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讨论一直经久不衰,近期,这一话题因频繁爆出的研究生自杀事件不断被聚焦。媒体报导下面能看到很多研究生们自述经历报团取暖,痛骂无良导师,却很少能见到导师们的“身影”。面对同样的悲剧,站在导师们的角度,他们是怎么看的呢?青塔人才随机采访了几位青椒,聊了聊他们带研究生的经历,尤其是当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感受及处理方式。01我最害怕碰到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其中一位教师坦言,除了悲伤和同情,他内心最大的感受还是害怕。“每次听到有研究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消息,心里不由得就会开始紧张,反复确认最近自己对学生的言行有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后,提起来的心才能逐渐平复。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最怕的就是遇到有抑郁倾向的学生了。”随后他向我们讲述了五年前带过的一个学生,当时从辅导员那偶然得知这位学生有一些心理问题,需要多加注意。好在这位学生已经临近毕业,但那段时间对该教师来说可以用“煎熬”来形容。“空闲时间会去看看他的朋友圈,或者找其他同学了解了解他的近况。有次我给他发了四五条消息半天都没有回复,我就动员所有的学生去把他找出来,生怕发生意外。”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院领导找到他说觉得这个学生论文水平稍微差了一点,是不是该延一延。他“严词拒绝”了领导:“一天也不能延长”,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后来遇到一些看起来心事比较重的学生,在毕业这件事情上他都是能帮则帮,毕竟还有什么事能大过生命?02遇到过奇葩学生,但狠话只敢跟同事说还有一位教师分享了他曾遇到过的一位奇葩学生。“不写文章,不接电话,实验帮他设计好了,数据也出来了,我总不能替他写毕业论文吧,这是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底线。”有次这位学生在电话里对导师大喊大叫,叫嚣着导师不给他文章毕业,他就从楼上跳下去,接电话的时候恰好还有几位同事在场,场面尴尬极了。“这么多年,我带了多少学生,没有一个是靠这种手段毕业的。你要跳,我问心无愧且没有任何法律责任,了解真相的人只会说你是一个失败者,而不会说我是一个变态的导师。”当然,上面这段话他是不敢和学生说的,只能私下和同事们发发牢骚。事情的结局就是将情况上报学院,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休学处理了。他分不清也没有能力分清这位学生是真抑郁还是混学位,所以只能公事公办,守住底线。03沟通上的误解有时候很无奈无良导师自然应该拉出来“批斗”,但无良应该怎么定义?知乎上有位研究生分享,他认为导师无论人品还是对学生的态度都非常好,但同组的其他几个同学却对导师恨之入骨。有时候导师的同一句话,不同人理解的就是不一样。有位同学一个实验做了几个月没有结果,导师问就问他能不能做得出来,要不要换个体系。在他看来这就是普通的询问,言下之意应该是:你觉得还能做就再试试,觉得没希望就换体系。在已有偏见的同学看来:他在暗示我能力差,他觉得我做不出,他从心里看不起我,他又想让我换课题,他就是想让我延期......沟通上造成的误解,有时候真的很无奈。04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不是说每一届会遇到多少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每个班都至少会有一个或多个,碰到的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一位高校专职辅导员告诉我们,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内已经比较普遍,她目前带的这一届学生当中,就有20个重点关注对象。“要自私点说的话,觉得自己挺倒霉的。去年就有一个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学生,半夜向家长求助,家长转而来联系我寻求帮助。但当时已经凌晨两点,因为没接到电话第二天收到家长的举报,甚至说要写信给校长投诉我。我去找学生了解情况,结果是虚惊一场。”作为学生们的“生活老师”,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是她的责任。她会和每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谈心交流,尽最大可能确保他们顺利毕业。“如果是因为同学关系、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抑郁情绪,这些都还比较好调解,但有些同学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甚至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状况,处理起来就比较复杂。学生不是不想寻求帮助,而是怕说出来受到歧视,怕学校知道了会‘小题大做’影响学业。”所以悲剧的发生,一定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学校、导师、家人、社会,谁来为生命买单?现实最让人抑郁的,反而是深究过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逝者已逝,谁又敢说自己毫无关系?导师对研究生或许能多一点人文关怀?学校或许能多一些心理干预措施?家人或许能多一些对孩子面临压力的理解?自身或许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寻求帮助?学生心理问题不是洪水猛兽,当我们还在谈心理问题而色变时,这本就存在大问题。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可是心理现象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出来,比如愤怒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所以有的教科书也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心理现象属于精神范畴,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物质现象,所以会觉得让人难以说清楚,比如人格、性格、情绪、气质、脾气等等都属于心理现象,但是这些概念之间又觉得既有区别又有相似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心理现象的构成比较模糊,那么心理现象究竟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用一张图来说明一下。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意志。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借助感觉器官认识外界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属性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情绪、情感:是伴随认知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显然情绪情感是基于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意志则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相对趋于灵活,易变,缺乏稳定性,比如情绪的善变。人格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状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比如追求某种人或事物,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 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聚焦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譬如说: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遗传的影响程度很大,属于心理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是指表现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 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外向、内向,性格正如森田正马所说:“人们精神生活上的圆满周全,生动活泼,全靠这种内向和外向的协调形成的。”
今天,D先生问你们一个问题:心理学能做什么?我估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心理咨询,可能会有少部分小伙伴知道的多一些,比如在家庭教育、个体成长、人际交往、性格塑造中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科学,心理学能做的有很多,今天就让D先生为大家全面系统的阐述心理学都能做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都有哪些?一、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的地位。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等。它还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换而言之,普通心理学就是一切其他分类的基础,想研究其他的,先从普心开始吧!普通心理学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心理学这两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吗?为什么会感受到背叛的痛苦吗?一切尽在生理心理学!大脑各部分名称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就是从人从出生开始,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人生各个阶段中是如何一步步过度而来的。可爱的小婴儿是如何变成叛逆的青少年,又如何变成了热血的青年人,到了中年怎会变得如此睿智成熟,晚年却是一个老小孩,这一切都会在发展心理学中找到答案。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各种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是学霸,有的人却是学渣,真的是智商的关系吗?教育心理学会告诉你如何人人变学霸,人人都能上王者,人人都能今晚吃鸡。五、医学心理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学好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减小医疗矛盾,缓和医患关系,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看看,是不是很重要呢?愿这样的事以后少一些六、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美剧《西部世界》中描述了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场景,将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机器人占领公交车七、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大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阶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等;小团体中的社会现象,如团体内的人际关系、心理相容、团体气氛、领导与被领导、团体的团结与价值定向等。老太太当街摔倒为何无人来扶?丈夫公众场合暴打妻子为何无人来劝?男子公交车上当众猥亵少女竟无一人来管。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让社会心理学为你来解答。心理学很多其他小的旁支,如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放上一张图让你们感受一下心理学家族是多么的庞大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小伙伴们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是想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来讨论,共同进步。
研究人类最合适的对象是人。——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人类随笔》人们研究心理学就意味着研究灵魂,现代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称其为“心智”。但无论哪种情况,心理学都是模糊的、难以形容的东西,它赋予了身体生命,它代表着思想、感觉、创造力、怀疑、内心挣扎和无数其他活动。现代研究对心理学的定义是“对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研究”。心理学中包含行为非常重要,无论我们在“心智是否属于行为”这一问题上做出怎样的决定,行为都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存在。人性的科学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决心设计一门“人性的科学”,这门科学可以像天文学家伽利略和物理学家牛顿设计的物理科学那样有逻辑性并可被证实。虽然这门科学和物理实验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他还是决定将这门学科称为实验性科学。它是通过改变一种条件或另一种条件来观察结果的。这种实验方法将建立在对体验的观察以及体验和行为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此后他的梦想又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1879年,德国医生和哲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具有现代概念的心理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冯特也是第一个将自己描述为一名“心理学家”的人。如果我们因为1879年之前的心理学家们没有自我标榜,就认为当时没有心理学,那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虽然,人们早在古希腊或者更早时候就开始对思维的本质及其运作情况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此外,中国古代的著作中也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描述。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最早的心理学一词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将其命名为“De Anima”(灵魂)。心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选自《极简心理学史》作者安妮·鲁尼从追溯心理学的哲学起源开始,描述了如今的心理学与许多其他学科的融合。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人们说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和心理过程,这只是说了故事的一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运作显然也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不只如此,心理学还包括行为和知觉、反射动作和生理需要,以及精神和身体的相互作用,还涉及人类的进化和心理适应如何帮助生存和繁衍。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了以下这些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人?人类的共同点是什么?它还涉及对动物的研究(比较心理学),人们可以在实验室里、在外面的世界里或者在一个人的大脑里研究心理活动。在某些方面,心理学涉及人类的全部生活,它是一门关于人类的状态以及人类是什么的学科。欢迎来到大脑埃德温·史密斯(Edwin Smith)的手稿中最早出现“大脑”一词,这是人们已知的最早的医学文本,它写于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但也可能是一份更加古老的文字手抄本。这本手稿描述了48例人类大脑创伤以及应该如何治疗。这些创伤大多数似乎都是人们跌倒或战斗受伤的结果,有27例与颅脑有关的损伤都涉及大脑、脑膜(大脑周围膜)和脑脊液。大脑复杂的表面被描述为“像熔铜中形成的波纹”。尽管该文的内容并不涉及心理学本身,但其中的观点认识到了人的大脑和脊髓损伤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心理学是科学吗休谟准备建立一门新的“科学”,但很难说心理学就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例如,人们对该学科的构成以及它该如何发展还没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此外,心理学的某些方面比其他方面更适合让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科学模型是从经验观察开始(我们曾注意到的这个世界的某些事情),并通过归纳推理来解释它,提出规则(构建理论),使我们能够做出预测。这个实验验证了预测结果。如果预测结果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就会被加强,并且会变得更加强大;如果预测结果不正确,就必须修改或抛弃这个理论。任何时候,一个新的观察都可能推翻原有理论。然而,这种传统观点已经受到了挑战。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探究并不是从观察开始,而应从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开始,这个出发点将会引导经验观察。最重要的是,他声称,一个理论必须能证伪,它应该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为此,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预先陈述哪些结果或者观察将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设有种理论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正如人们曾经相信的那样),而当我们发现一只不同颜色的天鹅时,这个观点将被证伪。人们对传统模型的另一个挑战来自美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认为科学是由“范式”驱动的。范式指的是人们普遍或广泛接受的总体框架,研究则是在范式的范围内进行的。有时,某些范式会被人发现不够适当。然后,革命性的变化发生了——出现了一种“范式转换”。例如,许多世纪以来,天文学都是在地心模型的基础上发展的,该范式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最后,这种范式越来越难以与经验观察相适应。哥白尼革命性地发展了新模型,将太阳置于太阳系中心,这代表了一种范式转换。心理学能适应这些科学模型吗?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但当我们处理他人的行为或想法(甚至是我们自己)时,总会出现一个具有客观性和可证明性的问题。人们可以撒谎,或者以一种故意歪曲实验结果的方式行事;实验者常常不得不依靠主观判断;结果很少能被准确再现;某些类型的实验或观察是不道德的,人们因此无法进行研究。不管是什么,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完全客观的科学,比如,它与化学不同。很多事可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在所有科学中仍有大量的发现,但心理学比大多数学科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对精神世界如何工作及其本质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心理学家们还在使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将心理学与其他许多学科结合起来,这给予它更多进步的潜力,但仍然很难对“什么是心理学”这个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心理学流派心理学流派从1879年到20世纪末,心理学的历史被一系列的心理流派所主导,以下是大致按照心理学流派出现的顺序排列的。唯意志论它是实验心理学的第一种形式,由威廉·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创立。结构主义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EdwardTitchener,1867年—1927年)领导的一种结构主义的方法,发展了冯特的观点,试图将心理过程分为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元素来进行研究。功能主义在美国,威廉·詹姆斯开始研究大脑“如何”工作?大脑“为什么”这样工作?精神分析它率先由奥地利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90年代在维也纳提出,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第一种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试图将神经症与压抑的经验相联系,并通过“谈话疗法”减轻症状。格式塔心理学它是一种反对打破心理过程的方法,出生于捷克的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试图“整体”地看待心理事件(在整体的背景下)。行为主义它开始于约翰·布鲁达斯·华生在1913年所做的工作,行为主义只注重行为,而不关心其背后的心理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反对对人类的意识和心理采用消极和局部的研究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旨在激发和改善人类的状况。认知心理学它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关注以下心理过程,如学习、理解和加工信息,从乔治·A.米勒和恩里克·奈瑟尔的工作开始。社会心理学它是一种探讨个人在与他人有关的情况下以及在社会情境下如何行动的方法,是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提出的。在20世纪末,心理学分裂成许多领域,并与神经生理学、进化生物学、计算、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当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心理健康状况却问题频出,令人堪忧。根据卫生部和权威部门的抽样调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现如今,心理学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甚至还呈现出热闹和红火的景象。但一句:什么是心理学?其实大家还是对心理学存在着深深的误解。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女士在哈佛大学版《心理学:第三版》译序中列举了普通大众对心理学的几种典型误解。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是打着“心理学”旗号的所谓通俗“心理学”——“星座”“血型”“读心”“攻心术”等,还有各种“鸡汤”和粗糙的测试。误解一: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当遇到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得知我是从事心理工作时,总会有人问我: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人们面对的难题与困扰,心理咨询师同样要面对,同样也会困惑。再聪颖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大可能具有所谓的“读心术”,一眼便洞穿别人的心理。误解二:心理咨询只适合“矫情”的人,“心眼小”的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实很广,除了心理咨询关于人的情感体验,还包括人类的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决策等;心理学,并非只把“眼睛”盯在人们的“爱恨情仇”、“矫情”上。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学科,心理学关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误解三:心理学是研究精神病和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师就是看病对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研究与干预,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精神病学不属于心理学,心理学也不是精神病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咨询师与医生是不同的职业。心理医生一般是学习临床医学与精神病学,而心理咨询师多是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更多的是解决人群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好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误解四:心理学就是给人“洗脑”,都是“忽悠”人。的确,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国内部分心理机构以此为目标,当前横溢着各种打着心理学旗号的是“成功学”“鸡汤”,而非科学。其实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本质是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看到我们与他人、外界环境的关系。去看到自己过往的创伤和缺失的那一部分,去接纳自己,学会与他人链接,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误解五:心理学就是做测试。测试,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测验,是心理学下属的心理测量分支。换句话说,这也还只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而已。网络上常常见到的选一下“咖啡、茶、可乐,还是水”,就能知道你的性格或者你的恋爱类型,这样的“测试”不但粗糙,而且毫无科学根据,不是心理学的产物。误解六: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潜意识,梦境是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流派只是一个流派,精神分析学说不能代表心理学,弗洛伊德名气虽大,却也不是所有心理学家的“代言人”。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心理学历史是这样概括的“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所以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科学、行为和心理过程。王恒晋老师谈到: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来观察人们的行为,进而得出结论。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描述、预测和解释行为。此外,心理学家对控制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极为感兴趣,并且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干预人们的行为,例如减少暴力和提升幸福感。现代心理学是基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包括大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来还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背后,最真实的驱动力。王恒晋老师解释道:科学的心理学,会帮助我们发现、解剖、最终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它让我们通过提升和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向成功跨进一步。成功其实是有规律可循。总结起来,有三个必要条件:理解自我、把控关系、价值观升级,系统学习科学心理学能帮助自身理解和训练这三种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口述,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研究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公式:成功=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主导我们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有“心理弹性、成长型思维、坚毅、情绪智力、成就动机以及领导力”等等。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行为是可被直接观测到的,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例如小孩哭泣、学生骑车上学、我们出去旅游等。而心理过程包括思维、感觉以及动机,这些都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虽然我们不能够直接地看到思维和感觉,但它们却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当妈妈离开房间时小孩的感受,以及学生对骑车旅行的回忆,我们在旅行中看到美景的愉悦感受。心理学其实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从众效应,刻板效应、破窗理论等,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当我们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将心理学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发挥好方面,避免和接纳不好的方面,让我们更加愉悦与稳定。(来源:游金地全媒体采编中心 校稿:陈坤英)
20世纪前期的人本主义美学、文论潮流中活跃着不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的流派。心理学虽然古已有之,到18世纪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它始终包含在哲学之内,未能独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一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已告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它的许多研究成果被逐步运用到美学和文艺理论之中,产生了新的研究角度,形成了心理学美学和心理学文论。除了心理学的成熟之外,心理学美学和文论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日益崩溃,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许多精神病医生从心理学角度深人探究病因和治疗方案,精神分析的心理学不断深人,从而导致西方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兴盛,各种现代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应运而生,促进了心理学美学和文论的发展。此外,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随着整个哲学的发展,逐步由客体的研究向主体的研究倾斜,因此,心理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内向探求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文艺问题的文艺理论——心理学文论。
只缘生在此山中其实,只要跟人有关,都是心理学可以研究的,你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都是研究对象,用个术语叫“感觉”;每天,或许我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今天吃什么,今天穿什么,这时,你启动了思考的功能,用一个术语叫“思维”,当然,或许没吃开心,搭配的衣服不满意,你便有了“情绪”,坚持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只能佩服你的“意志”还是够坚定的。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可能造就了你那副嘚瑟的“性格”,才华匹配不了你的桀骜不驯,一路被人怀疑你的“能力”“性格”甚至“三观”都有问题,带着困惑和不屑,仍“衣带渐宽终不悔”,坚持走自己的路。总的来讲,你的认知、你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绪情感方面)还有逐渐形成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性格,都会是这门学问所研究的问题。
只缘生在此山中其实,只要跟人有关,都是心理学可以研究的,你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都是研究对象,用个术语叫“感觉”;每天,或许我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今天吃什么,今天穿什么,这时,你启动了思考的功能,用一个术语叫“思维”,当然,或许没吃开心,搭配的衣服不满意,你便有了“情绪”,坚持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只能佩服你的“意志”还是够坚定的。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可能造就了你那副嘚瑟的“性格”,才华匹配不了你的桀骜不驯,一路被人怀疑你的“能力”“性格”甚至“三观”都有问题,带着困惑和不屑,仍“衣带渐宽终不悔”,坚持走自己的路。总的来讲,你的认知、你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绪情感方面)还有逐渐形成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性格,都会是这门学问所研究的问题。
一个心理咨询师带你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喜欢的关注吧!文/成林心理疾病重于生理疾病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生活的安全感,更需要生活的幸福感。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如何幸福健康地生活,实现和谐人生不仅是现代人关心的,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的。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识。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决定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心理研究对此表明,那些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其身体患病的概率明显低于那些内心孤独、缺少幸福感的人。人类许多生理疾病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关,而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时心理因素甚至起主导作用。癌症仍是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遗传等诸多方面。人的免疫功能与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人的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与人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社会背景、文化因素、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心理专家建议,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应从小开始。那些热情、开朗且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一般人际关系更和谐,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在遇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时也能有较强的耐挫性,从而使自己的免疫功能不受伤害。事实上,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困难,对此,我们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辩证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客观现实,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免疫力。国外有调查报告指出,内向型(性格抑郁)的癌症的患病率是外向型的3-5倍,可见,随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有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防病防癌。我们要想有个好的心情,就要对外界事物有积极乐观的理解,好的情绪状态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等,影响免疫细胞,使其增强免疫功能,这对防病防癌非常有利。如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肽物质生长素可使自然杀伤细胞(NK)及巨噬细胞活力增强,免疫细胞生成的白介素(L)及各类干扰素(IFN)均有杀细菌、抗病毒及排异物作用。I型干扰素可抑制儿童血管瘤和白血病发生。抑瘤素M可抑制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增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可控制白血病发生。肝细胞调节因子可抑制肝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及鳞癌细胞的生成。被白介素2激活的NK细胞称LAK细胞,它有明显的杀伤体内各种癌细胞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不但可延缓癌症发展,还可减轻毒素及败血发生。另外,从心理角度看,我们也有必要学会自我调节,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危害甚多:1,伤及自己有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人可能会选择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伤害自己,而自杀是危害最大的自伤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其自杀危险高出一般人25~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约占13%。2,祸及他人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出现危险行为攻击他人时,被攻击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身体或心理上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的人。3,殃及家庭精神心理疾病不仅因病态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4,危及社会有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偏执记恨于政府、社会,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确,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竞争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特征,心情不好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工作累了停下脚步歇一歇,让紧张的大脑放松,朋友相聚心情交流。这样,你的心里会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从心理的角度对于个体的建议,主要是对于帮助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而除了对于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整体。所以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从心理的角度可以来对整体有所建议。这样可以去帮助整体有效的认知、沟通、合作。对于家人和爱人而言,彼此的感情是重要的,所以就是需要有情感的交流。对于企业和商业而言,彼此间的沟通及合作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则是会有亲人间的情感缺失,彼此的暴力沟通。还有在企业中无效沟通、认知偏见等,导致合作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作用整体,也就是要能够让整体去重新的认知对方,去深层的沟通,最终达成某种一致性。相互的认知个人的认知大多时候都是存在着片面性的,也是因为认知的偏差导致双方沟通和合作的问题。所以首先就是要能够去去尽量的减少认知偏差的情况。这种认知偏差不仅是对于他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和时代的认知偏差。但人必须时刻都要认知自己和外界,再凭借自己的认知来做决策。所以比较好的认知观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知晓自己的认知可能只是片面的,于是才可以去不断的更新完善自身的认知。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尽量通过客观的现象来做认知,而不是靠自己的想法和评价。相互的沟通人与人的认知偏差,还有自己的想法评价,会造成沟通的阻碍,因为人始终都是从自己出发来考虑问题。而有效的沟通则是除了去更好的表达自己,还需要去知晓对方在表达什么。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去知晓双方的行为,知晓双方的感受,知晓双方的需要。只有知晓双方的根本需要,才能够去围绕需要来做有效的沟通。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保持真诚一致,并且可以去设身处地的感受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能够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那么就可以营造很好的沟通氛围。相互的合作沟通除了只是彼此交流,更重要的时候则是为了达成一致,可能是商业上的合作,可能是家庭中的共识。只要是始终围绕着彼此共同的目标,那就始终是有可能去达成一致的。对于整体而言,共赢是永远的主题。这样从心理的角度来作用整体,也就是可以帮助整体去更好的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