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帮助,正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在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一种日渐普及的生活方式。12月24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简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发布《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下简称《报告》),基于简单心理和CBNData调研数据、简单心理平台数据,解析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洞察行业未来发展趋势。CBNData《报告》显示,国家政策助力下,心理咨询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规模均在迅速成长;女性成为心理咨询行业新关注点,80后和90后是心理咨询的主力军;付费心理咨询和付费心理内容学习成为趋势;心理咨询行业拥抱互联网,主流心理咨询界开始逐渐接受视频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是心理咨询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谁更愿意心理咨询?女性!高学历!“一开始只是觉得需要找个安全的地方倾诉发泄,所以尝试了免费心理热线服务,后来才开始定期心理咨询。”在北京工作的85后白领陈兰,面对“催婚”、“职业瓶颈”、“车房还贷”等多重压力,开始关注和学习心理学,并接触心理咨询。这样的女性咨询来访者愈发常见,能顶半边天的现代女性将更多关注给到了自己。阅读心理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都是大众了解心理健康状态的热门方式,但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往专业心理咨询平台寻求专业帮助。整体来看,女性更爱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因而成为心理咨询行业新关注点。CBNData《报告》基于调研数据发现,45%的女性和34%的男性总是关注自己的心理或者情绪状态,82%的女性和67%的男性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困扰的时候,会主动求助。以简单心理为例,从2014年至2018年,该平台的来访者与咨询师中女性比例均远高于男性,稳居主导地位。在2018年简单心理平台的付费来访者中,女性占比高达76.14%。心理咨询行业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较高的接受度,但在我国尚属新兴事物。CBNData《报告》显示,高学历群体较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根据简单心理数据统计,心理咨询来访者学历主要分布在本科及以上,占比高达83.52%,其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来访者是两个最大的用户群体,占比分别为52.96%和27.89%。有趣的是,经常被伤害的“单身狗”们,似乎在面对困扰时,更愿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寻求专业帮助。在付费的心理咨询来访者群体中,首次咨询时婚恋状况为“单身”的来访者占比为49.70%,“已婚”的心理咨询来访者紧随其后,占比为30.25%。老中青心理困扰各不相同80后90后是心理咨询主力军近年来,丧、抑郁、焦虑、空虚、逃离等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撩拨大众情绪,产生了无数篇10W+。而CBNData《报告》显示,整体来看,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自我成长需求和各种关系带来的压力,是当代社会人群最常面临的三类心理困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困扰也颇具不同人生阶段的显著特征。简单心理的调研数据显示,情绪压力是各年龄段人群共同面临的首要心理困扰。此外,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60后、70后和80后,心理困扰更多来自家庭和亲密关系,而未婚人士居多的90和00后就少了“长辈”们的这些烦恼,但初入社会、职场“菜鸟”的他们,承受了更多来自个人成长方面的压力。但整体来看,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力中的80后和90后是心理咨询的主力军,简单心理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80后及90后群体占全部来访者85.10%。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平均年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平均年龄由2014年的30.76岁下降至2018年的29.05岁。此外,不同年龄段的来访者群体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次数上也略有差异,70后及80后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平均次数更多。心理咨询受重视付费咨询、付费学习成趋势人们愿意为个人成长、解决心理困扰支付更多费用。CBNData《报告》显示,简单心理平台数据中,2018的年度人均心理咨询花费相比2016年增长近28%,达到人均5913.56元/年。在心理咨询价格段选择上,70后和80后在各个价格段的消费选择上分布较平均,而66.27%的90后来访者选择了定价在500元/次以下的咨询师。随着心理相关服务的日益发展以及咨询师数量和类型增多,心理咨询来访者消费呈现更多的特征,对于心理咨询服务价格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简单心理2018年的付费心理咨询来访者中,选择300元以下/次、300-400元/次、401-500元/次、501-600元/次价格段的来访者占比均为20%左右。从地域来看,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CBNData《报告》援引简单心理抽样调研数据显示,平台付费心理咨询来访者中有57.07%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相较于2014年,2018年来自非一线城市的心理咨询来访者占比提升近15.73%,其中来自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重庆五市的来访者占比增高尤为明显。除了付费咨询,一些在线心理内容付费课程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CBNData《报告》显示,内容类产品付费人群中90后占比过半。心理咨询行业拥抱互联网视频心理咨询成热门移动互联时代,心理咨询行业也正在随之变化。问卷调研中有40%受访者表示通过互联网平台预约心理咨询,远超传统心理咨询机构等渠道;同时,越来越多专业心理咨询师选择入驻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心理咨询。CBNData《报告》显示,具备1000小时以上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中, 80%左右会选择入驻互联网平台。经典的心理咨询以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对面进行为主,但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受到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主流心理咨询界开始逐渐接受视频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选择使用视频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占比不断升高,由2014年的30.83%提升至2018年的40.12%。年轻人对视频咨询的接受程度更高,90后群体中40.07%的用户选择视频咨询,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层。心理咨询行业趋势及展望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对于心理咨询行业未来的发展,CBNData《报告》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等三大趋势。首先,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仅有约6000人,心理咨询师缺口多达130万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持续输出。来自北师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家认为:要解决我国心理咨询师供不应求的局面,需要从根本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咨询师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资质认证与监管体系等,从而推动行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学历教育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中,此外,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连续、系统的、参照学历教育开设的培训。其次,大众心理帮助突破“咨询范畴”,专业的轻量心理内容产品获得青睐。CBNData《报告稿》显示,对比上一年度,2018年52%的简单心理付费用户在心理内容类产品上增加了花费。最后,心理咨询服务标准及内容趋于规范化,专业及市场共同探索心理服务新定义。CBNData《报告》指出,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多类“心理服务”不断涌现,如何规范“心理服务”的内容、边界及服务标准,是心理咨询行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决定后续心理服务行业的走向。行业协会、业内专家,也将协同一线企业,结合市场反馈共同探索心理服务的新定义。
一提到心理学,大家就会想到心理咨询师。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目前的心理学咨询行业还不太成熟,混得好的心理咨询师只占很少一部分。那么,国内心理学学子的就业方向都有哪些呢?他们毕业后多去了哪些行业呢?本科心理学要从事相关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那些想进高校做老师或做科研的同学至少需要一个研究生学历,要不然可能只能做企业的行政、文秘之类的工作,或是去考公。本文主要介绍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那些想要从事与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同学们也都尽量考一个研究生文凭,这样能大大提升你的竞争力和留在这个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先把心理学就业去向分为三大类,一是做学术;二是进企业;三是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下面就由文都比邻小编结合身边具体实例和网络调查总结一下心理学研究生就业方向。做学术1. 高校教师:特别是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考生和考师范类院校心理学专业的考生,有很多都是想留校做教师的,高校教师日常除了教书以外还需要同时提升学术水平,所以这个方向既可以做老师也可以继续从事心理学的学术研究,一举两得。2. 科研人员:这是专门做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一般会进入高校的心理学研究所或科研院所(比如北师大、华东师大、中科院)。3. 读博深造:一样是留在高校和研究所,基础心理学方向读博的比较多了,也可以考虑去国外深造。进企业1. 人力资源:这个方向可能要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学竞争,但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有自己的优势,很多企业在招HR时也都会考虑这个专业的学生。2. 用户体验: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硕士有专门的用户体验方向,这个行业要做好了也是很厉害的。3. 教育机构讲师:现在社会上各种教育机构多的数不过来,对讲师的需求量也很大,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同学就比较对口了。4. 互联网运营、产品:互联网行业现在很火,非常适合年轻的小伙伴,运营、产品等职位都涉及大量心理学知识。5. 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认知度和需求程度,需要用到统计,数据分析。6. 销售、咨询等:很多认识的心理学小伙伴都尝试过销售,相当于直接面对用户运用你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在企业里一般是能找到发挥空间的。总的来说,想要进企业的同学建议首选211、985院校,名校最好。心理咨询师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还不大,发达地区的需求可能比较大,一线城市在这方面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心理咨询师的时薪在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个行业需要比较大的前期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两部分。因为要有大量的经验积累,必须要参加各类培训班,花时间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口碑后才会有良好的收入。如果你特别热爱这个行业,心理素质强,专业技能强,非常享受靠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那心理咨询师就很适合你啦。但还是要知道一下这条路是不好走的,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2017年9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共公布了140项职业资格,其中并没有“心理咨询师”!国家简政放权,放开对心理行业的管制,让市场自己来选择,更有利于市场的开放搞活,具有办学资质的专业机构或专业组织会抓住机会树立自己的品牌,珍惜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推动行业进步,根除行业乱象,使小作坊被自然淘汰,未来认证体系会更加严格才能保护专业度,心理学市场已经被唤醒,这是行业规范发展的新契机。按照人社部相关文件精神,已经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有效,可以作为能力水平证明。日前由中科院心理所林春教授谈到:“根据人社部领导的谈话精神,取消职业资格不是取消岗位和职业标准,而是由行业组织、用人单位按照岗位条件和职业标准开展自主评价。”“(心理咨询师)职业还在,只是国家退出职业鉴定而已”。中科院心理所祝卓宏教授也谈到:“我相信,心理咨询作为非常重要的助人专业不可能因此消失,作为一种职业也不会在中国消失,而是需要更加规范化管理,这是国民需求的必然。”存量的140多万持证人员是过渡期心理学市场继续往前发展的中坚力量,证书继续有效。有同学愿意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取得国家考试证书的按照往常的官方流程2017年11月全国统一组织考试不会发生变化继续可以参加考试考不过明年5月可以补考能考赶紧考未来更严格考过仍有效从上面的消息中,有几个核心点,我们来为大家解释下:1、心理咨询师可能会由国家组织考试改为行业协会组织考核。这意味着,国家开始放权,让机构更多参与咨询师建设,这就为推动行业发展和专业机构品牌树立创造了更多的机会。2、改革后,心理咨询师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和严格。如果你想考咨询师,那么机会来了,此刻你还可以在现有考核机制下参加考试。3、已经持有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继续有效,大家不必担心证书问题。常见关心的问题问题1:为什么要取消心理咨询师证书?是因为市场饱和了吗?答: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目前现有持证人数上已经接近饱和,可是质量上却参差不齐。比起取消,规范和严格心理咨询市场的管理才是国家最想做的事。问题2:由国家组织变为行业协会组织,意味着什么呢?答:心理学目前在我国仍处于青幼年阶段,国家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必定尽量放权,突破“唯考试论”,更重视能力鉴定,也让更多行业中的实操者参与到建设心理学的道路中。从而激发行业创新与行业活力。问题3:还没参与考试的心理学爱好者还要考吗?答:想考赶紧考。无论以后国家组织的考试会不会被行业组织的考试取代了,难度必定会更难,门槛也会越高,专业程度也会要求越来越严格。问题4:已经考了证书的学员,是不是证书就作废了?答:不要慌张。证书即使取消了,以前考的肯定有效。比起纠结证书取消对自己的影响,参加多点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做更多的实操,刷更多经验值,有专业能力的人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毕竟心理学的奥秘不仅仅是一纸证书可以囊括的,所以不忘初心,更应是心理学爱好者时刻提醒自己的。问题5:2017年11月还有一次报考的机会,我要参与吗?答:我们的建议是,想考可以抓紧时间准备考试。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加强自己学习心理学知识,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幸福生活,但通过学习让我们自己获得幸福,有没有证书又有何妨呢?你不一定要成为心理咨询师,但你一定要懂心理学。You don't have to be a psychological counselor,but you must know about psychology.目前配套的规范措施还未出台,但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和社会相应的监管和评价也会越来越严。无论监管的主体是卫计委等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机构,最重要的是从业者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真的能够担负起服务民众,促进大众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不忘初心,还记得你为什么报名学习心理学吗?不管将来由谁来评价我们,安心学习,让心理学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永远不会变的!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件人社部发〔2017〕68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公众号:治愈系创伤心理学
| 央视财经报道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关注。在心理咨询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收费、服务以及行业门槛又能否匹配呢?1 心理咨询名不副实 价高时长“聊效”甚微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从业经验等,实行阶梯定价,每小时从800到4000元不等,而且经常会推出打折、赠送时长等活动。在这样的模式下出现了一些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2“山寨证书”充斥市场 心理咨询师真假难辨△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报道,一个所谓的收费数千元一小时的高端心理咨询机构,却在咨询过程中推销起了培训证书,这不禁让人怀疑:当一个心理咨询师就这么容易?从事心理咨询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呢?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心理咨询从业者,简历上均注明持有“统考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资质竟然能轻易购得。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费用我们现在收费是3880元,培训都是线上培训,一般都是录播好的。考试通过的话都能过,基本上都在90%多。记者了解到,所谓的“ACI美国认证协会注册国际咨询师”证书,只能通过发证公司的网站查询,而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平台”上查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记者又搜索“ACI美国认证协会”,至少出现了三家以上的中国总部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导向的美国总部网站的注册域名截然不同,还互指对方是“李鬼”。 3 门槛低缺监管 心理咨询业亟待规范△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报道。价格差距大的离谱,服务良莠不齐,证书又真假难辨,那么到底要如何来辨别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呢?采访中,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就是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据了解,自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后,我国已没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各机构发的证书只能是培训合格证书。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项目组负责人 王咏: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不是一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首先这是需要明确的。如果对于这样的宣传,比如不实宣传,拿了这个证书就能从业,我们是严格反对的。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 刘俊海:人社部已经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认证了,相关的培训机构就得讲清楚,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经营者是没有资格的。业内人士表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学习、自我体验与实践督导培训。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任峰:首先,你要接受来自于资深心理咨询师或者资深精神科医生的个人体验的督导;其次,需要参加一些专业的心理流派的培训;第三,最好是找一些新精神卫生机构,去做一些精神病学的见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项目组负责人 王咏:正常来讲,要培养一个全面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从业者,要有7-10年的从业时间。 此外,专家还表示,目前,心理、精神健康领域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其中精神科医师有处方权,他们和心理治疗师在医疗机构执业,人数较少,主要服务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而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医疗机构以外提供服务,侧重于通过心理咨询技术协助解决普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业人员规模更为庞大,存在很大缺口。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 杨甫德:全国如果按人口计算,我们的床位数、医生数、心理治疗师的数量大概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们真的是呼吁,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健康服务类的人员,比如,准入要有严格的标准;第二,过程一定要有考核和监督;第三,不达标一定是需要吊销从业资格的。心理咨询行业乱象 需要相关部门重视通过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出,心理咨询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培训不规范、乱收费、咨询师“速成”等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加强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有需求的人知道去哪里寻求专业人士,心病才能够及时得到医治。昨天,面对一些自媒体的报道,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了一则“严正声明”。声明全文如下:2019年8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CCTV2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播出了“心理咨询行业乱象调查”的报道。该报道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明确指出了合格心理咨询师培养的条件以及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也对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的性质进行了说明。 节目播出后,个别微信公众号利用CCTV2的视频,因个别社会培训机构的不实宣传,而无视节目中心理所项目负责人的明确说明,故意编造“中科院心理所基础培训证书虚假宣传”文字标题进行宣传,博取眼球,引发转发,获取流量。且其之前已多次无视事实,编造此类造谣中伤文章。该微信公众号编造谣言的行为已经违反法律规定,对我们的名誉权造成损害。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培训机构为北京某民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培训推广中以含混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我们已经要求其立即纠正错误,停止一切与中科院心理所有关的宣传。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是在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中科院心理所为解决心理咨询培训行业乱象问题、引导行业入门者走向正规培训所做的努力。该培训是基于原国家职业资格专家组的培训和考核经验而发起的培训项目,项目建立之初始我们就在官网发布了项目说明,说明中明确了“本项目是一个心理学知识普及性和心理咨询技能入门性培训产品,重在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学员通过综合考试后所获得的培训合格证书,只是作为学员参加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经历的有效证明,以及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资格参考。”我们对培训性质的定位及说明是实事求是的,没有任何夸大和不实的宣传。并且,心理所只是建立培训课程的标准规范、组织全国统一考试,并不主办和组织培训,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培训、学员自主选择。 上述个别微信公众号在自己的经营和宣传活动中肆意编造谣言,恶意中伤,明确违法且性质恶劣,为维护中科院心理所和本项目广大学员、考生的声誉,我们再次严正声明:中科院心理所在推进行业自律与发展的工作中,自始至终并没有进行任何虚假宣传,请转发相关自媒体不实标题的媒体和个人,自觉删除不实内容。我们将根据事态发展决定对上述提到的侵权单位(包括个人)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推进心理咨询行业自律与发展的工作任重道远,中科院心理所将与全国同行一道发奋努力,坚定立场和责任担当,为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9年8月25日 小编后记: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严抓。心理咨询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职业,不要被少部分人毁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一起努力,营造更加正规有序的就业环境。
燃财经(ID:chaintruth)原创作者 | 燃财经工作室收费50元/小时到500元/小时不等,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聊;无任何基础,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低价吸引患者后,诱导患者高价买课或高价消费……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在心理咨询行业。近来年,随着民众对心理咨询认知的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行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处于机遇与危险共生的野蛮生长状态。天眼查专业版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85125家经营范围为“心理诊所、心理咨询”且不包含“心理咨询除外”的公司(以下简称心理咨询相关企业)。从成立时间来看,近81.44%的心理咨询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以内,其中仅2019年一年就成立了21991家。资本也在这一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开报道显示,近几年来,心理咨询机构融资逐步加速,2016年,好心情获恩华药业提供的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9年6月,壹心理宣布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但是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由于行业缺乏统一、心理健康疾病无界定标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行业乱象丛生,涌出了更多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的咨询机构和咨询师,商业模式也日渐多样化。在此之前,央视也曾在一档节目中指出过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些乱象,如心理咨询师证件造假、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甚至占用咨询时长向来访者兜售培训课程、未经同意擅自录音并威胁来访者等等。心理咨询服务如何才能够真正解决患者遇到的情感问题?行业应该如何规范发展?随着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种种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被“忽悠”的患者“你有被抑郁症逼疯过吗”、“如果休学原因是双向或者抑郁症的话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在以豆瓣、微博为主的各大社区,关于“抑郁症”的讨论层出不穷。今年5月20日,一名26岁东北男子杨朔疑似遭遇感情PUA而自杀身亡的新闻被爆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杨朔的遭遇,除了疑似遭遇感情的PUA之外,还涉及了“心理咨询服务”这一在当前备受争议的行业。根据该事件的公开报道,在杨朔的微信聊天记录里,在遭遇感情问题时,杨朔在一名为“娃娃”的情感咨询师处接受了心理咨询服务。从2019年年中开始,杨朔便开始与这位“娃娃”进行所谓的“线上治疗”,每次收费按499元/小时计算。在“治疗”期间,“娃娃”针对杨朔的情况推荐了治疗药物:酒石酸唑吡坦片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据查询,这两种药物分别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抗抑郁药物,其中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使用说明上明确写着:该药物在服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自杀风险。据《金融八卦女频道》报道称,“娃娃”不仅推荐治疗药物,甚至还在杨朔提出“你能帮我选个开开心心不疼的死法吗”自我补充“烧炭吧”,并且交代了遗言后,只是回答了“如果你还是继续逃避,继续自我,我真的没能力帮你”,并没有报警。杨朔遭遇不幸后,“娃娃”的身份也随之浮现。据《金融八卦女频道》称,“娃娃”曾就职于广州确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并向警方提供了资格证书《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证》。事实却是,这一证书并不能从事心理咨询执业。广州确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广州花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镇教育”)负责人也紧急回应称,“娃娃”向杨朔提供情感咨询时并未在公司任职,杨朔也并非公司的客户,目前已将“娃娃”作停职处理。天眼查数据显示,花镇教育成立于2014年2月,公司介绍称是中国最大的婚恋咨询与培训机构。创始人杨冰阳,曾经是微博上声势浩大的“情感教母”Ayawawa,被誉为中国女性“爱情风险”咨询第一人。但在天眼查官网的讨论区,不少用户对这一公司的评论却是“打着情感咨询旗号的销售型公司,把最贵的东西卖给你 ”、“吃人血馒头的公司 ”等等。来源 / 天眼查 燃财经截图与杨朔相比,小林的遭遇相对幸运一些。“我以为抑郁症离我很远,但疫情期间,随着失业、失恋等变故的发生,再加上身边充斥着一些比较‘丧’的消息,无法释放压力的我毫无预兆地抑郁了。”从外表看来,小林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说,在他的世界里,曾经一片灰暗。小林的求医道路极具代表性。最开始的时候,小林接触的是朋友介绍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因为是熟人介绍,小林和家人甚至没有要求对方出售相关资质证书。“收费是200元/小时,这是因为熟人介绍的折扣价,我大概咨询了五六次,后来就结束了。主要的原因是咨询的过程中,对我的情绪不能起到任何引导作用,更严重的是,由于疏导的方向不对,还曾导致我的情绪极不稳定。”据小林介绍 ,在治疗期间,这位心理咨询师多次对他暗示,“抑郁症就是精神病,不好治,治好了也容易复发。”这曾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无药可救。随后,小林辗转咨询了三家机构,其中一家是在互联网是搜索到的知名网络平台,小林最初选择的是300元/小时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持有国家二级证书,“他们也会配合药物再加心理疏导,但我感觉作用不大,主要的原因是网络隔空让我心里很排斥,我无法信任一个网络上的虚拟人物。”现在的小林,正在在接受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治疗,这家心理咨询机构是老牌机构,资质齐全,在当地拥有良好的口碑。“心理疏导的同时配合药物,效果还可以。”小林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在微博、豆瓣、知乎各大社交平台,与心理咨询相关的话题层出不穷,网友们对此的态度也基本和小林保持一致。一位在某平台购买了咨询服务的用户阳***2在评论表示,一两次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他咨询过两次,第一次感觉没有任何作用。第二次咨询的高价的,也没什么效果。“完全是瞎忽悠,有那钱还不如吃点好吃的。”另一位有着同样经历的消费者阿***姐写道,“所谓的心理咨询师在收费后,只是简单的分析下,然后就开始推销他们1万多的课程,说有老师一对一指导,太贵我没有报。”在黑猫投诉平台“以情感咨询”、“心理咨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一条9月11日的投诉称,花了小1万块钱,一共两个月学习时间,之后觉得自己被骗了,并和指导老师说明停止学习后与客服沟通,客服方面的态度就是不予退款。该用户补充道,交钱之前平台一顿忽悠,接待的老师更是一顿洗脑。隐患重重的行业乱象患者的遭遇背后,是这个行业暗藏的种种隐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现在利润相当高,吸引了大量良莠不齐的从业者参与。”一位心理学专业出身、在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一年的咨询师Albert表示,由于目前心理咨询行业进入门槛低,且行业标准并不统一,导致行业目前依然处于不良性的发展状态。据燃财经了解,目前的心理咨询服务大致分为:商业化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公立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或者专科医院。行业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商业化心理咨询领域。Albert表示,目前商业化的心理咨询分为咨询师入驻机构和咨询师自己接单两种形式。“现在很多平台为了盈利,会吸纳更多的咨询师加入,以达到‘多销多得’的效果。”部分平台对入驻的咨询师并没有严格的审核要求,甚至会允许无任何资质和基础的“咨询师”加入平台,在进行简单的“培训”后,伪造假证书,让“咨询师”直接上岗。“而咨询师个人接单治疗,监管难度就更大。”Albert分析称,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患者对心理咨询治疗尚处于初级认知状态,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更愿意在私下寻求心理咨询治疗,这给了“私单”肆意增长的空间。“至于患者说的以低价吸引咨询下,诱导进行下一步的高价消费,这种就更是层出不穷了。”为求证Albert的观点,燃财经在电商平台某宝上找到了2家咨询服务机构,以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为由进行了咨询。其流程大致相同,客服首先会简单了解咨询诉求,并给出困扰几大情绪的来源,如:婚姻恋爱、情绪压力、人际发展、孩子教育等等。之后,需要详细提供姓名、年龄、职业、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所在城市等等基本情况。接下来,便进入了正题:付费。其中一家给出了明确的收费标准:从初级50元/小时到特邀500元/小时不等。在被问及初级老师和特邀老师的详细信息在哪里了解、有什么不同时,该机构的客服对燃财经表示,只有拍下付款之后才可以获得老师的信息。在进一步沟通中,燃财经询问能不能推荐心理咨询师时,该平台店铺的客服从中级或者高级的咨询师当中,推荐了一位100元/小时的咨询师。之后,该客服表示,咨询师的价格区别在于但不限于从业年数、经验、资历、受训背景以及好评率等等方面。最后,燃财经以100元/小时的价格添加了这家名为梦立方m3旗舰店客服推荐的咨询师助理微信白白。在白白的指导下,燃财经下载了名为“情说心理咨询”的APP,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来源 / "情说心理咨询"APP在随后的整个咨询过程中,虽然没有出现推荐课程或强制推荐更高级别咨询的情况发生,但询问基本信息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之后是基本情况的描述,真正给出解决方法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说心理咨询”平台上,燃财经发现,平台上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鉴定颁发的1-2年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不在少数。但官方信息显示,早在2017年9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共公布了140项职业资格,其中并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也意味着这个由2002年正式启动、2003年9月第一批获证、进行了为期15年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在2017年就已经退出了舞台。那么最近1-2年的证书从何而来?“现在很多证书是伪造的。”Albert直言,他告知燃财经,伴随着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增长,心理咨询培训行业也在快速发展,“这个里面就更乱了。”在网络上搜索“心理咨询培训”,“零基础学心理”成为各培训平台的宣传语,“半年可拿证、拿证即可上岗”“从新手到专业,只需要9个月”“黄金行业,无限增长空间”……等等内容成为这些培训机构的口号。“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有3-5年以上的经验沉淀。”Albert表示,这些速成班出来的所谓“咨询师”,无法也不可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燃财经发现,在招聘平台搜索“心理咨询师”,关于该岗位的招聘要求门槛极低。燃财经在某招聘平台搜索“心理咨询师”这一岗位,薪资从2k-25k不等。一家名为“北京光计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计划’)”关于心理咨询师岗位的招聘信息写道:你可以没有经验,但你必须有梦想、有拼劲、敢于挑战高薪。关于工作内容,该招聘信息显示,微信或电话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的学员沟通解决疑问,每天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带薪培训,提供专业的纸质版文字话术,没有经验也不用担心;公司主要负责各种资格证,1-3天必须出一单。另一家名为“北京学璐教育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学璐教育’)”显示的心理咨询师岗位招聘信息则更为诱人,不仅有着高达9700元的无责底薪,还提供系统话术的培训和个性化职业晋升指导。按照其招聘信息写的每三个月一晋升,你可以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从咨询师做到总监级别。在这两则招聘信息里,均没有提出学历、专业、资质等要求。天眼查显示,光计划与学璐教育涉及业务均包含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以及职业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但除此之外,其经营范围并不涉及其他“心理咨询”或“情感咨询”相关的业务内容。心理咨询亟待统一标准“坦白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机构并没有很成熟。”一位刚刚独立出来创业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俊介表示,在心理咨询行业,很多从业者都是高中文凭,甚至有的咨询师高中都没有毕业,诊断的过程中也是粗暴的把所有病人归于心情不好、抑郁症和钻牛角尖。“当然,也会有学习心理学、比较专业的咨询师,但是凤毛麟角。”俊介强调,不同于医师执业资格证,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并没有完善的机制,难度低、门类杂,而且它们不属于医疗体系,从业人员也不需要具备病理、心理、生理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储备,“说白了就是找人聊天”。心理圆工作室创始人,教育心理学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巍霓向燃财经透露,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咨询,一直是被誉为朝阳行业,目前全国持证的心理咨询师高达130万。“但是这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景象,早在10多年就基本是目前这个情况,到现在为止,仍然是这样的论调。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家都在肯定心理咨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的不成熟,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更是被频频诟病。”王巍霓直言,在这130万所谓的持证心理咨询师中,到底都是持了什么证书?“这很难判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年甚至半年速成班受训出来的。”同时,王巍霓强调,在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当中,不乏中小学老师转行的心理咨询师,“尽管他们在家庭教育辅导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但在评估以及系统性治疗层面,确实会有所欠缺。这在欧美这些相对来说心理咨询行业已较为成熟的地区,是很难想象的。”图 / unsplash深圳市健康产业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周旭对燃财经表示,可以提供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包括专业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和名牌大学里面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授。周旭直言,“目前社会上宣称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大多都是以商业化为前提的,其本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盈利。”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L对燃财经表示,被业内认可的证书有两类,其一是在2017年之前由人社部颁发的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证书。另一种就是自从国家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以后,中科院心理所颁发的证书。但L强调,尽管有资格证书的保障,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和行业独角兽的出现,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并处于比较粗犷的发展阶段。各平台、各机构几乎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来招贤纳士,因此,会有很多不专业的咨询师出现也是肯定的。这是一个行业还没有达到成熟之前会出现的必然现象。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很多机构和平台都是以占有市场为主,一些小机构为了生存不可避免会打擦边球,这其中就会出现心理咨询师不专业,还会有情感咨询、PUA等公司的出现。L强调道,“严格意义来说,情感咨询其实是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之内的,但很多患者都会把二者混淆。”“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只能做到相对尽可能的规范,但由于市场和资本的不稳定性,很多时候,机构需要迎合资本来做调整,因此标准上很难有一个统一性和延续性。”但尽管如此,作为业内人士的L还是对这个心理咨询服务行业充满了信心,他表示,“随着市场和资本的变化,这个行业肯定会迎来一片向好。”*题图来源于pexels。(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小林、Albert、俊介、L均为化名)
“挽回前任,原地结婚”“分离小三,替你分忧”“情感挽回率达98%”“专人定制一对一方案”“最快一天,最慢10天即可修复感情”……近期,部分网络平台出现一些情感咨询机构,称可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与婚恋咨询服务。实际上,这类情感咨询机构利用消费者病急乱投医的心态,设置套路诱导消费,往往是“钱花了,事儿也没办成”。1广告“包你满意”,失败“你就是那2%”浏览一些社交平台时,页面常出现“快速挽回伴侣的五项技能”“掌握四大技巧就能修复感情”等情感咨询机构的广告,评论量和点赞量上千。在某社交平台,半月谈记者试着添加了一家情感咨询机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随后以“分手复合”的名义,向这名负责人咨询。咨询刚开始,这名负责人就将公司的工商经营许可证、他本人的相关咨询资格证书、个人简介、电子版合同等发了过来,并且表示“你这种问题很容易解决,我们以往案例挽回成功率最高可以达到98%”。这名负责人说,交完为期一周的998元咨询费用后,他会给出研究方案、指导细化操作、陪伴答疑解惑等。但曾在该机构咨询过的小菲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她交费后,一周获得的服务只有2个小时的电话咨询、一些电子材料和一个“等”字,“每次问咨询师就说感情的事情急不得,让我先把这些材料慢慢消化,等过段时间再说”。在黑猫投诉平台,半月谈记者以“情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上千条结果,其中大部分投诉情感咨询机构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服务态度差等。6月17日的一条投诉称,从2019年7月起,他在一家情感咨询机构花费了1万余元以求解决感情问题,效果不理想要求退款时被拒绝。一位业内人士说:“有些情感咨询人员遇到投诉时便表示,‘我确实给你咨询了,帮你挽回了,但你就是那2%的失败者’,我也没办法。”消费者哑口无言。有时“心理咨询师”还趁消费者陷入自我怀疑,忽悠其购买更贵的“进阶指导”服务。一名醒悟过来的消费者玉莹说:“当时就像着了魔一样,拿他们当救命稻草,说什么我都照做。”这些机构是否真的专业、权威?半月谈记者在招聘网站上检索发现,标注月薪3500~6000元的“情感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里标明:有心理咨询师证的优先考虑。随后半月谈记者致电,对方表示“有证最好,没证也行”。另一家同类公司则注明:“因为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咨询师至少要有一种玄学心理术(比如命理、星盘、塔罗等)的实战经验。”2加大监管力度,严禁打“擦边球”在大部分情感咨询机构的宣传广告中,“专家资历深”“成功率高”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一名从事情感咨询的业内人士介绍,大多数情感咨询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广告上,除了在网络搜索、网页广告植入等方面投入外,还会把广告包装成新闻,在社交软件介绍成功案例,在短视频平台投放专家视频。“只要广告做得好,就不怕没人来咨询。”这名业内人士说。专家认为,随着社会对情感咨询需求的逐渐增多,情感咨询行业鱼龙混杂,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助推行业良性发展。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张立东建议,一方面,在每年开展的互联网广告整治行动中,清除或屏蔽颁发违规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广告内容,并对相关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情感咨询行业的检查力度,对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惩处。北京“简单心理”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心理咨询师李昂表示,目前情感咨询行业市场需求大、门槛低,消费者对一切宣称能用独家技巧、模式提供“打包票”情感服务的“忽悠”都不应轻信,建议提高对正规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2020年第17期《半月谈》 原标题:《只要998,感情帮你买回家?》半月谈记者:邬慧颖 李嘉盈来源:半月谈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帮助,正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在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一种日渐普及的生活方式。12月24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简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发布《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下简称《报告》),基于简单心理和CBNData调研数据、简单心理平台数据,解析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洞察行业未来发展趋势。CBNData《报告》显示,国家政策助力下,心理咨询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规模均在迅速成长;女性成为心理咨询行业新关注点,80后和90后是心理咨询的主力军;付费心理咨询和付费心理内容学习成为趋势;心理咨询行业拥抱互联网,主流心理咨询界开始逐渐接受视频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是心理咨询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谁更愿意心理咨询?女性!高学历!“一开始只是觉得需要找个安全的地方倾诉发泄,所以尝试了免费心理热线服务,后来才开始定期心理咨询。”在北京工作的85后白领陈兰,面对“催婚”、“职业瓶颈”、“车房还贷”等多重压力,开始关注和学习心理学,并接触心理咨询。这样的女性咨询来访者愈发常见,能顶半边天的现代女性将更多关注给到了自己。阅读心理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都是大众了解心理健康状态的热门方式,但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往专业心理咨询平台寻求专业帮助。整体来看,女性更爱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因而成为心理咨询行业新关注点。CBNData《报告》基于调研数据发现,45%的女性和34%的男性总是关注自己的心理或者情绪状态,82%的女性和67%的男性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困扰的时候,会主动求助。以简单心理为例,从2014年至2018年,该平台的来访者与咨询师中女性比例均远高于男性,稳居主导地位。在2018年简单心理平台的付费来访者中,女性占比高达76.14%。心理咨询行业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较高的接受度,但在我国尚属新兴事物。CBNData《报告》显示,高学历群体较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根据简单心理数据统计,心理咨询来访者学历主要分布在本科及以上,占比高达83.52%,其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来访者是两个最大的用户群体,占比分别为52.96%和27.89%。有趣的是,经常被伤害的“单身狗”们,似乎在面对困扰时,更愿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寻求专业帮助。在付费的心理咨询来访者群体中,首次咨询时婚恋状况为“单身”的来访者占比为49.70%,“已婚”的心理咨询来访者紧随其后,占比为30.25%。老中青心理困扰各不相同80后90后是心理咨询主力军近年来,丧、抑郁、焦虑、空虚、逃离等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撩拨大众情绪,产生了无数篇10W+。而CBNData《报告》显示,整体来看,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自我成长需求和各种关系带来的压力,是当代社会人群最常面临的三类心理困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困扰也颇具不同人生阶段的显著特征。简单心理的调研数据显示,情绪压力是各年龄段人群共同面临的首要心理困扰。此外,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60后、70后和80后,心理困扰更多来自家庭和亲密关系,而未婚人士居多的90和00后就少了“长辈”们的这些烦恼,但初入社会、职场“菜鸟”的他们,承受了更多来自个人成长方面的压力。但整体来看,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力中的80后和90后是心理咨询的主力军,简单心理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80后及90后群体占全部来访者85.10%。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平均年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平均年龄由2014年的30.76岁下降至2018年的29.05岁。此外,不同年龄段的来访者群体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次数上也略有差异,70后及80后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平均次数更多。心理咨询受重视付费咨询、付费学习成趋势人们愿意为个人成长、解决心理困扰支付更多费用。CBNData《报告》显示,简单心理平台数据中,2018的年度人均心理咨询花费相比2016年增长近28%,达到人均5913.56元/年。在心理咨询价格段选择上,70后和80后在各个价格段的消费选择上分布较平均,而66.27%的90后来访者选择了定价在500元/次以下的咨询师。随着心理相关服务的日益发展以及咨询师数量和类型增多,心理咨询来访者消费呈现更多的特征,对于心理咨询服务价格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简单心理2018年的付费心理咨询来访者中,选择300元以下/次、300-400元/次、401-500元/次、501-600元/次价格段的来访者占比均为20%左右。从地域来看,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CBNData《报告》援引简单心理抽样调研数据显示,平台付费心理咨询来访者中有57.07%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相较于2014年,2018年来自非一线城市的心理咨询来访者占比提升近15.73%,其中来自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重庆五市的来访者占比增高尤为明显。除了付费咨询,一些在线心理内容付费课程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CBNData《报告》显示,内容类产品付费人群中90后占比过半。心理咨询行业拥抱互联网视频心理咨询成热门移动互联时代,心理咨询行业也正在随之变化。问卷调研中有40%受访者表示通过互联网平台预约心理咨询,远超传统心理咨询机构等渠道;同时,越来越多专业心理咨询师选择入驻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心理咨询。CBNData《报告》显示,具备1000小时以上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中, 80%左右会选择入驻互联网平台。经典的心理咨询以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对面进行为主,但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受到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主流心理咨询界开始逐渐接受视频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选择使用视频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占比不断升高,由2014年的30.83%提升至2018年的40.12%。年轻人对视频咨询的接受程度更高,90后群体中40.07%的用户选择视频咨询,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层。心理咨询行业趋势及展望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对于心理咨询行业未来的发展,CBNData《报告》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轻量心理服务、标准更趋规范化等三大趋势。首先,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仅有约6000人,心理咨询师缺口多达130万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持续输出。来自北师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家认为:要解决我国心理咨询师供不应求的局面,需要从根本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咨询师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资质认证与监管体系等,从而推动行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学历教育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中,此外,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连续、系统的、参照学历教育开设的培训。其次,大众心理帮助突破“咨询范畴”,专业的轻量心理内容产品获得青睐。CBNData《报告稿》显示,对比上一年度,2018年52%的简单心理付费用户在心理内容类产品上增加了花费。最后,心理咨询服务标准及内容趋于规范化,专业及市场共同探索心理服务新定义。CBNData《报告》指出,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多类“心理服务”不断涌现,如何规范“心理服务”的内容、边界及服务标准,是心理咨询行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决定后续心理服务行业的走向。行业协会、业内专家,也将协同一线企业,结合市场反馈共同探索心理服务的新定义。
图/人民视觉本刊记者/杜玮见到肖莉是在2020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这是她当周仅有的两个空余时间段之一。作为“简单心理”的一名实习咨询师,她平均每周要接待4个来访者,和花费不少于两千元及两到三天的时间投入到督导、案例观摩、线上线下培训课程等自我培训。肖莉是70后,曾当了20多年的公务员。她穿一件灰色风衣,待人客气而有分寸,但一提到心理咨询,脸上的表情便生动起来,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肖莉决定做心理咨询师是在2017年。那年4月,她参加了一个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军开办的“回归疗法”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坊。在这次学习中,肖莉窥探到自己面临的中年危机,发现自己一直想要的是自由,但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她的内心受到震动,决心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肖莉的经历,是中国当前众多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的缩影。过去十年间,由于大众心理咨询需求激增,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不少人会以心理咨询者或爱好者的角色接触心理咨询,一旦“入坑”无法自拔,兜兜转转于各类培训班间,患上“学习型人格障碍”,踏上一条漫无止境的“求学路”。“入坑”与深陷在“回归治疗”的工作坊中,老师要求同学们依次以“焦虑”“欲望”“策略”“行动”“检验”与“诠释”为一个圆的关键点,描画出自己的回归循环圈。这是一种原创的检视人的欲望与行动是否一致、是否迷失自我的本土疗法。肖莉以“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和“害怕自己失去自由”两种焦虑为起点,先后画了两个循环圈。她的第一个循环圈画得圆满。从小到大,为了让自己“更优秀”,她不断努力,一路成长为他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画第二个循环圈时,她发现自己为之采取的行动几乎为零,“人都傻掉了”。她想明白人为什么而活着,之后陷入焦虑和抑郁状态一周多。和她一起参加工作坊的30多人中,也有不少人的职业轨迹就此发生改变。出于对人的好奇,肖莉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的想法从小就有。大学没能报考心理学专业,2002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开启后,肖莉在2007年就拿下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国内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彻底催熟了心理咨询行业。2011年,曾学习过心理学的黄伟强在两次创业失利后创办了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壹心理。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500万人,参加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课程的近10万人次,单个爆款课程营收超过400万元。“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偏见和羞耻感是整个心理学市场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黄伟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所以公司先从内容入手教育用户,再开展服务。2012年,还在中央财经大学担任心理咨询师的简里里在豆瓣上接到各类心理求助,两年后,她创立了简单心理。通过这一平台,来访者可选择视频或者面对面的形式咨询。在业内,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们被统一称为来访者。肖莉曾在2011年至2015年出国工作。2015年回国后,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让她感到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各路心理学大师及机构的培训公号不断涌现,里面包含的课程“数不胜数”,她记得当时有老师和她讲,“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来了”。 当她决定做心理咨询师时,她发觉之前学到的内容还是不够。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培训内容偏基础、少实践。这项考试也因通过门槛过宽而广受诟病,甚至被业内称为是一项糟糕的认证。但实际上,通过二、三级考试后,不少学员或找老师帮带,或自己摸索,都成了心理咨询师,这在肖莉看来是“害人害己”,不可接受。在求知欲和完美欲驱使下,她开始疯狂上课。她拿起手机,给记者展示过去三年里报过的心理咨询课程:中国人的心理治疗、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一段精神分析的长程之旅、贯穿你一生的创伤、内疚与羞耻|深度解析治疗室“情绪”……课程总数不下10门,价格从将近千元到两千多元不等。这些还只是她在一个平台上报的网课,她还报了朱建军的 “意象对话”疗法等各类长短程线下课程和工作坊。这些课程每年投入约5000元。线上课大多不贵,“有需要,买!”但她发觉,这些课更多只教会她如何从不同角度理解人,学完后,她依然不会做咨询。2017年,她又花三万元报了简单心理两年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课程。课程比较系统,上完课后,肖莉的不少同学都选择以某一流派为工具去执业。但肖莉依然觉得不够。她解释说,以百年前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为例,这一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化出如自体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等诸多分支。如果想以某一具体流派为工具工作,她还要至少再花两年时间进一步精进技术。2018年,她发现探讨人如何活出自我,孤独、自由等命题的存在人本主义流派与自己“契合”,买下了国际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院价值三万元的课程。但这一课程还是侧重于告诉她怎么分析人的状态,而不是如何工作。过去三年,她在心理咨询培训上投入已至少8万元,“就像拼了命一样,我所有力气都放这了,要让自己学出来”。学习心理咨询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对心理学感兴趣和求解自己的内心困惑。由于两大动机兼有,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就慢慢“深陷”,由此滋生出当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想法。从性别来看,根据壹心理对全国1200多名心理咨询师的调研,女性占比接近79%,30岁~49 岁占比近76%,且主要居住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壹心理CEO黄伟强说,女性更关注内心成长,不同城市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女性,排解内心问题的方式不同,一线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更愿意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这一行,像肖莉这样的准从业人员投入大量金钱时间用于培训自己的不是少数。刘倩是壹心理平台一名预备咨询师,和肖莉一样,也有追求完美的特质。她家庭条件优渥,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丈夫对她转行从事心理咨询的决定也很支持。过去几年里,她的心理咨询学习上总花费在5万元到8万元之间。根据简单心理的统计,有超过50%的初学者来自金融、互联网、教育等行业,近50%的初学者为硕士及以上学历,高知、经济条件较好是心理咨询入行者们的主要特征。刘倩说,自己投入并不算多,她参加过的一个催眠培训班的同学,为学心理咨询,两三年就花了二十多万元。2020年10月9日,江苏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在“云端”为网友提供心理咨询。图/人民视觉“入坑”时间愈久,心理咨询师用于自我学习的花费也在不断企高。一次心理咨询时长通常为50分钟或1小时。壹心理发现,咨询经验为0~100个小时的咨询师,平均投入培训费用为4.6万元;咨询经验100~500小时,平均投入8.4万元;咨询经验5000小时以上,这个数字已飙升至24万元。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他见过很多心理咨询学习者,从开始学习咨询到真正从业,这一时间跨度可以多达10年,甚至无限长。他认为很多人不敢起步做咨询,取而代之的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学习者的状态,告诉自己“我还没有准备好,还不OK”。他曾和自己很多学生说,可以去接咨询了,学生们会回答:老师,还是告诉我,接下来该去哪上课。“割韭菜”式的机构培训2019年6月,在看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使用催眠技术后,刘倩觉得很神奇。于是,她就花9000多元报名了上海一家心理教育机构的催眠技术培训班,除了连着4个周末的课程学习,还包括催眠演练、催眠沙龙等实战环节。在催眠沙龙上,刘倩要对几个来访者施展催眠术,成功后才能毕业。当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正是从催眠中诞生。报这个班的同时,刘倩没经住诱惑,又在该机构怂恿下,花了4000多元参加了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包括线下课程及180节网课。到上课时,刘倩发现,一些网课老师并不能将实战和理论有效结合,有的老师干脆就照本宣科。参加完这些培训,刘倩能获得美国催眠协会、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分别颁发的催眠师证书和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证书。但前提是,要交钱。为这两本证书,刘倩分别花了一千元和几百元。2017年,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取消。李松蔚说,对于想要入行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意味着行业门槛取消了;但从现实看,却是“利空消息”。由于缺少权威认证,很多人内心会隐约有个期待,去努力寻找一个门槛或标签,“觉得钱没交够,不能这么舒舒服服开始从业”。很多人意识不到现在其实没有门槛,或者在头脑中幻想出一个门槛,然后不断否定自己,给了很多高价培训,甚至是骗子培训可乘之机。近三年来,业内推出的各类证书多达百种。比如,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推出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每年有3万人参加获证考试,300多家机构负责培训,还有1000多家机构在等待审批,每一报名人次收费不少于3000元。但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本质上,这只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入门级培训”。李松蔚。图/受访者提供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标准与研究服务委员会还组织考试颁发了《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但实际上,标准委是二级机构,并非独立法人,根本没有资格发证。该证书实际上是一个“伪证”。刘倩拿到的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颁发的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证书也属此类性质。刘倩积极参加培训的另一个现实考量,在于培训过后,能有机会入驻机构的心理咨询平台。2019年5月左右,她花3000多元报名了心理学平台Know Yourself 与糖心理联合打造的“萌芽计划”。平台对此宣称,在6个月理论学习和2个月实习接心理咨询热线结束后,经综合评估,将获得“优秀毕业生”证书,毕业证在该平台可作为申请上线咨询师的凭证之一。等刘倩拿到毕业证申请入驻,却被告知,Know Yourself的业务被转交给一家私立精神科医院。该医院要求,作为新手咨询师,入驻要有不低于300小时的来访者付费个体咨询经验。而刘倩当时的咨询小时数只有不到50小时。“想入驻优质平台,最好先成为它的学员,缺什么,上课会补给你,”这是肖莉报考简单心理两年系统性课程的关键原因。简单心理被视为业内较高端的心理咨询平台,其两年课程包括实习。肖莉要完成20个小时的真实个案咨询,才能从学员咨询师晋级为实习咨询师,入驻平台,之后再依次升级为新手咨询师、成熟咨询师。而如果是其他平台咨询师,入驻简单心理,通过考试的几率会低很多。心理咨询师也可通过开工作室,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招揽来访者。林芳是某心理咨询平台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科班出身,从业近5年。此前,她在豆瓣等平台上尝试招募一些咨询者,但因豆瓣不是专门的咨询平台,效果不是很理想。咨询小时数既是咨询师入驻平台的重要门槛,也是其“打怪升级”的关键指标。但简里里说,咨询小时数本不该成为一个决定性的评判标准,但因现在缺少一个权威公正的评价体系,机构只能自己承担起从人才培养到入驻筛选的全部职责。而面试一个咨询师成本达两三千元,为节省开支,平台只能用一些硬指标来卡人,比如,入驻咨询师需接受过诸如两年以上系统培训,有不低于400或1500小时的付费咨询经验等。入驻上述平台未果后,刘倩又花了将近两万元报名了壹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高阶课程,学习完成后,入驻了壹心理学院预备咨询师平台,开展99元/10次的低价咨询,算下来平均9.9元一次,几乎是“白菜价”,但她觉得还是积累小时数更重要,入驻平台还会让她有一种归属感。在李松蔚的观察中,当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做大后,想要入驻的咨询师越来越多,平台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几年来,新人不断往行业里涌,真正觉得自己不用再继续学就可以做咨询的人又很少,新手咨询师的“池子越来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机构进来浑水摸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一些甚至自己不会做心理咨询的大师,只靠“讲故事”式的培训赚钱,有人光凭借几天的培训就能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现在一些心理学家能活得有模有样,都是靠心理学爱好者或新手咨询师给他们‘抬轿子’。这一行业的火热,是因为一些机构、培训师、教授在外面忽悠,告诉大家听几节课,能赚到高薪,“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金矿都跑过来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实际上最终赚到钱的是那些机构和教授。在林芳看来,“整个行业发展的驱动模式有些奇怪”,因为难以找到更好的来访者资源与赚钱途径,国内很多培训机构的主要赚钱方法之一,就是割新手咨询师的“韭菜”。换句话说,心理咨询行业是“自己人赚自己人钱”。督导和个人体验督导与个人体验,是心理咨询界的“行话”。刘倩现在每周要参加三次督导,分别为两次团体督导和一次个人督导。个人督导,就是督导师与咨询师一对一,通过看其咨询时的录音文字稿帮其成长;而团督,则是十余名咨询师在一名督导师的带领下分析小组成员上报的个案。刘倩说,她个人接触到的来访者类型比较单一,多是工作或人际关系中遇到情绪障碍的年轻人,而团督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个案,帮其拓宽思路。督导听起来很有权威、很神秘,李松蔚说,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执业初期,经验不够、能力不足时,找个有经验的人带一把。督导师的使命通常在一年时间内就能完成,之后咨询师可独立执业。另一种情况是,当咨询师遇到棘手个案时,可寻求督导师的帮助。心理顾问通过示范拥抱,让大家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图/视觉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美国,读完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后,需要在督导师的督导下全职工作一到两年,之后就可以考心理治疗师的执照,拿到执照就意味着能独立执业。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初期,关于督导没有一定之规,但如今,已经被机构变为一个硬性规矩。从2014年成立之初,简单心理就要求入驻平台咨询师要有一对一督导,是国内第一家提出这一要求的平台,并明确规定了督导小时数。简里里解释说,这是因为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咨询师级别越高,要求其接受督导的小时数越长。肖莉从2019年7月成为简单心理实习咨询师后,开始有了督导师。20个小时个案咨询,每一次接个案,肖莉收费150元。但每接完一个案,她都要接受督导师一对一督导,一次花费500元左右,这样20个小时咨询做下来,不但不能赚钱,反倒还要亏进去7000元。但肖莉却很欣赏这样严格的督导设置。从实习咨询师晋级为新手咨询师,肖莉需要累计400小时咨询小时数,实习平台的要求是每4个案1次督导,肖莉共要接受督导100次,以现在她找到的市面上较优惠的督导价400元/次计算,她共要为此支出40000元。依据壹心理报告,87%的咨询师有一对一督导,93%的咨询师有团体督导,而咨询小时数在1000小时~5000小时和5000小时以上的咨询师参加一对一督导和团体督导的比例都近乎100%。但问题在于,督导到底要规定到什么程度?“我非常反对立一个规矩,所有人必须督导几年,你得想清楚督导是为了什么。”李松蔚说。在北大读研和博士期间,凭借校内师资的便利,李松蔚每周能享受到一对一和团体的免费督导。后来工作期间,他只在遇到两个极端困难个案的时候找过督导。除了个督和团督,李松蔚更看好的是一种同辈咨询师之间的督导。平时,他有个4人为一小组的朋辈督导团队,在他看来,这一类型的督导比较经济。前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不愿具名的专家说,在中国具有实践经验、能做督导的专家很少,供不应求,获取难度比较大,成本也较高。“北京有教授做团督,每个学生一个小时收费1500元,每次4个学生一起,就是6000元,想约还不一定约得着”。为给新手咨询师降低成本,壹心理还推出了99元100场的线上团体督导,以每周三到四次的频次密集进行,每场参与人数过万人。由于人数过多,且在线上进行,有泄露隐私的风险,由此引发了伦理争议。个人体验,其实就是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简里里半开玩笑地说,“也有可能是出于咨询师的某种自恋,就是不肯承认我是去接受治疗的,非要把它叫做个人体验。”2018年9月21日,深圳欢乐海岸海洋奇梦馆内的一场“晚安治愈馆”活动中,人们通过冥想等环节,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图/视觉中国根据壹心理平台报告,各个流派咨询师中,94%的咨询师都有个人体验,超过63%的人每年个人体验投入费用超过2万元,18%的人每年投入超过10万元。但在李松蔚看来,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咨询师将个人议题带入工作,造成工作混乱时,没必要让所有咨询师都进行个人体验。现在很多机构一刀切,给咨询师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师也找不到合适咨询师去体验,“这样的门槛没必要”。实际上,在心理咨询的诸多流派中,只有极少数如精神分析流派,才要求咨询师接受个人体验。对此,简里里解释说,因为精神分析流派会探讨来访者曾经的创伤,如果咨询师经历过同样的创伤,就可能在咨询过程中不能识别或者有意回避这一问题。比如,来访者有很强烈的嫉妒情绪,咨询师同样有这一症结,就会在咨询中难以处理。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个人人格发展水平很重要。通常督导会发现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是个人体验。在简单心理,如果是提供精神分析的成熟咨询师的话,则要求接受过不低于300小时的个人体验。肖莉每周个人体验要五六百元。加上各种督导与培训课程,每周开销至少2000元。她每个个案的收费为300元,除去机构抽成、租咨询室花费,收入150元,接手4个个案共收入600元。根据壹心理平台数据,咨询经验在500小时内的咨询师,超过90%年收入低于5万元;咨询经验在5000小时以上的,30.5%年收入超过30万元。此外,50%的咨询师在咨询经验积累到500~1000小时后,开始收支相抵。因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刘倩在未来一两年内并不打算以咨询为生。她现在以人本流派为咨询工具,这一流派更偏哲学,督导师给她开了长长的书单,等着她消化。“只要走进心理咨询,你会发现你走上了一条特别特别没有尽头的路,你会不断去找自己,去看更多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愉悦的开心的”。刘倩的儿子经常问她,上这么多培训班,学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在她看来,每一次培训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她很享受学习过程本身,“我觉得我是非正常人类,但很多入了这行的人都是这样子。”(文中肖莉、刘倩、林芳为化名,参考资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疫情突然来袭不知所措?求职升学失利压力山大?职场商场不顺自信受挫?婚恋家庭纷争焦头烂额?……天津市安定医院副院长徐广明说,近年来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心理健康咨询、亲密关系修复、陪伴倾诉倾听等都成为商机,但服务质量却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平台上有偿心理咨询、诊治从业者没有资质,一些平台打着陪伴倾听、哄睡叫醒等幌子提供“软色情”“擦边球”服务,还有些平台上相关服务纯属坑钱套路,毫无效果甚至有害,消费者被侵害后维权困难。线上心理服务需求大、问题多据专家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网络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咨询、诊疗等服务需求明显增大。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相关服务主要有3种类型。“线上医院”,其实就是把线下医院搬到了线上。由第三方平台或专业医院运营,精神专科医生在线为用户提供咨询、药品续方等服务。这类平台上的医生绝大多数资质齐全,规范性强。记者见到,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有来自浙江各地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入驻,平台清楚标明医生身份、专业以及收费标准和咨询量、反馈等,患者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文复诊。“付费内容”。记者在多个知名网络社交、短视频平台搜索到大量付费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调节干预课程。记者在某APP体验“带你疗愈焦虑症”付费内容,发现其内容大多为舒缓情绪方法和“心灵鸡汤”,与医学疗愈无关。有购买者留言称其“效果存疑”。“有创作者专钻平台监管空子,他们不关心内容科学性,最大化牟利才是真正目的。”一名资深网络内容创作者告诉记者。记者还发现,部分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所谓“情感咨询机构”以“心理咨询师”名义,提供“分手复合”“挽回婚姻”等干预服务,一些网购平台也出售“情感挽回、出轨分离、婚恋修复”服务。还有些机构和个人则自称为“亲密关系咨询师”“亲密关系修复师”等,通过手机APP有偿提供服务。还有人提供线上陪伴倾诉、哄睡叫醒等“轻”心理服务。记者在淘宝平台发现有不少名为“树洞”“虚拟恋人”的店铺,下单后工作人员将添加客户微信或QQ,根据要求计时聊天、哄睡陪伴等。“此类行为监管难度大,出现‘泛黄’或‘涉黄’情况较多。”一位网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市场有各种“不靠谱”“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缺少相应标准,不少求诊者或咨询人对相关风险不够了解,所以常有人被坑了钱还耽误诊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郭磊说。记者调查发现,当前该领域确有几类“不靠谱”。——假证,从业资质不靠谱。一些平台鼓吹自己的“名师”具有美国职业教育学会颁发的“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等。但记者在淘宝平台发现多个制售假冒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卖家。一个名为“su”的卖家称可制作“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APE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每本售价260元,1天可取。——蒙人,专业身份不靠谱。“不少平台对所谓‘咨询师’几乎不设置专业门槛。”一位曾在多个平台兼职过的“咨询师”向记者透露,一些平台上甚至存在原本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倾诉者自学“套路”后注册为咨询师的情况。记者还发现,不少平台存在“刷好评”误导咨询者的情况。——“坑”钱,服务质量不靠谱。记者在某网络社交平台向一位情感咨询机构负责人咨询“情感修复”服务情况。这名负责人表示“情感挽回成功率达到98%,先交完一周的998元咨询费用后,会研究并给出方案。”一名曾在该机构购买同类服务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交费后一周,仅获得2小时电话咨询、一些公开可见的信息材料,当自己提出疑问时,该机构工作人员只给她一个“等”字。另有咨询者投诉称,一位名为“国士九颜”的“情感导师”收取服务费后便只用一些“水话”来糊弄自己,对承诺的心理疏导分析服务均不兑现。——侵权,权益维护不靠谱。记者发现,有多名咨询者投诉名为“暖暖情感咨询”的网络账号。投诉者称,该机构在与咨询者因咨询效果发生纠纷后,以曝光咨询者隐私为由要挟咨询者继续交钱。还有咨询者表示,自己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心理咨询服务,随后被所谓的“咨询师”公开了各种隐私聊天记录。加强监管是行业发展、市场拓展必经之路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毛洪京等多位专家表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有广阔前景,但目前正规医院网络医疗服务力量投入不足、相关线上服务诊疗与服务缺少标准、商业平台服务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毛洪京表示,受限于现实条件,医院很难自建自营网络服务平台,未来“商业网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但是对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必须尽快制定规范。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教授表示,心理咨询属于广义上的治疗行为,从业者应有相关资质。一些倾听服务和心理缓解咨询活动虽非医疗行为,但也应要求对从业人员实现平台后台实名制。“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准确评估咨询人心境和现状,而线上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更高。”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莉认为,应对线上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设立比线下更高的专业审核标准。对于相关网络平台责任,薛军强调平台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资质审查核实、披露备案,同时需要建立真实有效的用户评价机制。“平台把好入门关,不能任由虚假宣传‘横行’。另外,对有特定严重犯罪记录及恶习的,应限制准入。”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提醒,对一些平台上打着心理健康幌子的“软色情”信息,平台负有法定监管、清理义务,如为流量或短期效益“视而不见”,则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他建议各平台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针对该领域完善监管规范,加强治理力度。徐广明强调,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求诊、咨询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力度,拉紧行业底线。
2020年7月,壹心理公益子品牌——「壹心理Cares」宣布,将为平台入驻心理咨询师提供超千万的执业风险保险,涵盖人身及法律范畴,保障咨询师的利益,让咨询师执业更安心。心理咨询工作风险不容忽视 壹心理为咨询师免费投保曾为美国心理协会提供心理学家专业责任保险的机构The Trust披露: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40%的心理学家会收到投诉。作为需要长期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与律师、医生类似,在承担相应责任时也会面临众多不确定性问题和风险,甚至可能遭遇人身伤害和法律诉讼。相比于国外针对心理咨询师较完备的保险机制,我国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安全保障和保险项目一直以来并不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上没有相似的险种可参考,再加上心理咨询服务的特殊性,如何判定索赔也是一个难题,导致保险公司并不愿意为咨询师个人提供保险。另一方面,由于少部分来访者的特殊性,一旦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冲动情绪或者不理智的行为,咨询师也将面临不小的危险和伤害。为了改变现状,并推动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环境及心理咨询行业往更完善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壹心理Cares」联合专业保险公司进行市场调研,梳理了历史案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充分了解、借鉴相似保险后,进一步探讨升级的空间。经过反复打磨,「壹心理Cares」最终和中国平安一起确定了咨询师执业责任保险:入驻壹心理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因提供专业服务存在过失、错误或遗漏,或因过失未能提供专业服务,造成病患损失时,可申请经济赔偿,降低执业过程的个人及第三者风险。为了让心理咨询师执业更安心,「壹心理Cares」还为入驻的咨询师购买团体意外保险。让他们在遭受意外伤害事故时,若出现身故或伤残情况,即获得合理治疗费用及死亡伤残赔偿金。帮助咨询师减轻纷扰全力推进咨询师成长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这两份保险能够让心理咨询师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远离咨询之外的纷纷扰扰,避免出现纠纷或伤害后没有支持。保险从业人员表示:“壹心理作为国内心理咨询师大平台,能够为名下咨询师执业风险进行长考并定制保障方案,无论从哪方面都是值得赞许的;同时这也是国内保险业在特定职业的一项新突破,新开拓。”壹心理入驻咨询师坦言:“随着行业往前发展,咨客增多,避免不了出现咨客投诉甚至其他更困难情况。壹心理推出这样的保险,让我们感觉背后是有力量在支持的。”对于行业而言,这次的职业风险保险也为推动国内心理咨询保险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使未来心理咨询保险制度更完善,进一步树立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标杆。壹心理专家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表示:“期待这份关怀和温暖能起到涟漪效果,传播出去,推广开来,温暖人心。”「壹心理Cares」是壹心理的公益子品牌,也是壹心理迄今为止最全面、立体的产品权益计划。包括:用户支持服务、公益心理项目、咨询师从业保障、行业经验共享等等方面。此次「壹心理Cares」面向入驻咨询师推出的权益,除了执业责任保险和意外险外,还包括:千万级流量支持、优质成长社群、明星咨询师计划等诸多动作。未来,壹心理还会推出更多不同形式的关怀服务:咨询师督导课程、咨询师扶持计划、行业沙龙、更智能更安全的产品功能、更多行业前沿、干货分享……「壹心理Cares」将坚定走在精进服务的最前方,守护同行人,守护专业,尽自己所能,发挥并传递更多温暖力量。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