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大阴解之

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研究中,如果一味的强调研究的科学性,有时会对被试造成伤害,而有些伤害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如下:1、 保护易感人群。我们把那些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当研究对象是易感人群时,研究者应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施以特别的保护。2、 保障被试的知情权同意权。一般来说,研究者要让参与实验的被试在实验之前就了解实验的目的、程序、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等。3、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在心理实验中,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随其意愿放弃或推出实验。4、 试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如果被试希望获知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其心理学意义,研究者应如实认真回答。5、 实验结果保密。一般情况下,未得到被试的同意,实验者不能公开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以上就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要遵循的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的故事

心理学:坚持这三个原则,你就会越来越优秀

青春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不懂得成长的原则,成长本来就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过程,当我们懂得成长这三个原则的时候,你的青春就不会再迷惘,更不会再彷徨,而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得越来越优秀。心理学:成长原则1、不要急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毒害了许多年轻人,以至于他们变得更为浮躁起来。但是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都必须经历学徒期。《异类》这本书也曾强调我们要成为某个训练有素专家,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所以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时间锤炼的,我们每个人的心态要放平就是懂得与时间作朋友,通过时间的累计,你才会成为某个领域高手。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之所以闻名全球就是他充分懂得这个道理,因为对寿司的极致热爱与常年的刻意训练,他从年轻起就开始接受这个衣钵,长达二三十的训练,他的寿司味道越来越好,也才会把寿司做得越来越臻于完美,成为一件艺术品。心理学:成长原则2、不要害怕犯错很多人迷惘是由于害怕犯错,年轻的时候就是需要多折腾,只有折腾,多尝试,我们才能更好了解自己的天赋与特长,也才能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会说调皮的孩子会有出息,很大因素因为调皮的孩子敢于去尝试,他们会比那些怕犯错的孩子就多了更多成长机会。爱迪生曾经在发明过程中也失败过很多次,但是爱迪生却认为自己每犯一次错就是与成功越来越近。不要害怕犯错其实也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当我们敢于去尝试的时候,我们也会比别人更多一手信息,为什么说实践出真知讲述当我们不断实践的时候,我们可以触摸更真实的世界,也才会修正我们的知识体系,找到通往真理的大门。心理学:成长原则3、找到自己的节奏与跑道成长的第三个原则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中国人喜欢被平均,但是成长中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节奏才不会乱。成长是让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也许我们一路听到很多嘈杂的声音,让我们会放弃做自己,但是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另外一方面成长也是找到自己的跑道,挖掘自己的优势,找到你在世间的跑道,我们才会有滚雪球效应出现,也才能让成长在时间累计下,逐步呈现复利成长效应。郑渊洁年轻的时候写过诗歌,写过小说,最后发现只有童话故事才是让他大放异彩,于是他果断选择放弃写诗歌和小说,而是 聚焦童话故事,最终他成为著名的儿童作家,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 成就了自己。总的来说,成长中的迷惘就是打破局限自己的思维,敢于试错,找到自己的节奏与跑道,你才会发现这一路美丽的风景原来也曾为你绽放过。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百度问答达人,头条认证心理达人,企鹅认证职场心理顾问。

不死族

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掌握这5种就够了!

在学习A-level/GCSE心理学时,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小伙伴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课程大纲来看,心理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是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可检验假设的形式、变量类型、采样方式、设计研究、相关性、研究程序、规划和进行研究、道德考量(Ethical considerations)。各部分内容还包含具体Topic要求小伙伴们掌握:(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心理学有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s,取决于数学或统计数据的使用)和定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s)。这两种类别的研究方法包含许多种研究,比如说相关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研究取决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目标。学姐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它涉及在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个人或一组人。研究人员采访对象或观察行为并记录信息。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心理学研究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原理或理论。案例研究方法广泛用于专业培训中。2.实验法(Experiment)在科学科学中,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第一个原则是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可能是一个或一组未经操纵的个人或群体。第二个原则是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实验应尽可能避免多余数据。该因素使心理学家能够重复该实验,这是可靠研究的要求。第三个原则是测量的一致性。如果允许使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实验无法复制,实验结果不可靠。第四个原则是显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执行的操作导致了最终结果,而没有涉及其他因素。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控制的,例如睡眠研究,允许心理学家操纵受试者但不能操纵其环境的现场实验,或者不允许进行控制且主要是观察性的自然实验。3.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这种类型的定性研究可以是既自然进行的,也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研究方法是系统的且需要仔细记录的。观察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和描述一个变量甚至一组变量。4.调查研究(Survey)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取决于报告的数据,结果可能是高度主观的。因此,调查通常涉及许多主题。这是一种随机抽样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不是实验法,而是“精心选择”了样本的方法。5.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涉及查看诸如印刷品、电视、广播等媒体,以重复特定单词或短语甚至想法。这是一种定量方法,利用有关单词或概念的数学或数据来研究诸如定型观念或某些文化方面(例如性行为)的事物。这类研究在广告中特别有应用价值,但也可用于预测特定人群的行为。心理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决于要研究的数据种类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广度。

迹越

心理学:掌握了这四个原则,你也可以拥有强大的记忆力

高节奏的生活,人们面临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好多小伙伴表示,自己的记忆力是越来越差。前两天的事,可能今天就想不起来了。针对记忆力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按记忆时间我们可以将记忆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什么是长时记忆呢?所谓的长时记忆,指的是超过一分钟以上的记忆。要想使记忆保持的更长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延长长时记忆的时间。我们现在可以回想一下有哪些记忆是我们记得比较久的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按照教学大纲来说,应该是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学习的内容。那么,十几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定律,时间越久,在我们的记忆里保持的东西也会越少。一般在刚学习记忆完毕后,我们的记忆量可以达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在一个月之后,我们的记忆量却只有21.2%。简而言之就是持续的时间越久,我们忘记的内容就越多,而记住的内容则越少。针对这个心理现象,我们如何做才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呢?想想我们上学时是怎么记住那些唐诗、课文的,那现在我们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是不是也就能养成长久的记忆了。第一、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及时的复习、巩固与背诵。这个过程一般在5-20分钟之内去做比较好。第二、在下课前复习、识记我们今天新学习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中、工作中,就是在一个小时后,我们对刚才新学习的知识,再次巩固复习。第三、睡觉前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做系统整理与复盘。平时我们常常会忽略复盘的作用,其实复盘可以帮助我们系统的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和所做的事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确定我们第二天的规划。第四、分别在学习的一天后、二天后、六天后再次巩固与复习。第五、上学时我们一般都有月考,这也是学校为了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设定的考试。对于记忆来说,也有这样的规律。在我们接触了某个新的知识点之后的一个月,我们也要对其进行一下梳理与复习,这样我们所记忆的内容就有可能长久的保存下来。

所作所为

心理学:坚持这三个原则,你也将越来越自信

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别人的鼓励、赞扬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别人的否定、谩骂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以及对自己的不认同。他会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事实,进而否定自己。杏儿,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很是可爱。然而,她却是自卑的。因为从小到大,她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信息便是:“你的脸好大,看起来真不可爱,真不知道你长得像谁。”“你怎么这么笨,教你多少遍都不会。”一个每天被自己的亲妈diss的姑娘,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又笨又不漂亮。然而,事实上,杏儿却是一个漂亮、耐看的姑娘。像杏儿这样的人,并不是个案,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建立自信心呢?首先,认识到自卑的原因。改变自己对于他人评价的依赖。对于第一步,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人,从小就是靠外部评价,来认识自己以及完成某些事情。母亲对孩子说,助人为乐是好孩子。孩子就有可能用助人为乐的行为,去得到“好孩子” 这个标签。其次,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摆脱自卑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是对自己弱势、缺点的了解,更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及长处。依据自己的现状,给自己设一个目标,当目标达到时,自己的成就感就会多一份。当自己积累了许多成就感时,心底的自卑会渐渐被代替,自信心也会随之建起来。最后,利用补偿原则(即自己的特长、优势)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作为一名作家,郭敬明无疑算是成功的。然而他不足1米6的身高一直让他自卑不已。为此,郭敬明一直将自己全部精力用在写作、拍电影上,因此他做出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他拍的《小时代》系列,获得了数亿的票房不说,还获得了一系列的大奖。当然,最重要的是,人们在羡慕他成功时,往往忽略掉了他的身高。

我执

心理学:坚持这四个基本原则,你的人际关系会如鱼得水

人是群居性动物,这是由我们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基因决定的。远古时代,只有群居、与人产生交往他们才能存活下来,尽管现在我们不必为了生存而选择群居,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这种心理特性是刻入了我们的基因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孤独,会产生与人交往需求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呢?下面小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支招。1.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俗话说”人心千面,各有不同“,关于我们自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我们应该有个大概的认识;对于自己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也应该有一些思考。知己知彼,这是产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2.大事有底线,小事可放开与人交往,切记常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凡事都要分个是非正确,论个高低长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道理是相同的。在大事中,守好自己的底线,在小事上,任由它去。3.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一切健康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否则必不可长久。但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看法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难道我们就不跟他们交往了吗?事实上由于可观的需要我们还是会与这些人产生关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距离产生美,这不是一句”废话“”亲疏之间,一线之隔,一左一右“。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个心理边界,这是我们下意识地为我们筑起的防护线,就算夫妻关系也存在这样一条线。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度“,适可而止。心理学科普,科普心理学:心理学≠读心≠鸡汤≠算命 =科学

本地人

心理学:掌握了这两个原则,你也可以提高约会成功率

我的朋友李阳,又被失恋了。这一次让他失望的是,他居然还没机会相恋,相亲完之后姑娘就没有下文了。做为朋友,真的是替他着急。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可哪个男人又愿意孤单地走过这前四十年呢?李阳出生于1985年,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律师,有着律师的严谨与专业。虽说33岁对于男人来说正当年,可周围的朋友,同事里也只有他落单。他又怎会不着急。要说这李阳么,条件也还算不错,虽然谈不上高富帅吧,但也差不太多。剑眉鹰鼻,配上那175的身高也算得上仪表堂堂了,可一到感情上,李阳却总是事与愿违。至于经济条件么,也是相当可以了。二线城市的全款房、车不说,开着50万的年薪,生活也是相当惬意了。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为什么会这样呢?男人在看待女人问题上,其实还是比较直白、单纯的,他们通常为了赢得女人的芳心,努力地表现自己是一个具有爱心且乐于助人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更期望对方温柔、体贴。但是,就恋爱而言,这个特征又会被排列在勇敢之后。因此,男性在约会时,不应该努力渲染他们是如何献爱心、做公益事业的,而应该考虑向女性吹嘘一下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攀登险峰的。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运动可以让心跳加速一、让心跳加速为了提升每一次约会的成功率,可以选择去那些容易让人心跳加速的地方(比如过山车、吊桥,探险类的主题公园),或者做那些容易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事情(看恐怖电影、蹦极)。心理研究表明:你的约会对象会把TA心跳加速的原因归结于你身上,以让自己相信你对TA有吸引力。二、分享私人的信息在第一次约会中,有时问一些私人信息,往往会让人反感。不妨换种形式,比如真心话大冒险。在恋爱过程中,玩真心话大冒险这个游戏,其实是特别智慧的,既让人们过了一把游戏的瘾,又可以问到对方更多的私人信息,有助于迅速增进你们之间的亲密感。有道是愿赌服输,相信对方也不会反感的。

避席反走

心理学:坚持这四个原则,你的人际关系将越来越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绕不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是我们的推力,也是我们的助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事业更上一层楼,也能让我们收获最有价值的朋友。而我们要想在人际关系中顺风顺水,坚持这四个原则,相信假以时日,你的人际关系将越来越好:心理学:人际关系1、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一条法则,在交朋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是做人的目标,就是我们想要走的路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路最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吸引到同频次的朋友。终极目标是我们做事做人标准最好参考。我一个朋友之前他非常颓废,交往的朋友也是三教九流的,后来他觉得不能这样枉费自己人生,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于是选择与过去的朋友切断联系,而是从新选择新的朋友来塑造全新的自我。总的来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主动去交朋友更重要,当我们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路径有时自然而然会更加凸显出来,相应朋友也会和你靠近,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吸引力法则,也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优秀的人,我们就会吸引优秀的人交往,朋友其实也是我们的镜子,折射我们内心品味与心思。心理学:人际关系2、大事计较,小事放开人际关系中,郑板桥曾经提出难得糊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必须学会的第一个原则是大事计较,小事放开。什么是大事计较意思是牵涉到做人做事原则与底线方面坚决不妥协,而有些生活中细枝末节则可以不计较。比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标准,不是什么人都交往,而是建立自己交往朋友的主要原则,比如无诚信不交,趋炎附势者不交,这样对我们来说,我们就可以建立自我的原则,更重要是无形中帮助自己筛选朋友。人无完人,古话也曾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朋友,小的方面我们其实是可以包容的,只要无伤大雅的缺点,都不影响我们与之交往,但是选择我们看重的原则,我们就能真正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才能和朋友一起走得更远。心理学:人际关系3、尊重他人,和而不同第三个原则是尊重他人,和而不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必须了解到人与人是不同,这种不同来自各自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不同,思维的不同,性格不同。种种不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必须了解到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与我们是不同的,这样当他们与我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不是气急败坏,而是懂得包容,并去探究其背后思维形成过程。尊重他人也是我们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的知道每个人是不同的,我们才会真正的去理解与包容他人,而不是认为他人性格怪异,也不会去强求他人与我们保持同一个频道。心理学:人际关系4、保持一定的距离人际关系中,第四个法则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每个人的空间。心理学有个词叫做界限,讲述就是与他人交往,我们必须确保他人的独立空间与独立价值。无论是恋爱和交友,都需要保持距离,这样关系才能细水长流。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关系中,发现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关系太亲密了,失去了距离美,无论是伴侣还是情侣关系,当失去了距离美,才会做出许多过分的行为,比如说话不注意,做事也不再讲究,这才是两个人关系持续恶化的关键。当我们懂得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其实就是尊重每个人独有的空间,也才会尊重每个人独有的隐私,这样彼此的关系才会更协调与得体。总的来说,这就是人际关系四条黄金法则,如果你能做到,新的一年,你的人际关系将更顺风顺水,彼此关系也会越来越好。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

藜羹不糁

「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5」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2.联系性原则: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四、测验法metric method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1」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2」基础心理学 心理现象「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3」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4」心理学史以及心理学流派

殊类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1)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小林在北京上完大学后,决定留京发展。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小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参加了好几次面试,他最终都被淘汰出局。一天,一家不错的贸易公司打电话来让他去面试。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小林决定再去碰碰运气。来到这家公司后,面试官让他先自我介绍一番。小林听出面试官的口音中夹杂着自己老家四川的口音,于是在面试结束后,他极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请问您是不是四川人?”面试官微笑着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林说道:“我是四川人,听到您的口音觉得很亲切。”面试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我都是老乡,还真是有缘。你很优秀,专业也比较对口,这样吧,从下周一开始,你就过来上班吧!”就这样,小林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与面试官的地理相似性——同为四川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在早期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会慢慢突显出来,超过了其他的因素;很多兴趣爱好、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相同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知心朋友;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果能够表明自己与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或观念,更容易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彼此的交谈更加投机。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执和相互伤害;此外,一些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2) 为了从理论上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自然会成为知己朋友;相反,如果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彼此已经非常熟识,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有一个“割席断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名叫管宁和华歆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位达官贵人从窗下经过,仪仗庞大,威风凛凛。管宁望了一眼,便立即回到原处继续读书。华歆被豪华的场面吸引,忍不住跑到大街上看个究竟。等他回来后,管宁将两人共同坐过的席子从中间割为两半,痛心地说道:“我们的情趣和志向完全不同,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如这张草席,不再是朋友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19世纪的画家凡?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矿区博里纳日传教,那里的人们都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那里的时候,凡?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 相似性原则:人们与自己相似的人(3) 一天,凡?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屑,就登上讲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候,猛然从镜子中看见脸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煤屑。“原来如此,”凡?高说道,“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所在。”从那以后,凡?高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当地人。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学什么专业,在哪里高就”等一些问题。一问之下,发现彼此竟是同乡、同行、校友,顿生亲切之感,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人担心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相似的经历、对某件事情的共同看法、喜好同一件东西,等等。只要你用心观察,或许就会发现你们原来喜欢同一种颜色,对同一本小说情有独钟,有一部电影让两人都曾经潸然泪下,喜欢午后到同样的一家咖啡厅里喝咖啡。慢慢地,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两人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气氛也会愈来愈融洽。当对方对某件事发表了与你相似的看法,或者讲述了一段与你相似的经历时,那么你要适时地来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与我真是太投缘了!”“太巧了,我也去过那里。”有时,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或许就因为一次投缘的谈话,让彼此觉得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相逢恨晚引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