本培训、会议路演、银行结算、企业金融支持四大中心。实施“建邺合伙人”计划,通过配资跟投、优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扶持政策优先享受、生产要素重点保障、重大项目优先安排,通过基金+实体的“双轮驱动”,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经集聚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近700家,2019年新增基金管理人及机构超百个、落地及在手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备案基金管理机构数量及管理基金规模均位居南京市第一,成为南京和江苏发展的“资本引擎”、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的“催化剂”、成长型企业的“孵化器”。二是深入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打造“建邺高新进园保”系列融资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低息无担保特色金融产品,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贷款问题。在2019年“进园保1.0”的基础上,推出“进园保2.0”,形成系列服务产品15个,其中6个为原有产品升级版,包括面向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的“初贷保”,面向已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新增授信服务的“增额保”等。推出9个新产品,包括“装修贷”“租金贷”“研发机构母子贷”“产权保”“抗疫保”“复业保”等。特别是针对疫情严峻形势,与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合作,推出“抗疫保”“复业保”“纾困保”等疫情防控专属产品,为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排忧解难。已累计授信181笔,授信金额超10.2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授信141笔,新增授信金额7.19亿元。三是全方位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优化企业服务渠道,改“企业找部门”为“服务送上门”,组建“小莫”服务团队,主动对接、在线辅导,确保惠企政策高效落实到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服务企业平台—建邺企业联盟。联盟平台提供政策智能问答、惠企政策兑现及企业间互动交流,推出区高新进园保、市普惠金融超市、省融资绿色通道等金融服务模块,让各类市场主体专心创新创业。加强与银行对接,推动金融机构选派金融人才到政府相关部门、园区、国企担任金融工作专员,推进金融人才挂职交流和聘用合作,促进个人成长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实现银政企资源融合,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真正实现多方共赢。以加强数字化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以应用场景开放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慧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促进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结构变革,打造智慧城市“建邺模式”。一是加强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创联、数联、智联”工程建设,“创联”工程围绕“数字党建、城市运行、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营商环境”6个方面推进示范应用;“数联”工程建成“物联感知、大数据运营、企业服务、BIM+CIM”4大平台,实现数据互联;“智联”工程通过深化数据运用,实现城市问题的及时、智能处理,形成城市运行大脑。抓住新一代数字革命机遇,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构建全新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实现“5G+人工智能”场景落地。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积极与阿里巴巴、英特尔、腾讯、华为、360、南京紫金投资集团等企业合作,合作开发城市大脑,探索打造“智慧产业园”,形成良好的“智慧城市”生态。二是积极探索数字化党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互联网党建中心智慧党建平台,加强“五微共享社区”党群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将党建智能化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微平台”上整合发布惠民资源、政策信息,发动党组织、党员认领并实现群众“微心愿”需求,社区发起“微行动”提供针对性服务,办理“微实事”建好惠民工程,参考服务情况大数据评先评优,展示党员群众“微星光”激发参与党群服务热情,有效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反馈、精准监督,开创数字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境界。三是高水平推进市民服务数字化。全力推行“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实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全覆盖,以“智能化”定硬件,“节约化”定空间,“一体化”强功能,“标准化”提水平,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智能场景应用,在区级大厅、各街道、社区规划建设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提升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四是创新推进智慧执法场景流程标准化。聚焦基层治理的高频事项、难点问题,着力推进街道社区综合改革,把更多力量、服务、管理资源向基层下沉,结合智慧场景建设,整合归集部门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打造区、街两级指挥调度一体化平台,促进流程再造、效能提升。创新制定应急处置、综合执法、民生保障等领域22项事件处置的标准流程,建立完善“发现、核实、调度、处置、反馈”标准化机制,通过数据化驱动、标准化流程、一体化集成和闭环化运行,进一步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基础、做活治理。五是着力提高环保管理数字化水平。着眼信息化基础工程、综合监测管理、常态化服务保障“三个环节”,形成监测分析、决策治理、反馈改进、持续优化的数字闭环,全面提升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效能。以科学环保管理为基础,利用云平台、“互联网+”,结合地理信息、大数据、智能传感、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建邺区智慧餐饮环保管理系统”等平台,分析预判实时上传的视频、照片、数据,全方位监控违规企业,快速有效实施整治,将传统环保管理升级为科技化、长效化管理。优化实施绿化景观精细化养护模式,打造11.2公里最美滨江风光带新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达7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通过数字化赋能,建邺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商务区等荣誉称号,生态名片更加亮丽。建邺区数字化转型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许多有益启示。启示之一,推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发展大势,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天下事、识为先。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实践表明,谁在数字化转型中占据制高点,谁就拥有打开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使命,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全局分析研判,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努力实现以数字化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启示之二,推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创新模式。当今世界,万物皆可数字化。数据连接万物,变革万物。建邺区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治理数字化,开拓了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实践表明,数字化的巨大魅力在于能够打开发展新空间,再造流程、提升品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和价值,为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提供无限可能。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数据资源,积极拓展数据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以深度融合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启示之三,推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集聚资源,着力激发要素活力。数字化时代,技术、金融、人才、数据等高端优质生产要素,为持续增长和永续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建邺区站在全球高度,开放配置高端生产要素,力促各类要素充分开放、流动、共享,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影响力。实践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全球化眼光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着力整合全球高端要素,充分发挥高端优质生产要素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形成数字化时代创新发展新局面。启示之四,推动数字化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创新动力。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创新、模式转变,也是需求、生产、供给、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全流程的变革。实践表明,数字化时代,竞争的关键越来越体现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动政府、市场、企业、人才、资本等多方协同发力,营造融合、协调、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各类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充分流动、活力充分释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成员:沈和 陈霖 古晶 王自华 蒋晗执笔:沈和 古晶 蒋晗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0年第19-20期合刊《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网址:www.chinado.cn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电话:010-68352880
随着全球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产业园区由于作业效率低、运作成本高等因素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传统园区需转型升级向集中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今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积极支持园区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智慧园区试点工作进行。一、全球园区信息化进入变革期园区信息化是园区建设发展中的一部分,而全球园区发展呈现一种周期状态,因此全球园区信息化也会呈现周期特征,并且其周期特征会和园区发展周期存在强相关性。回顾整个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聚集。产业园区的出现则体现了产业的集聚现象,多产业聚集一个地方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完善城市的工业配套,而园区信息化则是这种配套设施中的一个。全球的产业园都经历过初创期、发展期以及变革期。在园区形成的早期阶段,产业集聚现象不明显,所需要的信息化产品较少,到后期信息交流逐渐加强,那么信息化需求也是得到进一步提升,到了现在,共享经济时代来临,对原有园区信息化模式进行解构,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加强。二、2018年全球规模达到2258亿美元园区信息化是依赖园区的发展的,同是也与全球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在全球化分工不明显的时期,全球化的园区企业之间的内在交流会比较少,但是目前的趋势是企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开放,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网络。这样信息交流也会逐渐增加,从发展阶段来看,从以前的电话到现在的即时通讯,以前企业需要自己搭建服务器到现在的云服务,这样而言,未来整个园区的前景非常明朗。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2018年全球的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258亿美元,增速也会维持在0.5%上下。随着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以及技术的进步,对于园区信息化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很多东西原来是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做,现在变为园区统一为大家去做,并且越来越先进,像云计算,云服务以及云办公等理念的出现,这是对未来商业的一种重构,对现有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解构。因此,未来园区信息化越来越先进,对于园区信息化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未来,园区信息化将会成为园区的一种基础设施。三、园区信息化产品未来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主全球园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产品主要包括: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园区监控系统和管理系统等。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主要解决园区的信息交流问题,使园区效率得到提高;而园区监控系统则是园区安全的保障。可以说,无论园区怎么发展,这三者对于园区信息化最为基本的需求。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园区信息化的需求会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出现爆发性的增长,目前来说,大多数企业都开始注重对用户的数据的收集与利用,因此会搭建数据处理与开发的平台,但是搭建平台的成本比较高,通过云服务,云计算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四、华为、中兴通讯主要提供通讯设备,在竞争格局中位列第二梯队当前在全球企业信息比较出名的是IBM、微软、思科、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索尼等企业,由于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因此在全球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例如思科、IBM等,这些行业巨头占据了大部分的全球市场,为全球的园区提供园区信息化解决方案。例如思科在园区信息化在硬件等相关设备支持方面就比较领先,而微软则在数据以及办公方面有着领先的优势;而IBM则是园区信息化咨询以及解决方案优势突出,华为、索尼都是通讯设备供应商。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从智慧园区发展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智慧园区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慧运维平台的搭建,融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为园区和入驻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提供智能展示平台,实现园区招商的可视化,帮助园区经营方解决招商引资难题,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进而创造园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园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朝向智慧化转变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当前,园区企业逐渐向高新企业、新领域、专业性行业发展。未来趋势,园区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研发地、高新企业集聚的区域、高新产品孵化和生产的基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改革的推动下,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猛,规模扩张越来越明显,高新企业纷纷入驻,企业对园区的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同时对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高要求。信息化发展趋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服务网络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发展,园区入驻企业越来越重视园区网络覆盖程度,网络覆盖已经成为园区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宽带、无线、移动的融合,多种接入方式、高宽带,无所不在的网络及其应用已经是园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应用智慧化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物联网、云计算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化的深度化、智慧化。在园区这种大区域管理的过程中,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通过把物联网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园区的各个角落,把传感器嵌入到装备和物理建筑、供电、供水、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管理和管控,帮助园区更高效而合理地进行创新管理。运用云计算帮助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构建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为园区管理者以及企业提供创新管理与运营服务。3、平台集约化通过云平台的大平台集约效果、数据的集中共享,园区的管理和经营将从分散向集约化转变。平台集约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把园区管理内部各个系统集成起来,统一入口统一认证、数据共享;纵向将园区管理与上级部门、企业对接起来,实现真正的园区公共大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4、运营社会化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参与园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运营模式趋向多样多,光靠园区管理者很难完成整体运营,园区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与各类提供商进行合作展开共同运营,形成园区企业、服务商、应用提供商多方合作共建。园区信息化建设不仅能要解决园区运营办公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更要注重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应,将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总得来说,园区信息化建设也是产业园区智慧化转移的趋势,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为此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全面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推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end-
为进一步了解全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促进全市园区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市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发展。近期,市委政研室、市委决咨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市产业园区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各园区就发展现状,尤其是对发展过程在产业定位、配套建设、要素保障、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意见。接下来,调研组将全面分析调研中了解的园区情况,根据全市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围绕全市园区统筹错位发展的目标,提出全市园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解决现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措施,形成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来源:园区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