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开幕车马炮

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开幕

为展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学术成果,搭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12月3日,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举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新闻爱好者》杂志社协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志军、《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张靖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主持。本次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传播、乡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5G时代的出版业转型与再造等选题,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论文100余篇,共有38篇论文入选论坛在线交流,9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苗琛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并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一同为获奖学生颁发获奖证书。优秀论文获奖者代表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李贝贝、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智发言。开幕式上,刘志军为严励老师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揭牌。工作室成员之一,业界导师代表,河南大象融媒集团副总裁、党委委员李强在线上发表致辞。他希望各位老师与同学共同围绕融媒体发展建设,在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中得到提高。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严励介绍了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她表示工作室将围绕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可以将学界和业界的优势相结合,探讨协同推进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开幕式后,论坛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作了题为《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性课题》的主题演讲。他阐释了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四大基本纬度,指出媒介化、非理性因素、数据和算法等对传播机制的影响,以及专业传播媒体与传播工作者的角色转型。他指出:“传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不再仅仅是内容的传播,而是传播如何在未来重构社会生活。”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人类命运的技术解码》的主题报告,从技术哲学、媒介学等理论视角,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关照与审视,提出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台阶、智力技术是社会演化平台、人类社会的技术观等诸多具有启发性的判断。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作了题为《深度媒体融合的前景与困境》的主题演讲,对国家《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出台的背景、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艳的学术报告《“遭遇”乡土性:基于L村第一书记的调研反思》,立足田野调查,以个案剖析出发,提出从多元化路径考量如何在贫困村落脱贫后实现振兴与从乡土性问题的反思中讨论乡村社会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下午,论坛进入分论坛宣讲环节,共设置“乡村传播”“媒介理论与黄河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数字出版与视听传播”四个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上结合的方式。论文作者介绍汇报论文观点,点评老师进行评议,交流充分而热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9年发起举办首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为广大新传学子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追踪学术前沿,关注社会现实,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闻传播学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刘迪 李美慧)责任编辑:任胜利

伯克利

中南大学举办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

活动现场。红网时刻12月31日讯(通讯员 邹理 张絮飞)12月28日,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近200位来自全国的新闻传播学、文学、影视艺术、管理学、医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专业的学界与业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的重大变革——跨学科研究的崛起,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表示,当下全媒体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中南大学重视特色文科的发展,倡导学科融合,支持学科交叉。他希望以此次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中南大学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的探索,坚定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道路。在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探讨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融合与分化问题。他表示,当前我国正需要“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学科与专业体系应以问题为导向,融合研究为方法,融合学科为目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享了中国对外报道的“方法与目的”研究心得。他认为当前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报道要进行观念更新,应用多元化的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多元化,走向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中国与世界互为目的对外报道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探讨了当前智能媒体的学术热点与如何善用科技的问题,她指出当前智能技术与职业新闻理念受到各方重视,技术作为中介的模式逐渐被打破,新技术正在重新形塑新的人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此外,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及数据科学学院祝建华分享了在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与竞争。他说道,计算社会科学的出现是基于网络数据、数码数据及计算方法的普及和成熟,走进计算社会科学需要用网络的方法来研究网络,用技术的方法研究技术;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国清教授研究了新闻媒体的“伤害”报道,呼吁伤害专业预防组织及政府新闻传播部门尽快倡导改进新闻媒体“伤害”文章的质量,认为新闻传播在遵循核心价值观理念外,更要遵循专业的原则;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聚焦新闻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点:一是守正,即坚持政治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二是创新,要以融媒体、跨学科、变体制为导向,发挥出创新在融媒体发展中的作用。本次高峰论坛还设立了4场平行论坛,来自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边界与跨界、社会文化/健康传播、计算传播/智能科学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旨在追踪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沿,汇聚全国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当下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促进新闻传播学跨院、跨校、跨专业的思想和经验交流,增强新闻传播学领域青年学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若枉若直

第二届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之健康传播论坛在长沙举办

参加第二届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之健康传播论坛的嘉宾合影留念。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在论坛上发言。第二届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之健康传播论坛在长沙举办。红网时刻12月20日讯(通讯员 潘焱 姚宇鑫 汪佳 记者 刘力)12月19日,以“全球疫情背景下健康传播研究的机遇、挑战与推进”为主题的第二届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高峰论坛系列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由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湘雅医院、湘雅护理学院、中非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中非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承办。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该病毒至今仍在全球蔓延,健康已经成为全球议题,需要全人类跨越文化、融合学科一致行动才能加以应对,而传播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举办此次高峰论坛符合现实与时代需求。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论坛召开的必要性。他谈到,全球疫情背景下人类的健康安全不仅依赖于公共卫生和医疗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文化建构、道德伦理和国家制度,也依赖于对相关信息的认识,因此,传播学在人类健康安全领域承担着重要责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罗军飞、湘雅医院副书记吴希林、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殷刚、湘雅护理学院副院长陈嘉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旨发言分为两场。在第一场的主旨发言中,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陈静茜副教授分享了面向公众的公共健康沟通心得,就何为沟通、如何与公众有效沟通进行探讨;复旦大学戴伟辉教授紧密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对疫情状况下的社会机制及智慧健康传播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总结出了健康传播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建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李智教授提出“信息病毒”的概念,指出信息疫情与病毒疫情一道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双重挑战,希望通过技术应用,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联动中实现传播学视角下信息疫情的防控。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等参会代表就该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相关主题研究。在第二场的主旨发言中,各高校代表还就新冠疫情对全球医学学术传播的变革进行阐述;有高校代表从女性角度出发,呼吁重视疫情背景下家庭场域中的空间、区隔、性别等健康传播阻力;还有学校介绍了医学传播学的背景及教学实践成果后,提出医学传播学要与“医传防”融合;有部分高校就医学科普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阐释了健康传播的定义,他提出健康信息的传播干预了人们的健康行为,从而营造出一种健康文化。本次高峰论坛参会人员共100余人,会议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界专家,就疫情背景下健康传播与健康舆情、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健康传播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展开讨论,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旨在追踪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沿,在去年首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推进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与对话。在健康已成为全球议题的背景下,将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与治理中,既有利于推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疫情治理效率,促进了新闻传播学跨院、跨校、跨专业的思想和经验交流,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吉原

话题 |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骏飞在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2017,杭州)上的演讲,是作者关于这一主题论述的最新版本,也是较之以往更全面的论述。转载自《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2期。提要:今天,传媒技术已开始成为新闻业的统治力量:新闻衰亡而信息崛起;事实变异而后真相崛起;人在退缩而物在崛起;哲学理性退缩而数字逻辑崛起。新闻学应保持批判精神,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文主义的转向:“成名的想象”应让位于“信念的回归”,让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职业新闻要使新闻权力属于人,而不是属于数据和机器。从传播的观念上说,新闻即人,新闻学即人学,新闻精神即人文精神。杜骏飞(资料图)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在这个算法和人工智能开始主宰新闻业的时代,我想讨论一下新闻与人本问题。各位,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过媒体是人的延伸,这一点早已经得到切实的印证。我在2001年的时候写过一个补充意见:媒介是人,网络时代的主要媒介物是人。我提到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必然是“泛媒体”,今天的“万物皆媒”算是它的回响;还有一个词,叫做“弥漫的传播”,预言未来的信息传播将打破物理边界,会像空气一样气态分布,弥漫在我们周围。今天我们在讨论新闻专业主义的时候,有人不断讲到新闻业的“液态化”,看来,作者认为这些传媒液体现在还没有达到无所不在的气态化,但是我想,也已不远了吧?提及这些概念,是因为传媒技术作为一种统治级的力量已经登基,一如当年所预言;同时,在新闻传播场域中,也涌现了一系列需要我们给出哲学判断的新问题,包括人和物、社会权利和媒体权力、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及这些二元对立对新闻生态的冲击。《人类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的作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有一个断言,说人工智能留给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这里,我也想说,在机器崛起的时候,人不必拒绝媒体的技术化,但在哲学观念上,必须在历史开启时就准备好清醒、无畏的批判精神。目睹着机器人新闻生产的崛起,传统新闻业的衰亡和新闻公共价值的式微,我要开宗明义地指出:今天,新闻价值向人本主义的转向,或许已是新闻学保持主体性的唯一可能。这种转向包括以下意涵:新闻的本质是人;它应该报道人,并以人性来报道;新闻必须基于事实报道来关怀人,新闻报道事实及人,其目的是要帮助人了解世界及理想化的生存;职业新闻的一切努力,都是要使新闻和媒体回到人。鲍曼(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现代性》里面讲到,现代性不再是已知的和不证自明的了。他引用巴黎大学经济学家科恩(Daniel Cohen)的话说,福特或雷诺公司的员工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将终生工作在这里;而微软公司的员工不知道,他们明天会在哪里。其实,我们在看待当代新闻传媒的时候,也有类似感受,新闻业那些坚固的东西确实正在烟消云散。当人们讲到新闻共同体和记者身份的液化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被迫接受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我们的人类社会现在是基于泛传播而存在的,并且很可能将为媒介技术所代表的物的力量所左右,包括机器、算法和数据。以下就是那些烟消云散的事件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其一,新闻衰亡而信息崛起;其二,事实变异而后真相崛起;其三,人在退缩而物在崛起;其四,哲学理性退缩而数字逻辑崛起。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这个世界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媒介社会的日渐物化,大众传媒原本是人操控的工具,但是今天却在操控人,用马克思的观点,这是精神深处的“异化”。在这异化的过程当中,媒介成为宰治的力量,成为控制和左右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的力量。今天我们思考人的时候,会不断发现我们自己逐步成为媒介的一个附属物。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人使得媒介气化了,但实际上,人也被媒介所蒸发,成为弥漫传播的一部分。在媒介融合时代,最深刻的融合,不是融合媒介而是融合人。人被媒介交融后,人和社会的信息场域都弥漫而成媒介权力的一部分。在其间,清清楚楚地所体现的,恰是物的宰治的力量。文艺复兴以来,我们经历了从神本、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启蒙时代以后,原本由人本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戏剧性地被“经验主义的理性”所取代了。当年笼罩整个欧洲学术界上空的哲学理性,曾经认为由人的思辨、人性和逻辑而主宰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但是今天我们在谈到理性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指向经验哲学,指向实证主义,甚至直接指向数据生产和人工智能。我想说,在面对一个“机器新娘”的粉墨登场时,我们不应一味报之以鲜花和掌声,而要同时充满了警惕。麦克卢汉在《机械新娘》中所表达的观点,或可翻译成两句鲁迅式的断言——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以为,今天的新闻拜物论教徒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做稳了机器的,还有一种是想做机器而不得的。“机器”虽好,却不应使我们在人性和信念上输诚。今天,我们遭遇报纸消亡论和传统新闻业的溃败,遭遇新闻价值的流逝,和“10万+”这种庸众势力对新媒介的绑架,我们正处于心与物二元对立的十字路口。虽然我们不必以唯心看世界,但也务必要警惕机器至上的观念。我们可以借重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实现人本的观念,而不能以此作为对哲学理性的否定。柏拉图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分,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哲学,被认为是集古希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大成,黑格尔评价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这里,无论是思想、灵魂还是逻辑,都属于人特有的高贵理性,至少目前来看,它们还完全不能拜托给机器智能和算法逻辑。各位,我们这些学者此时此刻还留在这个会场上,很显然,不应该是为了迎合技术和工具的威权,而应该是要发挥我们作为人的潜力,以人的思辨和纯粹理性的精神来开启新闻传播学的反思。既然是谈新闻的人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谈人本主义本身。我们汉语里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都对应着西方的Humanism,不同的理论叙事因为语境的不同,用词的侧重点可能略有差异。“人文主义”一词更强调以人文知识涵化人性,“人道主义”更强调尊重人的愿望、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而“人本主义”则广泛涉及到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领域。今天,我们谈新闻学的人本转向,显然与这三层意涵都有所对应。从心与物的对立关系来说,“人道主义”最为接近;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看,“人本主义” 所展现的语境更为完整。自然,在日常话语中,“人文”这个词,我们用的更多一些,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层面谈“人文关怀”时。文艺复兴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人的经验、人的理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都成为了对神学的反抗。但是启蒙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达,人的本体价值渐渐被机器的价值、被数字的价值所变相否定了。今天,这种场景似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刻,各位可以看到,不远之处就有一个庞然大物正向我们逼近,那就是赛伯格的到来。赛博格(Cyborg),是1960年代克莱恩斯(Manfred E. Clynes)和克兰(Nathan S. Klin)对一种能在地外生存的强化新人类的命名。为了克服星际旅行中的困难。他们的解决之道是移植辅助神经以增强人体生存能力。简言之,赛博格即是混合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物,与作为“天然生物体”的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能力可以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显著的强化。这多么像是我们今天的媒介化生存,这又多么像是我们未来被一种超级网络所征服后的魅影。在十几年前,我曾经跟学生在课堂说,未来的手机可能是一个泛化一切媒介的柔性介质,现在这个预言已经基本实现了。前两天,我在课堂上又再次说,未来的媒体必将植入我们的大脑神经,那当然就是我们变身赛伯格的时刻。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有机会做好心理准备:是要演化成一个赛伯格呢,还是打算任由机器来统治我们?我们的回答都应该是NO。在那个时代到来之前,谁能捍卫人的尊严?谁能捍卫以人为本的信念?答案只可能是人本身。赫拉利说,人工智能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超过人类,但有一点是永远不能企及人类的,那就是人的意识。所以刚才我说,我们作为学者存在的第一职责,还是要保卫我们的意识,而不是要匍匐于技术的面前。在技术主义的时代,纯粹的经验理性和工具理性很容易走向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量化的、客观的、利益优先的、利己的、抽象的、概化的。的确,它的形态很像数学,也更容易计算,因而很容易被视为科学,而科学则很容易被视为正确或真理。但这样的推论并不成立:从科学哲学来说,数学就未必是科学;另一方面,科学也未必代表正确,更未必代表充分的正确。因为在同时,人类出于文化、道德、伦理的目的,还需要迥然不同的人本理性;这种人本理性对应着另一种思维方式:定性的、判断的、道德优先的、利他的、生动的、个别的。曾经,在人本主义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历史中,我们可能也注意到,其实新闻所弘扬的,原本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二为一。但是很遗憾,随着媒介技术的渐次发达,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工具理性的一枝独秀。韦伯(Max Weber)曾经说过,工具理性的滥觞必将带来价值理性的衰弱。诚哉斯言,我们传媒的今天,大约就是一个明证。被技术革命所刷新的“专业主义”,还将加剧人本精神的衰弱。对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对于交往理性有自己明确的观念,他强调交往主体间的理解和沟通,我们人类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只有这种全景式的交往,才是我们战胜机器时代工具理性的唯一法则。福柯(Michel Foucault)有一段话,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思考框架,他说:权力并不只是压迫性的,它还要致力于生产。显然,在权力批判方面,他比阐释权力反抗的达伦多夫(Ralf G. Dahrendorf)更为深入。事实上,权力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有鼓励我们为它所奴役、为它生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新闻要从既往的图式中解放出来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尽早对这种物化的权力作出根本性的回应。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的困境由四个泛化组成,包括:新闻本身的泛化、传媒边界的泛化、新闻人身份的泛化和新闻效用的泛化。对于新闻人来说,过去清晰的信条多已模糊,过去得到的权利都已失去;对于新闻来说,个人意志开始让位给统计数据,人的自由开始让位给网络秩序的一律,隐私开始被无条件的入侵,伦理开始让位给算法,写作开始让位给程序。面对这一切,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我的所有意见都在于此:只有重新皈依人本主义的信念,才能回到新闻业的本原;因为,也只有回到我们人的精神本原,人才能成为自我主宰的族群。《哈钦斯报告》以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教义,大致是服务精神、独立、民主、专业话语等。潘忠党和陆晔在十几年前所讨论的《成名的想象》,其焦点是新闻人职业声望和理论教义的对应。反观当下的新闻业,在相当程度上,成名的想象已不再成为可能,传统新闻业的衰落就是一个证明;即使是“专业主义”本身,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墨尔(W. Moore)将专业化的发展分成几个渐进阶段:工作、职业、正规化的组织、要求教育的组织、倾向服务的组织以及享有独立自治权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其说是社会服务的实践,不如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多年来,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各种新闻观念借此博弈的一套话语;而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本应要兼顾那些有社会信念的知识人的任务,比如为社会权力而奋争,为价值诉求而客观表现,为解放人而实践。这种理想型,才是我们新闻追求的最终目的。一旦理想被现实背叛,一旦技术至上主义使理想不可能时,我们就必须做出严肃的路径选择:要么我们只坚守新闻的专业而放弃“专业主义”,要么我们全面迭代这一职业圭臬。但不论如何选择,新闻业的理念都将面临一次巨大的转型。我认为,在这一场新闻业的理念转型中,“成名的想象”理应让位于“信念的回归”,这一信念就是新闻的人本主义。今天,人们对新闻业的焦虑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有形层面上,我们看到新闻业的日渐萧条,老新闻人纷纷出走,新闻业的附加值的降低。二是无形层面上,来自内心世界的焦灼,人们对于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新闻,新闻业向何处去,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都开始产生了怀疑。所以,老新闻人和传统新闻学最不能够适应的,其实并不是发行量、收视率的溃败,而是整个新闻价值观和新闻运作体系的崩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业实现职业独立自主的自我想象,受到技术的压迫、权力的压迫和资本的压迫,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受到“群体”的压迫,终于日渐变得不可能。那么,在这四重压力之下,反抗的工具是什么?我认为,唯有人本主义才会是保持新闻业的自足性,唯有人本主义才会是新闻理想的唯一的精神庇护,并可能使得新闻业回归“知识分子行业”。回到新闻与人的本源关系看,新闻学所谈论的人,包括作为报道对象的人、作为记者和把关人的人,以及作为受众与公众的人。事实上,新闻学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对新闻进程中的人的关怀。《世界职业记者协会职业伦理规范》指出:“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发生事件,才是新闻;并非只有非常言论,才是意见;并非只有变化万端,才是历史。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充满了我们这些平凡的人。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历史,因为我们需要正视;那些朴拙平淡的言论,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意见,因为我们需要心声;那些波澜不惊的事件,或许才更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新闻,因为我们需要看见真实和具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同柴静所说的,采访不仅是对事的还原,也是对人的抵达。只有当我们抵达了人,我们才可能真正的抵达新闻。进一步地,我认为,新闻回归人本主义的路径有三种:一种是新闻人在哲学观念上的自我超越,一种是新闻传播在媒介环境中的抗争演化,还有一种是网络公民在新闻素养和新闻的第五权力的觉醒。在最近二三十年的公民新闻时代,出现了第五权力与第四权力间的斗争、融合和博弈。新闻媒体所代表的所谓第四权力,被看成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独立力量,其社会职能是“监法”。然后,曾几何时,大众传媒日渐受到权力和资本的收买与控制,对三种权力进行的舆论监督变得不确定,传媒自身的权力运作开始不透明。因此,第五权力开始出现,公民和社会自己介入到媒介运动,甚至自己举办媒体以成为自身的公共领域。如果说,第五权力是公民意识在传媒上的觉醒,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五权力,则是网络公民意识在网络媒体上的觉醒。这原本是一个重新发现社会、重新解放个人的时代,也是真正发现人类基本价值的时代。但是,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这种革命和解放,在web2.0之后,开始受到了技术的控制。技术势力对第五权力的反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现象上:其一,个人易于泯灭于群体,而群体易于消失于统计数据;其二,传播层级的泛化,导致了“网络平权”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叙事;其三,互联网技术的壁垒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逐步升高,公众与社会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没有填平,而且不断加深,这导致了技术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尝试左右网络民意。关于传播层级的泛化,十七年前,我在《弥漫的传播》当中写的比较清楚:在未来,互联网平权只可能是一种想象。互联网传播层级的消失,只是传播形态使得传播的层级变得模糊了,但强与弱、消失与否取决于很多其他的自变量,而不是互联网传播本身。所以,可以把互联网上的层级看成是“薛定谔的猫”,处在方生方死状态。层级有时消失,有时则没消失;有的时候层级还变得更强化了。还有的时候,过去的层级消失、但新的层级又出现了。所以我曾把这个传播现象称为“泛层级”。从两级传播论到多级传播论,到我当时所说的泛层级传播时代,日渐弥漫的的媒介化分布,已经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建构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在未来,也势必会给财富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技术霸权本身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想像,未来不仅有人类和机器的博弈,还有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念博弈。人类自身的博弈,则很有可能是权力阶层与网络普罗大众之间的博弈。而在这个会场,在我们之间,也会有一类学者成为对机器的臣服者,但人本主义者,或不会屈服于此。我们需要把人本精神的讨论重新拉回学术视野,我们要强调新闻的本质就是人,它应该报道人,并且基于人性来报道,必须基于事实报道来关怀人。它需要报道事实和人,但是目的是为了帮助人的理想化生存。职业新闻的一切努力,无非就是要使新闻权利和媒体权力回到人,而不是回到机器和数据。现在,让我们来定义 “人本主义新闻学”的理想情境:新闻不是物,是人;新闻不是为了抽象的世界,是为了具象的人;新闻的终极报道者,不是机器,而是利用机器的人;新闻工作的一切努力,确实是要还原事实,但最终是为了要回到人。因此,新闻未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必定是与人的价值有关的一切报道。它可以是早已发生的,或尚未发生的;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可以确证的“事实”、一个可以计量的数据,也可以是看不见和无法评估的意见、观点、感情;相比较于一切已知的和可知的事实,那些“未知的”和“不可知”的对象是更为重要的新闻题材;相比较于那些物化的事实,那些人化的思想感情是更为重要的新闻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我要郑重地提及:从本质观念上说,新闻即人,尽管新闻在字面上更多的是在报导数字和物理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在这里郑重的说明:新闻学即人学,彻底的和终极的新闻精神即人本精神。只有当新闻学真正关注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时,它才能分析新闻、评判新闻、实现和发展新闻,此时,新闻学才具备这门学科的本质内涵。在演讲的最后,请允许我强调一次:从其本质观念上说,新闻即人,新闻学即人学,新闻精神即人本精神。这是新闻传播实现人本主义转向的根本要义。编辑 | 孔德淇本文经杜课授权转载

充满天地

十家学术期刊云端对话,“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主编论坛举行

7月24日上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杂志社主办的2020年度“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主编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召开,新闻传播学领域十家主要核心期刊参与对话。会议以新闻传播学知识创新与范式转型为主题,探讨了新闻传播学期刊如何扮演积极角色,促进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创新与范式转型。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开宗明义致欢迎词后,《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朱鸿军、《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界》主编邓树明、《当代传播》主编郝红、《编辑之友》副主编李晶、《中国出版》副主编杨晓芳、《出版发行研究》副主编李建红,以及《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等专家先后发言。与会主编认为,技术革新、社会变迁,使新闻传播学面临“知识创新与范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播学研究近年来在专业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很快,进步明显,学术对话意识得到了凸显;但同时也有过于注重短期内热点问题的探讨、而对中长期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缺乏足够的思考的问题。针对此困境的解决,主编们认为,学术界自身需要努力,学术期刊的作用也应大力支持。同时;对于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而言,学术研究、业界实践与期刊编辑三者之间,如何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合作路径等问题也受到了主编们的关注,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优秀成果破界传播成为一个需要努力推进的方向。最后,与会主编们就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中国学派达成了以下共识: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立足中国现实发展;既要有思想、有识见,也要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结合,对行业发展的现实进行理论回应。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学术标准,推动专业共同体的建设,在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创新。会议最后,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教授总结发言。他指出,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发展中,学术期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希望新闻传播学期刊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戮力同心,共同推进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红云岗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传播学617真题分享

勤奋、效率和方法都非常重要,我刚刚开始考研的时候也很迷茫,不过还好鹿鸣文学考研论坛的伙伴们给了我很多帮助,这里先感谢一下他们,还有很多学习的资料也都是鹿鸣文学考研论坛的伙伴们给我的,我能顺利考上你们功不可没。我政治是9月底开始看的。一般政治大纲下来是9月中旬,那时候开始看完全来得及。很多人认为文科生复习政治是有优势的,其实我想说我们从小到大学的所谓政治也没什么技术含量,文科理科都一样。关于政治资料,《大纲解析》(坊间俗称红宝书)是一定要买的,也是最不可替代的一份资料,内容比较权威,考研的知识点都涵盖了。《大纲解析》每年和政治大纲一起在9月十几号出,是高教社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的,市面上很多仿版,注意不要买错了。这本书我比较细致的看了一遍。我速度比较慢,大概每天一章,马原部分的难度稍微高点儿就两天一章。考研的童鞋们一般都把这本书配合着肖秀荣的《1000题》看,方法是看一章做一章的题巩固。肖的《1000题》简直就是标配,图书馆里人手一本,题目多,解析比较详细,只用做选择题就好。 这一初步任务完成大概就到11月份了。关于报不报班的问题,我的态度是看个人复习情况可报可不报。报班的好处就是能提纲挈领的把内容梳理一遍,重点拎出来,不好的地方就是或许会打乱你的复习计划。要是报班也只要报个强化班冲刺班就可以了,猜的题大多不靠谱。没报班的话可以看看大名鼎鼎的风中劲草核心考点,这本书就是缩略版的《大纲解析》,只是标注了重点。 除了肖四,我认为启航的《20天20题》质量也还可以,结合当年的重要时事从各学科的角度猜题,内容也比较简洁。 我还想强调的是,得选择题得政治,尤其是分值两分的多选题。《1000题》的选择题一定要精细的做,尤其是马原的部分,可能一开始做会错很多,但是还是要对照后面的解析弄懂。后期最好把错题再回顾下巩固。至于那5道大题,其实各人答的差距不会太大,考前突击背背也是可以的。 个人认为,政治是最拉不开分的一门课,你人品大爆发也就80多一点,考的再低也有60多,所以我在政治上真的没有花多少时间,也就过了一遍大纲解析、风中劲草核心考点以及形策小册子,最后背的只有《20天20题》和肖四。 武大的学硕英语线几乎年年是60,这个要求应该是很高的了。根据我的经验,每年总分不错但是被英语的58、59绊住的人不计其数,想想真的非常痛心。所以,英语真的需要大家的重视。 我的英语基础不错,四级610+,六级580+,虽然没有办法跟很多大牛相比,但是这成绩也算还可以了,考研英语得了74分。我想说今年的英语一真的感觉蛮难,考试时候的感觉就是这辈子没做过这么不确定的英语卷子,尤其是阅读,各种模棱两可啊,需要很重视。 我的英语复习心得很简单,就是单词+真题。单词是基础,我用的是新东方的绿皮书,乱序版,一共50个list,每天看一个新的list,外加复习一下昨天看过的加以巩固。 把基础夯实了之后,就可以做真题了。张剑的黄皮书和丁晓钟的超精解我都做过,个人感觉是各有千秋。黄皮书看起来更正规,丁的阅读讲的较为精细,并且你可以从中收集到一些词组和好句子,在作文中可以用的到。我觉得,真题是最最重要的,我真题大概搞了两遍。其他的很多人买的黄皮书阅读150篇之类最多是作为真题之余的辅助,权当练练语感,也可以不做,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切记,切记。 具体到英语的各种题型,当然是阅读占大头,另外翻译的长难句也有难度,可以平时有意识的做做句子结构的分解练习。作文方面,尤其是小作文,我还是看了些模板的,因为邀请信申请信道歉信这类应用文要有基本的格式。但是要记住不能局限于此,一定要跳脱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文平时需要加以练习,大作文的看图写作更是这样。否则到考场上短暂的时间内脑子还像短路了一样的挤牙膏,就等着心焦火燎吧......总的来说呢,政治和英语能拉开的分差并不大,重点是在专业课。但是这两门公共课还是需要重视的,特别是英语。 武汉大学传播学专业课参考书及真题关于武汉大学传播学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传播理论广告传播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图像动画设计理论与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广播电视概论、电视摄影与编辑制作网络传播概论、计算机基础装饰设计、色彩学大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以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就是备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播学专业各研究方向分别用到的参考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很充裕,还可以看看其他的相关参考书,如果没有时间看上面我所列的书籍就够用了。2017武汉大学传播学真题617真题一、简答题1.孟子《好乐何如》的说理特点2.前人说王维《汉江临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谈谈你的体会3.请简述舒婷《双桅船》的象征意义二、论述题1.袁宏道《徐文长传》的艺术特色2.戴望舒《雨巷》的主题意蕴三、作文以“论创新”写一篇作文 800~1000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二、我国公民有哪些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有哪些方式。三、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谈你的认识。809真题传播学部分一、给出一段关于新闻框架的材料,请阐释你的理解。(材料内容是新闻框架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影响方式)二、结合一段关于新闻生产的材料,请阐释你的理解。(材料内容大体是简单,直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件更容易被新闻选择。但是情况也并不是这样的,英国一个调查发现,一个复杂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也能写的容易理解。于是就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新闻生产者往往消减,缩小复杂的社会关系,目的是使新闻变得更易理解,更直白,更容易被消费。)三、结合一段材料,阐释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并给出你的理解。(材料大体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越来越成为一个渠道而不是把关人。以往的原则,记者能够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虚假信息也越来越泛滥。但是这个原则却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重建媒介正当性的基础。)四、结合一小段新媒体的材料,运用理论分析。(材料大体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意见新闻,也称观点新闻越来越多。)武汉大学传播学初试专业课复习经验其实我知道大家关心的主要是专业课啦啦啦~~~武大的专业课包括现在要说的专业一,就是大学语文,法律,经济等综合知识,专业二是真正和新闻传播有关的理论知识。我忍不住吐槽一下,武大的大学语文考了这么多年,翻来覆去的考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套路估计早就被一代代的摸清了,也并不能考察出多少文学水平,法律经济神马的更是这样,法律很死记硬背,经济很飘忽,能考出水平个魂,也不清楚会不会改变~今年的试卷前面的语文部分还算正常,但是做到法经简直怀疑是不是穿越到了政治考场。比如那道十八届三种全会关于民生的改革要点,和最后一道上海自贸区,让我万万分后悔木有好好看时事政治啊啊啊啊! 废话说了这么多,既然现在还是这样考的,那就得乖乖按要求来。我的《大学语文》是买的第三版,还听人推荐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大学语文导读。(后来实践证明可以不看),笔记是买的师兄的打印版,包括详细的专题复习笔记,核心考点,很清晰,也结合了前面说的这两本书,方便背诵;另外还有另一位师兄的手抄版笔记,另外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为了方便背诵整理了一本关键词和要点。 大语一共80多篇文章,除了外国文学不用看以外,每篇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觉得去年考过今年就不会考,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连续考了两年哟。至于要背哪些内容,不外乎艺术特色、风格特征、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要从作者的某篇文章中总结出他的整体风格,以及两篇文章或诗歌的比较考察。我的大语大概总共背了三四遍,要记的内容真的蛮多,有一个记忆方法就是在纸上列出核心的几个小点,用关键词记忆法,不能毫无条理的一股劲儿全塞进脑子里,那样复习效率会很低下。另外大语的题目有时候会跳出个第一第二版的文章,求稳和求面面俱到的孩纸们可以找出来看看。 法律是时考时不考,今年就没有。考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基本的概念记忆,比如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特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等等。所以周叶中的那本《法律基础》小册子只用看小标题就行了,我速度慢,再加上比较懒,就只看了前辈总结的大约20面的笔记,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背呀背呀背呀......尤其是考专业课前一晚,背昏了头结果第二天根本没考。怒摔!!! 至于经济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和考研基本就没关系,我反正是没看。有的人推荐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此我想说,如果你准备的早或者以前接触过,那么的确可以看看增加些经济学知识,但是就考研卷子本身来说,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这个对考试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耽误看其他书的时间。经济部分的题目现在出的越来越飘忽,近些年爱结合时事出题,比如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和上海自贸区,至于那道信息不对称的题,猜也猜不到,只能靠平时积累。 专业一的作文题每年出的其实范围挺大的,比如去年的“青春的记忆”和今年的“生命”,看似不难,可写的很多,但实际上落笔时想要写出深度写出水平而不至于沦落到吃高考作文老本,还是需要肚子里积累一些东西。我只能说作文不太好专门准备,能力是靠平常多看书多思考培养起来的。好啦,武大新传学硕专业一其实并不是很难,因为考的还是蛮死的,要以大语的复习为重中之重。专业一最好考高点儿,因为考上的人几乎都是115+,120以上的也不在少数。 3专业课二复习 这门新闻传播专业基础是武大学硕考研初试中唯一一门针对新传专业设置的科目,也是我想要重点说的一项。专业二的难度最高,想要考到高分并不容易。 专二从11年开始新闻与传播合卷,大家看的都是前几年的指定书目。新闻学的有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看最新版),李卓均《新闻理论纲要》;传播学的有李彬《传播学引论》,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和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我想不怕死的逐个评一下: 童兵的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出版的,里面新闻学和传播学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内容比较老,看完了有种深深的又hong又zhuan的感脚,看一遍即可; 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内容很详细,基本上是把新闻学的主要理论面面俱到的讲了一遍,对于理清新闻学框架比较有用,也可以以这个作为主干整理一份新闻笔记; 李卓均的那本书很薄,也比较老了,速度快的同学几天就可以看完,也是过一遍即可; 传播学方面,《引论》这本书我在逛论坛时见前辈们都说不用看,就直接跳过没看。听说很简单,适合跨考的娃儿们看来入门; 最最重要的当然是郭大神的《传播学教程》啦,这本书简直是新传考研必备啊,本专业的孩纸们本科都学过,一定要再三强调之。书的内容就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很明晰。有大神右边留空费了好大大大大的气力手抄了一份笔记,真是佩服......我觉得,由于这本书要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可以不做笔记直接抱着书背,但是做的话肯定会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所以大家掂量下时间自己决定。武大的传播学理论一直考的比较死,但是今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不再直接考传播学教程这本书上的重点,而是更强调理论的延伸扩展了,但是这本书仍然是基础。 再说说被无数人吐槽过的《单向度》。《传播学教程》着重于经验学派,《单向度》着重于批判学派。这本书翻译很糟糕,人名都有前后不同的,也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书,所以要耐着性子看完之后,再咀嚼咀嚼前辈的笔记,重在理解,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合卷以后武大并不直接考察《单向度》书的内容,但是看了之后对于拓展答题时的广度深度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的到。 除了这几本传统上指定的书,我还补充了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解析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长学姐的热点解析以及《新闻传播学考研重点热点难点50题最新修订版》。陈力丹是国内比较接地气的一位老师,《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语言比较浅显易懂,也很好看,但是整理的时候最好要用学术语言提炼一下。《解析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大概每年4月出,会就当年的重要事件进行新闻理论分析,也有每年的新理论新发展趋势等等,可以作为补充使用。学长学姐的热点解析大概十一二月出,比较侧重答题技巧,内容比较碎片,今年第一次付出版社出版,可以买来在考前着重梳理下热点。《50题》是按专题分的,书虽然比较老,但是里面有一些很好的角度,对于做题挺有帮助的。 看完了这些书,我就开始做新闻专题笔记。传播学可以不做专题,但是新闻部分必须得做,我是全部手打,和同学分工,大概整理了二三十个专题,比较重要的有舆论监督、新闻调控和法规、双重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真实性、新闻道德、新闻自由、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价值、传媒业经营、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等等。做专题的方法是,每个专题的内容都分别从以上说的几本书中提炼相应的说法并加以汇总;至于做哪些专题,则需要分析武大这些年专二的真题,反复出现的考点就是你专题的重点。虽然做专题很费劲,但是一个清晰有条理的专题对于后期的背诵非常必要。下面就轮到我非常非常想强调的论文啦!除了那几本书以外,论文才是想要拿高分的王道,因为那些书很多都比较老,而且偏重于最基本的知识,东西也就那些,看来看去都差不多,要是你只把书背熟了就能考到高分那才是怪事。再说,武大这些年的出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能力,今年我在考场上拿到试卷的当儿就明显觉得风格出现了变化,连字儿都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哭哭......武大今年不仅看家题目辨析题得到了巨大的发扬,而且考察传统的理论如客观性等都使用了材料背景,同时传播学的考题也几乎没有像以前那样有在《传播学教程》和《单向度》里直接找到的,这说明对知识背景的考察加深了。所以专二要想不吃亏必须要下工夫积累学科知识,让自己变得或者至少看样子高大上起来,要是能旁征博引就更好啦。 所以说,死读书这法子已经不灵了,我们需要看论文看论文看论文,这或许也算是条了解老师思想的捷径吧,囧。我之前在网上下载过唐朝才子师兄的论文摘要,然后自己在CNKI上把武大主要老师和其他学校的几位名师的论文基本全部下载了,看了绝大多数,大概180篇这样。这些老师包括单波、秦志希、罗以澄、强月新、夏倩芳,还有陈力丹、李良荣、黄旦等。我又想忍不住评一下,老师们不要打我。 单波老师的论文写的很牛,但是也比较高深,毕竟是学哲学出身,看起来好有文化个人风格好突出,要想大致理解的话得多看几遍。他的论文有几篇经常在考题中出现,比如《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隐私权与知晓权:冲突和平衡》、《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的思考》(最后这个考点比较老了),建议要加以重视。今年传播学有道全球化的题单波的论文里貌似也有,可惜我当时没看呜呜呜呜。 秦志希老师的论文是最接地气的一个,很好懂,也比较实用,关于消费主义的那三篇、《全球化新闻的新闻价值判断》、群体事件的那几篇比较重要。 罗以澄老师的论文中,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新闻传播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两篇关于新闻道德的,分别是《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转型期新闻道德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 强月新老师和罗以澄老师都是业务方向的,他的论文中一篇关于新闻来源失实的和一篇公共新闻的我认为对研究生考试可能更有用。 夏倩芳女神的论文一看就觉得在新闻方面学术素养很高,有一篇关于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媒介建构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党管媒体的一篇和社会转型中工人群体的表达那一篇也可以看看。总体的感觉是夏老师很爱研究新闻框架啊话语表达啊等等(当然我看的非常有限)。 关于外校老师,其实我们都被陈力丹老师年产论文的数量惊呆了......大概每年好几十吧,很多包括在那本《解析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里,内容非常接地气和浅显易懂,没有距离感,也很能结合时事跟进最新科技趋势,我想这也是很多孩纸们喜欢他的原因吧。话说回来,他的论文每篇都很短,所以有时需要自己提炼一下。一般来说,只要看当年的和之前较为重要的几篇就够了。李良荣老师的论文我也看了很多,比较爱研究媒经管,2012年左右发表的关于新传播革命的几篇挺好的,虽然去年以来整体环境不大好(大家都懂哒),但是这几篇还是推荐看的,对于大众政治、意见领袖和民粹主义之类的研究很值得童鞋们看看。 至于其他老师的论文,我也看了不少,都给了自己很多帮助。所有的这些看过的论文,我都在重点句子段落下面划了线,然后辛辛苦苦全部手打总结,最后做成了将近200面的论文摘要,打印粗来之后我好激动,瞬间成就感爆棚有木有啊......后期我又把这本厚厚的笔记看了一两遍,结合真题想了想,到考专业二前的那天中午还在给自己灌那些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点和名言什么的......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前辈的启发,真的非常感谢。 对了,我想说,相对于专一来说,专二是更需要演练真题的一门。无论你的时间有多么紧张,在考前还是要做几道真题,想想从哪些角度答,看看自己能答成什么样。演练的时候一定要限定时间,比如一道辨析题控制在15分钟。要是你的第一道题是在考场上做的,那么真的非常不利。最后再感谢一下在我的考研路上帮助我的师长、不辞辛苦的学长学姐们以及鹿鸣文学考研论坛和我同行的研友。经过了漫长的大半年,我迎来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也祝愿各位能够在将来圆梦武大。

今臣之刀

山东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心得,618新闻理论真题分享

我是从十一假期之后才开始准备考研复习的,复习一共用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每天早上9点到自习室6点回来,其实当时真的没有什么信心能考上,不过最后结果出来竟然考上了,也算是个惊喜吧。备考的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除了复习之外就是在鹿鸣文学考研论坛和论坛里的伙伴们一起打起加油一起分享学习经验,也非常感谢鹿鸣文学考研论坛的同学们的陪伴,谢谢大家了。下面我就拉拉自己考研的历程,给大家提供点经验,或者教训:十一假期的时候我把书收集齐了,也搜集了一些上一届学姐和上上届师兄的资料。这三个月中我是一直以专业课为主,把英语和政治穿插在其中复习的,英语和政治分也不高,但是都过线啦。关于英语和政治我想说一句: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复习,比如你现在就可以复习英语和政治了,因为最后三个月是背专业课的关键时期,那个时候就不要在英语上浪费太多时间了,政治可以再看一遍这个就不用说了。要不我把英语和政治的个人复习经验都说说吧。英语:如果你现在开始复习了,考过研的人一定会告诉你,让你先复习英语,但是英语怎么个复习法很多人都会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由于现在时间还充足就光背英语单词,我们今年有一个考厦大的,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还告诉我他还在背单词感觉很多词还不记得,大味要说:背毛单词啊!英语只考单词吗?!你背下所有的单词就能考好吗?单词不是整天去自习室对着单词书背的!单词是一定要背,但是不是这么个背法。记住,我们是在考试,我们要做的,是应试,提高分数而不是提高英语水平,这点要首先搞明白,这个理念在复习政治和专业课上同样适用(这其实就是大味的全部秘密,大味在这里要讲的也是如何提高分数而不是提高专业水平)。回到正题说英语,英语的近三年真题你先做上一遍,看看自己考多少分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了,然后看自己哪类题型不足就拼命练,比如阅读理解不行的就去买几本阅读理解书,每天睡完午觉做它四五篇,做着做着你就知道什么样的选项是正确的了,作文不行的,就买几本作文书,背它几十篇,考试时就下笔如泉涌啊有木有……总之,英语就是多做题多练习,单词呢,早上起来晚上睡前背背就行了,但是背也是有诀窍的哦,我的诀窍是:一遍一遍地背。单词书我推荐星火那个真题册背后赠送的那几页单词表,那个是按真题出现量排列的,别买那种按ABCD排列的,拿到单词书后就整天拿着,有空就从头看到尾,时间短了看不完?没关系,反正前面的是重要的,按重要性背啊,前面的一定要记住,后面那出现一次两次的就认识就行了。英语就说这么多吧?接下来是政治,政治就是复习那个红本书呗,政治的内容大家高中其实都学过了,没学过的就经济学和时政吧,政治呢,秘诀就是:只背重点!只背重点的意思就是只背那些几条几条的,后面的细的解释的就理解就行,因为政治考试时,选择题肯定是考那个条的,大题呢,也是把那个条列出来然后根据材料掰扯,你懂的。政治每年真题变化都很大,摸不到什么规律,所以就以那本书为准,复习时记住:要看全、要背重点。这其实是大味的教训,我就是背的太细浪费了时间以至于后面没背好!最后想说,考研过程中难免会寂寞,这个时候要靠毅力撑下来,另外要提高效率,不要学想着玩,玩想着学,其实三个月也是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学校的。最后就是说,没有不努力就取得成绩,所以大家还是得努力。啰嗦说了很多,也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别人的经验只是别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选择,祝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山东大学新闻学专业课参考书目关于山东大学新闻学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618新闻理论 :1、《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 李良荣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方汉奇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何梓华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814新闻传播实务 :4、《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6、《新闻评论教程》 胡文龙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新闻评论案例教程》 马少华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当代报纸编辑学》 甘险峰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9、《新闻编辑学(第二版)》 蔡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广告创意与案例分析》 臧丽娜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11、《20世纪世界广告流派》 刘悦坦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以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就是备考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各研究方向分别用到的参考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很充裕,还可以看看其他的相关参考书,如果没有时间看上面我所列的书籍就够用了。山东大学新闻学初试复习经验【附真题】我考的是山大新闻学学硕,说实话,自己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复习,我是从7月份才开始准备,然后买书准备复习材料花了半个月,7月下旬报了个英语补习班,上午上课下午自习晚上回家玩耍,基本上没怎么努力,到了八月中旬回学校的时候才开始正儿八经上自习,每天从早晨七点到晚上十点,中午休息两个小时,这样坚持到十一月,十一月一个月边学边玩了一个月,十二月准备冲刺比较刻苦每天都学到十一二点。这么算来我一共准备了半年,但是其中认真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月,所以大家从现在认真准备并不晚,关键是你的决心和效率,我是个比较重视效率的人,自制力还挺强,每天上午专业课下午英语晚上政治的学。然后具体说说各门课程的学习。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专业课,其实我想说专业课既要很用心其实又没有特别重要,凡是考上的,专业课的分数几乎差不了太多,初试能拉开分数的反而是政治和英语,所以专业课要用心学,但是也不要看的太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上面。专业考试的参考书相信大家都知道,据说可能今年还要加一本广告类的也说不准,我也是听别人说的,需要认真看的就六本,需要背诵和记住的就五本(六本里除了报纸编辑),三本理论书,两本广告书,看似并不算多,但是个人建议大家还是要扩展,大家可以提前看看复试的书,比如今年考试的题目就有从复试那本新闻学概论里出的题,12年也有从复试新闻学概论里出的题目,虽然看了初试的书也能解答但是都是复试书里的原话。所以大家要学会扩展。中新史也有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所以大家一定要扩展知识面。新闻实务就不用说了,如果是跨考的同学可以平时练习下编辑写作以及评论。最后说说专业课参考资料和笔记的问题,我考研的时候根本没有用任何网上的资料和笔记,所有笔记全部是自己整理的,如果大家自己时间允许可以自己整理,毕竟自己整理自己用起来收获最大。刘悦坦老师是山大传播学教授,他这本书是真的非常有意思,语言幽默诙谐,很容易读进去,而且广告理论和广告案例相结合也很好记忆,所以这本书花的时间不用特别多,背诵效果也不错。但翻翻真题就看得出来,广告史在考察过程中出题十分灵活,除了一小部分直接考理论(很简单,结合案例就可以),大部分都是案例分析,比如今年考的红牛和另外一种饮料的广告语比较,或者去年对农夫果园的广告语的分析。我对这方面的建议是,仔细读刘老师附在每章后面的论文,精读并且整理思路,做笔记,然后把所有笔记记熟,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广告,起码大体分析思路是正确的。西新史以西方新闻理论发展为顺序,对自己整理笔记帮助很大。从宏观上来看,西方整体新闻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不断进展的过程。按照思路来,无非就是理论前提,理论基本内涵,提出人,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优点和不足。在理论中间可以发现很多明显的套路,比如贯穿始终的追求利润导向和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对客观主义理论的继承抑或冲击,等等。特别要提到的是这本书里面涉及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第13章,非常非常重要,每年都会考至少十分,虽然涉及传播学,但都是很基础的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效果研究方法,不难但是需要反复巩固记牢。新闻理论这本书拿到手很薄,内容也不多,但它对我来说是最难的,因为实在太枯燥了。我记得我是十一的时候开始背理论的,整整七天从下午到晚上,看了这么一本薄薄的书,但心情每天都是崩溃的。我翻了翻那时候发的微博,关于考研十条有八条都在吐槽理论多无趣哈哈哈。我当时为了逼迫自己看下去,就不断告诉自己,这本书我只看一遍,只看一遍,看过之后再也不翻了,所以要仔仔细细每个字都读到。其实人最神奇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当你觉得自己怎么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再坚持一下,多坚持一下,熬过了就好了。我考研其实没什么压力,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一直按部就班背书上自习,只有看《新闻理论》那段时间比较崩溃(可能和十一放假教室没什么人有关系哈哈哈)。但时过境迁,回过头看看,其实一本书在整个考研历程里真的不算什么。直到复习后期,到我合上笔记能把新闻理论倒背如流的时候,想想曾经因为这么容易的一本书几乎崩溃,自己都啼笑皆非。所以,这本书就是背,没有套路,没有技巧,强记,记不住就多记几遍,十遍八遍总有一遍会量变达到质变。我初试考400多分就是这么背过来的,你为什么不能多努力一些呢。我说这个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因为考研本来就不容易,但你应该知道,你所经历的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再艰难再痛苦,熬过了就好。等最艰难的时候过去了,一切都会越来越顺利的。中新史这本书内容很多,细节很繁琐。看了真题的同学可能会有印象,山大有一年中新史考了名词解释“梁效”(文革时期四人帮写作班子里北大清华写作组曾用过的笔名)。这种太过于细小的知识点,大家看书可能都不会注意到,更别提熟记了,因此可以当作失分点不用太过在意。中新史这本书很有趣,很多章节是有故事性的,和历史相联系会比较容易记忆。时间线索非常重要,依据阶段划分可以完整列出中西方整个报业发展的历程。我在背中新史的时候,主要依靠整理时间线索来记忆。中新史内容很多,很繁琐,前期主要看教材,整理笔记花费时间太多意义不大,后期背资料就可以了。也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背背背,反复背,背了忘忘了再背。我记得我一开始看中新史的时候,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连续不断看了七天才能看完一遍。我看书很细致,基本上每个字都会看到,但即便这样还是会对内容没什么印象。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看书背书好多遍感觉一无所获,脑子里空空荡荡,这是正常的,不要慌张不要影响情绪。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过程,只能机械的一步一步往前,哪个环节都不能省略。2015年山东大学618新闻理论考研真题一、问答题(共9题,每题10分)1.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2.民国初年影响最大的报纸副刊有哪些?3.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新闻学研究可分为若干发展阶段。请对这几个阶段简单加以描述。4.怎样保障新闻的整体真实?5.新闻的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新闻侵权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7.特写的写作特点有哪些?8.请评价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9.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二、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1.请结合邹韬奋的报刊实践,论述邹韬奋的新闻思想。2.有观点认为新闻批评应坚持积极、善意、建设性的立场和原则。请联系新闻实例阐述你对此观点的认识和理解。3.简论调查性报道的使命及所面临的困难。我在鹿鸣文学考研论坛还有很多经验分享,大家去可以去鹿鸣找我,所有的问题,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一定会给大家详细解答,关于资料的话,深知考研不易,凡是我手里的电子版资料,以及我个人整理的资料我都会免费送给大家,大家不用花钱再买

己独取后

兰州寄宿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阶段专业课复习建议

兰州寄宿考研自习室: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阶段专业课复习建议4月到6月关于所有考研的考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三个月,尤其是关于想跨专业考试的考生,这三个月也是决定了一个人从基础小编到学霸转变的重要时期。新闻传达类的考生怎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复习,今天,南极光寄宿考研自习室小编梳理了以下内容。应试书目不局限于课本关于考研参考书目,各校园都有自己的复习书单,这些书是必看的。虽然有的书中内容在以往的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既然是校园指定的书目,一定是有其用意的。另外,许多同学会发现,往年的试题中,有许多标题在书中并没有答案,所以,考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阅览一些书籍和期刊,同时掌握住学界的新思想和前沿理论。假如条件允许,建议多了解与传播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包含: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理论等。关于复习进度组织在暑假之前最好完结两遍参考书意图阅览。第一遍要用很少的时间把所有的书进行阅览,快速地看一遍,做到有个大致概括的形象,也不必故意去记书中的内容和知识点,只需做到对每个理论有形象就可以。暑假前完结第二轮复习,这时第二轮看书,要掌握全学科的整体框架,恰当勾画重点。这样到了暑假期间第三轮复习,考生就可以安心于梳理最终要用来背诵的笔记了。也许你以为做笔记是抄书,但是当你真正的记完笔记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复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关于跨专业考生复习关于复习时间的组织,关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每天最好5至6个小时左右。这6个小时可以分为两部分使用,一半时间分给英语,主要是背单词和学习长难句,一半时间分给专业课,看新闻与传达的基础理论。搜集材料的途径考新闻传达专业,搜集材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搜集学科材料以及笔记等可以经过网站论坛,也可以经过购买,最好是到南极光寄宿考研等专业考研组织咨询。另外,可以经过知网,多看目标院校导师的学术论文,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基础复习期间,请同学们要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个规划表,并一步步履行,打牢基础才能更高效进行下一步复习。考研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你与对手拼的不只是脑力,还有体力和毅力。今天为各位考生共享的考研经历有关于心态,希望2021考研的小伙伴能以此为参考,摆正心态,在考研中顺利通过独木桥。只要你决心去做,这世界就没人能阻碍你。所有流言蜚语和火上浇油,只要你不记在心里,终会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助力器。记住:每个人都曾卑微,但并非所有人一辈子都渺小。考研,我们一起加油!(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考研自习室)

地有人据

择校25/中山大学新传考研考情分析

本期嘉宾大家好,我是爱传播的春申学长,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中山大学的新闻传播学考研情况。我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新闻传播学学硕,本科在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以及辅修211院校新闻学双学位。3个多月三跨 一战上岸。现为爱传播·英语组(颜值组^ ^)辅导成员。已经手考研英语作文批改、复试口语训练营等专项。【目录信息】1.个人情况2.学校与学院情况3.考情和经验分享个人情况我个人的基本信息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其实背景平平,也不是什么大神传奇人物。回望整个考研到三跨成功上岸的历程,觉得更多的是一份心中的笃定。并且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对于方向和目标的把握比较清晰。当年的我也像现在的你们,但你们更加幸运,是因为在当前可能稍微有点彷徨无措的时间点,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准备有用的信息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希望今天的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学校与学院情况1.学校情况介绍首先从我们的地理因素方面广州是北上广4个一线城市之一。其享受着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以及一线城市的资源。那么从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方面来说的话,它属于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并且在近两年粤港澳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关注也是我们的政策热点。从城市文化来说,广州又被称为羊城。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也就是好听的粤语,相信一些喜欢听粤语歌曲和看TVB电视剧的同学对这座城市一定有自己的喜爱。在美食文化方面,广州粤式的餐点。特别是早茶文化,一定是让许多同学都十分垂涎的。谈到一个城市的地位和资源,那么与我们新闻传播学所相关的,就不得不谈到传媒资源。从整个传媒和实习的资源布局来说,广州吸纳了众多的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大企业媒体部门等各种实习资源。包括。腾讯的微信事业部就在客村那个位置。传统媒体中南方日报也就是我们的南方报业集团的下属分支,还有羊城晚报,都是响当当的名号。广告4A方面有奥美公关。网络新媒体方面呢,有网易的游戏事业部以及FM荔枝。那么谈到华南或者是广州,中国南方航空和恒大集团这两个大型企业,一定是不可回避的。其实也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传媒实习资源。那么第2点,从我们的学校招牌方面来说,中山大学是一个极具美丽景色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高等院校。有一句话说的好啊,叫北有北大燕园,南有中大康乐园。也就是说在在北北京大学的景色一绝。那么在南国,中山大学的康乐园也是十分美丽的校园。中山大学共三个校区5个校园,那么在广州这一个校区呢,就有三个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处处都是风景。那么从中山大学这一个学校招牌的整体去把握和了解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的重点院校。在1924年由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山大学。从学校校区和占地面积来讲,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和现在正在建设的深圳校区,三个校区5个校园及10家附属医院所组成。从学校的总体实力方面,根据ESI 2019年5月数据报告显示,中山大学国内综合排名全国第七。根据19年10月22日,U.S.News 公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内地高校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居全国第八,广东第一。在具体的科目建设中,我校也不甘示弱。QS世界大学排名组织公布的2019-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大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2.学院情况介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硕士点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设计艺术学两个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包括大数据传播、财经新闻、交互设计及数字媒体(非全)专业硕士点。建立起了设计学科和传播学科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并且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重点的和深入的去剖析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性价比和其实力。首先我们的院长带头人张志安院长,他是我们现在新闻传播学的执牛耳者,虽然作为院长中的后起之秀,他一点也不放松,对于学院的带领,以及在业界和学界双栖的共同发展。并且在学院的学术学研氛围方面,其展现的是一种非常浓厚的氛围,比如说在专注方面,每一年都会由院长带领学院的老师和研究者进行一些出版物的发表。比如每一年的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以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发展报告,都是由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导出版的。在学术会议方面,立足于粤港澳发展研究所。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公共传播研究室,与其他学会组织和创立了很多学术论坛,比如说今年的计算传播学会,中国新闻史学的应用新闻分会。并且呀,由于我们的院长在业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不光是在学界,其在业界也累积了许多的人脉资源,所以说我院的各项课程和活动也与业界紧密结合勾连。特别是由于前一任院长胡舒立女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与财新传媒有着不解之缘。那么在我们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设置方面,我们有学术性硕士和专业性硕士,其都为两年制,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学术的性价比非常的高,学术包括新闻传播学和设计艺术学那么专业型硕士,包括财经新闻交互设计,大数据传播从去年呢我院也开设了非全日制的数字媒体专业。学费的话学硕每一年的学费为8000块钱,专硕为22,500块钱,但是由于中山大学对于研究生的奖助金覆盖率还是蛮高的,请大家能够拿到的讲学资源也是比较优渥的。考情和经验分享那么这一部分,我主要讲给大家讲到关于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的考情以及经验分享。2019年学硕的复试分数线在375,而专硕的复试,基本复试线在350,主要是考虑到数字媒体的非全日制学生,所以说专硕的同学能够有较大的把握和比例进到复试。而2018年比较特殊,专硕基本上是按照三个专业不同的人数进行划分的,而学硕依然保持比较稳定的分数线,也就是在365左右,2017年学硕的分数线在355,专硕为340,2016年为学硕355,专硕370。那么以下为具体的报录比。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其学校的招牌和性价比。新闻传播学学硕的竞争性还是不小的,专硕的报录比稍微好看一些,但名校依然是激烈的“厮杀”。那么在考纲部分呢,主要有以下的内容。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专业一)以中外新闻传播理论为主,注重考核理论基础及其运用能力。具体包括:一、新闻学:新闻本源及特点,新闻、信息与宣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新闻事业与传媒体制,新闻伦理,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等;二、传播学: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研究的学派(包括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接收分析,技术决定论等),近现代传播史,传播与民主,传播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等。初试、复试科目不设定参考书目。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专业二)第一部分重点考察学生对新闻与传播领域(包括采写编评等新闻实务 、企业传播、公益传播、政府传播、视觉传播等)之实务问题的熟悉程度,并进一步考察学生对这些与实务关联的现象的分析和认识能力。第二部分则重点考察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新闻传播研究的能力。包括质化与量化的研究方法。初试、复试科目不设定参考书目。那么说完我们的考纲,我接下来将以新闻传播学学术这个专业的历年真题给大家做一个解析。首先是我们的2019年的真题,学硕的考试科目,包括643和838,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一和专业2,专业一主要是基于简答题和论述题,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6道简答题和两道论述题,其题目包含新闻学也包含传播学的基础内容,整体来说主要考察的是一些大家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研究的一些认知和理解,所以说如果我们的理论和知识功底较为扎实的话,专业一其实是不太难的。那么我们看一看838的专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题,以及非常有重大研究特色的研究设计类题,在我们的整个专业二的卷面当中,其实对于传播研究方法考察的比例非常的大,这也非常具有中大学术特色。而且在我们的最后的大题,无论是论述题还是研究设计题,都与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兴趣息息相关,所以说不光是要回归基础了解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理性水平。重点把握老师的一些研究,才能应对我们考试。那么在我们去年2020年的真题当中呢,有一些稍微小小的变动,但其实主要的方向和调性是没有变的。在我们的专业意义当中,首次出现了近几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新闻史的内容,需要简述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和思想价值。那么在论述题方面,第1道题依然与我们张志安院长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也有过相关的论文,那么第2道题呢也是我们中山大学对于新闻事业以及伦理等方面的重点关注。在去年的专业二当中,我们的研究方法部分比例依然非常的高,在名词解释论述题以及材料分析题当中都有所体现。这也就要求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研究能力的学习和积累。说到这,估计有很多同学对于我的备考经验十分好奇,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备考最终上岸呢?政治肖大大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然后搭配着旺仔(徐涛)的网课进行学习。精讲精练和1000题配套学一章就刷对应的题目,刷两遍;网课:主要选的比较难理解的章节选择性观看的:如马原的哲学、经济篇章;思修法基的法律部分;后期冲刺的时候买了各家的模拟题(刷选择题,看答题)来刷:肖四肖八、徐涛的、腿姐的、任的、米的。大题:背肖4,肖8:徐涛的小黄书进行一个补充。(所以告诫大家一定不要屯资料,不要看到其他人买什么就买什么,找到自己舒适的感觉还挺重要的)英语效率先行 词汇量早准备!语法很重要(阅读长难句、写作、翻译)任何版本有答案解析的历年真题 真题 真题!来回刷3遍。得阅读得天下,作文有自己的模版,多写最好有批改!完形及新题型不是重点 量力而行。专业课:热点事件:“一入新传门,天下的瓜都分我一份”新传考研是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 “热点+解析+自己的思考”案例:只有真正掌握,懂得运用,分析的热点才叫案例。要懂得案例的分门别类,形成自己的案例库,以便以后在答论述题的时候自如地调配。推荐大家在刷完公众号之后去手机备忘录里做笔记和补充,不要刷完就刷完了。专题与论文:多读多梳理,谁都知道有多重要!数据报告和语料:当年CNNIC、皮尤或其他研究机构的官方数据报告,论述更具科学性和说服性;编辑:简抒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健忘症

新传考研必看|彭兰教授调回人大,人大新闻学院导师天团申请出道

最近,清华大学的彭兰教授调回了人大。终于,人大新闻学院,一家人又整整齐齐的了。现在来看,人大新闻学院的导师团队又添了一名得力战将,整体师资力量足以傲视群雄,简直可以成立一批学术团队,分分钟出道。接下来,就让胡师姐来为你介绍——人大新闻学院的导师天团组合,准备好欢呼和尖叫了吗?(出场顺序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天团1号 新媒体研究组合01彭兰Part 1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Part 2任教课程《新媒体研究》《新媒体新闻实务》《数字传播技术应用》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彭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你没有看错,是清华大学彭兰本兰,只不过从清华大学又调回了人大。调任清华前,彭兰老师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还曾担任过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一职。在调任清华的几年间,彭兰老师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新媒体用户研究》《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新媒体导论》《网络传播概论》,而且是这些著作的惟一作者。Part 5 近年论文02董晨宇Part 1研究方向社交媒体研究、数码人类学Part 2任教课程《社交媒体》《传播理论》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董晨宇老师是人大新闻学院的新晋讲师,在人大读博期间,师从陈力丹教授,著有《英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董晨宇,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一书。博士毕业后,董晨宇老师的研究方向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最近的几篇论文都是在讲谈恋爱,例如《我该选择哪种媒介谈恋爱——复媒体时代中的媒介意识形态与媒介转换行为》《贫媒介、富使用——互联网中介化交往中的情感补偿》《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在著作方面,董晨宇老师外语能力强悍,翻译了多部著作,如《宣传》《舆论的结晶》《剑桥美国史》《云端交往》《脸书故事》等。Part 5 近年论文03匡文波Part 1研究方向新媒体Part 2任教课程《网络传播研究》《手机媒体研究》Part 3 学术背景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管理学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匡文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研究生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具有文理兼通的优势。2001年3月,匡文波老师出版《网络媒体概论》,是最早研究新媒体的专著之一。2006年出版《手机媒体概论》,是国内第一部和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Part 5 近年论文天团2号 传播学研究组合01陈绚Part 1研究方向传播伦理学、媒介法、新闻道德规范、新闻传播法Part 2任教课程《新闻伦理与法规》《传播伦理与媒介法研究》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陈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执行主编。所主持的《媒介法、媒介伦理案例库》,201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案例库建设”优秀教学成果奖。 论文方面,陈绚老师的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家新闻界》之上,代表作有《“主流媒体”赋予及与政府关系的道德层面评价》《论信息公开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公权力拥有者主张私权利的限制与评价》《“优秀记者”之界定及其道德评价》《假新闻治理的路径革新》等。 著作方面,《广告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这几个大部头,都是其代表性作,尤其是《新闻传播学大辞典》这一新传界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各个专业方向的词条,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价格约200左右,建议入手。Part 5 近年论文02陈阳Part 1研究方向性别与传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Part 2任教课程《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量化传播研究方法》《质化传播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Part 3 学术背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和本科毕业,文学硕士和文学学士Part 4 个人介绍陈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新闻界》月刊栏目主持,美国宾州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陈阳老师进入学术领域后,第一个研究兴趣在于“性别与传播”,这是她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为此,她翻译了我国第一本关于男性杂志的研究著作《追寻男性杂志的意义》。此外,她发表过关于我国女性新闻的多篇研究论文,如《我国新闻生产的影响机制之研究:以妇女新闻为个案》《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对中国妇女报的内容分析(1990-2002)》《协商女性新闻的碎片:当代中国媒体里的国家、市场和女性主义》。后来,她的研究兴趣转向了“全球化与大众传播”,这是她在宾州大学为期一年访问的研究主题。同时,也撰写过关于中国记者职业理念变迁的文章。著作方面,代表性著作是《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是多所院校研究方法课的选定教材。有考查新传研究方法的考生,这本教材必不可少。Part 5 近年论文03胡百精Part 1研究方向传播学与公共传播Part 2任教课程《公共传播》《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学概论》《危机传播管理》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胡百精,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0年9月4日,胡百精老师已经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 代表性论文包括:《互联网与重建现代性》《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互联网与对话伦理》《互联网与信任》《对话与改革: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公共传播与社会认同》。 著作方面,著有《说服与认同》《公共关系学》《危机传播管理(第三版)》《中国公共关系史》,同时翻译了《舆论的结晶》《宣传》《取悦公众》《每一分钟诞生一个顾客》等作品。Part 5 近年论文04刘海龙Part 1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Part 2任教课程《传播理论研究》《政治传播研究》《传播思想史》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刘海龙,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修订版)、《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等作品,其中《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出镜率最高。而《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一书是论文集性质,陈力丹老师从2006年起,把这本论文集做的有口皆碑。到了2019年,刘海龙老师从陈力丹教授手中接过主编的接力棒,是考研学子每年需要重点关注的书目。Part 5 近年论文05栾轶玫Part 1研究方向形象传播、融媒体研究、发展传播学Part 2任教课程《媒介素养与公共表达》《新闻理论》《高级新闻采访写作》《新媒体实务》《视听制作与主持》《融媒体出镜报道》《融媒体视听表达》《融媒体视听新闻》Part 3 学术背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Part 4 个人介绍栾轶玫,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栾轶玫老师曾在中央台工作多年,历任高级编辑、网络发展部主任、首席研究员,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亲身参与了国家级媒体“融媒体转型“的各个重要阶段。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来,继续融媒体教学实践,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融媒体”的学术专著《融媒体传播》。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县级融媒体”再到“四全媒体”,追踪研究融媒体十余年。Part 5 近年论文天团3号 新闻学研究组合01蔡雯Part 1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媒介研究Part 2任教课程《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研究》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蔡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百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从面向“受众”到面向“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与思考》等。著作方面,出版了《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编辑学》《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现代新闻编辑学》等作品,主要集中在新闻业务方面,其中的许多教材,都是考研院校指定的参考书目。Part 5 近年论文02高钢Part 1研究方向新闻实务、新媒体传播Part 2任教课程《新闻实务基础》《新闻采访写作》《网络新闻编辑》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高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高钢老师1996年开始从事互联网新闻传播,主持创办华声报网站。他在新闻第一线采写新闻二十五年,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度报道。2003年9月,辞去华声报总编辑职务,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代表性著作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写作精要》《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结构、功能与效果研究》等。Part 5 近年论文03杨保军Part 1研究方向新闻理论Part 2任教课程《新闻理论》《新闻传播研究》《博士生研究方法指导》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从研究方向来看,杨保军老师完全钟情于新闻理论研究。除此之外,眼里再无他物。他最为出名的著作,便是“新闻十论”,包括:《新闻事实论》(2001)、《新闻价值论》(2003)、《新闻真实论》(2006)、《新闻活动论》(2006)、《新闻精神论》(2007)、《新闻本体论》(2008)、《新闻道德论》(2010)、《新闻观念论》(2014)、《新闻主体论》(2016)、《新闻规律论》(2019)。从1999年的《新闻事实论》算起,到2019年的《新闻规律论》,“新闻十论”整整用了20年时间,可谓用情专一。Part 5 近年论文天团4号 马新观研究组合01邓绍根Part 1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Part 2任教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外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实践》Part 3 学术背景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Part 4 个人介绍邓绍根,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马工程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课题组专家,《新闻春秋》执行主编。博士期间,邓绍根老师是新闻学泰斗方汉奇教授的关门弟子。2017年,邓绍根的著作《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学术声誉达到顶峰。随后的2018年,邓绍根老师便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的位置,调到了人大新闻学院。著作方面,著有《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冯列山新闻文集》《徐宝璜新闻学论集》《邵飘萍新闻学论集》等作品。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是该项目的首席专家。Part 5 近年论文02郑保卫Part 1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气候传播Part 2任教课程《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舆论学》《中外新闻理论比较研究》《新闻学前沿研究》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硕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郑保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理事长。郑保卫教授自研究生毕业,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研究工作已30多年,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方面,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著作,受到学界高度评价。今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郑保卫老师写了多篇论文,评价列宁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是今年新闻史的重大考点。此外,他主持了中国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项目,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气候传播专著《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是此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Part 5 近年论文天团5号 跨界研究组合01塔娜Part 1研究方向计算传播学、新闻大数据、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技术Part 2任教课程《程序设计实践》《编程语言基础》《新闻传播程序设计基础》Part 3 学术背景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你也没有看错,塔娜老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居然来抢新闻传播学的饭碗了。而且,塔娜老师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发表在CCF(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及SCI上,知网上能搜到的论文,少之又少。著作方面,著有《算法新闻》这一教材,是将新闻传播与计算机学科完美结合的典范。Part 5 近年论文02周蔚华Part 1研究方向文化与出版产业研究、数字出版研究、网络舆情理论与应用研究Part 2任教课程《媒介经营与管理》《国际版权贸易》Part 3 学术背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学位Part 4 个人介绍周蔚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副总编辑。由于出身经济学专业,所以周蔚华老师的研究方向偏向于传媒出版产业领域,也具有跨界的属性。2016年,他还版了《网络舆情概论》,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监测引导方法的教材。Part 5 近年论文写在最后以上组合纯属师姐幻想而成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如果你有被其中的组合吸引到请在文末为你的心动组合疯狂打call!参考资料[1]人大新闻学院原副院长彭兰回归人大,曾于2015年调任清华[2]【民间观察】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副院长邓绍根调任中国人民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新增三名副校长:顾涛、王轶、胡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