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复盘 2020:强者恒强,IPO 开启新局面回顾 2020 年,环保行业内主要公司的变化:1) 大固废行业蓬勃发展,赛道优势明显 环卫服务:从 2015 年开始,环卫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在持续推进,但是由于龙马环卫、盈峰 环境的业务结构中低增速业务的占比较高,环卫服务业务的高增速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的带 动有限,市场并没有给予环卫服务相应的估值。2020 年,随着侨银环保和玉禾田的上市,龙 马环卫的环卫服务业务收入比例的持续上升(2020 年中报占比超 60%),盈峰环境中标深圳宝安78 亿(首年服务费 5.2 亿)的环卫服务订单,环卫服务开始真正成为环保中独立的一 个板块。2020 年各公司净利润的高增长部分来源于今年特殊的增值税减免和社保减半的政策, 但是从收入端看,环卫服务仍处于成长期,同时碧桂园服务通过并购进入环卫服务领域,城 发环境等地方环保平台借助区位优势不断获取新的环卫服务订单,而瀚蓝环境、伟明环保等 垃圾焚烧公司也在介入前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转运业务,环卫服务行业远期运营规模超 2000 亿,兼具成长性和大的市场空间,赛道优势明显。 环卫装备: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出台,文件明确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 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 汽车比例不低于 80%。考虑到福建、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已陆续发布的新能源环卫车的推 广政策,环卫设备的新能源化的拐点正式到来,机械化清扫比例和新能源环卫车占比的持续 提升共同推动新能源环卫车销量的增长。假设 2020-2022 年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分别达到 4%/10%/20%,对应销量 0.5/1.3/3.0 万辆,由于现阶段新能源环卫车的单价为传统环卫车的 2-3 倍,将显著增加环卫装备整体的市场空间。 垃圾焚烧:由于地级以上城市未来将不再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远期看全国垃圾焚烧规模将 超过 130 万吨/日,较目前已投运的规模有翻倍以上的空间。从政策角度看,《关于促进非水 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发布,明确了生物质发电项目(包 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运行满 15 年或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 数满 82500 小时,将不再享受国家补贴。对于垃圾焚烧而言,目前所享受的 0.65 元/千万时 的补贴电价中,国补的部分约为 0.15 元/千万时,假设 15 年后国补退出,项目 IRR 将下降 0.7-1.0%,随着全国垃圾收费制度的建立,未来存在着国补向地方财政转移的可能,因此政 策对于行业整体的影响相对有限。目前 A 股上市的垃圾焚烧公司在手项目充沛,未来几年将 充分享受项目投产所带来业绩增长。2) 国资入驻已成趋势2019 年,已经有清新环境(第一大股东现为四川发展国润环境,实际控制人为四川省国资委)、 中金环境(控股股东变为无锡市市政公共用产业集团)、中建环能(第一大股东现为中建启明,实际控制人国务院国资委)、东方园林(目前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等公司先后完成了 控制权的变更。2020 年基本延续了自 2019 年以来的趋势:部分国企/央企或地方政府在寻求产业 升级和业务扩展的过程选择了环保行业,而部分资本开支高、短期现金流压力大的民营环保公司则 在积极拥抱国资的入驻,或直接让渡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碧水源,目前中国城乡及其一致行动人中交基金在公司中拥有表决权的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 23.95%,中国城乡已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国祯环保,2020 年 11 月,国务院国资委同意中国节能通过受让安徽国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持 国祯环保 10,058.8051 万股股份并接受表决权委托等方式取得国祯环保控股权的整体方案,本次 收购完成后,中国节能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雪浪环境,新苏环保已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富春环保,水天集团已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南昌市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3) IPO 渐成常态,科创板丰富上市公司类别与过去的 IPO 存在“大小年”的情况不同,2020 年伴随着创业板实现注册制和科创板的推广,环 保行业新上市的公司不仅仅体现了量多,主营业务也日渐丰富。除了像三峰环境、圣元环保(垃圾 焚烧),侨银环保、玉禾田(环卫服务)等偏传统的行业外,还出现了金科环境(膜材料和膜组件)、 京源环保(工业水处理)、恒誉环保(各类裂解生产线)、德林海 (蓝藻治理)、复洁环保(污 泥处理)、南大环境 (技术服务、环境规划与设计、环评、工程总包和监理等)、谱尼测试(检 测)、路德环境(高含水废弃物处理)、金达莱(一体化水处理设备)等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环保行业传统的的水处理、固废处理、烟气处理和环境监测的行业划分不再完全适用,而且从商业 模式上看,过去 A 股的上市公司则以投资类公司和 EPC 总包公司为主,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的往 技术服务、设备制造和细分领域的系统集成上转移。2020 年环保板块估值持续走低,当前估值低于过去 5 年 PE 历史平均值,同时与沪深 300 及创业 板指走势相悖。根据中信环保指数,2015-2020 年环保板块整体 PB 逐渐降低,其中 2019-2020 年 PB 值降至 2x 以下,远低于创业板指数 PB 平均值 6x。虽然 2020 年环保板块整体估值继续收缩,但疫情之下,环保行业业绩实现逆势增长。以中信行业 指数为例,2020 年前三季度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 31.76%,预计全年增速在 35% 左右,相比于 2019 年全行业归母净利润-4%的增速有着非常显著的增长。此外,环保行业在中信 行业指数中业绩增速排名由 2019 年的第 21 位跃至第 5 位,其业绩增速远超其他行业。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环保板块兼具低估值、高增速两大特质,业绩拐点趋势已经建立,在成长股中极 具性价比。纵观 2020,投资逻辑层面的增量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的出台,带动的新能源环卫车新赛道的崛起,以及碧桂园收购环卫标的+城市服务概念兴起,对环 卫服务市场格局的潜在冲击。除环卫行业以外,垃圾焚烧等板块更多为 2019 年修复行情的延续, 且当前位置股价修复相对较为充分。立足当下,我们认为新能源环卫车是环保板块未来 5 年的最 具吸引力的新投资逻辑之一,且相关标的股价尚未体现市场对新能源环卫装备的充分预期,同时在 环卫服务市场化持续推进快速扩容之际,建议精选资本、品牌、管理和客户资源等综合表现突出 标的。二、 展望 2021:装备新能源化+服务市场化,重视环卫投资机会2021 年为“十四五”新周期开启之年,前瞻新周期中的投资重点,把握快速增长的核心赛道是寻 找环保公司投资机会的主线。我们认为在新能源化的大趋势下,按照“新能源+环保”的投资思路, 2021 年投资机会将着重于新能源环卫车领域。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文件明确 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 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行业层面新能源环卫车放量在即,预计环 卫车行业扩容+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推动 21 年新能源环卫车加速放量。个股层面看好龙头强势突 围,传统环卫车制造商依靠销售渠道+上装制造经验积累,市占率迎头赶上,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依 靠成本优势,增厚盈利的同时具备利用价格抢占市场的潜力。1. 环卫装备:新能源加速渗透,龙头强势突围1.1 环卫车市场持续扩容,新能源化助力产业升级城镇化率+机械化率提升,我国环卫车市场持续扩容。从存量角度,2018 年我国全口径环卫车保 有量 45.6 万辆,其中城市、县城、建制镇、乡占比分别为 55%、13%、25%、6%。从增量角度, 2019 年我国全口径环卫车上险数量为 11.7 万辆,17-19 年 CAGR 为 23%,推升环卫车增量快速 提升的主要动力为:1)城镇化率带动全国城市及乡镇清扫面积的提升,城市垃圾清运量不断增长; 2)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率与垃圾清运机械化率的提升;3)环卫车替换周期 6-8 年。我们预计“十四五”新增环卫车 81.5 万辆,对比 “十三五”48.8 万辆扩容进行时。假定 1)“十 四五”期间全口径道路长度、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继续增长 CAGR 为 5.3%、3.9%;2)至 2025 年城镇、县城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 85.0%、80.0%,城市、县城垃圾清运机械化率有望分别达 96.4%、 89.1%;3)假定单位面积所需保洁车为 3.2 辆/百万平方米、单辆清运车为 6 吨/辆*天、环卫车折 旧年限为 6 年。根据我们测算,环卫车市场预计持续扩容,2021-2025 年预计新增环卫车 81.5 万 辆。“十四五”新能源产业链的战略地位,及政策推动电动化的决心,是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因 素。国务院办公厅 11 月 2 日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文件明确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 于 80%。到 203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现 阶段公共领域用车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在全部机动车中占比较大。推动公共领域 用车率先实现电动化,不仅是产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也能有效促进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广应用 模式的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结合此前财政部将 2020 年新能源汽车补 贴标准下调 10%,而维持公共交通等领域补贴不退坡。我们认为后新能源环卫车作为公共领域市 政环境重要的机械力量,有望在政策的推动下迎来较大的发展。新能源产业规划涵盖范围广,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本次产业规划对国家生态文 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比率做强制规定。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 验区涵盖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 三角地区。我们统计得该区域共涵盖 16 个省(直辖市),其中涉及到的地级市 110 个。本次政策 涉及省份(含未覆盖地级市)合计 2019 年 GDP 占全国总量的 58%,城市环卫车保有量占全国总 量的 56%。根据交强险数据,2020 年 1-10 月本次新政涉及省份(含未覆盖地级市)环卫车销量 合计 5.1 万辆,占全国环卫车总销量的 52.3%。我们认为产业规划的政策拐点意义在于,“十四五”期间新能源环卫车的销量预测中,渗透率假 设有了可参考的依据。我们预计 2020-2022 年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分别达 4%/10%/20%,对应销 量 0.5/1.3/3.0 万辆,同比增长 19%/179%/124%,其中产业规划涵盖地区新能源环卫车销量预计 能达到 0.9/2.1 万辆,占全国新能源环卫车预测总量的 75%/73%,渗透率提升有了抓手。产业规划涵盖地区新能源环卫车销量假设如下:1)本次产业规划涵盖 16 个省份,对应省份 1-10 月环卫车整体销量占比为 52%,考虑到未涉及地级市,以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江西、 贵州、海南)并未明确所涉及地级市,故而假设 16 省中 21-22 年实际涉及范围为全省范围的 18%/35%。2)环卫车销量中城市地区销量占比 80%。因环卫车分别销售区域分为城市、县城及 以下地区,政策考核和推行一般以地级市及以上地区为边界,故而测算新能源环卫车渗透时,仅考 虑城市替代。新能源环卫装备价格为传统燃油装备的 2-3 倍,新能源毛利率平均高 18pct,带动单车利润大幅上 升。根据 ST 宏盛资产重组交易报告书,宇通重工清扫、清洗、清运新能源装备售价分别为传统燃 油装备的 2.1/3.3/2.9 倍。同时新能源环卫装备毛利率为 48%,较传统燃油装备高 19pct,以清扫 车为例,新能源清扫车单车毛利润为 51 万,而传统燃油装备单车毛利润为 14 万,新能源单车利 润大幅提升,助推产业升级。1.2 新能源环卫进入壁垒高,推动龙头集中度提升新能源环卫车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行业出货量高增,市场参与者稳步增加。新能源环卫车行业 从 2016 年开始起步,2019 年开始放量,2019 年新能源环卫车上险量达 3990 辆,同比+149%。 新能源环卫车行业参与者稳步增加,2016 年有销量纪录的市场参与者为 23 家,随着新能源环卫 车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到 2020 年 10 月有新能源环卫车销售数据的企业为 48 家。行业龙头集中度更高,整体格局尚未定型。从市占率角度看呈现两个特点:1)龙头集中度更高, 2020 年 1-8 月新能源环卫车销量排名前 10 的制造商市占率合计达到 86%,对比传统环卫车销量 前 10 市占率58%;2)市占率变化大,主要原因是行业发展尚处于早期,出货量小且集中于部分 地区,1-2 个订单即会对当年市占率数据产生影响,行业整体格局尚未定型。新能源环卫车参与者主要为部分传统中高端环卫装备制造商、及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从参与者角 度来看,主要分两类:1)传统环卫设备制造商,其中以中高端环卫车制造商为主,2019 年中高 端环卫车前 10 家制造企业中,有 4 家(中联、龙马、宇通、徐工)积极开拓新能源环卫车市场, 在新能源环卫车领域市占率排名前 10;2)整车&工程机械制造商,比亚迪在出售新能源底盘的同 时,也向上装层面做了一些切入,出售新能源环卫整车,但新能源环卫车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很 小。宇通重工,凭借宇通集团的底盘制造能力,及自身特种装备制造经验,切入新能源环卫车市场 并取得先发优势。新能源领域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相比传统环卫车及中高端环卫车领域参与难度更大,高集中度对 应较高的稳态利润率。新能源环卫装备的参与者多数为中高端环卫车制造商,从中高端环卫车发 展历程来看,因为中高端市场所需的资金与渠道壁垒,助力中高端环卫车市场相比全口径环卫车集 中度更高,从 2020 年 1-10 月的数据来看,中高端市场前 10 市占率为 70%,而全口径环卫车市 场仅为 58%。新能源环卫车的高毛利部分来自于行业发展早期的定价红利,充分竞争后有毛利率 收窄的风险,但从目前中高端环卫车的市场情况来看,充分竞争后中高端市场的毛利率(约 25%-30%)依旧超过低端环卫车(10-15%)。1.3 新赛道开启,龙头各展所长强势突围1)传统环卫装备商:渠道+制造优势,一体化布局初显成效渠道优势:目前新能源环卫车采购集中于北京、深圳等个别城市,区域型车企可单点发力,但环 卫车领域新能源化一旦成为趋势,全国多点开花的情况下,有全国性销售网络和人员配置的公司, 能抢占更多份额。截至 2019 年,盈峰环境在全国设有 7 个产业基地、64 家分公司、逾 300 个运 营中心、594 名销售人员,近千个环境治理运营服务项目,遍布 31 个省、市、自治区。龙马环卫 在全国有 16 家项目分公司、54 家项目子公司,环卫总车辆 1.26 万辆,环卫车作业总里程 26.8 万 千米,环卫总人数 4.1 万人。制造壁垒:环卫车属于特种装备,上装环节因各个订单采购需求而异,对产品储备、制造经验要 求高,专业环卫装备制造企业在制造环节、品类研发具备优势。盈峰、龙马凭借环卫车制造经验, 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涉及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装备等多系列产品,截至 19 年环卫装备型 号分别 400+/388 个。从产量来看,19 年盈峰环境环卫装备产量为 20,015 辆,环卫装备的销售规 模排名第一;龙马环卫产量为 8,142 辆,在环卫装备制造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为 6.2%,排名第三。一体化布局:环卫装备企业谋求服务一体化布局成效初显,未来新能源环卫服务订单与装备相互 绑定模式,环卫服务经验助力新产品研发与销售。近年来环卫装备企业不断切入环卫服务市场, 以谋得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及拓展,截至 3Q20 盈峰环境环卫服务收入 12.9 亿元,同比增长+138%, 年化在手订单达 26.4 亿,同时龙马环卫服务收入 22.2 亿元,同比增长 78.3%,年化在手订单达 32.8 亿。有环卫服务经验对环卫装备制造的意义在于,更能把握市场需求,装备运营互为补益。2)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产业链纵深拓展,打造成本优势新能源整车厂切入环卫车领域,产业链纵深拓展毛利率更高。传统环卫装备制造商(盈峰、龙马) 采用外采底盘再进行改装的模式,而新能源整车厂(宇通重工、比亚迪)底盘自制。宇通重工依靠 宇通集团进行电池集采,比亚迪制造电池,从电池和底盘制造成本的角度,打造成本优势。2019 年宇通重工环卫装备板块毛利率 40%显著高于盈峰、龙马的 32%与 30%。根据重组报告书与年报, 17-18 年宇通重工新能源环卫装备毛利率为 48%左右,高于盈峰新能源环卫装备 40%的毛利率。从成本拆分角度来看,同样以上述宇通某款纯电动清扫车为例,相同售价的情况下,自制底盘毛利 率 50%,外采底盘毛利率 40%,假设上装与三电系统成本相同,则对应自制的底盘成本为 12.8 万 vs 外采的底盘成本为 23.5 万,自制底盘成本降幅达 45%,外采底盘溢价部分对应底盘制造商 的设计、调试成本,及新能源底盘相对较高的利润空间。根据我们的测算,在相同的售价下自制 底盘单车毛利高 25%,若单车毛利相同的情况下,自制底盘整车厂售价相比外采底盘厂商可低 10%。环卫市场化进程带动采购主体从政府向环卫公司切换,价格敏感性逐步提升。目前政府采购原动 力为政策驱动,价格敏感性相对不高,拉长周期看,随着环卫市场化率提升,新能源环卫车采购主 体逐渐从政府(占目前采购需求 90%以上)向第三方服务公司切换,价格敏感度逐步提升。同时 目前环卫服务市场招标的平均年限相对较短,对于第三方服务公司而言,服务期内的经济性是设备 采购一项相对重要的考虑指标,自制底盘的新能源整车厂或在本轮扩张中依托成本优势实现突围。2. 环卫服务:千亿服务市场,四类企业角逐市场2.1 垃圾分类全面开启,新环卫下的新商机传统环卫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一直由政府部门和下属事业单位承担着所有的管理、规划、实施、监 督的工作,为政府垄断产业。最初与外部市场主体的合作仅限于设备采购和施工采购,运营管理责 任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承担。长久下来,国有体制给环卫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政企不 分”、“管干合一”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和缺乏竞争、无法满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工作量增长,最 终体现在环卫服务质量差,这就要求行业加速推进市场化。环卫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线环卫工人数量多、受教育程度低且老龄化严重,因此对环卫工 人的管理效率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随着近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福利的政策性刚性调 升,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也刺激并推动本行业机械化发展。传统环卫下运营队伍缺乏投融资能力和 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升级改造进展缓慢,管理水平和作业水平都相对较低,也需要行业持续推进市 场化进程。近年来,政府意识到仅靠财政投资和管理进行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 政府开始采取“国退民进”的方式,由原来对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的大包大揽逐步转变为由政府购买 服务并强化监督职责,通过引入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高环卫作业的工作效率。环卫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政府管理阶段(1949-2003)、小规模市场化试点 阶段(2003-2013)、和市场化推广发展阶段(2013 年下半年后)。2012 年十八大三中全会是行业市场化的重要时间点,拉开了行业正式市场化的序幕。当前环境卫生管理面临机械化程度低、环卫工人老龄化程度高等问题,政府面临财政和环境双重压 力,有动力推动环境卫生管理的市场化发展。目前行业正处于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向市场化快 速发展的阶段,在市场化政策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环境卫生管理发展已形成了良好趋 势,市场化进程由沿海、一线城市向内陆及中小城市推广,市场容量得到了快速释放,行业的运营 模式决定了异地复制难度较小,叠加其公共事业具备天然的垄断效应,市场化的集中度在向优势企 业靠拢,并将迅速提升。2019 年,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垃圾分类的时代,在环卫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垃圾分类为环卫业务引 入了更多元素,横向上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增加,如前端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的运营、中端分类 收运、中转站升级等。在纵向上主要体现在分类后新的垃圾品种带来的处理或利用需求,主要包括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的资源化利用或处理以及可回收物的回用等。2016 年到 2019 年,垃圾分类的工作重点以前端为主,重心放在发动群众、宣教督导、分类设施 配置与运维等。进入 2019 年以来,地级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已经成为环 卫服务及环卫一体化服务的标配内容。随着地方立法的逐步完成,在继续推进前端任务的同时,垃 圾分类全流程监管平台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建设及运营、垃圾分类第三方考核与监管、垃圾分类与 再生资源业务协同等工作将得到全面推动。未来随着更多垃圾分类业务纳入环卫一体化当中,将带 来更大的市场增量。2.2 千亿规模,市场化有继续提升空间环卫行业的收入来自于地方政府的环境卫生建设的财政支出,2018 年城乡环境卫生建设的财政支 出达到 2500 亿元,且过去三年保持 16.7%左右的复合增速。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边界的的延 伸,城市垃圾清运和道路清扫的工作量会持续增长,环保要求的提高则推动了处理单价上涨,行业 正在经历量和价值双重提升的局面。环卫服务主要收入来自于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道路清扫比例在 75%左右。根据 2017 年住建部统 计数据,城市清扫面积为 84.2 亿平方米,县城清扫面积为 24.8 亿平方米,乡镇道路铺设面积 29.8 亿平方米。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 60.6%,距离发达国家 80%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假设未来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增长与 2018 年相同(3%左右),县城清扫面积略高于城市为 4% 左右。2018 年城市道路清扫价格在 10-12 元/平方米,清运费单价 11 元/平方米,假设未来每年单 位价格增长率 4%。此外根据 2016 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乡镇道路铺设面积达 29.8 亿平方米,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不断推行下亦具有一定市场空间。综合考虑上述各部分,计算可得我国目前道路 清扫市场规模为 1400 亿元左右。垃圾清运层面,根据住建部统计,2018 年城市垃圾清运量为 2.28 亿吨,按目前市场情况,假设垃 圾转运费用城市为 80 元/吨,县城为 60 元/吨,假设增长率与道路清扫相同均为 4%,目前总规模 在 240 亿元左右。公厕管养方面,假设城市与县城公厕数量的增长维持过去三年的平均增长率, 管养费用城市为 11 万元/年,县城为 5 万元/年,则公厕管养费用合计 190 亿元左右。今年以来垃圾分类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的市场测算,环卫服务项目打包招标的垃圾分类服 务金额预计在 40 亿元左右,加上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未公开招标采购的垃 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市场规模,预计 2020 年垃圾分类市场规模可达 200 亿元。保守估计未来保持垃 圾分类推进速度,市场规模年增长约 20 亿元。市容管理、河道清洁等市场化项目约占整个环卫项目 8%左右,这些项目市场化程度相对不高,因 此假设未来此类项目的占比将上升到 10%左右。综合考虑以上各部分,2019 年环卫市场总规模达 到 2200 亿元,预计 2020-2021 年的增速将分别达到 11.9%和 7.6%,2021 年将超过 2600 亿元。根据当年新签首年服务费用与之前未到期合同年均服务金额相加得到当年的市场化规模,市场化初 期以政府购买为主,合同年限一般在 3 年左右,2017 年开始 PPP 模式大规模发展,但政府购买 仍为主要模式,因此假设 2017 年之前合同平均期限逐年增加至 5 年。用所得市场化金额与前述市 场总规模相比可得到当年环卫市场化的比例。由于前述市场规模测算仅包含环卫服务中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养、垃圾分类等项目,而当 前市场化项目中通常打包一定比例的其他项目,如:河道湿地管养维护、新建或改造公厕、中转站改造建设与运营等,因此对于市场化测算,需要在现有合同金额数据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即市 场化金额除去其中包含的其他项目金额。我们分别选取北京环境中标的赤峰市环卫一体化项目、龙马环卫中标的水城县环卫一体化项目以及 侨银环保中标的云南昆明官渡环卫一体化项目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环卫一体化项目,测算其中除前述 环卫项目外其他项目所占比例。根据各项目合同中列示的作业项目工作量及单价计算可得前述项目 金额,总服务费减去前述项目服务费得到其他项目金额。考虑云南昆明官渡环卫一体化项目总金额 达 67 亿元,体量较大所以包含服务范围相对更广,故假设市场化合同中其他项目所占比例略低于 平均值即 15%左右。因此计算得到 2019 年我国环卫市场化率大约为 60%,考虑到发达国家普遍在 80%左右,仍有较 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行业内存量项目的整合也在进行之中。2.3 竞争格局重构进行时,龙头跑马圈地角逐市场2019 年先后有四家环卫公司上市,庄臣控股和北控环境登陆港交所,侨银环保和玉禾田分别在中 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加上已经上市的龙马环卫、盈峰环境和启迪桑德等公司,环卫服务行业进入“上 市公司”时代。根据侨银环保与玉禾田招股说明书,上市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主营业务的拓展:(1)通过购置环卫 机械设备,增加公司项目数量和作业效率,提高市场份额;(2)构建和升级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 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上市能够快速地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 行业地位,在异地项目的竞争中附加了一定的隐性优势;另一方面拓宽权益融资、银行借款、公司 债券等多层次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在产业收购、整合、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 能够支撑公司更加高效地实现项目的扩张和资源的整合。环卫市场化持续深入后,全国范围内环卫项目的招标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而竞争也随之变得日益 激烈,主要表现在:竞争主体过多,盲目投标、低价中标:相比于垃圾焚烧发电、水务等环保行业其他的细分领域, 环卫项目属于轻资产的模式,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相对较低,单一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吸引 了不同类型的公司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形成了市场参与主体普遍小而分散的局面,市场集中度低。 低门槛导致小公司为了获得项目而采用低价投标的策略,部分项目最终的中标价格存在非理性的现象,而低价低质项目难以取得持续盈利。例如 2018 年 6 月 1 日,安徽省滁州市经开区市容提升社 会化服务项目,项目总预算超过 1.6 亿元/3 年,而最终中标价仅为项目招标预算的 50%,约 8191 万元/3 年。投资高昂与甲方履约信用、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由于环卫项目主要实施主体是地方环卫管 理部门(环卫局或城管局),加之环卫企业缺乏直接收费依据及标准,无法建立由商业用户甚至居 民用户直接支付的使用者付费制度,因此我国环卫企业几乎全部用户(直接营收来源)均为政府用 户。目前城乡环卫一体化出现了许多巨量合同,然而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用于环卫项目 的财政支出费用不尽相同,局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存在支付压力过大的现象。因此在当前这个节点,一二线的环卫公司的市场策略已经开始发生改变,由“抢项目”到“选项目”。 参照垃圾焚烧、水务等行业的历史规律,地方财政支付能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将主要被头部 公司所瓜分,而资金实力弱、没有规模化效应的众多的小公司或将因为越发严苛的考核标准,持续 下行的投资收益而逐渐退出这个市场。环卫项目跑马圈地,资本实力、品牌、客户资源三维度决定企业扩张能力,其中品牌包含了项目经 验、知名度等因素。三维度看,资本实力直接决定了公司扩张的速度,为刚性约束;但在单个项目 获取上,客户资源、品牌的重要性强于资本的作用,且客户关系要强于品牌影响。目前,环卫行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主要分为 4 类:1)环卫服务起家,逐渐长大的老牌环卫公司,典型代表玉禾田、侨银环保、新安洁,该类公司项 目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和先发优势,资本实力也在上市后迎头赶上;2)环卫设备商,向环卫服务转型,典型如龙马环卫、中联环境(现为盈峰环境),环卫设备领域 龙头企业,龙马环卫和中联环境在高端环卫设备的市占率高,具有很好的品牌优势,且具备资本实 力,从业务上看是由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具备一定的协同效应,但由于业务模式差异较大,项 目管理经验上较传统的环卫公司略有欠缺;3)垃圾处理公司,向上游拓展,典型如启迪桑德、中国天楹,政府关系、大项目管理能力、资本 实力、异地扩张能力层面均非常强,在品牌影响力和环卫项目经验上有欠缺;4)地方国资企业,如北环集团、上海城投,优势在于政府资源强大。三、 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1. 盈峰环境:规模+渠道+品牌三位一体,铸就环卫装备龙头。2. 龙马环卫:深耕环卫装备市场,综合实力稳居前列。3. 宇通重工:新能源整车标的,依托集团阔步前行。……(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卢日鑫、谢超波、施静)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新能源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1 至 2010 年,地产、基建、出口等领域的需求同步启动,打造了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但当经济进入“新常态”,需求侧的增长性减弱,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十四五”规划指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周期开启。中国、欧盟作为全球两大乘用车市场,开始执行惩罚性政策,倒逼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在产业、政策合力下传统车企加速推出电动车,高性价比优质车型将大幅增加,产业加速变革。特斯拉确立了以电动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汽车主导设计,引领产业变革,意味着技术演进方向确定,跟随者沿着各细分技术轨道方向持续改进,扩大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迭出,形成创新浪潮,将助力产业实现从 1 到 n 的跨越。2020 年分月度新能源车销量(辆)及同环比增速(%)2020 年分月度新能源纯电/插电车销量(辆)及同比增速(%)政策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11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其如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一样,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五年发展指明方向,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根据第一电动网梳理,新规划有十大要点:1) 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0 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预计 2025 年达到 500 万辆。2) 力争经过 15 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3)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4) 四个基本原则: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和开放发展。五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五是深化开放合作。5) 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6) 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交车总量在 70 万辆左右,出租车总量在 170 万辆左右,租赁车总量在 180 万左右。如果按不低于 80%的要求做,无论是新能源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可持续增长。7)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8) 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9) 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10) 破除地方保护,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市场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市场分析全球新能源乘用车 9 月销量 34.6 万辆,环比上涨 43.4%根据 EVsales 数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 9 月销量达 34.6 万辆,环比增长 43.4%,同比上涨 88.4%,是近三年来的单月最高销量水平,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 37.9%的份额,欧洲市场贡献了 46.3%的份额。9 月特斯拉 Model 3 的全球销量突破 4 万辆,是今年单月销量第二好的成绩。欧洲与中国市场分别贡献了 37.5%和 26.3%的份额。特斯拉另一款车型 Model Y 在 9 月以破万的销量成绩位列单月单车销量第三位;宏光 MINI EV 则以 1.45 万辆的销量成绩排名第二。从 1-9 月累计来看,特斯拉 Model 3 全球累计销量 23.8 万辆,领先排名第二的雷诺 Zoe 近 4 倍。国内品牌进入全球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 TOP20 的车型有宏光 MINI EV、广汽新能源 Aion S、比亚迪秦 EV、宝骏 E 系列、上汽名爵 MG eZS 和欧拉黑猫,6 款车型分别位列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五、第十六和第二十位。车企方面,特斯拉 9 月全球销量为 65,814 辆,主力产品 Model 3 贡献了 65.4%的份额。今年 1-9月特斯拉累计销量已超过 30 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 17.67%。进入 TOP20 的国内车企共有五家,分别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广汽新能源和蔚来汽车,五家车企分列第 3 位、11 位、第 12 位、第 15 位和第 20 位。2020年1-9 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车企销量 TOP 20(辆)欧洲 10 国 10 月电动车销量呈现分化本周欧洲主要的 10 个国家更新 10 月份电动车销量,合计实现电动车销量 12.44 万辆,同比增长193%,环比 9 月 13.7 万辆下降 10%左右,整体渗透率 13.7%。10 月销量增速出现分化,部分国家环比增速开始回落。其中德国仍以 4.8 万辆销量排名第一,1-10 月累计销量超过 25 万辆,同比和环比增速保持强劲。法国以 2 万辆排名第二;而英国 10 月销量环比大幅下降,仅实现 1.7 万辆销量,环比下滑 50%,主要是 9 月英国牌照更新导致的销量脉冲。除了德国和法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环比增速也保持为正,而其他 5 个国家环比开始下滑,瑞士环比下滑 30%,仅次于英国,丹麦环比下滑 26%。随着欧洲第二波疫情到来,各国开始考虑再次封城,预计会对电动车销售产生影响,其中德国从 11月 2 日起执行较为严厉的全国限制措施,各地餐馆、酒吧、影剧院、游乐场、健身房、美容院等餐饮和文体设施将关闭一个月。法国总统 10 月 28 日宣布全境禁足,并再次封国。比利时也宣布从11 月 2 日开始至 12 月 13 日止,实施全国性的加强封锁措施,非必要的商店关闭,并且维持宵禁。预计上述措施会影响当地 11 月和 12 月汽车销售。2020年10 月欧洲主要国家电动车销量情况(单位: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新能源汽车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新能源汽车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申请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议书新能源汽车项目商业计划书新能源汽车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节能评估报告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新能源汽车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中商情报网讯:高端能源装备是特指在能源装备行业中的高端装备,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涉及清洁高效燃煤燃气发电装备、先进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储能装备、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关键装备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17年4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指出要不断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产业。积极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加快临港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适时启动奉贤海上风电开发。在顾园沙、东海大桥南侧等海域积极探索,争取在区域共赢合作开发方面进行示范突破,支持探索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在崇明、浦东、奉贤、金山等区域的沿江、沿海位置适度有序发展陆上风电,开展“风电田”试点。三是积极推进分布式中小型风电应用。“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风电装机80~1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40万千瓦。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多元化、创新化发展。重点依托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产业园区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推进“阳光校园”等专项工程。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多种开发模式。“十三五”期间,新增装机5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80万千瓦。推进太阳能热利用,鼓励通过多能互补等形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序推进燃气电厂建设。结合燃煤锅炉关停替代供热需要和地区结构调整,建设奉贤热电等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到2020年,全市燃机规模预计达到800万千瓦左右。积极争取燃气轮机国家重大专项落户上海,研究建设重型燃机试验电站。促进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按照单机规模小于1万千瓦的要求,在医院、宾馆、工厂、大型商场、商务楼宇、综合商业中心等建筑物以及工业园区、大型交通枢纽、旅游度假区、商务区等区域建设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培育专业服务公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中科院高等研究院1-2兆瓦燃气轮机研发及产业化,为分布式供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崇明岛智能电网集成示范工程,包括崇明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示范、东滩风储示范工程、崇明钠硫储能工程化应用示范等。储能:推动储能技术等在城市电网和新能源项目中的应用,研制高性能储能电极材料,开发低成本、高比能、长寿命、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到2020年,投入运行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量不少于20万个。值得提出的是,目前,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形成了“2+X”格局,从下图可以看出,临港地区产业定位为新能源装备基地。从具体领域产值占比来看,依次是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高效清洁煤电和光伏等,占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总产值的72%。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创新资源丰富从高等院校来看,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相关专业,学院下设三个系:反应堆工程系、核材料与燃料系、辐射防护和核技术系,并按研究方向分为九个研究室:反应堆物理研究室、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室、反应堆安全研究室、核电站仪控和仿真研究室、先进反应堆系统研究室、材料与水化学研究室、核燃料循环研究室、辐射防护研究室以及核技术研究室。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科研院所来看,上海市有11家科研所。分别是上海核工业第八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电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和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从功能平台来看,上海市有37家高端能源装备产业相关服务及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超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核辐射与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从协会联盟来看,上海市有5家协会联盟。分别是上海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市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上海市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和上海市焊材国产化产业联盟。企业分布分散从企业分布热力图可以看出,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分布比较分散。从空间布局来看,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打造“2+X”产业格局、“2”指的是浦东新区、闵行区。“x”指的是松江区、徐汇区和奉贤区。从产业定位来看,浦东新区是新能源装备基地,闵行区是高端能源装备基地。松江区和奉贤区则以光伏、智能电网为主。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目前工业产值来看,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占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最高,占比为32%,其次是高效清洁煤电占比为21%,光伏工业产值占比为19%,风电、核电、气电则分别占比为12%、11%和5%。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行业整体向好 能源装备企业表现“超预期”哈电集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国一重、郑煤机等能源装备企业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多数企业业绩指标、营业收入、新增订单均同比大幅增长,有企业净利润创上市以来新高,有企业营收收入同比增长近300%,能源装备行业整体表现“超预期”。总体来看,能源装备企业转型向多元化发展,加强了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环保装备接棒形成多个新的盈利增长点,其中煤机行业营收增速亮眼。新能源和环保成新增长点。其次,能源装备更加智慧。上海电气不仅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火电、风电、环保等领域提供智慧电厂总体解决方案、智能运维整体解决方案,还新成立了北京、杭州、丹麦研发中心,完成了福建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建设,该基地是目前亚洲地区工艺水平最高、产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研发、试验、制造、海上运维为一体的海上风电综合性基地。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获取《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周报》完整版,请关注gongzhonghao:vrsina,后台回复“汽车行业”,该报告编号为20bg004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市场回顾:截止4月10日收盘,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板块上涨0.54%,落后沪深300指数0.97个百分点。电力设备行业涨幅在中信30个板块中位列第25位,位于中下游。从估值来看,当前行业整体38.87倍水平,处于历史中位。子板块周涨跌幅:锂电池(-2.18%),光伏(-1.62%),储能(-0.28%),核电(+1.16%),风电(+1.26%),输变电设备(+2.67%),配电设备(+3.59%)。股价涨幅前五名:江南高纤、三星医疗、八菱科技、富临精工、诺德股份。股价跌幅前五名:ST锐电、合康新能、晶瑞股份、双一科技、通光线缆。行业热点:新能源车:2020年国内将建60万个充电桩,全行业投资超100亿元。风电:《2020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发布,风电红色预警全面解除。投资策略及重点推荐:新能源车:鼓励政策再助新能源车行业,补贴延长至2022年底,同时将加大充电桩领域投资。2020年3月新能源车产量5.0万辆(-56.9%),销量5.3万辆(-53.3%)。本周锂电池产业链价格小幅波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材料价格普遍下跌,钴系原材料小幅下降。我们看好高能量密度、三元高镍化及锂电全球化趋势,推荐宁德时代、当升科技、璞泰来、恩捷股份、欣旺达。光伏:2020年政策落地加快,发展路径清晰。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工率降低,海外需求低迷,本周光伏材料价格普遍下降:硅料(-4.7~-2.4%)、硅片(-4.6~-3.6%)、电池片(-4.4~-1.2%)、组件(-0.6%)、光伏玻璃(-7.14%)。我们看好疫情结束后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凸显的行业趋势,推荐单晶硅料和PERC电池片龙头通威股份、单晶硅片龙头隆基股份。风电:风电红色预警全面解除,新疆、甘肃大批存量项目释放,内需强劲,拉动产业链预计2020年风电装机有望突破30GW。我们看好风机制造商龙头金风科技、风塔龙头天顺风能、风机叶片龙头中材科技。电网投资:国网明确特高压将成为电网投资重要方向,总投资达1811亿,2020年逆周期操作将是稳步经济的重要推手。我们看好电网自动化龙头国电南瑞、电网信息化龙头国网信通。每周一谈:电新行业一季度业绩预告分析疫情对大部分公司业绩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电力投资,影响程度和各子行业特点存在非常强的联系,主要体现两个特征:偏消费型行业一季度受到冲击更大。新能源汽车是电新行业中最具备ToC属性的子行业,疫情直接冲击终端消费市场,而风电、电力投资具有较强的ToB属性,国内需求较为稳定。出口型行业二季度才是真正的坎。光伏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出口规模远高于国内装机,海外疫情在3月底开始集中爆发,造成海外装机需求锐减,近期光伏产品价格下跌,预计二季度业绩影响巨大。新能源汽车:政策加持度过Q1低点。更贴近消费端的环节,如电池、正极、隔膜相关公司,业绩出现下滑,钴制造商受益于钴价上涨,Q1业绩增长。2020Q1实现销量11.3万辆,同比下降62.2%,3月环比增长290%,疫情对消费端影响正在逐渐修复。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前正在经历产销量的低迷,但边际变化已经为行业打开了长期增长空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延长2年政策、欧洲电动车渗透率稳步提升、电池新技术不断涌现,都是行业能够长期成长的驱动力。光伏:一季报相关公司表现优异,Q2将最艰难。疫情在国内主要影响在2月,之后复工率提升后供给端影响已不大,但海外疫情3月下旬开始严重,预计Q2将成为出口最艰难的时段,供过于求将导致价格下跌。近期隆基、通威等龙头已开始下调价格,量价齐跌可能成为Q2各个厂家要面对的困难。风电:内需特性塑造全年业绩确定性。Q1零部件生产商业绩普遍增长,整机商业绩仍然受低价订单影响。风电呈现极强的内需特性,供给、需求都以国内市场为主,疫情影响主要集中在2月,随着复工复产率提升,行业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由于2020年是抢装大年,预计全年装机有望达30GW,全年业绩具备高确定性。投资组合:隆基股份,宁德时代,国电南瑞,璞泰来,中材科技各20%。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发电装机不及预期;材料价格下跌超预期;核电项目审批不达预期。
核心观点:2020 年是电新板块波澜壮阔的一年,光伏需求经历了从停滞到 爆发,风电迎来退坡前的冲刺,工控经历了超过两年的下滑后强 劲复苏,板块整体欣欣向荣。2021 年,新能源平价后进入成长 新起点,工控复苏尚处于初期,板块成长动力十足。 光伏平价新起点,2021 年产业链景气或将分化。2020 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 为 115-120GW,同比持平;但上下半年节奏差异明显,在上半年供给出清 后下半年需求先于供给反弹,产业链价格迎来罕见的全面普涨,多数环节进 入盈利高位区间;进入 2021 年,受益于国内超过 50GW 平价项目储备,十 四五规划元年以及海外因疫情推迟项目的重启,市场装机预期达到 160- 170GW,同比增长接近 40%。然而,光伏公用事业属性,以及平价初期项 目收益率红线与价格高度敏感,行业高盈利和高装机不可兼得,技术进步和 部分环节让利换取终端需求高增长和部分环节盈利稳定更可能发生,即结 构性机会的可能性更高。我们中期看好格局优、供需紧、成本曲线陡峭的行 业龙头,或者有细分环节有阿尔法公司,推荐顺序依次是跟踪支架>玻璃≥ 硅料>胶膜>一体化组件>电池>硅片。 全球低碳共振,新能源发电大势所趋,风电补贴退坡前的冲刺,海风长期前 景光明。2020Q1-3 国内风电新增并网 13.92GW,关键瓶颈产能恢复和提升 (叶片、轴承材料等受疫情影响 Q1 供给),预计 2020 年风电吊装 33-35GW。 从板块来看,2020Q1-3 板块营收增速维持在 40%以上,主要零部件营收增 速达 60%以上,预判产能扩张和产能弹性大的企业享受抢装盛宴。展望平价 时代:1)随着低碳政策刺激新能源发展,整机竞争格局有望深化,全生命 周期度电成本为主要变量,龙头加速降本实现成本控制能力的分化,以满足 新能源+储能全面平价。2)服务运维助力行业发展长逻辑,从海外成熟市场 来看,运维服务长合约模式大势所趋,风机技术主要积累在主机厂商,预计 国内运维服务模式趋向完善,价值链重心由设备端逐步转向服务端。 工控需求回暖,龙头公司紧抓进口替代机会。2020Q3 GDP 当季同比继续提 升至 4.9%,整体宏观经济向好,国内 PMI 自 2020 年 3 月疫情缓解以来连 续 8 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均高于 2019 年全年水平。工控行业进入上行周 期,OEM 市场表现更好。展望 2021,人口红利消退迎来自动化需求上行周 期,“安全和升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深耕技术壁垒与服务优势的行业龙 头在高效管理下充分受益。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光伏板块推荐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东方日 升、福莱特、信义光能、中 信博等;风电板块推荐日月股份、金风科技;工控板块建议关注汇川技术。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风电装机不及预期;电网投资规模不及预 期;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板块及业绩回顾:风光爆发,工控复苏2020 年上半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板块整体涨幅和沪深 300 接近,节奏受疫情有所差异,下半年 全面跑赢;电力设备指数年初至今上涨 34.21%,涨幅在 30 个行业位于第 2 名。从二级子行业来 看,不同板块分化明显,其中光伏和工控板块表现优异,分别上涨 113%和 111%,新能源汽车上 涨 45%,风电上涨 28%,表现尚可;核电表现平淡上涨 4%。风光无限好,新能源发电板块高增长。2020 年,光伏板块疫情对需求影响有限,但显著提升了供 给侧的集中度,行业马太效应加剧,龙头盈利高增长。根据 Wind 预测,2020 年光伏板块将实现 营收 3035 亿元,同比增长 58.43%;实现归母净利润 238.67 亿元,同比增长 110.44%。风电板 块抢装持续,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1343.08 亿元,同比增长 35.22%;实现归母净利润 124.69 亿元, 同比增长 101.89%。工控触底反弹,电气设备平稳。根据 Wind 预测,2020 年工控板块营收增速为 29.88%,同比提升 29pct;净利润增速为 113.85%,同比提升 149.36pct,疫情之下复苏态势明显。电气设备板块 2020 年收入增速 16.34%,净利润增速 58.56%,整体保持平稳。光伏:平价元年到来,紧抓强势龙头回顾 2020:疫情探底后的 V 型反转截止 2020 年 10 月,国内光伏累计装机 21.88GW,同比增加 28%;其中 2020H1 同比下降 13% 的情况下,Q3 国内全面复苏,单季度装机 7.56GW,同比增加 41%;从产业链价格和下游反馈来 看,Q4 国内将迎来强抢装潮,虽然最终规模受限于玻璃产量和涨价不及预期,但大概率仍在 15GW 以上,因此 2020 年全年国内光伏装机在 35-40GW。从组件出口来看,Q1 受影响较大,但 Q2 起 出口同比基本持平,究其原因,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较早复苏,很好的对冲了印度、 拉美等新兴市场的退步;我们预计 2020 年海外光伏装机在 80GW 左右,同比小幅下降;全球光 伏装机在 115-120GW,同比基本持平。产业链价格“V”型反转。价格是景气度最敏感的指标,今年一季度,疫情主要影响国内而出口相 对平稳,国内受假期和天气影响本就是淡季,因此产业链价格相对平稳;随着 3-4 月份疫情向海外 蔓延后,招标推迟、海关受限、人员流通停滞等影响,Q2 需求预期呈现断崖式下降,叠加库存周期,各环节公司以出货消纳库存回笼资金为第一要务,争相出货,产业链价格出现了 15-28%的下 降。进入三季度,一方面疫情第一波高峰企稳,各大国家需要经济发展刺激基建,光伏是一个不错 的选择;另一方面光伏地面电站安装通常在户外,人口密度低,相对安全;需求进一步回暖;而供 给端多数环节 Q2 受打压;Q4 供需错配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链价格高位维持,供给最为刚性的 光伏玻璃价格则一涨再涨,接近翻倍。回顾过去五个季度主要上市公司毛利率,2020Q2 是多数公司盈利低点,Q3 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 提升。盈利波动相对平缓的主要是辅材龙头福斯特、福莱特以及产业链布局完善的一体化龙头隆基 股份、通威股份和晶澳科技;而在景气周期波动阶段,单一环节公司盈利波动较大。光伏经历了从估值业绩的反转到估值中枢的抬升。3-4 月份,市场对短期光伏需求,以及低油价对 光伏长期成长逻辑有所分歧,短期业绩和长期估值遭遇双杀; 5-8 月份,随着组件降价对终端需求的刺激,业绩回升,估值回归正常 PETTM30-35 倍,PE2020E 25 倍中枢。9 月份起,受益于十 四五规划上调预期,清洁能源拥护者拜登的胜选概率提高,以及平价上网的到来,估值进入新的区 间,对应 PETTM45-50 倍,PE2020E 30 倍中枢。我们认为,光伏长期空间确定,中期平价带来 的海内外共振景气度高企,新阶段的估值有望支撑。展望 2021:需求和供给同步扩张,行业加速洗牌展望 2021 年,我们的结论是:受益于国内超过 50GW 平价项目储备,十四五规划元年以及海外 因疫情推迟项目的重启,市场装机预期达到 160-170GW,同比增长接近 40%。然而,光伏公用事 业属性,以及平价初期项目收益率红线与价格高度敏感,行业高盈利和高装机不可兼得,技术进步 和部分环节让利换取终端需求高增长和部分环节盈利稳定更可能发生,即结构性机会的可能性更 高。我们中期看好格局优、供需紧、成本曲线陡峭的行业龙头,或者有细分环节有阿尔法公司,推 荐顺序依次是跟踪支架>玻璃≥硅料>胶膜>一体化组件>电池>硅片。平价元年,需求有望加速增长。2021 年,国内迎来平价元年,行业补贴全面退坡;根据国家能源 局统计,已下发的两批平价上网项目合计约 47.83GW,叠加竞价转平价项目约 8GW,合计平价储 备项目超 50GW,为 2021 年平价项目提供有力支撑,预计 2021 年国内光伏装机 50-60GW;海外 今年受到疫情和汇率波动影响,需求小幅下滑,但多数招标项目并未取消,只是推迟,因此明年海 外需求有望在迎来今年推迟的需求+明年内生需求双重叠加,预计 2021 年海外光伏装机 100- 110GW,全球合计为 160-170GW。硅料几无扩产,价格高位维持。2021 年,新产能主要在 Q4 陆续爬坡,全年有效产能增加非常有 限。根据统计,一线企业产能约为 32.4 万吨,预计明年维持满产;二线企业有效产能约为 12 万 吨,海外产能主要是瓦克德国和 OCI 马来西亚合计 8.7 万吨,产能合计 53.1 万吨。按照 2020H1 硅耗比 0.32g/W 测算,大致满足终端需求 170GW,价格景气可维持。硅片过剩下,龙头“Know-how”初检验。根据我们统计,2020 年底单晶硅片产能预计为 214GW, 2021 年底单晶硅片产能预计为 355GW,2021 年单晶硅片将迎来首次全面过剩。单晶硅片年化有 效产能将从 2020 年的 147GW 增长至 2021 年的 259GW,同比增长 77%,显著高于行业增速。 在此背景下,行业竞争加剧,龙头凭借成本、管理、规模和研发全方位优势稳固行业地位。结构性紧缺,大尺寸电池盈利高位维持。大尺寸价格端能够有效摊薄终端面积相关 BOS 成本获得 溢价,在成本端获得通量效应有所下降,利润空间占优。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 G1(158.75)尺 寸电池片每瓦净利仅 1 分钱,而 166 则为 9 分钱,182 和 210 均在 1 毛以上。目前现有产线仅能 技改升级至 166,182 和 210 必须新建产线,因此明年大尺寸电池仍然会维持结构性紧缺,超额利 润有望持续。组件一体化程度提升,阵营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加速。随着几家主要组件厂回归国内或即将回归上 市,组件以及一体化环节的产能扩张均有所加速,根据 Solarzoom 的统计和我们的测算,行业六 大组件厂商年底产能超过 200GW,全年预计出货量超过 155GW,基本满足终端需求。我们预计 明年中小组件厂商生存压力较大,行业加速洗牌,集中度快速上升。2021 维持紧平衡,玻璃长期格局稳固。玻璃成为了下半年终端抢装的瓶颈,甚至部分需求因为玻 璃的紧缺推迟至明年 Q1。展望明年,信义光能和福莱特两家龙头大致维持各季度一条线的投产节 奏,占 70%以上, 剩余主要是亚玛顿、彩虹等。考虑爬坡因素,我们测算 2021 年化日熔量约为 3.4 万吨/天,同比增加 29%;按照 165GW 测算的需求同比增加为 27%,增速基本匹配,我们预 计 3.2mm 玻璃全年均价仍在 30 元/平以上。2022 年扩产规模较大,供需偏松,龙头有望回归合理 盈利水平。大尺寸玻璃将结构性紧缺。近十年来,无论是 60 型还是 72 型组件,光伏玻璃宽度一般为 1000± 50mm;而传统窄版玻璃宽 2200mm,宽版玻璃宽 3200mm,考虑两边各 100mm 边子,均可通过 一切二和一切三实现较高的切裁率,满足客户需求。但随着 182 和 210 占比的提升,对应的组件 宽度分别为 1128mm 和 1300mm;传统宽版切裁率损失较大,只能采取横切;而窄版则可通过简 单技改扩宽到 2400mm,满足 182 组件但无法满足 210 组件。传统产线若采取大幅度技改提高宽 度,则需要停产,周期在半年左右,这在今年下半年光伏玻璃一片难求的背景下基本没有厂商进行 技改;因此,明年随着大尺寸的推广,光伏玻璃的结构紧缺不可避免。目前,同规格大尺寸玻璃的溢价约为 5%,预计明年比例有所增大。而新扩产的产能宽幅均已考虑了大尺寸因素,进行了一定 程度的拓宽,也将充分受益大尺寸溢价。逆变器行业红利延续。终端需求维持高增长的背景下,行业逆变器相关厂商加速出海,以及竞争对 手出口首先、存量替换和储能逆变器的额外增量,国内逆变器龙头有望维持高于行业的增长。跟踪支架是强阿尔法环节,国产替代空间巨大。跟踪支架大致增加 7%系统成本,但是能提高 15% 以上发电量增益,是平价时代提高收益率的好技术。2019 年,跟踪支架前十大龙头仅有中信博为 中国公司,市占率仅为 6%;我们认为,作为跟踪支架的中国名片,中信博有望通过产品性价比、 定制化服务能力和供应链优势逐步提高市占率,成为全球跟踪龙头。投资建议:紧抓强势龙头,尽享平价硕果我们仍然看好平价时代光伏产业链龙头的业绩和估值双击机会。建议关注产业链细分环节的龙头, 硅料环节关注产能新,成本低,规模大的龙头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硅片到组件环节推荐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建议关注第三方新势力硅片厂商上 机数控、大尺寸电池龙头爱旭股份(600732,未评级),一线组件龙头晶澳科技 、东方日升、天合光能。辅材环节推荐光伏玻 璃双寡头福莱特、信义光能,胶膜绝对龙头福斯特, 跟踪支架龙头中信博。逆变器环节建议关注阳光电源、锦浪科技 、固德威。风电:开启平价时代,市场化迭代加速去补贴进入最后阶段,迎接平价上网时代。自 2009 年推行风电标杆电价制度以来,国内风电累计 装机容量从 25GW 增加至目前的 224GW。由于电价政策变化,引发 3 次抢装:(1)2015 年标杆 上网电价调整,当年行业新增并网 33GW;(2)2019 年 5 月发布平价政策:2018 年底之前核准 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 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2020 年前核准的陆上风电 项目,2021 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 2021 年 1 月 1 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 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此轮抢装 2019 年受到主轴承(外资供应商扩产偏谨慎) 等核心部件产能爬坡紧张,新增并网 26GW;2020 年叶片主材巴沙木(海外自然生长木材)受到 疫情影响加工和物流导致 Q1 影响部分叶片产能,经过调整和爬坡,我们预计新增装机可达 33- 35GW;(3)2021 年海上风电国补政策变化,迎来海风抢装,考虑施工船和冲击锤供给因素,我 们预计 2021 年新增海风 5GW 以上。新能源度电成本优势渐显,开启全球低碳共振。Lazard(LCOE 14.0)数据显示,陆上风电价格区 间:26-54 美元/兆瓦时,海上风电 86 美元/兆瓦时,低于煤电的 65-159 美元/兆瓦时。在新能源度 电成本快速下降过程中,全球开启低碳共振:(1)中国:2020 年 9 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承诺将力 争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欧洲:2020 年 10 月欧盟将 2030 年 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1990 年)从目前 40%的减排目标提高到 60%;(3)美国:拜登团队清洁 能源计划,在 2050 年前美国实现 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和净零排放,未来十年内对清洁能源投入 4000 亿美元,在 2035 年电力网络实现零排放,目标到 2030 年将海上风能增加一倍。我们认为在 低碳政策刺激下,有望通过两阶段实现新能源全面平价:(1)新能源发电侧+多能协同互补平价: 优化风光发电组合提高耦合发电稳定性,加速电力系统升级,进一步明确火电调峰收益模式,发挥 电网灵活性;(2)新能源发电侧+储能全面平价:预测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在增量和存量中全面 替代。国内补贴退坡前的冲刺,产业供应链机会频出全球风电三阶段发展,第一阶段(2001-2009 年):导入初期增长期,新增风电装机 CAGR 达到 22%,海上风电市场开始起步,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开拓海上风电市场,受制于海上风电 技术积累不足、度电成本较高,新增海上风电装机仅占新增风电装机的 1%左右。第二阶段(2010- 2013 年):政策波动和技术稳定期,受到美国中断延长风能生产税抵减法案造成美国市场大幅下 滑,新增风电装机 CAGR 回落到-3%,欧洲国家持续发展海上风电,中国开始进入海上风电市场, 新增海上风电份额提升至 3%左右。第三阶段(2014 至今):重回稳定发展期,随着风电技术提升 加速(大型化和主控优化),度电成本优势凸显,新增风电装机 CAGR 达到 9%,欧洲海上风电技 术完善,中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新增海上风电份额提升 5%至 9%。2019 年全球新增装机 60.4GW, 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 54.2GW,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6.1GW,考虑到国内 2019-2020 平价前的抢 装,我们预计 2020 年全球新增装机 70GW,其中预计中国新增 33-35GW。根据 GWEC 预测,全 球风能发展态势稳固,预计 2020-2024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可达 355GW,预计直至 2024 年中国 新增风电装机占比仍不少于 27%。国内抢装性趋势旺盛,产业链供应紧张。受到疫情影响 2020 年 Q1 新增风电并网 2.4GW,同比下 降 50%,且据能源局统计,过渡至 2020Q3 后,新增风电并网已达 13.92GW,呈恢复态势,累计 并网装机容量至 223.92GW。市场普遍认为疫情或影响产业链供给,但目前产业链关键瓶颈(叶片、 主轴承材料等) 产能快速恢复且不断提升局部产能,2020 年风电吊装有望达到 33-35GW。从产 业链板块来看,2020 年前三季度风电板块营收增速仍维持在 40%以上,其中主要零部件厂商营收 增速达 60%以上,提早预判产能扩张和产能弹性大的企业充分享受抢装盛宴。从“量”分析:2020 年 1-9 月国内公开招标量达 19.3GW,陆上市场共计招标约 13.7GW,海上 招标量约 5.6GW。从机型分类上看,3MW 及以上级别机组为招标市场的主流机型,风机大型化趋 势明显。从“价”观察:2020 年 1-9 月,各级别机组的平均投标价格有所回落,但趋于稳定。2020 年 9 月,2.5S 级别机组的投标均价为 3,400 元/千瓦,3S 级别机组投标均价为 3,250 元/千瓦。相 比 2020 年初 1 月均价分别下降 17.34% 与 19.63%。短期来看,抢装接近尾声量价回落,但从国 家能源局公布 2020 年风电平价上网项目名单,共计 158 个项目,总容量 11.4GW,享受并网接入 和消纳保障政策,有力支撑平价过渡。长期来看,后平价时代客户更关注度电成本和服务保障,预 计行业市场化发展加快。风机大型化趋势确定,市场化加速格局深化。金风科技 2020 年 Q3 在手订单结构,3S/4S 风机占 比 32.6%,6S/8S 大风机占比 15.5%,高性价比大功率风机逐渐成为主流;明阳智能 2020 年 Q3 新接订单也是类似趋势,3.X 占比 38.2%,6.X 占比 27.7%,8.X 占比 12.5%。我们判断大型化带 来载荷设计、主控研发、成本控制的差异化,进一步加速行业格局深化。海风近用电区大有可为,供应链加速降本应对平价全球海上风电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英、中、德。2010-2019 年全球海上风电呈高速增长态势, CAGR 达到 29%,2019 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 29GW,同比增长 25.5%,占全球风电累计装 机 4.46%;2019 全球海风新增装机 6.1GW,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 10%。2019 年英国、中国、德 国三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份额 82%,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高度集中。欧洲市场脱颖而出,将率先实现海风平价。欧洲 2019 年累计装机容量已超 22GW,2009-2019 累 计装机 CARG 达 26%,2019 年度新增装机量 3.6GW。2019 年底欧洲海上风能大会上,欧洲风能 协会明确提出规划:2050 年欧洲海上风机总计装机 450GW,其中北海、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海域 380GW,地中海区域装机 70GW。另外我们从英国近期海上风电最低中标价格 39.65 英镑/兆瓦时 (约 0.35 元人民币/千瓦时),项目要求在 2023/2024 并网,我们可以预见在欧洲成熟高质量供应 链和海风资源禀赋下,欧洲可以率先实现海风平价。国内海风开启抢装,长期发展空间大。2013-2019 年国内海风新增装机 CAGR 达 57%,2020 上 半年国内海风新增装机 106 万千瓦,同比增长高达 165%,累计装机 748 万千瓦。随着 2021 年海 上风电国补政策变化,考虑施工船和冲击锤供给因素,我们预计国内 2021 年新增海风 5GW 以上。 而且从项目储备来看,根据北极星统计,国内 2018 到 2019 风电核准项目统计,项目总容量达 42.38GW,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地区核准项目分别达到 29.03GW,7.7GW 与 2.93GW。2020H1 中国海上风电已开工项目达 5.42GW,建设中项目 5.34GW。我们认为国内海风开发和储备空间较 大,关键是在平价压力下加速供应链和施工链降本,尤其是针对风电机组(成本占比约 41%)、基 础和施工(24%)、运维成本(全生命周期核心成本要素)的改善,加速国产高端供应链迭代(主 轴承、叶片、主控系统、施工船、冲击锤、运维船等)。展望:未来成本和格局变化,行业长逻辑演绎思考 1:平价时代成本和格局变化回顾历年价格战,风机降本速度或阶段性落后于竞争需求:(1)2011 年 1.5MW 风机招标开出低 于 3000 元/kW,主要由于需求下降叠加电价调整,考虑到风机一般 3-4 个季度生产交付周期,我 们对比 2012 年金风科技主力机型 1.5MW 成本为 3090 元/kW,部分低价订单接近负毛利率;(2) 2018 年 2.5MW 风机招标开出低于 3000 元/kW,主要由于 2015 年抢装后的需求下降叠加企业对 市场份额的诉求,我们对比 2019 年金风科技主力机型 2.0MW 成本为 2760 元/kW、全机型成本均 价为 2910 元/kW,价格战激烈程度接近 2011 年,同时在 2019-2020 年行业景气度上行阶段瓶颈 环节零部件相继提升产品单价,且近年来风电装机南移,低风速大兆瓦物料用料提升,毛利率两端 承压。面对平价时代,2020 年 11 月北方风电大基地招标,某主机厂爆出 3101 元/kW 低价(包含塔筒、 基础锚栓),假设除去 500-600 元/kW 配套成本,风机设备价格在 2500-2600 元/kW 左右,再次 刷新低价记录。我们认为这次或许不同,该主机厂或通过载荷设计和主控优化降低物料用料、采取 叶片一体化供应等策略,朝 2000 元/kW 成本线迈进,甚至领先部分龙头企业成本。由此,我们猜 想这或许成为未来风机格局变化的触发点。竞争格局深化,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为主要变量。从近 3 年新增装机数据看,CR3 市场份额稳步 提升,说明龙头公司资本和技术研发优势明显,但我们也看到运达股份凭借聚焦陆风高性价比和市 场口碑带来份额的逆势上升。从技术层面看,机组大型化是技术革新的主要驱动因素(18 年新增 机组平均功率 2.2MW,同比增长 3.4%)。我们认为(1)此轮抢装龙头公司借助自身规模优势, 率先抢占供应链份额确保交付量,但抢装潮下量价齐升也给潜力厂商留有调整机会;(2)从后平 价时代来看,成本为核心,加速降本以满足新能源+储能全面平价,客户更为关注全生命周期度电 成本和服务运维保障,更为市场化发展的龙头企业能够通过高效管理组织、高效研发策略以及供应 链一体化管控加速成本控制能力的分化,预计格局进一步深化。思考 2:风机运维,有望成为发展长逻辑海外巨头服务利润贡献较大。维斯塔斯 2019 年全年营收为 121.5 亿欧元,其中服务板块实现营收 18.71 亿欧元,占到 15%。公司 2019 年息税&特殊项目前利润为 10.04 亿欧元,其中服务板块实 现 4.82 亿欧元,2019 年占比达到 48%。服务模块对整体收入、利润贡献稳中提升。自 2013 年 后,服务收入占比相对稳定在 15%左右,而息税&特殊项目前利润占比由 2014 年的 29%上升至 2019 年的 48%。风电服务息税&特殊项目前利润率高于机组销售的息税&特殊项目前利润率,近 三年保持在 20%以上,由 2016 年的 17%提升至 2019 年的 26%。相较于机组销售,服务利润贡 献大,主要因为:(1)或受益于维斯塔斯机组或解决方案的高可靠性,保持较低的运维成本。(2) 长服务合约保障稳定收益,公司 2019 年新签订合同服务时限平均为 18 年,叠加销售质保 2 年, 覆盖全生命周期,公司在各大洲折算成人民币的服务单价约 0.11-0.17 元/W,平均单价为 0.15 元 /W(高于国内服务价格),对比服务、销售单价,当年度单位服务单价/销售单价约为 3.8%,在长 期服务合同预期下,全生命周期服务收入贡献较大。国内质保期普遍大于海外,后期服务模式逐步完善。2011 年前国内陆上项目的前两年运维服务包 含在项目初始建设保障内,后因为机组价格竞争激烈,2012 年后国内主机厂基本将质保期延长为 5 年,而海上项目质保期一直为 5 年。从远期来看,(1)根据 GWEC 报告 2020 年“超过保修范 围”的装机量为 2015 年的两倍,考虑到保修期后,随疲劳和磨损增加,机组可用性下降,部件故 障可能性增加,项目度电成本上升,风电场开发商将联合主机厂商积极管理运维,运维市场有望保 持长期稳定增长;(2)从海外成熟市场模式来看,运维服务模式大势所趋,风机技术主要积累在 主机厂商,随着平价时代开启,业主对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更为重视,我们认为国内运维服务模式 也会趋向完善,价值链重心由设备端逐步转向服务端。投资建议:精选细分环节优质龙头(略)金风科技:风电设备龙头,毛利率环比改善日月股份:全球风电铸件龙头,坚定成长之路……工控自动化:行业周期上行,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国内工业景气度回暖,工控行业迎来上行周期GDP 增速快速回升,宏观经济向好发展。中国 GDP 增速 2020Q1 出现大幅下跌,2020Q2 大幅回 升,2020Q3 GDP 当季同比继续提升至 4.9%,其中工业 GDP 与制造业 GDP 同比增长 5.6%与 6.1%,已达到 2019 年水平,整体宏观经济向好发展。PMI 持续高于荣枯线,PPI 跌幅不断收窄。PMI 和 PPI 作为工控行业景气度的领先/同步指标,疫 情后向好态势明显。其中 PMI 自 2020 年 3 月疫情缓解以来连续 8 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均高于 2019 年全年水平;PPI 则在上半年有所下滑,2020 年 6 月份以来跌幅不断收窄。反映出我国工业 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好转,供需端出现持续回暖,制造业景气度整体回升,基本面继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复工复产效果明显。根据国统局数据,9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 长 6.9%,增速比 8 月份加快 1.3 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6498.5 亿元,同 比增长 12.6%;产能利用率方面,2020Q3 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 76.7%,基本达到 2019 年水平, 复工复产效果明显。随着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持续改善,有望提升企业扩产需求,带动工控行业需求 提升。私企固定资产投资弹性更高,新建与扩建项目增速高于改建项目。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看,根 据企业性质的不同,疫情后国企与私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均处于回升态势,其中私企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国企,表明私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弹性更高;根据建设 性质的不同,2020 年 8 月后新建与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高于改建项目增速。机床产量同比快速增长,设备需求情况向好。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 OEM 市场主要下游应用 市场。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2020 年 3 月份有较大下滑,但 4 月份复产复工以来,产量增速明 显改善,均处于 10%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 2020 年 10 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达到 29%,达到 近 4 年来最高水平。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不断增长,新兴领域需求快速释放。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最普遍应用的 升级产品,其产量能够代表新兴制造领域的投资和升级热情。从产量来看,自 2019 年 8 月出现拐 点后产量增速不断回升,其中 2020 年 9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达到 51.4%,表明新兴领域需求快 速释放。2020 年 Q2 以来工控行业进入上行周期,OEM 市场表现更好。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2020Q2- Q3 工控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 333.86 亿元、322.0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7%,度过疫情影响 后国内工控市场处于增长态势,预计随着国内工业景气度的不断回升,国内工控市场将迎来上行周 期。从细分市场来看,2020Q3 国内 OEM 市场与项目型市场规模分别为 174.09 亿元、148.00 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 11%、2%,OEM 市场表现更好。OEM 细分领域表现良好,项目型行业下滑趋势显著。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OEM 行业方面,预 计受华为、苹果等厂商 5G 手机销量火爆,持续提升 3C 行业设备替换需求影响,新兴行业中 3C 和工业机器人将同比转正;传统行业中受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影响,工程机械维持较高增速,机床行 业因口罩机相关的机加工机床、3C 电子相关的激光加工机、用于基站精密零部件生产加工的机床 需求较好,2020 年将同比转正。整体来看,OEM 行业回暖趋势明显。项目型行业方面,预计 2020 年项目型市场各细分行业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冶金行业受房地产投资增速趋缓影响,增速 预计将有所下滑;化工产品市场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增速大幅下降。展望 2021,人口红利消退迎来自动化需求上行周期,“安全和升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1)对标日本 1980 年代前后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预计国内自动化需求上行对标 1980 年前后,日本抚养比处于低位(接近 43%-47%),日本工业自动化需求迅速提升。1970- 1990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量由 1970 年的 0.2 万套增长至 1990 年的 7.9 万套,20 年 CAGR 达 到 22%,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中国人口抚养比情况来看,2020 年接近 40%,随着抚养比逐步提 高,我们认为国内自动化需求处于上行周期。人工成本持续增长,工程师红利刺激自动化水平提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制造业企业寻 求自动化升级进行人工替代,将刺激工控行业相关细分产品的需求回暖。全国毕业研究生及学成回 国人数不断增长,工程师红利逐渐凸显,将带来自动化水平提升。2)紧抓“安全和升级”机会,把握大客户导入、进口替代和工艺升级下的龙头机会。国内工控龙头充分受益于国产化替代加速。国内重视各重要领域的供应链安全,随着本土品牌和外 资品牌在产品上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而本土品牌又具备服务响应迅速、需求跟踪密切等优势,同时国内大客户考虑供应链安全和工艺升级需求,逐步释放国内工控企业迭代机会,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其中深耕技术壁垒与服务优势的行业龙头在高效管理下将迎来份额提升。投资建议:关注管理、技术和服务优势的龙头标的我们认为,在工控行业周期上行时,优质的龙头公司凭借技术壁垒、服务优势、管理效率等护城河, 能够获得超出行业均值的较高增速。从当下时点来看,疫情后国内工业景气度整体回暖,国内外工 控领域供需失衡,工控行业即将迎来上行周期;人口红利消退刺激自动化需求爆发;“自主可控” 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因此,行业龙头的业绩有望迎来持续增长汇川技术(300124,未评级):工控龙头业绩迎来增长,国产替代加速过程中(略)……经过十余年发展,汇川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变频器供应商发展为光电机综合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工控业务领域,受益于国内工业景气度回暖与国内外工控产品供需失衡,国内工控行业将迎来上行 周期,公司作为龙头业绩将充分受益。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光伏装机受组件价格和宏观利率影响较大,若不及预期将影响行业整体增速。 风电装机不及预期;风电装机受风机价格和宏观利率影响较大,不及预期将影响行业整体增速。 电网投资规模不及预期;电网投资存在不确定性,若电网盈利有所波动可能会影响投资规模。 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存在波动,可能会导致下游 OEM 和项目型市场投资波动,从而 影响工控行业增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郑华航)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每日点评2021 年3 月23,上证综指收3411.51 点,上涨下跌0.93%;深证成指收13607.27点,上涨1.12%;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指数收8502.60 点,下跌2.69%。其中,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涨幅前三的公司为:晶瑞股份(300655,17.24%),同济科技(600846,10.01%),海南发展(002163,7.13%)。新能源汽车方面,今年1-2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7 万辆和28.9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 倍和3.2 倍。从单月销量来看,新能源汽车连续8 个月刷新当月历史最高销量,行业将景气度持续高涨。今年1 月和2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7.2%和7.6%,两个月累计渗透率达到7.3%,相较于去年全年5.4%的渗透率大幅提升,若按照全年7.5%的渗透率计算,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80 万辆,汽车电动化趋势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光伏方面,2020 年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零碳排放。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比如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促使实体企业使用更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具体到行业来看,新能源发电方面,继续看好光伏板块,我国具备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制造优势,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在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光伏产业已初步实现平价,达到了依靠自身经济型发展的新阶段,成长空间广阔。风电方面,3 月18 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中国2030 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 年展望》,其中指出到2025 年清洁能源装机将成为主导电源,2025~2030 年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清洁能源满足,2025 年风、光装机将分别达到5.4 亿、5.6 亿千瓦,2030 年风、光装机将分别达到8 亿、10.25亿千瓦。到2025 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量占比将达到57.5%,且从远期来看,风电与光伏将在清洁能源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行业要闻1。陕西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1 年陕西电网统调发电企业优先发电量计划的通知》。《通知》提出纳入规划的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光伏扶贫项目、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项目按照资源条件对应的发电量全额收购,执行政府定价。对于其他风电、光伏发电企业保障利用小时数(风电1700 小时、光伏1250 小时)以内的发电量作为“保量保价”优先发电量,执行本省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国家另有规定的遵照规定执行;市场化交易电量作为“保量竞价”优先发电量,执行交易合同电价;“保量保价”和“保量竞价”以外的发电量价格按照当年新能源发电企业外送平均价下浮10%结算。(风电头条)公司动态当升科技(300073):公司发布2020 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3 亿元,同比增长39.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 亿元,同比增长284.12%。晶瑞股份(300655):公司发布2020 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233.25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95.01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72%。正海磁材(300224):公司发布2020 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5,394.03 万元,同比增长8.64%;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03.98万元,同比增长42.86%。(文章来源:川财证券)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港证券,夏纾雨)1. 立足优质赛道 公司迎来行业爆发期1.1 电池厂商争相扩产 锂电设备市场广阔公司作为国内锂电设备龙头,未来发展确定性强。作为国内甚至是全球技术领先的 锂电设备龙头,公司立足新能源赛道,将从加速扩产的下游客户中获得超额的订单 增长,未来发展确定性强。锂电池需求端急速上涨,或迎来供需缺口。根据 SNE Research2021 年 1 月 13 日 发布的报告,其测算 2025 年全球锂电池的装机量将达到 1258GWh,2030 年将达 到 3166GWh;2020 年锂电池供需比为 1.92,但其根据现有产能及扩产项目预测, 2023 年供需比将进入到 0.94,即从 2023 年起,全球锂电池供应或将进入短缺, 呼吁各大电池厂商提前扩充产能。各大锂电厂商争相扩产,投资规模超千亿元。对于刚过去的 2020 年,各大锂电池 供应商的主题词都是扩产。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数据,2020 年动力电池投扩 项目 26 起,总金额超 1370 亿元,扩产规模超 400GWh。以国内锂电池龙头供应商宁德时代来说,从 2020 年 2 月至今年 2 月份,宁德时代 就相继发布了 5 次扩产公告,总扩产投资规模达 965 亿元,分别是:2020 年 2 月 27 日公告:投资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 100 亿元;2020 年 8 月 12 日公告:时代吉利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宜宾项目80 亿元;2020 年 12 月 29 日公告:投资 390 亿元扩产,其中,建设福鼎基地 170 亿、江苏溧阳四期 120 亿及扩建宜宾基地 100 亿;2021 年 2 月 2 日公告:新增产能合计投资上限为 290 亿元,其中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五、六期项目 12 亿元,投资建设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肇庆项目(一期)120 亿元,时代一汽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 50 亿元;2021 年 2 月 25 日公告:时代上汽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 105 亿元。各大动力锂电池厂商的加速扩产必将带动锂电设备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锂电池厂 商的扩产项目,投资主要用于两方面:厂房建设及设备投资,超千亿规模的扩产规 模必将带来数百亿级别的锂电设备市场。而先导智能作为锂电设备行业的龙头代表, 将从中受益,公司订单将迎来爆发期。1.2 国内动力锂电设备市场空间测算1.2.1 测算逻辑及假设测算逻辑:由最下游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结合单台车锂电池装机容量,得到动力锂电池装 机总量;再根据每年动力锂电池装机总量估算出扩产需求;最后根据扩产成本和扩 产需求量计算得出动力锂电池设备的市场空间。测算前提假设:1)假设 2021-2025 年中国汽车销量分别为 2600、2700、2800、2900 和 3000 万辆。2)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20%(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3)随着技术和工艺提升,单车电池装机量不断提升。4)扩产建设周期为 2 年,第一年体现 50%,第二年体现剩下 50%。5)随着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动力锂电设备单 GWh 投资单价逐年递减。1.2.2 我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预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2021 年销量迎来开门红。根据 EV Sales 统计数据, 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780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为310万辆,同比增长41.6%。 渗透率增长明显,从 2015 年的 0.56%上涨至 3.98%。其原因主要是:国外方面 2020 年 1 月欧盟开始执行全球最严碳排放法规并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国内方面双 积分政策及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共同刺激导致新能源车销量大幅上涨。再看国内,2020 年国内汽车销量 2531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 136.7 万辆,渗透 率已达到 5.4%。2021 年国内汽车市场更是强力复苏,2021 年 1-2 月,国内汽车 累计销量395.8万辆,其中新能源车1-2月累计销量为28.9万辆,同比增长389.8%, 与 2019 年同期相比增长 94%。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到 2025 年,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 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 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由此预计 2021-2025 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 200、 246.27、331.85、446.61 和 600 万辆,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9.94%。1.2.3 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测算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18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 池装机量为 57.02 GWh,2019 年为 62.19 GWh,2020 达到 63.63 GWh。 动力锂电池的装机量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单车锂电池装机容量两大因素。当 前市场,里程焦虑仍是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主要顾虑,但随着技术发展,未来新能 源汽车的单车锂电池装机容量将进一步提升。根据测算,2020-2025 年动力锂电设备市场空间如下表所示,年复合增长率为 20%。2. 公司通过定增深度绑定下游第一大客户2.1 国际锂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宁德时代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锂电池生产商。根据韩国分析机构 SNE Research 发布的 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最新统计数据,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 上的装机量达 137GWh,同比增长 17%。其中,宁德时代以 34GWh 的装机量(同比增长 2%),居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市 场份额为 24.82%;LG 新能源以 31GWh(同比增长 150%)的装机量,位居全球 第二,市场份额为 22.63%。并且,装机量排名前 9 位中,国内企业占了 4 席,除 宁德时代外,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分别位于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第 6 位、 第 8 位和第 9 位。这几家国内厂商的锂电池装机量约占全球装机量的 36.5%。2.2 国内锂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动力锂电池行业集中度高,宁德时代占据半壁江山。以 2020 年统计数据看,锂电 池装机量前 10 的供应商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 化学、中航锂电、国轩高科、 松下、亿纬锂能、瑞浦能源、力神电池和孚能科技。其中,宁德时代排在第一位, 占比高达 50%;第二位是比亚迪,占比 14.9%;第三位是 LG 化学,占比 6.5%。 行业集中度方面,CR10 为 91.8%。2.3 公司实现下游龙头客户全覆盖锂电池设备业务客户覆盖下游行业龙头,公司成长为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动力锂电 池设备业务作为第一大主营业务,占比超过 80%。下游客户包括两类:各大动力锂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LG 化学、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松 下、亿纬锂能、瑞浦能源、力神电池、孚能科技、三星、韩国 SK 集团、索尼、 日本村田制作所等。各大具备动力锂电池自制能力的汽车主机厂:特斯拉、比亚迪等。 可以看出,公司下游客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动力锂电池厂商。受益于各大厂商近几 年的连续扩产,公司已成长为锂电设备行业的绝对龙头。2.4 强强联合 公司未来订单获保证公司引入宁德时代作为战略投资者,未来订单获保证。公司发布公告,发布 25 亿 元定增,宁德时代认购本次发行全部股份,成为先导智能战略投资者,发行完成后 宁德时代将持有先导智能 7.1% 的股份,两家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也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动力电池提 供商,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可 持续研发能力。并且,宁德时代是公司下游的重要客户,2019 年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的销售 订单总额占公司当年度营收的 38.65%。双方通过本次定增会进一步绑定,加强合 作关系,公司能从宁德时代获得的订单量也会进一步提升。本次定增将为公司从技术资源、采购订单、全球商务协调三方面带来巨大收益。 根据公司发布的《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的公告》,本次定增完成后,宁德时代将从 以下几方面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助力:1. 技术资源支持(1)宁德已建立了涵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工艺制造等领域完善 的研发体系,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实力、技术资源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宁德时代将在未来新电池技术研发流程的 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设计验证测试)阶段,允许和鼓励先导智能共同参与联合研发,由宁德时 代提供设备技术需求、工艺培训并由先导智能进行设备的研发和配套,先导智能 需就此承担保密义务。(2)宁德时代具有行业内领先的验证测试环境,支持先导智能自研设备有偿利 用宁德时代产线进行产业化验证并提供验证报告。(3)宁德时代工艺团队在动力电池及相关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 实践经验,在行业内具备国际国内领先的竞争优势。双方拟建立并加强常态化技 术交流机制,组建技术研发合作团队,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定期 开展前瞻性的工艺交流。(4)宁德掌握行业内领先的电池技术方向,并将定期就电池技术方向,向先导 智能提供指引。2. 采购订单及供应商资源支持(1)新增设备采购订单优先。未来三年,在先导产品质量、服务、技术、价格 等条件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宁德时代按不低于电芯生产核心设备(包括涂布、卷 绕、化成等)新投资额 50%的额度给予先导智能优先权,即在前述额度内优先采 购先导智能产品。宁德时代提前共享新建产能的信息,先导智能据此提前进行供 应链的准备,以确保设备交付能力。(2)运维服务订单。先导智能 2021 年起开始试点由先导智能提供其自产锂电设 备的日常运维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产线故障处理、设备运行顺畅保障、产线切拉 换型等,以最大限度提升宁德时代的产线效率。试点项目成熟后,将逐步增加由 先导智能提供其自产锂电设备的日常运维服务。(3)智能物流设备订单。未来三年内,在先导智能产品、服务具有优势的情况 下,宁德时代亦将逐步加大向先导智能采购智能物流设备(包括材料库、立体库、 物流线、AGV)。(4)汽车产业链业务订单。宁德时代将协助先导智能开拓汽车产业链相关客户, 并通过自身品牌影响力扩大先导智能的行业占有率。(5)供应商资源共享,创造规模效应。先导智能和宁德时代双方将联合分析并 共享供应商资源,扩大采购规模,进一步集采以降低产品价格,同时共同锁定供 应商产能,确保交付时间。3. 全球商务协同支持先导智能将依托宁德时代方的海外基地,布局海外生产,加大海外研发、销售、售 后支持团队的建设,通过协同互补降低海外建厂成本和布局风险。2.5 定增后对营收及利润影响本次战略合作在未来三年预计将增加公司订单规模 247.44 亿元,增加毛利 90.18 亿元, 增加净利润 38.79 亿元。根据 2 月 26 股票募集说明书(修订版)》,本次战略投资注入公司后,能够促进公司发展,销售 业绩也会大幅提升。测算方式:1) 根据对全球动力电池未来需求量的预测,在宁德时代未来产能快速增长的情况 下,预计宁德时代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电芯生产核心设备总采购额分 别约为 100 亿元、120 亿元和 155 亿元。2) 预计 2021-2023 年宁德时代累计电芯生产核心设备总额约 200 亿元、320 亿元 和 475 亿元,按照运维费用占设备总额比例 5%测算,按先导智能提供的运维 服务约占宁德时代设备运维额度的 25%测算。3) 根据宁德时代对物流设备的规划,预计 2021 年物流线订单需求约为 24 亿元, 且未来订单年均增速约 30%。4) 2020 年先导智能中标宁德时代物流线的数量比例为 55.89%,假设按先导智能 约占宁德时代智能物流设备采购额 50%测算。5) 预计联合采购后,采购量提升能够节省采购成本约 3%-5%。3. 公司以锂电设备为核心 多业务协同发展3.1 新的业务增长点新业务增长速度快,未来或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根据 2019 年年报,主营中排在 第一的是锂电池设备收入 38.12 亿元,占总收入的 81.38%;第二是光伏自动化生 产配套设备,营收 4.95 亿元,占比 10.56%;第三是由智能物流设备、燃料电池设 备、汽车智能制造设备、激光设备等构成的其他业务,这部分业务营收 2.73 亿元, 占总营收的 5.84%,虽然占比还不高,但同比增长 235.08%,未来或将进一步成为 除锂电池设备以外的营收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支撑点。3.2 公司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先导智能最初是以薄膜电容器设备起家,2012 年薄膜电容器设备占营收比重为 67.78%。随后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锂电池设备业务,由于锂电池在隔膜 分切、电芯卷绕等工艺上与薄膜电容器相类似,先导智能将在薄膜电容器设备制造 领域掌握的成熟技术移植到动力/储能锂电池设备的研发和设计中。至 2015 年公司 上市时,锂电池设备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总营业收入的 67.06%。上市后锂电池设备业务高速增长,公司持续加大对锂电设备全产业链的布局,2018 年锂电池设备业 务收入 34.44 亿元,占总营收的 88.53%。随后公司开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布局智能物流设备、燃料电池设备、汽 车智能制造设备、激光设备等业务。3.3 公司当前业务结构锂电设备业务方面, 2017 年,先导全资收购国内领先的化成电源、分容测试和后 道物流产线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珠海泰坦新动力电子有限公司。如今,先导可提 供从浆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卷绕/叠片、组装、化成、分容测试和物流系 统等锂电池整线设备,并配备先导自主研发的 MES 生产执行系统,为锂电池企业 打造智能化工厂。智能物流业务方面,公司已先后为中航锂电、宁德时代、通威集团、阿特斯、力信、 亿纬锂能、瑞浦等客户提供领先的智能仓储物流解决方案,以“柔性制造”、“智慧 制造”为核心,帮助客户解决仓储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仓储 作业效率,提高库存准确率和周转率,为客户提供柔性化管理平台和智能化解决方 案。燃料电池业务方面,公司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膜电极生 产线、双极板生产线、电堆及系统生产线及测试平台等。先导依托强大的研发、生 产制造以及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生产工艺论证及燃料电池小试、中试、 量产设备,已经为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燃料电池自动生产线。汽车智能产线业务方面,先导以自主研发的视觉软件平台、铝车身连接、动力学/ 热力学/流体力学仿真、大数据分析、智能物流及 MES 等技术为特色,在汽车及关 键总成智能装备领域,提供电池模组/PACK 产线、汽车新型智能装备、电机智能产 线等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并且该业务板块已有订单支撑,根据先导智能公司官网 1 月新闻,先导智能与宝马汽车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新能源汽车 PACK 智能产 线整体解决方案。激光设备业务方面,公司整合激光优势,布局激光全产业链,依靠强大的视觉算法 和软件研发能力,提供成套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以高精度数控系统为核心,形成 了针对 LED、消费电子、面板、半导体、光伏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和相关联行业的 测量和自动化智能车间解决方案。目前,先导智能已探索出一条与头部客户“以协同联合开发带动项目合作”的深度 合作模式,以锂电设备为核心,多业务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营收获多点 支撑。4. 技术驱动 造就公司护城河4.1 两大因素驱动设备技术升级下游成本压力:由于新能源汽车中电池成本占比较高,约占整车成本的 35-40%, 故下游客户对于动力电池降成本的需求一直比较强烈,而动力电池厂商为了进一步 降低动力电池成本自动,势必要通过提升生产线自动化率及生产效率来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工艺升级驱动:动力电池技术及工艺一直在不断迭代提升,反过来也要求设备升级, 以匹配新的动力电池生产工艺:2020 年 3 月 29 日,比亚迪宣布正式推出“刀片电池”。2020 年 9 月 23 日,在特斯拉股东大会暨电池日活动的现场,特斯拉发布了无极耳、 硅负极、无钴技术加持的最新 4680 电池。2021 年 3 月 10 日,广汽埃安发布“弹匣电池系统”。还有短期内只是技术概念,还未具备量产条件的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和石墨烯电 池技术,都是工艺上的革新。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但在可见的未来是具备应用可 能性的,所以随着技术的成熟,也会要求设备根据工艺进行技术升级。基于以上两点,动力电池设备厂商需要不断根据市场最新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升 级,研发并生产新的设备,以匹配最新的生产工艺,并且不断提升单体设备的生产 效率、整线自动化率,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动力电池设备厂商要有过硬的 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4.2 注重研发 技术实力铸就公司护城河公司领先的行业竞争力,得益于公司对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对研发的持续投入。 公司 2019 年研发人员数量为 2439 人(目前已增长至 2500 人),占全公司人数的 36.09%,远超行业内其他可比公司。研发费用方面,公司也是持续保持高投入。2015 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 3101.83 万 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5.79%。近几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持续保持高增长,至 2019 年公司研发费用已增长至 53189.43 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11.36%。近 4 年研发费 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03.5%。公司的研发费投入占公司营收比例在行业可比公司中也处于前列。正是公司在研发 中的大投入,打造了公司的技术护城河,使得公司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 位,被市场所认可,目前公司具有授权专利 1150 余项。4.3 公司整线设备研发生产能力铸就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先导智能目前已经能提供锂电池生产前、中、后道全工艺设备,并且具备整线 设备研发生产能力。整线设备企业具有三大优势:成本更低:因为整线由一家供应商提供,部分工艺可以在设计之初合并,使得整 线更加精简,设备数量减少,使得整线采购价格更低。交付周期短:因为整线设备可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调试,提供商为同一 家,不存在接口不兼容问题,故交付周期更短。客户黏性较高:若整线设备为一家设备提供商提供,则后续设备升级会大概率采 用同一家供应商,其原因是厂商对设备更加了解,升级成本更低,兼容性更好。 反而如果要更换供应商,则会带来成本、设备兼容性等问题。所以,能够提供整线设备解决方案,对于一些中大型客户具备很大的吸引力。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风机似白色森林,蔚为壮观;光伏发电板像蓝色海洋,熠熠生辉。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壮大十大生态产业的着力点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基地化推进、大电网外送”的思路,抢抓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政策机遇,集中精力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基本建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风光无限”在酒泉我市风光资源富集,风资源理论储量2.4亿千瓦,年太阳辐射总量约6300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300小时,储量约20亿千瓦,属国家光能资源分布一类地区。我市可用于开发风电、光电项目的国土面积均在5万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区全部属于国有未利用戈壁荒漠,不占耕地、没有拆迁、无灾害气候和破坏性风速。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以来,经过近12年的快速发展,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1160.8万千瓦,占到全市电力总装机1352.4万千瓦的85.8%。其中,建成风电装机规模925万千瓦,建成光伏装机219.8万千瓦,建成光热装机16万千瓦。依托酒泉经开区,先后引进金风科技、中材科技、京城机电等国内风光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和配套企业48家,组建新能源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国家风电监督检验中心、大型电动机及发电机试验检测工程实验室,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配套最完善的风光电装备制造基地。有资料显示,全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达114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7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二氧化硫39万吨、氮氧化物20万吨,为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跨越不稳定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市积极想办法,已建成酒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建设4×100万千瓦常乐火电厂……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弥补风电、光电的不稳定。2019年,我市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新形势,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光热发电、微电网等新技术试验示范,狠抓电能外送和就地消纳,清洁能源产业逐步走出困境、起底回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储能调峰项目加快推进。中能智慧720兆瓦时大规模电池储能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网域大规模电池储能试验示范项目名单,目前已基本建成,等待并网,是国内最大商业化运营的储能虚拟电厂。玉门鑫能、敦煌大成5万千瓦光热等重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常乐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项目完成计划投资的72%。——电网配套工程顺利实施。酒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光伏50万千瓦项目已开工27.1万千瓦,项目开工率54.2%,其余部分正在开展输电线路工程等前期准备工作。河西750千伏电网加强工程酒泉段于2019年12月建成投运,电网综合输送能力提升43%,搭建起更加安全、高效的输电桥梁。——就地消纳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拓展清洁能源取暖覆盖面,清洁取暖率达44.5%,位居全省前列。组织全市18户高载能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交易电量13.3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1300多万元。中核玉门黑崖子、华能干河口5万千瓦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建成并网发电,肃州区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建成投运。——新能源上网比重持续扩大。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采取火电轮停、跨省联络线支援等措施,保证新能源多发满发,弃风、弃光率分别由2016年的54.3%、36.1%下降至9.2%、4.5%,低于国家红色预警线,多年来困扰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弃风、弃光难题得到突破性解决,电力行业首次呈现“发、用、送”全面增长的喜人局面。续写新的辉煌记者从市能源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建成风、光电场149个。根据产业远景发展规划,剩余未开发的可利用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还可实现装机22.3亿千瓦。有了这样独特的优势,我市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国家级“水、火、油、气、风、光、核”丝绸之路现代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工作部署,分阶段推进重大项目,统筹做好电能跨区域外送和就地消纳,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力推进酒湖工程配套项目。加快酒湖工程配套风电100万千瓦和光电50万千瓦项目建设进度,接续启动酒湖工程配套后续风电400万千瓦项目中的200万千瓦项目,维持酒泉新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加快建设常乐电厂项目。积极推进常乐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调峰火电工程,确保今年8月份建成投运。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2022年全部建成,届时酒湖直流工程外送能力将由目前的450万千瓦提高到设计的800万千瓦,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大力配合核技术产业园建设。把服务好中核龙瑞作为核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力争2023年完成一期工程,2030年全面建成。同时,依托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和甘肃矿区,在周边工业园区聚集发展配套关联产业,积极建设金瑞小镇综合服务区,争取2023年全面建成;加快推进罗普特安全产业园项目,争取一期工程年内建成投运。——振兴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做实做细酒泉经开区突出问题整改工作,重新研究审视园区功能定位,积极建设备品备件交易市场,鼓励酒泉本地和周边企业使用自产新能源配件产品,扶持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实订单、扩大生产,大力引进光热装备制造企业,争取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统筹推进其他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机遇,形成清洁能源产业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新能源产业建设又一次振翅高翔。原标题:酒泉处处“好风光” ——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综述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来源:新浪财经3月23日,银星能源披露2020年年报,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02亿元,同比下降11.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0.08万元,同比增长18.57%。不过扣非后归母净利为1896.44万元,同比减少64.02%,降幅远超营收。显然银星能源在营收下降的不利情况下,是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的。财报显示,银星能源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于本年度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 1336.56万元。另外从主营业务来看,除提供劳务之外,银星能源的各大产品全线败退,无论是新能源发电还是风机设备制造,营收全都同比下跌。而光伏设备制造早在2019年就由于补贴拖欠进行调整优化转型,19年已经销量大跌,今年更是0订单0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各种利好政策推动的新能源消纳,还是补贴退出带来的风电光伏产业链抢装潮,如此大好形势下银星能源本不应如此。在抢装潮这种爆发期尚且如此,一旦潮水退去,银星能源如何过冬。归母利润增长背后:扣非依然大跌 研发投入削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范围未发生变化,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装备业务,其中:新能源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截止到2020年12月末,公司建成投运的风电装机容量140.68万千瓦,建成投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工程业务主要包括塔筒制造、风机组装、齿轮箱维修、风电及煤炭综采设备检修等业务。新能源发电业务采用电量销售结算经营模式,新能源装备业务采用订单模式。2020年银星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2.02亿元,同比下降11.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0.08万元,同比增长18.57%。不过扣非后归母净利为1896.44万元,同比减少64.02%,降幅远超营收。显然银星能源在营收下降的不利情况下,是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加的。财报显示,银星能源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于本年度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 1336.5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从研发费用来看,2020年银星能源利润表的研发费用仅5.07万元,去年更是仅有2.3万元,可以说低的可怜。奇怪的是,在报告中单独披露的研发投入中,2020年总共研发投入了87.45万元,而2019年更多,投入了186.18万元,同比减少了53.03%。而相应的资本化比例为0,显然这部分研发投入应该全额转入利润表,哪怕考虑到研发可能产生可变卖的商品或者带来其他收入,这部分按准则理解也是冲减相应的研发投入,故利润表研发费用与研发投入这两者的差异令人不解。按下披露差异暂且不表,从银星能源披露的研发投入来看,无论是人员还是实际的金额占比都大幅缩水,而且平均到每个研发人员的薪酬也不高,显然银星能源对未来的投入力度很小。抢装潮下新能源装备业务不进反退 主要产品营收全面败退回到主营业务来看,除提供劳务之外,银星能源的各大产品全线败退,无论是新能源发电还是风机设备制造,营收全都同比下跌。而光伏设备制造早在2019年就由于补贴拖欠进行调整优化转型,19年已经销量大跌,今年更是0订单0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各种利好政策推动的新能源消纳,还是补贴退出带来的风电光伏产业链抢装潮,如此大好形势下银星能源本不应如此。具体来看,第一大业务新能源发电发电量、售电量、售电价全都同比减少,而这还是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抵债方式收购中卫市振发寺口光伏电力有限公司100%股权,增加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万千瓦的情况下。发电量的减少主要还是源于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从去年的1600小时,下降到今年的1456小时,减少144个小时,而众所周知,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近几年风光消纳难题逐年好转,显然银星能源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下降更多源于内部原因。更值得关注的是风机设备制造,风电行业为了在风电行业鼓励政策取消前获取补贴,产业链上下游陆上风电在2020年、海上风电在2021年前迎来抢装潮。在行业内企业纷纷在抢装潮的刺激下业绩大爆发之际,银星能源风机设备制造竟然不升反降,同比下降了17.68%,显然这不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抢装潮这种爆发期尚且如此,一旦潮水退去,银星能源如何过冬。降本增效仅劳务成本下降 却是向非正式工开刀值得一提的是,银星能源的业务中,唯一实现正向增长的竟然是提供劳务,除了提供劳务的收入增长,在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银星能源还大书特书了其成功实现的降本增效,不过这种降本增效的手段却是向非正式工开刀。银星能源管理层称,结合改革工作要求,持续优化三类人员结构比例,压缩劳务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将管理用的司机、保洁、保安等岗位劳务工全部辞退,由正式职工替代,减少用工成本;以发电产业实施场站承包制和装备产业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抓手,将成本、利润与绩效挂钩,严格过程成本管控,提高人员成本意识,促进生产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持续开展风电、装备两个产业物资集中采购,梳理搭建采购业务流程,节约生产成本约700万元。资金链风险依然难解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由于新能源电费结算滞后的问题,银星能源的营收不能及时转化成真金白银,只能滞留在应收账款中节节攀高,再加上之前年度的大额举债导致近年的还本付息压力增大,银星能源的资金链一直面临不小的风险。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如图所示,2015年至2019年银星能源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54亿元、6.61亿元、8.33亿元、10.93亿元和14.07亿元,除2015年同比大跌49.31%外,之后分别同比增加160.35%、26.02%、30.57%和28.82%,一直在高速增长,同期收入在2016年达到高点14.43亿元之后,之后都保持在之下水平,并且此处应收账款数据引用是报表数据,如扣除减值准备,2019年还有1.48亿元的应收款项融资未包括,实际账面原值将更高,由此可见新能源电费结算滞后的程度。2020年银星能源的应收账款继续同比增加14.51%,达到16.12亿元,是营收的1.34倍。新能源电费结算滞后,再加上之前年度的大额举债导致近年的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现金流情况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至2018年及2019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96亿元、3.52亿元、-8.36亿元、-5.51亿元和-4.71亿元,累计净流出22.02亿元。除此之外,2015年至2018年及2019年银星能源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2.07亿元、7.29亿元、-8.04亿元、-0.47亿元和-0.46亿元,累计净流出3.75亿元,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也从2015年初的5.37亿元降低到了2019年的2.46亿元,2019年现金占总资产比例只有2.63%。而2020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5.92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再次减少0.62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1.84亿元。而截至2020年末银星能源的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则高达58.95亿元,资金缺口高达57.11亿元,就算仅考虑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带息负债20.81亿元,资金缺口依然高达18.9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5-2020年银星能源的财务费用分别为4.18亿元、3.57亿元、3.13亿元、3.20亿元、3.15亿元和2.97亿元,从利息保障来看,目前的货币资金余额如不考虑其他资金流入途径,甚至不足偿还一年的利息。新能源电费结算滞后导致流动资金短缺,而之前的高杠杆导致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同时也增大了融资难度,在收款和融资都不畅的情况下,却面临持续“失血”,银星能源的资金链风险依然难解。(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