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发现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感到不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有着相似的困难和问题。一、开题报告中的形式主义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它决定着研究的实施、方向和结果。有些研究生在开题中就存在选题、方法等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就会使开题中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存在并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粗看起来范式合理、头头是道,但潜伏着某些不能忽视的问题。1.研究问题中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对于某些硕士生来说,常有下列不足:(1)缺少问题性。缺少问题性是指有的选题并未能显示出研究者对某一事物的真正质疑和兴趣点,没有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困惑与认知冲突。如“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其缘由是“提高同伴合作能力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宜的合作策略对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显而易见,这些正确的话语构不成研究需要,难以产生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中的“无病呻吟”并不少见,其内在的原因大抵是研究者心中没有形成个人化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因而也会缺乏方向和激情。具有问题性的问题使研究更具意义和需要,是推动研究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2)问题笼统模糊。问题明确具体,应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特质。有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个主题,如“本研究拟对幼儿园大班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这里的“同伴关系现状”是很笼统模糊的,在这种状态下研究就无从下手。当然在开始的时候,研究者头脑里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方向、一个主题,但接下来就要逐渐产生并聚焦问题,明确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及主题之下的待研究子问题。也可以说,子问题的清晰和合理是研究问题是否明确、具体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指导研究进程的功能和作用。(3)缺少视角和深度。在检视某一个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或有创意时,往往要看研究者能否把这一个问题与一个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背景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由此体现出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其独特价值。发现有的研究生开题中提交的选题孤立、表面化,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理论根基。如某研究生记录教师提问的次数、频率、候答时间,但问他为什么记录这些,他则说不清楚。此类情况显示这些研究或行动缺少灵魂和统率,缺少视角和深度。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没有形成,对于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意义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2.冗余的概念圈核心概念是否明确、恰当、合理,影响研究的方向和成效。现在研究生的问题是绕圈子,概念显得纷繁冗余。如某研究生探究的是“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控制性语言研究”,其中“控制”自然是核心概念。该生首先从辞源学意义上指出,控制有“驾驭和支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控制论中界定,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控制与管理、控制与限制、控制与指导,“控制”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等繁杂辨析,到头来什么是“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则没有说明白,甚至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这种写作是当今文风的一种不良习气,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似乎名词概念愈多越有学术气氛。然而,真正的概念明晰需要的恰恰相反,要理解深邃,回到基本,使复杂问题简约化。3.文献综述中的资料堆积文献综述表明的是研究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并又开拓出了自己的研究空间。在阅读学位论文中发现,有些综述内容太繁太多,但是大部分是与研究多少沾点边但又无直接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名人观点堆积,而不是当下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研究综述。另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材料罗列多、分析概括少,很难看出研究者个人对已有研究的认识、评价和个人的观点倾向。4.理论基础的多元庞杂当今的硕士生学位论文中都有一个篇幅巨大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问:“这些理论如何成为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了呢?”可能不少同学并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自信的回答。分析诸多论文中理论基础与其研究的联系,发现有下列问题:①所罗列的理论是与许多研究都有点关系的一般理论,缺乏的是与该研究有关系的相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理论。②堆积庞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如皮亚杰建构理论、斯金纳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文中对某些相互冲突的理论缺少分析和评价。③缺少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对于他人的理论似乎是借来装裱门面,没有合理的吸收与借鉴,也没有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和评价。这种理论上的夹生状态是研究和讨论、解释难以深刻的重要原因。5.选题意义的概念化有的选题在阐述研究意义时,总是泛泛而论,所谈及的研究意义是教科书里所说的一般意义,而不是研究生的那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意义,这时作为研究者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压根就没有搞明白关于此问题的意义。这也和问题的提出有关,如果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自己发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真问题,研究的特殊意义就会应运而生。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问题1.行为观察缺乏操作性定义有的学生用量化方法研究幼儿教师的批评行为,文中对批评的定义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这个定义中的“否定性”很难说清,而且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可以说,观察的前提就不符合要求。观察方法作为一种具体的技术手段,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式中都可以运用。但通常需要明确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把必须观察和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予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观察和测量记录的客观标准”。如果没有某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主观臆断便会大量产生,在此基础上任何“量”的描述和统计都不可信。这类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属于低级错误,是学术研究所不能允许的。2.实验的低可信度与过分推论实验研究的特点在于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有位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是“High/Scope课程模式对农村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主要做法是对教师进行阅读有关活动手册和讨论的培训。4个月后,该研究生发现:High/Scope课程与我国农村现行幼儿园课程在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上有显著性差异。粗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符合实验法形式上的逻辑,但种种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极有可能造成自变量污染。即便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High/Scope课程模式的精神,但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会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显著差异,这是很难使人信服的。儿童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对不同幼儿园课程或教育方案与幼儿行为和发展关系的比较研究多采用相关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对一些影响研究结论的条件难以控制,因而常使研究者难以分辨研究结果与各种变量和条件之间的真正联系。”当我们去研究某一课程模式优于或劣于另外的课程模式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注意技术,而忽略其合理性,不能只见方法,不见思想。“研究设计”、“结论”固然重要,但设计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更为重要。3.浅表性访谈近些年来质的研究兴盛起来,访谈成为常用的方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访谈表面化,如有的同学觉得举个例子并加以解释就成了案例分析,甚至认为是在进行质的研究,这是一种误解。如一位研究生研究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者:你很会荡秋千吗?幼儿(男):是的,我荡的可高啦。研究者:那你在高处时害怕吗?幼儿(男):不害怕,妈妈说我是男孩子,要勇敢。研究者据此认为:“这说明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社会上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即进行性别角色的认同。”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根据这两句简单的对话并不能够得出幼儿已经对“自我性别角色认同”的结论。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主要发展价值在于,在研究过程中经受科研训练。可以说过程重于结果,结论可重可轻,创意可大可小,但必须坚守的是科研规范与科学精神,以及对这种精神的意识和自觉。而关注方法的合理与结果的可靠正是通向这种境界的必由之路。三、语言表达问题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具有平实、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但从审阅的论文中可发现某些硕士学位论文有下列语言表达问题。1.逻辑性较差逻辑性差是一种总体感觉,可能表现在整体结构、推理、关系等各个层面,也会表现在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某个概念上。有的论文标题混乱,层次不合理,有的内容表达缺少限定或不准确,对出现的抽象名词不予解释,这些都属于逻辑性差的表现。2.模糊引用研究生一进校,指导教师一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规范,特别是提醒他们在论文写作中引文要有出处。但在审阅论文中仍不断发现,研究中的许多说法有失规范,如“心理学认为”,“众多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指出”,这些看似有所说明,但模糊笼统的说法让人感受到学习者不负责任的态度。还有的同学在论文中大段大段地自然链接他人的观点,虽然加上了引号、注释,其实是变相抄袭,也是论文之大忌。3.雾里看花现在读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有时会觉得很深奥,看不懂或似懂非懂,犹如雾里看花,不明不白。常见很多抽象词汇的链接和堆积,很难唤起常人经验的支持,不能理解。另外,现在很多论文都是千人一面,空、泛、虚,缺少个人的思考,没有个人的语言。我们从小没有养成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乃至终生写东西都离不开“参考文献”,这种情况是要改一改了。4.轻言“研究”研究生如何定位、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及其意义,是涉及研究生自我意识及研究者涵养的问题。笔者不止一次看过类似这样口吻的表达:“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作为一个研究者……”,“通过我的研究……”,“众所周知”,“我认为……”等等话语,当这些话语缺乏内容支持时,使人想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如有同学指出自己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国内的研究内容,为……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更适应我国农村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如此话语,如此轻松,如此超载,大抵是研究生初写论文必经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变得“不敢随便开口”,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学术的矜持也是一种进步。
转载自:认知与行为研究所;作者:赵明玉比起枯燥乏味而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系列丛书,这是一本条理清晰而又通俗易懂的好书。作者以研究的选题与构思为起点,结合最新的研究实例,系统的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最后以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做为全书的结尾,内容全面而简洁,令人眼前一亮!对于新入门且急需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堪称一份描绘了心理学科学研究全过程的知识图谱。该书针对学生时常问到的“怎样寻找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对于研究选题完全没有想法怎么办”等问题,切中学生的核心困惑,有的放矢,足以成为优秀的教辅材料。作者简介:张林: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入选浙江省首届“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1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兼任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心理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SCI/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共计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一部。目前,主持完成国家及科研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学术成果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科研成果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以及其他多项厅市级科研成果奖。刘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本硕博累计五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教育部最高级别奖学金),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最高级别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CI/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担任包括MOLECULAR、PSYCHIATRY、《心理学报》在内的二十余种知名杂志审稿人。本书特色:第一:系统性及全面性。本书由四编组成,共十五章,囊括了研究选题与构思、实验型研究、测量型研究和论文写作与投稿。符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层层衔接,逻辑紧密。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结合大量最新的实证研究举例,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串联,形成体系。第三:前沿性。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正在快速地更新和迭代,本书秉承瞄准前沿发展的理念,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示例、写作规范以及期刊介绍等都紧跟前沿。第四:实用性。这是本书一大特色,多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每一部分的写作无不体现着细心和耐心,细心的讲述每个细节,耐心的分解及阐述每一处细节背后的原因。亮点提炼:与之前本科生实验、统计与测量教材有所不同,本书针对研究生群体而设,融合了三本教材的重点内容并且将其融汇贯通起来;更便于读者的理解,既有利于跨专业研究生尽快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又有利于本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并形成知识体系。在本科重点实统测知识基础上,本书相应的增加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因素分析和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内容条理清晰,讲解细致,图文结合,便于读者领悟。且在最后章节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投稿以及修改经历,毫无保留的向读者展现了整个流程,并对国内外主要心理学期刊做了简单介绍,使读者对能够对专业投稿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章节展示:以第十三章: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为例,作者从定义入手,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推进,逻辑明确,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图文结合,以例子带知识,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两种效应的易混淆之处做了更进一步的区分。以第四编:心理学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为例,书中详细介绍了心理学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规范以及写作窍门,为新入门的学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最后,对国内外心理学期刊的简介,同样有助于新入门学生对心理学发文与投稿在国内外方面的现状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结语:总之,本书全面介绍了开展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全过程,包括选题构思、文献查找、研究设计、实验实施、结果统计、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的整个过程。全书在详细介绍每一种研究设计方法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在每一部分都提供了最新的的研究范例和参考文献;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描述方法、实验性方法以及描述性研究,介绍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和心理学学术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特别关注了心理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可供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学习、借鉴。最后,借用本书序作者郭秀艳老师和张效初老师的两句话:秉承着“希望心理学研究者能系统性的把握心理学研究的整体脉络及方向,少走弯路,避开雷区”的初衷,也怀着激动和荣幸的心情向有意潜入人类心灵大海中去探寻未解之谜的学子们郑重推荐此书。转载自:认知与行为研究所;作者:赵明玉排版:shirly
图片来源在右下角水印处题目—3号黑体居中题目的要求:1、字数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2、题目要涵盖研究的所有内容;3、题目要具体,言简意赅,让读者一看到题目,就能知道研究的内容;4、题目如果能够有闪光点,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如公平决策的研究(可以写成:不患寡而患不均;吃亏者的“现报”与“后福”等);5、如果是ERP研究,题目中可以加上“ERP研究”“认知神经机制”字样。研究背景介绍:一般而言,论文开头最好有个背景介绍,说明选题的背景,即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 )1一级标题——可以命名为:文献综述或者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意思大体相同。1.1 二级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如可以分成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概括出研究的主题进行命名,如,公平决策的认知机制研究和公平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出相应的主题,可以有多种概括的方法,需要根据研究内容灵活操作。如,公平决策的影响因素、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公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等。关键点:标题之间,内容上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容或涵盖。如公平决策的国内外研究和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两个标题就不能并列,因为研究范式有可能来源于国内外的某个研究,这样的标题就存在重叠。1.1.1 三级标题——公平决策的认知机制研究(三级标题,可以分成公平决策的行为研究、公平决策的眼动研究等);公平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三级标题,可以分成公平决策的ERP研究,一般要综述研究问题相关的ERP成分,公平决策的fMRI研究等)。此部分内容整体上的写作思路:1 做到言简意赅,逻辑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所撰写内容,只要不是自己的观点,就要注明文献来源,不能抄袭别人研究里的文字。2每个标题下面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一条主线进行撰写,如,时间顺序;或根据观点之间的关系,相同观点还是相反观点来进行支持或反驳。同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过渡。3文献综述,能够帮助大家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所以梳理文献很重要,通过梳理文献,尝试找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已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注意文献的来源(要筛选文献,注意资源的信度),文献要阅读国内外专业杂志文献或知名院校的硕博士论文等,不能随便摘录网站上的没有出处的数据或结果。同时要学会阅读文献,对阅读过的文章都建立一个文档目录,并对以下信息作记录:(1)作者名字;(2)杂志名称;(3)文章题目;(4)实验步骤和结果;(5)引发的研究思路,产生该思路的日期等。对于关键性的文献,要反复阅读。第二部分内容:问题提出2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1问题提出从前人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中提出问题。前人研究有哪些进展?在变量选取、研究设计、结果解释上还有哪些不足?哪些分歧?从中引申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也可以从实践中、从经验中、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具体要求:(1)提出有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问题。是否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价值。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包括着认识上的矛盾,或认识与事实的不一致;使人感到疑惑、惊讶、有不确定感。如果缺乏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例如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研究,探索其时间动态进程。许多研究中的问题是假问题,例如提出了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提出了没有疑惑的问题,或手头有什么问卷,就研究什么问题,将有关变量随意拼凑,构成假问题。(2)问题间有关联、有层次性。环环相扣。(3)如果可能的话,所研究的问题最好有相应的理论作参照,与已有的理论有关联。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1)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或范式是否存在问题;(2)已有研究的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存在问题,如所操纵的自变量不是关键性的原因;或者根据理论推导出所存在的其他的自变量(此自变量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研究过的自变量);或找到以往研究的局限、矛盾和模糊的地方,针对这些内容提问题。(3)文化差异研究(4)已有的成熟的范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 …并基于具体的问题,提出拟解决的研究方案。2.2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一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写。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教育实践价值;用重要的方式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或直接探讨了现实中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具体。第三部分内容:实验方法3实验方法3.1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考察大学生被试在原版十文钱问题与异质同构问题上的错误率、错误类型以及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以检验假设1和假设2。假设1:……。假设2:……。假设的写法: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要用陈述的语气,而不是疑问的语气来写;假设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3.2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3的被试间(或内)或者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是:……。自变量2是:……。因变量指标是:……。如果是ERP实验,因变量还包括和研究相关的ERP成分。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有……。3.3被试选取国内某大学的?专业的?名大学生, 男?名, 女?名,年龄?~ ?岁, 平均年龄为,?岁。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注意事项:结合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对被试有没有具体要求。例如,对于推理实验,被试的专业:哲学、数学和文学,可能做影响到被试的实验结果。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被试取样适合研究问题,有代表性;要交代被试的特征,说明样本总体的特点、样本大小以及可以统计的人口学特征;不写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被试变量;应给出被试的选取办法。3.4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实验材料:1、需要说清楚实验材料的来源,自编(自编的方法)、改编(改编的依据)还是直接采用别人研究里面的(文献引用)。2、实验材料的数量,与后面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如若采用方差分析,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实验材料,保证因变量指标为一个连续的变量。3、对于多个实验材料,要考虑材料呈现的顺序的随机化处理。4、如果选择情绪图片作为材料,在一个实验中,则要保证所选材料的大小、色彩像素等指标一致。实验程序: 首先,用文字进行表述;其次,画出实验流程图。举例如下: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练习程序和正式实验程序。首先,进行练习程序, ……熟悉实验流程和实验任务。随后, 将360个命题分成6个组块进行正式测试, 每个组块有60个命题, 组块之间被试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息。……根据具体要求作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具体流程图如下:(流程图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灵活制定)实验程序的表述注意事项:实验程序应按步骤来说明;描述的细节要充分适当,以可以让别人重复为准;既不能太简略,也没有必要说明所有的细节。3.5数据分析和结果注意事项: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极端数据和无效数据;给出统计软件及版本。数据分析的顺序要符合研究逻辑,即与文献综述和讨论部分的表述顺序(思路)相一致;先文字,后数字,行文不要以统计数据开始。先呈现描述统计,然后再给出推论统计;不应只报告统计结果,还要表述为合理的心理学结果。尽量用图表呈现结果;清晰地报告出统计结果;准确地报告结果;精确地报告结果;报告需要报告的结果;报告足够的信息;不要做过多讨论。如果是脑电实验,结果分为两个部分报告:行为结果和脑电结果。②当统计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时,不要说:“实验组被试平均分高于控制组,但差异不显著”;③在相关研究中使用“因果关系”、“决定了”、“导致了”、“制约”、“影响”等用语;④在报道结果有差异时,没有说明谁高谁低;在说明两变量有相关时,没有说明相关的符号;⑤对统计量标注了星号时,又报道了p值;⑥将统计软件原表输出,而表目未译成中文(一些规定的符号,包括各种统计量、N、p等需要英文);⑦在说明回归时,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说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在对交互作用作简单效应分析时,从两个方向作重复的分析。在有交互作用条件下简单效应的检验:一般只需根据研究的理论假设做一个方向的简单效应检验就可以了。图表呈现的不规范;三线表、表的标题在上、图的标题在下、居中、小五等统计符号要用斜体,例如:F(2,116)=3.71,p<0.05M=8.18,SD=7.11χ2(4,n= 90)=10.51,p=0.03P值不要写为p<0.000,或p=0.000 ,因为概率不可能为0。注意区分字母的大小写,中英文符号,括号的全角和半角。EEG 记录和ERP分析注:这部分是ERP实验才需要增加的部分以下两段是BP收集的EEG数据记录和离线分析方法可参考的:EEG 活动采用德国公司的记录与分析系统(BrainAmp amplifier and BrainVision Recorder software, BrainProctsGmbH, Munich, Germany),按国际系统扩展的64 电位导电极帽记录。以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双侧乳突作参考电极点。头皮和电极之间的阻抗小于5 kΩ。信号经放大器放大,采样频率为500Hz。对连续记录的数据排除明显带有肌电、飘移的脑电事件,波幅大于± 50μV的波幅被视为伪迹自动剔除,所得经无相移数字滤波。对正确的反应试次上的EEG 数据分析时程按照启动刺激出现之前200 毫秒到出现之后1200 毫秒时间上来进行分段和平均叠加(-200ms—1200ms)。基线为启动刺激出现之前200毫秒。通道通过0.01–30 Hz(24 dB/octave)低频滤波器来进行过滤。关于ERP成分的分析,一般根据你的选题,并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选择代表性脑电成分。观察脑电图的头皮分布,选择计算这些脑电成分波幅的电极点,决定计算其波幅的潜伏期范围。在此也要说明对这些脑电成分进行几因素的方差分析,和行为数据相比,至少需要增加“电极点”这一被试内变量进入统计分析。4讨论首先,简单的介绍研究所得的结果。其次,围绕研究所得的结果依次展开讨论或解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推论;(2)把研究结果和初始的研究假设和目的联系起来;(3)对结果解释,既不要解释过度,也不要解释不足;(4)不要简单地重复结果,要解释研究结果的含义;(5)要区分客观的结果描述和自己的主观解释;(6)尽量少讨论与研究主题偏离较远的问题;(7)考虑对结果进行最简单的解释;(8)不要忽视或弱化与研究假设相反的结果;(9)解释意外的研究结果。5结论简要报告研究所得的结论;不需要出现解释和讨论的语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最好使用像endnote这样的文献管理软件插入和管理文献。只有写过毕业论文的人才知道的苦痛。因字体无法全部显示,如有需要可找我拿word版
心理学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承托着人的所有想法。他在想什么?他打算干什么?他会怎么做?怎么能让他买我的东西呢?怎么能获取她的芳心呢?怎么能让他听我的呢?他关系着每一个人能否有效占取他人资源的利益企图。心理学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人的潜能有多少?自己的潜能有没有开发出来?如何开发出自己的潜能?自己适合干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自己会实现什么样的成就?他关系着每个人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心理学之所以迷人,还因为我们不够了解他。未知的东西必然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本身就是心理的属性。心理到底是什么?心理到底长什么样?心理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我们要想了解心理,就必须首先要知道他是由什么构成的。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遇到的每一件事儿,都会通过我们的认知将他复制到我们的头脑当中,形成一个个与反映对象一样的主观反映模型。我们对反映对象了解的深一点儿,多一点儿,这个模型就复杂一点儿。我们对反映对象了解的浅一点儿,少一点儿,这个模型就简单一点。反映对象被我们复制到主观世界当中形成反映模型后,我们还需要根据与反映对象的关系把这些反映模型分派在主观世界的不同区域。比方说对我们来说是危险的就放在属于危险事物的区域。对我们来说是安全的就放在属于安全事物的区域。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就放在属于有益事物的区域。对我们来说是无益的就放在属于无益事物的区域。这就赋予了这些不同的反映模型以特定的意义。这就形成了我们对不同反映对象的不同态度。这就是构成我们心理的基本单位——观念。就拿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成员来说吧。我们通过认知把他们反映成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儿、帅哥、美女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外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将他们区分出来。这是反映模型,是概念。但是,是因为我们与他们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关系使得他们分别成为了你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你对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这是观念。概念代表的是不同的反映模型,而反映模型成为观念后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说,构成我们每个人心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以反映模型为表征的观念。知道了观念是构成我们思想的基本单位,我们就可以根据观念的属性描绘出我们的观念图谱,也称为心理图谱或性格图谱。看看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画一个圈。这个圈是由实线构成的。有点像我们的脑袋。因为脑袋是圆的么。他代表两个世界。圈内代表我们的内心世界,即主观世界。圈外代表我们要反映的世界,即外界,也是客观世界。这个圈我们把他称之为界。他区分了外部与内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外界与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外界的每一个事物,准确的说是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事物。我们通过认知,了解、认识了它。形成了一个反映模型,也可以是感觉、知觉或概念。它就好比是一个点。我们根据与它的关系,把这个点落在界外。界与这个点的直线距离则代表了我们与它的关系。如果关系紧密,则离界近一点。如果关系比较疏远,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那么的在乎他,则离界远一点。这样一来,我们根据外界事物与我们的关系,在界的外面标出各种距离不同的点来。距离近的代表与我们关系比较紧密。我们经常关注它。他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比方说这里面一般女朋友都比老妈近一点。特别是刚谈恋爱的时候。她有一点头疼脑热,甚至她的一点不高兴就让你魂飞魄散。开始琢磨自己到底是做错了什么,哪里不对啦。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相思成灾。而这个离得较远一点的母亲,重病了,甚至你都不知道。而殊不知,你在你母亲的心目中却是最重要的。她把你放在了距离最近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在界的周围就形成了不同分布的这些点。你接触的事物越多、阅历越丰富,这些点就越多。反之就越少。我们把这些点用线连接起来。这样就在界的外面又形成了一个圈。这个圈并不一定规则。只能说它近似于一个圆。因为我们所反映的外界事物与我们有着不同的关系,关系不一样么。这个圈就代表着这一时期、这一阶段我们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个圈与界所围成的这片区域就代表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量,那就是我们的格局。你能掌控多大的能量,成就多大的事业,就是由这个格局来决定的。比方说,一百块钱你把它放在了这个位置。它代表你有100元的格局。同样是这个位置。他却放了1000块钱。这就代表他有1000块钱的格局。这就决定了当你偶然间拾到了100块钱的时候,你可能会把他藏起来,据为己有。而他则并不太在意。而是会去看看是不是谁丢的,尽量找到失主。我们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事物对我的关系。拿需求关系来讲,就是说我对外界事物有多大需求。还有一种关系,就是我对外界事物的关系。即外界事物对我有什么需求。对于不同的外界事物我们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比方说对于你所在单位。你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你需要企业付给你薪水。这是你对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你又相当于企业的一个零件。没有你这个零件,企业就不能顺利的运行下去。这就是企业对你的需求。这就是你的价值。你相对于这个企业就有一份属于你自己的价值感。这也是你对这个企业的自尊。倘若有你没你都一个样儿。你想你还有什么存在价值。你还好意思在这待下去么。同样,相对于你的妻子你有作为丈夫、作为男人的自尊。相对于你的孩子你有作为父亲的自尊。相对于兄弟姐妹,你有作为兄长的自尊。相对于其他一切事物,你都有一定的自尊。即使是一只宠物狗,无缘无故的向你吼叫,你也会愤怒。因为相对于他,你也有自尊,不容侵犯。倘若这只宠物狗非常听话,见到你就来追你和你亲热。你说你得感觉到多大的满足啊。你现在是不是特别能理解那些饲养宠物的人了啊。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在性格图谱中把相对于外界不同事物我们不同的自我价值观念标记出来。他在我们的内部,在界内。那些我们认为相对于他自我价值大一点的就离界的距离近一些。说明对于对方来说我们的价值比较大,比较重要。那些我们认为自己相对于他自我价值小一点的就离界的距离远一些。说明对于对方来说我们的价值就小一点,不是那么太重要。比方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的价值感最强最大。所以距离也应该是最近的。对于妻子来说,就稍微远点,现在这女的都是女汉子。对于父母可能就没了,没准你现在还得要他来照顾呢。等等。这样在界内也会标记出许多这样的点来。他们相当于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我们对他的不同的价值意义,也即我们的自我价值观念。我们把这些点也用一条线给他连接起来。这样在界的内部也形成了一个近似圆。这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自己对外界的作用越大,这个圈就越大,自我价值感就越强。界与这个圈所共同围起的这个区域则代表了我们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量,那就是我们的心胸。我们常说一个人心胸宽广或一个人心胸狭窄就在这里。通过图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我们认为自己比较重要的地方就离界近一些,这个地方就窄一些,心胸就窄一些。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太重要的地方就离界远一些,这个地方就宽一些,心胸就宽一些。这一点很好理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对于你的孩子,特别是作为一个父亲。你觉得你给予了他一切。你抚养他,照顾他,教育他,没有你他就活不了。相对于他你的自尊心是最强的。这就容易造成你的专横。独断专行,霸权主义。对孩子要求苛刻。更不可能容忍孩子侵犯你的自尊。一旦自尊受到侵犯肯定怒不可遏。这就是为什么人常常对自己的家人亲人表现的非常刻薄,而对外人却表现的异常宽容。自尊心越强,心胸则越狭隘。人越自大,心胸也越狭隘。当一个人自大自狂时,一定会表现出相当狭隘的心胸。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桀骜不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谦虚呢。这样一来,整个心理图谱的大致形态就出来了。他相当于一个环形。最外面的这个圈代表一个人的心域大小、心境大小。不是有句广告语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就是这个。最里面的这个圈代表的是一个人综合的自我价值观。觉得自己对外界很重要。对家庭,对单位,甚或是对社会,你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么他就越大。这个我们刚才在做自我价值观念介绍时已作了说明。界呢,一般不代表什么意义。他就代表心理内部与外部的区分。他是你从生下来,来到这个世上就有的。是遗传来的。先天就固定在那了。关于这个遗传也有个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个界大一点,他便有利于形成更广阔的格局,更开阔的心胸。这就说明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这都是有原因的。你像刘邦。刘邦为何能够战胜项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心胸。还有象大宅门里的白老七。生来一声笑,天生就是一个性格特异之人。界与最外面这个圈共同围成了一个人的格局。所以我们把最外面这个圈称为格局线。格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通过对待外界各个方面各种事物的态度整合而成的。是系统的整体涌现特征。这个东西在西方心理学中是找不到的。他们也搞不懂这个东西。格局表现在外,呈现在我们性格特征上的就是一个人的胆量、理想、野心、抗干扰性。格局大者,目标远大,理想远大,野心勃勃。为了目标,勇往无前。不拘泥于小恩小利,胸怀大志。格局大者,胆识过人。胆子大,没什么不敢干的。刘邦、项羽都是胆大的主儿。你说有啥他俩不敢干的。所谓量小非君子,胆大出英雄。英雄就要有英雄的气概,英雄就要与英雄的味道。格局大者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情绪影响、干扰。心无旁骛。毛泽东,只要能读书。无论什么场合都不受影响。无论遇到多大的事儿,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睡眠好,炮弹快炸到床边了,他睡得还香着呢。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界与最里面的这个圈共同围成了一个人的心胸。所以我们把最里面的这个圈称为心胸线。心胸是什么。心胸是容万物的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同格局一样,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通过人的各种自我价值观念整合而成的。心胸宽广者对外表现为勇敢,自信,谦虚,豁达,宽容。勇敢不同于胆量。胆量是指面对外在困难与危险的态度。是外界观念、反映观念。而勇敢面对的是自我,是自我观念。勇敢者不怯懦,敢于表达,不怕丢面子。不怕自尊受到伤害。敢于面对自己。不怯懦才为真勇敢。他可比胆量大难能可贵多了。为什么人们总说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战胜自己呢?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自尊。战胜怕自尊受损带来的羞愧。战胜虚荣。战胜自卑。心胸广者,必然谦虚。心胸是自我价值观念向内的收缩,控制,内敛。是靠内在意志力、自制力内敛而成的,是靠修行换来的。他不同于格局。格局是通过对外扩张而获得推广和发展的。心胸则完全依靠个人的修为、德行一点点收敛而成。所以,心胸开阔之人必然谦虚。刘邦与项羽格局都不小,但为什么刘邦最后做了皇帝。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心胸。刘邦这个人很谦虚。像张良、韩信、郦食其等许多人都曾当面指出过刘邦的不足。刘邦都会虚心接受。后人常评价刘邦为流氓、无赖。其实不然。刘邦的心胸是相当宽广的。除了胆子大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很勇敢。从不怯懦。在刘邦造反之前,只是个亭长。4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根。混得很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个屌丝。但他从不怯懦。不管多少人,对方是什么身份。他都会夸夸其谈。弄得好像自己跟太阳似的,别人都得围着他转。相反,心胸狭隘者自尊心受不得半点损害,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受不了委屈。否则就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看到别人倒霉就高兴,看到别人幸福就妒忌。我们细细的品味一下这个性格图谱。最外面的这个圈(格局线),是不是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啊!我们对外界事物的一个态度,对万物的一个态度,整合起来不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么?所以说,世界观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单独的观念。他是一个整体。是由众多观念元素整合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哲学对世界观的定义总是那么让人纠结不清。因为他是一个整体,是无数个体共同整合而成的,是不能分解的。一旦分解开来,他就不复存在了。从图上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得出来,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个人格局的大小。我们再来看看最里面的这个圈(心胸线),是不是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啊!你在外界事物面前是一个什么样子(客观人生观)?你认为你在外界事物面前是一个什么样子?(主观人生观)你期望在外界事物面前是一个什么样子(理想人生观)?外界事物对你的需求程度有多少?你有多大的价值?他们对你的态度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再来看看中间这个标准圆。这不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么。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又实现了,达到了什么样的价值高度?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不都是依据这一核心价值来建立的么?他是构建一个人格局与心胸的价值尺度。自我价值观念占据了性格图谱的核心区域。他构成了一个人观念体系的重心。别看它小,但他至关重要。他的失衡很可能会造成整个身心的失衡。自我价值感过大。如果没有谦虚之心来限制,人则容易骄傲、自满、自大、自负、虚荣。自我价值感过小,如果没有心胸的缓冲,又会变得自卑、敏感,甚至是极端。自我价值的满足与否决定了你是否幸福。在中国哪部分群体最幸福啊?当官的。这个是做过科学调查的。你说当官的也不许你发财,受点贿还提心吊胆的,遇到紧急情况还得带头向前冲。很多忙的家都顾不上。领导是不是总说,累,真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没事儿还得给寡妇挑水。每天都有应酬,还得喝那么多酒,身体都累毁了。真不想干了,真干到头了。那你说你下来,我上。你歇会儿。你看他干么?肯定不干。因为他受人认可。出门前呼后拥,别人都得围着他转,别人都得求着他。有权力么。有钱的人多了,有钱的有几个不围着当官的转。对吧,不老实,不听话,不给面子就收拾你。心胸与格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胸怀。他占据了性格图谱的整个外围区域。他是一个人观念体系的主干。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人性格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胸怀里装的是什么?心理的三大支柱——认知、情感、意志。他们构成了一个人的能量。意志只有同认知、情感结合到一块儿才会发生能动作用。形成能量。能量支撑着胸怀。胸怀又制约着能量的发展。能量是认知深度的意志方。对于高智商、肯付出的人来说,它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参微信公众号绿色心灵2018《认知基因》)但为什么聪明的人那么多,而成功的却只有那么几个呢。这就是由人的胸怀决定的。一个人的能量必然要与他的胸怀成正比。你的能量高,但胸怀小,必然限制你的发展。假如你智商300,但你不思进取,压根就没有什么事业心。只想老婆孩子热炕头。把小日子过好。一天半斤白酒逍遥自在,赛过神仙就够了。必然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你虽然可以看到机遇,但做事胆小如鼠,畏首畏尾,必然止步不前。倘若你有远大的抱负,可惜能量又跟不上。必然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总想干大事儿,又不去努力。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满口的理想、抱负,我要怎么怎么。到最后怎么也不怎么了。情感是对我们与反映对象关系的反映。我们从格局线或心胸线上的任意位置向界的方向分别引出两条弦。拨动这条弦,产生振动,这就是我们的情感。弦的振动频率代表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强度。他与刺激量成正比,与弦长成反比。意志支撑起格局和心胸,拉长了弦的长度,必然降低情感的反应强度。这样情感在控制行为的作用中就小。人就表现得偏理智。相反,意志力跟不上,胸怀支撑不起来,弦长就短,情绪反应就强烈。人的行为就更多的受情绪所控制,偏情绪化。这就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初步联系。(关于情感的介绍大家可参看微信公众号绿色心灵2018-情绪的实质)。在性格图谱的格局线和心胸线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许许多多的凸起和凹陷。性格图谱的格局线和心胸线并不是与界一样标准的圆。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凹凸不平。这是因为我们与外界事物建立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我们对外界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外界事物对应着的不同的自我价值,从而导致我们在某一方面格局、心胸的不同。格局线上那些向外突出的部分正是我们的特长。心胸线上那些向内突出的部分正是我们的优势。相反,格局线上那些向内突出的部分则是我们的弱点。心胸线上那些向外突出的部分则是我们的劣势。比方说一个看到美女就走不动道的人,他在这个位置格局是相当小的。好色就是他的性格弱点。同样,贪婪、嗜酒、爱财、图名都会成为人们的弱点。它通常表现在格局线上或心胸线上最明显突出的位置。就象这样,整个格局线被抻出或凹陷的非常明显。这一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性格的明显特征。从这个性格图谱上不难看出最卑劣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子的?是这个样子的。他的格局圈非常小,而心胸圈又非常大。胸怀极度狭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眼小的跟针鼻儿似的。这种性格特征有什么表现。极度自私。什么也不是还常常自以为是。有点钱就不知道怎么得瑟好了,见谁跟谁显摆。受点损失就耿耿于怀。看不得别人比他好,嫉妒心极强。总吹牛逼吧,还老抠了吧搜。一到买单的时候就打电话,上厕所。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好像还不少。相反,最优秀、最让人欣赏的性格图谱是什么样子的呢?是这样。如图。格局广阔,心胸宽广。这种人谦虚,恭敬,低调,虚怀若谷,宽容善良,不骄不躁,意志坚韧,高端大器上档次。不拘小节,又心思缜密。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抱负远大,自强不息。伟人、英雄就应该有一个气吞山河的气概,就应该有一个叱咤风云的气势。做得了风云人物。泰山崩于前而处乱不惊,大敌当前而镇定自若。否则这一生真的就浪费了。人生多短暂啊,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从这种最优秀的性格特征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胸怀之宽广。并且在心胸线和格局线上也没有太明显的凸凹,趋于平缓。你会发现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但又深不可测,让人敬畏。很难找到他有什么弱点。格局规整,滴水不露。并不像其他的那样棱角突出,锋芒毕露,参差不起,表里不一。甚至是方位失衡,人格畸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约束、规范、修正自己。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可话又说回来了。什么样的该做,什么样的不该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体系中引入一个坐标系。表现在图谱中就是这样。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一人生坐标来规范调整我们的观念、行为,使其发展为一个最为理想的状态。这就是观念的整合。每个人都有人生最低潮的时候,都有迷茫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经历坎坷。特别是在思维刚刚成熟的初期。我们的各种观念都是被动的随着自己的经历任性、自由生长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这就形成了每个人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观念特色。有的自由散乱,有的棱角突出,有的发育不全,有的严重失衡。这样一来,无论在你的内部还是外部都会形成相当大的适应压力。在外部,你因为棱角太多、太糙,难以融入社会,融入群体。看谁都别扭,看谁都不顺眼。心浮气躁,缺乏耐心,经常发脾气,造成人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在内部,又极度空虚、自卑。总想证明自己,让人刮目相看。可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精神无所依托,找不到一点存在感。这会使你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觉得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在乎你,没有人关心你。仿佛整个人都生活在黑暗当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马上就要到崩溃的边缘。这种经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这种痛苦别人是感受不到的。也正是在这种痛苦当中,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等待当中,你才能够学会静静的思考,学会反思自己,反观自己。出于生的本能,你会不停的寻找方向,寻找光明。不停地求索,探索。就在这与痛苦不断挣扎的过程中,或者是突然间的一个灵感,或者是偶然间的一次顿悟,又或者是受某一经典的启示。让你触碰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让你豁然开朗。如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那一次顿悟一样。你抓住了他,把握住了他。将这一信念扎根在你的灵魂深处。不断滋长。建立起你的人生坐标,调整你的心胸,规划你的格局,整合你的整个观念体系。最终形成你的终极价值需求。这就是你的信仰。这一整合的过程,我把他称之为灵魂的革命。可见,灵魂的革命是精神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他创造了一个人独立完整的人格,为你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境界。明确了你的人生奋斗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你会感受到无尽的幸福与快乐。每前进一步都是对自我的一次实现。每前进一步都会激发你无尽的幸福感受。而在此时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感受到心灵的归属。这就是马斯洛的最高需求层次——实现自我。也只有达到这一层次、这一境界,人的思想才可谓真正成熟完善。所以说人没有信仰,人格是不健全的,就是精神残疾。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一点挺要人命。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机械的用马列主义去强奸你。而且从小就开始强奸。这样只能达到相反的效果。让人厌恶。你说有几个人能明白马列主义的。你从小学就开始让人信马列主义,这不是强奸是什么。这就导致我们从小对他的厌恶。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兴趣。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就扼杀了我们追求真理的兴趣。你说现在有几个人,包括大学生,有几个明白马克思的。提到他就反感。这就导致我们的思想在该成熟的时候不能自然地成熟。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而获得整合。不能完成这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灵魂的革命。所以说很多中国人人格都是不健全的,都是残疾。我们国家经济虽然发展了,国力也确实增强了,但实际上我们仍然是东亚病夫。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并不只在于他的国力有多强,而在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了亡国奴,不管我们成了亡国奴多久,我们仍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至死不渝,千古不变。这才是立国之本。看看当下的人们,还有多少可以称为人了。我敢相信,一旦日本人再次入侵中国,汉奸肯定比原来还要多。这个国家随时都有可能覆灭。信仰赋予生命新的意义。给予了你第二生命。给予了你新的精神生命。他标志着人格的完善与成熟。当有一天你的孩子再问你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他,在你形成一个、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你就长大了。观念的整合一方面促使你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赋予了你一个可以实现自我的方式。你可以不断的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有一次。每个人也只有一次享受这万千人间烟火的机会。如果不把这人生描绘的精彩一些,充实一些,怎对得起这三生因果,六世轮回。枉来世间一次。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负韶华。
心理学研究生学历有什么用?和我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什么关系?目前心理学行业的薪资情况如何?选择心理学考研能让我更好的就业吗?……由于大家考研的目的多多少少与就业相关,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一直是考生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之前,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理想中的工作类型和它的大致内容。本文对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常见的就业去向进行总结,由于地区差异较大,下方不涉及薪酬问题,有这方面疑惑的同学可以另外百度一下具体城市相关行业的薪酬情况。心理学专业是否如大家说的那么难就业?看完下面的分析,你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一、教师篇1、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及行政三个部分。如果你热爱教书育人,同时又有科研理想,希望以后能在校园这样比较简单的环境里,面向年轻的学生群体工作,并且有意愿追求更高的高学历,那么高校教师就很适合你。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学术科研在高校老师的工作中占到非常重要的比重,关系到晋升和评职称等问题。需要考博。这个职业有以下特点:(1)工作时间弹性大,有课需要备课到很晚,没课则相对空闲(还是要用于完成学术任务)(2) 对学历要求高,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博士学历(3) 有寒暑假这样的带薪长假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设计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相信大家在大学里都选修过类似的课)、开展相关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解决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学业和就业问题等方面的困惑(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有时候还涉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学可以选择考心理学研究生(选择面更大),也可以直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最对口)。3、中小学心理老师日常工作主要是给中小学生上心理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向全校教师们及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另外就是在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向的学生群体年龄较小,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做中小学心理老师对性格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有耐心,脾气好。4、区别上面三种类型的教师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公立学校的教师,工作比较稳定,除主要工作外,往往还承担了一定的行政工作。三种都有教学任务:第一种(高校教师)就是我们熟悉的各种心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了,主要教授心理学专业课程,对学历要求很高。第二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教学工作主要是开展一些选修课。第三种的教学任务最少,目前中小学很少有单独的心理健康课,老师主要是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往如果你对他们的差别不是特别了解,现在就可以从具体的工作内容中看出不同啦。二、企业篇1、用户体验挺起来很高大上的职业,其日常工作主要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用户需求,基于人的行为思维习惯,分析总结出用户需要的产品特点,然后设计对应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后续的优化改进。这项工作要求你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有敏锐的观察力。用户体验是一个新兴行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但现在也越来越往传统行业扩散了,以后这方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适合小伙伴们现在入坑。工作地点多集中于发达一线城市。2、人力资源(HR)人力小姐姐小哥哥们平时主要负责面试公司的新员工;统计员工的出勤、绩效;负责员工技能培训的安排、社保办理等工作。工作繁多且零碎,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负责,有亲和力。会涉及到心理测量和数据分析等技能,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们对此都不陌生。企业中心理学相关的就业机会非常多,除了这里提到的两个,另外还有市场调研、咨询、猎头和管理等工作可以选择。三、心理咨询篇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学专业最对口的一个就业方向了,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其具体工作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同样是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你可能是一个公立医院的心理医生,也有可能是上面提到的中小学心理老师。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指在私营咨询机构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 接待来访者,倾听并记录他们的个人情况,帮助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和困惑。咨询周期有长有短。2. 参加各种培训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学习,前期投入较大(即使到了后期也一样),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口碑后才能开始有一定的收入。现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已经取消了,有想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学需要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学历,然后在各大院校的咨询室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实习,才算入行。有同学担心市场需求的问题,其实国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一级的心理咨询市场,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随着社会压力日益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以后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同时对心理咨询从业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想入这一行,千万不要凭一时的热情,毕竟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法硕学习方法有很多,比如重复阅读法(艾宾浩斯记忆法)、思维导图法、划重点学习法等等。你在用哪种呢?觉得高效吗?我大胆预测一下,重复阅读肯定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现在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之所以敢这么预测是因为之前有过一个调查,结果如下图,认为重复阅读最有效的人数最多。我身边也有很多人认为重复阅读是最有效的。图片然鹅,大多数人认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啥这么说呢?一篇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名为《Retrieval Practice Pro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的论文里做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和调查结果大相径庭!《Science》杂志—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心理学教授Karpicke在2011年做了个关于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他对比了4种不同学习方法的效果,分别是自学法、重复阅读法、思维导图法和实践测试法。实验结果怎么样呢?咱们直接看图:图片图片可以看见,不论是考逐字逐句的记忆能力,还是考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实践测试都碾压其他3种学习方法。也许会有人说,这只是一篇论文,并不能说这种学习方法就是最科学有效的。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教授Dunlosky和他的同事的综述论文《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 Toolbox:study Strategies to Boost Learning》。这篇论文研究了近10年上百篇关于学习方法的论文,详细分析了10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的学习方法。较为低效的学习方法有(这其中可能有你认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哦~)①重复阅读:单独地重新读一遍教材或者笔记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习。②划重点:单独的划重点不见得有效,甚至可能会破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感。③总结和转述:这个是有效的,但总结能力本身要求比较高。④图像化记忆法:好处仅限于图像友好的文本,需要更多的研究。⑤关键词记忆法:对学习语言的同学有些帮助,但好处很短暂。可能有效还需要研究验证的学习方法有:①询问式学习②交叉练习③关联解释经过长期实验研究验证最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这两种:①实践测试法:学习后进行一个小测试。答对的题目可以巩固自己的记忆,答错的可以让自己知道要重点复习哪部分内容……②分散练习法:不要将学习任务变成长时间的填鸭式教育,而是要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如现在就开始使用实践测试法和分散练习法。如果你不知道怎么使用,可以报名参加我们的“寒假云学社”。它就是按照上述最科学有效的两种方法来设计的。现报名参加还有更多好礼赠送哦~更多信息可关注并咨询双微:文都敏行法硕~
时光的脚步刚刚迈入2020年,心理学领域就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宣布撤稿以人格调查问卷(EPQ)而闻名于世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的一篇论文。这一消息震惊全世界!事实证明:人,是可以制造地震的然而,由于中国出现疫情,又临近春节,此事并没有受到中国人应有的关注。没过几天,中国春节收官标志的元宵节刚过去两天,空气中的年味尚未散尽,SAGE旗下期刊《感知与运动技能》(PerceptualandMotorSkills)也宣布撤稿艾森克的论文3篇,提出存在疑问36篇;《心理报告》(PsychologicalReports)同时宣布撤稿9篇,提出存在疑问25篇。至此,作为世界顶级心理学家之一的艾森克,几十年前就已经发表的论文竟然被接连撤稿13篇,被指存在疑问61篇,其中部分论文甚至发表于60年前。在心理学界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数量如此庞大的论文被撤稿和被质疑,不啻于一场人为制造的大地震,震惊了全球。当初,艾森克以“地震”式的研究结论一震成名,60年后,又以“地震”式的被撤稿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恰似中国60年一轮回的甲子纪年,艾森克开启了心理学又一轮的新篇章。艾森克,相信每一个心理学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每本普通心理学教材中,都会出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即使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你一定对下面这张图多少有点印象:艾森克人格理论图这是艾森克早期的人格二维理论,后来升级为三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格包括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艾森克和他的人格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领风骚,在绝大多数心理学教材中,都会用不小的篇幅介绍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他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力。那么,艾森克的论文都有哪些涉嫌造假?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都发生了些什么?这一事件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01.鲜为人知的争议理论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艾森克更搏人眼球的其实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上述人格理论,而是他的另一个研究——他提出有一种癌症倾向的人格类型,叫做Type C人格,在这种人格特征上得分高的人往往就是消极面对压力的人。艾森克和他的研究者发现,这种Type-C人格相比于其他人更容易因癌症而死亡。最重要、更令人震惊的是,其死亡率居然高达121倍!在一个所有科学家都穷尽力气去寻找癌症的治病机理、努力开发有效药物的年代,在一个人格被认为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年代,这一研究的发现简直就是一场影响力极大的“地震”。在艾森克令人震惊的研究结论影响下,寻找和疾病相关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著名心理学家Johan Denollet提出了著名的Type D人格理论——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艾森克研究的影响——专指那些经常郁郁不乐既不向好友宣泄也不在网上宣泄的人。Johan Denollet和合作者们发现,Type D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图片来源于网络艾森克当然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有一个合作者——德国的社会学家Ronald Grossarth-Maticek。事实上,Ronald Grossarth-Maticek是这些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很多相关文章的第一作者——他是这些研究数据的收集者,他从前南斯拉夫和其所就职的德国海德堡获得数据。这位德国社会学家虽然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并不怎么为人所熟悉,但是在德国却是家喻户晓。艾森克和Ronald Grossarth-Maticek从80年代第一次见面以后,就开始合作,共同构建起Type C人格这一高楼大厦。他们的研究受到了极其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甚嚣尘上——毕竟121倍的差异,也实在太大了,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人格还被认为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些拥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几乎就等于被宣告了死刑。而更大的一波质疑,是关于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另一个更令人吃惊的论断:他们甚至提出可以有效“影响”Type C人格者,从而提升他们在癌症中的存活率。与艾森克这一研究的遭遇相同,在一段时间内,Johan Denollet的Type D 人格研究也遭受到学界相当程度的质疑。然而,与艾森克的Type C人格研究的结局完全不同的是,Type D人格研究的结论不断得到众多后续研究的验证,逐渐成为了医学心理学领域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理论。事实证明,Johan Denollet的Type D人格研究当时只是受到了艾森克相关研究的牵连——人们因为质疑艾森克,于是很自然地也就把这种质疑同时指向了到了带有浓厚模仿色彩的Type D人格研究上了。02.权威的研究结论与不知名质疑之间的PK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关于Type C人格的研究,从论文发表开始就受到了不小的质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Pelosi和Appleby在1992年提出的,他们和各位读者一样,都被这个惊人的Type C人格理论和它神奇的功效所震惊。他们仔细查验了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所提供的关于样本的数据和统计检验步骤,发现了不少不完善和不一致的地方。一方面,相关样本和统计方法的描述非常模糊,甚至连一共进行了几次调查,都没有清晰描绘;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也有离奇的不一致之处——他们描述样本时,提到有192对被试,而最后的结果却只有192位被试。Pelosi和Appleby当然不是唯一质疑的学者。因为艾森克和他的Type C人格理论是如此让人惊讶,以致于不断有研究者试图重复他们的实验结果。可惜,这些重复的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汉斯·艾森克│图片来源:Wikipedia例如,在人格心理学家Amelang的两次重复实验中,利用比较大样本的被试群体,和较为先进的心理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他们并没有发现所谓Type C人格与其他人格的独到之处;更为奇怪的是,他们也根本没有发现具备这一人格特征的人相比于其他人有更高的致死率。重复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与艾森克的研究结论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表明艾森克的研究过程很可能存在问题!而其他希望复制艾森克和他合作者这一神奇人格理论的尝试,也总是以失败告终,致使对艾森克研究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由于众多反对和质疑的声音,Type C人格理论并没有在学术界掀起太大的波澜。然而,由于艾森克本人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地震效应”,仍然有研究持续引用他们的发现:有元分析会将这些“震惊结果”纳入考量,也有教科书强调“高致病人格”的存在。2010年,作家Buchanan发表了艾森克的传记,在书中他对艾森克的某些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特别是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利益关联——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Ronald Grossarth-Maticek,长期受到英国和德国烟草公司的资助。因而他们可能因此具有强烈的动机,把癌症的死亡归因于某一种人格特征,而不是被大众所熟知的长期吸烟。非常遗憾的是,这本传记也没有得到心理学界太多的关注。2019年,Pelosi再度发声,在临床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极其犀利的评论文章,不仅综述了之前对于艾森克的研究科学性和伦理的质疑,而且直接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些研究的真实性展开调查。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强调,是时候纠正这些疑似的不可靠结论了——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结果很不可靠。如果放任其留在学术期刊上,则可能严重影响心理学家和公众对于相关问题的认知。该杂志的编辑David Marks也要求彻查艾森克的61篇相关论文。文章一发出,立即引起了心理学领域,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强烈反响。艾森克生前所在的伦敦国王学院这才给予重视,立即开始调查,并生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指出,艾森克26篇文章的结论是“不安全的”(unsafe),并且表示在可能的条件下将寻求撤稿这些文章。这实锤证实了,艾森克的相关论文涉嫌造假!03.艾森克论文造假被撤稿事件的反思艾森克论文造假60年后被撤稿,充分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多么权威,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只要脱离了事实,终将纸里包不住火。从2011年那篇臭名昭著的"预知未来"研究和被发现作假的荷兰心理学家Stapel开始,心理学界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查自清行动,要求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艾森克的被撤稿事件与此不无关系。这表明,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正在朝着追求更严谨、更可靠的方向前进。但是,我们更想搞清楚,为什么心理学研究不断出现论文造假?根源是什么?如何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造假?如果不进行对心理学研究论文造假根源的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不改进,那么,论文造假事件,艾森克当然不是第一个,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艾森克论文被撤稿事件应该引起学术界对研究方法及论文发表程序的深刻反思。反思一: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重复性。假设设定一个首发论文验证流程:发表的研究论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新或创造性首发,首发的论文不作为结论,只作为创新或创造性探索;第二阶段为大批同行跟进研究验证,跟进研究者必须是独立于首发者及其单位的第三方,不得与首发有任何人事及利益上的关联。跟进验证的论文只有一定数量后,首发的创新研究才能作为正式研究成果,而且必须附上跟进验证研究的相关论文。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造假论文的出现了呢?反思二: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牲是逻辑性。那么,凡是符合逻辑的方式都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弗洛伊德通过逻辑分析,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尽管许多内容并没有得到实验验证,但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它的科学性了。那么,那些从实践中归纳总结来的知识体系,当然也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比如中国古代圣贤归纳总结的中国古典心理学。反思三:科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唯一性。这个标准值得商榷。宇宙本是多维的,科学怎么就成了一维的了?这科学吗?人类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比如天文学、中国古代文明智慧;另一个来源才是所谓的“科学”。但如果把科学定义为唯一的,那么,天文学也就不算科学了,哲学也不是。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类知识真的有必要如此划分么?图片来源于网络反思四:心理学研究其实早就已经证实,通过实验研究人的心理,存在天然的缺陷,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根本性的系统偏差。自我预言实现效应、旁观者效应必然会对实验设计者、实验操作者、被试等各环节产生奥妙的影响。因此,心理学实验一定会受到实验设计的者理论假设、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观、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实验者预期对实验过程产生的影响,甚至出现人为造假;而实验环境也一定会对被试产生微妙的影响,毕竟,人是有思想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不可能不顾及到自己其实是处在一个隐性的透明环境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看到,即使是“双盲实验”也无法消除这一影响。这才是心理学实验研究必须正视的现实和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反思五:事实上,人类心理学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长期社会实践总结的心理学,例如中国古典心理学,这是古代圣贤通过从现实社会中得到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心理学;另一个才是以实验研究为核心的西方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出现丑闻,并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性问题。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算科学不是问题,是不是可以运用于指导实践呢?为什么在社会领域可以,到了心理学领域就不行了呢?这是不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呢?中国古典心理学被视作非科学,相关研究几乎空白,这是不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重大失误呢?建议:艾森克论文撤稿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但愿这一事件可以引起心理学界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视,着手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重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实践总结与实验验证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作用和价值,重视对中国古典心理学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性研究。《走进龙心理》片首图对于科学心理学来说,倡导更严谨、更规范化的科学研究,鼓励对于经典实验进行"重复研究"以检验其可靠性,同时鼓励开放数据集、透明化研究方法和分析流程,都非常重要。正是这一认识逐渐成为学术主流,才使得Pelosi在2019年的呼吁和以往任何时候不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最终权威机构的介入。对于心理学来说,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通常所说的科学心理学方向,一个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归纳总结方向。从历史经验教训与社会实践总结而来,又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检验的中国古典心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相比于实验室研究的方法,不受研究方案及实验本身对被试的影响,更接近真实,因此理应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心理学,理应建立在中国古典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个人、理解社会,从而帮助人们更和谐的相处,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更大价值,更幸福的享受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一过程中,严谨的方法和统计,开放共享的心态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古典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应该重视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与来源于无数代圣贤对社会实践总结的中国心理学的对比研究。如果真的有人能予以关注并付诸行动,那么,艾森克论文撤稿引发的这场地震,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好事情!
导语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发现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感到不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有着相似的困难和问题。│原文摘自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原文题为《硕士学位论文常见问题探析》,作者:魏明霞老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开题报告中的形式主义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它决定着研究的实施、方向和结果。有些研究生在开题中就存在选题、方法等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就会使开题中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存在并导致严重的后果。1.研究问题中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对于某些硕士生来说,常有下列不足:(1)缺少问题性。缺少问题性是指有的选题并未能显示出研究者对某一事物的真正质疑和兴趣点,没有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困惑与认知冲突。如“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其缘由是“提高同伴合作能力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宜的合作策略对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显而易见,这些正确的话语构不成研究需要,难以产生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中的“无病呻吟”并不少见,其内在的原因大抵是研究者心中没有形成个人化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因而也会缺乏方向和激情。具有问题性的问题使研究更具意义和需要,是推动研究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2)问题笼统模糊。问题明确具体,应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特质。有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个主题,如“本研究拟对幼儿园大班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这里的“同伴关系现状”是很笼统模糊的,在这种状态下研究就无从下手。当然在开始的时候,研究者头脑里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方向、一个主题,但接下来就要逐渐产生并聚焦问题,明确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及主题之下的待研究子问题。也可以说,子问题的清晰和合理是研究问题是否明确、具体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指导研究进程的功能和作用。(3)缺少视角和深度。在检视某一个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或有创意时,往往要看研究者能否把这一个问题与一个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背景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由此体现出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其独特价值。发现有的研究生开题中提交的选题孤立、表面化,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理论根基。如某研究生记录教师提问的次数、频率、候答时间,但问他为什么记录这些,他则说不清楚。此类情况显示这些研究或行动缺少灵魂和统率,缺少视角和深度。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没有形成,对于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意义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2.冗余的概念圈核心概念是否明确、恰当、合理,影响研究的方向和成效。现在研究生的问题是绕圈子,概念显得纷繁冗余。如某研究生探究的是“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控制性语言研究”,其中“控制”自然是核心概念。该生首先从辞源学意义上指出,控制有“驾驭和支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控制论中界定,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控制与管理、控制与限制、控制与指导,“控制”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等繁杂辨析,到头来什么是“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则没有说明白,甚至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真正的概念明晰需要的恰恰相反,要理解深邃,回到基本,使复杂问题简约化。3.文献综述中的资料堆积文献综述表明的是研究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并又开拓出了自己的研究空间。在阅读学位论文中发现,有些综述内容太繁太多,但是大部分是与研究多少沾点边但又无直接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名人观点堆积,而不是当下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研究综述。另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材料罗列多、分析概括少,很难看出研究者个人对已有研究的认识、评价和个人的观点倾向。4.理论基础的多元庞杂当今的硕士生学位论文中都有一个篇幅巨大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问:“这些理论如何成为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了呢?”可能不少同学并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自信的回答。分析诸多论文中理论基础与其研究的联系,发现有下列问题:①所罗列的理论是与许多研究都有点关系的一般理论,缺乏的是与该研究有关系的相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理论;②堆积庞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如皮亚杰建构理论、斯金纳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文中对某些相互冲突的理论缺少分析和评价;③缺少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对于他人的理论似乎是借来装裱门面,没有合理的吸收与借鉴,也没有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和评价。这种理论上的夹生状态是研究和讨论、解释难以深刻的重要原因。5.选题意义的概念化有的选题在阐述研究意义时,总是泛泛而论,所谈及的研究意义是教科书里所说的一般意义,而不是研究生的那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意义,这时作为研究者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压根就没有搞明白关于此问题的意义。这也和问题的提出有关,如果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自己发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真问题,研究的特殊意义就会应运而生。
论文摘要:在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戏剧、影视剧本也通过上课和外出拍摄时间,塑造了不少人物形象。后来我发现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英雄形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作品中都传达出打出了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英雄形象的普遍性、重要性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身为一个男演员,能够饰演英雄形象是我从小的梦想,从第一次看电影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这将近20年的时间,每每在电影里遇到英雄人物,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英勇善战的王成,提起电影《英雄儿女》,大家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的形象,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由于关注英雄形象,我慢慢的发现,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发现我们影视创作也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一度盛行的“高大全”的框框不是通过概念化的外貌、人物语言的高调而是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这种转变可称之为“高大全”的英雄向“人性化”英雄的转变。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亮剑》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与李云龙形象类似的“另类英雄”那么这些优秀的演员在塑造这种受欢迎的英雄角色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共同之处或者有效地塑造方法呢?于是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塑造英雄形象,成为了当代表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演员在表演中怎样将“英雄”形象变得“人性化”,将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本论文中,我的论点是:所有的英雄形象的塑造都要符合人性的本质。应该避免高大全的塑造方式 首先论述“英雄与“人性”的概念,并阐述两者的关系。证明了英雄都是普通人,和普通人一样具有人性的共同点。然后根据实例,指出在英雄形象塑造中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最后阐述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希望本论文可以对演员人性化的塑造英雄角色有所帮助。关键词:英雄、普通人、表演创作、英雄形象序言英雄主义精神是文学、影视主题中的重金属,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英 雄主义精神的浇灌,就会变得非常的轻飘。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英雄人物 就作为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崇敬。如果说一个没有英 雄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民族,那么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时代同样是不可 思议的。从《英雄儿女》、《董存瑞》的经典到《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别样英雄靳 开来的受欢迎,再到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亮剑》中的李云龙、《永不磨灭 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这种角色的火热,经过电影事业几十年的打磨,观众对英 雄形象的审美、看法、塑造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观众对于英雄形 象的要求也在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 过程,虽然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和缺陷,因此 探讨英雄形象塑造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演员对英雄形象人性化的塑造也变得必不可少。第一章关于英雄与人性1. 英雄的定义第一·英雄,汉语词语。在字典里对英雄有三大解释:(一).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二)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 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三)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 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第二.我们如何理解英雄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英雄”这个词?其实世界上应该没有一种东西是可以被 “定义”成为“英雄”的。所有关于“英雄”的定义,大都来源与“英雄”认知者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事实上,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对于同样一个人物的评价,即他/她是否是一个“英雄”或是怎样的“英雄”,都是会有非常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来源于时间、空间和文化,而是来源于生存在文化和 社会中的人—对这些“英雄”和“非英雄”做出评判的人的内心和目的。但是之所以一个人被称之为英雄,一定是他做的某些行为,让人们尊敬,从而在他人看来,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英雄的精神。比如说:消防员救火,当火势汹涌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投入火海救出一个孩子。他的这个行为,让大家觉得他 是英雄,他有为了生命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反过来从他的角度看,救火是他的工作,在火海中挽救生命是他的责任,他履行了他的责任而已,他不一定觉得自己是英雄,或者说他不是为了一种精神而去做这个救人的行为,他平时也有自己 生活中的烦恼,和大家一样,他也有可能酗酒、脾气不好等等,但我们依然认为, 他是英雄。再比如邱少云在火中活活被烧死也纹丝不动,我们认为他有一种爱国、团结、奋不顾身的精神,但是我相信邱少云当时想的一定不是他要履行一种“精神”而去做这种行为,他认为他在履行一个士兵的责任,而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赋予了它精神,并且我们把它看作是大英雄。所以,不管是焦裕禄、雷锋、董存瑞等等,我们都是通过某个特定时刻的某些行为来赋予它英雄的称号,而不是通过一个精神来认定的。而现在往往很多艺术 作品中,大家常常先在作品中以一种“精神”来作为前提,把精神安在人物上, 而不是塑造人物在生活中的行为,来体现英雄的精神。于是常常出现了很多诸如高大全的银幕形象。拿影视作品1963版本的《雷锋》和《焦裕禄》相比,早期的作品总是把体现形式化的某种精神作为前提,简单地塑造了雷锋做好事的生活,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显得老套了很多,因为雷锋精神并不只是体现在扶老人过马路,补袜子等好人好事这么简单。而《焦裕禄》这部电影,大量的塑造了焦裕禄在生活中的常态, 通过对人在社会中平日生活和性格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观众看到的是焦裕禄对待工作中、生活中的责任的忠诚。进而从中体会到了高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不能脱离对角色中涵盖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性的分析,单一的塑造某种英雄精神,我们不能脱离“英雄”本是“普通 人”的本质。于是,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性化的塑造,成了必不可少甚至决定成败的环节2.“人性”的定义—关于人的本质了解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物质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人物类所探索的最重要的 课题。从物种起源、人体的奥秘、疾病防治,到人类居所的环境现状、其他星球 空间的生存可能性,再到与其他生物的相处之道、外来生物的威胁性。总之,作 为茫茫宇宙中一只渺小生物,人类很勤劳努力的破解着一道道难题,最终弄清楚 关于自己的事实真相并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优化着自我本身。大到全球问题、 世界国事、小到家事、个人生活小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从生活的迷惘焦 虑中,一点点的悟道、自省、释怀,这中间通过各种途径,生活、科学、宗教还有艺术。在一系列的大领域、小领域中,表演艺术无疑是研究人的学科,主体是人通常说表演创作者是“杂家”,表演学科是建立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 学、行为学……众多学科基础之上其精神的升华者。同其他艺术一样,表演艺术 是集众家成果的大成之作,精华展现。那么,通过杂学,继而探究真正的人的本 质,最终通过自身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演者所必须的创作途径了。现实中演员 表演的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对人本质的不了解,其一表现是喜欢“走 捷径”,不从人本质角度思考及进行创作,其二是对人本质的分析片面且不够深入。另外还有对自身本质的开拓不足。人通过他外在的“语言”和“形体”表象,体现、表露着他内在的“情感”和 “思想”。“情感”和“思想”的再深处是人的“本性”。而“性格”是作为“语言”和“形体”色彩化的可见外壳而被人所感知。以下是结合人类学的具体研究 成果,通过“人本质”的构成部分角度,来初步认识人的本质。第一:人的本性“本性”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性质。分为善与恶。善是向上、能动、发展、 积极的,恶是发动、阻碍、破坏性的。我们相信世界上的人以及我们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本性为善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时无分善与恶,后天的经历对人的本 性潜移默化的作用着。有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臂弯里时被震荡的程度,即大人 的动作粗鲁或者温柔,,都对其本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本性只 可能是善或恶的,并没有善、恶兼备的可能。我们常说“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 有好的一面”,指的是性格层面的描述,而非本性。虽然本性只分善和恶,但每 个人善和恶的程度是不同的。并且一个人的善恶及其程度,是可以随着外界及人的内部变化而转化、改变的。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人越逆推向本源越趋于简单,那么如何把复杂的外象体 现出来,而且还能把最里层的简单实质体现出来这种表演就是极为深刻了就像《码头风云》里马龙白兰度的饰演的为了公平利益而抗争的问题青年特 里。他依然有自己狭隘的顾虑,有对世俗黑白的迷茫、也曾经做过错事一直活在 悔恨当中,但是他依然做出了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马龙白兰度并没有一味的塑 造这个角色的好,他把角色本性中的善恶都展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草根英雄形象第二:人的情感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应”, 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①常听俗话讲“人是情感动物”,情 感好像是人精神层面最基本的单位。精神空间游离的片状浮云。我们总会说到人 有“七情六欲”,《文艺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七情”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对人的 各种自然情感心理的合称”。《礼记·礼运》中“何为人情”喜、怒、哀、乐、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文心雕龙·明诗》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它是由 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人秉七情’,即承此说出来。这就是古 人总结的,人七种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情感元素。现实情感的出现时复杂多样的 它是由基本原始情感元素符合衍变为一个复杂深刻、眩晕微妙的情感结晶体。情感产生的四种情况“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1与嗅、味、触、声音、颜色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的厌恶等。2与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想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良好状态的舒适等”3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 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 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体验成为道德感。与人对真 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格光 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被称为高级社会性情感或情操4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静、忧郁等”第三:人的性格1界定性格“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诸如诚 实后者虚伪,勤劳或者懒惰,自豪或者自卑,勇敢或者怯懦,果断或者优柔寡断等等都属于性格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和别人相似的,有些是个人独有的,有些事积极的,有些事消极的。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他的性格性格,是人思维的定势,是思想感情的具体化,性格化。个体差异的几种说明这。它一直以来被人看作是人一这以个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用为标记个性 与他人的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中,人物的行动正是画上了“性格化”的标签才有价值和意义。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那么,对人来说“性格”就是最核心的原动力了吗?在性格里面, 更深处的地方还有没有什么呢?如果真能够分析出性格里面的东西,也许对我们 更精彩的塑造人物性格会有帮助、有所启发。那么,下面通过心理学对“性格” 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的原理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这一关键的人的 特质,或者说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性格。“性格”( character)①拉丁文的原意是铭刻或者标记,即为了识别的目的 而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虽然这一意义仍然适用,但宁肯采用同义词 的特质或者特性。当这一术语在心理学上应用时,其意义引申引申为②所有这些 标记(特质)的总和或者获赠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揭示一种情境,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本质(性格)“特性”( characteristic)的解释:“用来识别和“表征”某物的个体特性和品质。“特质”( trait)一般指个人的持久的特征,它能对观察到的行为规律性和一致性起到阐释的作用。这是该术语的恰当用法。若用它来指规律本身是错误的 并且会引起误解。要注意的一点是特质是一个理论的实体,是个体的一个假设的 潜在的成分,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以及不同个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的差异”“最早用性格一词并且概括其特征的是古希腊哲学泰奥弗拉斯多,他从人们 的日常行为方式中概括出阿谀奉承的人,伪装和善的人、吝啬的人等性格特征 后来的学者也多用秒说的方式来说明性格”由前面的定义可知,我们所说的人的“性格”,它是一种“特征”的总和, 作用是铭刻和标记、描述和概括了人的情感、思想、语言、形体本质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特质的复杂情感,思想,外化为可见可闻的富有个性的外部行为,我们综合这一个体的特征,称之为“性格”。也就是说,性格是个概念,用来描述、概 括人个性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可以说它是人本质表现的外壳。(如图1)性格特 征表象于人的语言和形体,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它终究是产生、根源于人的情感和思想本质。所以“性格”并不是规律的本身,而是规律的描述和阐述者。我们经常会说人物的魅力在于其性格的复杂。那么,了解了性格与情感、思想 语言、形体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人性格中的复杂性、模糊性我们就不难以解释了。它源于人心理的矛盾。2性格的分类a.性格元素“性格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对现实和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别人、集体、和社会,对劳动和工 作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忠实、坦率、勤劳、谦逊和自私、狡诈、自信或者自满。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以 及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等。如有目的性、纪律性、主动性以及镇定、果敢、勇敢等③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和支配程度,以及情绪 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等;也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持久 性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或者起伏波动等;还包括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 特征,如一个人经常精神饱满、欢乐愉快是个乐观主义者,有的人抑郁阴沉,多愁善感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方面的特征,如倾向于采取用整体或分析的 观察方式,感知的速度和精确性等;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和逻辑性。”b.外倾与内倾尽管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许多心理学家力图将性格加以分类,找出性 格的类型。例如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生命中的“里比多”1活力倾向于人 自身或外部环境,而把人的性格分成两大类:外倾和内倾。12①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人的心理能量,她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外部, 指向他人或者外部刺激,其行为主要是由外部事物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所 指导,那么这个人主要是外倾的,否则就是内倾的。典型外倾的人有毅力、有进 犯性,具有冲动型,思想开朗,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遇到事情能迅速作出决定, 在公共场合下觉得愉快,善于社交,乐于称为大家注意的中心”13②内倾:“荣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注意一般指向内部,指向他自己的 思想和感觉,他的行为由主观的、个人的、内部的东西所决定,那么这个人就属 于内倾的。荣格看来,内倾的人与外倾的人相比,其行为表现截然不同。他们性 情羞涩,喜欢寂寞独处,情绪不外露,倾向于幻想和深思,做事犹豫不决,这种人不善于社交,难适应社会环境。”14“理论上具有外倾与内倾两极的一个假设的人格维度。最初,这个维度被人们当 成是反映两个完整但互反的人格类型。如今大多数理论家对这两个人格类型各位 以独立类型表示怀疑,相反,倒认为他们都是关于许多不同行为模式的集合。此外,把这两个极看成是相斥的,好像也不大对,因为许多人都同时表现出这两个 方面。而他们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反映某一极的行为的同时,并不必然地减少体现另一极的行为表现。了解性格不同层面的分裂,可以使我们更清晰一个该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分 析与概括。“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是构成性格的主要内容或 元素,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应注意到性格构成要素,着力刻画人物的性 格四要素方面的特征,但这些方面又不是鼓励的存在的、单纯地体现的、往往是 杂株的、符合的,如果不考虑人物性格表现的复杂性、整体性、综合性们就会犯 解构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元素简单相加的错误,导致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和虚假。c.性格的形成“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性格以神经系统的先天功能 特点为自然前提,但无论是神经系统的特征或体型特征等生物因素都不能决定 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在社会影响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是 个人的生活历程的反映。儿童出生之后,长期在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经济状 况和政治地位,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等,对儿童新歌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生活是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 定的政治观点和懂啊的标准,形成着自己的性格。人在自己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了 与社会的交往,在社会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不同性格有所评价,并从模仿逐渐过渡到某种程度的追求。青年人走向社会,为了适应日益广泛的生活领域,就需要而且确实也能更深刻的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识,并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培养优良的性格,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17可见,儿童时期的情感、思想的经验以及形成的特征,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 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能就针对剧本的事件,人物此 时或者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其儿时的经历的分析就尤为重要。3.关于英雄与人性通过对于英雄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解释,都首先肯定一点,英 雄也是人,那么是人就具有人类的一般本性,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人性”,而人 性又涵盖了人类的思想、性格等多方面领域。所以在英雄形象塑造的时候,要从 人的本质塑造入手,对于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是一项大工程。甚至可以说:英雄角 色的人性化方面刻画的优劣直接影响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应该尽量避免我们常 常见到的一些“高、大、全”式的表演。很多作品在塑造这类角色是都容易进入 些误区,下面我们就归纳一下塑造英雄角色时的弊端和倾向。第二章 在英雄角色塑造时,容易出现的弊端和错误的表演倾向1)“匠艺”刻板的表演“匠艺”式的表演是斯氏倾注一生予以反对的表演倾向。“匠艺”—首先应 有“刻板”、“公式”及“模式”。“匠艺演员只会报告角色的台词,同时用一些 成不变的舞台表演方法配合这种报告。因此,匠艺演员需要固定的方法来宣读一 切角色的台词。他们需要现成的刻板法来图解一切人的情感,他们需要用规定、死板公式来模仿一切人的形象。手法刻板和模式简化了匠艺表演的任务。”刻板 充斥着表演的各个领域,有声音、台词的刻板,用一成不变的腔调,以及一定的 类型的声调去扮演各层次的人物,还有形体动作的刻板,英雄形象尤为明显。比如:命令即手指朝下:禁止即手指朝上;力量即握紧拳头,捶打桌子,他们把这 些习惯性的设计转化成一种英雄的模式,这种多年形成的惯性和习惯影响极大, 表演的刻板法和模式的感染力大到演员在塑造英雄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迅速的进 入了匠艺演员的私人生活里,而做戏的习惯变成了他的第二天性。这对于演员来 讲是非常危险的。这种现象在文革时期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尤为明显。2) 虚假,过火的表演这里的“虚假”和“过火”指的是表演超过了两个幅度,一是生活实感的幅度——一是演员内在体验的幅度。幅度首先指的是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不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无论是舞台表 演和荧幕表演都必须以生活实感衡量表演真实与否的尺码,斯坦尼将过火虚假的 表演归结于三种情况:“第一个不真实的地方就表现在慌忙上。在生活中,人们不会去催促动作本身,舞台上却动作相反,演员越是“做戏般的积极‘动作’, 他就越完不成动作把动作草草了结;第二个不真实的地方就是你们过分卖劲了, 在舞台上不应该给正在做增加些什么,相反,应该减去四分之三以上。做了 个手势或动作就要从一个手势和动作中取消半分之七十五的动作和紧张;第三个 不真实的地方,就是在于你们的动作里缺乏逻辑与顺序,因此缺乏了控制与修 饰。”因此我们在英雄形象的创作起步时应该特别强调寻找到英雄在于生活中的 实感,强调出生活的细节和魅力。生活真实生活美是英雄形象的艺术美的生活与前提。“虚假”与“过火”所指的是,演员的表演内外不同意。外在表现远远超过内在的体验或者只有外在的表现而缺乏外在的体验。这就是体验与体现在的关系。应该说内部的心理体验是主导,具有决定意义:外部的体现是从属的,是从 体验的基础发生的。即“动于衷而形于外。”由于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控制自己的 内部情感和心理情趣,因此,往往是抑制自己的内心。所以好的表演往往是内大 于外,可许多英雄形象的塑造却恰恰相反,是外大于内,我们称之为“过火”表演3)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这种表演的错误倾向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不同的艺术有各自独特美学形态和独特的魅力。戏曲、舞剧、歌剧、舞蹈等艺术的语言动作虽然也来自生活但经过提 炼、加工,形成一种远离生活,具有夸张美的规范性程式动作。以一整套提炼的 艺术程式规范,去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然而这对于话剧、影视中塑造 英雄形象来说却是一种错误。它容易在表演中产生图解式、表面、外在的说明性 表演,将导致肤浅、表面、虚假。比如说在一些老的抗日题材的演出中红军常常 出场要手掐腰部挥动手臂等程式性的戏曲动作,这种表演方法现如今已经被淘汰 脸谱化表演则指一种概念、固定化、外在化的肤浅表演,它不深入的挖掘角色的 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不从生活出发去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把人物简单的分 成正反两面并贴标签似的把英雄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一脸严肃的高、大、全, 对反面人物则简单的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表演的真实感与深度、广度。比如老 电影中革命英雄一定是昂首挺胸,而日本鬼子一定要是猥琐丑陋的。而这种表演 方法已经无法被现如今的审美所接受了4)重复自我、自我展览式的表演重复形象的表演指的是演员在多部戏中的表演中没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原样 照搬自己以往塑造的形象。演员的人物就是要塑造性格各异的各种鲜明形象。即 便在同一类型的形象塑造中,也要塑造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果不运用演员的性 格化和创造力,不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与思维,那么就可能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 它不用于类型化的表演和类型演员,后者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是在 每一个新的角色扮演中都有新的创作与探索。自我展览式的表演,指的是演员不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创造,而是着力 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作提供的人物形象,一味的展现个人表演。这不 同于表演行当中的明星制。后者指的是一种特有的表演风格,是为了电影的票房 与盈利,是一种保持演员本人明显个性特征与魅力的类型化表演。总结:这些塑造方法导致角色的失败,原因是演员缺少了对角色“人性”方面思考和挖掘。第三章 演员如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做到人性化”第一节 性格化的塑造1.注重角色的性格化“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 《演员的自我修养》何为性格化?《电影艺术词典》中说:“性格化是演员塑造形象所因达到的艺术境界,即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的。作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由同一的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阶层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又有自己特有的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个体特点。演员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是在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足以提示人物思想深 度和性格特色的剧作基础上,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即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色彩,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及梳妆打扮等,塑造出一个具体的活人、使观众看到和听见角色如果在行动、说话、感觉。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关键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性格化可分为外部性格化和内部性格化。(1)外部性格化外部性格化要求演员在塑造形象之前,做出大量的复杂的工作,要在演员自身的外部寻求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同的行为和外貌的特征。演员要在各种场所的大量人群中,选择出与要饰演的角色相近的一些人,去发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而进行观察。除此外,对剧本中自己所要创造的角色还要做仔细的分析,例如他的职业,年龄,教育,生存环境 ……然后展开演员的想象力,并初步勾勒出角色的外部形象,在规定情境下进行创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话,对我的感触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一个演员不去训练自己的身体、声音,不去训练说话 走路和举止姿态,如果他找不到和角色相适应的外部性格特征,那他大概也表达不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说:“为了探索外部形象,我们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鞋子、衬垫,粘上鼻子、胡子,带上假发、帽子,希望能捕捉外貌、声音,从生理上感觉到所描绘的人物的身体,我们只靠偶然的机会,为了寻找这种机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排渲。但是, 不好的方法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好处,就拿当时来说,演员毕竟学会了掌握形象的外部性格化,而这是演员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充分说明了,外部性格化对演员的重要性。(2)内部性格化所谓内部性格化,说的简单明了些就是深刻体验角色,赋予角色灵魂。所谓的体验角色,就是指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去合乎逻辑地、 像活生生的人那样,进行创作的创作过程,正所谓“动于衷而形于外。”演员体验角色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演员对角色的体现。记得林洪桐教授在给我们年轻教员培训课中,曾这样说过:“也许对角色体验百分,只表现十分就可能很精彩, 但如果要求体现百分,而演员对角色只体验十分,则肯定不能完成表演任务。”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基础,是因为体验角色可以使演员找到角色的准确的外部表现形式,而且体验角色能使剧本中的人物拥有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 如果没有内心的体验,哪怕是演员把角色的外部形象做的再细致、再入微、再符合人物,角色都会缺乏打动观众的生命力。所以,能否体验角色的内心是性格化的基础,也是表演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影视剧中,创造出立体的、个性化的,使观众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是优秀演员的追求。那么,如何在创作中抓住角色内外部特征,进而把它立体的表现出来,又与其他的与之类似的人物相区别,形成“他”特有的行动、语言、思想 等?如何在表演中把演员本身与角色相区别,在银幕上创造形象,而不是向观众 表现自己呢?答案就是一人物性格化。我们知道不管是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靠演员塑 造人物的形象体现出来的。美国的戏剧理论家贝克认为,一部戏的永远价值在于 人物的塑造。英国戏剧理论家品特也认为,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可见塑造性格化角色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一部好戏,要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取永远的价值,重点在于演员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 《演员的自我修养》中用几句话阐明了舞台艺术的基本法则:“由于每一个演员 都应该在舞台上创造形象,而不单是向观众展示自己,所以再体现和性格化对于 我们大家都是必要的”。“一切演员一形象的创造者,毫不例外地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1所以,性格魅力不单是艺术创作,更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2.性格化形象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影片《周恩来》中成功塑造总理形象的表演艺术家王铁成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所有的表演艺术,特别是电影表演,其基础是生活。一方面是演员的生活,它会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千丝万缕的反映到你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上、表演技巧上、内在心理和外在形体上。总之,一切表演技巧都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必须首先热爱生活。不管生活是艰难、困苦、曲折, 还说舒坦、一帆风顺,不管个人遭遇范围是狭窄还是广阔,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找到乐趣,而这种乐趣就能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和感受,从而构成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1可见,生活的实践对于每一个从事表演艺术工作的人,特别是初学表演艺术的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部电影的完成,首先是生活的完成。演员创作的实质就是要让艺术和生活统一起来,让演员自身好饰演的角色统一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这是一句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了,很多我们熟知的表演艺术家都对这一句名言又很多的感悟。故此,学习表演艺术,就要在学习之初就调整好自己生活的心态,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并深刻地体验它。《电影表演艺术概论》一书中,对“观察生活”有这样一段总结:“观察生活,侧重从人的外部性格特征入手。观察不同的人。例如,让学生去观察人们由于职业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动作习惯、服饰、状态、说话的语气、声调、情感表达方式和由于不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为人态度等等,并加以提炼和模仿,这样可 使学生放开胆子去模仿和自己相距甚远的人物形象,从而学会和养成观察生活、 察人的习惯和方法。观察是一种积累,对演员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用的。”1在表演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对观察生活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理解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的真正意义,更没有很好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生活中的人,那么,在观察生活练习阶段,又不少学生就在抱怨已经没有练习可以做了, 其实不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多很多,只要你能够在平日的生活里,多用用眼,多用用心,并且养成一种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更加又意义,而我们以前就认识的人,你会不断地发现他还有那么多你过去不曾知道的特点。所以,不要再做生活中的无心人,观察 是需要你平时的细心和勤奋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观察生活练习,是他们生活实践的反映,也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演员的表演材料,演员是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表演的基础的。演员想让自己的表演有血有肉,就必须热情的投入生活。对于演员塑造形象而言,外部性格化是演员创作的最终部分,如果过早考虑它,就会使演员倾向模仿,妨碍他去掌握生动的、有机的行为线索。在塑造形象 的最后阶段,外部形象的刻画问题只能是以演员积累的全部生活物质的合乎逻辑的完成,并且必须是根据以前积累的生活物质的展示,产生出来的。性格化的角色形象绝不可能是演员凭空幻想出来的,它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给人物形象的性格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生活是表演艺术创作的前提,国家话剧院的著名演员冯献珍老师,曾说过这 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感动观众,把观众带到舞台中,带到所演 的人物世界中,即使演完了,也会令观众回味无穷。”她还说:“一个演员把角 色演准确,这是演员的最低标准。演员不仅仅要做到准确,还要做到精细,最后 要到达到精彩,这才是一个好演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又一种生活,作 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真实的体验了,演员要演不同年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 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对于现在的年轻的演员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不足,又很多东西是他们没有体验过也无法体验到的,这就需要依靠平时阅读的文学著作,看过的优秀的影视作品等等,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再运用想象融合演员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充实角色,努力靠近所要演的人物,从自我出发,去寻找一条能够帮助自己体现剧中规定情境里的人物精神面貌的途径,这是演员孕育角色、靠近角色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个性、气质与职业技能上接近角色的开始,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学表演的人不能深交,因为他们都太会演戏,和学表演的人在一起时,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极力申辩,有这种思想的人,他的想法是偏激的、是不正确的。一个好的、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是非常平时的,他(她)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他(她)知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活,生话才会给予他所想要的东西,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一定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充满热情去生活的人。我 过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为饰演《龙须沟》一剧中的程疯子角色,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呕心沥血写了一篇《程疯子传》,看过之后我深刻体会了“冰凉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于是之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认真地思考,总 结出了一套表演的创作方法,即“生活、心象、形象”。他认为:“生活是演 员创作人物的无尽源泉,形象则是演员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提炼的结果,作为 演员将生活变为形象的纽带或桥梁,则是心象。”1这正是演员塑造形象内外部性格化关系的生动写照。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性格的主体已不同的方式去实践,才呈现出缤纷多姿的生命历程。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而艺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作为“活人”的艺术表演,其任务就是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创造的核心课题就是性格化。纵观电影中每一个富有魅力的英雄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例如:《林则徐》中的林则徐、《焦裕禄》中的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中的王进喜、《亮剑》中的李云龙等等。能否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性格是衡量一个角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志,性格化对角色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演员应该怎样做到角色性格化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性格的定义。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范畴是指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以一个人的先天生理素质为基础,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它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的结合。这些属性使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有所区别,表现了这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他的行为举动中。人的性格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活动刺激着性格的产生与成长,而性格又会决定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行为,即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而这个人“做什么”、“怎么做”,又会体现着人的性格。同样,剧本中的每一个英雄角色也拥有着属于这个角色的特点,通过演员的表演,角色的特点会非常醒目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的性格是 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性格形象”。例如,《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勇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的粗糙、 《焦裕禄》中焦裕禄的平易近人等。现代的心理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性格,是一个向生活开放的,不断构建的系统。”2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 性格是“各方面都是连续的,正在组织建构之中的”[3]艾里克森就曾之处,“性格是一生中始终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性一个人怎样对待,处理和度过这些危机,影响着他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4也就是说,生活中人的性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比方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性格十分急躁,但是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练之后,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十分沉静。比如,一个学会开朗又很豁达的人,在碰了无数的“钉子”之后,也许会变得很忧郁。再比如,一个很天真无邪的人经历过被骗之后,就会变得很世故。同样,剧本中角色的性格也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着“成长”的过程。举例说明:《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从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到做了母亲后的沉静平和;再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的出现,是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个突破。在《亮剑》中,李云龙是“泥腿子” 出身的作战天才,是血性张扬的铮铮铁汉,也是有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深得器重,但他又是个不安分的惹事精,屡次抗 命,不时弄出麻烦;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又是脏话连篇、好酒吹牛、缺乏文 化修养的粗人: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也有些狭隘, 从不愿吃亏,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集合体。然而,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亮剑精神”,已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也使李云龙形象的个性特点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最后,引用林洪桐教授《表演艺术教程》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电影是一门用生命本体表现生命,用生活本体反映生活,用世界本体再塑世界的艺术。它的重要技巧就是对生活(包括人物的)积累、理解、把握、体验以及运用生活本身的语言去反映生活,因此电影创作,包括表演创作都应全身心地拥抱生活、热恋生活、熟悉生活, 并创造性地运用生活的语言去塑造人物。生活是电影创作的生命与根本,既是源,也是流。忽略它就失败,重视它就成功。3 体现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表演不只是化了妆背背台词,而是要清楚地再现产生动作和台词的思想。这是不容易的。最优秀的演员不仅仅进行解释,比仅仅体现别人的思想,他同时还是(虽然不无困难)一个出色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2——约瑟夫冯斯.登堡①“性格化”的要求和意义演员塑造形象时,内部性格化是基础,是实质。没有内心的充分依据,外部形象再贴切,再准确,人物也是苍白的,而外部性格化则是体现,因此,演员要为外部性格化做足“功课”。演员必须充分的锻炼自己的肢体,使语言,声音, 形体,表情等各部分的表现力训练有素,能够为内心体验的体现做出充分的物质保证。而且演员要以内心体验为基础,反复寻找最准确表现内心体验的外部体现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取得外部的表现形式,那么无论是角色的 内部性格特征或是他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由此可见内部性格化和外部性格化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性格化是外部性格化的心理依据,而外部性格化则是把角色看不见的内心状态描绘出来,并把这种状态传达得观众,若演员没有做好外部的“功课”,那么,无论是角色的内部性格特征或是角色的内心状态,都不可能准确的传达给观众。二者关系紧密, 缺一不可,所以演员在有了内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外部性格化的寻找,便可以使“性格化”在表演中闪闪发光。在寻找人物的外部动作时,我们不得不强调,也必须对人物的内心依据有更深刻的探讨。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内心体验,换言之, 就是你体验到了多少制约着你能体现多少。在演员的创作中,从开始接触剧本一直到人物形象创作的完成, 整个演员孕育角色的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之所以是基础,是由于它赋予了人物形象以真实的生活。所以在表演创作中,演员 尽可能深入的去体验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情感,是鉴别演员在表演上是真实还是虚假的分水岭。总之,任何一个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获得准确的表现方式,一方面他必须在外部表现力上训练有素,使之在表现其内心体验时,能够在外部物质上有所依托, 能够在表现细腻入微的情绪变化、或是巨大的激情时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则要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必须反复地探索,寻找最能够表现出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舞台上是可以创造出具有‘一般’商人、 军人、农民等等外部特征的形象的。即使以最细致的观察,都不难辨认出各个不 同阶层的人们所具有的典型的举止、风度和习气。譬如:‘一般’军人总是挺直 身子,走起路来就像在操练步法一样,和普通人不同,碰着脚跟,使马刺叮叮作啊等等。贵族走路时总是藏着礼帽和手套,戴上单眼镜,说话力求悦耳动听等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刻板法,看起来仿佛也创造出了性格特征。 这些刻板法都是从生活中取来的,实际上也存在着。但它们没有内容,它们不是典型的。”“这是无生气的、匠艺式的传统。在所有剧场里,都是这样‘表演着商人和贵族的。这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演员的表演程式。”1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光追求外部的性格化塑造而没有内心体验的匠艺式表演是不能征服观众的心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位好的演员必须具有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性格,去体现性格我们许多的表演艺术家,如卓别林、达斯霍夫曼、于是之等等,他们都具有惊人的刻画热人物性格的能力。他们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观察、分析、体验生活,创造出准确、生动、深刻的角色。这人物独具个性新颖之妙,觉悟千人一面之弊。所以演员对性格的探索,体现是衡量一个演员的演技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志。②角色性格化塑造的途径既然性格化对演员创造角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如何做到性格化呢?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创作时,越向角色靠拢,角色就会越生动。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众所周知,演员借以创成功的表演和人们借以评价他的表演的基本元素有三点,我认为这也是促成演员塑造性格化形象的几种有效手段。(1)信念感的表现一部影片要获得成功,它必须是可信的。在早期,电影使世人惊叹不已,电影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年轻的一种,1985年12月1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电影机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活动影像——《工厂大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电影诞生了。在最初,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记录着周围世界的活动及运动,并无意使电影成为一种叙事的手段。随着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的各个元素日臻成熟。电影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它属于电影,并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具有主导意义的一项创作元素。今天,观众愿意相信他们看见的东西,是因为所反映的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真实的部分,所以,电影演员更应当抛弃那些虚假的表演。另外,人的情感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充分酝酿和准备的过程。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演员来说具备一定的有利因素,因为演员可以连贯的表演一场或是整整一幕戏。而在电影的拍摄现场,鉴于影片的拍摄费用、拍摄地点、甚至是时间和天气的各种因素,不能够按照正常的顺序拍摄镜头,这也是电影艺术考验演员信念感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说来,剧本中凡是发生在同一布景中的场面,一般都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拍摄,并不会考虑这些场面在剧本中的先后顺序。例如,一部影片中,一开始有几场戏是发生在香港的,接下来的故事又发生在北京,随后又发展回香港,那么,摄制组就会在香港把所有的发生在香港的戏拍摄完成,再回到北京去拍北京的场面。因此,演员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角色的表演,只能在一些毫不连贯的片断中进行表演。这就好像要求一个戏剧演员从戏的最后一幕开始演,然后跳到第二幕,再到第一幕,再到第三幕 ,而且要演得令观众在每一幕都觉察不出随后会发生生命事情。正是由于电影演员不能像戏剧演员那样按时间顺序进行表演,就更是对电影演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员必须深深地进入角色之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以便演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整体出发表现整个角色。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既要使自己投入到戏中,体验并表现出角色的情感,还要令自己掌握高超的表演技巧,能够轻松地控制并驾驭自己的情感,“试想如果演员缺乏自我控制,以致表演中激动地哭了起来,或笑得忘了形,以致忘记了念台词,忘了接戏,忘了导演的要求,或者愤怒地失控真的动手去痛打对方,那么表演将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2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如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一个盲人,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一个执着的大兵,这些各不相同的表演被一个重要的元素—演员的信念感—联系起来。在对导演再那些卓越的表演进行检查时,是不会发现任何虚假之处的。杰出的演员能够越过导演胶片的障碍,把内心的信念和对人物的认识传达出来,使之直接达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2)形体动作表现人们称演员是动作的大师,但演员的任务和最终目的绝不是单单去展现动作,而是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出真实的、活生生的、富有鲜明性格化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从而来反映生活,表达出剧作者的思想意蕴。所以,掌握行动只是手段,塑造人物性格才是目的。性格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一个人的个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我们每一个对周围现实给他的影响,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不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表明了他在“做什么”,又表明了他是“怎么做。“做什么”是任务,它反映了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做”,而“怎么做”则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如果已经在生活经验中巩固起来,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恩格斯认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主要表现在他怎么做。不同性格的人,因其所受的教育、生活处境以及个人认识的快慢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所作出的情绪反应就不可能是相同的。形体语言是人们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无声的交际工具,从人身体,形态和动作特点,不仅可以分辨出性别,也可以充分揭示人的个性。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等人物形象。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夏伯阳》,树起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在影片中塑造了很多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夏伯阳的扮演者鲍里斯.巴保其金(1904-1975)把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从个土生土长的军事天才到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红军将领,他运用独特的语言设计,夸张的、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银幕上塑造的夏伯阳以超人般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今天,制作技术是如此复杂,所以表演中的形体动作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但是,演员在设法结构一场完整的演出时,为了表现人物的许多隐蔽的方面,动作仍然将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一种艺术是不需要技术的,技术的完美是没有最好尺度的,国面家德加说:‘如果你已经有了价值十万法郎的技术,请再付五个苏打买一些吧。这种取得经验和技术的需要,在戏剧艺术上尤为显然……演员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是在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家,可以在具备灵感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但表演艺术家却必须主宰自己的灵感。这是我们艺术的主要奥秘。”(3)交流适应交流和适应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元素,交流和适应与前面论述的动作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帮助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真实而深刻地体验与体现的一种心理技术。所谓交流,“是指演员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包括自身在内)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的对象之间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适应则是在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的相互给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方式。”2“交流主要有:与对手演员(角色)之间的直接交流;自我交流,即演员(角色)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或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所形成的交流:与不存在的或想象的对象交流,即演员与自己头脑中想象对象的交流;与集体对象的交流,即在群众场面中演员同其他众多演员的交流或在剧场中与观众的间接交流。在电影演员的表演中经常运用与想象对象交流的技术。”3情绪交流显而易见产生与演员的内心信念,而思想交流则必须由演员加以动作表达,演员必须使观众看到并能洞悉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心灵。如果他仅仅是塑造一个外观人物的外貌,他将不能表现出角色的实质,不能表现出角色的思想本身。著名演员张瑞芳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非常看重并且依靠对手给我的刺激和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的,并且时时刻刻想引起对方的反应。演员不仅要分析人物之间这种互相交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这种关系,把这种感情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我觉得没有真挚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这种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是我表演上重要的依靠。”4优秀的演员必须去揭示激起反应的思想的全过程,必须是观众看到不仅仅限于明显的形体元素之外的表演。汤姆汉克斯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美军长官一角时,就涉及到了必须揭示人物许多内在的方面,并传达出人物的复杂的个性,从而把观众的思维也卷进影片中来,跟着演员一起激动。我们应当把“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到表演艺术创作中去。其实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的统一,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包括气质、心态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演员塑造人物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要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还涉及到演员自身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功力等,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和修养是难以使演员与角色高度和谐与统一的。(4)深挖规定情境要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演员所选择的一切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动作和内心思想动作都是在有条件的限制下产生的,因此,演员要重视为演员表演设置限制的规定情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规定情境?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规定情境这样做了解释:“规定情境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演员扮演的角色面临身处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包括剧本的情节、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关系、人物在此之前和此时此刻所处的境况等。规定情景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它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性质、样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动。同生活里一样,戏剧中脱离规定情境的动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样的动作,一旦改变规定情境,则必然使人物动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演员对角色的规定情境感受的愈具体、深入、敏锐,它的动作就愈鲜明、生动和恰如其分。总之,其动作会流于一般化。演员要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以及台词中区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景,展开想象,真实的生活于规定情境之中,从规定情境出发去完成角色的行动任务,激发内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机的思维。”1通过以上对规定情境的概述,简单的总结一下,规定情景就是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要干什么事,周围有哪些情况,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这一情境将会影响到剧中人物的思维活动。人物要在事先想好的规定情境里按照一定的舞台任务来行动或动作,但是如果规定情境发生了改变,那么人物的动作都有随之发生改变。注意,这里所说的动作,不仅仅是指形体方面的动作,还包括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演员在镜头前或在舞台上表演,应当象在生活中一样,要做到“真看、真听、真感受”,要做到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都去真的感受、思考、再做出反应和行动而不是装出一副感受、思考、行动的样子。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对很多演员特别是初学者来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规定情境往往都是虚构出来的,因而,演员就应当掌握在艺术虚构中,对周围的生活,周围的人物,周围的一切对象,去正确认识、感受、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或去行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技能。这样的表演才是贴近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才能够感染到观众。哪些影响着人物心理线索的事件、事实,影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的规定情境,还需要演员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把它变得更加具体而丰富,因为只有在有了具体,丰富而鲜明的规定情境的条件下,演员才有可能去想: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呢?所以,演员在对规定情境进行艺术构思时,切记要源于生活,要具体详细,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生在生活中,是否合理?”等等。若演员不能完全理解剧本中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规定情境,他自然也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物的真实有机的行动,也就根本谈不到什么人物形象的创造了规定情境表面上时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和角色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情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规定情境变化了,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就应该马上其适应新的变化,马上去感受、判断新的规定情境,并做出新的反应和行动。演员在剧中饰演的人物都是在规定情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而完成的。演员在演出时若被动地存在于规定情境之中,不去真正感受就会造成尴尬的结果,由此也会看出一名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我就听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个例子:又一次看一个剧团的演出,由于一个男演员在这出戏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角色小到只有一句台词,但因剧情的需要它又不能下场,于是他就只好在舞台上站着,这个角色在这个男演员看来也许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没事可干,在演出的时侯,他一个人站在舞台后面抠手指,人虽然在舞台上,心思却没在戏中,台下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他,还以为他是有更重要的戏要演,于是就一直关注着他,结果就因为他一个人破坏了整出戏的感觉。所以,演员在舞台上,不管你的台词是多是少,都必须要保持一种生活于规定情境中的状态,在规定情境中自由自在,虽然情景是虚拟的,但也要真是的感受并表演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表演。另外还有说明的是,规定情境在舞合或镜头前是一种现实存在,这种现实是以虚拟和假定的形式存在的。说它是现实而不说是真实,这是因为不管你追求怎样自然生活的表演风格,你都不能不承认,戏就是戏,在戏中表演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而且,观众在看戏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其实也是拒绝真实的。在这儿也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起看戏,剧中有一个“扇嘴巴”的动作,可能由于由于没能控制好,就失手真的把对方的脸给打了,朋友马上不解的问我,这要真打吗?从这个例子中很明显的看出,观众和戏剧已经形成了一种表演与观赏的关系,观众看的是戏,而不是真的生活,如果演员超出了分寸,就必然破坏了这种关系,观众就会觉得很别扭,继而会产生拒绝的心理。所以,规定情境不是真实,真实的是生活。演员要进入自己所演的角色中,就一定要让自己进入舞台的规定情境的现实中。不了解这一点,演员就无法在舞台上获得一种情境中的自(5)细节的处理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意识,在于它不仅仅再现生活的真实,还要创造“真实的”艺术形象。电影艺术本身在创作中,在再现客观真实的过程里,仍然存在着假定性。剧情的虚构、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假定、情节设置的状貌不能全部真实再现,必须要求演员假戏“真”做,要求表现出酷似生活的真实形态,要求有真实的体验,电影才能成为艺术。演员在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去更加丰富地展示剧本所赋予人物的独特魅力,往往是通过演员对丰富的、生动的细节进行的挖据形成人物形象的闪光点。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和动作时,是逐步从角色的外部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进而再反馈回外部动作。从对事件冲突的剖析升华到理解剧作的主题与底蕴,从分析剧作与角色的某个细节开始迷恋角色、接近角色,进而也就使自己化身为角色。细节闪现出符合角色的思维、行为、心态的下意识的动作,使角色更加生动光彩。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的、深入的去体验角剧作所提供的生活,那么,演员会本能的去体现角色的真实的欲望和情感,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产生出一些细小的感觉和行动,这就是“细节”的诞生。细节就像是晶莹的露珠,能够折射出人物性格的各种光芒。我们可以通过演员的一个神、一个手势或是一个姿态来感觉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影片《克莱默夫妇》中,当律师文斯特里普,她的丈夫是否有对她不忠时,她犹豫了一下,紧接着便笑着摇了一下头,轻轻地说了一声:“不”,这轻轻地一个“不”,顿时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善良,更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优秀的演员善于设计诸多的细节来渲染角色的性格,例如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总是用细碎的脚步走路,总是歪着头,两只手不同的在胸前摆弄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节能够真实地反映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再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两次对苏丽珍的手的细节特写,反映出苏丽珍生活和情感的变化。一个演员要把角色演的生动。逼真,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性格化创造和刻画时,就必须做到细致入微。第二节.强调角色的真实性角色的真实性,即角色—这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一种艺术属性,是演员从自我的人的真实出发利用与角色相关的诸多假定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真实程度。演员塑造的英雄角色,如果要得到观众们的认同就必须首先让观众们相信并产生信任感,这是演员扮演角色与观众交流的基础;而角色的真实性就成了这种交流的关键,因为观众们不是傻子,他们只相信能激发起他们真情实感的角色。演员创作能否实现角色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其表演创作的成败。现在提出对演员创作真实性的几点建议(1)重视对剧本中人物真实点的选择比如在最近热议的“打鬼子”戏当中,很多时候都出现英雄在杀鬼子之前说的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死也要完成任务”、“为了新中国前进”等等口号式的语言,演员需要对人物的真实性做一次筛选和考量,想一想如果真的面临生死较量时会否说出剧本中赋予的台词。(2)坚持以演员个性的人生经验为基础。性格化的塑造在之前已经提及,首先要找到演员和角色性格中的共同之处,或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间接理解角色的行为,才能让角色更具可信性,如果演员自己都不认同或者凭空塑造,那么观众也不会相信,不会被打动。(3)永远由自我出发,坚持真实的双重层次。(4)加强人生素养,丰富人生自我的真实层次。结语综上所述,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演员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对于角色人性化的把我是必不可少,甚至直接影响角色成败的必然因素。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们影视剧本创作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反映现实的轨道。需要我们演员在塑造上与时俱进。英雄观的更新导致创作手法日趋理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所发生的变化,源于影视艺术工作者对英雄概念理解的深化。他们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新的英雄观指导着他们的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在银幕上演员需要把作为人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更趋于复杂化,脱去“高大全”外衣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人性力量感动观众英雄人物的塑造由单一化走向多类型化在英雄气概共性中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把塑造英雄人物”作为根本目的转变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与张扬。使我们看到了个个伟大而平凡的英雄,一个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英雄,一个个可亲、可信、可学的英雄形象。参考文献《电影艺术词典词典》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演员自我修养》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表演艺术教程》 林洪桐 中国电影出版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心理学词典》 [美]阿瑟雷柏 上海译文出版社《戏剧表演基础》 梁伯龙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石挥的艺术世界》 舒晓鸥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论文集》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谢辞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陈邑老师,感谢他三年来对我的细心呵护与培养。在论文最初的开题,定稿等环节中,导师就题目,提纲,以及论点提出的诸多建议,对论文的完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导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相关问题与我多次交流并且进行指导,使我的论文能在表演范畴内有更广泛的涉及,具有实用意义。同时感谢陈邑老师、崔新琴老师、王劲松老师、张华老师、郑建初老师、张菁菁老师在我本科和研究生共七年时光中对我的教育!感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所有老师们给我的关爱与帮助!感谢06本科班和10本科班的同学们给我的大力支持!最后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现在我要离开校园完全的进入社会了,心中一万分的不舍与感激!我将带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精神伴随我一生的演艺事业!谢谢
来源:中新经纬作者: 闫淑鑫 “格力电器CEO董明珠倾向于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该公司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近日,一篇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目前,涉事双方均未对此事进行回应,但相关论文已从知网“消失”。据媒体报道,该论文作者目前已经毕业,被一家医院录用,而其指导老师则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董明珠成了论文研究对象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上述论文系浙江工商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陈舒心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日期为2020年1月,指导老师为谢诗蕾。11月19日,中新经纬记者搜索中国知网等网站,已无法找到上述论文。在中国知网输入论文名称点击搜索后,相关页面显示“抱歉,暂无数据,可尝试更换检索词”。▲中国知网截图不过,通过百度搜索“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可通过网页进入知网空间,看到这篇论文的摘要。据天眼查,知网空间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百度截图▲知网空间截图摘要显示,该论文选取格力电器作为研究对象,在衡量董明珠自恋程度的基础上,总结其自恋的三大表现行为,分别为渴望支配性权力、采取冒险决策、固执己见。同时,论文指出,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导致格力电器产生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权力失衡以及向关联方输送利益。该论文还分析了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对格力电器业绩的影响情况,认为在格力电器发展的初期,董明珠凭借其过人的销售能力以及大胆创新的决策能力,带领格力电器从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中脱颖而出。然而,董明珠倾向于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格力电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论文作者毕业后去了医院,指导老师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独董?上述论文是否真的存在?11月19日下午,中新经纬记者向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进行求证,一位老师称“不清楚、不接受媒体采访”。据媒体报道,当事学生已毕业,2020年5月被录用到温州某医院财务处。而该论文的指导老师则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华光新材的独立董事。公开资料显示,谢诗蕾,女,1980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在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任教,先后任讲师、国际项目部主任、国际会计系主任。现任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副院长,兼任华光新材等公司独立董事。据Wind数据,华光新材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系列钎焊材料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主要产品为钎焊材料,主要包括银钎料和铜基钎料两大类。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钎焊材料领域形成了较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产品系列,成为我国钎焊材料制造行业引领材料研发与应用的主要企业之一,公司在行业内市场知名度较高,已拥有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今年8月19日,该公司正式在A股科创板上市。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格力电器一直是华光新材的第二大客户。▲华光新材招股书截图网友:我要是董小姐,会更“自恋”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网友对上述论文议论纷纷,一时间#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截至11月20上午,阅读量已超2亿。有网友认为,“不管自恋否,商业能力是没得说的。”“董大姐很高兴:希望你的论文引用量大些,毕竟免费的广告,还深度破圈了。”“我要是达到董小姐的高度,我比她还要过度自信。”不过,也有网友称“这是社会心理学的论文吗”“也就民企财务处的水准”。▲微博截图甚至有网友质疑,作者前述说法或涉及人身攻击。对此,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前述论文针对董明珠的学术研究未超出合理限度,不涉及人身攻击。邢鑫认为,只要该论文的观点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无证据证明属于故意捏造、歪曲事实进行刻意侮辱诽谤的,那么就应该允许该观点的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应该由学术讨论、辩论来解决。基于保障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目的,不宜认定为人身攻击和名誉侵权。11月19日,中新经纬记者多次致电格力电器方面,试图了解“董大姐”本人以及格力电器对此事的看法,不过,截至发稿前均未有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