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闻传播考研:哎,我的拟录取,被取消了....刘明珠

新闻传播考研:哎,我的拟录取,被取消了....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一旦在研招网接受了学校的待录取通知,就代表上岸了。但是最近频发的取消待录取事件告诉我们,原来即使发放了待录取通知,官网公示了名单,学校也可以操作取消。待录取也不是绝对的上岸吗?责任究竟在哪方?学校又做了些什么呢?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来一起讨论一下2021考研中频发的取消待录取事件。本期目录一、待录取也能取消?二、真有考研“皇族”?三、学生是真正的炮灰四、规则制定应当保护弱势一方五、铎铎子叮嘱时间01待录取就等于录取吗?4月16日,一名考研已经待录取状态的因被学校取消待录取而引发了网友热议。在凤凰周刊发布的视频新闻中,考研学生小马经过调剂在研招网拿到了成都体育学院传播学专业的待录取通知。小马同学非常高兴,在接受待录取后,立刻告诉了亲朋好友,向公司提了辞职准备九月就去上学。但在接受拟录取的第二天,学校招生办的老师就联系了小马同学,称由于系统错误,给小马同学发错了录取通知,需要小马同学在研招网上取消待录取。新闻一出,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在考研圈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截至19日,该话题已有了5000多万阅读量。在新闻中,学校老师的解释是由于系统错误,没有录到排名在小马同学的之前的两名同学的信息,因此要取消马同学的待录取状态,让马同学在研招网上进行操作以配合学校安排。在视频中,马同学的声音带着哭腔:“现在调剂也来不及了”。可见对其影响之大。在围观事件的过程中,铎铎子发现马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单独事件。4月13日,考研吧有同学爆出拟录取后学校又联系说要取消拟录取的事件。该同学于4月5日接受了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的待录取通知,并且在8日晚学校的公示的拟录取名单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本来以为考研已经以上岸结束,楼主却在4月9日接到了学校的电话称系统出错要取消她的待录取。给出的原因是学校的筛查系统有误,将复试成绩59分的楼主录进了系统。期间学校研招办不断给楼主打电话,催促楼主尽快去研招网操作,否则会对楼主考研考公产生不良影响。(考研吧楼主梳理了事件前因后果)4月13日,豆瓣网友Bee也在小组中发文,称本来已经在研招网上接受了广西一所大学MPA的拟录取,网站公示的录取名单中也有自己的名字。名单公示后的第二天,学院研招办又给bee同学打了电话,称由于本科未满三年不符合录取条件,要取消该同学的录取资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bee同学在填写这个学校调剂之前,曾经想打电话询问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但由于电话未接通,再加上其他几个学校都会在填写系统后打电话告知不符合条件,所以自己就没有再打电话确认。(帖子中楼主放出的聊天记录)02遇上“太子”了?太子最初在互联网上用于指代选秀中关系过硬的选手,尽管没什么人气,TA们还是拥有大量镜头。在考研圈中,太子被用来指代关系户。由于复试人为因素过多,加上有的同学被取消拟录取的原因和过程过于微妙,事件在网上发布后,很多网友表达了对院校考试公平的质疑。当然,更多人认为学校方面的失误却要有学生承担后果,实在太不公平。对于参与过考研或者即将考研的孩子来说,这些事件都是相当爆炸的新闻。这不仅关系到考试公平,更关系到整个考试规则体系是否需要改进。03取消待录取,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小可爱都知道,学长学姐们也都反复强调过,在调剂系统中,可以接受很多个调剂复试通知,但是拟录取通知,只能接受一次,一旦接受了拟录取,就代表着调剂工作已经结束,你的流程已经走完了。因此,一旦接受了拟录取,不仅学生们主观上不会再关注调剂,客观上也没办法再在系统里接受拟录取通知了。再加上很多学校的要求是在一定时限内接受学校的拟录取,否则就视为放弃。如果接受了一个学校的拟录取又被迫取消的话,学生损失的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除了现实意义上的代价,学生们在精神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正如前面几个例子的楼主,她们一接受拟录取就告诉了家里的亲朋好友,甚至有的已经提了离职,最后又闹出乌龙学校要求取消,这对于她们来说压力会更大。(微博视频截图)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学生永远是弱势一方。从规则制定的角度来看,规则应当是保护弱势一方的,但是从这些事件的结果来看,承担后果的似乎都是学生一方——毕竟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取消一个拟录取,自然会有后面排名的人可供补录。但对于学生来说,失去的是上学的机会。当然,这也不是说对学校就完全没有负面影响,在这些爆料中,往往都会带出学校的名字,不仅是考生们会怀疑学校复试的公平性,很多考生更会把这些学校列为雷区,对于学校的生源也有一定影响。毕竟比起压分等比较主观的雷点,取消拟录取是客观发生的,也确实损害到了考生的利益。04规则到底应该倾向谁正如前文所说,规则应当是倾向弱势一方的,但在这些事件中,似乎总是弱势一方在承担后果,而作为强势一方的学校,总是轻飘飘一句系统漏洞就带过去了。我们清楚,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其实这都是学校方的锅。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学校发放拟录取通知,就等于已经上岸了,更不用说学校的公示名单出现后也有学生的名字。审查学生材料,应当是在复试通知发放之前就完成的工作,等到拟录取流程已经走完了才发现录取问题,可以说是学校方的失职;再来看成都的马同学和考研吧的楼主,她们一个告知是系统没有识别出排名在她前面的两个人,另一个学校则称系统的分数过滤系统有问题,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难以令人信服。系统出错了,人工的核对检查环节也出错了吗?无论怎么看,甩锅给系统,实在不是令人信服的说法。 (考研吧楼主写下的校方给她的解释)从今年调剂出现的各种现象看,其实已经暴露了不少学校的短板,一些学校流程不明晰,拟录取发放后才审核考生资质;也有学校完全依靠系统,人为把关环节漏洞百出。至于到底有没有“太子”、“皇族”,就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了。可以想见,在以后几年,规范学校审查流程,将会是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最后来看这些事件的结果。虽然维权考生也不少,在通常意义看来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学校背锅,但承担后果的仍然是考生,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同学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虽然这些同学或者选择媒体、或者选择论坛爆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讨论度。但由于待录取实际上是一个有缓冲的解释,在录取通知书发出去之前,在学籍转到学校之前,学校还有很多空间可以转圜。相较之下,留给考生的空间就小多了。一次只能填三个调剂志愿,填完之后进入锁定期。接受拟录取后,很多学校还规定要在几个小时之内接受,否则视为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选择空间是非常非常小的。学校耽兮犹可说也,学生耽兮不可说也。05铎铎子心里话时间在围观了众多类似事件后,比起猜测是否有“皇族”暗箱操作,或是归责给谁之外。铎铎子更能共情的是这些同学字里行间的伤心与失落。这几个同学里,有二战考生,有29岁的专升本考生,她们都想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些筹码。从而获得不同的人生,但现实实在对她们过于残酷了。“现在调剂基本已经结束了”;“有准备,但心情复杂”、“我是家族第一个研究生”。这些同学每一个字句里都饱含着辛酸与无奈,比起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录上的同学来说,她们心理落差更大,也失去了不少机会。 (楼主已经告诉了朋友,也做好了之后同样作为考过研的人,不禁会想象,要是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心里一定难受又沮丧,一方面付出的努力白费了,另一方面学校给了拟录取又取消,心情大起大落会让人更难面对现实。最后,看了今年考研这么多乱象怪象,铎铎子心里惋惜的同时也想叮嘱一下接下来考研的各位小可爱们:1. 自己一定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学校。如果遇到电话打不通的情况,一定要想方设法收集信息,或者是仔细阅读官网文件,或者是找学长学姐了解情况。千万不能坐以待毙,等着学校来审核你,大多数学校会在复试通知阶段就把你筛掉,但不乏有的学校筛查环节缺失,等到拟录取发放了才来亡羊补牢;2. 高分过线才是王道。当然,这并不是针对这几起事件,也不是归责与这些同学。只是纵观几个被取消拟录取的同学,大多数处在过线边缘。不仅想提醒一下接下来考研的小可爱,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过线边缘的名次都是非常危险的,初试在边缘的同学面临着调剂复试两手准备,复试在边缘的同学更面临着无书可读的局面。因此不论是初试还是复试,一定要尽量争取高分。压线录取可以说是欧气爆棚,但也是某种程度的命悬一线了。3. 无论遭遇什么,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可以慢慢走。豆瓣网友bee的一句话非常触动铎铎子,“准备接受人生有意义,无意义的磨难”。Bee的帖子名叫做“我被取消拟录取了,但我一点都不垂头丧气”。虽然帖子中写满了遗憾,但楼主也说明了,自己绝不会垂头丧气,“我要开始新生活了”、“最好的还在后面”。对于过去一年的我们来说,考研或许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考研只是一个节点,有时他代表着我们人生的分岔路口,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逗号。也许失败会给我们带来挫败感、无力感,甚至会让我们怀疑自己。但我们人生的道路是很长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往前不断迈进。无论是再战还是工作,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收拾好心情,一切都可以再来。最后,考研的结果也许对于过去一年两年的努力是一个回馈或是证明,但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它只是一个数字,无法成为评价你是否优秀、是否失败的指标。编辑 | 芋圆学姐策划 | 芋圆学姐主编 | 小树学长【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新闻传播考研:跨考,坚持两条腿走路,总分第三上岸厦大传播学

新传新传,薪火相传。当新一批追梦者踏上研途时,上一届学长学姐的高分上岸经验和血泪教训会是必不可少的助力。随着21级同学的拟录取结果陆续出炉,木铎新传一年一度的【状元锦囊】栏目也重新开张啦。我们会邀请到今年各院校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为21级准师弟师妹们送上新鲜、详细、热乎的经验贴。作者 | 端木木成绩 | 2021厦门大学传播学拟录取版权 | 木铎新传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官微大家好,我是木铎全程班学员QC106端木木。我报考的是厦门大学传播学,初试分数总分387分,其中政治66,英语72,专业课一123,专业课二126。下面我将从四个科目分别展开聊一聊我备考的经验。一、公共课复习篇1政治今年的政治试卷比较简单,肖秀荣老师几乎全部压中,然而我政治分数偏低,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客观多选题得分率不高(主观题我全部写满,肖四肖八大题全部背下来了,因而我觉得不是主观的锅);二是政治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战线拉得太长。我从8月份开始看肖老师的知识精讲,每天阅读3-5个章节,到10月将知识精讲看了三遍。1000题到手后又做了3遍(直接肝+对过答案+看过精讲,共三遍),肖八过后也是做了三遍,肖四到手看了5遍。肖八肖四全背诵的后果就是知识点掌握太多,多选题反而不知道怎么选,看过去好像每个都值得商榷。因此政治只需后期掌握肖四主观+1000题即可,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导致事倍功半。2英语我四级578,六级576,因此没有在英语上下太多功夫。从2020年的12月(上一届考研完)开始打卡,用扇贝或百词斩均可。前期不必每天打卡,培养一个考研的意识就行。3月份后开始每天打卡,一天都不能停,一直到考研那一天。最好早上一起床就打卡,不会忘记。(当然我同学都是晚上睡前打卡,因人而异哈)到了6月暑假就可以把历年真题拿来刷了,张剑黄皮书,20套长得和考场的卷子一模一样,刷这个就行。前期先用铅笔做,看看自己哪一块比较薄弱,重点注意一下以及注意一下做题顺序等等。后期再用签字笔做。感觉不够的话就再买一套再刷两次,自己分配一下时间刷到考前就行了。相比于我的专业课,我的公共课部分总体比较薄弱。一方面可能因为我没有报班,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方法和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公共课部分如果觉得足够自己复习勉强就可以,如果想拔高层次建议报个班或者找个学长姐带领一下都是ok的。△ 厦大校园一隅二、专业课复习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和专硕的参考书籍一样,都是九本书(九本书很好找自己上网搜一下就有)。但是学硕考的是703新闻传播理论和804新闻传播实务,也就是说实务是整整一张150分的卷子,因此要重视对实务的练习。厦门大学学硕分为新闻学、传播学和广告学,但是考试的科目是一样的,因此即使是报考传播学的同学也得学习广告策划、营销策划等,这是最头疼的。1专业课一: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理论不多说,传播学教程和新闻学概论必须滚瓜烂熟(基础和延展都要会),中新史的话挑重点的背,不用全背(但是有些较长的论述题如果不背大致时间线和事件也必须了解一下)。外新史我个人认为基本可以放弃,从厦大近几年的出题规律和学界的研究热点来说,焦点主要放在国内,外新史也是重点的名解背了就好。虽然参考书只有四本,但考察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此,网传也要看一看,热点也要追。另外一个最重点的就是研究方法,因为是学术性硕士,研究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厦大今年的考题也是出了很多研究方法(一道名解、一道简答+一道论述)。以往的试卷都没有出现研究方法,要报考的同学一定要重视起来。2专业课二:新闻传播实务厦大新传实务的难点在于考察的范围广,消息、评论、策划(包括广告、品牌、新媒体以及其他此类)、新闻发言稿、广播稿、公关声明等等,更甚者还要让你写讣闻!但是除了实务之外,他还会考一些参考书籍上的很死记硬背的概念,就更增加难度。因此复习实务卷是我的方式是两手都抓,一方面每周勤练实务(实务的写作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上去的),另一方面背诵实务的部分基础性概念和写作时可以套用的模板。备考期间建议所有可能考察的实务模板都拿个本子记下来,平时训练有意识地使用模板(但不要太过僵化,学会创新)考前那个中午赶紧过一遍就行了。由于我是跨考生,因此我在专业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从2020年10月份就开始陆陆续续看参考书籍,进入5月后开始真正的专业课复习。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打牢基础,一方面拓展延伸。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专业课300分是大头,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分数是基础的,所以一定要将基础工作做好(尤其跨考)。学硕的话平时还要看看论文,学学大佬发言。觉得复习有困难的也可以像我一样报班(端木木的小推荐:考上为王!新传考研进入400分内卷,咱没有机会躺赢 | 全程班2.0),有学长姐带着进度会比较合理,信息搜集也更方便。△ 厦大芙蓉隧道考研很难,但总有人上岸,那为什么不是你!走上考研注定走上孤独的道路,希望各位共勉吧。加油!看到这里,你对厦门大学心动了吗?快加入木铎大家庭,解锁上岸套餐吧!撰文|端木木~编辑|小树学长策划|院校团队【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合租客

榜单!2022年“新闻传播学”学科考研院校排名!

本文展示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科评估结果,全国共有56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 A+·2%~5%为 A(不含2%,下同)·5%~10%为 A-·10%~20%为 B+·20%~30%为 B·30%~40%为 B-·40%~50%为 C+·50%~60%为 C·60%~70%为 C-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56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前两位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下面是新闻传播学考研学校排名具体榜单,供同学们参考!注:以上新闻传播学考研学校排名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数据较为权威。新闻传播学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等专业,高考文理兼招。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涉及的领域为互联网与新媒体。

拖绅

「经验」跨考专业一——新闻传播学硕士解读

1.新闻传播学(030500)硕士简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JC,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遵守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道德与法规,能从事网站建设,信息采集、编辑和传播等工作的专门人才。2.高校招新闻传播学硕士情况3.新闻传播学硕士就业前景及方向就业前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业就业情况显示,就业率大于等于90%。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就业方向:(1)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省、市级新闻单位。(2) 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网络编辑。(3)企业市场策划和内部文化建设、公共关系公司、会展公司、市场战略策划等。

野战排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多维度复合与进阶式培养: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十周年毕业生调查

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蒋贤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5AXW005)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五所高校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获得中宣部、教育部的支持,统一设立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下文简称“国新硕士项目”), 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六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培养国际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下文简称“国传人才”)。该项目发展出了“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的培养模式,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史安斌,2012)。五所试点培养高校的基本生源均为外语类专业或外语能力优秀的新闻传播等专业本科生,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均基本一致。本文以作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新硕士项目为研究对象,希望对整个国新硕士项目的十年回顾有所助益。截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新硕士项目共招收十一届学生(共计308名),并完成了九届学生(共计239名)的全部培养环节。基于对该项目毕业生的回顾性调查,本论文旨在探讨复合型国传人才的素质构成与培养方式。一文献综述(一)关于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确定的培养目标之一。大多数学者将复合型人才理解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内部专业复合型人才,或者学科交叉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前者主要意在培养全媒体人才,后者却又出现了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将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相结合, 采用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在重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之外,需要特别重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后劲”(王宇,张晓红, 2006)。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复合型人才需要的不是知识面的拓宽,而是针对某一、二领域具有够得上专业水准的知识和技能(董天策,2003)。可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以培养某行业新闻人才为目标的,例如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法治新闻、体育新闻和科技新闻等新闻人才。综上所述,复合型新闻教育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主要的讨论集中在以培养全媒体人才、通才还是专才为目标。(二)关于招生、培养与就业等新闻传播教育环节招生、培养与就业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三大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招生与培养环节影响着传媒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同学历层次以及不同细分专业的招生、培养与就业的关系。具体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新闻传播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传媒毕业生数量爆增,新闻就业市场出现饱和(谢天勇,2006;刘海贵, 2008;李希光,2009);同时,仓促办学与重复建设使得有限的师资和资金更加分散,传媒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往往达不到岗位需求(彭爱萍,2011;张国光, 2014),一定程度导致了进入媒体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传媒毕业生越来越少,出现了泛就业现象(吴信训,王建磊,2007;徐泓,2010;黎妙娟,范以锦,2011;范玉吉,2018),再加上部分泛就业的毕业生离职率偏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受损(胡正荣,冷爽,2016)。在生源结构上,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女多男少比例失调的状况,这与就业市场的偏好相矛盾(彭爱萍,2011;邢春华,2015)。在招考模式上,中国多数院校仍采取统一标准,缺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就业(张国光,2014);部分高校在做着有益的尝试。在培养层面,大多数学者都对实践训练与融合课程不足、业界教师资源缺乏、办学资金不充裕等方面对培养与就业质量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反思(郭可,1994;刘海贵,2008;莫扬,孙昊牧,2010;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2014;雷跃捷,罗雪,2015;蔡雯,2017)。在培养目标中,对于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内院校大多遵照培养“具备全媒体技能的新闻人才”的密苏里模式或“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的哥伦比亚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2014);对于人才职业选择方面,形成了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偏重追求对口就业还是适应泛就业的讨论, 即应该为更专注地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还是为整个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上,有学者注意到课程内容和媒体实习互为补充,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认同(陶建杰,张涛,2016)。但也有学者发现相较于课程内容, 媒体实习对职业认同影响有限(丁汉青,王军,2019)。综上所述,招生与培养环节对传媒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丰富和深化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在招生层面多聚焦于招生规模和招考模式对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对于生源结构,主要涉及男女比例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对过往教育经历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少有涉及,更未涉及生源构成和过往教育经历对就业稳定的影响。在培养层面,学者们主要探讨了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资金不充裕对培养与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培养目标中人才核心素养和人才职业选择的不同取向;在培养环节中较多地涉及了媒体实习对职业认同产生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涉及业界交流、海外交流等其他培养环节对就业选择产生的影响;在对特定复合方向的研究方面,暂时没有聚焦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二研究问题与方法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包括:人大国新硕士项目的生源结构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该项目的培养环节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复合型国传人才的素质构成与培养方式。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主要基于研究者对人大国新硕士项目的深度参与。研究团队于2019年5月至10月以问卷形式对国新硕士项目2009级至2017级共计239 名毕业生(占九届毕业生总数的100%)进行了跟踪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必答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本科学校与专业、毕业后初次就业信息与填写问卷时的工作信息(工作单位、驻地、职务、工作内容等)。问卷选答的开放性问题包括对本项目培养环节的评价及其对本人的影响。研究团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期间,研究团队还对15名国新硕士项目的毕业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受访学生涵盖了2009级至2017级(见表1)。采访问题主要包括对国新硕士项目的评价、选择所从事职业的动机、对个人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认知。研究团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质化文本分析。三主要发现之:生源结构影响就业选择与就业稳定(一)总体就业情况:近半学生就职于媒体239名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分布为:媒体与企业是国新硕士的两大就业去向。近半数毕业生在媒体工作,而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了六家央媒,且进入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分布相对广泛,就业于34家不同的媒体,其中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的有10家。2019年跟踪调查时72人的工作单位与毕业时工作单位不一致。为方便讨论,在此设置“就业稳定”的概念。“就业稳定”是指毕业生2019年调查时仍就职于毕业时就职的单位,就业稳定率或就业不稳定率指的是就业稳定或不稳定的毕业生在某一类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239名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为69.87%。从初次就业单位类型看,初次就业就职于高校、六家央媒与党政机关的稳定率最高,就职于地方媒体、继续深造与外企的稳定率最低。(二)毕业生性别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在239名毕业生中,共有男生110名,女生129名,男女比例大约为1:1.17。本研究对毕业生性别与就业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见图1):男生在六家央媒、国企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一直高于女生;女生在党政机关、其他全国性媒体、地方媒体、中学或教育机构工作的比例一直高于男生;对于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男生去私企、外企就业的比例低于女生;但在2019年统计时发现(见图2):男生于私企、外企就职的比例超过了女生,说明部分男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去了企业。同时,统计发现:男生的总体就业稳定率为66.37%,女生为72.87%。可见女生的总体就业稳定率高于男生,相差近6个百分点;媒体就业稳定率同样如此,男生和女生分别为76.92%和86.54%,女生媒体就业稳定率高于男生近10个百分点,差距更为明显;从职业流向上看,部分国新硕士毕业生从媒体流出,流向企业尤其是外企的趋势较为明显。这说明国新硕士项目吸纳的有突出外语优势的人才大多数留在央媒、国企和党政机关;同时,少数人从“体制内”的媒体尤其是“其他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转向“体制外”的企业,他们凭借其外语优势和媒体从业经验在外企招聘中体现竞争力,这与毕业生寻求更具挑战性、更国际化、更高收入的工作等动因有关,同时也为媒体提出了如何留住人才的课题。(三)毕业生本科学校类型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在239名毕业生中,本科学校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外语类高校和其他高校的人数分别为137人、61人、28人、13人。在初次就业中,77名毕业生进入六家央媒工作。其中,本科学校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外语类高校和其他高校的人数分别为40人、19人、11人、7人。从初次就业进入六家央媒的人数看,本科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为59人,占77%,显示出最强竞争力;但从比例看,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198名学生中有59人就职六家央媒,占这类学生的29.80%,外语类高校生源28人中有11人进六家央媒,占这类学生的39.29%,而其他高校生源13人中有7人进入六家央媒,占这类学生的53.85%(见图3)。由此可见,国新硕士项目为有志于从事国际新闻工作、本科毕业于外语类高校或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提供了成长平台和就业机会。2019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见图4),本科毕业于“其他高校”的国新硕士在六家央媒工作的比例保持最高。此外,将初次就业与就业现状对比,本科毕业于“其他高校”的国新硕士除了六家央媒以外,他们选择去“其他全国性媒体” 和“继续深造”的比例持续较高;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语类院校的学生选择去国企、党政机关、地方媒体、中学与教育机构的比例持续较高。(四)毕业生本科专业类型与就业情况交叉分析在239名毕业生中,共有111名本科就读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97名本科就读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含英语和小语种),二者相加共占总人数的87.03%,是国新硕士项目两种主要的生源类型。从这两类生源的媒体就业率看,本科为新闻传播类的生源毕业时就职于媒体的比例为48.65%,外语类生源为45.36%,新闻传播学类生源毕业时就职媒体的比例比外语类生源高3.29%,但外语类生源进入六家央媒的比例比新闻传播类高6.48%(见图5)。将2019年就业情况与初次就业情况相对比发现(见图6):外语类生源就职于六家央媒的比例持续最高,新闻传播类生源次之,其他专业比例最少;新闻传播类生源进入地方媒体的比例持续最高;有趣的是,其他专业的生源进入其他全国性媒体的比例一直高于新闻传播类生源与外语类生源,这也许说明其他全国性媒体对复合型人才在某些领域的专业水准要求更高。另外,外语类生源总体就业稳定率和媒体就业稳定率都是最高的。四主要发现之:培养环节影响就业选择与就业动机(一)培养环节影响就业选择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人大国新两年的学习中,你印象最深的培养环节或对你影响最大的培养环节是什么?为什么?”在239名毕业生中,144名(约占60%)回答了该问题。研究团队对答案进行了内容分析。两位编码者选定2009级毕业生的答案进行了前测,根据测试结果对分析类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最终的内容分析类目(见表2)。两位编码者分别进行了编码,在Scott Pi算法下信度为0.80,符合要求。在培养环节的评价中,46%的填写者认为课程内容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23% 的填写者认为媒体实习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15%海外实习;8%国内实习);17% 的填写者认为暑期实践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7%的填写者认为国情教育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4%的填写者认为业界交流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3%的填写者认为海外交流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培养环节的影响上,34%的填写者认为国新硕士项目影响了其职业选择(14%提到该项目的学习对其从事新闻行业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20%提到该项目 的学习对其从事其他行业相关工作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29%的填写者认为国新硕士项目的学习提高了个人素质;20%的填写者认为提升了职业技能;13%的填写者认为深化了师生情谊;4%的填写者认为培养了职业理想。经过交叉分析发现:在评价环节中提及国内实习的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比例高于其他毕业生;提及海外交流的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媒体实习或出国交流对学生的就业去向产生了影响。但由于这道问题是开放性提问,学生是凭记忆提及不同的培养环节,不能代表对所有培养环节的系统性评价,却可以说明课程内容、媒体实习与海外交流等培养环节给历届毕业生们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象,对其个人成长与就业选择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培养环节影响就业动机为了进一步探索人大国新项目培养环节与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关系,研究团队对15名国新学生的访谈进行了文本分析,并发现:国新学生选择从事新闻行业的动机除了前文提到的受到培养环节中媒体实习带来的影响,还包括了个人化的叙事和国家层面的叙事;而国新学生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的动机也验证了前文,一定程度上受到海外交流的影响。1. 从事新闻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动机从事媒体工作的受访学生的择业动机具有明显的个人化色彩,新闻工作的魅力与新闻理想对国新学生的择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叙事框架: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鲜感和在场感。新闻报道需要时刻捕捉最新发生的讯息,同时也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受访学生看来,这既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挑战,也是新闻事业独有的魅力。讲述中国故事和沟通中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今的中国与世界迫切地需要国传人才讲述真实与全面的中国故事。受访学生表示,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选择国传事业的重要原因。2. 从事其他行业毕业生的就业动机在国新硕士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并未直接进入媒体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工作。对其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国新硕士项目的培养对非媒体从业人员的择业动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国新项目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辨明从业方向。多元的课程设计帮助国新学生开拓了视野,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国新项目培养的技能对择业和从业产生了正面影响。许多学生虽未直接从事新闻工作,但表示从该项目中学习到的技能对自己的工作大有裨益。五结论与讨论本文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十周年毕业生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并拟展开相关讨论。研究发现:媒体和企业是人大国新硕士的两大就业去向,其中,近半数的毕业生在媒体工作,而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了六家央媒;国新硕士项目吸纳的有突出外语优势的人才大多数留在央媒、国企和党政机关,但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从媒体流出,流向企业尤其是外企的趋势较为明显;女生媒体就业稳定率高于男生10个百分点,差距明显,这为媒体提出了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男性人才的课题;来自于“双一流”高校的国新硕士生源进入央媒的人数最多,显示出竞争力,但本科来自于非“双一流”、非外语类高校的其他高校生源和本科来自外语类专业的生源进入央媒的人数占同类学生的比例更高,可见,国新硕士项目选拔出了各类高校的优秀生源,成为储备国传人才的重要平台;本科来自外语类院校与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增加了总体就业稳定率与媒体就业稳定率,显示招收此类生源的优势;课程与实习等培养环节对国新硕士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正面影响,其中,认为国内实习印象深刻的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比例高于其他毕业生;毕业生选择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动因既有幼时的梦想、更有课程和实习带来的对新闻报道工作的兴趣、对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认知等。此外,人大国际新闻硕士项目以培养复合型国传人才为目标,为外语类和其他专业类生源复合新闻传播能力,为新闻传播类生源复合外语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通识教育与全媒体技能训练,力图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融合发展专才、通才与全媒体人才。基于国传人才十年培养历程与回顾性调查,研究者认为,国传人才需要实现语言能力、新闻生产能力、知识结构与多种意识的多维度复合,并且需要经历从本科基础阶段、硕士提高阶段到就业深化阶段的进阶式培养过程,这对于国新硕士项目而言,具体表现在招生、培养与就业三个阶段。(一)多维度复合:国传人才的能力构成及现实动因1. 语言能力的复合:母语+英语+小语种语言能力是国传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记者如果不懂外语就难以完成基本的采写任务,难以阅读外语原文以获取当地媒体的信息。始于2009年的人大国新硕士项目在其招生中注重选拔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全国优秀本科生进入该项目学习。在其毕业生中,外语类生源进入六家央媒,特别是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日报这类外语岗位的比例最高。同时,也有部分本科非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了我国主流媒体的外语岗位,但重要敲门砖之一仍是较强的外语能力。随着中国的国际交往从改革开放之初重点面向欧美国家逐步拓展为面向亚非拉更广大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一些外语类院校顺应国家需要将“英语+小语种”作为专业设置的标配,为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储备了外语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语的意义。用外语向世界报道中国往往需要汉语的采访与阅读,而用汉语向中国报道世界则需要汉语的表达。因此,国传人才的母语能力应当纳入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鉴于此,人大国新硕士项目的采写编评课程以英文训练为主,同时也兼顾了汉语新闻实务课程。2. 新闻生产能力的复合:采写编评+多媒体技能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编译、评论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新闻实务教育传统的核心课程,而融媒体传播尤其是网络视频传播的转向催生了对人才多媒体技能的需求。除此之外,中国主流媒体有的是团队集体驻外,但更多的是一名首席记者负责报道一个国家,并负责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报道以供不同平台传播。因此,当今国传人才需要具备“采写编评+多媒体技能”的新闻生产复合能力。人大国新硕士项目的英语新闻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英语评论写作与英汉新闻编译等必修的专业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新闻摄影、音视频内容制作与数字媒体应用等多媒体技能课程则更加拓展了学生的技能结构,有利于适应各大媒体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需求。再加上暑期实践、国内实习与海外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新闻生产能力,更让学生在新闻实践中发现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兴趣和自信。本次调查也显示出,在项目培养环节的评价中,提及国内实习的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比例高于其他毕业生。3. 知识结构与多种意识的复合:新闻传播+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其他新闻传播知识可以说是国传人才的基石,而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往往 直接影响着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角度,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发现力。对于优秀的国传人才而言,首先是要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要懂得媒体的社会功能、行业的核心价值观、行业的发展进程、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互联网给全球 传播带来的深刻影响等,这对寻找职业定位至关重要。此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在塑造着国际新闻传播生态的同时,更与国际新闻报道密切相关。国传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其他”还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有利于夯实或扩展其知识面的其他知识。复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多种意识,而多种意识又可能引导国传人才去寻求相关知识的深化,使知识与意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新闻传播知识和实践有助于国传人才的新闻核心价值意识、受众意识、用户意识、多媒体意识、平台意识的培养。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和相关报道实践有益于国传人才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差异化与多样性意识、文化包容与和平意识、共同体意识、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人大国新硕士项目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涵盖了系统的新闻传播知识,鼓励学生选修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相关课程,这为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意识提供了平台。受访的毕业生有的在年幼时就萌生了做新闻人的朴素愿望,但对国际新闻职业的理性认知得益于系统的培养。此外,在择业动机上,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鲜感和在场感与讲述中国故事、沟通中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许多国新毕业生提及。这很大程度说明,该项目帮助国新硕士毕业生发现和培养了自己的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国家意识、国际意识。(二)进阶式培养:复合型国传人才锻造的三个阶段多维复合型国传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基于人大国新硕士项目十年运行经验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本文认为,进阶式分段培养是比较现实的策略,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培养:本科基础阶段、硕士提高阶段、就业深化阶段。1. 本科阶段:夯实语言基础;培养新闻兴趣;拓宽国际视野毫无疑问,外语语言能力很难在硕士一年的课程里获得。实际上,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系统知识的掌握则更是在一年的硕士课程里难以完成的任务,把其分解到本科阶段是必然的选择。在本科四年中,学生拥有较长的时间去夯实语言基础。一些外语类院校“英语+小语种”的双外语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人大国新硕士项目从外语类院校招收语言类本科毕业生提供了依据。但是,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生也存在短板,可能因为其过多地专注于语言学习而难以顾及知识面的扩展和对社会的观察,给人留下知识面窄的刻板印象。因此,本科“外语+新闻”(或“外语+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的双学位 制或主副修制是更为理想的国际新闻传播本科培养模式。它一定程度均衡了语言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大新闻学院实施多年的“新闻+国际政治”双学位专业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了一批对国际新闻感兴趣、选择继续攻读国新硕士学位的学生。2019年,人大新闻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开办“新闻+外语”双学位专业,意图将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前移至本科。从国际新闻硕士招生的角度看,“外语+新闻”或“新闻+国际政治”双学位本科可能是最为理想的生源类型之一。2. 硕士阶段:强化语言应用;提高专业认知;增强多种意识两年制的硕士教育通常只在第一学年安排课程学习,因此需要聚焦培养目标, 为课程设计提供明确方向。在多维复合型国传人才的大目标下,生源结构是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生源均为“外语+新闻”或“新闻+国际政治” 本科专业背景,已经具有较强的外语、新闻或国政专业基础,且接受过英语新闻写作类课程训练,硕士的课程则可以按照更高进阶设计,例如高级英语新闻写作、国际新闻传播理论创新与前沿、全球性问题前沿等课程,以强化语言应用、提高专业认知、增强多种意识。高进阶课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媒体实习, 从而增强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为顺利进入国际新闻传播岗位提供保障。人大国新硕士项目在过去的十年里主要生源为没有或少有新闻传播基础的外语类本科专业学生以及没有或少有英语新闻写作训练的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因此,两类学生共同接受的多门英语新闻写作与编译类必修课程是满足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共同需求的课程包。未来,随着更多“外语+新闻”、“新闻+国际政治”或者全英文国新本科生加入国新硕士项目,其英语新闻写作类课程可以根据生源结构开展分层次的小班教学,以满足不同起点学生的需要。由于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广泛,国际新闻硕士在本科阶段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仍然应当被鼓励。因此,国新硕士专业设计的培养方案需要兼顾指向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在弥补短板、开发兴趣中保持明确的方向感。鉴于新闻业务实习对学生选择去媒体就业有正向影响,国新硕士阶段的主流媒体实习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对在实战中增强媒体价值认知、自我角色认知、提升多种意识大有裨益。3. 就业阶段:深化相关知识;实战积累经验;践行和平理念相对就业阶段而言,本科和硕士学习阶段都是打基础阶段。就业后的实战才是全面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并使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进阶式培养的角度看,就业阶段也是多维复合型国传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当纳入国传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各阶段各有侧重地完成培养任务。本硕阶段最重要的培养任务是:对新闻传播的兴趣、坚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多媒体基本技能、系统复合的知识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能力、兼顾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大学时代奠定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底色。然而,本硕学习时空的有限性、时代进步的无限性、具体领域应用的多样性使就业后的继续教育成为必须。就业阶段的培养任务可以包括:通过所在机构的岗位培训或自主学习深化所报道领域的相关知识,例如中国与驻在国的关系、驻在国当地的宗教、习俗、经济状况、法律法规等;所在机构提供不同难度的进阶式报道任务,让记者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成熟;从报道细节到宏观主题不断践行维护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守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终极价值观。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12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执编/KK订阅信息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您也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网址https://weidian.com/?userid=1185747182,进入国际新闻界微店,购买当期杂志和过刊。您还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朱修

新闻传播考研:湖师大压分严重?400+上岸学姐现身说法!

新传新传,薪火相传。当新一批追梦者踏上研途时,上一届学长学姐的高分上岸经验和血泪教训会是必不可少的助力。随着21级同学的拟录取结果陆续出炉,木铎新传一年一度的【状元锦囊】栏目也重新开张啦。我们会邀请到今年各院校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为21级准师弟师妹们送上新鲜、详细、热乎的经验贴。作者 | 小欣学姐成绩 | 2021湖南师范大学MJC拟录取版权 | 木铎新传(ID:muoe)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图源网络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21届上岸的小欣学姐,初试总分是407分,政治79,英语74,两门专业课都是127,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期间心态非常非常的重要,保持心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频率上是考研的致胜法宝之一。关于湖师大新传专硕有很多人说压分以及报考人数巨多,很多人会因此而总是惴惴不安,面对这些消息我反而是窃喜的,因为据我了解没有哪一个新传的学校不是爆款,都是高分的学校最后考400都要调剂,总之各有各的苦,况且,湖师大每次也有不少高分,肯定也不是真的压分。基于这样的心理,我把这些压分、报录比之类的都抛诸脑后,在意的就只是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有别人为此揪心我反而会窃喜,因为那意味着我的对手在焦虑。当然,我不可能永远积极,当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也不要着急,要学会试着调节,或是阿q精神,或是适当的放松,我并不是每天都在狂学,基本上每个星期都有休息一天,来给自己放放假,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继续冲,这使得我的复习压力并没有很大,反而觉得每天都很充实。▌英语1. 单词:如果你不是想要考85以上或者90分,那么我的建议是只背高频词,反复的背高频词,而不是拿着一本红宝书誓死要把书里的单词都吃下来,那样只会让你做很多无用功以及增添自己的焦虑,高频词对付考试是完全足够的。2. 长难句以及刷题:英语我并没有看老师的视频,可能我基础还可以,但我认为长难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有利于文章的梳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法。我英语坚持的最多的是做题!几乎每天都做!就刷真题,但是我将最后三年的保存下来了,备考试之前一周练手感,也用来摸底,我觉得真题最起码刷两遍,每天一篇阅读就好,时间也用不了多久,但是做完一定要看自己为什么错了,捋清做题的逻辑,下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才不会错。同时,大家可以不用买模拟卷了,考前各位老师出的模拟卷我买了两份,都太难了,完全是打击自信的无用功,最重要的还是真题,来回做真题就够了!!!3. 作文:作文首先把字练好,最起码写的工工整整,要不然看着真的不太好看。我作文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我认为在11月下旬开始完全来得及,我当时买了何凯文最后20篇,但是其实大部分都差不多,大家自行觉得就好,不必太过担忧。△工整的字迹真的hin重要~▌政治疯狂安利腿姐!yyds!我政治是在八月下旬开始的,我是看着腿姐的视频对着肖秀荣的书(哈哈),腿姐的视频好的地方就在于她会告诉你哪里会考哪里不会考,相信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万一呢?我告诉你不会的!腿姐说不会考的就是不会考,相信她就可以了,跟着腿姐的视频没毛病的。然后就是每上完一节课,我会花两三分钟回顾一下内容,然后做1000题,效果很棒,然后全部看完之后,又做了一遍1000题,等到模拟卷出来的时候,我把腿姐的还有徐涛的都买了,都只做了选择题,肖四肖八就不用说了,大题我只背了肖四,肖大大是真滴准,只背他的就够了,之前完全不需要看大题,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放心,也可以把肖八的大题看看。▌专业课湖师大新传专硕的参考书目有四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我开始的比较晚,七月份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我建议大家七月份之前先将书过两遍,大概的内容心里有个数。然后买一本好的笔记很重要!他会让你快速的知道书本的脉络以及重点,按照笔记的走向来复习就好。这几本书之中最后一本采访学大家可以先不着急,这本书背起来容易比较简单,留到11月份再开始完全来得及(我当时12月份才开始,心里已经很着急了,但是还是背完了,所以建议大家11月开始,心里安全一点。)1. 背书:我从七月中下旬开始背书,比重安排是是中新史>传播学>新闻学。因为中新史比较枯燥而且内容比较多,所以这本书背诵难度比较大,一开始进度会非常缓慢,有可能你花了一个小时就被下来三四个名词解释,但是没关系的,心理不要急,慢慢来,啃完一本书也是很快的。之后再一轮一轮的复习,到后面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关键词法进行背诵回顾以及整理(例如中新史名词解释地位、特点、意义这样方面背诵),到考试之前,最好是背过四遍以上。2.笔记: 买一份好的笔记真的很重要,前期主要是靠这个笔记背诵,但是不可以对这些笔记依赖度太高,新闻学与传播学我后面又自己整理了一份笔记,与之前买的帮助整理重点与背诵的笔记不同,这是一份答题笔记。从10月份开始,我从第一章开始每天整理笔记,自己划每一个知识点,然后按照答题的模式整理出来,是直接可以照搬上考场的那种,也使得我的考试思路早早就有了,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3.重点:我看到有一些网友在抱怨湖师大怎么一点课外的都没考,其实我觉得这根本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回顾之前的考卷就知道湖师大新传专硕是以书本为主的,所以我复习的时候一点都不盲目,看到有人整理新媒体啊还有朋友圈里的那些推荐课的啊都很淡定,我告诉自己这些湖师大根本就不会考,所以我几乎根本没有浪费时间再非考点上,整理的最多的课外的就是一些理论的善变,从书本延伸出来的一些新媒体变化。总之,弄清楚考什么才是最高效的复习。其中我对于书本与新媒体接轨的方面主要看的是木铎的笔记,对于湖师大来说,这本笔记完全足够,对于基础的知识的延伸补充真滴不错!学姐安利的笔记链接:△一定要有自己的笔记呀大家4. 模拟考试:这个是很有必要的一项,模拟卷能够让你给自己的答题区域分配、时间分配等提前做好排练,这样上场的时候才是一个心理有数的状态,真的真的一定要模拟至少两次以上!5. 复试: 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复试,因为我就抽到了完全不会的题目呀,靠编编完了,我认为复试最重要的是自信!自信!自信!你的话语流畅一点,自信一点,分数真的就会很不错。最后,祝各位学弟学妹都考研成功呀!看到这里,你对湖南师范大学心动了吗?快加入木铎大家庭,解锁上岸套餐吧!撰文|小欣学姐编辑|Deca学姐策划|院校团队【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梦巴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幅度扩大硕士生规模 今后主要培养研究生

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清华清小新消息: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及全院40余名教职工参加。彭刚对近期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传达。彭刚指出,新闻传播既是学校战略性布局的学科,又要为国家发展进一步提供战略支撑。新闻学院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影响力,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服务国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是符合学校办学目标、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进一步夯实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培养好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学人才,学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培养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和重构,切实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彭刚要求,学院要扎实深入地推进工作,落实邱勇校长5月6日调研新闻学院时,代表学校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柳斌杰指出,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内在要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客观上促使学校加快了对战略性学科的调整步伐。回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要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直面学科发展的紧要问题,积极引领变革。第一,要认真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斗争,继续针对新闻传播学科、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变化,发挥学科专业专长,作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第二,要持续加强对新闻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扎实打牢基本功,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做出过硬的有引领性的高端学术成果。第三,要在保持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进行全面研讨,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抓住此次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契机,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四,要重构教学科研体系,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新闻行业、面向社会各界,重新设计一个符合清华未来发展、符合新闻传播学科未来格局的高水平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体系。(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好时候

清华新闻学院:大幅度扩大硕士生规模,今后主要培养研究生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及全院40余名教职工参加。会议由胡钰主持。 彭刚首先对近期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传达。彭刚指出,新闻传播既是学校战略性布局的学科,又要为国家发展进一步提供战略支撑。新闻学院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影响力,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服务国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是符合学校办学目标、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进一步夯实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培养好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学人才,学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培养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和重构,切实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彭刚要求,学院要扎实深入地推进工作,落实邱勇校长5月6日调研新闻学院时,代表学校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柳斌杰指出,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内在要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客观上促使学校加快了对战略性学科的调整步伐。回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要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直面学科发展的紧要问题,积极引领变革。 第一,要认真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斗争,继续针对新闻传播学科、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变化,发挥学科专业专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第二,要持续加强对新闻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扎实打牢基本功,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做出过硬的有引领性的高端学术成果; 第三,要在保持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进行全面研讨,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抓住此次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契机,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四,要重构教学科研体系,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新闻行业、面向社会各界,重新设计一个符合清华未来发展、符合新闻传播学科未来格局的高水平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体系。 会上,学院党政联席会成员还通报了学院近期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了疫情期间招生和答辩安排、培养体系调整目标、十四五科研规划方向、国际线上教学和论坛等内容。

生之质也

新闻传播考研:在职党、二战生福利!专硕只要非应届的老牌985~

1.分享人:木铎十四学长2.就读专业:南开大学MJC3.个人简介:南开大学小班和冲刺班讲师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木铎十四学长,南开大学MJC在读研究生,读书嘛,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南方开心大学”新传读研生活是什么样儿的。一、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当初选择读研院校时候,首先喜欢上的是南开大学这所学校的“安静”氛围,八里台卫津路处处喧嚣,但是只要走进南开的校园里,四周就会安静下来,仿佛进入了桃花源,心也能获得片刻宁静。我觉得这一方面得益于老校区的历史环境沉淀,另一方面则是南开人“低调”的文化底蕴。还记得报道逛校园时候,随手拍的照片,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符合我“沉下心来,好好读书”的环境期待。难怪有众多南开学子和老师感叹:“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南开校园二、“南方开心大学”美食图鉴△南开美食(图源官微)三、文科学习氛围强,研究方向众多光是有知名校友周恩来总理,作为建国一代精神领袖的指引,在南开大学读研,用心思考,你总会找到读书的意义。与隔壁天津大学理工大佬对比,南开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文科的建设还是属于传统建制派,文学院、汉语言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该有的都有了。去年一部关于古典诗词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呈现了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弘扬了中国诗词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南开大学古典诗词文化学习氛围浓厚,不光设有“叶嘉莹奖学金”,每年会举办中华古典诗词大赛,文科学习的氛围强,可见一斑。上了这么久课,越来越喜欢我的老师们,他们不但授课认真,研究兴趣广泛,而且个性迥异,想在精神方面向内或者向外探索,熊培云老师的犀利思想,会帮助你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想在气质上得到提升,马瑞洁老师的谈吐,会让你受益良多。另外,纪录片、性别等小众新传研究领域,如果感兴趣,颜值很高的刘忠波老师、陈宁教授会带你探索,传道解惑。还有“相声选手”,何厚今教授的“就业指导专场”,在欢笑中思考今后的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开开”谁能不爱。四、十四学长“碎碎念”1. 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偏弱作为带班一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运用新传理论知识的能力偏弱,原因一方面是对于理论本身的理解不到位,常常用错知识点,或者随意使用相关名词,另一方面是理论使用频度低,常常想不起来把已经背诵掌握的知识点运用到答题上面。在经过小班老师知识点的讲解,日常练题、作业的训练和针对性答疑之后,这个问题会得到大大改善,因为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经过频繁地正确使用,才能到达得心应手的地步。2.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说考研是一个人的“旅途”,但在一个持续输出知识与正能量的班级里,小伙伴们的相互打气、学长学姐的日常监督、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还有学生们日常训练的暗自比较,这一切都激发着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在带班的日子里,我常常关注群里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讨论,或者给出自己的惯用思路,日常的小组互动和解决问题的班级氛围,非常有助于大家保持学习的沉浸状态。3.答题规范和技巧急需提升五、真题趋势分析2021年的真题又有新变化了!近两年的真题是真的给备考南开的学生亮起了红灯,以前以为好好背完《新闻写作教程》、《传播学教程》、《广播电视概论》、《现代传媒经营与管理》这四本参考书,就可以应对考试的情况,之后将不存在了!从2021年的真题来看,明确出现在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占比例进一步减小,可以忽略不计,这也表明,备考不能再拘泥于之前的参考书,而是要关注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是因为新传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是南开大学加大考生选拔力度所然。没有参考书,并不代表备考无迹可寻!1. 关于3342021年的考题大致考察了以下几个方向:1. 新闻写作方向,像是文字报道相对于音频、视频的优势。2. 新闻理论方向,考察了新闻价值接近性内涵变化、新闻客观性和情感传播的关系。3. 广告营销方向,传统广告与植入式广告的差异、品牌管理策略、广告低俗化。4. 实务策划方向,短视频策划、微信推送。所以,2022的考生应该在这几个方向,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拿着划定的参考书死记硬背,“打铁还需自身硬,万变不离其宗”。2. 关于4402021年的真题大致考察了以下几个方向:1. 传播学基础方向,比如效果研究四阶段、媒介事件等。2. 传播学难点方向,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及对舆论生态的影响、“功能分析”与“文化批判”两种研究范式关注焦点的差异等。3. 传播学前沿方向,群体迷思、类社会关系等。4. 热点前沿方向,互联网赋权下,个体公共意见表达方面力量的强弱变化扥等。这就要求备考2022的同学,应该在背诵传播学教程之余,增加参考书的掌握,比如刘海龙老师的《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多对传播学理论进行辨析以及了解传播学前沿的热点课题。对一些常考知识点,比如舆论、传播类型、媒介环境学等等,要提前做好笔记整理,并做到能结合当下新媒体现象进行解读。440的题目,越来越主观,需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来支撑论述,必须在日常的备考过程中,多读论文,并且训练出来自己的答题思维。六、十四学长邀你加入南开院校班看到这里,你对南开大学心动了吗?快加入木铎大家庭,解锁上岸套餐吧!撰文|十四学长编辑|Deca学姐策划|院校团队【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魔术师

南京大学:2021年停招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9月16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招生目录”显示,2021年该校将不再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介绍,硕士研究生按学位类别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按其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硕士和非定向就业硕士。定向就业的硕士录取后档案无须转至我校,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生录取后须将档案转至我校,毕业后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2021年,南京大学学术学位各专业只招收全日制硕士生,部分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生(招收专业详见《南京大学 2021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非全日制硕士生均按“定向就业”类别录取。南京大学 2021 年学习方式是非全日制的专业有:025100 金融、025700审计、125100 工商管理、125300 会计、125200 公共管理、045400 应用心理、055200 新闻与传播、125601 工程管理、035101 法律(非法学)、035102 法律(法学)、135102 戏剧、125500 图书情报、135107 美术。澎湃新闻注意到,此次“055200 新闻与传播”备注为:专业学位,学制 2 年,非全日制招收 30 人,定向培养。而根据2019年公布的“南京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招生目录”,该校同时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和(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学制 2 年。其中全日制招收 30 人,非全日制招收 30 人,定向培养。同为新闻教育重镇的中国人民大学日前也调整了新闻与传播专硕招生。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提到,8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官网刊发《关于我院新闻与传播专硕招生调整的公告》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根据此前公布的《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信息,自2020级起,学院从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和推荐免试中选拔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其中非全日制初试方式仅接受统考。作者:钟煜豪 来源:澎湃新闻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张舒【来源:吉林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