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本报讯 (记者王坤宁)1月7日,第十三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报告分析了知识服务平台、图书电商平台、阅读推广平台、数字教育平台、出版品牌平台等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报告显示,知识服务外延不断扩大,包括在线课程、在线阅读、音频节目、信息服务等,用户规模继续扩大。同时,2019年知识付费行业风力衰减,风口红利越来越少,用户购买课程后打开率下降,完课率下降,复购率下降。再加上线上课程严重同质化,一些急功近利快速开发的产品,远远满足不了用户需求。另外,知识付费产品也越来越看中各个平台入口,比如小鹅通、荔枝微课、千聊、抖音直播等第三方知识分发服务平台为知识付费导流导用户,保持着知识IP的热度。传统出版行业也在利用各个平台搭建自己的传播渠道。传统出版行业的知识服务越来越互联网化,传统行业内容高质量、服务细分领域精准,再加上技术开发成本低的小程序等,为传统行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新一轮机会。同时,报告还指出,2019年是图书电商平台加速竞争、内部重构的一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表现形式,将商品的体验感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场景式的内容电商悄然生长壮大。如今日头条,在与淘宝联盟、京东深度合作,抖音可以直接链接淘宝店铺的同时,也布局自己的电商产品放心购、值点APP等。用户获取知识、内容、信息不再仅仅是从网络上购买一本书,而是需要更多的场景化服务,比如如何阅读这本书、如何更方便阅读这本书、如何从更多角度理解这本书。报告认为,2019年,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推动了整个图书市场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2019年,出版机构积极入驻今日头条、抖音、趣头条,有的还开发了小程序产品,拓宽传播渠道,延伸服务功能,加强产品运营。在微信和抖音号传播方面,民营文化公司比国有出版机构表现突出,期刊品牌的融媒体传播效果明显。大会期间还举办了“知识付费与数字阅读”“互联网产品与营销”两个分论坛。
综述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继续增长。2019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896.1亿元①,较2018年增长1.1%;拥有资产总额24106.9亿元,增长3.0%;所有者权益(净资产)12156.2亿元,增长3.0%。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增长5.6%,增速在新闻出版8个产业类别中名列前茅。△图片来源:资料(① 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调查汇总数据,2019 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超过9800 亿元。因该数据非政府统计数据,故不纳入全国总量。)图书结构调整走向深入。2019 年,新版图书品种、总印数减少,重印图书品种、总印数继续增加,新版和重印单品种平均印数继续增加。主流报刊印数继续增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均继续增加。《人民日报》继续稳居综合类报纸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第一名,《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在综合类报纸中排名上升。《求是》《中国纪检监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初中)》《半月谈》平均期印数在超过100 万册基础上继续增加,总印数合计增加1160.5 万册。《人民日报》《求是》改扩版,总印数分别增加1965.5 万份、213.1 万册。主流报刊继续发挥舆论阵地引领作用。报刊总印数降幅收窄。2019 年,全国出版报纸317.6 亿份,较2018 年降低5.8%,降幅收窄1.1 个百分点;定价总金额392.4 亿元,降低0.3%,收窄1.0 个百分点;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6.1 亿元,与2018 年基本持平。全国出版期刊21.9 亿册,降低4.5%,收窄3.5个百分点;定价总金额219.8 亿元,增长0.9%。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9.8 亿元,增长0.2%。出版传媒集团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2019年,全国117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发行和印刷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2.8亿元,增长1.1%;拥有资产总额8093.0亿元,增长7.3%;实现利润总额351.3亿元,增长10.0%。106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75.8%,资产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资产总额的91.9%,利润总额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73.0%,提高2.3个百分点。8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三百亿”阵营增加2家,集团旗舰作用进一步凸显。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整体经济指标全面增长。2019年,38家在内地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总市值共计3185.1亿元,较2018年增加387.8亿元,增长13.9%;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559.2亿元,增加57.8亿元,增长3.9%;拥有资产总额共计2891.8亿元,增加203.0亿元,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共计189.8亿元,增加118.4亿元,增长165.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提高6.2个百分点。出版公司编印发收入占比整体达到77.5%,提高5.2个百分点,主业地位更趋稳固。产业结构分析2019 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继续增长,经济规模平稳提升。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增速在8 个产业类别中名列前茅,利润总额增长提速。报刊出版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利润总额增长明显。电子出版物出版营业收入增速位居第一。印刷营业收入增速减缓,利润总额下降。出版物发行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由降转升。出版物进口、出口金额均在增加,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图书版权输出增加,版权贸易逆差继续缩小。报纸出版总量规模2019 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851 种,较2018 年降低1.1%;总印数317.6 亿份,降低5.8%;总印张796.5 亿印张,降低14.2%;定价总金额392.4 亿元,降低0.3%。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6.1 亿元,基本持平;利润总额38.2 亿元,增长15.8%。△图片来源:资料产品结构分析主题图书、主流报刊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单品种年度印数和平均期印数排名前10 位的图书、期刊、综合性报纸中,主题图书、主流报刊占据多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持续增长,《人民日报》平均期印数突破350 万份,总印数增加1965.5 万份,继续稳居综合类报纸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第一。《求是》《中国纪检监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初中)》《半月谈》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继续增加,在平均期印数前10 期刊中的地位日益稳固。报刊出版总印数、总印张继续降低,降幅整体收窄;定价总金额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各类期刊总印数降幅均有所收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总印数降幅最小,所占比重继续提高;文学艺术类期刊降幅最大,比重持续降低。全国性报纸和县级报纸总印数再次减少,生活服务类报纸降幅有所加大,其余各级、各类报纸降幅均有所收窄。全国性报纸和专业类报纸、读者对象类报纸总印数在全国报纸总印数中所占比重继续提高;省级报纸、地市级报纸和综合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文摘类报纸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报纸结构1.层级结构报纸根据地域层级划分为全国性报纸、省级报纸、地市级报纸和县级报纸4类。2019年,共出版全国性报纸77.6亿份,较2018年降低0.9%,占报纸总印数的24.4%,提高1.2个百分点;省级报纸141.0亿份,降低7.3%,占 44.4%,减少0.7个百分点;地市级报纸98.1亿份,降低7.5%,占30.9%,减少0.5个百分点;县级报纸1.0亿份,降低2.9%,占0.3%,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性报纸和县级报纸总印数由增转降,但全国性报纸降幅最小,所占比重继续提高;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总印数及其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图片来源:资料2.内容结构报纸根据内容划分为综合、专业、生活服务、读者对象和文摘5类。2019 年,全国出版综合类报纸195.0亿份,较2018年降低7.3%,占报纸总印数的61.4%,减少1.0个百分点;专业类报纸98.7亿份,降低 1.3%,占31.1%,提高1.4个百分点;生活服务类报纸5.9亿份,降低 25.6%,占1.9%,减少0.5个百分点;读者对象类报纸15.2亿份,降低 2.1%,占4.8%,提高0.2个百分点;文摘类报纸2.8亿份,降低16.2%,占0.9%,减少0.1个百分点。除生活服务类报纸降幅有所加大外,其他 4类报纸降幅均有所收窄;专业类报纸和读者对象类报纸降幅较小,所占比重提高;综合类、生活服务类和文摘类报纸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图片来源:资料3.平均期印数百万份及以上报纸2019年,共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20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份,较2018年又减少2种;其中综合类5种,减少2种(《半岛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专业类报纸13种(其中教学辅导类11种),读者对象类报纸2种,均与上一年持平。与2018年相比,《钱江晚报》跻身前10,《南方都市报》退出前10;《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经济日报》《都市快报》排名上升,《半岛都市报》排名下降;每种平均期印数131.6万份,减少6.5万份,降低4.7%。报刊出版集团分析1.经济规模2019年,报刊出版集团资产与收入增长提速,利润总额大幅增加。45家报刊出版集团(较2018年减少辽宁党刊集团和天津日报社2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3.9亿元,较2018年增加19.2亿元,增长4.8%;拥有资产总额1746.3亿元,增加71.8亿元,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40.3 亿元,增加19.2亿元,增长90.7%。△图片来源:资料上海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传媒集团3家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2.总体经济规模排名采取同样评价方法,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上海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2018年相比,前10位报刊出版集团保持不变但名次有所改变;上海报业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上升,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排名下降。△图片来源:资料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分析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新增1家,各项经济指标整体全面增长,市值与利润止跌回升,实现扭亏为盈,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增加,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出版公司稳步增长,编印发主业地位更趋巩固。报业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上扬,并实现扭亏为盈。发行公司和印刷公司利润止跌回升,大幅增长。新媒体公司利润实现扭亏为盈,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报业公司1.经济规模2019 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止跌回升,利润扭亏为盈。3家报业公司总市值共计182.8亿元,较2018年增加40.4亿元,增长28.4%;实现营业收入共计64.2亿元,增加0.9亿元,增长1.4%;拥有资产总额共计 209.9亿元,增加4.3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总额共计6.8亿元,增加53.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与2018 年情况相同,华闻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 亿元。报业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2%,低于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5个百分点;较2018年增加38.4个百分点。3家报业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序依次为华闻集团、华媒控股和粤传媒。△图片来源:资料2.业务经营利润实现扭亏为盈。2019 年,3 家报业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共实现营业收入64.2 亿元,较2018 年增加0.9 亿元,增长1.4%;净利润5.1 亿元,增加52.3 亿元,增长110.7%,实现扭亏为盈。3 家报业公司均实现盈利。报刊及广告业务仍为核心。3家报业公司主业收入较2018年略有增加,华闻集团和华媒控股的报刊发行及广告业务占比均在60%以上。华闻集团传播与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6%,华媒控股报刊发行业务收入增长显著,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及毛利率同步提高。粤传媒报刊业务毛利率提高3.1个百分点,达到45.9%。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升级深入推进。华媒控股积极打造原创内容精品,加强全媒体策划报道,旗下杭报传媒拓展视频业务,开拓“学习强国”视频业务和抖音代运营市场;杭州网继续深耕政务新媒体服务,积极拓展舆情大数据业务;积极承办国家级重点会展项目,大力培育自有会展IP,设计推出集团会展 LOGO。华闻集团构建IP矩阵,推出“华商商学院”“观潮会客厅”“第一讲解员”等自有 IP;旗下华商网坚守内容影响力,打造出以“陕光灯”为代表的新媒体品牌;掌视亿通发展势头良好。粤传媒积极布局新媒体业务,推动融媒产业发展,旗下广粤文化2019年转型项目收入同比增长86.0%,大洋网借助融媒体服务和技术服务能力,孵化新项目“大洋研学”。新媒体公司1.经济规模2019 年,新媒体公司收入继续增加,总市值和资产止跌回升,利润实现扭亏为盈。5 家新媒体公司总市值共计579.4 亿元,较2018年增加119.2 亿元,增长25.9%;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07.2 亿元,增加4.7 亿元,增长4.6%;拥有资产总额共计311.5 亿元,增加22.6亿元,增长7.8%;实现利润总额共计21.8 亿元,增加45.0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浙数文化和昆仑万维资产总额均超过100 亿元,较2018 年增加1 家。新媒体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9%,低于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8 个百分点;较2018 年增加18.1 个百分点。5 家新媒体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序依次为昆仑万维、掌阅科技、浙数文化、掌趣科技和中文在线。2.业务经营整体利润实现扭亏为盈。5 家新媒体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增长4.5%,净利润增加43.8 亿元,整体实现减亏并增盈82.9%。4 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浙数文化营业收入增长47.2%,净利润增长20.5%,71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定;掌阅科技版权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6 亿元,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7.9%。中文在线减亏60.2%。主业占据核心地位。5 家新媒体公司主业收入整体增长4.9%,主业收入占比整体为97.1%,较2018 年度提高0.3 个百分点。浙数文化大力探索游戏业务,主业收入增长55.8%。昆仑万维大幅提高游戏内广告变现水平,网络广告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8%。掌阅科技数字阅读平台用户数量、人均阅读时长等指标均持续上涨,2019 年阅读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1.4 亿,主业毛利率提升8.5 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持续拓展。昆仑万维手游《龙之谷M》上线南美、非洲等新市场;掌趣科技《奇迹MU:觉醒》上线东南亚地区,进入下载、畅销前5 名,游戏《拳皇98 终极之战OL》《奇迹:觉醒》和《魔法门之英雄无敌:战争纪元》等在海外地区发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文在线旗下阅读平台Chapters 持续推出聚焦欧美女性的畅销作品,目前注册用户数超1500 万。报纸出版情况一、报纸出版总量2019 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851 种,平均期印数 17303.34 万份,每种平均期印数 9.35 万份,总印数 317.59 亿份,总印张 796.51 亿印 张,定价总金额 392.39 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 1.07%,平均期 印数降低 1.60%,总印数降低 5.83%,总印张降低 14.16%,定价总金 额降低 0.27%。二、各级报纸出版情况1.全国性和省级报纸960种,平均期印数13598.78万份,总印数 218.54亿份,总印张534.15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51.86%,总印数68.81%,总印张 67.06%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 1.74%,平均期印数增长0.27%,总印数降低5.10%,总印张降低14.61%。其中:全国性报纸213种,平均期印数2835.35 万份,总印数77.56 亿份,总印张203.90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11.51%,总印数24.42%, 总印张25.60%。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降低3.17%,总印数降低0.89%,总印张降低 6.88%。省级报纸747种,平均期印数10763.43万份,总印数140.97亿份,总印张330.25 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0.36%,总印数44.39%,总印张41.46%。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2.23%,平均期印数增长1.22%,总印数降低7.27%,总印张降低18.78%。2.地、市级报纸872种,平均期印数3670.30万份,总印数98.05亿份,总印张260.48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7.11%,总印数30.87%, 总印张32.70%。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0.34%,平均期印数降低7.96%, 总印数降低7.45%,总印张降低13.35%。3.县级报纸19种,平均期印数34.26万份,总印数1.00亿份,总印张1.88 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1.03%,总印数0.31%,总印张0.24%。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降低2.70%,总印数降低2.88%,总印张增长8.08%。三、各类报纸出版情况1.综合类报纸857种,平均期印数5934.78万份,总印数194.95亿份,总印张596.58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6.30%,总印数61.38%,总印张74.90%。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06%,平均期印数降低6.27%,总印数降低7.33%,总印张降低15.89%。2.专业类报纸667种,平均期印数9300.21万份,总印数98.67亿份,总印张157.60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36.03%,总印数31.07%,总印张19.79%。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3.33%,平均期印数增长4.74%,总印数降低1.34%,总印张降低6.09%。3.生活服务类报纸203种,平均期印数667.12万份,总印数5.92亿份,总印张17.71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10.97%,总印数1.86%,总印张2.22%。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2.40%,平均期印数降低26.98%,总印数降低25.61%,总印张降低26.92%。4.读者对象类报纸102种,平均期印数1189.48万份,总印数15.21亿份,总印张20.95 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5.51%,总印数4.79%,总印张2.63%。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0.97%,平均期印数降低 1.66%,总印数降低2.10%,总印张降低4.79%。5.文摘类报纸22种,平均期印数211.75万份,总印数2.84亿份,总印张3.67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1.19%,总印数0.90%,总印张0.46%。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降低15.71%,总印数降低16.22%,总印张降低19.13%。
有声书市场蓬勃发展。2019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市场规模达63.6亿元,持续三年增速高于30%,预计2020年有声书市场将达94.7%。2019年中国有声书用户数量为4.78亿,同比上升19.0%。有声书收听场景多样,推动国民阅读率提高,其他媒介对有声书亦有推动作用。65.1%的受访用户接受有声书以插入广告的形式代替付费形式的商业模式,免费模式前景利好。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46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行业规模:中国有声书行业规模连续三年增速超30%中国有声书行业规模连续三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高于30%。数据显示,中国有声书行业规模已由2016年的23.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3.6亿元,预计2020年行业规模将进一步发展,达到95亿元左右。中国有声书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处于持续增长阶段。行业环境:中国有声书行业外部环境良好,有利于行业发展中国有声书行业政策利好,国家加强网络文学出版队伍建设,鼓励全民阅读,打击网络侵权;资本看好有声书行业,对行业企业进行投资;国民逐渐养成“知识付费”的习惯,阅读率及付费意愿都有所提高;5G和AI的发展,将为有声书带来革新,拓宽听书场景,优化听书体验。行业情况:各企业布局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有声书行业中本质是基于IP的内容产业和基于音频播讲者的人才产业的有机结合。各版权方通过融资、并购、购买版权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布局市场。各大平台发力营销,开拓新用户,培养用户听书习惯,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有声书行业定义与分类2020中国有声书行业政策环境:政策导向利好2020中国有声书行业经济环境:发展迅速,受资本青睐201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超过9800亿元,同比2018年幅度约为17.65%,占GDP比重约为0.99%,相比2018年增加了6个基点。在传统媒体数字化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的同时,有声书行业也日益得到资本的青睐,行业主要平台如喜马拉雅、蜻蜓FM和懒人听书等相继得到数轮高额融资。2020中国有声书行业社会环境:国民阅读率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7亿元,创作规模达2590.1万部,3452部网络文学翻译成外文出版,IP新改编数量9656部。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 90后年轻作者占比达44.6%,新人渐成主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提升了0.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上升3.1%。2020中国有声书行业技术环境:AI与5G的运用疫情影响:有声书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疫情期间,有声书企业平台积极响应“抗疫”,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由于用户居家线上娱乐需求提升,行业市场规模得到激发,平台营收增长显著。有声书行业规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市场规模为23.7亿元,历经三年高速发展,在2019年达到63.6亿元,持续增速高于30%。因疫情原因,线上消费持续增强,预计2020年有声书行业发展将进一步增速,行业规模将达到95亿元左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有声书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尚未接近成熟期,且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处于持续增长阶段。有声书行业用户规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声书用户数量为3.85亿人,预计2020年将达5.62亿人,同比去年上升19.0%,预计未来用户数量接近6.5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基于疫情影响,行业需求得到激发,行业发展提速,有声书行业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有声书行业用户年龄段划分数据显示,在中国有声书行业用户群体中,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其中0-8周岁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6.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声音具有陪伴属性,有声书在亲子教育、幼儿陪伴场景中潜力巨大,儿童有声书市场前景开阔,是当前行业需要填补的一大方向,这也证明了场景预设对于有声书行业的重要程度。有声书行业产业链分析在产业链构成要素中,企业可承担一种或多种角色。近年来,各出版社和文学网站相继布局有声市场,或成立有声部,或招募有声录制团队,成为内容制作方之一。例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北京悦库时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全权负责北京电台全品类版权运营业务;中文在线拥有专业音频开发机构鸿达以太,将海量文学作品录制成有声书,投放到各大音频平台上。此外,渠道传播方也在积极培养主播,从版权方获得授权后交付主播录制。喜马拉雅FM 的“万人十亿新声计划”就是对音频内容创业者的扶持孵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有声书在IP衍生布局中作用独特,变现周期短,效率高,将是各大版权方扩大IP影响及价值的有效渠道。有声书行业价值链分析早期版权方只是将复制权、改编权等出售给平台,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平台招募主播进行录制、改编,按时计算佣金,并对订阅、打赏等进行分成。随着有声书行业规模的扩大,版权方也开始涉足有声书制作,或与平台共同开发,如阅文听书;或自身拥有录制团队,如中文在线,其旗下的北京鸿达以太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为中文在线录制优质有声内容。虽然布局有声读物领域的企业日趋增多,但市场竞争短期内仍将集中在头部在线音频平台与垂直听书平台,优质内容与版权是各平台争夺的重点。行业竞争情况:巨头布局,抢占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有声书行业中本质是基于IP的内容产业和基于音频播讲者的人才产业的有机结合,二者与听众发生关联,并通过技术上的个性化推送,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通过融资、并购、购买版权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各大资本纷纷针对IP内容和有声书平台,布局市场。行业壁垒男性更爱好有声书,用户多为青壮年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有声书用户中,男性比例相比女性高出13.2%。在年龄分布上,有声书用户呈现出分散化特征,且呈纺锤体分布;其中31-40岁用户是收听有声书的主力,比例达34.9%,其次是26-30岁的用户。有声书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将近75%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相比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更偏好有声书,北上广深居民收听有声书的比例达到31.8%。此外,在学历分布上,大学本科学历的用户超过一半,大学专科学历的用户超过25%,其余学历占比较小。用户听书目的多样,非阅读学习目的占比超过一半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不同听书目的的有声书用户分布均匀,其中目的为“学习获取知识内容”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25.4%,而以“调整情绪、安抚心灵”、“轻松娱乐”和“打发时间”为目的的用户总和达到59.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虽然知识付费有效刺激了行业发展,但娱乐应用仍然是有声书首要场景。用户听书目的多样,悬疑探案类最受欢迎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约有五成的用户最爱收听悬疑探案类有声书。喜爱收听武侠玄幻类的用户也达到了38.1%。而以男性读者为主的武侠玄幻类小说相比以女性读者为主的言情小说要更受欢迎。整体来看,中国有声书用户喜爱收听的多是类型小说,其中现实主题题材的有声书更受欢迎。有声书是居民的重要阅读媒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一年阅读4-7本书与一年阅读8-11本书的用户比例各占比三成,与一年收听4-7本书和一年收听8-11本书的用户群体比例高度近似。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年均阅读数量和年均听书数量的分布特征相似,说明了有声书是居民在阅读时的重要媒介。有声书是重要阅读媒介,推动居民阅读数量提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受访用户最优先选择的阅读媒介中,电子书以其便利性高居首位,占比41.8%,有声书紧追其后,达到32.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虽然用户在具有主观阅读意愿时会优先选择电子书,但有声书在用户放松娱乐、打发时间的同时也有令用户被动阅读的功能,有声书对居民阅读数量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其他媒介对有声书具有驱动效应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问及“看完某本书或某部影视剧之后,您有多大意愿去收听它的有声书?”时,39.7%的受访用户表示“比较愿意”,28.6%的用户表示“非常愿意”,持积极意愿的用户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纸质书和影视剧对有声书具有驱动效应,有声书能够作为其互补产品,具有互补效应。纸质书和影视剧的大火也会带动有声书销量。因此,在纸质书、在线小说、影视剧等更新时,同步上传有声书能提高IP的影响度。理性消费,付费金额与预算一致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的用户不愿意对有声书进行付费,他们希望能够免费听书;而付费预算在10-2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1.2%。实际付费分布比例与付费预算大体重合,付费金额在10-20元的用户将近四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用户实际付费金额与付费预算大体相符,属于理性消费。用户消费意愿逐步养成,后续内容质量可能成为用户的关键激发因素。中文在线:多样化内容+专业音频制作,双轮驱动打造精品中文在线重视引进传统文学,除大量网文资源外,中文在线还拥有文哲经典、社科教育等多种资源,数字内容资源460万+,类型覆盖全面。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文在线丰富的内容采购渠道保证了IP的输入,可抵御单一类型IP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多样化的内容能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阅读目的的阅读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数量和粘性。中文在线通过旗下鸿达以太科技公司,以“双轮驱动”打造有声精品:一方面充分挖掘精品内容,以内容驱动;另一方面培养和扶持优秀主播,从数百位长期合作的主播中挑选“独家主播”,进行资源倾斜,演绎有声精品。中文在线:多方合作,高效促进有声书价值转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除了内容资源外,音频主播的专业能力和受欢迎程度,也是企业获得行业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中文在线在主播培养、有声书制作与销售上具有行业经验及先发优势。通过与各方合作,版权互授,中文在线获得更多的产品传播渠道,促进有声书价值高效转化。在夯实文学内容优势的基础上,中文在线与各方联合发掘和培养优质主播,保证优质作品源源不断地产出,形成以优质内容驱动的主播生态体系。2020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发展趋势展望技术为有声书行业赋能 场景设计提高用户黏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数字化将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未来的人工智能与5G技术将给有声书行业带来极大的革新,带动有声书市场的持续增长。AI语音将成为我们定制化的虚拟主播,5G互联技术将带来场景上的拓宽,数据收集和人工智能将为平台构建用户画像和了解用户阅读偏好提供更多支撑,语音功能的交互音频格式将为用户提供崭新的体验,智能终端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陪伴体验。有声书将陪伴用户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有声书行业利润薄弱 商业模式需进一步探索目前有声书行业的利润薄弱,版权支出占有声读物制作成本支出的比重日益增高,2019年各头部音频平台净利润普遍不尽人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这折射了当前行业未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目前,有声书的盈利渠道主要有广告投放、内容付费和音频平台拓展线下衍生品三种。随着有声书行业的发展,企业应积极探寻更加合适的商业模式,采用多元化盈利模式,逐步摆脱当前盈利少甚至无盈利的状态,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在有声书用户增量减缓的情况下,如何发力营销,组合免费、付费、订阅、会员、打赏等模式,提高用户付费率和付费金额,寻求新的营收增长动能,是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有声书行业前景开阔 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近年来,有声书市场火热,除各大音频平台之外,阅读应用、视频网站甚至是传统出版行业也都尝试进入有声书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有声书用户更偏好轻松娱乐类的内容,网络文学或类型小说将是其中的热门产品,而掌握了大量优质IP的网络文学平台将在有声书行业中占据巨大优势。可以预见,未来有声书行业规模将持续上涨,渗透率逐年提高,基于IP构建了完整生态链的版权方将不断扩大自身在有声书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未来有声书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打通行业授权渠道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有声书版权方容易受到侵权,抄袭者可以通过复制有声书内容快速传播,且只要对有声书内容进行修改,举证侵权难度就会随之加大。因此,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对有声书行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由于有声书版权链条较长,在IP使用、改编方面与信息网络传播方面都需要获得授权,有声书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版权方、内容制作方、传播渠道方应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及维度,通过相互授权、共同运营等方式,打通行业授权渠道。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查看高清完整报告及更多相关行业数据可登陆艾媒报告中心官网。
01:01【简介】1月7日,“第十三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会上发布了《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今年的报告分为《2019年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综述》和《2019年阅读行业新媒体发展报告》两部分。记者:刘春晖编辑:刘春晖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0年8月28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央视市场研究(CTR)、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委员会会联合主办的“2020传媒蓝皮书发布会暨第11届传媒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致欢迎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社长发表致辞,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发布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总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就国际大变局下的互联网、5G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机遇、媒体融合、网络空间、未来媒体等专业领域议题发表演讲和展开对话。柳斌杰院长指出16年来在专家学者和主办单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传媒蓝皮书》已经做成了学界、业界的一个品牌,刻下了中国传媒发展的年轮,是国内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国际了解中国的窗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柳斌杰院长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增速放缓,报刊市场下降速度减缓,互联网相关产业继续保持增长优势。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2019年,受整体经济环境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虽保持了增长态势,总产值达到22625.4亿元,但增速首次跌破两位数,为7.95%,是近十多年最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发布《202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2012~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与年增长率不同媒介形态的行业发展特征各异。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报刊收入持续下滑,而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等保持增长优势。技术赋能下,网络广告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社交媒体和视频媒体将分配到更多的数字营销预算。崔保国教授指出2020年中国传媒领域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传媒各领域都呈现“视频化”和“直播化”趋势;电商将成为重要的变现手段,各领域将加速与电商的融合;短视频行业将持续引领风口,平台竞争加剧;受生产和消费端的双向驱动,知识付费产品将快速扩张;媒体变现的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互联网广告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将增加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投入。同时,崔保国教授指出新闻、传媒要做好根本上的改变,一是从理念上的改变,我们对于新闻传媒要有新的理解;二是要有现代化的治理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三是我们要有坚守,不忘初心,不忘社会责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传媒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报刊传统发行渠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一些报刊采取部分时间段内的休刊措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报纸名存实亡的局面。疫情后的整体市场、消费环境将会加快传统媒体退场的历史进程。广播、电视尽管依旧占据着一定的传播份额,但在新闻资讯类信息传播当中,它们的作用也在明显下降。传统媒体作为一种日常使用媒介的存在感难以恢复。电影业更是遭遇“寒冬”,2020年上半年票房几乎为零,诸多影视企业难逃亏损现状。自2020年初至4月份,我国大致有3000余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虽然自2020年7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电影院陆续恢复开放,但全年的电影行业数据将有一个巨大的波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传媒业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高光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内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呈增长趋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536亿元,同比增长5.9%。疫情催生的“宅娱乐”“宅消费”,让智能化、数字化业务相关企业逆境中突出重围。“5G+人工智能+区块链”将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新基础建设,传媒产业发展将在这一新情景中展开。2019年全球传媒产业发展基本稳定,但2020年的全球传媒产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具体指标将会有很大的波动。2019年,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产业数据,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美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3%。综合来看,全球传媒产业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就是数字化。喻国明教授指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将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新基础建设,传媒产业发展将在这一新情景中展开。在全球范围内,传统报业持续受到新兴媒介产业的压力,收入不断萎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杭敏教授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传媒产业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新兴数字传媒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传媒产品加快了数字化转型和探索的步伐;人工智能算法使得传媒产品可以精准匹配内容与受众,推动传媒产品愈趋个性化;全球数据消费的激增,各类数据安全隐私问题将社交媒体巨头推至风口浪尖;在未来的几年中,媒体融合仍将是全球传媒及娱乐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发布会上,央视市场研究(CTR)执行董事、总经理徐立军认为随着媒介技术、形态的不断变迁,中国媒体融合进程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呈现全线推进、多点突围的态势。2019年中国媒体融合有五个高光亮点,即国家队加速入场短视频战场、重要的创新行动和举措是广电系的MCN热潮,5G、AI等新技术深度赋能媒体融合演进, 媒体融合的存量改革得到强力推进, 媒体+政务+服务的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改革中营收的重要增长点。央视市场研究(CTR)执行董事、总经理徐立军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副总经理肖建兵认为智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受众视频消费时间触顶,网络视频收看分流电视受众,“锐意变革”成为了传统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词。对于中国电视媒体和传媒机构而言,在建设未来主流新型媒体过程中有四点值得思考:如何借助新技术和新商业,如何以优质内容引领社会价值,如何以贴身服务吸引用户使用,而不是过去仅仅叫“观众”的思路,还有如何以新的算法重新评估融合传播的价值。《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简介《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16年,见证了中国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起伏跌宕,已成为广受学界和业界颇受欢迎的研究分析当代中国传媒产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权威工具书。“锐意变革”成为了传统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词。2020年中国传媒各行业仍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随着5G通讯技术的落地,以及新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慧电视视听业态的发展,正在进行融媒体转型及在人工智能领域谋篇布局的中国传媒业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全球视野紧密跟踪传媒发展前沿,用扎实数据系统研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在内容上涉及中国传媒领域近20个细分行业的发展报告,同时涉及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内的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本研究报告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全球传媒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传媒年度热点,剖析网络新技术引领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传媒投资趋势。报告汲取世界各国传媒产业发展经验,为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前瞻性参考观点。
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印刷行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作用突出。其中,出版物中的图书印刷需求与国民教育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行业的进一步普及将带动印刷市场稳定增长。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印刷产业生态环境巨变,报纸期刊市场不断萎缩,图书市场稳步增长,出版印刷行业受下游影响较大;区域内区域特征明显,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地核心区域布局逐渐完善;出版市场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书刊印刷企业承印能力不断提升,销售收入有所增加但利润下降,商业和经济环境艰难,企业竞争趋于激烈;此外,绿色印刷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行业转型升级建设紧迫,产业链发展需要健康平衡。整体来看,国内的出版物印刷行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行业供给分析2015-2019年,我国出版印刷企业数量呈波动变化走势。2019年国内出版印刷企业数量为9014个,同比增长1.0%。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出版印刷企业数量下降至8924个。注:截止到2021年3月,国家统计局暂未公布2020年数据,以上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值,届时以官方公布数据为准。2015-2019年,我国出版印刷企业装订产量呈波动变化走势。2019年国内出版印刷企业装订产量为34738.7万令,同比增长4.1%。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出版印刷装订产量下降至34391万令。注:截止到2021年3月,国家统计局暂未公布2020年数据,以上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值,届时以官方公布数据为准。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0年10月发布的《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06.0亿册(张),增长5.9%;出版期刊21.9亿册,同比降低4.5%;出版报纸317.6亿份,同比降低5.8%。近年来,出版社印刷中的整体图书市场品种增多,其中重印图书和出租型图书品种增加明显。这与政府狠抓图书质量、抓选题息息相关。而期刊印刷持续下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等现状,迫使行业企业进一步去人工化,提高机械化程度,以减少人工操作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加快数字化印刷建设进程。注:截止到2021年3月,行业暂未公布2020年数据。行业经营规模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2019年国内出版物印刷行业营业收入为1715.2亿元,同比增长0.21%。2020年在全国新冠疫情及隔离政策的影响下,图书、期刊等出版物销售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基于此预计国内出版物印刷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约为1698亿元。注:截止到2021年3月,行业暂未公布2020年数据,以上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值,届时以官方公布数据为准。行业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出版物印刷将保持低速稳定增长,面临提高产业集中度、保证质量的新要求。出版物印刷品占整个印刷市场的份额会逐渐降低,但在不同细分领域表现不同。教材印刷在很长时间内仍是主力,尤其是义务制教育和学龄前儿童教材的印刷,但其质量要求会更高,但期刊印刷受到互联网市场的冲击较为严重并将持续。出版物印刷仍然是印刷行业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会满足用户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比如学术型、研究型书籍。(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6月19日,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对新闻从业环境、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权益保护、职业道德建设和新闻评奖、对外交流合作等作出了详细说明。以下是报告全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17年)目录前言新闻从业环境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权益保护、职业道德建设和新闻评奖对外交流合作前 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自2014年起,每年联合编写《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力求全面反映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情况、新发展。报告编写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编写工作付出辛劳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报告编辑出版期间,我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考虑到本报告主要反映中国新闻事业2017年有关发展情况,因此文中相关机构名称仍使用原有表述。敬请读者理解!报告编写组 2018年6月 新闻从业环境一、政策引领新闻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有力指导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中共十九大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发展新闻事业确立了新的航标。2017年我国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和传媒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举措,大力支持新闻产业发展。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传媒产业总体上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力,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1607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1%,并有望在2018年突破2万亿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实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智慧广电”战略、“宽带广电”战略和“广电+”行动,印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持续开展“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评估”和“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等系列推动工作,指导和规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媒体健康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7年明确为“内容品质提高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责令有关网站对违规视听节目深入整改,着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印发《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要求报刊单位及其所办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统一网上网下管理标准,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审核内容、规范新闻标题制作、完善网络活动管理等6方面严格管理。国家网信办修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正式施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国多个省份把媒体融合发展列为本省广播影视“十三五”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政策、资金等环节给予倾斜。河北、山东、深圳等地方政府通过相关改革方案,加大对电视台媒体融合的财政支持。四川、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专门制定出台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意见或实施方案。浙江省连续两年把媒体融合列入重大突破改革项目,并在2017年对省市县媒体融合的改革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广东省自2016年起,先后成立三支百亿元规模的媒体产业基金,为广东省及下属各市有前途有潜力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项目注入新动能。二、技术推动媒体创新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推动媒体加快创新变革步伐。一是移动主导。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快,移动终端、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规模的97.5%。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在2017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47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3.8%,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20亿。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网络新闻应用已成为中国网民了解国内国际动态、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生活服务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图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图3 网络新闻/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二是可视传播。过去五年内,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保持增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65 亿,较 2016 年底的增长率为 3.7%;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 5.25 亿,增长率达到 5.1%。很多媒体集中力量发展视频业务,把视频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全媒体可视化产品生产能力。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进行了40场高清直播、时长近3000分钟,场均点击量达到数百万次。十九大开幕当天,重点视听节目网站转播十九大开幕实况的节目总播放量达2.18亿次,总访问人数1.25亿。2017年中央电视台全年通过“央视新闻”新媒体共发起移动视频直播2717场,累计用户收看次数超出27.98亿次。通过央视网PC端和移动端,中央电视台丰富视频资源全年用户收看次数达38.84亿次。图4 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三是平台聚合。网络新闻信息领域,平台化驱动市场分工进一步明确,专业新闻媒体与自媒体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聚合平台则负责信息分发和传播。网络新闻应用呈现出资讯聚合平台化、跨界竞争激烈化和技术核心化三方面趋势。当前,不少媒体机构都在构建集聚用户资源的传播平台,依托用户资源扩大影响力、拓展盈利模式,努力从内容供应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人民日报社推出中国媒体融合云,将十几家跟媒体技术相关、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公司的能力做成技术工具,汇集在融合云上开放给全行业使用,以此为底层支撑为媒体融合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基础支撑类、应用系统类服务等。新华社启动移动化在线新闻生产平台“现场云”,截至2017年底,为2300多家媒体机构用户免费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持续推出现场报道24000多场,实现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有效提升报道时效。中央电视台打造“央视新闻移动网”,共享各类资源,助推电视媒体稿源拓展、版权保护、媒资运营、品牌推广。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移动网”已吸引入驻矩阵号244家,成为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入驻地方台矩阵号重要的融媒体工作平台。四是智能驱动。人工智能正在对新闻生产、分发、反馈各环节产生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民日报新媒体大胆尝试语音识别、人机对话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设置智能服务机器人“小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与“小端”就两会常识等内容进行实时互动。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首位机器人记者“爱思”崭露头角。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布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并通过“媒体大脑”生成了中国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意味着人工智能与媒体间的融合更加深入、全面。中央电视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新开发新闻一体化生产平台,在采集阶段,记者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回传直播信号,还可以自由接入无人飞行器、OSMO等各种信号源,为移动直播的内容创新性和画面丰富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制作阶段,实现新闻的自动分类、关键词提取、新闻标签挖掘、相似新闻分析等功能。编辑根据智能化分析的结果对新闻素材进行审核、选用,并完成信息架构、内容、页面搭建的制作,支持面向电视端、移动端、社交平台的多渠道发布。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三、人才支撑媒体核心优势媒体做大做强需要人才、资金、资产、技术、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而各方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归根结底需要人才,人才是媒体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优势资源。1.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2017年5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要求既充分发挥事业体制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又善于运用灵活用人机制激发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活力,探索新形势下吸引使用人才、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管理人才的有效措施,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民日报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积极探索推动各类人才全面融合互通,鼓励事业编制干部到社属媒体工作,有重点地选调社属媒体人才到本报采编岗位工作,有序推动各类专业人才交流。新华社积极探索建立事业体制稳定性与市场机制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新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多种方式为部分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机制补充分社采集力量。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阶梯制度,与现行职称评聘体系互为补充,分13个业务阶梯,并设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实施拔尖人才培训计划,创新人力资源使用机制,推动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专业人才上升通道和成长空间更加广阔。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与采编播管人员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人事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待遇,增加员工归属感,全台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迸发。2.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记协等每年为新闻业务骨干提供多种业务培训,指导并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新闻记者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中国记协号召全国记协系统开展撰写一篇署名文章、开展一遍队伍轮训、刊发一组体会文章、组织一次学习交流等活动,组织地方记协和专业记协负责人培训班、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审核委员培训、第4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手、评委培训等,会同中国行业报协会举办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企业报负责人培训班、30人以下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培训班,累计培训1400多人次。人民日报社认真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分门分类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实施“请进来讲,带出去学”的培训方案。2017年,组织举办社内各类培训17期,累计培训干部超过1400人次,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集中培训干部超过500人次。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在职人员中有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10人入选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有20人入选国家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新华社教育培训紧密结合事业转型发展需要,组织编辑人员政策培训,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有针对性组织采编人员专业培训,加强全媒体技能培训,通过轮训、“以老带新”、骨干人员提高培训等不同方式,全面提高记者编辑全媒体采编业务能力,培训专业化、系统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新华社举办全社性培训班50期,政治理论类培训17期,围绕加强新闻采集能力、编辑策划能力、议题设置能力建设培训21期(涉及媒体融合培训17期)等,参训人数4000余人次。深入推广实施“青年导师制”,全社共有973名青年参加导师制,参与辅导工作的导师共725人,为青年人才培养规范化、规模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央电视台开展媒体融合专题培训,针对全体员工、业务骨干、新媒体运营人员等不同人群,启动分层分类的新媒体生产培训,推动员工能力从电视生产能力向全媒体生产能力转变,相继为新闻中心、体育频道、科教频道等一线部门举办“两会报道新媒体专项培训”“新闻融媒体技能培训”“媒体融合能力提升培训”等专题培训13期,参加人员1420人次。3.建立多元人才激励机制。人民日报社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切实保障人才待遇,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2017年分三次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为内设机构符合条件的在编在岗职工兑现公务交通补贴;调整劳务派遣、分社行政助理、驻台人员、残疾职工等人员工资;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研究制定养老预扣清算方案,正式开始收缴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认真核定报社绩效工资总量,同时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特点,探索稿酬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新华社突出“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理念,创新专业人才管理使用,突出正向激励。建立荣誉制度,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通过“社长总编辑奖”“创新工作奖励”“集体和个人记功表彰”“十佳编辑十佳记者十佳员工”等荣誉表彰,授予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具有崇高精神风范的个人和集体。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和奖励政策,落实全员考核、坚持业绩导向,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根据实际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采编队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第二期“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台年度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以橱窗展板、台内刊物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年度优秀节目评选和年度品牌栏目评估工作,对获奖节目及栏目的一线节目制作人员进行全台表彰和奖励,以促进节目创新、激发创作热情、凝聚团队力量。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媒体融合依然是2017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速升级,内容与平台、渠道、技术、管理一体化发展,正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融合迈进。一、报刊、通讯社近年来,随着报纸期刊单位对数字出版转型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的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转型升级思路日益清晰,转型升级路径渐趋明确,并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效:主流媒体阵地大大拓展,数字化新内容生产能力、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出版业务与传统出版业务优势互补、互为助力、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1.中央厨房模式被广泛采纳通过采编流程再造,搭建“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报纸出版单位所采纳,已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广西日报报业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社、辽宁日报社等纷纷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理念和思维,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单打独干的状况,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的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的生产。2.直播、音频、短视频和融媒产品成为创新重点传统媒体顺应新时代用户使用习惯和场景变化,突破传统的文字形式,提供导向正确和具有公信力的直播、音频和短视频产品,赋予内容产品时代新定义,成为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譬如,新华社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供稿库产品功能,打造“卫星供稿线路+全媒体供稿库”新模式,升级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多媒体发稿线路,推出面向视频机构用户的短视频供稿专线,持续改进产品结构,提升服务体验;坚持内容创新,以时政类微视频为支点,把主旋律与微传播相结合,推出一批浏览量过亿的融媒体产品。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将“看”与“听”结合,打造“小耳朵听吧”语音广播故事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一系列语音节目。3.积极应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新闻单位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也紧跟技术趋势,通过技术层面的提升,使新闻报道内容的传播价值达到最大化,形成独特优势。例如,新华社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投射到无人机拍摄,在2017年两会期间,推出首款AR新闻报道产品《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蔡群和她姐妹们的人生逆袭》,在贵州代表团会议上发言时,人大代表蔡群将现场的蜡染刺绣扫入平板电脑的视频报道中,苗绣的制作工序、苗寨风情、创业故事、扶贫建言与现场的蜡染刺绣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封面新闻自主开发的“小封机器人”与用户见面,成为国内报业集团中首家拥有聊天机器人的APP;同时,封面新闻“因人而异”的算法推荐更加成熟和优化,机器人写作技术不断完善,向AI+媒体的前沿领域持续进军。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已成媒体标配,各大报纸期刊媒体普遍用微信公号构建新传播矩阵,扩大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4.利用媒体品牌影响力实现本地化服务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逐渐深入,传统报刊媒体特别是地市报、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纸期刊的“信息+服务”垂直化战略开始表现日益亮眼。以用户为中心,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为更好地服务本地用户,越来越多的都市报开始布局垂直服务性的开放式平台,深度垂直服务区域用户。譬如,北京青年报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北青社区传媒,致力于打造北京社区O2O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除了为用户推送本地化、社区化的新闻和资讯外,还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本地生活化服务项目,拥有覆盖北京近60个生活圈的OK家社区APP;130家扎根社区服务居民、解决最后100米物流的社区驿站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则于2016年3月推出羊城派客户端,该产品定位是为本土老百姓提供基于生活资讯、邻里社交等方面的智能化本地服务,成为区域社区活动和社会治理平台。二、广播电视2017年,广播电视行业加快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加大融媒体融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建设和科技项目攻关,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大力推出融媒体产品。行业融合传播的基础更加扎实、机制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显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媒体智慧融媒体建设明显提速,中国广播云平台、“央视新闻”、“中华”系列客户端、芒果TV等新媒体品牌已呈现出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合融合发展模式在广播电视领域不断涌现,成为带动广电媒体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1.“国家队”持续发力引领深度融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电“国家队”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融合传播能力迅速提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一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车载)集成播控平台已汇聚400余套直播频率节目及超过百万时长的版权音频节目。截至2017年11月底,广播云采编系统再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61家广播电台、2300多名编辑记者行业协作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共用、共采共编。此外,媒资系统内容建设初见成效,年均入库播出节目约3.8万小时、各类音频素材9.2万余条,已成为国内广电行业中数量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音频数据库。中央电视台基础资源云平台、一体化云平台、集成发布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制作、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互动呈现、全媒体精准传播的模式逐渐成形。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突破3.5亿, 央视网多终端月度全球覆盖用户达11.28亿人,“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6.1亿,“央视财经”新媒体总粉丝和订阅户突破6532万,“央视体育”移动客户端累计用户突破750万。大小屏互动直播、大小屏融合互动报道等在央视已实现常态化。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坚持移动优先、重在社交,拓展新兴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已逐步形成内外一体、协调联动、差异互补的海外融合传播格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依托“中华云”建设媒体融合新型生产制作系统,历经两期项目建设,2017年已初步完成融媒体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中华媒体云、中华云融合传输覆盖网、中华云终端应用服务三个层面的完整架构。以客户端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为引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延伸打造中英、中俄、中意、中老、中柬、中塞等“中华”和“China”系列的多语种特色化客户端,实现多语言阅读、收听和收视。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台新媒体用户数超过3亿,多媒体阅听量日均接近3200万。2. “地方队”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省级和市县级媒体因地制宜、主动作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级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台、集团发展战略中,整合原电视新闻中心、外语中心、看看新闻网成立融媒体中心,建立了涵盖东方卫视频道、百视通IPTV、手机电视、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看看新闻Knews”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的视频聚合和分发机制。湖南广播电视台以“芒果云”体系为依托,2017年实现湖南卫视和芒果TV媒资、内容、技术、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通过“一云多屏、多屏合一”的平台入口和特色内容优势,台网彼此借力构建现代新型传播矩阵。目前芒果TV位居网络视频行业第四位,2017年预计盈利4-5亿元,正走出一条传统广电媒体独特、有效、可持续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湖北“长江云”平台定位于省域生态级融合平台,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整合,打破省市县三级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单打独斗的局限,联合各级政府的政务资源,打造具公信力的新媒体平台。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117家省市县媒体纳入集群,共享“长江云”平台的“中央厨房”,汇聚各类媒体产品8112个。广东推出全国首家以广电主播为核心内容的直播平台“荔枝直播”,探索广电主播的“高格网红”之路;推出仅一年的移动端新闻资讯聚合产品“触电新闻”,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有1.6万个“触电号”入住,下载量超过1500万,日活用户170万,逐渐形成了以广电媒体为主的平台型新闻聚合生态。江苏广播电视台的“荔枝云”平台、浙江广电集团中国蓝融媒体中心等,在推动传统广电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构建现代、立体的新闻传播体系等方面也卓有成效。3. 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合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涌现一是“央媒搭台、大家唱戏”。2017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上线平台型产品“央视新闻移动网”,通过构建资源共享、高效分发的通稿系统和媒资系统,推动各级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深度融合。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移动网”发布短视频178226条、移动直播4094场,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在应用商店新闻类排名由320名上升至38名。通过平台搭建实现广电系统专业优势的集聚,形成了主题主线报道的“国字号联合舰队”。二是省级广电正在打造区域范围内的联合发展。湖北广播电视台与湖北省内市、县上百家媒体机构(含地方广电、报社、网站)联合,依托“长江云”移动新闻采编体系和云稿库,组建覆盖全省各级上千名记者的“云上联合报道团队”,逐渐形成全省主流媒体“抱成团,结成片,连成网”的新局面。广东广播电视台发起“广东广电媒体融合共同体”,聚合带领全省20多个地市台在共享文稿库、版权保护、媒资运营等领域携手共进、融合发展。三是以市县为主体的地方广电跨区域联合发展。如山东“轻快”手机台以基于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5)技术为依托,为基层广电特别是中西部地(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截止2017年底,“轻快”的合作台已覆盖25个省份206家市县广播电视台和全国600多家党政企业单位, 有效推动了基层广电以低成本实现融合发展及移动互联转型。4.有线网络积极实施“智慧广电”和“宽带广电”战略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网络建设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2.03亿户,较2016年底增长0.63%;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90.76%,较2016年底增长2.5%;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1.59亿户,双向网渗透用户超过7900万户,有线宽带用户超过3100万户,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超过8500万户。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示范试点、有线无线融合网络试验扎实推进。截至2017年底,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已与河北、青海、宁夏、内蒙古、广东、黑龙江、重庆、新疆等八省(区、市)签订整合协议,网络整合成效明显。互联互通平台“云服务、广电宽带网和融合智能终端”技术架构渐成体系,“平台IT化、传输IP化”策略初步落地,基本做到了可管理、能运营。京沪100G等智能光传输网络已完成大部分建设工作,涉及站点超150个,线路总长超2万公里;宽带广电网络升级覆盖6个核心节点和10个骨干节点,总端口容量达到11.56T;广电云平台在北京、西安等的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并已提供现网服务;融合服务平台已具备300万用户服务能力;BOSS系统现已具备1000万用户数据处理能力,为广电融媒体化信息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省网络积极介入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建设。如湖北广电网络与市县合作,打造“智慧仙桃”、“智慧保康”等城市或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贵州通过“广电云”与各级政府、公安系统、民政系统等深度合作,全面进入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广东广电与电视台、报业、终端厂商、新兴科技公司等广泛开展合作,深度布局智能家庭。5.“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新媒体报道实现全面融媒体传播,涌现出一批“现象级”原创融媒体产品。中央电视台实施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工程,打造一批“V观”系列微视频。全网推送的原创时政微视频《初心》,总阅读量达12.36亿,创下时政微视频传播新纪录,被称为时政报道的“走心精品”。在全国“两会”、五一劳动节、香港回归2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各级广播电视机构主动探索多屏互动直播、融媒体传播新方式,实现大小屏融合互动报道常态化。十九大期间,中央电视台融合传播观众触达人次达248亿,其中电视端185亿次、新媒体端62亿次,新媒体端发起移动直播133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构建起“原声+新媒体”的时政新闻产品矩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利用“China”系列多媒体平台,打造中外文融合联动报道工作机制。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华(China)系列移动客户端产品下载量已超过500万,国际在线和中华网61个文种网站日均浏览量1322万,形成全台共享、多点发布“新媒体+”报道新格局。从中央媒体到省市县媒体,移动直播成为新常态。“央视新闻移动网”上线不到一年,发起直播4000余场,传播品质不断提升。大型纪录片《还看今朝》播出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发起系列移动直播十多场,总观看人数近2000万,主持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亿。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江苏广播电视台“荔直播”等移动新闻平台聚焦春运、全国两会等推出多场直播。此外,遇到突发新闻事件,广播电视的移动直播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手机屏先期发声,电视屏深度跟进,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在基层广电,移动直播已经让很多市县台重归本地主流媒体的地位,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6.海外融合传播亮点突出一是以融合传播为发展立足点。2017年10月10日,CGTN建成启用融媒中心,可实时共享中央电视台所有电视和新媒体新闻资源,并能汇聚全球两万五千多家网络媒体和七十家权威媒体机构的资讯,全天候提供适应电视、移动网、客户端、社交媒体、视频通讯社等多渠道、多形态传播的新闻内容和产品。在十九大报道中,CGTN新媒体总发稿量达4119条,总阅读量超过3.7亿,总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2.8亿。二是拓展海外社交平台。针对国际传播的特点,坚持“为我所用”,善于借力发展,用好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底,CGTN新媒体全球活跃粉丝数超过9532万,总阅读量超过16亿,优兔平台主账号全球点击量突破3亿次;CGTN脸书总粉丝量超越BBC和CNN等西方主流媒体,成为该平台全球第一的新闻媒体主页。央视网在海外社交平台运营的“CCTV”和“熊猫频道”系列账号总粉丝量也超过6335万。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利用语种优势,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43个文种的226个账号,粉丝总量超过1.1亿,海外粉丝数超过5400万。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粉丝数达到8700万,CCTV 系列账号脸书平台贴文阅读量近79亿次,熊猫频道浏览量近29亿人次。三是以融合传播方式打造特色外宣品牌。组建伊始即按融媒体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的CGTN,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以新闻为主的特色外宣品牌。根据在全球16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发生中国相关重大国际新闻时,选择收看CCTV/CGTN的受众由2016年的8.1%提升至12.8%,品牌好感度为3.52分(5分制),高于半岛台、欧洲新闻台、法兰西24、TV5、今日俄罗斯、NHK等。仅2017年一年,通过融媒体传播,CGTN在法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7国的观众规模平均增幅53.3%,其中英语频道观众规模增幅达73.1%,品牌特色日益鲜明,知名度与日俱增。此外,中央电视台熊猫频道通过新媒体传播,也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外宣品牌,多平台累计浏览量超47.1亿,部分视频被包括BBC、NBC等50多家境外媒体和网站转发。三、新兴媒体1.新兴媒体加强正能量宣传,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2017年,新兴媒体正能量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得到有效弘扬和传播。一是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十九大期间,人民网累计发布十九大相关报道超过1.4万篇,总点击量超过13亿,原创报道被广泛转发,深入解读十九大报道,传播党的政策方针。“新华访谈”7场独家专访第一时间权威解读十九大报告,“新华网评”持续主动发声,近2.5亿人次参与“十九大热力榜”等大型互动征集点赞活动,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旋律。二是社交媒体逐步发挥社会担当。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平台从随波逐流追逐热点向旗帜鲜明表明态度转变。微信通过公众平台辟谣中心、辟谣小助手等系统工具,拦截谣言文章累计60余万篇,谣言安全教育累计传播量超过2000万,累计科普3.4亿次。微博利用微博故事、群发、正能量微博、视频等核心资源和产品,配合媒体议题设置和特别策划,实现微博平台和媒体报道有机结合,中央电视台系列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在微博推广后,总阅读量突破20亿人次;人民日报微博9月上线“我爱你中国”话题,在微博获得15.8亿人次的阅读量;新华社十九大期间推出《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互动性融媒体作品,网民累计浏览量均超过5亿。2.新兴媒体反映民众关切,保障网民合法表达权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引起网络强烈反响,刷爆各大社交媒体。“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带一路”“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词语入选网络热词,反映出网民对国家重大政策方针、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关切。通过网络论坛、自媒体公众平台以及网络群组交流等途径,公民开展日常生活、社会见闻及公共事务信息交流,充分体现了宪法法律所保障的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原则进一步强化网民责任感,将网民的内在道德约束转化为外在的法律约束,有效减少虚假信息数量。3.网络信息流通安全有序,推动网络健康规范发展2017年,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通过政务新媒体做好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新媒体成为政府和民众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的桥梁,逐步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推动网络空间从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向多元互动的综合治理转变,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格局,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2017年,中国政府通过多部门联动,持续整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打击网络色情,并通过“护苗行动”,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上网环境,通过举办“网络安全周”等培养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上的“键盘侠”和“水军”越来越少,不文明、不理性、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没有了藏身之地。权益保护、职业道德建设和新闻评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1564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761人,期刊记者6324人,通讯社记者2849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36224人,新闻网站记者1406人。新闻记者中,按性别划分,男性119483人,占51.60%;女性112081人,占48.40%。新闻记者按学历划分,专科42130人,占18.19%;本科167104人,占72.16%;硕士20919人,占9.03%;博士780人,占0.34%;其他学历631人,占0.27%。新闻记者中30岁以下的22582人,占9.75%;30至40岁的88936人,占38.41%;40至50岁的79529人,占34.34%;50岁以上40517人,占17.50%。一、加大权益保护力度2017年,中国记协权益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1.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进一步扩大影响2017年,中国记协积极指导地方记协、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做好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申报工作, 2017年援助31名新闻工作者,援助金额达190万,援助人数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看望慰问被援助的已故新闻工作者家属,调查了解新闻媒体近年因公伤、病、亡情况,调研新闻界对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的意见建议,研究修改《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部分条款,拟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细化援助标准,惠及更多新闻工作者。2.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取得新成果2017年,中国记协进一步加大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力度。一是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工作,参加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参与发起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在新闻核心期刊《中国记者》刊发署名文章传播版权保护理念和方法,协调新闻单位、新闻院校、专业记协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研究、宣传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二是支持新闻媒体记者依法行使采访权,坚决反对侵害记者采访权的不法行为,指导地方记协做好慰问、参与调查处理等工作,督促有关部门依法依纪公正处理。三是关心新闻工作者待遇保障,帮助新闻工作者解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四是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关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转企改制等进展,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这些工作得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肯定。3. 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政策法律研究走向深入中国记协积极参加有关司法案件报道、新闻作品版权保护、《著作权法》修改等重大课题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参加高校举办的传媒法治、新闻报道改革等研讨会,撰写、发表研究文章;开展记者维权专题研究,为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开办法治讲座,进行普法培训。4. 会员服务实现新突破中国记协目前实行团体会员制,拥有217家会员,其中包括18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138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9家全国性专业记协、32家省级记协。2017年,会员服务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中国记协首次建立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与数十家主要的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建立了定期联络,指导其加强业务研究、扩大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提升报道水平;同时,中国记协也为会员提供各种具体帮助,如为新闻媒体会员争取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名额,为新闻单位内部培训提供师资和采编业务咨询,为地方记协等会员提供组织机构和培训等方面的建议,参加会员的重要采访、培训、交流活动等等;中国记协还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性专业记协的指导,开展专门培训,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支持其组织召开年会、换届会、大型集体采访等业务交流活动;此外,为关心普通编辑记者的身心健康和业务成长,中国记协每年都举办两次编辑记者大型采访交流活动,近年来,该活动覆盖的新闻媒体范围日益扩大、受益人数日趋增加、活动内容日益丰富。2017年5月和6月,围绕“庆祝中国记协成立八十年”这一主题,中国记协相继举办重庆行、江西行采访交流活动,来自中央、地方的126家新闻媒体约160名编辑记者聆听专家讲解地方新闻史、采访当地文化遗址和城乡建设成就并进行座谈交流,收获颇丰。该活动也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和好评。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17年,中国记协继续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治理突出问题、规范职业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围绕新闻行业存在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敲诈等突出问题,倡导行风建设,开展新闻评议,推动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推动媒体恪守新闻职业道德1.发出倡议进行引导。为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于2017年4月12日,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践行“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倡议书》,充分发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规范引导的作用。2.加强评议进行指导。2017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存在的失实报道、低俗庸俗媚俗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评议。在2017年4月召开的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专题评议会上,对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和新华网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2016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议。7月,针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不时出现的报道失实问题,组织部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发生的报道案例,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治理举措。12月,针对个别媒体炒作明星绯闻、报道低俗庸俗媚俗的问题,组织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围绕报道案例开展评议,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3.创新手段发挥合力。为了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充分发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的权威性、影响力,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采取同向发力、协同联动的方式,分别于去年7月和12月,联动北京、上海等9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和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就同一议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召开专题评议会。这种协同联动开展评议的方式,对加强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约束力,规范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发挥出积极作用。4.受理举报治理突出问题。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共核查处理新闻领域案件149件,办结率86%。加强对报刊所办新媒体的监督管理,通过舆情监测,主动发现和查处了数起虚假失实报道,涉及一批报刊单位。制作并向新闻单位免费发放《新闻记者警示教育片》,并要求组织观看,教育引导新闻采编人员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接听举报投诉电话,查收投诉举报电子邮件,接待来人来访投诉,筛选梳理举报投诉信息,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析研判,2017年度累计接受举报投诉53件,进入核查程序6件。根据职能分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主办单位、新闻媒体等各环节,核查处理举报投诉问题,推进形成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机制。2017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先后就举报部分媒体有偿新闻、虚假失实报道等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主管主办单位及新闻媒体去函开展核查工作。(二)推动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2017年,中国记协继续在新闻战线组织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开展此项工作。第四批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的新闻媒体包括: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5家中央新闻媒体;北京青年报社、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吉林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浙江卫视、安徽日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江西日报、齐鲁晚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都市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陕西日报、兰州晨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32家地方媒体,以及国家电网报1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媒体详细报告了在正确引导、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繁荣发展文化、遵守职业规范、合法经营、安全刊播、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等内容。经过前面三年的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工作在推进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进一步完善报告制度。在工作制度方面,中国记协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工作方案进行了补充完善,在工作机制中强化了互联网管理部门在激励约束方面的作用。继续采用综合评议机制,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中央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属地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2、进一步做好报告发布。为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认知度,加强社会对媒体的监督,2017年5月26日,中国记协网向社会正式发布38家媒体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各媒体所属网站随后发布本媒体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社会对此反响良好。3、进一步汇聚工作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成果运用,扩大工作影响,2014年以来,中国记协已陆续出版《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4年卷》《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5年卷》《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6年卷》。2017年继续出版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7年卷》。
来源:新华网原标题:行业报告:中国童书出版年逾4万种成“领涨力量”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联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发布了《全民阅读视角下的少儿阅读观察》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童书出版与阅读领域活力十足、潜力巨大,2018年出版童书4.4万余种,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童书出版已成为拉动并提升中国出版业持续发展的“领涨力量”。报告显示,我国童书出版市场从原来的专业出版已逐步延伸演变为大众出版,全国有550余家出版社出版童书;童书年总印数达8亿多册,在销品种30多万种,销售总额达200多亿元;童书出版年产值已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是《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至今,国家从政策层面出发,全方位促进儿童阅读发展,多方配合,分阶段助力,持续构建和完善中国少年儿童阶梯阅读服务体系和阅读能力监测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工程、少儿阶梯阅读推广、“书香校园”建设、“少儿报刊阅读季”等针对性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渐次展开。报告称,与政策扶持、活动引领相呼应,2016年以来,中国童书码洋比重逐年递增,2018年占整个图书市场的25.19%。除纸质图书外,少儿阅读市场有声书、少儿音频、少儿视频等音视频阅读产品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20年,儿童有声阅读市场预计可达78.3亿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少儿阅读的环境与场景也在持续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书店、儿童乐园、剧院商场、文化便利店尝试进行场景化阅读活动,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通过与内容场景的结合,为少年儿童提供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服务;农家书屋承载乡村文化教育功能,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中,少儿类图书有651种,占比36.6%。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理事长李忠表示,少年儿童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民族未来竞争力的强弱。面向未来,还应努力补齐短板,提升本土化儿童文学、绘本等作品的质量,加大对农村少儿阅读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加大对国内优质原创童书的IP开发力度,进一步推广书香家庭、亲子阅读等,为少年儿童营造社会化的全民阅读大环境,更好地推动国内少儿阅读事业繁荣发展。
大会现场。广西书刊发行业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广西八桂书香网” 图1月7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别对知识服务、图书电商、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平台2019年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知识服务外延不断扩大,包括了在线课程、在线阅读、音频节目、信息服务等,用户规模继续扩大。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报告》认为,“但同时,2019年知识付费行业,风力衰减,风口红利越来越少。用户购买课程后打开率下降,完课率下降,复购率下降。再加上线上课程严重同质化,一些急功近利快速开发的产品,远远满足不了用户需求。”《报告》指出,2019年是图书电商平台加速竞争、内部重构的一年。其中,内容电商悄然生长壮大。所谓内容电商,《报告》介绍称,“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表现形式,将商品的体验感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场景式电商销售模式。相比于传统电商的满足需求而进行活动引流,内容电商更着力于‘创造需求’,以有价值的内容刺激用户的消费冲动,促成购买”。数字教育平台方面,《报告》指出,中国的网络文学翻译“出海”节奏加快,一批又一批学术类、知识类、文献类数据库进入世界各国政府公立图书馆和知名大学图书馆。从大众阅览到专业领域,数字阅读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另外,《报告》还对数字教育平台作出了趋势分析:2018年野蛮生长,2019年理性收缩,在线教育行业将在2020年向规范化、精细化运营转变,步入真正的成熟阶段。(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2015-2019 年五年年报总结:从利润到现金流1.1、 传媒板块五年维度归母利润从高增到亏损收窄 2015-2019 年文化传媒板块 144 家标的总归母净利润(剔除乐视网、暴风集团) 分别为 199.1 亿元、248.7 亿元、231.4 亿元、-429.9 亿元、-340.6 亿元,我们 看到文化传媒板块总归母净利润从2015年的199.1亿元下滑至2019年的-340.5 亿元,同比增速从 2015 年的 39%到 2019 年的-20.8%,带来 2018-2019 年文 化传媒板块整体利润亏损的主因在于商誉减值损失。1.2、 经营性现金流:2019 年改善显著 总体看,传媒板块总体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 2014 年的 343.56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699.25 亿元,增速从 2015 年的 30%增加至 2019 年的 42.7%,2017 年经 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下滑 15%的原因在于,基数占比较大的广电系在 2017 年的 总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回到 0%(2017 年广电板块总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比 27%),同时,影视板块在 2017 年总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下滑 94.8%。1.2.1、 广电板块:2014 VS 2019 年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比 32% VS 17%2014-2019 年 11 家广电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传媒总板块的比例从 2014 年的 32%下降至 2019 年的 17%,整体占比比例不低;广电板块的经营性现金 流净额在 2017 年同比增速为 0%,进而也间接说明,2017 年传媒板块的整体经 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下滑,部分原因来自占比较高的板块如广电板块的用户流失。1.2.2、 影视板块:2014 VS 2019 年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比 -1% VS 12.7% 我们再看影视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影视部分由于项目制以及上映播出时间差 致使业绩在季度、年度波动较大,我们拉长时间周期看,从 2014-2019 年,影 视板块14家标的的总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传媒板块的比例从2014年的0.2%提 升至 2019 年的 12%,其中,2017 年影视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下滑 94.8%,主要由于北京文化、欢瑞世纪等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数,2019 年文化传媒板块中影视部分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 89 亿元,主要得益于光线 传媒(《哪吒》等电影)贡献的 16 亿元。1.2.3、 动漫游戏板块:2014 VS 2019 年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比 14% VS 23% 动漫游戏板块由于较好的现金流而备受关注,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角度看,动漫 游戏板块从 2014 年的 47.96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162.88 亿元,增速从 2015 年的 39%增加至 2019 年的 99%,2019 年取得较高增速的核心原因在于 2018 年低基数效应,2018 年 3 月由于游戏版号暂停发放后,致使 2018 年经营性现 金流净额回到 81.8 亿元(同比下滑 36.3%),伴随 2018 年 12 月月底版号重启, 2019年动漫游戏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加至162.88亿元(同比增加99%) 。1.2.4、 广告营销板块:2014 VS 2019 年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比 0% VS 11.8% 广告营销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 2014 年 0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82.86 亿 元,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移动广告营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 年广告营销 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48.7 亿元(同比减少 27%),主要由于经营性现金 流净额权重占比较高的分众传媒在2017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出现下滑以及部 分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出现负数进而带来营销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下滑, 2017 年低基数下,2018 年广告营销板块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实现较大增幅, 达到 52.5%。2、 商誉减值风险进一步释放 商誉总额从 2017 年的 1485 亿元下降至 2019 年的 1015 亿元自 2013 年文化传媒板块开启“并购元年”,轻资产的文化传媒企业将“并购重 组”方式当作资本化的重要通道之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 大繁荣时期,五年中国家出台多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涉及土地、税收、 投融资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占 GDP 的比重也从 2010 年的 2.75%升至 2014 年的 3.76%。随后,“十三五”规划也再次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政策 端的指引为我国文化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信心,企业间兼并重组数量显著增加, 行业整合优化并购重组之下,一方面带来传媒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的 商誉,文化传媒板块的商誉从 2014 年的 345.33 亿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883.65 亿元,增速峰值在 2015 年达到 155.89%,2016-2019 年连续四年文化传媒板块 的商誉增速逐渐下滑,从 2016 年的 42.69%回到 2019 年的-16.57%。2.1、 分行业看各板块商誉规模增减 游戏板块商誉较高 2019 年影视板块商誉增速大幅下滑,广电板块商誉规模逆势增长;2019 年商誉基数较高板块为游戏板块(2019 年为 394.8 亿元,占文化传媒商誉 总额 38.9%) 商誉总量规模角度看,2019 年游戏板块与数字营销板块的商誉占比较高,图书 出版、广电、影视、院线的商誉总量占比已较小。商誉规模增减幅看,2019 年 游戏板块、影视板块、数字营销板块、广电板块、院线板块商誉的同比增速分别 为-3.9%、-60.8%、-18.3%、35.7%、-11.9%,其中,在各细分领域商誉规模均 呈现下滑趋势下,广电板块商誉在 2019 年呈现上涨主要由于东方明珠在 2019 年增加的商誉带来广电板块的商誉规模扩大;2019 年文化传媒各细分板块中,游戏板块商誉总额 394.8 亿元(占比 38.9%), 占比最低为广电板块 22 亿元商誉额(占比 2.2%)。由于游戏板块的商誉总额仍 较高,其商誉减值的风险仍较大。但,基于 2018 年 12 月游戏版号重启,2019 年的行业数据也逐渐回暖,2020 年 5G 应用后端的云游戏也有望为头部游戏企 业的再发展助力。2.2、 如何定义商誉以及如何确认商誉减值 文化传媒板块从发展到壮大再到洗牌,均离不开商誉。商誉(Goodwill)指代企 业合并时,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商誉 的取得方式可分为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我们讨论的商誉均为外购商誉。拥有商誉之后,即需要 考虑商誉减值问题。商誉减值在中国的会计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 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规定中指出,商誉减值测试及确认应结 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首先,企业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 合中;其次,在会计末期,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 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 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 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对各相关资产组 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可收回金额进 行比较,如果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金额,则确认商 誉的减值损失; 最后,商誉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2.3、 商誉减值损失了多少?2018-2019 年 393.4 亿元VS 238.3 亿元 文化传媒板块借助外延并购的“快餐方式”助推其 2015 年达到繁荣景象后并未 持续,2017 年我们看到文化传媒板块的商誉减值损失达到 61.3 亿元,2018 年 达到 393.4 亿元,商誉减值损失的同比增速从 2016 年的 26%增加至 2018 年的 542%,如惯性原理,我们看到 2019 年,商誉减值损失仍超过 200 亿元,达到 238.3 亿元,但同比增速为-39%,商誉减值损失增速在收窄,由于 2020 年一季 度遇见新冠疫情,不排除在 2020 年年度,仍有部分企业由于现金流等经营性问 题带来自身业绩亏损,但商誉减值损失影响预计较小(主要是由于外延收购标的 若 2015 年完成,部分企业的业绩备考是三年期,即 2015-2017 年,或者 2016 年完成,业绩备考是 2016-2018 年,又或者是 2017 年完成,业绩备考是 2017-2019 年,进而在业绩备考后的最后一年中,重新做商誉减值测试下,潜在 风险的释放年是在 2018-2019 年)。伴随2018年一季度文化传媒中的游戏版号暂停发放以及外部政策对影视剧的注 水内容等进行修正,2018 年企业的外延并购的热度下降,进而新增的外购式商 誉规模减少的同时,商誉减值损失开始逐渐增加;2017-2019 年文化传媒板块总 商誉减值损失分别为61.3亿元、 393.4亿元、 238.3亿元(同比增加666%、 542%、 -39%), 2019 年商誉减值损失收窄,进而我们也能看到,2019-2020 年,是自 2015 年之后商业模式的验收年,企业逐步分化, 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之姿已渐显。 2.4、 2019 年 影视 VS 游戏 商誉减值损失 63.1 亿元 VS 68.7 亿元 文化传媒板块的高商誉板块影视与游戏在2018年分别进行商誉减值损失达90.6亿元、161.1 亿元,其中游戏板块的商誉减值损失较重,核心主要由于 2018 年 一季度游戏版号暂停,2018 年年底重启,无新增游戏版号下带来业绩的经营困 难,2018 年游戏板块的商誉减值损失增加 849%。2019 年游戏板块的新增商誉 减值损失主要来自艾格拉斯(2019 年度公司计提了全资子公司杭州搜影、北京 拇指玩以及艾格拉斯科技的商誉)与恺英网络(2019 年对浙江盛和计提商誉减 值准备 11.5 亿元)。整体看,文化传媒中商誉占比较高的影视与游戏的减值损失在 2018 -2019 年已 落地,2020 年本应成为重新发展年,但 2020 年一季度遇见新冠疫情,导致部 分项目开机延期,对于细分头部企业可借助再融资等方式平滑短期经营压力,但 对于项目较小且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在疫情下,经营困难进一步凸显,不排除 2020 年年底仍将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压力而被动退出。3、 4G 培育用户助推各细分行业商业模式的货币化 5G 之后何去何从 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达 7.7 亿人,视频总用户规模 8.5 亿(占网民的 94.1%), 以“屏”为生的商业模式在 4G 之下不断丰富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 25 周年。截止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9.04 亿元,较 2018 年年底新增 7508 万,互联网普 及率达到 64.5%(较 2018 年年底提升 4.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 8.97 亿 (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 99.3%)。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数字鸿沟不断缩小 的同时也间接说明中国用户的互联网化已趋于成熟。3.1、 分类看:视频用户已达 8.5 亿人 占网民整体 94.1% 以屏为生 网络新闻端,截止 2020 年 3 月,我国的网络新闻用户规模 7.31 亿人(占网民 整体的 80.9%),较 2018 年年底新增了 5598 万人,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 模 7.26 亿(占手机网民的 81%);网络购物端,我国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7.1 亿人(占网民整体 78.6%),较 2018 年年底新增 1 亿人;视频端,我国的网络 视频用户规模 8.5 亿人(占网民整体 94.1%),较 2018 年年底增加 1.26 亿人, 其中,短视频用户 7.7 亿人,占网民整体 85.6%。同时,我国的网络音乐用户规 模6.35亿(占网民整体规模70.3%);网络文学用户4.55亿(占网民整体50.4%);游戏用户 5.32 亿(占网民整体的 58.9%)。3.2、 从上网设备与应用的使用时长角度看 从上网设备看,截止 2020 年 3 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 99.3%,较 2018 年年底提升 0.7 个百分点,网民使用电视上网比例为 32%,较 2018 年提 升 0.9 个百分点;使用台式电脑上网比例达到 42.7%,台式电脑使用比例下降较 为显著。从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看,2019 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网民使用的 app 中即时 通信 APP 的使用时长为冠军(占比达到 14.8%),网络视频(不含短视频)位 居第二(占比达到 13.9%),短视频 app 的用户时长占比为 11%,增速较快。3.3、 下沉市场的流量红利还剩多少?农村网民 2.55 亿截止 2020 年 3 月,中国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 76.5%,较 2018 年提升 1.9 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 46.2%,较 2018 年提升 7.8 个百分点。截止2020年3月,中国非网民用户规模约4.96亿人,其中农村非网民占比59.8%, 使用技能的缺乏以及文化程度与年龄因素是居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而该部分用 户有无成为下沉市场的新增流量红利?基于目前客观存在的原因制约其上网,该 因素在短期内是否能通过网络扶贫工作能解决等仍需时间验证,但我们相对看好 在下沉市场中,已触网的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价值仍可挖掘。3.4、 从网民年龄、学历结构看消费趋势:20-49 岁网民占比 59.9% 初中占比 41% 截止 2020 年 3 月,中国的网民中 20-29 岁、 30-39 岁网民占比 21.5%、 20.8%, 高于其他人群,40-49 岁网民群体占比 17.6%,50 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 16.9%, 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同时,从学历端看,初高中网民学历占比 41%、 2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网民占比 19.5%。3.5、 长短视频、直播是媒介终点吗?从网红到 MCN 运营是变现的终点吗? 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内容形式的丰富与链接流量与人的能力不断扩建, 媒介与内容的变现模式也将有望不断优化 4G 之下,中国用户基本完成互联网洗礼,其货币化方式在各细分领域中凸显。 内容端,在如网络文学部分,掌阅科技开启线上阅读免费以及阅文管理层重新调 整,网文学内容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在商业化部分,通过影视制作、游戏改编、 广告收入为代表的多元化业务组合逐渐成为大型网络文学网站的常规变现手段; 游戏部分,从深耕国内市场到出海发行扩收入,同时伴随 5G 的发展,云游戏从 概念到落地的步伐加速;视频部分,网络视频平台从野蛮生长到合作共赢下也在 加强跨领域合作,促进用户付费与广告变现,在视频赛道中延伸出的短视频在 2019 年增速较快,短视频平台(字节跳动系为代表)在扩展还是市场的同时也 在输出中国文化。同时,货币化数据在网络零售中也较为凸显,据 Cnnic 数据显示 2019 年中国网 上零售达到 10.63 万亿元(其中实体商品线上零售达到 8.5 万亿元,占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的 20.7%), 社交电商与直播也成为网络消费增长的新动能。2019 年中国社交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速超 60%,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达 5.6 亿人,其中, 直播电商用户在 2020 年 3 月达到 2.65 亿人,占网购用户的 37.2%,直播电商 通过“内容种草”、实时互动的方式激活用户感性消费,提升购买转化率与用户 体验。4G 下的移动互联网的变现,从 C 端会员付费到 B 端的广告投放,从长视频到短 视频媒介扩容,从直播到直播+的商业化延伸,再从网红到网红运营方的 MCN 的发展,均在 4G 的演绎下推动新一轮的受益者,但我们核心看的是从内容与媒 介端的演变下其商业模式还将如何发展,直播电商、网红、MCN(网红运营方 类经纪公司)是否是媒介与变现的终点?2020 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线上 化的直播获“重估”,但上述的网红热度并不会是终点,因为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内容形式的丰富与链接流量与人的能力不断扩建,媒介与内容的变现模 式也将有望不断优化。 3.5.1、 传统艺人 VS 内容作品相互成就 现代网红 VS 商品零售非相 互成就(精神需求 VS 物质需求) 传统艺人经纪的收入来自旗下艺人活动费用(广告代言、片酬分成等), MCN 机构的营收主要来自广告与电商 网红与艺人之间的距离来自是否具备产 出专业内容作品的能力以及持续的产出内容作品的能力 我们对比传统艺人经纪公司与 MCN 机构,可看出,传统艺人经纪公司的核心收 入来自旗下艺人活动,艺人经纪公司通过自身运作体系持续提高艺人价值,稳定 核心艺人,提高公司知名度,并持续推出新艺人,塑造公司品牌,形成良性循环。 艺人经纪公司为艺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艺人自身品质的不断提高,艺人经纪 公司需要对外“销售”艺人,其需要依靠强大的资源,既包括与影视公司、电视 台的良好合作关系,也包括对演出活动和赞助商的资源把控。艺人通过专业的经 纪公司,将自身从腰部艺人打造至头部艺人带来可能,专业艺人经纪从上游培训、 下游平台、渠道对接打通,形成闭环商业模式。对于艺人与内容作品之间也有望 形成 “相互成就”的良性模式。对比之下,伴随直播+电商的商业规模发展,新入网红增多,市场 MCN 机构的 价值也渐显,据 Topklout 数据显示,2020 年 5 月,中国的 MCN 机构突破 2 万 家,主要得益于新近晋平台的流量增长。例如小红书等为代表平台、新晋短视频 平台以及电商平台加码内容直播。不同于传统艺人经纪公司对接更多影视剧公司 以及广告公司以及综艺平台,MCN 的核心运营团队主要针对抖音、快手、小红 书等短视频平台以及直播平台,对接的商务主要在于零售中的美妆、时尚、美食、 母婴等。不同于传统艺人经纪的收入来自旗下艺人活动费用(广告代言、片酬分成等), MCN 机构的营收主要来自广告与电商,由于 MCN 运营的方式是通过“内容人 设”获取流量并变现的基础模式决定其发展将受制于产能,MCN 的机构也逐渐 在“去 MCN 化”进而突破原收入天花板,拓服商业化变现的边界。我们通过对 比艺人与网红、传统艺人经纪公司与 MCN 机构,可看出艺人与内容作品之间的 “相互成就”产出优质内容作品的可能性提升,满足 C 端用户的精神文化层面 需求;相对之下,新晋的 MCN 机构运营的网红,通过直播带货方式满足 C 端用 户获取高性价比商品的物质层面需求,两种需求的满足也将有望共存。4、 2020 年看专注看融合看中国文化真内核 2020下半年如何看2020 年罗永浩的直播带货首秀得到互联网行业较大关注,据抖音官方披露的数 据显示,罗永浩直播 3 小时带货超 1.1 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过 4800 万。视频 中的长视频使得 C 端获取内容更加便捷与丰富,短视频填充碎片化时间,短视 频为代表的抖音在 2019 年上半年-2020 年上半年正式加码“直播+电商”,通过 携手罗永浩获得较优市场营销方式。2020 年一季度的疫情,促使线上化从娱乐 到电商的新一轮加速。加速之下,平台与头部参与者获得第一轮红利,我们在《字节跳动的红利》中指 出,字节跳动用 8 年时间高效的完成原始积累,重塑内容与媒介,左手今日头条 右手抖音短视频,成为行业的新物质也带来新生态,打造属于自己的王国,诞生 出“字节跳动产业链”。字节跳动的生态从短视频到直播,从打磨自己产品今日 头条到切入搜索领域,在媒介端重构购,切入内容产业链布局,MCN 代表企业 (泰洋川禾),从 UGC 内容到 PGC 内容,借助短视频、长视频、直播在内容与 零售的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两端加码。我们看到字节跳动在中国的媒介与内容端 重构后,出海也看到其肩负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TIKTOK(抖音海外版本)在 sensor tower 中数据显示已在全球获得超 20 亿的下载量,中国文化真内核也在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中得到体现。我们看到 2020 年年上半年的引爆众多热点(如李子柒在海外的热度、李佳琦的 线上带货、罗永浩的抖音直播、董明珠的快手直播、李彦宏直播首秀等获得市场 关注度),该部分的关注度均来自4g之下的红利体现,在新冠疫情下加速了B2C、B2B2C 的的交付与传播方式, 2020 年上半年的热度助推二级市场部分公司受益, 2020 年下半年又将如何演绎,从二级市场,如何看待 2020 年下半年的选择?4.1、 维度一:看二三四季度的环比回暖板块 头部院线与院线电影、图书 4.1.1、 院线与院线电影三步走:第一步政策护航、第二步复工+大片 定档,第三步单银幕产出拐点(长短逻辑的时间周期不同)我们纵观 2009-2019 年全国票房与银幕数以及单银幕产出,2019 年全国银幕数 达到 6.9 万块,同比增速 16%,银幕数增速超过全国电影票房增速,单银幕产 出下滑(自 2016 年的 110 万下滑至 2019 年的 85 万元,单银幕产出增速从 2016 年内的-20.9%至 2019 年的-9.5%) ,2020 年一季度新冠疫情下加速银幕数的被 动出清,出清下,中小影投企业压力相对较大,头部企业借助资本平台可获得再 融资助推后续发展。回看 2003 年,全国电影行业也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放开 市场,放宽政策推动电影产业化改革,2020 年一季度,我们遇见新冠,国家电 影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以及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 资金以及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护航院线电影行业发展。 票补推动 2014-2015 年单银幕产出“伪拐点” 我们在 2014-2015 年看出全国分账票房增速超过银幕增速,“剪刀差”可看到是第一次单银幕产出的拐点,但该拐点在 2016 年打破,2016 年全国分账票房 454 亿元(同比增速 3%),与银幕数的 30%增速形成较大差,进而导致 2016 年的 单银幕产出增速是-20.9%,2016 年是分水岭下,2017-2019 年全国单银幕产出 均呈现负增长。 政策端加码下也看供给端的内容储备 我们纵观 2016-2019 年全国上映电影片单分别为 415 部、517 部、528 部、602 部,同比增速分别为 25%、2%、14%,截止 2020 年 5 月 17 日,全国电影未 全面复工开业,但第一步政策端助力已体现,2020 年 4 月 3 日,国家电影局发 布《积极协调出台政策措施》,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 4 月 29 日国家电影局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我国电影 发展长期向好条件和环境没有改变,推动影院提高经营能力,维护好院线电影“窗 口期”,探索院线重组做大做强的有效方式,鼓励跨地区兼并重组;迎接好复业 后的补偿性观影消费,支持各地购买发放电影票券。2020 年 5 月 14 日财政部 与国家电影局指出“为支持电影行业发展,现将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 资金”( 湖北省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 展专项资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8 月 31 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对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端不断加码。2020 年中期,院线电影的全面复工也在陆续准备中,第一步的政策加码后,第 二步的大片定档成为关注重点,目前公司有电影存货的公司相对受益,同时,头 部上市企业推出再融资计划,补流同时也在加码主业,为后续的内容供给提供支 撑,且头部院线与院线电影公司在新冠压力测试下,抗风险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头部院线疫情压力测试下业绩短期承压 匍匐中借力资本加码主业 2020 年一季度,万达电影、横店影视归母利润分别亏损 6 亿元、1.38 亿元,由 于疫情全国影院在2020年1月24日暂停营业,院线亏损也在我们前期预期中。 4 月 30 日万达电影推出 43.5 亿元再融资计划,头部院线借助资本在行业悲观预 期下逆势加码凸显对院线长期发展的信心。我们认为,短期看,悲观预期在业绩 中逐渐兑现,疫情有始有终,本次疫情的压力测试加速中小影投的被动出清步伐, 中长期看头部企业有望通过资本优势扩大规模,利于市场份额的加速提升。4.1.2、 图书:实体渠道下滑显著 网店小幅上升 由于 2020 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图书在物流部分也略受影响,据开卷数据显示, 2020年1-3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5.93%,网 店渠道同比上升了3.02%, 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了 54.79%;进入 3 月,伴随疫情逐渐好转,各地实体书店 也逐步恢复营业,但销售情况依然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2-3 月实体书店停业 造成的大幅度下滑,是一季度实体店渠道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一季度网店渠道整体呈现小幅正增长,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网店渠道在 2 月份相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主要源于疫情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春节前后,因物 流停运,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网店通常会延后发货。自有物流的大规模电商受到的 影响相对较小,依然能保持正常销售。实体书店停业后,一部分读者的购书需求 转移到网店渠道,同时很多出版机构在疫情期间,也加大了在网店渠道的营销活 动,因此随着物流的恢复,网店很快恢复正向增长。从各月开卷监控的网店渠道 销售码洋来看,2 月网店销售出现下降,但在 3 月已呈现显著回升,且高于去年 同期水平。在大众类图书出版中,主要代表企业是中信出版、新经典。新经典在 2019 年财报中指出,2019 年新经典在长销书(2019 年《窗边的小豆 豆》全年销量超 130 万册)基础上继续推出新品如《人生海海》《你当像鸟飞往 你的山》等,截止 2019 年年底新经典总部版权库拥有各类版权 4300 余种,其 中纸质图书版权 3000 余种(占比 69.8%),电子书、有声书及影视改编等权利 1000 余种,整体版权储备丰富的同时,头部也加大对原创内容发展,2019 年 7 月上线原创漫画产品“Bibi 动物园”(累计用户达 55 万) ,2020 年一季度面对疫 情,新经典也及时建立云办公制度,确保新项目的顺利推进。海外部分,新经典 完成对童书出版社 Boyds Mills Press 收购并拥有超 600 位作家插画家的 1400 多种作品在全球的出版权与衍生权,新经典海外部分 2019 年营收 3492 万元, 同比增加 94.23%,占总营收 3.8%,低基数下增速后续可期。中信出版在 2019 年财报中指出,2020 年一季度中信出版归母利润 0.15 亿元至 0.3 亿元,同比减少 47.4%至 73.7%,主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致使书店业务整体 销售额预计下滑 40%以及主业图书短期物流影响,中信出版将继续评级并采取 积极应对措施,新冠疫情短期一季度业绩,不改中信出版司作为中国文化品牌的 长期发展目标。4.2、 维度二:看业绩相对确定性板块 2020 年下半年的业绩相对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线上模式下收入占比较高企业,利 润视频、智慧屏、线上阅读、游戏、数字营销等部分。融媒体代表企业芒果超媒, 在 2019 年以及 2020 年一季度均取得较好业绩增长(从广告与会员部分体现) , 芒果超媒在 2020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7.2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9.74%, 实现归母净利润 4.80 亿元,同比增长 14.82%。芒果超媒的新媒体平台芒果 TV 持续深化以优质内容为驱动,多部剧集和综艺节目热播,同时创新内容编排,优 化平台运营,推动付费会员数及会员收入大幅提升,平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 长 10.76%;多部影视剧排播上线,内容制作板块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长。新媒股份 2020 年一季度营收 2.94 亿元,同比增加 57.79%,归母利润 1.44 亿 元,同比增加 95.91%,扣非后归母利润 1.35 亿元,同比增加 85.87%,经营性 现金流 2.76 亿元,同比增加 124.35%。2020 年 3 月 10 日新媒股份牵手联通沃 音乐、4K 花园布局 5G+4K 为代表的超高清音视频直播、智慧家庭生活场景。 新媒股份作为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新媒体与现代传播技术相融合的新型企业,通 过智慧家庭市场探索开展“大小屏互通”合作并构建超高清音视频内容供给体系。 作为融媒体与智慧屏代表企业的芒果超媒与新媒股份借助其商业模式优势,在 2020 年的业绩也相对占优。线上阅读部分从野蛮生长的免费盗版到付费模式,再从付费模式到后端版权运 营,再到付费与免费相结合,阅文集团与掌阅科技为代表的线上阅读模式也备 受关注。行业端,中国在线阅读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0 年达 206 亿元(同比增加 14.3%),在线阅读行业用户获客成本趋高,人口流量红利渐消退,行业需要新 增量;内部看,结合中国用户付费习惯及其他各内容平台运营规律,免费阅读模 式给行业带来更广阔用户渗透及商业化空间,使得行业空间规模有望跨越式提升 (从百亿的付费阅读市场切入千亿元的广告营销以及版权衍生市场),2019 年艾 瑞数据显示 56%用户因为推送广告与自己阅读兴趣相匹配产生好感,利于线上 阅读企业的后续适度进行商业化增值有效尝试。2020 年 3 月 18 日掌阅科技再融资计划中百度拟参与也凸显数字内容资产对于互联网企业在内容布局中已占 较重要一环。线上营销部分的增量红利离不开字节跳动产业链。作为智能营销头部企业蓝色 光标在 2020年一季度指出,其在2015年切入出海营销,成为Facebook、Google、 TikTok(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抖音海外版)等平台国内直接授权代理商,为移动 游戏、应用工具、跨境电商等行业客户开展出海广告代理,疫情下新经济营销需 求增量来带“补位”,其线上娱乐带来增量,助推一季度营收及扣非净利润双增 长。伴随 2020 年字节跳动的资本化预期渐浓,产业链相关标的也将受益。4.3、 维度三:看 5g 后端应用超高清与云 VR 等板块 2019 年 2 月 2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 部门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的通知,该行 动计划指出根据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基础和实际,加快推进 4K 产业创新和 应用,同时结合超高清视频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做好 8K 技术储备。 该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从突破核心关键器件、推动重点产品产业化、提升网络传 输能力、丰富超高清电视节目供给、加快行业创新应用和加强支撑服务保障等 6 大方面部署。《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指出,按照“4K 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术路线,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文件指出, 2022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 4 万亿元,4K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 善。硬件端,2020 年 4K 电视终端(符合 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 色深)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40%;渠道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有条 件的地方电视台开办 4K 频道,不少于 5 个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 IPTV 平台开 展 4K 直播频道传输业务和点播业务;内容端,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 1 万小时/年;用户端,4K 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 1 亿。在应用领域,主要有 6 大板块。超高清视频产业将主要有 6 大产业环节,行业 应用环节在 2022 年预计达到 1.8 万亿元,其中文教娱乐领域中,超高清视频和 3D 声效结合将显著提高临场感,和 VR/AR 结合能带来更真实体验,可应用于 游戏、影视娱乐、体育赛事直播、艺术等场景,进而,预计 2022 年,我国超高 清视频在广播电视和文教娱乐行业应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3 万亿元(占比 72%)。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的商业价值体现离不开 5G 技术的应用,2020 年也将开启 5G 应用年,2020 年下半年,伴随运营商在硬件端的发力也有望带来新 增量 无线通信从以话音为主的 2G 时代,发展到以数据为主的 3G/4G 时代,目前正 在步入万物互联的 5G 时代。2019 年 6 月 6 日, 5G 牌照的发放, 我国正式 进入 5G 商用元年。5G 以全新网络架构,提供 10Gbps 以上的带宽、毫秒级时 延、超高密度连接,实现网络性能新的跃升。4G 技术无法支撑超高清视频传输。超高清视频分辨率要达到 4K/8K,且帧率要 达到 50 帧以上,图像采样比特数提升到 10 比特,同时图像增加 HDR 标准,对 带宽的需求在几十兆到上百兆,多屏同传等创新应用的带宽需求再增加数倍,当 前 4G 网络的平均用户体验速率仅为 20-30Mbps,已无法满足要求。在 4G 通信 时期,超高清视频、VR 全景视频等大数据量视频主要以硬件存储本地播放的形 式存在,传播不便捷,用户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5G 的大带宽、低 时延特性解决了超高清视频等大带宽业务传播的技术问题,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超高清视频应用正成为现阶段运营商及 5G 商用相关方探索的亮点,有望成为 5G 前期部署的主要应用场景和业务拉动的重要驱动力;其中,游戏行业的下一 个竞争动力集中在云计算,进而拥有云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效益的公司,凭借其 规模大、效率高的服务交付能力才有可能在游戏行业的下一波浪潮中赢在起跑线, 据华为 ilab 数据现实 2020 年 ARVR 游戏的用户规模将达到 7000 万,取得 69 亿美元软件营收。我们看好 5G 领域第一应用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中的大屏、云游 戏、云 vr/ar。4.4、 国潮美好生活的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重估 重申 2020 年年度策略下,2020 年下半年仍可看国潮。2020 年是小康年,也是 倡导美好生活的元年。美好生活除了物质满足之后,精神富足也是重要分支之一。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体现在有形与无形中。国潮下,借助中国美学创造、国风文学、 国漫崛起的内容助力中国文化品牌价值的重估。5、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略,详见报告原文)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是 伴随内容与新媒介融合以及新用户圈层需求的共振,精神内容需求伴随物质满足 后不断提升,2019 年外部中美关系影响以及供给与需求两端铺垫出了“国潮”。 国潮之下的投资看中国文化真内核(核心是生存看专注,发展看融合),中国文 化真内核之一是读好书破知识媒介(新经典、中信出版、中国出版等以及内容媒 介守门人视觉中国); 中国文化真内核之二是先看国潮动画电影市占率的提升, 再看院线拐点(万达电影、横店影视、光线传媒、奥飞娱乐、华谊兄弟等); 中 国文化真内核之三,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中的大屏融合(IPTV/OTT)、云游戏云 VR 下的芒果超媒、新媒股份、风语筑、号百控股等) 。在 2020 年下半年策略中,我们 不得不考虑新冠疫情因素。2020 年一季度我们遇见新冠疫情,在停工停产下对 大部分企业带来影响,该影响在 2020 年一季度业绩中体现,疫情有始有终,在 复工复产下,企业也逐步在二季度恢复经营,2020 年下半年策略端,我们建议 从三个维度看,第一维度看二三四季度业绩环比回暖板块(有分歧进而预期差较 大); 第二维度看业绩相对确定性板块(数字阅读、游戏等,市场分歧较小,预 期差也较小);第三维度看 5G 后端应用板块(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云 VR 等)。 同时,2020 年下半年可重点关注字节跳动系产业链带来的红利,如营销(蓝色 光标等)、内容端、智慧屏端的相关标的。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海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