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相关政府/学校以更开放的姿态对待社会各类业态的进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同时2.0时代希望将1.0时代买来的设备用起来,收集并实现各类数据的连通,以数据为驱动来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大约贡献了70%-80%的份额,国家拨款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市场产业链上各服务环节的界限趋于模糊,但上中下游市场特点明显:上游重资产,中游重渠道,下游重效率和体验。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呈现出市场体量大、市场高度分散、地域性强的特点,垄断型企业尚未出现意味着市场可供攫取的空间非常大,各领域企业伸出触手开始圈地。现阶段教育信息化行业处于缓慢平稳增长期,企业间竞争加剧的同时合作也不断深入。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升级、C端用户付费市场的拓展等都是刺激行业快速增长的机会点。宏观环境:坐享天时地利人和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的必要性从B端到C端研究的转变:教育行业toC市场重点在于满足C端用户对“效果”的满意度,而toB市场则更加强调帮助企业客户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作为与toC截然不同的市场,教育信息化行业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逻辑,对其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也极具必要性。市场成型且进入发声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已经明确成型且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各类玩家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并最大化输出自身资源,进而为学校、政府、教育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因此针对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研究需更加关注企业的服务链路及其周边潜在机会,分析业内重点企业的布局和运营思路,帮助市场玩家或待进入的企业了解行业重点竞争领域、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市场空间大,潜在机会多:从需求端看,50.7万余所学校(含学前教育)、2.6亿余在校生(含在园人数)和1600余万在校老师,对信息化的需求庞大且持续。从供给端机会看:1)硬件产品会随着技术升级而进行产品迭代;2)软件及服务产品随着服务场景的深化、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有更多可供挖掘的个性化的、定制化的服务类型;3)内容方面,新增科目知识体系的合作开发、原有科目知识图谱的建立与抽象等都是潜在机会;4)B端提供服务后,潜在的C端流量入口已经占据,对C端付费市场的挖掘仍充满想象空间。主要服务类型软件/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两种服务类型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企业主要有四种服务类型:1)硬件提供商;2)教务管理软件/技术平台提供商;3)教学管理软件或教学内容提供商;4)补充性的课程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种和第二种侧重于教学、教务线上化,得益于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场发展快且相对成熟,行业主流玩家多具有成立时间长、具有政府背景或母公司支持的企业。第三种和第四中则是将服务场景拓展至教学过程中,多为创业公司在不断摸索,向学校(B端)或学生/家长(C端)收费是其主要业务展开逻辑。第三、四种模式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一,服务对象涉及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不同用户在需求、使用习惯、使用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需要考虑开发成本、开发周期和差异化竞争等因素;其二,受政策影响大,企业的业务逻辑可能因为政策不向好而停滞,甚至终止;其三,如何为C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收费需要不断摸索和验证。政策环境:教育信息化2.0做创收以“用”为出发,以数据为驱动,以提升效率和体验为根本,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技术环境:教育+科技的不断试探成熟技术向教育领域“蔓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滞后性强,即技术成熟了,与教育的适配性或融合度不一定高。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技术主要有三点特征:其一,体制内学校受教育部门监管严格,改革难以推进,其受技术影响的速度和程度都比体制外培训机构慢;其二,高学龄阶段受众成熟度和自控力比较高,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更深;其三,技术多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外围层次(即“练-测-评”),相关的学习数据结构化程度高,分析和反馈机制好;与思考和规划相关的核心环节“教”现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产生的数据也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但即便如此,师生的教学效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未来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市场空间:四千亿市场等待被分割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2019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艾瑞咨询统计及核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未来两年持续增长但增速趋于稳定。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硬件设备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购买。十九大之后,硬件普及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刚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软件和服务市场,市场处于赛道抢占期。未来,随着5G、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的硬件升级、覆盖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以及C端用户的付费场景增加等,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高速增长机会点。产业链条:要产品要服务更要有渠道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结构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中游市场极度离散,中游企业对下游市场的拓展受渠道关系影响大中游端:重渠道、重合作赛道技术+合作是硬件产商迎接一下增长红利的关键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供应商优劣势明显。其中优势主要有三点:其一,采购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市场盈利模式清晰(即直接向政府/学校收费);其二,受技术推动,硬件产品的品类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其三,经过教育信息化1.0的建设期,厂商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渠道。反观不足,也有三点:首先,硬件设备未真正用起来,用户对产品依赖性差;其次,现阶段硬件普及基本完成,预算申请难度大,市场增量空间有限,未来市场红利可能出现在与技术升级相关的硬件设备升级或迭代方面;最后,市场渠道依赖性强,很难全国性扩张。就未来而言,硬件设备产商一方面需要把握新技术(如5G)的节点,加速产品升级或迭代,另一方面,更需要与软件产商、集成商深度结合,互利互惠。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1)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市场重视用户体验,易垂直细分、易聚集流量、易规模经济,但也易沦为标准化产品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2)综合类服务供应商本身具有很强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对内可提供整套服务,对外拓展可成为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市场特征:多方混战,各显神通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1)A股上市企业教育业务占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比重不足4%教育信息化覆盖的服务场景广,服务对象涉及从学校到政府、从校长到教职工、从学生到家长等各个类型,服务内容囊括了政府管理、学校运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沟通等方方面面。从市场主流玩家来看,包含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新兴创业型教育信息化企业、大的互联网企业、传统教育企业以及其他或转型或布局的企业五大类,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又高度离散。据艾瑞不完全统计,2018年部分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教育营收大致150亿左右,占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比重在3.7%左右,市场极度分散。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2)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营收情况从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来看,单一服务类别的企业较少,大部分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这与他们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足够的渠道资源、客户资源等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资源的积累为他们向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阶段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营收高,但教育业务占比低,教育市场服务竞争激烈。发展启示:搜索新一轮市场增长点启示一:部分玩家向集成商发展系统集成商的数量和类型增加,市场扁平化程度高据艾瑞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新三板中有25%的企业同时发展系统集成服务,整个市场玩家中系统集成商仍有较大空间可供攫取,市场扁平化程度有望增加。渠道、客户资源、口碑、管理、服务、技术和整合能力等是系统集成商的核心要素,对于渠道依赖性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教育信息化行业而言,很多厂商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而向系统集成商发展,通过拓展服务类别和服务范围,既可以夯实已经建立的客户资源,又可以丰富/构建产品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当然提供集成服务时尽量做到服务体系轻量化、操作/管理简易化。启示二:“马斯洛需求”的适用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大,拓展相对容易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受当地的经济、政策等影响而不同。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水平高,高精尖产业多,其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且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加具象,如将什么知识通过什么方式点引爆后,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性的学习路径设计和学习内容推送等。贫困地区属于市场空白区,他们的诉求比较集中,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相比较而言,欠发达地区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都有一定认知,并且希望通过信息化助力当地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普及,故当地对教育信息化企业接纳度高。能够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沉浸感的企业将优先获得当地市场“入场券”。启示三:C端增值服务市场值得拓展如何将C端流量转化为付费用户是关键目前教育信息化市场比较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服务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售卖自上而下的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对于将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作为通道打开C端流量入口进而向C端收费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成功的案例(如口语100向学生收取人工智能老师的服务费用),但就整个市场而言,2B2C模式的服务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放大,以满足C端市场的付费意愿和期许。整体来看,企业想要针对C端用户收费,首先需要了解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其次要结合自身资源制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最后要衡量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打破用户付费意愿与需求程度之间的落差。在提供C端服务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两点,即投入产出比和实时把握政策风向。总结:建议&展望—整体市场从需求满足看,短期内重点满足定制化需求,长期看需要关注行业标准化走势;从客户拓展看,离客户越近的渠道,其投资价值越高总结:建议&展望—细分市场大企业打造生态布局,小企业提升服务价值对于上游产商:明确自身业务体系构建的方向和全局性,针对性的寻找下游合作伙伴,打造企业全产业的生态布局。对于中游硬件提供商:1)5G风口下VR/AR市场、直播教学市场值得重点关注。2)大的硬件提供商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客户等优势直接向系统集成商过渡。3)细分垂直领域对硬件设备的需求也可能出现小而美的市场,如音乐类。对于中游软件提供商:1)对于深度垂直且易沦为标准品的软件服务商,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其二,守住学校流量入口,争取C端市场,保证潜在增量空间。但现阶段从可行性方面看,更看好第一种路径。2)对于深度接触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商,如教学系统,挖掘并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以建立竞争壁垒是当前重点。目前来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权威机构合作开采数据资源的价值似乎更具可行性。对于中游内容提供商:重点要明确自身对校内教育资源的“补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市场新兴的、尚未建立健全的学科是最好的切入点。但内容提供商需要传递出内容的专业、权威性,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与学校合作,共同研发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体系;其二,与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与新兴硬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如VR/AR在实验、特定教学场景)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1. 长期逻辑在于信息化、国产化和更新换代国防信息化是指以 C4ISR 系统为载体,将目标探测跟踪、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防护 和毁伤评估等功能实现一体化,将联合指挥中心和各军种之间的作战组织实现一体化,形成 一体化作战能力。国防信息化作为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囊括全维度军事信息系统,不仅显 著增强军队指挥作战效率,而且极大提升军队获取战场信息丰富度,是现代战争的力量倍增 器。简单理解,信息采集处理(通过雷达、北斗、惯性、红外等手段,以解决“我在哪儿、 伙伴在哪儿、敌人在哪儿的”问题)、传输共享(通过无线通信、数据链、自组网等形式, 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以供决策指挥)与信息安全(电子对抗、网络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了国 防信息化的重要内涵。国防信息化建设处于全面发展阶段。2017 年 10 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加快军 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军队建设目标越来 越高,从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到世界一流军队,而我国信息化基础仍相对薄弱,作为军 队建设的关键领域,信息化建设将贯穿始终,目前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国防信息化企业长期充分受益于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国产化进程。电子信息装 备是军事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新一代武器装备不断定型列装,信息化占比与国产化率不 断提高,且考虑到信息化系统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势必带动相关信息化公司业绩持续释放。 中长期来看,战区互联互通体系的建立或是信息化建设重中之重,国家将加大投入对指挥信 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打通联合作战、战场预警、态势感知、数据资源、领航引导、电子对 抗等数十条链路,实现“一网连三军”。 根据军费三三制原则及目前国防信息化支出占国防装 备费用约 30%的比例,假设 2025 年占比达到 40%,则至十四五末国防信息化支出的市场总 规模将达到 1.47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1%。信息化产品附加值高,更新换代快。以航电系统为例,其包括雷达、光电探测、惯导、大气 数据系统、火力控制与指挥、机载计算机与网络、座舱显控等,是飞机先进程度、作战性能 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研的第三代战斗机广泛采用了集中分布式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水平与国外战斗机如 F-15、F-16 等飞机的综合航空电子水平大体相当;但与 F-35 采用的先 进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航电系统附加值较高,且价值占整机比随代际进化 而提升,战斗机航电系统成本占整机比由起初的 10-20%逐步提升到 40-50%;预警机、电子 侦察机、电子战专用飞机等占比几乎达到 50%,如 F-22、EF2000 占比约 40%,E-3A 预警 机占比达 44%;民机航电系统价值占整机比可达 25-30%。此外,航电系统由于技术迭代, 更新换代节奏较快,因此存在“一代飞机、三代航电”的说法。美国出口管制愈加凸显自主可控重要性。虽然国内较早推行自主可控与国产化要求,军工芯 片等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少数高端元器件和材料仍未摆脱部分受制于人的局面,参考 17 年 11 月科技部及工信部的数据,我国核心电子器件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国外差距由 15 年以上缩短到 5 年;支撑装备核心电子器件自主保障率从不足 30%提升到 85%以上。目 前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愈加严苛,从新增 44 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出口管制到 14 项关键技 术和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方案,我们认为:1) 中期来看,美国出口管制主要涉及微波射频等军民通用性较强的电子领域,平台型产品 可能受到小幅度波及,以导弹整弹、雷达整机等为代表的雷达、通讯等系统的部分器件 或来自海外国家,以前可通过军民两用渠道获得,但技术封锁可能导致关键元器件缺失 或备货不足,从而可能影响武器装备的交付进程。2) 长期来看,中国正有意识的培养扶持国内企业,已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的相关标的, 或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外产品禁运或提高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将 愈加坚定国家继续发展自主可控的决心,高端产品的自主可控仍有赖于相关企业通过加 大投入、产业升级来实现技术、产品不断的迭代。2. 中期来看,信息化标的存在较大业绩、估值弹性需求端,信息化企业过去两年受军改影响较大,19 年存在较大订单弹性。信息化贯穿在各军 兵种的建设与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全过程,因此各军兵种受反腐、编制到位、建设探索及最终 战斗力的形成等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整体而言,过去两年军工企业尤其是以信息化为代表 的配套企业受军改及五年周期影响较大,信息化企业增速要低于行业增速。军改编制变化首先催生核心主战装备的需求变化,其后或将是打造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实现 战区互联互通等,信息化需求必不可少,或将面临恢复性增长,目前信息化公司订单和回款 改善较为明显,资产负债表应付、存货等科目已有所体现。此外,信息化企业多为轻资产, 受产能制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业绩弹性较大。我们预计行业恢复后,信息化企业的增速或 高于行业增速。盈利端,具有核心技术的信息化企业将受益于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信息化技术具备典型的军民融合特征,军工集团经过多年国家投入、技术积累在网络信息安 全领域具备先天优势,而民营企业依托灵活的机制通过引入技术团队等形式在某些细分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在强军强国、自主可控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投入或不断加大,并或以军为基 础进行技术突破,军工技术外溢可能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信息化具备轻资产、高研发、高 毛利率等特征,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型号配套考验,盈利能力较为稳定,并具有现 有政策鼓励支持的硬科技属性。军品定价机制改革有利于软件、著作权等过去没有充分计价的标的较为有利。信息化标的多 属于上游子系统或元器件领域,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军委审计署审计等事项或对现有价格体 系或造成一定影响,其中对成本虚高、转嫁价格压力能力弱的公司有较大压力,对贴近市场 化定价、竞争充分的零部件产品影响反而较小,对软件、著作权等过去没有充分计价的产品 以及有动力降低成本和费用的公司较为有利。过去定价方法为成本加成法,但成本核算并不 完善,软件、著作权等智力成本没有很好的反映在价格中,软件更新换代等服务费也没有充 分体现。而随着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推进及软件计价规则的落地,将对信息化为代表的企业 较为有利,盈利能力能得到充分体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对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研发投入的军工企业形成实质利好。税收新政 带来的优惠=(25%*费用化研发支出+25%*资本化研发支出/无形资产摊销期)*企业所得税 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提升将有效鼓励军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增长质量与盈利 能力,降低税收负担,提升流动性水平,总的来说利好高研发投入为特征的军工板块。估值端,科创板上市或将提升具有核心技术的高估值信息化标的的估值接受度。科创板加速 推出,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均是重点关键领域。结合 15 年战略新兴板要求及新浪财经报道 的上交所理事会关于科创板及注册制的会议纪要,科创板或更注重市值并弱化盈利标准,在 市值、营收、利润、现金流、研发、流动性等指标上进行组合引入多套标准,并将打破 23 倍市盈率的限制。科创板公司可能以具有核心技术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较多,一级市场阶梯 型融资将向二级市场传导。对于 A股存量的具有核心技术但短期并没有利润以消化估值的科 技型公司,或将提升市场对估值的可接受度,有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技 术型公司的估值体系。3. 细分方向较多,关注雷达及组件、半导体、导航、通信等领域3.1. 信息化建设是体系建设,涉及细分方向较多,逻辑各有不同从产业链的角度,芯片领域国家投入加大、国产化替代与军民融合存在较大市场空间;系统 或软件类企业或受益于软件、著作权的价格提升。从细分领域上看,1)雷达领域,我国已经是雷达研发强国,受益于新型武器装备的列装面 临持续高速增长,其中雷达整机仍主要集中在院所体内,而民企以 TR 组件为主,维持高速 增长,如亚光科技、红相股份;2)军用北斗终端过去两年受军改影响较大,存在较大业绩 弹性,关注恢复节奏,长期将受益于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如振芯科技;3)通信领域,传统 通信电台业务受军改影响较大或恢复稳定增长,而专网通信、自组网等新兴体系建立发展较 快,如海格通信、凯乐科技;4)半导体领域,军工集团具有先天优势但主要集中在院所体 内,民营企业依托灵活机制在细分方向具有核心优势,相关标的能以军为基完善产品体系, 但仍要靠民品市场做大做强,但整体估值较高;5)军民融合领域,以相控阵雷达和北斗等 为代表,军工技术具有在 5G、无人驾驶等领域拓展应用的可能,关注已有 5G 产品或具有拓 展可能的相关标的如南京熊猫、金信诺、亚光科技、振芯科技等。3.2. 军用雷达市场维持高速增长,微波组件军民两用较为受益雷达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握制信息权。军用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 3 个方面:1)雷达是各个级别上的作战指挥系统中能够实时、主动、全天候获取有关目 标战场环境信息的探测手段;2)雷达是各类先进作战平台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远程打击、精确打击的必要手段,是发挥其作战效能的倍增器;3)雷达是发展和评估各类 先进武器系统和进行军事技术研究的测试手段。军用市场维持高速增长,有源相控阵为主流体制。我国已从雷达制造大国迈入雷达研发强国, 有源相控阵雷达已成为主流体制(相当密集的天线阵列、可同时针对不同方向电子扫描), 数字阵列雷达代表未来雷达阵列技术的发展方向。现代军用雷达中最为广泛应用的相控阵雷 达已有导弹预警雷达、机载火控雷达(J-10C、J-16、J-20)、预警机雷达(空警-2000、空 警-500)、陆基防空雷达等多款类型研制成功,有望在数年内大规模列装。根据预测国际预 计,2011-2020 年中国雷达市场增速在 14-16%之间;根据《全球军用雷达市场 2015-2025》 预测,未来十年机载、陆基、海上雷达的价值占比分别为 35.6%、27.3%、17.2%,结合我 们此前预测我国机载雷达未来十年市场空间为658亿元,则总体市场空间将达到1848亿元。我国雷达整机仍以国家队为主,核心资产仍在军工院所体内。较为核心的相控阵雷达总体资 产集中在 14 所、38 所等院所体内,代表着国内雷达技术最高水平,其他军工集团有各自雷 达整机单位,如中航 607 所侧重机载雷达和航电系统;中船 723 所、724 所侧重舰载雷达; 航天 23 所侧重星载、机载雷达等;兵器 206 所侧重火控雷达。而民营企业依托高校或海外 技术团队,专注于细分方向,如天银机电子公司工大雷信依托哈工大技术团队,主要布局海 洋超视距雷达方向;雷科防务子公司理工雷科则依托北理工工研院,主要产品为毫米波雷达; 海兰信主要为小目标雷达。TR 组件民参军程度较高,将直接受益,并具备 5G 拓展空间。微波组件行业以中电科两所 即 13 所和 55 所为主导,根据产业链调研,其军品收入规模基本在 50 亿以上,占据了大部 分市场份额,民营企业作为重要补充,多数通过收并购进入上市公司体内,近几年发展较快, 如亚光科技的亚光电子、盛路通信的南京恒电与成都创新达、红相股份的星波通信、皖通科 技的成都赛英等,产品优势各有侧重,如南京恒电的控制电路、成都赛英的频综、星波通信 的滤波器、创新达的开关衰减器等。此外,相控阵雷达技术与 5G 技术是相通的,作为典型 的军民融合产业,在美国制裁和出口管制的情况下,微波组件产品存在国产化替代应用在 5G 基站的可能。仿真测试方面,则除雷达整机所外,还有航天发展子公司南京长峰,华力创通,雷科防务(理 工雷科),天银机电(华清瑞达)等。3.3. 军用北斗 19 年或将恢复,存在较大的业绩弹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18 年 12 月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基本建 成开始提供全球服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导航服务,预计 2020 年 前后完成 35 颗卫星发射组网和全球覆盖。目前地基增强系统已经在全国建立 1800 个地基增强站,预计 18 年底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更高精度位臵服务,驱动 民用高精度应用的发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也已按照国际民航标准开展建设。我国围绕芯片、板卡、终端等环节已形成完整的北斗自主产业链。我国国产北斗芯片实现规 模化应用,工艺由 0.35 微米提升到 28 纳米,普通精度芯片最低单片价格仅 6 元,基本与 GPS 相当,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国内和芯星通、司南导航、合众思壮等厂 商掌握了基带芯片在内的多模多频高精度 OEM 板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完善,相继推出了基于 FPGA 和芯片方案的高精度板卡,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与国际水平相当;华大北斗正式发布全 球首个支持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 SoC 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高精度位臵 作为基础数据,手机等终端支持高精度定位已成为直接需求,展讯、博通等相继推出或研制 高精度手机定位芯片,为进一步大众应用奠定基础。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规模化应用, 正在推动北斗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性价比提升以及高精度手机定位芯片发布为进一步大众应 用奠定了基础。国防市场:军改影响削弱带来终端弹性。在军用市场方面,北斗二代终端实现了“从 0 到 1” 的市场拓展,因此 12-15 年相关上市公司伴随北斗通用装备的列装实现了收入和业绩爆发式 增长。目前北斗终端仍未恢复采购,振芯科技及海格通信北斗业务仍大幅下滑,一旦招投标 正常化,北斗终端或面临恢复性增长,存在较大的业绩弹性。长期来看,北斗专用设备也将 受益于单兵装备价值提高带来的北斗终端渗透率提升及更新换代需求,以及弹载等北斗专用 装备需求的大幅增长,此外北斗三代终端通导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卫星应用终端必然走向 (如手持、平板等)新一代三合一或五合一等终端的普及。19 年重点关注国防市场回暖或面 临较大业绩弹性,但恢复节奏易低于预期,关注振芯科技、海格通信、华力创通等。a) 2012 年 12 月 27 日,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正式投入运营,此前相关公司已经完成技 术储备及招投标工作,2012 年开启了北斗导航终端十二五期间的高速增长。b) 2015 年相关公司北斗终端业务收入合计 14.13 亿元,达到峰值,考虑到相关院所(如 电科 54 所)及其他公司(如雷科防务等),北斗终端国防市场预计在每年 20-30 亿元。c) 过去两年考虑到军改影响,原负责北斗通用装备招投标的总参测绘局部门调整,北斗通 用装备招投标直接受到不利影响,上市公司军用北斗业务连续 2 年下滑 25%左右,17 年整体收入仅为 15 年的 57%左右。d) 海格通信、振芯科技、华力创通等终端业务毛利率基本在 60%左右,北斗星通国防业务 毛利率水平较低,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北斗星通终端业务占比较低,以器件为主。行业市场:行业融合式发展,北斗应用的关键和核心市场。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示 范项目一直是北斗产业和应用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行业市场已并逐步从单纯的终 端销售拓展到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模式对于国产北斗突破目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局面意义重 大。测绘 GNSS 接收机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采集器目前是高精度应用最成熟的市场应用, 中海达、华测导航、合众思壮等公司均是由测量测绘领域高精度 RTK 发展起来,根据产业 链调研目前市场约 50 多亿,每年增速 20-30%,行业格局清晰。除传统测量测绘外,车船监 管、精准农业、智能驾考、形变监测、车道级监控、无人机等高精度应用市场正在显现出巨 大潜力。通过美国 GPS 企业天宝发展路径来看,其借助国际扩张战略以及与互联结合,将 新的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深入垂直市场,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链,从附加值较低的设备终端逐渐向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运营转移。目前国内卫星导航市场仍较为分散,相关企业通 过不断收并购来完善技术储备、布局产业链并拓展下游市场,未来国内公司或将诞生类似美 国天宝的行业巨头型公司。大众市场:前景远大但爆发仍需时间,巨头林立传统企业很难走出。大众市场应用目前仍主 要是普通精度,产品形态以芯片或模块为主,主要为 GPS 占据,目前普通民用北斗芯片的 价格已经同 GPS 芯片价格持平,芯片成本的稳步降低推动北斗导航的渗透率提高,国产自 主基础产品直面国际竞争,北斗要进入民用市场,必须在成本、功耗等做到与 GPS 相近的 水平。此外未来无人驾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将催生更多基于高精度位臵服务的 应用场景需求,为北斗高精度应用从国防、行业应用走向大众应用的大幅增长提供了基础。 但大众应用市场虽前景远大但爆发仍需时间,高通、博通、联发科、U-BLOX、展讯、华为、 中电华大等巨头林立,传统企业很难走出。3.4. 核心高端元器件仍受制于人,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军工芯片并不一定代表先进工艺。由于商业级、工业级、军品级、宇航级芯片各针对不同的 应用场景,因而各类芯片会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商业级芯片追求的是性能,满足消费者的极 致体验,而军品级在于高可靠性,满足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需要考虑使用寿命、工作环境、 抗干扰性等,需求不同导致从工艺到设计理念均有较大不同。相比消费电子,军工产品立项、 论证、预研、定型、批量生产到使用周期均较长,因此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军品需求多品种、 小批量的模式,决定并没有较大的量产,采用 28nm 等先进制程成本越高。芯片技术军民两用,军用市场可作为自主可控的突破口。如果纯粹依托军用,市场太小,很 难做大做强,但可以通过军用自主可控市场为基础,通过小批量产品应用暴露问题,依托军 品高毛利保证生存空间,并将享受政策红利,再逐步向工业级及消费级等市场拓展。但民用 化拓展需要较长时间,毕竟国外大厂已建立起深厚的技术壁垒和生态壁垒。核心高端元器件仍受制于人,美国出口管制或促进国产化进程。此前对于部分芯片,国内相 关企业也能生产,但却未必被整机厂采用。一方面,此前国外芯片较为容易取得,且技术成 熟,批量生产成本较低,性能有保证,因此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而反之,国内企业起步较晚, 芯片产品应用机会较少因此暴露问题较少,技术相较于国外同类型产品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且军工小批量的应用势必不能摊薄芯片成本,性价比较低,如果替代国外产品应用于核心武 器装备,一旦出现部分问题,责任如何划分导致主机厂更加不敢轻易采用国内芯片。当前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愈加严苛,中国正有意识的培养扶持国内芯片厂商,已实现自主可 控和国产化的相关标的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此前军队领导先后调研核心元器件企业,表 明了军方对自主可控的高度重视,未来各军兵种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要求和进程势 必加速推进。1) 以军工集团和院校为代表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信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经过多年国家政 策、资金扶持,在推进国产化替代与自主可控方面积累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但目前军 工集团芯片相关资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体内,市场期待的资产注入具有不确定性。此 外,军工行业特殊的应用环境更要求可靠性、稳定性等而对性能要求并不高,军用芯片 技术不一定代表或适用于民用先进工艺,军用市场与民用市场亦存在较大区别,关注后 续军用技术的民用化拓展。典型代表:成都华微的 FPGA 以及 14 所、38 所的 DSP 等。2) 民营企业能够依托灵活的机制、通过转型并购或引入核心技术团队在某些网信细分领域 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具备稀缺性,军民融合提供了进入军用市场的机会,并能以军为基 完善产品体系,但仍要靠民品市场做大做强。关注振芯科技的 DDS、耐威科技的 MEMS、 景嘉微的 GPU、海特高新的 GaN、高德红外的红外探测器等,但整体估值较高。
核心摘要: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当前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产业互联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互联网是流量红利枯竭带来的必然进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从注意力经济转向价值经济的途径。生产领域流程复杂、链条较长,产业互联网能够催生大量的节点型服务企业,产生新的机会价值。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而是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显现形态,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进行打破重塑。产业互联网与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文娱、教育、医疗这7大行业结合,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应用特征。金融因具备资金流、信息流双重属性,可成为其他行业建立连接的切入点;制造、物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立新的信息连接对于产业升级、成本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零售行业受消费互联网推动,正在向上游渗透形成更有效的流通链条;文娱、教育、医疗行业也在经历产业互联网化变革,但是行业核心环节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上下游价值信号的打通仍有一定难度。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升级是行业服务者将原有的竞争壁垒进行产品化输出的过程。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从自身优势领域入手,形成IT、产业、互联网的综合能力,将服务进行产品化输出。产业互联网概述:回归网络的连接本质产业互联网概念对传统产业各环节改造重塑,构建新型协同网络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的过程,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渗透传统产业链各环节并进行改造重塑的基础上,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是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思维发展。在产业互联网的作用下,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与信息快速交互、响应,最终将重组产业网络并形成价值生态。产业互联网VS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回归连接的本质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并非两个相互割裂独立的概念。相反,产业互联网是在消费互联网基础上,在生产端与消费端进行连接链条的补全和重构,最终通过连接的融合,让生产信号、需求信号、价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资金与物品实现最高效流动。产业互联网特征:打破与重塑价值逻辑流量红利消失下的被动转型产业互联网驱动互联网服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消费互联网关注点为用户数量和用户注意力时长,其快速发展可以看作是跑马圈地的过程。但近几年,不管是用户数量还是用户注意力时长,整体上难以再取得爆发性增长。在此背景下,企业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用连接、数据和智能三大要素去解决更多环节的痛点,这个过程可以看作精耕细作的过程。在此过程的早期(即现在),流量红利余温仍在,C端连接仍占主导因素,因此B2B2C型企业优势明显并备受关注。随着连接布局的完成,物联、数据和智能作用逐渐提升,专注于供应链效率提升的企业优势将逐渐凸显。尽管产业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是技术与商业形态成熟后的必然,但C端流量红利的消失,在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巨头向上渗透的合理路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消费端为入口,以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全新的行业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互联网科技巨头能够沿行业供应链向上渗透,完成供给端的赋能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和生产链条延伸。与其他行业相比,拥有这样的“超级整合者”的行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更快速。生产端的提升与变革也为这些整合者带来巨大的生态效应。去中心化重构创造产业链新价值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去中心化并重构新的中心消费互联网以流量和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生产链条较短、供需关系简单、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形成了互联网寡头垄断的总体格局;而生产领域的产业参与者更加多样,产业链长且交错复杂,产业互联网将多条产业链的上游资源、中间商、服务企业、核心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多节点的生产网络,是信息流动的去中心化过程。艾瑞认为,生产网络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产业互联网领域难以出现全局性的垄断寡头。同时,生产网络的建立将形成多个连接的关键节点,催生新的节点型价值中心。工业时代轮转,产业互联网改变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模式自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以流水线为基础的精细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几乎已经遍及所有行业,形成了由供给端驱动的生产-库存-营销-消费的供需模式。这种大规模生产的长周期、高库存、缺乏个性的特征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变化且多样的经济需求。产业互联网为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形成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连接,形成需求-供给高度互动的快速反馈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的集成和创新。赋予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环节重塑能力不再以概念创新为卖点,重整上下游核心环节是根本目的尽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有赖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不断加速技术开发商业化进程并寻求更多技术可落地的实际应用场景,但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以线上化、数字化为基础,改造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融资模式,并加强产业协同交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网络建设乃至跨行业共融发展。具体来看,生产环节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容创作、经营销售与协同管理等核心环节,均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改造的对象。新型技术场景、平台、管理理念等要素也需要通过融入产业互联网塑造的新型网状关系而实现落地应用。技术融合发展之后的产业形态显像为新兴技术落地寻找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组织方式近年来,在本轮智能革命中新生的技术产业化扩散趋势明显,各类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其中,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连接,移动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终端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末梢神经,云计算赋予产业互联网充足的算力支撑与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能够对产业互联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使用,人工智能助力专家系统建立、人机交互与商业决策过程,5G提升通信传输效率并加速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裂变生成,区块链构建的可追溯信任机制可以为产业互联网安全提供保障……产业互联网的良好包容性可以为各类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与融合性测试提供实验土壤,以检验技术的产业应用意义与商业化效果。技术集成至特定阶段,可催生产业互联网形态多样化随着智能革命的逐步深入,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业态发展与商业创新。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以实现互联互通、跨界重塑为主要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5G等技术载体充分集成后,借助产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加速对各传统产业的渗透迭代过程,在检验场景化可行性与验证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发展出互联化、扩散化、外部激发等产业互联网形态发展特征。未来,产业互联网各参与方将持续加码各类新兴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特征显像会愈加多样化,催生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产业互联网应用:价值信号的路径重建金融:资金融通叠加信息流通双重切入金融是切入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较佳入口资金具有天然的信息属性,而金融的资金融通作用需要通过产业价值传递来实现。艾瑞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与信息的生产、传递和使用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金融化”程度加深,金融资源和信息越来越成为生产活动的必备要素。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资金的高效流动与信息的快速连接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服务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工具可能是比信息平台更有效的产业互联网连接手段。金融服务商在向上延伸做SaaS服务有一定优势对于缺乏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传统产业,产业互联网难以通过信息打通的方式实现连接,而金融服务商本身在产业链上占有优势,是这类产业实现连接的一个有力推动者。金融服务商能够通过“支付先行”向上延伸数据+技术+资金的打包服务。艾瑞认为,金融机构在产业互联网中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金融服务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金融服务商能够成为类SaaS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角色,也可能会像SaaS服务商一样形成整个生态。制造:生产交付与深度服务持续融合生产协作网络使得生产即服务(MaaS)成为可能生产即服务(Manufacturingas a Service)是制造商共同使用生产基础设施网络的产物。在实现形式上,MaaS的雏形是生产者共享制造设备(融资租赁)和制造产能(代工厂)、以及消费者即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产品(共享3D打印)来降低成本实现灵活快速的生产。随着生产网络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程度提高,欧美等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专业的MaaS平台,为非周期性的灵活订单提供即时生产服务。MaaS:工业制造领域优先切入分散程度高的离散制造业工业制造可以根据生产模式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其中离散制造业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分散程度分为重型离散制造和轻型离散制造。目前中国已经出现的MaaS服务商,如生意帮、云工厂等,主要服务于轻型离散制造行业。而重型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行业,由于产能集中、需求波动小、生产过程难以拆分,产业互联仍停留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连通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MaaS服务商。艾瑞认为,由于这些产业特征,工业制造领域的MaaS发展需要将信息流动与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形成以生产要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为中心的生产合作网络。物流:新一代服务商加速多环节磨合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圈,实现“飞轮效应”理想态传统物流主要以支持体系的角色存在,追求规模经济,实现部分物流节点上的体验、效率、成本的最佳。随着5G技术及物联网传感器成本的迅速下降,物联网在端到端供应链使用场景中逐渐普及,实现物流场景中的人、设备、车及货物等万物互联。进而成就行业整体的“飞轮效应”理想态。改造成本高是即时数据化连接推进缓慢的主要瓶颈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户对物流成本敏感度较高,这要求物流企业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从降本增效的角度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物流行业货运存量大、涉及环节多、流程复杂,行业供应链的整体提升需要的车货匹配、流程可视化、供应可调度等条件,对大多数需求方来说并非必要条件,同时涉及到大规模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加,大大侵蚀短期利润,这是影响物流行业产业互联进程的主要原因。艾瑞认为,改造成本的限制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实现必然是渐进式的,其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竞争壁垒的不断提升和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零售:消费互联网驱动下的重生产业互联网打破传统零售供应链流通关系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零售的下一阶段发展将集中在中介流通环节和B2B关系网络的重建上。传统零售供应链条呈现线性状态,各参与方之间依次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多级分销商网络实现价值和供需信号传递,传递效率较低,需求信息回流通路不畅。而消费互联网带来的数据网络、供应链基础设施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分散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联系,形成简单且高效的连接通路。文娱:价值链一体化过程远未完成内容平台使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参与价值叠加过程在文娱行业,用户获取内容渠道的多元化和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平台的爆发,使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普通用户不但能通过各类工具直接制作视频,成为内容的直接创作者,还能够通过互动、弹幕、投票、二次创作等多种方式影响作品内涵与创作走向。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参与文娱内容生产,创建了一条去中心化的价值回流通路,使众多“素人”成为大众化娱乐内容生产者,更加快速、精准、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教育:需求端复杂,易从局部切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教育行业下游终端用户类型多,个性化需求复杂,在整个产业链上难以数字化触及,教育产业互联网化最可能成功的是从管理环节切入,实现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的平台化管理。目前,教育产业仍然极度分散、各教育组织平行独立,导致优质资源配置效率很低。通过搭建专注教育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更科学地重组行业供需关系,进而改善产业成本结构。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只有政府力量才能实质性推动医疗产业互联网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医疗系统由于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行业发展受政府和社保机构的强影响,医疗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医疗机构(医院)连接意愿不强,上游供给端(医药企业)和需求端(医患病人)对产业的作用能力较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驱动力不足。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就医方式也在日益改善。但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之间存在深厚的数据壁垒,产业互联网在健康医疗事业中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产业互联网行动:竞争壁垒产品化输出机会空间和行动建议行业分化与业务细分为产业互联网服务带来无限空间虽然目前产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进展不一,渗透程度总体不足。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生产网络中,不同细分行业与不同业务环节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数量巨大的服务节点。这些节点内部也会进一步实现合作分工,形成新的合作网络。因此,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不断推进行业分化和业务环节细化,为服务者带来的机会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产业互联网的终局绝不会是寡头垄断的统一市场,而是参与者多样且极度活跃的交叉创新市场。
中商情报网讯: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是指通过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由之带来更高的效率、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和核心竞争力。国内的医疗信息化行业目前呈现竞争分散格局,市场的集中度较低。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6亿元。
8月4日至5日,副省长董华率省科技厅厅长董保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袁国书等,莅临我市调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情况。董华强调,保山市要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打造滇西工业重镇筑牢坚实基础。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杜春强,副市长杨东伟分阶段陪同调研。8月4日,董华一行先后到云南汉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威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基地,隆基二、三期项目,保山沃龙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路华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等,深入厂房车间、项目工地,现场察看企业生产情况和在建项目推进情况,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市场销售和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在云南汉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华指出,工业大麻产业前景向好、产业链涉及广泛,公司要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红线意识,严格做到标准化、零排放,要进一步在种子研发和产品运用上求突破,努力向“高科技企业”目标迈进。在通威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基地,董华要求,省工信、科技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水电硅材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审批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加快推进项目一期建设进度,并及时跟进二期、三期建设。在现场调研隆基二期生产情况和三期在建项目推进情况时,董华对我市加快推进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在路华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董华要求,要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壮大信息产业发展。在保山沃龙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当了解到企业在疫情防控压力下有序组织复工复产的情况后,董华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不断创新发展,拓展市场规模。8月5日,在腾冲市调研期间,董华一行先后深入腾药制药有限公司、腾冲东方红制药有限公司、云南魅力汉道制药有限公司、云南罗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新绿色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规模情况。董华对腾冲市积极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给予肯定,要求有关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医疗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提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一、医疗信息化产业概况狭义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包括医院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其中医院信息化又包括医院管理信息化、临床管理信息化、医院信息集成;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医保信息化、药品流通信息化、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其中HIS主要面向医院管理,对医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全面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效率;CIS主要面向病人管理,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临床治疗、护理服务等实现全方位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随着医改政策的深入,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GMIS)也将逐渐建立。2015年,国务院开始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鼓励互联网向医疗行业深入,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但并没有提出具体举措。2016年开始,政策逐步收紧:当年8月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销售试点结束后,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试点。2017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互联网医院向2B发展,不允许互联网医院直接2C,即大医院赋能小医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势头。2018年以来,我国医卫信息化和医药行业深化改革方面的政策密集发布,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期。2014-2018年,经过不断摸索、政策的收紧和放松后,与医疗信息化相关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控费为目的的医保控费系统建设、以互联网+医疗为重点的医疗信息化改进以及以医联体为载体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而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意见》,奠定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框架,系统地提出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二、医疗信息化市场特征(一)医疗信息化产业链特征从产业链来看,医疗信息化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提供软件系统开发资源和计算机硬件零配件等,参与者多为数据供应商(医疗机构等);中游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多具有影像识别、深度学习、自然语义分析等核心技术,参与者主要是提供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和技术服务业务的供应商,此外还有计算机硬件提供商及少部分通用软件提供商;下游为B端和C端应用场景,参与者多为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疗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等。2000年以前,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尚处于市场空白期,直到众邦慧智公司成立,才出现第一家专业从事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服务的商业机构;2000-2009年,医疗信息化行业开始起步,原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批审核通过了7家医疗软件企业,市场进入多头竞争时期;2009年以后,医疗信息化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软件与服务占比扩大根据IDC预测,2016-2021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10%,预计2021年将达到469.09亿元。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占比不断上升,2016年占比为26.13%,预计到2021年占比将达到35.06%。从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来看,软件增长最快,达18.38%;其次是服务,为15.31%。二者均超过医疗信息化整个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医疗信息化相关的硬件年均增速仅为7.30%。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医疗管理理念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两个方面。从医疗管理理念来说,随着多项医疗信息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老龄化问题得到关注,促使医疗管理的理念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过渡,因而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其深化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三)HIS系统覆盖率高于CIS系统覆盖率,CIS增长潜力可期CHIMA发布的《2017-2018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及门急诊挂号系统的实施率均在50%以上,药库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及病人出入转管理系统的实施率在45%-50%之间。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率均在45%以下,其中住院医生/护士工作站系统和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实施率均在40%-45%之间,ERM、LIS、PACS以及RIS系统的实施率均在40%以下,市场潜力无限。CIS系统建设步入快速上升通道。根据IDC数据预测,我国医疗信息化2017-2021年CAGR将达15.9%。按类别看,HIS建设增长相对较慢,CAGR仅为8.8%。医疗核心管理系统、电力病例、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仓库、分级诊疗系统CAGR分别高达19.8%、19.7%、20.7%和25.1%,均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同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CAGR达16.4%,说明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也在高速增长。(四)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企业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分别是国际领先企业、本土IT领军企业和本土中小型企业,竞争力依次减弱。国际领先企业依靠其在大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深厚基础,具备高端市场优势,在中国医疗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如今,Inter、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布局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由于信息化建设标准未统一,各个医院由于管理理念不同导致信息化系统定制程度不一;医疗机构内部由于系统厂商不同导致院内数据流动不畅;同一区域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数据不能共享;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之前数据共享难度更大;此外,区域分散,当地厂商渠道资源丰富,很多小厂商利用自身在当地的渠道资源占据当地市场。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最新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866项医疗信息化市场中标信息统计中,规模排名前七的企业的占比合计28.8%,预计前十的规模占比将在30%左右,依然呈现出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在如此多的供应商中,以区域性中小厂商为主,能够覆盖全国市场的供应商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从国内医疗信息化企业市场份额来看,排名第一的东软集团仅占11.28%,其次是万达信息和卫宁健康,市场份额分别是3.72%和3.47%,前五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仅为24.53%。多数医疗信息化企业通过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展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资源优势、技术研发优势、能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将优先受益。同时,在细分垂直领域保持龙头地位的企业同样会脱颖而出,缺乏产品特点的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被进一步挤压。(五)政策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创新创业迎来真正的春天互联网医疗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政策频发落地,也让互联网医疗发展吃下了“定心丸”。2018年7月,国家卫健委同时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三份文件,明确准入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医疗正迎来真正的春天。从2016年开始,从业者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艰难。具体表现在每年初创企业数量的急剧变化上:2013年有500家初创企业成立,2014年是800家,到2015年是1000多家,到2016年突然开始减半,2017年再减少到149家。从2016年开始,整个行业的活跃度不高,资本的投资热情也不高,且这些存量企业加速倒闭。而进入2018年以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边际大幅改善,同时行业盈利模式逐步落地,以及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等因素助力行业迎来发展迎来春天。三、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数字技术转变医疗文化。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人工智能将彻底颠覆传统诊疗服务。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大的痛点便是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但随着互联网医院、医用可穿戴设备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普及,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在疾病预防和诊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健康/医疗云端平台、护理机器人、高值医用耗材等新兴技术、材料的发展正加速智慧医疗进程。其中,健康/医疗云端平台综合利用终端、资讯与通信科技技术,将整体提升病人资讯管理、个人医疗纪录和健康促进等医疗资讯服务水平。数据将成为新型医疗资本。利用人工智能与真实世界证据挖掘医疗数据价值。医疗数据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关键企业资产,并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分管医疗的政府部门和临床医生将使用医疗和社会保障数据展开诊断和治疗改革,提高治疗成效和医院生产力;制药企业与患者和医疗体系展开密切协作,利用数据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案,并提升方案启用速度,同时根据方案的医疗效果确定价格。量化生活依然盛行。未来,每个人都将更加了解基因状况、可能患上的疾病以及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并将积极地参与改善自身健康状况。“量化生活”将推动疾病预防并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来保持健康,包括运用规范化且经过验证的健康应用程序以及可穿戴设备。新进入企业正颠覆医疗行业。非传统医疗企业将会不断涌入,通过利用其品牌、技术以及客户优势来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机构展开密切的合作,医疗与保健机构之间的界限也将变得愈发模糊。传统的医疗服务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促使新进入的企业加入或者取代现有机构并致力于开创虚拟医疗实践,使人们得以在家中或者办公室享受远程医疗公司提供的服务。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融合北大科技园丰富的科技服务运营经验与高端专业人才优势,专注于科技园区运营、区域经济发展及前沿科技领域产业研究,面向政府与企业级客户提供宏观创新发展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创新战略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跟踪等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咨询服务,是北大科技园打造科技服务运营商的重要软实力。互联网医疗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管理理念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加之2018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和医药行业深化改革方面的政策密集发布,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期。未来,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人工智能将彻底颠覆传统诊疗服务;医疗数据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关键企业资产,并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每个人都将更加了解基因状况、可能患上的疾病及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并积极参与改善自身健康状况;非传统医疗企业将会不断涌入,通过利用其品牌、技术以及客户优势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机构展开密切的合作,医疗与保健机构之间的界限也将变得愈发模糊。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赛迪发布“202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系列研究报告”28个细分领域的走势进行了全面的预测和判断开箱啦!开箱啦!开箱啦!完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ccid-2014”
2020年9月14日——24日,在普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筹下,中商智库专家组赴普洱市开展普洱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调研工作。中商智库专家组奔赴普洱市7个区、县开展调研工作,与地方区县领导就当地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困境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思路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中商智库专家组访谈了7个区县共计25家代表企业及重点园区管委会,搜集获取了第一手产业数据和招商资源信息,为后续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月22日,普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专家组与发改委、投促局、科技局、茶咖发展中心、市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多个市直部门进行全面沟通交流,就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路展开进一步思考讨论,各市直部门负责人踊跃交流,为规划编制提供了诸多好思路。下一步,深圳中商智库将会在前期详实调研的基础上,紧扣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普洱市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产业现状及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普洱市资源优势,精准研判产业发展机遇,高质量编制规划,为普洱市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1.医疗信息化:大市场,大机遇1.1 行业综述:多环节、多主体,医院是核心参与方医疗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疗信息化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环节的信 息化,而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医药流通环节的信 息化以及其他医疗或医药相关环节的信息化:医疗服务环节的信息化(即医疗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 疗机构,其发展普遍遵循从 HIS 到 CIS 再到 GMIS 的路径。其中:HIS(医 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收费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如 挂号、核算、收费等);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以患者为核心,旨在解 决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如影像存档传输、放射信息采集及 处理、病理信息采集及处理等);GMIS(区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以共享 为核心,旨在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医疗服 务水平、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等。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即医保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保和商保为主体 的医疗保障机构以及与之对接的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其核心系统包括医保、 商保支付系统以及各级管理系统,主要面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医疗、医药 机构。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即医药 IT)主要参与主体为药房、医药经销商等 跟医药流通相关的企业。其它环节的信息化参与主体众多,主要指除医疗、医药机构以外的相关企 业(如相关检测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1.2 市场现状:行业快速发展,政策是核心驱动力自 2011 年以来,医疗信息化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 IDC 统计,2011、 2015 以及 2018 年中国医疗行业 IT 市场花费分别为 146.3、253.6 以及 491.8 亿 元,2011-2015、2015-2018 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CAGR 分别为 14.7%、24.7%。IDC 预测 2023 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 719.6 亿元,据此次测算 2018-2023 CAGR仍将维持 10.0%左右。当前政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齐头并进,行业需求旺盛。政策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障碍或逐步解除。1.3 供需分析:需求增长趋势明显,供给端格局相对分散需求端,降本增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是主要出发点。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三级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年均投入金额和投入区间占比上看, 三级医院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要远超三级以下医院:根据 CHIMA,三级医院 年均投入金额为 1019.2 万元,而三级以下医院年均投入金额为 240.1 万元;三级医院在 500-5000 万高额信息化投入的数量占比也远高于三级以下医院。如按 照卫健委最新公布的三级医院数量(2311 家)进行粗略估计,全国三级医院的 年均信息化投入在 235 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医疗 IT 行业花费的一半左右,是名 副其实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坚力量。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的趋势明显。根据产业链调研,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厂 商大订单绝对金额及相对占比均快速提升,显示医院端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 且单项目体量也有攀升。根据 CHIMA,从不同年度医院信息化投入的对比上 来看,2018-2019 年度落在 500 万以上信息化投入区间的医院占比快速提升,说 明单体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加强,部分佐证医疗信息化厂商大订单金额提升的事 实。供给端,医疗信息化供应商格局相对分散。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厂商众多, 据前瞻经济学人估计约有 600 多家,以区域性供应商为主。医疗 IT 解决方案 (指软件和服务)层面,根据 IDC的统计,行业 CR5 仅 40%左右,CR10 仅 56% 左右,排名第一的东软集团市场份额不足 14%,整体而言行业格局分散,头部 企业并没有绝对的市占率优势。客户粘性强,先发优势显著。医疗机构业务条线多、流程复杂,对应的信息系 统功能繁多、架构复杂、数据隐安全性要求高,加之医疗政策变动频繁,因此 决定了医疗机构与医疗信息化厂商之间以长期合作为主。此外,医疗机构在选 择信息化供应商时尤其重视后者的项目经验,因此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医疗机 构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尤其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此一来,起步较 早的医疗信息化厂商就会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后进入者则会面临较大的市场 拓展障碍。渠道、产品化能力及整体解决方案交付能力是核心壁垒。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定 制化特性明显,此外对售后维护服务的及时性要求高,因此医疗信息化行业具 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也是众多区域性小企业存在的根基。在这种背景下, 具有丰富的全国性渠道的厂商将具备更广阔的业务辐射范围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此外,基于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以及不同业务的 理解,使用先进架构和技术将应用需求产品化的能力是提高医疗信息化厂商盈 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的关键。最后,站在医疗机构的角度,来自不同供应商 的信息化产品彼此之间难以有效集成、对接的问题普遍存在,从提升系统整体 运行效率的角度除非,未来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受青睐。1.4 趋势判断:医疗信息化的范围、功能和商业模式将持续进化,行业集中度 有望提升医疗信息化将沿着三条路径演进:1)范围从单个机构到区域再到 全国。当前医疗信息化主要围绕单个机构展开,但与此同时区域性医疗信息化 需求也已出现,未来后者更高层级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将出现,直至最终建成全 国性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2)功能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进。AI 将成为底层基 础技术,未来应用势不可挡,医疗信息化将从支撑业务向辅助决策、解放人工 发展,功能更加深化。未来医疗信息化将从信息化过渡到互联网化,最后发展 到数字化和智能化。3)商业模式从 2G/2B向 2C扩散。互联网医疗需求是客观 存在的,但医疗机构普遍不具备独立满足这部分需求的能力,未来更多依靠医 疗信息化厂商共建互联网医院,而医疗信息化厂商则有望将业务模式向 C 端扩 散。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从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来看,近 几年市场集中度正在缓慢提升,根据 IDC,从 2011 年至 2017 年前十大厂商市 场份额提高了近 7 个点。另外,参考较为成熟的市场发展经验,美国医院端电 子病历市场集中度 CR3 在 2007 年时仅 42%,至 2018 年已达 70%左右,对比中 国 2017 年 CR3 仅 29%,因此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求与技术升级是集中度提升的主因。需求升级体现在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需 求从零散化向综合化转移,因此具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头部厂商在未来竞争中 将更具备优势。技术升级体现在创新技术如微服务、AI、云计算的应用,些技 术的应用会使得头部厂商的系统产品力更强,而大部分区域性小厂商因为不具 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会逐渐被淘汰。基于此,我们判断拥有客户基础优势、技术 储备优势、品牌和渠道优势以及项目经验优势的头部厂商将最受益行业发展。2.政策强力驱动,传统信息化业务迎新一轮景气期2.1 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及医院智慧服务分级直接驱动行业发展2.1.1 电子病历与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催生 300-500 亿增量市场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中,医疗指令的发 出、医疗行为的结果反馈和诊断医嘱的下达均通过电子病历完成。电子病历并 非医生专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而是包括前端数据交互工具、全院级别临 床医疗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平台在内的完整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在我国原卫生 部下发的电子病历规范与欧美各国的医疗信息化实践中,电子病历系统均着眼 于其临床医疗信息汇总、集成、整合、应用的核心功能。政策明确要求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当前国内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较低。我国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在制 定过程中部分参考了成熟市场的相关经验,全球范围内电子病历评级较为权威 的机构为美国的 HMISS 协会,卫健委制定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基本与 美国对应(中国分级为 0-8 级,美国为 0-7 级)。根据 HMISS 最新数据,全美 参与 HMISS EMRAM(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Adoption Model)评级的医院 共 5,480 家,其中通过六级及以上的医院共 2,410 家,占比达 44%。与此同时, 我国通过 HMISS EMRAM六级及以上的医院仅 57 家,截至 2018 年底通过卫健 委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 5 级以上的医院仅 84 家,跟美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异。政策将显著提升医院端电子病历参评率。根据卫健委,2011-2018 年全国共有 7,000 多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2018 年全年有 4,239 家二级医院和 1,695 家三级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评分级评估。 截至 2018 年 底,全国共有 33,009 家医院(来源:卫健委),若以此基数计算,则 2011-2018 年电子病历评级的累计参评率仅 21.2%;全国共有二级医院 9,017 家、三级医院 2,548 家,根据《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 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的要求,未来上述二级以上医院(共 11,565 家)均必须参与电子病历评级,结合时间点要求,2020 年医院累计参评 率将至少提升至 35%,政策效果显著。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将助推电子病历系统升级改造。根据 2017 年版的互联互通测评方案,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 价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 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 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所规定的 2020 年三级医院要达到医院信息互联 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4 级水平,最低要求(四级乙等)为在满足三级的 要求基础之上,“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共享文 档库”,即 4 级及以上最低要求为信息平台级的系统建设。 根据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14-2018 年全国通过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 成熟度测评仅 265家机构,包括区域 93家和医院 172家。互联互通测评政 策出台后,机构的参评率快速提升,仅 2018-2019 年度全国就有 210 家机 构(包括区域 67 家、医院 143 家)自愿申请参加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 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最终通过测评的区域有 48 家、医院有 101 家,共计 149 家机构,通过率为 70.95%。根据上述数据测算,2021 年前至少还有 2,376 家三级医院要参与并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故而也将极大促进 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升级改造。预计 2021年前电子病历评级将为行业带来 300-500 亿增量空间。按照规定,二 级医院在 2020 年要达到 3 级以上,三级医院在 2019 年要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 级 3 级以上,2020 年要达到 4 级以上。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 2019 CHINC 上的《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主题演讲,2018 年全国参 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的二级医院平均等级为 1.35 级,三级医院平均等级为 2.81 级。根据前述参评率数据推测,全国仍有 4000 多家二级医院和近 1000 家 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是低于上述已参评医院平均等级的,据此假设 2020 年底 之前二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要从平均 1 级提升至 3 级,三级医院要从平均 2 级 提升至 4 级。结合草根调研了解到的电子病历系统升级费用,对 2021 年前电子 病历评级为行业带来的增量空间测算如下:2.1.2 智慧医院建设及评估将推动行业长期增长智慧医院内涵丰富。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智慧医院是指“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 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根据卫健委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智慧医院的范围包括三 大领域,即: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以及面向管 理者的“智慧管理”。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分级评估已经启动。医院智慧服务 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 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2019 年 7 月,医 政医管局公开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开展 2019 年医院智慧服务 分级评估工作的函》,要求被评估对象于 8 月 1 日至 9 月 10 日分片区(全国分 四个片区)分时段依次开展评估数据填报工作。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有机衔接。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在 2019 CHINC 上的解读,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二者是有机衔接的, 只有电子病历应用达到 4 级,才能与智慧服务相匹配。智慧医院建设及分级评估将长期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医院信息安全是下一个发展重点。当前信息安全并非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的 独立维度,但信息安全涉及到病人和医院的隐私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焦雅辉《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卫健委将重点推进信息安全 工作,并计划将信息安全列为医院独立考核维度。区域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是未来建设重点模式。当前智慧医院有三种模式:一是 基于单体医院的智慧医院;二是以智慧医院和医联体为基础的智慧医院集 团;三是覆盖一定区域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正在打基础的阶段,是 未来主要方向,目标是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的覆盖。智慧医院建设将综合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计划(2018-2020 年)》,智慧医院建设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AI 等多领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过程,因此是医疗信息 化行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2.2 医联体建设及 DRGs 推进将间接催生医疗信息化需求2.2.1 医联体建设将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根据卫健委,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出台医联体建设发展规划,所有 三级公立医院都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1,860 个,县域 医疗共同体 3129 个,跨区域专科联盟 2,428 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 协作网 5,682 个。当前,国内医联体试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2019 年 5 月 23 日,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 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明确城市医联体建 设试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要求各省份推荐设区的地市不少于总地 市数的 50%,工作目标是到 2019年底 100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 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初 步形成以城市三级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康复、护理等其他医 疗机构参加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到 2020 年,100 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 格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于 2019 年 8 月发布 的《关于印发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共确 定了 118 个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医联体的发展将极大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在医联体运行管理过程中, 信息系统是医联体实现一体化管理、资源整合共享以及分工协作的关键。医联 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接入统一的信息平台,各机构之间的信息系统 应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完善分级诊疗信息平 台以及互联网诊疗服务等。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 之一,未来医联体的高效运行管理依赖于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因此医联体 的全面铺开建设将极大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2.2.1DRGs 推进将提升医院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需求DRGs 是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重要工具。DRG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组)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 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 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DRGs-PPS(疾病诊 断相关组-预付费)是对各疾病诊断相关组制定支付标准、预付医疗费用的付费 方式。在 DRG 付费方式下,依诊断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和病人特征的不 同,每个病例会对应进入不同的诊断相关组。在此基础上,保险机构不再是按 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即按服务项目)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 入的诊断相关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中国 DRGs 正逐步迈向具体实施阶段。2018 年 10 月,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医保 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27 号文),中国 DRGs 正式拉开全国范围内试点的序幕。与此前不同,医保局此次发文标志着 DRGs 自此由地方试点走向顶层设计且具体实施由医保部门主导,中国 DRGs 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9 年 5 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卫健委和国家中医 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医保发﹝2019﹞34 号),根据前期各省(区、市)申报参加 DRG 付费国家试 点的情况,确定了 30 个城市作为 DRG 付费国家试点城市。2019 年 10 月,国 家医保局出台《国家医疗保障 DRG 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分组方案》,为 DRGs 付费具体实施提供了标准与规范。DRGs 实施需要以 DRGs系统为基础。医保 DRG 支付方式改革包括 DRG 分组 和付费两部分,其中分组是诊疗阶段的关键环节,其天然契合程序化处理方式。 根据国家医保局《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分组方案》,CHS-DRG 分 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以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为依据,以解剖和生理 系统为主要分类特征,参照 ICD-10 将病例分为主要诊断大类(Major diagnostic categories,MDC);其次,在各大类下,再根据治疗方式将病例分为“手术”、 “非手术”和“操作”三类,并在各类下将主要诊断或主要操作相同的病例合并成 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 最后,综合考虑病例的其他个体特征、合并症 和并发症,将相近的诊断相关分组细分为诊断相关组,即 DRG。预计 DRGs 将为医疗 IT 带来百亿以上增量空间。根据草根调研,二级医院 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50/80/110 万元左右,三级 医院 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100/150/200 万元左右, 据此测算医院端 DRGs 的建设将为医疗 IT 行业带来百亿左右增量市场。3.“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创新业务迎高速发展机遇3.1 政策与产业合力,互联网医院成“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子领域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信息化下一个建设方向。我们认为,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所 有传统行业的医疗信息化均遵从自信息化起到互联网化再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 发展路径,当前以医院信息化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整体上仍处在第一阶段(即 信息化阶段),但第二阶段(即互联网化阶段)在政策引导、产业合力下即将迎 来一轮建设高峰。根据腾讯研究院、动脉网,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疗信息化 对资源及服务的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诊疗服务供应、 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药险全环节配置。……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医院的内涵不断延展。互联网医院的内涵从开始的远程 问诊、轻问诊,逐渐覆盖诊疗、诊断、健康管理、院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当前, 围绕着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疗服务流程再造,互联网对医院场景的渗透以及对 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介入越来越深。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参与主体也不再局限于 医疗机构,而是扩大到了医药、医保领域,涉及面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医院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医院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第一种模式以医 院为主体,医院通过自建或者与信息化厂商共建的方式拓展服务边界,典型例 子为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主导建设了浙一互联网医院。第二种模式以企业为主体, 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企业通过搭建互联网医疗平台并挂靠实体医院的方式为病 患提供服务,典型例子如由微医集团主导、与地方政府或医院合作成立的互联 网医院。我们认为,前一种模式侧重于提供纵深服务,后一种模式侧重于平台 搭建、进行横向连接,在目前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相互补充而非 相互竞争的。医疗 IT 厂商参与互联网医院发展具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对医疗 IT 厂商而言, 互联网医院相关收入主要体现在前期的系统建设收入和后期的运营收入两个方 面:1)建设期,医疗 IT 厂商将向医院收取建设费用(类似传统医院 IT 模式)。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由下而上涉及集成平台、数据平台、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 云平台(见下图)的搭建,针对每家医院的建设复杂度不同医疗 IT 会收取相应 的建设费用;2)运营期,医疗 IT 厂商则可能收取一定的运营服务费用,或者 按照线上流水提取分成(典型案例为卫宁健康为浙江邵逸夫医院建立和运营的 互联网医院项目)。第二种收入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我们认为未来将成为医疗 IT 厂商角逐的重点,而获得成功的厂商商业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3.2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产业发展迎重磅利好8 月 30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 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纳入现行医 疗服务价格的政策体系统一管理,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照 线上线下公平的原则配套医保支付政策,并根据服务特点完善协议管理、结算 流程和有关指标。该意见对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健全“互联 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等也给 出了明确指导。我们认为,此政策对产业最大的影响在于扩大了互联网医院的客户群体,对互 联网医疗的普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意见发布前,互联网医疗的主要 客户群体为自费病患,而此部分人群在公立医院的服务对象里占比并不高,一 般门诊医保用户的比例通常在 70%以上。医保局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医保将覆盖 互联网医疗领域,因此预计产业发展将极大加速。意见出台后,地方上也纷纷 跟进制定政策细则,例如 10 月起银川开始试行高血压、糖尿病在互联网医院进 行医保报销,11 月份山东制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立条件以及不 纳入的项目,明确了第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互联网医疗医保政策 细则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普及。互联网医院建设已提前反映政策预期,数量加速增长。根据动脉网,截止至 2016 年 11 月、2017 年 3 月以及 2018 年 12 月,我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数量分 别为 25 家、48 家和 119 家。受 2018 年政策催化因素影响以及对医保覆盖互联 网医疗领域的预期,进入到 2019 年以后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加速,截止至 10 月, 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达 269 家;截止至 11 月 8 日,又有 121 家企业参与到互 联网医院建设中来。互联网化将奠定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AI+医疗是行业确定性发展趋势。过 去传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科室为单位,供应商较多,系统之间连通性差, 导致医院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需要协调全医院资源,因此是 以医院为单位,各系统集成到统一平台上。同时,互联网医院要求诊疗过程全 程留痕,因此会沉淀大量与诊疗相关的数据,为 AI+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基 础。根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明确了 2020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的目标。据预测,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将 占人工智能总体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空间广阔。4.行业策略与投资建议4.1 整体策略:把握行业性机会,重点布局头部厂商 医院信息化领域:短期,在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评级以及医院智慧服 务评级驱动下,医院信息化需求提升、投入增大,行业增长确定性高;长 期,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以及 DRGs 的推进降为行业打开成长空间。 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受益医联体建设以及 DRGs 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 建设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医保信息化领域:医保局成立,以 DRGs 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政策顶层设计 变革将带来行业性机会。 互联网医院领域:政策与产业同步快速推进,医院端与信息化厂商端商业 模式清晰,叠加互联网诊疗服务进入医保支付范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趋势上,我们认为随着需求与技术升级,市场份额将向头部厂商集中。因此, 我们看好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4.2 从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业务布局三个维度看相关公司竞争力我们认为,衡量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竞争力,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以及业务布 局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维度:首先,医疗 IT 行业客户粘性较强、先发优势显著, 具有较好客户基础的厂商在下游需求提升时将最为受益;其次,产品化能力是 医疗 IT 厂商提升盈利水平、进行业务扩张的基础;最后,医疗 IT 行业处在快 速进化阶段,良好的业务布局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客户基础客户基础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关注医疗 IT 厂商的客户数量及质量。从这两 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以及麦迪科技在医院端客户规模上 处于领先地位,而东华软件、和仁科技则在大医院方面占优;久远银海、万达 信息在医保客户上领先。 产品化能力我们从毛利率、研发支出占比、人均产出三个维度对比不同公司的产品化 能力:从毛利率上看,医院端从高到底排序分别为麦迪科技、思创医惠、创业惠 康、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及和仁科技;医保端排序为久远银海、万达信息。从研发支出占比上看,医疗信息化主要上市公司 2016-2018 平均研发支出 占比分别为 13.78%、13.65%以及 15.70%。卫宁健康、万达信息、麦迪科 技三家公司研发支出占比要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从人均创收与人均创利角度,医院端信息化厂商要普遍高于医保端信息化厂商。 人均创收上,东华软件、和仁科技、思创医惠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人均创利 上,东华软件和麦迪科技领先。需要注意的是,除产品化程度外,造成人均创 收与人均创利差异的还包括产品结构(是否包含硬件)、利润率、市场策略等多 重因素。 业务布局从业务布局上看,我们认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万达信息、思创 医惠、久远银海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布局均走在行业前列。尤其是 医院端的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和东华软件,传统业务优势突出、创新业务布局 前沿,且与科技巨头强强联合,未来看点颇多。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重点推荐具有良好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较强同时传统业 务优势明显、创新业务布局领先的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久远银海 以及思创医惠,建议关注万达信息、和仁科技、麦迪科技。(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 中药信息化:国粹推陈出新1.1 中药与中药信息化中药是指中国传统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用药的药物。中药主要来源于 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且以植物药居多,所以中 药学也称为“本草学”。中药的应用有着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方面的独特之处。中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用药知识日积月累形成整套理论体系。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药典,较为完备地记述了药学基本理论,药 365 种。唐代《新修本草》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 物达 844 种,《本草拾遗》将各类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设想。明代《本草纲目》对古 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形成中古本草学最完备分类系统,载药 1892 种。到现代,中草药已 达 5000 种左右。中药的制作加工过程可以分为炮制和精制两个环节。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需要对药材进 行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进行热处理。中药药材经过炮制加工成为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可直接用于中医 临床。精制,是指将中药饮片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制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或按照现代技术制成中药片 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用药。中药信息化贯穿于中药全产业链之中,为农业、中药研发生产以及流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农业种植 与运营的效率、优化研发生产过程、实现药品质量管理全程追溯。对应中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药信息化 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农业信息化:通过对湿度、温度、酸碱度等感知层的数据采集设备和检测设备收集与自然环境、农业生 产及流通相关的数据,经提炼和分析后通过各应用平台向农业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农艺优化、自动 化生产、流通控制、品牌化管理、网络化销售等服务,并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及提高种植效率。 生产信息化:以中药生产企业为主要客户,将生产工艺中关键工艺和质量控制参数,融入到严格管控的 医药生产过程中,研制构建了中药数字化智能化管控体系,有效地帮助客户实现了高质优效且质量可控 的信息化、智能化生产。 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质量数据的抽取和挖掘,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 流通信息化:通过对医药流通过程中的各个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加工和处理,实现产品 质量追溯、流通控制;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上线审批、检查、办案、诚信等系统进行效率提升和服务 能力的延伸。为医药流通第三终端(包括诊所、药品零售企业等)提供企业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经营管 理能力。通过流通数据的沉淀和积累,公司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向相关各方提供增值的应用服务。1.2 中药信息化市场规模中药信息化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 大。2019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了 7.18 万亿元,2012-2019 年 CAGR 为 16.63%。行业收 入占 GDP 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由 2012 年的 4.77%上升至 2019 年的 7.24%。1.2.1 医药生产信息化我国医药生产信息化基础雄厚,改造由较大规模和条件优越的企业率先完成。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 计,截至 2018 年 11 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 4,441 家。根据亿欧咨询数据,2017 年,规模 以上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9826 亿元,同比增长 12.2%。庞大的企业数量为信息化提供了良好基础,规模 以上企业的实力雄厚有助于信息化改造的率先展开。自 2015 年开始,工信部持续通过鼓励建设智能制造试 点示范项目,来探索建立制药行业智能制造的示范样板和模式,引导制药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百强药企为代表的企业率先完成信息化改造,余下的医药生产企业也将分梯队分阶段完成。根据工信部颁布 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医药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到 2020 年制造执行系统(MES)使用率达到 30%以上,可见我国目前制药工业信息化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随着中小型制药企业规模和设备 条件的提升,在其逐步具备信息化改造条件后,信息化转型也将逐渐铺开。1.2.2 医药流通信息化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下,医药流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来看,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 化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疗信息化,即主要为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医药流通 信息化,即主要为医药流通参与方提供信息化服务。原有医疗卫生体系由于医和药密不可分,人们买药的主 要渠道即为医院,因此医药流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新医改推动“医药分开”,医药流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 2009 年开始的新医改政策推动下,我国开始大力发 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推行“医药分开”和“两票制”,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此我 国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和销售规模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8 年我国药品零售商品销售额 4,325.74 亿元,较 2009 年增加 160.69%,药品零售法人企业 3,791 家,较 2009 年增加 73.42%。1.2.3 农业信息化产业水平和人才质量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我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数据通讯网络,信息基础建设 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但由于我国农民整体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化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化人才匮乏,无法给农业生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大空间叠加政策大推力,农业信息化蕴含机遇。根据中投顾问在“2016-2020 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及投 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预测,到 2022 年包含硬件和网络平台及服务在内的行业规模将达到 184.5 亿美元。 此外,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农业信 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市场仍处在孵化期,未来发展前景可期。1.3 中药及中药信息化产业链1.3.1 中药产业链公司医药行业产业链包含中药原材料种植、医药制造、医药商业、第三方物流和医药零售等。中药种植方面,同 仁堂、天士力等公司将产业链扩展到上游中药材的种植领域。医药制造方面,华润药业、尔康制药等企业规 模较大。医药商业方面,九州通、上海药业等有所涉及。第三方物流包括了顺丰速运、邦达物流等企业,医 药零售涵盖了华润医药和一心堂等。1.3.2 中药信息化产业链中药信息化产业总共涵盖 5 个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流通(医疗)-CRO/CMO。前文已经提到前三个环节,第四个环节是 CRO/CMO。CRO,即研发环节,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方案和病例报告表的设计和咨询,临床试验监查工作,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 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等;CMO,即生产环节,接受制造公司委托,提供产品所需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化 学或生物合成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等)。每一个环节都涵盖了大量的公司。农业信息化环节有农信通、神州信息、超图软件等公司;生产信息化有药民康德、诚益通、 西门子和罗克韦尔等公司;流通(医疗)信息化包含浪潮软件、宝信软件、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CRO/CMO 包含药民康德、康 龙化成、LabCorp、IQVIA 等公司。农业信息化是中药信息化向上延伸,市场大,区域性和差异性明显,处于有序竞争阶段。农业作为食药全产 业链追溯的源头,尤其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中药材种养殖环节,存在问题较多,种植分散,规模效益较差、标 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缺乏种植过程田间管理,缺乏质量追溯。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 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只有将食药流通质量追溯链延伸到源头种植端,才能从根本上 解决食品、中药材的质量追溯问题。行业企业布局受到地域的限制,且业务所属细分领域不完全相同。综合 以上因素导致行业整体竞争较为有序。医药流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市场规模增长,建设标准提高,行业将走向集中化,公司将平台化。目前医药 流通信息化应用软件领域的主要参与方为国内大型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厂商浪潮软件、国新健康、厦门南方 科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目前行业处在发展初期,上述企业凭借业务线的延伸取得了市场先机。但 随着市场快速增长,行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医药流通信息化领域统一性建设需求增强。同时,由单一项目转 向平台化建设也是大势所趋。我国医药生产信息化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随着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将促进医药生产信息化发展。该 领域目前主要参与方包括西门子、罗克韦尔等国外巨头,由于工业生产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要求较高,国内发 展起步较晚,因此在应用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市场也被国外企业所占领。目前,中国医药产值已达 到全球第二,随着工业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医药生产企业需求进一步释放,我国医药生产 信息化行业将有较大发展。医疗信息化开始从单个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甚至面向全国范围的个人健康管理信息化 过渡。医疗信息化领域以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为主,参与方主要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大型上市软件企业。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应用,不断向区域和全国扩展,并出现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形态, 如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该行业的参与方也开始呈现多样性,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 营商,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 IT 巨头都纷纷参与医疗信息化建设中。1.4 中药信息化相关政策政策驱动中药生产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一支,在 现代医疗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务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信部等部门分别发布文件,要求提 升我国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产业,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 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和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政策驱动中药流通(医疗)环节提升信息化水平。国家药监局发文称,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将建成 覆盖全过程的药品追溯系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信息化水平和监管效率将逐步提高。国务院、工信部、 卫健委(原卫计委)等部门多次发布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并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 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政策驱动中药种植信息化建设。从 2012 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 8 年聚焦农业,体现出国家对农业发展 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作为十九大强调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上游原材料的种养殖环节统一在农业的整体管理体 制下,又特别受到中医药管理局的规划指引,同时考虑到其扶贫攻坚属性,国务院扶贫办也发布了相关 的政策来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使得中药生产企业能够使用源头明确,可 追溯的中药材。2. 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上市公司,细分领域龙头各具优势2.1 农业信息化2.1.1 神州信息公司是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的领先企业,为我国金融、电信、政企、农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提供技术 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以及行业云建设及运营等产品和服务。公司在金融科技、农业信息化、税务领域有着长期和深厚的积累,凭借对金融行业、农业与税务场景的深刻 理解,以及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能力和数据能力优势,把握银税互动政策与数字乡村战略的机遇,积极探索 “科技+产业+金融”三方赋能的新模式,与互联网、银行、保险等企业在行业、场景、数据等方面强强联合, 目前已形成银税互动、银农直连、生物资产抵押等创新业务形态。未来,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技术驱动,探索金融与自身基石业务的融合,帮助金融服务在 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实现延伸发展。2.1.2 超图软件公司是亚洲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企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是我国 GIS 行业最具技术实力的企业。其商业模式为通过与各行业应用开发商进行合作,为政府和大型企业等最终 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公司 2019 年营收为 6.89 亿元,2015-19 年营收 CAGR 为 18.96%;2019 年归母净利润为 0.81 亿元,2015-19 年营收 CAGR 为 10.67%。GIS 基础软件业务线下,超图研究院专注于产品研发,平台业务群专注于中国区域的营销与服务,超图国际 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与服务。GIS 应用软件业务线,打造了大资源(主要面向自然资源行业,包括国土、规划、林业、海洋等)、大智慧 (主要面向测绘、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大环境(主要面向生态环境、水利、气象行业)、大国防四大产 品线和解决方案。数据智能业务线主要由在成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超图数据组成。作为 GIS 大数据和云服务等业务投资平台, 超图数据不断开拓公有云应用市场,为行业用户提供在线 GIS 应用服务,为企业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在线地 图数据与 API 服务,以及大众化的在线地图绘制和地理分析服务。2.1.3 泽达易盛(农业占比高,放在此环节)公司主要从事食品、药品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监督服务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食品、药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业务,2015 年设立控股子公司浙江金淳开始从事农业信 息化业务,2016 年 3 月收购苏州泽达将业务向上游延伸至食品、药品的生产领域信息化。公司 2019 年营收为 2.21 亿元,2015-19 年营收 CAGR 为 9.40%;2019 年归母净利润为 0.84 亿元,2015-19 年营收 CAGR 为 58.49%。 公司致力于研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进医药全产业链, 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医药流通、医 药生产、医疗、农业等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除信息化业务外,公司还从事药物工艺研究等服务,为公司医药生产信息化业务提供支持,并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发展了医药智能化生产线总承包业务。2.2 中药生产信息化(涵盖 CRO,CMO)2.2.1 药明康德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制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开放式能力和技术平台企业。药明康德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 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通过赋能全球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公司,药明康德致力于推动 新药研发进程,将更多新药、好药带给全球病患。公司主营业务可以分为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合同生产研发/合同生产服务(CDMO/CMO)、美国区实验室服务、 临床研究及其他 CRO 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从概念产生到商业化生产的整个流程。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 端到端”的研发服务平台优势,加强上下游服务部门之间的客户转化。 中国区实验室服务主要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药物分析及测试服务。2019 年,公司位于无锡的 细胞和基因治疗研发生产基地投入运营,为国内客户提供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 CDMO/CMO 服务。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合全药业向全球客户提供化学药物的合同生产研发/合同生产服务(CDMO/CMO) 服务,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从临床前阶段到商业化生产阶段,为新药研发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包括临床前、临床阶段、新药上市审批和商业化阶段所需要的高级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工艺开 发、生产制造以及药品包装等定制服务。 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主要包括海外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研发和生产服务,以及医疗器械检测服务。 公司临床研究及其他 CRO服务包括临床试验服务(CRO)和现场管理服务(SMO)。临床试验服务包 括以项目制和人员外派方式提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咨询、临床法规申报、项目管理、I 至 IV 期临床试 验监察及管理、临床统计和数统编程等临床信息学等临床试验服务,同时成都临床一期中心设有 117 张 床位,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 BE 和临床一期研究服务。SMO 服务包括 I-IV 期临床现场管理服 务、临床研究项目管理、质量稽查和患者招募、患者管理等服务。2.2.2 诚益通公司系医药、生物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专注于制药、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 控制应用,以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生产的关键设备及组件为依托,面向大中型制药、生物企业,提供 个性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业务涵盖医药生物智能制造和康复医疗设备两大板块。医药生物智能制造是医药生物制造企业依托 制药生产工艺和机械装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工业软件及现代管理思想,在医药生物企业 全领域、全流程的系统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康复医疗设备是指医疗器械类产品在医疗机构康 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应用的细分领域产品,主要用于患者功能障碍的评估与评定、康复治疗与康复训练。2.3 中药流通信息化2.3.1 九州通公司是一家以西药、中药、器械为主要经营产品,以医疗机构、批发企业、零售药店为主要客户对象,并为 客户提供信息、物流等各项增值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医疗机构、零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医药流通企业从上游医药生 产企业采购药品,然后再批发给下游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和下游分销商等,通过交易差价及提供增值服务 获取利润。医药流通企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医药流通环节的成本, 提高了流通效率,保障了人民的用药需求,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公司所处的行业为医药流通行业,主营业务为药品、医疗器械、中药材与中药饮片、食品、保健品等产品的 批发,零售连锁,药品生产和研发以及增值服务业务。①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批发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主要是 医药产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商;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分销商、药店、各级医疗机构等。②零售连锁业务经营 服务范围主要是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销售及药店管理流程和服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及程序化、为药 店提供信息服务等。③公司还从事药品生产及研发业务,以抗生素系列、糖尿病系列和心脑血管系列药品生 产以及研发为主,同时开展中药研发生产。④公司研发团队形成了一系列研发成果,可以向公司的上下游客 户提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服务的增值服务业务2.3.2 浪潮软件公司是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营软件与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应用产品。近年来,公司进一步 明确了智慧政府方案和服务供应商的战略定位。面对良好的行业发展机遇,公司继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加 强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开发面向行业的云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整体产品竞争力。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业务涉及电子政务、烟草及其他行业的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 经过多年发展及客户积累,公司在国内电子政务、烟草行业信息化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2019 年公司电子政 务营收 9.46 亿,占比高达 65%,烟草营收 2.9 亿,占比 20%。电子政务和烟草信息化是公司的主要业务。3. 中药生产信息化(产业链核心)产业对标3.1 西门子 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创立于 1847 年,业务遍及全球 200 多个国家,专注于电 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 从公司架构来看,西门子下设三大“集团公司”和三大“战略公司”,这种架构使西门子更加专注 于客户,并根据所在行业的特定需求开展业务。三大“集团公司”包括:油气与电力集团、智能基 础设施集团以及数字化工业集团;三大“战略公司”包括:西门子交通、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 公司以及西门子医疗。 涉及到医药制造信息化的是数字化工业集团。公司提供的服务使客户能够优化从产品设计和开发到 生产和售后服务的整个价值链。公司支持离散制造、混合和过程工业的客户向“数字企业”发展,从 而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上市时间。3.1.2 核心业务与竞争优势在制药领域,西门子的解决方案包括:无纸化生产、智能化生物制药、连续性生产、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以及采用 SIMATIC SIPAT 的 PAT。 无纸化生产是用于高效批次管理和快速归档的可靠系统。面对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法规和安全指南以 及日益多样化的产品线,通过 SIMATIC IT eBR,西门子提供了成熟的电子化主批次记录管理软件解决 方案,方案中包含可快速实施的集成解决方案、通过例外审核确保质量以及适合实现更敏捷过程的灵活 环境,可提高人工和高度自动化中的运营和生产效率。 智能化生物制药工艺的竞争由三个趋势来驱动:按照患者的基因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药物,作为罕见和 广泛传播疾病的新治疗方法;提高工厂智能化;通过实现数字化获得更深层次的工艺数据。该领域日益 依赖于小规模生产线来测试和优化、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应用于中试生产。在此背景下,一次性部件可显 著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速度,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智能化生物制药包括:通过 SIPAT PAT 软件实现质 量源于设计、通过 SIMATIC IT eBR 实现无纸化生产、通过 PROFINET 实现即插即用 、带设备识别 功能的无线 HMI。连续性生产指减少生产偏差、提高产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采用更低的运营、设备和投资成本得到更 优化的工艺。具体方式包括采用实时产品放行超越竞争对手,以及通过过程分析技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过程分析技术 (PAT) 为连续性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西门子 PAT 解决方案 SIMATIC SIPAT 被普遍视 为该领域中最先进的 PAT 软件解决方案之一,帮助制药企业在短时间内将其生产力提高三分之一,生 产成本降低 10-20%。 GMP 是指“药物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其包括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指南,此确 保制药产品根据指定质量标准一致性地生产。西门子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帮助客 户从最初就采用完整的质量和验证流程和方法,不仅是产品、系统还有符合法规要求和 GAMP 推荐的解 决方案。 西门子借助于在过程分析技术 (PAT) 和药品质量生产管理规范 (GMP) 方面的知识以及 SIMATIC SIPAT 软件,将质量变为生产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质量源于设计 (QbD) 将以前的下游质量控制转 移到生产工艺本身当中,用来加快各个工艺段并防止偏差。通过引入过程分析技术 (PAT),可实现一种“首 次即正确”生产工艺,即时提供正确产品质量。3.1.3 过往回归与未来展望在 2019 财年期间,制药产量增长放缓,部分原因是汽车行业放缓对相关领域的溢出效应。在 2020 财政年度,数字产业的市场环境预计将进一步弱化。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导致投资信心整体下降,削弱了 短期预期,并促使全球投资越来越谨慎。此外,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对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产生溢出效应。中长期来看,有三个基本趋势影响产业业务并提供长期增长机会:1) 在当今日益数字化的环境下,投资品生产商必须这样做使他们的生产能力现代化以保持竞争力;2) 这种环境也促使生产商以垂直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来补充其核心产品,客户需要或想要这些产品;3) 从全球化到区域化都有一个趋势,要么保护当地经济,要么更好适应当地需要。3.2 罗克韦尔3.2.1 基本业务及财务情况罗克韦尔自动化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公司,致力于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以及世界可 持续发展。其涉足领域涵盖汽车、化学、娱乐、食品饮料、基础设施、生命科学、半导体、能源等各个方面。 在制药方面,罗克韦尔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PharmaSuite 制造执行系统:是覆盖整个工厂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通过软件为药品生产提供集成方 法,从而实现卓越运营、提高制药供应链效率、遵守日益增多的各项法规、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实现 业务目标。 Mallinckrodt 制药公司升级系统:PlantPAx 制造执行系统缩短停机时间。Mallinckrodt 制药公司是一 家生产特种药品和诊断成像剂的厂商。罗克韦尔帮助他们解决了一系列的挑战:过时的系统、无法执行 预测性维护、繁重的每日生产报告。 环境控制解决方案升级:制药公司革新环境控制解决方案。Oriola AB 是瑞典的第二大医药批发公司。 需要升级其环境控制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和国家/地区法规不断增加的要求。罗克韦尔为其提供的解决 方案不仅更加节能、可提供更高的数据可见性,而且能够在不影响验证过程的情况下轻松升级。3.2.2 核心竞争优势 帮助制药企业缩短生产循环周期并提高制造效率。激烈的竞争、更高的生产要求和严格的监管环境促使 医药制造商优化生产过程。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涉足新兴市场,与非专利药物竞争,以及在 专利到期前充分利用产品,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比以往更加重要。 利用功能强大的集成控制和信息系统来构建互联企业。在企业范围内实现互联和数据可见性有助于促使 本地运营与全球要求保持一致,并提高各工厂的效率。 借助罗克韦尔的解决方案,重要制造数据可供实时访问并对整个企业更加透明。制药企业就可以改进业 务流程,更多地获取实时生产信息,还可以改善制药厂的供应链集成。3.2.3 过往回顾与未来展望5 年累计总收益,公司超 S&P500 与 S&P Electrical 指数。将公司普通股股东的累计总收益、标准普尔 500 指数(S&P 500 指数)、标普电气元件和设备指数从 2014 年 10 月 1 日到 2019 年 9 月 30 日五个财政年度累 计总收益进行比较,假设在每个情况下固定投资为 100 美元(按 2014 年 9 月 30 日各自的收盘价计算),并将 所有股息再投资。公司 2019 年涨到 167.66 超过两个指数的 167.27 和 147.68.4. 中药信息化数字化与平台化趋势明显4.1 数字化与平台化深入发展信息化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有两个:(1)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变革;(2)技术服务平台化。首先,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医疗卫生等方面。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理、 挖掘、分析的能力逐步提高,数据开始创造更多的价值。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各行业的智能化节奏, 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农业种植、智慧医疗服务、智能营销等,给各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变革。其次,伴随着 PAAS 模式的逐渐兴起和成熟,一些平台型的软件开发商开始将其核心的开发能力和工具等 作为服务平台开放给其他软件开发商,从而帮助其提升软件开发效率,更为专注于前端的业务、流程和功能 的实现4.2 “全面布局+独特优势”构建龙头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和平台化趋势之下,能够提供从种植到生产、到流通全方位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的中药信息化企业将取得竞争优势。 在医药流通信息化领域,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 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 在医药生产信息化领域,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改进制药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 能化水平,增强信息上传下控和网通互联功能。采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 化技术,广泛获取和挖掘生产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过程的自动优化和决策提供支撑。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数据采集, 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食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化构建提供 了关键支撑,将建立完善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实现从种流通全过程的追踪和监管。拆分到中药信息化各环节来看,具有特定能力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 中药流动信息化方面,医药流通领域信息化发展分三个层次:第一,提质增效完成细分项信息化; 第二则是全方位的效率的提升,统一建设或规划。第三是集成后通过医药数据整合、全流程管理来 实现提升。在这样的建设趋势下,致力于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和综合平台服务的竞争者将获得更大 的竞争优势。 中药生产信息化方面,由于中医药生产流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具有较强软件自主开发能力,且对 中医药生产行业理解较深的多学科交叉型本土企业将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 医疗信息化方面,未来行业的竞争将由线下转为线上,更为侧重个人健康管理,因此借助互联网, 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也更具有竞争优势。……(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兴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