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结婚吧

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研究中,如果一味的强调研究的科学性,有时会对被试造成伤害,而有些伤害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如下:1、 保护易感人群。我们把那些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当研究对象是易感人群时,研究者应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施以特别的保护。2、 保障被试的知情权同意权。一般来说,研究者要让参与实验的被试在实验之前就了解实验的目的、程序、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等。3、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在心理实验中,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随其意愿放弃或推出实验。4、 试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如果被试希望获知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其心理学意义,研究者应如实认真回答。5、 实验结果保密。一般情况下,未得到被试的同意,实验者不能公开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以上就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要遵循的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无拘无束

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掌握这5种就够了!

在学习A-level/GCSE心理学时,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小伙伴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课程大纲来看,心理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是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可检验假设的形式、变量类型、采样方式、设计研究、相关性、研究程序、规划和进行研究、道德考量(Ethical considerations)。各部分内容还包含具体Topic要求小伙伴们掌握:(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心理学有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s,取决于数学或统计数据的使用)和定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s)。这两种类别的研究方法包含许多种研究,比如说相关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研究取决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目标。学姐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它涉及在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个人或一组人。研究人员采访对象或观察行为并记录信息。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心理学研究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原理或理论。案例研究方法广泛用于专业培训中。2.实验法(Experiment)在科学科学中,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第一个原则是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可能是一个或一组未经操纵的个人或群体。第二个原则是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实验应尽可能避免多余数据。该因素使心理学家能够重复该实验,这是可靠研究的要求。第三个原则是测量的一致性。如果允许使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实验无法复制,实验结果不可靠。第四个原则是显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执行的操作导致了最终结果,而没有涉及其他因素。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控制的,例如睡眠研究,允许心理学家操纵受试者但不能操纵其环境的现场实验,或者不允许进行控制且主要是观察性的自然实验。3.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这种类型的定性研究可以是既自然进行的,也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研究方法是系统的且需要仔细记录的。观察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和描述一个变量甚至一组变量。4.调查研究(Survey)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取决于报告的数据,结果可能是高度主观的。因此,调查通常涉及许多主题。这是一种随机抽样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不是实验法,而是“精心选择”了样本的方法。5.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涉及查看诸如印刷品、电视、广播等媒体,以重复特定单词或短语甚至想法。这是一种定量方法,利用有关单词或概念的数学或数据来研究诸如定型观念或某些文化方面(例如性行为)的事物。这类研究在广告中特别有应用价值,但也可用于预测特定人群的行为。心理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决于要研究的数据种类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广度。

其死可葬

心理学:掌握了这两个原则,你也可以提高约会成功率

我的朋友李阳,又被失恋了。这一次让他失望的是,他居然还没机会相恋,相亲完之后姑娘就没有下文了。做为朋友,真的是替他着急。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可哪个男人又愿意孤单地走过这前四十年呢?李阳出生于1985年,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律师,有着律师的严谨与专业。虽说33岁对于男人来说正当年,可周围的朋友,同事里也只有他落单。他又怎会不着急。要说这李阳么,条件也还算不错,虽然谈不上高富帅吧,但也差不太多。剑眉鹰鼻,配上那175的身高也算得上仪表堂堂了,可一到感情上,李阳却总是事与愿违。至于经济条件么,也是相当可以了。二线城市的全款房、车不说,开着50万的年薪,生活也是相当惬意了。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为什么会这样呢?男人在看待女人问题上,其实还是比较直白、单纯的,他们通常为了赢得女人的芳心,努力地表现自己是一个具有爱心且乐于助人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更期望对方温柔、体贴。但是,就恋爱而言,这个特征又会被排列在勇敢之后。因此,男性在约会时,不应该努力渲染他们是如何献爱心、做公益事业的,而应该考虑向女性吹嘘一下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攀登险峰的。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运动可以让心跳加速一、让心跳加速为了提升每一次约会的成功率,可以选择去那些容易让人心跳加速的地方(比如过山车、吊桥,探险类的主题公园),或者做那些容易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事情(看恐怖电影、蹦极)。心理研究表明:你的约会对象会把TA心跳加速的原因归结于你身上,以让自己相信你对TA有吸引力。二、分享私人的信息在第一次约会中,有时问一些私人信息,往往会让人反感。不妨换种形式,比如真心话大冒险。在恋爱过程中,玩真心话大冒险这个游戏,其实是特别智慧的,既让人们过了一把游戏的瘾,又可以问到对方更多的私人信息,有助于迅速增进你们之间的亲密感。有道是愿赌服输,相信对方也不会反感的。

货财弗争

「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5」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2.联系性原则: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四、测验法metric method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1」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2」基础心理学 心理现象「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3」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咨询师学了什么4」心理学史以及心理学流派

善端

与心理学相关的5条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这些原理,可以更好的设计出迎合人们需求的软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也就抓住了用户。可能有的人会说,用户产生行为,都是心理所决定的,所以设计原则肯定是遵循心理学规律的,这是肯定的。在这里,我只是阐述一下,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设计原理所涉及哪些心理学知识,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让大家不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7加减2原则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在一秒以内的记忆,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就叫做长时记忆。其中,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加减2,人们一般在浏览网站或者使用app的,使用的都是短时记忆,所以就有了7加减2的交互原则。除了记忆方面有7加减2,在注意方面同样也有。注意的广度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再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也是7加减2。所以说,短时记忆和注意都是7加减2。二、印象的三种效应印象的三种效应分别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就是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更大的现象,就是近因效应。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通常会强调第一屏的重要性——要把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屏,让用户快速找到想要找的内容,让用户最初形成一个好印象,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微交互可以让用户快速提升好感,就是利用了近因效应。所谓的光环效应,也叫做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人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优点或者缺点就会被放大,其他的优点或者缺点就会隐藏到光环背后视而不见。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光环,这样,即使有瑕疵,用户也会视而不见。三、从众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和行为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符合。在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让用户去从众。P2P的网站会十分醒目的提醒用户已经有几亿人在投资这个,让用户“随大流”,购物网站上会十分醒目的提醒用户已经有几千人买了这个产品,让用户“随大流”。那么就需要了解影响从众都有哪些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是超过哦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概是3-4人。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个体的依赖性越高,越容易从众。情境的明确性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越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明显的,确定的关系。四、暗示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我会利用暗示,去引导用户去操作。按钮置灰暗示着不能点击;内容放在一起暗示着有一定相关性;物品飞向购物车,暗示着添加到购物车。作为购物网站,很好的暗示,可以提高购物率;游戏利用好暗示,可以让用户购买更多的装备。影响暗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对按时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接受暗示。五、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按照心理学对人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总共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以及良好的人格特征,不管我们设计什么,都有目标人群,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功能和特点,已获得相关人员的青睐。本文由 @设计Z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带你重新认识十大设计心理学原则

本文将列举十项有力的理论依据,你可运用在你的产品设计里,也可以用来解释用户为什么有时候是非理性的。你有曾注意到过,你是如何在瞬间做出一个决定的吗?抑或有时是无意识地盲目从众?在一些有关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表明,我们每天做的决定,90%以上都是无意识地自动完成。下面将列举十项有力的理论依据,你可运用在你的产品设计里,也可以用来解释用户为什么有时候是非理性的。1. 宜家效应:个人投入理论:用户对某件事投入地越多,就会对它越有好感。这可能导致用户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注: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小王子)栗子:宜家的消费者很亲睐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家具,其中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在产品和服务的获取、发展、建造过程中参与感越多,他们就越觉得这个产品和服务是有价值的。便宜货的套路是,要想减轻用户对低质产品的负面认知,就让用户对其投入大量精力。然后,一旦这个用户自己拼装好桌椅架子,投入了精力,觉得很有价值,就会成为宜家的回头客。采摘草莓和买便宜的草莓不是一回事。便宜的草莓会让人发问:为啥这草莓卖这么便宜?要是我来卖美味的草莓,我肯定卖的比这个贵。如果是摘草莓的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付出,你就会觉得它成本更低。2. 公开承诺的力量理论:我们的立场越公开,我们就越不容易再去改变它。当人们主动公开作出承诺时,大多数人强烈想要跟自己许下的承诺保持一致,自己的一些其他小心思就会有所保留。(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言行一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行,公之于众的承诺更是如此,说到做到才有利于维护好自身良好形象。)栗子:一家芬兰电缆公司表示,如果新顾客愿意为了电缆连接从家里挖一条沟到街上,他们允诺给顾客提供一些优惠折扣。数月过去,该公司发现,这些参与挖沟的人比起没有参与的,断开电缆服务的可能性小得多。因为他们(答应从家里挖沟到街上这个行为)公开表明了对公司的信任,断开服务等同自己打脸,不仅从心理上还是社会性,都是一种痛苦。3. 拟定小而定义明确的任务理论:着手于小而独立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大型任务那么艰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和拆解任务,会影响我们以什么样的动力去开始和完成任务。栗子:像Ryanair(航空公司)这样的公司就会把整个购买流程分段化。他们会给你提供一个比较低的“座位价”,然后过程中把你锁定。让你开始对你即将开启的旅程感到兴奋。然后,一旦你决定要去哪了,你心理就会暗许决心。只要真的这样想了,你就很难再改变购买的决定。然后在接下来分段化的购买流程中,他们开始加进一些额外的费用。到你付全款的时候,你已经在预定过程中投入很多精力了,而且沉浸在度假的幻想中,下单时你就愿意付出比初始座位价更高的价格,而不是简单一笔勾销你的时间和情感投入。4. 双曲线贴现:当下的力量理论:比起稍后购买,我们更倾向于立即支付。即使稍后购买的选择更好,我们仍然痴迷于“现在”,而且我们也会持续去选择当下更有趣的事而不是未来对我们有好处的。我们当下会避免做一些很耗费精力的事,却忽视了这些事存在的长期价值,这使销售复杂产品变得有些困难。(译者注:这是1984年,经济学家Mazur提出的一个双曲线贴现模型,来描述时间贴现:我们大脑难以处理长期的信息,因为里面包含太多不确定性。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收益的感知是下降的,呈现双曲线趋势。所以,决策中,我们倾向于把长期的权重调低:无论是收益还是成本,只要时间够长,我们都倾向认为它不够重要。)栗子:你如何让低收入客户提高他们的退休储蓄率?你可以提供可观的利率,也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个可以赢取10万美元大奖的竞赛,去开账户。后者不管作为经济决策或者情感决策,虽然都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此刻赢得大奖的小概率仍然比在未来获得一大笔钱的大概率更吸引人。5. 选择的悖论理论:给用户提供太多选择并不就是最好的,大家多多少少会有选择困难症。当我们有太多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最合适”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且我们会因为害怕做错误的决策就陷入拖延。如果给出的选择越少,我们选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作出决策的速度就会更快。栗子:比如说丰田的普锐斯,在市场上推出的第一代混动车(油电混动)。面对此景,消费者就一个选择:要么买混动车,要么不买。但如果市面上有更多的选择的话,想要混动车的消费者就会再考虑考虑,因为他们想要去货比三家,挑出最适合他们的混动车。6. 回报:付出就会有收获理论:人们甚至对于一些小恩小惠,都会有所回应。栗子:在参与调研就送5美元的礼物优惠券,和承诺参与者确保做完调研后给50美元支票两种手段之间,前者促进调研顺利进行的有效性是后者手段的两倍。7. 相对性:我们做决策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理论:人们做决策需要一个场景,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你有没有在轻抿一口咖啡时,期待过它是一盏茶?他们看起来似乎有些像,但是尝起来的片刻间却有些异样。它喝起来既不像茶也不像咖啡。你是在细品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栗子:很多人愿意在星巴克买一杯3.5刀的咖啡,而更好的替代办法就是,多花50美分从Nespresso购买一包咖啡豆。同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意识到以同样的价格买一包咖啡豆(4刀),可以冲泡30杯咖啡,其实算下后者更便宜。这两个是相同的商品,但是商品所在的使用场景会影响其价值感知。我们不会把咖啡包和一杯咖啡做比较,但是会和星巴克卖的杯子做比较。8. 代表性:固有观念的影响理论:我们通常利用脑中定型观念迅速作出决策。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对这个行为的判断取决于之前大脑固有的观念。栗子:2011的圣诞节期间,可口可乐发布了一款限量版的白色罐装可乐,外观和健怡可乐的包装非常相似。一些消费者抱怨可口可乐不仅换包装,也变了口味,声称:“感觉白色罐装的可乐尝起来不一样。”但其实白色罐装可乐的配方一直没有改变。新包装让消费者认为可乐也换了口味,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白色新包装代表了健怡可乐而不是经典可乐。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吉百利身上,当他们家的巧克力包装被换了,人们也觉得味道也换了。9. 稀有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理论:当某个东西或者某种资源不太容易获取(因为数量或者时间有限),我们就视其更珍贵。经济学法则更聚焦于随着时间推移更有效地积累财富。但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财务概念,把财富积累转变为另一个方向。稀缺性法则是其中之一,它影响着社会生产和商品服务的消费方式。栗子:钻石自带如此大的光环是很不合理的,吸引人的部分原因是它们价值高、具有稀缺性。但是,不管是自然界里真的钻石,还是人工合成难以辨别的假钻石储量都很丰富。钻石行业囤积着大量珠宝,控制着供应量,给大众营造一种稀缺的假象,去抬升钻石的高价。10. 现状偏差理论:人们喜欢做他们已经做过的,我们重复某种行为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机械,久而久之,就成为我们的一个默认行为。要改变一个默认设置或者默认行为需要很多我们认知上的努力,加上人类天生有惰性,喜欢另辟蹊径,所以我们很少去改变它。但是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改变人的行为以得到一个期望的结果。栗子:如果问10个人,会有9个人回答支持器官捐赠。实际请看真实的器官捐赠数据的差距:德国12%;奥地利99%。德国必须需要进行选择成为器官捐赠者,而奥地利是将成为器官捐赠者设置为默认项,否则需要主动取消。原文:https://uxplanet.org/10-powerful-user-nudges-illustrated-540ce4063f9a作者:Eugen Eanu译者:一兜糖,不会翻译的设计不是好的搬运工。本文由 @一兜糖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譬称

心理学:掌握了这三个原则,你将会越来越自信!

李嫣毕业于北方一所普通高校,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美工。工作中呢,认识了和她同一行业的男朋友杨磊。杨磊呢研究生毕业,又自小生活在城市,是家里的独子。条件上自然小康之上,他们家自他爷爷那一辈开始,就开始做生意了。对于杨磊这样的人,身边不乏异性朋友,然而,他独独喜欢李嫣。李嫣呢,就没有杨磊这么幸运了。她自小生活在山区,条件比较艰苦。早先村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也就是这两年条件好点了,才建了信号塔,通了网络。对于杨磊,她是想都不敢想的,她认为他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的。生活观念上差异也比较大,然而杨磊却对此不以为意,并频频对她示好。李嫣对此,也是心动的。只是真的不敢答应。对李嫣来说,杨磊这样的男人真的是太优秀了,跟他在一起,总感觉很自卑。然而,他们却结婚了,生活得很幸福。李嫣是怎样克服自卑,变得自信起来的呢?1、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允许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人,在思想上也是独立的,那么在生活中也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这样才不会轻易依附别人。2、不要害怕得失有时候,我们畏首畏尾,是因为太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会被人笑话,看不起。越是这样想,我们就越懦弱,就越容易形成自卑。当自信心不足或者被别人取笑时,不妨付之一笑。告诉自己:他本身也不了解我,怎么可能了解我的内在。我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原因自卑,我其实也挺不错的。反而,当我们不再计较得失时,也就不再关注自己是否被取笑。心理学:美丽自信的韩雪3、敢于改变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通常是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的。因为就他们而言,他们所处的圈子、环境是安全的,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冲突,也不会被侵犯。但是,想要改变,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舒适圈,去迎接未来可知或不可知的挑战。所以,克服自卑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而不是只停留在想象中。

大波浪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1)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小林在北京上完大学后,决定留京发展。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小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参加了好几次面试,他最终都被淘汰出局。一天,一家不错的贸易公司打电话来让他去面试。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小林决定再去碰碰运气。来到这家公司后,面试官让他先自我介绍一番。小林听出面试官的口音中夹杂着自己老家四川的口音,于是在面试结束后,他极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请问您是不是四川人?”面试官微笑着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林说道:“我是四川人,听到您的口音觉得很亲切。”面试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我都是老乡,还真是有缘。你很优秀,专业也比较对口,这样吧,从下周一开始,你就过来上班吧!”就这样,小林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与面试官的地理相似性——同为四川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在早期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会慢慢突显出来,超过了其他的因素;很多兴趣爱好、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相同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知心朋友;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果能够表明自己与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或观念,更容易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彼此的交谈更加投机。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执和相互伤害;此外,一些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2) 为了从理论上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自然会成为知己朋友;相反,如果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彼此已经非常熟识,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有一个“割席断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名叫管宁和华歆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位达官贵人从窗下经过,仪仗庞大,威风凛凛。管宁望了一眼,便立即回到原处继续读书。华歆被豪华的场面吸引,忍不住跑到大街上看个究竟。等他回来后,管宁将两人共同坐过的席子从中间割为两半,痛心地说道:“我们的情趣和志向完全不同,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如这张草席,不再是朋友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19世纪的画家凡?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矿区博里纳日传教,那里的人们都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那里的时候,凡?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 相似性原则:人们与自己相似的人(3) 一天,凡?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屑,就登上讲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候,猛然从镜子中看见脸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煤屑。“原来如此,”凡?高说道,“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所在。”从那以后,凡?高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当地人。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学什么专业,在哪里高就”等一些问题。一问之下,发现彼此竟是同乡、同行、校友,顿生亲切之感,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人担心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相似的经历、对某件事情的共同看法、喜好同一件东西,等等。只要你用心观察,或许就会发现你们原来喜欢同一种颜色,对同一本小说情有独钟,有一部电影让两人都曾经潸然泪下,喜欢午后到同样的一家咖啡厅里喝咖啡。慢慢地,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两人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气氛也会愈来愈融洽。当对方对某件事发表了与你相似的看法,或者讲述了一段与你相似的经历时,那么你要适时地来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与我真是太投缘了!”“太巧了,我也去过那里。”有时,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或许就因为一次投缘的谈话,让彼此觉得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相逢恨晚引为知己。

莲花落

心理学小知识23条定律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条心理学定律(效应)。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没看过前面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第一条,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书中提出。凭借此书于2018年被选中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创造者和巨擎人物”。第二条,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解释了第一印象为何会如此重要。第三条,消费者剩余。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基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演绎出的一个消费心理学概念。告诉我们,消费不止取决于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决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取决于你的心理价位。第四条,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让你明白做一个会说话的人(认同别人的观点),是很有必要的。第五条,手表定律。是由一个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来。主要讲述规则,目标,标准等等要明确,不可有双重目标,双重规则,双重标准。第六条,酝酿效应。因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戏剧性过程,被心理学家归纳为“酝酿效应”。讲述了我们潜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应用。哪怕我们没有在思考问题,潜意识也在想怎么解决问题。第七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市的一起抢劫案命名。讲述的是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第八条,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第九条,贝勃定律。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第十条,奥卡姆剃刀原则。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第十一条,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的心理。第十二条,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第十三条,野马结局。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第十四条,霍桑效应。霍桑实验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 “经济人”, 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第十五条,约拿情结。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其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第十六条,沉锚效应。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1974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十七条,卡瑞尔万灵公式。起源于威利·卡瑞尔的真实故事。其内容是: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第十八条,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写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由此有了路西法效应。也有了情境改变人性的说法。第十九条,心理暗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简单,却不简单!第二十条,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由此得出瓦伦达效应。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为“瓦伦达心态”。第二十一条,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最常见的是以貌取人,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第二十二条,自我服务偏差。最常见的心理活动,指的是,将肯定的结果归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于外部原因,它发生的范围广泛,效应也,很强烈。第二十三条,镜中我效应。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好了,之前写的全部二十三条心理学定律讲解全部在这里了。喜欢的朋友点个赞。不理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的文章。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我是模糊。关注我,和我一起见证心理学的神奇!

势荣

心理学:坚持这两个原则,你的感情会越来越顺利

大部分人认为,坠入爱河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取决于双方的外貌、性格、工作、金钱等因素。然而克拉克大学的研究员莱尔德却并不这样认为。莱尔德认为,长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也会让人萌生爱意。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假设,莱尔德做了一个实验。莱尔德以进行通灵测验为幌子,招募了一些人进行实验。他们将互不相识的一些男女聚集到一间实验室里,然后要求他们花一些时间,看着彼此的眼睛。几分钟后,这些男女就会被分隔开。其中一人被要求画一张图案,另一个人则去猜图案背后的意义。这样的测验对于通灵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当莱尔德要求实验者对伙伴进行情感评价时,很多参与人员对新伙伴产生了真诚的情感,并且深深地为之吸引。无独有偶,心理学家艾伦对于如何增进夫妻间的吸引力也做了类似的实验。艾伦将参与实验的夫妇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的夫妻需要两人三脚式匍匐前行,穿越预先准备的泡沫障碍物。另一个小组的夫妻只需要一方趴在地上,然后将一个球滚到房间的某个位置,伴侣则需要站在一边观看,当球滚到了指定的地点,伴侣再将球滚回到初始位置即可。在实验结束后,所有的夫妇都完成了问卷调查,结果与心理学家艾伦预期的一样,那些共同努力跨越泡沫障碍物的夫妇要比那些简单完成滚球游戏的夫妇,更能感觉到彼此的爱意。这两个实验表明:增进情侣间的吸引力除了观察对方的眼神外,还可以定期参加一些需要彼此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的有趣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给平淡的感情生活增添一点点刺激和乐趣,让他们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情侣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