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电子笔记免费送送送!彭兰老师的《新媒体用户研究》大总结不忠者

电子笔记免费送送送!彭兰老师的《新媒体用户研究》大总结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截至上周六,我们已经将彭兰老师的《新媒体用户研究》带读完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好吸收呢,吸收得如何呢?有些同学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有点“过重”,这是不可取的。其实它就是一本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使我们答题更“高级”的书,不管是其中的框架、逻辑,还是小标题“一致的表达形式”、你未曾接触的一个个知识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的,其中的生僻知识点也很多,有些概念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另一个概念,并不要求我们必须背下来,有些大篇幅的叙述也只是为了表明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考研的效用有限,因此,我们只需要汲取对我们“有用”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考研本身就够“重”了,我们不能再给自己“加重”了。如果你觉得这本书真的很难理解,也不知道里面的哪些知识可以用到考场上,或者说,你还没开始看,都是没关系的~贴心的小田心已经帮大家整理成了电子文档——PDF版本,有需要的同学记得看文末的领取方式哟~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中每一章节的重难点,即对我们有用的知识,没有提到的部分,大家“了解即可”。第一部分 节点化的用户第一章 新媒体发展的三条线索与用户的“节点化”第一节 从门户时代到泛媒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演变一、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扩张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资讯客户端、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二、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Web1.0时代——“大众门户”模式(点对面)Web2.0时代——“个人门户”模式(点对点、“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三、新媒体传播主体的扩展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第二节 从赛博空间到互联网社会:新媒体社会属性的强化一、赛博空间、虚拟社会与网络社会赛博空间——“电子人”虚拟社会——“符号化”网络社会——“流动的空间”二、互联网社会的特征空间特征:解除现实空间约束的“流动空间”基本结构要素:个体化节点与服务性枢纽节点互动:影响互联网社会结构的关键权力结构:开放、流动第三节 从虚拟经济到“互联网+”: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服务模式的扩张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场景经济、数据经济、网络经济新模式中的用户角色(服务的需求者、数据的贡献者、资源或服务的提供者、集体生产力的创造者、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者)【Ps:这一节的内容非常重要哦~大家需要重点吸收,这四种经济模式更是要牢牢记住,它们可以作为我们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的有力支撑!】第四节 新媒体用户的新角色:三重网络中的节点传播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中的个体节点【Ps:这部分主要是要大家记住叙述的“框架”,即分析用户“节点化”时,从传播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三重网络出发分别叙述,这种划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章 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一、分布式内容生产何以可能?社会化媒体技术及其平台支持+“区块链”技术赋权二、当作为“中心”的媒体遭遇分布式内容生产延伸媒体触角+检验媒体内容质量+专业媒体的“扩音器”三、信息碎片化:分布式内容生产的原罪?片断的、零散的、不完整的多元的、动态的第二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一、作为内容“导体”的个体化节点多考虑“社交”情境,如自我存在感、社会支持、社交表演、情感性互动等二、分布式内容传播的主要机制“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意见领袖的权力中心作用+“自组织”式的信息整合机制+专业生产者的信息整合和引导作用第三节 分布式内容生产、传播与后真相一、分布式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确可能会放大“后真相”问题(一)普通公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能基于个人直觉和情绪需要进行信息筛选;(二)在社交网络中,与情绪相关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进而被不断放大、传染。二、如何化解后真相问题?拥有专业经验与人才的专业媒体+多元话语参与(虽然可能会对抵达真相带来更多干扰,但也可能成为媒体判断真伪的参照)第四节 个体化节点与信息消费一、以个体化节点为中心构建的信息网络基于社交关系、兴趣或话题、个体需要构建二、影响个体信息消费偏好与范围的其他因素个体的自身属性+平台或算法固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三、新媒体用户信息消费中的几种博弈内容的碎片与完整+阅读的深与浅+信息的多与少四、新媒体信息消费会带来人的思维退化吗?新媒体技术对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等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或“退步”、“进化”或“退化”进行评判。新媒体时代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媒介变革的必然结果。第三章 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个体化节点一、个体化节点地位的不断上升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了解即可)【Ps:“社会资本”这个概念考到的几率很小,但是它可以成为你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或具体解释部分的有力论据。】二、个体化节点在网络社会中诉求自我塑造与存在感+情绪表达与情感支持+社会归属感与社会参与+社会网络建构与社会资本获取+环境认知第二节 连接:个体节点多元关系的建立一、连接技术演进的基本方向人与人连接效率的提升、连接维度的丰富、连接体验的变化、个体作为节点角色的存在感及作用力的增强二、连接模式的演变(一)以内容为纽带的群体互动(二)以社交为核心的一对一互动(三)基于游戏的虚拟情境互动(四)以个体为中心的基于内容的“表演”与“观看”(五)以个体为节点的多链条连接(六)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中介的“泛连接”(七)借助标签的隐性连接三、用户关系性质的摇摆远距离与近距离、匿名关系与实名关系、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摇摆第三节 互动:从个体到集体的不同“面向”一、作为社交表演的互动(一)“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二)虚拟性:网络空间表演的情景特点(三)角色自由:网络空间的表演特点角色获得、角色表演、角色转换的自由(四)网络互动中的表演舞台与手段(五)表演背后的心理动因——自我建构、认知失调理论【Ps:这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两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社交方面的心理动因和交往行为,需要大家认真吸收和理解哦~】(六)基于表演反馈的自我审查与调整二、作为社会关系作用机制的互动(一)社会关系中一对一链条对个人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二)群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体化、群体极化(三)社会网络中的结构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三、四种网络共同体形式——社区、社群、族群、圈子社会认同、社会资本、意识、集体记忆【Ps:这里大家只需要对网络共同体、社区、社群、族群、圈子、社会认同、社会资本、意识、集体记忆等这几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有所了解即可,书上这部分的叙述比较多,但其中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却有限,因此无需花太长时间。】四、互动集结的集体行动(一)主要线索:网络抗争、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网络协作(二)基本心理过程:认同—评价—情绪—行动(三)实现机制:弥散式传播、自组织式协同、社交平台的动员第四节 汇聚:群氓的智慧或群体性迷失?一、群氓的智慧:网络汇聚的核心意义之一社会网络+个体互补+群体互动+自组织机制二、群体性迷失:另一种可能群体心理+信息遮蔽+匿名效应+网络互动中的思维模式三、影响网络群体智慧形成的结构与机制因素连接模式(“多中心”的分布式网络)+聚合结构(开放、流动的秩序)+协作机制(分工明确、有效激励、相互校正)+协商氛围(“理想的商谈环境”)四、“群氓的智慧”适用的情境适用于以简单任务、创造和分享为导向的情境,但在公共意见、公共决定的形成过程中不适用。第五节 分化: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一、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延伸(社会资本)+网络建构的亚文化圈子(文化区隔)+技术产品区隔二、层级化:现实阶层与网络层级的交织相比现实社会的阶层,人们在某些维度下的网络层级中的流动相对更容易,但仍会受到诸如话语权、不同网络产品或平台“鄙视链”、文化偏向、网络应用及获利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三、“圈”、“层”交织:网络社会碎片化的加剧圈层分割+“同温层”效应+“圈”“层”化传播与信息环境不均衡+“后真相”困境第六节 过度连接与反连接一、过度连接下的重负(一)强互动下的倦怠与压迫感(二)“圈层化”对个体的约束及对社会的区隔(三)线上过度连接对线下连接的挤占(四)人与人内容过度连接的重压(五)向“外存”迁移的记忆与难以保护的隐私二、反连接的情境与实现路径情境性选择+对用户的新赋权+网络服务商权力的限制+反向产品思维+新网络素养第四章 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 作为共享经济节点的用户共享经济、共享经济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知识付费”、众包与众包新闻、知识共享的平台机制(“知识生产”“知识共同体生产”“认知盈余”)第二节 作为社群经济生产力的用户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基本动力(利益、关系、文化驱动)、几种主要模式(品牌营销、粉丝经济、社群协同生产)第三节 作为场景经济生产力的用户场景经济、场景——理解用户行为模式的框架、场景适配、场景作为移动平台的新入口【Ps:这一章的内容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一致的,甚至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大家可将两部分结合起来学习,同时,由于这一章讲得更深更细、大家也需要对其中于己有用的知识进行补充,具体内容在上面各部分已列明。】第五章 矛盾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 个性化还是社会化?一、信息消费的个性化趋向及其支持机制技术、社会关系二、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加剧(一)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汇聚成社会行为并作用于信息生产(二)用户间的相互引导会对用户信息消费产生重要影响(三)信息消费的群体性氛围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四)网络信息消费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构成(五)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是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的重要方式【Ps: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加剧这一部分,大家最好把这五种具体的表现方式记下来,并充分理解,考试时即使题目没考到,你也可以主动将其融入到和“信息消费”有关的题里】第二节 主动还是被动?一、新传播模式赋予的主动性与人的本性固有的被动性懒惰、路径依赖、关系依赖二、个性化时代被渲染的主动性与无所不在的被动性个性化服务——既主动也被动、社会化互动环境——对用户主动性的抑制、平台——用户的被动性三、主动控制的前台表演与被动泄露的“后台”虚拟空间中可控制的前台与表演+无法避免的“后台”自我泄露第三节 娱乐还是严肃?娱乐化,是媒体与用户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新媒体文化的基调,但是,娱乐与严肃并不互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中除了泛娱乐化现象,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第四节 情绪化还是理性?习惯性质疑与无条件轻信并存、二元对立框架下的贴标签与站队、科学传播的非科学化、理性(马克思·韦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Ps:上面加粗部分的这三种现象,是当下新媒体时代各大平台上广泛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答题的时候经常会说到它们,但是未必能像这样表达得“学术”,所以,这里主要是要大家学会这种表达方式】第五节 免费还是付费?付费意愿背后的心理动因:心理惯性、情感动因、内容质量、付费环境第二部分 媒介化的人第六章 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共同笼罩下的用户第一节 碎片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轴(时间维度)“黄金时间”消失、“碎片化时间”泛化、私人时间轴与公共时间轴、实时与延时(实时回应or延时回应,是社交策略的一种新选择)、单线程(“一心一意”)与多线程(“一心多用”)、当下的表达、永恒的痕迹、模糊的记忆、流动的热点与难以凝固的记忆第二节 流动的位置、交织的空间(空间维度)一、新媒体用户空间: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的双重指向传播中的空间要素由传统的“距离”概念转变为“精准的位置”和个人化的场景。【Ps:今天的用户兼有生产者、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对应的新媒体用户空间就兼具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的双重指向。以这种认识作为基础支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移动用户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现场”、“在场”等空间概念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二、移动用户空间的流动性与私人化从“广播”的“大空间”向流动的“场景”的演变、从“共享媒体空间”向“私人媒体空间”的转换三、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现实空间属性向虚拟空间渗透、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媒介化”四、“现场”与“在场”的重塑从“现场”到“在场”;VR/AR创造的“现场”与“在场”;“缺席的在场”(缺席但试图在场);“在场的缺席”(在场但试图缺席);从参与、分享到“在场”第七章 新媒体用户的“表演”与“媒介化”生存第一节 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从书写到自拍:“自我技术的演进”(福柯的四种技术理论:自我技术、生产技术、符号系统技术、权力技术)、自拍与“在场”(在场或缺席?作为政治手段的在场)、自我建构、社会性表演与三重自我建构(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自我建构的偏差与冲突(“我所理解的理想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我”间的偏差、自我放大后对他人形成的压迫感、建构或解构、个性与去个性?)、自我认同、权力规训、自我规训?第二节 美图:幻象与自我技术赋权、心理暗示、社会比较、镜像认同理论、文化消费与驯化第三节 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表情包的意义生产与多重密码(编码与解码理论)、作为标签的表情包(“中老年表情包”——时代区隔的标签;小众表情包——群体认同与群体文化的标签;表情包大战——政治态度与政治行动的标签)、作为社交表演面具的表情包(柔性化表演、夸大性表演、伪装性表演、敷衍式表演)第四节 网络视频:新生存方式与新文化运动视频时代新的平民权利(影像创作权、记录权向民间下放;个体表达权、存在感的增强与“变现”)、从“文字化生存”到“视频化生存”、直播:从个人化表演到群落性亚文化(基于“真身”活动的表演 、制造属于个体的媒介事件、主播文化与直播间文化群落 )、二次元、鬼畜视频、弹幕第五节 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微信红包使用者的动机、微信红包外化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人情对等、差序格局、情感共同体、红包共同体、秩序规则、社群融入、社群激励)、微信红包对情感的传达(红包推动亲密关系形成、红包启动失联关系复苏 、红包连接社会救助、互助)、微信红包对自我的投射(个性、面子与自我表达)【Ps:这一节其实讲的不仅仅是微信红包,从社交角度看,微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红包体现的是用户之间的关系,所以,它是很典型的讲社会关系的例子哈,考试如果考到了,你可以用“微信红包”来举例。】第八章 数据与算法框架下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 数据化生存:另一种媒介化生存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数据、内容型数据、活动型数据第二节 用户画像的数据化描绘个体、群体、整体用户的数据化画像第三节 个体用户节点的位置测量物理位置、社会位置、服务位置第四节 数据、算法下的“落点”分析到达落点(个体匹配、群体匹配、公共匹配)、心理落点(在用户心理秘密中揭示传播动力)、关联落点(如内容消费与人口特征、行为、终端特点之间的关联)第五节 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一、算法是否会将人们囚禁在信息茧房中?二、算法是否会将人们囚禁在偏见与固有的社会结构中?三、算法是否会使人们陷入“幸福地被操纵”?四、个体权利的让渡:数据时代的必然代价?【Ps:这几个问题,是谈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问题时,经常会提到的“媒介伦理”问题,大家可能对第一个比较熟悉,其余三个了解的比较少,这里建议大家将这四个问题都能记住并认真理解,如果在考试时你能够谈到上述这四种“媒介伦理”问题,那你的内容会很丰富,也很体现深度。】第六节 数据素养:数据时代的基本公民素养数据风险(数据样本偏差带来的“以偏概全”、“脏数据”带来的污染、数据分析模型偏差带来的方向性错误、数据挖掘能力有限带来的“浅尝辄止”、数据解读的偏差等)、数据素养第三部分 赛博格化的人第九章 赛博格化:智能时代的人与人机关系第一节 智能趋势与赛博格、后人类主义赛博格、后人类主义(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体与机器置于同等的地位)第二节 智能时代新的数字化生存赛博格化、“虚拟实体”化、“数字化元件”(可分离、重组与永生)、“具身性”(在虚拟空间中并未消失)、“数字化身”(数字化表演的手段)第三节 智能时代新的人机关系回归人本(智能时代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向)、人机传播、人机协同、人机共生、人与机器的主体性之争田心说以上,就是这本书中值得大家学的的知识,大家注意看小田心的补充说明哦~这样可以在找准重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难点,学起来“事半功倍”哦~另外,小田心已经将我们往期这本书的所有带读内容做成了电子笔记——PDF版本,大家如果有需要,就赶紧私信小田心领取吧~是免费的哟~下面是领取方式~电子笔记 · 领取方式添加小田心(微信号:tianxinkaoyan)为好友,并私信小田心:我要《新媒体用户研究》笔记私信了以后小田心会告诉你参与方式哦~参考文献:《新媒体用户研究》 彭兰

京房

「漫步书海」新媒体用户研究: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在Web2.0技术推动下,以WWW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 传播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而“个人门户”传播模式已经兴起。个人门户模式以个人为中心、以社会网络为传播渠道。个人门户也构成了传播网络中的个体化节点。今天就让彭兰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本书第二章——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二章知识结构图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个体化节点的三种角色与功能(简答题型)信息生产:个体可以通过自己这个节点,来发布内容,每个节点都能成为一个自媒体。尽管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多数是非制度化的,有时也是碎片的、随意的,但是它至少赋予了个体自我表达的权利,每个个体贡献的内容,也影响着整个内容生态。信息传播:每个个体节点在信息流动中扮演着开关和“中继器”的角色。对于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个体会进行转发,这便是打开了开关和中继器,推动了信息的扩大与扩散,在这种个体节点的自发的、接力式传播中,还会有意见领袖、自组织等机制的作用。信息消费:在个体化节点里,用户往往足不出户便能获得来自媒体或其他人的信息,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交关系扮演了信息源的角色,即使用户不使用任何资讯客户端,他们也可能在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当然很多时候,当社交信息源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也会主动出击,去寻找更多自己需要的内容。分布式内容生产是如何形成的?上面是对个体化节点三种角色的分析,那么分布式内容生产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呢?你需要记住两个“技术”:社会化媒体技术、区块链技术社会化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的支持。社会化媒体允许每个用户拥有自媒体,这是用户成为生产者的前提。早期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例如论坛,是相对封闭并有一定“中心”的,但Web2.0时代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使得个体不再被圈定在某些集中的社区里,人们可以基于更开放的关系结构参与内容生产。区块链技术。正在兴起的区块链技术,也正以另一种方式推动分布式生产。区块链技术或许会赋予内容网络中个体化节点更大的“权力”,而非仅仅是“权利”,他们对内容生产的自主权(包括内容不被删除的权利)会进一步提高。分布式内容生产是否意味着个体的话语权平等?(了解)在分布式内容生产模式下,个体化节点之间仍然会有话语权差异,这些也会体现在内容生产中,虽然节点的起点相同,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节点可能会成为具有更强话语权的中心,这些中心形成的机制与以往的门户网站截然不同,且这些中心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延伸补充 :区块链技术定义+特点+应用区块链是由多个独立节点参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分布式账簿,由这些节点共同维护。它的特点是不易篡改,很难伪造,可追溯。区块链记录所有发生交易的信息,过程高效透明,数据高度安全,凡是需要公正、公平、诚实的应用领域,都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内容生产形成后,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哪些冲击?传统媒体的特性又会对自身发展造成什么影响?下面让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传统媒体的特性及困境。(1)传统媒体的封闭性与集权性传统媒体时代的传媒行业,拥有相关资质的媒体无疑处于一种绝对的垄断者和权力中心的地位,在传播体系生产机制与文化上都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与集权性。这种封闭性与集权性既有利于保证这个行业的水准,也会不断巩固这个行业高高在上的地位。同时,系统的封闭性也使得传统媒体周围没有太多的参照系或参照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的检验能力也有限,容易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而这也会成为阻碍,使得媒体缺少自身变革的动力。(2)内容生产上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视野的有限性、形式的凝固性、内容价值挖掘的不充分等。同时,媒体对于受众是“俯视的”“教化的”,即使媒体越来越多的追求寓教于乐的技巧,但核心还是“教育”“教化”。传统媒体由于自己的权威地位,会尽量把失误减小到最少,因此,他们会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以及生产流程与管理体制,也会尽量保证对质量的控制与监督,但媒体的质量标准比较容易落实在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对于媒体反映社会现实的准确度和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的检验,相对困难。传统媒体在发展模式与内容生产上,是有一定缺陷的。那么分布式内容生产的出现,给媒体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与积极作用呢?(在论述有关分布式内容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时,可以用到)分布式生产意味着用户可以按照各自的意愿而非媒体的统一意志,从不同的视角层面来进行内容的生产,它意味着全民参与行业壁垒打破。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淡化,专业媒体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在过去的大众传播机制下,媒体天然地站在话语权的中心与“高地”。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喧嚣与骚动不可避免,媒体的声音也被抑制。(总结: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分布式内容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内容数量上的大跃进,海量的信息也在稀释各平台上内容的专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专业性需求的降低。相反,海量信息的筛选、判断与解读,更需要专业眼光。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推动媒体内容产生的“水涨船高”,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也会带来人们对专业标杆的呼唤。(总结: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1)补充分布式的无所不在的自媒体,可以延伸媒体的触角,媒体的力量终归有限,他们难以实现对社会的全时空覆盖,而在他们的触角暂时不能抵达的地方,自媒体成为其有效的延伸,即使自媒体提供的是非专业的碎片化的信息,也可能成为媒体报道的由头或线索。(2)检验用户的分布式的内容生产,成为检验媒体内容质量的参照物。相比过去媒体的权威化、封闭式生产,以及总是以完成时态呈现给观众的内容,今天用户参与的生产使得很多新闻生产过程变成了开放式、进行时的生产,这使得任何一种主体生产的内容都可能得到及时的审视与检验,这也包括媒体生产的内容。多元视角、多元层面的内容,也会为检验媒体生产内容的水准提供更多元的参照物,这也有助于驱动媒体追求高品质的内容。(3)扩张分布式内容生产使自媒体可能成为媒体的扩音器。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往往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有着伴随关系,这会形成一种“正反馈”效应—使某些内容得到放大,同时也使某些内容衰减,如果媒体的内容得到很多自媒体节点的呼应,那么自媒体可以成为媒体的“扩音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自媒体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呢?(1)协同发展,融合吸纳尽管近年来很多人将自媒体视为传媒生态的一种破坏性因素,但客观的看,自媒体并非媒体的敌对力量,自媒体的汪洋大海也不会淹没媒体。媒体只有不断提纯专业度才能继续保持存在感,善于吸纳自媒体的能量,媒体也将更为强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媒体与自媒体间的协同机制,或许会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在业余的自媒体中也会成长出一定的专业力量,他们虽然不可能替代媒体,但会给专业化生产带来新活力。信息碎片化是分布式内容生产的原罪吗?碎片化并非新媒体中分布式内容生产的“原罪”,而恰恰是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变化,它使新闻传播变成一个公众共同参与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由专业媒体垄断的信息“封装”程序,在这个过程中,碎片的不断汇集、碰撞,有可能推动我们逐渐接近真相,立体还原全貌,同时感知到一个事物在各个层面的辐射效应。了解传统媒体所称的“完整传播”(从四个角度分析:文本上的完整、记者认识视角的局限、无限中的有限选择、相较于用户的单一视角)(1)传统媒体所称的完整传播,多数只是作为新闻作品的完整性,是在一个相对狭窄封闭的认识框架内文本上的完整,但是如果将这些新闻报道与事实的真相相对照,会看到这些报道仍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局部,甚至由于各种因素,对于局部的反应也存在着偏差。(2)记者的报道总会受到个人认识视角的局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报道,也只是关于事实的某些片段的反映而不是事实的全部。(3)传统媒体是在无限的信息中进行有限的选择,并人工地将这些信息封装到一个个封闭的作品中,因此以往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体所构建的只是一个“拟态社会”(4)用户在不同层面上关于某一事物的认识,常常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单一层面的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用户的参与,使得新媒体伸向社会的触角大大增加,而且由于用户构成的多元性,这些触角也有可能抵达不同地域、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如何看待碎片化信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1)相互参照,相互校正。在某种意义上,碎片化的信息,是对由传统媒体垄断带来的信息不平衡状态的一种补充。虽然每个用户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这些碎片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结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更为丰富、立体、真实。(2)评论使新闻报道更加完善。当用户出于个人经验与认识的评论附着在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之后时,这些评论也会变成报道的补充、延伸或检验,所有碎片化的评论与媒体报道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更为立体的社会图景。(3)碎片化的内容生产可能给抵达真相带来干扰。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受到信息源的局限以及个人的信息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把握整体,而是会受到某些碎片信息的误导。因此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将仍是专业内容生产者的关键职责之一。同时,来自社会化媒体的不断质询,也可能促使专业媒体不止步于事实表象的还原,而是向事实的深层挖掘。如何看待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记忆要点:社会碎片化的体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过去在中国社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完全被抑制的价值观开始得到普遍关注,有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整个社会不再为一种价值观所垄断。正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使人们观察、认识、评价事物的角度变得多元,意见性信息的碎片化也就成为必然。即使是事实性信息,这样看上去客观的信息,也受到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与感受也会产生差异。在一定意义上,信息碎片化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碎片化。而过于碎片化的社会,会形成更多的矛盾与冲突,甚至不同群体间的对抗。因此新媒体时代既需要承认碎片化信息及碎片化传播的价值,又需要在一些时候,超越他们,克服它们所带来的问题。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充当信息导体的人个体化节点不仅是内容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内容传播的基本单元。作为信息导体的人,会更多的考虑“社交”情境。社交平台分享的内容,更多的具有表演的道具、关系的润滑剂、流通的社交货币、强化自已立场观点的论据等功用,内容是否具有社交谈资价值,是否有助于体现用户的存在感,提升人们的社交形象,或帮助他们维系、扩张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融入自己希望加入的群体,都成为他们是否能快速扩散的因素。启发与实践意义:适当激发导体功能如果要促成内容的更广泛的传播,则既需要打动作为消费者的用户,也需要激活作为“导体”的用户,即需要为内容注入更多的社交动力。但是过于关注用户对内容的传导性,甚至把不遗余力激活更多人的传导作为内容生产的主要目标或传播效果的唯一衡量标准时,也可能会陷入流量陷阱中。分布式内容生产的主要机制(4种)1.“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认识“全民投票”机制每一个个体对于信息转发或不转发的选择,就是一次投票,这种自发传播、“自然投票”是对信息价值的一种检验,使少数信息从信息海洋中凸显出来。由于用户的传导性在很多时候与社交环境有关,因此“全民投票”并不一定在所有场合都能对信息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经过鼠标点击或手机上按键转发产生的强势传播的信息,未必是真正最优的信息。1)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平衡,即多数人价值取向对少数人价值取向的抑制,特别是在意见性信息方面(但多数人的选择也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折射)3)全民投票式的传播,常常也会因其情绪化而放大“后真相”困扰。2.意见领袖的权力中心作用 什么是意见领袖在传播学理论中,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今天的语境下,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力中心,也常被称为“意见领袖”,今天的意见领袖不仅仅充当着大众传播与其受众之间信息“中转站”的角色,更是作为信息与意见的源头,直接影响着微博等平台的信息走向和意见走向。 意见领袖自身的特质(1)个体已有的地位与名声:这是个体网络中引起注意力的一个基础。“意见领袖”在某些方面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阶层格局。那些能成为话语权中心的人,主要还是在现实社会已经有了影响力的名人或专业人士。现实身份、地位等个人资本仍是网络话语权力形成的重要基础。(2)个体的信息拥有与专业知识水平:个体拥有的信息来源越广泛,信息量越大,就越容易在信息传播中处于受人关注的地位,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准的人,往往意见更容易受到关注,也更具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潜质。(3)个体体的网络生产能力与传播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发言频率越高、辩论能力越强、影响力和自我坚持力越大的话题参与者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就越大。(4)个体参与社会化媒体活动的频率与深度。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的形成是以互动为基础的,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频率与深度是衡量互动水平的主要指标,有时频繁、深层的互动与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们在其他方面3的不足。(5)个体的社交能力:交往能力本身,也是一个影响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高的社交能力,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回报。除了上述个人特质,意见领袖所处的社会网络、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意见领袖的角色与功能(1)强势内容源:一些意见领袖,凭借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向人们提供独家的或高质量的信息、知识、见解等,他们作为有分量的内容源,被人们推向“高处”,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他们的强势地位得以不断巩固。(2)信号放大器:有些意见领袖,自身原创的内容并不多,也较少发表意见,他们主要是通过转发的方式,促进了一些信息的广泛传播,提高了这些信息的传播效果。(3)流向调节阀:意见领袖不仅影响到信息传播的强度,也可以影响信息流动的方向。他们的关注与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追随者所获得的信息的范围,因此他们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信息流向的调节阀。(4)意见气候营造者:意见领袖对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硬件的形成与传播作用也是明显的,这不仅因为他们的个人意见更容易影响到相当规模的网民,还因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对于信息流量和流向的控制,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强势的“意见气候”,使那些持不同意见的网民逐渐“沉默”下去。3.“自组织”式的信息整合机制“自组织”的定义与例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也就是说,自组织的演变进化是在内部要素的运动中,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强制下实现的。在论坛、维基等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相对稳定的自组织。也就是说,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内部的分工逐渐形成,成员之间基于各自角色与特长形成较为稳定的互动关系。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更多的自组织是应急性自组织机制,因为某一次传播活动而产生的“应急响应”式的临时性网民力量聚合和协同工作,一旦这一传播活动完成,网民之间的关系就消失了。如何看待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机制意味着,虽然每一个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贡献是有限的,甚至在某些阶段,某个个体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但网民之间会自然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验证、相互纠正的关系,并由此不断调整目标,校正信息传播中的偏差,逐渐将一个复杂事件的真相揭露出来。虽然自组织力量并非能优化每一个传播过程,但是在大多数重大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间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机制,都起到了突出作用。4.专业生产者的信息整合与引导作用在个人门户带来的分布式传播模式中,专业媒体和其他具有专业能力、水准的内容生产者仍然具有其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运用其专业的思维、能力与业务手段,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成为信息传播的引导者。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仅需要传统的经验与手段,也需要与社会化传播相吻合的新思维。如前文所说,内容的渗透张力更多的取决于内容的社交动力。因此,对于媒体来说,在坚持专业价值判断的同时,需要面向社会化传播,探寻新思维。分布式内容生产、传播与后真相后真相时代已到来如何理解“后真相”时代?这个词反映的是 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那就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或者说,今天的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 绪、情感所煽动。代表性观点:2004年.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Ralph Keyes) 出版了名为《后真相时代》的著作。在该书中,他指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有真相或谎言,我们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既不 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它可以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淡真相。为什么分布式内容生产可能会放大“后真相”问题?首先,被社交平台赋予了传播权力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公众,很难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只能是基于个人直觉和情绪需要。其次,在社交化传播网络中,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往往与情绪相关,情绪也在传播中被不断放大、传染。最后,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可能阻碍人们对事实全貌的认知。当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中只 接触到一个事实的部分碎片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他们对事实的把握显然是不完 整的。实时化内容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等待事实完全呈现的时间,也包括对于内容的层层审核时间。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基本是与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步的,真相挖掘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在某些阶段难以触及事实的全过程与完整面貌。此外,时效性 压力大且人人皆媒的机制里,审核、把关也被弱化,甚至很多时候缺位。(总结:实时化内容生产带来了真相挖掘的渐进性与把关弱化)媒体对“后真相”的态度是什么?观点一:高举真相大旗。哲学家蓝江指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恰恰需要重新高举真相的大旗,因为不是没有真相,而是以往我们接近真相的方式出现了漏洞。需要重新在更宏大的背 景下,重建一个可以接近客观性标准的框架,而不是让真相留下的空位直接转移到 主观性之上。否则,我们的社会必然会被彼此充满敌意的主观立场性的判断所主导。观点二:多数研究者将对真相的重新寻找作为解决后真相危机的出路,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基恩认为,学者、 政治家、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人士应该呼吁的,并不是重回所谓真相的怀旧幻梦, 而是面向未来去想象一个“真相本身就是多面”的社会。他并不认同目前流行的“追寻真相的冲动“,以及把真相看作是对后真相的拯救的做法。他认为,语言本身已经预先塑造了我们在世界中看到什么、描述什么、认知什么。面对“后真相”问题,传统媒体要如何做?(在有关“后真相时代,媒体的自我定位以及应该怎么做?”的论述题中,可以用到以下材料)1.继续保持探求真相的能力。在事实的挖 掘中,媒体仍是主要的力量,媒体仍然需要到达现场、探求真相的能力,穿越迷雾、核査事实的能力,透过表象、直达深层的解读能力。2.提高整合信息碎片的能力。来自多源头的话语,多数情况下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它们既可能给 抵达真相带来更多干扰,但有些碎片也可能隐藏着探寻真相的线索。媒体之外的噪 声听上去是干扰,但也可能成为媒体进行真伪判断的参照。对媒体来说,在纷纷扰 扰的碎片中发现关键碎片,在碎片的拼贴中还原全貌的整合能力,在今天变得尤为 重要。3.加强协同能力。事实核查与真相追寻,不仅需要“话语竞赛”,也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 协同机制,包括专业媒体与个体、各类组织的协同,人与机器力量的协同等。4.遵循公共理性原则。后真相问题的破解,也需要依赖公共理性的重建。国外学者沙昆塔拉饶指出,公共理性应是全球媒介伦理 的一个指导原则,且这种理性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是去语境化的,也就是不能局限于 某一个位置、群体、国家或地区,要在一个超然的位置来看待各种观点。媒体及 职业新闻人需要成为公共理性实践的示范者,公众的公共理性,则更多地在交往理 性中体现。个体化节点与信息消费以个体化节点为中心构建的信息网络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渠道中的一个被动的端点。而当个体作为节点的存在被凸显出来后,他对自己的信息消费的主动控制能力得到 加强。个体不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渠道,也可以为自己构建起所需的信息网络,其 信息网络可以有不同的编织逻辑。1.基于社交关系构建的信息网络社会关系网,是个体构建自己信息网络时最基础的资源。人们通过社交圈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可以减少个体获得信息的成本。这个 关系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获取信息的范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与信息 相关的态度、意见等形成影响。社会关系的强度可能未必与信息的契合度呈正相关。特别亲密的家人 (如父母)分享的内容,未必一定是质量最好或者自己最需要的,相反,一些弱社 会关系的联系对象,有可能带来更符合需要的内容。因此,对于社交平台的构建来 说,如何实现社交互动与内容供给质量的平衡,也是值得反复权衡的。基于社交关系的信息网络形成的信息茧房凯斯R.桑斯坦将人们的选择性心理及其带来的结果称 为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他指出,信息茧房意味着,我们只接触我们选 择和愉悦我们的信息。多元交织的关系网络中,也暗藏每个人的社会“圈子",网络中的圈子也会强 化信息的同质性,带来“回声室效应”。在某种意义上,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不可避免。因为它是人的选择性心理的 结果,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基于社会关系的传播结构可能会以“正反馈”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方式将其强化。2.基于兴趣或话题构建的信息网络个体也不会总是圈定在自己的社会关系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内容,个体可以跳出现有的信息网络,根据需要从不同渠道去发现、收集与组合信息,形成自 己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框架。这个信息网络也决 定了个体对于话题的认知与解读。这个信息网络的复杂度以及认知与解读的深度,取决于个体的需要。3.基于个体需要构建的渠道组合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种信息网络外,多数用户还会 利用其他的信息渠道,并根据需要形成渠道的组合。今天的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多重信息获取的渠道,包括媒体渠道、媒体外的信 息分发平台和社交平台等。对于个体来说,在多种渠道中选择哪些渠道获得信息,以哪个渠道为主、哪个为辅,以及不选择哪些渠道,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渠道组合的质量,也会影响到用户获取信息的广度与质量。如果渠道多样,有 较多的异质信息源,那么个体获得的信息也会多元。影响个体信息消费偏好与范围的其他因素影响个体信息消费偏好的因素,除了基于社交关系构建的信息网络外,还有个体自身的属性、平台或算法固化的信息获取路径等。个体自身的属性1)个体的性格,如是被动型还是主动型,是喜欢孤独还是喜欢社交,是偏向独立思考还是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其信息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会作用于个体的信息网络构建过程,也会作用于个体具体的信息选择过程。个体是否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信息茧房的围困,也与其自身属性相关。在这方面,不同的人也可能存在差异。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偏好,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信息网络的构成。有些用户在信息 网络的流动性更强,而有些则会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平台或算法固化的信息获取路径除了个体的自我选择外,有时平台也会以某些方式同化人们的信息获取范围或 路径。如平台的页面设计、内容安排模式和算法的固化作用等等。算法是以个体以往的阅读偏好来进行个性分析 的,因此,算法是个人信息消费需求与特点的外化,同时也是一种固化,算法在另 一个角度为个体的信息消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信息获取路径。算法可能会在特定平台里局限用户的视野,形成在这个平台里的茧房,但如果 用户还有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与算法平台异质的渠道,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算法带来的局限。新媒体用户信息消费中的几种博弃除了内容生产角度的“碎片化”——分布式内容生产,人们在谈到新媒体的碎片化时,通 常还有另一个指向,那就是内容消费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进而会和“浅阅读" “浅思考”等词联系在一起。但碎片、浅或许只是用户行为的一个方面,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更多时候是矛盾两方面的并发、纠结或摇摆。碎片与完整用户消费行为与媒体行为的变化新媒体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各种零星的时间段.也就是媒体使用时 间变得碎片化,在这样的碎片时间里,人们更倾向消费短平快的信息。为适应用户的变化,媒体的传播也变得碎片化。因担心用户在手机 屏幕上不喜欢阅读长文章,一些报道的篇幅也在缩短,因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也使得视频的碎片化消费进入常态。另外,相对过去在事件 发生后进行的完整报道,移动时代的媒体报道处于不断更新中。很多报道只能反映 进展中的事物的某一个片段,这似乎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性。但对于信息生产来说,碎片化未必总是坏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信息消费的碎片化,会给用户带来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用户的确被碎片所包围、所困扰甚至误导。另一种可能是,用户通过对关键碎片的收集与整合,获得了对事物的完整 认识。产生哪一种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1)人们对某个问题的兴趣与求知欲。兴趣与求知欲足够强时,他们可能会主动收集碎片、整合碎片,甚至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碎片的拼图。但是,对于他们认为只需要“知道”的多数内容,他们会止步于自己获得的有限的碎片。(2)人们的媒介素养,也就是对信息碎片的辨识力,对信息关联度的分析力,对信息的整合能力等。即使人们有了解一个完整事物或话题的愿望,即使收集 了大量的相关碎片,如果媒介素养不够,也有可能在碎片面前束手无策。(3)外力对于碎片发现或整合线索的引导。当人们被过多的碎片所拖累 时,他们更希望借助外援,有碎片的判断与整合能力的媒体或自媒体,会对人们起 到引导作用。如何看待碎片化信息?我们不应简単地把碎片化信息与人们认识的完整性对立起来。也需要意识到, 从新闻资讯内容消费方面来看,通过整合碎片达成相对完整认知的模式可能会越来 越成为常态,这与过去媒体的封闭性的报道模式是不一样的。要帮助用户减少碎片化内容的困扰,需要在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能力的同时, 以更多的专业力量来帮助人们完成碎片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同时,智能化技术也可以在这方面更多发力。浅与深与对新媒体用户碎片化行为的批评相伴的另一种常见批评是,新媒体的信息获 取是浅层次的,人的思考深度也在下降。同时这也喑含了一种对比,即传统媒体时代的人们是“深”的。但这样的一种判断或许也只是基于一种思维惰性。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的“浅层次”信息消费?(1)文本长度不是思维深度的唯一影响因素。碎片式的、快餐式的消费确实会让人们对部分信息浅尝辄止,但也应该看到,人们认识与思考的深度不完全取决于文本的长度,还取决于文 本本身信息的丰裕度、可延展性以及对人们的思考兴趣的激发度等。对自己感兴趣或特别关注的话题,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会増加,而通过多元的、各种 层面的信息,人们可能会逐步走向深度认识与深度思考。(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深浅”上的比较传统媒体提供的是封闭的信息単元,用户往往是基于一个封闭的文本获取信 息、进行思考,有时这种封闭性可能会促使受众专注于一个目标进而引发思考,但 有时它也会局限人们的视野,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向受众“灌输"的内容,也可能会 抑制受众的主动思考。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开放的,是在各种超链接或各种 发散线索中进行的,虽然有时这种开放性可能影响阅读或观看的专注,但某些时候 它也可能带来丰富性,而丰富也可能将理解与思考导向深入。用户自己也可能会去 主动地寻找相关信息(包括他人的评论)并构建起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框架与意义结 构,如果框架得当,同样有助于深度了解或深度思考。(3)深度报道依然有必要。浅阅读、浅观看的日常化,并不意味着用户不需要深度报道。相反,重大问 题的深度揭示,对于习惯了快餐式消费的用户来说,反而变得更为重要。(4)知识的碎片化吸收。对于知识吸收而言,碎片化的阅读,虽然可能拓展知识的广度,但未必会带来知识理解的深入。今天的一些知识付费产品试图将知识也变成轻量的、可以碎片化消费的内容,虽然 能在表层缓解用户渴求知识的焦虑,但或许并不能为用户建立足够充分的知识体系。多与少碎片化、浅层化信息消费行为普遍化的背后.是整个信息环境的变化。在以往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可以更专注于某个阅读对象。而今天面对太多的信息时,人们 会有很大的焦虑感,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于是不停地转换阅读目标。受众对于信息多少的选择1)需要更多信息的场景:揭开事实的真相;感知“意见气候”;提升专业水平;满足个人爱好;获得社交所需的“谈资”2)需要更少信息的场景:期待信息消费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信息得到优 化。本质上说,用户所在意的是获得信息或知识时的成本负担,和在有限的“注意力带宽”内的信息优化水平。因此,未来网络产品的开发与改进,应以此为目标。做信息减法的五种方式当人们希望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信息时,就需要一个信息由“多”至“少”的 信息筛选过程,也就是做信息减法的过程。在今天的网络中,这种减法主要可以通 过5种途径去实现:靠用户自己的判断与筛选;靠专门的内容生产者提供的信息优化;靠社会关系网的过滤功能;靠技术的智能筛选能力;靠用户信任的“代理人” 进行的筛选或引导。新媒体信息消费会带来人的思维退化吗?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变革/新媒体信息消费对个体的影响?(1)人们对于屏幕上的信息消费产生的种种担忧,典型地代表了新传播技术 出现所引起的不安。每一次新的传播技术变革都会伴随着这些担忧和质疑,但是这些技术也在不可遏止地向前推进着。它们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影响,也许不是简单地用“进步”或“退步”、“进化”或“退化”可以评判的。(2)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移动传播时代的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媒介变革的必 然结果,是人与媒介及相关的媒介环境的一种自然匹配方式。有时人们会体现为更 懒、更被动、更情绪化、更浅层化,但有时人们也会体现为更积极、更主动、更理 性、更深度。新媒体用户的行为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会一直伴随着他们。(3)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消费并非不会对人们产生影响,它的确会用某些方式 来形塑个体,特别是通过“媒介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如以往学者研究所指出 的,媒介化会强化人的弱联系,强化群体和媒介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人的社会 性格”及其规范。补充:以往媒体变革时,专家学者的担心与事实口语传播时代被文字时代所替代时,麦克卢汉曾指出“字母是一种视 觉碎片化和专业主义的技术”,它将导致“一片已分类数据的荒漠”。他还批评印刷品提供的传播渠道是狭隘、线性甚至支离破碎的。他也因此把电视所代表的“电子时代"看作是古老的口语文化的复兴并为此欢呼。但现实却正如《信息简史》作者詹姆斯-格雷克所指出 的,人们并没有怎么怀念那个已经消逝的原初口语文化的世界,直到20世纪,当 各种传播的新媒体方兴未艾之时,那种不安和怀旧才再度抬头。电视文化兴起后,很多人也对电视传播对文字传播的冲击表示了担 忧。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更是集中地对电视时代 的娱乐化倾向进行了批评。他指出:“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 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 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但是,现实是,电视文化并没有使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过去几十年的媒体娱乐化,也并非只是发生在电视领域。

比周而友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综述

摘要:中国的新媒体行业迎来了生产力释放,行业技术与内容发展深度勾连,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传播模式不断创新,形式不断丰富。新闻类新媒体持续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面临着挑战,在内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劣质内容也开始泛滥。用户对于新媒体健康信息生态的需求增长,对网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媒体品牌提升信任力的关键节点。此外,技术依旧为新媒体带来新机遇,行业正在加快探索与5G、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2018年至今,中国新媒体发展迎来了技术与内容的双维爆发式发展,保持着生机勃勃的行业活力。内容生产活力被全面激发,技术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全新可能,并重塑着传播模式。同时,技术的发展为内容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生态格局的快速变革也为行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考验。一、新媒体发展整体特点(一)新媒体行业迎来生产力释放1. 内容产业提速新媒体产品类型增多、新媒体形式丰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参与内容生产,这些都给新媒体带来了内容供给力的大爆发。内容数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内容广度也在不断扩大,主流和圈层内容兴趣均得到了满足。传播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内容生产的活力。算法机制大规模进入内容分发当中,实现了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重塑了传播方式,客观上增强了定制内容的生产力、内容的曝光力和到达率。社交对于内容的传播影响力增加,成为内容生成和内容传播的关键一环。许多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正显现出泛资讯平台功能,为内容带来了更广阔的出口。同时,新媒体正逐步形成清晰的赢利模式,刺激了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2. 劣质内容泛滥内容生产门槛降低,导致了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吸引流量为目的、混淆视听的信息大肆横行。未经审查便发布的信息、凭空捏造的假消息、过度加工渲染的情绪性新闻、大量同质化内容为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新闻类新媒体发展迅速1. 新闻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新闻消费市场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使用时长持续增长,并且有着稳定的重度消费用户。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综合新闻资讯行业用户规模达5.31亿。截至2019年3月新闻资讯APP行业渗透率为54.3%。QuestMobile(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图1-3),在近一年中,短视频、综合资讯成为带动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总使用时长增量的引擎,两者带来了近一半的增量。其中短视频带动了36.6%的增长,综合资讯带动了12.5%的增长。根据企鹅智库·企鹅调研截至2018年6月的数据,中国互联网资讯消费者中,平均每天用于资讯的消费时间达到了76.8分钟。其中73.7%的用户,每天浏览资讯的时间超过30分钟;47.1%的用户消费资讯超过1小时;16.3%的用户是消费超过2小时的重度用户。重度资讯消费用户大多具有位于一二线城市、30岁以上的标签。其中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处于日活跃数的第一阵营;今日头条极速版、趣头条位于第二阵营;搜狐新闻、一点资讯、网易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等位于第三阵营。2.新闻泛资讯边界持续扩展新闻的边界正在被逐步扩展,尤其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成为信息生成的主力军时,资讯的内涵和外延被逐步扩大,泛资讯内容随之增多。泛资讯内容能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也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契机。泛资讯内容帮助媒体和用户产生更大范围的连接,拓展了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赢利。3.新闻形式多样化发展除传统的文字、图片类资讯外,短视频、直播等资讯形式正在逐步被用户接受,成为用户接受新闻资讯的主流手段。但是,长视频新闻的接受度仍然不高。短视频带动了新闻资讯的竖屏化,尤其是大量UGC生成的手机即拍、现场跟拍的内容。竖屏符合用户的手机使用视觉习惯,用户通过竖屏更容易获得亲历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新闻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与技术的不断提升息息相关。随着5G时代的到来,流量负担减弱,基础设施保障到位,视频、直播类新闻资讯消费量或将继续提升。(三)网络生态治理常态化、长效化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党中央首次出台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文件,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提供了政策依据。2. 指导政务媒体脱虚向实2018年1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政务媒体的工作目标,到2022年,建成以中国政府网政务新媒体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账号,建设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解读回应平台、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平台,形成全国政务新媒体规范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正确导向、需求引领、互联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基本原则。实现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加强政民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民生事项,优化掌上服务。提出了开设整合、内容保障、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的规范运维管理模式。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价强化保障。3. 自媒体“大清理”自媒体的野蛮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乱象,发布违法信息、不良数据等问题屡见不鲜,破坏了自媒体的生长环境。2018年网信办相继约谈了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搜狐、网易、UC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知乎10家企业,要求对自媒体账号进行“大扫除”,各平台坚决清理涉及低俗色情、炮制谣言、黑公关、洗稿圈粉、“标题党”、抄袭侵权以及违法违规广告、插入二维码或链接恶意诱导引流、恶意炒作营销等问题账号。从10月底开始,20余天清理9800多个违规账号。网信办同时要求不允许被处置的问题账号跨平台“转世”或以小号“重生”。在未来的管理中,要清存量、控增量。清理僵尸号、僵尸粉,修订账号注册规则,改进推荐算法模型,完善内容管理系统。各平台随即开始自媒体清理专项行动,诸如咪蒙等流量大户,因散布虚假信息等原因被永久封号。持续运营的清理机制能够保证媒体生态回归健康,为用户创建安全的阅读空间。(四)新闻资讯类新媒体企业的发展1. “四超”格局确立,马太效应明显移动互联网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四超”格局。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系产品牢牢占据着超过全网70%的使用时长。从QuestMobile提供的2019年3月与2018年3月的数据对比来看(图1-4),腾讯系产品与百度系产品使用时长有所下降,字节跳动系产品受到短视频业务的带动增幅较大。2. 新闻资讯类新媒体产品格局资讯类新媒体产品可以被分为三类:综合新闻资讯类、垂直新闻资讯类和杂志报纸类。综合新闻资讯包括商业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新闻聚合平台(今日头条、趣头条、一点资讯、今日头条极速版等)和综合新闻媒体(腾讯新闻等)。垂直新闻资讯是深耕于单一领域的新闻资讯产品(虎扑体育、汽车之家等)。杂志报纸类是传统杂志、报纸的电子化,泛资讯性更强。3. 新媒体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新媒体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事件发生联系,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至今,新媒体在扶贫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新媒体发展不仅能够扶贫,还能够“扶智”,让贫困地区人口与时代有同步认知。流量的导入,也让这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走入大众视野,获得关注。芒果TV通过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讲述青年基层工作故事,借力流量跨越信息鸿沟,通过王牌综艺连接“三农”问题,并依托全平台新媒体优势,拓宽社会帮扶新渠道。芒果TV利用自身优势,践行主流媒体责任担当。快手在中国农村人口中有巨大的影响力。2018年中国1600多万人通过快手获得收入,其中34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区中每5人就有一个活跃的快手用户。快手推出了“幸福乡村”战略,以5亿流量资源支持助力国家级贫困县优质特产的推广和销售,培育了25个乡村农业合作社,培养了43位乡村创业者,带动创造产值超过1500万。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旗下抖音通过推出“山里DOU是好风光”打造贫困地区的文旅品牌;淘宝直播开展了村播计划,培养100名收入过万的农民主播,促进相关商品年成交量突破30亿。二、新媒体内容发展趋势(一)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变革1. 内容与社交的关系增强用户与资讯的互动欲望正在逐步增强,不再是单向、静态地接受,而是希望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深度参与资讯传播与再造。资讯创作和发布者不再与用户处于割裂状态,而是通过交流、互动形成深度的情感联系。经过多年的新媒体信息洗礼,部分民众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新闻素养提高,辨别力逐步增强,他们愿意深度参与资讯的解读、讨论与批判,帮助构建多维的讨论场域,让“真相”越辩越明。社交成为新闻资讯内容传播的重要方式,用户对于通过社交获取资讯的依赖度和信赖度均有所加强。2. 信息爆炸迷茫期,急需有公信力的媒体新媒体迎来了内容爆炸的年代,优质信息与劣质信息混杂发布。对于公众而言,许多信息无法判定真伪,资讯判定门槛增高,让用户很容易进入信息迷茫状态。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而言,更容易判定消息真伪。但是许多低收入、低学历、两极年龄的用户缺乏判定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许多用户希望获得优质内容,但苦于信息的繁杂、途径的限制、辨别的困难。用户急需通过有公信力的媒体获取真实、客观、优质的新闻内容。用户需求决定了现在是媒体建立权威影响力的窗口期。(二)内容生产方式变革内容制作群体正在愈加壮大和复杂。新技术驱动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功能愈加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内容生产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追求时效性的热点新闻领域。腾讯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AI小记者“张小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写作机器人已经参与内容生产当中。写作机器人通过阅读海量内容,对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理解,并自动生产内容,分发给兴趣用户。技术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带来了保证。新媒体内容形式正在逐渐丰富,目前新媒体内容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VR/AR、问答等。按照内容的不同属性,制作者可以选取最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生产,丰富了新媒体功能,开启了精细化运营时代。短视频的兴起降低了自媒体的生成门槛,用户拿起手机将新闻现场拍下,便可以参与新闻生产。制作门槛的下降催生了一大批用户生成内容,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新闻现场和泛资讯内容。(三)内容生产者格局变革1. 自媒体、传统媒体、政务媒体三分天下新媒体内容产业链的参与者不断增加,参与人群也愈加多样。传统媒体、政务媒体、网络平台、自媒体、MCN、KOL均是重要的内容创作方。随着内容生产主体的不断扩大,内容产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服务的用户群体也愈加垂直。自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媒体内容提供者,有着极高的内容渗透率。自媒体的影响力格局开始形成。各种形态的产品和内容进行用户注意力争夺战后,用户可选择的品类大大增加。但海量的信息导致了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主动收窄,具有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的头部创作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附加值转换表现不俗,用户开始越来越向头部创作者聚拢,圈层自媒体也开始形成群体内影响力。自媒体运营愈加专业化,催生了MCN机构的兴起。截至2019年4月,有超过4000家的MCN机构。MCN机构通过垂直领域的资讯供给,在特定兴趣门类聚集用户,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增加黏性,建立情感归属和信任关系。MCN机构的资讯运营还建立了和企业合作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进行内容运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特定企业品牌的用户黏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渠道影响力正在下降,渠道和内容的影响力发生了割裂。一些抓住新媒体机遇的传统媒体,通过将内容投放至其他渠道,保持着较大的内容影响力。例如人民日报等媒体品牌,通过新媒体运营,焕发出媒体的全新生机。政务媒体迎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在社交媒体兴起年代,政务媒体迎来了一波“出生潮”,然而许多政务媒体是“任务式”产物,有名无实,目前呈现出“僵尸”“睡眠”的状态。还有一部分政务媒体运营维护不规范,发布内容与身份不符,功能定位不清晰,经常出现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的信息,甚至出现发布错误信息等问题。部分政务媒体运营简单粗暴,在互动传播时代仍然坚持单向传播思维,缺乏互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仅没有为政务机构形象加分,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政务媒体需要转变思维,让政务媒体不再是摆设,而是真正运营起来,积极发挥政务媒体的作用,作为政务机构的窗口,发布权威信息,解决人民困难,塑造政务机构积极形象。新媒体产品的发展拓宽了政务媒体的形式,带来更多传播可能性和传播触点的同时,也为政务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了传统的微博、微信外,短视频成为政务媒体的全新形式。2019年8月31日,抖音短视频举办了政务媒体抖音号大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资委等11家政府、媒体机构,发布了政务媒体抖音号成长计划,帮助政府、媒体和有专业短视频生产能力的机构,提升政府媒体在抖音上的内容生产能力。“北京SWAT”“四平警事”等政务媒体抖音号已经成为爆款。这些政务媒体以符合观众口味的形式,传递政务信息内容,弘扬正向价值观。在抖音平台当中,旅游类、公安类、地方发布类、文化类政务机构账号数量较多。2. 用户成为内容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新媒体不断丰富用户和新闻信息的互动形式。用户通过阅读、推荐、转发、评论互动等方式成为新闻资讯生产链条中的一环。用户生成信息的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不亚于人们对于资讯第一发布方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不生产新闻资讯,但乐于分享的用户,由于个人具备影响力,也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关键传播节点,他们能够点燃信息的二次传播,甚至超越原媒体一次传播的影响力。3. 各平台激励内容创作各平台出台政策鼓励优质内容创作,通过优质内容争夺用户注意力,扩展平台优势。例如今日头条提出了“千人万元”补贴计划;腾讯新闻提出了“芒种计划”,全年补贴共计2万元;百度新闻推出了百家号,提供面向内容创作者的分成;UC浏览器推出UC订阅号,并推出了“媒体赋能计划”和“W+量子计划”;一点资讯则推出了“创作者独享”政策。三、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趋势(一)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因素更迭分析1. 传统标题式、名人式流量传播力降低标题式、名人式流量传播力在以往的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流量带动力。但标题式和名人式流量均属于简单粗暴式传播,经常出现题文不符的情况,用户资讯获得体验差、获取效率降低。伴随着用户对于标题党的免疫,以及资讯获取方法的多样化,标题式和名人式流量传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2. 社交关系传播力升高用户获取资讯的渠道正在越来越依赖社交途径。微博、微信等社交类产品的媒体属性逐渐增强。但两者的媒介属性又有所区别:微博的功能由人际社交产品逐步向资讯内容汇聚媒体拓展;微信则成为用户在社交链条内进行资讯分享的媒介。社交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重要环节。公共社交链和个人社交链在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形成了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传播信息流,并且有着稳定且高频的到达率。社交对于资讯APP的拉新效果十分显著,好友推荐或转发成为用户下载资讯APP的主要原因。社交可能引发传播的裂变,许多内容都是通过基于社交的人机传播成为现象级“爆款”。微信和QQ在社交领域占据霸主地位,微博也完成了向社交媒体的转型,其他企业也在纷纷布局社交市场,尤其是在垂直社交领域发力,联动品牌其他内容享受社交红利。例如今日头条推出了“多闪”,但是并未获得大规模成功。除此之外,打造音乐社交产品的音遇、匿名社交的Soul、现金补贴的聊天宝也都被冠以社交新势力,但均不能撼动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3. 评论带动力升高当新闻由单向信息发布转化为双向信息互动时,公开的评论区域也开始出现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并形成了探讨的氛围。在这里,用户自发地发表见解、反馈错误、讨论不同观点,不只是和新闻互动,也是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评论区增加了信息发布的层次,同时让信息接收产生社交感。发布者开始有意识地选取优质评论,用户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进行评论区的议程设置。对于越来越多的用户而言,观看评论和观看信息一样具有价值。4.垂直群体传播黏性高内容的爆发产生了大量窄众长尾内容,通过互联网联结到共同爱好的用户,逐步形成圈层。垂直圈层传播通常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通过年龄、地域、阶层、职业、兴趣等形成特定圈层。圈层内容传播具有区隔性,在某一圈层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在另一群体可能会备受冷落。圈层传播趋势上升,垂直群体当中内容消费力更加旺盛,黏性更强。QuestMobile数据显示,在新闻资讯月活跃用户增量中,体育资讯和财经资讯两个垂直门类用户增速明显,其中体育资讯增速达到80%,财经资讯达到74%,垂直类资讯内容增长潜力可观。除了体育、财经这类经典的垂直群体外,新媒体也连接了许多亚文化群体,激发了圈层活力。B站到2018年底已经拥有了涵盖音乐、舞蹈、演奏、娱乐、生活、时尚、科技等11个大类,包含7000多个兴趣文化圈层,其中“木工”都已经单独成为一个圈层门类。5.运营逻辑的扩展新媒体的运营逻辑和传播力影响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内容带动。运营逻辑从单一内容运营,向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品牌运营、商业运营等多维运营体系转变,形成用户与平台间的深度情感联络,打造平台和媒体的品牌价值和传播影响力,从而构建健康的商业生态以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二)新媒体产品功能变革1.细分式入口格局确立新媒体进入了多元化入口的时代。资讯客户端、社交产品、短视频产品、直播产品等都有可能成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新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被再一次加强。用户的选择增多,渠道间传播特性差异增大。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获取资讯的入口偏好不一。根据企鹅智库·企鹅调研2018年10月的数据,随着年龄增长,用户对资讯类应用的使用度逐渐增高。相反,低年龄段更加依赖社交类产品获取资讯。2.多点矩阵传播不同的媒体产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传播属性。媒体在发布信息时,为了扩大影响力和辐射用户范围,会进行多点矩阵式传播。曾经的矩阵式传播是单一内容在不同平台的简单复制,然而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大。媒体需要根据媒体特点进行内容调整,在制作形式、风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短视频平台开始兴起,改变了内容生产方式。之前,媒体大量以文字、图片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但是未来,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将成为获取资讯的重要形式,尤其对于两极年龄、低学历、村镇人口而言,理解门槛较低的影像感知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这也要求媒体不断提升多点传播矩阵的内容策划、制作能力,利用矩阵内的各个端口合理规划传播方案,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追求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3.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爆发之年短视频的使用人数和市场规模在2018年完成了爆发式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短视频市场规模为467.1亿元,占综合视频市场规模的52.6%。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到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率为75.8%。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278.3分钟,2018年12月该数据增至341.2分钟,其中短视频贡献了33.1%的增量。短视频带来了新媒体行业的新活力,对行业的拉新作用明显。短视频改变了行业格局的原因是它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消费选择,快节奏、碎片化、开门见山、短小精悍的视频形态切中了用户的需求,视频的阅读门槛相较于文字而言更低,形式生动,用户体验更为友好,因此释放出新的产业生长点。短视频市场中,抖音短视频、快手位列第一梯队,用户渗透率为54.2%;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为第二梯队,用户渗透率为21.9%。用户希望从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获得真实的现场和客观的还原。但是,当短视频生成越来越容易,许多加了滤镜和剪辑的现场不仅不具备新闻的功能,反而会引发民众对于事实的误读。因此,保证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客观和信息的价值,需要做到真实还原现场,保持视频完整度。(三)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传统媒体传播时代,观众通过单一媒体渠道,按照媒体设置的议程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着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是更为流行的是用户通过聚合型产品获得多渠道媒体资源。聚合型新闻资讯产品信息流出现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台根据算法为用户推荐信息流,另一种是用户自主选择媒体资源。1.推荐算法的应用推荐算法的应用正在改变着原有的议程设置格局,它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推荐算法基于对用户的精确画像,根据用户自身的信息浏览习惯、同类型画像用户的“泛化”浏览趋势、社交链条中的信息浏览情况,以及积累数据的分析进行信息的个性化分发。推荐算法技术在不断发展,算法逻辑从用户个人为个人推送,发展到人人为人人推送。今日头条是国内将算法工程产品与信息推荐引擎应用结合的先驱,它在新闻资讯类产品中的爆发式增长和领先地位与其定位息息相关。今日头条打造了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筛选高质量内容,过滤无用信息,为用户分发兴趣内容,帮助用户进行与信息的交流互动,同时让信息的获取者转变为信息的分享者、创作者。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实现了信息的精准定位。以寻人为例,过去的寻人是大规模信息投放,造成媒体负担加重,且到达率有限。而现在,类似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位寻人概率最大的人群,以高效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2.场景化传播信息传播呈现出场景化趋势,尤其是“算法+场景”的应用,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信息推送。目前的主要内容分发场景包括工作、生活、娱乐、餐饮、家庭、医疗等。5G技术将通过信息互联构建出更多的场景,实现用户与场景的深度联结,例如智能家居等,通过信息的互动,完成内容分发链条的再造。3.“激励+社交”驱动新闻资讯行业新媒体产品正在开启火热的用户争夺战,许多产品将拉新红利让渡给用户,采用“激励+社交”的方式吸引拉新,引爆传播。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使用新媒体产品获取现金奖励,例如阅读文章、点赞文章、答题、走路等方式获得金钱激励。社交则是激励用户通过自身的社交关系为新闻资讯产品拓展影响力,例如拉新奖励、新闻分享奖励、开宝箱奖励等。2019年3月,新闻资讯行业APP月活跃用户整体增速为8%,其中主打“激励+社交”模式的趣头条,虽属后起之秀,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880万。四、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一)内容需求未饱和的新用户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8亿,但是2019年3月,增速首次跌至3.9%以下。月活跃用户增长速率已经触顶,但是18岁以下以及46岁以上的用户增速明显。随着互联网用户红利到达顶端,新媒体开始将视线对准低幼人群、中老年人群、低学历人群和村镇人群,他们是潜在的用户增长点,关注此类人的需求或将成为新媒体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QuestMobile的数据当中,46岁以上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速明显领先于其他年龄段。但是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银发人群网民比例仅为13.6%,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生活全方位互联网化的今天,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缺失可能引发生活模式断层、理解鸿沟加深等现实矛盾。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互联网发展议题不只是商业范畴,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社交和资讯成为中老年人上网的首要诉求,其中综合资讯和短视频使用时长在近一年当中增速明显。QuestMobile提供的2019年3月数据显示,即时通信、综合资讯和短视频成为引发人群使用时长最长的前三类产品。在短视频内容中,69%的中年人和75%的老年人偏好看时事新闻类内容,时事新闻是中老年人观看短视频的首选内容。银发人群的综合资讯使用时长同比增长25.4%,短视频使用时长同比增长17.9%。技术门槛高及缺乏适合的内容产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目前中老年人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的表现。技术隔阂产生的不信任感是中老年人和互联网之间的一道鸿沟。相比于互联网原住民,这些移民需要更长的时间接受、信任、适应互联网生活。酷鹅用户研究院2018年10月发布的《2018年中老年用户互联网生活洞察报告显示》,虽然83%的中年用户和72%的老年用户都认为互联网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依然有72%的中年用户和60%的老年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和信息泄露,51%的中年用户和58%的老年用户担心上当受骗,64%的中老年用户认为标题党泛滥,59%的中老年用户认为虚假内容多、难辨别。这些壁垒不仅让中老年人成为现代生活的陌生人,还让他们成为受害者。社会科学院和腾讯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只有消除安全顾虑的痛点,才能够帮助中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生活,释放他们的活力和消费力。除了银发群体外,新媒体在下沉市场仍然存在机遇。趣头条以“现金补贴+社交裂变”的模式,打开了进入下沉市场的大门,成立仅26个月便登陆纳斯达克。受到下沉流量的吸引,腾讯、阿里均成为其股东。面对未知的下沉市场,新媒体整体内容储备还未跟上脚步。媒体应当走进这些未曾在主流视角出现的人群,洞悉他们的需求,为下沉人群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内容。(二)技术为新媒体带来新机遇新媒体发展一直得益于技术驱动的力量。尤其是在目前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关键技术和重要标准的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新媒体产业不被“卡脖子”。中国的新媒体行业需要提升整体的技术敏感性,让行业享受技术红利,带来全新的产业能量。1. 5G摆脱流量束缚,重度消费增加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伴随着5G的普及,新媒体行业将再次迎来突破性发展。5G具有大带宽、低延时、多连接的特点,在5G的基础上,4K高清、8K环绕VR内容、高速视频的功能性家用、电影和游戏互动混合等将有大规模普及的可能。5G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丰富度,并扩展多维的信息采集力。网络操作的高效性,将提供更多的沉浸式体验、更高效的信息分发和更加多维的互动。在新闻的角度,5G将会带动视频消费、图片消费、聚合专题消费等。5G让用户摆脱了流量限制,同时也为创新产品带来了契机,用户体验创新产品的束缚减少。但是5G技术日臻成熟,相关产业也需要尽快完成统一统筹、制定标准、形成技术产业闭环。例如与5G息息相关的超高清视频产业,目前仍面临制作网络发展步伐快,芯片、前端设备、内容发展速度后置的局面。2. 人工智能全面进入新媒体实操阶段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大规模地进入新媒体行业,运用于个性化推荐、信息内容创作、分发、讨论、审核、发布和视频修复等领域。今日头条在2016年底就有近800个算法工程师、两万台处理器、151条训练样本,处理每天60亿次的用户请求。人工智能在审核方面的应用,解放了大量人力,带来了高效、高准确率的审核方式,保证了海量内容的生成与分发。未来算法推荐机制还将继续丰富、完善,着重完成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兴趣判定。算法机制还将实现多媒体内容的整合、信息专题的聚合等,提升用户阅览体验和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已经大规模地参与内容生产,将记者从基础信息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高难度的发散式写作工作。机器写作有高速、准确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从图库中自动选择适合新闻报道的图片,这些技术已经规模化运用在标准化、实时化的新闻报道中。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从文字领域向图片、音视频编辑生产、识别处理等方向扩展。例如曾经修复一部老电影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通过AI的方法,几个小时就能够将一部老电影修复至高清甚至4K。AI还被应用在视频制作领域,例如多轨剪辑时,可以运用AI技术进行镜头筛选,减少轨道数量,将后期人员从烦琐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释放艺术生产力。这些都为新闻、纪录片等资料的创造性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3.技术的两面性技术形式的发展和网络数据积累正在逐步实现人的多维信息化。随着用户网络使用行为愈加频繁,各平台正在积累内容丰富的大数据库。5G技术将带动物联网的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信息采集。技术发展的同时,应当平衡好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技术应当为人所用,人不应过度依赖技术,不能让技术绑架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技术发展也带来一些未曾面对的新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与法律、伦理的边界问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所有人群公平享受人工智能的权利。不同地域、不同收入等级的人都应该具有享受人工智能的权利,人工智能不应过度被商业绑架,成为加大阶层分化的逐利工具。二是以怎样的价值观指导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释放了技术和工具潜能,而传统的安全防护模式面临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智能自主学习模型应当在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框架内学习,人工智能行为应当与人类价值观进行校准。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用户的数据隐私问题。关注数据隐私,对数据进行分级,并进行权限控制,最大限度降低数据泄密风险。四是人工智能模型监管问题。应当建立人工智能学习模型透明度体系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全评估体系。例如人工智能并不万能,它本身也是由人类编程而来,人类逻辑模式的偏见可能引发错误的推导。对于人工智能的结论要保持怀疑态度,并加以验证。但是如果学习模型并不透明,使用者难以对其进行评估,便会收获错误的结果。(三)媒体信任度提升的绝佳时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甄选内容的成本增加,更加需要有公信力、权威度的媒体品牌。“学习强国”作为2019年的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形成集资讯、社交、知识分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集合平台。“学习强国”是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平台,平台上的信息不是无门槛地抓取的,而是有意识地选取具有正向价值观、思想性、新闻性、服务性、权威性的内容。尽管传统媒体的渠道力正不断下降,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内容建立媒体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联络。由于传统媒体的身份背书,用户对其的信任度依然维持在高位。传统媒体应当在信息鱼龙混杂之时,肩负媒体责任,持续供给优质新闻资源满足用户需求,尤其是在真相调查、深度写作、关注少数族群等方面发力;在快速资讯时代保持深耕、理性和专业;建立媒体和用户之间的信赖感、安全感;平台应当维护良好的内容生态,防止唯流量论等对于内容机制的冲击,保证优质内容的到达率。(四)新媒体治理挑战新媒体行业发展中,暴露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等问题。从2018年开始,政策开始加大引导力度,企业的自觉性不断升级,整体而言,行业在努力塑造正向的生态氛围。网络舆论治理是新媒体治理的重要环节。网络舆论治理应当具备真实观、责任观、生态观和青年观。真实观是指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防范虚假信息,同时处理好观点与事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责任观是指基于事实、伦理、法制进行传播。生态观是需要把握好多样性、平衡性和积极性,建立自我净化、发展的状态。青年观是加强青少年保护机制,注重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新媒体在青少年成长生活中占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强烈。新媒体要努力为青少年构建优质、健康的内容生态。例如,腾讯通过圈层时代的创新和运营,以及内容的生态化发展完成在青年文化层面的“守正”。首先,在青年文化的产生上坚守阵地,这是在内容创作上守正。其次,在青年文化的传播上坚守阵地,这是在平台运营层面上守正。“哔哩哔哩”通过扩展学习类内容,已经成为年轻人主要的网络学习基地。截至2019年5月,已有2027万人在B站上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2倍,用户在B站直播学习时长突破200万小时。五、结语中国的新媒体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行业技术和内容发展深度勾连,传播模式不断更新、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内容生态和产品形式日渐丰富,形成了多样化圈层,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新媒体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变革的迅速发生,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一暴露。内容爆发时代,在商业利益、流量思维的驱使下,新媒体信息环境形成了复杂格局,虚伪的真实、过度娱乐化、负面情绪化等问题大行其道。如何满足公众对新媒体信息真实性、知识性和正向价值观的需求,形成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生态,是未来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用专业、冷静的态度对待新媒体的发展,不在狂欢时失智,才能保证新媒体在健康生态中运行,在良性环境中发展。(本文作者为: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嘉婧,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战记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发布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摄影记者 田超)华声在线11月19日讯 今天上午,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2020年的《报告》在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章节的架构基础上,结合2019年到2020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在报告内容上做出更为翔实与丰富的拓展。第一章“年度报告”中的“总报告”,从中国媒体融合创新与新媒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过去一年媒体融合生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与把握,尤其是对我国各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得许多宝贵的一手数据,对于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本年度《报告》开辟“重点聚焦”章节,从媒介认知与评价、传播行为等多个方面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这一重大现实课题。第二章“行业报告”在既有的技术篇、内容篇、体制机制篇、平台篇以及用户篇以外新增队伍建设篇,聚焦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积极探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发展之道。第三章“专研报告”在本年度融合创新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细分领域中进行专项研究,从新媒体话题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与探讨。第四章“融合精品分析”聚焦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对创作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不仅分析研究产品特点、创作方法与理念,更深入挖掘产品生产背后的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和理念提升。2020年《报告》中许多数据、发现和观点具有重要价值。现择其要分享:根据“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显示,目前建设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一专多能”的融媒体记者基本都参与一线新闻采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府服务功能、与上级媒体的联动网络搭建均按部就班地展开,且与央、省、市媒相比,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从业者对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满意度最高。其中,被调查的主流媒体94.26%都已设融媒体中心,央媒、省媒倾向于选择新建,县媒则倾向重组,市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成度稍低。主流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目前主要可以分为建设自有平台、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接入央媒云平台等三种。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自有平台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尤其省媒多选择自建,而县媒则多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当下各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正在面临各有针对性的挑战。对于自身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央媒认为需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省媒认为需要创新融合思维;市媒认为需要政策扶持;县媒认为缺少人才以及培训、提升的机制。而在对媒体融合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困难调查中,缺少人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也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

神秀

互联网运营怎样做用户调研?一定要牢记这三点!

Hello,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的是如何做用户调研。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强调了,从事新媒体运营的第一步,不是一上来就开始研究文案,觉得自己文笔不好,而是建立一个科学的营销思维,记得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首先我们要是一个营销人!今天我们要讲的3个问题:1.什么是用户调研?2.用户调研要调研什么内容?3.用户调研有哪些方式?1.用户调研是我们开展所有新媒体运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应该占据我们工作的40%,所谓“对症下药”,我们才能更精准地了解用户画像,为企业产生效益。2. 调研内容 在用户调研中,我们了解用户的 信息越精准越好,通过一个个点去勾勒绘制出用户的画像,然后根据用户的属性,和产品特性做链接。运用场景化的方式去引爆热点,打造爆品。3. 调研方式通常我们做用户调研的方式,有第一种1v1的去接触用户,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更加细致了解用户需求。第二种,问卷调查形式,便于收集样本,所涉及问题最好不要超过10道,不要超过60s,通过数据的反馈,你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第三种,通过百度指数等工具搜索用户兴趣爱好,可以搜索该关键词相关的词语和人群属性吗,可以更好进行转化。延伸:例如在4月份左右,《都挺好》这部剧热播,尤其苏大强这个人物,近乎天天上热搜。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通过百度指数搜索到和苏大强相关的关键词“苏大强为什么这么火”“苏大强漫画”等,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苏大强为什么这么火?原因竟然是》,在文章开头放了很多他的漫画表情。

黑白李

《2020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发布:民众对严肃新闻需求大幅上升

2020年8月13日上午9点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主办的京师中国传媒智库顺利发布第29期报告《2020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该报告由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在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同步进行,共吸引了超过4000人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喻国明担任发布会议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及其团队博士后何静发布报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出席发布会,并作为报告发布的互动专家对报告进行解读和建议。《2020上半年新媒体发展研究》聚焦于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新媒体发展,共分为"总体概况与传播势能"、"平台盘点与焦点透视"、"平台对比与融合发展"、"结论剖析与规律总结"四个部分。通过选取社交媒体、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聚合类资讯客户端、短视频四大类共计十五种应用程序,以期全面解读2020年上半年中国新媒体发展动态,并对疫情期间所关联的热点社会事件及社会影响进行了总括性研究。媒介赋能下的社会新型联结疫情对人类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社交媒体在抗疫持久战中既发挥着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也担当着情绪调节器的角色。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新冠疫情造成重大社会灾难的同时,也为新兴媒介技术的普及提供了试验空间,促使新媒体建设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具有信息发布与多方连接功能的主体,新媒体进一步发挥其功能,让疫情信息"即传即达",实现了诸多行业线上产业的拓展、舆论泡沫与现实世界的强关联和公众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依赖",发布主体从主流媒体、政务公号到社交媒体和网民大众,各类型信息均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态势。短期来看,用户需求呈现出迫切关注疫情实事、注意力资源向泛娱乐类内容溢散等特征;长期来看,新媒体加速养成了用户习惯、使新媒介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趋于常态化。新媒体助力提升社会疫情应对能力历经疫情爆发到疫情平稳,媒体充分发挥信息枢纽与态势感知功能,发布疫情信息并通过评估新闻价值与潜在危机,有选择地将信息加工为新闻报道,及时曝光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因子,及时修补"第一扇破窗",避免疫情期间社会负面情绪进一步发酵。在各大媒体报道中,钟南山、张文宏、李兰娟等医生、科研工作者成功出圈,借助新媒体平台与社会大众实时沟通、释疑解难。与此同时,用户参与性极强,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新闻媒体也发挥着总结者和警醒者角色,传播疫情应对方法,提高公众认识疫情、防范疫情、应对疫情的能力,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水平,用新闻媒体特有的方式捍卫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新闻媒体对政府成功经验的总结报道还有助于振奋民众应对疫情的信心,增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场信息与情绪的"定海神针"疫情期间,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延续了平台以国家机关大政方针、专业主体站位的内容生产方向。尤其是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在重大国际议题上保持及时进场、全程参与的态度,并针对公众关心的国际传播问题,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呈现形式、在多平台强化公众互动。同时,为了响应网络平台的内容逻辑,与用户达成情绪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共识,以专业精神采写专业报道服务用户,注重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疫情期间的反转信息进一步促使公众情绪的多元激荡,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做温度深度兼具的新闻,传递现场原貌,以真实信息修复意见与情绪裂痕。民众对于严肃新闻的需求大幅上升,三大央媒应时代之需,在信息战疫中表现颇为亮眼:人民日报疫情报道总体声量较大且内容形式多元;新华社及时发布大量疫情报道引发舆论热议;央视新闻收视率达到新高度,且慢直播带动央视频APP在苹果应用商店总榜排名一度上升至第一位……整体而言,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议题设置强化了正面情感,同时实现多主题协同共振,使整体舆情积极向好。短视频:优质内容跃升,纪实娱乐并举短视频某种程度映射着社会现实,严肃与娱乐交替出现,引发社会共鸣。反映疫情早期形势的短视频中展现了各地"硬核"广播、标语等,随后也反映了人们宅在家中苦中作乐或自制美食的日常场景,湖北抗疫关键时期记录了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状态、武汉方舱医院内的生活,钟南山、张文宏等的"金句"更是贯穿始终。其中,各类短视频各有担当、各显其能,新闻类短视频直观生动传播疫情信息,政务类短视频账号亲民形象突出,娱乐类短视频充实居家生活,无不在抗疫持久战中抚慰着民众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在2020年上半年发布了视频号,这一向短视频进军的"新物种"是否会成为新流量入口,是否会影响行业营销布局、短视频产业格局,都尚待观察。直播带货:"直播+电商"迅速扩张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数字时代各主体的连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受疫情影响,线下经济的放缓使得公众注意力转移至线上,为直播带货提供了释放活力的充裕空间,加速扩大了直播带货规模。负责内容产品全链条生产的MCN不再局限于运营视频个人号的产品形态,而将内容意涵指向直播带货的电商层面,并逐渐完善线上商品体系,使得电商逐渐成为了圈层乃至社会的内容生产主体。短视频凭借与电商用户的高贴近度率先进入蓝海,社交媒体凭借人口基数与电商平台联合,立足大融合实现大发展。同时,直播带货借助头部主播持续发酵、政府官员和娱乐明星的高度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营销范围,有助于产品直达消费者、引爆流量。疫情提升了直播带货的覆盖面和到达率,"直播+电商"新业态产业集群迅速扩张的同时,"产品"关、"主播"关,关关难把握,品控问题和数据造假等成为直播带货被人诟病的薄弱环节。当疫情归于平稳,民众的线下消费复苏,直播电商如何真正抓住风口和红利,探索出更健康、更长远的价值经济发展模式,避免落入短视的"眼球经济",值得持续深思和探索。慢直播与云服务:创造流量增长新机遇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关键时期,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施工现场的慢直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单个直播的同时段在线人数超过1亿。慢直播实景提供了观众同时在场的虚拟物理空间,评论区情绪意见的交互又构筑了信息场,物理场和信息场的同场交互共同构建了新的情境信息系统,正是这一系统促成了这次慢直播的二次传播。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让疫情中虚拟的在场成为可能,视角内一定区域的公开某种程度复现了在场的意义,即便是强烈依赖线下沟通的招聘与教学如今也有了云端沟通的机会。整体而言,疫情期间人均在线时长增长,为线上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流媒体从用户思维出发,不断丰富创新信息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率。"云赏花"、"云监工"、"云带货"、"云招聘"等系列直播活动,提供了新的流量增长机遇。"后浪"汹涌与新生代跃入舆论主场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推出的演讲视频见证着后浪的翻涌而来,寄托着前浪的嘱托,蕴含着后浪的活力,现实动力与网络动力合二为一掀起舆论喧腾。《后浪》演讲视频在B站突破2905万播放,视频在UP主们的青春混剪中,展开了一场前浪与后浪的对话,前浪本身面临常变常新的文化压力,对年轻一代发出呼唤"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希冀后浪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动力,逐步转变为现实发展的实际动力,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青春与热血。跃入历史舞台中央的新生代,日益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并逐渐消解着前浪的舆论势能。聚合类资讯:差异化服务提升用户黏度聚合类资讯平台在共性基础上强化全场景布局,聚合多方权威新闻信息,成为权威资讯的放大器。同时,实行差异化竞争,各家平台结合自身平台特点陆续推出各项差异化举措,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和服务。疫情期间,聚合类资讯平台纷纷设立了抗疫频道和抗疫专题、开通了线上辟谣专区、连通了媒体和机构、实现了实时的疫情数据查询等。而如何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各种差别化服务、培养平台差异化特色,是各平台在疫情期间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成为用户进行最终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例如,百度"搜索+信息流"的双引擎模式借助搜索引擎平台,沉淀培养用户"主动搜索关键词+被动浏览信息"的习惯,基于用户兴趣提供匹配资讯,满足用户主动搜索、获取知识的需求。同时,建立用户搜索热度数据库,实现有的放矢地查证谣言,提升服务的时、度、效;新浪新闻发挥长期以来的专业优势,与多家权威媒体达成深度合作。在深耕优质内容、提供丰富权威信息的同时,利用集团优势开发多样化流量入口,以技术赋能信息供给,以抗击疫情的精品栏目和专题为用户提供多样分析角度;头条打通打通疫情信息和服务,开设武汉疫情、前线、红榜黑榜、疫情观点多个板块,设置多项功能服务,包括疫情地图、最新进展、本地疫情、直击现场、疫情问答和一线直播等内容。医疗、教育和互联网行业关注度位居各行业前列媒体平台在疫情期间的讨论主题以疫情防控为主。微博更多聚焦于疫情的发展形势变化;微信更多聚焦于疫情防控的工作进展;网页报道则以政府工作、新冠防控工作为主。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媒介接触期待的共同作用下,受众获取行业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待行业热点事件的传递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分析上半年的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餐饮业、农业、运输业、房地产、互联网、医疗、文体和教育11类行业相关数据,发现医疗、教育和互联网的关注度位居前列,尤其是医疗健康的信息声量相当可观,其中微博平台对于相关信息的推动力极强。现实情景折射社会心态变化疫情的不确定性和线下社交活动的骤减,给公众带来多样化的心理冲击,现实情境折射着社会心态的变化过程,从惊慌、悲伤,到坚强、自信,最终归于平静。其中,喜悦、赞扬等正面情绪占比较大,愤怒、悲伤、惊奇等负面或中性情绪会因局部时间段的突发热点而迅速提升比重,短期内甚至可能超越正面情绪。同时,某类情绪形成的集体记忆在未来涉及类似事件时会再度焕活并形成比较,如民众通过国际对比进一步提升了对于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自信。整体而言,公众对于媒体的依赖和期望大大超出以往。一方面,公众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取时效性最强的信息;另一方面,基于疫情态势的复杂性与新媒体采编的局限性,反转新闻等新闻失范现象仍需警惕。总体而言,基于多渠道整合和多维度评估的研究路线探析疫情期间宏观层面媒体平台信息供给带来的用户交互行为的改变,以及微观层面用户在交互行为后产生的价值取向、情绪心态等方面的映射关系发现:社会距离增大、网络距离减小,用户对新媒体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急剧增加。各类媒体搭建多元平台、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形成了用户进行社会参与的重要新形式。不同性质的媒体力量资源互补,让权威、全面的信息及时、高效流通起来,保障了民众信息知情权:具备广泛用户基础的社交媒体向庞大的流量池输送具有延展性与自组织化的新功能;拥有丰富资源的传统媒体应媒体融合转型之大势,凭借优质内容与公信力背书,将影响力渗透至媒体矩阵,谋划着"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双重战略;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紧贴自身调性,实现全场景布局,以个性化内容与情感纽带吸引培养高粘性用户;短视频在内容上立足娱乐纪实两方面,形式上触探长视频呈现,产业上积极投身直播带货等商业活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认为,随着新媒体研究的推进,业内对于数据的需求在持续增长,新媒体研究量化的倾向增强。观察今年上半年的新媒体态势,也需要结合民众情绪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好的结论。从网络文本显示的顶层舆论分析到中层的心态分析再到应用层的现实环境分析,都是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今年下半年,沈阳教授团队也将逐步推进中国新媒体产业的知识图谱研究。在未来,新媒体的研究趋向于预测,新冠疫情的爆发提升了对于预测需求。同时,疫情的传播与新媒体的传播在本质上高度关联,未来新媒体研究中也可以引入基本传播数,基于交叉学科的分析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探讨。喻国明教授补充道,互联网本身处在一个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博弈,新媒体如何解决破除圈层融合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新媒体发展迅猛,社交机器人广泛应用在商业和政治当中,人工智能的深度合成,对于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新媒体研究中的重点。喻国明教授认为,虽然在疫情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普及,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技术有使用障碍,在未来如何实现新媒体普及过程中的媒体救助,也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报告发布的互动与点评环节,匡文波教授从报告中出发,认为当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和社交媒体的舆论场割裂的倾向,不利于政府对舆情的研判。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用户体量差别极大,在报道网络热点事件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未来主流媒体的发展应该在贯彻党的宣传方针的同时,重视用户研究,研究用户媒介使用的喜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除了技术变革之外,国际化也是一种未来的趋势。吴晔教授充分肯定了报告中对四大流量平台特点的描述,微博的互动是一种虚拟广场式的聊天,微信群是一种包厢式的强连接,以百度app为例的聚合资讯类客户端是一种泉涌式的平台,短视频是信息瀑布式的推送。在这半年的疫情当中,吴晔教授认为微信群和朋友圈在资讯发布和及时辟谣很好地缓解民众心中对疫情的恐慌。疫情期间出现的"云直播"、"云监工"等在社交媒体上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抗疫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如今互联网新闻纷繁复杂,民众对严肃新闻的需求大大提升,更说明了主流媒体在当下的影响力仍在,更应继续坚持提升公信力和专业度。彭波教授认为该报告对2020上半年中国新媒体发展做了非常有力的总结,新冠疫情给社会、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新媒体带来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变化,这让这份报告变得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新媒体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内生动力带来的演进规律和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外部重大的事件变化都会深刻改变新媒体演进的方向。喻国明教授也认为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过程式发展式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新媒体发展。沈阳教授总结认为,当下新媒体发展中比如舆论泡沫研究、概念落地研究以及新生事物负面性研究都需要学界进行全面客观性地考虑。在当下大热的电商直播中,产品展示真实性以及水军的参与,这都是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在大众关注的版权问题中,沈阳教授认为一项技术问题的出现还需要技术来解决,未来在版权保护方面,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版权保护和主体利益保护会随之上升。在信息茧房问题中,平台需要突破原先根据人物画像的智能推荐算法,个人偏好性内容和公共重要性内容都应当重视。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们也一一作出了相应的回答。针对新媒体的推送趋向片面性,侵权多发,如何解决主体利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彭波老师认为当下技术的问题应当等待技术来解决,算法推送已经从原先的判断需求进行推送的1.0版进入到了优化算法寻求内容算法与用户匹配最佳的2.0版,逐步在解决之前的问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对新媒体发展要有历史发展的眼光。在专家互动点评之后,本次发布会议圆满结束。

傅山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发布 调查显示:媒体自建APP吸引用户量居各平台首位

四川在线记者 钟振宇 发自长沙11月19日上午,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拉开帷幕。在当天上午的主论坛活动上,发布了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编撰的《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下简称《报告》)。据悉,《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智库报告。该《报告》分为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部分,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追踪主流媒体贯彻落实媒体融合发展战略部署的最新实践与前沿趋势,客观分析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问题与规律。本《报告》旨在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可学可用的学术参考,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总结成果经验,为有力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贡献智慧与思考。本研究所调查的从业者岗位类型包括管理、采编、经营、技术等领域,最终收回问卷1755份。媒体自建平台初见成效《报告》关于“媒体移动端用户最活跃端口”的调查结果显示,48.17%的被调查者选择“微信公众号”,之后是自建App(26.74%)、短视频平台(13.48%);在“用户数量最大端口”的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自建App (38.35%)、微信(37.85%)和短视频平台(10.25%)。由此可见,媒体自建平台在用户量和活跃度上已经初见成效,而微信、短视频平台是媒体“走出去”——以媒体号形式入驻的能够较为有效吸引流量的商业平台。另外,根据疫情信息接触渠道的调查,微信是大众接触疫情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用户对微信黏性也最高。短视频号是媒体值得深耕的蓝海《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的媒体号具有较大传播潜力。一方面,短视频应用使用时长明显增加,位列手机App垂直类别第四名,而且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数量都在调查结果前列;另一方面,根据其他报告的数据显示,抖音单条播放量明显高于微博微信,虽然开设抖音号的媒体不及微博、微信及聚合客户端多,但媒体单条抖音播放量平均54.7万次,是微博的6.6倍,微信的16 倍。《报告》认为,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和短视频平台中直播功能的完善,短视频号是媒体值得深耕的蓝海。

白影

当我们在讨论新媒体时,我们在讨论什么?——《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正式出炉

(记者 黄旻)11月19日,在长沙举行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正呈现“工业化生产”、“生态圈发展”、“‘破圈’传播”、“泛娱乐化语态”等特点。报告分为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章节,国资潇湘记者梳理发现,报告不仅呈现了过去一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特点和亮点,对于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有独到的见解与剖析。1、 当我们在讨论新媒体时,我们在讨论什么?(一)大数据时代来袭 生产力放大N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让新媒体生产力被规模化释放,新媒体内容生产迈入工业化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个体式内容生产转向了工业化规模式内容产出,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力、质量把控力均得到提升。(二)传统广告日薄西山 新商业模式崛起随着用户红利的饱和,传统广告模式、流量分成、会员付费模式进入瓶颈,新媒体开始探索多样化赢利渠道。新媒体平台正在从广告智能投放、精品定制内容生产、电商引流、线下活动、平台转型等方面探索商业可能。(三)新媒体延伸产业链 平台充满“想象力”新媒体已从单纯提供内容的“媒体”,向产业上下游扩展,负载着更加多元的功能,逐步形成生态圈。以疫情期间为例,为了满足大众的线上需求,媒体纷纷上线多元化功能,例如在线教育,推动媒体平台快速转型。(四)“破圈”传播 用户导向思维成主流新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用户思维。从用户的兴趣出发,重塑了生产和传播流程,构建多样的服务用户的产品。2019年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账号入驻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引领了部分主流媒体、传统栏目相继开通哔哩哔哩账号。主流媒体通过入驻亚文化社区、创新产品样态与话语形式,积极向青年话语、青年文化靠近,努力实现报道文本同年轻用户偏好的精准匹配,在移动社会化传播中积极突破传播壁垒与用户圈层。(五)严肃新闻“亲民化” 娱乐平台“也正经”新媒体为贴合年轻人和大众的兴趣,呈现出泛娱乐化的氛围,不仅增加了娱乐化的内容,新闻等严肃信息也正尝试泛娱乐化的语态。同时,在线娱乐平台在疫情期间开始肩负起资讯平台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新型资讯平台。(六)疫情考验 倒逼行业云端“硬启动”疫情期间,传媒行业的“国民总时间”得以重新洗牌,在线内容消费大幅提升,促使新媒体整体行业活跃度上升。疫情考验之下,让媒体和众多行业面临云端运行的“硬启动”。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运行开始逐步适应云时代。(七)新媒体更加“自律自觉”2019年至今,国家相继推出了《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极具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凸显了政府管理者构建健康传媒环境的目标。在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喧嚣沉淀后,新媒体行业整体上也趋于自律,尤其是疫情期间,许多新媒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开设疫情专区、开展公益项目、跟进疫情信息、建立辟谣联盟,行业整体规范性、自觉性提升。2、 媒体融合“融”得怎么样了?《报告》进行了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主流媒体94.26%都已设融媒体中心央媒、省媒倾向于选择新建;县媒则倾向重组;市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成度稍低。主流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目前主要可以分为:建设自有平台、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接入央媒云平台三种。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自有平台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其中,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的重任目前形成了具有自主建设、垂直共建、跨界合作、区域协作、央县联动五种主要特色的建设模式。且与央、省、市媒相比,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从业者对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满意度最高。3 、媒体融合有哪些方面亟待“破题”?当下各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正在面临各有针对性的挑战。对于自身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央媒认为需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省媒认为需要创新融合思维;市媒认为需要政策扶持;县媒认为缺少人才以及培训、提升的机制。而在对媒体融合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困难调查中,缺少人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也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来源:905交通广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韓奕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发布

11月19日,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大会将以“守正聚力 创新共融”为主题,大会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等新媒体行业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荣幸代表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协对《报告》撰写与出版的指导与支持,感谢各位撰稿专家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各位成员的积极支持,同时,也感谢各媒体平台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智库报告。2020年的《报告》在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章节的架构基础上,结合2019年到2020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在报告内容上做出更为翔实与丰富的拓展。第一章“年度报告”中的“总报告”,从中国媒体融合创新与新媒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过去一年媒体融合生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与把握,尤其是对我国各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得许多宝贵的一手数据,对于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本年度《报告》开辟“重点聚焦”章节,从媒介认知与评价、传播行为等多个方面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这一重大现实课题。第二章“行业报告”在既有的技术篇、内容篇、体制机制篇、平台篇以及用户篇以外新增队伍建设篇,聚焦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积极探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发展之道。第三章“专研报告”在本年度融合创新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细分领域中进行专项研究,从新媒体话题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与探讨。第四章“融合精品分析”聚焦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对创作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不仅分析研究产品特点、创作方法与理念,更深入挖掘产品生产背后的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和理念提升。2020年《报告》中许多数据、发现和观点具有重要价值。现择其要分享:根据“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显示,目前建设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一专多能”的融媒体记者基本都参与一线新闻采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府服务功能、与上级媒体的联动网络搭建均按部就班地展开,且与央、省、市媒相比,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从业者对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满意度最高。其中,被调查的主流媒体94.26%都已设融媒体中心,央媒、省媒倾向于选择新建,县媒则倾向重组,市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成度稍低。主流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目前主要可以分为建设自有平台、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接入央媒云平台等三种。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自有平台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尤其省媒多选择自建,而县媒则多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当下各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正在面临各有针对性的挑战。对于自身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央媒认为需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省媒认为需要创新融合思维;市媒认为需要政策扶持;县媒认为缺少人才以及培训、提升的机制。而在对媒体融合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困难调查中,缺少人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也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各位领导,我们衷心希望《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能够为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贡献智识与借鉴,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隋岩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向各位奉上《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卷。到今天,新媒体年鉴已连续出版了两部。2020年,我们不仅见证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壮举,也克服了年鉴编撰工作中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记协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各地方记协的大力协助下,在学界专家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辛勤努力,我们再次向新媒体行业交上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我们在总结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力聚焦5G时代新兴媒体的再次变革与迭代,通过十大板块内容,向读者呈现了又一部全面客观记录新媒体行业发展态势和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型资料性年刊。接下来,我向各位简要汇报一下年鉴编撰工作的情况。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分为十个部分。一、中央领导同志与新媒体相关重要活动;二、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重要活动;三、中国新媒体大会记事;四、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作品解析;五、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六、区域进展;七、人才教育;八、发展综述;九、年度盘点;十、制度文件、书籍简目。新年鉴跟上一卷相比,呈现三大亮点。一是重点更加突出,案例大幅增加。除了重点收录重大事件如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各地记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等常规内容,今年特别添加了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中国新媒体公益十大优秀案例。全书几百个典型实例不仅向读者生动、具体地展示了2019年我国新媒体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增强了年鉴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框架更加合理,内容新颖全面。既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新媒体的重要活动、新媒体专委会委员单位工作的详实记录,也有18所知名高校关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简要回顾与总结,更有四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全国新媒体行业大事年度盘点、近5年有关新媒体的制度文件、新媒体相关书籍要目等;既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又体现了年鉴作为新媒体行业大型工具书的多种功能。三是呈现手段创新,融媒特色鲜明。不仅典型案例数量增加,而且大多附有二维码或作品链接,读者除了从文字了解作品概要,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扫描、点击阅听音视频,感受新闻现场魅力。这使得年鉴的阅读空间得以拓展,突破了以往纸媒的实际容量,立体性、延伸性、时代感都大大增强。鉴往知来,忠实纪录融合时代风云变化;精耕细作,全面阐释新兴媒体发展态势。我们期待下一部年鉴更权威、更全面、更前沿、更专业、更鲜活。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继续打造年鉴精品,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最后,再次感谢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委会对我们的信任,感谢各委员单位

哈骚派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出炉

原标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出炉 短视频走上发展新赛道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内新媒体在用户数量、产业规模、服务质量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正呈现“新传播技术不断更迭”“‘耳朵经济’迸发发展活力”“直播和短视频处于黄金发展赛道”“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超级App生态”等趋势。习惯“刷”新闻中国移动、电信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网5G用户已突破1亿人。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新闻资讯的习惯悄然转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半数以上的中国手机网民装有新闻客户端,54.6%的用户关注新闻资讯是否有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此外,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趋于移动化、碎片化,大都养成休闲时间“刷”新闻的习惯。用户阅读新闻资讯的场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晚间休闲时间(占60.3%)、随时随地一有空就刷(占47.6%)、午餐及午休时间(占46.2%)。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逐步放缓,用户下沉成为新媒体行业发展新动向。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线以下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日益完善,资讯、小说、电商、短视频等行业增长较快,有望成为新媒体行业的蓝海。趣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将目光投向三线以下城镇并构建多元内容生态。报告特别关注防疫期间公众的社交媒体应用情况,不少人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数据。超过五成调查对象浏览疫情信息的时间在早6点至中午12点间,以掌握疫情的最新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大央媒客户端在抗疫报道中持续发力,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基层融媒体中心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为公众提供各类抗疫信息服务。比如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抗疫服务聚合类新媒体产品,既包括疫情通报、实时动态、上海融媒联播、辟谣专栏等信息栏目,也包括确诊患者同程航班车次查询、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查询、定点发热门诊导航等便民服务板块,在疫情防控中实现了媒体、政务、服务三方面功能的融合。观看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直播画面,直击为珠穆朗玛峰“量身高”的短视频……传统媒体纷纷渗入直播领域,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介形态,直播技术使媒体内容更丰富多样,让观众实现了从“看新闻”到“体验新闻”的转变。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提醒,媒体深度融合,内容上应注重导向性、时效性、感召力,不能因为刻意追求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而弱化新闻性,也不能因为碎片化特点而影响整体信息量及社会效果。拥抱视听潮防疫期间,在线音频平台荔枝App上的曲艺相声和读物朗诵等内容板块受到中老年人的热捧。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72.4亿元。报告认为,“耳朵经济”迸发发展活力,数字音频的伴随性和收听性属性,在满足儿童、中老年等特定人群需求上具有优势。随着5G技术的加速商用推广,车载音频、智能家居等音频应用场景加速成长,中国数字音频市场迎来发展新契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具有互动购物体验、转化率高、娱乐性强等优势的直播电商,为电子商务带来新动能。报告指出,直播和短视频仍处于黄金发展赛道。当前,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直播赛道,直播功能成为社交、电商等移动应用标配。在短视频方面,抖音、快手两家公司仍将占据两强位置,随着两家公司打造闭环生态加快流量变现,二者的用户重合度将会不断提升。同时,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的网络监管将会快速跟进并不断严格化。7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从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以及依法查处网络直播违法行为、市场监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指导。此前,广电总局也曾下发通知,要求网络直播带货既要遵守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也要符合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相关规定,而且用语要文明、规范,不得夸大其词,不得欺诈和误导消费者。已在7月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对直播电商中主播、商家、直播平台的相关行为作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还指出,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新赛道,强化超级App功能,新技术带动互联网应用边界不断扩张。当前App数量已超500万款,然而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不给权限不让用等问题并不少见。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今年8月底前上线运行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管理系统,12月10日前完成覆盖40万款主流App检测工作。业内专家表示,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现有处罚手段还不够重、违法成本过低。强化App管理,首先要对App上线应有事先审查程序,在App上线后,一旦发生侵犯用户隐私等权益的行为,处罚标准也应“就高不就低”,采取零容忍态度。(李雪钦)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