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元元本本

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相关政府/学校以更开放的姿态对待社会各类业态的进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同时2.0时代希望将1.0时代买来的设备用起来,收集并实现各类数据的连通,以数据为驱动来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大约贡献了70%-80%的份额,国家拨款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市场产业链上各服务环节的界限趋于模糊,但上中下游市场特点明显:上游重资产,中游重渠道,下游重效率和体验。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呈现出市场体量大、市场高度分散、地域性强的特点,垄断型企业尚未出现意味着市场可供攫取的空间非常大,各领域企业伸出触手开始圈地。现阶段教育信息化行业处于缓慢平稳增长期,企业间竞争加剧的同时合作也不断深入。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升级、C端用户付费市场的拓展等都是刺激行业快速增长的机会点。宏观环境:坐享天时地利人和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的必要性从B端到C端研究的转变:教育行业toC市场重点在于满足C端用户对“效果”的满意度,而toB市场则更加强调帮助企业客户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作为与toC截然不同的市场,教育信息化行业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逻辑,对其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也极具必要性。市场成型且进入发声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已经明确成型且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各类玩家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并最大化输出自身资源,进而为学校、政府、教育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因此针对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研究需更加关注企业的服务链路及其周边潜在机会,分析业内重点企业的布局和运营思路,帮助市场玩家或待进入的企业了解行业重点竞争领域、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市场空间大,潜在机会多:从需求端看,50.7万余所学校(含学前教育)、2.6亿余在校生(含在园人数)和1600余万在校老师,对信息化的需求庞大且持续。从供给端机会看:1)硬件产品会随着技术升级而进行产品迭代;2)软件及服务产品随着服务场景的深化、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有更多可供挖掘的个性化的、定制化的服务类型;3)内容方面,新增科目知识体系的合作开发、原有科目知识图谱的建立与抽象等都是潜在机会;4)B端提供服务后,潜在的C端流量入口已经占据,对C端付费市场的挖掘仍充满想象空间。主要服务类型软件/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两种服务类型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企业主要有四种服务类型:1)硬件提供商;2)教务管理软件/技术平台提供商;3)教学管理软件或教学内容提供商;4)补充性的课程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种和第二种侧重于教学、教务线上化,得益于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场发展快且相对成熟,行业主流玩家多具有成立时间长、具有政府背景或母公司支持的企业。第三种和第四中则是将服务场景拓展至教学过程中,多为创业公司在不断摸索,向学校(B端)或学生/家长(C端)收费是其主要业务展开逻辑。第三、四种模式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一,服务对象涉及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不同用户在需求、使用习惯、使用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需要考虑开发成本、开发周期和差异化竞争等因素;其二,受政策影响大,企业的业务逻辑可能因为政策不向好而停滞,甚至终止;其三,如何为C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收费需要不断摸索和验证。政策环境:教育信息化2.0做创收以“用”为出发,以数据为驱动,以提升效率和体验为根本,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技术环境:教育+科技的不断试探成熟技术向教育领域“蔓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滞后性强,即技术成熟了,与教育的适配性或融合度不一定高。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技术主要有三点特征:其一,体制内学校受教育部门监管严格,改革难以推进,其受技术影响的速度和程度都比体制外培训机构慢;其二,高学龄阶段受众成熟度和自控力比较高,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更深;其三,技术多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外围层次(即“练-测-评”),相关的学习数据结构化程度高,分析和反馈机制好;与思考和规划相关的核心环节“教”现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产生的数据也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但即便如此,师生的教学效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未来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市场空间:四千亿市场等待被分割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2019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艾瑞咨询统计及核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未来两年持续增长但增速趋于稳定。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硬件设备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购买。十九大之后,硬件普及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刚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软件和服务市场,市场处于赛道抢占期。未来,随着5G、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的硬件升级、覆盖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以及C端用户的付费场景增加等,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高速增长机会点。产业链条:要产品要服务更要有渠道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结构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中游市场极度离散,中游企业对下游市场的拓展受渠道关系影响大中游端:重渠道、重合作赛道技术+合作是硬件产商迎接一下增长红利的关键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供应商优劣势明显。其中优势主要有三点:其一,采购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市场盈利模式清晰(即直接向政府/学校收费);其二,受技术推动,硬件产品的品类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其三,经过教育信息化1.0的建设期,厂商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渠道。反观不足,也有三点:首先,硬件设备未真正用起来,用户对产品依赖性差;其次,现阶段硬件普及基本完成,预算申请难度大,市场增量空间有限,未来市场红利可能出现在与技术升级相关的硬件设备升级或迭代方面;最后,市场渠道依赖性强,很难全国性扩张。就未来而言,硬件设备产商一方面需要把握新技术(如5G)的节点,加速产品升级或迭代,另一方面,更需要与软件产商、集成商深度结合,互利互惠。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1)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市场重视用户体验,易垂直细分、易聚集流量、易规模经济,但也易沦为标准化产品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2)综合类服务供应商本身具有很强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对内可提供整套服务,对外拓展可成为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市场特征:多方混战,各显神通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1)A股上市企业教育业务占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比重不足4%教育信息化覆盖的服务场景广,服务对象涉及从学校到政府、从校长到教职工、从学生到家长等各个类型,服务内容囊括了政府管理、学校运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沟通等方方面面。从市场主流玩家来看,包含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新兴创业型教育信息化企业、大的互联网企业、传统教育企业以及其他或转型或布局的企业五大类,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又高度离散。据艾瑞不完全统计,2018年部分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教育营收大致150亿左右,占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比重在3.7%左右,市场极度分散。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2)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营收情况从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来看,单一服务类别的企业较少,大部分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这与他们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足够的渠道资源、客户资源等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资源的积累为他们向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阶段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营收高,但教育业务占比低,教育市场服务竞争激烈。发展启示:搜索新一轮市场增长点启示一:部分玩家向集成商发展系统集成商的数量和类型增加,市场扁平化程度高据艾瑞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新三板中有25%的企业同时发展系统集成服务,整个市场玩家中系统集成商仍有较大空间可供攫取,市场扁平化程度有望增加。渠道、客户资源、口碑、管理、服务、技术和整合能力等是系统集成商的核心要素,对于渠道依赖性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教育信息化行业而言,很多厂商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而向系统集成商发展,通过拓展服务类别和服务范围,既可以夯实已经建立的客户资源,又可以丰富/构建产品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当然提供集成服务时尽量做到服务体系轻量化、操作/管理简易化。启示二:“马斯洛需求”的适用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大,拓展相对容易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受当地的经济、政策等影响而不同。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水平高,高精尖产业多,其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且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加具象,如将什么知识通过什么方式点引爆后,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性的学习路径设计和学习内容推送等。贫困地区属于市场空白区,他们的诉求比较集中,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相比较而言,欠发达地区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都有一定认知,并且希望通过信息化助力当地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普及,故当地对教育信息化企业接纳度高。能够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沉浸感的企业将优先获得当地市场“入场券”。启示三:C端增值服务市场值得拓展如何将C端流量转化为付费用户是关键目前教育信息化市场比较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服务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售卖自上而下的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对于将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作为通道打开C端流量入口进而向C端收费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成功的案例(如口语100向学生收取人工智能老师的服务费用),但就整个市场而言,2B2C模式的服务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放大,以满足C端市场的付费意愿和期许。整体来看,企业想要针对C端用户收费,首先需要了解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其次要结合自身资源制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最后要衡量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打破用户付费意愿与需求程度之间的落差。在提供C端服务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两点,即投入产出比和实时把握政策风向。总结:建议&展望—整体市场从需求满足看,短期内重点满足定制化需求,长期看需要关注行业标准化走势;从客户拓展看,离客户越近的渠道,其投资价值越高总结:建议&展望—细分市场大企业打造生态布局,小企业提升服务价值对于上游产商:明确自身业务体系构建的方向和全局性,针对性的寻找下游合作伙伴,打造企业全产业的生态布局。对于中游硬件提供商:1)5G风口下VR/AR市场、直播教学市场值得重点关注。2)大的硬件提供商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客户等优势直接向系统集成商过渡。3)细分垂直领域对硬件设备的需求也可能出现小而美的市场,如音乐类。对于中游软件提供商:1)对于深度垂直且易沦为标准品的软件服务商,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其二,守住学校流量入口,争取C端市场,保证潜在增量空间。但现阶段从可行性方面看,更看好第一种路径。2)对于深度接触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商,如教学系统,挖掘并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以建立竞争壁垒是当前重点。目前来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权威机构合作开采数据资源的价值似乎更具可行性。对于中游内容提供商:重点要明确自身对校内教育资源的“补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市场新兴的、尚未建立健全的学科是最好的切入点。但内容提供商需要传递出内容的专业、权威性,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与学校合作,共同研发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体系;其二,与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与新兴硬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如VR/AR在实验、特定教学场景)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埃伦娜

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核心:平台化、智能化

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浩浩荡荡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这就是“智能化”革命。不管是工业4.0,还是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是这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主方向。面对新的智能化浪潮,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9月1日下午,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与河南CIO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CIO时代中国行河南站”在河南郑州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容联受邀与企事业信息化负责人、CIO们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与探讨。容联解决方案中心孔德明现场分享了题为《智能通讯推动企业移动信息化转型与变革》的演讲,随着企业移动应用的不断深入,开始面临诸多问题——前端移动应用的种类不断增多,各个业务无法进行交互和联通,造成移动信息化的孤岛。同时,企业规范流程化的工作越来越多,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终端管理也出现多样性需求。因此,企业需要从多业务应用逐步向统一平台化过度。容联整体智慧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企业移动化和智能化的平稳转型,首先,容联可提供企业统一门户形成统一登录认证,将企业ERP/CRM/OA/邮箱等原有信息系统整合并统一管理,将多个移动业务系统以及不同供应商的设计的业务逻辑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业务链条,这是解决企业信息和数据孤岛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容联提供融合会议、直播、云客服、云电销、电话/文本机器人等对内和对外沟通协作解决方案,实现全面整合企业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内部协调和外部服务能力,这种效率的提升直接拉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容联的移动信息化通讯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了海航、中国中车、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国家电网、中科院、吉利汽车等不同行业的行业巨头,未来,在预期可落地的移动化深化应用中,容联将把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平台化做到极致,同时,持续发力底层AI技术,开拓应用场景,通过AI构建更为完整的智慧通讯解决方案。

死神

马化腾:互联网企业要更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01:01新京报讯(记者 陈维城)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5月6日至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5月6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会上表示,“产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产业互联网、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核心是信息化。互联网企业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近期,腾讯研究院结合腾讯、美团、滴滴、京东等合作伙伴的数据估算,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9.9万亿,约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门类齐全、种类丰富的传统产业体系,最有优势借助数字化技术,率先打通从消费到生产的智慧连接(即C2B),打造多样性、个性化、高品质的‘国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化腾称,“腾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数字化助手’的角色,与各行各业探索产业互联网,共建数字生态。”马化腾认为,“产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最大变量。如何把这个变量,转化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增量?他表示,“产业互联网将在其中扮演‘转换器’的角色。工业互联网正是产业互联网的主力军。”谈到电子政务时,马化腾表示,“数字政府”正在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他认为,“智慧社会”将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成果。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孕育着开放、协作、共享、集约的“智慧社会”。特别是,随着5G、AI等技术的不断普及,整个社会的一体化、智能化程度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产业互联网、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核心是信息化。互联网企业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否则就像沙滩上建高楼,很可能越高越危险。”马化腾还提到,希望“科技向善”成为未来腾讯愿景与使命的一部分。相信科技能够造福人类;人类应该善用科技,避免滥用,杜绝恶用;科技应该努力去解决自身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新京报记者 陈维城 编辑 程波 校对 陈明

内周楼疏

人民日报: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内容提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数字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其发展趋势是社会的全面数据化。数据化强调对数据的收集、聚合、分析与应用。网络化为信息传播提供物理载体,其发展趋势是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广泛采用。信息物理系统不仅会催生出新的工业,甚至会重塑现有产业布局。智能化体现信息应用的层次与水平,其发展趋势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热潮已经来临。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是对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部署。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三元。这三元世界之间的关联与交互,决定了社会信息化的特征和程度。感知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数字化,联结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通过信息空间)的基本方式是网络化,信息空间作用于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方式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数字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其发展趋势是社会的全面数据化;网络化为信息传播提供物理载体,其发展趋势是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广泛采用;智能化体现信息应用的层次与水平,其发展趋势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化:从计算机化到数据化数字化是指将信息载体(文字、图片、图像、信号等)以数字编码形式(通常是二进制)进行储存、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途径。数字化本身指的是信息表示方式与处理方式,但本质上强调的是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数据化(数据是以编码形式存在的信息载体,所有数据都是数字化的)除包括数字化外,更强调对数据的收集、聚合、分析与应用,强化数据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力功能。数字化正从计算机化向数据化发展,这是当前社会信息化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数据化的核心内涵是对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活动交融生成的大数据的深刻认识与深层利用。大数据是社会经济、现实世界、管理决策等的片段记录,蕴含着碎片化信息。随着分析技术与计算技术的突破,解读这些碎片化信息成为可能,这使大数据成为一项新的高新技术、一类新的科研范式、一种新的决策方式。大数据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给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科学发现等多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的价值生成有其内在规律(服从大数据原理)。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自觉运用、科学运用大数据的意识与能力(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的价值主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大数据技术是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延伸与发展,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当前的热点方向包括:区块链技术、互操作技术、存算一体化存储与管理技术、大数据操作系统、大数据编程语言与执行环境、大数据基础与核心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大数据智能技术、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分析技术、真伪判定与安全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依赖一些重大基础问题的解决,这些重大基础问题包括: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与计算理论基础、大数据计算的软硬件基础与计算方法、大数据推断的真伪性判定等。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推进数据化革命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我国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开放共享滞后,数据资源红利仍未得到充分释放;企业赢利模式不稳定,产业链完整性不足;核心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应用的技术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还存在漏洞,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等等。当前,应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制约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瓶颈问题。网络化:从互联网到信息物理系统作为信息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换信息、消费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互联网关注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与服务的互联。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它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的相关信息。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无线通信网络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互联, 而物联网实现了人、物、服务之间的交叉互联。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上层业务解决方案、安全技术等。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相对漫长的时期,但可能会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中率先取得突破,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系统、智能家居等都是当前物联网大显身手的领域。物联网主要解决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问题,而要解决对物理对象的操控问题则必须进一步发展信息物理系统(CPS)。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它通过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对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通过人机交互接口,信息物理系统实现计算进程与物理进程的交互,利用网络化空间以远程、可靠、实时、安全、协作的方式操控一个物理实体。从本质上说,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控制属性的网络。不同于提供信息交互与应用的公用基础设施,信息物理系统发展的聚焦点在于研发深度融合感知、计算、通信和控制能力的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从产业角度看,信息物理系统的涵盖范围小到智能家庭网络、大到工业控制系统乃至智能交通系统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涵盖并不仅仅是将现有的设备简单地连在一起,而是会催生出众多具有计算、通信、控制、协同和自治性能的设备,下一代工业将建立在信息物理系统之上。随着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功能扩展的物理设备将无处不在,并推动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极大地提高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自动化、健康医疗设备、重大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业领域的竞争力。信息物理系统不仅会催生出新的工业,甚至会重塑现有产业布局。智能化:从专家系统到元学习智能化反映信息产品的质量属性。我们说一个信息产品是智能的,通常是指这个产品能完成有智慧的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或者已经达到人类才能达到的水平。智能一般包括感知能力、记忆与思维能力、学习与自适应能力、行为决策能力等。所以,智能化通常也可定义为:使对象具备灵敏准确的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与判断功能、自适应的学习功能、行之有效的执行功能等。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永恒追求,实现这一追求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诞生60多年来,虽历经三起两落,但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1959—1976年是基于人工表示知识和符号处理的阶段,产生了在一些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专家系统;1976—2007年是基于统计学习和知识自表示的阶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系统;近几年开始的基于环境自适应、自博弈、自进化、自学习的研究,正在形成一个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元学习或方法论学习阶段,这构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包括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类脑智能等。深度学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卓越代表。由于在人脸识别、机器翻译、棋类竞赛等众多领域超越人类的表现,深度学习在今天几乎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代名词。然而,深度学习拓扑设计难、效果预期难、机理解释难是重大挑战,还没有一套坚实的数学理论来支撑解决这三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是深度学习未来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此外,深度学习是典型的大数据智能,它的可应用性是以存在大量训练样本为基础的。小样本学习将是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元学习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优化、学会搜索、学会推理等新近发展的元学习方法以及“AlphaGo Zero”在围棋方面的出色表现,展现了这类新技术的诱人前景。然而,元学习研究还仅仅是开始,其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热潮已经来临,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模型与算法创新为核心、以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依赖其他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也依赖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实质性进步与发展。(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来源:人民日报)

加富二等

朱卫列:工业互联网是华能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张世祥)12日上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CIO朱卫列做客新华会客厅,就华能集团工业互联网建设等问题与全国网友进行了交流。朱卫列介绍称,2012年开始,其团队花费了一年多时间进行调研,发现发电企业为了分析电力数据,均开发、应用SIS(SupervisorInformation Systems)系统。但由于早期开发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电厂建设SIS系统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通过进一步调研发现,国外发电企业并没有去开发SIS,而是给电厂工程师一个数据分析工具软件,工程师自觉用这个工具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于是,2013年开始采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发电厂生产数据的历程:研究了生产实时系统数据的标准化自动采集技术,同时研究如何用技术手段实现快速、低成本的统一火电厂的设备编码、传感器编码。2015年研制成功了能够统一发电厂设备、传感器编码的生产实时数据采集平台,可以低成本、相对快捷的实现发电企业数据采集。同年将集团4个火电厂和4个水电厂的全部实时数据接到了这一平台上,为后续实现集团层面整体数据计算与分析奠定了基础。朱卫列还称,有了数据平台之后,华能便着手组织了一些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用于帮助这些电厂进行设备诊断,优化运行。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样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效果并不好。另外华能的电厂太多、设备则更多,靠专家提供服务很难实现业务全覆盖。有没有可能由软件取代人进行数据分析呢?朱卫列介绍道,2016年我们尝试将人工智能等等技术引入工业,用工业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算法,计算工业设备的模型,最终替代靠人来分析生产数据的新挑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关,2017年初我们终于计算出了水电厂的设备模型,2017年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开始向水、火、风发电领域全面进发。2017年一些国外企业夫人广告铺天盖地,国内的很多企业开始跟着他们的技术路线走。怎么办?只有加大研发,加大宣传。朱卫列讲道,“首先我们将华能正在建设的“生产实时数据项目”更名为“工业互联网”,我们发现GE想做的“工业互联网”与我们干的项目实际内容是一样的。其次,开始宣传我们的技术与实践结果。我在多个信息化大会上倡导企业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2017年集团领导对工业互联网项目高度重视,2018年在集团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互联网被华能集团作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马永贞

2020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智慧教室是2.0核心

全国校园网络建设情况高校已实现全覆盖我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稳步发展,全国100%高校已经覆盖网络,已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全国有50%的小学,65%的初中,90%的高中建立了校园网络。部分中小学地区处于欠发达地区,网络设施的普及率较低,在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扩大和政策的支持下,校园网络建设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2019年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5265亿元,网络教育用户数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迅速,2018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到373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24%,根据199IT发布的数据,2019年网络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265亿元,同比增长41%。与此同时,网络教育的用户数也在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用户规模达到约14410万人,同比增长9%,随着2020年初疫情的影响,在国家“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和号召下,2020年网络教育用户数预计会持续持续增长。智慧教室成为信息化2.0的核心增长点之一“智慧教室”指涵盖新型技术设备的教学环境,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智慧教室能够整合各类资源,提供多种教学工具,支持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学习体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慧教室:借助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课堂教学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伴随信息化经费持续投入、宽带等基建基本完成以及2.0理念持续渗透,全国K12及高校正逐步加快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室的集成依托于智慧教室设备,智慧教室设备能够体现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运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可能的网络接入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同时,智慧教室还能满足学校物联网技术专业开设的物联网导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工程及应用、物联网标准与中间件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并为学生或教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开发提供平台。智慧教室核心产品智能平板、白板的渗透率较高智慧教室的最终应用集成依托硬件设备的支撑,目前形成产业化的硬件设备主要有智能平板、交互白板、常态化录播、、电子书包、电子班牌等;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新模式,电子班牌、考勤管理等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等新的需求逐渐兴起,并且随着教育改革在未来将释放巨大的潜力;常态化教育录播则是在教育信息化1.0的政策下被带动起来,实现高速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2.0时代逐渐常态化;智能平板、交互白板设备的市场渗透率相对较高,并且已经度过普及期,逐渐进入了产品更新期;根据B2BIWB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智能平板、交互白板设备的主要市场参与者有视源股份、鸿合以及长虹,所占比重分别为39.18%、18.94%、12.16%。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柳遥

「天眼观数博」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数字资源要素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5月27日,在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2019政府信息化大会”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在致辞中提到,根据联合国政务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这些年我国政务信息化国际排名一直在快速稳步上升,而近年我国政务信息化更是进入了数字化深入融合的阶段,从数字福建到数字广东,数字浙江再到数字贵州,数字海南,各地信息化建设成果斐然。而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当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其次是线上线下业务还有服务渠道整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第三政务信息化制度有待完善。  从未来发展看,数字资源是数字中国的前提和基础,未来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数字资源要素为核心,并从三个方面大力推进,第一,首先是横向的层面应该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政务数据平台,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加快建设综合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关键公共基础设施的统建共用;第二,纵向层面要协同共建纵横联动业务系统,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聚焦放管服改革的需求,推动各部门联合构建充分共享、协同治理、界限清晰、分工有序的大系统工程;最后是数据层面要加快共建共享国家基础数据资源系统,以国家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为抓手,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圣编辑 李劼  编审 王璐瑶

亲知

习近平谈互联网发展: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命门”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摘选了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二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指示等一百二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十个专题,共计四百九十四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书第六篇重点阐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部分精彩论述如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4-5页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可以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可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等等。这些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做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5-6页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0页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完善网络治理体系。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要改革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推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73页“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因此,我首先要特别强调一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59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58页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这是全局、大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翻烧饼”。各地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要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要集约高效开发,限制开发区域要做好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令行禁止、停止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开发活动。——《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0页(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任一林整理)来源:“学习大国”

伏于岩穴

李京:科研信息化要成为中科大核心竞争力

李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李京教授两个小时的访谈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与其他高校单纯追求新技术、新模式不同,“科大特色”信息化显得异常务实与内敛;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科研信息化的极致追求又让人惊讶。这无疑是对于中科大这所中国最为典型的研究型大学从信息化层面的再认识。而对于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在任上工作10年的李主任看得更加长远。他认为,学校已经下决心理顺信息化机制体制,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这意味着在即将开始“十四五”期间,中科大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实现一轮嬗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着眼未来,他认为信息化工作人员除了最基本的技术达标外,管理素养将成为很重要的标准,这也是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特色鲜明的中科大信息化《中国教育网络》: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中科大的信息化非常“特别”,那么能否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中科大信息化的基本情况?李京:在进入正题之前,我需要先把背景介绍一下,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中科大的“信息化”为什么与众不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建校之始就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这也决定了它特别重视科研,重视教学。因此你会发现,中科大“双肩挑”的干部特别多。基本上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都有科研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我是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同时也是计算机学院的教授,中国科大的行政管理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特点。简单回顾一下网络信息中心的历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网络于1993年开始规划建设,1994年底即开始提供网络服务。为了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96年4月学校成立了网络中心,作为学校的直属单位,为学校提供公共服务。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展网络中心的工作职能,适应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2001年6月网络中心更名为网络信息中心,从此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的新征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科大的信息化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机构或者运行管理机制,网络信息中心只是一个副处级的支撑服务部门,最早的职能只是管理网络,后来加入了诸如一卡通、数据中心等信息化的内容,但是所有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放在对信息化有相关需求的业务部门,比如本科的教学系统放在教务处以及下面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研究生的教学和管理系统放在研究生院,财务有自己的财务系统等。后来网络信息中心人员多起来后也会帮助院系或者二级单位建设信息化系统,但至于建还是不建,建设经费来源,都是由各个业务部门来决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干部的专业背景也促成了中科大科研信息化起步很早,校级超级计算平台(校六大公共实验平台之一)、云计算平台和科研教育资源中心都在中科大得到广泛使用,近期也成立了校级科学数据中心。当然,短板也非常明显,由于缺乏整体的协调和规划,不少涉及到顶层规划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很难开展。有感于缺乏学校层面的领导体系,三年前,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目前,更进一步的管理机制体制还在理顺当中,包括人员架构、经费投入方面都将有比较大的变化,这也是学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教育网络》:庚子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对于高校的冲击比较大,咱们网络信息中心在学校疫情防控期间都做了哪些工作?李京:疫情出现之后,学校管理、抗疫、教学、科研等工作多数都转移到网上,站在抗疫第一线的网络信息中心自然是首当其冲。一、保障网络畅通。2月初,网络信息中心由分管网络的副主任带队,全面做好网络保障工作。疫情期间由于正值寒假,之后师生又居家办公、居家学习,因此网络流量走向与平时正好相反,路由等网络配置等都要进行调整;同时,原本师生只能在校内访问的各类学术资源因为延迟开学也无法及时获取,为此校外身份认证的工作迅速完成,满足了师生在校外访问学术资源的需求,确保学术研究不“掉线”。二、保障网络教学。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中科大作为疫情期间首批线上开学的高校之一,必须要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自2月17日开始,我校本科生网络课程正式启动,2月24日,研究生网络课程也全面展开。截至3月3日,共有635门课程进行了2710次授课,在线学习的学生达到228453人次。至上学期结束,网络信息中心配合教务处、研究生院保障了在线教学的网络畅通,获得了学校和师生的肯定。三、通过信息化手段“战”疫。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网络信息中心紧急自主开发了健康打卡、入校审批等系统,有效地助力了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四、保障超算平台平稳运行。作为偏重于科研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大对于超算平台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的,学校科研人员大约十分之一左右的论文发表都需要超算做背后支撑,即便在疫情期间,超算的使用率基本上也是饱和的,在这方面,网络信息中心做了大量的维护工作,满足了疫情期间科研人员的要求,如支持了的单细胞测序揭示托珠单抗有效治疗重症新冠肺炎免疫应答机制研究发表在了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中国教育网络》:经此一“疫”,您认为中科大的信息化还存在着哪些短板?李京:在这个过程中,中科大信息化的短板暴露的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信息化的整体协调能力不强,比如疫情期间的打卡系统我们开发出来了,但是有的业务部门愿意用,有的业务部门不愿意用,我们也没有办法。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与中科大规模比较小,用手工方式也能按时完成统计有关,但无论如何,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战疫数据的更有效率的收集汇聚。第二,底层数据没有很好的整合。还是以打卡系统为例,其中需要比较清晰的隶属关系,但是中科大的导师、班系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所欠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第三、网上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我觉得投入还是不够的,对于老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训也不够。今年上半学期我也带了一门课,突出的感受就是互动比较差,对于教学效果不好把握。理顺信息化体制机制是关键《中国教育网络》:事实上,在信息化“十四五”编制前发现问题不是坏事,有助于咱们更好的“把脉”,那么您对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有些什么样的基本思路吗?李京: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将会在“十四五”期间予以扭转。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理顺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实际上直到现在,中科大还没有做过全校层面的信息化规划,在学校的“十三五”规划里面,全文也仅有两段话涉及到信息化的内容。到了当前这个时间点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但这的确是中科大信息化的现状,亟待我们进行扭转。这一次学校决心要做信息化的专项规划,很让人欢喜鼓舞。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的问题,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满足中科大“双一流”建设以及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要求,又要细化到条块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还要鼓励业务部门基于自身情况,继续做好创新。二是要把底层数据规整好。有一句俗语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现在可以说,没有数据不成智慧,这话也适用于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所谓的智慧校园必然要依赖数据的汇聚和整理,那么一方面我们要有足够的数据源产生的数据来感知整个校园的运行,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数据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这就涉及到我们数据中心的建设问题上。如今我说的数据中心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与之前不同,它所汇聚分类整理的除了基本数据外,还要将中科大积淀了多年的科研数据、教学数据整合起来,作为未来智慧校园的“地基”,它不仅仅为学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还将对学校包括教学科研在内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服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我曾经有个比喻,如果将网络比作高速公路的话,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应用就是服务区,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行的规章制度、服务区都是网络信息中心要建设的,如果高速公路出现堵塞,到服务区得不到好的服务,那是我们的问题。但至于高速路上跑什么车,跑多大的车,这个车是买的还是自己建的,应该由各二级学院、业务单元去思考。当然,在未来,我们也要涉及“车辆”建设、引入和规范。“十四五”期间,这个高速公路和服务区如何建设的更好,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三是要做好人、机、物的互联。从当前的趋势看,做好人、机、物的互联是校园信息化的方向。除了我们要建设好校园网之外,我们还应该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全校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作为可以进行全面性感知的智慧校园的基础。四是从管理走向服务。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的相关理念现在各所大学都提的比较多,不再过多赘述,关键还是理念的转型。另一方面,二级学院以及学校的各业务单元是基本的数据来源,刚才也说了,中科大的信息化长期以来都是各自为战,这是短板,但也是科大特色,各个学院信息化需求非常个性化,不少学院长期以来做的比较好,这样我们就不一定走其他高校信息化的老路,而是将整合和支持学院信息化作为“十四五”的重要抓手。《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中科大信息化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是什么?李京:每个高校的信息化都是普遍性和独特性的结合体,中科大的信息化自然也会瞄准国内一流水平,但不会全面铺开,盲目求新求全求大。从理念层面看,高教信息化必须要适应该校的文化和运作模式,放大它的优势,弥补其短板,反过来说,我们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高大上而追求指标。我经常强调,信息化一定要与学校的核心业务关联,中科大是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科研是其最根本的底色,因此我们未来信息化的发展重点也会基于此,那就是科研信息化。从资金分配的角度来看,如果都是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大部分学校可能1500万元用于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500万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层面的信息化建设,而中科大则会至少有50%-60%投入到科研信息化方面,比如超算,比如数据中心,用于支持全校的科研工作。另外我们对于国家实验室、二级学院等个性化信息化需求也要服务好,甚至服务本身就会成为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课题。从根本上说,科研信息化既是我们中科大信息化的特色,也要成为中科大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通过仿真计算模拟的方式来辅助科研已渐渐成为全球主流高效的一种科研方法,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依然要在科研信息化方面还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关键是实现与新技术的融合,比如我们打算做的将人工智能与超算相结合的平台,比如我们将中科大长期以来原始而宝贵的科研数据积累下来,通过数据中心标准化处理供全校师生重复使用,这将大大提升科研效率。信息化人员的“管理”素养很重要《中国教育网络》: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信息化队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李京:当前网络信息中心主要职责和定位是负责校园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服务;为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的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负责中国教育科研网合肥主节点、安徽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运维;负责校超级计算平台及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环境合肥中心(中科大)的管理运维;负责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中科大的建设运维。网络信息中心以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目前有员工39人(含自聘10人),2019年新进1名硕士。在编的29人中,副高及以上6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毕业生5人,硕士毕业生4人。加上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有较高知识层次、勇于开拓进取和创新的队伍。我们的队伍整体上是比较精干的,我个人觉得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领域都有一两位“高手”,比如张焕杰老师、李会民老师等,这才使得中科大网络信息中心的各项工作虽然不敢说业内顶尖,但至少能排个中上等,这是我们的优势,也体现出信息化领军人物、高端人才的重要性。当然,这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队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些同志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还无法独当一面。《中国教育网络》:其实一开始我看到这个数字是有点惊讶的,您觉得网络信息中心现在的人够用吗?李京: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目前中科大网络信息中心人力资源情况的话,那就是“奇缺”。即便是当前这三十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在超算中心,网络信息这块的人员还是偏少偏弱了,跟北大、上交大动辄百人的队伍没有办法相比。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的编制只有30人,而外聘也有限制,只有10个人的名额。因此每次说到建好高速公路、服务区,造车都感觉没有多大底气,其实现在很多业务部门都非常希望我们帮助他们一起来规划建设他们的信息化,我们也很想参与,但说实话不敢答应,实在是人员太少了。基本的开发和业务维护都捉襟见肘,这种短缺甚至到了一种没有AB角色可替换的程度,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怕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该怎么远程处理还得照常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员问题已经成了制约中科大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网络》:那在您心目中,我们中科大信息化部门正常人数保持在多少比较合适,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李京:底线是至少要增加20个人,我会争取达到60人至80人的规模,70个人左右比较合适。特别是当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等保相关工作一上来,会牵扯更多的精力和人员。现在来看,通过增加编制的方式是很难的,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放开社聘人数的限制,可以让更多通过社会招聘的人才加入到中心的工作中来。二是购买社会服务减少重复性劳动。既要开源也要节流,未来的信息化趋势是通过更多的自动化设备来取代重复性劳动所带来的人力压力,比如最明显的就是金融业正在进行这样的改变。另外,只要不涉及这种网络安全和涉密的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或者与厂商合作的形式进行外包,将编制空出来招募高端人才。三、合建研发中心放出研究员岗位。研究型大学的网络信息中心最大的好处就是要求内部人员也要进行科研工作,这样就意味着可以建立研究室,或者跟其他学院,比如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建立研发中心,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联合招聘博士后来做研究员或者工程师。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既不占用编制指标,又可以通过高校人才政策的溢价来吸引业界的高端人才,一举两得。《中国教育网络》:在高教信息化圈里有一句话,那就是建队伍不易,稳队伍更难,在这方面咱们是怎么做的?李京:稳住队伍的“基本盘”并带好队伍,形成合力,这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比如职称问题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迈不过去的槛,因为在学校里的收入跟职称密切挂钩,也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这个人在学校的学术认同度。好在中科大对于技术支撑系列的职称评审是有单一序列的,论文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看是不是用一流的技术和服务支撑老师们做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否支撑了一流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为我们中心的同志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通道。当然,副高职称以上的评审的最后一关依然是要面对全体院士、二级学院院长的投票,这时候是与其他候选教授正面PK,如果没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仍然功亏一篑,这时候临时抱佛脚现场再去做评委工作意义不大,关键还是要做好平时的工作,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比如我们有意识的让中心的同志走进重点科研项目,为学术大牛们做贴身服务,这些大院士、大教授都不用我去做工作,主动就会说某某确实不错,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这10年来,基本上中心能评副高职称的人都送上去了,我们的副主任甚至评上正高职称,这在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是很不容易的。《中国教育网络》:作为中科大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您更看重哪些素质?李京:我认为摆在首位的应该是责任心,摆在第二位的是工作的主动性。大学不像企业,企业里的执行力是靠一层层的推动,团队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很多种力量的推动下被动向前,所以执行力很强;但在大学里,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工作主动性强不强,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差别很大。第三个我想强调一下管理能力,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有管理能力,但管理能力在高校信息化的工作中会越来越重要。比如我们前年在外面公司招了一个人,他本科硕士都是在中科大读的物理专业,毕业后去IT公司做产品经理。当时招聘他来的时候有些人是反对的,觉得他的技术水平不够高,学的也不是相关专业,但他这两年已经成了中心的绝对主力,开始负责中心很多重要部门的支持工作,其秘诀就是管理和协调能力。高校的信息化部门比较特殊,它独立进行系统、应用开发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它都处于内部和外部的“中间态”,是内部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枢纽,这就意味着具体负责的同志:首先要表达清楚学校的诉求,了解清楚厂商的能力;其次要代表校方约束和管理开发团队,包括项目进度、技术迭代等;第三要做好双方的桥梁,理顺双方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但是相对要复杂的多,不否认这个人必须要具备技术层面的基本能力,但关键还是管理协调能力。从长远来看,这种能力更为可贵和重要。未来科大的信息化体制机制要嬗变,人员要扩容,队伍要提升,整体的管理难度要会急剧增加,如果从未来领军人物和管理方面的干部培养角度来看,就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来进行人力资源画像。实际上你会发现我一直都没有提到技术这个维度,那是因为技术达标实际上是进入中心的“及格线”或者说基本素质,我们更关注技术维度之上的一些素养。再往下规划中科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我认为重点要解决的,恰恰是将原来扁平化的管理格局打破,腾出一些中间位置,让一些有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去锻炼,让他们有成就感、使命感,这不但是稳定人员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中科大信息化培养后继管理人才的长远之计。文 | 王世新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

受揖不立

集成电路是5G时代核心中的核心

11月22日上午,世界5G大会举行5G新锐企业高峰论坛。 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对构建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近日世界5G大会举行的5G新锐企业高峰论坛上,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开门见山。他表示,对集成电路产业来说,5G会加大各类芯片的应用,既包括数量上的增加,也包括应用范围的扩大,5G会促进各类新需求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等一系列产业的不断进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表示,5G带来信息传输革命性的变化,不只体现在数据传输会带来移动信息网络的变革、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传输之外,要真正看到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决策、执行,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其中永远脱不开芯片的影子。“所以说,集成电路在信息化时代是核心中的核心。”他强调。5G时代的物联网会让数据大爆发,地平线战略副总裁李星宇举例道,500辆全副武装的自动驾驶汽车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超过4年前人类创造的数据总量,自动驾驶汽车是物联网时代最大的单一数据节点。“在4G时代,数据的流动是不断从手机往云上迁移,可是5G时代这样的趋势变了,数据不再是单向牵引,而变成了分布式的,尤其是端上和边缘侧。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也要如影随形,去思考如何打造端、边、云协同计算的网络。”“5G的不同场景给算力提出不同要求。”寒武纪副总裁刘道福说,“像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等场景需要的算力是相对低的,但单位非常大,达到万亿次。另外,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消费电子需要的算力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这类场景的特点是数据和设备的数量非常大,芯片的形态也比较零碎、比较多。而自动驾驶对算力的需求会大很多,数据终端取决于业务规模和用户量,取决于同时在线的用户数。”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杨锋国同样表示,5G时代的终端具有丰富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有视觉、嗅觉、听觉,因此,需要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芯片来应对。响应5G时代对芯片算力提出的高要求,叶甜春强调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技术的延续性创新和价格、材料的变革性创新各有侧重,前者企业更擅长,因为企业要从经济方向考量,在性能、成本、竞争效率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会拼命向前迭代。而后者涉及更基础的研究,高校和研究机构有更大发挥空间,因此,集成电路的发展要结合两者,“企业要改变思维,用更开放的心态与高校、研究所合作”。上海兆芯集成电路公司副总经理王惟林站在企业一方表达了认同:“要提前布局,请大学、研究所帮你解决问题。你提前做了,专利也就慢慢赶上去了,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