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悉自己的内心:成长期的孩子要懂点心理学赵奢

探悉自己的内心:成长期的孩子要懂点心理学

01为什么读心理的孩子这么少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完美胜任家庭教育者的角色。除了家庭环境、生活方式、性格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知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很多父母对于儿童心理的了解、对于个体成长机制的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分析等全凭个人生活经验或网络信息参考,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指导。所以,教育专家们都提倡,父母要读心理学。但孩子呢?关于孩子要懂心理的提议很少,也较少有家长在亲子共读的清单中加上心理学的书籍。个人觉得,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l 孩子的理解力有限,生活阅历也很浅,那些深奥枯燥的心理知识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他们可能很难坚持读下去;l 孩子的功课紧张,课外阅读大都本着实用的目的来进行,心理学好像与他们的课程优化、成绩提高、能力进展没有太大关联;l 如果孩子读了心理,弄清楚了人们言行背后的动机,洞悉了那些人性的弱点,会不会变得清高、孤独、疏离?会不会觉得人生无趣无聊?这是很可怕的事情。l 如果孩子读了心理,认为心理就是读心术、厚黑术,学了心理就可以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他们会不会很失望?这将是对他们学习热情的极大打击。其实这些都是对孩子学习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既然是一门科学,是一类专门的知识领域,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选择合适的书目,孩子肯定会有收获,看待人生的问题也会有更好的视角。02成长期的心理有烦恼前两年,也就是外甥女小升初的那个阶段,活泼爱笑的小姑娘突然像变了个人,叛逆得尤其厉害。孩子在学校的精神状态挺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高效完成作业,和同学们关系融洽,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深受老师们的器重。但是只要放学回到家,马上晴转阴。家里的环境看不顺眼,家里的气氛觉得压抑,家里的人更让她心烦。这个让她心烦的人就是她妈妈。因为她爸爸长期驻外,妈妈全职在家,老人也不和他们一起住,家庭构成特别简单。母女俩的关系脆弱而紧张。外甥女的脾气变得暴躁易怒敏感,不仅晚上失眠,脸上还冒出很多痘痘。她经常无端找茬发火,一个小小不言的问题都能成为争吵的导火索,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每次争吵都要浪费一两个小时,导致很多学习计划都受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叛逆与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我首先从开导姐姐入手。我让她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也不要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如每次考试都要争第一之类。其次,当孩子主动挑起争端时,作为大人要选择性忽视或转移话题,不能针尖对麦芒,直接对吵,火上浇油。心力交瘁的姐姐开始改变。但效果并不明显。孩子眼里的妈妈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她还是喜欢一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和妈妈交流。除非吵架。当时我自己正在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也建议姐姐多看看这些书,专家不是也建议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吗?但姐姐说,光她自己读没用,小孩也要读,这样大家都进步,还能交流心得,岂不更好?外甥女从小爱看书,也喜欢看英文的版本,这或许是个办法。于是,从《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开始,外甥女的心理学读书计划正式启动。03读心理让孩子更强大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外甥女有了哪些变化?【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他的某些行为与他的真实诉求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对位关系。l 今天的饭这么难吃!l 家里真乱!我的东西又找不着了。l 你为什么穿了这件衣服?这些话背后的心理翻译可能是:l 他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想要得到理解和帮助,但不知如何开口;l 他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困难,正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但还没有突破;l 他有了一个新的打算,想和家人交流,但又害怕大人反对阻止;当孩子的情绪、态度有别于常时,我们要反复思考,寻找蛛丝马迹: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他内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结?但家长的诸种努力未必奏效。无论是心平气,推心置腹,还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前提是他要打开自己的内心。外甥女说,很长时间以来,她的内心仿佛有个小黑匣,最大的苦闷就是无从得知它到底是什么。她们母女俩的矛盾就在于,一个含辛茹苦全情付出,一个却不甘乖乖坐享其成。彼此各自委屈,都觉得对方有问题。读了心理学之后,了解了那些感觉、意识、动机、认知、情绪、人格的特点之后,这个黑暗的小匣子,正一点点被打开,她开始看清里面的内容。原来,她想要的是『独立』:l 她不想被当作小孩来对待,不想被过多的照顾,打扰。l 她想按自己的意愿和思路来学习,并得到理解和认可,而不是批评、指责、指正。l 她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把孩子的进步归结为教育的成功,而不是自己应得的回报。总之,她想拥有的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更是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人格价值。这之后,她在表达希望或诉求时,就会在头脑中思索这几个问题:l 我究竟想要什么?l 我为什么会这样?l 我的需求是否合理?l 我有没有实现内心愿望的能力?l 我应该如何和父母沟通?我们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知识,直接告诉孩子一个结论或观点,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他自己读过,思索过,消化过,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孩子阅读心理的过程,使自我探索的旅程,是学会倾听自己声音、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让现在的自己与那个曾经易怒偏执又胆小懦弱的自我握手和解并坦然共处。【对生活更有掌控感】有一段时间,外甥女在家的学习状态分成两个极端:有时候情绪低落,什么事都不想干,连她最喜欢看的书都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写作业时,拿笔的手犹如千斤重,不仅速度慢,思维也特别迟钝;有时候情绪高涨,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激情和动力,觉得自己很强大,什么事情都想做。这种时候的学习效率很高,刷刷刷,一会儿就完成了,也不觉得累。这种反差是不是很奇怪?很多时候,情绪的切换就在转瞬间,并没有外界的原因或刺激。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姐姐非常担心,一度以为孩子有抑郁症的倾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心理和意识。每当遇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外甥女就刻意地主动改变行为,让自己的心态好起来:l 当自己不想学习的时候,强迫自己去学习,大脑过一会就习惯了,心里也就不抵触了;l 当自己不想起床的时候,命令自己马上起床,真的起来也就不感觉到困了;l 当自己不想看某本枯燥的书,让自己立即翻开页 ,看几页以后就适应了,不再似天书一般;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任何时候,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总是比改变大环境、控制他人要好办得多。意识到了这一点,事情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因为生活是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人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掌控生活的前提在于掌控自己,才能摆脱无力感。【更好地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哪怕相濡以沫的爱人、相依为命的家人、亲密无间的朋友,有时候都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从孩子学前班起,姐夫负责挣钱养家,姐姐就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女儿。由于长期的服务角色定位,她逐渐隐退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不再修饰自己的边幅,不再考虑自己的需求,生活上也变得很粗糙,一切都以女儿为主。时间久了,她的付出却被女儿解读成另一种文本:l 别的妈妈都打扮得那么漂亮,你整天老气横秋的,难道家里就缺这点钱吗?l 我每天上学这么辛苦,你在家里那么多时间,为什么还喊累?l 我喜欢吃皮萨意面,为什么你就做不出必胜客的味道?l 你为什么不喜欢我听的英文歌?咱们没有共同语言!其实,姐姐一直以来也想改变。但来自亲生女儿的这种指责,实在让她难以忍受,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矛盾一触即发。读了心理学之后,外甥女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妈妈着想:l 妈妈是一个安静质朴的人,年轻的时候就不“爱美”,这样自自然然也挺好;l 妈妈虽然不用上课学习,但她每天在家也有一大摊琐事,一点都没闲着;l 妈妈不喜欢添加剂、调味料,做的饭菜都很清淡,这也是为健康好;l 妈妈对我热衷的流行歌曲不感冒,但她喜欢我推荐的书啊,我不能那么小心眼……读心理可以让人宽容。懂得心理知识可以让人们对人对事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别人与自己的不一致,并且能够理性面对自己的不足。读心理让人具备同理心,共情共感。当人们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为自己撇清。帮助别人,其实是在提高自己。外甥女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爱好,不仅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化解了叛逆期的家庭矛盾,还主动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心理社团,召集那些爱好心理的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话题,一起学习新知。应该说,学习心理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也不能改变他人的思维方式,但它可以让人更理性,能够从消极情绪中更快地走出来;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治愈自己,更好地爱自己;还可以通过用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到别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自己,带来本质上的飞跃。对孩子来说,带着问题去探索,带着兴趣去阅读,是学习心理学的关键。日积月累,那些看似专业、高深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内化到自己的灵魂里,给生活带来刷新,对成长形成推动。附:曾经读过的那些心理书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简·博克/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马尔科·冯·明希豪森《专注力》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詹姆斯·法隆《天生变态狂》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

葆真

“改变自己”系列:看完这两本书让你拥有这种能力

随着年关的逼近,各个公司企业的年度汇报基本上都告一段落了,但是朋友圈的那些flag却从来只是此flag未平那flag又起。以前的《奇葩说》出了一期关于“爱”的论题,刚好看到,出自于正作品《延禧攻略》最后的那场皇后和女主的那场戏,到结局,皇后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皇上那个大猪蹄子,会那么喜欢女主,她爱了皇上那么多年,却还是得不到。女主只用食指压了压唇,说:“爱,不能说出来,谁先说出来谁就输了”如果你真的相信了于正这个明显是为了引起女性情绪的话的话,那么我想很有必要去训练一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确实是现在大部分人所缺的,神奇的是,你的大脑会告诉你,你不缺,它会给你找各种理由来让你证明自己,而很多人也确实被大脑给证明了。最近看了一本叫《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作者是斯金纳,斯金纳可能是除了弗洛伊德之外,最有名气的心理学家了。他的名气和「行为主义」这个概念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看得见的行为,而不是研究看不见的心理活动。斯金纳是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之一,他甚至相信,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原因,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其实是我们行为的结果。他认为,只要运用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们就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这不禁又使我想到了昨天看的《笛卡尔的错误》里面作者也有相似之处,作者认为:人所认为的理性决定其实是情绪+理性经验的组成而做出的决定,这个经验又何尝不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呢,我们不去谈论作者是否对错,我们只谈论这本书如何让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里面斯金纳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其实是我们行为的结果,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举出了几个例子:当我们对小狗说汉语的“坐下”时小狗就会坐下,很显然,小狗是听不懂人类的语言的,但是它却能听懂人类对它的指令,作者认为(我们也知道)小狗之所以能听懂是因为人类对它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性条件反射例如:我们用汉语说「坐下」,我们的宠物狗可能依然跑来跑去,并不坐下。于是,我们一边说「坐下」,一边手动控制宠物狗,强制它坐下。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一次,我们说「坐下」时,这个宠物狗真的坐下了,于是我们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再重复训练很多次,这个宠物狗终于学会了在听到「坐下」这个汉语词之后,表现出坐下的行为,从而收获食物奖励。从这个宠物狗的视角看,它听到了某个声音,然后做出了某种行为,最后得到了好吃的食物。于是,它以后再次听到这个声音时,就会做出那个行为,期待得到食物。这个食物就叫做「强化」。强化」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最关键的概念,它可以加强信号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在宠物狗这个例子中,信号就是汉语「坐下」的声音,行为就是狗表现出坐下这个行为。用一句话来概括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说,那些在特定情境下被强化的行为,会在下次出现类似情境时,再次发生。作者甚至认为就连批判性思维也是能够训练出来的,例如我们在读一篇议论文时,当读到某个例子不严谨或者不科学,有别于实践时,只要我们的老师能够鼓励这种怀疑,并且与之辩论,那怕最终我们是错的,老师也能够循循善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和思辨来让我们敢于怀疑权威,从而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即使我们知道进行强化训练能够使自己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但是如何进行这样的强化训练、怎么进行这样的强化训练,作者却并没有提到。但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刻意训练》的书,作者是那个现在很多人还相信的“一万小时定律”的作者,作者却辟谣的那个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面认为训练应该要层层递进,而不是一直保持在同一个层级的训练,也不应该比第一个层级难太多,例如:练口语,当你能正确地说出英语句子时,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提升速度,或者练习比这长一点的句子,而不是马上就去读整篇课文,这样容易产生焦虑,或者你一直拿这种难度的句子去练习,那样只会低效努力。人都有一个舒适区,我们常常说要跳出舒适区,但是跳出多少又是一个学问,当你练习口语时,一段20词的中难度句子是你的舒适区,当你想要精进时,也就是你想要跳出舒适区时,你的计划最好在开始时不要定得太高,而是大概30词左右的中难度句子,也就是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而不是望洋兴叹一般的崇高远大理想,这样只会加速你放弃的速度。同样的作者在书中也反复强调了那么一点:时常监控反思复盘自己,以通过改善计划,来进行最有效的刻意练习。同理,强化批判思维也是一样,我们第一步不能跳出思维舒适区太远,只能徐徐图之,当对某一个权威感到稍稍有点怀疑时,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去找出证据,在找出证据的过程就是一个徐徐图之的训练,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化自己对于任何一种理论的批判性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南无

“改变自己”系列书单:抱起影子的人

这个标题有一点怪,之所以取这个标题是因为这个抱起影子的故事让我至今深刻不已,在大概读二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力士,他的力气很大很大因此得过很多的奖,一日,一位记者采访他,问:您觉得对您来说最大的敌人是谁?那位大力士说:“是我的影子。”球王贝利不知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您那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说:“下一个!”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满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您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最满意?”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假如你懒惰,那么你的敌人就是克服懒惰;如果你易怒,那么你的敌人就是改变你那糟糕的坏脾气;如果你脑子没那么灵光,那么读书使人明智,你的敌人就是书,你要去学习去,去研究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敌人让我们依赖它、臣服于它、轻易改变不了它,往往我们被它卖了,还帮着它数钱,它就是“习惯。”习惯大致分为两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这两个行为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里面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原因,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其实是我们行为的结果。有时候我们的行为习惯往往会给对方钻空子:在每次世界杯中,点球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因为守门员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反应球会往那边进,而他们又该往那边扑。那他们一般是怎么判断的呢?其实他们就是看脸来决定往那边扑,没错就是看脸,因为每个球员差不多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那个方向(脚)而守门员就是熟悉那个球员的习惯,看脸做出判断。我们的思维习惯则更容易让人利用:我的寝室有一个女生a,她非常的爱请客以此来衬托自己的“富有”但是无疑她这是非常愚蠢的,我们寝室还有一个女生b她非常的会占便宜,因为a女生不仅喜欢炫富还情商令人捉急,就是那种对她稍微和颜悦色她就蹬鼻子上眼,大吼大叫的,你一对她凶,她就老实了,所以寝室没有一个人喜欢她,但是她喜欢炫富啊,所以b女生就经常向她借钱让她请客,然后还不和她玩,慢慢的她就成了那个女生的银行了……其实这就是思维的惯性,因为b女生了解了a女生的思维习惯,知道她不敢忤逆她,所以更加肆无忌惮,我们电视里面常常看的各种权谋,其实也是那些人深谙此道,加以利用。甚至我还有一个朋友,因为受到了另外一个人的精神控制(道德绑架)竟然帮她以自己名义开了六张信用卡。这就是思维的力量。那么我们怎么来改变这种习惯呢?在《习惯的力量》里面作者认为我们要通过奖励自己以此改变自己的习惯,我在《像训练狗一样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里面也谈到了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惯。作者认为习惯回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组成; 当a女生请客或者借钱给b女生时,b女生通过言语表达暗示需要借钱,而a女生的惯常行为就是借钱给那个暗示a女生的人,以此得到虚荣心的奖励或者认可。那么怎么改变这个习惯回路呢?作者认为要在奖赏处开刀:当球在球员的范围内时,这个“球”暗示球员通过惯常行为,也就是用那个自己更熟练的脚(方向)踢向球门,而用自己那个更熟练的脚(方向)踢向球门时的顺遂感和即将进球时的快感就是奖赏。想要用奖赏改变习惯那么就需要用更大的奖赏来改变习惯。当球员的习惯被守门员知道后,就会被阻止这个球的进入,如果球员改变习惯,让守门员捉摸不透那么进球后的奖励比用自己那个更熟练的脚(方向)踢向球门时的顺遂感,和即将进球时的快感的奖赏无疑是大的多得多。我在《像训练狗一样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里面也谈到过意志力,有时候习惯的改变太难,仅仅用更大的奖赏来改变自己的习惯时,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脑子这个懒惰的东西给打乱,最后弄得功亏一篑。我们最大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

鬼故事

1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也许对你有用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发表,其中包括儿童发展、抑郁、焦虑、社交媒体、贫困、不平等等研究在内。然而,由于2019年是许多心理学发现的突破之年,因此它在任何其他时间段都显得与众不同。首先,精神病学家终于开始讨论抗抑郁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益。过去一年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负担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除此之外,孤独感的蔓延也促使科学家们认真研究在这个不断联系的时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疏远。因此,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最突出、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希望今年能为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带来答案。也许,只是也许,其中的一些会帮助你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人生选择,并激励你最终放下手机,就像你妈妈一直告诉你的那样。关注生活技能训练营,了解更多。一、直升机育儿会导致孩子乱发脾气以及行为失控所谓直升机育儿,就是家长像直升机一样一直徘徊在孩子头上,包办孩子左右的事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花了8年时间调查过度控制的父母与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孩子2岁时就开始直升机育儿的父母,会导致孩子5岁时情绪调节和抑制控制能力差。除此之外,这些5岁的孩子还报告了情绪和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们注意到他们10岁时社交能力和学术创造力都很差。简单地说,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可能很差。研究表明,他们对应付压力毫无准备,容易对别人大发雷霆,这导致社交能力差,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地交朋友。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妮可·B·佩里说:“孩子们不想和其他无法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孩子交朋友,一旦有意见分歧,他们就会打他们。”。在她看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培养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二、少刷朋友圈可增加你的幸福感抑郁,自尊心差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讨论了多年,但是,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前从未得到证实。去年,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的使用会降低幸福感。在实验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43名本科生被随机分配,一组限制其Instagram,Facebook和Snapchat使用,每天不超过10分钟;另一组像往常一样使用社交媒体。结果显示,在三周后,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受到限制的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感显着降低。研究结果强烈表明,限制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以及任何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每天使用30分钟左右,可能会大大改善健康状况。研究背后的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说: “使用比平时少的社交媒体会导致抑郁和孤独感的显着下降。对于进入研究时更加沮丧的人们来说,这些影响尤其明显。” 结论?好吧,我们都应该放下手机,享受更多的现实生活。毕竟,科学证明对您有好处。三、多参加广场舞等活动可以极大地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风险在12月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黛西·范库特(Daisy Fancourt)博士提出了抑郁与从事文化活动之间的联系。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跟踪了2000人(年龄在50岁以上),以查看他们每个月参加了多少文化活动。每几个月参加一次戏剧,艺术展览,电影和其他活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32%。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活动的人,患该疾病的风险降低48%。该研究的作者指出,它描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但是结果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且有益。Daisy Fancourt博士补充说:“一般来说,人们知道少吃多餐和锻炼对身心健康有好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文化活动也有类似的好处。四、睡眠不好的人更孤独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埃蒂·本·西蒙和马修·P·沃克决定研究睡眠不足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了休息良好和困倦的受试者进行脑部扫描,同时观察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结果发现,疲惫的参与者更容易被陌生的人排斥,希望他们远离自己。除此之外,他们还报告说比休息良好的人更孤独。在随后的一项实验中,这位科学家还发现,其他人倾向于避开瞌睡的人:“那些对实验环境一无所知的人却认为睡眠不足的参与者明显更孤独,他们选择不与他们进行社交或合作。”更重要的是,据研究人员称,与睡眠不足的人接触的人会因此感到更加孤独。因此,睡个好觉会让你更具同情心,减少我们的偏见,让我们不容易被拒绝。五、与过去的信念相反,在彩票中赢得大笔金钱可以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4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误解,认为彩票中奖会让人痛苦不堪。这种信念可能基于对较早一代彩票中奖的研究。但是,去年八月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了完全相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要求瑞典统计部门对该国三大彩票的获奖者进行长达十年的调查。然后,他们使用政府记录来跟踪获奖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家们还为那些进入彩票但迷路的人检查了相同的指标,除了获得了小奖的人。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结论:首先,赢得大笔奖金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先前的研究仅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次,赢了很多钱的人并没有立即兑现大部分奖金,相反,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花掉自己的财富。第三,许多人甚至不辞职,尽管他们的确工作量少一点,退休也早些。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不那么浪漫的事实-虽然金钱无法买到真正的幸福,但它无疑可以提高您的生活满意度。六、电影中的暴力画面不会影响孩子的暴力行为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普遍的看法相反,PG-13级电影不会使孩子变得暴力。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PG-13电影在1985年至2015年期间变得更加暴力,而谋杀和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却下降了。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指出,尽管孩子们可能会重演他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倾向于变成暴力,例如欺凌。但是,其他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电影中暴力场面的刻画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具有麻木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暴力越多,受到的暴力影响就越小。波士顿儿童医院媒体与儿童健康中心主任迈克尔·里奇博士指出,这项研究试图简化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七、当你的手机不在视线之内时,与人聊天会更有趣科学终于证实了,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手机会让你觉得没那么有趣。这项研究调查了智能手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研究人员邀请了300多人在咖啡馆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吃饭。有些人把手机设为静音模式并把它们放在一边,而有些人则把手机放在桌上。饭后,参与者填写关于他们经历的调查。然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令人震惊——把手机放在视线之外的人比没有手机的人更快乐,也更喜欢这顿饭。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得出了一个简单但坚定的事实:当你的手机不断侵入时,和人在一起并没有那么有趣。八、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大约二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直到9岁的儿童才能获得复杂的维护形象行为。但是,2019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在5岁时,孩子们就开始了解形象在社交中的重要性。设置,并积极参与复杂的印象管理。该文章的共同作者艾克·西尔弗(Ike Silver)指出:“幼儿将根据观看者的不同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例如他们有能力读书或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项研究是通过将儿童置于与名誉相关的情况下进行的,该研究表明,儿童可以以“令人惊讶的,有时是欺骗性的或战略性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良好的行为。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他们表现良好。九、朋友圈的频繁使用与年轻女性的抑郁症症状,低自尊心和外貌焦虑有关instagram(国外的朋友圈)是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检查了自尊心低下与频繁使用Instagram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确定,使用上述照片共享应用程序可能会导致女性产生负面的心理后果。科学家对119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她们对Instagram的使用,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发现,平均而言,频繁使用Instagram可能导致自尊降低,抑郁症状,对外表的焦虑以及更多的身体不满。十、处于稳定的关系中的人会有体重增加的机会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与单身人士相比,夫妻的体重往往增加更快。即使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夫妻俩比单身人士吃的食物更健康,但研究表明,夫妻俩的饮食也更多。人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恋爱关系的人不再“在市场上”了,所以他们不太在乎自己的容貌。而且,正如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所说:“虽然家庭进餐可能包括更多的健康食品,例如水果和蔬菜,但与其他人相比,人们经常在别人的陪伴下消耗更大的份量和更多的卡路里。 ” 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孩子的人由于倾向于吃完孩子的饭菜和零食而体重增加。十一、童年时期的贫穷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技能产生持久影响根据这项研究,在贫穷中长大或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在认知技能测试中得分可能比其他人更低。这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20,000多名老年人(平均71岁)接受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儿童时代经历过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和困难的人,在认知测试中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老年人。这项研究增加了“不良童年经历”对儿童的破坏性影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补充说:“应该为面临社会和经济挑战的儿童提供更多资源,以应对他们面临的不利条件。”十二、不可信的八卦对个人评价有很大影响该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八卦和谣言是否影响了人们的观点,偏见和判断。在实验中,有关他们不认识的人的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情感信息被口头传达给实验者。在第一个实验中,信息被表示为可信赖的事实(例如“他欺负了他的同事”),而在第二个实验中,通过使用某些单词(例如,据称)将信息标记为不可信的八卦。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即使信息来自不可靠的来源,谣言和八卦也都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观点。该研究的作者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即使有意基于不清楚的证据,也倾向于进行强烈的情感评估和人为判断。媒体经常以表明信息的可疑性,从而避免可能的错误指控。十三、学生交朋友比成人快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杰弗里·霍尔(Jeffrey A. Hall)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找出一个人交朋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次,因为它不仅研究了哪些活动使我们更加亲密,而且确切地了解了相识成为朋友的时间。在大学的前九周中,霍尔每三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然后,他给了355个成年人的一次性问卷,这些成年人在过去六个月中搬到了新城市。在调查中,参与者选择了一个或两个朋友,并报告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间,他们进行的活动以及友谊的密切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大约需要43个小时,成年人大约需要94个小时才能将熟人变成休闲朋友。要从休闲的朋友过渡到朋友-学生需要57个小时,成人-164个。要使朋友成为好朋友或亲密朋友,学生需要119个小时左右,成人大约需要两倍的时间才能实现。研究人员认为,学生结交朋友的时间更少,因为他们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他们很可能高估了他们的友谊有多深。

好声音

【推荐】多读书,读好书,心理学30本最热高分书籍推荐

1.《怪诞心理学》评分:7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评分:8.5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3.《社会心理学》评分:7《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4.《引爆点》评分:7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5.《进化心理学》评分:8相亲前必读。6.《心理学与生活》评分:9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7.《说谎》评分:7don’t lie to me.8.《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评分:8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9.《睡眠与做梦》评分:7.4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10.《3分钟爱上心理学》评分:6适合完全不懂的人看,入门级1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评分:8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大成的书。 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 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12.《社会性动物》评分:9《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13.《怪诞行为学》评分:8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14.《别做正常的傻瓜》评分:8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15.《拖延心理学》评分:8.4关于拖延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向拖延恶习开刀去吧~16.《少有人走的路》评分:8.4作者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医生,以他的经历及专业写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很有感觉。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分:8.8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18.《影响力》评分:8.8心理学类别的畅销书,挺经典的19.《当下的力量》评分:8.4蛮好读的一本书,倾向于心灵启迪。20.《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评分:8.8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实验,比较学术,也很科普。21.《追寻记忆的痕迹》评分:9.0精分类的作品,关于人类对记忆研究上的探索。22.《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评分:7.8对成功人士的统计学23.《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评分:7.8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24.《生命的重建》评分:8.3心理励志畅销书25.《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评分:7.7改善两性关系,对了解异性心理有点帮助26.《拆掉思维里的墙》评分:8.3挺热的一本书,也耐读27.《登天的感觉》评分:8.1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的十个心理咨询个案,还不错的。28.《遇见未知的自己》评分:8.3都市心灵励志方面的书籍,教会我们爱自己,以不一样的视野面对世界。29.《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评分:8.0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的领域。看看此书,也许能为你解答些什么。30.《身体语言密码》评分:7.9凭借肢体语言解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奚若

【推荐】多读书,读好书,心理学30本最热高分书籍推荐

1.《怪诞心理学》评分:7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评分:8.5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3.《社会心理学》评分:7《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4.《引爆点》评分:7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5.《进化心理学》评分:8相亲前必读。6.《心理学与生活》评分:9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7.《说谎》评分:7don’t lie to me.8.《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评分:8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9.《睡眠与做梦》评分:7.4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10.《3分钟爱上心理学》评分:6适合完全不懂的人看,入门级1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评分:8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大成的书。 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 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12.《社会性动物》评分:9《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13.《怪诞行为学》评分:8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14.《别做正常的傻瓜》评分:8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15.《拖延心理学》评分:8.4关于拖延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向拖延恶习开刀去吧~16.《少有人走的路》评分:8.4作者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医生,以他的经历及专业写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很有感觉。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分:8.8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18.《影响力》评分:8.8心理学类别的畅销书,挺经典的19.《当下的力量》评分:8.4蛮好读的一本书,倾向于心灵启迪。20.《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评分:8.8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实验,比较学术,也很科普。21.《追寻记忆的痕迹》评分:9.0精分类的作品,关于人类对记忆研究上的探索。22.《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评分:7.8对成功人士的统计学23.《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评分:7.8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24.《生命的重建》评分:8.3心理励志畅销书25.《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评分:7.7改善两性关系,对了解异性心理有点帮助26.《拆掉思维里的墙》评分:8.3挺热的一本书,也耐读27.《登天的感觉》评分:8.1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的十个心理咨询个案,还不错的。28.《遇见未知的自己》评分:8.3都市心灵励志方面的书籍,教会我们爱自己,以不一样的视野面对世界。29.《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评分:8.0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的领域。看看此书,也许能为你解答些什么。30.《身体语言密码》评分:7.9凭借肢体语言解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蹩蹑为仁

细数2019年那些心理学界所谓“打破常规”的研究成果

一、人的姓名是否和命运相关?很多人相信名字和命运息息相关。对于那些相信算个命、改个名就能改变命运的,我们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事实上,一项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告诉我们,名字真的和 “命运” 很有关系:首先,名字发音的音位对性格的形成有关!像 Mona(莫娜)、Owen(欧文) 这些读起来有响亮的音位的名字,会显得情感丰富、比较愉悦,也有责任心,而像 Katie(凯蒂)、Curtis(柯蒂斯) 带有无声停止音位的名字,则会显得更外向。就像中文汉字中清晰的短音像 “大” 就比鼻音共振音像 “小”,更受欢迎。其次,名字所蕴含的清晰含义也对人形成一种长期的心理暗示,名字也代表了活力、信赖、富有等等含义。评论:拜托,姓名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不在你们研究范围之内?研究这点东西就出来显摆,拾人牙慧!二,喜欢玩暴力游戏的孩子,长大就偏向于暴力吗?从小到大,“玩游戏” 就被冠上 “玩物丧志” 的名号,每当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屏幕里都是血腥暴力的画面,“ double kill ” 的声音此起彼伏,家长就会皱眉,心里担心孩子爱玩这类游戏,长大不会也爱打打杀杀吧。我们大众都会很惯性的觉得青少年玩暴力游戏,也一定会有暴力倾向。但是,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把扣在暴力游戏上的 “黑锅” 揭开了:玩暴力电子游戏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关。研究者们收集的 1004 名 14、15 岁的青少年的数据显示,前一个月玩暴力游戏和监护人对他们暴力倾向的评估没有相关性。这样明确而有力的定论,也可以让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放心了,适度的游戏本身没啥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也不能完全怪罪到游戏身上。评论:玩暴力游戏?太小儿科了吧。某国总是发生枪击案,我们是怪禁枪制度还是怪使用枪支的人,还是怪枪支本身? 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平时喜欢玩枪的人和枪击案无关。但是并不代表枪击案犯罪者平时不喜欢玩枪,两个概念吧。三、中国人在国际上的诚信地位倒数第一?《全球公民诚信度》的研究在《 science 》上一发,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在参与统计的四十个国家中,中国公民诚信度倒数第一。其实文章调查真正命题是“钱包里有钱或者没钱和诚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在 40 个国家 355 个城市里,准备了 17000 个假装遗失的钱包,然后扮演捡到钱包的人,把钱包上交给一些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像银行、警察局、博物馆、酒店、剧院之类。然后,研究统计的是失主被邮箱联系的次数。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只有 8~20 %的人联系了失主,钱包归还率排名倒一。网友们的意见不一,有人质疑假装丢失的钱包像个透明包装袋,里面只有钥匙、购物清单、名片,大家根本不会往钱包上想;有人疑问捡到东西交给前台或者失物招领中心,都是等着失主自己来认领,没有确定身份信息谁去主动联系失主;大家最想吐槽的就是邮件联系这一点,中国人大部分用的都是微信,如果留的是电话号码,结果肯定不会是这样云云。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研究原文排名的本意并不是公民诚信度,是研究钱包的归还率。只是由于媒体的引导,导致了大家对原文的误读。评论:看来,哪怕是发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研究结论,在文化差异和别有用心的作用下,“研究”方法本身就值得大家探讨商榷和怀疑。美国巨骗麦道夫四、独生子女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独生子女一代,大家好像有一种成见:独生子女要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容易自恋,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也缺乏对别人的尊重。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我们好像也认可了这个评价。但是今年发表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上一篇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并没有比非独生子女更自恋!研究通过足够大的样本量,评估了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自恋的分数,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欣赏和竞争方面得分更低。有些研究这就认为,我们该放下成见,不能对独生子女再有刻板印象了。真的是这样吗?评论:在自我欣赏和竞争方面得分更低,这个结果其实是准确的。但是通过这个结果推导出独生子女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更懂得尊重,这就有点牵强了。在家庭里被宠坏的孩子,往往走入社会后会表现出低能的社交能力,因为在社会中不会有人像父母那样容让,我们能把这种社交和工作的低能称作是对他人的尊重吗?所以,不管有没有兄弟姐妹,都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尊重他人、包容心强的人,这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而非取决于是否独生子女。五,看到老人跌倒扶不扶?到底是扶还是不扶?这得看卡里有没有钱......有一种叫做“旁观者效应”是这样说的: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的数量增加,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即便采取了反应,反应的时间也会延长。也就是说,围观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大家也就会更少采取积极行动。所谓责不罚众嘛。但是发表在《 美国心理学家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忧:因为旁观者的增加,对公共冲突的干预反而增加了!这项研究通过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了英国、荷兰和南非三个国家真实公共冲突中的情况,一共有219起自然发生的攻击性公共事件。结果发现:围观的人越多,有人上前帮忙的可能性则越大。最终我们得出:“旁观者效应”说,你不管,我也不管,看得人多了,大家都不管,也就没人管了。《心理学家》杂志说,你不管,我不管,如果围观的人多了,自然会有人出来管。你这显然是告诉大家,没有人管,那是围观的人不够多,只要足够多的人围观,就有人出来管。评论:你美国心理学家有六没六啊,还跑到英国荷兰南非看摄像头?不管是公共冲突还是老人摔倒,有没有人管,这取决于警察到现场时间好吧?跟围观人数量多少有毛关系?好吧,这些所谓的“打破常规”研究,就先放送到这里。

合伙人

去美国读心理学可选择的院校

在申请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该专业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知。近几年,我国申请到美国求学的朋友,很多都选择了心理学专业,而且该专业在美国众多专业中也是十分受欢迎的。今天就和选校帝了解一下去美国读心理学可选择的院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去美国读心理学院校推荐:一、斯坦福大学一提到心理学,第一会想到就是斯坦福大学,没错在全美心理学领域斯坦福排名第一,该校开设有许多知名的顶级学术项目。该系有 12 个实验室,主要的有婴幼儿研究中心、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文化和情绪实验室、心理生理学研究室等。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53,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67,000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 (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该校是全美培养尖端人才领域最广的大学之一,其中本科心理学专业注重对记忆、认知、性格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对人类和动物正常 / 不正常反应和趋势的研究项目。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5,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77,000 。三、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建校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该校的心里学和大脑科学系有着四个最知名的研究项目:老龄化与发展、行为、大脑与认知、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8,000四、范德堡大学范德堡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该校的社科类专业一向最受学生欢迎,心理学也不例外,学校的心理学专业注重利用理论和评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社会及心理学问题,所研究的问题及案例都跟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心理系毕业生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86,000 。五、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是为数不多允许本科生阶段就可以跟教授进行深入项目研究的学校,学生通过研究思维、感觉和行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和动物的情绪反应及互动。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5,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94,000 。六、 宾夕法尼亚大学作为北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宾大拥有多个全美最权威的专业,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宾大海开设有多个海外交流研究项目。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5,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79,000 。七、 杜克大学杜克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一直是学校最受欢迎也是最有挑战性的专业,学校的研究重点在健康、生理、认知、发展和社会心理学方向。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3,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101,000 。八、 耶鲁大学耶鲁大学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在全美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心理学项目也是学校最好的专业之一,学校提供很多分析人类和动物思考行动思维的机会。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4,000 ,职业中期薪资平均为 $91,000 。九、北卡教堂山分校北卡教堂山创建于 1789 年,是全美最古老的私立大学之一,学校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系有大约 1600 名本科生。学校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0,000 。十、 弗吉尼亚大学UVA 的心理系包含临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行为、社会心理学等分支,研究项目多样化。 UVA 心理系毕业生平均薪资为 $41,000 。以上是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选校帝。

打人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摘自《心理学导论》

在我国,价值观研究长期以来被看做哲学、伦理学、品德学的范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学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转型青年价值观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价值观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了。彭凯平和陈仲庚教授曾用阿尔伯特等人编制的价值观研究表对690名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中价值倾向相对强弱顺序依次是政治的、审美的、理论的、经济的、社会的、宗教的。并有性别差异。黄希庭等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对我国五个城市共2125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总的来说相当一致;在终极性价值观中,有作为、真正的友谊、自尊、国家安全被列为四个最重要的价值观,内心平静、舒适的生活、兴奋的生活、拯救灵魂被列为四个最不重要的价值观;在工具性价值观中,有抱负、有能力、胸怀广阔被列为很重要的价值观,而整洁、自我控制、服从被列为很不重要的价值观。这当中也存在某些团体差异和个体差异。1991年黄希庭在其《心理学导论》中首次将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而黄希庭等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一书的出版,则被认为是国内首次系统的以实证的方法探讨青年价值观的专著,涵盖了中国青年在人生、政治、道德、人际、职业、审美、宗教、自我、婚恋、幸福等十大方面的价值观研究。这项研究持续6年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额取样,除了大量地翻译、修订及自编问卷以外,还辅以投射法、文献分析法、个案法等多种方法。研究显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表现出这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传统性与现代化。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中,这一观点最具争议,该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每一个方面都在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巨大的变动。对这种变动的理解既要强调其中所凸显的时代精神,也要挖掘这种巨变背后深深蕴藏的源于传统的某种稳定力量。二是多元化与整体性。多元化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特点,但也凸显出某些整合的趋势。三是开放性或世界性。当今所处的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观表现出这一突出特性。在这一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会受到当今世界各种流行风潮、时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价值观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价值观理论,还可以在实践上避免价值观教育的泛道德化倾向,这对于建立当代青年科学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离不劳

这个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厉害了!竟还在招调剂的研究生……

心理学专业的历史首师大心理学专业的前身是教育教研室心理学组。从1955年开始,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和郝德元先生就开始在我校教授心理学并开展科学研究。林传鼎先生(下图左)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筹备委员,也是解放后中国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一生著作颇丰,是我国心理测量和情绪研究方面的奠基人之一。郝德元先生(下图右)是著名的心理测量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评定的第一批中国心理学家,被授予“早期归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心理学专业的现状而如今,首师大心理学院不仅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最早的博士点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心理学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还有价值千万级的实验设备!学院拥有一支责任心强、力量雄厚、有合作与奉献精神的师资团队。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讲师5人,实验员2人;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25名。教师队伍中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心理学专业特色实验室建立最早,数量最多——脑电成像实验室1998年的时候心理专业就引进了第一台脑电仪,这可是当时内地高校的第一台脑电仪呢!现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些脑电仪见证了国内记忆脑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眼动仪在心理学的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共有3套眼动仪和一套便携式眼动仪,该实验室的建立者丁锦红教授在眼动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应用最广——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最生动,最前沿——虚拟现实实验 虚拟现实实验室是近些年兴起的运用计算机程序及其他硬件设备,通过影像来为实验的参与者提供一种对现实的模拟条件。这种模拟技术在当前是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非常前沿的手段。这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第一个完善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我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研究开发了国内首个在线免费“云作业平台”,国内首个初中数学的个性化的“虚拟现实课堂”。生理心理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通道记录技术测量大鼠的行为,实验成员需要具备为大鼠进行立体定位手术的能力。该实验室在单细胞记录能力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使用的med操作箱、电信号采集设备、立体定位仪等许多设备均为美国或日本的进口产品,都是该领域最先进的设备。要求最高,最精细——生理心理学实验室 最萌,最成长——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实验室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行为观察室和全面的儿童早期发展评估系统。在这里你可以学习如何跟踪探究萌宝们的成长轨迹,可以了解如何评价萌宝们的家庭养育环境,还可以探索如何为家长制定有心理科学依据、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家庭成长方案。心理学专业四大研究所基础心理学研究所基础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眼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虚拟现实(VR)、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致力于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认知神经机制,特别是人类记忆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成瘾行为的生理基础,视觉认知规律,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情境认知机制,语言认知加工等前沿问题。基础所现有职工11人,其中教授4人,分别为郭春彦教授、丁锦红教授、李新旺教授、张钦教授;副教授5人,分别为于萍副教授、张力副教授、汪亚珉副教授、黄贤军副教授、周蔚副教授;实验员2人。设有人类记忆与视觉认知,生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方向的学术及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教师风采郭春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与认知”北京市点实验室主任,记忆的神经机制方向。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项目,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自然科学基金心理学科评议组评委、《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编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郭老师精深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敬业品质和对学生们浓到化不开的深沉的爱,一直令我辈钦佩和敬仰。丁锦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视觉认知与记忆方向。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进展》编委。英国肯特大学荣誉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丁老师如荷花般谦谦君子,是学院魅力指数最高的老师。他的亲和力与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能让你无论在他的课上还是课下都觉得轻松自如,同时又能吸纳丰富的信息量。李新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学习记忆与药物成瘾机制方向。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会副主任,《心理科学进展》编委。曾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著有《生理心理学》等有影响力著作,获批北京市精品教材。李老师就像一部生理心理学的百科全书,他博学又一丝不苟,严格又体恤通情,在他的感染下,你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张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认知、情绪与认知方向。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主持北京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张老师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与探索的空间,她精益求精、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于萍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风险决策的神经环路,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妇科肿瘤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张力副教授,研究兴趣在文化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该领域发表过多篇实证性研究文章,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环境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汪亚珉副教授,创建首师大心理学院“虚拟现实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应激与认知,情境认知,虚拟现实环境的用户体验,面孔识别识别的认知机制等研究方向。周蔚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阅读中的眼动控制及其神经机制,语言学习和阅读发展,主要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和脑成像技术进行研究。黄贤军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言语认知,关注汉语口语词汇的识别机制和言语工程技术中的语音语调规律。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类项目2项等。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结再认的心理与神经机制:熟悉性与回想的作用(主持人:郭春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胆碱系统对条件-非条件吗啡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及这种影响与多巴胺系统的关系(主持人:李新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积极背景刺激影响学习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主持人:张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阅读中眼动控制的脑成像研究(主持人:周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汉语口语词汇识别的时间进程(主持人:黄贤军)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研究所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研究所以脑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发展观为核心思想,以“高级认知功能”为突破口,重点关注从婴幼儿时期直至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成熟过程、社会性的发展过程及其神经基础和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在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上,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转化应用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我国基于脑发育规律和特点来构建儿童青少年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满足国家须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需求。脑发育和心理发展研究所目前有固定人员7人,其中教授1人,王争艳教授;副教授4人,分别为王异芳副教授、邢淑芬副教授、郝坚副教授、邢晓沛副教授;讲师2人,分别为卢姗讲师,赵婧讲师。教师风采王争艳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长期研究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尝试用动态追踪的、多方法、多水平(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的探讨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与养育环境问题;建立了2010年婴儿小队列研究和2015年婴儿队列研究两个长期纵向追踪样本。完成和正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项目等15项。王争艳教授在内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婴儿心理学》(2015),主编《人格心理学》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著有科普著作《妈妈的柔情宝不懂——心理专家矫正好妈妈的10种错误养育行为》。王异芳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正常和佩戴人工耳蜗、助听器儿童情绪健康与阅读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少儿节目制作等。邢淑芬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社会变迁、家庭环境和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郝坚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毕生发展中各群体的道德判断、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及其认知、情感和生理机制。邢晓沛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家庭与学前儿童及小学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工作。卢珊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尝试用动态追踪、多水平的方式探讨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与养育问题。赵婧讲师,研究兴趣包括阅读习得过程及相关认知神经机制,阅读困难的致病机理及干预,视觉注意与阅读发展的关系,情绪与阅读相关认知技能的关系。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婴儿自我调节能力与多样化养育环境的交互影响:多水平追踪研究(NSFC,31470994),2015-2018(主持人:王争艳)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委托项目:0-3岁儿童最优发展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开发和构建(第一期),2017-2018,(主持人:王争艳)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家庭司委托项目:托幼服务机构建设操作手册研发,2017-2018(主持人:王争艳)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项目:东城区婴幼儿情绪与社交能力促进项目,2017-2018,(主持人:王争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扩展家庭和核心家庭与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行为发展研究,2017-2019. (主持人:邢淑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祖辈的侵入式教养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差别易感性假说的验证, 2016-2018. (主持人:邢淑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视觉快速加工技能与汉语阅读流畅性发展的关系,2016-2018. (主持人:赵婧)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早期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学步儿消极情绪表达及母亲敏感性的影响”; 2015-2018,(主持人:卢珊)北京市教委一般项目,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及干预, 2018-2020. (主持人:赵婧)脑认知与教育心理研究所脑认知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围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规律、机制、保护与培养促进策略,从感知觉、注意、记忆、推理以及情绪与动机等基础认知过程与心理要素入手,综合利用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统计测量等以及其它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和揭示包括创造性在内的学生学习与认知的神经心理学要素、脑认知驱动机制以及影响和促进因素,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脑认知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现有职工8人,其中教授4人,分别为罗劲教授、方平教授、魏萍教授、汪玲教授;副教授3人,分别为师保国副教授、罗峥副教授、王岩副教授;讲师1人,谭藤藤讲师。教师风采罗劲教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等职。1999-2001在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ETL)担任STA Fellow;自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2011年调入首都师大工作。研究领域为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和脑机制,曾在顿悟的认知神经科学原理方面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综合利用各种行为科学和脑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和阐明顿悟和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规律和原理。曾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参与科技部重点项目2项等。方平教授教授,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统计、情绪与认知,发表心理学核心期刊论文一百二十余篇。魏萍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获得者。主要采用行为研究,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考察人类动机与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入选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燕京学者培育计划。在国际心理学刊物NeuroImage,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等杂志以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参与出版教材《普通心理学》等。汪玲教授教授,研究方向为自我调节、创造性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SSCI源期刊、权威核心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首都师范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师保国副教授(教学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在儿童青少年创造性与社会适应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罗峥副教授,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在儿童青少年情绪发展与学生学习动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王岩副教授,主要致力于积极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学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从行为、认知心理及神经机制方面探讨如何提升人类的乐观和幸福。谭藤藤讲师。目前主要从事创造性顿悟、心智游移、创造性酝酿效应的无意识加工与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造性思维中有效性特征和新颖性特征的脑与认知加工过程的实验分离(主持人:罗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主持人:师保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机与选择性注意的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主持人:魏萍)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项目,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究(主持人:方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预警体系研究(主持人:方平)教育部国际司项目,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主持人:方平)积极心理学研究项目基金项目,乐观的认知心理机制(主持人:王岩)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现状研究(主持人:罗峥)北京市教委市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北京市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调研评估与促进策略研究 (主持人:罗劲)北京市教委一般项目,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酝酿效应的脑机制研究(主持人:谭藤藤)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基于“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以及“解决社会核心需求”的宗旨,总结心理学在基础教育以及社会需求中的应用规律,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提供心理学的深入的分析和可行的方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科学、工具化与体系化的应用体系。探索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干预促进方案,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提供心理学的科学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基础教育以及企事业机构应用的专业科研研究示范机构,为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提供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与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目前共有7名教师,崔丽霞教授、肖晶副教授、田宝副教授、吴玄娜副教授、李文道副教授、朱冬青讲师、上官芳芳讲师。教师风采崔丽霞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预防和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亲子沟通等领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系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委员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崔丽霞教授既有国内首个采用解释认知偏差修正对青少年焦虑的矫正效果及神经机制的工具研发以及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也有针对师范生健康教育的学校重点教改研究项目。田宝副教授,研究致力于心理学在社会各类组织中的应用,具体领域有:康复心理学、人际沟通分析学、员工帮助计划等应用领域。李文道副教授,现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父亲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希望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服务于中国的家庭教育。吴玄娜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组织公正在组织管理/公共管理领域的发生及影响机制。肖晶副教授,擅长亲子关系处理、家长教育体系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发生机制等相关的研究。朱冬青讲师,研究兴趣包括决策心理学、消费行为、风险认知、风险沟通、社会比较等。上官芳芳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当前研究项目包括婴儿共同注意的发展;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干预等。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释认知偏差修正对高焦虑青少年的效果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主持人:崔丽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程序公正与权威信任: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机制”(主持人:吴玄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医患沟通障碍的心理过程解析及其对策研究:从信息交换到共同决策” (主持人:朱冬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认知偏差矫正技术在抑郁认知易感者中应用效果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主持人:肖晶)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调剂信息欢迎报考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调剂请投递简历到邮箱cnuxl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