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在新传考研界总是当年判断考研风向的一本宝藏之书,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掌握当年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出题方向。但很多同学也会因为时间太紧而放弃看这本书,非常可惜。今天我们为大家梳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中的2018年新媒体综述一章,为大家标出重点,分析在考场如何使用这些内容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并省去考研暂时用不着的部分段落。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身体与传播/技术1:沉浸传播下的身体由于沉浸传播时代的“身体”不再拘泥于肉身,我们理解的“身体”也可以不必拘泥于肉身,主要指向吸收知觉经验的“现象身体”。“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具有超时空泛在体验的沉浸传播(immersive communication)环境和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这种“身体在场”也使得智能时代的技术与身体呈现出双向驯化的交互特征。【分析】这一段从内涵扩化的角度、理解沉浸传播环境下人与媒介关系的角度,理解“身体的在场”使技术和身体呈现“双向驯化”的特征,非常适合用在智能传播/沉浸传播结尾的升华和思考部分。“双向驯化”总结得非常精道。2:身体问题的理论资源刘海龙认为,“身体”问题的重要性的凸显,恰恰是源于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所感受到的、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所带来的空虚感。因此,他一方面回到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以寻求“身体”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借助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展开方式。【分析】记住加粗句,在进入新媒体时代、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带来空虚的过程中,身体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技术、新媒体时可以适当地引用这句话。其次就是要了解段落中提到的“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麦克卢汉和控制论一定要非常熟悉,“媒介考古学”和“后人类主义”为大家稍作介绍,防止名解考到。媒介考古学通过旧的新媒介所带来的洞见来研究新的媒介文化,通常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诡异的、受忽视的机关(器)、实践和发明。另外,它还分析媒介文化中的记忆体制和创造实践——无论是理论的还是艺术的。媒介考古学将媒介文化视为层累积淀的,是一个时间和物质性的褶皱,在那里历史可能被突然重新发现,新科技迅速地过时。比如在媒介考古学方法指引下的新电影研究需要“重新思考电影如何形成、电影如何透过众人的劳力与脑力(及非人因素和偶然条件)发展,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媒体如何在1895年左右被‘发明’出来,最终获得了‘电影’一名”。&后人类主义1995年佩佩雷尔(Robert Pepperell)写了《后人类条件》,第一次对“后人类”作出了如下界定:第一,它标志着被称为“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时期的终结。第二,它指向了我们传统上塑造的“人”的概念的深刻转变。或者说,我们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方式思考人了。第三,它也指向了生物和技术之间的聚合关系,尤其是两者之间交叉和混合关系。后人类主义两方面有基本内涵:一方面,它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非人关系的二元论;另一方面,它认为在人与机器、动物以及物质世界之间,彼此“共生”或“相互生成”,不再有任何绝对的鸿沟和界限。3:媒介融合角度下的身体未来由新技术引发的媒介融合,不仅止于媒介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融合,更是技术与人的融合——技术会嵌入人的身体,而成为主体的一部分。这种由技术与人的融合创造出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就是“赛博人”。而“赛博人”的产生、主体性的变化(传播的主体已经从掌握工具的自然人转变为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是媒介融合出现后一系列社会系统融合重组的根本性条件与动力。【分析】可以用在媒介融合的结尾或媒介融合与人的关系的答题中。4:自拍作为新媒体时代身体表演方式对于个体来说,自拍可以通过彰显“在场感”来进行自我呈现与表达,但沉浸于自拍又可能使得在场成为缺席,另一方面,“在场”方式也往往是从他人的角度构建的。作为一种典型的自我建构方式,自拍体现着“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这三重自我的冲突与调和过程,建构与解构、个性与去个性的矛盾也会体现在自拍的自我建构中。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自拍强化了基于身体的表演在自我反思与社会互动中的中介作用,也可能带来“虚假的自我”的弥漫。以上三个方面的矛盾纠结都表明,尽管自拍是一种不同于“权力技术”的“自我技术”,但在社交互动变得广泛而频繁的今天,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训力量,通过自拍进行自我表现——从他者角度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调整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常态。【分析】拿彭兰老师的分析和我们的现实自拍情况做个对比,看看是不是如此?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启发我们,不止是自拍,UGC内容生产、短视频等新的媒体形式,都会面临这样一定的矛盾,也会面临新的权力被既有的权力收编的可能。算法、智能化媒体与传媒生态变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效果反馈等各个新闻实践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模式及其引发的媒介生态变革,特别是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继续成为2018年新媒体领域研究的一大焦点。1:机器写作何苑等(2018)通过对机器写作的技术发展、工作原理和现状的梳理,发现机器写作一方面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另一方面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因此还不算真正的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并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不仅与真人在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诸多局限。【分析】机器写作虽然好,但也存在上述局限和问题。2:算法推荐的应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的社会化信息与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之间的“信息传播效率”问题,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最有成效的应用。方师师通过对算法接入新闻业的整体性梳理和分析,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算法内容生成逐渐成熟,算法内容推荐大受欢迎,平台媒体重塑新闻业从而体现出算法新闻业的蓬勃发展。3:算法推荐的风险算法流行的可能风险和问题包括:一是引发信息茧房的效应;二是算法中的偏见或歧视对人们社会资源与位置的限制(将人们囚禁在偏见与歧视固有的社会结构中);三是算法在幸福的名义下对人们的无形操纵(在个性化服务的“伺奉”下,个体逐渐失去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或机器控制)。同时,作为算法基础的“客观性”数据,不仅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真相(数据生产环节的偏差可能导致客观性数据堆积成的假象),反而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数据分析也可能成为客观事物的干扰因素)。因而,识别、抵抗其中的种种风险,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媒体和各种数据应用机构的基本责任。其次,算法的信息生产、筛选和分发尽管有极大的隐蔽性,但仍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行为”,因此体现为一种隐藏于代码中的“伪中立性”。而任何“技术中立”与“无价值观”的主张都是平台逃避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在多个国家新闻生产对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用中,技术本身和技术商业化一道,将新闻线索发掘、写作、分发等的诸多流程推向了“黑箱”——即新闻生产的“幕后的幕后”。黑箱化的过程不仅改变了新闻的样态、新闻生产的格局,而且带来了“流量工厂”驱逐优质新闻、定制推送固化社会分层、技术平台“反收编”新闻机构等社会格局变化。因此,当下研究者们不能仅停留于讨论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能实现什么,而应将视线转移到黑箱,审慎地观察这一过程可能的社会影响。【分析】算法的弊端,不用说了吧,狠狠批!4: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对于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仇筠茜等也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她认为,目前两种方法,“I-T-O”(试图从算法新闻的输入、吞吐、输出三个阶段来进行公开,增进透明度)和“逆向工程学”(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从结果去反推算法规则)都在尝试以庖丁解牛般“看进去”黑箱的思路来对待算法偏见。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受到商业机密、民众算法素养、专业技术门槛等掣肘,“看进去”的策略很难落地。因此,她提出以“可理解的透明度”(用户导向,以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普通大众是否可以不依靠专家、不需要机器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这种“看出来”的思路,从技术和规制理念两个方面增进算法的透明度。5:如何运用人工智能陈昌凤等认为,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运用,不仅带来新型的新闻形态,更需要一种新闻思维上的升级换代。她通过对“互动新闻”的前瞻式展望来说明这一问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新闻”,不预先确定路径,而是通过展示和呈现的数据的解释力,给用户尽可能多的自主性,让用户能够自己讲故事,因此不仅改变了新闻工作的输出模式,也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新机会。【分析】在回答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时,可以从思维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回答。如果你能答到思维,就比其他考生只知道生硬地讲应该怎么做要亮眼的多。6:从主体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影响:曾庆香等则从主体视角来看待这场新闻生产的变革。认为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新闻的生产包括社会化生产(生产主体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机构)、职业化生产(生产主体即新闻媒体等专业组织机构)和智能化生产(生产主体为机器人)诸种生产方式,促成各社会行为主体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得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实现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白红义从新闻劳动的重构(体现为记者的劳动过程、雇佣状况、职业满意度等不同层面的变化)、新闻知识的重组(反映在作为知识类型的新闻文本和作为知识实践的新闻技能方面的调适和改变)与新闻权威的重塑(新闻业在社会中的位置变化)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嵌入”新闻业后带来的变化。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从不同层次对新闻劳动、新闻知识和新闻权威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但仍无法从根本上代替人类在新闻业实践中的核心角色。【分析】人工智能带来了传播主体泛化,当你被问到现在新闻场域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哪些变化,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主体,以及人工智能在主体泛化中起到的作用。但是主体泛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核心角色,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和机器应该各司其职,实现传播效率、效益最大化。7: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传媒生态的变革,也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版权制度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两个逐渐凸显的重要议题是:由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它的著作权属于谁?分两种情况。王渊等认为,人工智能(至少目前)不具有主体地位,不具有思想和情感,其生成内容不属于人的智力成果(只是按照人类设计的算法、规则、模板而生成的内容),不具有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不具有独创性时,就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是,为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之上设计所有权——根据不同的阶段可能属于程序设计者、人工智能使用者或者投资者。有些学者则认为随着算法的进步,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具备了高度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具有独创性时,应当赋予其版权保护。在版权归属方面,虽然存在由人工智能创作主体的“非人类”性而引发的理论困境,但面对大量涌现的实践,仍可做出一些现实安排:在尊重智能技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现阶段宜遵从“操作人优先”原则确定其权利归属。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人格、算法歧视引发的平等权问题、人工智能涉及的劳动法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需要正视由其引发的法律问题,并智慧地运用既有的或者创造新的法律规则来加以解决。【分析】当你被要求全面地回答人工智能相关题目时,别忘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法律问题。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1:社交平台中意见领袖新变化陈敏等通过对微博、微信、知乎三个平台上有关南海仲裁案讨论文本的分析,也发现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出现的新变化:主流机构媒体树立起新的舆论影响力;商业性自媒体与主流机构媒体合流;草根型意见领袖相对较少且影响力有限。这也造成了社交媒体无论是在言论的专业性上,还是在公共讨论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经常会有题目问,某某社交媒体是否属于公共领域。在回答这种题目时,你就可以把新的研究发现作为自己回答的论据,既有理有据,而且还能体现你对学界的关注,这是一枚研究生应有的科研素养。2: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群居”的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它的使用对人们社会资本的影响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潘曙雅等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越大,他们所拥有的“粘连社会资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这两类社会资本越多。刘毅则进一步发现,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强度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相反,其“桥接社会资本”越多,负向情感越强。也就是说,大学生微信使用或许并不能带来他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也不能带来他们正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而“桥接社会资本”增多却可以带来他们负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这也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和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提供了理论根据。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特别是微信的勃兴,造就了人们一种以“群”的状态存在的生活方式。肖荣春发现微信群作为社区传播基础结构的重要部分构建了新型的网络化社区,持续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弱关系”,从而结成互助、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可见,微信群的连接能力,使群成员关系网络大大超出了传统手机联络人构成的“熟人”网络。然而,微信群的规模扩张,并不意味这信任关系的顺延。宫贺发现微信群网络的大小与网络信任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当用户的微信群网络越大,用户对其关系网络持有更低的信任度。粘连/桥接型社会资本“粘连社会资本”指强连接,代表个人之间亲密的社会联系,能够增加可信度评估、获得其他人的同意以及增强情感支持。“桥接型社会资本”指弱连接,代表个人之间松散的社会联系,优势在于建立新鲜的、异质的社会资源。【分析】复习到现在,这段文字应该会让你想到“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中的同质性/异质性人际网络,可以把微信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作为案例添加到你们的知识体系中,下次回答相关题目时可以举这个例子~同时,拿这些研究发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你会发现确实如此。陈力丹老师之前也在论文中提过,新媒体的发展反而带来了人们的焦虑。我们在回答新型媒体带给人的好处时,也可以想想诸如负向情感体验之类的影响。最后补充一个概念:“社交货币”。它讲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拥有的资源(物质、知识或任何对他人有用的东西)越多,就拥有越多的社交货币。就像是在市场上拥有越多的货币就可以买到越多的东西一样,踊跃越多社交货币就在社交中占有越多的优势。这个其实和这一部分没啥关系,但是由“社会资本”引发了联想,就为大家提一提。有兴趣的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3:微信群内部的复杂会话结构微信群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会话结构,其具体的信息交互类型以及演化规律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微信群中的信息交流更多是一种“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会话形式,会话结构存在话题“无限漂移”和话语“无限流动”的特征;群成员在群中观点的表达受群体压力、群类型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熟悉度、信任度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沉默螺旋”状态;微信群会话过程是由话题的延续、迁移、转换及回逆构成,同一话题的演化也表现出启动、保持、沉默及终结的生命周期。【分析】这部分有两点。一是社会网络分析了解一下,时下比较热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计量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是:(1)图示法。图示法是通过一组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网络图形,直观地展现社会网络的概貌,并可利用图形进行简单的关系分析点表示社会学的分析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制度等。点的特征就是这些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网络中的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直接关系的点;二是孤立点,它不与任何点发生关系;三是有间接关系的点。(2)矩阵法。矩阵法首先将社会网络用矩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矩阵解析技术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分布与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在早期的社会研究中仅限于从群体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等微网研究,目前已发展成大规模的宏网研究,从而使社会网络分析成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并使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微信群内部的复杂的会话结构,这和谣言在微信群中的传播有实践逻辑上的联系,要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并找到遏制其扩散的办法,我们要充分了解微信群传播中的群体压力、话题过程等……4.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不仅可以促进政务公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政治参与和互动平台。顾洁等以政务微博时政类新闻为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价值要素如何影响政务微博受众参与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理论框架对于受众的新闻信息选择和参与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研究中所检验的12个新闻价值元素在整体上对受众的评论、转发和点赞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时新性、周期性、趣味性、显著性、个体性和争议性这六大要素对受众参与具有显著预测力。目前,拟人化策略在政务微博中应用十分广泛。张放等通过控制实验发现,政务微博的拟人化互动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效果逐渐衰减的“封面效应”:账号资料拟人化对提升互动效果的作用最佳,表达风格拟人化次之,而交流内容拟人化的作用最为有限。因此,政务微博拟人化策略的最优线索组合应该是:账号资料和表达风格拟人化,而交流内容尽量非拟人化。【分析】这两段可以对政务新媒体的实践给出操作指引。新闻价值这个不必多说。主要是很多题目都会问大家,媒体应该如何做以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大家肯定都会回答“优化传播语态“”之类的,但是如果能结合试验、调查结果来说明应该怎么做,既有科学性,也会比泛泛地说“优化语态”要更精准。5: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在我国社会迅速进入老龄化之际,老龄化与媒介数字化两大浪潮深度交汇,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目前针对这一群体相关研究不仅数量有限,且大多泛泛而谈,研究发现远远落后于社会实际。周裕琼发现,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交功能,其微信采纳率、使用时长和频率都比较高。主观因素(对微信特征和风行程度的感知)对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的影响,大于客观因素(人口变量和健康水平等)。虽然老年人面对信息化浪潮,借助微信实现了崛起,但仍需警惕的是:微信采纳和使用率并非意味着数字代沟的弥合(它有可能加重人群分化和内容区隔,成为系统性社会排斥的“帮凶”),也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入。【分析】这方面研究可以用于回答“数字鸿沟在新媒体时代是扩大还是缩小”的题目。其实不应该过于具体地给出“扩大”或“缩小”的结论,因为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扩大,但有些方面确实在缩小。以微信的使用为例,有学者提出“数字反哺”,认为在家庭中青年一代通过教父母用微信,可以弥合鸿沟,但是上述研究又发现,其实老年人的使用动机还是非常局限、媒介素养等还是比较低下。粉丝、网红与短视频1:网红现象的逻辑生成机制与粉丝文化相伴而生的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红现象——它既见证了微观个体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又体现为一股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杨江华基于网络社会理论,通过对网红现象的历史比较研究,发现其存在三类不同逻辑生成机制:即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广场效应、网络交往的社群化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商业打造。而网络走红的社会后果影响,经历了从文化社会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过渡演变,并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衍生出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网红现象还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网红生成的三种逻辑,用以回答网红现象出现的原因。2:短视频的影响梁玲注意到,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正在改变“看”文字或图文——这种人类数千年最基本的阅读形态,5秒到30秒的超级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终端最火爆的阅读形式。由此,短视频在实现对文字阅读的低成本替代、潜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的同时,也正在为出版与传播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短视频流行,使其愈发成为乡村人青睐的休闲娱乐与信息获取方式。刘娜和姬广绪都注意到这一现象,也同样以“快手”为例展开对短视频流行之于乡村文化和乡村空间影响问题的探讨。刘娜发现,大量乡村用户入驻“快手”APP,通过拍摄短视频尝试乡村文化自主表达的新路径,快手也逐渐成为促进乡村形成身份界定与文化认同的线上空间。姬广绪则发现,村民日常生活中“快手”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对于消解传统城二元对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快手”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展示出网络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分析】从宏观角度理解短视频的影响:对人们阅读模式的改变、对城乡文化融合的影响。3:短视频存在的问题高菲认为,找不到稳定的盈利模式、缺乏优质内容和版权纠纷不断等网络行业的通病同样制约短视频的发展。吕鹏等则发现,短视频平台目前主要存在雷同化、垄断化和低门槛化三大发展趋势。而以政府为主的治理,也存在事后治理、模糊规范、手段单一等问题。【分析】嗯,这个就不用说了,回答短视频相关题目时记得写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2018年新媒体综述的一半了!信息量有点大,值得大家好好消化!最后一个多月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学不进去了。经过前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你们的基础已经非常牢靠,现在需要的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知识、热点、最新研究来刺激、巩固大家的记忆,帮助大家扩散思维。所以,认真地吸收你们眼前的内容,绝对会有助益。如果大家喜欢这种形式,喜欢这样的重点整理、分析,请点个“在看”,这样下一期会更快到来哦~参考文献:[1] 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2] 刘海龙,《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吕黎.“打字机”的前世今生——2017年媒介考古学著作举隅[J].中国图书评论,2018(02):60-68.[4]朱彦明.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挑战与重塑[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29-136.作者:春光编辑:春光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最近社会上很多人产生一个疑惑,大学毕业要不要继续考研呢?什么情况需要考研呢?考研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的理解,考研、读博的,是以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如果你不驾驭那么多的知识根本无法在这行业里自由自在的畅游,这个时候要考研、甚至考博,比如医学、数学系的东西,你需要解决一些高精尖的东西,这样你需要继续理论深造,甚至于现在进入工厂有些东西就是本科学历就很难解决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去继续学习。传统成熟行业而对于方兴未艾刚刚兴起一些新产业,我们为什么要考研?上次就有一位网友问我,想做新媒体,要考北大、人大。我就问他考研的导师做过吗?所以说对于这种实践性而且这种刚刚兴起的产业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理论。而不是去拜访所谓的名师,他们做过新媒体吗?新媒体的发展在中国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什么时候形成的理论研究?智能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这样的研究,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一定要在工作经历中获得经验总结理论。所以如果从事实践性很强的新行业要去实践,而专业性很强而且已经有很好的理论研究基础的我们就需要找一个好的导师来带带我们。新媒体以上仅代表老张个人看法,喜欢的可以和我交流哦!
上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的三个专业该如何选择、具体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问题是很多考研人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本专业考研还是跨专业考研,大家在考研之前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毕竟选择不同的专业对我们之后的考研复习、未来的硕士课程学习和就业方向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分享一位成功上岸的考研人的个人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上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大类拥有三个硕士点,分别是:【新闻学学硕】、【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这三个专业既有很大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学硕与专硕异同点首先,学硕和专硕同属于影视传媒学院,都是在桂林路的徐汇校区学习和生活。在学习年限上,学硕是三年制,专硕是两年制;学硕的学费为8000元/年,专硕的学费是25000元/年,这里指的是非定向就业的学费。学硕主要是偏向学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而专硕则会结合行业的实践发展,更会偏向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参考书目上,新闻学学硕的考试科目为643新闻传播学基础+802新闻出版与广电基础,有8本参考书目。传播学学硕的考试科目为643新闻传播学基础+804广告传播基础,有6本参考书目,而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一是重合的,都考643,区别就在于专业课二。新闻与传播专硕的考试科目为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有7本参考书目。虽然三个专业的参考书目数量不同,但有几本书是重合的,比如说,三个专业都会考《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和《当代传媒经营管理》这三本书。其他参考书目会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专硕的参考书目融合了学硕的参考书目,也就是专硕的参考书目既有新闻学的广电部分,又有传播学的广告部分,这就说明了三个专业在考点和出题上也会有一些相近之处。在研究方向上,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研究、出版文化与新媒体实务研究、出版市场与营销研究、网络出版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媒介发展与社会理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传播研究、创意与视觉传播研究、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会展与城市形象研究。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广告创意、广告传播战略、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出版和广播电视与融媒体。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方向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其实,学硕和专硕的导师也是有重合的,就是一个导师会同时带学硕和专硕的学生。而且之后在硕士课程上,学硕和专硕也会一起上某几门专业课。关于就业与报考然后,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未来就业方向,新闻学的毕业生将来可从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各新闻部门、政府宣传与教育部门的各类相关工作。传播学的毕业生可从事政府、企业、媒介组织等领域的传播战略策略规划及融合媒体传播业务,亦可从事传播学科教学、科研、咨询等工作。而新闻与传播专硕由于是2019年才开始招生,所以专硕第一届的学长学姐到2021年才会毕业。但是也可以参考一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就业方向,毕竟在研究方向、课程内容和导师上是差不多的。其次,关于三个专业的报考难度问题,就2021年的报考情况来说,新闻学学硕的报考人数是55人,录取16人(含推免生),报录比大约是3.67:1。传播学学硕的报考人数是269人,录取17人(含推免生),报录比大约是16.8:1。新闻与传播专硕的报考人数是424人,录取20人,报录比是21.2:1。在复试分数线上,2020年新闻学为国家线355分,传播学为358分,新闻与传播专硕为375分,可以看出,传播学的难度比新闻学略大,而上师大专硕对考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报考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关于跨专业考研,其实很多同学跨专业考研,想借助考研重新选择未来的人生方向,但同时也会担心很多问题,比如说歧视问题、压分问题等等,在这要告诉大家的是,跨考完全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自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找到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正确的复习方法。对于压分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个两次报考上师大新传的学姐,她第一次失利是因为公共课没上线,但她两次专业课成绩都在120分左右,虽然是个案,但也能说明只要你专业课学得扎实,压分问题根本不存在,你答题答得好,想压分都压不了。祝愿大家一战成硕!
去年六月底,我第一次听说了那句话——“得暑期者得考研”,那时候的我在专业课上还没有任何进展,所以我根本来不及去判断这句话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就火速报名了师姐的暑期集训。今年来势汹汹又反复不断的疫情,一定或多或少影响或者打乱了你们曾经的既定复习规划,但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各位,从现在开始认真准备还来得及,因为那句话是真的。一 参加暑期集训是极为合理的学习方式七月底,参加完在北京的八月强化班,我就和师姐还有几位同样也报名了暑期集训的小伙伴一起踏上了前往集训基地的道路。一路上看着一张张陌生的同龄人的面孔,难免心生“他们可能未来就是我的竞争对手啊”的想法,但很快又被这群开朗、热情、为人友善的朋友们打消了各种敌对情绪。但是到达集训基地以后,看到一张张摆放整齐的桌椅上面码放着快赶上桌子高的备考资料,还有几位准备二战的同学头也不抬地在桌前学习……等所有人坐定,那种竞争的紧张和压力顿时袭满全身。很多人说考研之所以难,是因为你总是在孤军奋战,不像高中一样,有一大堆同学和老师的陪伴,缺少了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但暑期集训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一个班里的同学并不会都考你的专业,大家有人考北大新传、有人考北大新媒体、有人考北师大、有人考北外,所以也会一定程度上防止你的压力过大,你还可以更完整地了解这个学科不同的出题方式和命题角度,一箭双雕。二 暑期集训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你能够接触到当年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考研,尤其是新传考研,是一个非常需要对相关院系专业课的命题范围、风格、解题方式有深入且准确了解的事请,因为这个学科特性决定了它的命题材料太多了、出题方式和角度也太多了。而当年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他们是最了解最近几年的命题方式和高效备考方法的人,只有和他们有深入交流,才能够帮助精准获得在短时间内上岸的最快捷方法。记得去年暑期集训,我除了学习就是去问学长学姐问题,从他们的讲解中汲取答题技巧和他们对于考试的判断,他们偶尔在讲课中也会给我们说一些备考的小Tips,事实证明,这些东西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参加暑期集训最应该得到的收获。而且,通过他们的性格和讲题风格,你也可以对这个学院所喜欢的学生类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你就可以更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学院,然后是不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总是我觉得暑期集训和那些学长学姐接触的时光是我考研过程中提升速度最快的时间段之一。三 我的暑期集训日程1. 早上 每天早上起床后就会有一位学长学姐带读和传播学或者社会学相关的经典著作,一般学长学姐会先捋顺这本书的思路,然后帮我们提取一些可以在答题中使用的观点或案例,或者直接指出一些可能会涉及的考点。我从小就没有早起的习惯,所以每天早上几乎都需要师姐去宿舍把我叫醒(真的很惭愧),善良的学长学姐也会等晚到的几个同学,总之那段时间的早上我算是在师姐和学长学姐的督促下学了好多。暑期之后我也没有再读过什么新书,集训期间学长学姐讲的几本完全够用了。早饭是大家会一边打哈欠一边吐槽别人昨晚几点睡的时候,记得有几次我破天荒起得早,还去帮大家买了我们集训大House旁边的煎饼果子,味道很不错!推荐大家能起得来的话一定要去尝试!(这只猫每天都会来找我们,后来竟然把这里当家了)早饭后简单的休整一下,就开始一天中最精华时段的紧张的学习了,一般师姐都会给安排传播学或者研究方法的连堂课程,几个小时连上,大量知识的输入,课间还有很多同学会去问问题。学长学姐备课的用心、师姐教研团队校对的细致很容易被感受到,总之我觉得是非常良心的课程。2. 中午 午饭后师姐安排了一段午休时间,我前半程每天都会去睡,当然也有同学会抓住这个时间在外边打打羽毛球、散散步聊聊天舒缓压力,我觉得都挺好的。但后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选择不再上楼午休,而是在桌子上趴着睡一会就接着学习(当时我都被自己感动了,觉得我回到了高中),但事实证明付出还是会有回报的,暑期集训的时间我真的利用的非常好,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都被我完全掌握了。3. 下午和晚上 下午也是几个小时的连堂,又是头脑风暴飞速吸收知识的一段时间,总之大家一定要认真听、不会的问题抓紧问,错过这样的机会就再也没有这种即时反馈的备考环境了。吃过晚饭的这段时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时间段。我一般都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旁边的健身房健健身,然后买点水果,回大House洗个澡,再开始上晚自习。晚自习都会由值班的学长学姐,负责给大家出题、监考、再给大家讲题,这个答题训练也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因为学长学姐会给在答完题后进行分组,然后每个组先讨论出一份你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再上交,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你去理解“什么样的答案才是好答案”的找差距的过程。然后听完学长学姐的讲解,你还可以去看一下高分同学的答案,这真的是飞速提高的最好方式啊,我觉得我获益良多。(大家练题的时候师姐也都会准备和考场格式完全一样的纸)最后到了非常恐怖的一个环节,就是下晚自习后的学习时间。9:30其实晚自习就结束了,但是几乎没有人动,大家都在在埋头做题或整理笔记,大部分同学都会学到12:00,但是还有几个同学会学到3、4点……每天睡觉的我都是惴惴不安的,然后只能祈求自己明天学的更认真一点。这种氛围真的非常重要。四 我对暑期集训印象最深刻的几点1. 同吃同住的研友都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们一期有三次考试,入营、期中考和结营考试,每次考完试会有一下午和一晚上的休息时间,于是我们就会组团前往市区“休息”一下。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我到现在都还会偶尔怀念和大家一起度过的那几个下午和晚上,一堆为了梦想而聚在一起拼命学习的人,在仅有的几个小时肆意放松玩耍的记忆实在是太美好了。(结营考完我们一起去做了天津之眼,还一起去韩料店吃了很好吃的韩料)有几个朋友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备考阶段我们会经常沟通复习进度,给彼此提提意见,共享一些学习资料和复习方法,他们帮了我很多很多,而且很多人也都在今年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是一生的朋友。2. 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 有的同学从小就觉少,习惯了疲劳战术,可以每天早上6点起半夜2点睡;还有的同学就是可以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够记住,根本不需要手抄和默背;有的同学像我一样7月才开始了解,但有的同学已经准备了近半年……所以暑期集训的同学大家情况都不尽相同,大家很容易被其他同学所影响和带动,但我还是要奉劝大家认清自己的真实实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够讲暑期集训发挥出最大作用。3. 暑期集训一定会有人考得上,就看是不是你了 参加同一批暑期集训的同学中一定会有人考得上,但重要的是这些人里有没有你。而且暑期集训的前几名,很有可能就是最后录取的前几名,这个生源太可怕了。比如我们暑期集训每次考试新传第一的西瓜学姐,最后就是新传的总分第一。所以,大家一定要利用好暑期集训的考试和平时的小测验,看一下自己的排名,找准自己的定位,多思考自己和优秀同学的差距,多问学长学姐自己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复习方式和方向,才能够找到最好的复习状态。总之我很感谢暑期集训,因为它让我从一个门外汉迅速变得能够在专业领域发表见解和观点,几个星期的时间让我彻底搞懂了基础知识,还把传播学反反复复背了三遍、研究方法背了两遍、涉猎了社会学和新闻学的一些知识,空余时间里我还做了英语真题和政治1000题……紧凑、收获满满,是我能想到形容暑期集训的最好的两个词。暑期在即,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保证自己有所收获而不会虚度这两个月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下去。因为一到暑期,考试的号角就真的已经吹响,这两个月专业课咬紧牙,后期的复习压力会小很多,也会给公共课留出更多余地。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夏天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每年考研都会有一些专业特别“抢手”,报考人数居高不下,比如工商管理、会计、法学、计算机等等,下面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考研最热门报考人数超多的7个专业,快看看你有没有“入坑”。管理学近几年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统计中,管理学一直都位居榜首,最热门的学科,也是跨考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管理类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其中工商管理报考人数多的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招生人数本来就多,很多院校都有工商管理硕士点,并且招生人数也最多,尤其是非全日制专硕,比如:东南大学:2019年报考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硕非全日制)人数达到975人,最终录取359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共报考1774人,录取675人。另外,会计专硕也是一个挤破头的专业,每年到了调剂的时候,热门一线城市几乎很少有调剂名额,一志愿都爆满,报考的同学一定要加把劲,争取一志愿录取,要不然调剂太难了!还有,打算跨考会计硕士(Mpacc)的同学,注意看下面图片,张雪峰老师的一则提醒:热门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法学根据研招数据统计,法学近几年一直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仅次于管理学,同样也是跨考的热门专业。法学考研人数多一个原因是其招生人数多但就业却没跟上,全国有将近400多所普通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如此多的毕业生其中很多人无法找到好的就业单位可能就趋于考研。另外,法学的热度也有一大部分来源于跨考生,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法硕非法学,这也是唯一一个专门接收跨专业考研的专业。热门高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经济学经济学报名数量最多的三个专业是经济学、金融学、应用统计。经济学为什么这么热门,主要是由于当前招聘企业对应聘者学历要求高、同时专业就业形势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很看重学历,种种原因使得经济类专业考研很热门,考研难度越大的高校就业也就越好,并且考经济学的更多集中在北上广热门一线城市。根据北京地区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来看,报考人数居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工商管理、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会计、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硕士(法学)、工程管理、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金融学排第三,之前小编写过关于金融专硕的文章,如果你要考金融专硕,没有考400+的勇气和实力,还是不要做“铁头娃”挤热门名校: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硕分数线396分,拟录取52人,最高分435分,最低分396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硕分数线410分,简直逆天的节奏。录取名单中,最高分435分,420分以上的有30人,英语成绩最高92分,前41名英语成绩几乎全都是80分以上,数学140分以上!什么是神仙打架,这就是!浙大金融专硕复试线392分,上线153人,最高分438分;南开大学金融专硕395分排名50名;北京大学,金融专硕385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397分;上海大学,经管院金融专硕2019复试分数线:380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360分。热门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计算机技术大环境影响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两年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非常火爆,有很多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比如说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等工科专业跨考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水涨船高”,报考人多,分数线自然也上涨了,以至于在调剂时一些普通本科的复试线都涨到了340分,有同学调侃说:恨谁,就让他考计算机,好心酸······热门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这里提醒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们,今年有不少学校的初试科目都有所改动,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初试科目854计算机基础,增加了考试科目变成考四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硕,取消993计算机及安全基础自命题,改考全国统考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浙江工业大学:将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和计算机技术(085211)2个学位点的入学初试科目为“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网络”,调整软件工程(083500)和软件工程(085212)2个学位点的入学初试科目为“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大家要注意报考院校以及院校的通知,进入8月份,会有更多的招生信息陆续公布,注意搜集最新消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内容。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就业率相对较高。也正因为如此,新闻传播学每年的考研报考人数众多,竞争相对激烈。热门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医学最近火了一个词叫“逃避式考研”,医学生第一个不同意,什么叫考研就是逃避,不考研才是“逃避”,医学生不考研没出路啊!医学专业毕业生可谓有苦又累,尤其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同学这一点估计体会更加强烈,虽然比别人多读一年,但最后学到的知识依旧是皮毛。如今三甲医院如此难进,很多博士都进不去,何况一个本科生。这就导致了很多学医的同学不得不读研、考博,为了能找到好单位和更好的职业发展。热门高校: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等。教育学每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报师范类专业,尤其是女孩子,以后当个老师多稳定的职业。倔强的孩子偏偏不听话,不想当老师。然而,到了大学毕业时,突然想通了,以后到高校当老师也是不错的,还能有寒暑假,还自由,以至于除了教育学类相关专业的人报考,还有很多跨考选择教育学。且现在各个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稍好一点的学校要求教师的学历是研究生及以上,这也是促使教育学成为热门报考专业的原因之一。不过在这里也要提醒跨考生,也有学校对于学科教学类专业跨考生本科有要求,非教育类相关专业不能报考,大家在报考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招生简章。热门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今天是八月第一天,到了八月以后,时间就会过得很快。20考研的小伙伴们要加油呀,尤其是报考热门专业热门院校的考研er,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复习把初试分数拔高,大家一起加油冲呀!
对于考研党来说,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是考研启动备考非常关键的一步。你对自己要报考的专业了解吗?或者你还没想好要报什么专业?今天,聚英考研网小编就为大家全面解读法学、金融、医学、建筑等10个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希望大家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一、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类,下设8个二级学科,各学科方向如下:(1)汉语言文字学。主要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学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3)文艺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4)中国古代文学(5)中国现当代文学(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7)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金融学金融学现在是个很热门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的是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就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就业方向: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相关工作。(3)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就业方向: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形式证券投资;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保险学: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等。(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就业方向: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也可以在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法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区别: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是两个方向有较大不同的专业。法学硕士属于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法律硕士则属于专业学位教育范畴,法律硕士教育更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报考条件不同,报考要求不同法学硕士:通常要求本科阶段是法律专业,招收同等学力的非本科生较少。法律硕士:又分为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两种,前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需为非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的毕业生不得报考,即大学学习的专业不能是: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后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可报考。(2)录取考试方式、考试试题不同法学硕士是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各自单独命题(除公共课外),法律硕士是通过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来招收的(3)教育方式、培养目标不同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但研究有较大的深度。四、新闻传播学主要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史研究。(2)传播学:主要包括:传播理论研究、媒介文化研究、传播史研究。(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研究、新媒体研究。(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主要包括:广告传播理论、广告运作与管理、品牌传播、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实务。五、管理学学科方向如下:(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方向。(3)公共管理类:包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农林经济管理(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六、教育学主要方向如下:(1)教育学原理(2)课程与教学论: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3)教育史:主要是梳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一般分为中国教育史方向、外国教育史方向、比较教育史方向。如果考生有史学专业基础报考这个专业比较好。(4)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5)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入小学前年龄段(0-6岁或7岁)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及成长、各种形式学前教育组织与活动、不同区域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6)高等教育学(7)成人教育学(8)职业技术教育学(9)特殊教育学:一般以学龄特殊儿童为研究重点,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10)教育技术学:专门培养从事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软件开发、教育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组织的专门人员。七、医学医学的一级学科设置数量相当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在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多个专业。报考须知:(1)医学专业不是与医生职业一一对应的。很多读了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就从事医生职业。如果就读“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营养师。(2)医学专业除了成绩的要求外,对考生填报还有一些限制。因此在选择医学类专业时,还要特别注意体检要求。比如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招收“左撇子”的考生。就业前景:(1)临床医学:如果说临床医学就业难,很多时候是毕业生自己局限了求职范围。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医学类专业的同学还可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2)药学行业,前景看好(3)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一些新兴医疗行业,社会需求强劲,就业前景相当光明。比如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等。另外,口腔医生也是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上有两条路线:(1)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2)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九、土木工程学土木工程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与理论、工程材料、工程分析与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经济与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其研究对象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类结构物。主要方向如下:(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7)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8)土木工程材料十、建筑学相较其他理工学科,建筑学更强调人文修养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部分学科方向如下:(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客观规律和创造性构思,建筑设计的技能、手法和表现,建筑设计是该方向的主导环节。(2)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理论和流派,与建筑学相关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等。(3)建筑技术科学:主要研究与建筑的建构和运行相关的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等综合性技术以及建筑构造等。(4)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律,通过空间规划和设计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形态要求,展现城市的整体形象。土木工程学与建筑学的区别:(1)建筑学是研究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学科,建筑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师。(2)土木工程学习怎么去建造的学科,具体以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结构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以上十大热门专业是否有你要报考的呢?除了专业的热度以外,大家还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而选出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关于院校专业选择的话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互动,说出你心目中想要报考的那个专业。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在新传考研界总是当年判断考研风向的一本宝藏之书,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掌握当年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出题方向。但很多同学也会因为时间太紧而放弃看这本书,非常可惜。上周我们为大家梳理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中2018年新媒体综述的上半部分《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得到了大家的“在看”信号。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与互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下篇。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1: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交织的大背景互联网的流行始终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扩散,尤其是进入当下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传统的单一权威信息来源机制遭到瓦解,各种基于观点、情绪和个人体验的相关话题越来越多,甚至盖过了事实和理性。由此,网络谣言不仅在形成和演化机制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与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等现象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分析】适合用来当背景写在答案开头,再慢慢引出下面的特点、原因、措施等具体内容。2:网络谣言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苏宏元等发现,社交媒体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核心条件,而网络谣言负面传播效应则是多条件组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安全事件中,信息透明度低和传播主体的有意讹传,更容易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喻国明认为,与信息成本降低和网络结构因素等相比,反馈机制的缺失才是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一方面,个体对于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导通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分析】首先要明确,“网络谣言负面传播效应则是多条件组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主体、内容、渠道、对象、反馈等,把条件展开解释就成了原因。主体的话可以说传播主体的有意讹传,以实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渠道很明确,“社交媒体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核心条件”,可以搭配拐卖儿童的梅姨的画像等案例说明;内容包括“信息透明度低”和下面第3点的“契合网民道德焦虑”等;反馈就是喻国明老师说的个人反馈与谣言单向导通不同步的逻辑,还可以结合上篇“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中提到的圈层化传播的内容。3: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的演化逻辑针对当下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之间频繁融合演化,加剧破坏舆论生态的现实,刘绩宏等从个体层面探索了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发现:契合网民道德焦虑,并能激发网民多元、复合道德情绪的网络谣言,能够使网民形成对相关主体的消极道德判断,进而实施网络暴力行为。这些网络谣言也由此演化为网络暴力。【分析】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往往相互伴随,如果你在提到这一现象时可以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显得思考更深刻。4:网络舆论形成因素受众媒介使用是网民态度和行为的外化形式,是网民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期行为,与网络舆论生成存在着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内在逻辑。从舆论生成来看,受众媒介使用及其遗留的搜索痕迹可以据以预见将要发生的行为,特别是关于某一议题的爆发式搜索的出现,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可以据以提前研判网民即将表现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龙思思等也发现,新形势下的网络舆论平台已不再局限于“三微一端”,知乎、果壳等以中等收人群体为主要成员的专业网络社群已然兴起。这类网络社群及知识向答社区中,网民发声较为专业理性,思辨能力强,在舆论场内的介人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容忽视。【分析】舆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受众媒介使用是网民(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行为的外化形式,通过大数据是可以对其进行监查、分析、预测的。如何积极、及时地引导舆论,可以考虑从受众媒介使用行为入手。其次,从传播渠道看,除了我们平常能想到的社交媒体外,知乎、果壳等专业网络社群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发挥全平台治理、整合舆论引导力量、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把这些社区纳入考虑。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治理1:隐私保护与网络治理的大背景进入社交媒体时代,随着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被滥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诈骗等问题,个人信息保护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也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章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门规范,被认为是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城最重要的法律规定:同年10月,《民法总则》也开始实施,其中第111条对个人信息保护做出新的规定,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确权,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行为规范。【分析】开头就按这种句式写,“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存在哪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凸显问题紧迫性。加粗的法律名称可以记一下,用于举网络传播法规方面的案例。2:我国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情况大部分社交网站将个人信息置于隐私保护框架下,缺乏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也不对等,缺乏有效的个人信息保障机制与法律救济指导。同时,网站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集较多的个人基本信息、行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设备信息和分享信息,却缺乏对这些信息使用细节的详细说明。有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网站合规程度较低,不同类别网站的合规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70%的敏感信息类网站存在中级及以上的数据安全漏洞,这也意味着,大部分网站并没将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落到实处,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徐敬宏等则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中隐私关注水平不高,且大多数受访者在注册账号时并不关心相关的隐私条款。【分析】第一段讲的是现状,第二段可以作为数据级案例,第三段是用户层面的不足,是我们可以着手改进的方向之一。3:治理之道行政手段的全面控制,虽然能够成功地扼制某些网络舆论的泛滥,然而由于流通性差,这种做法只会导致整个网络生态系统熵的不断增加,结果会抑制网络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静态的“热寂”结构。而解决之道在于,尽可能多地输入负熵流,让不同的网民拥有相同的机会表达各自的诉求,并按照网络民主的原则来维护自身利益,以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今后的传播法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应从以规范为核心转向对规范和行为的综合分析,特别是规范对网络中介行为的影响和网络中介的行为及其如何规范本身应作为网络空间传播法的核心问题。【分析】从治理来看,传统的“围堵删”已经无法奏效,必须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倾听不同网民的诉求,让不同意见有商谈、融合的空间,这也是现代风险社会必须具备的应对措施和对话精神的体现。至于第二段,讲的是传播法的完善,这种话术会比苍白地说“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完善”要更具体可行。知识付费与新闻付费1:知识付费的影响与优点知识付费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用户来说,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知识付费代表了正在发生的互联网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范式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公共、分享式的知识社区转变为有着工业化、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机制和基于数字经济的知识服务产业;从过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转变为依赖知识中介,获取跨界通识、中层化的知识类型。2:知识付费可持续发展之路彭兰基于知识付费平台的视角,认为知识付费平台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机制角度,平台的机制设计需要有效开发用户的认知盈余并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以刺激知识生产,同时需要推动基于自组织的平台进化和平台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整体和个体的社会资本,推动知识共同体的产生;从用户意愿角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意愿。3:知识付费的驱动及其本质杜智涛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与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不同,人们在线知识付费的意愿更多来自于一种对知识内容的专业性、有趣性感知和主观规范等体验因素驱动。这种体验驱动本质上是由商家构建出来的一种消费场景,其底层商业逻辑与一般消费品并无差异。【分析】我们在肯定知识付费优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知识付费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育和系统学习,人们为知识付费的动机可能具有多样性甚至盲目性。更需要警惕的是,同时也是非常具有学理性和思辨性的是,知识付费与其他付费体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商家构建的消费场景,可能我们抱着“学习”的目的付费,最终却付出了“智商税”,成为了资本家贩卖“知识焦虑”的“劳工”。4:计算传播应用于知识付费喻国明等认为,计算社会科学范式可应用于内容付费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用户方面,通过计算的手段不仅可对用户进行画像描述和筛选分类,且比传统工具更快更具信度地获得用户的关系数;在营销效果方面,计算方法在如何研究通过语义对照提升付费内容的异质性以及如何精准地推送付费内容方面将大有作为;在内容方面,计算方法可用于内容生产方向的预测(测量公众对于特定付费内容的喜好预判);在平台方面,计算方法可用于平台所构建出的社群如何影响人们的内容付费意愿或行为的研究。5:新闻付费案例及发展建议在知识付费引发内容行业的风起云涌的同时,新闻付费则引起人们对于媒体商业模式和优质内容价值的重新定位。财新网作为第一家全面试水新闻付费的媒体(2017年11月6日,财新网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全网收费的实验),其总编辑张继伟认为,与注重实用性和垂直细分市场的一般性知识付费产品不同,新闻付费产品的延展空间、长尾效应极强,容易受到新闻热点的带动,而不是一次性爆发后便陷于沉寂。而从财新的新闻付费实践来看,付费获得读者认可的基础,仍在于内容本身。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最小化用户负担,是付费实验得以成功的关键。自2011年3月《纽约时报》率先提出“付费墙”(paywall)概念之后,付费墙不仅成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为其网上数字内容所建立的一种主要新闻付费模式,也是目前中外报业集团应对收入下滑、摆脱经营危机的一种积极的自救实践。与国外相对成熟的付费墙实践相比,中国报业囿于经验不足及体制性约束,在付费墙实践上更显坎坷。因此建议,未来国内媒体的付费墙实践,宜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以内容生产专业化(能否提供有高质量、独特价值的在线内容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付费意愿)、服务化运营(由单纯的内容产品向服务化产品转变)、市场化运作聚拢(将读者视为具备独特个性与交往需求的个体,以会员化运营思路对待付费读者)和收费渠道多元化,并以此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实现其在新媒体时代的逆势上扬。【分析】整体来看,这一章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全面,非常适合用来答题。先说知识付费的现状/大环境(可以带一些技术支持或者是知识付费的特征),然后说知识付费带来了什么影响,再说知识付费如何实现长足发展,最后看到知识付费的本质,进行视角的升华。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区块链技术以分布式记账技术为基础,借助用户赋权和共识机制,以构建多方参与的数据账本为解决路径,重构数据市场中多方的主体关系,最终实现数据生产方、数据使用方和数据垄断方的共赢。因此,区块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破解数据孤岛困境(指由数据生态中参与各方利益博弈造成的数据割据并进而形成数据孤岛的现象)的钥匙。2:对区块链技术的态度传统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而区块链则进一步解决了价值传输问题。因此,它与致力于提高社会透明度的新闻业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持续、审慎地观察和关注。正如有学者所言:“区块链与新闻业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试错,我们固然不可对它过于乐观,但也不可断然忽视,因为很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已成为颠覆当今社会所有常规的革命性技术,其潜力不容小觑。”【分析】适合放在最后总结时,表明我们对区块链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既不能过于乐观又不能断然忽视,体现了辩证思想,这是老师非常喜欢的逻辑。3: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纠正报道者的刻板印象和“媒介的偏向”;确保报道的安全性,抵御政治和技术力量的干预;准确跟踪内容流向,保护内容版权;利用虚拟货币获得新的众筹商业模式。因而,区块链技术对新闻和信息的生产、发布和消费有着特别的价值,可以成为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新闻传播解决方案。【分析】区块链应用于新闻业,其实大体也就这四方面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实际上属于去中心化技术,如果应用于社会,可能会带来社会的自治。当然,这需要的前提就是人人拥有实际上的平等,对技术的掌握也不能排除某一部分群体。这在当下中国还难以成为现实。4: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案例① 媒体机构 Userfeeds 和 PressCoinUserfeeds依靠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能被公众审查的新闻内容平台及其配套的排名算法,从而显著降低了假新闻的曝光度。PressCoin依靠区块链技术为新闻机构搭建了一个“依存共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将新闻内容的质量与收入挂钩,颠覆了媒体的传统商业模式。【分析】前者从内容角度运用区块链,后者从商业模式角度运用区块链。② 区块链新闻机构 CivilCivil的整体架构实际上是围绕三个要点展开:第一,为公众和新闻工作者建立一个自治的新闻市场;第二,公平、开放、透明的管理系统;第三,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保障实现。其中,“加密经济”带来的激励和保障这种模式自我维持核心。③ 媒介机构 PressCoinPressCoin公司虽然在理论上阐明了独立媒体“如何自给”——试图以加密经济为路径,彻底打破传统的、外部依赖性的媒体商业模式,建立自给自足的“全球媒体生态系统”,以“去中心化的价值再分配”重构新闻生产者、分发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在现实操作中,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双重不成熟,将给“能否自足”的问题和这一创新实践带来巨大挑战。结语:赛博格时代的新媒体研究未来已来,面对不断迭代升级的新媒体技术,学者们对新媒体研究的未来发展逻辑似乎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一方面,要激发新媒体研究的想象力,不断扩大其研究的边界,将那些原本有所忽视的问题,诸如新闻生产、传播过程涉及的硬件、软件和其他类型的技术充分纳入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鉴于新媒体研究对象愈发显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特点,也要求我们更多地引入、借鉴其他学科(如计算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通过与诸多交叉学科的积极对话,妥善应对由智能技术向外部环境延伸而出现的各类新现象、新问题。上述来自研究领域的种种变化,实际上也意味着对新媒体研究者的更高要求,“呼唤研究者提高媒介研究的开放性,吸收、整合不同渠道的意见资源,批判性地看待智能媒介建构的文化价值意义,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掘传播学科能够得以回应的理论落差,勾连起新媒介技术与公共生活福祉之间的内在共鸣。”【分析】结语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回答新媒体相关题目,如果题干没有限制得太死,可以在题目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在思考部分)说一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方向,体现自己对学术界的关照。当然啦,这部分不是必要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能说出一些实际的东西,就写;如果没把握,就不必在意啦~好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2018年新媒体综述,包括身体与传播的理论探讨,算法、智能化媒体及其带来的传媒变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粉丝、网红和短视频等现象,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治理,知识和新闻的付费以及区块链技术。里面提到的大背景、某个技术或现象的优势和劣势、案例、分析问题的角度、我们能够延伸的思考(比如对新媒体研究的思考),都是我们在最后这一个月的学习养分。把它们和基础知识相结合,将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当然,如果你想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专题梳理和答题技巧的整理,2020版《新传考研20天20题》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你的上岸更有把握。让爱传播为你带来好运,带来实力,带来充实每一天。作者:春光编辑:春光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最近,一些跨考的同学跑来跟师姐说,感觉学不会了,很焦虑。暑假马上结束,各科都进入强化阶段,再看看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同学们开始有焦虑的情绪师姐完全理解,每年考研的同学都是这样的。不过大家的焦虑源还是有些不同,跨考的同学是比较早一批阵脚慌乱的。大家不要着急,跟我们一起把步伐稳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跨考同学焦虑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新传入门没那么简单——先解决学科认知问题对于跨考的同学而言,无论新闻传播学如何显学,在考研之前都尚未系统地接触这门学科。考研复习开始后,看了一遍基础知识的书,然后就接触到社会热点分析,或许只觉得头脑中有些知识的印象,但是完全没有成体系;或者确实知道了一些理论和人物,但是这个理论具体怎么讲的,包括几条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如何,人物属于那个学派,有哪些成就,对传播学做出什么贡献,没办法做到如数家珍;甚至有些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理论,已经完全忘记了。这就会导致知识点在脑子里显得多而杂乱,想要用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或者找不到,或者找到了描述不出来,这种皮毛似的学习,考试的时候既没办法答简答,也没办法答论述。学到这种程度,很难说已经入门了。真正的入门,至少是掌握了学科的结构体系,知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就像看一棵大树,只看到它的树叶不算看到了它,看到它的树干、枝干方向,进而看到整个大树轮廓,才算是看到了这棵树。搭建了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才算是对这门学科有了最基本的认知,你才完全看到了它。所以,跨考的同学首先要搭建自己的专业体系,完成学科认知。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学到最后都做不到,即使是本科学本专业的同学,也不一定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结构体系。所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搭建,一切都还来得及。 那么要怎么搭建呢?没有捷径,就是一遍一遍重复基础知识。拿着我们的初试书单(可在公众号回复“书单”获取),反复去看必读书,不要听别人说有些书里的内容是重复的不用看,知识就是在反复中才被记忆和理解的,这也是我们安排这套书单的用心;报了班的同学已经拿到了胡师姐今年最新的传播学蓝皮书,今年的结构体系十分完整,不限遍数,越多越好,反复去看,再配合五一班、暑期班和小班课,把知识都烂熟于心。看的遍数多了,自身的高度就慢慢地提高了,自然慢慢地就看清楚了传播学这棵大树,也就知道了这门学科到底什么样子。一个飞到半空中看世界的人,定会比在树脚下的人看的更全面。这就是高度问题呀~去年胡师姐辅导班里面一位80天三跨考生的经验贴里面也写了,她复习时间虽短,但看了非常多的书,每天学习时间很长,效率极高。虽然是80天,但她学了别人160天学的东西,很有方法,非常注重专业体系的搭建,再贴一次,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越学越难?——那是还没有“逻辑思辨能力给跨考同学造成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逻辑思辨能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思考方式,相较于输入时的“学科认知”,是一种输出的的能力。没有逻辑思辨意识的同学看什么都是一团乱麻,在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和复杂的问题时,自然会感到困难咯。从其他专业跨过来的小伙伴,或许还没有养成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这就要在练习输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那么什么是逻辑思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分析问题时能做到前后观点互相关联,不相互矛盾,逻辑自洽的一种能力。新闻传播专业的答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有逻辑地自圆其说,并且说的有道理有深度,就是好答案。比如说要分析新媒体时代沉默螺旋是否存在,那么要介绍传统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是什么,产生机制是什么样的,再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是否依然存在这样的机制,以判断沉默的螺旋存在与否,如果能在既有的产生机制之外发现新的可能导致沉默的螺旋的因素,并能自圆其说,这样就完成了非常好的回答。下面提供几条提高逻辑思辨能力的方法:逻辑思辨能力不只是基于既有的学科结构体系之上,它和构建完善的体系相辅相成。换一种方式表述,就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1、锻炼逻辑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地练习输出,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报了胡师姐答题班的同学,会有师兄师姐专门为你的答题进行修改,帮你修改答题框架、思维方式和答题习惯2、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多看优秀的答案,看看别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自己的框架和优秀答案有什么区别,优秀答案里面有没有逻辑漏洞3、提高逻辑能力的另一个重磅方法就是看优秀论文,论文是最短小精悍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看得多了,自然就能get到优秀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样的了4、胡师姐的读书课和逻辑课是针对锻炼逻辑能力的,建议大家零碎时间反复听课,将锻炼逻辑的方法刻意练习,逻辑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高。跨考建议干货——复习流程说了这么多,最后再帮大家梳理一下复习流程。这个流程不仅适合跨考的同学,所有感觉自己基础知识和逻辑能力有欠缺的同学都可以参考:首先,看基础书目。书单里各板块的书目都有必读和扩展阅读的标注,跨考的同学如果来不及全部看完,就把基础书目反复阅读,一直到考前,要注意效率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都会有一遍的收获。传播学必读教材如下:传播学概论(许静)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大众传播理论(巴兰)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麦奎尔)传播学史(罗杰斯)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伊莱休 卡茨)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20级北大新传考研初试书单新鲜出炉!!其次,看胡师姐辅导班新出的传播学蓝皮书。蓝皮书里构建了十分清晰的板块结构框架,配合着基础书目的阅读,这些框架不再是冷冰冰的,它们会慢慢融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另外,来不及看的扩展书,也都被整理进了蓝皮书中,融入进了每一个板块体系里。暖姐说蓝皮书要看20遍知识框架肯定没问题了……反正不管几遍吧,肯定是遍数越多越好!蓝皮书介绍请戳上岸同学都在推荐胡师姐序列1-4,是时候给大家介绍下胡师姐序列升级版——胡师姐新传考研蓝皮书系列啦!第三,听课。五一班、暑期班、小班课的课反复听,课堂上老师已经帮你把蓝皮书里的框架梳理地清清楚楚,专治看书看不下去的毛病。框架你只要听明白了,再看书和蓝皮书的时候,就会感觉全是熟悉的内容了。第四,整理基础知识专题。上面三条反复多遍,知识可能依然在身外,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的方法就是自行整理。并且,要不断地往里面补充内容,看到的新论文、新名词、研究进展,都充实进去,你就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秀框架。第五,整理热点专题。热点分析就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基础知识专题相辅相成。相似的热点整理到一个专题里去,每遇到一个新热点就往专题新加入一个。分析任一热点都能在你基础知识专题中找到有解释力的理论时,就是融会贯通的时候啦!最后,不停地练习输出。输出是终极目标,没有平时如考试的模拟训练,考场上很难发挥出来。同时,输出也是对知识的内化,很多经验贴里面都会强调输出,大家一定要重视哦!还是那句话,重复是最短的路,把时间管理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冲出重围的!
都有哪些专业学起来最累!最苦医学专业医学类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如果不考研就等于限制了未来的路,大部分医科生都会选择本硕连读,毕竟有些考试和职称是有特殊性的。很多医院招人要求都在硕士及以上,医学专业读研基本上都是标配。好比临床医学专业,要考的西医综合囊括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6门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复杂,大多数需要记忆,复习备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汉语言文学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包括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一系列学科。汉语言考研的难度,但从专业课书就能看出来了。要背的东西也tm太多了,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会计专业会计专业考研一直热度很高,也是由于会计专业属于万金油,就业容易。但就竞争激烈程度来说,考研难度是非常大。报考人数增加,分数线也是随之增长,再加上院校的报考人数很多,报录比低。你以为会计是文科,可它让我们算的数据比理科还难;你以为会计是理科,可它让我们背的材料比文科还多,白天学会计不瞌睡,晚上学会计睡不着,真是一入会计神深似海,从此头发是路人……外国语言文学虽然说不用考数学,光写作和中翻英、英翻中就把人累够呛,四六级以及考研英语一/二简直就像小朋友好不好~背不完的词汇搭配,记不完的语法规则,听不完的泛听精听,做不完的泛读精读,这些都不算什么……走翻译才真正明白外语能够多么恐怖,跟读复述,听写速记,哪一样不是把人折磨成仙。数学专业数学一直是很多人的痛点,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并且想要靠死记硬背去学好这门课程是完全不可能,而且数学越学越难,能不考就别考。数学专业主要研究纯正的数学,不仅要学习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还要学物理学、数学模型等等,听起来就非常难!正是因为难度巨大,很多本专业的学生都选择“跨考”,因为就算是考上了,也会因为难度大容易挂科而导致难毕业!法学专业在文科里,能与医学相抗衡的必须是法学。曾有人写道:“医科狗叹书似砖,法学狗们没空侃”,也有人吐槽:“学习法学前是钟汉良,毕业早已变成张益达”。选择法学这个专业,就得做好秃头的准备……法学是全国统考,对于研究生的招生要求很高,备考过程和医学生一样痛苦,需要记住许许多多的法律条文,有些我们连书名都记不住的,他们却要将整本书都吞下去,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等专业。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托互联网这辆信息高速列车的福,新传学科的考研热度一直很高,甚至有很多考生跨专业来考,每年的考研分数线一出,神仙打架的场面也是非常热闹。机械专业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学习难度也是比较大,因为这个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绘图技术,对于数学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其中高数,和画法几何更是难倒了很多学生!为机械制图忙死累活,没有时间学好英语,没有时间学好微积分,没有时间学好线代,考研的时候真的是累成狗。金融学金融学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是属于文科类的,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金融学是偏向于理科的,这是因为这个专业和数学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其中的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数学是紧密相连。虽然金融学对于数学有所要求,但是相比工科类的还是要简单些,然而数学不好的人还是会觉得比较难,所以你数学不好的话,考研的时候可就注意啦!计算机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数学类专业,主要学的是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在于数学这门学科。毕业后想要寻求高薪,也不是那么容易,况且想要顺利毕业话,不仅数学能力要一流,还要会编程,而且还要有开发软件的能力。仅仅一个数学就让人难以攻克,更何况是还要会编程!
新闻传播学是考研的热门学科之一,虽然2021考研的同学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但可能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深入的了解新闻传播学的考研情况,为此小编搜集整理了新闻传播学考研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新传考研的同学提供帮助。一、新闻传播学专业概况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分别是新闻传播学下的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二级学科,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传播学,二级学科,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二、新传考研考试科目1.新闻学专业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610新闻传播实务824新闻传播史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不同院校考试科目设置会有所不同,请参照的当年院校公布的招生目录)2.传播学专业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713传播历史与理论816传播实务(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不同院校考试科目设置会有所不同,请参照的当年院校公布的招生目录)三、新传考研备考专业课书籍该怎样看?首先,建议大家先看下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框架,然后泛读整本书的内容。然后,在了解了一本书的大体内容之后,大家就要开始精读重点书目了。精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读书:1.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背景;作者在写作一本书时,都会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正如我们所说的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会影响到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因此,了解一本书成书的时代背景,是你读一本书的第一步。2. 作者的写作过程;在什么环境下写作,与哪些人的思想有交集,他当时在跟什么人交往,有哪些认识等等。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可以帮助你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作者创作的过程,从而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3.看完要归纳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这是一种能力。比如说,你跟别人说你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什么书,别人就会问你,“这本书讲了什么?”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代表了你无法输出自己阅读中的收获。4.看每本书都是要带着问题读的;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种品质。你之所以读一本书,肯定是对这本书有所期待。而你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这种“答题式”的阅读方式,会让你对书本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可以提高你检索信息的能力。四、新闻传播学就业1.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台、期刊等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首选。2.新媒体策划: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等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这也是刚毕业的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最热衷进入的行业。3.行业编辑: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备考指南,通过这些,各位2021考研的同学可以对新闻传播学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本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