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在浙江省杭州市购置研发场地和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吸引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建设龙坞研发技术中心。公司将面向化妆品未来发展方向提升研发实力,重点技术主要包括:化妆品制剂新技术及创新配方开发、化妆品创新及核心功效原料开发、化妆品功效和感官评价技术、化妆品及配套设备一体化智能产品研发(个性化化妆品研发)、化妆品包装和设计等。项目投资概算和融资安排项目拟投资21,774.45万元,包含土地及房产投资8,913.32万元、研发场地装修费用4,947.08万元、软硬件设备投资5,683.05万元、研发费用2,231.00万元,中资本性支出部分拟投入募集资金19,450.0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地点和建设周期项目实施主体为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本项目不单独核算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基于公司扎根化妆品行业多年的积累与储备,与本公司现有主业紧密相关,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①加速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时尚潮流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代际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要求日趋多样化,单个产品的寿命明显缩短,化妆品市场上产品迭代明显加快。化妆品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化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予以满足,而持续有效的研发投入是化妆品公司的产品打造和迭代更新的关键。凭借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公司可以逐步建立品牌壁垒和消费者粘性。同时,持续的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前提,使公司在成熟产品进入衰退期时,通过新产品的迭代开发持续占领市场份额,保持利润上升的势头。在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支撑下,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近年来着力产品线的扩张,向全品类发展。新产品的开发也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收入和利润增长,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31.2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93亿元,分别同比增32.28%和36.73%。公司将运用本次募集资金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现有产品的功能,并加速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②改善现有研发条件,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化妆品企业的研发部门涵盖原料开发、皮肤生理学研究、配方开发、安全性测试、功效性测试、感官评价、包装开发、科技情报及知识产权等模块。化妆品研发创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关键。从广义上来说,化妆品研发包括产品概念、内容物、产品形态、包装等;从狭义上来说,化妆品研发主要是指提升化妆品功效方面的研发工作,融合了医药学(西医、中草药等)、生物学(细胞工程学等)、基因科学、化学(精细化工等)、营养学等多种学科。本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试验能力、检验检测能力、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研发实力都将得到增强,研发人员队伍素质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将为吸引行业内更加优质的技术研发资源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强化公司技术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及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地位。项目实施的可行性①先进的研发创新平台保障了项目实施公司持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创新工作,重视优质研发资源的积累,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及丰富的研发资源,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从研发实力来看,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研发创新中心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轻工业化妆品功效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纳米脂质粒技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被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并建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公司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在产学研方面,公司积极吸纳行业内先进的技术资源,不断提升研发实力。目前,公司已与多所高校及研究院开展科研协作,研究内容包括化妆品美白、抗敏性评价方法建立及植物干细胞实验室建立等,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功能营养物包埋载体设计技术及其健康产品应用”荣获“2018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海藻多糖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9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检测关键技术及标准化”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201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共同研发方面,2020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署了“深海微生物资源利用及活性物质开发”技术开发合同;与合作企业成立了“高通量3D打印亚洲人皮肤模型联合实验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司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提升贯通上下游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本项目研发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支撑。②研发人员与技术储备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品优势、市场开拓、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是技术的载体。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用具有竞争力的待遇、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建立了长效的人才机制,为公司的科研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以研发创新中心为研发核心,已经拥有了包括医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医药工程、生物学、香精香料、机械工程、包装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同学科各类专业人才在内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分别负责新产品的前期调研分析、新材料技术攻关、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科研项目、新产品可行性研究分析、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产品改良规划等工作。公司以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基础,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形成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同时,公司积极申请知识产权,通过专利方式对现有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公司拥有丰富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储备,可有效推进研究开发项目的产业化,促进研发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本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③完善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改良的管理,充分激发释放研发人才能力,发挥公司研发实力,确保公司研发能够有序、合规、可控的稳步推进,公司制定了完备的研发制度。公司研发制度包含研发流程管理制度和研发人员奖励制度两个方面。公司的研发流程管理制度包括研发管理流程、产品使用性能评价测试流程、产品内容物试生产验证及移交管理流程、相容性测试流程及研发类实验用品申购流程等,实现了公司研发流程的程序化、规范化以及高效化。公司的研发人员奖励制度包括《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研发中心管理制度》、《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等,规定了公司与研发创新人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科技成果的归属、相关人员的奖励措施等,调动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技术与工艺改进工作的积极性,为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公司研究开发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中心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 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升级建设免疫诊断试剂研发平台、微生物检测试剂研发平台、分子诊断试剂研发平台、关键生物活材(抗原抗体等)研发平台、生产工艺研发平台、产品验证研究平台、系统集成研究平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等八大技术平台。项目将升级建设60个功能实验室,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中心,并开展支撑企业中长期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对关键技术工艺进行攻关,解决免疫诊断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胶体金检测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抗原和抗体制备技术、试剂仪器配合等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工艺难题,保证所开发的产品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精密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质量。本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公司产品研发的效率、广度及深度,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体外诊断试剂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实现产品变异控制瓶颈的突破,提高公司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稳定性。本项目由安图生物实施。2、项目主要投资计划 本项目建设期3年,总投资金额83,466.22万元,使用募集资金投入83,300.03万元,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安全性 跨国企业集团在我国体外诊断的高端市场中占据相对垄断地位,利用其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各方面的优势,尤其在国内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国产试剂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生化试剂方面,而发展较快、市场空间广阔的免疫诊断试剂市场则大部分被进口试剂所垄断,国产免疫诊断试剂只在基层医疗机构占据一定的优势。我国微生物检测市场尚属于起步发展阶段,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目前高端市场仍被国际巨头垄断。分子诊断市场在国内刚刚起步,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掌握在进口厂家。2017年5月,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体外诊断类是重点推进的五大类重大开发产品之一,需加快新型产品开发,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向高端产品转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本项目升级建设研发中心,涵盖免疫、微生物、分子等全面的产品研发平台,力争未来8年内实现新增注册证300个以上的发展目标,到2028年,拥有涵盖免疫诊断、微生物检测、分子检测和生化检测等系列共计800余个产品注册证,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安全性。(2)丰富产品技术储备,巩固公司竞争优势 公司所处体外诊断行业具有技术水平高、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是典型的技术创新推动型行业。该行业技术迭代升级快,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保持梯度合理的产品结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的研发创新实力,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及领先地位、保持主要产品和新产品技术优势的必要条件。本项目将通过升级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改善研发中心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公司在体外诊断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升级建设八大技术平台,实现免疫、生化、微生物和分子诊断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战略,并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料领域拓展,使得公司诊断试剂产品的种类更加齐全,基本覆盖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所需的诊断试剂产品,不断壮大公司的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的规模效益。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行业持续受政策鼓励,符合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方向 体外诊断行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尤其支持国产化的试剂和仪器来实现进口替代。2016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卫健委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不仅进一步明确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要大幅提高,鼓励进口替代,同时重点推进体外诊断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引领体外诊断行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等文件,明确社区医院必须设置医学检验科(化验室),在审批、设立标准、人力资源、定价、医保等方面放开约束,促进基层诊所的快速发展,此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利于继续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大对基层的资源投入。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国体外诊断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2)研发团队专业素质高,技术积累深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199人,占员工总数的31.31%,本科及以上学历研发技术人员占比为86.74%,已成为业内研发人员较多,新产品上市活跃的企业之一。公司通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研发项目管理系统、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发人员任职晋升制度、研发人员奖励惩罚制度等,使企业的研发工作严谨高效,保证公司技术工艺水平不断地及时更新。此外,公司高度重视对研发创新的投入,2017年-2019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4,764.45万元、21,668.47万元、31,190.6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54%、11.23%、11.64%,持续的研发高投入使公司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得到了保障。公司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已形成了自身的技术积累与研发经验,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获专利429项(包含国际专利34项),获得产品注册(备案)证书495项,并取得了285项产品的欧盟CE认证。公司先后承担国家项目10项,省级项目13项,市区级项目23项,完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价)10项,已全面参与75项行业标准制定。近年来,公司还与国内多所院校及国际多家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承担了多个国家、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是免疫检测自动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单位、河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河南免疫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郑州市产学研基地。公司在体外诊断领域集聚了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成果,保障了本项目的顺利实施。5、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拟升级建设免疫诊断试剂研发平台、微生物检测试剂研发平台、分子诊断试剂研发平台、关键生物活材(抗原抗体等)研发平台、生产工艺研发平台、产品验证研究平台、系统集成研究平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等八大技术平台,项目建成后可提升公司产品研发的效率、广度及深度,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及体外诊断试剂的稳定性,但因不直接产生效益,故不单独进行经济效益测算。
即时检测(POC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疫情提供发展机遇,未来IVD增长新引擎POCT具独特优势,百亿市场大幕已启POCT是Point of Care Testing的简称,中文名为“即时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现场分析等特点。从全球市场角度看,POCT产品由于其即时便捷的特性广受追捧,全球市场超千亿;我国POCT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行业增速始终保持在10%~20%,远远高于全球6%~7%的增速,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根据TriMark预测,我国POCT市场规模2021年可达到26.0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225亿元左右。基层下沉行业扩容,加速行业格局重塑分级诊疗、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等国家政策的落地,大大释放POCT基层需求;疫情加快医疗资源下沉步伐,推进高端研究成果在临床产品应用的转化,POCT产品成为传统检验医学的重要补充。疫情对POCT行业格局进行重塑,包括行业内公司洗牌与公司内业务格局调整。此外,此次公共事件造成的冲击,使得全球各国加强对于医疗事业的重视程度,国产替代进口进程将加速,头部公司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疫情提供发展机遇,未来IVD增长新引擎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增量市场空间,带动行业景气度上行:对内改变门诊就医的常态,对外为优质的中国医疗器械提供了被全球客户发现并认可的历史性机遇,提供逐步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后疫情时代,POCT仍大有可为:核酸检测加速推动基层放量、家用POCT市场成下一片蓝海、质量管理将逐步规范、整体方案提供更好服务、“健康全息”POCT引领检验医学未来发展。一、POCT简介POCT是Point of Care Testing的简称,即床旁检测或即时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现场分析等特点,能减少样品转送流程,缩短报告时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关于POCT的建议包括价廉、灵敏、特异、简便易用、快速、装置简单等。POCT行业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与其他医疗器械相比,POCT含义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检测时间,POCT产品缩短了从样本采集、检测到结果报告的检测周期;二是检测空间,POCT属于在被检测对象身边的检测;三是检测的操作者,POCT的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与专业实验室诊断相比,POCT仅保留了核心的“样本收集——样本分析——质量控制——得出有效结果——解释报告”步骤,从而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根据检测项目来分,POCT主要可以分成血糖类、心脏标志物类、血气电解质类、凝血/溶栓类、感染因子类、妊娠类、肿瘤标记物类、毒品(药物滥用)/酒精检测类、传染病检测类等细分领域。根据应用场景来分,POCT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健康管理、重大疫情检测、食品安全监控、毒品检测和酒精检测等公共卫生领域,也可用于个体健康管理。根据应用场所来分,POCT产品可出现在大型医院的病房、门诊、急诊、检验科、手术室、监护室;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和私人诊所;体检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灾害医学救援现场、食品安全检测现场、环境保护现场;海关检疫、违禁药品快速筛查;法医学现场;生物反恐现场等。POCT设备可放置于规范的实验室内,也可出现在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POCT产品适用领域二、全球POCT行业发展现状从全球市场角度看,体外诊断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POCT产品由于其即时便捷的特性广受追捧,美国80%的诊断结果来自POCT产品检测。《Global Point of Care Testing Market Outlook 2018》显示,2018年全球POCT市场规模约为240亿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为血糖监测。《Global Point of CareTesting Market Outlook 2022》显示到2022年,全球POCT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亿美元,未来全球POCT市场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平均增长速度。2013-2022年全球POCT市场规模分析预测(亿美元)国际POCT市场可以分为自检OTC(早孕检测、FOB、血凝、药物检测等)和专业POCT(血凝、心标、糖化等)两大市场。据TriMark预测,2018年POCT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为血糖监测(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64.3亿美元),非血糖领域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行业增速约为10%。在全球非血糖POCT检测领域,心血管检测和传染病类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预计市场规模分别为28.7和12.59亿美元,在POCT市场分别占据25.93%和11.37%的市场份额,其中心血管检测市场增速较快,2015-2018年复合增速为12.8%,其次是传染病检测(10.4%)和毒品检测(10.2%),妊娠检测由于市场饱和度较高,行业增速居后(3.4%)。2018年全球POCT细分市场份额《Global Point of Care Testing Market Outlook 2018》显示,从全球市场布局来看POCT市场规模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整体POCT市场发育成熟,几乎占据90%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占据全球4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欧洲、日本分列二、三位,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0%、12%。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和医疗卫生条改善,即时检测试剂与产品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些国家逐渐成为POCT市场潜在的增长空间和全球POCT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全球POCT市场格局三、国内POCT行业发展现状从体外诊断的几大主要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程度来看:生化诊断产品在我国发展较早,相关诊断设备和诊断试剂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据赛迪顾问数据,近几年来由于免疫诊断的成本逐渐下降,逐渐替代部分生化检测,2018年免疫诊断是我国细分规模最大的体外诊断子行业;在高端免疫诊断市场,仍旧是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仅在中低端诊断设备和诊断试剂上取得了较好的国产化成果;而分子诊断和POCT是我国与国外在技术上差异较小的领域,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POCT行业增速始终保持在10%~20%,远远高于全球6%~7%的增速。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高发,以及分级诊断政策的逐步落地,未来POCT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结构(按销售额)根据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报告》,2018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800亿人民币(折合超过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左右。我国POCT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医院等终端渗透率较低,因而存在广阔的潜在市场。国内POCT目前整体市场规模约占到体外诊断总体市场的10%以上,增速超过20%,是IVD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子行业之一。根据TriMark预测,我国POCT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美元,2021年可达到26.0亿美元。到2025年,中国POCT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元左右。2013-2022年中国POCT市场规模(亿美元)2018年我国POCT市场规模仅14亿美元,对应到各个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更小。目前我国POCT主要可应用于血糖类检测、血气/电解质分类检测、心血管类检测、传染病检测、药物滥用检测、妊娠检测和其他类检测等多个领域。其中血糖检测占POCT业务的30%,血气/电解质分类占17%,心血管检测占10%。细分领域市场的分散化对应到各个产品规模更小,因此行业公司应积极拓展产品管线。2018年国内POCT细分市场份额体外诊断行业属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研发和创新对利润贡献大,经济附加值高,行业整体利润水平较高。国内大中型体外诊断企业综合毛利率一般在50%以上,部分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毛利率可达90%以上,且行业总体利润水平保持相对平稳。此外,随着体外诊断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行业整体发展受经济影响不大,利润增长可持续性较强。四、行业内竞争格局1、行业竞争格局截至2019年,国内共有216家POCT企业,虽然POCT参与者众多,但大多为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目前国内POCT产品仍以进口品牌为主,据体外诊断网数据,我国的POCT市场中,国外品牌占60%,国内企业仅占40%。目前国产龙头主要包括万孚生物、基蛋生物、明德生物,三诺生物;成长较快并在新冠期间有优异表现的有圣湘生物、东方生物。由于不同产品的技术平台与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异,因而自主研发步调并不一致,行业也未形成统一标准。随着临床需求不断升级,定性产品逐渐过渡到定量产品,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技术平台。国产品牌经过多年发展,部分领域的产品性能亦可以与进口品牌抗衡,结合中国的产业链集群优势,进口品牌在激烈竞争下市场份额有所减小,考虑新冠疫情影响,国产替代进口进程将加速,头部公司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根据《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非血糖POCT领域中,市场集中度CR5仅为61%,其中,国产品牌万孚、三诺共占17%。2、行业进入壁垒(1)市场准入壁垒POCT属于体外诊断类产品,该类产品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对该行业在市场准入以及生产经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加强行业监管。目前我国对IVD行业按照风险程度不同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采取生产许可制度、产品注册与备案制度和经营许可与备案制度,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同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其所有上市产品还须经过临床试验并获得产品注册证书。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达到上述生产经营条件所需时间较长,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此外,POCT产品均为医疗器械产品,世界各国或地区对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同样会进行严格审查。如美国和欧盟地区是世界POCT产品主要消费市场,我国POCT产品出口美国需要通过FDA注册,出口欧盟地区需要取得CE产品认证。取得上述认证或满足特别出口要求对企业产品研发、质量管理、资金投入提出较高要求,且需要较长的市场准入认证周期,对新进入者形成较高壁垒。(2)技术壁垒体外诊断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多学科高度渗透的行业,涉及临床检验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基因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水平高的特点,是典型的技术创新推动型行业。其中,作为POCT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产品定位于即时检测,其必须具备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准确的特点。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掌握各项技术以具备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因此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障碍。此外,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企业积极向上游核心原料领域拓展并进一步提升各领域创新技术,业内企业若想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竞争必须先拥有较强的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包括核心原料自产及配套诊断仪器的自主开发,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技术与革新难度大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壁垒。(3)渠道壁垒体外诊断行业的产品销售渠道普遍实行招投标模式,而招标项目条件通常设置较高,会对投标厂商的多年经营业绩、市场口碑等提出相应要求,渠道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这对行业新进入者挑战很大。此外,用户对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例如稳定性、灵敏度、检测线性范围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其试剂供应商往往需要经过长年经营积累市场口碑以及提供具有长时间优良的临床应用效果的产品才能赢得医院、实验室等客户的认可和忠诚度。目前POCT产品终端销售渠道90%集中在医疗机构,在各级医院、实验室等机构,POCT试剂产品供应商通常会与合作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很高的用户粘性,行业新进入者要在短期内与医院、实验室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难度较大。(4)资金壁垒体外诊断行业研发领域多、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质量要求严格,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经济效益,这要求企业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持续不断地支持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从而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能力。新产品研发一般需要经过试验室研究、小试、中试、试生产、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等多个阶段,在生产销售前还需要完成产品注册、许可证办理和国内外相关质量认证。同时,随着POCT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主管部门对企业在厂房建设以及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国内生产经营需要取得医疗器械资格证,境外销售还需通过进口国的审核。这也要求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环保等方面投入较大资金,因此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资金壁垒。即时检测(POC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即时检测(POCT)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即时检测(POCT)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申请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建议书即时检测(POCT)项目商业计划书即时检测(POCT)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即时检测(POCT)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即时检测(POCT)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中诺通讯TWS智能制造建设项目1、项目概况(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市中诺通讯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将根据募投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对子公司增资或借款方式予以实施,具体增资和借款的金额或比例根据届时子公司财务状况确定,总投资额18,787.25万元,项目建设期18个月,建设地点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新石社区华联工业区。(2)项目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额18,787.25万元,含装修工程1,800.00万元,机器设备15,619.3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367.95万元。(3)项目投资内容项目建设将通过新建生产线,引入行业先进的生产及加工检测设备,新增TWS耳机等智能穿戴产品的产能,从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应用空间,实现公司业务的充分扩张。(4)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完成并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7,600.00万元,净利润2,896.24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6.37年,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8.94%,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5)项目审批情况本项目涉及的项目备案及环评手续正在办理中,不涉及用地审批。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丰富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布局,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多元化业务布局是公司实现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一直以来,公司业务主要集中于手机设计及制造,手机ODM业务占公司业务比重较高。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下游客户产品需求更加全面和多样化,近年来,公司业务逐步向智能家居电子产品以及无人机等电子产品拓展。目前,公司根据市场变化趋势不断纵深开发产品应用领域,2020年开始重点发力TWS耳机等智能可穿戴业务。由于TWS产品处于快速拓展期,同时依托公司现有客户的需求,预计后续产品需求量和增长潜力强劲。基于此,公司需积极加快TWS业务的自主生产能力,本项目的建设将通过引入行业先进的SMT设备、组包设备和实验设备等新建生产线,扩充公司现有产品品类,新增TWS耳机等智能穿戴产品的产能,丰富产品结构,从而扩大公司产品的市场应用空间,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强化市场赛道竞争力。因此,本项目可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及保持公司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2)增强产品技术应用和工艺水平,为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支撑近年来,凭借优异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精密的制造工艺、良好的生产管理能力和产品品质等,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合作力度和粘性进一步升级。当前,公司TWS产品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未来,随着手机品牌厂商加快TWS耳机的配套率,公司有望获取大量客户订单;同时由于TWS耳机现有技术应用尚不够成熟,下游客户对产品的品质和工艺要求将更为严格。从TWS耳机现使用状况看,通话稳定性、音质、降噪性能及待机时间是产品主要测评指标;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TWS耳机等电声产品将赋予语音控制、虚拟现实声学、智能设备互联等功能,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复杂应用需求。因此,本项目将通过采用行业先进的生产和测试设备,增强TWS产品技术应用和工艺水平,加快相应新产品的开发,保证产品品质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从而满足客户对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求,快速适应市场技术需求变化,为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支撑,进而强化市场核心竞争力,保障公司TWS业务的持续稳定开拓,加快实现业务的进一步扩张。(3)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快获取客户资源,抢占市场先机紧跟市场技术发展变化和需求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当前随着TWS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产业化方向和市场应用空间持续扩大,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近年来,手机品牌厂商、独立电声品牌商甚至部分电商品牌均纷纷加大TWS耳机的市场布局,市场热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蓝牙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智能手机趋向无孔化发展加快,TWS耳机在智能手机甚至是电脑上的配套率将持续提升,从而有力助推TWS耳机市场加速发展。此外,当前5G通信技术商业化应用进一步深化,伴随着5G网络的全面升级,推动相关电子产品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公司切入TWS业务后,主要服务客户包括现有一线手机品牌客户、互联网公司等,在可预见的将来,公司TWS耳机业务将呈现极速扩张的态势。因此,公司亟需通过此次项目的实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升TWS耳机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强产品出货量和自主供货能力,加快获取下游客户资源和订单,从而助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抓住行业的巨大发展机遇,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4)提升生产自动化能力,实现降本增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持续深入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不断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行业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近年来,公司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但随着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进一步加快和5G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对产品的精密度和技术指标要求进一步升级,相应对公司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升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进而增强公司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公司将通过本次扩产项目的实施,配备生产TWS耳机等智能穿戴相关新产品的行业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进一步增强贴片线等核心生产工序的自动化能力,保障产品高品质、快速稳定交付,进而再造新成本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形成技术红利,增强公司产品竞争优势。(5)实现公司战略发展布局,加速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公司以手机设计和制造为核心,秉承“诚信、务实、创新、共赢”的企业价值观,近年来不断拓展平板电脑、智能音箱、无人机等电子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公司产品的市场应用空间,从而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公司将在进一步深耕现有业务的同时紧跟5G、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推进产品的升级迭代和新产品开发,助力公司巩固国际领先的ODM方案商及整机制造供应商的市场战略。同时,福日电子坚持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相结合的战略,公司作为其通讯及智慧家电业务的核心主体,不断拓展产品应用和深化市场布局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为此,公司将通过本次项目新建产品生产线,实现TWS耳机等智能穿戴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出货;同时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实现降本增效,从而快速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产品市场需求动能强劲,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传统消费类电子行业的不断成熟发展,近年来,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发展步入快速成长阶段,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支撑。据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3.37亿台,并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5.2亿台。具体产品方面,IDC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耳机/可听戴设备的出货量为1.705亿副,同比实现倍数级增长;从ODM/OEM产业链的角度测算,预计2020-2022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分别为1.67、2.57和4.10亿副。同时,预计2025年智能手表市场规模将约为575亿美元,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2%。此外,TWS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可在ANC主动降噪、AI语音、IoT、生物传感器、多模操控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化开发,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增长空间。综上所述,公司TWS耳机等可穿戴产品的市场需求动能强劲,发展空间广阔,市场前景良好,将为本次项目实施提供坚实的市场需求保障。(2)依托于现有手机品牌客户需求,公司可快速拓展业务市场公司凭借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工艺、品质控制能力等优势,目前已与华为、摩托罗拉、大疆、小米、阿里巴巴等客户形成了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产品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不断深化与相关大品牌、大运营商业务合作,客户资源优势明显,客户粘性高;同时,公司开拓优质客户的能力较强,近年来加速客户资源开发,在智能音箱、无人机、MBB产品等业务进一步开发了各自领域的行业第一梯队企业客户。TWS耳机等智能可穿戴产品为公司目前重点开拓领域,公司正加速开发进度并已获取意向客户。同时,手机品牌商已占据TWS耳机主导市场,2019年全球TWS耳机排名前五的有APPLE、小米、三星、华为四家手机品牌厂商。因此,凭借公司现有的智能手机优质客户,随着TWS耳机与智能手机配套率的不断提升,未来公司将有望同步获取现有手机品牌厂商的TWS业务订单;并可快速切入互联网品牌公司等,从而进一步拓展业务应用空间。因此,优质客户的稳定维系和持续开发充分保障了公司在业内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为公司拓展新的产品应用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良好的生产管理能力和一体化供应链能力保障项目高效运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强自动化生产和精益管理能力,显著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公司已成功运行了PDM系统、7S管理系统和TQM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充分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公司SMT线使用IMS管理系统,可以对仓库、备料、损耗、制造过程、维修、出货、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管理。此外,公司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整合 应用,实现研发、人力资源、供应链、制造、财务管控等体系的全面融合。2019年,公司继续推进产线自动化改造,优化人力架构,提升生产效率,加快引进国际视野及行业知名的高级管理人才,提升事业部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公司间接控股股东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股多家通讯核心器件、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协同形成聚集优势;而公司多年来也积累了优质的上下游资源。依托于此,公司已具备一体化供应资源优势,包括晶元厂/TFT玻璃/盖板/LCM模组/ Camera模组/指纹模组/FPC/PCB等上游材料获取能力,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元器件成本和交付保障,形成了较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因此,公司高效的生产管理能力和一体化供应链能力将为本次市场开拓提供良好的基础。(4)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技术推动创新和企业发展,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研发能力建设,以核心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在研发和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不断增加。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目前设有四大研发中心,拥有一支深谙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人员超千人,分别服务于不同的事业部及产品线,研发成果转化率较高;同时,公司设计团队有为华为、MOTO、华硕等著名手机品牌提供设计的丰富经验,能够满足国际化品牌在质量、标准及信息安全等多方面、高标准的要求。此外,公司高度聚焦在以5G技术为代表的“云、管、端”产业链,随着5G技术商业化应用进程的加快,公司通过前期的技术储备和开发,同时凭借较强的资金实力等优势,将可快速布局新产品生产线,切入5G产品市场。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研发实力,公司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广泛开展合作共建,与国内优秀大学、外部企业开展一系列合作研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公司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1、项目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在新能源车载电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强化公司在长三角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公司将通过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在上海嘉定区投资新建华东区域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能力、丰富产品生产管线、优化区域布局,最终实现公司“双核心”的战略目标。本项目实施主体为欣锐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欣锐电控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周期1.5年(18个月)。2、项目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额为36,050.96万元。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符合战略发展需要,强化公司产业化根基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品质为根基,不断拓展业务布局,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已成为国内车载电源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之一。为了继续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为下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公司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体系与市场的融合度,启动“双核心”战略。“双核心”战略是以深圳、上海两地为核心建立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业务在覆盖华南、华东市场的基础上辐射全国,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目前公司仅有深圳单一核心,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项目实施完毕后,将在上海嘉定区建成公司华东区域产品生产基地,将有效促进公司布局长三角、扩大华东市场的战略目标。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立足未来发展、强化市场根基的重要举措,是致力于打造公司在品牌、研发、技术、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公司新的跨越的重要部署。(2)深度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公司盈利水平本项目拟落地于上海嘉定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区明显已经抢占了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布局和发力的制高点,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上海大众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上汽集团、沃尔沃、舍弗勒、天合等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后在嘉定设立生产研发基地。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及制造企业,公司在此设立生产基地,进行产能布局,符合产业集群式增长路径。通过把生产基地推向市场前沿,有利于靠近目标客户,方便贴身服务,易于与客户及时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缩短反应时间,快速改进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可多方面强化与现有客户之间深度持久的合作关系。公司产能辐射区域扩大,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可稳步降低公司运输成本,缩短客户供货周期。综上所述,基于产能布局深度推进,公司盈利水平将大幅提升,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3)紧抓市场发展机遇,提升市场占有率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提升电动车渗透率至关重要。在汽车电动化大趋势下,产业刺激政策持续推进,供给端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进程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的强劲需求,将带动车载电源行业的高速发展,车载电源产业亦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公司目前的客户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产品产销量将紧跟下游产业发展趋势,快速增长的产品种类及市场需求对公司的生产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产能不足将会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能源车载电源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将提高公司产能,并进一步提升公司智能化制造水平,丰富公司产品产线,有利于满足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对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公司产能和产线智能化水平均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公司拓展氢燃料电池专用产品等产业方向,将技术储备快速实现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公司能够紧跟行业主流方向,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快速占领新产品市场,从而巩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为募投项目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多年来,公司始终致力于车载电源产品的生产与研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拥有业界突出的研发创新能力及工程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性能处于行业优势地位,“欣锐科技”也成为广大客户认可的知名品牌。同时,从汽车质量的稳定性角度出发,整车厂十分注重供应商的评审,对供应商综合实力和行业经验有较高要求,而且产品质量的测试及认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费用,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因此,一旦企业成功进入汽车厂商合格供应商名录,双方就会达成较为稳定且持久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推行“品牌向上”的发展战略,持续积累优质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车、小鹏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国内知名整车厂,还逐步批量配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现代汽车等中外合资或独资品牌整车厂商。公司还积累参与多家整车厂的氢燃料电池专用产品项目,并取得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后续氢燃料电池产品配套储备良好的客户资源。优质而稳定的客户资源有利于公司良性循环发展,减少运营风险,为募投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2)深厚的技术储备为募投项目实施提供可靠支撑公司是最早一批从事车载电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的产品在技术指标、可靠性及升级换代速度上均处于行业前列。目前,公司已拥有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车载DC/DC变换器和车载充电机)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数年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特别是集成高压“电控”系统领域,器件转换效率可达96%-99%。公司目前核心技术及重大在研项本项目的建设依托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相关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越,同时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安全性高,且各种技术难题能够被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因此,公司深厚的技术储备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3)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募投项目实施保驾护航自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公司已形成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决策管理方面,公司主要高级管理人员长期在电力电子行业内从事科研、营销或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在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公司始终坚持贯彻以质量为生命的经营管理原则,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了执行IATF16949及VDA6.3的汽车级车载电源专业化制造体系,执行“四大工艺、十六个工序、九道质量门”,从产品原理设计、元器件选型、样机生产及量产上均严格按照汽车级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均经过专业的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测试、及整车兼容性测试等。另外,公司大力引进相应的技术及管理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稳定高效的管理团队为公司业务持续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公司具备成熟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能够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顺利施提供保障。5、项目经济效益本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IRR)为12.48%,税后净现值(NPV)为722.21万元,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57年(含建设期),项目经济效益较好。
项目名称成都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以下简称“金亚科技”或“公司”)基于“三网融合”的“物联网”基地项目。未来主要产品的市场方向 大到汽车、楼房,小到手表、钥匙,只要嵌入微型感应技术,就能变得智能化,连接了“电子眼耳”的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有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基于“三网融合”或“四网融合”构建的物联网,将是面向家庭应用的重要领域。公司会首先着手于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适当的时机也会向物联网的其他智能领域方向拓展业务。建设内容 本项目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建设持续投入,边建设边生产的方式进行。项目预计总投资人民币70,000.00万元,预计购置土地面积约为220亩(以实际勘界测量为准)建设的金亚科技基于“三网融合”的“物联网”基地项目。同时,将公司的配套项目纳入其中,如新建全自动贴片线、注塑车间、设备加工和装配车间的整体搬迁等,形成一个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初步预计办公区2.5万平方米,生产车间12.5万平方米,仓储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增加公司实力,实现产业升级本项目的实施是为顺应物联网、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四网融合”(三网融合加电力网)的大趋势,着力于为运营商提供三网融合创新业务的支撑平台,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终端平台,构建让客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都可以实现“三网融合”或“四网融合”全业务的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生活。能够使我国物联网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的智能家居,探索新的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带动我国物联网行业的技术发展,实现自主创新。(二) 支撑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和拓展目前金亚科技产品是以数字电视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系统产品为核心,受国家产业政策格局影响,存在着产业链发展受限的特点。公司将依托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和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的技术发展趋势,融合应用射频RFID传感器、二维码识别、云计算、数据采集、信号处理、远程传输、WIFI、蓝牙、ZIGBEE等电子信息通讯技术,基于在数字多媒体领域积累的优势,将电视、手机、电脑三屏联动播发,构建新型人机交互、机机互通、人人互联、物物互感的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运营的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互联方式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媒体内容数字信息化转变,以数字家庭为切入点,开发出一系列的产品。让数字电视智能终端服务百姓,满足数字家庭智能生活需求,健全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三) 英国哈佛国际收购成功后,有利于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于2011年10月与设立于英国并于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上市Harvard International plc(以下简称“哈佛国际”)签署了《协议书》,全资子公司金亚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将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以0.45英镑/股的现金对价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份(以下简称“本次交易”)。本次交易完成后,数字电视机顶盒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司将成为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均有资产、业务和雇员的跨国公司,公司将以此为基础,继续贯彻内外结合的发展战略,将产业链延伸至海外,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配置资源,将公司打造成为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全球产业链的全球性跨国公司。为此,公司需要对供应链进行规划。中国作为世界生产制造大国,具有劳动力低成本等优势,其他国家难以替代。因此,收购完成后,数字机顶盒的生产制造基地仍然保留在国内,作为收购完成后的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同时负责金亚科技的国内业务及产品研发。目前公司总部生产基地主要是为现有产品的生产、研发而设置,若本次交易完成后,考虑到未来公司将扩大产能并陆续推出新产品,现有机器设备及厂房已不能满足未来需求,为更好的形成对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的支撑,整合公司人、财、物各类资源及生产、研发平台,形成整体产业链,形成整体生产园区,作为未来十五年公司的生产基地,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生产水平和营运管理效率。(四) 结合辖区规划,跟进政府发展方向。公司现有的生产基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高科技产业园区,地处辖区的黄金地段,根据金牛区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周围已初步形成以高科技企业、商业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园区,导致公司在现有地段取得土地的成本大幅上升,且公司现处地段已无合适面积的土地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位于天府新区核心起步区,与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承载基地、成都(双流)综合保税区、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毗邻。是天府新区涉及的3市7县之一,定位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物联网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交通优势明显,目前园区主干道已建成通车,区间道路根据项目入驻情况正在抓紧建设中,已完成智能医疗、饮水安全、食品安全、智能交通、机场第二货运站周界防护系统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公司选址于该园区,既符合园区的定位和要求,又可实现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用。智能遥控家电应用 “三网融合”之后,带给用户的一大便利就是将来可以实现电视遥控器控制家中的所有家电。可以和各种智能家电进行互联,用户可以通过家庭网关实时监测和控制家电运行状况;用户还可以通过家庭网关进行远程访问和控制,达到未来家居的一种舒适模式。譬如,可控制家庭网络中的所有电器设备,包括白炽灯、日光灯、电动窗帘/卷帘、普通电器、大功率电器、红外电器(如电视、空调、VCD、音响等)等; 检测家庭居住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完成各种操作控制及状态显示(家庭智能终端或单独的显示器),通过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集中控制、场景控制、组合控制、条件控制、远程控制和语音控制;能完成多种操作类型的控制,包括开关操作、灯光调光、卷帘/窗帘的开启角度及高度调节、记忆功能等。
江铃汽车拥有青云谱工厂、小蓝工厂、太原重卡工厂等整车生产基地,涵盖冲、焊、涂、总及柴、汽油发动机先进制造工艺,2017年底富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正式开工。江铃汽车生产基地以高度智能化和高度柔性化生产线打造智慧制造中心,被评为江西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借助福特的全球化平台,江铃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主研发体系,架构先进的全球数字化设计平台,与福特全球同步开发设计和新产品发布,是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是首批通过国家企业知识产权体系认证的企业,自主研发的驭胜SUV和轻卡凯锐800荣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项目名称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小蓝基地投资项目(简称小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小蓝基地投资项目总投资为213,300 万元,全部为自筹资金,其中工程费用191,700 万元,流动资金投资5,679 万元。厂址及建设条件 本公司新建小蓝基地位于小蓝经济开发区内,厂区占地面积125.32 公顷。小蓝经济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外环西南角,该区距市中心约25 公里;距本公司现主厂区以南约14 公里;距昌北机场30 公里;开发区道路及公用配套设施已建设到位,公用配套条件良好。本公司小蓝厂区位于小蓝经济开发区内,西临金沙三路,北倚富山三路,南临M 区南路,东侧为M 东路。厂区四周水、电、道路均已建成。工厂组成及主要设备 小蓝基地投资项目为全厂性新建项目,组成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生产部门和物流及辅助部门、公用动力站房、生活服务设施等。本项目新增生产设施立足工艺先进、精益高效、节能环保,相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主要设备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通过招标等方式在国内外市场择优采购。江铃汽车未来开发和投产新产品的需要 为适应市场需求,江铃汽车近几年将陆续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现有主厂区场地未来只能满足轻型卡车及相关项目,皮卡、SUV、轻型客车等项目将安排或逐步调整到小蓝基地,因此为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在小蓝基地新建工厂。项目预期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当年产能达到设计产能的 77%,建成后第二年及以后各年100%达到设计产能。项目达纲年(第3 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69.4 亿元,利润总额13.72 亿元。项目提出的背景 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办厂,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市场换技术,缩小了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差距,逐步形成了几个大汽车集团,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入加速发展并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的新时期。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初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在世界汽车产业的地位也显著提升。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汽车制造业是产业关联度相当高的行业,向上延伸,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材料、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向下延伸,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零部件加工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江铃汽车小蓝基地项目的导入,利于促进南昌市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乃至江西省汽车工业的相关产业及其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符合国务院批准的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结论和建议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小蓝投资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公司更好地把握我国汽车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升研发能力,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并实现“打造世界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的长远目标。公司对以上投资项目做了认真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并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可行性报告,预计实施后将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故投资项目具有可行性。
装配化装饰系统及智能家居项目1、项目基本情况为了更好地向市场提供绿色节能、科技含量更高的建筑装饰和家居产品,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柯利达拟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建设“装配化装饰系统及智能家居项目”。本项目由柯利达全资子公司苏州柯依迪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项目建成后,其主要产品为装配化吊顶系统、墙面系统、地面系统、收边系统、厨卫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年产值达 75,000 万元。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的装配化装饰产业链布局将更加完善,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1)国家大力推动装饰及家具产业环保发展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能耗仍在持续增加。建筑业作为社会三大能源消耗行业之一,其能耗量已接近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并且仍存在上升趋势。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降低建筑耗能的方式。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下,我国建筑业正朝着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李克强总理在 2017-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随着相关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装配式建筑将成为行业重要发展趋势2016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根据住建部出台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到 2020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20%以上,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50%以上。装配式建筑作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建筑方式,其采用装配式产业化建造技术,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甚至节点和连接件在工厂工业化预制,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可以大幅提高部件的制作质量,稳定结构的整体建造技术水平,保障结构的整体建造质量,满足建筑业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建造效率的需要。与传统的现场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大幅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二是有利于减少施工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三是有利于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四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综合施工周期 25%-30%;五是有利于促进形成新兴产业,促进建筑业与工业制造产业及信息产业、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对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拉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3)装配化装饰将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装配化装饰作为装配式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也成为了建筑装饰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类似于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饰亦克服了传统装饰难点与痛点,具备了工厂生产规模化、配套产品标准化及现场施工装配化等特点,工程质量更节能的标准要求,能较好地契合住宅精装房及公共建筑装饰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硬装装修模式下,工程质量受制于装修工人的经验和技能,施工效率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企业难以实现均值化扩张,行业整体存在天花板。装配化装饰的出现,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装配化装饰而言,其将一项装修工程细化为装配化吊顶系统、墙面系统、地面系统、收边系统、厨卫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数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在工厂车间完成,然后运至施工现场,现场工人只需要按照规定将其进行组装即可。组装技能易学且可以标准化复制,从而可以实现装修产品的均值化扩张。装配化装饰的出现,有望为装修行业带来行业变革,助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柯利达作为江苏省《装配化装修技术规程》的起草单位之一,在装修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受益于行业发展,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4)项目的建设是公司业务扩张的需要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基础设施(机场、地铁等)、科教文卫(医院、学校、文体中心、图书馆等)、高档办公楼宇、商业综合体等细分装饰市场具有领先地位。装配化装饰系统及智能家居项目的落地将逐渐改变传统装饰方式,有效扩充公司在装饰业务领域的产能,有助于公司紧贴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需求,在公共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充分把握住宅精装业务所带来的机遇。本项目实施后,随着产能的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的有效保障,企业现代化形象的充分展现,本项目将为公司业务开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提升本公司在国内建筑装饰企业中的领先地位,凸显“柯利达”品牌优势,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最终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发展要求《中国制造 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强调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智能化水平的进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当前我国相关政策、规划鼓励装配式建筑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柯利达以装配化装饰系统及智能家居项目为重要发展契机,加快打造工业 4.0 解决方案和智能化工厂,全力建设集人才聚集、产业聚合于一体的智能产业聚集区,将对苏州乃至浙江制造业智能升级起到引领推动作用。(2)装配化装饰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门,市场空间广阔传统现浇建筑模式设计、生产、施工相互脱节,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是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模式则是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装配式建造模式在质量、效率、环保、建筑多样性等方面较传统建筑方式有明显的优势,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工业化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2016 年以来,我国在政策、技术等方面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迅速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8》,2018 年我国房屋建筑业产值为 23.5 万亿元,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大约为 13.9%,规模约 3.27 万亿元。如果到 2020 年,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 20%,在不考虑行业整体规模增长的情形下,装配式建筑产值将达到 4.7 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装配化装饰作为装配式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也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增大,尤其在住宅精装及公共建筑装饰市场,其规模化、标准化及功能化的特点与装配式装修具有良好的适配。上述下游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业绩增长。4、项目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42,000万元,其中建设资产投资38,389万元,建设期利息2,787万元以及铺底流动资金 824 万元。5、项目预期收益本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 75,000 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6、项目建设期本项目建设期为 2 年。7、项目实施主体本项目实施主体为柯利达全资子公司苏州柯依迪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8、项目审批与环评情况“苏州柯依迪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装配化装饰系统及智能家居项目”立项备案已于 2019 年 12 月 5 日完成,并取得“相开管委审[2019]107 号”备案证。本项目涉及新增用地。2019 年 11 月 15 日,苏州柯依迪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签署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2019年 12 月 13 日,苏州柯依迪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苏(2019)苏州市不动产权第 7043625 号不动产权证书。2020 年 2 月 21 日,苏州柯依迪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备案号为202032050700000057 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建设符合环保相关要求。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成绩1)国内供应稳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国内石油化工行业产能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十二五”明显放缓,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开工率明显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快速发展①“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三圈三带”基础炼化格局基本形成;②截至2019年底,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合计占炼油总能力比例接近70%,占乙烯能力比例超过50%,占PX能力比例超过70%;③行业向海发展特点明显,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临港大型炼化项目和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快速发展;④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和清理整顿。3)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民营外资份额提升:①资源、技术门槛降低,产业政策开放力度加强,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材料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②截至2019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在我国原油加工量、乙烯产量和PX产量中占比分别为65%、68%和44%,比2015年分别下降9、13和18个百分点。4)原料/工艺多元化,新兴路线成为重要力量①2019年国内乙烯产量中乙烯蒸汽裂解77%,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达到21%,比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5-2019年乙烯增量中蒸汽裂解路线和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基本平分秋色。②2019年国内丙烯产量中传统路线(炼厂副产和蒸汽裂解联产)占比61%,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22%,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丙烷脱氢路线占比16%,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5-2019年丙烯增量中传统路线、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比例大体呈现4:3:3的三足鼎立格局。2010-2019年中国乙烯产量结构变化2010-2019年中国丙烯产量结构变化5)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质量稳步提升①规模化水平。a)炼油单企业最大规模2350万吨/年,乙烯215万吨/年,PX 450万吨/年;b)1000万吨/年以上炼厂占比46.3%,100万吨/年乙烯企业占比52.1%,100万吨/年PX企业占比71.2%;c)常减压单系列最大规模1300万吨/年,在建最大规模1600万吨/年,乙烯单系列最大规模140万吨/年,在建规模最大150万吨/年,拟建最大规模160万吨/年,PX单系列规模最大225万吨/年。②产品结构升级和质量水平。a)完成国Ⅴ、国Ⅵ升级;b)“降油增化”转型和降低柴汽比,2019年行业平均成品油收率55.3%,比2015年下降9.4个百分点。生产柴汽比从2015年的1.49下调至2019年的1.18;c)炼厂结构调整,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能力占比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提高5.0、4.5和5.0个百分点;④合成材料领域高端牌号和专用料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以中石化为例,2019年合成树脂专用料及新产品生产占比达到65.3%,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③节能降耗水平。a)2019年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工能耗6.81kgoe/t,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领跑者”吨乙烯能耗498kgoe。b)2019年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平均乙烯能耗554kgoe,吨双烯376kgoe,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1.8%。6)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工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①工艺方面。a)炼化: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催化柴油选择性加氢生产汽油和芳烃(LTAG)、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等实现工业化;b)下游: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法聚碳酸酯、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实现工业化,直接氧化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技术正在建设工业化装置。②装备方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三机”,20万吨/年乙烯气体裂解炉,35万吨PP挤压造粒机组,35万吨/年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等大型石化装备实现国产化;140万吨/年乙烯“三机”正在制造。(二)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存在问题1)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部分产品进口保持高位①成品油和部分有机原料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出口量持续增长。2010-2019年,成品油、醋酸、丙烯酸、顺酐等产品净出口数量持续增长,MDI、TDI、乙二酸、苯酐净出口量由负转正。②部分资源依赖型基础原材料和合成材料产品净出口量仍处于高位:乙烯、丙烯、PX、乙二醇、苯乙烯、PE、EVA等。2)区域平衡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缺口依然巨大①煤化工带动西北地区成为近年来烯烃产能增幅最大地区,但当地终端消费能力有限,下游产品大量输出。②华东、中南产量保持增长,但下游需求增长较快,缺口依然巨大。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成品油供应过剩常态化,炼厂转型的发展模式及下游产品同质化问题需要解决“十三五”期间,成品油产能延续了“十二五”的过剩状态,并且有过剩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市场压力下,企业寻求减油增化转型,转型过程中行业普遍存在发展模式选择和下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2)进口轻烃快速增长,下游同质化风险值得关注近年来丙烷脱氢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态势。①从2013年国内第一套丙烷脱氢建成以来,我国丙烷进口量从2013年的245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494万吨,在全球丙烷贸易量比例已超过20%。目前国内仍然有规模庞大的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按照目前在建和拟建装置对丙烷的需求量,到2025年之前,全球丙烷产量的增量仅够满足中国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的需求,行业存在上游资源的风险。②目前已投产、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下游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下游都是以聚丙烯、商品丙烯为主。同时副产氢资源普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3)行业进入新的扩能高峰,全产业链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①2015年后,基础炼化行业盈利大幅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加之政策开放力度强,鼓励民营、外资进入进出炼化行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产能高峰。但产业发展模式类似,PX行业供需态势将发生扭转,烯烃下游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风险也将显现;②PTA、己内酰胺等部分行业过剩产能消化刚取得一定成效,新一轮产能大规模扩张又开始启动;③部分下游产品(如聚碳酸酯)技术壁垒突破后,新建项目四处开花,迅速呈现过热态势。4)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端差异化水平不足①部分成本竞争型依然大量进口(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②受技术制约,部分国产工业化依然空白或严重不足(己二腈、C8以上α-烯烃、POE弹性体、EVOH树脂,部分高端烯烃专用料等);③由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问题,部分行业虽然产能规模较大,但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用户还在大量采用进口产品,导致行业自给率开工率“双低”(部分合成橡胶和新材料)。1.3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1)全球供过于求,贸易环境复杂多变①借助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北美新建或扩建乙烷裂解装置产能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释放,预计2020年北美乙烯及下游衍生物净出口将从2015年55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800万吨以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气开发将影响世界石化产品区域格局。②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明显,由于投资惯性难以迅速停止,预计全球石化产品产能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将会加剧。③世界经济环境“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国际形势激烈变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石化产品净进口国之一,贸易逆差巨大,但同时又是下游纺织、轻工等制品全球最主要出口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将带来石化行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2)油价中低位震荡反复,价值链需要高端化发展通常情况下,原油价格暴跌,下游产品价格支撑相对较强,传统炼化路线受益,利润空间扩大,同时整体价格中枢下移,有利下游消费提振。但2020年油价下跌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石化下游产品需求被抑制,加之新增产能进一步大规模投放,基础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激烈,行业发展重心需要进一步往价值链高端化延伸。3)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预计到2025年,国内成品油过剩态势仍将延续,PX和丙烯供需将趋于平衡,乙烯仍将存在较大缺口,合成材料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1.4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一)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中下游产业的主要任务是高端化提升,新兴产业主要任务是创新突破。(二)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方向:保持产业规模稳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三)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实施路径1)分类施策推动炼油产业转型优化1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和模式a)政策要求上,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严格新建PX、乙烯项目规划布局;从市场环境上看,我国目前原油进口依存度高,成品油供应过剩,PX产能即将过剩,烯烃产能正在集中释放;提高原油加工可刻度带来的成本增加,对炼化一体化项目烯烃、芳烃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影响。b)控制发展节奏,避免过热发展和无序竞争。c)优化产业模式:少油多化的同时应兼顾资源利用合理性;下游发展路径上充分考虑烯烃、芳烃的平衡;注重烯烃、芳烃国际竞争力与下游产业的高端化、特色化延伸。2存量大型炼厂转型优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千万吨级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具有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重点是提高开工率,发挥资源规模化利用优势,同时优化资源利用,降油增化、油-烯-芳一体化发展,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并通过区域内或系统内调拨补充原料建设有规模竞争力的PX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高端化、差异化发展。3存量中型炼厂转型优化:控油优化、合理转型a)结合区位、市场、现有装置配套等情况,合理确定企业发展定位和优化路径,保留合理规模的燃料型炼厂,保障成品油供应市场稳定,防止不结合企业和区域实际情况的“逢油必化”和油品产率最小化。b)500-1000万吨/年的中型炼厂,初步具备通过流程调整组织出百万吨级乙烯或芳烃装置原料的条件,对于市场条件具备的企业,可通过优化和改造炼厂加工流程,优先考虑利用各种低价值副产轻烃、抽余油和市场压力较大的柴油等发展烯烃,油-烯一体化发展,带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鼓励以中型炼厂为骨干主导或参与对小型炼厂的整合优化。c)由于新建芳烃规模呈现超大型化发展,中型炼厂立足自身资源建设芳烃装置竞争力不足。而芳烃料相对易于调拨,可在系统内或区域内依托原有芳烃装置或整合资源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中加工,降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d)也可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充分挖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组分分质梯级利用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一是立足“中小型炼厂”的产业特征,发展特色石油炼制产品,在沥青、润滑油、清洁船用燃料油及特种溶剂油等特色领域发力,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针对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培育打造特色专精企业;二是选择适合中小型炼厂的化工路径,在稀乙烯利用、采用炼油新技术增产低碳烯烃、集中碳四/碳五深加工等方向发力,下游努力培育打造有企业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链。4存量小型炼厂转型优化:淘汰整合、特色发展。a)对于规模小于500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独立建设有规模效益乙烯、芳烃装置的资源条件;b)应以淘汰整合、集聚发展为主要方向,在严格淘汰落后能力的同时,推动一批小型炼厂通过联合、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能力置换,按照资源一体化模式和前瞻性发展理念集中建设具有规模竞争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c)两种整合发展模式:一是直接产能整合,淘汰现有炼油产能,置换能力整合集聚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资源整合带动产能整合,在产能集中区域,先期整合各企业轻烃/石脑油等馏分资源建设规模化的乙烯、芳烃装置,并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油头整合置换;d)此外,针对各种要素条件(如资金、土地、技术)相对齐备的小型炼厂,鼓励结合区域市场特点,拓展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产品,可将“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作为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和新的增长点的重点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烯烃、芳烃产业综合竞争力①优化传统路线原料,提升综合竞争力a)统筹考虑油品过剩与乙烯、芳烃原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优化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乙烯、芳烃的原料结构,降低原料成本;b)优化蒸汽裂解路线乙烯原料结构,实现低价轻质原料和优质重质原料的双向提升;c)合理优化炼油、乙烯、芳烃间的资源互供,蜡油和柴油通过加氢裂化多产重石脑油作为芳烃原料,通过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提高PX国际竞争力。②稳妥推进原料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a)适度推进东部沿海具备较好进口条件和产业承接条件的地区进口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b)合理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产业,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模式,防范市场风险,避免投资过热和低端同质化竞争;c)适度发展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路线,有效补充市场供应,构筑多元化的基础原料结构,但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风险,量源而行、量水而行。充分认识煤化工路线与传统石化路线在产品结构和竞争优势上的特色差异,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d)完善提升生物质原料生产各种石化产品的工艺及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合理优化进口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a)在保障产业安全、避免定价权受制于人的前提下,进口合理规模的海外低成本大宗通用产品(聚乙烯大宗通用料、乙二醇等);b)进口海外油气资源建设乙烯项目的下游产品方案,重点往功能化、特色化的产品如聚乙烯专用料、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等领域发展,错位发展。3)提升下游产业质量,实现高端化转变①合成材料领域要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化发展。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领域注重高端产品和牌号的开发和生产。②有机原料行业要优化生产工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一批产业技术突破和完善(已二腈、齐聚法α烯烃等),以及一些绿色高效工艺(清洁工艺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乙烯法醋酸乙烯等)。③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和竞争力合理引导行业产能扩张,避免盲目投资,保持行业合理开工负荷。转变“增量投资”和“做加法”的传统发展理念,鼓励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提升竞争力,寻求海外发展机会。4)加快技术创新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①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重质、劣质原油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和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开发原料适应性强的大型沸腾床加氢工艺等渣油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并推进其工程化应用;加快大型炼油、乙烯、芳烃工程化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石化产品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设计高效反应、高效分离等系列技术,应用原子经济化工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研究开发大型石化项目成套技术及装备,推进国产化应用。②努力开发高端石化新产品,重点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开发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特种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特种沥青、特种石蜡等高附加值炼油新产品,工程塑料、塑料合金、聚烯烃专用料牌号等高性能树脂新产品、新牌号,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新品种、新牌号以及各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等,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5)开展国际产能拓展,战略布局新兴市场①借力“一带一路”发展,积极引导国内石化企业加快走出去,科学筛选投资目标,进行国际拓展。②积极布局资源地国家石化项目,在油气资源丰富、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加强与所在地国家石油公司等资源方合资合作,建设具有规模效益和成本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炼化项目,锁定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弥补国内基础原料不足并参与国际竞争。③加快布局市场潜力国家石化项目,结合国际贸易局势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移趋势,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潜能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筛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合资建设内需导向型炼化项目,以灵活的装置规模和产品结构,满足并带动项目所在区域市场需求。通过提前战略布局,带动国内石化产业转移接续,抢占新兴市场先机。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油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新诺威2020年一季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业务回顾和展望报告期内驱动业务收入变化的具体因素报告期,公司围绕2020年度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业务收入未发生重大变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现营业收入35,560.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08.0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46%。报告期内公司前5大供应商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公司供应商数量较多,受到公司订单需求的影响,各供应商供货种类和时间各不相同,因而出现不同报告期内前五名供应商的排名变化,但公司供应商的群体性质、行业范围未发生重大变化。报告期内公司前5大客户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公司的主要客户比较稳定,但是由于与不同客户的供货种类和时间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会出现不同报告期内前五名客户的排名变化,但公司客户群体性质、行业范围未发生重大变化。年度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执行情况。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风险因素、公司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公司拟采取的应对措施。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并且随着疫情的全球性扩散,对公司出口业务短期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应对措施:公司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努力保障生产运营,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完全复工复产。同时,公司与供应商及客户保持及时沟通,对疫情进行密切跟踪和评估。2、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风险公司所处行业为食品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咖啡因类产品、维生素类保健食品等。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日趋严格,食品质量控制已经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重中之重。公司已经通过了GMP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严格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公司自成立以来,从未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尽管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但仍不能完全规避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严格进行产品质量控制。3、市场竞争风险作为功能食品的供应商,本行业下游客户对功能食品产品的质量、品牌等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行业新进入者存在一定技术、品牌和质量控制及销售渠道壁垒。但长期来看,随着同行业企业以及新进入者逐渐加大投入,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行业内竞争可能日益加剧。除此之外,竞争对手通过降价等方式,也可能加剧行业竞争,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将可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提升公司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客户关系、品牌声誉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巩固发展市场地位。4、产品注册或备案未能获得批准的风险为了保证业务的持续发展,公司现在及将来均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新产品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在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申请过程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对申报材料的完备性、申报产品的理论依据、配方、技术、工艺以及所声称的功效等进行审核,再作出给予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因此,产品注册或备案批准证书申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在产品配方理论依据、配方原料配比、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能力。5、新产品开发风险公司在进行新产品投入之前虽然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论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将导致公司研发的新产品不能获得市场认可,对公司市场竞争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在产品开发、技术升级的基础之上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6、募集资金投向的风险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于“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保健品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体系建设项目”、“保健品软胶囊产业化项目”及“咖啡因系列产品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和年新增利润总额将大幅增加。虽然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提出经过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并对公司的竞争优势、营销网络和管理能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公司认为新增产能的规模与市场规模以及公司业务发展目标相适应,但不排除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际效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的效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不利变化或市场开拓不能如期推进,公司届时将面临产能扩大导致的产品销售风险。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